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升降停车设备

2022-06-25

第一篇:垂直升降停车设备

自动升降避雷针,自动升降杆,升降避雷针安装图

使 用 说 明 书

河南汇龙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2018年版

HL-A系列车载式避雷针防雷装置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升降速度快、可靠性高、耐久性强、安全稳定、重量轻、闭合高度小、携带方便等特点。升降方式分手动和电动、自动三种,车载升降式避雷针防雷装置可升高高度为3—30米,闭合高度在1.2-5米,主杆重量15Kg-200Kg。广泛适用于、环保、公安、移动、消防、水利、铁路、电力、建筑、野外施工、大型文体活动、抗灾救灾等应急的雷电防护。使用自动升降式避雷针,能使野外工作更加方便与安全。 车载自动升降式防雷装置系统,由车载避雷针和接地装置组成,避雷针包括:竖直固定于车上的绝缘外套,固封在该外套腔体内的绝缘内套、封装在该内套中缠绕于绝缘棒上的彼此呈反向螺旋、且为并联的一对无感应绕组,固连于该绕组上端头的接闪器,固连于该绕组下端头的引下线接头座;接地装置包括:行车状态中,与避雷针引下线接头座连接的引下线接地电缆,该电缆高级与引下线接头座连接、而底端为多分枝的接地导綫;停车状态,与避雷针引下线接头座连接的引下线接地电缆,其高级与引下线接头座连接、底端与固定在地面上的金属接地桩连接,接地电阻应符合GB50057-2010规范要求;优点是结构简单、能有效抑制雷电的电磁感应,避免遭受雷击,提高了车辆及装备对雷电的防护能力。

自动升降避雷针,自动升降杆性能特点?

1、接闪直击雷,将雷电流导入大地,起到直击雷防护作用。

2、采用304不锈钢,强耐腐蚀。

3、具有极强的防转动功能。

4、移动运输方便,方便检测及维护针尖部设备。

5、抗风能力强,可抗60m/s的风力。

6、防雷保护半径依据GB50057-2010滚球法计算。

7、具有高度防腐、防水、防尘的结构特点,使用寿命长。

8、升降模式可以为单独手动或者电动,也可以手动、电动一体化遥控。

9、机电一体化控制避雷针的升降、限位、锁紧、密封。可由计算机或手柄按钮控制。

10、可以搭配提前放电避雷针或者优化避雷针(如搭配提前放电避雷针,防雷保护半径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计算) 自动升降避雷针,自动升降杆安装场所? ★ 用于大型建筑物及高层建筑? ★ 野外临时工作区 ★ 露天广场、机场 ★ 车载、船用

★ 移动、、电力、矿山等场所

自动升降避雷针,自动升降杆,升降避雷针安装图河南汇龙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河南汇龙合金材料有限公司

气动升降杆、手动升降杆、电动升降杆、各种升降便携避雷针、天线升降杆、通讯升降杆、自动升降杆、通讯升降天线杆、升降桅杆、机动性避雷针、车载升降避雷针、拖挂式应急通信基站、移动通信基站、通讯升降塔桅杆等产品的专业厂家河南汇龙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欢迎您!河南汇龙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拥有气动升降杆、手动升降避雷针、电动升降避雷针等产品的先进技术和生产设备,经过多年的发展,拥有一支专业的技术队伍和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诚信、实力和产品质量获得业界的认可。 【产品介绍】

河南汇龙合金材料有限公司,专业生产一种新型的升降式避雷针支架。升降式避雷针包括避雷针和避雷针塔及其附件。升降式避雷针的特征在于避雷针塔上装有避雷针升降装置。订购升降式避雷针支架找河南汇龙合金质优价廉售后好. 升降式避雷针,采用升降杆上架设避雷针,通过桅杆举升到一定高度,从而达到避雷的效果,高度可以任意定制。针对安装的问题,我们设计了二种型号:HL-A型和HL-B型。

HL-A型,主要是采用固定安装方式,使用固定安装底座,可装配车上、固定地面等,其特点是:稳定性好、在电源充足的情况下,可使用全自动升降系统; HL-B型,主要是采用三角架底座安装方式,此型号是为了满足一些临时机动性的架设避雷需求,其特点是:移动性强,哪里需要避雷,收起就可以搬到需要的地方。架设也方便,通常手动即可完成架设工作。适合电力、军事、通信等应急避雷需求。

