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污水治理存在问题

2024-04-26

农村污水治理存在问题(通用6篇)

篇1:农村污水治理存在问题

农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对策

摘要:在近几十年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发展的第一要务,而环境一直面临着“先污染、后治理”的窘迫状态。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而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政府对于其重视程度较低、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财政投资少等多种原因,使得农村垃圾问题日益严峻,“垃圾围村”的现象层出不穷。本文通过描述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相关对策,这有助于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农村;垃圾治理;问题;对策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家GDP不断提高,我国农村一直在不断进步中。农村的经济、文化面貌随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随着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农村的垃圾治理逐渐成为政府和村民必须要面临的问题。在2013年10月,总书记提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改。而2014年党中央更是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同步发展。因此,农村垃圾治理问题的解决,成为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

伴随着我国GDP的稳步增长,农村的经济也有着显著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人口数量激增,开发范围的扩大,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这使得农村垃圾的数量日益增长,并且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先的垃圾大多由可溶物质构成,如剩饭剩菜、果皮等生活垃圾,它们可以通过自身的发酵得以解决,对环境的污染小;而现在,工业的不断涌入,农村垃圾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工业垃圾,如农药瓶、塑料等,不易自解的垃圾。其次,虽然农村经济得以发展,由于农民深受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的环保意识依然缺乏,并且对环境的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仍然存在随手扔垃圾的习惯,“六边”即村边、路边、房边、河边、田边、沟边成为垃圾的堆放地。垃圾问题的日益严峻,不仅危害了村民的身体健康,而且不益于“村容整洁”,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上的一大桎梏。

随着新一代领导的上台,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更加重视,并大幅提高投入力度,在一些东部发达的村落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政府加大了环保宣传,农民的一些生活陋习得以改进,乡镇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多改善。

三、农村垃圾治理面临的问题

从很大程度上来看,在农村环境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农村垃圾治理是农村环境的一项至关重要内容,它的改善直接决定了农村环境改善的程度。但从目前来看,农村垃圾治理的状况并不乐观,垃圾在村内随意堆放,田里河内垃圾成堆的现象无处不在。而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已经成为顽疾。农村垃圾治理问题不仅损害村民的身体健康,影响村容整洁,而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相差较远。本文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试探讨农村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村民的环保意识淡薄,治理的主动性不强。首先,由于长期受传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生活方式即自给自足,自产自销)村民养成随手扔垃圾的陋习,逐渐造成村内垃圾成堆,进而形成“垃圾围村”;村民对待垃圾通常是就近处理,即焚烧,他们认为这样简单并且可以产生有机肥。其次,由于自然环境属于公共物品,不需要付费,村民普遍存在经济学中的“搭便车”心态,只使用和收益,不负责和治理,对待垃圾治理,常常处于一种观望的角度。

第二,村镇的财政资金不足,国家投入少。作为农村,经济收入有限,而农村垃圾处理的系列运作需要巨大的经费支持。原因一是由于中国长期受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城市垃圾处理被政府作为社会公益事业全部承担,投资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善;原因二是因为各级政府往往关注的是那些显而易见的政治成果,如引进外资、置办工厂等,而农村垃圾治理见效慢,而且是间接的,因此政府会忽视。据国家相关数据显示,2004年之前,国家对农村环境的投入基本是一片空白。

第三,政府重视不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先富带动后富”的基本原则,政府长期把重点放在城市,对于农村的发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国家计算国民经济的方式往往注重的只是所谓的GDP,对于生态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考察往往忽视,不把其作为考核的标准。这导致了农村垃圾治理没有专门负责的机构,因此造成职责不清,部门间相互推脱责任,最终垃圾治理的问题长期搁置,得不到解决。

第四,针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不完善。针对农村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基本空白,现存的法律法规一般来自于80、90年代,已经不能适应现在农村的发展;而地方制定的一些规章,法律效力不够,执行起来力度欠缺,很多政策得不到落实。因此,基层环境执法人员遇到现实情况时,难以处理。比如,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规定:针对农村垃圾的处理办法应由地方性法律法规来制定。”但是大部分地方都没有制定对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农村的垃圾问题长期处于没人监督、没人负责的尴尬境地。

四、农村垃圾治理的相关对策

前总理温家宝曾经说过:“现代化,不只是指经济的发展,还要包括社会正义、公平和道德的力量。”因此,对于农村而言,发展农村,并不仅仅是提高它的经济水平,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而提高农村垃圾治理的强度,改善农村环境,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时也是人们的期待。因此提出以下改善对策:

第一,开展村民环保宣传教育。从辩证法可知,解决事物要看清其本质,找到事情的真正内因。在农村垃圾治理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即内在原因是村民的环保意识缺乏。而要改善这一局面,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必须加强环保宣传。如:发放环保小册子、播放环保影片,定期开展环保宣传会,挨家挨户发放环保垃圾桶等,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宣传,做到从娃娃抓起,不断加强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让村民成为垃圾治理的主力军,从而从根本上减少垃圾的产生。

第二,增加对农村环境治理的投资力度。投资的不足,基础设施的不完善,是解决农村垃圾问题的一个瓶颈性问题。首先,县级以上政府必须将本地农村垃圾治理考虑到每年预算中,必须占有一定的份额,然后划出一份专项款费,通过严格的审查和监督,有效的利用资金,采取多样的方法对乡镇、村落进行补助,加快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其次,政府一方的力量是薄弱的,垃圾治理的一系列运作需要大笔的费用支撑,可以进一步打开垃圾治理资金投入渠道,让投资主体多元化。坚持“国家拿一点,人民出一点,乡镇帮一点,村里给一点,社会筹资一点”等方法进行资金筹集,按照“谁投资,谁承办,谁得益”的原则,结合新型农村的规划,吸引各类社会资金参与到垃圾治理中,实现投资多元化与企业化,从而建立起市场化的治理体系。

第三,强化政府对农村垃圾治理的重视度。农村垃圾治理一直以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在治理的进程中,政府必须要是主导者。因此,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机制。首先,各级政府要重视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按照各地经济、政治、环境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级部门的职责和义务,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环形互动机制。其次,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流程通畅。最后,办事情最后的基础是人,政府制定了政策,分配了任务后,执行的是人员。要使垃圾治理工作得到顺利进行,必须将垃圾治理的绩效与县、乡、村干部的考核成绩相结合,坚持重罚与高奖的基本原则,进而激励干部重视农村垃圾治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四,完善法律法规,建立长效机制。首先,制定和完善农村垃圾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是问题解决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通过立法,得以实现政府对于垃圾治理过程的监督职能;明确各级政府与社会组织在农村垃圾治理中的职责与义务;让基层工作者在执行政策时,有法可依;让相关政策得以落实、顺利进行,如“限塑令”。

五、结语

西方的一位哲学家John Scanlan这样解释过:垃圾―我们以为可以扫除现实的虚幻,它像一个幽灵一样的敌人;在我们治理垃圾的时候,目的都是为了想让它不再出现,但是,垃圾一直都会在一个地方告诉人们这个被压抑的现实。而这个现实就是“怪异的现代化”,即垃圾产生于人类,是不能被消除,会一直存在的。

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合为一体,统筹全局,全面发展。坚持政府为主导、村民是主体、市场来投资,因地制宜尽快制定一套适用于农村垃圾治理的完备体系,对垃圾进行源头治理,从而实现“村容整洁”,解决“垃圾围村”,进而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袁业飞.垃圾分类,不妨“农村包围城市”――聚焦“垃圾围村”[J].中华建设,2015,01:10-13.[2] 陶国根.农村垃圾治理困境及其化解对策――以江西新余为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480-484.[3] 韩洁,何雨欣,仲蓓.“垃圾围村”如何成功突围[J].农村.农业.农民(A版),2015,12:15-16.[4] 柯善北.全方位统筹治理农村垃圾《关于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解读[J].中华建设,2016,02:24-27.[5] 孙洁.解读《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向农村垃圾宣战,让村庄重归乐山乐水[J].中国农村科技,2016,02:28-31.[6] 战乃霞.对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04:27+29.

篇2:农村污水治理存在问题

在人们印象中,环境污染似乎只存在于城市。殊不知,如今环境的污染已发展到农村,且经济落后地区更为严重。主要表现在:一是许多村庄内缺乏排水设施,污水随意处置;二是家禽、家畜在村内随意走动,粪便随地排泄,基本无控制措施,街道卫生状况十分恶劣。据有关部门调查,晋西北连片的8个贫困县,至今仍有8%的家户人无厕所猪无圈;90%以上的农户院内有卫生垃圾及粪坑;70%的农户院内有禽畜圈。

另外,农村环境污染与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物非法排放,滥用农药、化肥、地膜等有关。环境污染不仅对农民的身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且对整个农村生态环境也起了一定的破坏作用。首当其冲的是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污染。农村环境污染呈逐年加剧趋势,各种有害物质的残留既影响了农产品的质量,又危害了人体健康,尤其导致滋生各种有害病毒,引起各种疾病,给农民生活带来诸多安全隐患。

