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管制制度

2024-05-01

公务员管制制度(通用9篇)

篇1:公务员管制制度

关于公务员管理制度之想法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管理与完善

1、公务员职位分类不合理

2、公务员录用制度存在弊端

自从2006年实施《公务员法》以来,规范了公务员录用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在很大程度上把好了公务员的“进口关”,为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然而从我国历次招考公务员的实践来看,现存的公务员录用制度仍需完善。比如,地方各级机关招录公务员需由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审批并负责组织,因此从用人单位提出录用计划到新录用的公务员正式上岗,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从开始到结束一般要三四个月时间,长的要半年时间。其产生的问题有三方面:

一、由于招录周期较长,用人单位的空缺职位得不到及时补充,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

二、由于招录实行单轮淘汰制,使部分优秀考生失去了录用机会,形成了人才与用人单位的供需脱节,考录成本较高;

三、用人单位没有用人自主权,导致急需的专业人才进不来,留不下。

3、公务员薪酬分配制度不合理 3.1工资收入偏低

我国从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以来,管理逐步规范化,也进行过几次工资改革,1999年、2001年、2006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资,并形成了正常的晋级增资机制。但总的来看,公务员总体收入水平还不高。

3.2分配有平均主义倾向

就法定工资而言,同一系统不同职级之间和同一职级不同岗位间的工资差距很小,具体表现为:第一,从纵向看,按现行公务员的职级工资标准推算,一名工作25年的地级市市长的工作、同样工作年限的一般公务员(主任科员)的工资、刚进机关的大学本科毕业生(科员)的工资,三者之比约为1.6∶1∶0.7。而国内企业高层领导与一般职工工资收入之比大多在6∶3∶1,甚至更大。在西方,部长级工资收入与最低政府雇员的工资收入之差,美国是10倍,法国是6倍。第二,从横向角度看,同一职级中领导职务与非领导职务之间工资差距小。以县处级干部为例,省直机关的处长与地市机关的局长、县(市、区)长各自岗位不同,工作特点、性质、难易程度、责任轻重等都不同,但在收入分配中只有任职年限的体现而无复杂难易程度的体现,只要是处级干部,如果工龄和任职年限相似,那么在工资分配上没什么明显差异。第三,同一部门和单位,正副职之间、领导与非领导职务间的差距小。一些年青有为、学历高、能力强、工作有闯劲、满负荷的正职干部,工资收入反而比部分工龄长、资格老、水平低、守守摊子、混混日于的副职或非领导职务的干部少。

3.3收入分配与工作绩效不挂钩

在公务员管理制度中,虽然强调德、能、勤、绩、廉,强调严格考核,注重实绩,要求工资奖金分配与工作实绩挂钩,但在具体实施中很难真正体现。

当然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同时又改革了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组织路线;其次,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根据党的组织人事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国家公务员是由各级常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依法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免;再次,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全面的用人标准。国家公务员在录用中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在晋升中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色;我国公务员制度还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篇2:公务员管制制度

管制刀具收缴制度

为了保证在园幼儿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幼儿园开展每月一次的“禁止管制刀具进校园”宣传收缴活动。为把本活动深入开展,打造平安永燊,特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1.本规定所指的管制刀具及危险物品包括:匕首、三棱刀、弹簧、刀、带锁单刃或双刃刀、牛角刀,形似尖刀的可伤人物具、钢管、棍棒、酒瓶、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物品等。

2.各班利用课余时间及安全教育、社会、健康活动课等,结合《安全规范》中有关规章制度,教育幼儿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的危害,并针对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情况进行自查和互查。

3.学校协管员要严把大门关,严禁学生携带管制刀具等进入校园。4.对携带管制刀具进入园的幼儿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没收刀具,并及时向家长通报情况。

5.加强对幼儿携带的其他危险物品如打火机、有毒化学药品、危险玩具等管理,上缴有关违禁物品,坚决杜绝校园幼儿之间恶意伤害事件的发生。

6.各班要把“禁止管制刀具进校园”活动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常抓不懈,切实抓出成效。

