公共艺术品表现论文

2022-04-17

摘要:近年来,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研究表明,将人文关怀有机融入公共艺术作品,有助于吸引公众参与。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中央提出要加强美育工作,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在校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显得格外重要。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公共艺术品表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公共艺术品表现论文 篇1:

谈“非典型公共艺术品”的设计问题

摘要:“安全性”常常被认为是公共艺术品创作或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具体创作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强调其“艺术表现性”而忽视其安全性的基本要求。作为公共环境的管理单位——“政府管理机构”在项目的不同阶段又会对项目提出不同的要求(从重创意到注重管理)。正是这种不同阶段对其评判的不同标准给此类项目的创作和设计带来了许多不必要周折。本文通过中科院发电地板外观设计的具体案例,阐述了涉及公共艺术品各相关方面的关注点,说明了此类项目创作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希望能够启发此类设计项目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公共艺术品;安全性;艺术表现性

1定义

城市公共艺术品一般指传统的城市雕塑以及公共艺术装置,这类作品往往由政府邀请艺术家来完成创作,整个创作过程基本由艺术家把控,作为购买方——城市管理者或企业团体并不在创作过程中起到主导性作用。然而有一类城市公共设施并不是以艺术表现为根本目的,但是却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扮演着部分公共艺术品的角色,我们把其称之为“非公共艺术品”。本文所讲的中科院发电地板外观设计即是一种典型案例。对于此类公共环境装饰品,除了要有新颖的创意和强烈的艺术形态外还需要满足哪些方面的要求?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创作过程?本文通过对具体案件来解答以上提到的相关问题。

2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后世博科技专项;课题名称:利用环境能源建立自助供电系统的技术集成与展示研究;项目组织单位: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课题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起止年限:2010.9.30—2012.8.31;地点: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百联世茂国际广场(紧邻南京路步行街);项目协助单位:百联世茂商场(负责项目的运营管理);项目外观设计:同济大学设计创意设计学院;项目展示的目的:在2011年上海科技节期间对广大市民进行科普教育。

3设计对象及其属性

“发电地板”展示项目是以一种特殊的材料和构件通过一定的外界压力使得物体产生形变从而产生电能的高科技技术(如图1)。本项目是通过一种产品展示一种技术,然而由于本产品放置的环境是完全开放的室外公共空间(上海南京路步行街),这就要求其外观设计要与周边环境产生和谐的关系,正因如此,又在审美上对其提出了特别的要求。这种双重要求使得本设计一方面具备了高科技产品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具备了公共艺术品的独特属性。因此本文以此来探讨非典型公共艺术品设计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图1发电地板装置的示意图

4设计过程及其解决的相关问题

无论是公共艺术品还是应用型产品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总是要解决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于本项目涉及的单位较多(中科院、上海黄浦区科委、百联世茂国际),因此在设计问题上自然会有更多的要求。这也是公共艺术品项目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本项目而言,其设计过程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大致如下:

(1)第一阶段——解决概念创新问题。本项目设计初始阶段主要是艺术表现性及概念立意方面的问题。这是项目开始时相关各方提出的核心问题,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希望自己的技术通过一种艺术化表现形式能够更加直观的介绍给广大市民,达到科普教育的目的。上海黄浦区科委更是要求设计能够有深刻的内涵,能够体现出上海城市文化的特色;“百联世茂”作为运营管理方更希望在商场门前设置一处能够强烈吸引眼球的独特装置从而为商场带来更多的人气。本阶段各方有着共同的要求,那就是立意要新颖。根据要求最初产生了三个方案分别为:1)舞动的萤火虫;2)立面人;3)玉兰之光(如图2~图4)。

三个方案的立意分别为:1)以萤火虫微弱的光亮唤起人们儿时美好的回忆;2)科技使人的生活更美好;3)以白玉兰代表上海科技的特点(白玉兰为上海市市花)。三个概念方案经多方讨论后选择方案三作为深化设计的主要方向。原因有两个:首先,方案1和2虽然有相对较好的立意,但是放置在南京路步行街这种人流量特别大的公共场所会带来安全隐患,特别是针对儿童;其次,白玉兰作为上海的“市花”更能为人所熟知并且更容易为人所接受,更好的代表了活动举办地“上海”。(注意,此阶段尾声方案考虑的重点开始发生了变化,从概念利用向便于管理方向倾斜)。

