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孝道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2024-04-08

践行孝道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精选8篇)

篇1:践行孝道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摘 要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大学生要在对长辈尽孝,对工作单位尽责,对国家对民族尽忠的行动中,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关键词 践行孝道 人生价值 社会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对大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基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西方各种腐朽价值观的侵蚀,市场经济本身的趋利性,独生子女教育中存在的自私性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大学生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自我中心主义,追求自我价值而忽视了社会价值;关注眼前的利益而忽视了人生发展的长远规划等急功近利思想。这些错误的认识,严重地制约着他们人生价值的实现,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以孝道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 人生价值的科学内涵 价值即意义,它表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或者说是属性对作为主体的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所谓的人生价值,是指人生对于满足社会、他人和自身需要具有的意义。它不仅是人生观的重要方面,也是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当二者统一时,就有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社会价值指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群体或他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自我价值指的就是个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重要的是,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即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大小主要看他的社会价值。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大小时,还要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要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要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国家“文明办”评选的“全国孝老爱亲模范”,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人物”,他们都是在各自平凡的岗位,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既有物质贡献,又有精神贡献;既奉献了社会,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在服务人民的实践中又得到了提升,不断完善了自我。 5・12汶川大地震捐款的“义丐” 徐超;坚守藏区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吴孟超;无臂钢琴师刘伟;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刘金国;“孝更绝伦足可矜”的陈斌强等等。他们奉献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谱写了一曲曲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国尽忠的精神赞歌。这种精神的力量将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它是无价的。第一文库网 2 孝道的现代诠释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尽孝入手,孝道教育是人生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起点,也是落脚点。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是亲情的自然流露。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孝道思想的同时,更要把传统孝道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一是要保全身体,珍爱生命。身体受命于父母,是父母所赐,保全身体,珍爱生命,是报效父母报效国家的前提和基础。二是要赡养父母,满足其物质需求,“以己之所有,尽事其亲”。三是要尊敬父母,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四是要关心父母的身体健康,有病及时治疗。五是要承志立身,成家立业;六是诤谏劝止,从义不从父。即对父母的不义或不法行为要进行诤谏劝止,不盲从。七是要文明安葬,不忘父母,追思祖德,要尽量采用现代文明方式安葬过世的.亲人。八是要尽职尽忠,清正廉洁,刻苦学习,练就过硬本领为国立功。学好过硬本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这才是真正的孝,是孝道的升华,是大孝。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爱人民、爱祖国的基础。对传统孝文化中的 “愚忠”和“愚孝”,以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在,不远游”等传统错误的观念,我们今天必须予以摒弃。 3 在践行孝道中实现人生价值 践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道德保障。首先,明孝、行孝、尽孝可以培养自己的德行,提高道德素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立德,就要知道什么是孝、怎样行孝,因为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孝的实质是“仁爱”,仁爱是人的内在本质,是孝的人性基础,而孝是仁爱的外在表现。同时,有仁爱之心的人获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其有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能自爱,且有智慧、有勇气,这为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品质。 其次,孝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价值导向。以孝励志,精忠报国,建功立业,是深入人心的基本价值取向。要讲孝就一定要为国家服务,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事业获得成功的不竭动力,也是人生价值追求的正确方向。我们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这是我们的事业走向成功的价值导向。 再次,奉行孝道是实现人生价值终极目标的最好方法。我们知道“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孝道,一开始是起源于侍奉双亲的,这是孝道的初始阶段,我们称之为“小孝治家”,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一个层次。到了单位,有了自己的岗位,角色发生了变化,便要发扬爱的精神,以民胞物与的情怀,为集体、为大众、为领导着想,心里有个大局观念,想问题、干事情都要从全局出发,我们称之为“中孝治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孝道的第二个层次。随着阅历的增加、胸怀的开阔和人生境界的提升,心里装的事情多了,也就是说,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时候,他的人生境界就非一般人所能及的了,他会不断地反省和检点自己的言行和道德缺陷,有了为民族尽心、为国家尽忠的心理渴望,我们称之为“大孝治国”,也是孔子说的“孝之终也”,这才是孝道的最高境界。 最后,希望我们的大学生爱护身体,好好学习,树立一个目标,确定生活方向,从行动上践行孝道。我们知道了要在行孝、尽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这样一个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要有行孝、尽孝的实际行动。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要行孝、尽孝,首先必须要爱护身体,珍爱生命,保持身心健康,不能沉迷于网络游戏,更不能动辄离家出走或自毁生命,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其次,要好好学习,发愤图强,奉献社会,报效国家,不断提高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本领。要为自己的未来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确定一个可行的目标方案,制定相应的措施,并付之于行动。不好好学习,混日子,动辄逃课,辜负亲人和社会的期望是大大的不孝。再次,要坚持能力有大小与奉献须尽力相统一,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坚持完善自身与奉献社会相统一。在奉献社会,报效国家的过程中,既要讲物质贡献,又要讲精神贡献;既要不断完善自我,又要奉献社会,同时要尽力而为。最后,要以感恩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感恩之心对待父母前辈的养育之恩,老师先贤的教导之恩,大自然的哺育之恩,革命先烈的奉献之恩,党和国家的培养之恩;感恩父母,感恩大自然,感恩生活,感恩成功,感恩挫折,感恩对手。凡事感激,学会感激,常怀感恩之心,常思感恩之人,常想感恩之事,常报感恩之情。以感恩的实际行动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报效国家,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我们的大学生要在对长辈尽孝,对工作单位尽责,对国家对民族尽忠的行动中,提高报效祖国的本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共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朱翔非.孝里有道[M].北京:中华书局,. [3] 罗国杰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2:践行孝道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发掘和利用“孝文化”,挖掘和启动情感资源,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广泛应用的文化战略。坚持人本思想,弘扬传统美德,是顺乎时代要求的举措,也是保持企业不竭动力的重要保障。我们放开思路,从传统文化的核心——“孝”字入手,围绕“孝”字作文章,挖掘最具竞争力的情感潜能,就可以凝聚人心,形成合力,达到以文化促矿建、促

