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考评规范

2024-05-10

业务考评规范(精选8篇)

篇1:业务考评规范

(一)备课(50分)

1.教学计划要项目完整---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措施、时间安排等,内容切合实际。学情分析、整改措施要紧扣本班实际,写清学生学习的优劣,措施要针对学情设计,要实事求是,突出重点,不要纸上谈兵;教学时间安排得当,具体到每个单元。

2.课时备课要实用,严禁不备课就上课、课后补备课。教学过程要符合课标及新教学策略要求,教法、学法明确有效,能积极利用电教资源。要突出重难点的教学设计,课堂练习要足量、设计合理、层次强,板书重点突出、简洁明了。要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3.能根据学生实际,对集体备课进行标、增、改、删、调,且效果良好,书写工整,年轻教师每篇教案修改不少于5处,年老教师不少于3处。

4.书头备课要写清教学重难点,重点写清重点难点是如何突破的,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以及教学设计中的亮点等内容。书头备课要实用,不要只有步骤没有实质性内容,要达到用备课能上课的效果。

5.教学反思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跟上教学进度。能够针对本课的优缺点进行分析原因、总结教学,或者进行教案再设计等内容。

6.要做到超上课进度提前备课,备课要实用,可操作性强。7.年轻教师实行电子备课+书头备课。要积极制作课件,注重实用性,主科新课要有课件,副科课件数量不少于一半。课件要保证质量,和教案不符的判“0”分。年老教师实行书头备课。

(二)上课(100分)

1、教学目标全面、具体、明确,达成度高。

2、教学方法灵活恰当,做到因材施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3、课堂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讲练相结合。

4、教师要积极学习、实践课程改革的理念、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5、教师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能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乐于合作,善于交流。

(三)作业(50分)

1.作业簿本整洁,封面填写完整,作业本齐全。

2.作业体现多样性、层次性,题型灵活,难易搭配,不要只布置机械性作业。题量要适中,内容严格按各科要求执行。

3.师生书写工整,卷面整洁,格式规范、美观。每次作业都要写清课题(练习)、题目要求、自评等,一张作业要留天留地留两边,题号要自成一线。禁止使用不同颜色笔做作业,禁止随便涂擦、使用修改液等。

4.教师批阅认真,不漏批、错批、代批,批语实行等级加鼓励性评语的方式,鼓励性强,实效性强。学生能够进行自评或小组评价。严禁教师不负责任随便打“√”。

5.学生对错误及时更正,格式正确,教师及时二次批阅。学生改错时要在教师评语下一行写上“改错:”然后修改。

6.作业量足,及时跟上教学进度。

(四)单元监测(30分)

1.按时监测,及时批阅,紧跟进度。

2.卷面整洁,格式美观,书写工整,保存完好。写字要大小如一,成行成趟,不乱涂抹,作图题一律使用铅笔和作图工具,问答题(应用题)先写答(解)。每次考试结束,教师要把试卷连同试卷讲评统一装订保存。

3.学生及时改错,教师进行二次批阅。

4.教师批阅实行等级制,批阅认真细致,禁止漏批、错批、代批。

5.试卷讲评项目完整,实事求是。错例分析要写清题目,挖掘错题根源,不要一带而过。解决方法要具体有效,写出讲评要点。巩固练习针对性强、量足。6.各科建立错题本。单元测试、期中期末都要上,题目针对性强,补教补学效果好。

以上项目的学科比重: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品社、综合权重为1:1:1:0.5:0.5:0.2。最高分为满分,其余比率折分。

(五)教研教改(40分)

主要内容包括:教科研、学习习惯、教师成长手册、校本教研等。校本教研包括考勤及教研质量两部分内容,请假、迟到一次扣2分,旷一次扣5分,作业一次未交扣5分。

第四章 绩(500分)

一、教学质量(350)

(一)考试学科

1、评估内容

考试学科采取平时动态评价和期中期末末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平时抽测占100分,期中期末考试占250分。每学期至少一次学生综合素质测试,以了解各年级、班级、学科的教学情况,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组织,并分别计算优秀率、合格率、得分率所对应分值。

2、计算办法:

(1)教学质量分数=平时抽测分+期中考试分+期末考试分;(2)考试分=优秀率得分+合格率得分+得分率得分

(二)考查学科

1、兴趣小组(50分):每学期组建兴趣小组1—2个,有计划,有教案,有记录。(专任教师必须组建)

2、技能测试(200分):教研室期末将对师生进行技能抽测。音乐抽测内容:中小专业老师抽查乐理,简谱、唱歌等;联小只抽查唱歌,歌曲从本册课本任选5首,根据测试成绩按比例计分。体育抽测内容:一二年级立定跳远和跳绳,三四年级25*2往返跑和跳绳,五六年级仰卧起坐和跳绳。根据测试成绩按比例计分。美术抽测内容:专业课老师抽测绘画、国画、手工制作,联小教师只抽简单的绘画和手工制作,根据测试成绩按比例计分。信息抽测内容:三四年级:word操作,五年级power操作,六年级logo操作。

二、教师工作量 1.学生工作量(70分)

