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2024-05-24

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精选8篇)

篇1: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创新教学设计 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江西省上饶市上饶县汪村中学

黄勇飞

[摘要]: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在考虑教学创新问题。创新教学设计是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激活课堂的关键所在。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本人进行了教学设计创新的探索与运用,主要有:设计有层次问题、展现“活”的历史、提升对问题的认识、孕育情感四种教学尝试。[关健词]:历史教学

创新教学设计

【正文】: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几乎所有的历史教师都在考虑教学创新问题,为什么要进行创新和如何进行教学创新是广大历史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从课程教学设计创新阐述和其中包含的理念入手,结合具体的教学设计实例探讨。

吕叔湘曾云:“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所谓“活”,活在学生的情绪,兴趣,更活在学生的思维、思想。“活”是形式,是过程,也是状态。那么,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活”起来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浅谈四点做法和体会。

一、依据历史现象,发掘内涵,设计有层次问题

在进行历史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教师必须有一种“用”教材、“用”史实的观念,即依据教材内容所呈现的历史现象,发掘内涵,设计问题。

例如,华东师大版初中历史《

5、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一课关于兴办民用工业有这样一段论述:7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在能源、资金、原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开始兴办民用工业。,通过研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中国近代工业开始什么时候?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

2、洋务派为什么要从“自强”转向“求富”兴办民用工业?

3、这样兴办民用工业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这样,可以加深教学内涵,培养学生能力,增强学生对于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的理解和认识,为学生评价洋务运动提供一个方面的依据。

善教者,必善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气氛,设计能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精当问题,引发学生的的主动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去质疑、探究、发现,并从中获取知识、经验、方法。也只有巧妙地提问,方能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从而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使整个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创建真正高效的课堂。

二、创新教学设计,运用联系方法,展现“活”的历史

赵亚夫教授认为“明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使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初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时,很容易认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死”的,不变的。教师 1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运用联系的方法,使学生认识到历史展现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是动态的发展;历史展现的是我们先辈的经历,体现人类的创造,与学生个人是有联系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探求现实问题的历史渊源,进行历史反思,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思路。生活中的一片瓦当、一块残碑、一座建筑,都蕴含着历史信息。学生参与其中,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学生在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中,勾画对未来的美好情景,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三、精选教学内容,以情取胜,提升对问题的认识

一节课的教学史料很多:文字资料、历史遗址、图画、照片、数字等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有“ 以情取胜”的观念,依据所教年级学情,选用效果较理想的史料类型,精选教学内容,明确一节课的重点,围绕重点,设计问题,根据问题,设计探究程序,依据学生探究的结果,引导学生谈历史启示 , 提升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例如:学习《

17、英国工业革命》(华师大版九年级)一课选择:

1、材料:

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恩格斯

阅读材料后你能给工业革命下一个定义吗?

2、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及重大发明:

a该机器什么时 间谁发明的?

b、它用什么作动力? c、它有什么优点?

d、它的发明有什么影响? 3、18世纪60年代从棉纺织工业开始

:1764年英国人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工业革命的序幕 2 揭开了。

这些素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研究历史的兴趣。

新课程更加需要我们努力改变历史课令人厌烦的呈现和表达方式,用典型生动的材料模拟再现历史,让学习者手、眼、脑真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感受愉悦情感。这才是历史课堂教学价值之所在。

四、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创设情境,孕育情感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情感特征,发挥教师“主导性”作用,有针对性地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如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华师大版九年级

14、《美国独立战争》第三目),我先给出一幅奥巴马神情沮丧地抽烟的图片,问道:“大家想象一下,这是两百多年前奥巴马的前生,为何他如此寂寞沮丧唏嘘地抽烟?”学生大笑回答:“两百多年前的黑人与妇女、印第安人一样没有得到《1787年宪法》保证的政治权力,不能与白人有平等地位。”接着显示一幅奥巴马当总统后风流倜傥的照片,问道:“现在的奥巴马又会如此的风骚有型?难道他只是传说?”学生看到照片后狂笑说:“奥巴马是美国第一位黑人总统!”学生运用时事热点知识回答历史问题,激起了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美国人民的政治智慧,掌握了相关的知识要点。

