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2024-05-18

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精选9篇)

篇1: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立足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提质

——沙埠小学校本培训自查报告

校本培训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我校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校本培训工作,将其作为落实科研兴校方针,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为了全面落实市、区有关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工作精神,本学校制定了立足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提质为主题的一系列校本培训活动,为教师创建自主发展的环境,积极搭建发展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现将我校的校本培训情况自查如下:

一、组织保障

(一)、调整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职责明确,长久规划,促进培训发展 为了加强校本培训的领导与管理,使培训工作真正收到实效,我们调整了校本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戴冠初校长担任组长,分管业务校长徐子祝为副组长,由办公室、教导处的分管同志及部分骨干教师为成员。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在戴校长的统一领导和策划下,负责制定学校校本培训工作的长远规划和学期工作计划,并制定校本培训的相关制度,负责聘请校外辅导教师,并及时做好校本研修工作阶段性小结和效果评价。

学校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年校本培训计划,同时学校制订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班主任培养计划等,制定“实施读书活动”计划。在副校长徐子祝组织策划、实施下,由教导处、教科室负责落实,学科组长协助实施,有条不紊地开展我校的校本培训工作。

(二)端正思想,明确理念,确立工作思路。

1、围绕“立足校本抓质量,创建特色促发展”的学校工作核心,明确“ 立足校本教研,聚焦课堂提质 ”的培训理念

在校本培训中以“教师要成为校本培训的主人”为指导思想,既充分考虑教师的个体差异,又采取多种措施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主动性,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创新的氛围,鼓励教师在培训中创新。

2、透析校情,确立了“面向全体、分层推进”的培训思路。

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丰富内涵,以适应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将教师的观念转变、专业能力的提高定为校本培训的主攻 1 方向。针对部分青年教师缺乏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现状,为此,我们从实际出发,确立了“面向全体、分层推进”的培训思路。

3、以校为本,确立培训原则。

全员参与性原则;因人而异的原则;与时俱进的原则;培训形式多样性原则;主动性原则;校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原则。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培训条件

1、经费支持

学校坚持每学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保障了聘请专家、购买印发学习资料、派出教师外出学习等校本培训活动的顺利实施。学校还成立了校本培训和教科研奖励专项基金,每学期都对校本培训成果和教育科研课题进行奖励和资助。

2、硬件到位

学校根据培训需要配置了足量的期刊杂志和音像资料:《教育信息报》《教学月刊》《小学数学教学》保证每个办公室一份。学校还购买了《千课万人》课堂教学实录40余碟,名师课堂实录100余盘录像带,同时,我校老师人人订若干份教育杂志,为校本培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校拥有150多座的的阶梯教室、24个教室均为多媒体教室、1个微机教室、1个课件制作室。各办公室电脑都可直接上网、1个教师阅览室、图书室拥有各类图书3万多册。校园网设施完善,运行畅通,为校本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发掘校内资源

我校多年来培养了一批学科骨干教师,计有12位老师是区教坛新秀或优质课获得者。在校本培训中,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学校每学期举办镇课堂教研活动,请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开展讲座等活动,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培训,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

二、建章立制,强化管理 ㈠建章立制,保驾护航

学校健全完善了校本培训制度。如《新教师培养制度》、《校本培训的奖惩规定》、《校本培训考核细则》《业务学习制度》《培训考勤制度》《校本培训五年规划》等。学校每学期都制定校本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有阶段性计划和总结。

㈡时间保证,管理规范

学校营造书香校园氛围,为校本培训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我们主要采取四种措施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保证培训时间:利用周五例会时间间周进行 2 师德教育,每周三下午语文教研组集体备课及理论学习,每周四上、下午分别是数学组与其他组的学习活动。二是每次培训活动都有主题、有内容、有记录、有检查,保证培训实效。三是注重对培训档案资料的整理,使档案规范有序,四是制定激励措施,把校本培训的结果与教师聘任、晋职、教师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结合起来,每学年评选优秀辅导教师,先进个人等。

三、面向全体,全面培训,凸显特色。

㈠开展以“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为中心的师德培训

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存在的职业倦怠、奉献意识淡薄、境界不高的现象,我们开展以“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为中心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训。一方面,开展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树立依法执教、依法施教的意识。另一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十七大精神,开展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研讨活动。通过活动,使教师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

(二)实施教师书香工程,促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的读书爱好,关系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本学,学校着力以书香型的组织建设为抓手,强调读书也是学校校本教研的一种形式。组织并引导教师分类阅读学科教学类书籍,教育理论类书籍,人生修养类书籍,是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让教师在书香中习染,在书香中工作和生活,以书香丰富教师的人生,以书香丰富教师的课堂积累。(三)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新课程理念培训。

针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效率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等问题,我们提出了以“构建有效课堂教学”为专题的新课程理念培训,开展了系列活动。

1、案例反思——反思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加强培训的针对性,首先引导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以案例反思的形式深入研究和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案例与教学反思的评选活动,并对教师发现的问题整理归纳,概括出亟待解决的几类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三维目标的确立、文本解读等,作为校本培训的重点研究专题。

2、专家引领——提升新课程理念。

我们组织教师观看<<千课万人>>课堂教学系列光盘,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例录像等,与专家进行间接对话。同时学校积极邀请区进修学校与教研室有关专家对我校进行专业指导,提升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