永燊彝族苗族乡中心幼儿园

2015年9月 黔西县永燊彝族苗族乡中心幼儿园

管 制 刀 具 收 缴 制 度

篇3:“邸报制度”与宋代新闻管制

“邸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 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 (约公元前2世纪左右) 。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 在全国分成若干个郡, 郡下再分若干个县。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驻京办事处, 这个住处叫作“邸”, 派有常驻代表, 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 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 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 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 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 传送到各郡长官。这就是《邸报》产生的背景。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 《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 但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 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原是指古代朝觐京师的官员在京的住所, 它最早出现于战国。颜师古注:“郡国朝宿之舍, 在京师者率名邸。邸, 至也, 言所归至也。”“邸”后来成为地方高级官员驻京的办事机构, 为传递沟通消息而设。“邸报”之称即由此而来。“邸报”最初是由朝廷内部传抄, 后遂张贴于宫门, 公诸传抄, 故又称“宫门抄”“辕门抄”, 这实际上就是最早的一种新闻发布方式。据史书记载, 在开元和大中年间, 存在过一种“系日条事, 不立首末”的开元“杂报”, 唐朝末年孙樵 (即孙可之, 字隐之) 在《经纬集》中所写的有关“开元杂报”的文章, 是关于邸报较早也较详细的记载 (当代新闻史学家对有无“开元杂报”一说持怀疑态度) 。唐朝的邸报已经使用纸张, 并且用雕版印刷的《开元杂报》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印刷报纸。《中国雕版流考》一书曾这样描绘过它的形式:“叶十三行, 每行十五字, 字大如钱。有边线界栏, 而无中缝。犹唐人写本款式, 作蝴蝶装, 墨影漫漶, 不甚可辨。”最近在伦敦发现的敦煌邸报, 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报纸, 也是现存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它发行于唐僖宗光启三年 (887年) 。关于唐朝时期的封建官报的记载, 在《全唐诗话》和《唐语林》等书中均有所见。唐代的邸报仅供藩帅等少数官员阅览, 从今天的眼光看, 只不过是报纸的一种雏形。进奏官除传达政府公布的消息外, 还通过邸报向本镇提供朝廷及他镇的各种情报。这样做当然为朝廷所忌, 但由于进奏院为藩镇自置, 进奏官听命于藩镇, 朝廷对邸报的发布并不能完全控制。随着中央权力的逐渐衰落, 进奏官作为藩镇派驻京师的代表也愈加猖狂, 甚至直接干预朝政。如光化三年 (900年) , 中尉刘季述等幽废昭宗, “诸道邸吏牵帝下殿, 以立幼主”。在这种情况下, 当然更谈不上对邸报实行管制了。

宋代邸报

由于印刷术的应用, 邸报能够大量复制, 读到的人越来越多。虽然邸报的发行数字已难以查考, 但通过宋人有关的文字可以看到, 邸报在当时相当流行。苏轼《与王元直书》中提到, 他在被贬地黄州能读到邸报, “黄州真在井底, 杳不闻乡国信息……每见一邸报, 须数人下狱得罪”。又有《小饮公瑾舟中》诗:“青泥赤日午相烘, 走访船窗柳影中。辍我东坡无限睡, 赏君南浦不赀风。坐观邸报谈迂叟, 闲说滁山忆醉翁。”诗末自注云:“邓滁人也。是日坐中观邸报, 云迂叟已押入门下省。”这首诗是元丰八年 (1085年) 苏轼在黄州量移汝州的途中从邸报上获知司马光入相的消息时所作。可见, 邸报在当时传布于各地, 是人们了解朝政信息的重要渠道。值得注意的是, 邸报在宋代已经成为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西湖老人繁胜录》载, 南京临安的“诸行市”中, 有“卖朝报”一行。有人以卖报为业, 说明邸报刊布甚广。

宋代新闻管制

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在雕版印刷术日渐盛行等因素的推动下, 在宋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同时假新闻如影随形, 泛滥成灾。宋廷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 但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对“义利观”的冲击、政治分野与学术歧见引发的激烈党争、新闻传播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忽性竞争等原因, 宋代的新闻造假活动屡禁不止, 愈演愈烈。于是, 宋代统治者不得不对新闻采取了新闻管制。中央直接管理邸报, 意在控制新闻发布权, 将新闻传播纳入为政府服务的轨道。通过邸报统一发布朝政信息, 有助于中央政令的贯彻和行政上的统一。在充分发挥邸报上意下达的作用的同时, 朝廷也对邸报的内容严格把关, 防止那些于政府不利的消息在邸报上刊登。邸报流行愈广、影响愈大, 政府对邸报内容的控制也就愈加严厉。从文献上看, 邸报上的新闻主要有以下限禁:

灾异。水、旱、蝗灾及日蚀、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异常天象, 往往被认为是上天对天子的不满和警告, 传播开来有损于帝王的威望, 甚至会引起人心不安, 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仁宗庆历八年 (1048年) 正月, 秘阁校书知相州杨孜上言:“进奏院逐旬发外州军报状, 盖朝廷之意欲以迁授降黜示赏功罚罪, 勉励天下为吏者。积习因循, 将灾异之事悉报天下, 奸人赃吏、游手凶徒喜有所闻, 转相煽惑, 遂生观望。京东逆党未必不由此而起狂妄之谋。况边禁不严, 细下往来。欲乞下进奏院, 今后唯除改差任臣僚, 赏罚功过, 保荐官吏乃得通报, 其余灾祥之事, 不得辄以单状伪题亲识名衔以报天下。如违, 进奏院官吏并乞科违制之罪。”这一建议为朝廷采纳后, 灾异方面的消息, 便很少见于邸报。

军情。对涉及边防军事、兵变、农民起义等方面的消息, 一般不准邸报报道。如仁宗庆历三年 (1043年) 沂州虎翼军卒王伦发动兵变, 与官军对抗, “江淮军频有奏报, 朝廷不欲人知, 召进奏官等于枢密院, 责状不令漏泄, 指挥甚严”。哲宗元祐五年 (1090年) 七月则明确规定:“凡议时政得失, 边事军机文字, 不得写录传布。”

