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的心得

2022-08-05

第一篇:创新社会治理的心得

大数据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摘要:本文在介绍和评述大数据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借助于大数据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现代信息手段推进社区管理和服务的新路,为大数据时代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大数据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网格化服务 信息技术 互联网

大数据是继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之后,又一新的技术革命,它标志着人类社会正从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向智能时代迈进。大数据时代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大数据时代,如何把大数据技术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是一个需要各级政府认真思索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最近,我们对抚顺市高山社区利用大数据来创新社区治理的实践进行了多次调研,了解到该社区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尤其是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大数据思维,使用了大数据技术,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这种做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高山社区以大数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做法

高山社区位于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北部高尔山脚下的城乡交界处,是2006年底棚户区改造后回迁的。2012年,高山社区在抚顺市率先垂范实行网格化管理。利用大数据思维以及使用大数据技术,将高山社区划分成5个网格,形成“人到格中去,事到格中办”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将环境整治、维稳综治、安全生产、民生保障和便民服务等工作下沉到网格,构建以大数据为依托的全方位社区服务框架。社区管理和服务形成崭新氛围,获得全省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全省就业示范社区、全省学习郭明义先进社区、全省打击传销示范社区、全市文明社区和全市和谐创建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百余项。

(一)完善基础信息采集,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库

拥有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是大数据应用的前提和基础。高山社区结合网格化管理,借助“一图两表四册”入户采集信息。采集整理的数据分为基础数据、政务管理和公共服务三大类,把房屋数据、人口数据和社会组织等划分为基础数据,把走访数据、党建数据和舆情数据等划分为政务管理数据,把服务数据、政策公告、医疗数据和活动数据等划分为公共服务数据。构建“问需于网格、分解整合、零距离服务”的数字化管理和服务平台,从而为居民提供精细化的服务。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创新社区管理和服务

(三)以服务居民为宗旨,实施社区网格化服务

二、高山社区以大数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显著效果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是提高治理水平和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措施,高山社区以大数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成效显著。

(一)提高了社区管理和服务能力

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应用大数据的终极目的也是利用数据信息的价值性为人类社会服务。如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如何依法保障居民的各种权益,如何使居民得到更多实惠,是高山社区为奋斗目标。一方面,实施惠民工程,强化社区公共服务效能。为了使居民可以自由参与、主动发声,高山社区创建了社区论坛。利用这个互联互通的对话空间以及发声渠道,各利益主体实现了线上对话和线下协商。社区居委会可以及时地发现居民的利益诉求,通过“两代表一委员”进社区,组织线下的协商协调,圆满地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志愿服务,加大社会组织的培育。高山社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的成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建立了社区、居民、政府和企业的共赢机制,这也是社区治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高山社区有效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向政府寻求帮助,吸引辖区企业和民间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二)增强了社区居民自治能力

不断增强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终极目标。高山社区一方面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另一方面大力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服务居民的渠道不断拓宽。通过建构“共驻共建、多方参与、管理有序、利益协调”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优化了基层社会治理结构,使居民更加主动全面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氛围和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目前,高山社区建立了居民议事制度,设立了党代表工作室、民情议事厅。不断地提高社会组织、辖区单位、志愿者队伍和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自治的热情,不断地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效地加强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从高山社区以大数据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得到的启示与思考

大数据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各行各业已经广泛应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我们要积极利用大数据来实现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从高山社区的实践来看,我们得到的启示与思考如下。

(一)培养大数据思维是大数据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大数据大展身手,智慧城市落地生根,过去的信息化概念已经跟不上信息技术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的脚步。因此,传统的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必须通过改革实现创新与突破,才能满足大数据时代多个主体共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需要。从高山社区的实践探索不难发现,转变观念、培养大数据思维,把大数据理念为我所用,有助于增强基层社会治理能力,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有助于基层社会治理管理个性化化、服务智能化和决策智慧化。

(二)掌握基础数据是大数据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

大数据时代,掌握基础数据是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关键。各项公共服务的提供以及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否则就不能准确了解居民的各项基本需求和个性化需求,也很难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服务。高山社区为了及时掌握精准数据采取了以下做法:第一,科学划分社区基础网格。第二,开发社区采集综合信息系统终端软件。主动学习和探索社区基础数据采集、存储、分析、整合和控制的方法,使基础信息采集规范化、标准化。第三,整合规范网格管理人员队伍。网格员实行定岗定责制,统一规范采集本网格流动人口、常住人口、辖区企业等信息,提供给街道公共信息资源库。

(三)确保数据安全是大数据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保障

第一要在信息系统的软硬件投入方面做技术上的安全保障。第二在制度建设方面要重视数据的采集和应用。如何把握好个人隐私和数据开放之间的度,如何把握好数据需求与国家信息安全之间的度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高山社区的实践表明:第一要理清社区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和工作权限。每个网格的网格长和网格员应该只有录入、修改和访问本网格居民信息的权限,而不具备登录访问其他网格居民信息的权限。这有利于避免人员流动等原因造成的信息泄露。第二要保证数据应用者使用的数据信息是非隐私的。这既能促进数据的共享和开放,又有利于保障公众的个人隐私,避免商业企业秘密的泄漏。