3、外出参观学习——拓展教育视野

为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组织骨干教师带着问题参与不同形式、不同级别的培训和进修。选派徐云建老师参加省级美术骨干培训,张伟、龚央老师参加市级数学、英语骨干培训,尤卫萍、王素兰、林娜、郑俏参加区级各科骨干培训,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技能水平。学校大力提倡教师学历进修,截止本学期期末,我校教师大专以上学历已经达到88.1%,本科学历达15.3%,正在在职本科进修的有14人。各种形式的参观学习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开阔了教师的教育视野。

4、课堂教学研讨——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围绕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开展公开课,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如我们围绕作为教学、阅读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等问题,先后组织了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㈢从实际出发,分层推进培训

1、开展中层干部和班主任工作培训:

以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魏书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谈》为培训材料组织班主任与中层干部学习,定期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推广优秀经验。

2、坚强对各级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检查

为了让课题研究带动学科发展和教师培训,教科室加强了对教师选题的指导,多次组织专题研讨,确立课题选题的指导思想:“把教学中的问题转化为课题”,突出研究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指导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写好研究反思和阶段性总结。定期开展成果展示交流活动,对课题开展情况作进行了深刻地反思。活动,使老师们在课题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教科研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3、师徒结对,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

学校充分发挥骨干的作用,开展师徒结对的活动。学校将骨干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新教师的指导教师,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科课程标准、学校教育教学常规、课堂管理及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新教师进行指导。通过培养活动使新教师具备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全面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熟悉教学常规内容,并能独立完成教学的各个环节工作(特 4 别是课堂教学工作);能总结有自己特色的教学经验,并有文章在镇、区级及以上交流发表,能上合格课和组内研讨交流课,同时班级管理成绩显著。

4、开展课件培训

熟练掌握一种或几种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独立设计课件应用于教学中,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一个基本要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课件制作水平,推进我校教育现代化实施进程,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最大效益,本学年中,多次利用星期六上午,在教科室的组织下,由胡云老师对学校的中青年教师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培训,有力地提高教师的多媒体应用能力。

四、校本培训,喜结硕果

㈠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

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绝大部分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广大教师通过培训学习,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质量观、评价观,并且努力将这些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中。

㈡教师专业素质提高,教育科研成绩显著

通过校本培训,促进了骨干教师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使一批年青教师脱颖而出。如:孙丹珍、王素兰两老师本学期获得教坛新秀荣誉称号,我校选送的黄春芳、王素兰、龚央、尤卫萍在区级各类公开课中获得领导及同行好评。一年来,学校在教育科研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市级课题立项的有王素兰、陈海玲负责的二个课题,另有孙丹珍负责的市级结题。此外,学校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撰写教学体会文章,论文案例上交到学校将近70多篇,有大量的论文与案例上送到上级教研部门,黄春芳、孙丹珍教师的2篇论文获市二等奖,多篇论文在区级评比中获一二三等奖。

㈢学生成绩斐然

郑慧老师指导的科幻画《和谐》获省一等奖,在区学生现场作画与书法比赛中,郑慧老师指导的四位学生均获得三等奖;徐正云老师指导的摄影作品获得区一等奖;在区科技节比赛中,郑慧老师指导的科学幻想画分别获得一、三等奖;王增敏老师辅导的科技文明获得三等奖;杨秀珍老师辅导的电脑作品获得区一等 奖、市二等奖。在区级团体比赛中,四个专场,我校样样参加,均获得三等奖;经典诵读比赛获区三等奖;区中小学生运动会,我校获得总分第五名的好成绩。

五、反思:

在看到自身努力和成绩的同时,也清醒的看到我校在培训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我们在开展各项活动时,有个别教师细想上不够重视,过于重视教学工作,偶尔忽视校本培训,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没有认真对待。

2、缺少省级以上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今后我们积极争取申报有关课题。通过课题研究,带动培训工作。

3、现代教学设备目前尚欠缺,特别是中老年教师教师掌握电化教学技术和手段水平还不能适应和满足教学的需要。在这方面,今后将加强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培训,同时,加大设备建设的投入。

4、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对于校本培训的管理工作、档案建设工作有了一定认识。但对校本培训材料归档工作还是做得不够规范。很多做过的事情都没有及时归档整理,今后对此项工作要加强,同时需加强电子档案建设工作。

校本培训工作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在这条路途中,我们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披荆斩棘。我们将以此次检查评估为契机,继续努力,勤奋工作,为创建更有效的校本培训工作而努力!

沙埠小学 2008.4.13

篇2: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在学校的组织下,我认真学习了《分院关于开展“学、转、促、”的实施方案》,也重点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学习中讲到我们要坚持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联系实际学,带着问题学,做到全面深入把握精神实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通过学习确实做到了在开展“学、转、促、”活动中,重在付诸实践,重在推动工作。通过深入学习,对照自身,工作中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到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圆满地完成了对标定位任务和岗位承诺。

一、转变思想,促进服务意识提高。

教书育人是一门崇高的职业,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智慧的启迪者,精神的熏陶者,人格的影响者,道德的示范者。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为基础的。只要教师采取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而有度,爱而有方的科学方法,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教育的目标。

首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地和学生交流。学生渴望被尊重、被理解,独立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教师把自己摆在了施与者的位置,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没有把他们作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人来平等地对待,这必然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对学生的意见也要认真倾听,正确对待。只有放下师尊的架子,平等地和学生对话,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其次,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清高的架子,平等地和家长交流。作为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我们的职责不仅在于教书,更在于育人;“传道、授业、解惑”,首当其冲就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解惑”。

