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与思考

2024-05-11

践行与思考(精选十篇)

践行与思考 篇1

人的一切,几乎都是成双成对。人有两腿、两脚、两臂、两手、两耳,两眼……这也为我们兼顾各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我这一生,已经走过80多年。回顾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无论幼年、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注意到了双轨而行,都努力做到了兼听则明,兼顾则清,不偏不倚。正如古人所云:执乎其中,方能有成。

我有幸生于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在家中,经常听父亲谈到鲁迅、郭沫若等著名学者的故事,那时自己为生活所迫,从七八岁开始卖报纸、拣媒核,当小工,在工厂当学徒……当时摆在我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条是在家中受父母讲经的熏陶,一条是在社会这所大学校里接受知识。我体会到流浪儿之苦,对旧中国的积弊有切肤之痛,今天回忆起来,仍然有很深的感慨。

后来我先后就读于北京新鲜胡同小学、史家胡同小学、北京二中、北京五中,接触到一批好老师。当时北京二中、北京五中的教师多为北师大毕业生。在解放后基本上都成了大学教授。初中阶段,在他们的感染下,我已开始到沙滩北大红楼、北平师院旁听,参加大学生举办的诗社活动,参加诗人节活动,与大学生们一道参加“5.20”运动,和他们一道“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还从他们手中拿到歌颂解放区的《大江流日夜》一书并认真拜读。我既出色完成了校内的课业,又体验了大学生活,了解了社会动向。以社会为课堂,受益颇多。

18岁时,我正就读于华北大学,响应号召,参军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工作团的一名战士,作为“平津大学生”携笔从戎,经受了战火的考验,经受了摸爬滚打、五种枪法的考验。

另一方面,我又有机会直接听了林彪元帅向苏联作家西蒙诺夫介绍各种战役、战略、战术,又有机会陪同陶铸同志到广州中山大学等高校听他演讲,利用假日到各大学参加联欢,参与大学各种学术讲座,听教授们讲课,课后,又读了鲁迅、闻一多的大量文学著作。

在那一阶段,我既学了军事哲学,军事理论,又学了文学、史学、法律。眼界大大地开阔了。我称这种经历为:军内军外互动,双管齐下,多方获取营养。

1958年,我有幸回到北京上大学,成为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的一名党员大学生。我一方面认真听课,保持了四年全优的成绩,同时又担任了学生干部,如学生会主席、班长、民兵团政委,等等。我借这宝贵的学习机会,组织同学们利用在北京的有利条件,走访了多位著名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如郭沫若、周扬、冰心、臧克家、艾青、田汉、冯至、林默涵、邵荃麟、林庚、游国恩、王瑶、黎锦熙、张志公、周振甫,等等。为了提高政治水平和思想觉悟,还专门访问了彭真、刘仁等老同志,为他们撰写了革命回忆录。这四年,两条腿走在校内、校外,两条路上互动、递进,其乐无穷。

“文革”十年,遭诬陷,受迫害,被关进牛棚,受尽凌辱。当时一些人自杀了,一些人消沉了,一些人逍遥了,我没有。我一方面努力“劳改”,修路、搬砖、倒煤、运木料,下农田干活,一方面忙里偷闲干了很多平常没时间干的事。

在“文革”初期,我被抄家7次,藏书几乎全部被抄走了,只剩下《毛选》及《鲁迅全集》。于是我开始编写《毛主席诗词详注》、《毛主席诗词》、《鲁迅诗歌注》,在其间,还请心理学教授林传鼎先生帮助刻印全国发行版(他刻写蜡纸功夫一流),又请国学大师周振甫先生帮助我逐字修改订正。在十年浩劫这一特殊时期,我仍是走着两条路,受到两方面的磨砺,对我走完人生之路,助莫大焉。

“文革”后,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十年岁月我们欲教不能,欲罢不忍,浩劫被历史彻底否定,我们蓄势待发,干劲无穷。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作为教师,在校内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在校内外,主要讲了三门课,《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图书史》,在此基础上,为了培养高端人才,我感到自己必须扩大知识面,认真研究全社会的需求,既要研究已知,更要研究未知。为此,我们又认真研究了宇宙全息论、大成智慧论、羲黄文化论、神州谋略论、铸魂艺术论、演讲美学论。

特别是1977年看到广大青年迫切需要学习知识时,我们创建了全国第一间民办大学,全国第一批培训班,全国第一本民办杂志《艺苑蓓蕾》,全国第一个研究论坛。

我们坚守:不是第一,就是唯一;不是唯一,就要第一。

取之于校内,用之于校外;取之于校外,用之于校内;取之于国内,用之于国外;取之于国外,用之于国内;取之文史哲,用之于数理化;取之理科,用之于文科。我们走的又是一条双轨制的教学相长、内外互动之路。

企业文化的思考与践行 篇2

现代企业文化产生的学科背景主要是建立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科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笔者在此分三个阶段阐述

(一)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验管理阶段;此一阶段主要的管理理论包括古典管理理论的三大部分,一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温斯劳·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二是德国的马克斯·韦泊创立的“行政组织理论”,三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创立的“管理要素或管理职能论”。总体上讲,古典管理理论排斥人的感情,认为人的感情妨碍人们客观地处理问题,其贯彻“分割”管理的原则,将管理工作分解成不同的职能,由不同的管理者来承担,企业成员各司其责,各自被孤立开。可以肯定,古典管理理论诞生于机器时代前期,它总结了历史上古老组织高效运作的经验,满足了当时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企业管理体制的形成,具有开创性及启发性的巨大意义,不过,机械论的思想,解释而且解决不了企业发展中生产效率及成员积极性等更多问题,而后管理学界经过著名的霍桑实验,而过渡,迎来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这一阶段焦点积聚在人性假设之上。更多的表现在心理和行为激励中,经典的的梅奥社会人假说,美国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及后来的“超Y理论”等,都对组织成员做出人性设定,在这些假设基础之上,管理学科中诞生了一系列的激励理论,针对个人激励,有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双因素理论,阿德福的ERG理论,麦克里兰(David Meclelland)成就需要论,斯金纳(B.F.Skinner)强化理论,弗鲁姆(Victor H, Vroom)期望理论,亚当斯(J.S.Adams)公平理论,针对组织的企业领导方式理论,如两维理论,“领导的四种管理模式”,“领导方式连续统一论”,“权变理论”,生命周期理论,等。这一些理论的研究对象明确到了管理实践中的不同对象,实际上是管理科学研究视野的一种开扩,此后,管理学科的发展愈来愈倾向于系统化,条理化,社会系统学派的产生也显得顺理成章。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与行为科学心理学关系密切,对人性的关注明显增加,然而行为科学顾名思义,只是将研究的对象集中在“行为”,管理工作中组织成员的行为之上,对于市场与顾客这些企业以外的要素的关心却很少,尽管系统论的思考模式已经在学科研究中有所展示,但对于动态发展的企业组织而言,远远不够。不过,这样机械的系统思考意识在管理学科以及管理实践的里程中,并没有持续太久。

(二)反而一个凭经验与问题推动理论研究的时代却从此过去,管理开始进入成熟发展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管理丛林阶段。这个阶段运用科学逻辑的方法,严格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常常被称作管理科学阶段。管理学家们把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科学等最新研究成果应用到了企业管理中,诞生了极具代表性的决策理论学派。西蒙创立的决策理论代表了管理学的最高成就,由此,管理从学科到实践,进入到了一个更为宽容和博大的界面。这一阶段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的运用及理性因素、定性定量的强调促成了管理科学的方法论的提升,同时也在另一方面造成了对社会科学及对情感因素的的忽略使得管理工作在实践上产生了种种弊端。

(三)此期间,欧美经济经济危机,滞胀不前,而日本打造经济神话的困惑,使得管理学家们对日本管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可以说,日本企业的成功,为文化管理阶段的到来表演了良好的前戏。毕德示、沃特曼在总结了美日在管理工作中的差距和经验之后,在《成功之路》一书中精辟的揭示了管理丛林定量分析的弊端:内在的滋生保守倾向,导致抽象无情的哲学,将管理人员变成爱做否定判决的法官,使事情过分复杂化和缺乏灵活性,导致追求徒有虚名的管理过程的正规化,贬低价值观的重要性和容不得内部竞争。对这些问题的发现及剖析使企业管理的思考,全然转换了一个思维角度。就重视人的作用这一点来说,有意无意的成为了企业管理的前进。

用过去管理理论无法解决的问题的出现,推动了企业文化阶段的到来——1980年以来,我们称之为文化管理阶段的时代。这一阶段与之前丛林阶段的情况不同。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多学科和多视角思维在管理学科中的一次大融合时期。企业精神,企业环境和系统论等社会科学的各个方面都共同进入了现代企业管理之中。文化管理方式已经,正在,即将对世界企业管理的发展实践与改革实践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和指导。对于中国企业管理而言,尤其重要。

