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

2024-04-28

如何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共11篇)

篇1:如何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

数学课,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就是枯燥的计算,乏味的练习。它不象语文课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可以陶冶情操,不象音乐课那样有悦耳的歌声使人身心愉悦,不象美术课那样有美丽的图画使人赏心悦目……那么如何使数学课也趣味横生,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数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呢?

关键还是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孩子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兴趣必然引起追求,而追求和研究就会导致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因此,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激活学生思维,增强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来引领学生全员参与、激情投入,使小学生在偷悦、宽松、和谐的的氛围中接受知识。下面,就根据自己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让数学课堂笑起来”的方法与体会。

一、以幽默引趣,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语言,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使整个教学过程高潮迭现,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在这种气氛中,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我在一年级教学认识大于号、小于号时,我用打比方的方法,编成这样的儿歌来教学:“样子像箭头,帮助比大小,开口对数大,尖头对数小。”从生动形象的比喻、朗朗上口的儿歌中,学生愉快而轻松地记住了大于号、小于号,了解了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又如,在五年级真分数、假分数的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我将分母比作母亲,分子比作儿子。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小的就是真的,如果儿子年龄比母亲大或与母亲相同的就是假的。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母子年龄关系比方分数中分子与分母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既感到亲切,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教学中使用教学幽默、趣味,凝聚着教师创造性思维劳动的教学艺术,一个浅浅的微笑,一个简单的姿势动作,都可以折射出幽默之光来。一个具有幽默感的教师往往能使学生觉得他有力量,有魅力,从而得到无穷的乐趣,也让学生在愉快有趣的环境中获取知识。

二、以游戏为趣,让数学课堂“乐”起来

儿童以游戏为生命,在数学教学中,把教学内容寓于游戏之中,变单调、重复、类同的数学知识为游戏活动,变静态的课堂教学为动态的数学活动,进而使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获取知识。在数学课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形式多样、新颖有趣、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数学游戏情境来调动学生的内驱力。用游戏形式创造一个宽容、开放的学习环境,牢牢吸引学生注意力,不拘一格敲开学生智慧的大门,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三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我采用了游戏的方法:把不同颜色的小球装入书包,然后请一名同学上台摸球,并且让他摸到球后藏起来,再让其他同学猜他手中球的颜色,每一次总有一些学生为猜对了而欢呼雀跃。摸过几次小球后,我让学生们用“可能是……也可能是……”以及“可能是……但更可能是……一定不是……”猜小球颜色,学生们表现不错,很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可能性有大有小及其原因。又如:在一年级“数字5的读写”教学时,授课前,我设计了“抢凳子”这一游戏来导入所学知识:5名学生围着4张椅子转,其他学生们唱歌,歌声停下来后,学生们奋力抢属于自己的座位,看谁的反应快,通过这个游戏,同学们直观的建立了数的概念,了解到“4比5少1,5比4多1”,既复习了上节课有关“4”的知识,又引发了学生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一举多得。在教学中常用的游戏有:给鱼接尾巴、对口令、找朋友、摘果子、夺红旗、猜一猜、送信、开火车、登上聪明塔等。

实践告诉我们,丰富多彩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能激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其注意力和观察力都有明显的加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三、以情节故事,让数学课堂“鲜”起来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故事来激发学生快乐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在乐中明理,在兴趣中学习,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达到快乐教学的目的。例如,我在教一年级解答“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8个人,右边有6个人,一共有多少人?”这一题时,考虑到学生容易粗心,于是在他们解题之前,我先讲述了如下故事:王二毛赶着10头牛山上吃草,走了一会他骑上了一头牛,又数了数,前面5头,后面4头。数来数去就是9头牛,王二毛吓哭了。还有一头牛到哪里去了呢?请同学们帮王二毛找找吧!学生听完,都笑起来了,王二毛真粗心,他自己坐的哪一头牛没加进去。这样同学们再来解答类似的问题就不会再犯王二毛的错了。又如,教学“几和第几”,我讲了这样的故事: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一口气吃了3个馒头,当他吃完第三个馒头,打起嗝儿来,心想,早知道这个馒头能吃饱,起初那两个馒头就不该吃。同学们,你们评评看,小和尚的说法对吗?同学们听了都觉得很可笑,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吃了3个馒头才饱的,前两个馒头不吃怎么能饱呢?”有的说:“如果只吃第3个馒头,那就只吃了一个馒头,不会饱。”同学们通过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很轻松地明白了“几”和“第几”的联系和区别。再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先讲了一个“智擒盗马贼”的小故事:美国总统华盛顿的马被人偷走了,他同警察一起赶到偷马人的农场里去调查。但那人一口咬定马是自己的,华盛顿就立刻用两手蒙住马的双眼,问那个偷马人:如果马真是你的,那么请你告诉我们,这马的哪只眼睛是瞎的?偷马人犹豫地说;“左眼。”。华盛顿放下蒙马左眼的手,马的左眼并不瞎,偷马人立刻改口说:“我说错了,马的右眼是瞎的。”华盛顿又放下蒙马右眼的手,马的右眼也不瞎。“我又说错了……”偷马人还想狡辩。“是的,你是错了。”警察说,“这些足以证明马不是你的,你必须把马还给华盛顿先生。”讲完这个故事,鼓励大家说:“同学们,今天在解题的时候,能不能学学华盛顿,用自己的智慧找到自己的‘马’呢?”这个智慧故事,启发学生当遇到数量关系抽象、条件比较隐蔽,无从下手时,可以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先作出假设,由此提出一些关系和结论,产生差异与矛盾,通过分析与思考,找出差异的原因,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数量关系明确化,进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运用谜语,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运用谜语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如:我在教学二年级《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又如:四年级《加法交换律》的教学中,我引进老人给猴子分桃子的故事:早上分给猴子三个桃子,晚上分给猴子四个桃子,猴子不高兴;然后老人重新分配:早上分四个桃子,晚上分三个桃子,猴子可高兴了。这样的故事引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广大学生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加法交换律”的含义。