另外,要有专业服务技能。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既要完成规定的统一的课程目标任务,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个别化的因材施教,教师有时往往是孩子们的崇拜模仿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更会给学生们留下不可磨灭的影响,以至左右他们的思想行为。

二、学习知识技能,做好“每一天”“每一节”。

第一,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我们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反思、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杂志、上网查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注意弱化难点强调重点。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水平。

第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坚持听课,注意学习老师们好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第三,认真及时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第四,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更注意了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较大的发展和培养,为今后新疆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社会发展起到应有的作用。

篇3: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针对于中国的现实状况,很大一部分中国的学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到大学英语发展的新趋势和导向就是充分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和自主学习相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在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计算机技术的辅助是不可或缺的,这对于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教师是个挑战和机遇。而许多研究只是关注了技术如何影响学生学习,对于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学习中应该起什么角色的研究还是很少。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1 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的现状和理论依据

1.1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关键理论来源于建构主义的一个理论,有效的学习就是积极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掌控自己的学习,学习者被描绘成信息的积极加工者和新知识的建构者。自主学习具有以下特征:

(1)改变学生学习的错误观念,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负责。

(2)多思考自主学习的社会角色,比如说交互、交谈和合作。

(3)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让学生掌控他们自己的学习。比如说选择教材和任务,制定目标,训练机会的设计,以及对过程的监控和评估。

(4)改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适应网络学习。

1.2 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网络英语教学有别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它利用丰富的网上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技术,虚拟教学场景,丰富教学资源,完善教学方法,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才是真正的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网络教学具有很多优点,它可以实现远程化的交互式教学,也可以模拟和现实化教学场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网络教材可以与时俱进,随时根据时代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升级换代。而共享的学习资源更扩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给了每个学生公平的学习机会,能让他们接触到更丰富的知识海洋。

1.3 教师角色

1.3.1 传统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在中国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很少致力于学生的交际能力、正向情感的能力、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他们只是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提供正面的教学,提供解决问题的某些实际应用,对学生采取结果导向评估和成绩测试,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是独自的完成任务。这在21世纪显然是不恰当的。这就迫使教师去调整他们的传统角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3.2 自主课堂中的教师角色

自主学习并不意味着没有教师的学习。Higgles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以发挥其潜力的挑战,帮助学生知晓他们学习的课程需求和期望值。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控制者、咨询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开发更好的学习技巧。有些学者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意识到他们必须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而Reid认为语言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输入来提高他们对学习风格、策略以及强度的认识。

提高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够促进他们的学习自主性。教师作为咨询者、促进者和学习资源,掌控着整个学习过程和时间,安排着课堂活动以使课程能平稳准备运行,教师要对学生的成绩和策略的运用有足够的反馈,并能够及时提供帮助和鼓励。

2 教师角色转换

在新世纪,现代技术飞速发展,教师不仅要更新观念,更要在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中更换到新的角色。

(1)学生不仅仅需要教师在心理上的帮助,也需要教师在技术上的帮助。所以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学生在应用新技术的时候是非常有热情和潜能的,这样教师才能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学习知识和技能。

(2)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策略至关重要,所以他们希望教师是学生学习策略的主要提供者。教师有义务把策略学习、英语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和谐统一起来。

(3)学生希望教师能够成为他们克服情感障碍和技术恐惧的帮助者。很多学生认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对于他们来说很有益,但是当他们遇到如TEM-4或者TEM-8的时候,会产生一定的情感焦虑,当他们对电脑不是很熟练的时候,会具有很强的技术恐惧。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教师转换角色首当其冲的问题。

(4)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不同的策略、方法和步骤。在这个张扬个性的时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潜力,教师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因材施教。有了网络技术和应用程序,使这个成为可能。教师可以运用应用程序,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而且每个学生也可以在教学资源库和教学库里,自由选择,选其所需,这样可以满足每个人的不同要求。

(5)教师可以在线开辟一个论坛,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桥梁。

(6)很多学生对电脑技术不熟悉,或者是对电脑游戏迷恋,这都不利于自主学习。教师要帮助学生去搜索信息,使用软件,限制其网络游戏。教师要对学生的正向情感负责,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7)构建一个大的教学资源库是每个教师的责任,积少成多,去粗存精,尽一切能力给学生一个丰富的知识宝藏。

3 结束语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职责,任重道远。教师要努力转换自己的角色,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摘要:当前信息技术和自主学习相整合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本文从自主学习及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师角色的转换,以促进大学英语专业学生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

篇4:中学数学教师应加快角色的转换

[关键词]数学教师 角色 转换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导致中学数学教师角色处于尴尬的境地,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确保新课程实验改革的顺利进行,必须加快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

一、今天的中学数学教师不好当

1.信息爆炸凸显出数学教师知识存量不足

传统社会中,信息的产生,更新转慢,信息传递渠道少,教师“闻道于先”获取理性认识,“游学”四方获取人生的感悟,然后传给学生,学生往往为先生的博闻强记、知识渊博所折服。现在,教师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相对社会信息总量越来越少,而且很多在迅速地过时,在一定时期内,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常常比老师掌握的信息量大,涉及面宽,甚至更先进。这种现状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向以传授数学知识为神圣使命的教师现在还能传授什么?

