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2024-04-08

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通用16篇)

篇1: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清新县滨江中学2012届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复习资料2011-12-

31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判断线线垂直的方法:所成的角是,两直线垂直;

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必垂直于另一条。

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麽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PO,O推理模式: PAAaAO。

a,aAP

2.线面垂直

定义:如果一条直线l和一个平面α相交,并且和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我们就说直线l和平面αl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叫做垂足。直线l与平面α垂直记作:。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推理模式: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

3.面面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相交成的两个平面叫做互相垂直的平面。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如果,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推理模式: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课后练习

1、(2008上海,13)给定空间中的直线l及平面,条件“直线l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与平面垂直”的()条件

A.充要B.充分非必要C.必要非充分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

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l是异面直线AB1 和A1D的公垂线,则直线l与直线BD1的关系为()

A.l⊥BD1B.l∥BD1C.l与BD1 相交D.不确定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

(1)求证:CD⊥AE;

(2)求证:PD⊥面ABE.2、如图,棱柱ABCA1B1C1BCC1B1的侧面是菱形,B1CA1B

证明:平面AB1C平面A1BC1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 底面ABCD,证

明:PABD4、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1,AA1=2,M是棱CC1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A1M和C1D1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Ⅱ)证明:平面ABM⊥平面A1B1M

面面垂直的性质

1、S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求证AB⊥BC.S

A C2、在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底面ABCD 证明:AB⊥平面VAD

V D

C B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AB2,AD4将

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 求证:ABDE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 求证:(1)直线EF‖平面PCD;

(2)平面BEF⊥平面PAD

(第4题

图)

CBD

5.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 中,AC =BC =1,∠ACB =90°,AA1 =2,D 是A1B1 中点.(1)求证C1D ⊥平面A1B ;(2)当点F 在BB1 上什么位置时,会使得AB1 ⊥平面C1DF ?并证明你的结论

篇2: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判定:a用向量,方向向量平行b一条直线平行于另一个平面,则它平行于它所在平面与那个平面的交线。C若一平面与两平行平面相交,则两交线平行。D同时与一平面垂直的两直线平行。E同时平行于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

性质:貌似没啥性质,一般是证明线面关系的时候先证明线线关系。

2.线线垂直

判定:a向量,方向向量垂直b直线垂直于平面,则直线与平面中的任意直线都垂直c第一条直线与第二条直线平行,第一条垂直于第三条,则第二条也垂直于第三条d把两直线放在一个平面中,利用平面几何各种判定方法,如等腰三角形的底和高等。E(重点)三垂线定理: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过平面的一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那么它就和这条斜线垂直。三垂线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过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么它也垂直于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这个比较重要,记不住的话找一下例题,多看看图就好了)性质:貌似也没什么性质,一般也是要证明线面关系的时候用到它。注意:第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二条直线,第一条直线垂直于第三条直线,则第二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可垂直可平行也可普通相交。

3,线面平行

判定:a面外一条线与面内一条线平行。(常用)b空间向量法,证明线一平行向量与面内一向量(x1x2-y1y2=0)(常用)c面外一直线上不同两点到面的距离相等d证明线面无交点(定义)e反证法(线与面相交,再推翻)

性质: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则过这条直线的任意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

4.线面垂直

判定:a一条线和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b两个平面垂直,其中一个平面内的直线垂直两平面的交线,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垂直c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

性质: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5.面面平行

判定a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常用)b如果两平面同时垂直于一条直线,则两平面平行(大题一般不用)

性质:a两个平面平行,在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平行于另外一个平面b两个平面平行,和一个平面垂直的直线必垂直于另外一个平面c两个平行平面,分别和第三个平面相交,交线平行d平行平面所截的线段对应成比例(这个是推论,不好描述,书上或练习册上应该有类似的题)

6.面面垂直

判定:一个面如果过另外一个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面相互垂直

篇3: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1如果一条直线垂直于一个平面内的:(1)三角形的两条边;(2)梯形的两条边;(3)圆的两条直径,试问这条直线是否与平面垂直?并对判断说明理由.

分析:本题可结合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来说明.

解:(1)直线垂直于三角形所在的平面,因为三角形的两条边所在直线必相交;(2)不一定垂直于梯形所在的平面,因为有可能与两条平行的底所在直线垂直;(3)垂直于圆所在的平面,因为两条直径所在直线必定相交.

点评:本题中的(2)往往会认为是正确的,虽然梯形中有相交的边,但是梯形的上、下底平行,若已知直线与这两底平行,不满足线面垂直中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的条件.

二、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

例2如图1,四边形ABCD是矩形,PA⊥平面ABCD,△PAD是等腰三角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求证:MN⊥平面PCD.

分析: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关键是要在这个平面内找两条相交直线分别与已知直线垂直.本题中即在平面PCD内找两条相交直线PC、PD,再分别证明MN⊥PD与MN⊥PC.

点评:题目中有等腰三角形,一般取底边的中点,则可以由三线合一的性质得到线先垂直的条件.

三、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的应用

例3如图2,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分别为A1D和AC上一点,EF与异面直线AC、A1D垂直,求证:EF∥BD1.

分析:利用线线垂直的性质来证明线线平行,其关键是找(构建)出平面,使所给的直线都与该平面垂直.本题中BD1为正方体的对角线,连接AB1、B1C后可证得到BD1⊥平面AB1C,只需要证EF⊥平面AB1C即可.

证明:连接AB1、B1C、BD、B1D1,

因为DD1⊥平面ABCD,AC平面ABCD,

所以DD1⊥AC,又AC⊥BD,则AC⊥平面BDD1B1,所以AC⊥BD1,同理可证BD1⊥B1C,所以BD1⊥平面AB1C.又因为EF与异面直线AC、A1D垂直,即EF⊥AC,EF⊥A1D.

又因为A1D∥B1C,所以EF⊥B1C,

则EF⊥平面AB1C.所以EF∥BD1.

点评:正方体、直棱柱、正棱锥、正四面体等特殊的几何体都有明显的几何特征,在解题时要充分挖掘这些几何体的线面关系,如直棱柱的侧棱垂直于底面,正方体的体对角线垂直于相应的对角面等.