总之,每一节数学课只要教师精心设计,都会充满乐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主动地了解当前学生的所思所想,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去挖掘其内在的兴趣因素,让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40分钟的数学课,就能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活力!

篇2:如何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

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是最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是促进人们求知欲望的强大动力。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乐意走进课堂,去品味学数学的乐趣,才会有展示自我能力的欲望。在人们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数学课堂是严肃的、一本正经的,教师不言苟笑地教,学生规规矩矩地学。知识就在这样一种不乏枯燥和单调的氛围中由教师传授给学生。或许学生的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总觉得这样的数学课堂并不是老师和学生所期待的课堂。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呢?本人就自己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兴趣教育的实践谈一点看法。

一、万般强调不如开怀一笑,让学生可以笑着学。

一节数学课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教师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在此环节上多下功夫,多加“调料”,甚至是多点“笑料”,让学生可以笑着学,用轻松愉快的心态来接受新知识。

“微笑是教师职业的需要。”教师推门走向讲台,就象演员出幕走向舞台一样,应立即进入角色。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决不能将其情绪带入教室,若将不愉快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学生没有兴趣,注定这节课必败无疑。 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情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合知识背景出发,既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学生才能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像数一数、分一分、比一比、统计等都是选择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与数学知识。例如教学三年级数学《摆一摆》时,我组织学生开展“测量卡片面积、举例验证猜测、测量实物应用、试试自己的眼力“等活动,注重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操作、观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切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让学生始终体验着学习的成功与乐趣。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我们要用温馨的教育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二、用趣事萦绕课堂,让知识在脑中贮存

数学上的很多知识是容易混淆的,这使学生烦恼,教师苦恼。那怎样时学生把容易混淆的知识区分开来呢?那不妨在易混淆处“趣”一下。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的事学生就会感兴趣,有了兴趣就不愁学生学不会,不怕学生记不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比如在教学《旅游中的数学》时,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境,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充当服务员,介绍菜单,让学生发现现实情境中的基本信息,也就是以往课堂中所说的条件。这样,使数学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重复再现,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融入到了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发现交流,让学生体验到应用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能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体现数学知识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统计》的教学中,可让学生统计一周所要学的功课,每门功课的节数等……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既对数学内容进行了拓宽,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一个关于租几条船的问题,计算出来的结果是8条余1人,让学生回答问题,当回答要租“8条船”。老师说“哦,你们划船让老师一个人游泳啊?我可不干了!”学生闻言会恍然大悟,马上改过:“是9条船,多的1个人也要一条的。”其他学生也笑着齐声附和。这么小小的一句趣话点拨了一些混淆不清的学生。

三、用爱意温暖情感,让创意激发学生灵感

没有“爱意”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热爱学生,要态度和蔼,语言亲切,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把爱心留给学生。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意”,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意”,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课堂上有了“爱意”,教师才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深情的语言赞美学生的进步,用鼓励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发言和创新。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可以说“你行的,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 “我就知道你一定行,这不,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让创意引领课堂,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给他们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创新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习天地。在这种氛围下学生的思想才会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创新思维,使课堂成为了他们快乐学习的乐园。

篇3: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教材活起来

教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但现在的教学中, 有些教师往往还不能用理性的态度来认识教材、钻研教材、处理教材, 动辄训斥重组教材甚至抛弃教材, 靠自己的经验来教学, 凌驾于教材之上, 从而造成教材的编写意图不能很好地得到贯彻。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的前提下, 充分开发教材的潜在功能, 结合实际,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大胆用活例题、习题。这样不仅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教材首先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表, 得出只看一个数的个位还不能确定这个数学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引导学生观察, 得出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与这个数各数位上数的顺序没有关系;接着让学生尝试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 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最后进行举例验证。按教材这样教学, 给学生留下的空间太小, 不利于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教学时对教材进行了再创造。在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猜测在什么样的数能被3整除;当学生猜测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时, 则引导学生举例, 否定猜测;组织学生讨论、设计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方案;出示四组卡片 (3、4、5;2、4、7;1、8、9;0、3、8) , 让学生分小组用卡片上的数字组数学探究, 第一和第三组组成的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 第二和第四组组成的三位数都不能被3整除, 讨论:在组数的过程中, 数字和没变;在此基础上, 启发学生进行验证, 得出规律。这样的教学,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而且经历了探究过程, 培养了猜想、观察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课堂气氛活起来