第二篇:充分认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重大意义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

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区别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社会治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积极投身社会治理。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社会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对社会建设内涵和要求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把握越来越准确、运用越来越科学,在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的同时,经历了从加强社会管理到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逐步深化过程。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和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要求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继续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增强市场主体社会责任,充分体现了党领导下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理念和主张。

第三篇: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创新

--以福建晋江为例

吴莲妹

内容提要

福建晋江2010年10月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多年来,晋江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不少夺目的亮点,晋江社会治理创新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况为“554”既:“构建五大体系,促进五大创新,实现五大转变”。晋江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成了晋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54”经验对正在进行中的县域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关键词:社会 治理 改革 创新

2013年召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专项部署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强调“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福建晋江2010年10月确定为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单位。多年来,晋江积极探索实践,形成不少夺目的亮点,走出了一条具有晋江特色的社会管理创新之路。晋江社会治理主要做法和经验可以概况为“554”既:“构建5大体系,促进5大创新,实现4大转变”。晋江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成了晋江经验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54”社会治理经验,对正在进行中的县域社会治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示范意义。

一、 问题提出: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

当前,中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创新社会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改革开放35年,晋江经济蓬勃发展,迅速壮大。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晋江的社会治理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一些问题比别的地方来得更早、更复杂。与其他县域相比。晋江社会治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体制深刻变革。

改革开放后,随着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民间资本不断壮大,晋江由传统的农业大县向工业大市转变,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带来了人们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翻天覆地的变化。

2、社会结构深刻变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晋江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等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特别是几十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百万外来建设者汇聚晋江。一方面,成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也给晋江市的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社会保障、安全防范等带来巨大的压力。以教育为例,晋江市义务教育学生中,外来工子女达18万人,已经超过本户籍生源。同时,大量民间组织的存在,加剧了社会活动的频率,对社会治理的力度和体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3、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利益差距拉大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矛盾激化的主要根源。目前,晋江正进入产业提升、城建提速的关键时期,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大面积更新,必然涉及土地征迁、利益调整等问题,极易产生纠纷、上访,乃至群体性事件。

4、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伴随经济实力的跃升,人均GDP由不足20美元增长到8000美元,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转变为康裕有余,思想观念也由单纯的满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转变为对品质生活、精神生活、尊严生活的追求。与此同时,在信息化、网络化大潮的影响下,在外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诉求日益多样化,价值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以上这四个层面的“深刻变化”,不仅警醒人们,加强社会治理创新,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也提示人们,处理各种社会问题、应对各种社会风险,最关键、最管用的办法,就是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同时告诉人们,晋江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在牢记发展第一要务的同时,在社会建设、社会治理上也应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力争成为福建社会治理创新的先区。

二、实践探索:“5大体系”促“5大创新”

社会治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也就是教育人、引导人、关心人、服务人。围绕社会治理的创新突破,晋江因地制宜地构建“五大体系”既:“民生保障体系、均等化服务体系、企业服务体系、“大调解”体系和立体防控体系“等。这五大体系涵盖了社会治理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大大提升了晋江社会治理的科学化水平。通过构建五大体系成功实现“五大创新”既:“利益分配机制创新、流动人口管理创新、政企互动模式创新、矛盾化解办法创新、打防管控手段创新。”

1、以民生保障体系促利益分配机制创新。

社会治理创新的基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些年,晋江的民生投入,每年增长都在20%-30%,主要用于打造“6大保障体系”:一是城乡低保,经过7轮提标扩面,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80元,受益对象超2万人。二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先实现城乡全覆盖,标准从每人每月55元提高到100元。三是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实现即征即保,补偿标准为每人每月280元。四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参合率达99.99%。五是城乡住房保障,启动17个项目、8805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六是慈善救助,累计募集善款超11亿元,投入5亿元,惠及10万名困难群众。这“6大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民生保障网,确保了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2、以均等化服务体系促流动人口管理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来晋江务工、经商、安家。2012年晋江外来建设者高达120万,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务工人员,占了60%以上。怎么让他们融入晋江、扎根晋江?晋江做了一系列尝试。2006年,启动“一站式”服务试为外来人员提供便捷服务;2007年,向外来常住人员做出“三不”承诺;2008年,成立全省首个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常设专门机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2009年,推行租赁房屋“旅馆式”管理;2010年7月,在全省率先实行“居住证”制度,领到居住证的外来人员,可以享受22项市民待遇,包括新农合参保、事业单位招聘、住房公积金缴存、经济适用房购买,以及参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等。此外,晋江还把外国人纳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范畴,建设散居境外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成立全省首支外国人志愿者服务队,设立外国人服务管理中心,为外国人来晋提供出入境、生活居住、经商贸易、办证翻译等服务。这一系列探索,大大提高了服务管理水平,有效保障了流动人口的权益。