摘要:直线垂直于平面.需要注意判定定理的条件中,“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是关键性词语,若两条直线不相交(平行),则直线与平面不一定垂直.要判定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垂直,只需要在该平面内找出两条相交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判定定理是由线线垂直,即证明直线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

关键词:理解,说明,垂直,相交

参考文献

篇4: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例1】 如图,四面体ABCD中,M、E、F分别为△BAC,△ACD及△ADB的重心.

求证:(1) 平面MEF∥平面BCD;

(2) 求S△MEF∶S△DBC.

分析 本题考查面面平行的判定以及面面平行的性质。

(1) 根据重心的性质易知应该连接AM,AE,AF,再根据相似比可知△MEF的三边分别与△DBC的三边平行,进而可得结论;

(2) 因为两个三角形所在的平面互相平行,因此,求两三角形面积之比,实质求这两个三角形对应边之比。

解 (1) 连接AM,AE及AF,分别延长使之交BC、CD、BD于G、H、P三点,由E、F、M分别为三角形的重心,

所以AMAG=AEAH=AFAP=23,所以连接GH、HP、PG,后有ME∥GH,EF∥PH,

可证ME∥平面BCD,EF∥平面BCD,

故平面EFM∥平面BCD.

(2) 由(1)知AMAG=AEAH=23,

即ME=23GH=13BD,

同理可证MF=13CD,EF=13BC,

所以△MEF∽△DBC,其相似比为1∶3,

所以S△MEF∶S△DBC=1∶9.

点拨 由于M、E、F分别是三个三角形的重心,从而联想到重心将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等分,

由于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由此联想到直线ME∥GH,ME=23GH,进一步可以证明直线ME与平面BCD平行,从而使命题得证。

题型二 面面垂直问题

【例2】 (2011年江苏卷第16题)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

求证:(1) 直线EF∥平面PCD;

(2) 平面BEF⊥平面PA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考察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要证线面平行可在所

求平面内找一条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要证面面垂直可在其中一个平面内找一条另一平面的垂线。

证明 (1) 在△PAD中,因为E、F分别为AP,AD的中点,所以EF∥PD.

又因为EF平面PCD,PD平面PCD,所以直线EF∥平面PCD.

(2) 连接DB,因为AB=AD,∠BAD=60°,所以△ABD为正三角形,因为F是AD的中点,所以BF⊥AD.因为平面PAD⊥平面ABCD,BF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所以BF⊥平面PAD.又因为BF平面BEF,所以平面BEF⊥平面PAD.

点拨 由于E、F分别是AP、AD的中点,从而可以证明EF∥PD,由此可以证明EF与平面PCD平行。由平面PAD⊥平面ABCD可以得到直线BF⊥平面PAD,进一步可以证明两个平面垂直。

题型三 面面平行与面面垂直的综合问题

【例3】 如右图,已知平面α∥平面β∥平面γ,且β位于α与γ之间.点A、D∈α,C、F∈γ,AC∩β=B,DF∩β=E.

(1) 求证:ABBC=DEEF;

(2) 设AF交β于M,AC∥\DF,α与β间距离为h′,α与γ间距离为h,当h′h的值是多少时,△BEM的面积最大?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平行所涉及的综合求解问题,这类问题不仅在平行时存在,同时在垂直时也存在,对同学们综合知识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证明(1) 连接BM、EM、BE.

∵β∥γ,平面ACF分别交β、γ于BM、CF,

∴BM∥CF.∴ABBC=AMMF,

同理,AMMF=DEEF.∴ABBC=DEEF.

(2) 由(1)知BM∥CF,

∴BMCF=ABAC=h′h.同理MEAD=h-h′h.

∴S△BEM=12CF•ADh′h1-h′hsin∠BME.

据题意知,AD与CF是异面直线,只是β在α与γ间变化位置.故CF、AD是常量,sin∠BME是AD与CF所成角的正弦值,也是常量,令h′∶h=x.只要考查函数y=x(1-x)的最值即可,显然当x=12,即h′h=12时,y=-x2+x有最大值.∴当h′h=12,即β在α、γ两平面的中间时,S△BEM最大.

点拨 要证明线段之比相等,一般可以转化为平行线问题,而求解面积的最值问题,一般可将面积表示为某一变量的函数,利用函数知识求解最值问题。

牛刀小试

1. 如图,在三棱锥PABC中,PA=3,AC=AB=4,PB=PC=BC=5,

D、E分别是BC、AC的中点,F为PC上的一点,且PF∶FC=3∶1.

(1) 求证:PA⊥BC;

(2) 试在PC上确定一点G,使平面ABG∥平面DEF;

(3) 求三棱锥PABC的体积.

2. 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C⊥底面ABC,AC⊥BC,D是AB的中点,且AC=BC=a,∠VDC=θ0<θ<π2.

(1) 求证:平面VAB⊥平面VCD;

(2) 试确定角θ的值,使得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π6.

满盈者,不损何为?慎之!慎之!——朱舜水

【参考答案】

1. (1) 在△PAC中,∵PA=3,AC=4,PC=5,

∴PA2+AC2=PC2,

∴PA⊥AC,又AB=4,PB=5,PA=3,

∴在△PAB中,同理可得PA⊥AB,

∵AC∩AB=A,∴PA⊥平面ABC,

∵BC平面ABC,

∴PA⊥BC.

(2) 如图所示,取PC的中点G,连接AG,BG,

∵PF∶FC=3∶1,∴F为GC的中点.

又D、E分别为BC、AC的中点,

∴AG∥EF,BG∥FD,

又AG∩GB=G,EF∩FD=F,

∴面ABG∥面DEF,

即PC上的中点G为所求的点.

(3) VPABC=5394.

2. (1) ∵AC=BC=a,∴△ACB是等腰三角形,又D是AB的中点,∴CD⊥AB,

又VC⊥底面ABC.∴VC⊥AB.

于是AB⊥平面VCD.

又AB平面VAB,∴平面VAB⊥平面VCD.

(2) 过点C在平面VCD内作CH⊥VD于H,则由(1)知CH⊥平面VAB.

连接BH,于是∠CBH就是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依题意∠CBH=π6,所以在Rt△CHD中,CH=22asinθ;

在Rt△BHC中,CH=asinπ6=a2,∴sinθ=22.

∵0<θ<π2,∴θ=π4.

故当θ=π4时,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π6.

