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与践行

2024-04-17

师德与践行(通用8篇)

篇1:师德与践行

师德学习与践行

兴山职教中心张琼

毛泽东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刘少奇说:一天不用功,赶不上毛泽东。两位伟人所体现的互敬互爱,强调学习之重要,弘扬你追我赶的学习精神,让人感动。每年一度的师德学习,老师们自查、互评,仍共同进步的捷径。以下是对照‚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记录的个人职教生涯的职业幸福事儿。

一、班主任工作——真心育人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是我的职业理想。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骨干,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以五勤自律,以爱的胸襟关爱每位学生,所带班级每年都被评为优秀班级。2011年撰写的《中职生违纪行为探析》获省职教学会德育二等奖;2012年设计的主题班会《扛起我们的责任》获市中职学校主题班会设计一等奖;2012年获县(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二、教学教研——潜心钻研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11年被学校认定为首届骨干教师。

1、教学质量:截至2008年农学专业课仅设为高考过关课以前,所授专业课多年获市对口高考教学成果奖。2005年参加宜昌市普通高中生物优质课竞赛获二等奖。2009年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农林类专业说课比赛获二等奖。2010年参加河北省科技师范学院项目教学法教案大赛获二等奖。2010年在湖北省第一届‚人教杯‛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

2、技能教学:2010年辅导的学生参加全国农业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011年获宜昌市优秀辅导教师奖。2010年在河北师范学院组织的种植业实践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2012年《职业技能大赛的赛后理性思考》获市职业技能论文交流二等奖、省农类中心教研年会教研论文二等奖。

3、投身新课改,编写校本教材:在教研组内积极推广项目教学法等适合专业课技能传授的教学新模式。2012年成功编写行动导向教学校本教材《蔬菜栽培》,并在省职教年会交流。

4、教研:2010年参与省教研课题‚以技能为本位的中职农业教育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省一等奖。2012年参与市课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获市二等奖。2013年主持市课题‚中职现代农艺专业课教学模式研究‛结题并获市三等奖。主持的省课题‚中职现代农艺专业与产业、职业、企业对接的研究‛顺利结题。多篇论文在《宜昌职教》《现代教育》刊登。

5、双师型教师:2010年获农艺工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证。2011年获共青团系统心理健康辅导员中级资格证书。

三、科研课题——悉心科技

身在教育战线的我,2006年主持县级课题‚高效蔬菜新品种引进试验与示范‛并顺利结题。2007年参与国家级课题及多个县级课题研究。2009年参与的国家级课题获县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参与科研课题和服务三农等活动中,多篇论文在《中国南方果树》《广西园艺》《果农之友》《三峡科技》发表。2010年被推选为兴山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官。

四、教研组管理——倾心经营

2011年开始胜任农艺教研组组长,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之路。所任教研组被评为湖北省的‚品牌专业‛。2012年,带领组内全体教师成功举办湖北省农类中心教研组年会,获得省市县领导与同仁的高度赞誉。每年都被评为校优秀教研组。

我自信,只要心中有爱,爱职业、爱学生,我会和身边一些优秀教师一样成长为幸福的最美教师。

篇2:师德与践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振兴教育的根本所在。通过师德师风的学习,使我深刻认识到践行师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是高于一般社会公众道德水准的职业道德,由教师的职业道德决定。

尊师重教,古已有之,古之学者必有师。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师德规范也有了新的特点:

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爰学生;

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全面提出了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而贯穿这六点的主要是什么呢?“爱”!

“爱”确实很难做到,不光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更主要的是“关爱学生”,这是教师的“根本爱”。而如何做到是我们应该深刻认识的问题,在平时教学中一定要围绕“爱”学生这个中心来进行。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过错,不歧视排斥每一个差生,多用正面的来激励学生,特别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些都是我们很容易忽视的,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要高度重视。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自尊,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需求,但尊重是相互的。尊重学生的实质就是把学生当作和自己一样有尊严、有追求、有独特个性特长、有自我情感的生命个体,从尊重学生出发,建立新型的现代师生关系,教师要进行必

要的角色转换,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中摆脱出来,要从家长的威严中解放出来,要从唯一正确的师长的假想中醒悟过来,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欣赏,懂得赞美,善于交流,成为学生成长的伙伴,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鼓励者,成为“孩子们的同志和朋友。

篇3:师德与践行

1 师德培养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思想进步的引导者,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力军, 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施者, 只有具备高尚的师德, 教师才能更好的传授知识、引领学生思想进步, 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 不断研究教学内容,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 要特别注重师德培养,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 师德建设的现状