2.世事复杂显示数学教师视角有限

教师尽管有着比学生更多的认识上的深刻性、知识结构上的系统性的优势,但这种优势被今天我们面对事物的复杂程度弱化。教师对世界的看法只是众多可能看法中的一种,看问题的角度是众多角度中的一个,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一名中学数学教师,不应该以自己的标准和角度遮掩学生去发现另外的标准、角度。这就等于提出了一个问题:习惯于我讲你听的教学方式向哪里转变?

3.课程的大幅度改革,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学手段,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

在初中,引入了“三视图”的教学,体现出数学知识的应用,而现行高中数学新教材变动更大。这就给中学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适应教材改革的内容,研究教法,进入新世纪数学教学领域?

二、中学数学教师素质的内涵

1.严谨求实的个性特征

学术上必须一丝不苟、扎扎实实,即使通过想象、直觉、类比等一些不严谨方法创造出来的命题,也必须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众所周知的欧洲17世纪哥尼斯堡7桥问题无解的结论就引入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图论。教师的务实精神,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

数学自身的产生和演变,就从未满足过已有的事实,数学发展中数学概念、定理、法则的形成或建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创新的过程。数学特级教师马明在观看电视转播的世界杯排球比赛时,从场地工作人员擦地的一事想到,如果用一米宽的拖布把整个场地拖一次至少要走多长路程的问题,并用化归原理把所走的路程(长度)转化成场地面积计算,这是一般人不屑一顾的事,却是数学家运用数学的良好机会。是见一个高素质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他会不失时机地应用数学意识。

3.抽象概括、善于抓住本质的能力和知识更新的能力

首先,在处理数学或其他学科中的问题时,能透过现象抓本质:其次,应注意数学理论知识的更新,学习和研究近几年的数学著作和文献,了解最基本的研究成果,掌握最普遍、最重要的数学知识。1766年,德国中学数学教师提丢斯从《自然观察》中31提出一个“级数”表示:当时发现的6颗行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到1772年柏林天文台台长波德在他的《研究星空指南》又修改了提丢斯的“行星轨道数列”,预测在火星与木星之间还有未被发现的星星,到1801年元旦之夜果真发现了谷神星,可见数学预测的神奇功能。

4.理解、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即数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数学知识最为本质的、高层次的成分,它具有主导地位,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着重要领会数学思想是:化归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符号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与讨论思想、运动与变化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如配方法、待定系数法、分解与合成法等恒等变换方法,以及换元法、对称法、判别式法、伸缩法等映射反演方法。

5.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价值观、对象和活动观

加强数学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自身培养。在国外,一些国家开设的“问题解决”的课程,是基于把数学应用作为数学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一观念,值得我们借鉴和重视。寻求最优化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本能,在我们周围,最优化问题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如何使有限的材料得到最充分的应用;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库房、车厢)使得存贮量或货运量最大;如何在商品销售中,调整商品价格,薄利多锁,获得最多利润;如何在体能训练中调整训练强度和练习节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合理安排人员的配制,使全员劳动生产率最高,等等。把这些问题抽象成为一个理论问题,就是如何使系统在给定的条件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三、中学数学教师角色的转换方向

l.创立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

教师职前培养,人职培训和在职教育形成系列,使不同层次的教师教育具有连续性,为教师的自身可持续性创造条件。对于广大在职中学数学教师,主要通过职后的继续教育培训、校本培训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继续教育可以通过不同渠道和不同层次进行,即使学历合格的老中学数学教师要适应新内容的教学也要有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应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建立中学教育继续教育网站。开发网上教师培训资源,构建立体培训网络,打破教师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大幅度提高覆盖面。

2.改革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

过去的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机械识记,忽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学生的认知结构,素质教育应加强数学概念和数学命题的教学,注重概念形成过程和定理推理过程,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教师要讲精、讲透、讲活,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3.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和数学观

多年来,我们对数学的认识限于两个片面性:一是数学的作用仅限于工具性,而忽视了其文化性和训练价值.要注意数学的内容、思想广泛和语言已广泛渗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的数学素养是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即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二是数学特点总是指抽象性、精确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其实,抽象、精确、应用的广泛也是其他学科的特点,因而,要改变枯燥乏味的数学概念教学,教师必须进行观念的更新,即承认数学的双重性,演绎推理和观察、归纳、类比是数学固有的,承认比较、分析、集合、抽象和概括是学生应具有的逻辑思维能力:淡化概念,加强训练,把解题方法和技巧放在应有的位置。