篇5: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一、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

1、条件的正确填写:

(1)由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的训练:

①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AB⊥平面PDC

②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AP⊥平面PBC

③如左图:由5个条件:可证:BC⊥平面PAC

(2)由线线垂直证明线面垂直的训练:2个条件

①如左图:∵PA⊥平面ABC,∴PA⊥BC

②如左图:∵,PC平面PAC ∴BC⊥PC

③如左图:∵PE⊥平面,∴PE⊥AF

④如左图:∵⊥平面PAB,∴EF⊥AB

⑤如左图:∵⊥平面,∴AF⊥BC2、简单的证明题:

(1)已知:如图,PA⊥AB,PA⊥AC,(2)已知:如图,PA⊥AB,BC⊥平面PAC,求证:PA⊥BC。求证:PA⊥平面ABC。、中等的证明题:

(1)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2方体中,)正O为底面ABCD中心,.VBAC求证:BD平面AEGC

(3)AB是圆O的直径,PA⊥AC, PA⊥AB,(4)AD⊥BD, AD⊥DC,AD=BD=CD,∠BAC=60°

篇6: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二、面面垂直与线面垂直:

1、条件的正确填写:

(1)由线面垂直证明面面垂直的训练:

①如左图:∵PC⊥平面ABCD,∴平面PCD⊥平面ABCD

②如左图:∵CD⊥平面PCB,∴平面ABCD⊥平面PCB

③如左图:∵⊥平面PCD,∴平面PCB⊥平面PCD

(2)由面面垂直证明线面垂直的训练:

①如左图:由3个条件:平面BAP⊥平面PAD,和可证:BA⊥平面PDA

②如左图:由3个条件:平面PAC⊥平面ABCD,和可证:BD⊥平面PAC

③如左图:由3个条件:,PA⊥AB

和可证:PA⊥平面ABCD

④如上图:∵,和

∴CD⊥平面PAD2、简单的证明题:

(1)底面是正方形的四棱锥P-ABCD中,(2)底面是正方形的四棱锥P-ABCD中,PC⊥CD,求证:平面PCD⊥平面PCB平面PAC⊥平面ABCD,求证:BD⊥PC3、中档的证明题:

(1)如图,在正方体ABCD-EFGH中(2)如图:VA=VB=VC,∠ACB=90°,求证:平面BED⊥平面AEGC∠CVA=∠CVB=60°

求证:平面ACB⊥平面AVB

(3)如图,AB为圆O的直径,C为圆O上的一点,PA⊥平面ABC,AE⊥PB,AF⊥PC

求证:PB⊥平面

篇7: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课题:垂直关系

教学分析

垂直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它不仅应用较多,而且是平行关系的转化手段,可以说垂直关系是立体几何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热点内容。

垂直的性质定理在立体几何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巩固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基础上,讨论垂直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时,要注意是立体几何最难的定理,往往是一个复杂问题的开端,先由面面垂直转化为线面垂直,否则无法解决问题。

三维目标

1.探究垂直的判定定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掌握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垂直的性质定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5.通过垂直的性质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转化思想。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垂直关系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2)垂直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1)应用判定定理解决问题(2)性质定理的应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线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1)定义——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2)判定定理——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则直线与平面垂直。

lbalbabAla

2线面垂直的性质

(1)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垂直则这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任意一条直线。

(2)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3、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1)定义-----如果两个平面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则这两个平面垂直。

(2)判定定理-----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则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α⊥β,α∩β=l⇒m⊥β.用符号表示为mα,m⊥l

4面面垂直的性质

如果两个平面垂直,则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二、课堂演练

1.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则下列结论一定成立的是()

A.VA⊥BCB.AB⊥VC

C.VB⊥ACD.VA⊥VB

2.设l、m、n均为直线,其中m、n在平面α内,则“l⊥α”是“l⊥m且l⊥n”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关于直线m、n与平面α、β,有以下四个命题:

①若m∥α,n⊥β且α⊥β,则m∥n.②若m⊥α,n⊥β且α⊥β,则m⊥n;

③若m⊥α,n∥β且α∥β,则m⊥n;

④若m∥α,n∥β且α⊥β,则m∥n;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A.①②

C.①④B.③④ D.②③第4题图

4.△ABC,∠ABC=90°,PA⊥平面 ABC,则图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是________.

三、典例精析

例1如图,AB是圆O的直径,C是异于A,B的圆周上的任意一点,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求证:(1)BC⊥面PAC(2)若AH⊥PC,则AH⊥面PBC

C B 例2如图,已知PA┴ 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求证:(1)MN┴CD(2)若PDA

P 45,求证:MN面PCD

四、小结:三种垂直关系的转化

M D C

五、作业:课时作业

篇8: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 培养的是面向基层、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所以中职数学课程既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涯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要为他们进一步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预备知识, 更要突出地为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学习提供服务。因此, 中职数学教学内容不可能求“全”求“深”, 教师没有必要在理论上作严密、系统的论证, 而是应该选取贴近培养目标的需求和专业课程所需要的内容, 强调以“必需、够用”为基本原则, 这是中职数学与普高数学最大的区别。如果教师能够首先明确这一点, 再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信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中职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因素外, 中职学生对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 他们看不到数学的实用价值。但职高学生在进校选专业时大多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教师根据中职数学的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尽可能地把所学知识与他们的专业相联系, 设计有专业特色的导入、探究、练习, 势必会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一、设计课堂前奏, 引发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 有吃惊, 才有探究, 有悬念, 才有内趋力, 才能主动获取信息。”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 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 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唤醒学生的思维。因此, 创设一个扣人心弦的课堂前奏, 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

如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教学设计中, 针对数控班的学生, 通过播放实训车间铣平面的视频并结合仿真软件来创设问题情境 (见图1) 。

教师活动:播放实训车间铣平面的视频和仿真软件。 (把铣刀抽象成直线, 已知铣刀所在的直线与铣好后的平面垂直)

学生活动 (思考并大胆猜测) :经过铣刀所在直线的两个相交平面是什么位置关系?