为此,首先应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引导和规范农民的环保行为。其次应加大农村环境的治理力度,建立必要的环保基础设施,制定有关农村环保的乡规民约,逐步建立健全环保长效机制。三是应积极支持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养殖,大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适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发展无公害农作物,确保农作物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最后应强化村级领导,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对农村环保工作的领导作用,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同时还应利用风俗习惯和村规民约开展环保活动,普及卫生知识,让环保的良好风气尽快进入农家。

中国经济以9.5%的发展速度,取得令世界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有隐患令人担忧——发展中消耗了太多原材料。

比如,创造1万美元价值所需的原料,是日本的7倍,是美国的近6倍,或许更令人尴尬的结果是,比印度还多3倍。事态不能这样发展下去。

但是,这种观点在国内尚未形成气候。许多因素集中到一起:原材料稀缺,没有足够的土地,人口持续增长。目前,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这个数字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

每年中国都不断加强自己作为一个经济神话王国的形象。但是,奇迹将很快结束,因为环境跟不上发展的步伐。1/3的中国土地上都遭遇过酸雨的袭击,7大河中一半的水资源是完全没用的,而另有1/4的中国人没有纯净的饮用水。1/3的城市人口不得不呼吸被污染的空气。城市中只有不到20%的垃圾是按照环保的方式处理。最后一点要强调的是,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当前北峰环境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受区域经济和农村种养业发展的影响,在环保意识较为淡薄的北峰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已表现的特别突出。北峰地域广阔,而人口居住分散,因而环境污染问题向来不被重视,造成一些乡村环境质量逐年恶化,有的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当前,造成北峰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一、养殖业污染 随着平原区所有养猪场的关、停、并、转,北峰山区的养殖业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得到迅猛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除集镇所在地外,北峰山区 50%以上的村都建有养猪场,宦溪镇更是达到 80%以上。绝大多数的养猪场都设在溪边、池塘边甚至是水源源头。我们对北峰 5个重点养猪村(宦溪板桥村、捷板村、黄田村、寿山上寮村、日溪乡梓山村)进行了调查了解,发现由于一些村组织管理不力,养殖户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如化粪池、水池、冲水设施等投入较少。有的农户连堆放的畜粪也不及时处理,遇到大雨粪便四处横溢。养猪场建在溪边的就直接排入溪流,严重地影响当时村民的正常生活,周边群众的意见很大。

二、生活垃圾污染

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正在改变着广大农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农村的生活垃圾由过去易自然腐烂的菜叶瓜皮发展到塑料袋、碎玻璃、快餐盒、废电池与腐败植物产生的混合体,这其中许多垃圾由于无人回收,而且不可降解严重污染了环境。多数农村受观念和生活习惯所限,既没有垃圾存放点,也没有垃圾处理场所。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除了一些主要集镇街道有专人清洁,绝大多数村庄都是把垃圾堆放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田边地头、水塘沟渠,散发出恶臭气味,并严重污染着水源。甚至在一些旅游区,如寿山商贸街背面、田黄溪中、鼓岭避暑山庄都经常垃圾遍地,与北峰的“福州后花园”地位极不相称。

三、外来企业带来的污染

近几年,北峰低廉的地租和廉价的劳动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北峰落户。外来企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北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在增加税收和解决农村就业上做出很大的贡献。然而,绝大多数在北峰的外来工厂没有很好的排污设施和防治措施,不具备治理污染的技术能力和资金保障。个别企业在未通过环保部门检测审查的情况下,私自排放化学物质含量严重超标的废水、废气,对当地农村的水源、土壤、空气产生严重污染,给北峰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成为北峰地区的最大污染源。

四、农业生产造成的污染

北峰是典型的农村,农民为了保证粮食作物产量的增长,往往在农药和化肥上下功夫。据测算,北峰农业每年的化肥使用量超过 1000吨(折纯),农药使用量达到 30吨以上(制剂),农用塑料薄膜的使用量为 40多吨。化肥和农药的过量使用,不仅造成土壤物理性恶化,而且造成了对粮食、水果、蔬菜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的污染。尤其在北峰山区个别农资店仍然在销售高剧毒农药,一些农药虽然急性毒性较低,但却有较高的慢性毒性,施用后会

造成更严重的潜在危害,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农民有使用生活污水和废水灌溉农田的习惯,大部分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进入农田,给土壤带来了大量的污染物,再加上缺乏常规监测及科学管理,排灌系统不健全等,造成对土壤及地下水源的污染。