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创新时,应该根据初中学生重形象思维、乐于表现的特点,整合素材,创设情境,孕育情感。依据教材,适当增加相关素材,用生动有趣的情节吸引学生,使学生神入历史。注意整合的素材可以调动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讲述、讨论等活动,从而形成技能、能力、方法、认识的生成,素材可以挖掘出问题,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不断丰富、完善学生的认识。(字2717个)参考文献:

1、《历史课程与教学论》 聂幼犁主编

篇2: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就是我们的舞台,如何让我们的舞台精彩起来也就成为了每一位老师追求的一大目标。现在,尽管我们的老师都知道 “以学为主体”,但真正到了课堂上,不少教师还是“以教为本位,以讲为主体。”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恹恹欲睡。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对学生的发展不利,那么如何突破传统,让课堂生动起来呢?

要让课堂生动起来,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在优化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上大做文章,只有“匠心”少运,课堂才能兴味盎然。在教学中经常有同一类型的题目,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错误的情况出现,这很大原因就出现在我们的老师身上,症结就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没有充分让学生参与教学,使他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没有亲历亲为,能力没有得到锤炼和提高,因此教学中老师不能简单的包办代替,要尽量的给学生以思考和活动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多思多问,使学生在循循善诱下主动、愉快的学习;要不仅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他们方法,授之以“渔”,而不是“鱼”,交给学生参与学习的钥匙。

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坚持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统一,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改变压传统教学方法的呆板、僵滞局面,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实现愉快教学,使一堂课上得高潮迭起,淋漓尽致,使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牵引下,像风筝一样,能自由自在的飞翔。因此应做到:

第一,尽量提供机会。课堂上应多设计学生动口、动手的环节。特别注意的是,能让学生说的内容,教师决不能代劳。一般课堂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应该让学生说的: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内容;对本节将要学习的内容已经知道了多少,想要知道什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有什么疑问、不同见解或联想、感想等。

第二,提出明确要求。说什么、做什么,怎么说、怎么做,应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有的说、有的做,会说、能做。

第三,采取激励措施。除了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动手做的内容要让学生感兴趣以外,教师还应采取必要的“外部”激励措施。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有成就感,使课堂“活”起来。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侧重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达成课堂教学的这些目标,必须让课堂真正活起来。那么,怎样让课堂活起来、充满活力呢?

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变“讲”为“导”,因为任何一个理论高深和技能高超的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外因,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去理解、掌握、运用,所以要变讲为导,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把其内在活力激发出来。教师要走出“多讲多得,不讲不得”的误区,真心诚意负起导的责任,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并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师生互动,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动回答问题,由不会到会的去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达到全面发展。变讲为导,教师要认真探究导的内容和方法,讲究导的技巧,导的艺术,把功夫下在导趣、导思、导法、导行、导创上。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何时介入引导、导到何种程度?我们认为有一点是肯定的:学生能探究、发现、解决的问题,教师不要介入引导,要放心、放手让学生去学习,教师只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发挥主导作用,把握导的分寸。例如:学生一次考试的进步、一个想象、一次回答、一次板演等,教师均应给予肯定的评价与鼓励,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勇气,这样导出学生的“成功信念”,而信念是搞好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一个想成功的人必须有先有成功的信念,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并在这种快乐驱使下追求更大的成功。再如:用生动、具体的事例导出学生明白学习的社会意义,即理解所从事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就物理教学而言,多提供学生实践探索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做实验或引导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味学习的乐趣,激发和维持学习兴趣,而“兴趣又是最好的老师”。当然还可以合理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教学情景,呈现直观、新异的教材场景,例如:尽量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精心设计一些动画,把教学内容直观化,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的意愿,并让学生不断感受教学中的艺术与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