数学源于生活, 用于生活, 所以利用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实际生活来创设问题情境, 找准学生兴趣和认识水平的冲突点, 激发学生兴趣, 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二、课中探究步步导入, 引人入胜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东西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潜能的法宝。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东西不是别人硬塞的, 而是自己的, 这才真正称得上是有价值的东西。教师在课堂上应最大限度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讨论、活动、实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尽量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自己产生对学习的成功体验, 进而主动去探究知识和掌握知识。

如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教学设计中, 情境导入后的教学片段 (探究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

学生猜测:上例中, 两个相交平面是垂直的关系 (见图2) 。

师生验证:借助教具将实际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模型并进行验证。

具体做法:基准面放在教具的一个平面上, 测量面靠在另一个平面上, 通过观察得到测量面不透光, 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 即为直二面角, 从而验证学生的猜想。若没有曲尺, 也可以借助人人都有的三角板来体验两个平面是否垂直。

回到情境:带领学生回到铣平面的场景, 学生通过感知、思考, 归纳本情境蕴含的数学原理。

学生归纳:若一条直线垂直一个平面, 那么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也和这个平面垂直。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所归纳的数学原理, 揭示面面垂直的判定方法。

通过师生合作, 动手实践, 从学生专业课中出现的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 并且借助模型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与感悟, 原来生活中, 数学无处不在, 边做边学, 做学合一, 融会贯通。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自身的活动才能生效。学生只有经历一次次心动, 他们的内心才会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情感波澜, 才会主动探究, 使我们的课堂不断迸发精彩的火花, 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生活实际, 创设个性练习实例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空间, 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教师在课堂上多创设和专业相结合的个性练习,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 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特别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专业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

如“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教学设计中, 在学生理解了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之后, 让学生回到实践中去解决一些问题。

问题1.教师想要检验铣平面后的工件相邻的两个面是否垂直, 只要用曲尺的一边卡在工件的一个面上, 另一边在工件的另一个面上转动一下, 观察尺边是否和这个面密合就可以了。请同学们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释教师的这一动作 (见图3) 。

问题2.工人在砌墙时, 通过观察系有铅锤的线与墙面是否紧贴 (在铅锤处应有空隙) 来判断所砌墙面是否与地面垂直, 为什么? (如图4所示)

陶行知先生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因此, 只有紧密地联系生活、融入专业, 把教科书上的“死”知识激活, 教给学生“活”知识, 把无声的“数学文本”演绎成鲜活的“生活文本”, 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享受精彩, 才能生成智慧, 促进发展, 提升数学的价值。

摘要:以“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这一教学片段为例, 在教学设计中有效将数学知识与专业、生活结合起来阐述,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职数学,专业化,生活化,融合,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徐晓光.专业背景下职高数学课程内容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2) .

篇9:线面垂直的证明与应用

例1如图,P为△ABC所在平面外一点,PA⊥平面ABC,∠ABC=90°,AE⊥PB于E,AF⊥PC于F.

求证:(Ⅰ)BC⊥平面PAB;(Ⅱ)AE⊥平面PBC;(Ⅲ)PC⊥平面AEF.

证明(Ⅰ)PA⊥平面ABC[⇒]

[PA⊥BCAB⊥BCPA⋂AB=A⇒BC⊥平面PAB.]

(Ⅱ)AE[⊂]平面PAB,由(Ⅰ)知

[AE⊥BCAE⊥PBPB⋂BC=B⇒AE⊥平面PBC.]

(Ⅲ)PC[⊂]平面PBC,由(Ⅱ)知

[PC⊥AEPC⊥AFAE⋂AF=A⇒PC⊥平面AEF.]

例2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矩形,AB=2,BC=a,又侧棱PA⊥底面ABCD.

(Ⅰ)当a为何值时,BD⊥平面PAC?试证明你的结论.

(Ⅱ)当[a=4]时,求证:BC边上存在一点M,使得PM⊥DM.

(Ⅲ)若在BC边上至少存在一点M,使PM⊥DM,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Ⅰ)当[a=2]时,ABCD为正方形,则BD⊥AC.

又∵PA⊥底面ABCD,BD[⊂]平面ABCD,

∴BD⊥PA.∴BD⊥平面PAC.

故当[a=2]时,BD⊥平面PAC.

(Ⅱ)当[a=4]时,取BC边的中点M,AD边的中点N,连结AM、DM、MN.

∵ABMN和DCMN都是正方形,

∴∠AMD=∠AMN+∠DMN=90°,即DM⊥AM.

又PA⊥底面ABCD,由三垂线定理得,PM⊥DM,

故当[a=4]时,BC边的中点M使PM⊥DM.

(Ⅲ)设M是BC边上符合题设的点M,

∵PA⊥底面ABCD,∴DM⊥AM.

因此,M点应是以AD为直径的圆和BC边的一个公共点,则AD≥2AB,即a≥4为所求.

例3正方形[ABCD]中,[AB=2],[E]是[AB]边的中点,[F]是[BC]边上一点,将[△AED]及[△DCF]折起(如图),使[A、C]点重合于[A′]点.

(Ⅰ)证明:[A′D⊥EF];

(Ⅱ)当[F]为[BC]的中点时,求[A′D]与平面[DEF]所成的角;

(Ⅲ)当[BF=14BC]时,求三棱锥[A′-EFD]的体积.

解析(Ⅰ)∵[A′D⊥A′E,A′D⊥A′F],

∴[A′D]⊥平面[A′EF.∴A′D⊥EF].

(Ⅱ)取EF的中点G,连结[A′G、DG].

∵BE=BF=1,∠EBF=90°,∴[EF=2].

又∵[A′E=A′F=1],

∴[∠EA′F=90°,A′G⊥EF],得[A′G=22].

∵[A′G⊥EF,A′D⊥EF,A′G∩A′D=A′],

∴[EF⊥平面A′DG.]

∴平面[DEF]⊥平面[A′DG.]

作[A′H⊥DG]于[H],得[A′H]⊥平面[DEF],

∴[∠A′DG为A′D与平面DEF]所成的角.

在Rt[△A′DG]中,[A′G=22],[A′D=2],

∴[∠A′DG=]arctan[24].

(Ⅲ)∵[A′D⊥平面A′EF],

∴[A′D是三棱锥D—A′EF]的高.

又由[BE=1,BF=12]推出[EF=52],

可得[SΔA′EF=54],

[VA′-EFD=VD-A′EF]

[=13⋅SΔA′EF⋅A′D=13]·[54]·2=[56].

例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侧面[PAD]⊥底面[ABCD],侧棱[PA=PD=2],底面[ABCD]为直角梯形,其中[BC∥AD,AB⊥AD,][AD=2AB=2BC=2],[O]为[AD]中点.

