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2022-04-20

20世纪初,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德国,并成为欧洲绘画领域的一种艺术潮流。本文着重研究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以表现主义的概念开篇,重点探讨表现主义绘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表现主义绘画被中国所接受的原因。一、表现主义的概念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北欧的一场艺术运动,涉及绘画、诗歌、小说、戏剧等许多领域。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1:

中国现当代油画审美中的表现主义

摘 要:西方现代表现主义作为现代艺术流派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表现主义的起源与发展,然后从观念表现主义审美、写意表现主义审美以及意念表现主义审美三方面分析了西方表现主义对中国现当代油画表现形式的影响、反思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表现主义;中国现当代;油画;审美

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发端于北欧,盛行于德国,并成就了德国油画艺术的巅峰时期。中国油画的起源同样来自于欧洲,但融入了中国传承几千年的审美思想和文化传统。随着油画艺术的发展,我国很多油画艺术家也接受了表现主义审美理念,并且创作出很多经典作品,表现主义成为中国现当代油画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一、表现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西方现代表现主义的起源是德国,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人民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承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残酷的社会现实为表现主义提供了创作的源泉,而后印象派的表现手法也为表现主义者打开了一扇大门。为了展现现实世界的黑暗与丑陋,表现主义艺术家们通过色彩、线条的夸张运用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无助与不满,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也成为了表现主义流派最为经典的作品。

表现主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艺术流派中十分重要的部分,表现主义绘画并不侧重写实的审美性,而在于整幅画作的表现性。他们在艺术创作中更多地融入了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对客观物象的夸张、变形以至怪诞处理的表现形式,他们认为主观是唯一的真实。表现主义绘画审美所展现的往往是社会文化危机和精神混乱,表现主义艺术家更愿意画出人们所向往的永恒,其艺术作品给人的感觉更加简化,更加张扬、粗放,也更具激情。

两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大大地推动了表现主义的发展。20世纪中期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以及其带给人们生存状态的巨大改变也都為表现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二、西方表现主义审美对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影响

在油画引入中国的百余年历史中,中国艺术家不断地从西方油画各流派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了多种绘画形式并存、多维发展的局面。而中国近百年来的社会发展史也是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努力拼搏的历史。中国社会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转变。从20世纪初的动荡与变革,到21世纪的腾飞与发展,这期间中国人内心的痛苦、愤懑、虚无、焦虑以及渴望与热情都为表现主义油画生根、发展提供了契机。表现主义也成为中国油画表现形式的必然选择,并对中国油画的审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中国油画表现主义审美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观念表现主义审美形式的影响

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在观念表现形式上通常会以社会发展历史以及彼时的政治背景为依托,因此作品中社会背景较为明显。譬如德国著名的表现主义画家安塞尔姆·基弗创作的“占领”系列作品,在这幅作品中他通过纳粹军礼符号呈现出纳粹占领德国的狂欢,而与此对照的却是其内心想要表达的整个社会以及民族的苦难。他这一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利用了一些观念符号。我国很多画家就受到了这种表现形式的影响,如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常玉,他也是我国最早留学法国的画家之一,其作品明显带有观念表现主义的影子。作为中国早期油画的开拓者,其代表作《曲腿裸女》(图1)通过异常的视觉表现将裸女下半身突出出来,而上半身则是仅仅露出了脸部以及胸部,并且以垒叠式呈现,整幅画作看似描述人体,实则将女性解放的符号寓意其中,作品中既运用了理性表现手法同时还运用了较强的观念象征。

当然,我国近现代很多油画家还受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在作品中呈现的观念形式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有些不同,但是究其根本则是西方观念表现主义在我国的一种转化。

中国当代表现主义画家方力钧,他的作品把光头作为一种符号,表情幼稚、麻木,表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部分中国人面临急剧的社会变革,缺乏追求、抱负和理想,生活虚无的生存状态。其作品《打哈欠》(图2)被美国时代周刊选用为封面,注释为“这不是打哈欠,而是呐喊”,作品中没有革命性和政治化,把那个时代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通过一种泼皮幽默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另一位中国当代画家曾梵志,他的作品则通过假面具的符号,在单纯背景的衬托下演绎着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烦躁不安的生活状态,作品通过卡通般的色彩和略带调侃意味的表现手法,带给人视觉上沉重的压抑感,在写实的外框下采用隐喻的观念主义表现。