学生数以25为基数计40分(任两门及以上主科的以13为基数),每增加1人加0.8分,每减少1人减0.5分。任多个班级或多个学科的按所任学科的学生平均数计算,最高70分。

2.任课工作量(70分)

语文32分,数学25分,英语14分,品德、科学10分,音体美信息4分,地方、综合2分,中心校人员15分,联系负责人10分,班主任、走教教师6分,各专业室管理员4分。按教师所任学科及工作的成绩之合计算,任低年级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师加4分。

篇2:业务考评规范

一、设计美感:在不违背客户需求的前提下设计出的作品,能够分别体现出设计意境、突出主题、色彩搭配,布局合理。其中分为五个档次。除此以外均为不合格设计。

1.设计美观有内涵,质感或艺术化气息强烈,内容布局色彩搭配均能给人以美感。2.设计美观,创意独特,色彩或布局能够打破常规给用户强烈视觉冲击。3.设计能够获得客户认可,颜色搭配准确,页面主次分明。

4.布局排版整齐工整,页面色彩符合WEB2.0规范,结构紧凑实用。5.设计构图粗糙,色彩单一化,做到内容与背景不混淆,不影响用户阅读与使用。

二、设计效率:基本原则,在需求明确的前提下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以客户接受的项目质量标准完成手中项目。(需求不明确时设计工期由客户自行把握,美工组对此不做任何承诺,对于三无项目《无策划、无内容、无参考》美工组工期以美工第一稿完工停止计算)根据完成情况在质与效间可作三类分等。其余均为不合格。

1.构思时间短,设计速度很快,并专业性强,客户无法提出设计方面的修改意见,仅可从自身需求方面提出修改请求。

2.能够按时完成作品,作品设计风格在与客户多次沟通完善后基本达到客户满意。

3.能够在客户可接受时间内完成作品,设计质量较差,但能做到客户勉强接受。

三、职业态度:对自己从事职业的兴趣与激情,延伸至对工作中项目的态度与同事的态度,责任心,协同工作能力,耐心等的非技术性考核。分四等。其余为不合格

1.对从事行业充满激情,能够积极主动的指出策划中的不足并提出修改建议,能够独立策划作品,亦能够协同配合完成他人的策划作品,对客户的修改意见设计分歧能够客观理性的给予引导或合理接受。

2.对所做项目充满激情,不卑不亢,能够发现项目需求中不合理的地方并做出反馈提出个人的见解,可与大家协同完成作品,对项目修改意见能够理性的接受。3.能够以平常心对待自己的日常工作,能够发现项目中不合理需求,与大家能够协同工作,接到项目后能够按时并基本按客户要求完成。

4.与世无争,与他人交流较少,能够听从他人意见,能够完全按照项目负责人想法按部就班完成项目。

四、学习能力:这个是技术能力之外的考核,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将影响到个人的发展与对于公司的贡献。基本分为三类,无不合格。

1.能够利用空余时间,项目间隙,总结设计不足,学习新的技术,深入了解行业知识。

2.能够偶尔与同事交流,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完善技术。3.有进步的意识,有危机感。

五、理解力与表达能力:做为一名商业美工能力区分的一个因素,它将影响到项目的方向,与客户的协调时间,项目后期修改完善的效率。分为三类,无不合格。1.能够分析策划稿并领会项目的设计思路,在与客户当面沟通过程中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给予客户正确的引导。能够与项目负责人沟通,并准确了解并合理接受项目修改内容。

2.能够独立与项目负责人沟通,并能够表达自己想法,能够记录清楚项目修改内容。

3.与项目负责人不做任何形式沟通,对策划稿与修改内容都能够按部就班的制作修改。

篇3:业务考评规范

从活动一开始, 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总编会就注重建立长效机制, 注重用“走转改”的精神和要求调整办刊思路、规范业务流程、健全考评体系, 切实将“走转改”活动的精神实质和各项要求落实到采编人员的心灵深处, 融合进刊物的思路中, 贯穿于采编工作的各个环节, 体现在每一期刊物上。经过一年的实践, 现在在当代党员杂志社特别是《当代党员》编辑部, 主动要求“走转改”、自觉坚持“走转改”已蔚然成风。

一、深化思想认识调整办刊思路

“走转改”活动伊始, 社总编会就提出, 党刊要真正赢得市场、赢得读者, 必须自觉做到并长期坚持“走转改”。因为刊物跟报纸、网站、电台等媒体不一样, 由于受到出版周期和刊物容量等限制, 简单地传播信息并不是刊物的主要功能。刊物的优势, 应该体现在思想的深度、新闻的厚度、文章的品味上, 深度报道便成为刊物的拳头产品。要做出深度报道来, 就必须把根牢牢地扎进基层, 坚持不懈地转变作风、改进文风。对于刊物来说, 扎扎实实地开展“走转改”活动, 并不仅仅是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完成上级的任务, 其本身就是提升刊物品质、赢得读者认同的绝佳载体, 也是完善管理机制、加强队伍建设的重要平台。因此, 活动一开始, 社总编会就对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系统谋划、周密部署。