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必要条件。它可以让每个学生拥有一份自信心,一种自主精神。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微笑与鼓励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的欢乐。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每一个思维信息,特别是与众不同的信息,并主动了解他们,帮助他们,鼓励他们“刨根问底”,使学生学而不厌,乐而不倦,专心致志勤奋钻研;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仔细小心、有分寸地对待每个学生,不轻易让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其次,要改变课堂组织形式,采取“讨论式”、“合作教学”等方式教学,在课堂中,允许学生突破常规,鼓励自由奔放和有新颖的想象,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说“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合理的“冒险”———只有在这种和谐民主生动自然的教学氛围中,“完整的人”的教育才有可能实现,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课堂才真正充满活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品质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里的问,不是教师的提问,而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问。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问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方向,有了学生的问,课堂教学就有了速度表和检测器,教师可以动态调控教学的速度与深度;有了学生的问,课堂教学才真正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实现教为学服务。可见,让学生提出问题来,既是优化教学过程的方法,更是实现学生个体创新发展的前提,那么,如何让学生提出问题呢?

篇3: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活起来

一、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主导者, 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历史上课的内容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兴趣来决定的。古人云:“授人以鱼, 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 则终身受益”。旧教材更多的是注重于知识的传授, 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方法、技能、过程、意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达成。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对我们思想的束缚, 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 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 转变角色,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由的翱翔, 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 科学的探求知识, 让我们历史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二、更新备课方式, 提高课堂实效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从而导致新课程的设置的重大变化。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 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益, 让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向课堂要质量, 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可以说是基础, 是关键。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 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 记录下来, 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 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 写教案是显性的, 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 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 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 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 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 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 某些课中, 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校高一历史组, 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 (一) 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 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 (二) 利用互联网, 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 学生感兴趣的材料。 (三) 加强集体备课, 优化个人备课。高一全体历史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 对将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 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 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 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 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 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 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 等等。

三、对学生进行适合、适当的科学评价

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与鼓励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会唤起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赞美是一种心灵的雨露。对赞美的需要, 深深地植根于每个人的灵魂之中。适时、恰当地对学生教学赞美, 会让学生受到鼓舞, 激发学生的自尊、自爱、自信。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一个人只要有一次成功的喜悦, 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在我们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的一面, 哪怕是一点点, 教师也要给予肯定, 教师要珍惜学生心灵深处的渴望, 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历史带给他的快乐, 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使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

摘要:伴随着教育的改革, 好多新思想新理念走进了我们中学教学的课堂, 我们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逐步被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淘汰。作为一名高中的历史老师, 我们如何让我们历史教学的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本文阐述了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释放学生自我创造的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篇4:谈如何让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育模式;活起来;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1

随着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历史教师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有效的历史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死记硬背。教师要改变课程过注重于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教学的课堂真正的活起来。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要想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变化,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出发,提倡探究、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综合运用的能力,使历史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交际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过程。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课堂教学再次成为万众瞩目的对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是近年来教学出现的热门话题。素质教育根本就不是一种形式,它需要的是教师更扎实的功底,给学生更高的课堂效率。新课改虽已提出几年,但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并没有从根本上形成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好多教师为了响应新课改的要求,进行了课程教学模式的转变,但是好多老师都是治标没有治本,换汤没有换药,根本没有形成高效率的教学课堂。当代教育家吕淑湘先生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特级教师钱梦龙曾告诫他的同行“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无论是吕先生把课教活还是钱老师把学生教活,都离不开一个“活”字。然而,现实中不少历史课还是比较沉闷和低效的。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上课很累,教师教得无味。“新课标”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研究者,要求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合作,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又该怎样来营造一种课堂学习氛围,让体育课堂活起来呢?其实,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只要在平时注重发挥学生情感因素的作用,“让中学体育课堂活起来”就不再只是遐想。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