(2)第二阶段深化设计——解决形态问题。根据第一阶段多方讨论制定的方向,方案深化以白玉兰形象为核心进行深化设计,(深化方案如图5)此次深化设计从安全因素考虑把有锐利边沿的具体的白玉兰花瓣造型镂空在球体表面,并且放置高度于1500mm以上的位置,LED颗粒灯置于球体表面,但多方讨论的结果仍然不符合安全性的要求,首先图案的边沿依然比较锋利;其次,虽然放置的位置有一定的高度,但仍会给喜欢攀爬的儿童带来安全方面的隐患。因此小组讨论再次深化解决安全性方面的问题。经过再次深化,采用白玉兰造型凹陷的手法加以表现(如图6)。经过再次深化设计,确定这种方式基本可行,但是需要对白玉兰的造型和排列方式等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注意,此阶段的过程中,管理方面的安全性考虑成为了项目的核心,两次深化都是为了更加有效的解决安全方面的问题,便于日后的管理。)

(3)第三阶段施工制作——解决技术可行性问题。在制作阶段为了艺术性及展示效果的需要,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发电量过小的问题,最初的设计是成年人每踩踏一次地板约有0.3瓦的电量产生,但是光感过于微弱,因此中科院技术研发团队通过技术改进使发电量达到了成人跳跃时可以产生1.0瓦的总电量;二是LED灯光点亮方式的问题,如果灯光是同时点亮的话会使效果相对比较僵硬,缺少活力与变化,为了解决此问题需要每一粒LED灯光有单独的线路控制,这给设计制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一只球上面分布的百余只LED灯耗费了约2000米的导线。经过多次的概念设计,反复的深化修改以及克服制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发电地板于2011年5月顺利在南京路步行街百联世茂门前的广场上落成并引来广大市民和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如图7)

图7项目落成现场

5案例回顾及分析

通过本项目运作的过程可以发现,项目运作初始阶段各相关方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新颖的概念创意,然而随着项目方案的推进,项目关注的重点开始发生倾斜,除了设计的主题设计师之外。其他各相关方逐渐把重点开始向便于管理的安全性及实现技术方面转移。整个方案深化的过程基本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项目至此,主宰或对项目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已经脱离了概念与形体设计,主导其创作的力量由设计师转向了管理单位或称之为购买者。当然这对整个项目的创作是极为不利的,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另外值得探讨的问题。就此类非典型公共艺术品项目而言,由于涉及的相关方比较复杂,因而呈现出来不同于纯公共艺术品可以由艺术家进行把控的情况。

6结语

设计的本质就是不断解决所面临的各类问题,在本项目运作过程中可以充分看到,作为非典型公共艺术品与一般性的艺术品不同,他需要满足多方面的要求,需要解决各种与艺术创作本身没有太多关系的问题。比如运营管理的安全性,技术可实施性问题等。解决这些问题,设计师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创意者而是成为了协调多方要求,并在作品中平衡各方要求的总协调者。如果综合评价本项目的话,本人认为其根本并不在于其创作意识的前卫性和形体设计的审美价值,重要的是让我们认识到此类非典型公共艺术品创作所面临的各类问题,作为设计师很多时候要在这些问题间穿梭并解决这些问题,设计也不仅仅是设计,还包含设计之外的诸如协调平衡各方要求等更多方面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思毅.艺术城市公共空间[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昊.城市公共艺术[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3] 孙明胜.公共艺术教程[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钱凤德(1977—),男,山东临沂人,同济大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吴国欣(1953—),男,上海人,同济大学博导,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钱凤德 吴国欣

公共艺术品表现论文 篇2:

公共艺术与人文关怀

摘要:近年来,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度也逐渐提高。研究表明,将人文关怀有机融入公共艺术作品,有助于吸引公众参与。当前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中央提出要加强美育工作,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在校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显得格外重要。加强校园公共环境的建设,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校园公共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已成为新时代公共艺术工作者的新课题,需要从学生的人文需求入手,把握大学校园学习的精神风貌。本文基于这一现实情况,对辽宁师范大学开展的公共艺术课程活动进行研究,分析公共艺术与人文关怀的关系,以及人文关怀理念对公共艺术的作用,旨在为进一步优化公共艺术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公共艺术;人文关怀;校园;课程

1 公共艺术的起源与概念

公共艺术作为艺术形式的一种,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出现,如帕特农神庙、埃皮道罗斯剧场、列雪格拉德纪念碑等,此后公共艺术一度消失断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公共艺术的概念,随后向英国、德国、法国、瑞士及日本等国发展。公共艺术的建立机制已经在西方国家运行多年,又被称为百分比艺术。西方国家为了城市建设的需要,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了公共艺术的建立机制。所谓百分比艺术就是在城市工程建设总经费里按不低于1%的比例提取公共艺术基金,用于公共艺术品的设计与建设[1]。到了60年代,欧美等西方国家迎来公共艺术的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公共艺术作品出现在街道、广场、公园中。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的价值与意义逐渐得到重视,公共艺术领域也出现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概念,至此人文关怀开始进入公共艺术研究领域。200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建设越来越完善,人们开始重视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公共艺术也逐渐在中国发展起来,尤其近年来,公共艺术已成为高等艺术院校的重要专业。

“公共艺术”由“公共”和“艺术”两个词语复合而成,公共有公民、平民之意,而艺术的含义是技术和美术。公共艺术应该将公众作为服务对象,针对公众提出或者回答问题,这是公共艺术的职责[2]。从根本上说,公共艺术是随着现代社会公共空间的发展产生的,现代公共空间以公众为核心。因此,公共空间内的一切公共艺术创作都要以公众的需要为本,即以人为本。艺术家在从事公共艺术创作时,要以作品的艺术性为出发点,以关怀公众、服务公众为落脚点。同时,艺术家的作品不仅要满足审美需求,还要关注人的内心、探究人的价值、满足人的需要,并向人传递创新的思想、新颖的科技、先进的文明,给参与公共艺术的人以人文性关怀。

2 公共艺术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在公共艺术实施环境范围中,大学校园内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美化育人的重要作用。我们调查了辽宁师范大学及其周边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作品,发现现有的校园公共艺术,多为校方通过招标或委托设计团队完成。在创作过程中,设计方虽会考虑校园整体环境和学生的文化需求特点,但却缺少与学生沟通及深入了解学生真实需求的机会。因此,就现有的校园公共艺术作品而言,大多没有体现出较强的公众参与性。校园公共艺术与大学生缺乏互动,导致很多时候大学生难以理解与欣赏校园公共艺术。这意味着校园公共艺术很多时候并没有从根本上把握住公众需求,对公众的关注流于表面,故不能使公共艺术具有探求人的价值、提升人的思想的能力,导致公共艺术缺乏人文关怀。