中国改革开放,几乎与国际企业文化潮流兴起同步,然而中国企业准确的说是现代企业却并没有在此时兴起。市场经济对于中国企业来讲,是一个陌生的名词。这里具体应是指改革开放的前10年时间里。中国企业仍然带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巨大惯性,对“文化管理”是全然陌生的。所以,当改革开放深入落实的时候,中国企业也随之发展,现代管理科学也迅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可是一种体制的建立和一种市场思维习惯的养成并不是能速效建立的。中国企业管理还迫切需要国际管理里程中的管理丛林时期的“量化”,“刚性”管理;它舶来国外资金和技术,舶来经验和方法,不经过时间的积淀,只能打造薄弱的企业管理基础。这一点,对于中国企业文化的发展而言,是一个极大的不足,而正式因为这一点,企业文化的建设和践行,才又显得如此迫切和需要。同时,中国式的管理讲求人情,国民性讲求“悟”,这种逻辑思维的行为处事的特征,因而“文化”这种软性的管理工具是被需要和容易被认可的。中国这个国度具有其独特的存在意味,合同她自古造就的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一样,她也孕育了一方国民的独特性味。譬如家长制对后世的影响,官僚作风对体制的介入,或者贤哲隐士存在的作风,等等,它们都成其为一种行为方式被沿袭。而企业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诞生于这种国家文化里面的精神支流或者结晶,而在企业文化引导的管理行为之下,执行者只是对这些精神结晶的践行。那么,进一步说,中国式企业的发展中,天然存在一个缺口,等待“企业文化”进入管理工作之中。综合上面三方面,可以在此作出一个小结:

企业文化从世界企业管理的发展中走来,是管理模式的尝试是一个很先进的发展;同时中国式企业文化诞生于国际文化管理的潮流中,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现代企业管理需要文化管理模式作用于企业个体。

探讨了这么一些背景,究竟企业文化是什么?让我们的探讨转入对企业文化的界定上来。

国内外对企业文化的讨论及应用很是热烈。经典著作帕斯卡尔、阿索斯的《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威廉·大内的《Z 理论》托马斯·彼德斯,罗伯特·沃特曼的《成功之路》,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合著的《公司文化》等等多有提出各家观点,总的来讲,国外的主张是“以文明取胜”注重人性的保护;国内学术界不满国外企业文化理论的现状,也产生了众多说法。人民大学罗长海的观点高度概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将企业文化定义为:企业在各种活动及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在这一定义里面,将企业文化内涵表述为为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两部分,物质载体又包括有活动过程(如生产经营管理、制定规章制度、处理人际关系等)和活动结果(如优质产品、合理利润、精美报刊);精神内容包括精神现象(如价值观念、精神状态、行为准则)和精神本质(为社会服务、理解与尊重人等)。这些内容总的来讲,奠定了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的框架。不过笔者在这里探讨的重心之一在于企业文化的践行也就是企业文化在企业层面上的作用,所以个人以为企业文化还包括合目的的生产经营机制。这里的“合目的”指合企业和个人发展两方面的目的。通过“竞争意识”建立企业文化系统,服务于“目的”,作用于企业发展及个人,才是一个完整的专署于企业的文化全体。即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各种活动及其结果中所努力贯彻并实际体现出来的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以及合目的的生产经营机制。

得到这个界定,笔者接下来会阐述一下对(中国式)企业文化的个人思考:

(1)中国式企业文化对传统文化具有血浓于水的继承性

一直以来,中国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真正的商品经济的诞生,也只能追源至明清时代。距今也不过三百多年历史,而经济文明的积淀,是一个恒久持续的过程,所以,现在讲中国古代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企业文化,显得不太符合逻辑,因而我们可以说,对中国式的企业文化的研究与探索,应该是才起步。然而,中国化的思维讲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软性的制度构建成体系往往是源自于一个简单的哲理。现在我们论中国企业文化的思潮的诞生,其实也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诸子百家的思想哲学里面处处蕴藏着企业文化的种子因素(企业文化的核心因子,此因素可以决定企业文化的内容和发展方向),其中任一哲学思想和道理,都足以承载企业文明竞争的架构。譬如儒家强调“仁者爱人”,那么由“仁”可以引致的一系列物质表现与精神风貌;譬如法家提倡“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对于企业文化构架,是一种理性思考和行为方式标准;等等。中国式的现代企业文化脱胎于中国所营造的文化氛围之中,而精神层面的文明,往往存在“动能势差”(深刻与浅易之间,博大与单纯之间,或者先进与后进之间,都存在差距,文明的源流,会由高而低向势弱的一方流动。),无疑,中国式的传统文化的框架,主导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与流动。在东方文明发展到今天的时候,传统的思潮的影响从来没有消失过,反而是时间愈久远,影响力愈清晰。所现代企业文化应该和其他所有性质的文化类型一样,对传统文化有一个继承吸收的成分。不过,每一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又是个性鲜明的,于是下面我接着论述

(2)企业文化作为个体的独立性

如果把企业人格化,那么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人的气质性格的综合表现。在这里,笔者更趋向于强调一种人性的国民性格特征。个人认为,企业文化相对于其他企业个体而言,是独立而个别的。感性一点讲,企业文化就像人的个性。每一种人性都是独特的,有的人温柔,有的人豪迈,有的人诚恳,有的人浮华,有的人大度,有的人细致,有的人眼光高远,有的人注重当前,有的人勇往直前,有的人步步为营,有的人内向,有的人个性张扬,有的人务实,有的人重虚,充满想象等等等等,那么企业文化也可以是个性多样的。每个企业都可以拥有一种趣味和个性的企业文化,就好像人一样。理性一点来讲,企业文化诞生在管理科学之上,那么它其实是某一特定文化背景下长期形成的独具本企业发展特色的管理模式,是企业管理的个性化表现,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风格。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组织构成不同;面对的市场环境不同;所在的地域环境不同,所处的企业生命发展周期不同;所处的产业环境、行业特点不同,所以各企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特点的企业文化,即使在同一文化背景下,由于企业对适应市场环境工作的行动和处理内部冲突的的方式有各自不同的特色,故所产生的企业文化不可能雷同。因此,企业文化的的表现形式可谓是多姿多彩。可以在继承社会文化背景的同质性之基下标准化,其侧重点不同,价值内涵及基本人格假设不同,加上企业文化的类型和强度也都不同,如此,就成其为企业文化的个性化特色。

(3)企业文化服从于企业目标,引导(正当的)企业营利,是本位,它只对企业发展负责。个人以为,企业文化的内涵,本质是文化,但性质却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管理,即合乎其产生之时的背景,是一种管理模式的应用。企业的存在以营利为目的,力争在一定投入的条件下收益最大或在一定收益的条件下投入最小.营利性是企业与生俱来、终身不变的性质,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文化不是为文化,表达的产物是文化,它诞生于企业之中,对于企业主体而言,它主观上是为了营利的目标而存在的.如果脱离了这个本位,那么就不会有“企业文化”这一提法.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源,是企业运作,企业是企业文化的物质承载体。企业文化和非功利非营利性的科学文化,艺术不同,它本身并不承担振兴社会文化的责任,尽管它社会文化是企业文化诞生的大背景之一,但是企业文化为了服务于企业这个主

体,应用文明的目的是为了营利,具有与生俱来的功利性。企业文化可以这样宣誓:我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而生!而科学艺术就全然无法这么冠冕堂皇光明正大,这看来是一种形式,其实是质的不同。并且,企业文化要为了企业做文章,至于它汲取社会文化中的精华和养分,对社会和公众的发展起到了正面效应,如环保,育人,净化风气,等等,那是它的副产品。我们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正外部效应”。而如果企业文化没有起到这样类似的外化作用,尤其是对社会来讲的作用,那么,无可厚非。企业文化本来没有义务承担社会职能的责任,它只对企业承担健康发展的责任。至于该承担社会责任的,是其他文化系统。

(4)企业文化的功利性,落实到企业实体中间,是可以量化的。本质上讲,企业文化有两个基本任务:保证价值观念体系本身是卓越的;使全体企业成员认同该价值体系。一旦企业文化开始完成这两个任务,它就能够成为企业内部及外部是非判断的标准,包括企业生产经营、员工关系、劳资关系、其他企业日常管理。然而在履行这两个任务之前,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个性(这里我们承前,可称之为企业个性)一定有意识的要寻求一种意象,这一点是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核心——种子要素。而种子要素通常是不一定是清晰可见的。它或者朦胧或者飘渺或者清晰,都是合理的。只要有意识的去寻求那种意象,种子要素会长成企业文化的参天大树。而种子要素的关键在哪里呢?任何物质社会的文化研究,都必然要经世致用,这不是世俗,而是对文化精神的中国式思考下的中正定位。所以,种子要素,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意义上来做一番思考。企业就是经世致用哲学实践的物质中介,只有学科研究哲学在企业实体中得到应用,才由此形成了小小的“社会”——企业体。而诸多哲学支撑起来的小小企业实体,就全然可以形成一个经济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讲,在中国,没有绝对的经典,只有相对的适用。只有这样,小的实体(企业)才能建立,小的王国(企业集团)才能一酬壮志,“小臣民”(企业文化指引下的管理者和管理企业文化的企业家)才可以怀才受遇。社会学意义及中国化的人格的企业文化思考,对中国企业文化的成型,具有妙不可言的引致效应。可以说:中国企业文化具有全然不同的个性化因素,是典型东方文明的表征,是中国管理思想的里程碑式的结晶。这一特殊行为为中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设定,使一个文化基调有主心骨的支撑起来,不至于苍白无力。当然,讲哲学影响,并不是说企业文化必然取决于学科哲学的研究,而是在于说明种子因素所构筑的价值体系是对企业文化来讲,是如何关键。同时,在企业实际日常经营与运做过程中,企业文化更多的是无形的,用思维模式和思考习惯来实际影响或者指导企业成员。而在指导与感官现象之间的过程,就是企业文化外化的过程。主要通过作用于这些方面:企业整体运作思路,日常生产实际,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员工关系,劳资关系。这些,我们可以请出“企业家”。企业家的企业文化意识。包括个人道德,思维模式,职业技能,个性,综合素质,等等。外界的任何作用因素最终会聚合到企业家的决策,所以,一个企业家在企业文化的定格和践行中,起了尤为决定性的作用,可以形成企业家对企业文化个性的选择。同时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文化的践行,在选择企业家(管理者)的时候,可以有针对性。譬如说企业文化的个性特征表现出来是突显谦虚诚实这一要义,那么在选择企业成员或者管理者的过程中,除了基本的职业技能外,可能企业人力资源选择,会倾向于人格个性中趋向于谦虚诚实个性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这里所体现的,即是企业文化对企业家个性的选择。

