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2024-04-23

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精选6篇)

篇1: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试析当前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作者简介:王辉,山东省东菅市委党校副主任、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1)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4.】71.0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它不仅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而且关系社会政治稳定。因此掌握和了解当前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一、当前我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存在的问题 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点在于完善社区管理机制,健全社区管理体系。因此,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推进和谐社区建设,需要找到有效的路径、拿出合理的措施,努力形成新型的社区管理格局。然而实践中,各地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了不同做法,由此引发许多问题。

(一)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存在着误区 新形式下如何认识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如何搞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认识理念中仍然存在着以下二种认识误区:

1.重经济建设轻社会建设的片面认识。部分社区和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只单纯注重GDP增长,对加强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特别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视不够,对解决社区特殊群体的民生问题力度不够,对落实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到位,造成了社区发展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出现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现象。

2.对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圭体认识模糊。现在有些人简单的认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只是公安等少数负有维护社会管理秩序职能部门的职责,大多数部门和大多数工作人员与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关系不大,对党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缺乏深刻认识和理解,缺乏齐抓共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甚至将本部门、系统职责范围内出现的社区社会治安管理问题推向社区,推卸责任。

(二)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1.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落实体制机制存在诸多缺陷。如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权、利不够一致,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分级负责,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没有在工作体制和机制中得到完全落实和充分体现,社会稳定管理“错位”、“缺位”、“不到位”等问题比较突出。

2.有些领域的工作运行机制尚不够科学缜密。如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方面,各种调解手段还缺乏有效衔接;社区社会治安管理情报信息预警机制滞后于实战需要,造成有些工作被动:刑侦队伍素质和装备建设还有“欠账”,攻坚破案的整体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应急管理方面,各监测预警系统设臵的监督点还比较少、现代化水平较低。

(三)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素质殛待提升 杜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队伍在数量、素质、能力与形势下的维护稳定工作还不相适应,公安机关警力不足尤为突出,基层所队民警常年累月超负荷运转,劳动强度很大,不得不大量聘用协警人员。在物质装备上,公安机关指挥调度系统、反恐处突装备、刑侦装备、网络监控设备以及安全生产领域救援设施等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实战任务需要。

(四)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在社区社会治安自我管理制度方面仍然存在着渚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短缺、社区治安管理工作运行困难。社区资金的不足使社区工作的运行受到严重制约。由于许多地方政府财力有限,对社区工作资金投入偏低,导致社区工作人员队伍素质难以提高,社区工作难以扩展,工作质量难以提高。二是部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淡薄。社区居民的参与程度不高,不但难以推进社区治安的治理,对社区的长远发展也有不利影响。三是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低。目前,在大多数社区职业化的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队伍尚未建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程度还很低。

二、当前加强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对策建议

(一)屏弃传统落后观念,树立现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新理念创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若力推动四个转变,即推动由“轻”向“重”的转变,即屏弃过去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甚至忽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的落后观念,把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的任务,摆上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臵;推动“堵”到“疏”的转变,即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关口前移,在重视创新解决各类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源头预防和引导化解的措施,实行标本兼治,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推动由“散”向“合”的转变,即努力克服当前某些社会管理领域仅是某个或者某几个部门“单打独斗”的格局,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格局;推动由“冷”向“暖”的转变,即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充分尊重综治对象,努力满足群众诉求,做到文明管理、热情服务,实现“情、理、法”的统一。

(二)着力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制机制创新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理顺社区建设的管理体制,健全领导机制,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横结合的全覆盖、网格化的组织体系。

1.理顺社区内各主体之间关系,明确党组织核心地位。一是继续完善社区工作站制度,实行交叉任职,突出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探索实行社区工作站站长与社区党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制度和以及居民自治与业主自治相结合的机制,指导推进社区居委会和小区业主委员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在代袭业主利益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运作的同时,代表小区居民向社会各方反映需求,实现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治的统一。二是以党建为龙头,推进社区资源整合。坚持以党建为龙头,抓住理顺体制、健全机制这个重点,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开展部门职能进社区、单位党建进社区、党员奉献进社区等活动,扩大社区党建的基础,实现共驻共建、共管共享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2.强化县(区)层党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三个层面党组织的统筹协调职能,明确各自在社区中承担的职责。应突出街道在社区建设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以社区工作站为平台,将下沉到社区的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服务事务等集中归并,形成纵向到底、重心下移的管理服务体系。

3.完善社区社会治安管理体制机制。一是推进扁平化的公

安指挥调度体系建设,建成集中接警、指挥有力、信息畅通、设施先进、运转高效的现代化公安指挥调度中心。二是推进“平安城市”基础项目建设。综合应用现有资源和科技手段,建成集地理信息、网络通信、视频传输、模糊识别、访问控制等功能于一体的安全防范系统,构筑起覆盖全市特别是中心城区重点单位、要害部位、交通要道、治安复杂场所等重点防范区域的城市治安防控网。三是推进治安巡逻防控机刮改革。按照“屯警街面、网格布警,昼夜覆盖、无缝衔接,以动制动、以快取胜”的要求,继续深化以110为龙头的多警联动路面动态巡逻防控机制,构建全方位、全时空的街面治安巡防网络。

(三)多渠道保障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财政投入机制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社区建设的投入力度,将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运行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形成与地方财政同步增长机制。

2.实行专项扶助。借鉴某些地方做法,每年从彩票公益金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杜区建.饺的福利服务和公益事业。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等由政府出资,社会提供服务。

3.加大配套设施投入。由政府投资,按规划同步建设配套的政务管理用房等。加强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规划、建设、移交等环节的监督管理,确保社区公共配套服务用房的足额及时移交。

4.鼓励社会投入。积极探索建立政府投入与民间投入相结

合、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社会化与产业化相结合的社会事业投入和发展机制。

(四)着力提升社区管理服务水平社区管理服务是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开展的有效载体之一,直接关系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效。

1.搭建管瑷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由街道或民政部门牵头的集政务服务、公益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内部协办、资源共享”,满足居民各个层次的社会化服务需求。

2.推动城市执法职能向社区延伸。探索建立“边界统一、协同巡查、分类执法”的社区行政管理执法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和范围,形成管理主体清晰、执法到岗到位、一线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3.提供及时有效的社区服务。整合社区各类资源,积极开展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等基本服务,启动居家养老、育婴托幼、美容保健、健身娱乐等新型服务,着力推进社区服务产业化、社会化,满足居民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

(五)积极推进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手段的科技现代化

搞好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治理手段的科技含量尤其重要。

1.抓好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应用。大力开发应用科技含量更高、技术水平更先进的电子信息硬件设施,广泛开发应用更科学、更实用、更精密、更安全的管理软件系统,尤其是要注重自主研发符合当地甚至是本小区实际情况的应用性管理软件,推动治安缉合治理工作上水平。