(一) 深化思想教育

“走转改”活动的效果, 最终取决于采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是要我“走转改”、还是我要“走转改”, 是做做样子还是老老实实, 是一时半会还是长期坚持, 其效果是不一样的。采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取决于思想教育的效果。为了让采编人员从理论上认清“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性, 社总编会和机关党委将“走转改”活动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作为采编人员的必修课。通过主题党课、专题讲座、课题研究、组织生活、业务竞赛等多种形式, 采编人员深受教育, 充分认识到近些年来一些媒体经常出现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 依靠网络信息和会议通稿发稿, 虚假新闻屡禁不绝等现象, 根源就在于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走转改”是对“三贴近”的继承和深化, 体现了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传统, 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 更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实践。作为党刊新闻工作者, 思想政治水平是首要的素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思想政治水平的根本。理论根基不牢、党性原则不强、基本素质不高, 新闻工作就可能偏离正确方向, 就很难写出有深度有影响的报道来。

(二) 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为了让采编工作者特别是年轻的编辑记者提高对“走转改”活动的感性认识, 社总编会除了要求编辑部在日常采访工作中加强教育外, 多次组织全社干部职工到綦江区永城镇中华村、江津区珞璜镇和解村等地开展“走转改”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在社领导的带领下, 党刊工作者们与农民群众同吃同劳动, 找到了不一样的感觉。通过主题实践教育, 一些编辑记者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也得到了深刻的启示。一位年轻记者在体会文章中说, 只有到基层才能获得最真实的感悟。就像到中华村的这一天, 在挥汗如雨之中、促膝攀谈之时, 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农民的命运、农村的变迁、农业的意义。这种建立在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心灵相通的体验, 就叫理解。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里, 靠网络和电话等手段组合稿件, 那你充其量只是在进行组合。那些新闻素材——不管是多么重要的题材, 在这样一种脱离了“理解”的环境下进行“采编”, 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些索然无味的材料而已。另一年轻编辑在体会中感悟道, “走转改”只有开始, 没有结束。“走转改”不是一次行动, 而是一种态度。作为一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编辑, 参加“走转改”活动, 将成为我职业生涯中一笔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它让我对编辑记者的工作有了新的定位和认识。还有一名年轻编辑说, “一头汗两腿泥”才能整出好作品。作为编辑记者, 走基层不仅是一项工作, 更是编辑记者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应该成为一种习惯。鉴于活动的良好效果, 社总编会决定建立主题实践教育活动长效机制, 每年都要选择一两个地方, 开展类似活动, 让党刊社的干部职工每年都到基层接受锻炼。

(三) 调整办刊思路

“走转改”活动的成果, 最终要体现在版面上、文章上, 通过组织开展活动, 涌现出一批生动活泼的好作品并不难, 难就难在如何能够保证长期生产出这样的好作品。为此, 社总编会决定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 教育引导采编人员进一步调整完善办刊思路, 按照“走转改”的精神和要求来设计刊物风格, 要求《当代党员》在定位上要进一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就是要紧跟中央的最新精神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策划选题、组织稿件;在内容上要重心下移, 真正深入基层, 坚持以人为本, 就是要更多地关注人, 关注普通群众, 关注他们的生产生活、喜怒哀乐, 通过深入采访挖掘, 深刻揭示人背后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形式上要采用讲述新闻故事的方式, 通过鲜活的事例、生动的语言, 形象生动地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推动中心工作、树立先进典型、报道基层经验、引导主流舆论。与一个个栏目、一篇篇文章的变化不一样, 办刊思路的调整必将牵一发而动全身, 具有全局性和长远意义。这次办刊思路的重大调整, 可以说是《当代党员》“走转改”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这样的思路调整已初见成效。比如在庆祝重庆直辖15周年的报道中, 《当代党员》就突破了思维定式, 摒弃了“高大全”式的纪念文章思路, 通过深入基层调研, 精心选取了15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党员, 通过他们的经历与视角, 来讲述和见证重庆直辖15年的变化。着眼于重庆直辖15年的变迁这一宏大主题, 聚焦于15个普通党员的生动故事, 既大气磅礴, 又生动感人。这组文章既是办刊思路调整的成果, 也是“走转改”活动的重要实践成果。

二、理顺管理机制规范业务流程

为了确保“走转改”落到实处并长期坚持下去, 《当代党员》编辑部全面梳理并重新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 特别是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制定的《关于深化“走转改”活动规范业务流程的规定》, 既是采编人员进行日常采编工作的基本规范, 也是采编人员坚持“走转改”的工作指南。

《规定》涉及选题提炼、采访、组稿、写作、编辑、校对等各个环节, 其价值取向就是强调深入基层、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将“走转改”的基本要求细化到采编工作的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环节上。

(一) 注重源头管理

为了从源头上保证“走转改”不流于形式、不昙花一现, 《规定》第一条就是“选题流程”, 规定党刊的任何新闻报道选题都必须来自实践, 要严格区分新闻策划与策划新闻的界限, 坚决防止以策划新闻代替新闻策划, 杜绝出现“在家想点子、出门找例子、关起门写稿子”的情况。编辑记者要按照刊物的定位和功能, 根据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紧密结合实际, 了解读者需求, 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 通过调查研究提出选题。选题是采编文章的前提, 没有选题就意味着挣不到工分, 采编人员要想找到选题、找到好的选题、找到更多的选题, 必定要按照流程规定的导向, 把心思花在基层、把精力放在基层, 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实际, 精心调查研究, 才有可能提炼出适合机关刊物需要的选题。