当企业文化与企业家双向选择之后,进行决策的基调就可以初步确立下来,下面一个部分,我们就需要探讨企业文化的践行了。

在种子因素的自身爆发下,会产生较为明确的思想要素部分,这些部分有意无意的影响着企业文化体系的形成。具体来讲,可以从诸多方面建立框架体系或者模型。然而,体系和模型都是固定的,容易导致僵化。所以笔者建议可以从思维的流程开始来对企业文化践行做一种创造性地尝试。

(一)提炼价值观。这一点前面有讲到种子因素的引导作用,它自身就可以作为企业文化框架中实践的价值观念。

(二)(1)认识企业现有环境。比如企业周边环境,包括地理位置,自身所处的文化圈、经济圈,加上企业具体地点的周边人居、民俗,上

游供应商、下游客户群、同业竞争者等等;(2)现有资源,包括企业需求和企业的被需求资源,企业可利用的资源像人力资源,能源资源,资本资源,政策资源等等,它们对企业来讲,是优势还是劣势、是丰富还是贫乏,是积极是消极;(3)企业自身现存的条件,它在做什么?这些作为对企业长期发展具有什么意义?需要继续还是停止或者搁浅?(4)企业到底要做什么?它短期有没有目标?目标具体在哪里?长期有没有预期?企业又怎样从这些小的目标开始,步步为营向存活得更为长久,生存得更为优越?在市场中间,企业是可以人格化。活得久的,我们叫高寿,活得优越的我们叫精英,活得一般的,我们叫平凡。企业啊,就好像尘世里的芸芸众生。多想积极向上,多想光宗耀祖,多想壮志凌云,多想称雄称帝!它要做什么?整理清楚思路,就成就了企业文化,同时整理思路的过程,也正是企业文化对企业成长的作用。

(三)怎么做?建构具有企业个性的文化系统。包括(1)框架;企业文化各构成要素精神载体,物质载体两部分.在探讨企业文化定义部分,我们有了清晰的框架,在此,毋庸赘述.(2)推进;在上述框架的引导下,可以将企业文化的推进量化。一个战略规划时间为3—5年,太短不见效,太长不现实。包括“制度安排”“战略选择”“企业文化塑造”。确定一个目的:①为有序和高品位企业做基奠,为员工及管理提供规范,为企业做强做久积累素材(软性的东西,需要制度化)②处理矛盾;直接间接,正向反向,普适与出奇,理性与非理性③地域目标,行业目标,市场目标,社会效果目标,企业家个人目的④塑造原则:全员参与,正确导向,持之以恒,统筹协调。(3)内容;①实践推进进程/纲要②行为规范(价值理念的行为转化)③企业文化的培训、强化、载体、视觉形象。(如,宣传栏,标语,挂图或者其他视觉设计导入)④员工素质与企业形象内外塑造。(4)组织保障;明确人员及其责任,专职或者兼职管理。(5)途径;培训教育,目的在于建立共同愿景,改善成员(包括高层管理及员工)心智模式(员工招聘及培训,企业发展历程,企业文化综述,核心理念系统,职业道德与员工行为准则),舆论导向,对客户,对供应商,对社会的表达中介(内刊,媒体,网络),公关传播,塑造文化形象及拓展业务的工具(如,会展CASE,参加公益活动等等),礼仪亲善(员工关系:不准打击先进,对事不对人等信条;文娱活动:茶话会,酒会,座谈,庆典纪念;参观旅游,体育竞赛)(6)考核机制;策划经营理念的文字表达,开办员工论坛,拟定《考核准则》,组建团体协会。与薪酬挂钩,或者与荣誉挂钩,用物质及精神表达的实际来进行考核反馈再执行。由此,这六个环节可以形成一个回路,成为企业文化践行的一种思路。

到此,企业文化的思考与践行就告一段落。笔者进入总结阶段:可以这样说,文化的结果是文明。有时候,文明越多,反而禁忌越多。笔者提出对企业文化的个人思考,旨在对文明作一个预期。至于规范与制度,思考与践行,都是一个对文明的梦想。经济社会的文明,往往以更多的物质来表达。当文明遭遇物欲,我们还有制度架构来维护尊严的底线。希望是文化,希望是文明,希望是人类文明的求索,梦想成真!

参考资料:罗长海《企业文化学》人大版

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1980

践行物理高效课堂的探索与思考 篇3

关键词:物理课,高效课堂,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3-215-01

一、科学探究式教学

高效课堂是把课改的三维目标加以实化的,即实现从知识到兴趣、再到能力、智慧的飞跃。物理作为最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探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探究过程就是让学生经历与科研工作者搞科研时相似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培养探究能力、体验探索乐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精神,形成互助合作的意识。

1、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科学探究式教学不同于以往的满堂灌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对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知道,探究的过程既是求知的过程,又是创新和实践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能够针对物理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是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关键一步,这一步走不好,后续的教学就会变成生拉硬拽。

2、以分组实验、合作学习加强探究

将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实验探究任务,从综合能力最强的小组长到基础最薄弱的组员,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最后各小组展示他们的探究结果,由教师进行评价,评出优胜小组和创意小组。这种形式下,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兴趣都有很大的提高。值得一提的是,这种分组的最大优势在于每个小组的学生,不论知识基础的好与差,他们已经是利益相关的一个整体了,因此基础差的学生必然会急切地向好的学生靠拢,而基础好的学生俨然就是一位 “小老师”了,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受体,也是知识的载体。这也正符合高效课堂的特征:学生主动、有兴趣、有目的、有方法、有收获,各有所得,各有所长。

二、学案辅助教学

在转变教学方式的同时,学案辅助教学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一条捷径。一方面,高效课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课堂参与度,学案恰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学生的学习理念;另一方面我们所使用的课改版教材过于强调发现学习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学习,缺少可读性,在这种情况下,学案作为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个不足。出于这两点考虑,我们物理组在初二年级开始探索用学案辅助教学的教学模式。

1、主体实施思想

通过调研我校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二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我们论证了学案辅助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确立了“每课一学案”的主体实施思想。

2、学案的设计

在这种模式下,学案的科学性和使用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学案的设计和编制是工作的重头戏。我们采用集体备课,分工合作的形式制作学案,在制作过程中,组内教师认真研读教材、考纲、相关中考题以及练习题,并利用网络等资源查找相关资料,每一份学案都由一名教师主要负责制作,其他教师提供学习材料和建议,最后共同审议通过。这样,每名教师都是参与者,既保证了学案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而且各抒己见的审议过程也是教学思路和教学经验的积累过程,对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提高教学水平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学案的使用过程

学案的使用情况从根本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的学案使用贯穿于整个课堂,目的在于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课堂活动。首先,在知识回顾环节,学生要独立完成学案上的几个小问题,教师检测评价。接下来进入新课的学习环节,学生要阅读学习目的模块,对本节课即将学习的知识有整体的把握。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知识点反映在学案上都是思考或是填空的形式,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并且在学生动手写的过程中,教师会做个别指导。对于一些较简单的知识点,根据学案上的提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出来,达到“生教生”的效果。最后的课堂反馈练习也是学生需要当堂完成的内容。这样,在整个课堂中,大多数学生都可以按照学案提供的思路,紧跟教师的步伐,动脑想问题,动笔记知识,课堂 45 分钟不再纯粹是教师的说教,而是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活动。

4、学案辅助教学的实施效果

首先,学案辅助教学的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的组织者、支持者和评价者,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其次,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更好的梳理知识结构体系,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考意识和创新意识。再次,学案辅助教学能充分体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检测与反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5、学案辅助教学的思考

(1)是不是只用学案?当然不是。高效课堂是开放与展示的课堂,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它能使学生所学的内容当堂巩固,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效率;另一方面,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2)是不是学案的使用一成不变?当然不是。要做到教与学的和谐发展,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那么学案的导学方式也要随着学生的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学案的合理使用方式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的问题。