2.抓好信息化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科学研究制定社区信息化发展规则,把政府的写社区的、公共的与局部的信息化资源进行统一规划整合,在确保各类专业信息资源安全的前提下,打破区域之间、社区之间、政府部门与社区之间、社区内部各部门之间信息化管理的“壁垒”,促进信息化资源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化管理资源的综合效能。

3.抓好信息化管理资源的高效利用。加强对各类信息的绢合、分析、研判,不断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强化信息服赛实战功能。同时,大力推行网上受理、网上审批,积极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篇2: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郑 斌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中介组织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简单粗放的不规范运行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变,社会中介组织逐步在发展中壮大,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中介机构已达900户,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这些社会中介组织在社会管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广泛、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同时,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管理的不到位,一些社会中介组织不规范运行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成为一种新的腐败温床和土壤。中共中央颁布的《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指出,要“规范并加强对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管理”。因此,切实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管,严厉整治在中介活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无论是推动其自身健康发展,还是对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及经济社会发展都显得十分迫

切。

一、中介组织存在的突出问题

1、违规违法经营。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活动中,不严格执行执业管理规定。我市工商管理部门近两年在开展严厉打击违法拍卖行为的活动中,先后查处了5家拍卖企业7起不执行有关行业规定的拍卖案件,主要类型有:拍卖企业抽逃注册资本、没有按规定进行备案、未按规定公布举报电话、未设立监拍席、竞买人之间恶意串通等。

2、权钱交易。有的中介机构在执业过程中,由于利益趋动,在与有关公务人员交往中,采取不正当方式,给好处,拉拢腐蚀机关公务人员,滋生腐败行为。去年底市纪委在查处市中级人民法院原刑二庭庭长案件中发现,滁州一会计师事务所在执业中,为拉业务向负责

两家企业破产工作的市中级法院庭长分别行贿一次4万元、一次3.4万元。市二家拍卖公司为承接企业破产拍卖业务,分别送给负责企业

破产清算工作的法官五至十万元。

3、出具假证。在法律服务行业中,部分从业人员受到了各种诱惑因素的影响,提供假证据、假公证,为腐败交易提供程序性和技术性支持,做出了损害司法权威,影响司法公正,损害当事人利益的违纪违法行为。市司法局在今年法律服务行风建设年活动中,查处了一个县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受亲戚之托向法官送购物卡,在执业时提供虚

假材料等违法行为。

4、虚假验资、审计。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企业提供的资料不全等情况下,也为其提供验资佐证,不规范验资、人情验资、虚假验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帮助做假账,提供虚假审

计意见,逃避税收,掩盖问题。

5、评估资产不实。有的在企业改制中帮助腐败分子化公为私,和买受方串通一气,刻意低估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在房地产开发中低估土地价格,帮助开发商牟取暴利,高估房地产价格,骗取银行巨额抵押贷款。

6、暗箱操作。在建设工程招标和政府采购中,与供应商、承包商、采购单位及监管机构有关人员互相勾结,暗箱操作,操纵招投标,进行腐败交易等。

上述行为都破坏了公正、有效和规范的市场秩序,给我市的经济

发展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根源

1、审批准入把关不严。有的中介组织不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条件,没有相关的从业资质,从业人员也无任何专业技术证书以及的执业资格证书。有的为了拼凑规定要达到的专业人员人数,从其

他地方找来正在执业的专业人员挂靠充数,欺骗有关职能部门,非法取得经营资格。有的在年审中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由于审批准入把关不严造成中介技术力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低下。另外各种外来的中介分支机构如雨后春笋纷纷冒了出来,他们未到我市相关管理部门登记备案,未经审核,租用一个办公场所,招几个人,便挂牌营业了。冲击挤占市场份额,造成市场竞争混乱。为了生存,迫使有的中介组织和相关利益体串通一气,违规操作,甚至违法乱纪。

2、体制不顺,竞争不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社会中介组织应该公平竞争,其竞争的根本是服务质量和服务信誉。但是由于我国渐进式的改革,一些中介机构先天起点不一,有的是从政府机构的娘胎中剥离,仍就与政府职能部门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实际就是部门的附属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在性质、职能、经营范围、权责和义务划分上界定不清,而有的真正是应运市场而生,无牵无挂。因此,业务竞争往往不是质量与信誉的竞争,往往成为挂靠单位“实力和权力”的较量。一些政府职能部门为了部门利益,往往垄断与本部门相关的中介业务,给予“嫡系”的社会中介组织种种优惠和支持,排斥或歧视其他的社会中介组织。这些中介机构既从事经营性的社会中介活动,又代行部分政府职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中介组织在处理问题时难以保持应有的立场,背离了社会中介组织“客观、公正”执业的服务宗旨,从而丧失了客户的信任,影响了中介声誉,扭曲了竞争机制,也为腐败产生了可能。

3、监管不力,市场混乱。对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管理主要是政府各行业管理部门,如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现在由于各部门在中介监管方面存在着自身利益问题,因此,相互协调沟通不够,有的甚至相互推诿,实际上存在着对社会中介组织故意监管不力的问题。加之市场主体日益多样化,中介组织类型繁多,业务差异大,组织形

式、组织制度难以统一规范;还有的中介组织为规避管理,不愿意及时到工商、税务部门登记注册,形成杂乱无章,各行其是的局面,经营管理随意性大。社会中介组织普遍没有健全的、能适应并承担自身法律责任的法律形式,一些中介组织根本无法承担自身行为后果的责

任。

4、业务水平低,发展规模小。大部分社会中介的业务具有鲜明的知识性、技术性特征,专业性很强,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素质,精通专业业务,通晓国际惯例。目前社会中介从业人员参差不齐,良莠难辨。素质不高,高级专业人员短缺,普遍存在着专业训练缺乏等问题。总体来看,档次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缺乏权威性,发展活力不强,从业人员的现状和形势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且大部分中介机构规模较小,技术装备水平较低,服务功能不完善。目前,从我市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来看,多数为10-20人左右的规模,只能承接一些小项目,不能适应市场对中介服务高效、快速、准确、权威、方便的要求,限制了行业自身的发

展。

5、管理脱节,查处不到位。大部分社会中介组织的行业资质和从业人员资格的最终审批和颁发权限在省级和国家一级,我市有关行业管理部门只是进行初审和备案,监督处罚的力度不够。行业主管部门自身缺乏管理意识,相互之间沟通较少,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机制,对市场运行监督不够,对违规违纪的行为查处不力。对社会中介业务指导不足、培训教育不够,没有很好地引导他们规范执业、合法经营。监督、惩处难以到位,有的只发证不管理,有的监管多流于形式,抓

