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2024-05-07

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共9篇)

篇1: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国培计划(2012)陕西省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培训

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榆林小数1班:刘永兵

我校是一处普通农村中学,近年来,我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把网络建设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优化网络资源,达到让网络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现就我校利用网络技术,达到资源共享的一些做法简介如下。

一、倾注全校力量,成就网络建设

早在2002年初,学校就审时度势,以发展的眼光审视教育技术及网络信息化建设在教学中的巨大优势,多方筹措资金几十万元,在我区率先建起了第一个网络教室。之后,又筹集二十多万元为全校100名教师购置了计算机,建成高标准的校园网,并连接了宽带网。逐步完善了学校远程教育和校园网络建设,建立了网站、校园广播系统、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接受室,成立了信息组,有一名专职的网管人员负责网络、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学校专用一台服务器安装教育资源库,以课件素材、学科教学内容及教学参考文献为主,涵盖了百科知识的各个方面。其中各学科的动画、图片、音频、文本等更为众多教师所喜爱。学校教师自制的课件、教案,网上下载的优秀教学设计、试卷、课件以学科和年级为单位,放在学校自主开发的B-S平台中。目前我校共收集各类文本达500多篇,图片近万幅,视频二千余条。

几年的积极实践,从建校园广播系统,到建校园网,再到建学校网站,迅速实现了由“建”到“用”的飞跃。使网络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所“大学校”,从根本上使我校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网络互连互通,搭建教研平台

(1)优化备课。学校规定,教师电子备课,要参考至少三则网上的优秀教案,然后按自己的教学风格、班级学生实际整合出自己的教案,我们称为是“三合一”式备课。所以网络电子备课不仅仅是搜索网络教案,更是搜索后的整合,不能仅仅依靠“鼠标”的复制—粘贴即可,更是需要“键盘”的介入。教师在搜索、参考网络优秀教案的过程就是想向他人学习的过程,甚至是向网络上的名家教案学习,通过搜索,更能深层次地把握文本背景、价值等,是真正意义的集体备课。

(2)教学反思。我们依托“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研修”等课题,全校教师积极开展教师教育行动研究,教师通过自我反思,诸如德育反思、教学反思、课程资源开发的反思、生活反思等,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

(3)探究式教研。学校网络教研主要是参与市、区教育局教研网。我校李刚、李占峰、张宏、王安光等都是学科论坛的版主。学校开展了“如何才能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实践”、“怎样实现教师角色和行为的转变”、“什么是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课如何开展”等一系列主题活动。教师结合自己工作实际,选择各自的课题,围绕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网络开展咨询,相互

切磋并提供服务,指导教师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发挥了团队精神。这种问题与研修相结合的方式,促进了教研的活力和生命力。

三、强化应用力度,加快教师成长

教师掌握信息化程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话题。这对于长期习惯了一块黑板、一枝粉笔工作方式的教师来说,有相当的难度。为提高教师的微机操作水平,学校加强对教师的微机培训工作,通过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由过去对信息技术“一窍不通”到成为手中学习、工作的重要工具,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信息素养,使教师掌握运用信息成为可能。不断提高的信息技术素养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已经给教师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是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学校把活动的重点放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上。重点研究的问题是:如何运用信息技术突破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教学密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优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观,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了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明确要求,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必须建立自己的网页,全体教师都要有自己网上学习资源包。

2、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专业化素养明显提高。无论你走进课堂,还是走进教师办公室,都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已经越来越成为教师教育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网上备课,寻找资料,网上教研已经成为教师每天常规工作。在校园网的论坛上,教师表达自己的观

点,发表自己的作品,以文会友,创建个性化的教育天地,多名教师建立“博客”,信息化改变了我们教育生活,带给我们许多工作和学习上的挑战,也带来了教师成长的快乐。

3、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得到初步改变。教师们在课堂上已经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主线,进行教学设计,有的教师创建了专题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专项服务,走进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追求和实践。很多教师在运用资源进行授课的过程中实现了创新,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我校教育教学管理都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极大提高,前几年我校曾连续八年获全区教学质量第一名。推行素质教育以来,我校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又进行了一些有效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学生素质提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发展的道路,目前从各项评估和考核成绩来看,我校仍然走在了全区前列。

4、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空间得到拓展。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备课,研发课件、丰富学科的教学内容,重组教材,已经不是可望不可及的事。把身边刚刚发生的大事要闻开发为课程资源,在我校已是屡见不鲜。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都已经变为现实,网络信息化使课程开始由预设走向生成。

5、带来了培训方式、教研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研究方式、培训方式正在被以校本网络研训所替代。我校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正在走向网上,校本研修和教学日常管理也悄悄在发生着变化。网络信息化造就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文化现象。

四、校内校外相通,连接学教双边

学生即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的档案资料,及时做出自我反思和总结,也可以浏览各学习网站进行在线学习,还可进入虚拟Internet网络教室,通过网络会议室或BBS发表自己的看法,展开讨论,交流心得,又可与教师进行交互对话,学生以一种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心境来汲取知识,进行情感的陶冶,灵魂的再塑造。

除了课堂教学外,我校还根据大部分学生是农村的实际,在节假休闲日,不失时机的开展网络夏令营、空中英语课堂、电脑技能培训等有益的活动,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电脑游戏、编程、机器人制作等竞赛,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其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不再把学习看成是枯燥乏味的过程,即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计算机操作技巧,加深了对计算机文化的认识。