朝廷机事。宋代各朝都严禁传播朝廷机事, 对邸报限禁尤严。仁宗皇祐四年 (1052年) 九月诏:“访闻诸州进奏官日近多撰合事端誊报煽惑人心, 将机密不合报外之事供申。今后许经开封府陈告。……今后只得以枢密院送下报状供申逐处施行。”哲宗元符元年 (1098年) 五月尚书省言:“进奏官许传报常程申奏及经尚书省已出文字, 其实封文字或事干机密者不得传报, 如违并以违制论。”

未经批准公布的臣僚章疏。徽宗宣和三年 (1121年) 四月诏:“臣僚章疏不许传报中外, 仰开封府常切觉察。仍关报合属去处, 内敕黄行下臣僚章疏, 自合传报。其不系敕黄行下臣僚章疏辄传报者, 以违制论。”

为了加强对邸报内容的控制, 使有关的禁令得到贯彻, 从真宗咸平二年 (999年) 起, 对邸报实行“定本”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 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定本制度: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 经本院监官编好, 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定本即经官方审定后的邸报样本。进奏官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不得超过范围。定本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加强了当时统治者对邸报的控制, 迫使进奏官们只能按照当局允许发布的内容进行传报活动, 使邸报能够更好地贯彻皇帝和重臣的意图。邸报的内容由于多受限禁, 许多为读者关心的新闻得不到报道, “定本”审查制度又造成出版时间上的稽延, 使得邸报不能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有人抱怨说:“动辄年旬日, 俟许报行, 方敢传录, 而官吏迎合意旨, 多是删去紧要事目, 止传常程文书, 偏州下邑往往有经历时月不闻朝廷诏令。”特别是在时局紧张、社会动荡的时候, 邸报受到的限制更多, 更是不能满足读者了解形势的迫切需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 出现了打破官方新闻限禁的私营报纸, 即“小报”。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 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作新闻, 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北宋后期, 就有人假冒“朝报”的形式, 私自发行报纸。徽宗大观四年 (1110年) 六月诏令:“近撰造事端, 妄作朝报, 累有约束, 当定罪赏, 仰开封府检举, 严切差人缉捉。”到了南宋, 私营的“小报”十分流行。光宗绍熙四年 (1193年) 十月, 臣僚上言:“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 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 凡朝廷已行之命令, 已定之差除, 皆以达于四方, 谓之邸报, 所以久矣。而比来有司防禁不严, 遂有命令未行, 差除未定, 即时誊播, 谓之小报。始自都下, 传之四方。甚者凿空撰造, 以无为有, 流布近远, 疑误群听。”又言:“近年有所谓小报者, 或是朝报未报之事, 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 先传于外, 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 妄传事端, 朝廷之差除, 台谏百官之章奏, 以无为有, 传播于外。访闻有一使臣及门院子, 专以探此等事为生。或得之于省院之漏泄, 或得之于街市之剽闻, 又或意见之撰造, 日出一纸, 以出局之后省、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 悉皆传授, 坐获不资之利。以先得者为功, 一以传十, 十以传百, 以至遍达于州郡。人性喜新而好奇, 皆以小报为先, 而以朝报为常, 真伪亦不复辨也。”这段材料对小报的情况介绍得十分详尽。同官方的邸报相比, 私营的小报更具有新闻性。它信息灵通, 报道及时, 往往抢先发表消息, 其内容大多是邸报上不许发表、人们又很想知道的事情, 所以很受欢迎。从“日出一纸”来看, 小报俨然是日报, 传播的范围也很广, 能够“遍达于州郡”。当然, 小报上的消息不一定完全准确, 由于出版在事情发生之前, 有时不免中途变化, 或与实际情况有所出入, 但是大家要看的是新闻, 而不在意报纸的真假, 于是看报的人欢迎, 办报的人赚钱, 小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以至于出现了“以小报为先, 以朝报为常”的局面。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 但由于小报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 所以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 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小报的流行, 当然为政府所不容。自小报产生起, 当局就将其视为非法出版物。孝宗淳熙十五年 (1188年) 正月诏令:“近闻不逞之徒, 撰造无根之语, 名曰小报, 传播中外, 骇惑听闻。今后除进奏院合行关报已施行事外, 如有似此之人, 当重决配。其所受小报官吏, 取旨施行。令临安府常切觉察禁戢, 勿致违戾。”淳熙十六年 (1189年) 闰五月又下诏令:“今后有私撰小报, 唱说事端, 许人告首, 赏钱三百贯文, 犯人编管五百里。”宁宗嘉泰三年 (1203年) 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 对惩治小报作出更为严厉的规定:“诸听探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者, 若差除, 流二千五百里。主行人有犯加一等, 并配千里。非重害者徒三年, 各不以荫论。即传报实封申奏应密之文书, 并撰造事端誊报惑众者, 并以违制论。以上事理重者奏裁, 各许人告。于事无害者杖八十。”在不断加大对小报惩治力度的同时, 政府还加强了对进奏官的管理和监督, 禁止进奏官私下向小报提供信息, 并且命进奏官以五人为一组作连环保, 互相监督。此外, 还加强了宫廷和政府机关的门禁, 加强文书保管工作, 禁止近侍人员和省、部、寺、监等官署当差人员泄露朝廷机事, 以堵塞小报的新闻来源。

