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艺术表现方面分析论文

2022-04-24

【摘要】21世纪是不断突破的新时代,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作为新型艺术形式诞生并非偶然,强大的科技助推是主要原因。生长在如此相似的环境下,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的解答十分耐人寻味。从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角度出发,对两者的纵横向度发展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追溯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时间艺术表现方面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时间艺术表现方面分析论文 篇1:

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分析

【摘要】十八世纪是键盘音乐绽放绚丽魅力的重要是时期,也是欧洲音乐史上出现转型的重要时期。多梅尼科·斯卡拉蒂(DomenicoScarlatti)以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音乐才华成为了众多音乐家中最具独创魅力的艺术家之一。他给世人留下的《哈浦西克德奏鸣曲五百五十五首》和深厚的神秘背景为键盘领域的新技法开创和新音乐题材的传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斯卡拉蒂的奏鸣曲沿用西班牙的音乐演奏风格,描述充裕,内涵深远,表达出来的社会功能和对于审美教育的价值让国际乐坛对他的印象越来越深刻。文章通过对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表现进行分析,阐述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音乐价值。

【关键词】斯卡拉蒂;奏鸣曲;艺术表现

自从西班牙音乐开始进入中国音乐界之后,许多学者都对这种音乐风格的艺术价值显出了极大的关注。斯卡拉蒂作为西班牙皇室音乐演奏家得到了当时西班牙统治者的赞美和推崇,音乐作品能在千百年来经久不衰为西方键盘乐曲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也影响了后现代音乐风格的发展进化。斯卡拉蒂将西班牙正统音乐中的奔放热情和意大利曲调的唯美主义完美结合在奏鸣曲作品中,鲜明的节奏加上充满即兴演奏的艺术形式给后世留下了完美经典形象的同时也影响了后人对艺术情趣的重新定义和演绎,表现出了强大的艺术魅力和艺术生命力。

一、斯卡拉蒂奏鸣曲风格来源

斯卡拉蒂在西班牙生活的时候呈现出一种热情洋溢的崭新艺术曲目风格,洋溢出了西班牙夸张性质的热情奔放,作品中展现出了的跃动节奏和旋律曲调都让音乐艺术展现出来的宫廷气息扑面而来。西班牙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情感流露都为斯卡拉蒂的音乐创造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为十八世纪文艺复兴音乐繁荣奠定了基础。斯卡拉蒂奏鸣曲具备西班牙风格倾向的原因主要是他游历了欧洲各国来进行为日后音乐创作的积极取材。西班牙风格可以说是影响了斯卡拉蒂整个作品总集的创作灵感,从作者的乐曲表现也可以看出他所经历的历史事件和生长环境,这也是他的乐曲能成为展现喜怒哀乐载体和心灵港湾的原因。

二、斯卡拉蒂奏鸣曲节奏分析

在斯卡拉蒂的音乐作品中,节奏的变化成为了很多创作中展现的亮点部分,而这些节奏变化几乎都是符合西班牙舞曲风格的。斯卡拉蒂能把最简单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融合双音节和装饰音,让奏鸣曲的节奏和效果有了鲜明的西班牙特色。从斯卡拉蒂从西班牙民俗风情和节日庆典中感受到了艺术风格还在音乐中加入了西班牙民间舞蹈的铃鼓和响板的模仿音色,用欢快的节奏感染力和创作语言给人以热情奔放的快感。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骨架和速度形式,对展示音乐本身的价值和表现张力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斯卡拉蒂得益于在西班牙的生活感受,接触大量民间音乐和皇室正统乐章的同时激发了他在奏鸣曲上的创造灵感,在音乐的节奏运用上采取了复合叠加节奏创作的特点。复合华节奏就是交替使用不同节拍来完成音乐的情绪的活跃性表现,这是西班牙乐曲中经常使用的节奏表现形式,在奏鸣曲的演奏中采用八三拍和四二拍的组合形式能让乐曲的感情色彩变换不断,活跃而大胆。关于节拍的叠加也有明显的实例,K521这部作品中本来建立在八三拍节奏上的声部在正常演奏的过程中会加入另外一连续因的第二声部形成乐曲切分效果,直接把乐曲转变为二拍的规律节拍演奏形式。这种演奏形式是需要对节拍机器的敏感和把握能力的。这种节奏组合不仅给人节奏进行机械版组合的感受,要能准确处理乐曲整体上的准确协调感,把音符诠释出内涵和颜色,让节奏的时值组成乐曲的不同演奏规律。