不住要害实质。

三、治理社会中介组织违纪违法行为的对策

1、进一步推进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政府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使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在人、财、物关系上与行政机关脱钩,要让中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

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形成真正独立的法人实体。

2、严格市场准入,提高服务的整体素质。严把市场准入关,要依法对社会中介组织执业资质及其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进行审查,没有专业资质和执业资格的,要坚决不允许审报;成立中介机构一定要达到规定的经营条件,不符合条件的坚决不予发证经营。同时,要强化中介组织的自律意识,建立和健全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完善内部机制,合法经营。行业管理部门要加强从业人员的培训

工作,提高业务能力。

3、加强职业教育,培育诚实守信。

对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要进行法律法规、党纪政纪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纪律,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要通过工作指导、检查考核等多种形式促使中介从业人员规范执业,按章办事。行业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好监管职能,通过中介组织诚信级别评价、诚信记录、诚信公示等制度建立诚信监管机制。行业协会要建立诚信记录档案,把违法违规的中介组织列入“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对失信、失真、失公的中介组织和人员坚决实施市场禁入制度,培育诚实守信、运作规范的中介组织。

4、强化监督管理机制,严肃执法执纪。

构建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分工合作开展监管的工作机制,形成监管合力,并落实监管责任人和监管任务。要加大质量监控和年检力度,对本出问题受到行政处罚或严重违反执业规范的中介组织,根据相关规定不予通过年检,严重者要依法令其退出市场。严肃查办中介组织的违规违法案件,对破坏我市经济发展环境、违犯规章和制度的社会中介组织,必须严厉查处。在法律上,建议出台一部社会中介组

篇3: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依法执政是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的基本途径, 行政执法是依法执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 是行政法律、法规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是实现行政管理、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前提。在工商行政执法活动中, 只有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才能实现行政管理职能和行政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开展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 是党中央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生产经营企业商业贿赂不仅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 更重要的是严重扰乱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损害人民群众的合法利益, 阻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治理商业贿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既要集中治理, 更要常抓不懈, 着重建立长效机制。

一、商业贿赂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 原有的计划经济行为规则已随着传统经济体制的消亡而消亡, 新的市场经济行为规则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而逐步建立。但其完善需要一个过程。正是这种状况, 致使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与有效的经济行为规则严重失衡的情况。这又必然导致与市场经济正常发展相悖离的“潜规则”大量出现。或者可以说,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过程中, 商业贿赂在一定时期出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的政府, 我们的责任就在于通过不懈的努力, 尽量缩短其过程, 尽力减轻其危害。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行业领域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供应远远大于需求, 而大量企业因种种原因“劣而不汰”, 势必为生存而不择手段, 为不正当竞争的激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地区封锁、行政垄断在不少地方和行业还大量存在, 行政权力大量介入经济活动, 审批经济的痕迹还十分突出, 统一的市场竞争规则难于形成, 加剧了市场的混乱等。这种状况的存在, 必然导致商业贿赂大行其道, 并在一些行业和领域四处蔓延、越演越烈, 上升为行业甚至社会的潜规则。从经济层面讲, 商业贿赂助长了假冒伪劣和商业欺诈的盛行, 严重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极大地破坏了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导致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市场秩序混乱, 最终严重影响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商业贿赂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执法主体众多, 认定标准不统一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刑法》对商业贿赂的调整缺乏有效的衔接。《刑法》中更多的是把商业贿赂作为贿赂的一种表现形式予以调整, 而从我国的现实出发, 把“商业贿赂”作为《刑法》中的一个罪种或单独罪名进行系统的规定可能更为适宜。《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工商机关查处商业贿赂的执法主体地位, 但同时相关法律法规还赋予检察、公安、审计等部门查处商业贿赂的职责。这种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的混乱状况, 加之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商业贿赂行为的规定过于原则、抽象, 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在实践中不同部门对某种行为是否构成商业贿赂存在不同的认识, 在认定查处商业贿赂的标准上存在分歧, 造成执法尺度不一。

(二) 缺乏强制手段, 调查取证难度较大

一是商业贿赂一般都采取“一对一”的交易方式, 在藏匿和销毁证据、逃避调查方面往往形成攻守同盟, 工商部门调查取证手段不够有力, 难以取证;二是由于工商机关在查处商业贿赂行为时, 不能把企业的账本带离企业, 加上工商执法人员缺乏财务审计的专门知识, 增加了查找企业涉嫌商业贿赂证据的难度;三是由于工商部门缺少查封、扣押等行之有效的行政强制手段, 对那些变相以实物相折扣的贿赂行为很难调查取证。

(三) 部门配合不够, 协作机制尚不完善

主要是行政执法部门之间、行政执法部门与纪检、公安、司法部门之间, 相互沟通、联络协作机制尚不完善, 加之受部门利益的影响, 在治理商业贿赂等行政执法上各自为政, 难以形成整体合力和有效监管。特别是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 没有实现案件线索和证据的共享。

(四) 法律法规滞后, 违法行为难以遏制

具体到反商业贿赂的有关规定而言, 《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有关商业贿赂的规定范围太窄, 对一些新的商业贿赂行为缺乏调控力。二是赋予行政执法机关对商业贿赂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权力有限, 不能适应有效打击商业贿赂行为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需要。三商业贿赂行政处罚力度不够。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商业贿赂的行政罚款最高不超过20万元, 难以起到处罚作用, 而没收违法所得又往往因为违法所得难以计算等原因无法执行。

(五) 缺乏有力的行政执法手段, 致使对商业贿赂行为的查处难以顺利开展

商业贿赂行为主要发生在双方当事人之间, 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通常需要有效的执法手段才能获取相关的证据, 进而对商业贿赂行为做出正确的认定, 但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赋予行政执法机关的执法手段, 既有限且缺乏力度, 不适应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的需要。

三、商业贿赂治理的对策

(一) 正确把握法律政策界限, 大力查办商业贿赂案件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行政执法机关, 是党和人民忠诚的经济卫士, 通过相应的经济手段实现国家的政治目的, 是我们这支队伍的一个根本特点。因此, 在我们的行政执法工作中, 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法律, 全面准确理解掌握执行国家政策。在对具体案件的处理上, 要结合专项治理工作实际, 准确把握政策界限, 特别要注意把握不同情节的处罚幅度, 纠正在定性和处理上把握不准、宽严失当的问题。我们的执法人员, 一定要学会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我们的办案实践。