尽管政府三令五申, 措施严厉, 却始终未能将小报禁绝, 有时反而愈禁愈盛。从北宋末年到南宋, 时局纷纭, 人心惶惶, 人们都急于了解局势的发展、政府的对策, 官报上消息闭塞, 人们更期待从小报上了解情况。“大道不通小道通”, 小报的产生和流行, 正是政府封锁新闻的结果。应当指出, 宋朝从开国到灭亡, 始终同辽金元三方面先后对峙, 时战时和, 总不能平安无事。外敌当前, 不能不对公开传播的新闻加以控制, 以防止机密的外泄, 从国家、民族的利益来说, 这是应该的, 也是必要的。但是, 如果不加区别地搞新闻封锁, 就会在封锁了敌人的同时, 也封锁了自己。《宋史·吕溱传》载:“侬智高寇岭南, 诏奏邸毋得辄报。溱言, 一方有警, 使诸道闻之, 共得为备。今欲人不知, 此意何也?”应该让人们知道的事情不许报道, 反而有害无益。观乎宋朝的新闻管制, 其主要目的还是为了禁锢民众的视听, 以维护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为儒家执政之秘诀, 在高度集权的专制制度下, 只有帝王和少数权臣能够决定政治生活的方向和国家的命运, 广大的民众不但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而且不能享有政治上的知闻权。

参考文献

[1].赵晓兰:《我国报纸内容演变探析——从古代邸报到近代报纸》, 中国出版, 2007 (1) 。

[2].员怒华:《中国近代早期中文商业报纸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0 (4) 。

[3].邓伟进:《从邸报看我国古代的档案公布》, 《档案时空》, 1996 (4) 。

篇4:公务员管制制度

[关键词]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增值;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66-02

1引言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经历了一场深刻变革,计划经济下的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划拨土地使用制度,已逐渐被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偿、有限期、有流动的有偿土地使用制度所取代。在这个过程中土地价值逐步得到体现,土地价格体系逐步形成。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和土地市场体系完善的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城市内部及其扩展区域的土地价值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目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土地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在国外也被称作“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制度”、“土地规划许可制”、“建设开发许可制”。虽然使用的名称不一,但是其内容和手段大致相同。即国家采用科学方法规划土地用途,将辖区内土地划分成各种使用区,对使用区内的土地逐块确定用途,并依法对土地用途的改变实行管制,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最大最合理地满足人类对土地不同方向的需要。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类土地的利用方向必须按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而定,不能随意变更;其二是指对已经确定了用途的土地的利用方式进行必要的监管。

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供需双方在自身利益驱使下会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在经济上得到最有效的配置,以实现各自收益最大的目的。但是这种市场机制的行为,并不一定能够实现土地利用与配置的社会效益。土地用途管制实施以后,对土地的供给和需求有明显的影响,土地的供给量受到了限制,随着土地需求的不断增长,土地市场的均衡不是依靠土地供给量的增加来达到,而是主要通过地价的升降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对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土地价格变化即土地增值之间关系的研究就十分必要。

2土地增值及其形成

2.1土地增值的定义

在研究土地价格的过程中,许多学者给出了土地增值的定义。综合各方面的研究,可以认为:土地增值是在土地开发利用的过程中,由于土地价格上涨而引起土地效益的提高,其实质是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可以从土地价格变化中得到的增加的收益。简单地说,土地增值就是土地利用过程中土地价值的增加值或土地价格的上涨值。

2.2土地增值的形成

无论在土地交易还是在土地利用中,土地增值都是客观存在的。既包括正向增值,也包括负向增值和零增值,即贬值和保值。可用以下公式进行判定:

△P=P1-P0(1+f)

式中,△P为土地增值;P1为土地现价;P0为土地原价;f为通货膨胀率。当△P0时为正向增值,土地价格增加;当AP=0时为土地保值,土地价格不变;当△Pπ0时为贬值,土地价格降低。

土地增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土地用途转变导致增值。指同一地块由低收益用途转变为高收益用途时地价的提高。包括:将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转变为农用地或建设用地;建设用地具体用途之间的转变等。其中最典型的是由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所带来的土地增值。

第二是投资性增值。包括对土地投资、改造引起的增值(在开发初期,对建设用地进行的基础开发如“七通一平”等开发后产生的增值);或者,基础设施建设对该地块的辐射作用造成的价格增加。如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郊结合部的土地增值都是因为在城市发展中整个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完善,使该地区原本薄弱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接近城市内部水平,导致土地价格上涨。

第三是城市集聚造成的土地增值。如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都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集聚地区,也集聚了大量的产业,由此造成的用地需求的增加以及土地的增值。

第四是供求性增值。一方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家庭构成的变化需要大量土地尤其是住宅用地,城市发展也需要更多的生产经营用地,形成了相对无限的需求;而另一方面,与此相对的是土地面积有限,土地供应弹性很小,从而使地价不断上涨。因此,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只有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最终产生土地增值。

第五是由于政策、法律的变化造成的土地增值:如某城市,由于国家将其定位为经济特区或对外开放城市,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从而引起投资的大量增加,土地大幅增值。例如自我国实行“工业用地出让招牌挂”政策以及制定各级工业用地最低出让底价以来,工业用地价格普遍上涨。