为切实加强我区北峰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生态经济,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现就北峰环境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实施北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仿效城市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化收集运输,各村、各单位、各景区都要有专门的清洁工;加快集镇建设规划与实施工作,将环境保护规划纳入集镇总体建设规划;深化生态示范镇(村)创建活动,提倡使用可降解塑料农膜,鼓励塑料地膜回收及农膜再生加工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旅游区及主要街道、集镇所在地定点置放垃圾箱,沿街店面实行门三包,各乡村负责自己属地内的环境卫生。

二、加强生猪养殖污染治理。由各乡镇和有关部门牵头,设立禁养区和非禁养区,场址最好建在远离村庄、水源和交通要道的地方。限制养殖规模和种类,养殖场既要集中便于管理,又要有一定距离。实施防疫登记和环保年检制度,落实新、扩、改建生猪养殖场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工作,控制污染物排入总量,实行排污申报许可证制度。对家庭养殖户进行适度规模集中,鼓励建立生态养殖小区,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农牧复合系统。

三、加快对污染企业的整改。坚决取缔水源上游的污染企业,在引进企业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必须保证企业不排入未经处理的三废;严格实施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统筹考虑适合当地工业发展的结构、布局和环境基础,逐步实施集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积极实施工业园区化战略,提高园区内供水、供电以及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综合配套水平,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和污染的有效治理。

四、加强化肥农药的用量控制。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实施“沃土工程”,调整和优化施肥结构,鼓励和引导增施有机肥,逐步减少氮、磷、钾等无机肥料的用量。各乡村要有计划地进行农田排灌沟渠改造,提高水的利用率。禁止销售和使用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强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继续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温家宝:将至少采取四项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中广网 03-14 12:1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4日表示,中国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给子孙后代留一片青山绿水。但必须有切实有力的措施跟上。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温家宝在回答记者关于环保的问题时作上述表示。

温家宝说,确实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如果说“十五”计划我们大多数的指标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诉大家,环境指标没有完成。

温家宝表示,中国今后将至少在四个方面采取措施应对环境污染问题:

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这次“十一五”规划,我们特别提出了两项目标,就是在今后五年,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

第四,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困难与问题

一、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投入资金大,企业往往无力承担。据测算,要完成一个存栏3000头的生猪养殖场的治污,需投入50万元,一个存栏500头的奶牛养殖场治污投入需100~150万元。如果再加上对禁建、禁养区内的养猪场进行搬迁、散养户治理费用则需要更多的资金。许多企业资金困难,特别是奶牛场,近两年经营困难,无治污投资能力,牛粪便直接排往江河。有的业主治污设备不全,仅做简单治理,或建了沼气池,但后处理跟不上,致使畜禽污水四处横流,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建规模养殖场数量增长快,污染治理率仍很低。例如,2002年底南平市有规模畜禽养殖场398家,2004年底统计达到793家,两年时间就新增了395家。由于这些规模养殖场多数是先发展后被要求治理,因此有一大部分的厂、场受地理条件的限制,无法按设计方案进行粪尿污水治理,造成了治理率低。

二、农村散养畜禽、生活垃圾和人粪便污染,面广量大,治理困难。

1、农户小型养殖治理率低,成为环保部门最大难题。调查表明,各地农村户用沼气推广力度不够,改厕、改圈还未全面普及,一些地方人畜共居现象仍十分普遍。从农工党仙游县总支提供的调查数据看:该县6万多养殖户(不含家禽养殖户)中,80%以上家庭饲养生猪2—5头;全县养殖户中沼气开发利用率还很低,不到资源量的10%。

2、溪流江河成为消纳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从基层的乡村到乡镇甚至一些县(市)都寄望于发大水把当地的垃圾带走。目前在各地农村已经很难见到较清澈的河水、溪流。据龙岩市对区域内38条溪涧进行调查,未受污染的仅有2条,轻度污染的2条,其余34条都受到严重的污染。

3、农村和乡镇人粪尿的处置严重影响环境卫生。据调查,农村粪便无害化处理率较低,本次调查的相当一部分行政村,人均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但是仍有相当一部分村没有公厕或有公厕但未建有化粪池;农户的厕所也大都没有化粪池。仙游县平原乡镇中设有卫生间的农户仅有46%,山区乡镇中仅有20%;许多乡村露天粪坑仍随处可见。

三、农村生活垃圾涉及面广、量大且分散,县、乡财力无法承担垃圾处理的费用。据调查,建设一座无害化垃圾填埋场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建设一个污水处理厂的费用更高,一般乡镇(甚至县级)都难以承担巨额建设资金。例如顺昌县因为地理因素,建立污水处理厂耗资巨大,县里不敢要省里拨给的建厂经费,因为县财政无力配套经费。不少县乡财力有限,即使建了污水处理厂,由于运行成本过高,也难以正常运转。大部分乡镇和村垃圾均为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一些乡镇环卫基础设施相当薄弱,没有专用的环卫车辆,缺少垃圾中转站和固定的环卫人员队伍。