(二) 以查办案件为重点, 全面落实工作要求

各级工商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关于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意见》, 加大执法力度, 提高办案水平, 继续把查办案件工作抓紧抓好, 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收集整理案件线索, 全力推动查办案件工作, 要加大查办力度, 深挖细查, 注意发现和查处窝案、串案、案中案。各地要将线索梳理和查办案件的情况及时报告总局治贿办, 为制定政策意见和实施工作指导提供依据。继续抓好大要案件查处, 加大督办指导力度。积极拓展执法领域, 严厉打击商业贿赂行为。各级工商机关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加大监管力度, 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 探索有效执法途径和办案方法, 解决制约查办案件的“瓶颈”问题, 力争使查办案件的难点得到突破。

(三) 扎实做好其他相关工作, 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 既要治标, 更要治本, 进一步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完善“经济户口”管理制度, 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密切结合起来, 依托现有企业数据库, 积极建立和完善包括涉及企业商业贿赂行为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信息在内的信用档案, 通过激励机制、预警机制、惩戒机制和淘汰机制, 督促企业依法规范经营。针对基层执法人员专业知识欠缺、办案经验不足的现状, 积极举办各类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执法培训班。进一步规范案件查处行为, 切实防止滥用职权, 违法行政, 执法争利, 执法扰民。坚决纠正办事拖沓、推诿扯皮, 作风粗暴、野蛮执法, 甚至利用执法办案, 刁难群众、吃拿卡要、乱收乱罚、以权谋私等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努力树立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的良好形象。

(四) 加强部门配合, 搞好综合治理

各地工商机关要在当地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的领导下, 注意加强与检察、公安、卫生、物价、审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 进一步完善信息通报、案件协查等机制, 对重大疑难案件共同研究、会诊与协调。要严格依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务院《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等有关规定, 按照中央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工商总局《关于在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中及时移送和受理涉嫌犯罪案件的通知》的要求, 对涉嫌构成犯罪, 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商业贿赂案件, 及时向司法机关移送。在查处商业贿赂案件时, 发现涉嫌违反党纪政纪, 但尚未构成犯罪的商业贿赂行为时, 应当移送纪检监察部门。在工商机关内部, 各职能部门要密切协作, 齐心合力, 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 共同开展好专项工作。

(五) 积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构筑良好社会氛围

篇4: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社会组织 治理 问题 对策

随着我国政府改革的逐步深入, 社会组织不断承接政府转移出来的职能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公共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日益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社会组织建设初具规模, 但和日趋完善的公司治理和政府治理相比, 社会组织治理还仅仅是一个概念的提出。再加上当前有利于确立社会组织有效治理的税收政策、法律制度环境也不够完善。因此, 我国社会组织在治理方面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社会组织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组织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就目前我国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看, 除了《基金会管理条例》第3章对基金会的治理结构作出了专门规定外,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都没有提及。民政部强制性推行的《社会团体章程范本》也只是象征性地提到社会团体需要设置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在理事人数较多的时候还可以设置常务理事会)、法定代表人、秘书长。但就目前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 真正起到决策作用的理事会还不多见, 这也是目前我国社会组织治理的一种普遍现象。

(二)我国社会组织治理强烈的人治风格与行政主导

我国有不少的社会组织并不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 而是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 其原因与我国的双重管理体制有关。这就必然导致缺少监督, 组织很难在长时间里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治理的效果就值得怀疑。

(三)社会组织治理所需的人力物力资源匮乏

我国社会组织人员总体规模很小,人力资源状况低下。从社会组织的收入状况看。我国社会组织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政府拨款和补贴,居第二位的收入来源是会费收入。我国社会组织的收入来源过于单一,这在客观上造成其资金的缺乏。一些组织甚至表示由于经费太少,组织已到了难以维继的地步。

二、完善我国社会组织治理的途径

我国社会组织要走一条健全之路,必须要首先解决其有效治理的问题。在当前情况下, 我国首先应该为社会组织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同时加强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 才能使社会组织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完善法律法规, 放松政府规制

社会组织有效治理, 必须实行法治, 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加快建立社会组织治理的外部法律环境。应借鉴国外经验, 尽快出台一部《社会组织法》, 与政府组织法和企业法相配套, 这将对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

第二, 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问题应该在民法典或其它专门法中予以规定。借鉴国外的经验, 可以将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在民法典或专门法中作原则上的规定, 而对于一些具体的社会组织, 则单列特别法另行规定。

第三, 明确社会组织治理结构内容中, 哪些是法律必须规定的内容, 而哪些只须在章程中加以说明,找到法律和章程两者之间的契合点。在达到法律强制性要求的前提下, 社会组织的章程可以根据各社会组织的目的和形式来制定出适合本组织的相对灵活的规则。

(二)完善社会组织的治理机制, 返还部分社会管理职能

我国政府还应转变政府控制社会的陈旧观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并将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返还给社会组织。我国政府要实现公共管理的适度社会化, 在真正转变政府职能的同时把部分职能返还给社会, 培育和支持具有较强公益性的社会组织,增强社会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创建高素质的工作人员队伍, 完善其内部管理机制

首先, 社会组织高层管理人员的选任问题对于组织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 社会组织要建立相应的内部激励制度, 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培养人才的科学机制, 以防止贪污浪费等腐败现象的形成。

再次, 社会组织在组织内部要避免政府的官僚作风, 实行民主管理, 民主监督。

(四)建立社会组织强制性信息公开制度

现实生活中很多社会组织并不愿意进行信息披露。在这种条件下, 就需要强制性力量的干预, 借助于法律制度来明确社会组织信息披露的义务, 并对拒绝履行义务的社会组织进行惩罚, 迫使社会组织按一定的规则进行信息披露, 以便于利益相关者的监督, 可以使那些企图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违规使用公益资源的可操作空间减少, 从而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组织的失灵问题。

总而言之, 我国的社会组织还处于艰难的创业时期, 这一转制过程要取得成功, 除了组织本身应有积极的态度应对外, 还需要自始至终得到法律、政府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这是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5.

[2]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2.