践行与思考 篇4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提问学生们是否存在以上所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引发学生对体能与放松的过程之间的求知欲,通过对学生所提到的各种现象做总结。通过教学案例与进行相关界定标准,提出“体能训练放松活动”的概念。同时,进一步理清放松与训练的互动关系。学生们对放松训练有所认知后,我们思考一下其产生的放松活动与体能训练的关系,来激发学生们对成因进行思考。

1 体育教学与课后放松过程的关系

1 . 1 体育教学课教学设计对“放松”重视

新时期体育指导思想,以“牢记锻炼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和“以学生适应社会与强身实践”为指导思想,以《新时期体育教学与体能标准》和《学习领域水平发展目标》为体育教学的依据,教学活动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提高学生素养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们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贯穿寓教于乐、乐中施教的精神。通过体育教学人员语言描述、身体示范、课件演示、现实说法结合个体自我运动的参与等多种手段,诱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自主、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体能放松训练的基本理念与实践应用。通过设定运动反馈的具体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能训练后的整理活动,从而促进体能的恢复与提高,提高科学化体能训练意识。同时,加强训练心理提升目标,让学生在体验体能放松训练对体能训练所带来的促进功用,培养学生训练与恢复的体育教学训练意识。

1 . 2 体育教学考虑“放松”的实施

在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是使学生自我能力的提长,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教学学习内容分析,在体育教学过程,选择与体育教学体能放松训练实践常见问题——体能训练后放松活动问题为学习内容给学生单一的进行相关问题的讲解,充分进行体育教学论与训练实践课程开发,激发学生对日常训练与恢复过程中常见问题的深入思考,突出“实训结合实践、实训科学化”的精神。本学习内容既可促进学生体能训练的提高,又能培养学生自控能力和“训养”结合的提高,还能加深对体能训练与恢复的理解,激发对实战与实训理论的学习热情。对于放松与训练的互动关系表象、放松训练方式与方法的学习做一系列的实践与提出,不断的使学生进行“体育教学与放松”相结合。同时,使学生注意到超量恢复与放松训练的关系,

1 . 3 体育教学与放松关系的教材教法选择的原则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所进行教学的题材进行适当的考虑外,也要注意到选材务实性,通过改变过去的“教理论”为现在的“用理论”,来激发学生们对日常放松训练常见的问题的深入理解。同样,在教法方面,要体现出“活”的特征,运用各种适合提高学生理解与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们体育学习的放松的能力。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为突出“放松”的重要性,也要讲究多种方法的结合,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讲解法与体验学习法的研究运用。可以在适应的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多媒体动态化演示教学的应用,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以新的记忆冲击,通过具体的实例给学生进行相应的讲解。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使学生正确认识放松训练中在训练过程中的重要功用。通过对放松活动与体能训练的关系,使学生理解放松活动对体能训练的正向促进和伤病的预防,从而提高体能训练的科学性。通过深入探讨放松训练的方式与方法问题,加深学生对“放松训练”日常的重视,增强放松训练在实战过程中的正确运用。

2 体育教学过程中“放松”实施的技术性深描

2 . 1 中国传统形态的“放松”实施的技术性深描

西方学者研究东方文化典籍发现,中国自古以来,体育形态的教学就存在着相对古老的“放松”方法——禅定与冥想。法国学者罗兰·巴特尔以观察者的身份,以西方人的视角来观察中国的体育形态文化。与以往所阅读的书籍有所不同的是,“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的各面——诸如语言、饮食、游戏、城市建构、商品的包装、面容,均看作是一种独特文化的各种符号,并且对其伦理含义做了深入的研究”,而最具特色则是养生和体育形态方式“放松”文化。

以我国细小的生活细节,来表现出其深层的文化涵义、心理特征、人格本质和人生态度。通过对我国文化或者说东方文化的符号系统的反思,来反观西方文化的浮燥,来创造一种“悟”的情境,在健身与养生的过程中,尤其是农耕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体育形态的养生化思维,则体现出正常外动内化的一种结合,对于大多数个体来说,更加类似于自身的一种修复与完善。诚然,现代体育训练形态的出现,以正常的符号系统观瞻着整体机制下的一种“变异”,一种革命。以深描的方式创设出写作的一种无言之境,一种和美。

2 . 2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放松”能力的实现

2.2.1 意念放松法

该方法是借助于心理和气功的一种放松法。意念放松法是排除思想杂念,进行自我暗示,利用语言的信息使机体能量减慢消耗、转移注意力,逐步消除心理紧张状态,使机体得到恢复。具体方法如下:气沉丹田,默念“我放松了”“我完全放松了”;或者在教练语言提示下,运动员轻声说“我呼吸是安静的”“我呼吸舒畅自如”和“我的心脏跳得均匀有力”“我的心脏跳得安静、有力、有节奏”等来调整心肺功能。对内脏器官施加影响,将注意力集中于腹腔,使腹部产生温暖感。如默念“我全身感到很舒适,左右臂是温暖的,腹肌放松了,腹部均匀呼吸收缩,腹部深处感到温暖”“我感觉很好,很好”等一系列的口语性暗示。

2.2.2 运动放松的方法

慢跑、走步结合深缓呼吸放松法在剧烈运动后用轻盈、节奏较慢的走步和慢跑配合加深吸气和缓慢呼气,在行进中可依据不同情况进行向前跑,后退等各种形式的蛇形跑和直线跑,同时可适当做上肢扩胸、振臂伸展等练习来取得补偿运动中的氧债,使心跳更快达到正常水平,逐步使中枢神经的紧张状态和肌以及人体内脏器官得到全面恢复。

悬垂摆动、垫上运动放松法。它是以人体悬垂于单杠、双杠和仰、俯体操垫上,做左右摆动、旋转、抖动等练习,使各关节、肌肉得到完全放松,减少乳酸堆积,尽快消除疲劳。按摩放松法,它是练习者本人或他人用各种按摩手法来按摩身体不同部位,从而达到放松目的。

2.2.3 控制训练法(与意念训练法相类似)

它是运用想象力,通过内心的图像,帮助把一种成功的机制编入大脑和神经系统,然后就去实践,直到成为习惯为止。进行控制训练,就是要学会集中注意力,丰富想象的内容,善于体会各种放松感觉。进行这种心理训练至少需要3周的时间,每天15~20 min。具体方法分5个步骤:放松、集中注意力、心里想象、实际做、事后分析。

3 结语

利用放松练习使运动员合理恢复,使人体机能状态在新的水平上获得适应的最终结果。因此,疲劳和恢复过程都是运动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连续的大负荷训练以后,机体不及时恢复,随着运动性疲劳积累,其结果是造成过度疲劳,影响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降低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所以,运动训练中要切记“没有疲劳的训练是无效训练,而没有恢复的训练,则是危险的训练”。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对放松技术教学一直处于空窗状态,大多数教学注重动作教学,而淡化放松技术,事实上,放松技术与动作教学相配合,是不可或缺的技能的掌握。该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高校体育教学与“放松”能力的提高做以深入的探讨与分析,提出体育教学课教学设计对“放松”重视、体育教学应考虑“放松”的实施、体育教学与放松关系的考量、体育教学过程中教材教法选择的原则、体育教学过程中“放松”实施的技术性管理以及放松教学的重要功用和操作方法,同时,从文化的角度上对放松技术的来源进行中国式的解读,为高校体育教学与放松提供参考。

践行与思考 篇5

【摘要】高职院校践行“三导制”育人管理模式,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成长的需求,更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一种新途径、新方法。本文立足实际,对高职院校实施“三导制”育人模式进行分析,并针对“三导制”存在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示范院校 学生管理 三导制 育人模式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以加强内涵建设为重点,以做“发展的示范,改革的示范、管理的示范”为宗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是一个整体改革和提升,这里所说的整体性,是一个有机系统的建设性,从内部来看,在建设中我们不能仅仅只建设好国家示范性项目,而忽视了学生管理、党建工作、后勤保障、校园安全稳定等一系列具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力量的常规性工作;从外部来看,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不仅仅是学院提高综合水平和社会声誉的问题,而且是整体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问题。我们学院面临的这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样需要处理好多方面的关系,必须进行整体推进,否则很难实现学院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学院管理工作者,在示范校建设中,能充分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和定位,决定了学院一切内部组织、管理、规范形式等方面的转变。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院管理工作的重要核心内容,是示范校建设中体现管理示范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模式的创新就应紧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入点,管理方法的创新应适宜专业、教学、课程改革的特点为突破口,管理文化的提升应结合办学特色的具体形式为载体。

示范校建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示范校建设任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研究学生管理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开拓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以适应示范校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分院学生管理工作进程,旅游分院实行示范校建设下的新的育人管理模式即“三导制“育人模式。

“三导制”育人模式,是以学生事务管理为基础,学生专业发展指导为主体的新的育人模式。是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一名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简称专职辅导员)、一名上届同专业的学生辅导员、一名或多名专业导师。目的是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学生的专业指导,思想道德建设,关注学生个性需求,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最终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 实施“三导制”育人模式的必要性和意义