(二)写意表现主义审美形式的影响

写意表现形式就是突出创作者的“意”,将创作人员内心深处的想法、情感通过简约的手法呈现出来。比如著名画家科柯施卡的代表作《风中的新娘》,整幅画作给观赏者以强烈的冲击力,同时科柯施卡在色彩运用方面极为粗狂,红蓝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人物形象上的夸张变形把作者内心的痛苦呈现了出来。这种写意表现主义创作方法与我国写意绘画的创作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写意表现主义绘画审美。我国很多画家就受到了这种写意表现主义审美的影响,比如关紫兰作为民国时期著名的女油画家,也通过写意表现形式将西方野兽派风格融入到了中国绘画中,如其1929年的作品《西湖》(图3)就是将复杂画面用简约线条表现出来。她的作品中常见装饰性纹样,以表现整幅画的韵律感。

写意表现主义画家注重个性,注重感情色彩和主观表现,其在造型上并不追求自然主义的再现,而更多地表现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审美,他们在作品中都善于运用线条和色彩来表现。为了突出线条、表现色彩的对比与力量,写意表现主义绘画打破了传统的立体造型的观念,排除光影对视觉形象的干扰,在二维平面中展现色彩与线条的独特美感。

中国当代女画家闫萍,她的作品总是饱含着内心的感动和对对象的激情,充满着人性的真爱。她的“母与子”(图4)系列作品,笔触奔放有力,色彩饱满协调,线条和色彩之间的关系精心安排,灵动的线条和浓郁的色彩都成为画面的表情。时而飘逸动人,时而深沉强烈,交织于画面之中,讲述了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记录了生活中一幕幕令人感动的瞬间,通过作品展显出来的视觉碰撞给观者带来了审美的愉悦。

中国当代油画家罗尔纯也深受写意表现主义影响,其作品以明亮的色彩,自然变形的绘画手法创造出极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当今油画画坛也活跃着一批带有写意表现主义审美特征的油画艺术家,如申玲、蔡锦、喻红、夏俊娜等人。

(三)意念表现主义审美形式的影响

意念表现形式就是将写意与观念两种形式融汇起来,这种表现形式在不同时间、不同流派之中也有着一些差异,但是大多都是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安塞尔姆·基弗,他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围绕北欧神话或者纳粹德国创作的,作品中通过压抑的意念表现形式将其对彼时社会的不满、感触呈现出来。

意念表现主义审美形式在我国很多油画家作品中也有展现。比如张国龙的著名代表作品黄土——生命系列(图5)。黄土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在当代美学理念下,成为其探求生命、情感等问题的艺术语言,作品的处理虽然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但是创作过程却融入了西方表现主义中的意念表现形式。在几何形的平面构图中展示出空间的意念,在看似理性的架构中让自由的笔法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虽然表现浑朴,但是通过母腹内生命的呈现将创作者内心激情的一面表达了出来,与我国黄土地文化中深层次的意境不谋而合。关于这幅作品张国龙曾说过:“作品中想要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对生命敬畏的精神,一种生命绵延不绝的精神,作品中黑块与红块则展示的是传统与现代、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在冲突中相互融入,共同发展的内涵。”

张国龙更为关注东方文化与东方精神,立足本土。虽然这两个画家所表现的内容、形式不同,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都是将自己意念充分融进作品之中。

三、西方表现主义对中国现当代油画審美影响的反思

西方表现主义的出现正值人类社会进入至暗时刻,我国近代屈辱历史的开端也与其几乎同步,所以表现主义深深影响着中国的油画艺术家。再加上20世纪初我国社会对于西方的“迷恋”,使得这种艺术形式很快在中国扎根发芽。但是几千年来中国的审美传统,与表现主义的创作方法有着明显的冲突,经过融合中国油画表现主义审美展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虽然西方表现主义为中国油画艺术家们打开了一条新的创作之路,但是由于文化冲突的存在以及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本身固有的一些弱点,它在我国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局限,具体来讲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更加突出感性,关注自我,容易忽视秩序以及理性的存在,所以很多作品脱离了艺术的本源,这就使得很多油画创作者走向了表现的误区。表现主义审美在油画创作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油画语言及具有深厚的创作功底,否则难以通过夸张的写意手法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表现主义是写实主义的升华,这就要求创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极强的创新能力,而且不能脱离技法空谈表现。然而,近些年来,很多艺术创作过于浮躁,一些创作人员甚至抱有侥幸心理,只注重表现形式,而忽略了作品的精神内涵。