篇5: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以南京市秦淮区社区为例

社区是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而出现,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日益兴旺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形式。随着中国的传统行政体制改革,带来了社区治理的新问题。本文正是在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对社区治理问题进行了探究。本文在阐述了研究缘起和了解社区治理相关概念后,以南京市秦淮区中秦虹社区等为例,对中国城市社区治理提出了三个问题,资金问题、管理问题等,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社区治理事关广大社区居民的福祉,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当代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状况表现为治理主体的单一化(政府),治理模式为行政型主导社区,治理体系为垂直科层结构,治理关系为依附与庇护关系。社区治理基本上是在国家制度安排内运作。其治理体制特点为:权力配置集中;自上即下单项进行;“政社合一”;社会被国家结构化。然而,到80年代非国有经济的出现,大量国有企业的破产以及利益集团和民间组织的出现,使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方面,政府作为社区治理主体为社区提供了政策与法规;另一方面,非政府社区组织日益参与、渗入社区并介入社区活动。传统的“单位制”趋于解体,使得原有的、以政府作为惟一主体的传统单一行政化社区管理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阻碍了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样便带来了城市社区重构的思考。治理转型是当下一个趋势,表现为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的结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那么,从总体上看,城市社区治理是怎样产生的?传统城市社区治理存在哪些问题?怎样解决?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将治理理论与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结合起来,本文以治理理论为视角,讨论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产生与发展,在阐明了社区含义后,以南京市秦淮区其中几秦虹南路等几个社区为例,分析了中国城市社区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为社区治理提供对策。

[1]

[2]秦淮区社区治理现状

(1)社区的组织结构

街道办事处:秦淮区共有夫子庙街道办事处、双塘街道办事处、中华门街道办事处、秦虹街道办事处、红花街道办事处。我调查的社区分属于秦虹街道办和红花街道办。都是由这两个街道办给旗下分属的八个社区作指导作用。

居委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但在实际的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居委会行政化的倾向。秦虹区等这几个居委会承担了大量的法律规定外的属于政府行政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居委会配备专职干部,在职期间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等等。

物业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并具有相应资质条件,进行物业管理业务的企业型经济实体,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它属于服务性企业,受业主委托,对特定区域内的物业实行专业化管理并获得相应报酬。这里,秦虹小区属于莺虹物业;怡馨花园属于城南物业;康居里属于瑞祥物业;等等。他们进行治安管理,负责业主的安全工作等等。

[1]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业主委员会:是指由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根据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机构。在调查中,大多数社区成立了业主委员会,但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很少。

(2)社区的功能设计

社区一般都具有社区规划、社区建设管理、物业管理、环境卫生管理、文化管理、人口管理、安全管理、服务管理等。考虑到居民的衣食住行,方方面面。(3)社区的服务体系

南京格社区的服务体系还是比较健全的,构建了区域性养老、助残、家政、救助、法律、文化、卫生、教育和志愿者帮扶等服务网络和服务实体,在有条件的社区内设立了相应的服务站点,如秦淮社区就在秦虹路段设立了秦虹社区服务中心,更加便民实用。

上面两项数据表示,居民目前对社区还是基本满意的,其中秦虹社区和大明路社区居民反映出不满意。我对社区实地进行调查,发现秦虹社区在服务体系上还是比较完善的,它有独立的社区医院、服务中心等,但是在社区环境方面不太理想。同样,机场路社区环境更加恶劣。龙苑新寓靠街上的一排公寓房几乎都出租用于厂房,因为大明路是汽车特色街区,所以很多汽车修理厂在那里坐落,严重影响了社区环境卫生。但由于多头管理,造成互相推诿,环境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

这张图表数据主要反映了居民对居委会的满意程度,居委会是一个社区的载体,居委会管理工作的好坏,居民对居委会工作的支持与否,对城市社区治理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图上显示居民们对居委基本是满意的,其中居民对秦虹、大明路、机场路的社区居委会有不满意。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以上一组调查数据反映出居民参与意识问题。在社区治理中,居民自治是现在的趋势。在同个社区里,居民参与意识高低直接影响治理效果。从图上不难看出,我国居民社区参与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

4、总体原因反思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综上所述,在调查的这些社区中,存在许多治理问题,根本原因是体制上的缺陷和社区发展内在动力不足。社区居民自治组织作为一个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社会组织系统,距离真正替代政府和企业承担起社会所赋予的管理责任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们不能将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也没有走上真正意义上的治理。在治理中,居民应是主体,但在中国,传统思想和现行体制影响下,都没有社区治理参与的意识,最终导致社区发展动力不足,引发了各种治理问题。

(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以上实地调查与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当前中国城市社区治理中出现的以下问题:

1、渠道单一,筹集资金不足

资金是社区管理的“血液”,如果供血不足,会使得社区建设很难完成下去。《居委会组织法》规定,“居委会工作的经费和来源,居委会成员的生活补贴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按照这一要求,居委会的工作经费和人头经费应当由财政解决。按照省委、省政府湘发[1992] 12号文件规定,省市区三级财政每年给每个居委会拨款3000元。但是由于社区的“硬件”“软件”要求,这三千元对于居委会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由于无法运转,各市州、县市区已自行将标准提高到了3万元左右。尽管如此,仍难满足工作需要。

2、多头管理,缺乏统一服务

居民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作为社区治理中的主体,三者分别从社区治理、自治治理和专业治理的角度,共同对社区进行管理。由于社区多元主体都有着不同的利益,在现阶段各主体之间的利益还存在着某些不一致性。(1)在居委会与物业之间。在现实中,一些居民委员会,对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工作不配合,导致物业管理公司工作的开展非常困难。许多社区的物业管理公司对居民委员会也不理睬擅作主张,从而对整个社区的管理带来障碍。同时,居民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社区内的一些收费项目、创收措施争相管理;对于难点工作相互推诿,导致社区内许多问题管理不清。(2)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之间。随着房屋商品化,业主与居民的身份双重化,使得社区内出现一支新兴力量———业主委员会。它是代表社区内一个小区物业全体业主,对接受委托的物业管理公司的物业管理实行监督管理的自治组织。与居民委员会一样,业主委员会也属于自治组织,但两者的性质不同,每个组织所代表的成员数量和目标也有很大差异。居民委员会中可以包括业主在内,可以代表业主的利益,但是,业主委员会却不能代表居民委员会中一定数量的其他住房承租户居民。只有当居民委员会中的居民全部是业主,居民委员会与业主委员会所代表的人是同一类对象时,两者才是没有区别的。当前,居委会对业主委员会干预过多,以致包办代替,业主委员会由于是在房地产主管部门操纵下产生的组成人员带有倾向性,但无代表性,因此就很难代表业主利益开展工作,这些是造成业主委员会与居民委员会关系不顺的主要原因。

3、社会和居民自主参与程度低

社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最全面的地域,居民才是社区真正的主人,因此居民有权对直接或间接影响自己生活的公共决策表达意见。中国城市基层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都是依附在基层政府行政体系下工作的,近来随着城市社会管理体制的改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革,社区有进一步行政化的趋势。当前我国社区居委会工作的方法仍然是主要靠行政化方法为主,结合一定的群众教育、居民组织和机构间的协调。我国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的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参与的居民结构上,大多是以老年人主,而有技术有专业有能力的年轻人对社区的事情很少关心,即使关心并发现一些社区问题也只是发发牢并没有实际的参与行动。第二,居民参与的深度不够。目前城市社区居民参与还大多只是停留在社区号的卫生建设等事务或已经安排好的活动上,很少能在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等关系社区全局的问题上表达见。第三,在城市社区居民中,普遍缺少参与的愿望和动力。