我国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主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历史上课的内容更多的是根据教师的兴趣来决定的。古人云:“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旧教材更多的是注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目标更注重知识、方法、技能、过程、意识、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达成。要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对我们思想的束缚,首先要从教师自身做起,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念,转变角色,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创作、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自由的翱翔,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的探求知识,让我们历史教学的课堂充满欢声笑语。

二、更新备课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导致新课程的设置的重大变化。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里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收益,让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向课堂要质量,备课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可以说是基础,是关键。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备课包括钻研教材、收集信息、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写教案等。写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把钻研教材等方面的所见所得,把教学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收集到的有关教学的信息,记录下来,是“备忘录”——供课前翻阅,以便把课上好。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教参、收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我们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等,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我校高一历史组,曾用过如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高一全体历史老师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学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应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

三、对学生进行适合、适当的科学评价

篇5: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原有教材, 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自主的、趣味性强的、参与度高的教学素材, 让学生思维动起来, 数学课堂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建立起新型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使课堂充满活力。如何让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

关键词:课堂气氛;激发兴趣;教学方法;主体地位;多媒体运用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不能仅限于传统的教师讲和学生听与练,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数学中玩,在玩中学数学。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让小学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

一、教材活起来

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它对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小学教师往往还不能用理性的态度来认识教材、钻研教材以及处理教材,动辄训斥重组教材甚至抛弃教材,只靠自己的经验来教学,凌驾于教材之上,从而造成了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前提下,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结合实际,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并大胆的用活例题、习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标准课程(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整十数的加减》时,书中有一道练习题名为开火车:

60-10=()+30=()-70=()+60=()-40=()80-40=()+30=()-50=()+10=()+60=()此题是学习了相应知识后的巩固题,且有一定的趣味性。我在讲此题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以开火车的形式答题,同时可以加一些开火车的动作以及声音,使教材中原本只是图画的题目变得生动有趣,也使学生更加积极回答问题。

二、课堂气氛活起来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的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的激发创新敏感性。可以说,激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积极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营造一个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以前那种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大胆自由的表现出他们的好奇心、挑战心和想象力,这样,他们才会提出一些具有创新思维的问题,他们的思想才可以无拘无束。学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创新思维,课堂就更能成为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要有以下“三声”。

(一)要有“笑声”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课堂上的“火药”味太浓。教师总是绷着脸,想用严厉镇住学生。甚至在课堂上还出现斥责声、挖苦声、哭声。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无效或低效的。课堂中的笑声能舒缓学生的紧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心态,形成师生和谐的教学氛围。但有些笑声是带有嘲笑性的,应当尽量避免。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折扣问题》时,上黑板板演的同学将题目中的七折写成了7%,导致整道题的计算错误,下面的学生就发出了嘲笑声。我在评讲时,故意强调他的计算思路是对的,只是对折扣化成百分比还不是很熟练,以此激励他不要气馁。也提醒其他学生要看到他人做对的地方,不要只嘲笑他人错误的地方。

(二)要有“赞美声”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习惯给学生做“纠错”工作,这很容易造成学生“无声”的抗议。其实,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每个学生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所以教师要坚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比如:你真棒!你真是太可爱了!老师真喜欢你„„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质疑,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及时的对学生的疑点进行评价和解释,并给予表扬,让学生敢想敢说。在教学中,我们必须要改变那种一味批评纠错的方式,用激励的赞美声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的兴奋状态。

(三)要有“争议声”

有些教师在上课时,相比而言更注重教学任务按部就班的完成,上课少有亮点。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对数学正确性的追求,引发学生的“争议声”。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锥的体积》时,在推导圆锥体积公式时,我用倒米的实验进行教学。当某一学生说出圆锥与圆柱体积关系是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时,其他同学就有了“争议”,应该加上重要条件:等底等高。这样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思考更加全面化,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启迪学生创新的意识。