(二) 强化过程监督

为了保证“走转改”活动不走样, 《规定》对采访、编辑、校对全业务流程进行了详细规定。比如“采访流程”规定, 编辑记者在采写稿件时, 必须做到深入、全面、客观、公正, 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认真核实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字, 做到全面地看问题, 防止主观性、片面性, 不仅要保证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而且要从总体上、本质上把握事物的真实性。必须做好详细的采访笔记, 采写重要稿件或者舆论监督稿件时, 采访笔记要经被采访对象核实、签字。为了防止记者采写、组约的稿件在编辑环节失实, 在“编辑流程”中, 对稿件的登记、选用、录入和修改都作了详细规定, 比如在“稿件修改”这一章节, 就特别规定:编辑在修改稿件之前必须认真审核稿件的舆论导向是否正确、新闻事实是否真实, 对有疑问的内容必须进行核实。编辑在修改稿件时, 必须严格遵守《著作权法》等规定, 不得凭想象进行加工, 未经作者同意, 不得改变原文的基本观点和风格。对于基本观点、文章结构、语言风格作了较大改动或者内容修改率超过20%的稿件, 必须反馈给作者, 征得作者同意后, 再提交给上级编辑。

(三) 完善监督机制

如果编辑、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以及采访报道和编辑校对等工作环节中出现纰漏, 导致稿件虚假失实, 《规定》提出建立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并制定了详细而又严格的处罚细则, 比如对记者因采访不实、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因没有核实或者核实不细致导致发生一般细节、数据、场景描写等内容失实的, 在当月考核中进行扣分;发生基本事实和其他重要内容失实的, 当月岗位工资降等;发生主要内容基本失实, 或者编辑记者故意编撰虚假报道, 给予调离编辑记者岗位直至除名等处罚。

为了落实《关于深化“走转改”活动规范业务流程的规定》, 编辑部还制定了《月度考核细则》, 这两套制度对于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提升刊物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诞生于“走转改”活动中的这些制度, 今后将作为《当代党员》编辑部的日常制度和业务规范, 长期坚持下去。

三、强化用人导向完善考评体系

“走转改”的主体是编辑记者, 要建立长效机制, 必须充分调动编辑记者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而最能调动编辑记者能动性和积极性的, 莫过于用人和考评方面的导向。

(一) 深化聘用制度改革

从2000年开始, 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就实行了两年一聘的全员聘任制, 包括主编和编辑部主任在内的所有干部职工, 每两年都要重新进行竞聘, 真正实现了人员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今年7月初刚刚结束的第七届竞聘, 就进一步强化了激励“走转改”的用人导向。对在“走转改”活动中认识深刻、工作积极、效果显著的编辑记者, 该提拔的及时提拔、能重用的坚决重用, 对在“走转改”活动中认识不够到位、工作效果不够明显的, 实行诫勉。在这次竞聘工作中, 对长期坚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文章质量好、读者评价高的首席记者, 享受部门正职系数工资待遇;对个别工作业绩不突出、群众公认度不够高的编辑, 采取见习半年的措施, 如果半年内没有明显变化、民主测评不过关, 就会被降级降职。这样的用人导向, 在采编人员中产生了强烈的震动, 大家从这次竞聘中领会到了总编会让老老实实“走转改”、踏踏实实干事业的人有奔头、有盼头的良苦用心, 进一步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二) 坚持月度考核制度

《当代党员》杂志社实行的是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相结合的薪酬体系, 以绩效工资为主。绩效工资分为一、二、三、四等, 每月进行一次考核, 将工作实绩和综合表现量化到分数, 91分以上为一等, 只有评为一等的才能拿到全额绩效工资。月度考核就是一根重要的指挥棒, 在“走转改”活动中, 《当代党员》编辑部及时制定了《月度考核细则》, 将编辑记者在“走转改”活动中的表现和效果作为月度考核的重要项目, 量化到分值上, 有效地激发了编辑记者参与“走转改”活动的积极性。

(三) 完善综合评价体系

篇4:业务考评规范

关键词:综合业务考评 比率数 案件折抵

从检察工作发展现状看,业务考评是提高执法水平的重要手段,对推动检察业务工作的创新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最高人民检察院推行案件集中管理之后,检察业务考评成为案件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如何实现这一职能,建立一套科学、完整、统一的考评机制,客观、公正地评价工作成绩,成为案件管理部门面临的现实难题。由此,笔者结合三年多的实际工作经验,对完善业务综合考评模式及方法进行探索。

一、以往业务考评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评模式忽视业务工作之间的衔接性和协调性

绝大多数的检察业务工作是在诉讼过程中进行的,从立案、侦查到审查逮捕、审查起诉等,始终是前一个环节与后一个环节相互连接、相互检验,形成了一个纵向的工作体系。但现在的考评模式是业务部门单独制定标准并进行考评,作出的结果只能体现某项业务工作的情况,人为地将各项业务孤立起来,否定了检察业务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考评指标设定忽视地区差异