(Ⅰ)求证:PO⊥平面ABCD;

(Ⅱ)求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角的大小;

(Ⅲ)线段AD上是否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的距离为[32]?若存在,求出[AQQD]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Ⅰ)在△PAD中,PA=PD,O为AD中点,

所以PO⊥AD.

又侧面PAD⊥底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AD, [PO⊂]平面PAD,

所以PO⊥平面ABCD.

(Ⅱ)连结BO,在直角梯形ABCD中,

BC∥AD,[AD=2AB=2BC,]

有OD∥BC且OD=BC,

所以四边形OBCD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OB∥DC.

由(Ⅰ)知,PO⊥OB,∠PBO为锐角,

所以∠PBO是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的角.

因为[AD=2AB=2BC=2],在[Rt△AOB]中,[AB=1,][AO=1,]所以[OB=2],

在[Rt△POA]中,因为[AP=2],[AO=1],所以[OP=1],

在Rt[△PBO]中,

tan[∠PBO=POBO=12=22,]

[∠PBO=arctan22.]

所以异面直线[PB与CD]所成的角是[arctan22].

(Ⅲ)假设存在点Q,使得它到平面PCD的距离为[32].

设[QD=x],则[SΔDQC=12x].

由(Ⅱ)得[CD=OB=][2],

在Rt[△POC]中, [PC=OC2+OP2=2,]

所以[PC=CD=DP], [SΔPCD=34⋅(2)2=32,]

由[VP-DQC=VQ-PCD],得[x=32],

所以存在点[Q]满足题意,此时[AQQD=13].

例5已知[△BCD]中,[∠BCD=90°],[BC=CD=1],[AB]⊥平面[BCD],[∠ADB=60°,E、F]分别是[AC、AD]上的动点,且[AEAC=AFAD=λ(0<λ<1).]

(Ⅰ)求证:不论[λ]为何值,总有平面[BEF]⊥平面ABC;

(Ⅱ)当[λ]为何值时,平面[BEF]⊥平面[ACD]?

解析(Ⅰ)∵AB⊥平面BCD, ∴AB⊥CD.

∵CD⊥BC且AB∩BC=B, ∴CD⊥平面ABC.

又[∵AEAC=AFAD=λ(0<λ<1),]

∴不论λ为何值,恒有EF∥CD,

∴EF⊥平面ABC,又EF[⊂]平面BEF,

∴不论λ为何值,恒有平面BEF⊥平面ABC.

(Ⅱ)由(Ⅰ)知,BE⊥EF.

又平面BEF⊥平面ACD,

∴BE⊥平面ACD,∴BE⊥AC.

∵BC=CD=1,∠BCD=90°,∠ADB=60°,

∴[BD=2,AB=2tan60∘=6,]

[∴AC=AB2+BC2=7.]

由[AB2=AE⋅AC],得[AE=67,∴λ=AEAC=67.] 故当[λ=67]时,平面[BEF]⊥平面[ACD].

例6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底面ABCD为菱形,PA⊥平面ABCD,[∠ABC=60°],E、F分别是BC、PC的中点.

(Ⅰ)证明:AE⊥PD;

(Ⅱ)若H为PD上的动点,EH与平面PAD所成最大角的正切值为[62],求二面角[E-AF-C]的余弦值.

解析(Ⅰ)由四边形[ABCD]为菱形,[∠ABC=60°],可得[△ABC]为正三角形.

因为E为BC的中点,所以AE⊥BC.

又BC∥AD,因此AE⊥AD.

因为PA⊥平面ABCD,AE[⊂]平面ABCD,

所以PA⊥AE.

而PA[⊂]平面PAD,AD[⊂]平面PAD,且PA∩AD=A,所以AE⊥平面PAD.

又PD[⊂]平面PAD,所以AE⊥PD.

(Ⅱ)设AB=2,H为PD上任意一点,连接AH、EH.

由(Ⅰ)知,AE⊥平面PAD,

则∠EHA为EH与平面PAD所成的角.

所以当AH最短时,即当AH⊥PD时,∠EHA最大,

在Rt△EAH中,AE=[3],

此时tan∠EHA=[AEAH=3AH=62,]因此AH=[2].

又AD=2,所以[∠ADH=45°],

所以[PA=2].

因为PA⊥平面ABCD,PA[⊂]平面PAC,

所以平面PAC⊥平面ABCD.

过E作EO⊥AC于O,则EO⊥平面PAC.

过O作OS⊥AF于S,连接ES,

则∠ESO为二面角E-AF-C的平面角,

在Rt△AOE中,EO=AE·sin30°=[32],

AO=AE·cos30°=[32].

又F是PC的中点,在Rt△ASO中,

SO=AO·sin45°=[324],

又[SE=EO2+SO2=34+98=304,]

在Rt△ESO中,cos∠ESO=[SOSE=324304=155,]

篇10:第31课时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教学目标:掌握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证明方法,并能熟练解决相应问题.(一)主要知识及主要方法:

1.线面垂直的证明:1判定定理;2如果两条平行线中一条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另

一条也垂直于这个平面;3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行平面中的一个平面,它也垂直于另一个平面;4两个平面垂直,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

面.5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与第三个平面垂直,那么它们的交线与第三个平面垂直.2.面面垂直的证明:1计算二面角的平面角为90 ;

2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垂直;

(二)典例分析:

问题1.如图,正三棱柱ABCA1B1C

1的所有棱长都为2,D为CC1中点. 求证:AB1⊥平面A1BD

P AB

A1

CQ

C1D

问题2.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C⊥底面ABC,AC⊥BC,D是AB的中点,且ACBCa,求证:平面VAB⊥VCD

V

C

AB

问题3.如图,在六面体ABCDABCD中,四边形

ABCD是边长为2的正方形,四边形A1B1C1D1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1求证:A1C1与AC共面,B1D1与BD共面. 2求证:平面A1ACC1平面B1BDD1

(四)课后作业:

DD1平面A1B1C1D1,DD1平面ABCD,DD12.

