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规范

2024-05-08

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规范(共8篇)

篇1: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规范

融资担保公司证券市场担保业务规范

(2016年1月11日,协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修订通过,2016年1月22日发布)

第一条 为规范融资担保公司证券市场担保业务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依据《担保法》、《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及自律规则,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

融资担保公司开展证券市场担保业务的,可以成为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会员。协会对成为其会员的融资担保公司(以下简称担保公司会员)开展证券市场担保业务的行为实施自律管理。

第三条 融资担保公司成为协会会员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取得融资担保机构经营许可证;

(二)经营融资担保业务满三年;

(三)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6亿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

(四)主体信用评级AA级(含)以上;

(五)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六)协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融资担保公司成为协会会员后,应当持续符合本条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的条件。担保公司会员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协会报告上述基本情况。不再具备本条第(一)项至第(六)项规定条件的,协会可终止其会员资格。协会在其网站公示担保公司会员名单,并为担保公司会员提供培训等服务,加强担保公司会员与证券公司会员、资信评级机构会员等其他类会员的沟通交流。

第四条 担保公司会员及其从业人员从事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等证券市场产品担保业务的,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以及本规范的规定。

第五条 担保公司会员开展证券市场担保业务的从业人员应当符合监管要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勤勉尽责,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监管部门的相关规定。

第六条 担保公司会员应当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可持续审慎经营模式。

第七条 担保公司会员及其从业人员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从事与担保活动存在利益冲突的证券或衍生品交易。

担保公司会员及其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担保项目组成员及其直系亲属、项目评审人员及其直系亲属等内幕信息知情人员,在开展证券市场担保业务期间,不得利用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

第八条 担保公司会员及其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其他担保从业人员应当自觉抵制不正当交易和商业贿赂行为,不得索取或接受现金、贵重礼品等其他利益。

第九条 担保公司会员信息披露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国家会计制度和其他相关规定,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和可比性的原则。

第十条 担保公司会员从事证券市场担保业务的,应当在每年4月30日前通过协会网站和公司网站披露以下信息:

(一)公司概况;

(二)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

(三)风险管理;

(四)资本金构成和资金运用情况;

(五)协会要求披露的其他信息。第十一条 担保公司会员出现以下情形的,应当在三个工作日内通过协会网站和公司网站披露:

(一)作出减资、合并、分立、解散及申请破产的决定;

(二)主体信用评级发生变化;

(三)对单一被担保人的代偿金额超过净资产10%的;

(四)对所有被担保人的累计代偿金额超过净资产30%的;

(五)变更名称、住所、经营范围、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内容的;

(六)变更持有5%以上股权的股东或其持股比例;

(七)涉及重大诉讼、仲裁事项或受到重大行政处罚;

(八)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立案调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涉嫌犯罪被司法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九)发生超过上年末净资产10%的重大损失;

(十)主要资产被查封、扣押、冻结;

(十一)出现丧失或可能丧失履行担保能力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担保公司会员应当在每年4月30日前披露上一年年度报告。

第十三条 被担保人丧失偿债能力的,担保公司会员应当积极做好兑付的各项准备工作,按约定向投资者履行代偿义务,充分披露相关代偿信息。

第十四条 担保公司会员在开展证券市场担保业务时应当为客户保密,与被担保人签订保密协议或在担保业务委托书中约定保密条款。

第十五条 担保公司会员应当制定信息保密制度,明确担保公司会员及其从业人员使用调查信息的范围、条件以及保密义务。担保公司会员应当妥善保管其开展担保业务的所有文件档案及电子资料,包括但不限于担保协议、项目报告、代偿支付凭证(如有),保管时间自到期兑付之日起不得少于五年。

第十六条 担保公司会员及其从业人员对在开展担保业务过程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客户的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非公开信息负有保密义务,但下列情况除外:

(一)国家司法机关和政府监管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调查取证的;

(二)法律、法规要求提供的;

(三)依据保密协议或保密条款可以公开的。

担保公司会员从业人员在项目结束或离开所在机构后,仍应当履行保密义务。

第十七条 协会按照本规范规定对担保公司会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担保公司会员及其从业人员应当接受协会自律管理,配合协会检查工作。

第十八条 担保公司会员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本规范规定的,协会将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措施和纪律处分实施办法》采取自律惩戒措施,记入协会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并根据监管部门有关规定记入证券期货市场诚信档案。

担保公司会员及其从业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协会依法移交有权机关查处。

第十九条 本规范由协会负责解释。第二十条 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篇2: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规范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明确担保业务风险管理的原则,特制定本规范。第二条 本规范未涉及的问题,按照公司有关制度执行。

第二章 评审工作

第一节 评审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三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依照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遵循职业道德,运用定量分析、定性评价、逻辑推理和工作经验,对借款人的状况及资料进行全面、客观的核实和评价,得出相对真实的评审依据,在相对真实的评审依据基础上,对借款人是否具备担保条件作出合理判断。

第二节 考察项目

第四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按照制度的要求对担保项目进行尽职调查。

第五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对借款人的重要财务数据进行核实。

第六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向借款人的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经营者当面了解情况。

第七条 对有研发或生产能力的借款人,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考察研发或生产现场。

第八条 对有大量库存的借款人,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考察库存现场。

第九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对重大反担保措施进行考察。第十条 对可能对借款人产生较大影响的关联企业(如在技术、销售渠道、财务管理和主要经营者等方面有交叉或有重大关联交易),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进行考察。