发展、促和谐之目的。

从七月份开始,我们公司已全面启动了以“孝亲、感恩、励志、成长”为主题的孝文化建设活动。围绕这一主题,我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大家共同学习和探讨。

一、孝文化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孝文化,就是关于敬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贤、感恩奉献的优秀文化传统。孝道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孝”的概念,以及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孝道文化的三个层次。

(一)首先让我们看看什么是孝?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孝的观念源远流长,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这个字,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我们的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则有“哀哀父母,生我劬(qú,劳累之意)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的咏叹。而关于敬老、养老的专门史料记载则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我们从“孝”的造字结构,就可以理解到孝的文化内涵。“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体现了父子之间的慈爱和孝敬关系,上面“老”字把下面的孩子庇护在身下,为孩子遮风挡雨,撑起一片蓝天。等到孩子大了,孩子就成了老人的全部支撑,也就是说子女要把照顾老人、安顿老人的责任承担起来,和老人相依为命,让他们安享晚年。“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的温馨亲情。

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对儿女的慈爱,出于本能,是人性光辉的自然流露。儿女对于父母的孝敬天经地义,是亲情的回报,是人伦关系的传承。因此,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也就是说,用真挚的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把父母侍奉好了,让老人愉悦、高兴、没有精神负担,才能称为真正的“孝”。

(二)中国孝道文化的渊源及其主要内涵。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对父母的“敬”和“爱”上,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真挚的爱,不仅谈不上对父母孝敬,而且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核心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基本要求是“生则养”,即赡养父母,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也就是说,首先要在物质生活上保障父母,如果有肉,要首先让老年人吃。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孝道的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爱。

4、立身。《孝经》上说:“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品正而身立”。儿女为人正直善良,与人群和谐相处,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感到光荣,感到自豪。因此,品行不端、不走正道,懒惰、浮漂,不学无术、无所事事,这都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zheng,音“正”,直言劝诫的意思)。《孝经.谏诤章》指出:“父有诤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言行的时候,要委婉提示,使父母改正,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於不义。但不是当面反驳和指责。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就是说对待父母要始终如一,给父母送葬时更要庄重、虔敬,严格遵守各种礼仪。

(三)从“孝”的内涵要求,来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三个层次的含义。

如果说,“小孝”源于对父母、兄弟姐妹仁爱的自然回报,那么,“中孝”则是孝道和仁爱思想在社会一定范围内的弘扬和推恩及人的延伸,只有对家人有爱的人,才可能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立足发展。而大孝则是升华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并以这种仁爱情怀为目标加倍努力。

上面我们探讨了“孝”的基本内涵,下面我们再来领悟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叫做“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学习这句话,让我们加深理解“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含义和孝道的三个层次。

篇3:践行孝道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如何使学生更愿意接受、认可主流价值观呢?笔者认为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抓住学生的价值冲突点, 从生动、复杂的价值冲突中找到德育的教材、教机,用真实、真情、真理来传道,可能更容易打动学生的内心,纠正学生的观念,弘扬教育的正道。下面笔者结合《实现人生价值》一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探索和感悟。

一、用“真实”说话,挖掘真的价值冲突,以“实”引道

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曾经提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新课程改革也强调教学中的“生活化”理念,要让现实的生活世界走进课堂并融入课堂,让知识通过学生的生活化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这才有 “真实”的意义。因此,在政治教学中从源于生活的“真”出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分析生活,有助于学生认清生活的本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实现传道之旅的基础和前提。

在学习这一课时,笔者首先做的就是寻找真人、真事,挖掘真冲突。

【真实在线】1982年7月11日,因救69岁掏粪老农魏志德,第四军医大学空军医学系二大队大三学员张华24岁的生命画上了句号。牺牲后,他被中央军委追记一等功,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但是,在张华被追认为烈士的同时,社会舆论围绕24岁的年轻大学生为救69岁老农而死是否值得,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价值的争论。(空洞的说教无法引发学生的共鸣,借助这个典型的真实案例容易引发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思我在】学生讨论:张华拯救老农“值”还是“不值”?(借助这一问,呆板的课堂立刻变得活跃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讨论很热烈,而且学生的不同回答呈现出了学生真实的价值观,为教师的教学寻找到了真实的切入点。)下面是学生的观点。观点一:少部分人认为张华救人牺牲是一种高尚品质,是值得的。观点二:多数人认为张华作为一个大学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大于老农,所以不值得。

建构主义主张:“用情节真实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并以此支撑和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学习。”张华的案例从时间上来说比较久远,但它引发了全社会对人生价值的探讨,其冲击力和震撼力是空前的。时至今日,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取向仍有较大市场,探讨这一问题对于帮助学生解答困惑依然有现实意义。本节课从张华救人的真人真事出发,展示了真实的价值冲突,接了社会的真“地气”;通过讨论和判断使学生真实地融入情境中去,接了学生的真 “人气”。在此基础上,学生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和兴趣, 从而有助于达成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目的。

二、用“真情”引路,渲染真的价值感悟,以“情”咏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血肉和心脏,没有情感的道德就会变成干枯的,苍白的词语,只能培养伪君子。”当道德插上情感的翅膀时,道德就有了飞翔的可能。所以在德育教育中, 借助多种形式的情感教育,说情,唱情,甚至煽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对于渲染教学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完善教学目标往往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是完成传道之旅的动力和保证。

基于此,面对学生已经暴露出来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困惑,笔者并没有急于评判是非,而是 “未成曲调先有情”进行情感构建。

【我听我感】笔者朗读了梁晓声的《冰冷的理念》一文的片段。对别人伸出援助之手,甚至救人于危难中, 就像数学上的公理一样,不用讨论,证明即是正确的。 具体到“救人值不值”这一讨论上,更是可耻的。因为它侮辱了人类的智慧与是非的基本判断。经历多年的风雨和现代文明的熏陶,人们对人的生存权利重视起来, 这是对生命的尊重。面对危险,有人因恐惧而退缩;有人压抑住甚至战胜恐惧而勇敢上前,前者化身为 “草民”,后者则成为受人尊重的人。我们更赞扬舍身救人的人,他挽救了同等的另一个生命,并增添了人类的尊严和勇敢。而那些袖手旁观的人,是否会因为仅仅保存了自己的性命而感到一样的光荣?