1.1 有利于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有效结合

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机制的原因,教师只注重教学和科研,只注重专业知识讲解和传授,不大关心学生的教育管理。专业任课教师不知道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思想观点、就业状况等等。而学生教育管理人员由于专业上的差异与工作性质的不同,只强调思想教育和纪律约束,不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等,与专业教师联系不多,与教学联系不紧,很难形成教育与管理的合力,做到全员育人存在很大差距。

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学双方的交流,拉近导师与学生间的距离,克服传统教育中人为地将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的矛盾,实现教书与育人双重职责的有机统一,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实行“三导制”也有利于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三导制”要求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导师,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注重自我教育和再学习,不断提高教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提高自身素养,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作用,促进教学相长。

1.2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有效地推进“三导制”,有利于因材施教,使个体有潜能特长,个性发展有特殊要求的学生在学业上获得更多的帮助。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可弥补传统教学计划的不足,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专业导师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具体指导,对学生的专业发展超前提出具体建议,督促学生在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的同时,结合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好各类选修课程,拓展知识面,发展个性和特长,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和发展,为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的发挥提供条件。

1.3 有利于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三导制”,可以针对每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指导学生根据毕业后从事的专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作好学习计划,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指导他们进行专业知识拓展学习。专业导师都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锻炼和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推行“三导制”,能有效地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 实施“三导制”育人模式的形式和方法

旅游分院以08级5班作为试点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然后在09级11个班级全面实施。分院共有旅游管理、会展策划、酒店管理等8个专业,共计3名专职辅导员(一名专职辅导员负责120-150个学生)、55名专业导师(一名专业导师负责6-10名同学)、11名学生辅导员(一名学生辅导员负责1个班级)。自3月启动以来,先后制定“三导制”实施方案,专业导师职责,学生辅导员实施方案,并举行受导仪式。先后召开“三导制”育人模式阶段总结会,座谈会、汇报会及研讨会。

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生活事务管理,规范学生行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导师侧重于学生的学习、思想观念、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专业导师要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不断提高“导”的水平,同时遵循个性化、亲情化、渐进化、实效性原则。学生辅导员由品学兼优的在校同专业学生担任,协助专职辅导员及专业导师完成各项班级事务管理。专职辅导员、专业导师、学生辅导员的协作管理机制作为学生管理的三大主体,三者之间的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建立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工作的管理机制,才能达到“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的目的,才能有效地提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才能紧紧围绕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社会需用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3 推行“三导制”的成效

3.1 全员参与学生管理

“三导制”的实行,让更多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全面关爱,对自身的发展和前途有了深层次的思考,较早地从一种迷茫和困惑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三导制”的实行,把学管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有效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齐抓共管的教育合力,提高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分院实施“三导制”以后,学生在各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学生思想稳定了,在能够达到学管目的的同时促进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试点08级5班,导游证笔试考试一次通过率达75%,其余相同专业只接近50%;在5名报考韩语导游考试中,只有08级5班同学通过韩语导游证笔试考试;口试模拟考试优良率占60%,其他班级只占40%; 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得者是其他两个班级总数的2倍;5 班更适应行动导向课程法,学生合作意识强,学习效果好。参加接待大型活动如中德师资培训、东博会、参与大学生应用技术项目等大型活动人数居多。

3.2 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干部

各班级的学生辅导员由品学兼优的学生骨干担任,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协助辅导员将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行为管理、班级规范等各项制度传达给学生,是新生入学的教育良师,是学校与学生之间反馈信息,协调解决矛盾,上传下达的桥梁和纽带。充分体现了“同辈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三自教育”,即“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有效地培养一支思想进步、作风过硬、素质较高、自制力强、有威信肯于奉献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分院树立优秀学生的典型和模范,能由点带面带动整体学生的进步。

4 关于三导制的思考

在高职示范校实行“三导制”育人模式还是尝试和探索,给我们的管理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式。通过不到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推行“三导制”在实践中,还存在以下问题,必须引起思考和重视。

(1)受导的学生多,专业导师投入的时间有限

专业导师工作只是一项兼职工作,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居多,能投入时间有限,分院规定每位导师每周至少指导所带学生两课时,这显然是不够的,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每届需要指导的学生也将增多,这将影响导师指导的效果和力度。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专业导师根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制定具有规律性的指导方案及计划,力求能让所带的上届学生对下届学生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2)二年制专业的学生辅导员不能全程参与服务与引导工作,能参与分院班级的管理和服务仅有半年的时间,选用其他专业学生承接学生辅导员工作在专业指导及专业渗透教育等方面效果不佳。

(3)需要统一思想,重视到位

专业导师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光靠一个部门很难奏效,所以职业院校领导要提高认识,重视到位,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推进“三导制”工作的顺利开展,除建立一支德才兼备,教书育人的教师队伍外,肯定专业导师的工作业绩,对专业导师工作给予适当数额的专项酬金,这就要求学院在政策上支持的同时,应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4)专业导师评价机制不健全

由于受导学生各不相同,导师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也各有特色,学生的思想品质没有硬性的衡量标准,如何对专业导师的工作进行准确的评价还是个问题,缺乏科学性。专业导师的工作是一项责任心强,自主性的工作,难以制定出刚性指标来评价考核导师工作效果,可采用定性考核为主的评价方法,即通过学院监督管理部门考核及学生考评,综合平衡,给出导师的考评结果。

总之,面对高职院校的诸多问题,积极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三导制”育人模式是十分必要和迫在眉捷的。有效地推进“三导制”育人模式有利于因材施教,对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率等方面有很到帮助。但是“三导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在实施过程中,许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一年多的实践告诉我们,在职业院校实施三导制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这项工作急需从理论上进行探讨,从实践上进行总结完善,结合我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创办具有高职特色的“三导制”育人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厚良.导师制的理论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2).

[2] 李尧.谈高校学生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双重管理机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7(1).

本科生导师制的践行与思考 篇6

关键词: 导师制 本科生 盐城工学院汽车学院

导师制起源于14世纪的英国牛津大学,它的核心思想是:在教学环境上营造和谐、自由和宽松的氛围,在教学方式上强调个别指导,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德智并重[1]。在我国,由于本科生人数较多,班级管理者以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主,导师制教育模式还处于探索期。王颖等[2]通过结构化访谈和大样本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结果表明导师的指导对大学生的学业提升、学校适应及未来取向都有正向影响,实施新生导师制效果是显著的。盐城工学院汽车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主要是培养汽车整车及其重要零部件企业的管理、生产、研发及汽车后市场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在辅导员管理的基础上,学院给每个班级另外配备学业导师。

一、学院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需求。

大学是人生学习的一个全新阶段。相对于高中生活,大学学习与生活环境有很大的改变,大学新生容易在学习、生活、心理情感等多方面产生不适情绪,进而影响其专业学习、人际交往及人格塑造[3]。所以大学生学业导师需积极地引导大学新生,使他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大学生学业导师都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对本专业的课程知识都非常了解。所以,导师可以通过自身经验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学习计划的制订及专业知识的讲授,更有利于学生融入专业中,提升学习兴趣,通过大学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制定大学学习目标。

(二)管理模式调整。

虽然汽车学院成立仅有5年多的时间,但是学院的学生人数已经达到1200多人,而且涵盖有普本、专升本、单招班(高职招生)、国合班(国际合作培养班)等几个不同类型的本科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学院也在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方式,根据社会及学生的需求调整培养目标。不同专业、不同类型的学生对专业知识需求、对教育教学方式有不同的看法,急需具有深厚专业背景,熟悉相关的专业知识、就业问题等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导师制实施的现状

学院目前有三个本科专业招生,拥有普本、单招班、专升本班、国合班四种类型。学院导师制的实行由学院教学副院长统一领导,所有专任教师具体负责。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采用四年制的辅导形式,是指从学生大一入学开始就配备导师,导师要在大学四年内对学生进行指导;导师的职责在学生的每一学年都有所不同,不仅涵盖大学生活指导、专业知识培养,而且包括科研活动、学习方法、实践创新能力、就业择业等方面的全方位指导。

目前来说,学业导师执行的重点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大学新生入学后要尽快适应大学的生活学习节奏,迫切需要有学业导师进行定期的指导,学院对大一新生每个班级配备两名学业导师(每位导师指导15-20人),学业导师要跟随学生渡过大学四年时间。

三、导师制实施的成效

(一)加强了专业认知,明确学习目标。

大一新生对专业培养目标及为专业培养而设置的课程很难全面理解,导致很多学生产生盲目情绪,失去学习方向。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适应和了解,对大学学习和成长十分不利,那么学业导师就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过我们一个学期以来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讲解及引导学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学生逐渐对自己的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对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目标更清晰。学期结束时,我们进行大学生涯规划的答辩。大部分学生都能对专业人才培养、就业有充分的认识,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根据自身特长制定自己将来的职业设想。