第三节 评 审

第十一条 事业项目责任人应当采用可行的方式尽量收集借款人的信息和资料。书面资料应当有当事人的签章。

第十二条 借款人提供的数据,能够核实的,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进行核实,不具备核实条件的,应当进行判断。在进行核实或判断后,认定能够达到相对真实的,方可作为评审报告的依据。

对有疑点的数据,应当在评审报告的定性分析部分作出阐述。第十三条 借款人提供的数据之外的其他资料,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尽可能进行核实,认为可以采信的,方可作为评审报告的依据。

不能获得书面资料或不能核实的,应当在评审报告的定性分析部

分以予揭示。

第十四条 评审报告的定性分析部分应当注明评审报告的依据所对应的资料的名称及来源。

第十五条 评审报告的定性分析部分应当结论明确、依据充分且相对真实、表达准确。

第十六条 为借款人提供担保,应当以其正常稳定的营业收入作为主要还款源。但本规范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十七条 以完全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四个原则的反担保物作为主要还款源的项目,应当建立在借款人有一定的经营基础或真实的交易背景但存在一定不确定因素的基础上。

对本条前款所述项目提供担保的,应当在办理完抵(质)押登记手续,取得抵(质)押登记证明后发放贷款。

第十八条 以单一销售合同作为主要还款源的项目,应当同时满足如下条件:

(一)借款人具备履行销售合同的能力。

(二)经向买方核实合同真实性、项目情况、买方的付款能力等情况后,未发现明显疑点。

(三)设臵监管账户,控制贷款用途。

(四)要求买方出具承诺书,承诺将货款付至监管账户。(五)贷款付至监账户后,直接用于还款或有条件使用。第十九条 以后续融资作为主要还款源的项目,后续融资应当不存在明显的不确定因素。

以后续贷款作为主要还款源的,以有审批权力的银行完成审批为必要条件。

以商业投资作为主要还款源的,以签署投资协议为必要条件。以政策投资或拨款作为主要还款源的,以取得拟投资或拨款的部门文件为必要条件。

第二十条 以借款人的技术先进性作为提供担保的主要依据的项目,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一)有权威机构对其技术先进性的认定。(二)技术发明人提供反担保保证。(三)以该技术作为反担保质押。

第二十一条 按照制度规定,可以采用特殊评审标准的项目,按制度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在充分挖掘借款人及其股东、关联企业的资产的基础上,按照有效、可控、易变现、价值充足的原则设定反担保。

不能同时满足前款规定的四个原则时,应当优先满足顺序在先的原则。

第二十三条 借款人及其股东、关联企业的反担保资产不能完全符合第二十二条规定的四个原则的,应当尽量加入借款人主要股东的反担保保证。

第二十四条 有迹象或资料表明借款人可能有下列事项之下的,应当按照工作程序中止评审,经查证属实的,应当立即终止评审程序:

(一)借款人主要经营者曾经有重大违法行为或严重丧失信用的行为。

(二)借款人有严重的不良借款记录。(三)借款人有重大违法行为。

(四)有充分资料证明借款人持续经营不正常。

第三章 审查工作

第一节 审查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二十五条 风险管理部审查责任人应当依照制度规定的工作程序,遵循职业道德,对送审项目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如实披露送审资料中存在的不符合制度要求的问题及项目存在的风险。

事业部审查责任人应当按照制度对送审项目进行审查。第二十六条 审查责任人应当按照本规范对合同及归档资料进行审查。

第二节 风险管理部项目审查

第二十七条 审查以书面审查为主,需要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第二十八条 项目审查的内容包括:

(一)送审资料中有无第四条至第十条规定的工作内容的过程记录。

(二)评审报告的依据是否符合第十一条至第十五条的规定。(三)对项目的判断是否符合第十六条至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四)反担保设臵是否符合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的规定。(五)有无应当披露而未披露的风险。(六)有无需要加强的风险控制措施。第二十九条 项目审查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评审文件中已作出充分、正确阐述的内容,不应在审查意见中作为正式意见重复。但为表达其他内容而予以引用的除外。

(二)审查意见应当表达准确,客观反映送审资料及项目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三十条 审查意见的结论分为:(一)建议提供担保。

(二)建议补充资料或补充落实。

(三)建议降低担保金额、调整担保期限或变更担保品种。(四)建议不提供担保。(五)其它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

第三十一条 风险管理部应当将已签署审查意见的项目审查表以书面形式通知事业部项目责任人。

第三十二条 风险管理应当自事业部按制度规定的程序将其规定的完整资料送审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出具审查意见。

第三节 合同及归档审查

第三十三条 公司决策文件中未要求落实的事业部决策意见及风险管理部审查意见,不需要落实。

第三十四条 对报批的项目合同的审查要求:(一)主体资格的证明文件齐全。(二)反担保权利凭证齐全。(三)合同种类齐全。(四)文件及合同的填写正确。(六)确保合同效力。

(七)项目能够办理符合制度要求的手续。

(八)应当落实的决策意见及风险控制措施能够落实。第三十五条 对归档法律文件的审查要求:(一)合同及文件各类齐全。

(二)合同填写齐全、正确,签章齐全。(三)抵(质)押登记及公证已办理。

(四)应当落实的决策意见及风险控制措施已落实。

第四章 签约放款

第三十六条 事业部应当在决策机构批准为借款人提供担保后,及时出具担保意向书、准备合同及抵(质)押登记申请资料。在银行批准贷款后,及时报批合同,签约后及时办理抵(质)押登记。

第三十七条 签约后项目有重大变化的(如抵(质)押登记不能办理、担保金额或期限变化、变更反担保、变更风险控制措施、应当落实的决策意见不能落实等),应当按工作程序报批。