D11 1A1D

1.如图所示,正方形ABCD中,E、F分别是AB、AD 的中点,将此正方形沿EF折成直二面角后,异面直线AF 与BE所成角的余弦值为.A

2.如图,在四棱锥EABCD中,AB平面BCE,CD平面BCE,ABBCCE2CD2,BCE120。求证:平面ADE平面ABE

篇11: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一、知识点

(1)线面垂直性质定理

(2)线面垂直判定定理

(3)面面垂直性质定理

(2)面面垂直判定定理

线面垂直的证明中的找线技巧

通过计算,运用勾股定理寻求线线垂直

M为CC1 的中点,1.如图1,在正方体ABCDAAC交BD于点O,求证:AO1BC11D1中,1平面MBD.

证明:连结MO,A1M,∵DB⊥A1A,DB⊥AC,A1AACA,∴DB⊥平面A平面A1ACC1 ∴DB⊥AO1ACC1,而AO1.

1323a,MO2a2. 2492222AMa.∵AO

在Rt△AC中,∴MMO2AM1111142设正方体棱长为a,则A1OA1OOM. ∵OM∩DB=O,∴ AO1⊥平面MBD.

评注:在证明垂直关系时,有时可以利用棱长、角度大小等数据,通过计算来证明.

利用面面垂直寻求线面垂直

2.如图2,P是△ABC所在平面外的一点,且PA⊥平面ABC,平面PAC⊥平面PBC.求证:BC⊥平面PAC.

证明:在平面PAC内作AD⊥PC交PC于D.

因为平面PAC⊥平面PBC,且两平面交于PC,AD平面PAC,且AD⊥PC,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得AD⊥平面PBC.

又∵BC平面PBC,∴AD⊥BC.

∵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

∵AD∩PA=A,∴BC⊥平面PAC.

评注:已知条件是线面垂直和面面垂直,要证明两条直线垂直,应将两条直线中的一条纳入一个平面中,使另一条直线与该平面垂直,即从线面垂直得到线线垂直.在空间图形中,高一级的垂直关系中蕴含着低一级的垂直关系,通过本题可以看到,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垂直.

一般来说,线线垂直或面面垂直都可转化为线面垂直来分析解决,其关系为:线线垂直判定判定线面垂直面面垂直.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互相转化,从前面性质性质

推出后面是判定定理,而从后面推出前面是性质定理.同学们应当学会灵活应用这些定理证明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3.如图1所示,ABCD为正方形,SA⊥平面ABCD,过A且垂直于SC的平面分别交SB,SC,SD于E,F,G.求证:AESB,AGSD.

证明:∵SA平面ABCD,BBC,CAE.

∴SABC.∵A∴BC平面SAB.又∵AE平面SAB,∴B∵SC平面AEFG,∴SCAE.∴AE平面SBC.∴AESB.同理可证AGSD. 评注:本题欲证线线垂直,可转化为证线面垂直,在线线垂直与线面垂直的转化中,平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学们应多注意考虑线和线所在平面的特征,从而顺利实现证明所需要的转化.

4.如图2,在三棱锥A-BCD中,BC=AC,AD=BD,作BE⊥CD,E为垂足,作AH⊥BE于H.求证:AH⊥平面BCD.

证明:取AB的中点F,连结CF,DF.

∵ACBC,∴CFAB.

∵ADBD,∴DFAB.

又CFDFF,∴AB平面CDF.

∵CD平面CDF,∴CDAB.

又CDBE,BEABB,∴CD平面ABE,CDAH.

∵AHCD,AHBE,CDBEE,∴ AH平面BCD.

评注:本题在运用判定定理证明线面垂直时,将问题转化为证明线线垂直;而证明线线垂直时,又转化为证明线面垂直.如此反复,直到证得结论.

5.如图3,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PA平面ABC.若AE⊥PC,E为垂足,F是PB上任意一点,求证:平面AEF⊥平面PBC.

证明:∵AB是圆O的直径,∴ACBC. ∵PA平面ABC,BC平面ABC,∴PABC.∴BC平面APC. ∵BC平面PBC,∴平面APC⊥平面PBC.

∵AE⊥PC,平面APC∩平面PBC=PC,∴AE⊥平面PBC.

∵AE平面AEF,∴平面AEF⊥平面PBC.

评注:证明两个平面垂直时,一般可先从现有的直线中寻找平面的垂线,即证线面垂直,而证线面垂直则需从已知条件出发寻找线线垂直的关系.

10.如图, 在空间四边形SABC中, SA平面ABC, ABC = 90, ANSB于N, AMSC于M。求证: ①ANBC;②SC平面ANM 分析: ①要证ANBC, 转证, BC平面SAB。

②要证SC平面ANM, 转证, SC垂直于平面ANM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即证SCAM, SCAN。要证SCAN, 转证AN平面SBC, 就可以了。证明: ①∵SA平面ABC

∴SABC

又∵BCAB, 且ABSA = A

∴BC平面SAB ∵AN平面SAB ∴ANBC

②∵ANBC, ANSB, 且SBBC = B ∴AN平面SBC ∵SCC平面SBC ∴ANSC

又∵AMSC, 且AMAN = A ∴SC平面ANM [例2]如图9—40,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

图9—40(1)求证:AB⊥BC;(1)【证明】作AH⊥SB于H,∵平面SAB⊥平面SBC.平面SAB∩平面SBC=SB,∴AH⊥平面SBC,又SA⊥平面ABC,∴SA⊥BC,而SA在平面SBC上的射影为SB,∴BC⊥SB,又SA∩SB=S,∴BC⊥平面SAB.∴BC⊥AB.

[例3]如图9—41,PA⊥平面ABCD,四边形ABCD是矩形,PA=AD=a,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求证:平面MND⊥平面PCD 【证明】取PD中点E,连结EN,EA,则EN AM,∴四边形ENMA是平行四边形,∴EA∥MN.

∵AE⊥PD,AE⊥CD,∴AE⊥平面PCD,从而MN⊥平面PCD,∵MN平面MND,∴平面MND⊥平面PCD.

【注】 证明面面垂直通常是先证明线面垂直,本题中要证MN⊥平面PCD较困难,转化为证明AE⊥平面PCD就较简单了.另外,在本题中,当AB的长度变化时,可求异面直线PC与AD所成角的范围.

12CD [例4]如图9—42,正方体ABCD—A1B1C1D1中,E、F、M、N分别是A1B1、BC、C1D1、B1C1的中点.

图9—42 求证:平面MNF⊥平面ENF.