2.1 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笔者通过对师范院校的走访调查了解到大多数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课程、活动、情景。对于课程, 笔者了解到这里的课程指的是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在职前进行师德教育的、列入课程编制计划中的实体内容, 其专指学科课程, 是作为活动的相对概念。而在活动的设置上大多数学校则采取了包括学生主动参与的游戏、劳动、学生之间的外部协作和见习、实习等其他集体性活动, 其具有重要的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功能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单纯的课程师德培育所带来的不足。对于情景设置上则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 情感色彩浓烈的活动情境, 如英雄人物事迹报告、先进表彰会等;二是, 感染力强的艺术情境, 包括如电影、录像、主题文艺演出等活动;三是, 指校园的文化和生活情境。情境作为一种综合性的道德教育气氛, 往往能够营造出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德育情境。

虽然师范院校采取了以上几种师德培养方式, 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 第一在课程学习和设置上, 目前大多数师范院校师德课程内容的选取, 依据的是理想主义的德育取向, 往往忽视了模式化的课堂教学和社会生活现实这两大矛盾事实的存在, 人为地剥夺了道德教育的根基性, 以培养圣人人格为师范教育之使命, 该取向也导致师德教育的形式化, 不能将所教内容真正内化为指导学生未来行动的行为准则。第二, 活动虽然是师德培育的有效方法之一, 但这一方法的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剥夺学生的自主意识;活动实践机会不足等。而在情景文化的设置上也存在以下几点矛盾:第一, 校园文化情境与生活情境的松散性;第二, 艺术情境和活动情境的缺乏。利用形象化、艺术化和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结合师德培育内容的活动情境太少, 活动形式单一。

2.2 师德践行的现状与问题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今教师师德建设的情况, 笔者对杭州市某小学的教师与学生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制作60份针对小学教师和200份针对小学生的问卷。针对小学教师的问卷主要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展开调查, 从而发现问题, 针对小学生的问卷主要对教师师德及建设的情况进行调查。经过回收统计, 针对小学教师有效问卷回收50份, 针对小学生有效问卷回收180份, 最后经统计软件分析整理得出相关数据, 对师德问题及建设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

笔者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 师德践行的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当在被问及对于有同学犯错误或不做作业时, 老师会怎么做的问题选择上, 7.98%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了辱骂, 9.82%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了变相体罚 (如罚站等) , 5.52%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了体罚 (如打等) ;而对于老师会打同学手心或者其他部位的问题回答, 有62.58%的被调查同学选择了有时这一答案;对于在被问及老师是否有在课堂上罚站过同学的问题时, 65.0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有时这一选择, 10.43%的被调查学生选择了经常这一选择, 从以上几个问题的答案选择上我们不难看出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辱骂、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现象, 这也表明师德践行现状较为严峻, 需要引起社会高度的重视。

3 师德现状的成因分析

3.1 高校师范生培养因素

第一, 师范生师德培养自我意识缺位。正如前文师德失德现象原因的环境因素所提到的, 师范生自身不重视自我师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往往重实践轻理论, 重成绩轻态度, 一味地追求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学习, 却忽视了作为教师最为关键的师德培养。

第二, 师范生师德培养方案设计不足。通过调查发现, 大多数师范生的培养方案注重教师基本认识素质学习和教师技能的培养, 而对于师德培养这一模块却涉及较少缺乏基本的师德、师风学习的课程设置, 同时也没有设置专门的师德课程讲授。

3.2 在职教师践行因素

第一, 教师在社会生活面临多重责任, 导致心理承受力超负荷承受。教师其特有的多方位的角色, 要求其妥善处理好多方关系, 这无形中给教师施加了极强的心理负担, 容易造成教师心理矛盾, 形成心理障碍, 导致身心疲惫, 工作中控制不好情绪, 往往做出一些违背师德问题。

第二, 市场经济下的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对教师心理的影响。伴随社会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教师受社会中金钱利益等不良诱惑的影响, 主观与客观、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发生摩擦、冲突, 引起教师的心理不健康, 造成一些教师偏离职业道德要求, 做出违背师德的行为。

第三, 忽视教师心理健康。学校忙于抓教学质量和管理, 家长要成绩, 社会重声誉, 整个社会只看到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 而鲜有人问津教师面临的压力, 忽视了教师心理健康问题, 常年单一的工作环境和压抑, 心理问题无法排解、疏导, 量变引起质变, 引发教师师德问题出现。