杜绝在违反原定方案且未经批准的情况下,未办理相关手续而先行放款。

第四章 保后管理

第一节 保后管理工作的总体要求

第三十八条 有关部门及经办人应当严格按照制度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遵循早发现、早汇报、早处理的原则,为保障担保贷款按期归还,避免代偿损失,对担保项目进行持之以恒的管理。

第二节 月 报

第三十九条 月度财务报表存在下列情况之下的,视为报表不正常:

(一)销售收入较上同期有较大下降。(二)总资产或净资产有较大下降。

(三)某些会计科目的金额有不明原因的较大变化,可能导致大额资金流入或流出的。

(四)有事先未告知的大额长期或短期投资。(五)存货或应收账款变化较大。(六)其他重大异常情况。

第四十条 报表不正常的,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要求借款人补充资料予以说明。

补充资料的证明力不充分的,项目责任人应当向借款人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经营者当面了解借款人的情况。

按前款进行了解后,项目责任人认为项目情况正常的,应当在《在保企业月度分析报告》(格式见附件一)中说明,并将补充资料及谈话记录附后;项目责任人认为项目情况不正常的,应当按工作程序进行项目分级。

第四十一条 对报表不正常的项目,风险管理部应当在《在保企业月度分析报告》中签署意见,要求事业部按第四十条的规定进行核实,事业部应当落实。

第三节 季访与分级

第四十二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按制度要求对借款人进行季访和分级。

第四十三条 季访的内容依据项目合同编制依据报告中设计的

保后管理方案执行,同时主要包括:

(一)核实销售收入。(二)抽查销售合同原件。(三)抽查账目。

(四)对有研发或生产能力的借款人,应考察研发或生产现场。(五)对有大量库存的借款人,应考察库存现场。(六)对就业及工资给付情况现场调查。(七)对重大反担保措施状况进行考察。

(八)其他重大事项的调查(企业购并、重组、改制、变更主要决策及管理领导人等)。

第四十三条 销售收入较上同期有较大下降的,不能分级为正常项目。

第四十四条 第(四)、(五)、(六)项之一有较大异常的,不能分级为正常项目。

第四十五条 第一次季访应当侧重下列工作:(一)向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经营者了解借款人近期情况。(二)通过核查资料确认贷款用途是否相符。

贷款用途不符合或法定代表人及主要经营者无正常理由不接受季访的,不能分级为正常项目。

第四十六条 最后一次季访应当在贷款到期的一个月前进行,且应当侧重落实还款资金。

还款资金尚未存入借款人在贷款银行的账户中的,应当要求借款

人出具其在其他银行的资金对账单或能够证明在贷款到期前有资金来源的证明资料,不能出具对账单或对账单显示其资金不足且不能提供上述证明资料的,视为还款资金不落实,应当立即将该项目转为预警项目。

第四十七条 未能按期还款的项目,经过展期或借新还旧处理后,第一次分级时不能分级为正常项目。

第四十八条 风险管理部与事业部对事业部权限内项目的分级意见不一致的,应当以风险管理部的意见为准。

风险管理部与事业部对事业部权限外项目的分级意见不一致的,若风险管理部在项目审查中出具了建议降低担保金额或建议不提供担保的审查意见的,应当以风险管理部的分级意见为准。

风险管理部与事业部对前两款规定之外的项目的分级意见不一致的,由公司决策机构决定。

第四节 保后管理的报告

第四十九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参照第十一条至第十五条的规定对正常项目制作《担保项目管理报告》(格式见附件二)。

第五十条 《担保项目管理报告》应当充分披露在保企业的信息,并后附下列资料:

(一)最新财务报表。(二)主要销售合同复印件。

(三)主要应收账款明细表。(四)在主要存款银行的资金对账单。(五)当次季访的工作记录。(六)其他应当后附的资料。

第五十一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应当征求贷款银行对项目的贷后管理意见,并在保后管理报告中注明。

第五十二条 风险管理部审查责任人应当参照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的规定审查《担保项目管理报告》。

第五十三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及风险管理部审查责任人应当至少每月考察一次关注项目。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在考察后制作《在保项目风险关注报告》(格式见附件三),由风险管理部审查责任人审核。

第五十四条 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及风险管理部审查责任人应当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考察预警项目。事业部项目责任人在考察后制作《在保项目风险预警报告》(格式见附件四),由风险管理部审查责任人审核。

第五节 保后管理的管理

第五十五条 事业部应当在每月的十五号之前,将《在保企业月度分析报告》送风险管理部审查。

第五十六条 事业部应当自贷款发放后的(以放款当月作为第一个月)第四、七、十个月(以此类推)的最后一天及贷款到期的一个月

前,将《担保项目管理报告》送风险管理部审查。

第五十七条 事业部应在每月底将《事业部在保项目基本情况统计表》和《事业部在保项目保后管理统计表》(格式见附件五)报送风险管理部。

第五十八条 事业部按季收集《在保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情况统计表》(附件六),并应在每季度结束后十五日内,将《事业部在保企业经济效益实现情况汇总表》(附件七)报送风险管理部。

第五十九条 事业部未按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第五十七条、第五十八条规定送审和报送的,风险管理部应当发出《立即整改通知书》。事业部自《立即整改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五日内仍未送审核报送的,风险管理部应当将该事实向公司决策机构报告。