舍己救人还是袖手旁观也许对我们而言是一样的 “光荣”。那么请学生一起朗读美国波士顿犹太人纪念碑上一段忏悔: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 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就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当读完这一段时,学生脸上露出的是思考、惭愧的表情。这时,笔者不失时机地讲述了下面这段话:在人的一生中,我们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时我们是希望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还是袖手旁观呢?

理论很骨感,情感很丰满。在德育教育中,运用情感教育方式,让师生情感沟通,使学生置身于富有情感色彩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政治课堂就会生动有力。如果政治课教学中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就等于抽掉了政治教学的灵魂。 政治教师只有用真情实感去打动学生、感染学生,学生才会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三、用“真理”导航,明辨真的价值选择,以“理”悟道

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有着鲜明的价值诉求,即通过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作为政治教师,面对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价值误区, 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灌输真理、宣扬真理,把先进的思想、理论、道德规范的活水引向学生的心田,使政治课具有鲜明的导向和铸造功能,这是传道的根本目的和意义所在。

动之以情,还必须晓之以理。在张华救人值不值得的问题上,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理性分析,还事件一个真实的价值判断,这样才会有助于学生走出误区,树立基本价值观。

【我辨我明】

问1:假如大学生张华救老农是“不值得”的,那么把老农换成是“我”,你们认为值得吗?———所有学生都认为是值得的。

问2:救老农是不值得的,救“我”就是值得的,这是为什么?“我”的价值就一定比张华大吗?———学生无法回答。

教师总结:张华不会在考虑清楚被救的人是谁,值不值得救之后再去施救,对他而言这就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在这个本能背后是他价值观的支撑。正因为有这种价值观的指引,张华以及无数的张华才会为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奋不顾身,从而为社会带来更大的价值,惠及我们每个人,这也正是我们国家要弘扬主流价值观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每个人只从“冰冷的理念”出发,做一个袖手旁观的看客,那么,最终就再也没有人来救“我” 了。(避免正面说教,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逻辑进行设问,却引导出截然相反的答案,这就动摇了学生原有的价值评判标准,便于学生接受正确的价值判断。)

问3:那么我们当初判断张华救老农“不值得”是基于什么呢?———学生认为这仅是从经济价值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这件事情的精神价值。这是当时社会存在的反映。

问4: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呢?———这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书本知识: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归根到底看他的贡献,这个贡献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我们不能离开功利讲精神,但我们更不能抛开精神埋头于功利。我们应该确立正确的精神价值和功利价值的标准。

中学思想政治课开展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道德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并变成个人自觉的道德行为。这一目的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通过施教者高大上的理论灌输来实现的,其结果往往造成学生的反感甚至抵触。面对新的教学要求,面对新时代的学生,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在需求,针对问题,找准切入点,抛出疑惑点,让学生自己思考,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正误,这样的结果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

篇4:大学生践行孝道的途径探析

关键词: 大学生 孝道 途径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价值取向出现了多元化,攀比之风、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产生着巨大的冲击,大学生们在选择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如果没有把握好尺度,就容易走偏了方向。孝道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家庭和学校是孝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开展孝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培养造就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因此,在当前现有的社会环境下,家庭和学校教育应与大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有机结合起来,将孝道内容渗透融合进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之中,要创造性地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校要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孝道的践行教育

(一)环境育人。高校应通过开展各种活动,通过构建班级文化,实施孝文化浸润;通过班级黑板报、墙壁、校园广播站等阵地有机开展有关孝道和感恩文化的建设,全面传承孝道和感恩文化,使学生进出校门、教室都沐浴在孝道和感恩文化之中。

(二)班会宣传。当前,孝文化教育已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孝亲、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学会感恩;励志、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同学;修身、学会自理、学会合作,举止文明,等等。高校可以结合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召开孝道、感恩的主题班会,通过多种形式展示一些有关“孝亲敬老”的先进个人或故事,以感染学生;可以将身边的一些“典范”通过主题班会进行正面宣传。

(三)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微博、QQ、校园BBS等,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并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将学生的在校表现情况告知父母,同时也从家长方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共同探讨个体学生教育的策略。

(四)成立社团,举办相关实践活动。以社团实践活动或以个人演讲的方式,展示自己“孝亲敬老”的故事或经历,用行动感恩,用成绩说话,组织评选“孝亲敬老”的好学生并予以表彰,激发学生践行孝道的热情,促使他们发奋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报答父母的恩情。

(五)学校应该开设感恩教育课程,也可以开设相关选修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孝敬观,完善伦理道德教育。教育工作者也可以编写孝道读本,或推荐优秀孝道、感恩教育的经典书籍和视频给学生自学,像《弟子规》、《二十四孝》等,都是不错的选择。通过这些活动,营造“比孝心、讲孝道、树孝德、知感恩”的浓厚氛围,让学生的孝道、感恩品行都得到极大地提升。

二、家庭要一如既往地重视对子女孝道的教育

我国要求大学培育全面发展型的人才,家长如果从小只希望子女学习好、成绩好、长大出人头地,必定是缘木求鱼,跟人才培育目标背道而驰。家长更应该秉持全面教育的理念,从小对子女进行道德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培育。