第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对写实性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所以作品往往给人们费解的感受,而观赏者也由于难以读懂画作会自然的产生隔阂,从而无法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这也是导致现代表现主义在中国难以普及的原因之一。有些欣赏者由于无法理解这种表现形式也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误读,而这种误读会使得作品的社会价值难以发挥出来,其影响性以及传播性都会受到损失。

第三,我国有些艺术创作者虽然对西方表现主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没有真正理解这种艺术的精神内涵,所以其作品只能学其形而不得其神,一些人只是简单临摹,甚至有人抄袭。

四、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表现主义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它在人类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深深影响着中国现当代油画的创作。中国油画来源于西方,却带有鲜明的本民族文化传统的烙印,表现主义成为了中国油画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诚然,这种形式有着其固有的局限性,并且在一些表现手法上与我国传统绘画形式相悖,所以这就需要中国油画艺术家既汲其所长,同时也要将我国的传统绘画精神融入其中。由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审美更加注重自我表现,作品相对晦涩,因此创作人员要敢于创新,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民审美的全新之路。

众所周知,我国几千年文化中一直强调传神的意境以及“人作合一”的精神,从本质上讲这与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异曲同工。所以我国油画的发展既要充分借鉴西方表现主义,同时也要结合我国的国情背景。只有找到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才能创作出更好的中国表现主义油画。

五、结语

西方表现主义审美为我国现当代油画艺术开辟了一条全新之路,也使得我国绘画从写实向写意逐步扩展,油画创作者们不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审美特征,而是通过更为激情的表现手法将人们的内心感情、自然物象的审美特征夸张地表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所处的时代。虽然西方现代表现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阻碍,但是每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都需要实践—融入—实践的循环过程,相信在中国油画艺术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能够为中国油画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马永建.现代主义艺术20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86-88.

[2]刘淳.中国油画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18-20.

[3]姜丽.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油画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2010(2):266-268.

作者单位: 长治学院师范分院

作者:刘俊

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2:

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初,表现主义绘画兴起于德国,并成为欧洲绘画领域的一种艺术潮流。本文着重研究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以表现主义的概念开篇,重点探讨表现主义绘画理论与实践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表现主义绘画被中国所接受的原因。

一、表现主义的概念

表现主义是20世纪初起源于北欧的一场艺术运动,涉及绘画、诗歌、小说、戏剧等许多领域。在西方现代美术史上,表现主义绘画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流派。表现主义的出现与当时的反印象主义潮流有紧密联系。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表现主义。表现主义绘画是一种以色彩和线条表达象征寓意和情感的艺术形式,具有与印象主义完全不同的特点:印象主义画家注重对周遭世界印象的摹写,而表现主义画家则把自己的性情融入对世界的观察中,强调内心情感的抒发。

在艺术观念上,表现主义绘画反对机械式地模仿自然,试图突破传统艺术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创新,展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

二、表现主义理论传入

中国表现主义理论主要通过日本输入。1896年,中国开始向日本派遣留学生,且规模逐渐扩大。1906年,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多达8000余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大批中国留学生陆续回到国内,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翻译著述,介绍国外的艺术流派;我国的美术学校也不遗余力地宣扬西方的现代美术。在这个背景下,表现主义理论传入我国。

中国对德国表现主义的介绍始于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俞寄凡、鲁迅等人或翻译欧洲、日本的著作,或自撰评述文章,介绍表现主义。这些文字一般都十分简短,常是寥寥数语,大多停留于概念的叙述。

尽管学者和艺术家对表现主义的译介角度不同,内容比较零碎,但综合来看,我国对这一思潮的介绍已经比较充分了。

三、表現主义绘画被中国所接受的原因

20世纪的中国画画坛以呼唤改革、实践改革为特征。早在1917年,改良主义思想家康有为便指出,“中国近世之画衰败极矣”,呼吁“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徐悲鸿在《中国画改良论》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

从这些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文艺家提倡改革,他们不再固守旧思想,主张吸收西方的先进绘画理论。表现主义就是在此背景下被中国所接受的。

除此之外,表现主义反对传统,这与当时中国渴望打破传统秩序、构建新秩序的强烈愿望相契合。在压抑而又放纵、死寂而又动荡的社会氛围中,外来思潮触发了人们心底的“表现”欲望,揭示内心情感与思想的表现主义绘画迅速发展起来。另外,新文化运动以封建文化的糟粕为批判对象,注重个性的张扬与精神的自由,这与表现主义理念有共通之处。