五、资源共享共用,沟通四位一体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学校、家长、学生、教师四位一体的网络沟通模式。利用电子档案管理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品行表现,及时动态更新与分析学生的发展历程,跟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通过网络教室与家长及时沟通,家长可随时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从而增加了双向交流与管理力度,利于社会监督和信息的反馈。电子档案管理也便于广大教师及时把握每位学生学习动态,提前制定工作预案,为工作主动性超前性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保障。

学校正在筹备利用网络教室开展教师、家长、学生间的联谊交流活动,定期有家长、专家、往届毕业生回校做现身说法教育,并借助

网络通讯功能与家长、在校大学生及时联系,交流思想,提供学习指导信息,从而把学校教育办成面向社区开放的综合教育体系,让全社会支持教育、关爱教育,以促进我校网络化建设更快更好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深知网络信息化的道路任重而道远。我校将以市教育信息网、区教育信息网为依托,积极探索,以网络信息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让教师在信息化发展中快速成长,建成一支信息化、专业化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办出有影响力的现代基础教育,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篇2: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一是落后的农村经济和观念是最大的障碍。

农村人为了改变比较弱势的生存境遇,追求与城市人群同等的发展机会,他们对城市化表现出超常的热诚乃至盲目的渴望。让孩子考上大学,将来去城市工作,在城里安家落户,成为实实在在的城里人是一个家庭最大的目标与心愿。因此,他们把赌注压在了孩子们身上。孩子是否全面发展对他们来说无所谓,他们喜欢看到的是高分试卷,孩子埋头苦读的身影,老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什么音、体、美、综合实践活动,在他们看来是多余的。因此,有很多教师的劳动成果被认为是无用功,这从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二是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缺失。

尽管新课程改革强调对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多元化,但农村教育以成绩评价学生,以期末成绩评价教师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致使有些教师不得不教死书、死教书、拼时间、搞题海,奔命于荣辱得失间,无暇顾及教学科研。这导致有些农村学校对教师人文关怀评价的缺失,成为阻碍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一大原因。

三是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

农村中小学教师缺少真正实用有效的外出培训、学习机会。即使有机会,要么由于经费或名额问题(主要是经费问题),要么培训不切合实际而流于形式。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缺少专家具体有效的专业引领,特别是缺少

课改专家面对面地提供技术性、专题性的咨询指导。

制约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因素还有很多,像年龄结构的不均衡,知识信息的匮乏,以及自我的惰性等等。

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最重要的是作为农村所在的政府和教育部门,深入分析当地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症结,对症下药,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帮助作为农村教育城市化主力军的一线教师,克服主客观制约因素,树立正确的农村教育城市化的观念,更好地实现专业成长。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

要引导群众明确农村教育需要为农村建设输送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这里留住人才并不是指要束缚人们固守农村,而是在具体的人才培养上分层次、多样化,能为人才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和实现自我的平台空间。吸引人才是指吸纳有志于改善农村现状并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人为振兴农村作贡献。所以,农村教育关键是要培养热爱农村的人,而不是单纯为城市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

二、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机制

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评价教学开辟渠道,这非常重要。评价学校不能单看考试成绩,要建立实质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机制,把素质教育和教学评价,尤其是和中高考改革结合起来。教育局应建立科学的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的体系,改变单一以考试成绩为指标的现象,围绕培养一个“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来评价。要全面建立家长委员会,建立家长委员会并不是为了让家长和学校争夺权力,而是为了让他们围绕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进行合作。

三、改革教育人事制度。

篇3: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利用网络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性日益显露,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 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培养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是当务之急。

1. 网络观摩, 端正教师的信息意识

现阶段, 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根本就没有想到过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 甚至有些教师还对信息技术怀有偏见, 认为多媒体只不过是课堂的点缀, 虽然中看却不中用。而一部分年轻教师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一堂课无论是否有必要, 总把热情过多地放在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上, 造成了本末倒置的教学现象。无论是“懒用”还是“滥用”, 都是教师信息意识不强的表现。针对这种现象, 组织教师在网络上观摩一些优秀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课”, 端正教师的信息意识, 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时时刻刻想着“这节课我能不能使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后能不能达到更理想的效果”, 从而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信息技术。

2.网络学习, 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

组织学习网络知识, 丰富教师的信息知识。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知识, 才能防止滥用信息技术, 避免形式主义, 在运用信息技术中抓住信息技术的优势,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网络演练, 增强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 信息是多样的、复杂的、多变的, 信息在随时更新, 这就要求教师要主动地养成自觉分析信息和认知任务的习惯, 培养运用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而这一切都要教师在网络上通过反复演练才能加以熟悉巩固。通过组织网络演练, 教师学会了使用相应的搜索引擎, 能把经过筛选后的“含金量”较高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形成适合自己的信息资源。最后再把所获取的有效信息资源, 巧妙地整合于各学科课程, 从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

●●利用网络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1. 参考借鉴, 提高备课质量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备好课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如今的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优质的课程资源, 有教案、课件、图片、教学反思等……我们可以以他们的教案、教学反思为参考, 吸取其中的精彩设计, 改进其不足之处, 博采众家之长, 从而高质量地完成备课工作。利用网络备课还能减少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时间, 从而把部分心思和精力放在备学生上, 根据学生的实际, 备出新颖又实用的上课方案。

2. 资源开发, 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其信息容量大, 更新速度快, 是其他课程资源所无法媲美的。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上搜索到的与所学课程紧密相连的图片、课件、影片、资料等, 丰富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3. 交互参与, 更新教学模式