首先,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父母的期望、关心、理解可以促进孩子努力奋斗、积极进取,成为他们要求上进的恒久动力,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持恒心,推动他们不断完善自我。因为一个人的思想感情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形成和培养的,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只有家庭融洽,后代才有可能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

其次,弘扬孝道文化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是我们最后的堡垒,是我们躲避人生风雨的温暖的港湾,孩子是父母最后的依靠,家人之间应该在情感上相互支撑,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家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做好各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示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这就要求父母言传身教,为子女做好榜样。以父母为代表的家庭成员都应该自觉弘扬孝道文化,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对子女施加影响,全方位进行教育引导,只有家庭重视了,大学生自然会受到影响。

另外,家长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方式,引导大学生子女践行孝道,既不能过于严厉施压,又不能放任不管。大学生大多在外地求学,远离父母亲人,家长在关注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应该一如既往地关注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要积极主动地与校方取得联系,配合学校、班主任等进一步做好孩子的成长教育工作,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独立自主及为人处世的能力。

最后,父母要改变观念、提升自己,这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父母要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家长作为大学生个性不断发展的施教者,要自觉跳出溺爱、娇惯的怪圈,引导他们自觉践行孝道,做到“慎独”,把孝道内化成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子女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大学生要注重自身修养,自觉践行孝道

(一)加强自我教育,内化孝道价值观。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代大学生要确立生活的独立意识,增强学习和实践孝道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孝行内化成自我意识,做到“慎独”;在生活和学习中,不能过于依赖父母,要确立自己的人生目的、人生道路、人生价值标准,做到认真、务实、乐观、进取,要努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要做到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报效国家,回馈社会,感恩学校;要孝顺父母,让父母因为有你这样的儿女而骄傲自豪。

(二)为长辈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满足父母的期待。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长期在外读书学习,父母在家难免牵挂,所以经常与父母联系,让父母知道你的生活,会使他们感觉你一直在他们身边一样,这样的一件小事就能让父母很满足。因此,大学生在外求学要照顾好自己的生活,保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要尊重父母,做到倾听父母的心声,学会换位思考,积极了解父母的内心需求,学会理解父母的想法;要懂得给父母精神慰藉,孝顺他们,主动关心他们的情感生活、主动跟父母交流——抽空给父母打个电话,跟父母聊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还有对未来的展望。常给父母发个温馨的短信,问问父母的近况,哪怕只是报个平安,都可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情。

(三)节假日放假尽量回家陪陪父母。父母都很希望孩子能多陪陪自己,尤其是在传统节日里,一家团圆是长辈们的心愿。节假日尽量回家与父母家人团聚,既可以多陪陪家人,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亲情观念。父母的生日、自己的生日、父母的结婚纪念日等这些重要的日子,最好跟父母一起过,即便条件不允许,也要通过其他途径将自己的心意传达给生养自己的父母。

(四)做好人生规划,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子女比自己强、有出息、过上好日子。大学生是成年人,要对父母、对家庭有责任感,学会主动关心父母;要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找到自己的人生轨迹,把自身优势充分运用到学习和实践中,把尽孝同自己的学业及事业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中尽孝。

四、结语

家庭、学校是文化、思想传播的重要基地,开展孝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需要。另外,大学阶段是人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人群,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亲情观念非常重要。孝顺感恩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心灵做起。希望大学生都能在生活中、在小事中学会孝敬父母,培养良好的亲情观念,做合格的和谐社会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夏树.等不了的爱[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1.

[2]彭成.把先给父母把忠心献给企业[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

[3]王怀芳.高校应开展大学生孝道教育[J].中共山西党校学报,2013(5).

[4]吴荣花.孝道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

篇5:践行孝道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实现

《 人民日报 》(2014年03月20日 07 版)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既有分别更有联系的“三观”。因为相互分别,“三观”成立。人生观居其中,受世界观、价值观影响大;它们也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生实践;三者紧密联系而成一体,或称“三观一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上集中体现这“三观一体”,蕴含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既部分来源于人生观,与人生观在价值上有共通性和一致性,又高于人生观,指导人生观;既是人生观的价值准则,又对实现人生价值起着不可替代、不能逾越的积极作用。

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人生观在价值上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在中国,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共通性和一致性,自古皆然,一脉贯通,当代集为大成、蔚为大观。

中国人向来有天下意识、家国情怀、家园情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把人生与国家和社会贯通起来,形成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或曰共通景象、一体模式。这种共通景象、一体模式,在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是主航道;在民族救亡图存征程中,是主流;在民族复兴进程中,是强大精神动力,支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实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和公民三方面的核心价值观凝为一体,彰显社会主义本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合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美好价值追求,体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理想和要求。在价值主体、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上,展现人生与国家和社会的共通性和一致性。

在价值主体上,都是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谁”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是生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中国人的。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人生观的核心内容,是你的我的他的、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十几亿中国人的人生观的核心内容。价值主体具有同一性。这种同一性表明,两者都来源于当代中国人,属于当代中国人,作用于当代中国人,为了当代中国人;都从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来,回到当代中国人的价值实践中去。

在价值目标上,都为祖国繁荣发展。国家是人的生长地、也是归宿处,是根基、也是平台,是前提、也是结果。人生与国家是命运共同体,与国家兴衰息息相关;国家好、民族好,人生更好。人生观与国家发展观具有共通性一致性,都把国家发展放在头等位置,都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都激励人们在贡献国家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国家发展目标,也同时确立人生为国家发展奋斗的目标,人生在国家发展坐标体系中的方位定位,体现国家发展目标与人生奋斗目标的有机统一。

在价值取向上,都为中国社会健康发展。社会是人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家庭”,其好坏优劣制约人生质量和境界。在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交流