4 加强师德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4.1 社会层面

第一,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缓解教师压力。首先, 媒体要在全社会营造教师热爱教育、社会关心教育、学生乐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其次, 社会及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不应过于苛刻, 避免教师心理负担过重。最后, 学校要设立合理的考核体系, 给教师相对宽松的环境。通过多方努力, 缓解教师压力, 使师德水平得到提高。

第二, 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健全立法规范。实施教师资格证定期审查制度, 依照师德标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 加大对教师资格监督的力度, 对不符合师德标准的教师做出严肃的出来, 建立健全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 提高考核标准, 并在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 (职称) 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和特级教师评选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

4.2 高校层面

师范院校应该为用人单位和社会培养师德高尚的教师资源, 提高培养水平, 严把新教师师德素质培养关。一方面, 改进完善现有的培养方案, 从而引导师范生正确培养师德, 真正培养出有知识有能力有素养有高尚师德的未来教师;另一方面, 要建立健全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机制, 关注教师的师德践行情况, 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方案作出调整。

4.3 教师和在校师范生层面

教师应该良好控制个人的负面情绪, 学会自我解压。同时应该用正确的态度看待外界压力, 培养善于调控自我心理的能力, 重视对师德的自我培养与提升, 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严格抵制不良价值观影响,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结语

“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师德建设是教育的根本, 特别在新形势下, 教育有了新的变化, 而师德却出现了种种问题, 这就更需要我们重视师德问题, 以恰当的措施去解决师德问题, 共同撑起明天的希望。

摘要:近年来频发的教师性侵学生事件让教师师德饱受争议, 但人们纷纷关注、批判教师失德现象本身的同时, 师德失范背后的成因却被忽略与遗忘。本文通过对在职教师师德践行及在校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现状情况调查, 探究师德失范行为背后的成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师德失范,师德建设,师德培养,师德践行

参考文献

[1]侯贵宝.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重建[J].教育与职业, 2005 (1) .

[2]廖其发.论改革我国师范院校德育的基本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13, 15 (5) :59.

篇4:弘扬师德 践行规范

以“爱”为核心的师德品质

真心关爱学生,这份爱应是真挚、无私的,只有这种爱才真正具有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

我们常看到,有些教师,教课深受学生喜爱,所教学科的学习成绩也往往普遍较好;有些教师,逢年过节都有许多毕业后的学生成群结队回来探望;有些教师,批评学生虽严厉,但学生却乐于接受,甚至听老师的话甚于父母的话。这些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深受学生的爱戴。究其原因,就是学生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师爱,感受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关怀。

笔者曾参加过一场由初三年级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的“中考百日誓师大会”。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家长和孩子手挽着手一起“跃龙门”。但有几位学生因父母有事,未能到场参加活动以致落单而不知所措。这时,有教师果断走上前,挽起学生的手昂首走向“龙门”。活动结束后,笔者看到有位学生扑在教师的怀里落泪了。

有教师说:“我就是喜欢学生,我就是喜欢当班主任”;有教师说:“我的生命和事业就在学生中”;还有教师说:“学生的发展并不意味着必须牺牲教师的发展。相反,只有教师发展了,学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常言说得好:“真水无香。”这些教师的言行,体现了他们对学生的真心关爱!

以“诚”为本的工作原则

教师对待学生、教育学生,应该是诚恳的。正所谓“以心去发现心,以火去点燃火。”

笔者有一次听公开课《红军不怕远征难》。授课教师让一位看起来非常文静的女同学上台朗诵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只见她憋红了小脸才朗诵了两句,然后就开始结结巴巴地读不下去了。一看,原来是诗中有几个生僻字难住了她。眼看她再继续朗诵下去会引起哄堂大笑,只见教师大声对全班同学说道:“××同学敢于站起来朗诵,且铿锵有力,精气神都在,非常好。现在有几个字她不会读。我们怎么帮助她?”“和她一起朗诵!”有同学说。教师马上表示赞同:“好!这正是红军的好作风,谁遇到困难,我们大家都来帮助她。就让我们大家和她一起朗诵吧。”顿时整个教室响起响亮的朗诵声。朗诵完毕,我看到这位女同学激动地走回自己的座位,而回望着老师的那一瞥,眼里满是感激和信任。

俗话说:在信任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信任,在怀疑中长大的孩子学会怀疑,在宽容中长大的孩子学会宽容。为了我们的学生,为了祖国的未来,让我们学会赏识孩子吧,让他们天天都拥有好心情,充满自信地面对竞争和挫折,展示自身的价值。