第二篇: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

1、 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

2、如图,棱柱

PA⊥底面ABCD,AB⊥AD,AC⊥CD,ABCA1B1C1的侧面 BCC1B1是菱形,B1CA1B ∠ABC=60°,PA=AB=BC,E是PC的中点.证明:平面AB1C平面A1BC

1;

(1)求证:CD⊥AE;

(2)求证:PD⊥面ABE.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 底面ABCD ,证明:PABD

4、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1,AA1=2,M是棱CC1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A1M和C1D1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Ⅱ)证明:平面ABM⊥平面A1B1M

1面面垂直的性质

1、S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求证AB⊥BC. S

A C

2、在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底面ABCD 证明:AB⊥平面VAD

V D

C B

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AB2,AD4将 

CBD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

求证:ABDE

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

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

求证:(1)直线EF‖平面PCD;

(2)平面BEF⊥平面PAD

(第

16题图)

第三篇: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清新县滨江中学2012届高三文科数学第一轮复习资料2011-12-

31空间中的垂直关系

1.判断线线垂直的方法:所成的角是,两直线垂直;

垂直于平行线中的一条,必垂直于另一条。

三垂线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它和这个平面的,

那么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 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那麽它也和这条斜线的射影垂直

PO,O推理模式: PAAaAO。

a,aAP

2.线面垂直

定义:如果一条直线l和一个平面α相交,并且和平面α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我们就说直线l和平面αl叫做平面的垂线,平面α叫做直线l的垂面,直线与平面的交点叫做垂足。直线l与平面α垂直记作:。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如果,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推理模式:

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如果两条直线同垂直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

3.面面垂直

两个平面垂直的定义:相交成的两个平面叫做互相垂直的平面。 两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线面垂直面面垂直)

如果,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推理模式:

两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面面垂直线面垂直)

若两个平面互相垂直,那么在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的的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课后练习

1、(2008上海,13) 给定空间中的直线l及平面,条件“直线l与平面内无数条直线都垂直”是“直线l与平面垂直”的()条件

A.充要B.充分非必要C.必要非充分D.既非充分又非必要

2、已知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直线l是异面直线AB1 和A1D的公垂线,则直线l与直线BD1的关系为()

A.l⊥BD1B.l∥BD1C.l与BD1 相交D.不确定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PA⊥底面ABCD,AB⊥AD,AC⊥CD,∠ABC=60°,

PA=AB=BC,E是PC的中点

(1)求证:CD⊥AE;

(2)求证:PD⊥面ABE.2、如图,棱柱ABCA1B1C1BCC1B1的侧面是菱形,B1CA1B

证明:平面AB1C平面A1BC

13、如图,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为平行四边形。DAB60,AB2AD,PD 底面ABCD ,证

明:PABD

4、如图所示,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AD=1,AA1=2,M是棱CC1的中点

(Ⅰ)求异面直线A1M和C1D1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Ⅱ)证明:平面ABM⊥平面A1B1M

面面垂直的性质

1、S是△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求证AB⊥BC. S

A C

2、在四棱锥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侧面VAD是正三角形,平面VAD⊥底面ABCD 证明:AB⊥平面VAD

V D

C B

3、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DAB60,AB2,AD4将

沿BD折起到EBD的位置,使平面EDB平面ABD 求证:ABDE

4、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平面PAD⊥平面ABCD, AB=AD,∠BAD=60°,E、F分别是AP、AD的中点 求证:(1)直线EF‖平面PCD;

(2)平面BEF⊥平面PAD

(第4题

图)

CBD

5.如图,直三棱柱ABC—A1B1C1 中,AC =BC =1,∠ACB =90°,AA1 =2,

D 是A1B1 中点.(1)求证C1D ⊥平面A1B ;(2)当点F 在BB1 上什么位置时,会使得AB1 ⊥平面C1DF ?并证明你的结论

第四篇: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部分习及答案

1.在四面体ABCD中,△ABC与△DBC都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1)求证:BC⊥AD;

2如图,在三棱锥S—ABC中,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 (1)求证:AB⊥BC;

3.如图,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边长为a的正方形,PA⊥底面ABCD,E为AB的中点,且PA=AB.