第六十条 风险管理部对保后管理中形成的全部报告及资料审核后交综合管理部存档。

第五章 稽 核

第六十一条 风险管理部应当按照既对公司负责又不干涉事业部相对独立经营权的原则,公正、客观地进行稽核工作。

第六十二条 风险管理部每月按自然排序以抽查方式对一个事业部进行稽核。稽核以事业部权限内担保业务为主,范围函盖事业部

全部经营活动。

第六十三条 稽核立足于形式审查,即对事业部在经营活动中对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查。

第六十四条 抽查项目数量不低于前一次稽核后至当次稽核之间发生的项目数量的三分之一。

第六十五条 稽核人对事业部某项经营活动的制度依据有异议的,事业部应当向稽核人提供制度依据。稽核人仍然认为制度依据不充分或制度依据不适用于该项经营活动的,以制订该制度的部门或机构对制度依据的解释为准。

事业部某项经营活动的一部分没有制度依据的,不影响其他部分的效力。

第六十六条 经核实能够确定事业部有重大违规或重大工作失误问题,风险管理部应当下达《立即整改通知书》或《限期改正通知》。

第六十七条 风险管理部可以就下列事项向事业部提出建议,但不应当下达《立即整改通知书》或《限期改正通知》:

(一)经营未违反制度,但采用其他方式更有利于公司整体利益的。

(二)权限内项目的决策未违反制度,但在保项目中有可以适当加强控制措施的。

(三)项目的决策未违反制度,但否定项目中有通过加强控制措施而可以考虑提供担保的。

第六章 代偿项目后评价

第六十八条 后评价应当以项目资料作为事实,以制度作为标准,公正、客观地对代偿项目进行评价。

第七章 风管理方法的研究

第六十九条 风险管理部应当通过对各类担保项目的分析、比较,归纳各类项目的特点,总结担保业务的规律。

风险管理部应当及时发现担保业务操作的原则及细节中存在的问题。

风险管理部应当对前两款的研究成果及时向事业部出具指导性意见,事业部应当参照执行。

第七十条 风险管理部应当通过对未按期还款的项目的分析,不断总结经验,修订业务操作规范。

第七十一条 风险管理部应当加强技术、财务、经营、行业特点、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业务学习,及时掌握最新专业知识,获取有用信息,并运用于具体工作。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二条 本规范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定期修改完整,条件成熟时,另行制定单行操作规范。

篇3: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模式创新

(一) 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简介

在经济往来中, 如果一方未能履约, 则使另一方承受很大损失, 在新形式下, 担保公司一直扮演着银行敲门砖的角色, 担保公司作为银行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 担当的角色和任务日益重要。同时, 贷款担保业务是担保公司的一项主体业务, 贷款担保的成败决定着担保公司的存亡兴衰。下面是贷款担保的字面含义:担保贷款就是根据借款合同或借款人约定用借款人的财产或第三人财产为贷款保障, 并在必要时由第三人承担连带还款责任的一种贷款。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

(二) 目前贷款担保业务出现的问题

第一, 信用担保普遍存在制度建设不完善, 综合能力较差等现象, 管理体制还有待提高。制度建设不完善直接导致了贷款担保业务没办法正常运行, 缺少相应的监督管理体系。第二, 担保公司中所需要的员工很少具有专业技能, 我国高等教学没有针对的专业向担保行业输送专业人才, 高学历人员对担保业专业知识的缺失严重影响担保项目的稳定性和整个担保行业效率的提高。第三, 目前担保公司的贷款担保体系不完善, 绝大部分担保公司注册资金偏小、抗风险能力弱、人员素质差、业务不规范、缺乏科学的项目审查和风险管控等制度, 导致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有限。

二、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的创新发展模式

(一) 准股权业务模式

在现行业务模式中, 保公司通过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取得固定担保费收入, 可将其称为“固定收费模式”。相对而言在新的业务模式中将一部分固定担保费改为由企业的认股权支付, 认股权毕竟不是现实的股权, 所以, 我们将它称之为“准股权业务模式”。担保公司的业务是属于风险投资, 但准股权业务模式的担保又不同于风险投资。股权业务模式是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上的创新方法, 可以有效地规避一定的风险, 减小投资担保中的风险系数。

(二) 让与股权担保模式

让与股权担保, 即将被担保公司不少于1/3的股权过户给暂时转让给担保公司, 从而对贷款提供反担保的担保方式。这种模式是一种制约的方式, 是从被担保企业的违约风险抓起的。一旦被担保企业由于经营失败或是其他原因违约将会受到很严厉的处罚, 担保公司运用了刑罚的武器来捍卫自身的利益, 对被担保公司具有强大的震慑作用, 极大地增加了被担保公司和相关责任人的违约成本和刑事责任风险。所以这种担保模式很好的增强了担保公司对被担保公司的控制力, 非常有效地防范被担保公司恶意违约的道德风险, 同时也增强了被担保公司履约的积极性。进一步有利于担保公司的发展。

(三) 嵌入式流动资金封闭管理担保模式

嵌入式流动资金封闭管理, 即融入被担保公司管理各关键环节的方式进行实时、动态的监管, 加强贷款后的“保后管理”的反担保措施。简单点来说就是担保公司对被担保公司的运营进行全程的监控, 担保公司会派遣人员到被担保公司的业务中去, 观测动态, 保证担保贷款的安全。这种担保模式实时, 动静结合, 对贷款担保业务进行了有效地监督与保证。

(四) 资产分置抵押担保模式

资产分置抵押, 根据申请授信企业抵押物 (固定资产) 的特点, 分别抵押至担保公司的一种担保方式。这种贷款担保模式的创新方式是:银行不接受一地资产的抵押可直接将此抵押至担保公司, 如银行发放贷款后出现风险, 可以由贷款担保公司直接进行处理, 这就避免被担保公司在银行出现不良的贷款记录, 可以有效地保证贷款的安全。担保公司采用这一创新的贷款担保方式对于担保公司, 被担保公司以及银行三方面都是有利而无害的, 所以这一模式是担保公司创新的不二选择。