教育是人的教育, 课堂中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

重要的课程资源, 尊重“儿童文化”, 发掘“童心”“童趣”, 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 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的见解, 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在教学“倍数”时, 快下课了, 我并没有按部就班地给学生布置作业, 而是面对全班, 做了个“动脑筋出教室”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老师出示一张卡片, 如果你的学号是卡片上的数的倍数, 你就可以走开, 走的时候, 必须先走到台前大声说一句话, 再走出教室, 可以说“几是几的倍数或几能被几整除”其中的任意一句。教师先出示卡片2, 同学纷纷上台, 用不同方式正确地说出了一句话, 高兴地走出教室, 接着教师又出示卡片0.5, 有几名同学立即站起来, 走了一半路又回到原位, 老师问:“为什么都不走了?”学生结合整除说明了理由, 接下来老师出示卡片3、5, 学号是3、5的倍数的同学走出了教室 (其实他们都没走开, 在门窗外看着) , 最后剩下学号是1、7、11、13、17、19、23、29、31、37的学生, 这时教师不再出示卡片而是问:“你们怎么不走了?要老师出哪个数你们才能走呢?”学生积极思考后, 异口同声地说“1”, 教师出示一个大大的卡片“1”, 使这些学生在下课铃声中欢快地离开了教室。

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 所有的同学都受到了感染, 在游戏的过程中, 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的关系, 而且对倍数的意义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一种开放的情境中, 平等地交流, 整个课堂变得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学生思维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进行学习。例如, 五年级的“长方体体积计算”练习课片断:

在进行了一些基本练习后, 教师出示开放题:用24块1立方厘米的小方块拼一个长方体, 有几种拼法?学生对这道题表现了浓厚的兴趣, 有的动手摆学具, 有的在纸上画, 有的小声讨论……一会儿, 一双双小手便举了起来, 学生各抒己见,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师只充当“点将官”的角色, 充分让学生讲、让学生评。学生把各种拼法都搬上黑板。最后教师问:“这么多不同的摆法有相同之处吗?从各种摆法中能找到规律吗?”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各种摆法的体积也就是长、宽、高的积都是24, 只要按一定的顺序找到三个整数的积是24就能找到全部的摆法。”学生在操作、交流、评点、归纳、概括中, 思维被激活, 探索意识被提高, 既培养了能力, 又体验了创新, 感受了兴趣。

总之, 教师要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就要多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 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见解的机会, 多关注“学生会怎么想”, 使他们的个性潜能得以尽情地发挥, 身上蕴藏的创新能力得以充分地挖掘, 他们就会在充满人文气息、富有挑战性与激情的课堂中发挥出个人的魅力与才华。

在有关溶质质量分数计算中, 有些学生只机械地记住了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定义简单计算, 而对一些实质不加理解, 因此常会出现以下几种错解。

一、溶解的物质不是溶液中的溶质, 在计算时当做溶质来计算

例1将5.6克Ca O溶解在100克的水中, 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由于Ca O溶于水中后, Ca O可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因此该溶液中的溶质为氢氧化钙, 而不是氧化钙, 所以必须先算出氢氧化钙的质量。

解:设5.6克氧化钙溶解与水, 发生化学反应可生成氢氧化钙的质量X。

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7.4克÷ (5.6克+100克) ×100%

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

二、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后, 计算生成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时, 对于生成的气体或沉淀的质量误计算在了溶液总质量中, 使得计算出的溶质质量分数减小

例2将13克锌放入100克稀硫酸中, 恰好完全反应。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总是相等的。但是在这一道题中由于反应时生成了氢气, 因此计算反应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必须在锌和稀硫酸的质量和中减去氢气的质量, 否则计算结果就会错误。

解:设完全反应后生成氢气的质量X, 同时生成硫酸锌的质量Y。

答:反应后所得硫酸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8.6%。

三、在溶液稀释后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 如果已知浓溶液及水的体积, 错误的认为不同的液体体积也有加和关系, 因此计算结果就会出错。

例3给100毫升98%的浓硫酸中加入100毫升水, 计算加水后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浓硫酸的密度为1.84克/毫升, 水的密度为1克/毫升)

解析本题在计算时要利用质量=体积×密度将浓硫酸及水的体积换算成质量, 如果用浓硫酸及水的体积之和看成质量, 计算出的结果就会错误。

解:加水稀释后浓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就用下式计算:

(100毫升×1.84克/毫升×98%) ÷ (100毫升×1.84克/毫升+100毫升×1克/毫升) ×100%=63.5%

答:稀释后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63.5%。

四、将结晶水合物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计算溶质质量分数时, 错误地将结晶水也计算在溶质的质量中。因此计算结果就会出错。