交融交锋之时,一种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积淀“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对于社会增强认同、稳健发展何等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中国当代社会的走向和价值取向,明确哪些是核心的、非核心的,哪些是主流的、非主流的,这也同时确立人生的社会价值导向,人生如何处理好自我与社会关系的价值指向,人生实现社会价值的价值标准。

在价值准则上,都为提高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当代中国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精神道德世界和怎样建设这个精神道德世界,致力于提升当代中国人的“软实力”和精气神,与人生观所推举的精神道德高度契合并一致。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公民或个体的伦理规范,与人生观有关内容原本一体;把核心价值观这方面内容贯穿于人生观,人生观的价值内涵或人生价值观得以固化和升华。共同价值链条把它们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人生联通核心价值观开启“直通车”、并入“快车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一面精神旗帜,也是当代中国人生观的精神向导和价值内核。就人生观而言,亦可称为当代核心人生价值观。那种认为核心价值观与人生观无关或是“两张皮”的观点,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核心价值观当作外在于人生、与人生是两码事乃至对立的看法和做法,站不住、说不通,有的甚至是错误的。

核心价值观对建构当代人生观的作用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居于社会思想观念体系的主导地位,决定当代人生有无时代意义,是当代人生观的“指南针”、“主心骨”、“过滤器”和“孵化器”。

说是“指南针”,在于它确立的方向和理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仁人志士的精神放歌,是当代中国的奋斗方向和理想,也是中国人的人生方向和理想。核心价值观回答了我们的人生为什么奋斗、朝什么方向和目标奋斗这个重大问题,鼓励我们的人生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的时代与以往不同的是,它更接近于实现这个宏伟理想和目标,我们的人生也更接近于实现这个宏伟理想和目标。朝这个方向而不是别的什么方向、为这个理想而不是别的什么理想而奋斗,我们的人生更有时代价值和意义。

说是“主心骨”,因为它是精神支柱。一个古老而朝气蓬勃、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泱泱大国形成的价值理想,一个十几亿民众聚集的集体意志,是一根多么雄浑而博大、强劲而坚韧的精神支柱。中国人的脊梁得由中国的“主心骨”顶着、撑着。有这么一根具备擎天柱力量的柱子顶着、撑着,我们就可以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继续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创造人间奇迹。有这么一根具备擎天柱力量的柱子顶着、撑着,我们在人生道路上顺畅前行时,就能一帆风顺、开足马力;遇到曲折或风浪,就能增添正能量、化解负因子,增强自信、坚定信念,转危为机、化险为夷,使人生更为壮阔和精彩。

说是“过滤器”,因为它是科学价值观。它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符合中国国情、融合世界文化发展观念的先进理念,是当代中国兴国强国之魂。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应坚持和弘扬;非科学的、伪科学的、反科学的,该过滤和淘汰。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什么拜金主义、定命主义、唯意志主

义,或悲观主义、虚无主义,或极端个人主义等的人生观,什么贪赃枉法、唯利是图,或好逸恶劳、好吃懒做的人生态度,统统可以用以核心价值观统领的人生观来展开精神救赎。“激浊”才能“扬清”,“匡正”才能“祛邪”。人生成与垮,做好加减法。轻装前行,才能又好又快实现人生价值。

说是“孵化器”,因为它在建构一个现代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用几十年时间建成一个位居世界前列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在建构一个现代精神世界。这个现代的而不是古代和近代的精神世界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方面凝神聚气,推动改革开放,凝聚社会共识,树立良好风气,孵化时代、孵化国家、孵化社会、孵化公民。人生观是建构人生的观念学说,也在孵化人生、滋养人生,孵化人生理想、孵化人生价值,帮助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更好改造客观世界。融会贯通核心价值观的人生观,可更好引导人们树立远大人生理想、正确人生目的、积极人生态度、科学人生评价。

核心价值观对于人生观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践行核心价值观,就是践行当代核心人生价值观,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照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

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属实践理性,都需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当代中国人的核心人生价值观,就要把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人生价值。

内化于心,增强定力。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在人的大脑里搞工程,都在建构主体精神价值,都需内化于心。人生观主要包括目的观、态度观、评价观;将核心价值观内化其中,就是把它融入这“三观”中。我们为何而活或活着为什么?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活,为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活,人生意义何其重大。人生对国家、岗位、他人取何种态度?就是秉持爱国立场、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道德,诚信而友善地对待他人。人生评价标准是什么?把核心价值观订立的价值标准当作一杆秤,称称我们的人生观是否与之适应适当,晒晒心目中的价值观是否与之合辙合拍,提高人生治理能力和档次。世上人生观林林总总,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让内化于心的核心价值观占据核心位置,就能强魂健体、意志弥坚。

外化于行,垒石成峰。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核心价值观的贯彻,人生观的转化,历经从倡导培育到自觉规范、日常践行、蔚然成风“四部曲”。当前整体处于倡导培育阶段,放眼望去,到处见到自觉规范和日常践行的生动局面。人生实现自我价值也经四阶段:基于现状、超越现状、实现目标价值、使人实现自我价值。人生总是向好、向更好的。基于现状,提炼思想道德精粹,迈向超越;提振精神,超越现状精神状态,逐步接近乃至实现人生核心价值观;实现目标价值,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推动实现国家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也是在使人实现自我价值。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价值。实践是将理想变为价值的唯一有效途径。实现人生价值不能一蹴而就,积少成多、蹄疾步稳,即可聚沙成塔、垒石成峰。