三、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的策略创新

(一) 担保公司发展目标的创新

担保公司要对自身的发展有一个全新的定位, 尤其是担保公司贷款担保业务更是要有一个更加长远的发展规划。针对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现状, 担保公司应该创新自身的发展目标, 拓展发展能力, 对于与中小企业的贷款业务往来上要采取新的贷款模式。只有目标创新了才能有效的指导着担保公司的发展创新。

(二) 多方主体连成合作体共担风险

担保贷款业务涉及了三方面的利益, 担保公司、被担保企业和银行。贷款担保业务一旦达成那么三方的利益就紧紧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在发展中也应建立利益实现的共同体。在很多个需要高信用额度的重点领域中政府也参与了建立信用体系之中, 担保公司和银行客观上也需要融资担保体系中引入政府信用。多方主体因此结成利益共同体, 形成了风险分担的制度安排。这一制度安排是对过去独立担保和零散担保的根本改变, 是担保公司在贷款担保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创新的选择。

(三) 担保公司的联合

联合担保是当前担保机制运行中的又一创新。为了分担风险, 扩大担保能力, 担保公司之间也形成了很好的联合体。一些规模较大, 抗击风险较强的公司实力弱、技术较差的小担保公司的联合, 在这种联合中, 小的担保公司负责进行贷款业务的交流, 直接面度客户, 大的担保公司提供贷款担保技术, 这样的合作缩短了市场进入链条, 提高了担保效率。

四、结语

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步伐, 我国的中小企业也在渐渐地发展起来, 尽管面临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 但是担保公司的存在便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担保公司的主体贷款担保业务是小企业融资的一种方式, 如果担保公司可以运用创新的发展手段, 实现自身的发展便可以更加有效的缓解小企业融资问题。

摘要:商业银行贷款额度紧张, 促使中小企业融资难上加难, 这给担保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情势紧急的情况下开出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了担保行业的第一大难题。本文就担保行业中贷款业务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探究, 并提出发展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贷款担保业务,创新,中小企业融资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世界各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情况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情况[EB/OL].中小企业服务网, 2005-03-16.

篇4:担保公司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研究

关键词:担保业务;风险;内部控制

引言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以及温州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大量的民营企业业务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部分企业在这期间相继破产,无法按时偿还到期债务,其中一些债务必然是通过担保公司借款所得,这就使得担保公司必须清偿所欠债务,破产企业一旦过多,担保公司必然也会破产,变成破产企业牺牲品,其担保风险可见一斑。因而自2011年起,国家逐步加强了对担保行业的监管,加大了担保行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市场准入门槛增加无疑可以增加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最大限度地降低担保风险,还需要健全一套担保公司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因而有必要对内部控制制度作深入的思考.

一、担保公司担保业务的风险及成因

风险是在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某些因素的作用下,所导致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差异。担保公司担保业务的风险贯穿于整个担保业务的过程中,担保业务按照先后顺序一般包括审查决策阶段、签订合同阶段、担保过程监管阶段以及绩效评估和追责阶段。

审查决策阶段是办理担保业务的起点,也是产生风险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受理担保申请人的资料、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对担保项目的风险收益率等指标进行评估以及审核批准担保等。

在受理担保申请阶段,可能产生的风险如下:(1)公司管理制度不健全,未对担保申请进行初审。(2)由于民营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严重,担保公司上层领导可能会出于某些人情关系,使审查过程流于形式,提供关系担保。(3)申请人和公司受理人员存在关联关系,导致审核缺少独立性(4)由于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不高,在担保申请人的利益诱惑面前,对担保申请人的资信状方面做出虚假报告,导致决策者做出错误判断,为其提供担保。

签订合同阶段是担保行为生效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产生的风险主要是在合同条款之中产生的。担保申请人可能会要求增加条款或者减少条款,以减少自己的义务,增加担保公司的责任;合同内容可能存在重大疏漏或者欺诈,导致企业未来诉讼失败等。

担保过程监管阶段是担保公司担保业务能否成功的重要保障。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包括日常业务监管以及财务报表监管。在这一阶段的主要风险是由于公司人员对担保申请单位监管不当或者监管不到位,导致公司未能及时发现担保申请单位的问题,延误了担保公司做出决策的时间,加重了担保公司的损失。

绩效评估和追责阶段是企业总结经验教训的最后阶段,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该阶段的主要风险是没有及时总结担保业务的经验教训,尤其是未成功的担保业务。以及未对公司人员做出正确适当的奖惩。尤其是未能有效地追究失职人员的责任。

担保业务风险较大,是因为除了以上可控风险以外,还有很多不可控风险,这是我们所不能左右的,比如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由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不可抗力的损失等。

二、健全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总体思路

内部控制以全面风险管理为导向,企业应合理确定公司整体风险承受能力和具体业务层面上的可接受风险水平,实施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

在明确内部控制目标的前提下,应分析担保业务的总体风险收益水平,再识别担保业务流程各环节的主要风险,分析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风险较大的地方,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尽可能的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

三、担保业务各环节具体控制措施

设计基于风险导向的担保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需要明确担保业务各环节的控制目标,全面系统地梳理各环节的风险点,从而进一步实施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以实现担保业务各环节的风险控制目标。担保业务按照先后顺序一般包括审查决策阶段、签订合同阶段、担保过程监管阶段以及绩效评估和追责阶段。