三、学生思维活起来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是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物感兴趣时,注意力就会十分集中,求知欲就会空前旺盛, 思维就会非常敏捷、灵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想一想”,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做一做”,指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出学数学的乐趣。利用“读一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学以致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比赛的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如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使他们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红花, 每一朵小红花的上面都有一道口算题,如2+3。教师依次出示小红花,让学生抢答,谁答得对,那朵小红花就归谁。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师还可以经常采用“找朋友”、“开火车”、“夺红旗”、“接力竞赛”等的比赛形式来开展教学活动。

四、教学方法活起来

恰当的运用教学方法能激活课堂气氛并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小学数学的教学方法既是多样的,又是灵活的。教学方法既要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又要适合小学生本身的学习特点。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让生活融入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教学事例从生活中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

于生活,这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教学,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在生活中对数学的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无疑是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中,让教与学跳出教本,走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银行的利率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源素材。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教师可以自己做一个从1点到24点的时钟的模型,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到24个小时相当于两个12小时,在时钟上时针转两圈。然后教师可以将13至24小时的纸片拿掉,并说一些时间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学生能够熟练的在12时的时钟模型中正确的摆出13至24时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了24时计时法,而且经历了探究过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找出学习的方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更加的具体化、形象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尽力的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比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教师可在班级中开展模拟购物活动,和学生共同讨论:给你1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样文具?在《分类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自己统计出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等。只有真正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

(二)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创设情境教学,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空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寻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班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动笔尝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课堂上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我在听老师讲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带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内容时,老师是这样介绍中括号的:“现在我们请出了数学王国的另一个朋友——中括号。”这个数学王国很奇妙,还有很多没有遇见的朋友,需要学生一个一个地去探索。

2.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巧提问题,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操作训练,可以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化,把静态的数学知识变得动态化。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兴趣,作为深化教学的突破口,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

3.提供讨论和训练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好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既发扬了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人人都参与,个个可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充分活跃了课堂气氛,形成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的信息交流,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练习和复习要占有很大的份量,它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

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和复习要依纲扣本,围绕必要的教学目标,要有针对性和思考性的服务于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说,我在苏教版《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中,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这两个定义,所以教师可在授课前给学生提供几个他们熟悉的图形,如

飞机,月亮,五角星和风车。然后将月亮对折,让学生观察对折后的月亮有怎样的规律并强调:对折后的两半完全重合。再对折另外三个图形,看是否有同样的规律。强调五角星有五条对称轴,说明对称轴可以不止一条;还要强调风车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

五、多媒体运用活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能够成功地实现数学教学内容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因为多媒体形象比较具体,动静结合且声色兼备,所以可以恰当地加以运用,使抽象变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难以听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动态的展示了圆柱体积的推导过程,使学生形象的理解本课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将复杂的几何问题分解成具体的抽象图像,化难为简,教学效果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应该是开放的,教学的方法应该是多变的。教学策略的活,将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新,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创。所以,创新是当今数学教育的必经之路。只有让数学课堂教学充满鲜活的知识,快活的气氛,灵活的教法,把每节课都作为让学生探索创新的一次历程,才能真正的使课堂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1] 占敏玉.《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成才之路》,2008年35期:38页

[2] 黄异枝.《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J].《江西教育》,2009年36期:54页 [3]周凤.《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新教育》,2009年04期:69页

[4]刘晶晶.《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7期:177页 [5]陈绍友.《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才智》,2009年20期:131页

[6]曹克涛.《新理念下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教研)》,2010年05期:62页

[7]张立龙.《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8期:80页

[8]朱晓东.《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滋” 有“味”》 [J].《考试周刊》,2011年64期:70-71页

篇6: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本学期,在校领导的引导下,我们积极学习课改精神,参与课堂改革,观摩优质课并探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反思我自己的教学实践,我对课堂教学如何“活”起来有了自己的思考。