3、以企业服务体系促政企互动模式创新。

晋江拥有16000多家企业,民营企业是晋江经济最具活力的成分。如何加强和完善民营企业的服务管理,推动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是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晋江通过政企互动,着重打造四个服务平台:一是政策服务平台。在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晋江都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推动企业贯标认证、创立品牌、改制上市、实施精益管理,扶持企业做大做强。2011年来,连续三年梳理制定经济扶持政策,并且在审批中心设立政策咨询、兑现服务专窗,通过新闻媒体、“干部进企业、政策促发展”等载体,解读政策内容,发挥政策功效,加快民企“二次创业”步伐。二是党群服务平台。成立市级非公企业党工委、镇级企业党委和村企党建联席会,形成“市镇村企”四级联动机制。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实现全覆盖,已有12家产业集群核心企业成立党委并配套纪委、党校。建立市镇村企四级综治协会,成立企业综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综治办、调委会、治保会,实现综治进民企全覆盖。发挥工青妇以及商会等群团组织的作用,营造和谐用工环境。例如在361度(中国)有限公司里,公司党委定期召开党企共建联席会,组织党员职工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员工排忧解难,同时,组建活动基地,创建职工大学,一个和谐的企业大家庭温暖着每位员工。此外,还在全省率先建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确保来晋务工人员不因企业恶意欠薪而蒙受损害。目前,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约率90.5%,集体合同签约率91.97%。三是公共服务平台。2002年,晋江市率先在全省成立县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上先行一步。相继进行9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审批事项削减合并400多项,创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审批联动等审批方式,建立审批“特别通道”、流转“特别程序”、报批“特别服务”的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平均审批时限缩短了70%以上,当场办结率达76.35%。此外,设立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企业研发创新。四是人才服务平台。在全国县级率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设立专家活动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中高级人才4000多名,其中博士后51名。2011年,出台了新的人才政策,最大的亮点是通过人才津贴、创业扶持、科研资助、住房保障等大手笔投入,通过解决户口迁入、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实际问题,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同时,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的培育,通过举办“名校总裁研修班”、“晋江大讲堂”、“经济发展高层论坛”等活动,引导企业家更新管理理念,提升管理水平。

4、以大调解体系促矛盾化解办法创新。

当前,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复杂多变,单一的调解方法已经难以适应。为此,晋江着重抓源头、抓长效,从机制上创新、从根本上解决,把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一是完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民众咨询投诉中心,开通书记、市长信箱、市长专线、网上信访等民意通道。特别是,在城市建设、土地征迁中,晋江花了大量时间,利用各种载体、通过各种形式,与群众深入沟通、深入协商,最大限度地倾听群众呼声、关注群众诉求、维护群众权益,让群众感到公正、看到前景、得到实惠,真正取得群众支持,赢得群众参与。2010年以来,全市大规模拆迁征地,总体平稳顺利,没有出现非正常上访。二是完善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在风险预防方面,出台了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对涉及群众利益、重大民生问题的项目决策,全部纳入风险评估;在社会热点、难点管控上,构建了“市镇村(企)”三级四方情报信息网络,开展经常性分析排查;在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特殊群体的监控上,建立了情报信息第一时间报告机制,及时掌握、迅速反应、快速解决;同时,针对重点项目建设,还建立了“重点项目无障碍施工”保障机制。三是完善矛盾多元调处机制。2011年3月份,晋江成立“大调解”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排查调处联动中心,并出台4份文件,从工作体系、工作机制等入手,构筑大调解体系。这个体系,主要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组织协调,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相互配合,发挥作用。比如,陈埭镇商会,成立全省首个商务调委会。法院在全省率先建立调解资源库,推行全体法官、工作人员挂钩联系村制度,把巡回法庭开进村、社区,在第一时间、第一线,化解矛盾纠纷。法院、司法局、交警大队联合建立交通事故调处中心,提供“一条龙”服务。2012年,全市共排查矛盾纠纷2446起,化解2382起,化解率97.38%。就上访总量来说,与2010年同期相比,2011年到泉州上访下降70.71%、到省里上访下降2.7%、到北京上访下降6.25%。

5、以立体防控体系促打防管控手段创新。

晋江的刑事案件总量,占全省的十分之

一、泉州的三分之一,超过漳州、宁德、龙岩等6个地级市。为解决这一问题,晋江着力构建专群结合、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应急处突工作预案。组建由160名公安、边防、消防、武警等组成的应急处突队伍,建立应急处突“三级响应”机制,确保一旦有突发性事件发生,就能根据不同事态,启动相应预案,投入相应队伍,采取相应措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问题。二是建立一支基层维稳队伍。整合农村“七大员”,保证1名大学生村务工作者专职负责综治平安工作。成立村级巡逻队410支,实现全市村、社区巡逻队全覆盖。三是建立一个网格化管理平台。整合包括公安、环保、安监、林业、渔业等监控、信息管理系统,成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中心,对主城区实行全天候、全方位管控,初步形成城市应急指挥中心雏形。与此同时,投入大量资金,在全市设置3600个视频探头,在19个镇、街道派出所设立视频巡逻中心。2012年统计,通过视频巡逻,直接破案66起、缴获赃车162辆,间接破案1345起。四是建立一套网络舆情引导制度。在宣传部设立网络舆情监督中心,组建一支68人的网络阅评员队伍,加强虚拟社会管理。2012年,公安网安部门,已协助破案167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4人。五是建立一套综合整治定期会战制度。针对敏感时期、敏感领域、敏感部位,集中时间、集中力量,开展专项突击行动。比如,针对摩托车盗窃频发,2010年以来,投入150万元,为10万辆摩托车安装防盗暗锁。实施这项举措以来,全市日均少被盗摩托5.3辆。比如,去年底至今年初,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社会治安整治三条战线,开展“百日会战”活动。会战期间,全市共破各类刑事案件2193起,同比上升27.1%;一季度全市群众社会治安满意率,同比上升2.54个百分点。