营造环境,化成风气。人生之于环境,既是固然的,也是应然的;既是受动的,也是能动的。人生以实现自我价值和使人实现自我价值为最高价值,显现应然和能动特性。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应然或应当、能动为关键词。核心价值观是应当的、能动的价值观,所指导引导的人生观也是应当的、能动的人生观。应当的、能动的,就是善待他人、善待环境,影响他人、影响环境,改变他人、改造环境。“家风教育”一经推开,应者四起;大学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推广以来,收到效果;“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精神,成为精神家园的基本遵循。人人按核心价值观实现人生价值,处处照核心价值观铸造精神家园,核心价值观就能在神州大地蔚成风气、化成天下。

篇6: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及其实现

价值观是支撑人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它决定着人们行为的取向,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因而,对人们的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代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价值取向对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将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本文就对不同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及其实现。

[关键词] 大学生 人生价值 实现

[正文] 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趋势

通过对华东师大、重庆三峡学院、重庆师范学院本科一至四年级350名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价值尺度的平均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尺度是灵活多样型、能动改革型、实现社会志向型,排在后三位的尺度是被动安逸型、积极参加社会型、平稳满足型。也就是对灵活多样型、能动改革型、实现社会志向型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对被动安逸型、积极参加社会型、平稳满足型持否定的态度。此外,爱他•(注:原文);自我克制型,排在第四位,对“人必须超越自我的虚荣心和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狭小圈子,对社会和他人奉献出博大的爱”持否定的态度;对“人生的价值就是追求感官上的享乐”有34.8%的人表示赞同,这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讨论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趋势是积极向上的,对能动改革型和灵活多样型的人生价值取向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崇尚灵活多样的生活,积极倡导社会改革,有打破传统约束的勇气;而对被动安逸型和平稳满足型持否定的态度,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主体意识。但是,对积极参加社会型和爱他•自我克制型的价值取向持中立、否定的态度,表现出较差的协作精神,主张个人奋斗、个人完善,注重个人利益,过分关注自我,自我意识张扬,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人的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客观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要求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要和社会上处于统治地位的价值取向保持一致,外界是否接纳一个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就取决于此。而且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有所建树,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并以此来规范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我们就是要有很强的竞争意识、改革意识和主体意识,但是积极的参加社会协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有部分的大学生过分的注重个人利益,过分的的关注自我,在这种情况下,团结合作的要求就显得特别迫切。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一个报道:2001年举行的中国人民大学模拟人才招聘会上,大企业现场给学生们出了这么一个题。假如你坐在船上,背着一个包袱。这个包袱里装着权利、健康、金钱和诚实。这个时候,河面上刮起了大风,为了保证你的安全,你必须扔掉一个包袱,这个时候,你会选择先扔哪一个呢?在模拟招聘会现场,上台的4位学生,就这个提问进行了激烈争论。第一位同学扔掉了权利和金钱,也舍弃了健康,最后保留了诚实。他说,他要用自己的诚实为社会作贡献,如果能够这样,付出自己的健康也是值得的。他的话音刚落,就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第二个同学也选择扔掉金钱。她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自己所要的东西。第三四位同学都选择扔掉诚实。他们认为,一个人在拥有了权利和金钱之后,诚实就不能再给自己带来什么了,所以扔掉它是应该的。面对后两位同学的选择,全场一片惊讶声。一位女考官迫不及待地反问:“在社会交往中,如果放弃诚实,你的社会责任在哪里?”在场的其他企业代表也表示对这种选择不能苟同。两位同学在考虑片刻之后表示,自己在生活中不可能面临这样的选择,也不会放弃自己的诚实。在这个假设的题目中,他们做出了假设的答案。

现代企业越来越要求员工的合作能力,如果一个人首先放弃了诚实,就等于放弃了和大家真诚交往的机会,这样的人企业是不会要的。

诚信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塑造健康人格的道德基石。是学校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础,是我们不该丢弃的祖训。我们应选择诚信,遵守底线伦理,别用自己的信誉做赌注。做一名诚实有信的合格大学生。

人生价值的实现

马克思哲学讲: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相互联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影响,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关系,它们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要求,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根本标志,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物质贡献与精神文明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两种形式。精神贡献对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是多方面的。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①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②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①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聪明才能;③要有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精神。实现人生价值还必须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了我们新时代的大学生许多机会,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增长要求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竞争的日益加剧,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令许多刚出校的大学生郁闷不已。其中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有部分大学生给自己的定位过高,不切实际。有的学生坚定不移地认为,自己干上了一门新兴的学科,前途无限,感到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舒展才华,感到自豪。因此,在工作上始终抱着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不计名利,尽责尽力的态度;在理论技术上不断追新,用最好的工作态度和质量为人民服务,得到人民连连称好,给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已经是我国许多领域为数不多的硕士、博士。有人恰恰相反,自持是一个“本科”高才生,自从参加工作后,三天二天在埋怨自己,没有挑好职业,干了被人不屑一顾的职业,自认倒霉,到处游说你看谁谁有多厉害,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多少当初,领导叫干这个,大材小用,怨天怨地,没有办法,还只得去干。因此,抱着得过且过、混一天是一天、将就着干,虚虚假假,散散漫漫的工作态度,令人啼笑皆非。但是有一点,绝不错过有“实惠”的机会。这些同志自暴自弃,至今有的已经干了十年甚至近15年的工作,事业上恰是没有一点真实的成就。眼看已经过了“三十而立”或“四十不惑”的年华,....仍在叹息不已!