以“才”为中心的文化素养

我们说:“无德不能当老师。”我们也说:“无能不能当好老师。”只有德能兼备,才能有效地、科学地、务实地搞好教育教学工作。

有一次听课,教师正在介绍从小布什、希拉里被丢鞋事件看公众危机的处理技巧。小布什机敏地躲过了朝他扔过来的鞋子后,说了一句:“我看过那只鞋子是10号的。”希拉里及时闪避并打趣说:“是有人朝我扔东西吗?这是太阳马戏团的部分表演吗?”此言一出,立即引起与会者哄堂大笑。他们都巧妙地化解了一起尴尬的事故。教师刚讲到这里,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问道:“老师,假设是你出国访问被扔鞋了,你会怎么说?”这个突如其来的问话把所有人都吓了一跳,我为这位教师如何应答学生而捏了把汗。但只见这位教师不慌不忙,微笑着应答道:“如果有人向我扔鞋,我会调侃地说‘这鞋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同学们会意地笑了起来,不由得为老师的幽默鼓掌喝彩!

这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位教师较强的应变能力,他能够抓住偶然的契机及时教育学生。于是,学生情绪被巧妙地疏导了,思想境界也得到提升了,一堂课在教师充满睿智的引导下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教育家叶澜曾这样分析:“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待的未来的理想风采,在我们的身边已能找到这样的老师,然而在未来的社会中,这将是一支值得人们敬佩和国家引为骄傲的、由千百万教师组成的大军。”故应当说,师德与师能,二者是并重的。

“活”的工作方法

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教师的工作,其对象是人,最需要讲究灵活的工作方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借着学生出现的问题,伺机发挥,并巧妙、出奇、适度地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学生顺利渡过难关。

说一个故事与大家分享吧。某次高考日上午,在候考室里,一位高三年级的女同学由于紧张惧考,突然放声大哭。在场的教师进行了安抚劝慰,该学生的父母也赶到了学校,可她就是不肯进考场。距离开考不到5分钟了!就在所有人都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班主任突然灵机一动,从其衣服口袋里摸出了一枚精致的纪念币,然后放在这位女同学的手中,跟她说:“这枚纪念币是老师的幸运币,它跟随老师多年了,遇事皆能逢凶化吉哦。这样吧,今天你参加高考,老师就暂时把它借给你,这两天你都把它带在身上,相信它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

霎时女孩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手心紧紧拽着老师的这枚幸运币,缓缓走进了考场。据说该生后来在考试中发挥得还不错,考上了本科。可见,教育不仅需要有爱心,更需要有活的工作方法或技巧。

总之,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加强新时期的师德修养,规范教育行为,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认真践行师德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在工作中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篇5:践行师德

众所周知,中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教师之所以如此受人尊敬,大概就是因为他们不仅是人类掌握知识,开发理性、奔向光明的引路人,因此,教师这个职业也理所当然地被人们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教师并不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都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置身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如何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敬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就不是很容易的事了。下面,就结合本人多年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经历,谈谈我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解与认识:

一、勤业乐教,无私奉献是教书育人的根本

教师是个清贫的职业,工作辛苦,报酬微薄,职业要求近乎苛刻,曾使很多人望而却步。而我从选择师范院校的那一刻起,就树立了为之奋斗终身的信念。

二、锐意进取,教研先行是教师爱岗敬业的主要表现

一个爱岗敬业的教师,不会满足于仅仅依靠经验教育人,他会着力总结教育规律,发现并按教育规律的要求科学施教。在多年的教学中,我不拘泥于前人,无论是备课、上课、管理班级,我都将自己的教育行为置于科学认识,在教育规律限定的范围内科学地规划、组织、实施,因材施教。

三、严以律已,好学不倦是教师师表风范的基本要求

严以律已是保持良好师表的根本保证,为追求“言传”与“身教”二者的统一,我特别信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时时、处处、事事都尽力做到为人表率。我时刻想到:我的言语、行动要维护孩子们心中的神圣,要维护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为此,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自己必严格遵纪守法;要求学生言行一致,自己必先言必行,行必果;要求学生勤奋学习,自己必先争做一名工作态度端正、教风严谨,成绩一流的教师;要求学生朝气蓬勃,乐观向上,自己就必须以笑脸来迎接每一天。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把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奉为座右铭。我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并且随社会发