与传统媒介相比, 网络媒介最主要的特征是交互, 它打破了传统媒介单向传播的方式, 不仅能接受信息, 还能传送信息、交互信息, 改变了学生只是信息接受器与处理器的情况, 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形成与发展。

●●利用网络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

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 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但传统教研由于运作复杂、资源有限、参与范围小等弱点, 已远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网络教研由于时空性灵活、开放性强、形式丰富等优点, 越来越被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随着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 教师利用网络资源来进行教研活动已成为实际教学中的需要。

1.建设专题网站, 构建专业资源库

教师是网络资源的共享者, 同时也是网络资源的共建者。教师参与专题网站建设的过程, 同时也是教师提升自己教研能力的过程。根据教师所教学科的不同, 建立与之相对应的学科网页。每个教师可把自己的优秀教案、课件、教学论文, 或自己搜集的对教学比较有参考价值的一些资料, 传到相应的网页上。另外, 还可以通过在网站上设置友情链接, 推荐教师访问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网站, 便于教师资源共享,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开通教师博客, 创建成长记录袋

教师博客是教师专业成长有效的支持工具。在博客上, 教师不受时间、场地、机会、情面等限制, 可以深思熟虑, 对某一教学现象进行深度挖掘, 并与网友平等地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博客还可以将教师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日志、教学设计、教学论文等上传发表, 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成长记录袋, 记录下教师一步步的成长足迹。它可以强化教师的自我认同, 激发教师的自我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 从而激励教师的不断成长。

篇4: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关键词:教师专业成长;“农远”资源;教育信息化;集备教研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82-02

当前,广大农村学校存在部分学科教师缺乏、部分教师老龄化、教育理念滞后等现状,学校的英语、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也存在教学薄弱的现象,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当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也影响到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2008年下半年,临沭县临沭镇教委组织农村学校英语、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开展利用“农远”资源进行集备教研和教学活动,拉开了全镇农村学校利用“农远”资源开展教学工作的序幕,逐步解决广大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偏低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条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和促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路子。

一、加强培训,提高技能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临沭镇教委领导就开始酝酿如何运用“农远”资源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促进临沭镇农村学校英语、音乐、美术和信息技术等薄弱学科的教学,以解决有关学科师资力量不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偏低、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想方设法让农村的孩子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了使广大教师学会使用“农远”教学设备和资源进行学科教学,镇教委精心准备,周密安排,专门组织骨干教师编印了《走进多媒体课堂》一书,对全镇140多名有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了教学技能培训,学习有关教学设备的操作流程、资源下载、课件制作等内容,以充分发挥“农远”教学资源的效益。通过培训,广大农村教师逐步掌握了电脑、视频、投影仪等设备的使用方法,为正确使用这些教学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奠定了基础,广大教师尤其是中年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

二、集备教研,整合资源

临沭镇教委组织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定期开展利用“农远”资源集备活动,以教研引路,推动应用,探索借助视频资源、光盘教学、网络教学等直接将远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方式,探索“播放光盘为主、教师讲授为辅”和“教师讲授为主、光盘播放为辅”的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农远工程”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供教师参考的备课资料、媒体素材、观察资料、教学案例、习题训练、探究活动和拓展资源等。面对大量的情景素材,如何学习、借鉴和模仿这些优秀资源,如何选择、整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是集备教研的关键。

临沭镇教委组织开展的集备教研活动每两周进行一次,集备分学科由各年级主备人主持进行,主要研讨后两周将要教学的内容,主备人分课时具体研讨如何在教学中整合利用“农远”教学资源。集备时学科教师对将要进行教学的每一课时的教学步骤、教学方法、教师活动方式、学生活动方式等进行认真研讨,具体内容有教师怎样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步骤、怎样合理地分配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如何控制光盘或视频资源中不同板块的播放时间和次数以及观看光盘时如何选择浏览、细看、跟学、互动、重复等不同的方式。集备教师通过对比名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于对这些优秀资源的学习和借鉴,进而反思、调整个人教学设计中的不足,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趋合理化、科学化,做到在自己的教学中有目的、有选择、适时地利用“农远”资源,将教学资源与教材、与班级教学有机结合。

教师对“农远工程”提供的优秀课例资源、课堂教学模式等资源的集备研讨,主备人为农村教师实施教学提供有效的范例,各学科的骨干教师对有关教师的演唱技能、导入技能等教学技能进行的分层培训和有效指导等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农村教师逐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教师课程资源整合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

三、学有所用,注重实效

通过集备教研和教学技能的培训,教师学有所获, 做到了学有所用,更注重了教学实效,把在集备中学到的新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在全镇农村学校中开展了利用“农远”资源进行音乐、美术、信息技术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努力构建新型的、适合农村需要的现代教育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农远”资源生动形象的“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等动画类素材、图形图像类素材、视频音频类素材,突出了知识的重点、化解了知识的难点,转变了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农远”资源的多维化满足了学生思维的多元化,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能力。2008年11月,临沭县“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管理与应用现场会”在临沭镇召开,参会人员对临沭镇中小学教师利用“农远”资源开展教研和教学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临沭镇教委开展的利用“农远”资源进行教学的活动,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争取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和造就一只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坚实业务基础的农村优秀教师队伍。临沭镇农村学校教师利用“农远”资源开展教研教学活动,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促进了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了临沭镇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和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5: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始人孟万金教授指出 “用积极的视觉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一、积极视觉

[ 教育叙事1 ] 老师们怎么了?