一般情况下,因为地区发展程度不同,故每个院的办案数量也不尽相同。如果设置考评指标时过分强调数量或者设置比率控制线,导致考评变成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而丧失了考评的分析、评价功能,消极地引导考评参与者开展工作,这样得出的考评结果违背了检察业务管理规律,影响了考评结果的准确性。

(三)考评方法未能兼顾业务工作之间的差异

考评指标是各业务部门单独制定,每项工作设定的分值只是在本部门业务工作中进行了衡量,考评指标设计上不分层次、重点和大小,没有同其他业务工作比较,权重设置不科学,故每个部门计算分数的基础值不同,导致得出的分值累加后进行的比较难以体现工作的实际成绩。

二、实行综合业务考评的可行性

检察机关作为执法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除了做好《宪法》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还要承办大量的案件,承担特殊种类工作备案、文书审查以及案件沟通等对下指导工作,因此考评不是机械地进行,需要建立可以克制主观评价随意性的标准。笔者认为,检察业务综合考评可以引入关键绩效指标考评模式,通过对工作绩效特征的分析,提炼出最能代表工作特点的若干关键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考评。虽然检察业务工作的运作过程和评价标准不同于企业,但从检察工作的实质来看,运用此模式具有可行性。

首先,关键绩效指标考评要求战略目标相对稳定。无论运用何种模式进行绩效考评,都是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公平和正义是永恒的追求,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以适应当前的社会形势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所以,检察机关进行综合业务考评,是在保障公平、维护正义的目标指引下,对执法办案、法律监督、执法效果等行为进行评价,并利用考评结果激励各业务部门及所辖基层院提高业务工作水平的过程。

其次,关键绩效指标考评要求提取衡量一个单位战略实施效果的关键指标进行考评,从而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地取得高效益。从占用的精力和工作量分配情况来看,检察机关最核心的工作是承办案件和开展法律监督。虽然检察业务工作还包括指导、监督下级院的工作,如对立案监督等工作进行备案审查、对下级院的疑难案件答疑解惑、审核或者检查下级院的法律文书和承办的案件等,但这些只是在辅助和指导下级院开展工作。因此,检察机关的考评工作着力点应始终停留在提高办案质量效率和法律监督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执法公信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公权力的保护。

最后,关键绩效指标考评要求抓住可以有效量化的指标并将之有效量化。检察业务工作环节多、内容繁杂,很多工作没有办法直接量化。因此考评时应该选取检察统计报表或者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可以查阅的数据的工作项目作为考评指标,保障数据来源的公开性,有效防止造假、虚报行为,从而实现绩效考评的可操作性与客观性。

三、具体做法

(一)考评原则

合法性原则。综合业务考评应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建立,不能超越更不能违反法律规定的权限设置考评标准和内容。

合理性原则。综合业务考评要遵循工作规律,考评项目和标准的设置要对业务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意义,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被执行者理解和接受。

公正性原则。一是数据的来源要公开公正,不存在暗箱操作;二是考评标准要客观,考评过程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实事求是;三是考评结果要公开,并与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绩效、评奖评优挂钩。

可比性原则。检察业务工作是纵向工作体系,既有相互衔接的工作,如自侦、侦监、公诉等,也有自成体系的,如民行监督,所以考评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须将标志性的、可以比较的作为考评项目,剔除事务性工作,体现检察业务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加考评的针对性。

(二)考评方法

笔者从哈尔滨市院2012年以来实行从严管理后建立的案件质量通报、案件评查、定期排序通报、领导办案、部门考评等制度机制为基础,谈谈哈尔滨市院案件管理中心进行综合业务考评的一些做法。

1.运用比率数考评,消除地区差异。

(1)根据出现问题率,考评案件质量。所谓的出现问题率,是指被案件质量通报的案件数与同期所办案件数的比率。在考评时,我们以通报的类别和办案数为依据,按照出现问题率的大小进行排序,未被通报的办案数量多的排序靠前。用此方法考评,一是避免出现“干的多错的多,多干不如不干”的情绪,如A院和B院分别被通报三类案件10件和5件,同期办案数为200件和50件,则A院的出现问题率5%,B院为10%,显然A院的案件质量要优于B院,这样办案多的不会因干得多错的多而满腹怨气,办案少的也不会因干得少错的少而心存侥幸,保证了考评结果的科学性;二是办案数和案件质量通报均为变量,办案数来源于检察统计报表,案件质量通报是当天发现问题当天发往全市检察机关,不能突击造假,只能从尽量少出问题入手提高成绩,客观上促进了执法规范化水平。