为使研究更具有说服力,针对这一情况,辽宁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8级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在任课教师的带领下组成了一个设计团队,开展了以“提升公共艺术参与度,提高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为目的的校园公共艺术课程活动。在课程调研初期,同校一名学生因肝衰竭引发疾病去世,因此许多大学生提升了对健康的关注度。随后,学生设计团队通过调查问卷、视频采访等方式采集数据,调查影响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结果显示,近64%的大学生认为“熬夜”是损害其健康的主要原因,学生设计团队进一步将此次校园公共艺术的主题界定为“熬夜影响健康”,题目为“一千零一夜”。在选题上,团队紧紧围绕校园的学生需求进行公共艺术创作,对于公共艺术而言,激发公众参与热情的重要因素是将公共艺术与公众需求紧密联系起来。这就要求公共艺术要有人文关怀,要有服务人、帮助人的作用。因此,加强公共艺术人文关怀,是推动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校园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学生设计团队广泛调研了寝室同学,充分了解了大学生真实的熬夜状态,拍摄了大量大学生熬夜状态下的照片。研究这些照片发现,人熬夜后外表的最大特征是黑眼圈加重。因为少眠导致人体神经激素失调,静脉血流变慢产生瘀滞,而眼眶下静脉血管丰富,血液易在眼瞼下停聚,形成黑眼圈。依据这一现实情况,设计团队以红细胞、白细胞、血液为主要元素,表现熬夜状态下人体血液的状态,结合空间利用率、展览效果、安全等因素,选定了辽宁师范大学美术馆一楼北侧一个高360cm、深720cm、宽690cm的三面围合空间,开展本次公共艺术活动。在元素的表现形式方面,设计团队将照片中学生熬夜的表情提取出来,抽象为表情符号,以红色毛线为材料,以热熔胶枪为媒介,使这些“表情”附着在用聚氨酯发泡胶喷制而成的白色球体上,象征“白细胞”。根据红细胞的形状和特点,确定以中间凹、四周凸的红色圆盘来表现“红细胞”。依据场地的大小,圆盘的直径分为30cm和15cm两种,用直径1cm的红色尼龙绳,将多个红色圆盘串联并悬挂起来。然后将白色圆球和一些直径为0.2cm的红色尼龙绳,穿插悬挂在红色圆盘中间,三者穿插悬挂代表流动的血液。结合场地及“红细胞”“白细胞”等元素的表现形式,设计团队绘制了效果图。在效果图中,场地内的三面墙体在整个背景中显得过于单薄。于是,设计团队再次调整了方案,在墙上以满铺的方式粘贴上铺满红色塑料布的报纸,并利用塑料布柔软的质感,制作凹凸不平的肌理,代表血管壁。在材料的运用上,团队选择贴近公众的材料,如竹材、纤维绳、纸张、塑料袋等,这些材料都是极其普通的材质,因此造价也非常低廉,能使整个公共艺术作品更加贴近公众。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设计团队通过网络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的方式,招募了一些学生代表与设计团队共同进行规划设计,并参与公共艺术实践。学生代表的加入也为公共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灵感。例如,有学生代表提出,她会通过跟室友说“晚安”的方式告知室友她要睡觉了。设计团队因此决定招募100位大学生录制晚安语音,并将这些语音以二维码的形式展现在公共艺术展览上,参观者扫描二维码即可听到来自陌生人的晚安祝福。这种方式不仅能使参与声音录制的大学生在本次公共艺术中产生创造感和分享感,也为本次公共艺术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参与方式,即听觉上的参与,进而为公众带来了一种沉浸式的公共艺术体验。

在现代科技的辅助下,学生设计团队通过拍摄大学生的熬夜照片、网络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及录制“晚安”语音,增强了大学生在校园公共艺术中的参与感。这样的参与使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产生了直接的交流与碰撞,公共艺术作品在为公众带来审美、情感满足的同时,也增强了公共艺术作品的生命力。两者的关系在参与过程中形成了共生与互动,这种关系往往会进一步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使公众由被动观看者转变为公共艺术的引导者。而公众的这种角色转变,也使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特征得到更好的发挥和展现。因此,公共艺术与人文关怀是共生与互动的关系,能够给予公众人文关怀的公共艺术作品往往能更吸引受众,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公共艺术作品的观念传达给公众。

3 公共艺术中人文关怀的作用

人文关怀是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具体来说,是对人现实状况的关注,对人、人性的尊重与肯定,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的价值的实现[3]。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文关怀是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当人文关怀的理念被注入公共艺术当中,公共艺术便被赋予了更高的人文价值,不再仅仅是公共空间内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成为展现人的艺术,进而成为有生命的艺术。而在公共空间内的艺术作品也将退居到为人服务的地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将是未来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即关注人、解决人的问题。

在本次以“健康”为主题的校园公共艺术课程活动中,学生设计团队一直秉承着人文关怀的理念,从选题到创作再到展览,一直关注大学生的需要、想法,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为其服务。与此同时,立足大学生的需要,通过向公众呈现熬夜后的血液,展现熬夜后人体发生的变化,唤起公众对熬夜引发的健康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人文关怀的理念注入公共艺术,能使公共艺术具有指引性,进而加深公众对一些问题的认识。