四、表现主义绘画实践

表现主义绘画实践是中国艺术家直接从欧洲引入的。林风眠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实践者,这与他在欧洲留学的经历息息相关。1923年,林风眠前往德国柏林学习。当时,表现主义绘画在德国盛行。林风眠身处其中,不可避免地受到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柏林咖啡室》《渔村暴风雨之后》都是他根据德国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创作的,这些画作在用笔、用色和构图上都融入了主观情感,与表现主义的精神不谋而合。

除了林风眠,鲁迅也为表现主义绘画实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鲁迅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有力推动者。自1931年起,鲁迅积极筹备木刻展览会、组织木刻讲习会,将表现主义诸名家的优秀版画作品介绍到中国,这受到了许多艺术家的重视,产生了深远影响。

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表现主义绘画停滞不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从苏联引入了现实主义艺术,而表现主义绘画遭到打压、摒弃,逐渐走向低潮,其传播与发展也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五、表现主义在中国再度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进入改革开放,不仅在经济上对外开放,而且在艺术上重新审视和接纳西方现代艺术,表现主义于此时重回人们的视野,它在中国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两个途径。

一是学界对于表现主义理论的探讨。1981年,若木在《美术》杂志刊登《关于表现主义》一文,详尽地阐述了德国表现主义,介绍了蒙克、珂勒惠支等表现主义画家的创作手法,并呼吁我国学者重新认识表现主义艺术,合理科学地借鉴。马路是最早将德国新表现主义介绍到中国的艺术家之一。1985年,马路在《世界美术》上发表《回到绘画的怀抱——联邦德国新表现主义述评》一文,介绍了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思潮的特点以及巴塞利兹、吕佩尔茨、波尔克等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创作。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学者和艺术家加入了这次探讨,整个学界气氛活跃。

二是相关展览与画册的出现。1982年,德国表现主义版画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包括贝克曼、康定斯基、基希纳、马克在内的22位画家的近百件作品参加了展览,虽然展览规模不大,但却让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地欣赏到德国表现主义的作品,感受其原作的魅力。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首次以“表现”为主题举办的画展,它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新潮艺术的阶段性总结。基弗、吕佩尔茨、彭克等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的个人画展在中国相继举办,他们的新表现主义绘画为中国艺术家带来诸多思考,进一步促进了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

表现主义作为一种外来思潮,它在20世纪80年代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方式在中国发展。这个阶段,中国艺术家对于表现主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开展的绘画创作以模仿为主,但正是这些探索与思考为表现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90年代,表现主义迎来了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优秀的艺术家,他们从自身需要出发,选择性地吸收表现主义绘画精髓,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入绘画创作中,推动了表现主义绘画向本土化的转变。

21世纪,艺术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愈来愈多的新思潮涌入中国,这使得中国表现主义艺术家眼界更为开阔、思考更为深刻,创作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表现主义绘画已成为中国绘画的有益补充。

六、结语

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表现主义绘画理论从日本传入中国。受到当时文化环境的影响,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逐渐传播开来,林风眠和鲁迅是表现主义绘画实践的有力推动者。后来,由于抗日战争和文艺政策的影响,表现主义绘画趋于沉寂。20世纪70年代末,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再度兴起,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表现主义绘画由原来的模仿与借鉴转变为富含本民族特色的中国式表现主义绘画形式。

总的来说,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有迹可循,且合乎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其生命力顽强、影响深远,对当代中国绘画多样性格局的最终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作者简介:叶蕊婕(1997-),女,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油画。

作者:叶蕊婕

表现主义现代艺术论文 篇3:

德国表现主义:冲动的艺术

德国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早期,从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Ernst Ludwig Kirchner)到麦克斯.贝克曼(Max Beckmann),艺术家们创作热情极其高涨,在艺术史上可以说是前所未有。他们在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自成一派。随着表现主义社团“桥社”和“青骑士社”的出现,德国艺术在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年代里迎来了被视为转折点的、最为辉煌的黄金岁月,其间经历了“一战”,一直持续到20世纪20年代。