[ 焦点透视 ]

思考:大家到底是怎么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所处于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体现为以下三个指标:情绪衰竭、人格解体以及个人低成就感情绪耗竭指的是缺乏活力,有一种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情绪耗竭经常伴随着挫折、紧张,使人在心理层面上自认为无法致力于工作。情绪衰竭是倦怠的代表性指标.人格解体指的是以没有人情味的、非人性的方式对待他人;其特征是把服务对象视为“物”而非“人”,对他人冷嘲热讽、漠不关心、态度消极冷淡。

低成就感是指自我效能感降低,以及倾向于对自己作出消极评价,尤其是在工作方面,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履行教师的职责,感觉无助,对自己的工作满意度也随之降低。职业倦怠测试题(单选题)

答题要求:请选择以下答案中的某一项,将题号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A从未如此B很少如此

C说不清楚D有时如此E总是如此

1.对自己的工作感觉到有挫折感()

2.觉得自己不被理解()

3.觉得我的工作让我情绪疲惫()

4.我觉得我在高度努力的工作()

5.面对工作的时候,我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6.工作的时候感到心恢意冷()

7.觉得自己推行工作的方式不恰当()

8.想暂时休息一阵或另调其他的职务()

9.只要努力,就能得到好的结果()

10.我能肯定这份工作的价值()

11.我认为这是一份相当有意义的工作()

12.我可以在工作当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13.我有自己的工作目标和理想()

14.我在工作的时候,精力充沛()

15.我乐于学习工作上的新知识()

16.我能够冷静地处理情绪上的问题()

17.从事这份职业之后我觉得对人更冷淡了()

18.对某些同事所发生的事我并不关心()

19.同事将他们遭遇到的问题归咎于我()

20.我担心这份工作会使我逐渐的失去耐心()

21.面对公众的时候,会带给我很大的压力()

22.常盼望有假期,可以不用上班()

测试评分标准及方法

第1题---第8题:选A 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选

D计4分; 选E计5分;8个小题的分加起来除以8得到一个平均

分。

第17题---第22题:选A 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

选D计4分; 选E计5分;6个小题的分加起来除以6得到一个平

均分。

第9题---第16题:选A 计5分;选B计4分;选C计3分;选

D计2分; 选E计1分;8个小题的分加起来除以8得到一个平均

分。

[ 焦点透视 ]、二、积极体验

组织教师开展体验游戏

体验游戏一: 《我说你画》、活动讨论与分享:

1.在第一次作画的过程中,你的感受是什么?

2.第二次作画与第一次作画比较,你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两次作画留给你的最深反思是什么?、体验游戏二:《工作拍卖场》、、活动讨论与分享:

1.拍卖中你是如何向别人介绍本组“工作”这一商品的?

2.大家宣传拍卖工作的优势和价值是不是真实可信?

3.你在说服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有什么改变?

请老师谈谈在游戏前后,对自己“讨厌”的工作的认识过程。、体验游戏三:《视觉体验》、多角度了解自己和他人

人们对事物的知觉总是掺杂自己在过去的经验和认识。

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效果不同

积极培养

一、学理论,学经验,培养积极心态、二、培训。一位哲人曾经说过:我听,我忘记;我看,我记得;

我做,我学到;我教,我掌握。

我们的教师培训从讲座式培训开始,过渡到参与式培训,最后以

体验式培训为主。在不断改进培训方式的过程中,促进教师不再做旁

观者、教练员,而积极做探索者、研究员。

⑴ 讲座式培训

做法:专家培训,专业引领,明方向;、感悟:这种“被动参与,学用不一”的传统培训方式,不利于发

展的教师思维素质、思维技巧;不利于教师理解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应该改进。、⑵ 参与式培训

做法:校际交流,资源共享,促研究、参与式培训活动形式主要有;案例研讨、校际间的研修、案例研讨:

老师们深感参与式培训的优势:基于问题,同伴互助,促进思考。

感悟:这种“变被动为主动”、“变孤立为合作”的培训方式,虽然缩短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距离,在实际课题研究中,许多教师仍

停留在“心在动、行未动“的阶段。应改变参与式培训的活动形式,促进教师培训时心在动,培训后行也能动。

⑶ 体验式培训

做法:亲身体验,分享感悟,促成长

体验式培训后,调动了更多的教师进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

质性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参与式培训的优势:参与活动,用心体验,行动研究;

三、以“一课多上多研”的研究方式,落实校本研修,建设研究

团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如何有效地探索高质量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活动方式,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切实起到成长教师、服务学生、提高师生

素质和能力作用,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形式最终落实在“一课多上多研”上,并实现了“一课一人多上多研”到“一课多人

上多次研”到“一课多角度上多层次研”的跨越。

1、一人上多人研

2、多人上多次研

3、多角度上多层次研感悟:“一课多上多研”的研究形式,把“听—看—做—教”融

为一体,一部分学校和一部分教师在这一研究过程中成长起来。

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与实践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实施的研究,我们经历了模仿上

“翻版课”、尝试上“教研课”、示范上“展示课”、抽签上“评好

课”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研究实践,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发现问

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1.模仿上“翻版课”

2.尝试上“教研课”

3.示范上

通过“展示课”的观摩,不仅让参加活动的老师观摩了精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而且老师通过亲自参与活动体验,大大地激发了老师的情感和从跃跃欲试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4.抽签上“评好课”