三、斯卡拉蒂奏鸣曲曲式分析

在斯卡拉蒂的作品虽然统称为奏鸣曲,但体裁和曲式的多样也让人着迷的原因之一。这种符合乐曲的形式是古典主义奏鸣曲的初期雏形也是结合乡村抒情的风格的主题奠定。

曲式作为音乐作品的整个构架组织成分和象征意义,影响着作品的表现力和调性回转。斯卡拉蒂在曲式上的应用是具有创新形式的高度变革,是形成古典奏鸣曲的主要整体构成,同时为将来的键盘创作音乐艺术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价值。在音乐呈示部创新的部分,斯卡拉蒂采用了對比的手法,让之前一成不变的音乐主题更具艺术感和表现力。两种明暗主题的交叠轮换,让乐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大大提升,也让感情的表现能力更加丰富和活跃。在古典二部的曲式中,展开部的表现一般都是平淡无奇的,但在斯卡拉蒂的音乐创作中让人类感受到了不一样的创新形式,用明显的收束标记和终止曲调,让乐曲在延伸能力和节奏韵律上感觉更清澈和果断。最后在再现部的突破二部传统结构的举动,更加让乐曲主体深化和丰富,促进了古典主义在调性布局上的雏形萌芽。因此,斯卡拉蒂在键盘乐曲的创新和改革上做出的努力,使作品对于音乐艺术效果的丰富多彩诠释的更加出色,也为今后的巴洛克古典音乐的发展埋下了充满活力的种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这些乐曲作品在时间的冲刷下依然能够历久弥新就证明了斯卡拉蒂奏鸣曲的价值和意义。现代钢琴创作中需要用辩证的看法对待艺术先贤留下的历史馈赠,一方面需要在乐器的运用上展开思考和尝试,另一方面则是要放开学习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和创造思维。斯卡拉蒂的创造源泉是在于对经历的感受和想象力,他追求演奏上的创新和表现力的鲜明。不论是对钢琴曲进行欣赏演奏,都需要对先人的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用心体会和融入音乐中来欣赏文艺复兴时期特有的巴洛克音乐风格,体会斯卡拉蒂创造和描述的美好世界。

参考文献

[1]董蕾.多梅尼科·斯卡拉蒂奏鸣曲西班牙音乐风格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

[2]孙威.浅谈斯卡拉蒂奏鸣曲中时间艺术表现的几个方面[J].艺术教育,2008,(03):80-81.

[3]迟冰.斯卡拉蒂奏鸣曲的艺术特征分析[J].音乐时空,2015,(10):71-72.

作者简介:刘美熠(1981—),女,汉族,甘肃兰州人,艺术硕士,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钢琴理论与演奏技巧;郑娜,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钢琴理论与演奏技巧。

作者:刘美熠 郑娜

时间艺术表现方面分析论文 篇2:

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艺术形式关系探究

【摘 要】21世纪是不断突破的新时代,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作为新型艺术形式诞生并非偶然,强大的科技助推是主要原因。生长在如此相似的环境下,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否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它的解答十分耐人寻味。从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角度出发,对两者的纵横向度发展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追溯两者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关键词】生物艺术;传媒艺术;艺术形式

一、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之纵向历时发展

众所周知,当代所呈现的成熟完备的各种艺术,其形式载体与特征绝非生来如此,而是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进而随着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而完备,走向更高层次的综合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艺术的“生成”要经历悠久的发展过程。

生物艺术作为一个前沿的年轻学科,是生物学和艺术最激烈的交叉碰撞,是科学和艺术的高度结合,是艺术的进步,更是人类的进步。若要探究生物艺术的艺术形式,首先,需厘清生物艺术的概念。生物艺术在狭义上而言,就是活的,有生命的艺术。当然,这也并非是我随心所欲的定义,而是引用了路易·贝克的观点,“生物艺术也就是生命艺术”。就广义概念而言,生物艺术指的是艺术家将各个生物特征符号化后,通过艺术形式重构生物艺术作品,其表现特征包含无生命体和有生命体或者两种兼容的形式。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19世纪上半叶摄影的诞生,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长河再次分流,这次分流逐渐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艺术群体,这便是由摄影艺术、电影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和新媒体艺术组成的艺术集体—传媒艺术。[1]从概念的两方面分析认识,广义上的传媒艺术范围甚广,涵盖一切艺术品类,所以不作为这篇文章的探究点;在狭义上而言,传媒艺术主要是借助科技的迅猛发展,并蕴涵着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形式。传媒艺术的兴起与发展,也促使传统艺术格局发生了新的扭变,这也是给我们提供从传统的艺术认知中脱离出来的机遇,用新的思维和方式重新诠释这一新型的艺术群体。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思维的一种挑战。