(2)按照工作贡献率,考评法律监督工作。所谓工作贡献率,是指立案监督、追漏捕、防错捕、追漏诉、防错诉、列席审委会、纠正侦查活动、刑罚执行活动违法、刑事抗诉、民行监督等工作与全市平均比率的对比情况。在考评时,我们设定基础分为100分,根据检察统计报表中的数据计算出全市平均比率和本单位本部门的比率,每高(低)于一个百分点(千分点)加(减)1分,并根据工作的难易程度设立权重。这种考评方式,打破了以数量计分时大院占尽优势、小院疲于奔命的局面,如A院和B院分别追漏捕10人、5人,但同期办案数为200人和50人,A院的追漏捕率为5%,B院为10%,平均追漏捕率为6%,显然B院的监督质效和贡献率均高于A院,应排序在前。同时,此种做法增加了大院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小院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了以考评促工作质效提高的目的。此外,考评项目贯穿各个部门的工作,且与省院目标接轨,承上启下,保证了考评的统一性。

(3)与全市平均水平找差距,考评执法效果。因检察统计报表内容所限,且民行、监所案件已在法律监督和查办案件质效中评价,故此项工作我们之考评公诉案件审结率和逮捕案件瑕疵率。我们设定基础分为100分,通过对比后按照高(低)于全市平均比率的百分点加减分。虽然没有涵盖所有情况,但是我们将部分“执法效果”从抽象走向具体化,一方面改变了以往只考评量无法评价质的困境,保证了考评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与当前的执法形势和刑事司法政策相结合,以考评为载体,提高工作效率,引导检察工作科学发展。

(4)根据阶段性立案数任务完成情况,考评查办案件质效。自侦案件办案难度大、周期长,需要评价的环节覆盖侦查、侦查监督、审查起诉等整个刑事案件办理过程,但从工作特点来看,立案数是自侦工作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前三个季度我们只考评季度立案任务完成情况,年底考评全部任务完成情况。如A院年度任务为20人,分解后季度任务为5人,若一季度立案3人,则查办案件质效得分为60分(3/5)。我们把考评指标化繁为简,分阶段分步骤推进,既明确了工作重点,平均分布了工作压力,又可以更好地掌握每个阶段的工作进展,改变以往不同时间段苦乐不均的状况,促使自侦工作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进行。

2.折抵不同类别的案件,横向比较各项业务工作。我们的做法是以公诉一审案件为标准,将不同类别案件进行折抵后考评。在自侦(包括反贪、反渎)、侦监、公诉、民行、监所等主要业务部门中,设定公诉一审案件1件折抵1件(1:1),作为其他业务部门及部门内部案件折抵的标准,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办案期限易于折算。公诉案件(除特别说明,均指一审案件)的工作期限为1个月,相较于侦监的7日(或17日),以及自侦案件的动辄数月,更适合作为折抵标准。二是职能完整易于比较。公诉案件的办案环节多,如告知权、提审、换押、起诉、出庭等,承担的法律监督职能也比较全面。除代表国家提起公诉外,还承担了对侦查机关的侦查监督(侦监部门有此职能)、对法院的审判监督(民行部门有此职能)。自侦、侦监、民行、监所等部门分别运用的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抗诉等监督方式在公诉部门都可以集中运用,公诉案件基本体现了检察机关办案的主要特点。进行折抵后,既体现了工作的难易程度,兼顾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又将各业务部门的工作放在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有利于在本单位内部更加准确、客观地评价工作质效。

3.调整分数增减幅度,科学整合各项业务工作。单项工作综合评价之后,为保证考评的体系性,我们需要对所有的业务工作进行整体评价。那么在上述工作的计算方式、基础分不同的情况下,我们通过调整分数增减幅度,来设定工作的权重。按照上述方法考评时可以看出,法律监督工作的分数增减幅度明显小于查办案件质效工作,二者综合评价时,显然后者对排名的影响更大;如果前者的分数增减幅度大于后者时,我们则需要对后者的分数进行加权处理,扩大后者的分数增减幅度,加大自侦工作所占的权重。这种考评方法虽然实际上是一种妥协,但是使业务考评不再拘泥于基础分、工作性质,开创了新的考评思路,有利于科学评价业务工作。

篇5:厂务公开规范与考评标准

乐清市厂务公开规范与标准制定本市标准。

2、若该项考评内容有多个考核项目未达标,按扣分标准其评分

出现负值时,以扣完该项的标准分为限。

篇6:二00六业务考评实施意见

二00六业务考评实施意见[本文转载自-http:///]

为进一步促进全局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建设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保障队伍,根据《2006社会保障工作要点》,2006要在全局开展“业务考评”活动。具体意见如下:

一、指导思想

2006业务考评活动要以提高岗位业务水平为目标,以增强岗位业务技能为重点,以推动各项社会保障工作的健康发展为目的,通过业务考试、业务督查和评审等措施,促进全局人员本职业务的全面达标。

二、主要内容

1、新编政策问答要熟练掌握

每位职工要根据科室业务分别学习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编印的关于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保险政策问答,熟练掌握社会保险的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和各项新的政策。对于岗位业务要做到熟能生巧,精益求精,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对于其它业务要做到清楚政策知识,知道业务流程,明白办事程序。以此促进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

2、自身岗位业务要熟练运用

每位职工要根据本科室和自身工作职责,熟悉办事程序,熟悉各项数据,熟悉工作进度,熟悉工作差距,并能在工作中熟练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为此,要求每位职工在工作中要做到尽心、细心,对于自身岗位的各项业务要达到“一口清”的标准,对于工作进度和工作差距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以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圆满完成。[本文转载自-http:///]