在这里说的还是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前提。社会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发展机会,而年轻就是我们的资本。要想在竞争中把握住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此我们可以在竞争中加重自己的砝码,提高胜出的几率。其次我们要有一个务实的态度,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怨外界环境多么的不好,要强调主观能动性,在自己的岗位上勤勤恳恳的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个人的利益与集体的利益的结合不是一句空话。为人民服务不错,可看看我们的现状就知道,我不是在否定老一辈人的作风,现实是残酷的但却是真实的。我们要发展,就少不了有爱心的人,有奉献的人,值得欣慰的是我们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从焦裕禄孔凡森到现在的许许多多的抗非英雄,他们都用生命给我们做出了最真实的榜样,我们还有什么要怨的呢?在我们为社会奉献了之后,人民会给一个做什么都得不到的荣誉,那是高尚的象征。

追求卓越是人生价值的完整体现。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在追求卓越的社会实践中完成的。人的理想只有通过不懈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才能实现。追求卓越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小平同志曾经告诫全党:“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发展就要有不断涌现的新观念,就要有时刻不能满足的新追求。只有人类追求的不断实现,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坚信共产主义的信念,抵制外界不良影响,特别是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主观能动性,为自己的理想百折不挠的顽强奋斗,人生在不懈的追求中升华。相信自己的才华,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的经验,只要你努力了,付出了,自己的能力提高了,你就是强者!付出之后你还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呢?不要为一时的落魄终日郁闷不已,相信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终于结果!

假如给我一双翅膀,我要飞翔

假如给我一个梦想,我要远航

假如......给我一个机会,我要用激情去畅想

〔参考文献〕

[1] 赵冰洁《350名大学生价值观测试量表调查分析》集美大学 [德育之窗] 2003-4-18

[2]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思想政治》 2002年秋季版

篇7:小学生践行孝道演讲稿

小学生践行孝道演讲稿:孝道之花在我心中绽放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她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爸,啊,这个人就是妈……”我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小时候虽然对它的内涵理解并不深刻,但能懂得父母对孩子的无限关爱。

仔细回想:夏天那一盘甘爽的西瓜,冬天那一碗温热的汤面,学习时那一句温馨的提示,乘上校车前那一声小小的叮咛……父母总是在暗处默默地做我们成长的基石,多少苦累却从来没抱怨过一次,如此莫大的恩情,我们怎能不给予回报呢?

人生在这个世界,长在这个世界都源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父母的养育之恩我们怎能报答得完呢?古代埋儿奉母,弃官寻母的故事足以让人们唏嘘不已,而今捐肾救母,退学为母的故事更令我们感动万分,不一样的时代演绎着相同的主题,那就是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其实今天生长在蜜罐中的我们不必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要做一番惊人动地的事情,我们只要在平时注意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完全可以尽到我们对父母的.孝敬之心。

我的家庭是五口之家,有爷爷,奶奶,爸爸,还有我的孪生哥哥,当然还有我啦!妈妈在四年前放弃婚姻离开了我们……天大有个家,地大有个爸,爸爸开了一家婚庆公司。整天忙里忙外,接单,策划,出婚庆。每当看见爸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我的心就会掠过一丝愧疚,都说女儿是爸爸的小棉袄,可我这小棉袄实在太小太薄,没有太大的能力帮爸爸,爸爸每接一单庆典都要在台历上标明:某某地方,谁谁家,庆典事项等,我知道爸爸事多,所以我总要翻台历,根据订单内容编成小册子,提前提醒爸爸,为庆典做准备,以免误了人家的喜事,由于出庆典前一天,都要把所有工作准备好,所以每到这一天,只要我在家,就会央求爸爸带我和哥哥一起去,我们帮他布置背景,摆放罗马柱,铺地毯。这点我可是非常在行的。知父莫如女,我是最了解爸爸的,每次爸爸出婚庆回来,都要喝大量的水,冬天我就提前准备好温开水加上蜂蜜调制。夏天我就在冰箱里镇好凉水加一点冰糖。为此,我总会得到爸爸的夸奖:“我的女儿就是乖!”

奶奶已经六十岁了,身体不是很好,患有高血压,最怕着急上火,为减轻奶奶的家务负担,我每天都帮助奶奶洗碗、扫地。为了哄奶奶开心,我鼓励奶奶去村里广场上打腰鼓,奶奶年岁大,学的慢。我就跟她一起学,回来教奶奶,让奶奶有个健康的身体和愉快的心情。我还经常把在学校里学的歌唱给奶奶听。每次我把考试卷出示在奶奶面前,奶奶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并竖起大拇指:“我的孙女就是了不起。”

给我点赞最多的要数爷爷了,爷爷的工作主要是放羊,喂养。我家里五十多只羊都归爷爷管,有时看着爷爷很辛苦,我也时常替爷爷喂羊。春节那几天正是我们家客来客往人多的时候,正赶上羊妈妈们生小羊,我和哥哥轮流守候,看哪个要生了,就赶忙找爷爷接生,我在一旁做助手,把刚生下来的小羊用棉布擦干净,一个个白白净净的小羊出生了,爷爷看在眼里,美在心里,嘴里不停地夸我是个“小孝星”.

篇8:大学生孝观念现状及孝道践行研究

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 儒家孝观念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涤荡后被彻底瓦解。虽然传统道德规范体系崩溃了, 但是新的、为大众所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 因此, 大学生陷入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迷茫之中。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的孝观念调查, 我们发现虽然他们中的大多数具备孝顺父母的意识, 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却严重不足。而孝不仅是一种观念, 而且是意识与行动的统一。一个人仅有孝的意识而没有孝的实际行动, 是不能被称之为孝的。孝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是没有用的, 必须有真实的行动才能真正体现孝的存在, 所以孝重在落实。

值得一提的是, 在调查过程中, 我们发现有些大学生对孝的内涵理解模糊, 似懂非懂, 对所调查的内容只是敷衍潦草地填写。所以, 不需要去看他们问卷的填写内容, 单从态度上就能感受到孝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有些大学生认为孝敬父母是应该的, 只是怕自己以后没有这个能力, 其实父母对子女没有更多的物质期许, 他们需要的只是子女的关心而已。所以,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去孝敬父母, 只要我们有一颗孝敬父母的感恩的心就可以。