(二)综合能力提高。

大学是我们走向社会的跳板,要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仅仅学习文化课程、专业课程还是远远不够的。要在社会上生存需要一定的交际能力,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生刚入学的时候,班级大部分同学都比较腼腆,做自我介绍的时候低着头,简单几句话之后就讲不下去了。其实,学生是缺乏这种锻炼机会的。在大学生生涯规划的课程中,把讲台、把时间更多地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上讲台锻炼,介绍自己学习生活中的感受,然后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逐渐的,学生的“胆子大起来了”。

大学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得非常顺利,学生对学院、专业、课程等的认识不断加深,对大学生涯规划有更清晰的认识。在期末学生的大学生涯规划演讲中,从学生的PPT格式、内容、版面等都可以看出,他们是用心在设计自己的“艺术品”。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通过学生的不懈努力,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大学生涯规划,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的大学生涯规划演讲比赛取得不错的名次。最重要的是这种自我锻炼、自我提高从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开发了学生更大的潜力,成为一股潜移默化优化学风的力量[4]。

四、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及建议

(一)提升导师素质。

作为大学生的导师,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导师要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专业学习指导能力。虽然学院的导师都有硕士、博士学位,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背景,但是要做好大学生四年的导师工作,还必须加强培训学习,专业培养、课程设计、社会学、心理学、法规政策等学科知识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积累。学院应定期召开导师的总结大会,对前一段时间的导师工作进行总结,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学者和校外专家学者做培训报告,建立健全培训体系,提升导师自身素养,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大学生活、学习。

(二)采用双向选择机制。

为了方便管理,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配备了学业导师,就出现有些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导师的课题方向及专业倾向不一致的情况,以致学生不能完全地个性化发展。建议在以后的导师安排方面采用双向选择机制,双向选择机制不是盲目地把老师名单发给学生让学生选择。在分配导师前,我们要让学生和老师相互了解各自的信息,然后学生根据自身需要自愿向符合导师条件的教师提出申请,由教师根据自身科研教学情况判断是否同意接受,最后将信息反馈到管理部门;当然,学生根据个人发展情况可以更换导师,但是要经过学生和导师的互选环节,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师生不对应的问题。

(三)完善评价机制。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过程对学生管理的完善、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了保证导师制顺利长久实施,应建立稳定长效的评价机制[5]。目前的导师制评价机制不够完善,作为学业导师,当前仅仅作为兼职或者平常的课程考核看待,主要检查是否完成与学生的面导等内容,评价不够深入具体。建议改善对学业导师及学生的评价标准,学院内部定期开展评比活动,如专业知识学科竞赛、导师带队的团体比赛、优秀学业导师、优秀学员评选等活动,邀请相关的技术人员和专家做评委,对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指导老师获得相应的考核分。充分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以保证导师制健康、良性发展[6]。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是一项综合、系统的工程。导师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呈现的不同特点开展工作。导师制对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及新一代大学生人才培养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本科学业导师要有更多的耐心、责任心和爱心关心和帮助学生成长,推动学院导师制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聂迎庆.本科生导师制的现状、意义和困惑[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93.

[2]王颖,王笑宇.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2016(1):26-34.

[3]朱慧敏.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控制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4]伍学滨,尹士峰.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医学创新人才[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5):673-674.

[5]温爱玲,游永豪,宋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视野下体育本科生导师制的构建与实效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9(4):115-120.

践行与思考 篇7

据调查的数据显示, 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十分端正, 但是也有少部分“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一定的不良倾向。在调查过程中, 我们了解到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表示自己之所以积极地申请加入共产党, 主要原因就是“信仰共产主义, 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 为社会多做贡献”。也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受家庭的影响, 感恩于中国共产党, 希望早日入党。有超过五分之一的学生入党原因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实现人生价值”。还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说不出来自己为什么要入党, 只是看到大家都入党, 所以自己也就想入党了。截至2008年5月底, 党员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8%, 学生党员高达70余万人。从这些数据中,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 我国高校大学生对政治的追求度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不断地提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现阶段, 我国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功利化的特点。

近几年来,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高校内广泛流传着“毕业即失业”的观点, 这种观点使“90后”大学生感到非常的焦虑、恐慌和迷茫。让许多大学生为之振奋的是我国许多企事业单位非常愿意录取学生党员。正因如此, “90后”大学生为了能够找到满意的工作, 非常迫切地想投入党组织的怀抱, “90后”大学生也就将入党当作自己奋斗努力的目标。

作为社会的一个部分, 学校也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利益分配”的问题, 正因如此, 学生关注的焦点都是分配奖学金、选拔学生干部、发放助学金等。众所周知, 学生党员在学校深受老师和学校的特别关照, 所以为了“利益分配”, 许多大学生都在申请入党, 将党员当作牟取私利、获得学校老师特别照顾的特殊通道。

一些大学生将入党作为获得私利和权力的资本, 认为只要成为了共产党员, 在工作岗位上就能够得到重用, 能够走向成功, 只有这样, 才能够为自己牟取更多的权力和金钱。还有的学生虚荣心较强, 认为当上共产党员有面子, 既能够提高身价, 又能够在同学面前显示能力。

“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绝大部分非常端正, 但是仍然有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的倾向, 虽然人员较少, 但是其危害可谓是非常之大, 不利于“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功利化的原因

“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存在功利化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个人因素、教育因素等。

(1) 近年来, 我国社会组织形式、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 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型期, 人的价值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也在逐步发生变化,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90后”大学生群体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普遍存在, 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少数党员干部也有一些, 严重冲击了高校思想阵地, 给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90后”大学生的“三观”还没有完全建立, 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在这些社会现象面前, “90后”往往做不到立场坚定, 信仰危机现象普遍存在。

(2) 受就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体制随着高校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展开, 现已经形成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近些年来, 大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变得越来越严格, 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 想要获得好成绩, 既要有好的成绩, 又要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而他们判断的重要标准就是是否为党员。对于用人单位而言, 这种做法无可非议, 但是, 却会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会使大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入党就能够提高他的就业竞争力。

3. 端正“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方法

(1) 应该充分利用高校政治理论课, 进一步深化“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大学生通过政治理论课能够进一步升华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理论素养, 与此同时, 带动和号召“90后”大学生立志成为党员的思想培训阶段, 对于这样一个阵地, 我们能做到的就是充分利用, 广泛探索教学模式, 进一步丰富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90后”大学生入党的积极性, 将党的理念通过愉快的、轻松的授课模式传授给广大学生, 使政治理论被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

(2) 进一步加强“90后”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教育。对于党的理论知识, 要定期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进行学习, 通过讲解党史、观看纪录片等形式, 将党的革命历程介绍给学生, 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党的理论,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自身的理论修养,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誉观、价值观。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党的根本宗旨应当做到强化认识, 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服务意识。

(3) 建立一个合理的、科学的考核机制, 对那些积极申请加入党组织的大学生进行严格把关, 将那些入党思想端正、品行优秀的学生吸纳到党组织。想要引入优秀的大学生到党的组织来, 就要做好考核评价, 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态度进行综合的考核评价, 建立完整的个人档案, 定期或不定期地综合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学习情况、思想表现、群众基础、工作态度等, 确保在发展党员的过程中保证党员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在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核的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考核后, 一定要将考察结果进行公示, 接受大家的监督, 以此来促使入党积极分子加强对自身思想的建设, 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4) 要积极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奉献精神, 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对于“90后”大学生来说, 社会是他们的第三课堂, “90后”大学生若想快速地成长, 就必须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从实际出发, 将理论联系实际, 创造条件让那些积极入党的学生投身到社会实践当中去, 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 例如, 近几年来开展的社会活动“三下乡”“青年志愿服务进社区”等。

近年来我国“90后”大学生的入党动机正日趋呈现功利化, 虽然我国大学生的入党动机主体还是非常积极向上的, 但是这种功利化的趋势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中央组织部新闻发言人于2010年7月1日回应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的提问时, 坦言道, 中国将建立党员清退制度。由此, 我们有理由相信, 我们的党组织会变得愈加富有生命力, 会变得更好。

参考文献

[1]梅国英, 胡泊.“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去功利化思考[J].人民论坛, 2010 (36) .

[2]雷双双.“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3.