三、经验启示:“4大转变”促和谐发展

晋江秉承“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理念,随着试点工作的深化,晋江市社会管理创新取得了很大成效,许多方面一直走在全省前面。晋江社会安全感、民生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市民信任感、企业认同感普遍提升。总结经验集中体现在重“四个转变”既:管理理念:从末端化解向前端疏解转变;工作模式:从管理为重向服务为先转变;治理主体:从党政主导向公众参与转变;技术手段:从粗放无序向精细规范转变。

1、管理理念: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迫切要求更新现代社会的治理理念,真正树立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合作治理”和“公平正义”的现代社会治理观。社会治理创新,既要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更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尽可能防止、减少、弱化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晋江市始终注重把“民生优先”的理念贯穿始终,每年安排地方财力60%以上用于民生投入,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维护民权、畅通民意的举措,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生活不断改善、权益受到保障、作用得到发挥、心情更加舒畅,不断提升晋江全市的“社会安全感、民生幸福感、城市归属感、市民信任感、企业认同感”。特别是率先在全省构建城乡一体低保体系,率先实行新农合、新农保、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逐步提高各项保障标准,构建了一个坚实的民生保障网。同时,通过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完善矛盾多元调解机制、推行信访“路线图”等措施,构建动态调节和预防机制,推动社会治理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从被动应付向主动掌控、从单一治标向长效治本转变。

2、治理主体:从党政为主向公众参与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从传统的单向治理转向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协同治理,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在发挥好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发挥好各种社会力量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的合力。这就要求倡导多方参与,鼓励共同合作治理,形成全社会协同合作治理的良好局面;要求大力培育现代社会组织,引进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培养壮大“第三部门”;要求大力加强现代公民意识培养,帮助人民群众树立自治、志愿、团队合作等公共精神。晋江市在试点实践工作中紧紧围绕“四位一体”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构建要求,积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引导作用,大力推动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一方面,加强村委会、居委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培育慈善救助、志愿行动等各类现代社会组织,有效调动各方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立足晋江民营经济发达的情况,积极推进党建、综治、工青妇等组织进企业,引导企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晋江已形成了政企政社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局面,有效推进了社会治理主体从党政为主向多方协同的转变。

3、工作模式:从管理为重向服务为先转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习近平也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同做好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群众工作是社会治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服务于群众工作中。在试点工作中,晋江按照“城乡一体、内外统筹”的思路,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让城乡居民享有更加平等的公共服务、发展机会和社会保障。为方便群众办理失业保险、新农合、城乡低保、医疗救助等业务,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市级社会保障综合服务中心,整合6个民生保障领域的服务窗口集中办公,打造社会保障“一站式”服务平台,并进一步规范流程、简化手续、缩短时限,有效减轻群众来回奔波之苦,提高办事效率,形成“多措并举、多元保障、多方联动、多年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同时,不断拓展外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领域和项目,解决好外来流动人口就业服务、子女上学、社会保障等问题,先后作出“三不承诺”,建立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实行“居住证”制度,出台流动人口落户政策,启动外来工廉租住房建设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努力实现“同城同等待遇”,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社会发展活力。

4、方法手段:从简单粗放向精细规范转变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就治理抓治理,必须既要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又要不断改进工作措施、方法手段。一方面,注重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尤其注重观念的转变、要素的集成、资源的整合、方法的改进,努力破解各种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束缚、保障性困扰,超越简单粗放式的传统社会治理模式。试点工作伊始,晋江就高度重视从宏观层面研究整体推进的办法,及时出台社会治理创新综合试点方案,策划九大课题、百个项目,同时,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并建立起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长效运转。另一方面,注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提升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水平。晋江在多个社会治理创新项目中积极大胆采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充分发挥电信、联通和移动等通讯企业的网络优势和3G技术,不断创新部门协同、协作机制,先后整合了综合防控视频监控、租赁房屋“旅馆式”信息管理以及环保、安监、全程式工地监控等六大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建立起一体化运转的晋江社会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在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治理的实时化、动态化、精细化。例如,在市级层面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和基层社区农村的“网络化”管理模式中,整合、应用了多项数字城市技术,实施了一系列机制和技术创新,有效地推动了城市及社区管理从“粗放”向“精准”,从“开环”到“闭环”、从“被动”到“主动”、从“分散”到“统一”的四大转变,显著提高了城市及社区的管理效率、降低了城市及社区的社会管理成本、提升了现代城市及社区的治理能力。