[1]

四、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对策研究

(一)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经验借鉴

1、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做法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使社区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我国的改革进程相适应,使社区成为社会稳定的微观基础。能否实现这一目标取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与否。一些国家和地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很有特色,值得借鉴。

(1)美国的城市社区建设 在美国社会舞台上,主要有三大角色,即政府、营利部门(企业公司)和非营利部门。其中非营利部门又称为非政府组织或者社会中介组织。营利部门主要致力于经济的发展非政府组织主要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管理,政府则在这两者之间,站在更高层次上通过政策调节、制定法律和财政扶持来实施宏观调控和宏观管理。非政府组织在美国社区建设和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组织是一种群众性的自治组织,与政府没有隶属关系,其领导人的产生也是民主选举的结果它的基本宗旨就是满足社区居民的需要。

(2)新加坡的城市社区建设 新加坡的社区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家庭”和“邻里”,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每个居住密集区设点建立“邻里中心”这种基层社区组织,每个邻里中心都集各种文化、娱乐、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想得到的所有服务。“邻里中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社区服务和商业功能集于一身,吸引众多企业按市场原则进行投资和运用,拓宽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带来了城市现代化的变革。

(3)澳门地区的城市社区建设 澳门也有类似我国内地城镇的“居委会”———“街坊会”,他是一个致力于民间服务的社会团体,和内地居委会受街道办事处的“领导”不同,“街坊会”没有什么上级领导单位,纯粹是一个自发民间组织。“街坊会”十分重视促进居民与政府的沟通和联系,经常与政府有关部门就社会政策、社会服务设施以及许多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交换看法,提出积极建议,并长期与政府合作开展社会福利服务和救灾赈灾工作,积极推动居民参与社会事务和公益事业,其资金来源大多靠社会捐赠及政府财政支持。

2、国外城市社区治理的启示

上述城市社区建设都是较为成功的。其原因在于他们能从各自的国情、区情出发,正确处理社区、政府、市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社区组织应履行的功能亦较为明确。同时由于各自情况不同,社区建设资金来源渠道上也各不相同。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首先,美国是政府主导型的典型,换言之,社区建设所需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和政策支持。其次,新加坡社区建设的最大特点在于引入市场主体即企业按着市场原则进行投资运作来进行社区建设。相比较而言,澳门地区的社区建设更多地依赖于社会成员的道德,即社区成员互相关爱、无偿捐助和救济。我国没有相美国那样强大的经济实力,现阶段不能单靠政府投入。我们可以学习新加坡和澳门,在引入市场投资前提下,积极教育社区成员,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同时由政府引导,共同治理社区事物。

(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措施

1、确定居民角色,强调人本观念

如果说,企业改革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是促进社区发展的外在动因,那么,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就是推动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长期以来,市民一直是作为管理客体被动地接受着来自政府的行政管理,市民没有条件,也缺乏热情参与社会事务的管理,这样行政成本就很高,总是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一直以来,资金问题就困扰各社区,光靠外力支持,不是长远之计。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培养居民的社区理念,推进社区治理。有一种关于民主的公民地位的观点把个人看作是在自治过程中扮演更积极作用的分享者。公民的人物超越了自立而迈向更大的公共利益;这是一个角度更广泛、更长期的观点。很明显这种对公民地位的解释对个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它要求公民具有“一种公共事务的知识,一种归属感,一种对整体的关切,一种与自身的命运休戚与共的社群道德契约。”政府权利下放、增强服务功能、加强人本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居民自治能力,给予居民治理的空间,并且在社区治理中,让人们负有责任感,产生“社区是我家,人人都爱她”的局面,这样会减少社区治理成本,如此长远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2、明晰社区性质,突现服务功能

从社会生活层面看,社区可以被视为某个居住群体所共享的共同生活区域。这个区域不是硬性限定的,而是围绕社区的生活服务中心自然形成的生活圈,并且,不同的生活服务中心具有不同的辐射范围,因而构成了不同的社区生活圈。社区生活圈是广大居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基本场所。随着单位体制的解体,社会生活从单位生活中独立出来,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社会生活将在人们居住的社区中实现。因此,现代大城市的社区不仅要在物质生活上满足人们的需求,而且应该为人们的文化娱乐和社会交往提供服务。与之想对应的就是要明确界定政府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管理中的职责。管理社会是现代政府的四大(阶级统治、社会管理、社会服务和社会平衡)职能之一,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政府理当尽责,因此,我们强调社区居民委员会的自治管理并不是要否认政府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而是要求按照社会管理的运行规则,各负其责,协调共进。

所以要致力于把社区建设与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相结合,努力创新和建构社区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从社会生活多样化、群众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趋势出发,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注重发挥各类社会中介机构和各类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探索以街坊地域为依托,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居民各方共同参与协作的多样化的丰富的社会生活服务系统,切实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一是引人市场机制,发挥企业组织的经营管理效能,通过探索物业管理市场化、环卫保洁市场化等新机制,由企业化组织来承担各种社区生活服务功能,提高社区服务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效益。二是培育各类服务组织,切实发挥便民利民的服务功能,通过建立和合理布局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各种组织和机构,推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和产业化。三是倡导和发展各类居民互助性、互益性和公益性组织,形成多样化的服务形式,切实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

在调查中,秦虹社区的医疗设施很健全。这个社区有自己的社区医疗中心,坚持药品“零差率”销售,“收支两条线”等医疗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机制,让社区医疗告别了“以药养医”的情况,深受秦虹社区居民赞誉。

3、关注结构重组,完善社区组织

以往社区权力发生作用的轨迹是垂直的,是科层式的。随着单位和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国家与社会力量的重新整合,现在基层社区的社会是网络状的,其边界是不确定的,形态是多变的,权力秩序是不固定的。创造新的权利载体,构建现代社会网络组织结构既能以较小的成本增加社区公共品的供给,有利于居民逐步实现从“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促进和加强社区管理。同时,完善社区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社区治理本身是各系统,它既是社区发展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社区发展的实践过程。而系统本身的本质属性就是要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要素之间要保持协调运行。社区治理从内容上涵盖社区党建、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环境保护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系统的眼光来考虑彼此的关系,真正的完善社区治理模式。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鼓励社区参与,就必须重新构建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中,之所以要将原有的居民委员会改造为社区居民委员会,将居民自治改造为社区居民自治,不仅仅是加上一个“社区”的前缀,更主要的是原有居民委员会和居民自治的范围有限,难以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资源,调动社区各种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如存在于社区中的单位对社区的事务不了届,社区组织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缺乏参与社区管理的有效机制,不愿和难以参与社区建设。许多单位因此只是以“施舍”的方式对待社区组织的上焖求助。这就需要通过建立社区自组织,重新界定社区成员主体,为社区不同的主体,如自然人、民间组织、法人团体开辟不同的参与渠道。如建立社区成员大会和代表大会、社区协商理事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由于中共党员属于社会的先进分子,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在社区组织建设中应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使党员和党组织在社区参与中发挥带头作用。