感悟:抽签上评好课的效果体现在:促进所有实验教师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研究中,积极做探索者、研究员,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课多上多研” 的工作得以整体推进。有的学校和有的老师说,抽签上“评好课”,促使学校和教师真正地、认真地走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一课多上多研”的研究过程,研究带给学校和教师许多体验、感悟和反思,这些体验、感悟和反思,将会给自己留下深刻的思考,引领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了抽签上“评好课”的老师,他们一成为贵阳市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

四、积极塑造

1、教师的感悟

2、深入课题研究的一个中心、两个目标、三个基本点

三个基本点:

⑴ 生长点:立足课堂,形成常态。一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校内形成常态。学校课题组把教师在 “一课多上多研” 中的活 动方案汇集成校本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素材,供教师选用。二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心理辅导技巧,减少教师在不经意间带给学生的心理伤害。

⑵ 动力点:立足学校,落实研修。学校通过校本研修,加强学习型团队的建设。作为课题组,落脚点一是要放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深入开展、长效推进的研修上;二是放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健康的要求的研修上。

⑶ 成长点:立足教师,心理成长。根据教师成长规律,给不同年龄、不同学科的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通过研究,自订出教师生涯的心理成长规划,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使教师在成长中获得职业成就感和幸福感。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英国《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一次有奖征答,评出四个最佳答案:

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

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

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

4.千辛万苦开刀之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其中,1告诉我们:工作使人快乐。

2告诉我们:必须充满想象,对未来充满希望,始终保持童心,并懂得自得其乐。

3告诉我们:心中要有爱,心中充满无私、不计报酬的爱。4告诉我们:一定要有能力,有助人为乐的技能。

教师工作是充满创造的工作,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具有师爱,教师就是不断助人的职业,所以教师应该是最快乐的人。

做幸福教师的策略

1.给自己一个梦想,人生有梦是幸福的;

2.重视人格的塑造,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对世界会有不同的解释;

3.学会心存感激,幸福并不取决于个人遭受不幸事件的多少

4.积极改善社会关系,幸福的人懂得建立并感受友情、爱情和高质量的婚姻

拟定教师职业生涯规划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2.客观拟定近期成长目标和生涯规划

3.实现目标和规划的措施

体验游戏活动四:《制作生涯地图》

活动目的:

1.学会绘制生涯地图的方法;

2.清楚过去重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

3.了解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确定未来的人生规划。

活动讨论与分享:

1.过去发生的事件是怎样影响你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规划的;

2.在你的生涯发展中,是正向积极事件多还是负向消极事件多?

3.你会如何使用这张生涯地图?

老师们可以保管好自己的生涯地图并可以对生涯地图进行修改。 我不能改变天气,但我可以改变心情;我不能

改变容颜,但我可以展现笑容;

 我不能改变过去,但我可以改变未来; 我不能改变别人,但我可以改变自己; 我不能事事如意,但我可以事事尽力。

机会机遇都是通过尝试,通过努力碰出来的。“天道酬勤”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它给我们带来财富,带来成功,带来荣誉。

结束语:

篇6: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山东淄博高新区第六小学是一所年轻的现代化学校,在这里我们工作着、快乐着、努力着、成功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习惯成就自我,潜能创造人生”的办学思想引领着我们把学校建设成教师幸福、学生快乐的和谐家园,使这里的每一个人得到最好的发展。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引导教师走上研究的幸福之路。是的,这是我们每一个管理者渴望达到的目标,但现实往往令我们不得不冷静思考:老师们不快乐,压力大,产生倦怠,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受我们教师的素质所影响,低层次的徘徊何谈思考者、探究者、成长者的幸福?因此,以人为本,务实培训,挖掘优势,才能走上专业发展之路。

一、注重理论学习──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学习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要素。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能帮助我们更新观念、促进反思、修正行为、增强底蕴。为此我们首先倡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读书中让教师真正意识到“书能香我无须花”。

我们要求全体教师针对各自发展目标,认真阅读一定量的教育教学刊物和理论专着,如《人民教育》《江苏教育》《上海教育》《小学教学设计》《小学教学研究》等专业刊物和《新教育之梦》《用细节教育孩子》《培养真正的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理论书籍。

二、开展教研沙龙──—让研讨成为一种需要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需要一个交流的机制和研讨的氛围。“教科研沙龙”活动给了我们广大一线教师思维交流和思想碰撞的良好平台。而教研组则是开展教科研沙龙活动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愿望是否强烈,专业化发展速度的快慢,教师之间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差距能否缩小,都取决于教研组活动的质量与水平。因此,一直以来,我们把加强学科教研组建设作为校本教研的基础工程来抓,以此促进学校教师的整体发展。

三、强化课题研究──让课题成为一种阶梯

我校从建校初就开始了书香校园的建设工作,并申请了山东省教学课题“建设书香校园,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研究”。结合这一课题,根据老师自身发展的需要,我们以“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为切入点,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成长”为目标,开展班级共读、亲子共读活动。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在悄然形成。

教育科研中的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骨干教师有捕捉教育最新信息的敏锐目光,有一定的理论水平,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学校形成一个良好的学风、浓烈的学术气氛包围的环境,有利于教师的成长,更有利于骨干教师队伍的壮大。学校的骨干教师成长于本校的这块乐土,他们洞察本校、本学科教学科研情况的能力强,讲座自然贴近教师,贴近学校的教学科研,便于营造学术研讨氛围,指导教学科研工作,促进其他教师的提高。其次,专题讲座形式可以对全体教师进行理论的洗礼,实践的引领。邢吉霜老师作为我校晨诵课题负责人,不仅自己在晨诵方面做的好,还积极开展晨诵个人专题讲座。鲜活的例子,颇具说服力的做法让听讲座的每位教师受益匪浅。在这个平台上受益的不仅是我们的听者,还有承担专题讲座的老师。她们由不敢承担讲座到从讲座中找到自信,慢慢品到成功,享受到幸福!