例4将25克胆矾 (Cu SO4·5H2O) 溶解在75克水中, 计算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解析将胆矾溶解与水形成的溶液中, 溶质是胆矾中的硫酸铜, 而结晶水则是溶剂, 如果将25克胆矾全部当溶质计算就会出错。

解:Cu SO4%=25克× (160÷250×100%) ÷ (25克+75克) ×100%

篇4:如何让低年级数学课堂“活”起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主导。由于教学时间和教学任务的矛盾,经常出现老师讲学生听的现象,课堂气氛呆板,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激情呢?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发主体性,提高学生参与程度。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二、创设情境激发创新思维,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学习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所以说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那么如何创设情境呢﹖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模拟现实情境做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红、黄、绿、黑四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再在课堂上让各个小组都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对中奖结果作了记录.游戏后,我问同学们:“你在转出结果之前,头脑里会想些什么?”“猜我会得什么奖?”“可能得什么奖?”我紧接着问:“有四种可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玩游戏,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能力培养要“活”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只要学生有了“活”的能力,他们就能更好地去创新,去发展。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指导学生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让学生替教师出主意:“老师有500元钱,该怎样存比较合算?”学生不但要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必须考虑教师这些钱能存多久,最后还要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但加深了学生对“利息”的理解,进一步掌握有关利息的计算方法,又让学生懂得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篇5:如何让数学课堂笑起来 (北师大版一年级)

《燕子妈妈笑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出版社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写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指导下,通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之处,整篇课文充满童趣,语言浅显易懂,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课文。教学中要让孩子体会妈妈和小燕子的语言、动作和心理的变化,把妈妈一次比一次高兴,和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惊喜的语气读出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和观察能力。

设计理念: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喜欢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本教学设计积极创设情景,力求贴近孩子的生活,贴近孩子的实际,激发孩子阅读与识字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以“读”为主线,在读中感悟、体会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识以及朗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认识“燕、躺、茄、挂、能、错、仔、细、皮、刺”10个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识字。

2、指导朗读、感悟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不同形式的识字,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识字、朗读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燕子三次观察冬瓜和茄子所发现的不同之处及心理的变化。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冬瓜和茄子实物。

教学流程:

一、猜谜揭题

1、出示课件,出现两条谜语:

A、紫色树,开紫花,紫色果里有芝麻。(猜一蔬菜名)

B、身穿绿衣裳,身胖地里躺,生的籽儿多,个个白脸膛。(猜一蔬菜名)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条谜语,看谁猜得又对又快。

3、 板书课题,学生书空,齐读课题。

(孩子喜欢猜谜语,由猜谜引入,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认读生字

1、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后画出生字。

2、 课件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宝宝。(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同桌互读,要求全部读对的同桌给打一百分,还没有读会的同桌当小老师教教他。)

3、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忆这些生字的?

(1) 利用熟字加上或换一部分的方法识记生字。

(2)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4、 检查识字情况:(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1)开火车读   (2)游戏“摘苹果”(课件出示苹果图)

5、导入:这些生字宝宝真调皮,一眨眼又藏到课文里去了,你们还认识吗?

6、提出要求:再读课文,要求读通句子,做到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7、指名读课文,思考:小燕子到菜园里去了几次?

(读书与识字联系起来,这符合一年级阅读教学的特点,重视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和能力。)

三、锁定重点,读中感悟

(一)提问:燕子妈妈要让小燕子去干什么?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回答(燕子妈妈让小燕子飞到菜园里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第一次小燕子发现了什么?(出示课件)

要求:自读课文,找出小燕子和妈妈的对话,划上自己喜欢的记号,再和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

(板书:冬瓜大,茄子小)

2、 谁能读出小燕子和妈妈不同的语气来?指名读、比赛读

引导学生用动作来表演冬瓜大,茄子小。

3、师生分角色读,边读边做动作。

4、 师总结:小燕子真聪明,第一次就发现了冬瓜和茄子大小不一样,燕子妈妈是怎么夸奖小燕子的?

(板书:不错)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小燕子第二次又发现了什么?它和妈妈又说了些什么呢?

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小组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引导读出惊喜的语气)

3、师总结:第二次去小燕子又有新的收获,它发现了冬瓜和茄子颜色不相同。

(板书:冬瓜是青的,茄子是紫的)

燕子妈妈又是怎么夸奖小燕子的呢?(板书:很好)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1、 出示课件(课件显示小燕子飞到菜园里认真观察的情景)

师:这一次小燕子听了妈妈的话,它又飞到菜园里,睁大眼睛,仔细地看呀!认真地找呀!终于它又有了新的发现,它高兴地叫了起来。

师:高兴地叫了起来,谁来读一读小燕子的话?