四、对策建议:“5大推动”促治理水平再提升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虽然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上级的要求、群众的期盼,与其他试点单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建议将从5个方面着手,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1、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关键是要创新规则体系、社会组织体系、基层自治体系、社会公共服务体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系、公共安全体系和价值体系等,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2、推动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 通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积极推进基层党组织实现“全面建立”,切实加强党组织与社会组织、党员与广大群众实现“全面联系”,大力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实现“全面发挥”,为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全面保证”;把党执政为民宗旨体制化、职能化、制度化、日常化,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引领作用。通过人大、政协的参与,发挥人大是政府与公民社会之间的桥梁作用,发挥政协的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通过转变政府服务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加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高效政府、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防止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通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使我市社会组织作用更加明显,社会组织活力更加充分;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推广社区社会组织新模式,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对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补充作用。通过公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村(居)民自治组织作用,将群众自己的事交给群众自己去办,调动500万晋江人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推动社会治理方式多样化。 强化对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认识,对传统社会管理方式实行重大变革,实现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坚持系统治理,使治理主体从政府包揽向政府主导、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坚持依法治理,使治理方式从管控规制向法制保障转变;坚持综合治理,使治理手段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坚持源头治理,使治理重心从事后处置向源头治理转变。

4、推动社会治理服务最大化。

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为百姓办实事,让城市更文明,让生活更美好,实现一条龙服务、一揽子办理、一站式解决。

5、推动社会治理体制科学化。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更不能顾此失彼、本末倒置,而是要注重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要着眼于建立健全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机制、便捷有效的心理干预机制、广泛覆盖的矛盾调处机制、坚强有力的群众利益保障机制等,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保证社会善治常态化、长效化。

参考文献:

1、《晋江社会管理创新全国综合试点的经验与启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中共晋江市委党校联合课题组

2、《晋江模式新发展—中国县域现代化道路探索》—陆学艺

3、《数字晋江》—晋江市统计局

4、《中国县域发展:晋江经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注:(本文为2013-2014福建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课题,课题负责人:吴莲妹 )

作者简介:吴莲妹,女,1967年11月出生,福建尤溪人,现任福建省晋江市委党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

第四篇:“小社区、大社会”社会治理模式的启航(宅吉社区申报贵阳市“社会治理创新奖”材料)

“小社区、大社会”社会治理模式的启航

宅吉社区申报贵阳市“社会治理创新奖”材料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来,宅吉社区就以高度地政治敏锐性,结合自身基层特点着手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和推进,至贵阳市“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项目上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推进速度和质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一步提升,并成功沿着与十八大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要求高度契合地轨迹,开启了“小社区、大社会”社会治理模式。

一、一个系统工程的提出,奠定起创新基础。

党的十八大之后,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发展,宅吉社区党委通过深入研判,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以作用发挥良好的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为骨干,通过一系列理念的不断转变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全面整合各类社会资源,首重平安,从扶持弱势群体、解决突出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逐一找准切入点实施突破,全面打造“宅居平安、吉祥家园”系统工程。以此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推进平安建设,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安定有序。

与此同时,为有力推进这一系统工程的打造,社区党委积

1 极探索并整理出了一条特色工作思路,即:别人还没有进行的尝试,要大胆探索;别人已有的成功经验,要发扬光大;别人做得好的工作,要结合实际做出特色;别人有特色的工作,要敢于创新。自此,“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这一立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宅吉精神正式确立,强有力地助推了系统工程的打造从构想阶段进入实施阶段。

二、社区大党委制的实施,凝聚起区域合力。 宅吉社区的“大党委”由社区党委成员、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非公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和从对群众影响力较大的党员中聘请来的兼职委员组成。针对党委委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层面的这一特点,社区党委在建强“大党委”方面,尤为重视其凝聚力的提升。

为切实增强“大党委”凝聚力,社区积极着力于建立、落实“大党委”联席会议制度和聘请、考核、激励、退出机制,坚持每月召开一次“大党委”联席会议,专题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社会治理形势、制定社会治理方案、统筹推动各项工作。通过会议的经常性召开,进一步紧密了委员间联系;通过会议对社区重大事项进行通报、组织探讨、共同决策,确保了委员们的知情权、参议权和决策权;通过会议对上级党组织文件精神的集中传达、学习,以促进思想认识统一的方式确保“大党委”的合力。进而为“大党委”作用的广泛、良好发挥,特别是实现社区区域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2

三、社会力量介入的引导,打开了多元局面。 按照“社会治理”的要求,社区党委积极致力于对社会力量介入的有序、规范引导,依托社区一线服务平台优势、驻地大学校园志愿者储备优势和社会爱心企业物力优势,以公益服务为切入点,面向社会公众努力形成了更为广泛参与、积极互动的院落活动开展格局。自此,各类公益社团、法律社团、媒体单位、爱心企业等社会资源在社区的引导下纷纷涌入,为社区开展公益宣传、帮扶慰问、法律援助、健康义诊等各项活动无偿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支持,社区也由此成为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公益活动开展、公共服务,进而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线平台。