还有其他因素如经济周期的影响;一般性因素的长期作用,如人口、通货膨胀等,都会造成土地增值。

3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与土地增值的关系分析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较为有效的国家之一,是在地权限制难以尽收合理利用土地之效时采取的一种法律手段。经历多年发展,美国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且可行性较强。

根据对美国五个州(加利福尼亚州、爱达荷州、内华达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自1982年至1997年15年间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期间,这五个州的建设用地供应总量平均减少了10.0%,其中,建设用地供应量减少幅度最大的是华盛顿州(13.0%),其次是俄勒冈州(12.6%),然后依次是加利福尼亚州(9.5%),爱达荷州(4.7%),和内华达州(2.8%)。与此对应的是,在所选取的研究时间段内(1982年至1997年),各类用地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建设用地上升幅度较大。

另一份资料则对美国46个大城市居住用地在1984年至2004年间的价格变化作了分析,结果表明,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居住用地的价格经历了一个普遍上升的过程。其中,在1984年至1998年间增长较为平稳,而自1998年以后到2004年间增长较快,截至2004年束,居住用地价值已经占到房屋总价值的50%,和1984年的32%相比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且建筑物密度也有一定增加。究其原因,土地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自80年代开始,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行日趋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越来越严格,因此建设用地的供应受到限制,和需求相比供给减少了,因此造成土地增值。

而佛罗里达州又是美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运行较好的地区。该州采用自上而下的运作方式,要求下级政府贯彻执行,召集全州400多个

县市政府一起规划方案,以达到通过规划实现管制的目标。在对该州土地用途管制措施对地价的影响的研究中发现,尽管各县市政府采用的具体的管制措施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基本上都达到了较为有效的管制土地利用的目的,同时地价普遍上涨。在2004-2006年期间,该州各县市普遍采用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有:农地保护政策;缴纳开发或发展影响费;对开放空间实行分区管制;设立环境保护区;划定城市发展边界;对开发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限制建筑物年增长量;对建筑物总量及容积率等具体方面的管制等。相关资料显示:(1)从总体来看,实行较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时。土地用途管制措施与当地土地价格之间的相关性较强,且管制区内各类土地价格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上升幅度和同期其他经济指标增幅相比基本同步,尽管有少量地块由于多种原因,其价格变化呈现零增值或负增值或价格大幅飙升,但所占比例很小,不能反映普遍的价格变化趋势。(2)从具体来看,土地用途管制与土地价格之间的关系是复杂而且因地而异的,很难用明确的线性关系来表示。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对土地价格会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中正向增值较为常见,而在一定时期,人们对某类用地的需求的相对减少会使该类土地的地价下降,比如一些国家限制发展的产业用地等。

正是由于土地用途管制会引起土地价格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那么土地用途管制在我国的实行从经济角度来看也就有利与弊两个方面。正常情况下地价的上涨必然使在一定条件下人们能够获得的土地的利用面积减少,只能通过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来实现土地的效用,具有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作用,而某一时期某类土地需求的减少会引起该类土地价格的下降,人们在这些土地上投资就会减少,导致土地生产率的下降。而土地的负向增值不仅会影响土地利用效率,还会引发土地投机和其他土地违法行为。比如,地价的下降会引发投机者大量购买土地,或者在某类用地价格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投机者会因为风险成本较低而改变土地的用途,比如将农用地转变为建设用地。

4对我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启示

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作为土地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制度,其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土地利用和管制方面的。有效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应该使各类土地增值在正常的范围内,减少不正常的土地大幅增值和负向增值,降低二者之间的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配套管理制度的不足;土地市场的缺陷;土地使用费收取方式不够合理以及土地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不足等等。这些都会对土地的正常价值产生影响。

为保证土地的价值,我国在制度方面可以参考国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较为成功的国家的经验,对我国的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建立与当前情况适应的用途管制制度:

第一、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与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相配套的地价管制制度,在一定时期,对需求会下降的土地实行价格管制,防止土地贬值以及由此引发的土地投机和其他土地违法行为。这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实施,如设置工业用地最低出让底价,以及土地增值税的开征等。

第二、建立完整的用地标准体系,控制各类项目用地规模。这样不仅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且对稳定土地价值有重要作用。

第三、完善配套管理制度,尤其是法律和监督制度。这样可以提高犯罪的风险成本,减少土地违法的发生,体现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权威性,维护正常的土地价格。

第四、充分发挥土地利用和管制的综合调控作用。在规划目标上不是单纯考虑土地利用,而是更多的利用土地调控作用和实现本区域及其所处大区域的社会、经济目标,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可持续发展。

篇5:学校管制刀具制度11

1、管制刀具包括匕首、三棱刀、带有自锁装置的弹簧刀;无弹簧但有自锁装置的单刃,双刃刀;形似匕首但长度超过匕首的单刃、双刃刀;其他相类似的单刃、双刃刀、三棱尖刀等。