(第1题)

(1)求证:平面PCE⊥平面PCD;(2)求点A到平面PCE的距离.

4.

如图2-4-2所示,三棱锥S—ABC中,SB=AB,SC=AC,作AD⊥BC于D,SH⊥AD于H,

求证:SH⊥平面ABC.

5. 如图所示,已知Rt△ABC所在平面外一点S,且SA=SB=SC,点D为斜边AC的中点.

(1)求证:SD⊥平面ABC;

(2)若AB=BC,求证:BD⊥平面SAC.

6. 证明: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A1C⊥平面BC1D

D1 C1 A1 B1 D C A B , 7. 如图所示,直三棱柱侧棱,侧面

中,∠ACB=90°,AC=1,

的两条对角线交点为D,

的中点为M. 求证:CD⊥平面BDM.

8.在三棱锥A-BCD中,BC=AC,AD=BD,

作BE⊥CD,E为垂足,作AH⊥BE于H.求证:AH⊥平面BCD.

9. 如图,过S引三条长度相等但不共面的线段SA、SB、SC,且∠ASB=∠ASC=60°,∠BSC=90°,求证:平面ABC⊥平面BSC.

10.如图,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BB1=BC=1,E为D1C1的中点,连结ED,EC,EB和DB.

(1)求证:平面EDB⊥平面EBC; (2)求二面角E-DB-C的正切值.

11:已知直线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A为垂足,AB为圆O的直径,C是圆周上异于A、B的一点。求证:平面PAC平面PBC。

12.. 如图1-10-3所示,过点S引三条不共面的直线,使∠BSC=90°,∠ASB=∠ASC=60°,若截取SA=SB=SC. 求证:平面ABC⊥平面BSC

2 a, 13. 如图1-10-5所示,在四面体ABCD中,BD= AB=AD=BC=CD=AC=a.求证:平面ABD⊥平面BCD.

14.如图所示,△ABC为正三角形,CE⊥平面ABC,BD∥CE,且CE=AC=2BD,M是AE的中点,求证:(1)DE=DA;(2)平面BDM⊥平面ECA;(3)平面DEA⊥平面ECA.

15.如图所示,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

(1)求证:MN∥平面PAD;(2)求证:MN⊥CD;(3)若∠PDA=45°,求证:MN⊥平面PCD.

16. 如图1,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M为CC1 的中点,AC交BD

平面MBD 于点O,求证:AO1

答案与提示:

1. 证明:(1)取BC中点O,连结AO,DO.

∵△ABC,△BCD都是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

∴AO⊥BC,DO⊥BC,且AO∩DO=O, ∴BC⊥平面AOD.又AD平面AOD, ∴BC⊥AD.

2. 【证明】作AH⊥SB于H,∵平面SAB⊥平面SBC.平面SAB∩平面SBC=SB,∴AH⊥平面SBC,

又SA⊥平面ABC,∴SA⊥BC,而SA在平面SBC上的射影为SB,∴BC⊥SB,又SA∩SB=S,

∴BC⊥平面SAB.∴BC⊥AB.

3. 【证明】PA⊥平面ABCD,AD是PD在底面上的射影,

又∵四边形ABCD为矩形,∴CD⊥AD,∴CD⊥PD,∵AD∩PD=D∴CD⊥面PAD,∴∠PDA为二面角P—CD—B的平面角,

∵PA=PB=AD,PA⊥AD∴∠PDA=45°,取Rt△PAD斜边PD的中点F,则AF⊥PD,∵AF 面PAD ∴CD⊥AF,

又PD∩CD=D∴AF⊥平面PCD,取PC的中点G,连GF、AG、EG,则GF ∴GF AE∴四边形AGEF为平行四边形∴AF∥EG,∴EG⊥平面PDC又EG 平面PEC,

∴平面PEC⊥平面PCD. 12CD又AE

12CD, (2)【解】由(1)知AF∥平面PEC,平面PCD⊥平面PEC,过F作FH⊥PC于H,则FH⊥平面PEC ∴FH为F到平面PEC的距离,即为A到平面PEC的距离.在△PFH与 △PCD中,∠P为公共角,

FHPF而∠FHP=∠CDP=90°,∴△PFH∽△PCD.∴CDPC,设

22AD=2,∴PF=2,PC=PDCD8423,

26623∴A到平面PEC的距离为3. ∴FH=2

34. 【证明

SA

E

连接EC,EB. ∵SB=AB,SC=AC, ∴SA⊥BE,SA⊥CE. 又∵CE∩BE=E, ∴SA⊥平面BCE.∵BC平面BCE 5. 证明:(1)因为SA=SC,D为AC的中点,

所以SD⊥AC.