这种激发、引导举措,促使社会公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了良好释放,社会资源共享利用率得到大幅提升,变“社区管理”为“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成为了可能。

四、打造幸福院落的突破,开启了治理模式。 2013年4月,就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之际,宅吉社区党委迎来了贵阳市委、市政府“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公益事业项目的上马,社区党委立即依托公益项目,立足实际,强宣传、广发动,自治、整治双管齐下,努力将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以“良好地实现了老旧小区管理组织、体制机制、生活环境的三个到位”为目标,将打造白腊井“幸福院落”提上议事日程。

3 在白蜡井“幸福院落”的打造、建设过程中,宅吉积极以“三聚”+“三问”的创新工作法初步探索出一条以老旧院落综合整治为突破、以院落充分自治为核心、以集成服务为抓手,创新基层社区治理的新模式,初步实现了政府归位、社会满意的多重效果,良好地实现了“四提升”。

一是群众满意度得到提升。白腊井“幸福院落”的打造告一段落后,社区各项工作得到了群众的高度评价,满意率大幅提升。

二是群众参与度得到提升。通过整治,院落居民实现了从漠不关心到理解支持、从被动接受管理到主动参与管理的转变。在各项群娱活动中,群众参与度达85%以上。

三是群众安全感得到提升。在院落整治中,通过“社警合一”等综合创新手段的采用,使深化平安创建得到了强有力的推进,实现了“零发案院落”的建设目标。

四是院落和谐度得到提升。整治后的老旧院落自治组织作用充分发挥,邻里关系更加和谐,居民素质逐步提升,全面杜绝了越级上访、信访积案、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谐成为主旋律。

五、一套实践经验的总结,确保了复制推广。

作为典型的住宅型老旧社区,不仅止“白蜡井”院落面临着老旧城区整体规划不科学、基础设施不完善、社区管理不到位,治安形势差、卫生状况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困扰着社区的其他居民群众。因此,社区党委在成功打造白蜡井

4 “幸福院落”后,开始积极着眼于可复制、可推广对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总结,归纳为“三聚”+“三问”。

一聚民愿,争取支持。

白腊井“幸福院落”院落打造伊始,社区就建立起专项调查工作组,对院落内居民挨家挨户展开了历时2个月的摸底宣传动员,历时近4个月,以先后组建起17个工作组、派出干部2013人次;平均每户走访2次以上的入户频率;召开各类座谈会13场次征求意见、广泛发动,展示改造蓝图打动人心,从而使绝大部分居民群众对院落升级改造给予了积极支持。

二聚民智,广纳良策。

在激发了居民群众对院落升级改造的积极性后,社区党委一方面派出专门工作组实地勘察基础设施缺失地点、类型及影响群众生活的程度及范围,另一方面,考虑到居民需求层次性复杂、多样性突出,再次以入户工作组、坝坝会等方式就居民群众对院落升级改造的期许情况进行全面摸底,结合两方面的情况形成《打造白蜡井“幸福院落”实施方案(初稿)》,并再次提交院落居民群众审议,经过二次系统调整,《打造白蜡井“幸福院落”实施方案》才正式定稿。一张获得上级有关部门充分肯定且满载居民群众智慧与期望的美好蓝图才自此绘成。

三聚民心,达民所愿。

白腊井“幸福院落”整体改造提升工程队进场后,院落群众热情高涨,为这个已经有着30多年的历史老旧院落就要按照自己意愿焕然一新而高兴。不少居民热情地为施工队伍送去

5 凉茶、赠送瓜果,以犒劳这些为了建设他们的家园而洒下辛勤汗水的施工队员们。随着院落内柏油路面、文娱小广场、停车场、下水管网、绿化带、路灯等基础设施全部立足于效能最佳方案进行规划并投入施工,群众的意愿得到了全面实现。院落居民群众们纷纷感慨,这次升级改造,质量高、效果好,规划布局合情合理,大大超出了大家的预期,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个已有30余年的老旧居民住宅区。是真正让大家满意的改造工程,院落内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得到了较好的交汇与融合。

一问民需,以群众需求为工作目标。

为进一步掌握群众的需求,社区以“幸福结”为题,就生活中如何才能找到幸福结点展开了多次大讨论,以促使社区开展的群众服务与管理更加有的放矢。通过“幸福结”专题讨论,社区党委根据群众意愿围绕治安、民生、环境、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地实现了“五位一体”的工作目标。

一是平安到位,建设零发案率院落。采取“网警合一”+“群防群治”+“物管进驻”的联动、互补、常态方式,和设立“院落治安形势研判室”适时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治安举措,努力实现院落零发案;设立“院落消防应急站”夯实防火救灾力量,实现应急救灾统筹,确保“幸福院落”有一个平安、宁静的环境。