在审查决策阶段中,担保公司受理担保申请时,公司的控制目标是确保申请人的申请资料真实有效,申请条件符合企业的担保政策。为此应该采取如下措施:(1)健全公司管理制度,任何人都应严格按照公司规章制度办理业务。(2)资信调查人员与担保受理人员不能为同一人,这样可以避免同一员工的舞弊行为。(3)资信调查人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4)公司应该完善授权审批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进行。

在签订合同阶段中,公司的控制目标是确保担保合同合法有效。为此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将担保合同格式化,合同双方权利和责任相对等。如果担保申请人希望修改某些合同条款,担保公司应该聘请专业律师来一起商讨合同的制订。(2)注意对合同签章的核实,确保合同确实为担保申请人的意愿,使担保合同合法有效。

在担保过程监管阶段中,在日常业务监管方面,公司的控制目标是能够持续有效的对担保申请企业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管,能够获取该公司重大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及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为此应当采取如下措施:(1)随机指派多名人员不定期的检测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定期审查被担保人申请资金的使用状况,是否存在滥用资金,挪用资金的情况。(2)应当及时报告被担保企业出现的异常情况和重大信息,特别是不利于担保企业的负面消息。在财务报表监管方面,公司的控制目标是确保被担保公司财务资料真实有效,不存在错账,假账。为此公司应当指派员工定期对被担保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选取重要的财务数据指标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确保能够及时掌握公司动态。

在绩效评估和追责阶段中,公司的控制目标是能够保证每次担保业务完成,企业都能做很好的总结,做到赏罚分明。为此企业应该落实责任追究制度,对每一次发生的失误都能做到正确处理,对员工起到警示作用。对表现优异的员工都能做到正确的奖励,对员工起到鼓励作用。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担保业务的风险并不都是非系统风险,还有一定的系统风险。虽然系统风险无法消除,但是只要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标准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就可以将非系统风险降到最低,从而降低整个担保业务的风险,进而可以促进担保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以使社会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合,使资金流入到最合理的项目之中。因而为了防止大额的违规担保行为的发生,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刻不容缓的。(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慧.上市公司对外担保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设计,财务与会计,2006

[2]李三喜.担保业务内部控制设计实务,财会信报,2013

[3]姚寒君.民营企业对外担保业务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探讨,内控与审计,2012

[4]王清刚.基于风险导向的担保业务内部控制应用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

篇5:担保公司业务流程

一、申请:企业或个人提出贷款担保申请

二、考察:企业贷款的,考察企业的经验状况,财务情况,抵押资产情况,纳税情况,信用情况,企业主情况,初步确定担保与否;个人贷款的,考察个人的资产情况,工作单位情况,个人信用情况。

三、沟通:与贷款银行沟通,进一步掌握银行提供的企业信息或者个人信息,明确银行拟贷款的金额及期限。

四、担保:与企业或者个人签订担保服务协议及反担保协议,资产抵押及登记等法律手续,并与贷款银行签订保证合同,正是与银行、企业或个人确定担保关系。

五、放贷:银行在审查担保的基础上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向企业或个人收取担保费用。

六、跟踪:跟踪企业或个人贷款的实用情况,通过对企业季度纳税,用电量,现金流的增长或减少直接跟踪企业的运营情况。

七、提示:企业或个人还贷前一个月,预先提示,以便企业或个人做好还贷准备。

八、解除:凭企业或个人的银行还款单并与银行核对后,解除抵押登记,解除与银行、企业或个人的担保关系。

九、记录:记录本次担保的信用情况,分为正常、不正常、逾期、坏账四档,为后续担保提供信用记录。

篇6: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规范

境外担保、境外贷款业务法律合规规范性意见

为规范我行境外担保、境外贷款业务,防范境外担保、境外贷款业务风险,特制定本法律合规规范性意见(以下简称“规范性意见”),请予遵照执行。

一、定义

在本规范性意见中,1、中国:在本规范性意见中,仅为业务表述之目的,“中国”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除香港、澳门、台湾之外的其他区域。“中国境外”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的区域以及香港、澳门、台湾。

2、境外担保业务:指由中国境外非金融机构向我行提供担保的业务(包括保证担保、抵押担保、质押担保)。提供担保的境外机构称为“境外担保人”。

3、境外贷款业务:指我行向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企业发放贷款的业务。向我行申请贷款的境外企业称为“境外借款人”。

在本规范性意见中,以上“境外担保人”、“境外借款人”统称为“境外当事人”。

二、境外担保、境外贷款业务的主要风险提示 境外担保、境外贷款业务应当防范下列风险:

(一)担保合同或贷款合同无效的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

款的执行问题。

根据各国对仲裁裁决的态度和执行程序的不同,可以对缔约国执行《纽约公约》的情况做出如下分类: 8较便捷:如法国、德国、希腊等国。这些国家把他国仲裁裁决视同本国裁决。以法国为例,根据法国1958年《宪法》第55条规定,凡正式批准或正式核准的条约、协定,公布后具有高于法律的权威,即使与国内法相抵触也应适用。

正常:如英国、美国等英美法系国家。这些国家将他国仲裁裁决的应付款视为合同之债,即契约债务,因而需转化为新的本国国内裁决。但是不同于未经裁决的契约诉讼,针对仲裁裁决只进行程序性审查,而不对案件本身所涉纠纷进行实体性审查,这使得此类国家的仲裁裁决执行费用和程序,都少于普通商事诉讼。