4.重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

篇5: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作者简介:  黄在清:  男,1967年生,四川省泸州师范学校毕业。现参加《教育管理》大专自考。教育论文多次在高县、宜宾市交流或参评获奖。 论文《在体现个性中培养团队精神》参加北京当代师苑全国教育论文征文比赛获得一等奖,收入《中国当代教育研究》并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培养合作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现代中小学素质教育文萃》征文活动中获得二等奖,并收入此书全国公开发行。 论文《浅谈小学自然教学中的合作》参加《教与学》全国教师教育论文征文,荣获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国家级),并成书全国公开发行。  浅说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明确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身份转化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任务更艰巨,为了使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真正体现出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把握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是非常必要的。现就如何在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中把握住教师的角色身份,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领悟《课标》,当好组织者 教师如何去组织好学生,组织好一堂实验探究课,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主体意识能凸现于课堂之中,表现自我,体现出自主探究的主体地位,实际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课标》是对《大纲》的深化,是素质教育形式下指导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献。教师只有在充分把握《课标》理念的基础上领悟、钻研教材,备课时把握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个核心,精心组织,全面考虑,以学生身份、学生视野去观察、思考,备课,才能体现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才能组织好学生的探究活动。 现行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重知识轻过程,一切教学都是为了学生能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来,表面看是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际仍然是教师把知识放在首位,教师最终把学生引到知识的结论上。而《课标》要求的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则变得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落实在教学之中了。 因此真正当好组织者,在备课时教师的工作量就比以前增大了若干倍。钻研、组织备课材料时,要从这几方面去考虑:组织的材料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要能引起学生对自主探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要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科学素养的培养来,教师就要从这些方面去钻研、组织材料,把握知识、能力互化的切入点,在引领学生探究时才能有的放矢。 当好组织者还体现在对学生的组织。上课时指导学生分组,推举小组长,小组内合作,提出问题,怎样把握问题,也即要使提出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这些都是教师身份转换为组织者后首先要去思考、正视的问题。 二、把握方向,成为探究的引领者 学生主体地位凸现于自主探究科学的过程中后,如何结合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去把握探究方向,是教师角色转换后需要明确的问题。 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各自的兴趣、爱好、情感、价值观等,就有所侧重,表现出来也就体现在探究科学时的效果有差异。承认学生的差异才容易把握引导的途径,才容易找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切入点。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 鼓励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有关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由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实验过程由学生分小组去探究完成,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能适时创造提问的环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他们能提问,可以提问,有权利提问。  要真正起到引领者的“引路人”的作用,教师不能离开对《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系统学习,特别要理解、学习好学生的个别差异理论,才能根据学生人格的差异去组织教学。从教师的内心深处去尊重每一个学习小组,尊重每一个学生,当好引领者、“引路人”。因为学生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教师而言反而是一大幸事,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何去把握探究方向,正确引领学生。 要结合《课标》理念,掌握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发展特点,了解小学生的一般认知水平,才能容易针对不同年龄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不会超出他们的内化能力、又能引导他们迈向高层次、高阶段去自主探究的教学内容来。 三、相机点拨,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 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教学观念的转换,一件头等大事,要求教师善于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的位置,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即是要善于“心理换位”。只有做到这一点,能以“假如我是学生”这样一种理念去思考、分析、实验、探究,才容易感受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学生相似的情绪性反应。这样一来就容易把握住探究过程中学生出现的一些小组不按步骤操作、乱动手,一些小组不动手、没有正确操作,故结论不容易探究出来的失误现象。 根据教学实际情境观察:教师角色转换为学生合作伙伴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语言交谈也比平时随便了些,也就容易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来。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有一种感觉:“老师在旁、胆子不大。”有些想法不敢说出来,害怕受到指责、批评,甚至受到别组的嘲讽、打击。若老师不在场,胆子便变得大了起来,思路也更活跃,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探究科学的思维空间被释放,立即进入到探究科学的情境中。这说明只要教师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切教学设计围绕着学生,师生之间人际关系也更融洽、和谐,学生小组合作时就容易探究成功。 由于教师已将自己换位成了一名正在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学生了,更容易以学生口吻提出建设性的探究意见,小组内的学生也容易听进去,也便于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发现探究中存在的失误来,并能及时纠正。学生觉得教师真的是在为他们小组着想,与教师的合作也就更加融洽、和谐。 教师心理转换后容易为每一个学生着想,面对学生各组内出现的失误,教师就会马上理解学生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这样操作?教师还能在学生小组讨论、探究问题时,便于以学生身份参与到各个实验小组里面去,教师有每个小组都能参与进去的“特权”。把握好这种“特权”,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成功。教师能做到“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便于以后备课或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能考虑到学生探究时已经掌握的部分有多少?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又是什么?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能学到的知识是什么?愿学的知识是什么?…总之,学生探究路子多起来了,头脑灵活了,教师也尝试到《课标》理念、素质教育的甜头,对于以后更进层次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容易积累宝贵的经验。 四、角色转换要求高素养的教师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实验探究的核心。课堂上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课堂气氛和谐、融洽,便于各小组以团队精神去合作探究。各小组思想上没有压抑感,容易激发创新思维,有的内容要几节课、几周才能完成,探究过程需要在课外继续探究,才能得出结论。这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正确指引,角色转换要落实到教学中,应随时以学生眼光观察、思考、提问,以商量口吻对学生提出可以去探究的问题,对各小组探究中的失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角色转换迫使教师全面钻研业务,考虑一节课的思路、设计一个实验操作步骤的时候,自己在心里要明了究竟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如果这个目的达到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提高有什么好处?进入到学生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借鉴、学习、掌握先进理念,从中不断总结、体会,并付之于自己的教学实践。 科学课程对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角色转换后要不断总结经验,减少失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熟悉探究过程,把握探究过程,更加自觉地去学习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理论,改革教学。如果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方法、一定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那么科学课程标准的落实就会大打折扣,教师要变单一的科学知识的传授为全面的科学素养的教育,要把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转换为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 学校:四川省高县月江中心校  姓名: 黄在清 邮编:645152 电话:0831-5350040 电子邮件:he2098@163.com

 