二是服务到位,侧重社区服务。在加大开展常规性服务的同时,侧重于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和人士为救助资源,通过“电子商务进社区、打造就业新渠道”等模式开展就业、

6 创业帮扶,着力推进民生救助及创业、就业,为“幸福院落”的实现筑牢物质基础。

三是管理到位,合力环境保护。对院落实现物业常态化管理,通过设立12319公共服务平台联络站,设臵分类垃圾箱,维护好绿化带,确保公共照明设备充足,杜绝乱涂乱画、乱搭乱建等不文明行文,从而为“幸福院落”披上美丽外衣。

四是创新到位,打造党建特色阵地。两院落内党员数量的优势为开展各类特色党建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以此开设“白草苑”廉政课堂,搭建“腊梅苑”实践阵地,营造“井曲苑”和谐文化,为两“幸福院落”的建设缔造带头骨干力量。

五是弘扬到位,构筑精神文明高地。以建设院落道德爱心展示长廊和电影墙、定期开展院落文化主题活动、评选“最美院落人”等方式,在院落内树立精神文明标杆;以挖掘、打造“古井文化”和开设市民小课堂,搭建塑造文化的活动和载体,进而筑起精神文明高地,为正能量的传播、推广积累最有利的势能。

二问民计,以群众智慧为工作依托。

在结合群众需求制定具体工作目标后,社区开始着手依托群众推进工作的开展,以便最大限度调动群众积极性和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帮助居民群众依凭自身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因此,社区党委大胆打破常规,选择了不派驻干部进院落,把社会治理主动权最大限度赋予民众,依照法定程序成立业主委员会并实行市场化运作,以引导、依靠居民自治的方式推进百腊井“幸

7 福院落”的长效维护和管理。如今,百腊井“幸福院落”的长效维护管理职责全部交由从居民群众中产生的7名业委会委员、8名值班人员、2名保洁员共同自主安排,且所有经费均由物管费、停车费等市场化创收所得予以解决。

三问民效,以群众评价为工作标准。

为动态检验白蜡井“幸福院落”建设成效,社区党委建立起以献爱心“连心桥”、畅纽带“连心树”、强互动“连心线”为主构架的“三连”平台,全面畅通与群众的关联渠道。

连心桥——主要侧重于各类文娱、扶贫济困活动的开展,在丰富群众业余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同时,从群众参与活动的情况变化掌握社区在群众中的凝聚力,从群众遇到的困难情况来查找社区工作还存在的不足。

连心树——鼓励居民群众以匿名的方式,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意见、建议和心愿、诉求,使社区党委能够收集到居民群众当面不便说、不愿说的心里话,并充分展示社区党委尊重每一位居民群众话语权的积极态度。

连心线——以公开的各类热线电话、微博、电子邮箱为居民群众畅通与职能部门的联系渠道,使居民群众能以尽量直接的方式获得职能部门的服务,协助职能部门以较为便捷的方式接触群众,从而发挥好社区在职能部门与居民群众之间的纽带作用。

自“三连”平台建立以来,开展各类活动21场次、收集意见建议43篇/条、协调处理各类群众与职能部门相关事务

8 68件,社区的凝聚力、工作开展、群众满意度、作用发挥等情况反映变得更加真实、更加一目了然。

这些实践经验的总结被很快得到了运用并得到了现实佐证,在成功打造白蜡井“幸福院落”后不久,庆丰路、贵信花园、开磷花园等一个个“幸福院落”相继诞生,正以“以力铸点、以点连线、扩线成面”的方式分步骤、纵深、整体推进着社区的建设和发展。

六、创新社会治理的尝试,前进中没有止境。

当前,社区党委正以建强社区党员干部队伍、弘扬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娱生活,密切党群干群联系为切入点,以有效增强居民群众归属感和凝聚力为目标,进一步夯实和扩大社会治理创新成果。

抓作风,动真格。在全市首设曝光台,通过曝光加大对不正之风的查处力度,以动真格取信于民;

元宵节,举办灯谜游艺会。宅吉社区男女老少数百人共同以看表演、猜灯谜、品元宵的方式迎接传统文化的回归;

除冰扫雪,便民暖民。《贵阳日报》记者在2月18日那场降雪中对宅吉党员干部的行动颇为赞许,誉为“小行动背后的大实干”;

三八节,“三八”妇女节维权周宣传活动。从着眼妇女权益助推家庭和睦,进一步夯实社区和谐的基石;

清明节,网上祭祀。引导社区群众在传统与文明间,选择一种更符合时代要求的生活习惯;

9 种“连心树”,近党群心。《贵阳日报》等公共媒体不止一次予以肯定,盛赞宅吉为“连心树”精心浇水施肥,让其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让其挂满老百姓的心里话,正是开展实践活动的题中之义;

端午节,包粽比赛。以传统佳节为契机,再次开启街坊邻里间的和谐之门;