指名读,比赛读,齐读(引导读出高兴地叫着的语气)

2、  师总结:呀!小燕子第三次来到菜园里,它又有新的发现。

(板书: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

3、  燕子妈妈会怎样呢?(板书:满意地笑了)

4、  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议一议:燕子妈妈为什么会满意地笑了?全班交流

(抓住重点内容,重点语句,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来体会燕子妈妈的不同要求、情感的变化以及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喜悦心情,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角色朗读,体会情感

1、 四人小组进行分角色朗读。

2、 指名上台表演。

(让全班学生都参与其中,读出语气,整体体会燕子妈妈一次比一次高兴和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惊喜的心理变化,并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

五、展示实物,拓展交流

师:前几天,燕子妈妈邀请我到它的菜园里去做客呢!燕子妈妈让我给小朋友们带回些礼物,大家看!(老师拿出冬瓜和茄子实物)

说说你发现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观察、动手摸,切开看)

出示句式,练习说话。

我发现冬瓜         ,茄子            。

师小结:

生活中小朋友们要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这样才能把事情做的更好。

(由课文到事物,拉近了文本与现实的距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通过看、摸、闻,自己去发现冬瓜和茄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出示句子进行填充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感悟到语句的表达形式,而且培养了他们细心观察,认真对待的良好习惯。)

板书设计:

17、燕子妈妈笑了          认真观察

冬瓜            茄子             妈妈

大的            小的             不错

青的            紫的             很好

皮上有细毛      柄上有小刺       满意地

篇6: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 如何让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 让每一个参与这个课堂的人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能找到成功的喜悦, 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堂课如果就一种节奏, 平铺直叙, 语言贫乏, 听来像白开水一样索然无味, 学生就会昏昏欲睡。所以说在数学课堂上, 多一点精巧的构思, 多一点幽默, 多一点笑容, 多一点鼓励, 多一点激情, 多一点动感, 让学生动起来吧!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呢!作为教师, 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 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 展现生命的活力。然而长期以来, 我们的课堂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 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 缺乏生命活力。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 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

1. 平等、合作、交流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交流者。教师敢于蹲下来看学生, 这是一种人文关怀。不仅是身体蹲下来, 心灵也要蹲下来, 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 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有利于个性发展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

2.倾听、理解、赏识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一个教书匠转化为学习者, 真诚的学会倾听、理解, 和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 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 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 在成功中长大, 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1. 让“爱”充满课堂

没有“爱”的课堂算不上是理想课堂。课堂上师生之间充满“爱”, 课堂才会变得有活力, 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教, 学生才会自由自在地学;课堂上有了“爱”, 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 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 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课堂上有了“爱”, 教师不会将目光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上, 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如学生回答不出问题时, 可以说“你行的, 再好好想想!”遇到不愿意回答的学生, 不妨满怀期待地说“你先试试, 轻轻地说给老师听听”“我就知道你一定行, 这不, 说得多好、多响亮呀!”……在教师暖暖的爱意中, 学生往往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 从而自主的学习和发展。

2.“创设情境”引领课堂

只有营造和谐、自主、创意的课堂氛围, 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表现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等, 从而才会提出一些极具创新思维的问题。

三、让学生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要了解一下学生的心理特点, 才能对症下药, 引导他们主动学数学。

一些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 感觉自己天生不是那当优生的料, 因此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 厌学,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在:得过且过, 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投入应有的热情, 致使成绩老是提不高。挫折感、自卑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状态;怀疑、逆反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行为;畏难心理和回避心理是他们不能迅速提高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

还有一部分同学被动学习, 有很强的依赖心理, 跟随老师的惯性运”。学不得法。学生不能从“理解意义”入手, 盲目模仿, 抓不住问题的实质, 做无效劳动, 无效思维。还有不重视基础, 华而不实, 好高骛远.这都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中差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前提.教师在课内外都要多加了解学生, 热爱学生, 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平时对学生态度的结果, 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意, 喜欢这位教师, 乐意接受教师, 那么, 他们会对教师充满信任, 表现在课堂上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 活动一致, 课堂气氛自然活跃生动。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拿了一个题来问我, 老师这个题你会用三步作出来吗?我说不能, 他好兴奋地告诉我他能, 并积极的给我讲解他的解法, 我当时就表扬了他, 他可高兴了。之后上课我就发现他特别的主动地问问题和回答问题, 成绩提高和很快。

在课堂教学中, 对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即能让差生提高兴趣, 也能让中等生会作, 优秀生能举一反三的题。比如, 在讲一些例题时, 对差生提出一些非常低的要求, 使他们人人都能回答准确并针对他们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的表扬与鼓励激励他们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对中等成绩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通过相互讨论来完成例题, 对完成好的小组进行鼓励, 并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变式题目, 若完成得好, 则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课堂上施行一些小技巧, 人为地设置一些让学生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也体验一把作成功的感觉。比如, 故意出一些非常基础的题目作检测题, 明知他们会, 就是要让他们能够完全作对, 加以表扬和鼓励, 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增强他们的信心, 促使他们热爱数学, 并主动去学习, 体验数学学习中的诸多乐趣, 这样的课堂连空气都会动起来, 更何况是人呢。

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请同学当当老师的助手, 可以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使他们把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中来。数学课堂上很多地方都可以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参与, 比如, 帮着老师回顾一下前面学过的知识, 或者帮着老师完成例题中的一部分, 帮着老师分析课本中的重难点等等。让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他们对于老师对于整个班级来说, 都是最重要的, 都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你的课堂就会生动起来。