篇6:网络时代教师角色转换

网络时代教师角色转换

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科所 李亚东

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网络化学习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换,才能适应网络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教师角色转换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第一,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习者通过网络就可便捷快速地获得所需要的各方面的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快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学研究者。传统教学中,国家统一编写教材规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网络时代教师是课程开发和教学研究的主体,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软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主动投身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网络时代课程教学理论的研究水平。

第三,学生品德培养者转变为未来生活设计者。网络时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化学习丰富了学生品德发展的内涵,开阔了品德培养的视野。教师要成为学生未来生活的设计者,建构具有前瞻性的道德价值观体系。通过网络渗透现代道德理念,积极引导学生的内在道德价值取向,培植学生道德理想和信念,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

第四,教育教学管理者转变为人际关系艺术家。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界限,拓宽了人际沟通的渠道,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性。网络形成的开放式教育系统,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关系的建立,教师作为人际关系艺术家,应更多地理解、信任、同情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和情感素养,形成宽容、尊重的良好个性和人格魅力,开展平等对话,提高师生间的协作水平,创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总之,网络时代,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也必将走出传统的角色,继而扮演新的角色,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成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扬州大学师范学院教科所 李亚东)

篇7: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顾秀峰 上饶市铁路中学

【摘要】

信息时代呼唤教师角色的迅速转换和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如何进行角色转换及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信息时代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和能力?如何让教师从传统角色转向新角色?教师信息素养与新角色二者的关系如何,具体的措施有那些?本文就以信息时代下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切入口,加以探讨,以求对上述问题的解决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  信息时代      教师角色      教师信息素养

人类社会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入二十一世纪,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对其旧有角色的挑战,信息时代呼唤着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要成功的从传统角色转换,其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发展成为转换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使其能较好的进行信息时代的角色转换,成为当前教育界的一大课题。

一、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现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已经日益普遍,它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多媒体教学既能做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

为了更好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要求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是计算机应用素质。我们通常说的多媒体教学是特指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并借助于预先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来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它又可以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即CAI。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影像等多种媒体信息,把多媒体的各个要素按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屏幕或投影机投影显示出来,同时按需要配上声音,以及人机交互操作,完成教学过程。正是因为如此,才要求我们教师要掌握最起码的计算机软件操作,如Powerpoit、Authware、Flash、3Dmax等,以及图片处理软件photoshop,声音处理软件豪杰解霸等。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就不可能游刃有余的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工作。信息技术就像一个有待发掘的大宝藏,如果想物尽其用,就需要我们懂得发掘,有效地开采。当然,并不要求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计算机专家,只需要我们是操作软件的有效应用者,就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完善、多彩了。

其次,是艺术素质。术业有专攻,每一学科的教师其学科素质应该说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其目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它的直观形象性,从而化解本学科中教学难点,减少教学坡度,提高记忆效果。因此,我们在制作教学课件时,要注意美感,要发现美,欣赏美,运用美,由此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使课件充分发挥它的辅助作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除了要求内容精湛之外,在界面设计上、色彩搭配上、也是很有学问的。当课件启动时,从人类的生理角度讲,首先是它的独特的形式吸引听者,然后才是内容。在日常的教学中每一个课件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提高个人艺术修养的过程,每一张幻灯片的制作过程,都是在构建美的过程。精心挑选每一个背景,精心制作每一个按钮,精心安排每一个图片,精心设计每一段文字的字体,颜色,以及放映方式……,将人的智慧与计算机最大程度的结合,充分实现虚拟教学与现实教学的结合。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喧宾夺主,以多彩的形式掩盖了教学的内容,相反,这对教师的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教师的角色与地位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中及在一定的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和评价者,这是长久以来不容置疑的。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结合的步伐加快,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即多媒体课件代替了教师的地位,成为了课堂的主角。为了有效地避免在教学活动中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我认为在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工作服务的同时,首先就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学生三者的角色与地位。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信息技术是辅助, 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不能打破,更不能弄混弄乱,特别不能使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的主导者。

首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设计者。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对学习过程(或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除了要将关键的`知识设计到问题中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把知识接受下来,并让学生在亲身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要考虑其引导的作用,因此每一段文字的放映方式就显得很有学问,它要随着教师的讲课速度相伴出现,如果在教师还没有讲到的时候知识点就已经出现,课件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是得不偿失的。

其次,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主动地去探索,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逐步学会在探索过程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任务更加艰巨。这样做尽管有这样做的好处,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了,由于青少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高中阶段的学生的注意力特别容易受外界新鲜事物的影响,所以当电脑中出现了一些和他们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或者以它们的思维难以想像的图片或影像资料时,教师的讲解常常被迫成了辅助。要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对教师的要求就更高,比如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语言表述,鲜活的面目表情等等都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更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才能更完美的体现。

运用信息技术是为了优化学习,而不是脱离教学而独立,所以在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避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要使信息技术渗透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结构及课程的实施方法中,要避免将信息技术装“门面”,盲目追求“高、精、尖”,从而滥用。

三、如何帮助教师实现角色转换

面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挑战,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可以采取的几点措施是:

(1)转变教师的观念和态度

转变观念就是要转变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知识观。要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教育技术意识,使他们对教育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重大变革有一个明确的理论认识。应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新的教育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它的出现,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契机,如果不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就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教师对新技术的态度影响到技术的应用以及教师角色的转换,由于缺乏计算机网络等知识的培训,不了解它们在教育中的作用,一些教师满足于传统的“粉笔加黑板,课本加笔记”的教学方式,存在着不良的态度:有的由于有误解,产生机器会取代人的忧虑,有失落感;有的态度冷漠,甚至拒绝在教学中使用新媒体;有的认为信息技术高不可攀,产生恐技术症;有的害怕在教室中摆弄计算机时卡壳,当众出丑;有的对教育媒体产生恐惧心理,望而却步,从“不会用”、“不能用”到“不想用”;有的对新技术期望值过高,一旦失败,就认其无效,产生失望心理。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挑战,对新技术不回避、不排斥,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相信自己能够用好新的教育技术,组织好教学。从敌视、担心到适应、接受,最后到舒适、安心。教师一旦真正发现新教育技术的价值,就会越用越爱用,越主动积极地去掌握这方面的知识,自觉自愿地运用教育技术。

(2)对教师进行培训

近年来,不少学校投入大量资金,添置了不少现代化教育技术设施,但多不能充分利用,甚至置之不用,“锁在深闺人未识”。重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受到专门的培训。看来,当务之急还是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尽快帮助教师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过程。

(3)学校行政领导的支持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学校行政领导应对新技术采取积极支持的态度,鼓励教师在课堂中应用技术,参与在职教师培训方案的实施,为实验新的教学手段提供足够的时间和必要的经费。学校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4)抓紧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制作

要使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有充足的配套软件。由于人们在开展电化教育活动时,往往注重硬件的投入,忽略软件的配套问题,导致设备利用率低或闲置而不能发挥作用。而由计算机公司或计算机专业人员开发的教学软件,由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不能与各科教材及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虽投入很多,却不能被第一线的教师所接受,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应由软件专家,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以及教育技术专家组成一支教学软件的研制开发队伍,制作出高质、高效、满足个性化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提供给广大教师使用。学科教师也可利用操作简便的软件开发工具,针对教学中的重点或难点,自行开发短小精悍的CAI软件。

四、教师的信息素养及教师新角色的关系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与帮助教师实现信息时代下角色的转换是同一的,要实现角色的顺利转换,必须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必然促成其角色的转换。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教育工作者忽视了教师素质结构中的信息素养的培养,导致教师队伍信息素质低。目前教师的信息素养低的主要表现为:(1)信息意识弱、信息敏感度低。教师的学位和学历层次普遍偏低,这是因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合理,信息面窄,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和处理能力,甚至有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现象发生。(2)对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因此缺乏信息意识和观念,许多时候教师不是去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而是逃避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他们更是裹足不前。因此当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成新形势下的角色转换,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

五、教师个人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式

从教师个人的角度看,教师信息素养培养具体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短期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短期集中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的进修活动。主要包括:由各大学院校、教研部门等组织的短期培训,由政府部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等。

(2)校本培训

这种方式主要是指基于学校组织的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活动。主要包括:学校组织空暇时间的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

(3)自发研修

这种方式是指非组织性的、自发的教师自我提升信息素养的活动组织。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杂志;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与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

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助于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在信息化时代,是全民素质提高的可靠保障和前提之一。因此,应该充分重视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当然,教师的信息素养是一个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而其内容不断变化的概念,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也是一个其内容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 徐梅林等,《对上海高校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知识的调查与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年。

[2] 张情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3] 吴岚,《知识经济时代与教师的信息素质》,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

[4] 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杜。

[5] 姜志兴,《中小学教师的信息素质及其培养》, 中小学电化教育,1999年。

篇8: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角色,教师角色,专业,教师专业,途径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 教师职业正在被重新认识、发现和定位。我国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也使得这一古老职业中的教师角色发生了新的转换, 进而对教师专业化发展途经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即教师专业化的发展途经要适应教师的新角色。

一、关于角色和教师角色

“角色”一词源于戏剧, 自1934年米德 (G·Hmead) 首先运用角色的要领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 角色的要领便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之中。教育、教学过程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说, 就是通过传承文化对新的社会成员进行培养的过程, 更是社会按计划有步骤地使新成员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一社会化的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是其中两种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作为社会的代表, 是社会文化的代言人, 被派到课堂。在知识经济时代, 在新的社会历史形势下,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 教师单一的教学情境早已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培养出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新成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社会需要, 教师需要转变角色, 建立新的教师角色观。

二、教师角色的转换

(一) 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学生学习的“活水源”

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社会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速度加快, 职业频繁流动, 对于个人来讲, 在学校获得的知识早已不能适应一生发展的需要, 因此每个人需要成为终身学习者。在21世纪, 终身学习是生存概念, “现在这种思想已经传遍全世界, 终身教育也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 一个有关文明本身的问题了”。

(二) 教师权威的转变

赫尔巴特曾讲, 教师所说的每一句话, 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法律。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不断转变, 教师的“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正在被逐渐消解;教师的“专业权威”随着教师独占知识局面的瓦解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 “权威式的传递知识的办法正在通过花费更多时间判断学习者的需要, 推动和鼓励学生学习, 考核所获得的知识等办法加以补充”。[2]教师所表现出的渊博学识、敏锐思维、开阔视野以及谦逊宽容的品格等, 在一定程度上赢得学生的尊重与爱戴;教师身上体现的智慧、知识与道义, 对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 教师要成为研究者