连接BD.在Rt△ABC中,有AD=DC=DB,

所以△SDB≌△SDA,

所以∠SDB=∠SDA,

所以SD⊥BD.

又AC∩BD=D,

所以SD⊥平面ABC.

(2)因为AB=BC,D是AC的中点,

所以BD⊥AC.

又由(1)知SD⊥BD,

所以BD垂直于平面SAC内的两条相交直线,

所以BD⊥平面SAC. 6. 证明:连结AC

BDAC

AC为A1C在平面AC上的射影

A1C平面BC1D同理可证ACBC11

BDA1C

7. 证明:如右图,连接

、,∴

,则

.

为等腰三角形.

. .

为直角三角形,D为. ,

.

又知D为其底边

,,∴

的中点,

∴ ,

∴ .∵ ,,的中点,

∵ ⊥平面BDM.

.即CD⊥DM.

为平面BDM内两条相交直线,

∴ CD 8.证明:取AB的中点F,连结CF,DF. ∵ACBC,∴CFAB.

∵ADBD,∴DFAB. 又CFDFF,∴AB平面CDF.

∵CD平面CDF,∴C. D

又CDBE,BEABB,

∴CD平面ABE,CDAH.

∵AHCD,AHBE,CDBEE,

∴ AH平面BCD.

9.证明:如图,已知PA=PB=PC=a,

由∠APB=∠APC=60°,△PAC,△PAB为正三角形,

则有:PA=PB=PC=AB=AC=a,

取BC中点为E

直角△BPC中,

由AB=AC,AE⊥BC,

直角△ABE中,

在△PEA中,

, ,

平面ABC⊥平面BPC . 10. 证明:(1)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AB=2,BB1=BC=1,E为D1C1的中点.∴△DD1E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1ED=45°.同理∠C1EC=45°.∴DEC90,即DE⊥EC.

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BC⊥平面D1DCC1,又DE平面D1DCC1,

∴BC⊥DE.又ECBCC,∴DE⊥平面EBC.∵平面DEB过DE,∴平面DEB⊥平面EBC.

(2)解:如图,过E在平面D1DCC1中作EO⊥DC于O.在长方体ABCD-A1B1C1D1中,∵面ABCD⊥面D1DCC1,∴EO⊥面ABCD.过O在平面DBC中作OF⊥DB于F,连结EF,∴EF⊥BD.∠EFO为二面角E-DB-C的平面角.利用平面几何知识可得OF=15,

(第10题)

5又OE=1,所以,tanEFO=.

11.(1)【证明】∵C是AB为直径的圆O的圆周上一点,AB是圆O的直径

∴BC⊥AC;

又PA⊥平面ABC,BC平面ABC, ∴BC⊥PA,从而BC⊥平面PAC. ∵BC 平面PBC,

∴平面PAC⊥平面PBC.

.

12. 证明:如图1-10-4所示,取BC的中点D,连接AD,SD. 由题意知△ASB与△ASC是等边三角形,则AB=AC, ∴AD⊥BC,SD⊥BC. 令SA=a,在△SBC中,SD=

a, 又AD=

=

a, ∴AD2+SD2=SA2,即AD⊥SD. 又∵AD⊥BC,∴AD⊥平面SBC. ∵AD平面ABC, ∴平面ABC⊥平面SBC. 13. 证明:取BD的中点E,连接AE,CE.则AE⊥BD,BD⊥CE. 在△ABD中,AB=a,BE= BD=

, ∴AE=

,同理,CE=

. 在△AEC

AE=EC=

∴AC2=AE2+EC2,即AE⊥EC. ∵BD∩EC=E,∴AE⊥平面BCD. 又∵AE平面ABD, ∴平面ABD⊥平面BCD 14. 证明: ((1)取EC的中点F,连接DF.

∵ CE⊥平面ABC,

∴ CE⊥BC.易知DF∥BC,CE⊥DF.