课堂教学有明显的时空性,在一个相对有限的时空内,怎样高效率地充分利用四十五分钟,使学生的个性才能潜质最大限度的被发掘、激活,首先需要改变观念。以前,我自认是知识的传播者,真理的掌握者,站在讲台上特别神气。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学生中听话的孩子很多,有个性的很少,我们常常愤愤不平:学生太“死”了,课堂太“死”了。殊不知,是我们的观点左右 了我们的课堂。通过课改,我认为转变师生观是首要任务。因为观念不变,课改难行。老师要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场所,因此师生间民主、合作的和谐关系是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那么就需要教师树立素质教育思想,废除“师道尊严”的思想,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要放下架子,主动亲近学生,把外在的权威转化为内在的权威。

第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的经验来看,喜爱文学的学生语文成绩一般很突出。即使学习中遇到了困难,也可以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这态度就会带来疲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教材中以适当的角度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我在上戏剧《变脸》时,先出示变脸绝技图,让学生感叹变脸绝技图,让学生感叹变脸的神奇,但我接着引导学生:“这种绝活大多是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

外。不信,请看剧本。”学生的兴趣被点燃了,一下子就抓住了本文的矛盾冲突。

第二、善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思维活跃课堂才活跃。

笔者认为激活学生的思维关键在于教师问题的设计。设计问题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否则,课堂气氛必然是沉闷的。如教学《孔乙己》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说有哪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笑什么?他们为什么笑?同样在封建秩序中处于倍受压迫的社会底层,同样可悲可怜,为什么取笑他们的同类?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麻木不仁、自私冷漠?作者让孔乙己在人们的笑声中登场,在人们的哄笑声中表演,最后又在人们的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问题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不断地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把握了文章的主旨,也活跃了思维,获得了思维的乐趣,课堂教学也因此活跃了起来。

第三、调动学生的想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教学中,如果能调动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课堂也会丰富多彩。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想象皇帝回宫以后的情景,学生兴趣盎然,创造出许多版本,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教师要善于从教材中挖掘出想象的原点,鼓励“无边”的想象,只要是创造性的想象就应给予充分的鼓励。充满想象的课堂一定会“活”起来。

第四、课本剧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

学生最爱看的是表演,最高兴的时候是表演时。凡是能演的课本剧,学生都跃跃欲试,争演角色,在表演中有创新、有想象,也有对人物角色的思考。凡是演的好的,对课文的理解也深刻。如表演《变色龙》时,学生自己准备了教具——军大衣,表演得十分传神。我乘机让学生评价,选出了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导演。这节课上的十分欢快,第二节课分析人物形象和主旨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表演中,学生抓住一个“变”字,演出了情节的曲折性,课堂结构也精炼了许多。

第五、有效利用小组合作的探究方式,使课堂“活”起来。

小组活动是目前教师们探究活动最喜用的形式。利用好了,确实能使课堂教学“活”起来。首先,小组合作应分配好组员,优生、中等生、差生相互搭配合理,以便于合作、互助与分享。我在教学中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但有时很混乱,有时合作无结果、低效,我常常很困惑,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观摩课的学习,我觉得评价单与教研单是很好的尝试。因为这样,小组合作目的性较强,而且能保证人人参与。交流过程可以弱者先说、强者补充,以充分调动各层面的学生。