四、完善科研管理──—让教研成为一种规范在学校科研管理中,我们注重进行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形成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通过各种教研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教研工作深入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之中,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和自我意识。

(一)完善科研活动制度

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科研制度的有效支撑。在学校教科研工作中,我们逐步完善了学科各项科研制度,如《教科研沙龙活动制度》《教师外出学习制度》《骨干教师考核、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博客之星评比制度》《课题管理制度》等,通过相关制度来规范学校教师的教研行为,从而使我校的教科研进入一个长效发展的有利局面。

(二)建立教师成长档案

在学校教科研管理中我们引入了“教师专业成长档案”管理模式,对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实现长效管理。我们为每位教师建立了“个人专业成长档案”,把教师个人专业成长中的经历和阶段成果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记录下来,包括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专业发展过程、学习培训记录、个人阶段成果等,真实地反映出教师个人成长轨迹和成长状态,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自己的成长过程,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增强从事科研工作的兴趣和信心。

(三)把工作建立在每位教师的优势上

落实规划永远比制定计划重要。管理有了标准,落实才是硬道理。分析教师们的各自特长,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我们还为每位教师量身定做了发展规划,此规划依托彼规划,目的是使老师们在研究中成长,以推动学校的发展。态度决定一切,当老师们找到自己的生长点,兴趣被点燃时,其创造力是巨大的。当然这里也蕴涵着管理者以人为本的情怀。这样,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就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

篇7: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济源四中“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总结

当前我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步伐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校提出2010年为“素质质量年”,并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成立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1、教师专业化成长领导小组

组长:李东阳(校长)

副组长:李占平(业务副校长)

成员:张国成 陈峰 李应军 汪建

2、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小组

组长:张国成

成员:陈耀武 赵永娥 闫世军 赵宗君 崔东风

二、确定教师专业化成长工作目标

1、学习先进教育理念

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自觉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拓展教育新视野,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统一下发的《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走进高中新课改》、《走进新课程》、《走进最理想的教育》、《今天怎样做教师》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等教育理论著作。教师要积极撰写学习心得和反思小结,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

2、开展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的灵魂,教育科研只有扎根于教育实践的土壤上才能枝繁叶茂。始终坚持将校本教研、课改实验、素质教育与课题研究融为一体,提高实效性。以教研组(或备课组等)为单位,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使日常的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

3、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

在实行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受到观念、施教水平以及学生基础等因素的影响,教学过程中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旧方法教新教材,课堂教学不能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教师和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改革教学研究的形式和方法,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课例分析、专题研讨、理论学习、专家引领、校际交流等多种途径和方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坚持不懈开展好每学期两轮“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的开展,可以促使教师深入备课,勤于探索,锐意创新,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二是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学生的学法和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三、制定具体工作措施

1、案例反思

提倡、鼓励教师及时进行教育教学反思、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育随笔和教学案例,倡导教师养成反思教学的职业习惯。主要通过校园网站“研修平台”进行教学案例、反思展评,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效果,及时整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困惑,提出问题,并在与同伴互助中进行研讨,在研讨中提高。教科室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布置作业,所有教师都围绕这一主题在网上上传作业,教科室每周有专人进行批改,定期公布结果。在上学期末,学校表彰了表现优秀的10人为“校本研修先进个人”。

2、落实常规教研活动

实施新课程的学科备课组的学习和教研活动,应坚持进行集体备课、评课、问题研讨等活动。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每个课时都要有准备充分、切实可行的教案。每个模块开课前备课组与任课教师要制定本模块教学实施计划,模块教学结束后,备课组和任课教师要在认真总结、反思的基础上,提交客观的有借鉴价值的质量分析与模块教学的总结报告。

(1)、坚持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进行两轮“听评课”活动,第一轮在教研组内由各年级备课组先进行公开课展示,要求每人都做一节课,然后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由各备课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汇报课),评选出优秀的由学校颁发证书。要求学校行政会议成员在第一轮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课,在第二轮全程参与听课。

每学期教师听评课达20节以上,提倡互听、互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期末纳入考核之中,强调过程,检查听、评课笔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本学期,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全校共有12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他们通过“课模”介绍、课例展示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节精品课。通过此项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求精、求好、求新”成为共识,以此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3)、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胡芳、陈贯玲等10位老师参加了市 “优质”课竞赛活动,6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一直好价。

(4)、加强集体备课

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备课形式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除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随机研讨外,还要走进课堂上引领课,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3、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教科室结合新课程实施工作为各学科提供数量足够的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等学习、研究资料和书刊。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和会诊式的讨论交流。教导处提供数量足够的网络资源。学校适时安排组织教师,到新课程实验已取得成果的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及同科研讨、交流活动。

4、实施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凡新教师任课不足三年,及任课达三年以上但教育教学工作等未达到要求者,必须在同学科组配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帮扶培养导师,对其从教学、教研、思想、课堂与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培养指导期为1—3年。