较艰难: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土耳其、埃及、伊朗、菲律宾、泰国、印度等国尽管均为《纽约公约》缔约国,但在执行他国仲裁裁决时,首先将其视为他国的司法判决,从而不仅对仲裁裁决进行程序审查,而且对于仲裁涉及的纠纷还要根据其国内法进行实体性审查。这几乎等于在该国重新提起一次诉讼,所需费用和时间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还要超过普通商事诉讼。

中国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商事合同判决的承认和执行具体规定如下:

(1)2006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签署《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当事人协议管辖的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根据该项安排,内地和香港法院在具有书面管辖协议的民商事案件中做出的需支付款项的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终身判决,可以获得相互承认和执行。

(2)2006年3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澳门特别行政区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判决的安排》。该安排涉及的案件范围要比内地与香港之间相互承认和执行的民商事案件范围宽泛得多。第一,不受书面协议管辖的限制;第二,不受判决具有支付款项内容的限制;第三,不受案件涉及法律关系须具有“商业目的”的限制。9

共 12 页 第 11 页

(3)1998年5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1992年7与31日公布的《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按照上述规定,内地与台湾地区相互承认和执行判决,但台湾地区法院认可的内地的民商事案件判决不包括调解书。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完善外债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5‟74号)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境内贷款项下接受境外担保由债务人逐笔登记改为债权人定期登记。境内金融机构向外商投资企业发放本外币贷款时,如接受了境外机构或个人提供的担保(包括本通知发布时尚未到期或需要展期的担保,以下简称境外担保),境内金融机构应于每月初1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外汇局填报《境外担保项下贷款和履约情况登记表》(见附表2)。被担保人今后不再逐笔办理或有债务登记。” 10

篇7: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明确公司担保业务操作程序,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力度,确立业务环节间的制衡关系与岗位责任,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公司从事担保业务应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和风险可控的原则。

第二章 项目受理

第三条本规程所称项目受理,系指公司接受担保客户的申请,启动担保项目评审程序。项目受理阶段从通过各种途径与申请担保客户接触起至《担保业务受理台帐》并附申请基础资料等初审资料送达项目经理止。

第四条申请基础资料包括:

1、申保申请书(或农合行贷款意向书)

2、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

3、户口薄复印件(申请人、配偶)

第五条受理阶段主责任人为受理岗人员。受理责任人向客户提供咨询和受理服务;核对基础资料复印件与原件的一致性;根据申请客户是否符合担保服务范围和能否提供基础资料,确定是否受理;对受理的项目进行登记,建立与客户的沟通渠道,对于暂不符合二项条件的客户,不予受理,但应采集客户可提供的信息,建立联系渠道。

受理阶段的工作职责是登记、整理担保初审资料,并及时移交至评审责任人。

第三章项目评审

第六条本规程所称项目评审,系指项目经理对申请担保客户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技术水平和个人资信状况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提出明确评审结论。

项目评审阶段从评审责任人接受待审项目起至完成《担保调查评审报告》(以下简称《评审报告》)止。

第七条评审阶段主责任人为项目经理(A岗)和申请人所在地股东(B岗)。

评审阶段责任人职责是按照规定的评审规范和程序,高效率地完成担保项目的评审工作,作出明确结论,为决策提供全面、详实、准确的依据。

第八条项目经理(A岗)收到受理人员移交的资料后,应及时与申请人及所在地的公司股东(B岗)联系并沟通情况;同时与合作银行及时衔接,交流申请信息,争取做到联合调查,同步评审,缩短评审时间。

评审责任人根据制度规定和标准格式,撰写《评审报告》,提出明确的评审结论。

评审报告要求全面客观地反映申保人的情况,不能出具虚假报告和遗漏重大问题的报告。

每一个项目评审工作时间一般不应超过三个工作日。

第四章项目审批

第九条项目评审合格后,依照审批权限逐级上报审批。

第十条担保金额在10万元以下(含)的项目,由总经理审批;担保金额在10万元以上或其他有重大影响、复杂的担保

项目,组织评审委员会集体评审。

第十一条审批人对评审报告和有关资料进行审核并进行必要的查证后,签署审批意见。

第五章会议评审

第十二条公司设评审委员会,负责金额10万元以上或其他有重大影响、复杂担保项目的评审。评审委员由公司董事会委派或聘请,评审委员会由5名以上(含)评审委员组成,设主任委员一名。

具体项目评审由主任委员负责组成评审小组,评审小组由3名以上评审委员单数成组,根据评审需要可邀请专门人员列席。列席人员只参与发表意见,没有表决权。

第十三条评审委员会组成人员:

1、董事长;

2、总经理;

3、项目经理 A、B岗;

4、合作银行有关人员;

5、评审委员会认为须参加的其他人员。

公司决策委员会成员对报审项目及相关文件进行审查和评议。经评审委员会成员表决,对报审项目得出同意意(含有条件同意)、复议或否决的明确结论。

第十四条评审议程:

1、评审会议由总经理经理提议,评审会主任委员决定组成人员和负责召集;

2、由项目经理A岗报告项目内容及初审意见,项目经理B岗作补充说明;

3、参会人员就项目有关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4、对评审人员提出的问题,由A、B角或风险管理部经理回答或解释;

5、各评审委员就担保方案发表意见,并将最终意见填入《评审委评议表》中并由本人签名;

6、项目经三分之二以上评审委员通过后,将《评审委评议表》及有关资料提交总经理审批;不足三分之二评审委员同意的项目,作为否决项目报告审批人;

7、对虽未否决但评审委员有不同调整意见的项目,综合意见后提交审批人审批;