篇7:也谈如何使历史课堂活起来的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 初中历史课被河北列为毕业升学考试的必修课程之一, 其地位得到了恢复, 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普遍关注。然而在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质量问题令人堪忧。 为何内涵丰富、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如此缺乏“听众”,为何“读史使人明智”这句具有感召力的名言也不足以使学生们增加对历史课的兴趣,让历史课变得“鲜活”起来,让学生感悟到“以史为鉴”的真谛,已经刻不容缓!这就需要历史教师认真研究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也来谈谈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新课改 历史 课堂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鲜活”课本知识把学生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话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事物产生爱好的一种心理倾向,人对某种事物一旦产生了兴趣,就能被吸引,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我们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只注重课文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的问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对历史的兴趣要比对卡通片的兴趣淡得多,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讲“中国走向体育强国”时,北京举行 年奥运会成为中国的一大体育盛事,所以,当时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就是它了。利用这个机会,我提出问题让他们思考:“奥运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好机会,假如你有机会与外国朋友接触,你会向他们介绍中国哪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中国的公民,为迎接2008 年奥运会,你应该怎样做?”通过这个热门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这说明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

如果教师能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生活的话题,这样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创设较真实的历史情景导入课堂教学,以便将学生带进角色之中。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刺激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鲜活”课本知识。

二、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盘活”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是师生情感交流的场所,教师要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和权利。在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独立思考,勇于发表不同意见。为此,教师常用商量的口吻提问,以激励学生自己去发现、创造、思考。如讲完一个标题或一段内容后,教师会这样问学生:“你从中了解到什么?”“你有什么疑问吗?”“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感想?”“你还有不同意见吗?”,等等,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实践的地位。而面对学生的发言,教师的评价总是相信学生,尊重学生的每一点发现,每一个见解。教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你的看法很独特”“你很有思想”“你的分析很透彻”“你看问题很尖锐”“你能有这样的看法很了不起”,等等。这些评价性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参与意识,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其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在课堂上,学生主动求知,提前预习,积极参与。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预习提问与小组竞赛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能。

课前鼓励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去预习学习内容,把学生分成小组,为使小组在课堂上获胜,学生想尽办法,拓宽知识面,有的上网查寻,有的翻阅资料,有的编制历史小报,有的编写历史歌谣,加强了组内合作,培养了团队精神,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我在讲“郑成功收复台湾” 一目时,课堂上,学生根据预习情况,个个跃跃欲试,争相表态。首先,有一名学生站起来概括了本目的要点,接着另一名学生介绍郑成功的事迹,有的学生提示大家“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间是1662 年,而不是出发时的1661 年”,这样就进一步巩固了基础知识。又有学生补充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主要原因,还有学生站起来评价郑成功反抗外来侵略,是一位民族英雄,使知识进一步深化。这个时候教师及时引导,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学生情绪高涨,踊跃发言,指出我国古代从三国到清代对台湾的联系及管辖的史实,证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前后知识做了衔接。这样,在学生不断补充、总结、概括和教师的适时讲解中,一个个问题明朗了,一条条线索清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真正学会了学习。

三、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激活”学生创造热情参与才能“活”。课堂没有学生参与,就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作壁上观,学习效率也就无从谈起。教师要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课前巧设探究主题,引导学生课下小组合作搜集资料,课上选学生代表展示资料,是调动学生参与热情的好途径。课堂上展示和分享搜集的成果和快乐时,学生往往精力集中,热情高涨。

探究主题可以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者是比较抽象,讲起来比较苍白无力的问题。

如《辉煌的隋唐文化》一课,讲授雕版印刷时,教师让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工具(橡皮、小刀等)在课堂上雕刻几个简单的汉字,然后将学生雕刻的汉字收集起来,让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排版、印刷。这样,不仅学生的参与意识得到了调动,同时也极大的活跃了课堂气氛,“玩活”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另外,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师可以组织专题讨论、辩论会、自编自演小品、历史知识竞赛、诗歌朗诵、到附近的历史文化遗迹参观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使历史课真正“活”起来。

四、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反思,“拨活”学生能动性课堂内容的总结,常规的做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复述,然后完成课后的练习,这样学生机械的参与,效果不好。我采用的做法是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个别发言――集体质疑――查漏补缺。通过以上三个步骤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反思。不论是教师总结还是学生总结,教师总是引导学生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精炼的语言,强化学生的记忆, “拨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在提倡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同时,也要求让学生来完成教学内容的小结,这也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反思的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