党的生日,“七一”演讲赛。党群同台共话党的伟大、生活的幸福……

与此同时,为了能给群众切实打造出一个安宁祥和的生活环境,社区党委一方面积极开展“网警合一”治安工作,新增高清摄像头46个、超B级锁芯67个、平安E家300个、门禁系统27套、电子防盗门35扇、治安岗亭及值班室19个,一方面积极联合贵州商专、贵州财经大学等驻地单位向各院落派驻党员及志愿者开展巡逻、职守达697人次,在“两严一降”行动中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用辛勤的汗水进一步加固了护民、安民保险。

经常性通过开展各类传递正能量的公益活动、文娱活动的开展,从精神层面的引导、塑造、充实入手,催生、夯实和谐幸福元素。如:征集专业爱好体育人才、亲子运动会等。

积极拓展助创业、就业和关爱、救助渠道,为和谐幸福奠定物质基础,推进党群融合取得明显成效。如:宅吉技能就业培训通过公共媒体向全社会展开,社会爱心募集通过公共媒体共同推进。

10 特别是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社区“好媳妇”杨俊平、宅吉“宝”电工老赵等一个个生活中鲜活的正能量被社区党委有意识地放出,使他们以整合零星个体为整体优势的方式,形成了助推新风尚的强大力量。

宅吉社区各项工作及活动如火如荼的开展,不仅为社区争得了省级“五好”基层党组织、市级“新型社区、温馨家园”等荣誉,还引起了《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贵州商报》、《贵阳日报》、《贵阳晚报》等主流媒体及《云岩周刊》、《贵中云岩》等云岩区核心媒体、中国文明网等新兴媒体的高度关注,他们纷纷以经常性报道、整版报道、头版报道和专题报道等形式,向全社会积极展示宅吉社区动态,一篇题为《凝心聚力打造“幸福院落”——云岩区宅吉社区积极探索“小社区、大社会”治理模式》的文章在《党建视野》的刊载,突破了云岩区近年来没有基层党建经验推广文章在该刊物单篇报道的局面,市委、市政府社会治理现场观摩会在宅吉的召开,则使“宅吉社区”成为了创新社会治理模式中的排头兵和样板区。

宅吉社区党委

2014年11月5日

11

第五篇: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社会治理理念的重大转变。

本次全会提出的“治理”与过去所熟悉的“管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中却蕴含着重要的理念转变。治理更为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此次全会提出的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等内容就是主体多元性的集中体现。全会的新提法与过去所强调的政府在国家管理中的一元主体地位有着很大的不同。

多元参与改变了政府过去对社会事务强调控制的理念,将控制转变成了服务与协调,这将促使政府真正回归到服务型的轨道,使政府从管理者转变为服务者。

多元参与改变了过往政府习惯于应对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单打独斗的理念。社会治理的提出使政府开始更为关注其他社会主体对于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与功能,使政府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不应该管的和管不好的社会事务交给其它社会主体去处理,以便于社会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多元参与使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民主理念得到增强。在社会治理体制下,政府在处理社会事务中要善于吸收、听取其他治理主体的意见,善于通过自身的主导作用,调动其它主体参与到治理活动中来,并赋予各主体相应的权力,以实现治理的有效性。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求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一是要加快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为基础的社会治理方式。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我国社会治理体制的基础架构。党委领导就是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治理结构中的领导地位,这是由我国的政治体制与现实情况所决定的,治理体制中的其它主体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与到治理实践中来,要切实履行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利,积极完成自身所承担的义务,主动学习、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动与各级党组织密切配合,切实保证社会治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政府主导就是政府不再是治理体制中的唯一主体,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承担着凝聚、协调、调动和组织的作用。其他治理主体要在政府的凝聚与协调下进行社会治理实践,要及时弥补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政府要及时校正其他社会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调整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功能与角色。

社会参与是指要充分调动党委、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要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要在社会治理实践中将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真正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参与。

二是要加快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强化依法治理与道德约束,构建以法律、道德规范调节为手段的社会治理方式。一是要坚持依法治理,要加强法治保障,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培养社会治理主体与群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社会问题、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意识与习惯,要强化社会治理活动与治理行为的合法性,要不断树立法治在社会治理活动中的权威性,要让法律成为社会治理活动运行准绳。二是要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道德规范所具有的柔性约束力与普遍约束效应是法律所不具备的,因此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彰显出道德在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要重视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社会道德体系的建设,要通过各种形式弘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要努力营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要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实现道德规范对社会治理主体、群众行为的软约束。

三是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要以社会化服务为方向,要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因此,要加快构建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为基层群众做好服务。要加快基层网格化社会管理的构建与实施,网格化社会管理是基层居民自治的创新形式,是社会治理体制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管理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建立了从下到上,从群众需求出发的为群众服务的新模式。

以基层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方式要注重协商对话机制的建立。要注重维护群众正当利益的诉求表达权力,及时反馈人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要真心倾听群众的声音,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在倾听意见的过程中与群众建立对话、协商机制,要通过协商对话机制有效协调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利益诉求,要及时化解利益冲突,从而实现社会治理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的价值目标。

上一篇:诚信的故事诚实不欺下一篇:创新教育与实践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