这里研究主要是指教育、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 与非专业性的学术研究存在本质的区别。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 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向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转变。教师作为教学的研究者, 进行着积极有效的教育。对于教育、教学问题来说, 由于自身具有实践性、情境性, 因此, 在安排教育内容的过程中, 需要付出工艺师般的匠心, 以及戏剧演员般的投入,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教学具有审美价值, 同时洋溢着立体动态艺术。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需要将教材、学生、时空三者融为一体, 进而演化为艺术。事实早已充分地证明, 对于教师来说, 教育、教学研究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最佳途径。

三、教师专业化及其发展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 教师角色的明显转变, 我们对教师专业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世界各国, 尤其是各发达国家都把专业化作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目标和手段,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育的改革的趋势。

(一) 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专业一词最早是从拉丁语演化而来的, 原始意思是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3]自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66年发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以来, 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 或者应该看作是一个专业性职业, 则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专业背景下, 教学不再仅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 而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新知识以及共同发展的过程;学校也不仅仅是学生成长的地方, 更成了教师发展的地方。本文认为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1) 有规定的学术水平和学历要求; (2) 有特定的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要求; (3)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教育内容和措施; (4) 教师专业发展是持续发展的过程, 既是动态的又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 教师角色转变情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 使教师成为研究者, 开展研究性教学,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要解决素质教育问题, 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虽然教师进行研究活动的意义早已为人们所认识, 但是近年来的校本研究与校本课程的取向, 才使这一认识落到了实处。与搞得轰轰烈烈的学生研究性学习相比较, 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则还有很多不足。

2. 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要求加快教师一体化进程, 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通常情况下, 一体化教师教育主要包括:职前培养、入职教育、职后提高的一体化, 也就是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为一体;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小学将完成对接。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单一的教师培养方式。目前就业的市场化已经在客观上打破了原有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 国家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鼓励综合性大学、高师院校和非师范类高校参与培养中小学教师, 使得一个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逐步形成。

3. 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1) 改革教育学院的教学工作, 增强综合能力, 改进课程, 提高教师专业培养的有效性,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科水平与教育水平。 (2) 对培养目标进行规划, 需要结合教师专业终身发展的整体需要, 调整培训机构的功能, 构建课堂体系, 确定评价方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学历水平, 推行教师资格标准化以及职前与职后培养的一体化。

4. 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寻求新的专业特性。

(1) 地位问题在新的教师专业特性中尽管重要, 但前提是提高教师的服务质量。 (2) 专业知识和技术基础等教学的认识和技术在新的教师专业特性中固然重要, 但是, 与学生之间建立感情关系更是基础。 (3) 教师的视野一方面注重能力和个性, 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性事务, 要超越所执教的课堂和学校, 清醒地认识价值观。 (4) 教师对自己的终身专业发展负责的思想至关重要;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 必须保持不断的学习状态, 坚持不断的学习教学;教师的终身学习必须是自主的。[4]

参考文献

[1]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80.

[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72.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篇9:促进教师角色转换 加快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角色转换与重塑

一、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所带来的教育观念转变,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因偏远贫困地区教师尤其是中老年教师,教学观念相对落后,专业发展缓慢,急需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多方面的,很难一概而论,但值得关注的是,学校的传统功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地方,而且日益成为教育改革的中心,科学探究的中心,并兼具教育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角色。科学探究将成为新型学校的特征,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成为首要任务。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者,而且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绝对权威。事实上,这是一种很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教育新课程强调的教育理念,是要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将不断转变为教学对话、交流与知识构建活动,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快的气氛,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知己,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探讨问题、寻找真理,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师和学生都处于愉悦的状态。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的过程,而是一种学生容易接纳的、支持的、动态的、发展的,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二、实现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改变

基础教育新课程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学生以往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有利于教学方式的改变,树立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创造性的、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习兴趣。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成长。其次,教师还要由课堂的管理者变为组织者,为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

三、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个性,只有在教师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潜能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精神。

其实,教师和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力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必须要有一个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形成创新力的环境和氛围。首先,教师要起导航作用。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这四个因素的整合,是新课程极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其中“以人为本”是主要因素,教师要最大限度的挖掘课程中蕴含的人文潜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风格与新课程同行。

四、教师角色的转换

未来的教育是开放性的教育、竞争性的教育和个性化的教育,这对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面临的挑战。教师只有把自己定位在研究者、探索者和不断学习者的位置上,才能成为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适应着。

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被动的实施者,而是课程的主动设计者。教师不仅要承担对教学文体加工和构建的任务,还要承担起选修课的开发责任和任务。在这个前提下,教师必须把格式化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转变为“怎样教”和“教什么”,把原来的“按我指的路行走,没错!”转变为“让我牵着你的手,在风雨中共同行走,共同发展”。否则,新课改就成为一句空话。在新课程实践中,教师还要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和发现、挖掘、整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增加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使他们身临其境地参与实习考察、科学研究,主动接受科学知识与环境保护的教育,实现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学校),从而使教师的角色根本转换。

五、教师形象的重塑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践者、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知识的生产者,做不到这些,教师的良好形象就得不到重塑。

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变得更加完善的职业,而教师的工作,又是一种创造性的高级劳动。当前,教师良好形象的内涵意义不再是一桶水,而是一条河,一条长流长新的河。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深入发展,为教师重塑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发展平台,谁能及时意识到这一点,谁就会在新课程实践中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从中享受到教师这一特殊职业的欢乐和尊严。原来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就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一个研究者和创造者;不再只是一个真理的宣示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因此,积极的、能动的教师形象将取代消极的、被动的教师形象。

上一篇: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下一篇:三月美好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