1905年在德莱顿成立的“桥社”被认为是表现主义的起点,成员包括埃里希.黑克尔(Erich Heckel)、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等。他们以简洁、扭曲的线条和浓重而不自然的色彩冲击人们的视觉并激发情感回应。而另一社团“青骑士社”于1911年在慕尼黑由俄国人瓦西里.康定斯基(Vasily Kandinsky)和弗朗兹.马尔克(Franz Marc)发起。社团名字来源于康定斯基的一幅关于马和骑士的作品。他们注重抽象的形式和明亮的色彩,以凸显当时的腐败与物质主义。该社团由于“一战”的爆发而解散。他们的作品集中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和美学变革,涉及自然、宗教、城市生活、战争等主题。

表现主义派的个人和团体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但都强调表现自我感受。20世纪初,艺术家们以大胆简化和扭曲的形象及夸张而不谐调的色彩表现对根深蒂固的资产阶级社会价值观的摒弃及对陈腐的政府资助的艺术学会的批判。直接、坦率、注重视觉效果是表现主义的共同特点。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排斥当时主流视觉文化陈旧的绘画传统及主题,并从先锋派前辈那里获得灵感,如19世纪90年代欧洲后印象派画家法国的保罗.高更、荷兰的文森特.凡.高及挪威的爱德华.蒙克。除了用色大胆,早期表现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抽象的平面海报似的构图,后期逐渐形成追求强烈的对比、扭曲和变化的风格。

20世纪20年代,德国表现主义从描绘抽象、浪漫、理想化的感性世界回归到理性的客观现实世界。创作以肖像画为主,代表画家有麦克斯.贝克曼、奥托.迪克斯(Otto Dix)等。他们冷峻的自然主义画法有时会令人想起严谨的古典名画家们,以讽刺的手笔描绘魏玛时期的社会风貌。

表现主义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演变,一些颇有影响力的主题和风格崭露头角,深刻体现了人文主义色彩及对现代性的矛盾心态。其中涉及对充满诱惑和低俗的现代城市生活的迷恋,自然和宗教的慰藉,象征原始情感的裸体肖像以及“一战”的破坏性影响。裸体肖像是表现主义绘画的一个重要主题,艺术家们试图通过手势、姿态和表情来挖掘人物及事物的内在。肖像画技法在现代经历了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变革。他们着重挖掘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情感,而不是单纯描绘外表。由此创作出夸张的面容、姿态和表情,同时形体上的扭曲增强了艺术效果。

表现主义风景画传承了浪漫主义传统,认为自然风景可以缓解现代社会的压力和堕落。“青骑士社”的成员曾到阿尔卑斯山脉附近的村庄去写生,融入自然中,激发了他们创作色彩艳丽的抽象风景画的灵感。而“桥社”成员创作的与女友湖边嬉戏的情景体现了回归自然及裸体主义运动,以此反抗“一战”前期德国社会拘谨的社交礼仪。“一战”爆发后,他们的风景画色调转向朴素、平淡,从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

随着19世纪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德国的城市规模和人口密度在1871年第一次实现统一至1910年期间急剧增长。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怀着矛盾心理审视着现代城市。一方面,他们认识到城市生活的疏离化和非人性化,另一方面又为充满活力的城市节奏和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所吸引。首都柏林,也是最大的城市,成为表现主义运动繁荣发展之地。艺术家们对城市矛盾的表现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幻想也是表现主义的一个重要主题。经过社会动荡和战争影响,虚幻的幻想世界代替了令人失望的、噩梦般的现实,更加受到艺术家们的青睐。他们抛弃了现实世界,在幻想中重塑新世界,那里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人的存在,纯净的自然界中只有动物和奇异的生物。此外,文学主题也被融入现代艺术家们的作品之中,他们出版了大量配有讲解的作品选辑。

对于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来说,艺术和宗教联系紧密,相互影响,都注重探寻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尽管处于怀疑论和哲学虚无主义的年代,艺术家们依然创作了影响德国几世纪的基督教主题作品,包括典型的创世和重生主题。预言和先知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而对“一战”的恐惧和厌恶使一些艺术家转向圣经的救赎主题。这与德国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幻想有很大关联。

20世纪初活跃和繁荣起来的德国表现主义绘画艺术催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和作品。注重精神性是这一流派的最大特点,反对机械描摹客观现实,主张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强调形式的表现力,同时也带有德意志民族的传统特色,对后来的艺术风格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作者:于涛

上一篇:流星花园剧情分析论文下一篇:棉花药害原因防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