展变化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结构,以适应社会变迁的需要。利用闲假时间,就看一些名著、看一些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我还参加了学历进修班,主动学习了教师继续再教育课程,申请参加各种形式的德育培训班、班主任学习班,自学了计算机技术。老老实实地对待学问,求真求实,给学生树立了严谨求实的榜样。

四、廉洁从教,顾全大局是教师职业道德情操的具体体现

卢梭认为,教师的头一个品格就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出卖的人。我说:“教师职业虽清贫而又艰苦,既然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应该无愧于教师这个称号。”

篇6:践行师德育人

教师道德品质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学手段。只有用真诚的心去感化学生,用真诚的爱去引导学生,只有真的爱学生,才能当之无愧地说爱教育事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素质教育才不会失真,教育质量才会蒸蒸日上。

坚持立德树人,首先要践行师德育人。教师要加强自身师德修养,做到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以自己的言行引领学生、感化学生,走进学生心灵,关爱每一个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对于我们今天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息息相通的。爱教乐业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 “爱满天下”的博大情怀和高尚情操,引领自身的专业发展,坚持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要做一名好教师,必须广施爱的甘霖,以高尚的情感感召学生,以和谐的环境陶冶学生,以丰厚的知识哺育学生,以满腔的热忱关爱学生,把“爱”洒“满”天下。

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立德树人”做出了最为诚恳的回答。立人先立德,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我们应该坚持德育为先,培养有着健全道德的人。

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我们要切实做到爱岗敬业,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要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要关爱学生,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职教事业;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用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要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我们要要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

篇7:践行师德学习体会

教育的每一次深化改革和大发展,首先要有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对于特殊教育岗位上的老师而言更要做到爱生以德。

爱是生命的维生素,人们都渴望得到“爱”,爱的范围是很大的,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爱的关系,而离我最近的、最有内容的爱则应当是一个教师对一群学生的爱。

“让孩子健康地快乐地成长。”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因为在让孩子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倾注着教师的无限的“爱”,这种“爱”的就是“爱心”、“奉献”和“责任”。教师对学生的“爱”能架起师生关系的桥梁;能春风化雨,浇灌每个莘莘学子;能熏陶、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养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质,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对于班级中的所谓的“差生”,我们要把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感情投向他们。因为这中间包含着教师的责任。师爱是阳光雨露,学生是花朵禾苗。对学生的爱既要象阳光一样普照大地,又要对一些缺少爱的同学有所倾斜。因为他们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难以拥有健康、快乐、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们能还他们以健康、快乐、自信、向上,那该是多好的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翻译的《爱的教育》就有这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真谛之所在。如果把整个课堂比作是河床的话,那么师爱是浮动在整个河床上面最最灿烂、最动人的浪花,是大海富有生命的潮汐。

“爱”只一个字,但做起来谈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爱对一个人的品格、一个人的底蕴,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今后的成长都有重要的作用。教育中有爱,有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舒展,有助于学生个体生命的涌动。

徐敏:

教师去学习礼仪规范,提高自己的修养,培养自己良好的气质风度,也许比学业的进修更来得有意义。因为我们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一项不断与人交流交往的工作,与学生,与家长,与同事,如果不懂文明礼仪,周围的人很难接受你,承认你。对于教书育人的教师来说,为人师表,即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一次,当我走进教室,我们班的一个男孩跑到我面前说:“老师,我的回家作业忘在家里了!”换做以前处理学生的办法,我肯定让他另外补起来了,谁知道他到底做没做呢?但当我看到眼前这张稚嫩的脸蛋时,我原谅了他,只是要求他明天带来给我看。第二天早晨,我刚从教室走过,还没进办公室,他就追出来把作业交给我了。我想,不管他是真的做好了忘在家里了,还是后来补起来到第二天再来交的,这一次小小的宽容让他感觉到了我对他的信任,我相信,以后他一定能及时上交作业的!