四、 生活融乳数学

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 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 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 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 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 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 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 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

1.生活实例融入数学

结合身边的实例融入到数学课, 让教与学跳出教本, 走到现实生活中, 使数学课堂大起来。超市的价格标签, 银行的利率, 家装材料的购买面积估计以及食堂菜谱的调查统计表等等, 都可以成为学习数学的源素材。这样的学习无疑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的内驱力, 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 形象化。

2.数学问题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 又服务于生活。为此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

篇7: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还常常处于“教材是什么,我们就教什么”,有时我们把数学与生活的天然联系割裂开来,鲜活的数学异化成了纯粹的符号系统,成了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另一抽象的世界。这也是学生感觉数学枯燥无味的一大原因。

从学生的思维特点看,他们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直接教会学生的”,而是要通过学生的形象思维,借助对客观事物表象的理解后而产生的。单一的接受式教学让学生感觉数学的学习是那样的单调,呆板,毫无乐趣。对于学生的家庭现状我无力去改变,唯一我能做的是改变我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要求。于是结合数学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去创设情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创设更多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主要我尝试了以下做法:

1.创设有效情景,引入课题,在课堂一开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数学代数式时采用了如下方法:测量自己未来身高,首先我先问我的学生想知道自己的未来身高吗?他们听后一起说:“想”。我就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公式,男孩成人身高:(X+Y)/2*1.08,女孩成人身高:(0.923X+Y)/2。其中X表示父亲的身高,Y表示母亲的身高。学生都怀着极高的兴趣,以极快的速度计算着,很快,每个学生的预测身高都出来了,他们兴奋地互相报着,带着惊奇的表情,有个男生脱口而出:“哇!我能长到一米八五!”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讲着:“每位同学求出的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代数式的值,刚才大家用自己的父母身高代替x、y计算的过程就是求代数式的值。”学生恍然,而且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能举很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并不是遥不可及、枯燥无味的知识,它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2.在课堂教学中,多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之中去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

《整式的乘法》是七年级上的重要内容,它是初中阶段数学运算的重要基础,其中包括的基本运算很多,如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在此阶段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当然直接告诉学生运算法则,然后死记硬背也能让学生开展计算,这样的教学也容易简单的多,但是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暂时的,不持久的。我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通过观察一系列的式子,让学生猜测其中可能包含怎样的运算法则,然后再验证同学所作的猜测,整个过程始终让学生交流,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对于知识的把握有实际理解何感受,由于这样的授课方式,在我讲到《积的乘方》这一节课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观察——猜测——验证”这种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通过这些数学活动,学生对知识的产生有一个直观、清醒的知识体验过程,虽然我从没让学生默写背诵过这些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却在学生心里扎下了根。

3.创设操作活动,让学生体验直观的数学感受。

在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搭建活动、操作的平台,具体做法是,把数学问题设计成“动手操作题”。我在教学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一课时,先设疑:同学们把准备好的一副三角尺拿出来,利用一副三角尺上的一对直角,能否拼成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有的学生拼出了同位角,有的学生拼出了内错角,还有的学生拼出了同旁内角,这时就可以给出两条直线平行的条件。这种方法会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在讲解《对长方体的再认识》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是立体的几何图形,我用一个具体长方体的盒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长方体知识的掌握非常好,在期末考试中只有1名同学在一道关于长方体的选择题上出错。借助于这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思考方式,让学生在感受中明白自己思维的误区,从而强化对正确数学知识的理解。

我想,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总会与教师的愿望有所偏差,那么我们不妨反其道而行之,顺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自己体会与感悟,从而选择正确的思考问题的方式。例如:我在上《分组分解法因式分解》时,我想让同学理解,判断正确分组的依据是:产生新的公因式或能继续用其他方法分解下去,但是同学的理解却不是这样,比如分解因式6k2+9km-6mn-4kn,我想教会学生此题的分组方法可以是一、二项一组,三、四项一组,或者一、四项一组,二、三项一组,但是此时有部分同学有不同意见,他们认为一、三项一组,二、四项一组也行,我这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的分组方式不好,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板演了他们的做法,当要继续往下分解时,学生却发现不能分解了,我马上抓住这个机会,纠正了学生的思维错误的同时,让学生总结正确分组的依据,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掌握就是牢靠的。

篇8: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良好的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让学生有学习的愿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绝不能忽视课堂引入,在课堂引入中,应该设计各种形式、运用各种手段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如,教学“图形的拼组”时,一开始就用事先准备好的七巧板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提出:这些图案由哪些基本图形组成?他们的边与边之间有什么关系?待他们思考回答后再进行总结,最后让他们自由合作进行制作,也拼出一些优美的图案。这样,在问题设置与适当的情境下,创造了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进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

二、根据具体内容,设计具有挑战性、可探究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首先提问:是否任意长度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相接”?是否“首尾顺次相接”的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接着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条按下列长度拼三角形,最好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比赛。