2、严禁非法携带管制刀具进入学校,对不听劝阻强行进入、扰乱校园秩序或者造成后果的,一律按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3、严禁在校园及周边佩带、销售藏刀、腰刀、靴刀等民族刀具,违者一律移交相关部门处理。

4、在校园周边非法制造、运输、储存管制刀具,向学校师生非法销售、贩卖、邮寄管制刀具,在校园及周边非法携带、持有以及私自保存管制刀具的人员学校一律相关部门处理。

5、学生违反规定,尚不够治安或刑事处理的,在收缴交管制刀具的同时,由学校按校纪校规从严处理。

6、班主任时时提防学生携带管制刀具进校园,要经常进行管制刀枪具的搜缴工作并做好登记记录。

7、广大师生员工应当积极向公安机关举报涉及管制刀具的违法犯罪活动和线索。

篇6:管制刀具定期检查收缴制度

为全面保障全校师生人身安全,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现制定白马湖中学管制刀具定期检查收缴制度:

1、任何学生不得携带管制刀具和学习用卷笔刀以外任何刀具及有危险性的器械。

2、值班老师对每天入校学生携带物品进行定期检排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发现管制刀具立即没收。

3、班主任老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管制刀具方面的教育,并每周不定期对学生携带物品进行检查,一量发现,随即没收,并通知其家长。

3、老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状况,发现有异常情况,尤其涉及刀具方面的情况及时报告给学校。

4、同学之间要互相监督,高度重视,本着为同学负责的态度关注学生的举动,出现不安全因素,特别是有人赡藏刀具主动地报告给老师。

5、对携带管制刀具及其他危险品的学生可加强教育与监督。

中 学

篇7:文集中学管制刀具收缴制度

管制刀具及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收缴制度

为了保证在校学生的人身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开展每周一次的“禁止管制刀具及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进校园”集中宣传收缴统一活动。为把本活动深入开展,打造平安文中,特制定以下工作措施:

1、各班利用班会课、思品课时间,结合《安全规范》中有关规章制度,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携带管制刀具及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进校园的危害,并针对携带管制刀具及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进校园情况进行自查和互查。

2、对携带管制刀具及易燃易爆等违禁物品进入校园的同学进行严肃批评教育,没收物品,上交政教处,并及时向家长通报情况。

3、加强对学生携带的其他危险物品如打火机、有毒化学药品、危险玩具等管理,上缴有关违禁物品,坚决杜绝校园学生之间恶意伤害事件的发生。

篇8:公务员管制制度

贸易管制又称为贸易监管、贸易规制, 它通常是指一国为了一定的政策目标, 对进入国际市场及国内市场的所有相关产品而采取的措施。贸易管制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 包括关税措施与非关税措施。贸易管制措施包括边境管制措施和国内管制措施以及贸易救济措施。国内贸易管制措施, 是指一国政府在管制国际贸易中通过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对于该国有关的国际贸易进行的鼓励、限制、监督和促进等管理活动。

国家实行严格的对外贸易管制措施, 通常是各国政府用以贯彻限制对外贸易、体现国别政策和实行贸易歧视的重要手段。利用各种关税的与非关税的措施为贸易自由化设置障碍, 已屡见不鲜。贸易管制措施可能对市场竞争产生影响, 这些贸易措施涉及面相当广泛。但其中的国内管制措施主要是指非关税壁垒的一些措施。国内贸易管制涉及以下内容:贸易技术管制、政府补贴措施、政府采购措施以及国营贸易企业实施的措施等。

国内贸易管制最明显功能实际上就是单方的贸易保护。各国对本国贸易保护, 政府实施的限制竞争, 主要是指国家基于保护本国产业或增强本国产业竞争优势的目的针对来自国外产品的竞争所采取的贸易保护。其一, 国家在捍卫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追求贸易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对外贸易管制总是自觉的维护着自身的利益, 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也不会放弃自身的国家利益, 都在试图分享贸易自由化带来的益处。其二, 国内贸易管制可以限制外国生产商销售比本国商品价格低的商品, 从而提高雇佣率和保护本国就业机会。

2国内贸易管制措施限制竞争的表现形式

2.1贸易的技术壁垒中限制竞争

从竞争法的角度而言, 技术壁垒是国际贸易中特有的一种不正当的限制竞争行为。在贸易管制限制竞争行为中, 依实施主体来分, 可以定性为由市场主体等非政府机构实施的经济性限制竞争行为和由政府机构或行业协会实施的行政性限制竞争行为。前者与以经济优势地位为基础实施的垄断行为不同, 制颁技术壁垒的市场主体可能并不具有垄断地位, 但其通过技术壁垒的限制竞争作用导致一些企业取得垄断地位的可能;后者与行政垄断行为也有区别, 技术壁垒只能限制不符合标准的商品的进入, 对符合标准的商品无法限制。技术壁垒的限制竞争性同样表现在扰乱国际竞争秩序以及对进口国和出口国相关产业的影响上。通常情况下, 出口国出口产品是因为相对于进口国存在着比较优势, 而技术壁垒强行地削除了这种优势, 使出口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对进口国而言, 由于限制产品进口, 技术壁垒对本国相关产业自然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而且这一保护作用不仅体现在实体规定本身, 也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对出口厂家设置的种种程序性障碍上。