二、艺术形式的内在形式分析

艺术形式的研究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研究,更是其内容的剖析。只有当我们把形式拿来同材料,以及由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内容赋予它以新的生命的材料一起加以考察时,形式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示出来。

1、内容要素的联系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内形式关系时,考察了两者共有的要素及其内在的联系。由于艺术不同深度的融合发展于社会系统之中,避无可避的会与社会的各种组成因素产生着复杂而又耐人寻味的关系。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曾提出,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去呈现。而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的创作恰恰是艺术家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把对于生活的思考融于艺术中,体现超越现实物象的艺术价值,使作品更具有了集中性、典型性与艺术性。

2、内容特征的对立分析

权衡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成就,不仅要注重内容的诠释,还应该分析艺术形式是否完满地呈现了内容。因此,我们以内容特征为依据,将其分为两部分,即表现艺术与再现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再现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较为广泛,有声乐、绘画、影视类等等,既属于表现艺术,又属于再现艺术。虽然两者的内部构造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体系,但是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都是新时代背景下所诞生的艺术群体,并且都为人类艺术打开了新格局。

三、艺术形式的外在形式分析

1、科技性的联系分析

现如今,科技性无论对生物艺术还是传媒艺术都是极其重要的“灵魂”定位,从生物艺术和传媒艺术发展史来看,很多创新艺术形式的出现,都是因为科技的推动发展。艺术是一种情感诉求,科技则是一种便于诠释的工具;艺术传达精神世界,科技改变客观世界,那么,科学和技术的融合就是将精神世界通过“媒介”客观实在的展现给受众。

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指科学技术在传媒艺术的生产、创作、传播和接收过程中所发挥的深刻作用。具体来说,指的是科技在传媒艺术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的深度拓展,是介入对传媒艺术本身形态、传播与接收方式和价值实现等方面所产生的非可取代性的影响。[2]生物艺术的科技性主要是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全新生物结构下的生命艺术。科技性的推进也对生物艺术本身的形态和传播的方式,以及重构生命价值等方面产生了深遠的影响。生物艺术的科技性更多表现的是科技智能与人类的融合,在接近或超越人类智慧的“奇点”状况下创作艺术。因此,“科技性”无疑占有两大艺术群体的“灵魂”地位。

只有在技术突破的不断冲击下,艺术才会保持新鲜感、绽放魅力、让人心旷神怡。

2、艺术形象的对立分析

探究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艺术形式外形式的对立关系时,分别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审美方式和物化形式三维度加以分析。

首先,以存在方式作为依据,可以划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传媒艺术的内容特征多为摄影、电影、广播电视类等等,属于时空艺术;而生物艺术内容特征涵盖范围较广,同时包含三种艺术特征。

其次,以审美方式作为依据,对艺术进行分析,艺术是由审美创造与审美接受两部分构成。生物艺术的研究,目前主要限于视觉艺术领域的探究,另附加少量的声音和装置艺术。而传媒艺术的发展是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高度融合发展。因此,传媒艺术独具视听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而生物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更加丰富,是具有听觉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穿插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艺术的艺术形象的审美方式。

最后,以物化形式作为依据,可以将艺术作品划分为动态艺术和静态艺术。生物艺术是一种在传统艺术形式上加入新“媒介”的艺术,打破传统艺术作品“静”的本质,所以,生物艺术既是动态艺术又是静态艺术。传媒艺术则更多地追求技术性“质”的物化表现,属于动态艺术范围。

四、结语

总体上看,在纵横对比中,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的联系统一,首先基于他们艺术形式的结构力量,这主要表现在他们使用的物质材料或是支撑主体都与科技性牢牢捆绑,同时他们都直接产生于人类生活,亦或是诉说人类生活等等。综上所述,生物艺术与传媒艺术是在有限的时空中绽放出多样中建统一,共生中现差异的无限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胡志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第72~76页。

[2]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现代传播》,2015年第1期,93~100页。

作者简介:

于春瑶(1995.10.08),女,汉族,籍贯:辽宁省瓦房店市,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专业:美术学,研究方向:综合艺术媒介材料与实验研究。

通讯作者:

任戬,大连工业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作者:于春瑶 任戬

时间艺术表现方面分析论文 篇3:

试析舞蹈的“内在节奏”