【证明】∵M、N、E是中点,∴EB1B1NNC1C1M∴ENB1MNC145 ∴MNE90即MN⊥EN,又NF⊥平面A1C1,MN平面A1C1∴MN⊥NF,从而MN⊥平面ENF.∵MN 平面MNF,∴平面MNF⊥平面ENF.

4.如图9—45,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A⊥底面ABCD,E为AB的中点,且PA=AB.

图9—45(1)求证:平面PCE⊥平面PCD;(2)求点A到平面PCE的距离.(1)【证明】PA⊥平面ABCD,AD是PD在底面上的射影,又∵四边形ABCD为矩形,∴CD⊥AD,∴CD⊥PD,∵AD∩PD=D∴CD⊥面PAD,∴∠PDA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PA=PB=AD,PA⊥AD∴∠PDA=45°,取Rt△PAD斜边PD的中点F,则AF⊥PD,∵AF 面PAD ∴CD⊥AF,又PD∩CD=D∴AF⊥平面PCD,取PC的中点G,连GF、AG、EG,则GF 又AE

12CD12CD,∴GF AE∴四边形AGEF为平行四边形∴AF∥EG,∴EG⊥平面PDC又EG 平面PEC,∴平面PEC⊥平面PCD.(2)【解】由(1)知AF∥平面PEC,平面PCD⊥平面PEC,过F作FH⊥PC于H,则FH⊥平面PEC ∴FH为F到平面PEC的距离,即为A到平面PEC的距离.在△PFH与 △PCD中,∠P为公共角,FHPFPC,设AD=2,∴PF=2,而∠FHP=∠CDP=90°,∴△PFH∽△PCD.∴CDPC=PDCD8423,2226623∴A到平面PEC的距离为3. ∴FH=23

【拓展练习】

一、备选题

1.如图,AB是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一点,PA⊥平面ABC.(1)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2)若D也是圆周上一点,且与C分居直径AB的两侧,试写出图中所有互相垂直的各对平面.

(1)【证明】∵C是AB为直径的圆O的圆周上一点,AB是圆O的直径 ∴BC⊥AC;

又PA⊥平面ABC,BC平面ABC,∴BC⊥PA,从而BC⊥平面PAC. ∵BC 平面PBC,∴平面PAC⊥平面PBC.(2)【解】平面PAC⊥平面ABCD;平面PAC⊥平面PBC;平面PAD⊥平面PBD;平面PAB⊥平面ABCD;平面PAD⊥平面ABCD.

2.ABC—A′B′C′是正三棱柱,底面边长为a,D,E分别是BB′,CC′上的一点,1BD=2a,EC=a.

(1)求证:平面ADE⊥平面ACC′A′;(2)求截面△ADE的面积.

(1)【证明】分别取A′C′、AC的中点M、N,连结MN,则MN∥A′A∥B′B,∴B′、M、N、B共面,∵M为A′C′中点,B′C′=B′A′,∴B′M⊥A′C′,又B′M⊥AA′且AA′∩A′C′=A′

∴B′M⊥平面A′ACC′. 设MN交AE于P,a∵CE=AC,∴PN=NA=2.

1又DB=2a,∴PN=BD.

∵PN∥BD,∴PNBD是矩形,于是PD∥BN,BN∥B′M,∴PD∥B′M.

∵B′M⊥平面ACC′A′,∴PD⊥平面ACC′A′,而PD平面ADE,∴平面ADE⊥平面ACC′A′.(2)【解】∵PD⊥平面ACC′A′,3∴PD⊥AE,而PD=B′M=2a,AE=2a.

1∴S△ADE=2×AE×PD 13622aaa224=×.

篇12: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说课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流程等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 教材分析

《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是直线与平面相交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它是空间中线线垂直位置关系的拓展。它既是后面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又是连接线线垂直和面面垂直的纽带!因此线面垂直是空间中垂直位置关系间转化的重心,它是点、直线、平面间位置关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基于以上考虑,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技能:1.经历对实例、图片的观察,提炼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能正确理解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

2.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

能运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类比空间的平行关系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直线与平面垂直判定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同时

感悟和体验“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线面垂直转化为线线垂

直”、“无限转化为有限”等化归的数学思想.

3.尝试用数学语言(文字、符号、图形语言)对定义和定理进行准确表

述和合理转换.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经历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定理的探索过程,提高严谨与求实的学习作风,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另外,我将本节课的重点定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难点定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教学与学法

教法:本节课以“感知—探究—归纳”为主线,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助探究,总结规律,发现概括线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在教学中以引导启发为主,层层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助地动手实验、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师生以对话形式共同研究探讨,步步深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而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师生互动、探求新 知”的教学模式。

学法:教师的“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本节课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教会学 生主动“观察猜想、实验确认、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 教学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学习中体会研究数学规律的一般过程,体会研究数学问题的乐趣。

三、教学流程:

(1)复习引入、导入课题;

(2)引导探究、获得性质;

(3)应用迁移、交流反思;

(4)拓展升华、发散思维;

篇13: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学习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判定定理及其初步运用。任何定义都有充分必要性,线面垂直的定义既是线面垂直最基本的判定方法,又是它的重要性质,也是探究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前提。线面垂直作为空间垂直关系转化的纽带,是后续学习面面垂直的基础,是证明异面直线垂直关系的重要方法,也是构建线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重要因素。所以,本节课在高中立体几何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根据课程标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严格证明不在本节课进行,而是安排在选修系列2中进行,这样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遵从教材主体内容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增加课堂容量,节省课时,我对课本中的一些细节做了如下

调整:

拓展了“折纸实验”的作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课前自制的三角形纸片做“折纸实验”,发现事实后,进入第一道例题的

教学。

例1:如图,AD是△ABC的高,沿AD将△ABC折起,求证:AD⊥平面BCD.

“折纸实验”是教材内容的一部分,教材是用它来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而我把它设计成先发现线面垂直的事实,后重点运用判定定理来证明。有模型的支撑,大大降低了题目难度,且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翻折类问题”的特点。

改编了课本中的习题,渗透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的重要方法。

原题: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求证:VB⊥AC.

例2(改编):如图,在三棱锥V-ABC中,VA=VC,AB=BC,点O是AC的中点,求证:(1)AC⊥平面VOB.(2)VB⊥AC.