5、课题带动

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科研与课题为抓手,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校本研究,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科研课题研修是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方式,而且课题立项不断升级,参加研修的人员不断增多,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研修,全员提高,使课题研修形成学校风气与特色。近两年来,学校共承接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快了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6、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新课程培训等。今年前半年选派15人参加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培训,暑假安排16人参加济源市教育局“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10月份安排21人参加“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高考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主题培训达50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2)、利用寒暑假举行全体教师培训班,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到校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广大教师业务素质。

(3)、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安排一名优秀教师进行“心路共享”,就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典型发言,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理念和方法。

7、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我校有3个标准微机室,班班有多媒体、电视,还有多媒体教室、教师阅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硬件设施,同时,积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支持教师学习、发展,学校有较好的办公环境和学习、生活环境,每人一台电脑,使广大教师能心情舒畅的学习、工作、发展。

四、工作制度与考核制度

1、以各年级为组织,成立课题中心组,分组活动。做到围绕学校总课题确定切合实际(不同年级,不同内容、年龄段)的子课题,开展教学研究。

2、每两周集体组织一次理论学习,转变教研理念。

3、每学期请1——2次专家、研究人员到校进行现场教学指导和理论讲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4、利用校园网和研修平台,及时上传研究成果和学习心得。

5、每个教师每学期要写相关的教育教学论文一篇,并力求发表。

6、教师专业成长领导小组对教师专业成长工作开展情况,适时进行监督和评估,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7、学校建立教育教研考核评价办法及奖励机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保证教育科研工作顺利推进。

8、教师专业成长工作由教科室和教导处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按学期进行考核,对考核优秀者进行奖励和表彰,对考核达不到规定标准者要给予批评教育,对存在问题严重者,令其暂停其教学工作。

五、教师专业化成长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实践证明,通过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先进学校,促进了我校的全面快速发展。近两年来,学校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在国家、省、市级交流中奖获近200篇。在市教育局举行的优质课、观摩课、公开课大赛中,我校教师陈贯玲等8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学生学术竞赛获国家级奖1项,省级奖9项,市级奖25项。我校的高考成绩连续10几年位居济源市同类普高之首,会考各科一次性通过率据保持在95%以上,位居同类普高前列。

近年来,学校的知名度逐步提高,先后获得“河南省示范性普通高中”、“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十五重点科研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学校”、“河南省卫生先进单位”、“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先进单位”、“河南省心理健康实验学校”、“河南省教育科研示范校”、“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河南省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河南省普通高中实验室建设示范性学校”、“济源市示范性高中”、“济源市德育示范校”、“济源市环保先进单位”、“济源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济源市高考突出贡献奖”、“济源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济源市师德建设先进单位”、“济源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等30余项荣誉称号。

六、问题与反思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清醒的认识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一部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还存在强迫现象;研究的水平和层次还不够高;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没有严格执行;学校对教师“教育科研”考核量化得分在教师得分中的比例太少(5分,仅占5%);学校对校本研究的经费投入还有待加大。

篇8:发展网络教育共享资源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

据2005年的资料统计,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 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 (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 , 承担着1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 (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 。显然, 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 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 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 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正因为此, 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就是多读书, 读好书。

但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很少抽时间读书, 哪怕是课内涉及的书, 就更不用说课外书了。当然, 这不全是教师的责任, 据调查显示, 98.2%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负担太重了。我们教师, 特别是农村教师整日被正统的作业、教科书或工作学习的压力所包围。根据调查, 学校的图书馆, 除了学校要搞什么比赛老师才去找资料, 平时是没有工夫去的。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二、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1) 学习教育名著是农村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的业务素养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理论和思想观念是教师业务素养中带根本性和实质性的成分, 因为它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目前,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实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思想观念的状况存在着以下缺点:教育观念陈旧、学科水平低, 已有知识遗忘, 基础薄弱;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教育科研能力弱、科研意识淡薄, 缺乏理论升华。为适应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必须采取各种恰当的措施, 有效地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 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观念。组织农村教师研读教育名著, 就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2) 农村教师学历普遍不高, 需要补充教育教学理论。目前, 我国小学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只占20%左右, 这意味着80%的小学教师只读过中师教育学教材, 教育理论十分单薄贫乏。相当多的小学教师知道的那点教育理论也相当陈旧甚至过时了。近些年来, 许多中小学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自己的学历层次, 初中教师达到大学专科学历的占86%, 高中教师达到大学本科学历的占68%。但是, 这当中不少人是“学非所教”, 当然也就谈不上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 再加上毕竟未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 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也就打了折扣。所以, 单从学历教育、学习教育理论这一角度看, 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存在补充教育理论的问题。补充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他们研读教育名著, 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

(3) 研读教育名著可以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教育理论学习低、水平重复的难题。就我国教师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小学教师是中师毕业后再升专科, 少数小学教师和不少初中教师是“专升本”。他们在中师、专科、本科三个阶段都要学习“教育学”。但是, 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学教材重复内容居多, 而升华和新颖的内容较少, 难免造成教师厌教、学员厌学的情况。继续教育中的短期培训也存在学员“三进宫”听三次内容相同的讲座的情况。研读教育理论专著和名著, 可以弥补中小学教师没有学习过教育名著的遗憾, 有利于他们进入教育科学的“殿堂”, 有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4) 研读教育名著能帮助教师避免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应当承认, 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是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进取心的, 他们在努力地自学, 力求不断地完善和发展自己。但是, 不少教师只是局限于阅读那些“适用性”较强的学科杂志, 吸取那些“可操作的”点滴经验, 而真正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的不多, 更不用说研读教育名著了。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教师一堂课在竞教活动中得了一等奖, 他可以详细地说明这堂课的操作过程, 但是当问起他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时, 他就会支支吾吾甚至哑口无言;有的教师从教几十年, 荣誉称号不少, 经验文章很多, 但却没有几条是自己独特的东西。一项调查表明, 大凡已经出名的教师, 无一例外地都研读过几本教育名著。所以, 要由经验型教师成长为学者型、科研型、专家型教师, 要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 必须研读一定数量的教育名著, 理解和掌握教育现象的历史和全貌, 获得真正系统的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知识, 并从中悟出精神、形成思想, 在理论上正本清源、高屋建瓴, 避免因形式主义地学习别人的点滴经验而误入歧途。