一、大学生孝观念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大学生孝观念现状, 2011年10月, 笔者对在校大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1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00份。通过调查笔者发现, 当前大学生孝观念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在孝的情感表达方面, 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热爱自己的父母的, 72.9%的大学生会记得父母亲的生日、父亲节和母亲节;在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时, 58.78%的大学生选择“经常在特殊节日对父母发出节日问候”, 仅有14.19%的大学生表示“不好意思开口”;当父母心情不好时, “想办法安慰”、“不去烦他们”大概各占一半;向家中打电话时, 65.54%的大学生选择“向家人倾诉报平安, 让家人放心”, 但“了解家中情况”的仅仅占29.05%。以上调查结果说明, 大学生与父母存在一些情感交流, 但这种交流多停留于问候、报平安等很浅显的层面, 并不深入。当然也有少部分大学生羞于、不耐烦或不善于父母交流, 最终导致子女与父母间出现隔阂。

2.在孝道践行方面, 大学生孝敬父母最主要表现在:77%的人选择“专心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学业”, 48.7%会主动帮父母做家务, 会想着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一部分人选择了“自己赚生活费, 使父母可以少工作不那么辛苦”, 说明他们把物质上减轻父母负担也看作孝敬父母的重要部分。但有36%的大学生对父母还没能做到全心全意, 他们玩游戏或看电视而没空帮父母, 觉得父母不应该让他们做这些。有时大学生的观念会和父母不一致, 在与父母发生矛盾时, 只有37.16%的大学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反映出绝大部分大学生尊重父母的心还是有的, 只是在具体行动中有时有所欠缺, 不能换位思考。特别是有些大学生一味追求享乐而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 不为父母分忧解难。这反映了有些大学生只要求父母为自己付出, 却很少为父母考虑的自我中心主义。

二、大学生孝观念缺失的原因

1. 家庭教育的错位。

对孝的教育大多源自于家庭, 而现在的家庭主要是核心家庭, 家庭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 父母的过分溺爱养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 从而导致父母与子女的角色倒置, 子女缺乏家庭和社会责任感。而且当代大学生尽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 但是行动表现却相对落后, 出现了知与行的脱节。特别是在调查问卷中, 我们提出如果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少孝心,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66.7%的人选择了“从小被惯坏了”, 20.8%的人选择了“没有教育好”。家庭教育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 有些父母只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教育。这种重智轻德的做法, 使得有些大学生学习成绩不错, 做人方面却很欠缺。

2. 学校教育的缺失。

学校的孝观念教育是对家庭教育的有力补充, 对学生孝观念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教育部一直提倡德育,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学校在孝观念教育方面所花费的气力仍然十分弱小。那么, 用什么方法可以改善这种局面呢?在“你认为学校应该怎样教育学生尽孝”中, 有87.5%的学生认为应组织实践活动, 这说明当代大学生不仅希望有孝观念的指引, 更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学校对孝的践行有所帮助。所谓真知必行、不行不知, 孝观念的理论教育是抽象的, 只有把认识付诸行动, 才能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因此, 孝观念的教育离不开实践活动。

3. 社会风气的影响。

传统文化之根的断裂、人文精神的缺失以及浮躁、功利的社会氛围, 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缺乏亲情的交流, 父母子女间的关系变得相对疏远和冷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 家庭关系开始具有利益色彩, 从而严重侵蚀着家庭的亲情, 无情地撕开了家庭关系中原有的温情脉脉的面纱[1]。受利益的驱动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一些大学生拜金主义观念横行, 见利忘义, 重利轻义的现象频频出现。有些大学生甚者对父母蛮横无理, 欺诈父母, 这严重败坏了社会的道德风气[2]。

三、增强大学生孝观念以及孝道践行的措施

1. 加强与父母的情感交流。

平时更多地去关心父母, 了解父母。通过打电话、视频、QQ聊天的方式, 与父母多多交流, 懂得与父母拉家常, 知道关心父母。孝亲, 不等于顺从父母, 但首先必须要尊重父母, 对父母的关心和教诲要耐心聆听, 不要粗暴拒绝或置之不理。做子女的要把父母放在重要位置考虑, 要关注父母的感受, 与父母进行更多地情感交流, 通过交流消除存在的代沟。在父母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 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 提高父母的生活质量。

2. 具体实践, 将孝付诸行动。

“只有孝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认, 这样, 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孝的理解, 更能促使他们将行孝变为一种自觉行动, 从而在整个社会养成孝敬父母之风”[3]。在调查过程中, 多数大学生觉得自己对父母做得太少, 说明他们良知犹在, 但是具体到行动上, 缺乏实践。就像知道父母生日的比较多, 但在父母生日之时没有表示的却大有人在。儒家的孝是一种实践哲学,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升。所以, 学校要广泛开展以弘扬孝文化为核心的各种教育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紧扣孝文化, 如开展回报父母的活动等[4], 从而让大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 认识到报答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职责。

3. 将孝融入大学生的道德评价体系之中。

具体做法是:学校建立大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为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量化评估, 当然也包括对孝的评估, 以此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促使他们不仅具有社会公德, 而且具有家庭美德。孝观念的教育是高校德育建设的基础, 对学生爱心和责任心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应该在学校工作的相关环节中加以重视。

由于孝对于维护家庭秩序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 不仅在过去, 而且在现在和未来都是家庭和社会文化的核心。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孝观念的调查, 可以看出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孝观念的, 但在具体的孝道践行上, 大学生还有待提高。因此, 无论家庭、学校还是社会应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进行引导, 从而提升大学生的孝道践行能力。

参考文献

[1]邢亚玲.传统孝伦理与大学生孝意识[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10 (6) .

[2]潘剑锋.论孝悌道德与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中国高教研究, 2005 (9) .

[3]杨振华.将“孝”引入学校德育中[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 (3) .

上一篇:7的乘法口诀教案下一篇:2022年度校本研训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