(三)居民参与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内在的发展动力是社区居民主体意识的增强,要想真正走上治理道路,光靠以上的结构重组与体制改革是不够的,这就要考虑到实现和完善居民自治问题。居民参与便是完善社区治理的关键,如果进一步思考与探究,对居民自治的完善有以下思路。

1、志愿者服务:扩大居民参与的基础

社区志愿者队伍是社区志愿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造就一直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重要力量,也是有效推进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深入开展的现实需要。志愿者服务能有效的扩大居民参与基础,增加居民与社区的互动。例如,现在的老年人经常没有儿女陪伴与照顾,志愿者就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又如在这次四川赈灾过程中,四川的社区志愿者们发挥着他们的力量。

在社区参与的基地建设中,南京市的“社区志愿服务基地”就有四种类型:以一批有影响的国家、省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依托建立服务基地,如雨花台烈士陵园、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等;以示范点为服务基地,选择一些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较好的单位为示范建立起服务基地,如市教委老年教师公寓等;在一些公共场所建立教育基地,如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市民广场等,这些地方与群众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为人们所关注;以具有较强性的援助机构为基地,如律师事务所,他的服务朝专业性

苏州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领域括展。有了这几种渠道,基地服务就能渗透到比较深的层次,而同时还有社区服务广场的建设,其特点在于服务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急需,规模较大,面向全体社区居民。这种社区志愿服务的建设对社区治理影响深远,值得借鉴。

2、居民论坛: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社区治理中出现了“虚拟社区”这一概念。虚拟社区从网络技术的角度看,又称BBS或论坛。在这里,居民可以实用自己的ID进行网上交流及信息的查阅。当前,只用一般的管理手段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居民论坛正是给广大居民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是居民参与的重要路径。管理者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及时得到反馈,这种管理成本小但效率高的治理方法逐渐被社区采用。我实地调查的社区基本上全建设了社区信息网,推行电子政务。论坛的建设在今后应该注重信息完备,安全度高,及时更新等特点,以便更好的为社区居民服务。

3、互动合作:社区治理模式重构

首先,要促进社区治理主体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积极培育公民社会和社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社区多元主体的作用,加强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合作。其次,改革政府传统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方式,建立政府、社区组织、非营利组织社区成员单位及社区居民之间的多元互动的网络型运作模式,使社区治理组织体系由垂直科层结构转变为横向网络结构,建立以社区共识和认同为基础的,充分发挥社区能动性和自主性的治理模式。总之,社区治理是通过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居民、非营利组织的共同努力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最终走向“善治”的过程,通过竞争———合作主义,实现社区治理模式的创新将促进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 结论

篇6: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Page 1-----------------------

工作研究

GONGZUOYANJIU

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连宏志 陈亚强 王大庆

近年来,随着矿业开发力度的加

质单位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

大和矿产品价格的不断攀升,非法开

成矿产资源价值破坏认定程序繁

采矿产资源行为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

周期长,让矿产资源管理主管部的存在。尽管各地矿产资源管理部门

望而却步,最终使这一有力打击非

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不断加大打击力

采的法律规定很难在实际工作中

度,持续进行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但

运用。

许多地方的违法采矿行为屡禁不止。

同时,这些非法开采的规模相对较

小,且分布零星,或位置偏僻,或隐

蔽性强,发现和查处起来难度很大。

有些非法开采者发现执法人员来查

处,就丢弃简易设备或关掉挖掘机

等,迅速逃到山上躲避起来,而执法

聘请资

矿造

琐,门

法开

得到

际,矿业秩序管理任务重、难度大。

软,即对违法开采打击措施有

这些违法行为的存在,不仅破坏了矿

人员搬不走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又不

限,力度偏软。在对非法开采的处理

产资源和生态环境,而且还存在着极

能将其毁坏。执法人员一走,违法开

中,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没有强制执行

大的安全隐患,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矿

采者又出来继续开采。还有些非法开

权,单靠行政处理难以对乱采滥挖行

业开发秩序,成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

采者与执法人员打游击,往往采取白

为形成有效的打击,最终出现前填后的重点和难点。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天停、晚上干的方式或者专门利用节

挖的拉锯局面。即便在治理过程中,由

对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中存在的问题进

假日非法开采,逃避打击。

公安部门配合对非法开采人员进行治

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二难,暴力抗法导致执法难。

安拘留,而非法开采的真正幕后主使

与建议。

由于从事非法开采的人员成分复杂,很难得到真正的打击。可以说,正是

多是一些社会闲散人员甚至是亡命之

由于打击违法开采的措施和力度跟不

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中存在徒,这些人法律意识淡薄,遇

到执法

上,现有的治理措施难以对非法开采

的问题

人员查处时,往往态度蛮横,拒不接

者形成强烈的震慑作用,在某种程度

受处理,轻则对执法人员谩骂侮辱,上助长了非法开采者的嚣张气焰,造

当前,矿业秩序治理整顿中存

重则拳脚相加,严重威胁执法人员的成了各类非法开采多发、频发的局面。

在的问题可以用“三难一软”加以概

人身安全,破坏了正常的执法秩序。

括。

第三难,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

对策与建议

第一难,非法开采查处难。以

矿罪调查取证难。国土资源部规定,笔者所在的汝州市为例,该市矿产资

对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造成矿产资

一、加强领导,理顺体制,为治

源丰富,尤其是煤、铝土资源蕴藏丰

源破坏价值认定必须由一定资质的单

理整顿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富,且分布广、埋藏浅,很容易造成 位进行。但实际工作中,一方面因非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矿业秩序治

当地群众的乱采滥挖,客观上形成矿

法开采小坑口安全无保障,一些有资

理整顿工作,把打击非法采矿行为列

业秩序治理点多、面广、线长的实

质的单位不愿意下井实测;另一方面

入日常工作来抓,细化职责,明确任

应立即停止采矿活

辆、行人等交通管制措施,并密切注

地面裂缝及时填塞,拦截地表水,(上接第15页)