∵ BD∥CE,∴ BD⊥平面ABC.

在Rt△EFD和Rt△DBA中,

,AC=a,

∴ Rt△EFD≌Rt△DBA.故DE=AD.

(2)取AC的中点N,连接MN、BN,MNCF.

∵ BDCF,∴ MNBD.N平面BDM.

∵ EC⊥平面ABC,∴ EC⊥BN.

又∵ AC⊥BN,∴ BN⊥平面ECA.

15. 证明:

又∵ BN平面MNBD,∴ 平面BDM⊥平面ECA. (3)∵ DM∥BN,BN⊥平面ECA,∴ DM⊥平面ECA.

又∵ DM平面DEA,

∴ 平面DEA⊥平面ECA. (1)取PD的中点E,连接AE、EN,

故AMNE为平行四边形,∴ MN∥AE.

∵ AE平面PAD,MN平面PAD,

∴ MN∥平面PAD.

(2)要证MN⊥CD,可证MN⊥AB.

由(1)知,需证AE⊥AB.

∵ PA⊥平面ABCD,

∴ PA⊥AB.又AD⊥AB,

∴ AB⊥平面PAD.

∴ AB⊥AE.即AB⊥MN.

又CD∥AB,∴ MN⊥CD.

(3)由(2)知,MN⊥CD,即AE⊥CD,再证AE⊥PD即可.

∵ PA⊥平面ABCD,∴ PA⊥AD.

又∠PDA=45°,E为PD的中点.

∴ AE⊥PD,即MN⊥PD.

又MN⊥CD,

∴ MN⊥平面PCD.

16.证明:连结MO,A1M,∵DB⊥A1A,DB⊥AC,A1AACA,∴DB⊥平面A1ACC1,而AO1平面A1ACC1 ∴DB⊥AO1.

设正方体棱长为a,则AO23a2,MO2324a21.

在Rt△AC11M中,A29221M4a.∵AO1MO2A1M2,A1OOM. ∵OM∩DB=O,∴ AO1⊥平面MBD.

第五篇:线面垂直于面面垂直

线面垂直与垂直平行专题复习

【知识梳理】

【题型讲解】

题型

一、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1、已知:如图,P是棱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点,且PA=PC 求证:AC平面PBD

D

C

归纳:

2、已知,如图,四面体A-BCD中,ABCD,ADBC,H为BCD的垂心。 求证:AH平面BCD

DBC

归纳:;

3、如图,PA平面ABCD,ABCD是矩形,点M,N分别为AB,PC的中点,

求证:MNAB

C

M

归纳: 题型

二、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4、如图,AB是圆O的直径,PA垂直于圆O所在的平面,C是圆O上任一点,请写出图中互相垂直的平面,并说明理由。

归纳:

A

B

5、已知:如图,将矩形ABCD沿对角线BD将BCD折起,使点C移到点C1,且C1在平面ABD上的射影O恰好在AB上。

C

1()求证:1ADBC1

(2)求证:面ADC1面BDC1.A

CD

归纳:

6、已知四面体ABCD中,ABAC,BDCD,平面ABC平面BCD,E为棱BC的中点。

(1)求证:AE平面BCD; (2)求证:ADBC;

题型

三、平行与垂直的综合题

BE

C

7、已知PA矩形ABCD所在的平面,M,N分别是AB,PC的中点。(1)求证:MNCD

(2)若PDA=45。,求证:MN平面PCD.D

8、一个多面体的直观图和三视图如图所示,其中M、N分别是AB、AC的中点,G是DF上的一动点.

主视图

左视图

(1)求证:GNAC;

a

FE

(2)当FG=GD时,在棱AD上确定一点P,使得GP//平面FMC,并给出证明.G

a

a

D

俯视图

AB

M

【课后练习】

1、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底面ABCD是菱形,∠BAD=60,AB=2,PA=1,PA⊥平面ABCD,E是PC的中点,F是AB的中点.

(1)求证:BE∥平面PDF;

(2)求证:平面PDF⊥平面PAB;

2、如图,在四棱锥P—ABCD中,AB∥CD,CD=2AB,AB平面PAD,E为PC的中点.(1)求证:BE∥平面PAD;

(2)若ADPB,求证:PA平面ABC D.

N

C

上一篇:从严治党依法治国下一篇:初中生如何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