然后让学生汇报能拼成三角形的是哪一组,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对前面提出的问题给予明确的答复:不是所有的三条线段都能首尾顺次相接成三角形,从而进一步再让学生探究:什么条件下的三条线段可以组成三角形?这样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轻轻松松地学到了知识。

三、让数学的表达“活”起来

在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若完全使用数学语言,容易让学生思维“疲劳”,因此多借鉴一些经验,在教学中引用诗文、编写顺口溜、编写谜语等,让数学的表达“活”起来。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学习兴趣,大大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完《圆的基本元素》后,可以给学生出个谜语:五毛(打一数学名词)。面对黑板上大大的“圆”,学生很容易得到答案(半圆),惊喜写在好多学生的脸上,有些学生甚至尝试着给圆的其他元素编谜面。第二天再引导他们回顾本节所学的知识,效果极好。

四、让教学的手段“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因此我觉得最好充分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在画面动感中学习数学。多媒体技术能充分展示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抽象的教学便能具体化、清晰化,不仅有助于相关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也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去积极思考,优化学习过程。如,在教学“直线、线段的认识”这一节课时,“直线”的概念太抽象,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或者拿一根绳拉直,做口头讲解。由于提供给学生认知的材料不能充分体现出直线的特性,学生很难形成正确的表象,更难想象出“直线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本质特征。这时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点”,“点”缓缓向两边延伸成直线,同时教师强调:“像这样能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叫直线。”由于电教手段的运用,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可感知的物象,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直线”的内涵。

另外,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形、色、体的变化,引入光、声的刺激,可以营造愉悦氛围,让学生产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在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旋转的三要素: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学生不易理解,教师难以分析,但在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生活中的电风扇、车轮等生活表象,帮助学生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既让学生感受了知识的学习过程,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篇9: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跃”起来

1.协调好师生关系,建立“活跃”基础

课堂上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过程,需要学生和老师双方面的配合才能让这个过程更加的完美,因此协调好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气氛的第一步。而我们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主动,要在心里面进行一个认知就是学生是一个有思想有性格的完整的个体,是我们教授课程的对象,是一个独立的人,而不是一个个待加工的货物。因此,有的时候对于我们教师来讲,去思考如何培养出一批批的有独立思想,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远比培养出一批批的高学分低情商的学生要来的重要。树立好这个思想,教师们就能够正确的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去思考他们的困惑,去感受他们的感受,去用心的关爱他们帮助他们,多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另外就是一定要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工作时间内,在孩子的面前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精神面貌来面对这些孩子。这样就会建立一个更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

2.多样化教学方法,实践“活跃”气氛

数学课堂沉闷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数学过于偏重于理论,与生活的联系比较少,本身小学生的社会阅历也比较浅,一些题目代入感不强,很难让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原型。甚至一些本来就脱胎于社会中的实际问题,进入到小学课本中就显得有些抽象,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来形象化、具体化这些数学题目,创建一个生活场景,把数学问题融入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巧妙的在抽象的数学题目和形象的生活场景之中建立一座桥梁,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另外可以加深学生对四则运算的理解程度,把抽象枯燥的数学运算,与现实中的问题进行匹配,这有利学生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意识地进行运算,强化学生对于所学课程的应用与训练。所以活跃数学课堂的第二步就是把数学题目生活化,增加学生的积极性。

比如:“小明去商店买文具用品,练习本每本2元,铅笔每只1元,小明一共买了3个练习本,5支铅笔,一共花费多少钱?”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那里借用一些练习本和铅笔,扮演售货员,请一名学生充当小明,再给他一些钱,进行一场“真正”的文具买卖。学生们肯定都买过商品,因此这个情景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们一下子就热闹了起来,完全没有了原来进行数学课上沉闷的情况,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充当小明。所进行的商品“买卖”也完全公正合理,基本没有学生算错,一些学生运用的是乘法口诀,而一些学生运用的是简单的加法,这样讲授这个题目就方便了很多,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加法和乘法之间关系的理解。

上面的方法也可以称为做游戏的方法,虽然效果很好,但有点占用时间,如果每一个题目都要进行这样的生活化处理,那么课堂的容量就会大大的下降,因此做游戏的教学方式当然可以用,但是不能经常使用。另外一种教学方式就是依托于信息技术,现在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电脑,小学的教室中也安装了多媒体、音响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设备来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利用ppt,和一些动态模拟的小视频。小学生对动态的多彩的东西天生就没有抵抗力,这样就很容易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利于维持课堂秩序,活跃我们的课堂气氛。改变了我们这代人心目中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的过程,直接在电脑上动态演示然后列示,大大缩短了以前画图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学生也更愿意听,思想注意力也更加的集中,在这个班上完课还可以拷贝走,去另一个班继续使用,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一举多得。