[摘要]舞蹈是一种时空艺术,其艺术表现大都需要音乐作为辅助,而音乐节奏是时间艺术的灵魂,与舞蹈艺术密不可分,舞蹈的“内在节奏”,是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统一。本文通过对舞蹈教学中的主动符合的节奏与被动符合的节奏做出分析,探讨舞蹈“内在节奏”的重要意义,并对舞蹈教学中节奏练习的误区进行分析,提出了培养舞蹈内在节奏的建议。

[关键词]舞蹈;音乐;内在节奏

节奏作为时空艺术中必要的因素,对其艺术表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节奏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舞者对节奏韵律的掌握,即节奏感的表现;节奏的表现,是指在把握与控制节奏的同时对韵律体会并通过某种形式进行演绎和展现,二者属于时间艺术表演者必备的基本素质。节奏训练是舞者的基础训练之一,舞蹈艺术的展现离不开节奏的控制与表现。舞蹈的“内在节奏”,简而言之就是舞蹈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艺术内涵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协调统一。

一、内在节奏的重要意义

在舞蹈表演的节奏中,主动符合的节奏与被动符合的节奏有着本质的区别。主动符合的节奏一方面是舞者自发的节奏感和节奏表现,即主动地引导观众,使观众能够从属于表演者的节奏:另一方面是培养以音乐和他人的律动为依归的节奏感。后者是参加团体性演出,尤其是团体舞蹈表演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因为在团体舞蹈中,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观众注目的焦点,这就要求表演者在动作和内在节奏上达到一致。尤其是双人舞蹈,舞者双方都是主角,这就要求表演者内在节奏配合十分默契。而被动符合的节奏完全使舞蹈表演从属于音乐节拍,只满足于完成机械的舞蹈动作。

舞蹈与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就要求舞者具备较强的音乐欣赏与鉴析的能力。这种欣赏与鉴析的能力不仅仅停留在对音乐的喜好及对音乐内容的了解,而是应该对音乐作品的深刻寓意、曲式风格、表现方式及相关背景有所了解。

以音乐《梁祝》为例,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陈钢与何占豪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时的作品,作于1958年冬,翌年5月首演于上海获得好评。首演由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题材是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以越剧中的曲调为素材,依照剧情发展精心构思布局,采用奏鸣曲式结构,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全曲大概二十五分钟零四十秒,前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紧接着的第一段表现快乐的学习和生活以及结束后的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共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整曲再现。在音乐表现上,梁祝将交响乐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运用交响乐的表现手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充分发挥了小提琴的表现力。乐曲以故事情节为主要线索,富有极强的表现张力,一直以来都是舞蹈表演的主题音乐的绝佳选择。

在对音乐的理解上,许多舞者将其认为是对故事本身的理解,而忽视了音乐节奏的控制,尤其在对散板的表现上,一些舞者将其表现得过于散漫和凌乱,许多舞者在表演中因为对散板节奏和韵律的内在掌握不足而导致最终仓促完成动作,而没有将身体与音乐的默契发挥出来,并因此而失去一些表现的机会。在对散板的控制上,节拍器的运用就显得极为重要。节拍器的主要用途为:辅助舞者掌握节拍和控制速度。节拍器对于量化节奏的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能够辅助舞者更精确地掌握散板的变化规律,并协助舞者寻找身体与音乐的内在节奏,从而达到完整地表现舞者对角色的体会与表演。

在表演中,主动符合的节奏与被动符合的节奏带给观众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观众是否能够被感动,重点在于舞者是否能够将观众的情绪带入到表演中去,如果在节奏上不能够与音乐达成一致,就会使得观众在听觉与视觉上产生错位,降低观众对舞者营造的艺术氛围的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节奏在舞蹈表现感染力的重要性自古就有,从现在残余的巫术及巫术舞蹈中,我们可以找到巫师通过舞蹈和节奏感染族人,并使得族人在舞蹈节奏中受到如同催眠般的体验。在许多少数民族民间巫术中,舞蹈和节奏是巫师进行祭祀等活动中必要的元素,并伴有唱、念等形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原始乐舞的形式是歌、舞、乐一体,我们可以在现存的文字中寻找到歌唱和舞蹈的节奏因素。例如,“断竹,续竹,飞土,逐茹”,意思是:把竹子砍断,把竹子接好,发出泥质的弹丸,追杀动物。这是一首反映古代狩猎生活的歌曲,有着强烈的节奏感。