篇8:浅谈如何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然而历史学科在中学课程里往往是被轻视的:似乎任何人只要能读懂汉字, 就能教好历史;在学生的眼里, 历史则是死记硬背, 只需在考试的前夕生吞活剥应付一通;有些历史教师也认为历史科无关紧要, 往往只是照本宣科, 单调重复每一课的重点、难点, 结果是学生昏昏欲睡, 似乎一连串的人物、事件把他们砸昏了,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这样的历史课堂, 难以完成历史教育的任务。

若想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让学生喜欢历史, 喜欢上历史课, 需要历史教师不停摸索创新, 总结让课堂生动、活泼的方法。

一、趣味导课, 吸引学生注意力

学生喜欢看电视, 在上课前三分钟, 笔者会利用多媒体放映与本节课内容有关的视频, 巧妙引出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非常感兴趣, 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 急于知道影片里包含的或影片之外的信息。

激情导入是笔者最常用的方法。为了上好历史课, 笔者上课时总会面带笑容, 精神抖擞, 以最佳状态感染学生, 并且想方设法用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课时, 笔者在上新课前先用多媒体播放一曲《歌唱祖国》, 并展示天安门图片和五彩缤纷的礼花, 给学生营造一个愉悦、祥和的氛围。伴着《歌唱祖国》激昂的音乐, 笔者登上讲台慷慨陈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胜利的歌声多么嘹亮, 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 从此走向繁荣富强。那么, 新中国是怎样诞生的呢?又是怎样走向繁荣富强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兴趣大增, 课堂学习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学生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二、恰当利用挂图,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历史内容多, 年代、人名、史实也多, 学生很难记住, 也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 笔者还使用历史挂图进行教学, 这种挂图直观、形象、有趣,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讲《唐朝经济繁荣》一课时, 笔者制作了一张唐朝手工业、商业和交通图, 并将唐朝白瓷、唐三彩、绫锦、造纸等的图片贴在地图的生产地上。再用红线画出陆路交通线, 蓝线画出海上交通线, 并标出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大城市和港口的位置。这种挂图用多了, 学生渐渐总结出制作、使用地图的方法, 这时候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学着制作了。课前、课时、课后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挂图制作,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让他们带着兴趣学历史。在笔者的提议下, 我们历史科小组还组织了一场挂图比赛, 先在班级初评, 所选出的优秀作品再统一在校园张贴展示。学生看着一幅幅用智慧创造的作品, 收获了成就感、启迪, 提高了学习能力。

三、多管齐下,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改的宗旨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状况。这就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多年的教学摸索与借鉴学习中, 笔者尝试了以下方法, 收到不错效果。

1.举办历史知识小竞赛

在历史课上举行一些知识小竞赛的活动, 既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特别是用小组合作答题的形式, 能够让学生更加团结, 提高合作意识、合作能力。

2.举办历史知识辩论会

选定某个历史知识点,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判断历史人物的对错和思考改朝换代的原因。让学生在复习历史知识的同时运用大脑思考历史问题, 更加深入地了解学习内容, 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3.让学生表演历史剧

在讲到相关历史事件时, 可让学生扮演历史剧中不同的角色, 来表演某一历史片断, 再现历史。通过角色扮演, 学生走进历史, 感悟历史, 更深刻地了解历史, 更准确地评价历史。

4.举办历史故事比赛

笔者基本上每个月都举行一次学生讲历史故事比赛, 比如学习《吴越争霸》时让学生讲“卧薪尝胆”的故事, 学习《商鞅变法》时让学生讲“徙木为信”的故事。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对所需学习的历史知识有了更好的掌握, 讲故事的能力也提高了, 还得到了许多启示, 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更浓了。

上一篇:花季雨季作文400字下一篇:关于清明节的诗句——《采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