所以我认为爱护学生,善于包容的老师,这样才能受到学生欢迎。

顾小红:

一、“爱心”,这是教育成功的根本点。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作为教师,只有全心全意地爱学生,才能取得学生的信赖;爱的越深,教育的效果就越大。当然,教师的爱要细致而严格,爱学生不是一味地溺爱学生,更要有严师之威,教育是爱更是一门艺术。

二、“诚心”,这是教育成功的出发点。

教师对待学生,就要心平气和,真心相待,要努力使学生相信教师这样做是为他们好,要充分理解与信任学生,放手让学生工作,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心得

三、“耐心”,这是教育成功的必要环节。

教育学生是有一个过程的,特别对于我们的特殊学生,教师一定要有耐心,善于捕捉任何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哪怕只是很小的一点进步也要及时表扬,充分肯定,热情鼓励。

四、“信心”,这是教育成功的动力。

教师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自己的工作,喜欢自己的.工作,只要持之以恒,肯下功夫,对症下药,教育出现成功的那一天就会到来。我们的学生都缺乏自信,但作为教师必须充满信心,否则就会出现半途而废的现象或功亏一篑的结局。

无论是谁,只要我们每一位老师拥有爱心、诚心、耐心和信心,把教师的爱奉献给每一位学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我们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

顾敏:

作为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所面对的对象是些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他们有的生活在自我封闭的环境中,有的情绪无法自控,有的行动不便,甚至有的生活不能自理。在这片园地里,我们需要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无怨无悔、淡泊名利;需要用十倍的艰辛、百倍的耐心去培育这些“残苗”。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要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更需要注重创新师德观念,更需要有“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书育人”的崇高的师德师风。

我们从生活,学习以及心理等各个方面去爱学生,从学生一入学开始,就要疼爱与关心他们,从简单的吃饭、穿衣到系鞋带,上厕所等小事,处处时时对他们给予帮助、指导,促使他们萌发健康、正常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一开始就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我们还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对特殊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我们要以实现学生的生存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源泉,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紧密围绕生活主题编排实用教材。因为这些残疾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得到的关爱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教师更需要了解他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分别制定不同的计划,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他们制定个体化教学方案。

人们常说:“没有梦想的人生是乏味的;没有创造的生活是平庸的;没有燃烧的事业是无奈的。”教师职业苦中有乐。我们不是教书匠,我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我们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我们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顾敏捷:

班主任只有把爱的情感投射到学生的心田,师生间才能产生心心相印的体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热爱学生是班主任教育艺术的基础和前提。一个对学生冷漠无情的人,是根本无法实行教育的,更谈不上教育艺术。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管理;没有爱,就不能掌握成功教育的管理方法。 热爱学生,也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学家曾说:“漂亮的孩子人人都爱,爱不漂亮的孩子才是教师真正的爱。”平等地对待学生不仅指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也指教师和学生保持平等的地位。教育者要蹲下来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以学生的眼光看问题、看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育者才更有心去主动地创造更充裕的时间和空间去了解、剖析、关爱学生,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教育。老师要真正走到学生中,营造一种和学“等高”的平等气氛,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里率真地袒露他的一切。 疏松的土质能使植物更加茁壮的成长,宽松的环境能使心灵更健康的发展。创设宽松的育人环境,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活泼的学习,是我所追求的工作原则

篇8:师德与践行

一、牢固确立爱的教育主题, 精心营造爱的文化

教育主题是教育思想的具体凝炼和明确表述, 教育思想是人们对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 是一所学校也是每一位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导和保证。它存于无形, 但通过种种有形的、现实的言行表现出来, 并且通过这种表现向世人展示自己的教育效果。爱, 应该成为任何时期的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的教育主题。文化塑造人, 文化滋养人, 文化推动人, 文化规范人, 从事爱的教育就必须在爱的文化中形成爱的推动力和自觉行为。

1.于全局处推进

营造校园爱的文化有利于形成爱的空气, 这就要从大处着眼。可以寻求有形的落实, 比如走廊文化、教室文化、文化长廊均可渗透;可以让文学名家、教育名家、科学名家对“爱”的注解包围学校:“爱人者, 人恒爱之。”“爱是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爱是生命的火焰, 没有他, 一切变成黑夜。”“爱是人类最美丽的情感。”还可以于无形处修饰, 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譬如重庆市实验三小就把构建以“热爱”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师共同的价值取向, 让爱成为学校发展的灵魂和师生成长的氧气。我们教师要爱祖国、爱人类、爱学校、爱学生、爱工作、爱学习、爱他人、爱自己;学生要爱世界以胸蕴天下之胸襟, 爱祖国以振兴中华之责任, 爱学校以爱校如家之情怀, 爱老师以感恩报答之情结, 爱学习以励志成才之基石, 爱同学以海纳百川之胸怀, 爱自己以健康成长之快乐[1]。