三、对教师读书的几点建议

(1) 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实际, 有选择地阅读一些提高教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教育理论图书。课程改革要改变原来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 改变学科本位、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状况, 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改变原来的评价方式等, 教育的重心已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 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只有及时地跳出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 汲取最新科研成果, 才能适应新课程教育教学的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像《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等图书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对广大教师都具有极大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2) 多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新课程反映了社会对教师工作的质的需求, 教师必须随着新课程所建立的学习方式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而教学方式的变化是由教育观念决定的。因此, 广大教师应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加强对优秀教育理论著作的学习。像各种教案、教参类的图书应该看, 但不能形成依赖。有的教师看教案类图书, 不是参考、学习、借鉴, 而是照抄、照搬, 图方便, 这不但不能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反而有害。而像《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会学生思维》《师生沟通的艺术》这样的图书则能使教师受益终身。

(3) 学校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读书条件。从目前教师购书情况看, 绝大部分是学校集团购买或由课题经费报销。影响教师个人出资购书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现在中小学图书馆普遍缺乏教师用书的状况的确应该尽早改善, 切实加强图书馆建设, 为广大教师提供能拓展视野, 丰富知识结构的教育理论图书。

摘要: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 农村教师占据着半壁江山。显然, 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 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 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 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 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 也正因为此, 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教师素质的高低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而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就是多读书, 读好书。

关键词:教育名著,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光远.我的教育思想[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0.

[2]徐辉, 徐仲林.当代世界教育改革[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篇9:利用网络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关键词:网络资源 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 博客 网络视频 网络远程培训

网络在教师教育领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网络改变了过去仅靠一支笔、一本书、一张纸备课的情况。电子备课、电子课件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而且对教师个人业务素养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一、利用博客资源记录教师专业化成长点滴

近年来,随着个人博客的兴起,记录教师个人专业化成长的教育博客也受到社会的关注。教师只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就可以建立自己的教育搏客。在备课过程中如果就某一点问题与同备课组的教师有不同看法,可以记录在个人教育博客中。在上了一节师生反应都很好的课时,可以用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成功的经验。在听评课过程中就某个环节的处理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时,也可以随时记录在个人教育博客中。甚至在师生相处的过程中产生的情感共鸣,在同事相处中激发的工作热情都可以记录在教育博客中。

教育博客的优势并不仅限于突破时空的记录。它的优势还在于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在教育博客这个平台中,虽然教师们相隔万水千山,未曾谋面,却就某个问题在博客中达成了共识。一些教育的灵感往往就是在与同仁们的博客交流中闪现。

二、利用网络视频为教学增色添彩

对于大部分具备基本信息素养的教师来说,在平时的备课中,上网搜索有关教学资源已经成为了一种职业习惯。网上大量的教学资源,使我们既可以在专题教学网站中找到有关的教案课件,也可以在教师的个人博客中诠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在与其他教师所写教案的比照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备课的偏颇,从而修正自己的备课教案,达到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增长见识,开阔思路的目的。

网络中有大量的视频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这些视频,体验各地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师也可以录制自己的教学视频,发布到有关教学专题的网站,倾听其他教师对自己教学的评价和反馈。视频这种直观的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模仿范例,对某些学校长期形成的固有封闭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网络中的大量视频资源为专业技能的教学提供了直观的参考。

三、利用网络远程培训营造有效的教师培训环境

分学科的远程教育培训使一线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对教法的掌握更为透彻深入。这种培训形式已经成为老师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可见,利用网络进行教师培训与其他培训形式相比,带给教师们更多的感触与收获,因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培训形式。网络远程培训在有限的范围内实现了无限的互动交流。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就某方面的困惑发起讨论话题,其他参加培训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回帖跟帖讨论。参与培训的专家团队老师可以参与教师们之间的交流,也可与某位教师一对一交流。以往培训形式中,专家讲座往往缺乏与培训者的互动交流,缺乏针对性,而远程网络培训却很好地实现了培训者与被培训者、被培训者之间的交流互动,而且这种交流更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

没有任何一种培训是完美无缺的。远程网络培训在充分发挥它的特长和优势的同时,还应加强网络教研,提高网络教研水平。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削弱,还要发挥其在“点”教研方面的优势,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提升传统教研的水平。

总之,信息化社会要求人人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处在教育科研一线的教师,不仅要掌握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会制作教学课件,更要利用好网络资源促进我们的专业化成长。在博客交流中开阔视野,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与其他教师制作的教学视频课件比照中,可以启发教育的灵感,点燃教育的智慧。在远程网络培训中寻找到解决教学问题的契机,唤醒终身学习的意识。网络是把双刃剑,但是只要我们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它必然能为我们的业务能力提升和学科素养提高开拓新局面,开辟新天地。

上一篇:幼儿园社会教案:大手拉小手(社会)下一篇:土木工程答辩问题总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