8、对因资料不全或资料不能说明问题而导致评审委员会对项目部分内容不能做出判断时,主任委员应提出需补充和进一步落实的资料及其要求,由项目经理按要求加以落实,落实后报评审委员会。

第十五条经评审委员会通过的项目,审批人有权否决;但经评审委员会或评审小组否决的项目,审批人只有权决定进行复议,而无权决定予以担保。

第十六条评审会议的其它规定

1、会议召开前一天,由总经理发出会议通知并向评委提供有关资料。

2、与会人员必须按时参加会议,不得无故缺席,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但会后应提出书面意见。若参加人数未超过评委的2/3,则会议改期举行。

3、会议由评审委员会确定专人记录,会议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议主题、出席人员、每位与会评委对项目所持的意见以及

会议最后综合的意见。会后一天内整理出会议纪要,全体参会人员在纪要上签名。

第十七条有以下情形的项目须进行复议:

1、公司评审委员会建议否决但审批人认为有必要进行复议的项目;

2、自公司批准担保之日起三个月后才办理手续的项目。

第六章担保合同的签订

第十八条担保合同的签订从评审责任人审批完成起至贷款发放到位、保证合同生效时止。

第十九条担保合同的签订阶段主责任人为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在此阶段主要职责是落实审批人的意见,发出《同意担保意向书》,签定担保合同,推动担保项目尽快通过签约阶段进入在保阶段。

第二十条《担保意向书》经总经理签字后发合作银行。第二十一条《担保意向书》发出后,项目经理应关注贷款银行审批动态,对待签约项目在与银行衔接及合作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项目经理负责协调并及时报总经理。

第二十二条合作银行审批通过担保贷款项目后,项目经理将项目资料移交至受理人员,受理人员将项目资料专夹保管,同时登记《担保业务管理台帐》

第七章在保项目管理

第二十三条本规程所称在保项目管理,系指担保合同生效后,加强对在保人的管理,掌握在保人在贷款期内经营及管理状况,确保按期还款,以及对风险企业的预警和处理等动态管理的过程。

在保项目管理阶段从保证合同生效起至公司解除担保责任时止。

第二十四条在保项目管理阶段主责任人为项目经理(A岗)和在保人所在地股东。

项目管理责任人在此阶段的主要职责是对本人评审的项目在合同履行期间进行全程监管,掌握项目动态,保证按期履约;同时提供有关服务,注意维系和建设公司优质客户群体。

第二十五条项目管理责任人应建立在保人管理档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在保人真实情况。对于项目管理中发现的存在风险隐患的,项目管理责任人应及时汇报总经理,提出处理意见,并具体实施。

项目管理责任人应在项目管理工作中要密切同合作银行的合作,及时沟通在保人的信息,发挥各自优势,协调行动,共同加强对在保人的管理和服务。

第二十六条项目经理应在每月25日前与合作银行核对在保业务明细,并及时汇报总经理。

第八章代偿与追偿

第二十七条被担保的债务人,到期未能履行债务,由我公司代为履行。

第二十八条由我公司代为履行后,公司应依法向债务人追偿。如债务人仍不履行,应采取包括但不限于诉讼、仲裁、公证强制执行和支付令等方式进行追偿。

第九章附则

篇8:担保公司业务流程规范

——明确融资担保监管职责势在必行。近年来, 我国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迅速, 对提高社会资金融通效率, 促进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与此同时, 融资性担保行业也存在监管制度体系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缺失、行业市场定位不清、机构和业务运作规范性差、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为加强对融资性担保业务的监管, 2009年国务院建立了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 负责研究制订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发展的政策措施, 拟订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督管理制度, 协调相关部门共同解决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中的重大问题, 指导地方人民政府对融资性担保业务进行监管和风险处置。财政部作为联席会议成员部门之一, 始终高度重视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规范发展, 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对地方财政部门与融资性担保业务相关的管理职责进行了系统梳理, 制定印发了《关于地方财政部门积极做好融资性担保业务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 以指导地方各级财政部门更好地认清当前的形势和任务, 切实履行财政职能, 防范化解融资性担保业务风险和地方金融风险, 推动建立功能完善、服务全面、运作规范、监管有效的融资性担保服务体系。

——履行财政监管职能责无旁贷。财政部要求地方财政部门做好融资性担保业务相关管理工作要坚持“五结合”原则, 即政府引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 支持发展与防范风险相结合, 依法经营与加强监管相结合, 开展担保与提升信用相结合, 业务创新与规范经营相结合。切实履行四个方面职责:一是宏观经济管理。要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 制定财政促进融资性担保业务健康发展的目标和政策制度体系。要在落实好现有财税支持政策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补偿和考核奖励等多种方式, 建立健全以业务为导向的政策扶持体系, 着力增强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服务能力, 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优胜劣汰”良性发展机制的形成。二是企业财务监管。要督促融资性担保机构认真执行国家有关财务管理制度, 指导融资性担保机构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要注重将政府监督同市场监督相结合, 充分发挥社会审计和资产评估的积极作用。要及时掌握融资性担保机构财务运行情况, 密切防范财务风险。三是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主要针对被省级人民政府确定为承担本辖区融资性担保机构监管职责的地方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联席会议和省级人民政府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 切实加强机构监管和风险防范。要分清政府和企业责任, 建立风险防火墙制度, 严防融资担保风险转化为财政风险。四是国有资产管理。主要面向政府出资融资性担保机构, 侧重于对融资性担保机构国有资产布局及保值增值、机构内部资产管理制度健全性、经营运作规范性、薪酬制度科学性以及业务发展示范性的引导和管理。

上一篇:感谢信小作文考研满分作文下一篇:突然假期小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