2.于细微处渗透

生活由无数个细节构成, 人的行为总是于细微处体现得最为真实, 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必须关注细节, 善于捕捉每一个教育的关键点。在细微处渗透爱的一种典型做法就是呈现爱、展示爱、传递爱。比如, 借助思品、语文、班会等课堂经常在班级展示与爱有关的班诗、班歌和班级故事。经营“爱心语录”也是一种巧妙的做法, 教师与学生共同创作爱心语录, 或编辑成册, 或书写于黑板报、学校长廊、教学楼楼梯口等显眼的地方, 以分享和共勉。再如, 设立“爱心银行”、“爱心邮箱”, 进行爱的储蓄与速递。如果关爱某个同学, 但又不便面谈或者面谈的预期效果不佳, 或者缺乏面谈的恰当时机和场所, 那么就请写一封匿名信放进去, 由爱心邮局帮助沟通。如此, 爱的文化一定会由细微处渗透、弥漫。

二、用心建设爱的课内与课外, 让爱的智慧弥漫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 也是学生获得知性成长的主要源泉。课外是学生放飞心灵、寻求梦想的美好天地。用心建设适合学生生活和活动的学习课堂并将其延伸到尽可能远的深处, 营造爱的氛围, 真正施以爱的教育, 无疑具有特殊的意义。

1.让魅力胜于压力

语言、知识、人格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课堂魅力的主要来源。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就要从修炼自身、提升魅力入手。相反, 种种规矩、要求、冷板的面孔和语言, 只能拉大师生的距离, 这种距离不仅不能产生美感, 反而使师生之间固有的那种敬畏感也变得僵硬进而消亡。因此, 教师爱的智慧就在于:

(1) 以欣赏的姿态赢得感动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的本性需求, 而对于成长中的、稚嫩的学生来说, 赏识尤为重要。但是赏识什么、如何赏识, 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课题。对于一直鹤立鸡群的班级佼佼者, 你不只欣赏他傲然伫立的风景, 更要欣赏他高处胜寒的那份磨砺;对于基础薄弱、但仍自强不息的学生, 你去欣赏他的进步以及追求进步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对于劣迹斑斑、屡教不改的学生, 你也要欣赏他, 欣赏他让你感动的某一个细节、某一个表情或者动作……因为我们教师的欣赏应该是无条件的, 也是无私的, 你不为得到他的报答, 不为换得他的进步, 不因为他是谁的孩子, 也不因为……总之, 你欣赏他就是因为他是他自己, 他是你的学生, 你是他的老师。将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 对其施以爱心, 期以耐心, 持以恒心, 永不言弃;欣赏他们, 信任和鼓励他们, 帮助他们扬长避短, 克服自卑, 树立自信。欣赏是一种姿态, 对于教师来说, 它需要发现的眼光和赞许的习惯;对于学生来说, 得到欣赏就是感动的源泉, 就是得到了成长的养分。

(2) 用倾听的方式走进心灵

倾听是一种境界, 是师生交往中一种静默的方式, 但它的独到之妙就在于能够赢得时间、赢得理解、赢得心灵。当学生情绪低落、心事重重时, 当学生考试遭受打击状态低迷时, 当学生反复出现违纪时, 我们不妨先静下心来仔细听一听, 让学生自己先说一说心里的想法, 再分析一下具体的经过和原因, 之后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与不厌其烦地告诉甚至警告学生应该如何如何去做相比, 倾听也许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倾听学生的心声, 既是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轨迹的一个重要途径, 也是给学生以自我表现、自我认识的机会。很多时候, 学生的行为都有他自己认同的理由, 很多学生从内心都想做好, 希望得到肯定和表扬, 只是有时想法过于简单, 没有充分考虑后果才导致相反的结果。如果我们老师都能静下心来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 他们会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尊重, 也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 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当然, 倾听还意味着在复杂环境中不偏听偏信, 我们既要倾听与事情本身相关的其他同学的意见, 还得倾听其他老师关于此事的看法。这需要时间, 需要气度, 需要老师具备求真务实、调查研究的实干精神和客观理性分析, 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睿智的判断和决策。

2.用示范代替规范

示范与规范体现着两种迥异的教育价值观:一是现代的主体间性教育观, 二是传统的无视学生主体的教育观。用示范代替规范体现着教师教育价值观的变革, 也是师爱智慧的重要转向。