除了这些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培养教师的个人魅力,比如有的教师讲课风趣幽默,有的教师肢体语言丰富,而有的教师博学多才,随随便便就可以讲出很多有关数学的名人典故、历史故事。例如我曾经给我们的学生讲过一个故事:“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不思朝政,又赶上多地洪水频发,庄稼都被淹死了,百姓民不聊生,一位大臣就受昭去宫中陪皇上下围棋,结果大臣赢了,皇上可以满足大臣一个愿望,大臣说要让皇上赐给他一棋盘的米,只不过是第一个格子中放两粒,第二个格子中的数量是第一个格子的二倍,第三个格子是第二个的二倍,以此类推,皇上就答应了他的这个请求,结果是馆计算整个国库的粮食也不够,皇帝只好跟大臣商量,大臣的要求是从此皇帝要勤政爱民开仓放量,从此这个国家就越来越昌盛”这个故事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让烦琐的n次方也不再讨厌、枯燥。使理性的数学多了一丝感性的色彩。

以上所讲的一些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辅助性的方案,我们教师真正要做到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学习数学,不要本末倒置。学生数学学得好信心自然就建立起来了,有了信心和令人羡慕的数学成绩,那些数学题目就不显得那么的面目可憎了,当然我们的数学课堂也不会显得呆板没有生机,课堂气氛也就活跃了起来。

篇10: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一、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平等、合作、交流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不再是教与学的关系, 而是相互配合、协作、引导、交流的关系。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合作、交流, 共建学生愿学、乐学、主动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有效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 要真诚地倾听、理解, 和学生共同探究, 共同发展;同时教师又要做一名成功的赏识者, 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 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唯有此, 学生才能在快乐中学习, 在成功中长大, 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 而是靠“做”会的, 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 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 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动口、动手、动脑, 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 包括知识的获取、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 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 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 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 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 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三、具体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教师的责任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老师要注意对问题的提问安排, 要注意教学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必须准确明白、简洁鲜明、形象生动, 安排问题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注意他们的兴趣和爱好。例如某公司电器产品的进价是1000元, 售价1500元, 商品的利润是多少?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提问已知什么、求什么数的问题, 学生肯定不感兴趣, 但我可以这样改变一下, 例如我班学生李明同学做生意, 他花1000元买进某商品, 以1500元卖出, 他赚还是亏, 若回答赚, 赚多少?同学动手算一下!这样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探索精神, 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篇11:如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课堂主人;课堂小组;课堂气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是非常重要的,可如何造就这个“舞台”,让数学课堂能真正活起来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抓住教学中的时机,设计问题,逐步切入,层层设障,走好“用眼看、动脑想、大胆猜、严格证”四步。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学生的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才会得到切实的提高。例如: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等腰梯形,你发现它有哪些特征?(学生小组讨论)

生1:两腰相等。

生2: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生3:底角相等。

(对于生2,教师拿出等腰梯形的纸片进行演示,让他说明对称轴的位置;对于生3,纠正应该是同一条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

师:如何验证同一底边上的两个底角相等呢?

生4:在将等腰梯形对折的时候,发现了两个底角是相等的;

生5:可以通过测量得到。

师:你们说得都非常好,测量或操作是我们发现一些命题常用的方法,但并不能作为证明命题成立的方法。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如何证明出这个结论呢?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一段时间后,学生举手回答)

生6:过上底两个顶点分别作下底的高。可以通过三角形全等进行证明。

生7:过上底的一个顶点作一腰的平行线,可以运用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的知识来证明。

师:上述两个同学给了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你能根据他们的叙述,完整地将证明过程写下来吗?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这些证明方法都具有的共性是什么?请同学们书写在练习本中。

活动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解放出来,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建立合作的课堂小组

在教师的安排与指导下,由多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就某一目标或某个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达到共同进步。课堂的分组讨论与交流的活动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互助的品质,形成你追我赶的活跃气氛。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1.在课堂里,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尽量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即使是批评也尽量含蓄与委婉些

例如,在课堂练习中让学生解不等式5x+4>7x-16,检查时发现班里平时成绩较差的覃明同学只做到移项、合并同类项,最后结果得出:x>10。就这个问题我特别提问到他,他回答:“我真不知道错在哪里”?我对他的点评是这样的:“这位同学能做到这一步对他来说已经很不错了,真不容易!其实,离成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加油!”这时全班同学一道为之鼓掌,接着,同学给他指出了错在哪里。这位同学非常感动。就这样,这位同学在我的引导与表扬中不断进步,逐渐喜欢上了数学这门功课。

2.多运用现代化设备教学

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课堂感受到知识不再是呆板的传授,无味的记,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对知识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3.面对课堂中的突发事件,教师在处理过程中要讲究艺术和方法

例如,学生做课堂练习时,我发现黄宝胜同学在照镜子、理头发。回答问题时我故意提问他。我在对知识的点评后还这样补充:老师愿意是你课堂表现的镜子,你做得棒的与做得欠佳的让你在课堂及时看得到,加油哦!这位同学课后找到我,说是因为我的这句话让他明白了很多,他说他会努力的!在中考成绩揭晓时,得知他的数学成绩跃居县里第一名,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为有这样争气的学生而感到有一种欣喜与一份成功。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课堂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为学生造就一个活跃的课堂学习舞台,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那样,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变得精彩纷呈,就会活起来。

上一篇:的师德师风学习体会下一篇:雪的日记2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