由此可见,节奏在我国古代乐舞中是随着曲词、音乐和舞蹈共同发展和表现的。节奏不仅仅是音乐的重要因素,也是舞蹈表现的重要元素,但是由于我国无论是曲谱还是舞谱,都没有关于节奏的记载,在中国舞的节奏表现时,就会出现音乐中大量的散板与节奏变化,这就对舞者对于节奏的把握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是对舞者内在节奏的掌握的标准更高。这一点在独舞和双人舞中的体验更为深刻。

然而,现代舞蹈音乐为了舞者的表现更为精准往往会将舞蹈音乐中的节拍量化,以规律的变化来帮助舞者完成对节奏的掌握,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音乐及舞蹈表演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因此,要成为一个出众的舞者,就必须在遵从音乐原著的基础上,加深自身的音乐修养,培养内在节奏的掌握能力。

二、节奏训练的误区

内在节奏的培养需要舞者的天赋和教师的素养都同时具备。对舞蹈教学而言,教师如何正确培养学员对内在节奏的把握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舞蹈节奏训练中,教学方法普遍存在以下几种误区:

1.默念节拍。许多教师要求学生在训练中心中跟随音乐默念节拍,这与音乐器乐表演中用脚打拍子犯的错误是一样的。这一辅助方法在初期教学中在教师影响下使用的,通常在分析新的音乐、学习新的舞蹈技巧、或练习已经熟悉的舞蹈技能时(如通过动作解析对已经掌握的力度、情感表现等进行细节上的调整)才偶尔使用的方法。这种习惯无法培养学生对内在节奏的感觉,容易养成学生速度分歧的毛病,即默念的是一种拍子、而身体韵律与节奏并不一致,在伴奏音乐较为快速时,会导致身体与音乐完全不在一个频率上。因此,这种训练方法只能作为一种“暂助”的训练方式使用,在普通训练中,教师应当调整并禁止长期使用这样的方法。

2.节拍器学习。许多教师在基础教学中有使用节拍器代替口号方式对学者进行训练的习惯。对于节拍器这一辅助工具的采用,一直以来都意见不一。节拍器打出的拍子过于机械,由于这种机械化,使得学员感觉节拍器打出来的拍子“并不准确”。音乐与肢体的协调需要的是学员体会音乐本身而产生的与音乐内在节奏合二为一的感觉,这种感觉可以通过教师口述传达,而节拍器并不能代替教师的这一职能。事实上,节拍器主要是用于舞蹈中特殊节拍的表演,如背景音乐为散板时,动作与音乐的配合和身体控制等。

三、内在节奏的培养方法

一是加强音乐素养,对乐舞历史及音乐舞蹈鉴赏理论的主动学习,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对每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和表现技巧方法有深刻的理论基础,并同时收集整理近代舞蹈表现的不同观点,从中选择和总结出最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二是加强专业素养,尽量在不依靠工具与辅助方式的情景下完成定量的练习,并能够持之以恒,寻找肢体与乐曲的内在联系,培养身体对节奏的韵律,在能够完整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寻找本能对于音乐的内在节奏,达成神形合一的境界,即不用刻意地让身体跟随节奏,而是在音乐中随心起舞,完成音乐与肢体语言的统一。许多学员认为这是极难也是极高的境界,但只要达到了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勤奋的练习,相信这是绝大多数舞者都能够达到的状态。

三是加强对音乐的鉴赏及分析能力。绝大部分舞蹈艺术都是音乐与舞蹈的共同展现的艺术形式,社会对舞蹈艺术者的音乐鉴赏的分析能力的要求日益增高,乐曲的内容与表现将直接影响舞蹈的表现力,因此音乐鉴赏及分析能力对于舞者加强自身素养显得十分重要。

四是加强舞者的美术鉴赏与美学分析的能力地舞者在节奏中,尤其是节奏的节点上,所表现的艺术造型能够充分表现出舞者的姿态与艺术内涵,古今中外许多画家对舞者的舞姿都有所表述,其中所表现的造型与美感是舞者在展示自身艺术特色中必须了解的,能够给人以深刻印象的造型在时间与节奏的流逝中能够经久不衰的美感,是舞者在表演中必须追求的美的体现。

总而言之,音乐与舞蹈的节奏对于舞蹈艺术的表现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舞者要完整地表现出其内在节奏,需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同时不断吸收艺术学科和美学的理论知识,努力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内在节奏”的表现是舞者对自身艺术表现力更高的艺术追求,也是每一个舞者要掌握的必备能力。

作者:贺元

上一篇:现行高校财务分析工作论文下一篇:工作职能发挥财务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