2.2政府补贴中限制竞争

WTO《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中指出, 补贴是指“政府或公共机构提供的资助”。补贴是指一般用于保护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或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出口产业。补贴竞争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贸易的角度来看, 如果补贴达到会扭曲贸易的程度, 那么它就会减损国际贸易谈判中达成的市场开放、自由竞争的承诺。从竞争的角度来看, 补贴在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 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同时, 往往会损害他国的利益。如果得到补贴的是外国产品, 受补贴的是外国产品, 受补贴产品由于有政府支持, 在价格上占据优势, 很容易吸引消费者, 消费者把原来对本国产品的购买需求转向受补贴的外国产品, 本国的产品就是去了市场, 从而造成本国相关产业利润减少、企业关闭、工人失业等现象, 从这种意义上说, 补贴的效果类似于倾销。如果得到补贴的是本国产品, 本国产品就享有了不公平的价格优势, 从而消弱了其他国家向该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从这种意义上说, 对本国产品的补贴会对外国产品起到排斥作用, 其效果如同关税, 只不过这种政府补贴对本国产品降低一个价值额, 是对国际贸易的限制竞争。

2.3政府采购中限制竞争

政府为购置所需物品, 向国内或国外进行的购买行为为政府采购。政府对供应市场的竞争行为会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有可能对竞争不利, 因为政府采购常常体现出在公共采购合同投标方面国内企业对国外企业的优先权。政府较常采用的有关政策包括完全禁止国外供给、对允许进入的国外供给规定正式标准以及偏向从国内企业采购的非正式程序等都具有限制竞争性。这种差别对待的做法无疑会对竞争产生极大地限制。采购价与市场价格的差价代表一种补贴, 这种补贴可以被用于扩大其他的销售或维持国内那些低效的生产商和供应商。

政府及其代理商可以运用其巨大的力量, 通过采购决定来鼓励或限制国际贸易。因为他们不仅是国防、卫生和其他项目的大购买商, 而且他们不需要选择从最便宜的渠道去购买, 因而对国内供应商是有利的。另外, 在他们的采购政策中, 政府可以设置广泛的技术标准、投标要求、财政条件, 这些条件即使没有直接将外国供应商排除在外, 也可以使外国供应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从而成为一种隐蔽的贸易壁垒, 实际上往往容易造成政府采购的倾斜, 进而导致限制竞争。

3国内贸易管制措施限制竞争的特点

3.1复杂性和多样性

随着国际贸易的全球化而日益增多, 一些非关税壁垒限制竞争的形式要比关税壁垒复杂得多, 种类也要多的多, 包括条件苛刻的技术标准、复杂的健康与环境卫生检疫、内容和手续繁杂的商品包装和标签规定、进口许可制度、最低限价、禁止进口、进口配额制、有序的销售安排、歧视性政府采购政策、进口国垄断、各种国内税、补贴等等, 这都是为了达到限制别国进口, 保护本国产业的限制竞争行为。与此同时, 国内管制限制竞争的形式都具有合理性的一面, 但如果滥用的话, 又具有限制竞争的不正当的一面, 因此, 其真实的反应了贸易中国内管制措施限制竞争的复杂、多变、多样性。

3.2灵活性和针对性

国内贸易管制措施限制竞争行为中大多数多为一些国内政府的行为, 政府的行政措施, 制定程序相对简单, 出台迅速, 而且可以适时而变、因不同情况变, 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例如, 一国国内贸易管制中政府采购, 它既不受最惠国待遇义务的约束, 也不受国民待遇义务的约束, 各国可以任意在外国产品之间、本国产品与外国产品之间进行歧视, 除这种局面对竞争的结构性影响之外, 具体的投标程序中也可能会产生限制竞争行为, 例如串通投标等。

3.3隐蔽性和歧视性

国内贸易管制措施却往往是不公开的, 而且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变化。其不像传统的关税那么具有明确性, 而是比较隐蔽的, 以便绕开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各国往往表面上以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等为借口, 对某种进口商品规定苛刻的技术和环保要求, 以国内实施的一些政策举措以限制进口规模, 达到事实上的贸易保护目的。由于贸易体制逐步单边、双边、和区域多边体制过渡发展, 一些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背离关贸总协定和世贸组织的无歧视性原则, 寻找各种理由对政治上不友好的国家或集团以外国家进行歧视。另外, 国内贸易管制措施中的政府采购中歧视性特征, 限制竞争行为也尤为突出。

4国内贸易管制措施限制竞争的控制方法

4.1双边协议中控制限制竞争

目前在国际层面上, 国家之间最常采用的竞争法领域的合作形式就是双边协议。双边协议的订立只在两个国家之间进行, 比较简便, 同时, 双方可根据两国的实际情况具体谈判, 因而也是比较灵活、比较有针对性。双边协议有利于解决这种国内贸易管制限制竞争的行为, 因为这种限制竞争的国内措施也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但是, 双边合作协议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双边协议是避免竞争法的国际冲突和促进竞争法合作的一种有效途径, 但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国际贸易管制中的限制竞争行为还需要国际竞争法更深层次的调节。