题目由课本P67练习1改编而来,原题直接要求证明异面直线垂直,学生没有学习经验,无论是思路还是辅助线学生都不易想到。鉴于此,我以增加设问的方式降低难度台阶,在进一步巩固判定定理运用的基础上,最终达到渗透证明“异面直线垂直”的

方法。

调整了例题的呈现顺序,深化学生对“平行线传递性”的理解。

例3:如图,已知a∥b,a⊥α,求证:b⊥α.

题目选自课本上的例1,表面看似简单,实际上既可以用判定定理来证明,又可以用定义来证明,题目重在体现平行线的传递性,有一定难度,所以调整为最后一道例题。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立为:操作确认并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和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和推理论证的能力,基本具备了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方法和能力。

可是,完全理解线面垂直的定义有一定难度,同时,学生不易自我发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鉴于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确立为:线面垂直定义的理解与判定定理的发现。

为了突破上述第一个难点,我将平面内的直线以是否过垂足分为两类,利用平行线的传递性很好地解释了平面的垂线与平面内不过垂足的直线的垂直关系。为了突破第二个难点,直接切中要害来分析利用定义证明线面垂直的弊端,需要涉及平面内所有直线很难实现,那么探究的方向自然是选“直线中的代表”,减少所需直线的条数,从一条直线开始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突破难点上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给出的学习目标,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1.能抽象概括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并正确理解该定义;能归纳总结出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并掌握运用该定理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

2.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从“简单到复杂”的探究过程,体会过程中所蕴含的化归转化、分类讨论、类比等数学思想方法。

3.进一步感受“欧氏几何”学解决问题的特点。

四、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选择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创设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对即将学习知识的兴趣;然后以探究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为最终目标,设置大量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引领学生通过选择性学习(听老师的点拨,同学的表达)、参与性学习(亲自参与活动)、合作性学习(与同学、老师交流)等活动逐步领会线面垂直的定义并发现判定定理。知识的运用通过自主性学习(自己解决例题)活动完成,而非完全模仿性练习。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引导探究和教师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主,穿插讨论法、演示法等其他教学方法。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部分重要环节的认识,在这样的认识和分析的支撑下我将完成本节更重要的一部分,即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黄跃华.导研式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4(6):56-57.

篇14: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性质1: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性质2: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经过第一个平面内的一点垂直于第二个平面的直线在第一个平面内。性质3:如果两个相交平面都垂直于第三个平面,那么它们的交线垂直于第三个平面。

性质4:三个两两垂直的平面的交线两两垂直。

篇15: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课后反思3

探究、讨论、合作和自学是本节课教学的主体,这节课,从复习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开始→引导学生探究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引导学生探究重要结论(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初步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及重要结论的运用→典型例题剖析→引导学生做典型习题→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引发自己的思维冲突,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通过“只管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篇16: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最全面总结

知识点1: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1)半平面: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通常称为半平面.2)二面角的定义: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条直线叫做二面角的棱,每个半平面叫做二面角的面.棱为l,两个面分别为、的二面角记为 -l- .

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义

1定义:在二面角-l-的棱l上任取一点O,如图,在半平面  和 内,从点 O 分别作垂直于棱l的射线OA、OB,射线OA、OB组成∠AOB.则 ∠AOB 叫做二面角 -l- 的平面角.2二面角的大小

二面角的大小可以用它的平面角来度量.即二面角的平面角是多少度,就说这个二面角是多少度. ① 二面角的两个面重合: 0°;

② 二面角的两个面合成一个平面:180°;

③平面角是直角的二面角叫直二面角.

二面角的范围:[ 0°, 180°].

知识点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1)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两个平面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二面角是直二面角,就说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平面与垂直,记作⊥.2)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垂直.知识点3: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做法

第1页

知识点4: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性质定理: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面面垂直,则线面垂直)考点1: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的应用

例1.如图,AB是⊙O的直径,PA垂直于⊙O所在的平面,C是圆周上不同于A, B的任意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

PBC.考点2:求二面角的大小

例2.在正方体ABCDA1BCD中,找出下列二面角的平面角: 11

1(1)二面角D1ABD和A1ABD;

(2)二面角C1BDC和C1BDA.考点3:线线、线面、面面垂直的相互转化

例3.在正方体ABCDA1BCD中,已知P,Q,R,S分别为棱AD,AB,AB,BB1的中点,求证平面PQS⊥平111111

1面B1RC

.3.已知PA⊥⊙O所在的平面,AB是⊙O的直径,C是⊙O上任意一点,过A作AE⊥PC于点E,AF⊥PB 第2页

于点F,求证:

(1)AE⊥平面PBC;(2)平面PAC⊥平面PBC;(3)PB⊥EF

B

C

同步练习:

1.如图,ABCD为正方形,SA平面ABCD,过A且垂直于SC的平面分别交SB,SC,SD于E,F,G.

求证:AESB,AGSD.

2.如图所示,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PA底面ABCD,AEPD,EF//

CD,AMEF. 求证:MF是异面直线AB与PC的公垂线.

3.如图,直角△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且SASBSC,点D为斜边AC的中点.

(1)求证:SD平面ABC;

(2)若ABBC,求证:BD面SAC.

第3页

A

4.如图所示,平面平面,l,在l上取线段AB4,AC,BD分别在平面和平面内,且ACAB,DBAB,AC3,BD12,求CD长.

5.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点,作EF⊥PB交PB于点F.(1)证明:PA∥平面EDB;(2)证明:PB⊥平面

EFD.16.(2012全国)如图,三棱柱ABC-A1B1C1中,侧棱垂直底面,∠ACB=90°,AA1,D是棱AA1的中点

2(1)证明:平面BDC1⊥平面BDC;

(2)平面BDC1分此棱柱为两部分,求这两部分体积的比。

(3)求二面角A1BDC1的大小。

C1

A11

B

第4页 D

7.(2009全国)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B⊥AC,D、E分别为AA1、B1C的中点,DE⊥平面BCC1

(1)证明:AB=AC

(2)设二面角A-BD-C为60°,求B1C与平面BCD所成的角的大小

8.(2010全国)如图,四棱锥S-ABCD中,AB∥CD,BCCD,侧面SAB为等边三角形,DA E

BA1 C1 AB=BC=2,CD=SD=1

(1)证明:SD平面SAB

(2)求AB与平面SBC所成角的大小.

上一篇:《婚姻家庭法学》作业习题_婚姻家庭法学下一篇:中期报告第二次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