动;崩塌、滑坡发生后,应立即实施

意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因堵塞上一

防止其注入,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

清方应急工程措施;经采取防治措

级河流回水淹没和溃决对下游水库、定。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

施,确认不会继续崩塌、滑动或险情

铁路、公路发生的次生灾害。同时,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再

缓解后解除警报。

建立观测站网,对最高移位线以下的确定应采取的措施。对于受人类活

对泥石流隐患区,有关政府部

危险区、可能产生滑坡堵沟的极危险

动影响的地裂缝,要通过改善人类活

门应组织由政府、专家及当地群众参

区、有大量居民分布的泥石流扇形区

动方式防止地裂缝的发生和发展。

加的抢险救灾活动,教育群众泥石流

开展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

对于已经形成的地裂缝,可采取回

发生时应向沟两侧安全区撤离,而不

势,并作出决断。

填、夯实、灌注等方法进行针对性

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泥石流发生

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地质灾害发

治理。

(作者单位:辉县市矿产资

后,应实施应急措施,如实施限制车

生后,要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和

源管理局)

资源导刊

2011/10

-----------------------Page 2-----------------------

务,列入政府或有关职能部门考

市矿产资源丰富,且矿产种类较多,罚了之,坚决抵制以罚代管现象,对

核指标。同时,制定切实可行的责任

他非法开采者形成法律威慑,起到

追究制度,凡因认识不到位、措施不

击一个震慑一片的作用。公检法部

力造成严重影响的,从严追究责任人

要加大对非法开采人员暴力抗法行

员的责任,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打击的打击力度,在不违背法律法规的非法开采活动的积极性,形成齐抓共

提下,快查、快办,从严追究暴力

管的工作格局。综合近年来矿业秩序

法者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净化矿业

治理整顿的经验和教训,在打击非法

序治理整顿的执法环境。

开采的过程中,应进一步落实属地管

简化程序,让法律规定真正

理原则,通过强化乡镇政府矿业秩序

挥应有作用

非法开采涉及的矿种也是多种多样。

2008年以前非法开采主要是乱采滥挖

露头煤小坑口,经过多年来的重拳打

击,乱采滥挖露头煤问题得到了有效

治理。但是,近两年来其他矿种的非

法开采问题也逐渐凸显,尤其是无证

开采铝土矿已经替代了昔日的露头煤

坑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在矿业秩序治理整顿过程中,在突出

其打门为前抗秩

七、发

治理整顿的职责,充分调动乡镇政府

煤、铝土等重点矿种治理的基础上,在维护法律严肃性的前提下,进

打击非法开采的积极性。

必须兼顾对水泥灰岩、砂石、地热水

一步简化非法采矿罪和破坏矿产资源

二、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不给非

等矿产的治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

罪的认定程序,切实发挥其在打击严

法开采留任何可乘之机

现整个矿业秩序的稳定。

重违法开采方面的作用。对非法采矿

非法开采之所以难以从根本上彻

五、强化宣传,切实增强群众保

罪和

破坏矿产资源罪的定性问题,建

底治理,主要难度就在于治理后又极

护资源的自觉性

议能对现有规定进行修改,尽快出台

易反弹。在实际治理中,很少有经过

目前,偏远山区群众“靠山吃

一个符合实际、程序简便、操作性强

一次就能彻底治理到位的,甚至有的 山,靠矿吃矿”的思想较为严重,他

的实施办法。对于非法采挖露头煤、非法开采行为在一年之中处理可以达

们不但自己违法开采或给非法开采者

铝土矿的行为从严惩处,明确只要非

到10次以上。因此,矿业秩序治理整

卖命干活,而且对政府部门的处理不

法开采事实清楚,经执法部门调查取

顿,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保持整

甚理解,造成治理整顿的难度加大。

证,认定违法采出矿产品价值达到5

治措施的一贯性,决不能时紧时松,因此,从上级主管部门到基层执法部

万元的,可直接移交司法部门追究违

避免陷入“治理—反弹—再治理—再

门都要切实搞好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 法开采者的刑事责任;对处理多次而

反弹”的怪圈。对非法开采确保及时

宣传,尤其是对村干部及矿区周围群

屡禁不止,但又构不成犯罪的,可采

发现,及时依法处置到位,不给非法

众的宣传,突出非法采矿行为的危害

取拘留、劳教等法律手段,使基层在开采留任何空档,做到露头就打,坚

性和破坏、盗采矿产资源应承担的法

处理这些非法采矿活动时更容易操

决把非法开采消灭在萌芽状态。

律责任,使他们认识到乱采滥挖国家

作,加大对违法开采活动的打击和震

三、部门联动,形成打击非法开

资源的危害及后果,增强广大群众的 慑力度。

采的强大合力

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同时,进

八、关口前移,建好打击非法开

打击非法采矿是一项综合工程,一步完善市、乡、村三级监管网络体

采的一线阵地

仅靠矿产资源管理部门或者任何一

系,拓宽非法开采信息来源渠道,建

基层矿管站(所)是矿政管理

个部门都存在执法力度小、不能对非

立矿产资源协管员制度和有奖举报制

的前沿阵地,是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监

法开采行为形成有效打击的问题。因

度,充分发挥协管员和社会群众在发

督管理工作的最基层单位,也是开展

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矿业秩序

现非法开采方面的补充作用,确保真

监督管理工作的基础力量。目前,尤

治理整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

正对各类非法开采做到及时发现。

其是部分地矿部门单设县(市)基层

议,沟通情况,互通信息,研究治理整

六、依法行政,重拳打击,彻底

站(所)普遍存在基础设施、硬件建

顿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切实

破除非法开采者的发财幻想

设相对滞后以及人员力量薄弱的问

可行的解决办法。整个治理整顿需要

发现非法开采行为应立即采取

题,很难满足新形势下矿产资源管理

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实行

制止措施,并按行政处罚程序立案查

工作的需要。建议上级国土资源管理

部门联动,按照各自职责,重点对违

处。一方面要依法从快、从严对矿山

部门出台具体规定,比照国土资源所

法使用火工用品、违规供电、破坏耕

企业非法开采行为实施行政处罚,让

建设给予基层地矿站(所)建设一定

地及毁坏林木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违法者在经济上付出惨痛代价,即让

的经费补助,保障基层经费投入,配

多管齐下,综合整治,形成打击违法

经济处罚远远大于违法所得的收益,备必要的设备和测量仪器,加强基层

开采的合力,真正建立政府挂帅、部

让其感到从事非法开采得不偿失;另

站(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监督管

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共同责任机制。

关口前移,确保对各类违法开采行

四、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从根

发现、及时处理。

(作者单

本上实现矿业秩序的稳定

州市地矿局)

以笔者所在的汝州市为例,该

ZIYUANDAOKAN

一方面,要从源头上加大对非法开采

者的打击力度,对那些屡禁不止、情

节严重的非法开采行为,依法严肃追

究非法开采人员的刑事责任,杜绝一

上一篇:蹑手蹑脚的近义词及意思下一篇:写等待的记叙文8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