三、具体措施

1、要组织一次业务考试

本次业务考试的内容为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五种社会保险的有关政策知识,考试内容的范围以《新编政策问答》和《全国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考核复习提要》的内容为主。本次业务考试成绩列入个人考核项目进行计分。

2、要定期进行业务评审

为督促经办人员准确办理各种业务手续,防范各种问题的发生。一是每月不固定地抽出一名领导和两名同志组成督查组,对所有科室的业务手续经办情况进行一次督查,并每月做出督查报告;二是业务评审组每半年对各种业务手续进行一次检查评审,并做出评审报告。对于在督查和评审中发现的问题,督查组和评审组要及时通报,及时解决,对问题严重的要给予通报批评或作扣分处理。

3、要定期接受群众监督

为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全局要在加强内部监督的同时,还要向前来办事人员发放征求意见表,让群众来监督和评议我们的工作,以进一步树立社会保障工作的良好形象。

二00六年元月十日

篇7:小学生礼仪规范考评方案

一、指导思想

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礼仪”是指礼节和仪表,它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学校来说,礼仪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教育成果的反映。为提升我校学生的文明水平,营造良好的文明有礼的育人环境,我校决定开展“当文明学生、创文明班级、树文明新风”的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以《小学生礼仪规范》为准则,由学校行政、礼仪监督组对学生的文明情况进行检查和督促,对不文明行为予以制止,并认真进行登记和考核,检查情况与德育工作考核挂钩。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活动,我校少先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突出问题出发,制定本方案,请各班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和具体落实。

二、领导小组:

为了更好地落实本方案,我校决定成立“文明礼仪教育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 长:温秋银校长

副组长:张记梅校长

组 员:刘主任、谢丽芳、黎爱萍、陈春霞、王娟

三、活动内容:

谢家庄小学学生礼仪规范之对待老师、客人以及上下楼梯的规范。

四、活动内容和实施时段:

序号

礼仪规范内容

实施时段

1

学习礼仪规范的书面内容

第3、5、7周

2

分班练习培训

第9周

3

过关课(分班进行)

第11周

4

抽查(6个班)

第13周

5

考核评出优秀班级

第15周

注:本方案的实施时段以周为单位,做到每逢单周二的`班会课上一个学习内容,每次收到一定的学习效果。通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我校学生都能掌握学校礼仪的基本规范,并能对照规范自觉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争当文明学生。另外各班主任可以根据自己班学生的实际需要作适当的调整。

五、活动结果:

开展一次全校性的“文明礼仪之星”竞赛活动,评选出六个先进班级以及22个先进个人,进行颁奖。

1、附《小学生礼仪规范》

2、学生礼仪规范过关项目的详细要求

3、优秀学生礼仪班级评比标准

xx小学少先队大队部

篇8:业务考评规范

关键词:司法机关,业务考评,价值效应,教育导向

近年来,公检法机关采集、使用非法证据的情况不容乐观。采集、使用非法证据所导致的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引起了业界人士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这些冤案错案的分析发现,冤假错案的产生基本上都与司法人员采集、使用了非法证据有关。究其原因,与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的职位升迁、经济利益挂钩的业务考评机制有关,其“量”“率”“错案”等大量业务考评数量指标的存在,导致了排除非法证据规则的无效以及一些冤假错案的发生和不易纠正。为此,需要强化司法业务考评教育的理念导向,降低考评外部效应。

一、司法机关业务考评机制分析

司法机关业务考评机制是司法机关上级主管部门对侦查、检察、审判等机关的刑事业务活动,通过设定量化指标,以打分方式来考核评价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工作绩效的制度。司法实践中,业务考评制度的考评项目指标主要包括: 一是“量”的考评。指在司法业务考评中用“数量”作为考核评价司法业务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并设定一定的基础办案数量。对于超过基础办案量的给予“加分”奖励,对于未完成基础数量的作出“减分”处理[1,2]。 二是“率”的考评。指司法业务考评中用“比例”作为考核评价司法业务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设定一定的基础业务量比例。对于超过基础比例的给予“加分”奖励,对于未达到基础比例的作出“减分”处理。三是对于“错案”的考评[1,2]。指将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在案件办理中的违规、 违纪、违法行为以及发生“错案”等作为考核评价司法机关及司法人员办案质量高低的指标[1,2],用以衡量案件侦办审结工作质量。对“错案”的考评多实行“一票否决制” 和“连带责任制”。

业务考评机制促进了司法部门的侦查、检察、审判等业务活动的工作效率,调动了司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办案积极性,也规范了司法部门的侦查、检察、审判等案件侦办审理活动的合法性,对于有力打击犯罪,保证案件及时侦办审结以及保障案件处理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3]。但作为一种考核评价指标,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业务考评的量化与司法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奖惩待遇升迁挂钩,某种程度上诱使司法机关以及相关工作人员以工作绩效为目标,为提高破案率、结案率、维稳率,获得政绩奖励,避免处罚,从而不惜规避司法规则,采取非法手段,使用非法证据,损害相关当事人合法权益,进而造成刑事冤案。因而, 在这种量化指标考核评价激励机制所导致的利益驱动面前,司法机关业务考评机制对司法机关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就具有了消级影响。