此次公共艺术课程活动共吸引了5000余名大学生参与及参观,大部分学生见到作品时都十分兴奋,他们能感受到作品传达的深层内涵,他们兴奋于公共艺术作品竟如此关切大学生这个群体。学生们在作品中穿梭,刷条码、拍照、合影、直播,真正被作品所感动。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也渴望关怀与关爱。公共艺术作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同时《一千零一夜》的表现形式又极具现代气息,材质、造型、颜色的搭配与设定都充满魅力。最终这件公共艺术作品在校园内产生了轰动效应,在抖音、微博、微信朋友圈广为流传。至此,公共艺术中人文关怀的重要作用便呈现出来,首先是推动公共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其次是帮助公共艺术正确地引导公众。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公众的有效参与是判断创作活动是否合理的一种尺度,也是公共艺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技术、新材料得以进入公众的生活,新思想、新观念也影响着公众的需求,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某种程度上已不能完全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和情感需求。许多公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艺术,而是希望参与艺术评论,甚至艺术创作。因而艺术形式需要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立足于人的需求,使公众成为艺术的参与者、引导者,而不是旁观者、接受者。这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社会作用,并将人文关怀理念融入公共艺术,使公共艺术真正贴近公众生活,并在精神层面上提升公众生活质量,更好地服务公众、引导公众。同时,引入人文关怀理念的公共艺术还将为其所在的公共空间增添活力与人情味,真正做到空间为人服务、以人为本。

当前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中央提出要使青年一代健康成長,必须加强美育工作,提升人文艺术素养。在此背景下,加强大学校园的公共艺术建设,在校园生活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显得很有必要。加强校园公共环境的建设,探索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成为校园公共艺术的主要参与者,已成为新时代公共艺术工作者的新课题,需要从学生的人文需求入手,把握大学校园学习的精神风貌,不断开拓进取,真正关心学生们的日常需求,只有通过多种渠道调研清楚,才能创作出学生喜欢的公共艺术作品。总之,创作好校园公共艺术作品是当今公共艺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希望这项研究能够带给同行些许启示,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颜海强,职梦迪.浅议中国城市公共雕塑的建立机制[J].魅力中国,2020(12):246.

[2] 刘昌龙.公共艺术的人文关怀[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7.

[3] 孙相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作者简介:颜海强(1974—),男,四川成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

作者:颜海强 魏宇辰

公共艺术品表现论文 篇3:

地域文化对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发展的影响

摘 要: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城市的建设始终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象征。环境的规划、公共艺术品的呈现、人们对视觉世界追求的高度都体现着一个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层次。文章结合宿迁市政建设分析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运用。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对于该地域的人文特性、形象风貌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文明,还改善了城市的公共环境,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环境;公共艺术

地域文化是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地域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更能表现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文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是当代城市人文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共艺术作品中融入地域文化亦能够更好地弘扬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因此而紧密相连。随着个人修养的提高,人们已经开始慢慢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在生活中真正接触到的传统文化少之又少,我们对文化的了解经常会产生很多误区。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更多的是添加新的元素,使其更加长远持久地发展。地域文化的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给了它进一步的发展。

一、地域文化的定义及特点

(一)地域文化的定义

从广义上来说,地域文化是指中国不同区域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则是从古至今的一切文化遗产。狭义上来说,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总的来说,地域文化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内独具特色、传承至今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民俗、生态及传统习惯等的文明表现,它与饮食、方言、信仰、建筑、移民、地理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中国地域辽阔,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地域文化很难细化,不同的地区,迁入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传承在一起相互吸收融合,一个新的地域文化便会诞生。但不管时间如何变化,我们的传承不能断,我们来自先祖的智慧不能断。传承与发扬地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二)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地域文化的形成靠的是时间的积累,与某一特定区域的发展、变化是成正比的。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因此独特性原则是地域文化的一大重要特点。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水平导致地域的民俗风情、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生活习惯、饮食与方言存在差异,孕育了各具特色、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楚文化、蜀文化、徽文化等等。这些个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再如我国的民族分布在不同地区,各民族在迁移时都会带去文化,融入原本的地域文化,随着时间的发展,文化相互吸收影响产生了新的地域文化,因此文化的独特性便显现出来,它不能被替代,却一直在进化,不断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二、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融入