践行与思考 篇8

一、加强学习, 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在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关键时期, 高职教育要应对挑战, 推动事业发展, 教师素养至关重要。作为高校教职员工, 加强学习是第一基本功, 既要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 更要向实践学习。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 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历来都很重视学习。毛泽东同志是讲学习的典范, 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学习故事。邓小平同志指出, “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 善于重新学习。”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讲学习的优良传统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他号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讲学习, 要学习、学习、再学习, 实践、实践、再实践。胡锦涛同志指出:“现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日新月异, 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丰富多彩, 不学习、不坚持学习、不刻苦学习, 势必会落伍, 势必难以胜任我们所肩负的重大职责。”一个政党要走在时代前列, 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指导;一个领导干部要做好本职工作, 一刻也离不开理论学习;教师要教书育人, 更离不开学习。学习的目的不是要成为理论家, 而是要学会自觉运用辨证的思维分析、研究和解决高职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难题, 在大事大非、事关方向、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 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方向, 时刻以大局为重, 以避免思想上的主观性、片面性和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以豁达的胸怀处理得失, 以奉献的精神服务师生。做到讲政治以养大气、多读书以养才气、淡名利以养正气、敢负责以养浩气, 堂堂正正做人, 干干净净做事, 努力提高职业素养,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断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推动教育事业第二次创业事业中。

二、增强责任, 进一步提高紧迫感和使命感

作为基层党组织, 我们要为党组织和学院负责;作为一名学院的教职工, 我们要为师生和自己负责。负责任的精神是为政之德的基本要求, 对工作高度负责, 是一个人为人做事的根本原则。任其职, 尽其责;在其位, 谋其政。新时期, 面对机遇、困难、挑战, 面对教育事业第二次创业, 我们要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 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精神, 以行胜于言的务实高效精神, 把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贯穿和体现在本职工作的具体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 在教学创新、课程改革、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等本职岗位上创造性开展工作, 努力作出一流成绩, 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表率, 客观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矛盾和困难, 增强压力感、紧迫感。主动干事、用心干事、务实干事、高效成事。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 以实干求实绩, 以实干求发展, 始终保持只争朝夕, 迎难而上, 战而胜之的信心和勇气, 带头在队伍中强化“敢于负责就是能力、战胜困难就是业绩、发现问题就是水平、回避矛盾就是失职”的敢抓敢管、敢于负责的精神, 善于从普遍性问题中发现和找到规律性的东西, 总结和提炼经验性的做法, 用以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前进中的难题、工作中的症结, 使我们的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 高质高效完成工作任务。

三、练好内功, 凝聚合力促发展

高职院校教职员工的素质主要包括理论素质、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等几个方面, 其中理论素质是最基本的素质, 理论成熟是教工政治上成熟的基础。只有首先着眼于理论素质的提高, 才能使思想政治素质从根本上得到提高, 达到一定的深度, 使业务素质的提高有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练好内功, 提高素质, 是提高教工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 才能把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读书当作人生乐趣, 用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净化灵魂、陶冶情操, 不断提升境界作为终身的追求, 使自己成为最前沿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在科学发展上开创新局面, 在学院工作上创造新业绩, 在勤奋学习上树立新目标, 在廉洁自律上达到新境界, 树师德新风, 育创新人才, 以年轻有为的形象展示于学院, 以显著的工作业绩证明自身价值。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其成为学生各个方面的参照系, 其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专业技能、工作态度、待人接物、形象谈吐等诸方面, 均全面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孔子曰:“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其揭示了一个普通而深邃的哲理:在教育过程中, 不必空洞地说教, 而应当以无言的行动去感染、教化学生, 向学生树立起健康向上、快乐的生活、学习、工作态度。教育教学工作者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品德以及真诚为学生服务的态度会是学生形成积极人生观的正面楷模。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将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严谨治学, 用行动诠释师德师风的真正内涵。

俗话说, 众人拾柴火焰高, 千金重担人人挑。学院是师生的共同家园。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我们要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机会和舞台, 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和重托, 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带头团结同事干事、协助各部门成事, 以团结协作的强大合力为基础, 既要履行好各自的具体责任, 又要承担起群体的责任, 同心同德、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切实提高理解力、执行力、穿透力, 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能力, 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办人民满意教育。

摘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之际, 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关键时期, 高职院校要应对挑战,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需要每位教工, 进一步提高职业素养;以行胜于言的务实高效精神, 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团结协作的强大合力为基础, 推动教育事业上台阶、上水平。

践行与思考 篇9

“以学生为中心”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于1952年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 对于当代教育,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8年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写进《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其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 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4]。没有学生就没有大学,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理所应当, 天经地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培养他们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切实推行素质教育。笔者经过五年的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积极探索, 认为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就应该从以下几点去努力。

1 教师要更新传统观念, 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首先, 教师应扭转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学生也应明确师生相互平等尊重的必要性。作为教师, 必须调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高高在上的教学, 应该认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师生结合, 教学相长, 共同探索研究知识的教学模式才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探索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 充分给与学生表达的机会, 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学生不敢提问、不敢发表见解的现象实质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学生仍然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根深蒂固。师生之间如果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教学关系将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师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5]。如果教师上课来下课走, 来去匆匆, 就没有充足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 没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学生中还应设有课程协调员, 负责把学习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反馈并解决, 提高课堂的授课效果。其次, 教师要努力提高业务水平, 巩固知识体系。现代科学研究如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开展推动着基础医学的快速发展, 对疾病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细致, 这必然要求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不能“吃老本”, 必须不断去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同时对相关的医学课程也要经常了解、学习。“打铁先得自身硬”, 如果学生问到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医学基础课如生理学的相关概念, 教师也应认真对待解答, 而不是敷衍了事。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不一定都能当场解答, 教师应克服消极情绪, 调整心态正确应对, 与学生共同探索研究, 寻找最佳答案。这不仅是简单答疑, 更是对教师自身的基础知识的充实和巩固。

2 改进教学方法, 启发学生学会有效学习

教师一定要探索尝试用最有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方式来教学, 而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了事, 要花心思去研究, 尤其是高年资的教师更要注意纠正沿袭传统的一成不变的讲课风格和习惯, 重复讲解的内容时要不断地引入一些有利于课堂的讲授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就需要常备课, 及时总结, 多思多益。要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青年教师通过听课、试讲、参加教学比赛等途径要向高年资教师学习授课技巧。教学中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与不足, 更要多分析原因, 及时改进。青年教师应加强培训, 积极参与临床、科研实践, 大量阅读分析临床病例, 加强知识的积累和经验的培养。

研究报道在病理生理学教学中运用讨论式、比较式、支架式法以及PBL教学法等等都已经取得较好的效果[6,7]。笔者抽取本校部分学生进行病理生理学支架式教学实践, 通过问卷调查和期末考试成绩分析, 结果表明支架式教学的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方式[8]。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的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 因此涉及到复杂抽象机制的讲解时一定要深入浅出, 易于理解。在教学中就体现在以熟悉的事物、内容去理解认识那些陌生的事物和内容, 比如:讲解细胞膜对于离子的通透性就用门窗来打比方;组织间液的胶体网状物可以用海绵吸水来比喻;失血性休克时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喻成水龙头阀门调节[9]。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布置病例分组讨论, 选派同学代表发言, 强调推理正确论证严密, 从而锻炼学生缜密的临床思维和意识。调查结果表明[8], 大多数学生 (78.38%) 已经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兴趣, 他们表示希望教师采用其他的教学方法, 使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抽象枯燥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活泼,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0]。同时, 启发、鼓励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单向系统讲授, 学生得到大量间接知识, 没有获得直接知识的体验, 因此学生主动探索未知新知识的能力薄弱。常常有很多学生反映对病理生理学讲授的基本机制和机能变化既不能充分理解又无法相互联系, 及上课能听懂老师所讲, 课后看书云里雾里。就靠死记硬背只求考试过关, 考试之后很快就忘记了这些内容。教师一定要明确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 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11]。不仅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还要把获得并应用这些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才行[12]。就是“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这就要求课堂讲授时教师发挥引导带动作用, 以学生为主体。在授课过程中要始终不断地加强运用联系的方法给学生搭建起点、线、面的知识框架结构, 教学生学会将知识点串联起来[13,14]。加强总论与各论的联系、基本病理过程与系统功能不全的联系、功能机制与形态学的结合, 比如缺氧与休克、心功能不全的联系, 比如休克与DIC的互为因果的机制。鼓励学生不要让知识躺在书本上睡大觉, 要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 活学活用。比如用劣质奶粉育出大头娃娃的现象引出蛋白摄入严重不足形成水肿的机制, 比如严重的妊娠呕吐引起低钾血症等。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勤思多问,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15]。由于病理生理学的学时较少, 课堂理论讲授时间有限, 无法实现一对一问答来了解每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动脑思考并主动提问很有必要, 这是考察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的间接方式, 也便于教师调整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法。结合广大学生们对计算机及网络的运用能力, 教师还可安排学生在检索相关数据库查阅资料后主动在课堂阐释对某些疾病的机制的理解。或者教师提前布置某一命题,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研究进展制作成PPT分组对其进行讲解、展示, 教师点评、总结。从而有力地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另外, 如果只注意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忽略了反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学生就只会按部就班, 不会更不敢对教师讲的内容提出质疑, 从而失去了对思维能力的锻炼机会, 结果是影响创新能力。我们作为教师, 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允许、鼓励学生的创新的想法和对权威的挑战。我们需要的是创新性的人才, 而不仅仅是普通的人力资源。