(1) 展示真实自我, 打破“完人”形象

学生在不同的学段具有不同的身心特点, 刚入学的学生自我认识水平较低, 他们常常把老师看成是真理的化身, 在他们心目中老师无所不能。因此, 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教师要以“实干家”的精神率先垂范, 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做到;在与学生的交往中, 教师要自觉使用文明语言;大扫除时教师要主动承担“高空作业”……当然, 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应是为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高姿态的平易近人, 而应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接受, 才能燃起他们前进的动力。到了中高年级, 学生无论对周围的同学、对自己、还是对自己最崇拜的老师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评价。这种独立性的发展, 让我们感觉到不少学生显得不太听话了, 最突出的表现是对他的老师少了一些敬畏和崇拜, 这是因为他们发现老师也有缺点, 也并非完美。这时我们应喜悦着他们的成长, 及时通过价值导向、实践体会、行为指导、自我评价等方法激励学生走向健康的自我。

(2) 抓住情感纽带, 行走于学生中间

“亲其师, 信其道”, 只有被接受的教育才可能是有效的, 而学生所带有的疑虑、封闭和压抑的消极情绪会严重妨碍老师对他们的教育和帮助, 所以教师要抓住情感纽带, 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这需要一定的创造性。儿童问题专家HaimGinott认为: “区别对待孩子表述自己的想法与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同孩子坦诚交流的关键。”[2]也就是说, 孩子的想法是生活经历中真实的部分, 不能作假, 因此孩子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存在, 而且应该允许其自由表达。因此, 老师首先要学会接纳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的鼓励, 并正确地使用自然结果和逻辑结果, 也就是顺其自然使其自己品尝一定的挫折或失败, 或者在老师的帮助下设定一个逻辑结果, 师生共同努力, 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目标。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说:“从早到晚, 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们的手, 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 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 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教师应通过种种语言或非语言信息, 比如亲切的口吻、期切的眼神、甜美的微笑、轻拍肩膀、握握手等, 向学生传递关爱与重视的情意, 及时消除隔阂, 化解误会, 使学生感到温暖, 将淤积在心头的情绪一股脑儿宣泄出来, 这种宣泄不仅使学生感到由衷的舒畅和莫名的轻松, 而且可以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3.以调研取代臆断

“独二代”的教育有其复杂性、特殊性以及时代性。许多人感慨如今的独生子女难教育, 难就难在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个性上, 特别是情感的冷漠。因此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多做智慧的情感投入, 用我们的情感去感化学生的心灵。多做深入了解, 少行莫名武断。于漪老师说:“每一个孩子都是艺术品, 都是不一样的。因此, 教师一定要目中有人, 不仅要走进学生的知识世界, 而且要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要全面而准确地把握那些个独特。

(1) 从“抓小辫”到“梳小辫”

学生来到学校的理由之一其实缘于经常性的犯错, 会出现让人抓的“小辫子”。教师的职责不是“抓小辫”, 而是对其进行梳理,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下真、善、美的种子。遇到任何事情, 首要的解决办法就是多深入学生, 多调查研究, 多换位思考, 充分依靠民主管理, 一切让事实说话。

(2) 从“吃老本”到“勤充电”

经验是一种可供利用的资源, 但与所有资源一样, 它是有限的, 并且也有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要求。对于教师而言, 要把关爱学生这件事做好、做到位, 我们不能只凭着感觉、经验来工作, 而应不断地“充电”, 不断提高自己关爱学生的能力。否则就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 犯下主观臆断的错误, 给学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有人说, 鸡蛋从外部打破是一盘美味佳肴, 从内部打破则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我们锁定课改的时候, 不仅仅要关注技术的突破, 还要关注教师内心秩序的重建。通过阅读认知、丰实、提炼自我, 通过改善内心来改善行为, 从而使自己成为内心有思想、有力量的人, 最终完成一个教师作为人的精神成长, 而非单方面的专业成长。

总之, 我们不难得出, 师德向着实践转向要求教师首先要爱自己, 能够爱自己意味着教师有自我独立的精神疆界;还要能够爱别人, 这意味着对他人的尊重与接纳;不仅能够活出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也能让身边的人活出尊严和价值。让我们在文化与智慧的高度上践行师爱, 在教育的舞台上智慧地展示我们漂亮的心, 以此成就一份爱的事业。

摘要:近几年, 师德沿着回归路径实现着实践性方面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意义重大, 关乎教育要素的方方面面。从宏观来看, 师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注重营造学校爱的文化, 要求教师追求爱的智慧, 这是师爱的应有高度。

关键词:师爱,文化,智慧,教师

参考文献

[1]张长轩.实验三小:构建爱的校园文化[EB/OL].http://cs.cq.gov.cn/jytd/news/2009-5/523_6059.shtml.

上一篇:对姐姐说的话下一篇:食品销售部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