二、司法机关业务考评机制的价值效应分析

1.“量”的考评所产生的效应

业务考评机制给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造成目的动机上的偏差,一是使其在利益驱动下,片面追求“数量指标”的实现,从而获得物质以及精神绩效奖励。二是促使司法机关过分从犯罪控制目的出发,追求办案的高效率, 快捕、快诉、快结,不顾及相关证据采集、使用的合法性问题,牺牲了办案的质量[3]。这是造成一些冤假错案发生的主观根源。一味追求“数量目标”,片面强调“量”,可能会损害社会正义的实现,并可能会放纵司法人员的违法行为。如,侦查人员在侦查阶段使用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但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对该非法证据也未能予以排除[3]。虽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及时查证犯罪事实,但却必然隐含着由于非法取证而导致法官错误判决的风险。云南 “杜培武案”即是此类情况,杜在公安机关受到刑讯逼供, 在法院开庭时他出示了被公安人员殴打的证据———自己偷偷藏下的血衣,但法官并没有深入调查,也没有排除杜由于被殴打而违心作出的杀人供述。

2.“率”的考评所产生的效应

业务考评机制对“率”的考评强化了公、检、法内部不正常的协调配合,扭曲了正常的诉讼结构[2]。由于业务考评机制对各诉讼阶段均有非常高的比例要求,导致审判机关为完成考评比例被迫与侦查机关、检察机关以“联手” 方式对刑事诉讼进行“流水线”运作。在此种情况下,嫌疑人、被告人极有可能沦为三机关共同“打击”的诉讼客体而有冤难诉。审判机关居中审判的司法公正性几乎消失殆尽,使本应是控辩审三方组合为特征和三角式基本构架的诉讼关系完全演变成“流水线”运作的线形关系[2]。 如“赵新建案”就属此类情况。一位办案人员说,“领导催结案,当事人催惩凶。上下两头挤,就想快结案”[4]。如此一来,本应当公正、独立审判的法官判案竟然要考虑到公检机关的“心理感受”,这样的裁判不能不令人质疑。为了确保办案质量各自制定的错案率考评指标反而促成了三机关结成“惺惺相惜”的利益同盟。

3.对“错案”考评所产生的效应

对“错案”的考评,其目的本身在于确保办案质量,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办案的过程中没有枉法裁判或其他职务上的犯罪行为。司法实务中,司法人员为减少和避免“错案”,部门( 人员) 为避免被“错案”追究株连,多采取层层汇报的方式以达到与上级部门的“统一认识”以免发生“错案”。司法独立性丧失怠尽,上级的监督职能、程序的救济功能成为摆设[2,4],侵害了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使法律规定的二审终审制异化成为一审终审制。这也是“佘祥林”类案件几经发回重审,而错案、冤案也长时间无法得到纠正的制度原因[4]。

三、完善司法机关业务考评机制的措施举要

1.强化业务考评价值理念的教育导向

司法业务考评机制目的在于规范激励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司法行为,树立社会主义司法理念,保障公正司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此需要强化考评的正面导向和理念指引作用,通过培训的教育、引导、规范途径,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从公平正义出发,激发其正面积极动机,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明确司法业务考评的真正意义在于规范指引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遵守法治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而非物质利益,从而从主观上根除政绩利益驱动,体现司法业务考评机制的正面积极导向作用。

2.确立科学的司法业务考评标准体系

确立科学的司法业务考评标准体系,树立正确的考评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考评的正面作用。规范司法机关建设考核范围、内容、方法和程序,改革侦查机关注重破案率衡量工作业绩的考评方式,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侦查工作和侦查人员工作业绩评价体系,引导司法人员依法取证[4]。使公检法之间不再存在绝对的“量”“率”共同的利益导向,公检法之间“流水线”型诉讼关系重新转变为“三角式”的、科学的基本架构诉讼关系。

3.改造司法机关以“量”“率”为重心的考评机制

司法机关应把提高侦查、起诉、提起公诉、审判的质量作为业务考评的重要标准。建议司法系统业务考评机制借鉴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案件质量评估体系,构建案件管理信息系统。案件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发现在明确的办案政策中的执行偏差; 通过比较指控、处理结果等的偏差, 找出偏离办案政策的“例外”,并采取管理措施; 帮助管理人员向检察官反馈发现的偏离办案政策的问题,以此来提高案件质量[1,5]。

4.引入开放性的社会监督机制

扩大考核评价主体范围,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人民监督员等对司法机关执法办案情况的评价或者对司法业务工作的意见、建议作为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考评指标体系,改变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单纯“唯上”心态, 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接受来至群众及其代表的平行监督。

5.建构严密的刑事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目前,司法机关非法证据的排除往往处于“虚置”状态,这与排除非法证据的外部规则缺失有关。因此,尽快建构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的强制性规则以及责任体系,提升刑事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优先效力, 使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树立程序规则意识,以规范和引导刑事司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司法行为。

上一篇:少儿英语课程计划下一篇:民间买卖房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