3 改革当前的考核方式, 形成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改革过去的单一的期末“一考制”为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卷、闭卷、案例分析、写报告、口头汇报等形式多样的多次考核。平时成绩的记录对学生不仅是督促, 更是一种灵活的考核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16]任课教师定期对试题进行讨论、更新, 不断完善试题库, 制作质量较高的试卷和均衡的分值分配比例, 以求更加客观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在每学期末进行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网上评教, 了解学生对各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来全面衡量和评估教学过程。教研室在每学期初、期中和期末根据需要定期举行教学会议, 集中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探讨解决方案, 统一教学管理标准, 严格保证教学质量。任课教师在本学期考试结束之后, 结合学生的试卷成绩, 从总体的成绩分布、考题的难易程度、题型的设置、知识点的涵盖、综合能力的考察等多方面来进行试卷分析、评判, 查找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总结经验, 并将此情况反馈给该班学生, 帮助学生及时查缺补漏, 为后期的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4 实施人本教育也不容忽视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与之不相和谐的道德滑坡现象也突显出来, 某些医务人员的违规甚至违法操作现象引发了不少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与误会, 导致层出不穷的医疗纠纷甚至“医闹”现象。因此, 加强对临床前期医学生的德育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使医学生终身受益。我们要教育学生, 具备扎实的医学基本功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是实施“救死扶伤”的基本前提, 更要使其明白医生的服务对象是患者, 尽早树立“以人为本、仁术勤和”的良好医德和为民服务的思想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在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培养的目标和病理生理学内容、特点, 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因素, 努力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17]。

践行与思考 篇10

养学生的文明礼貌用语, 中午巡视校园, 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 如发现偶发事件由值勤老师及时教育处理。

2.学生监督制———学校少先大队部设立了执勤生, 课间设立了值周班, 每天巡视检查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作记载, 值勤生、值周班会把检查到的违纪现象写在“友情提醒”单上送班主任处理。同时, 班级内部也相应专门设立了以劳动委员为班里的行规监督员, 专门检查班内的不良习惯。

3.每周评比制———学校以班级为单位, 比眼保健操、广播操、黑板报、手抄报、卫生、纪律和礼貌用语。每周评比一次, 颁发流动红旗, 每月累计各项评比的积分, 月底评选行为习惯示范中队。同时也把各项评比结果作为期末文明班集体考核的重要依据, 由评比促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训练指导分层细化, 促进理性认知向感性行动转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 既要有满腔热情, 又要有科学的方法。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经过一个“知情意行”的发展过程。它

·校长参考2010|09

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是什么?那就是教师。彰显教师人格魅力的核心又在于师德, 师德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基石, 无“德”的教育是苍白而又可怕的。“德”, 既是教育的起点, 更是教育的终点。

是互相促进, 互相转化的, 其中知是基础, 行是关键。行, 即道德行为习惯, 也是小学生品格教育的最终目的, 这就是常说的不仅要“听其言”, 还要“观其行”。在小学生明确行为习惯要求之后,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规范》落实在行动上, 引导学生自觉地进行实践, 使“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营造氛围。小学生年龄小, 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 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给不良习惯以情境压力, 促进好习惯成为稳固的品德态度。早上进校要与值周的教师、学生互相敬礼问好;一进教室看到的是雪白的墙壁, 干净的地面, 整齐的桌椅, 明亮的玻璃窗, 评比栏中展览着同学的优秀作业, 板报上宣传着班里的好人好事……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 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和熏陶。

分层细化训练习惯。学生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 不这样做的危害, 而要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变成自觉的行动, 还需要将好习惯标准具体到学校每一个时期的突出现象, 需要分层至学生的每个年龄段, 需要教师的细致的指导和训练。如针对学生课间打闹的现象, 向全校提出了:脚步轻, 不奔跑;小声说,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 是塑造美好人性, 培养美好人格的工程, 应蕴含着无限的“德”与“爱”。在当前物欲横流的功利化时代, 从教育的原点来思考办学的方向、找寻教育的本真显得尤为必

不干扰;轻轻做, 不吵闹。根据年龄段不同, 提出进行习惯训练的重点:低年级———喝水穿衣讲卫生, 坐立行走要端正。中年级———会看书, 会写字学习习惯来养成。高年级———认真做, 认真听, 认真思考样样行。

在习惯训练中, 教师还要手把手地从每个细小动作上给予具体指导:如, 在接受别人东西时, 首先应该立正站好, 眼睛注视着对方, 行过礼后, 双手接物, 并且说“谢谢”。指导握笔姿势, 看书姿势, 行礼姿势, 站、立、走姿势, 凡是学生应该能做到的, 必须要求大家一律做到。个别学生没做到, 就要强化训练。让学生逐步在反复实践中培养出好习惯, 使习惯成自然。

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项不间断的系统工程, 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形成合力, 共同营造一个和谐规范的教育环境, 才能有利于学生习惯教育的培养。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学生养成习惯的教育并不是一日之功, 而是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 广大教师必须具有耐心和恒心, 坚信功到自然成。■

(作者单位:河南郑州市管城回族区

外国语小学) 要。正是基于这样的最朴素、最原始的想法, “以德育德, 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应运而生。治校先治德, 教书先育人。学校只有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 坚持德育核心地位, 树立大德育观, 全方位育人, 全员育人, 全过程育人, 营造抓好德育工作的浓厚氛围, 才能全面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

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 我们对此理念进行了不断的思考与提炼。“以德育德, 以爱育爱”理念, 逐渐渗透到具体的办学行为中, 成为学校重要的办学方略和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并逐步内化成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下面就对“以德育德, 以爱育爱”的理念作具体阐释。

“德”是涵盖了仁义、诚信、忠孝等一切美好品行的道德范畴, “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是民族精神的“精髓”。《周易·系辞》说:“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礼记·大学》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德”的价值原则, 被孔子发展为“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的王道原则;被孟子发展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原则。

“德”成为中国伦理的核心概念,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以德育德”中的“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师德”, 二是“生德”。“师德”, 是育人的前提和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所在, 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科书, 它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的师德力量对青少年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手段都无法代替的。因此, 学校特别重视师德师能建设, 提出教师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质上、学识作风上全面以身作则, 自觉率先垂范, 真正为人师表。

“生德”, 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更是“以德育德”的作用与效果的体现。对“生德”目标的思考, 是着眼于对“学校最终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命题的理性思考。其培养目标是, 帮助学生具备“道德自律、人格健全”的发展素养, 拥有“德能兼修, 知行合一”的良好品性。

从宏观上看, “以德育德”是学校治校方略, 强调德育核心地位, 走的是教育本真的回归之路, 学校确立“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 学校“事事无小事, 处处有道德”的指导思想。从中观上讲, “以德育德”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强调师德感染、熏陶作用, 追求“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的育人境界。从微观上讲, “以德育德”是一种方法与手段, 体现育人的过程与阶段。首先是重德,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其次是树德, 就是教者的“榜样”“示范”和“感召”;再次是立德, 即学生形成宽广的胸怀、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最后是“践德”, 是指师生员工共同实践社会公德, 提升道德品质, 实现道德内心的自我内化, 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行。

“爱”是实现教育的手段和方法, 是师德的核心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情感, 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 只能培养出伪君子。”爱更是一种情感的润泽,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催化剂”。

谈到教师的“爱”, 可能有多种偏差表现, 比如, 有的“爱”显得过于刻板。那是教师自以为根据《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 以及学校的规范与制度对学生施行的“爱”;有的“爱”不顾惜孩子的身心健康, “加班加点”, 过于“功利化”, 怀的是自私心, 其实违背了《教师法》《儿童权利公约》, 不一一枚举。

我们追求的“爱”, 是教育者的大爱, 它具有下面两个特征:首先是一种“真爱”, 是发自教师内心的对孩子负责的爱。其次, 它是一种“博爱”, 即对每个生命个体都要有“爱”的付出, 无论是成绩的好坏, 性别或生理差异, 还是家庭背景的不同, 都应得到平等的关注。“以爱育爱”, 体现了教育规律所在, 即用爱的情感与行为去影响学生, 使他们也拥有爱的情感和爱的行为。教师应当在“以爱育爱”的过程中体现出高尚的师德,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从爱的基础看, 教师的专业素养是能否实现教育目标和大爱的基石。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既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 又要有科学的教育方法, 这样才能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

第二, 从爱的情感层面看,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之情, 只有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自主的人, 才会产生情感;只有把学生的成长真正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紧密相连, 才会增强情感;只有在教育学生成长的同时体验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才会感受到情感。

第三, 从爱的行为层面看, 教师对学生的爱,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必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上。教师要从细微的小事做起, 真正关爱每一个学生。

“以爱育爱”绝对不能是一句空话。有了爱, 人人都可能是高才;没有爱, 学富五车也难免糟粕。这是教育的真谛, 也是所有教育者最该奉行的信念。教师通过“自爱”, 对学生“施爱”, 让学生“懂爱”, 指导学生“去爱”。以胸怀对教育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去关爱学生, 感染学生, 只有只样, 才能实现“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美好境界, 实现“传递爱”的人文氛围。

“以德育德, 以爱育爱”绝不是个人“梦中的呓语”, 更不是“墙上的标语”, 它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行为, 它需要学校各个管理层面、各个部门、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并去积极主动践行的具体行为。把“以德育德、以爱育爱”聚焦在师生的课堂上, “德”与“爱”是“呵护学生, 引导学生, 激励学生”的“点金石”。这样的课堂, 一定有甜蜜与快乐, 有创造与激情, 这样的课堂一定是展示学生才华的自由天地, 是师生的温馨家园。“以德育德, 以爱育爱”落实在学校层面上, 它是坚持“以人为本,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办学理念的行动指南, 是学校进一步深化内部体制改革, 提升办学品位的核心价值。

上一篇:孔子与当代中国下一篇:选择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