4.2区域协议规制限制竞争

在自由贸易区中, 成员国之间消除了贸易限制, 但各国均对区域外地国家保持各自的贸易管制措施, 许多区域一体化都制定了与竞争有关的条款, 其目的是防止区域一体化的成果因限制竞争行为而受到损害。与双边协议相比, 两者存在根本差别。双边协议往往规定的是程序性合作, 程序性合作只能减少国家在处理跨国竞争问题时所引起的冲突, 而不能阻止冲突的发生, 而区域一体化则包括了实体性的竞争规则, 反应了对成员国国内竞争法一定程度的协调, 这意味着解决冲突的根源。尤其是对于贸易管制中的国内限制竞争行为, 区域一体化制定实体性的竞争规则能有效规制成员国的共同市场, 保护公平自由的竞争环境, 遏制成员国范围内的贸易保护。

4.3多边贸易规则排除限制竞争

多边贸易规则在促进贸易自由化中的角色显示在两个重要的方面。其一, 由于进入没有壁垒的国际市场具有保障, 这就使专业化和经济的规模化成为可能。其二, 日渐增长的国际竞争导致产品和生产过程革新, 这进一步降低了费用, 并扩大了消费者的选择。也就是说, 贸易政策追求自由化的目的增加了在相关市场上的竞争。多变竞争规则可以抵制国家政策制定的保护主义本质, 使一些私人限制性行为如政府限制性措施同样受到平等约束。另外, 还有利于增加法律的确定性, 减少私人交易成本和程序性负担, 提高透明度。可见, 若能达成有约束力的全面的多变竞争规则, 对国内管制限制竞争行为无疑是最好的排除方法, 进而也是各国国内竞争法趋同的表现, 这将有利于全面的国际竞争法典的建立, 有利于国际竞争法的早日出台。

参考文献

[1]伯纳德.霍克曼, 迈克尔.考斯泰基.世界贸易体制的政治经济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2]彭兴华.贸易自由背景下的国际竞争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

[3]林艳萍.贸易与国际竞争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4]王传丽.国际贸易法——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与制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篇9:公务员管制制度

文化产业和艺术投资专家,长期为国内外媒体撰写文化艺术方面的评论文字

这半年股票市场的涨跌举国关注,前一段涨得热烈,这一段跌得心惊,以前看到的各种名人名言、段子和鸡汤都应验了,诸如“广场上的大妈跳广场舞前后都在热议股市”、“随便在望京哪个咖啡馆里都有一半人在议论股市”,这都是亲见亲闻,说明泡沫真是吹大了,用索罗斯的话说,“别人贪婪的时候你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你贪婪”,5000点左右我就急急忙忙清仓撤了,所有还有心情写这篇专栏。

历次股市下跌潮中被套得最牢的大多是不知道股市涨跌凶险的新股民。被套以后的反应也异彩纷呈,有在营业厅唱国歌鼓劲的,有在网上抱怨证监会、政府见死不救的。当然,也有基金经理、民间经济学家和股民们在猜测这是不是高盛啊、美国啊的阴谋诡计。那些被套牢的基金经理、民间经济学家如此说是要借民间舆论绑架政府救市帮自己解套,被套牢的股民当然宁肯信其有了,“万一真逼迫政府出手成功,自己也就赚了呢”。这就是中国的一大现状:一方面政府确实管得太多,一会儿加强监管,一会儿鼓励上市融资,一会儿检查融资情况;另一方面,股民大多也没市场观念和风险意识,不小心赚了那就是靠自己头脑聪明理念英明,一旦亏了就怪证监会、政府乃至美国,反正,吃亏了总想着就地打滚找别人麻烦。

如此社会心理的形成,根本原因还是长期以来政府管得宽造成的,这既是从计划经济承袭来的习惯,也因为官僚阶层可以从管理中获得寻租利益。类似的事情很多,比如义务教育的很多问题、户籍管理和社保的很多问题,就是因为中央、省、市县的财权和事权没有明确划分和相应的责任划分,政府和民间也没有明确的公私权利边界和责任划分,很多事也就互相耍赖,凑活着过日子,赶上经济上升期都能分点蛋糕还好说,等以后经济一日不如一日,未必就比今天的希腊好多少。

说半天股市,是为了对照艺术市场。相比股市、房市,艺术市场是个很小的市场,总规模不过几千亿,所以没有被广场舞大妈热议的可能性。艺术市场也没有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这样的大平台进行金融交易,也没有那么多国企参与,可以说是一个以民营企业、个人为主的市场。虽然政府的管制不算多,但是也不算少,比如艺术作品的进出口有各种审查申报程序,有比新加坡、中国香港等高得多的税收,还有文物局各种以文化保护名义制定的某某作品不许出境的法规,都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企业进行国际交易有所影响。因为税费高、管制多,相应的制度创新就出现了,比如开辟自贸区保税区降低税收,简化审批和监管手续;比如设立各种专项资金、基金奖励扶持部分企业、项目等;比如上海设立自贸区了,国内收藏家购买的国外艺术品可以保存在自贸区,这样可以避免交纳关税,而且展览的时候可以暂时借出来。

上一篇:走路150字作文下一篇:易飞erp制造企业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