(一)多元化、多样化的结合发展

当地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时候,也是两者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发展的最佳时机。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楼耸立,但是设计师们不像十多年前只知道单一模仿国外的现代公共建筑,而是在钢筋混凝土中融入了传统文化。西楚文化在宿迁的市政建设中大多体现在建筑群体的外观以及城市公共艺术中。经典总是让人不断回味与推敲的,比如苏州博物馆完美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建筑中去,因而成为经典。虽然是地域文化,但是只要把握好融入点,与现代城市不相互排斥,反而是相互吸引,地域文化成就了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也成就了地域文化。有时候传统文化的出现甚至不是直观的,而是寓意上的或者是微观的,这便是它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的发展。

(二)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创新发展

地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当它面临世界多元化的不断冲击时,要么创新改变融入到现代化城市中,要么就只能等着被遗忘。宿迁市政决定将地域文化融入到城市的公共艺术设计中去,在本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上融入一些地域文化的建筑特点,夜幕降临时结合灯光的彩带效果,加上群体建筑的一致性,也是别有一番味道。道路以及周边的规划、小景中融入地域文化的图腾、风格甚至是情怀,不知不觉中吸引人们的视线停留。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既不是排斥任何新的元素也不是来者不拒,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三、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的

艺术表现

(一)装饰的艺术表现

我国是一个文明大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地域文化在装饰艺术中有着诸多的艺术表现。譬如漆器的装饰艺术(图1),它是楚文化的杰出代表,主要是以彩绘的方式来装饰,色彩对比鲜明,表现楚人浪漫豪放的胸怀,主要色彩是朱黑二色,辅以黄、白、绿、金、银、褐色,深邃幽远又灿烂缤纷。其中的金银二色的应用是中国漆器“描金”的开端。再加上它的造型纹饰,有绳纹、火纹、凤鸟纹、兽面纹等特色鲜明的代表纹饰,有的呈单独纹样,有的呈连续纹样,形式多以流畅、富于韵律感的曲线为主,飘逸流动,轻盈圆转。作为皇室御用品,漆器更显高贵华丽。

(二)歌舞的艺术表现

我们广为所知的新疆舞,是中国舞蹈的主要代表之一,新疆更是有“歌舞之乡”的美誉。不论是从舞蹈的肢体语言还是它的背景音乐中我们都可以直观感受到新疆舞的热情、活泼,其舞蹈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肢体运用和谐,尤其是舞姿和手腕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图2),使人在欣赏时身心不由自主地跟随着舞动。新疆舞主要包括萨玛舞、刀郎舞、赛乃姆舞、纳孜尔库姆舞,有的舞蹈并无规定的动作程式,随着音乐情绪的变化而变化,展现本民族的豪迈奔放,更加彰显了地域文化的特色。

(三)文化元素的艺术表现

中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文化的铸就了许许多多的文化元素,如不同的民族的传统民族服装也是不同的。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中,汉服充分展现了古代汉族人的礼、仪、仁、智、信的道德内涵,穿着汉服可以让人举止神态更显端庄稳重、潇洒脱俗、内敛含蓄,无形中增添了气质与美感。

再如豫西文化(图3),它的三雕装饰艺术纹样,主要表现在传统的民居上,门罩、雀替、梁柱、斗拱、匾额等与传统的建筑结构紧密相连,每个雕刻纹样从内涵上来说都蕴含着美好和吉祥,做工上更是细致缜密,手法灵活,将雕刻的内容展现得栩栩如生。这弘扬的不仅仅是地域文化,更体现了手工艺技法,为当今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豐富了创作素材,许多地域文化的图形纹样在现代的装饰、纺织、建筑等方面被广泛应用。

四、结语

对于地域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发展,要想让后世记住其曾经的历史价值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但是有了政府的支持以及市政建设上的改观,相信地域文化在现代化城公共艺术中可以有更加深远的发展。地域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融入可以给我们真实的代入感,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地域文化的情怀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东浩.分析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传承与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9(6):60-61.

[2]刘旭.文化名城建设引导下的城市公共艺术设计[J].智库时代,2019(38):266,268.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作者:刘晏华

上一篇:多元化声乐教学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应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