四、全社会环保意识较淡薄,一些地方农村环保工作基本处于失控状态。虽然目前国家和省里已经颁布了有关畜牧业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法规,但是相当部分地市、县环保部门没有按照国家或地方的法规要求,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执法,部分地方呈现执法真空,或不作为,致使畜禽养殖业主有法不依,污染问题得不到解决。由于处罚过程涉及部门多、法律手续也多,执法过程过于烦琐,也造成执法不力。

五、对农村环境工程建设项目监管工作不到位。每年下达的农村沼气建设项目资金缺乏监管。以2003年省财政厅下达的800万元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为例,按照要求该项目应安排在闽西北农村,可是为了平衡,九个设区市均分,按照要求要完成一万座沼气池建设任务,而实际完成的不足一半,大量的建设资金被县乡(镇)一级挪用。对项目建设过程的数量和质量缺乏监管。由于目前省级部门之间属于条块管理,各部门的项目都是一杆子下到底,再加上农村沼气建设项目点多面广,管理费用大,工作辛苦,难以监管。例如:2003年省下达给邵武市的沼气工程建设项目有两个,一个是拿口镇平荣奶牛场:总投105万,补助45万元;另一个是吴家塘镇佳盛乳业发展有限公司奶牛场:总投85万元,补助40万元。由于建设资金缺乏监管,这两个项目至今未建成。

六、有机肥利用率低,也造成环境污染的一个原因。大量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业的比较效益低和农民生活生产习惯的改变,农村基本不用或很少使用有机肥,造成原本在六十、七十年代不成为问题的农村垃圾污染成为了突出问题。同时由于福建省有机肥生产企业数量少、成本高,据了解每100斤有机肥售价达50元左右,农民无法承受,导致有机肥的销路并不理想。

农村环境污染危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污染问题日益突出。首先表现为垃圾数量越来越多,以保守估计,按每人平均每天产0.25公斤垃圾测算,福建省农村每天将有6800吨的垃圾产生。2003年全省污水排放量共计16.46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为6.62亿吨,乡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约为1.15亿吨。其次农村生活垃圾的成份也呈多样化的趋势,除了常见的塑料制品外,有机磷成份也明显增加。大量生活垃圾被倾倒到村边的沟渠或河流内。许多粪尿不经化粪池或其它处理便直接排入江河,“垃圾到处堆,蚊蝇满天飞”的场景在农村随处可见,严重影响到农村土壤、水源和空气的质量。从长远看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是十分困难的,对于大多数尚未纳入医疗保障制度的农民来说,因污染而致病是一个“额外的”无法承受的负担。邵武市某村,因处在一个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的养殖场边上,该村已经连续三年征兵无人合格,这与环境污染不无关系。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属面源污染,其污染物浓度通常较点源污染低,但污染的总负荷非常巨大,涉及范围广,控制难度大,目前已经成为影响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污染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农民人均收入5-8%左右将会被抵消。全国“农村有3.6亿多人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专家认为,农村环境恶化问题犹如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从农村源头累积下来的污染,除了给农民带来极大的危害外,必将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同样给下游的城市居民造成无穷无尽的祸患,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健康损失。

福建省一直高度重视环保事业,“八五”、“九五”期间福建省就出台了10部地方性环保法规和规章,2002年被国家列为生态环境建设试点省份。新世纪开始后,福建省又开展了“一控双达标”,闽江、九龙江、敖江等重点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行动。2004年全省环境保护投入达到创历史水平的111.15亿元,占当年GDP的1.84%。从调查中也了解到,福建省各级政府的环保意识正在不断提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环境问题,并积极开始了行动。尽管福建省的环保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农村环境(特别是乡、镇和村)仍是福建省环境保护的薄弱环节,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将可能导致福建省多年来营建良好生态环境的努力付之东流。

治理对策探讨与建议

虽然相较于其它地区和污染大省,福建省的农村环境污染相对较轻,生态环境总体质量名列全国第一,但仍不能掉以轻心,应当未雨绸缪,加倍善待,确保福建省农村青山常在,绿水常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建议:

一、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50%的销售价),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目前我国肥料生产的特点是“氮多磷少钾缺”,氮肥生产已处饱和状态。现市场销售价碳氨每吨600元左右,尿素每吨1500元左右。对氮肥生产企业加收氮肥破坏地力与影响环境的附加税,如按50%(或30%)的销售价计,碳氨每吨加税300元左右,尿素每吨加税750元左右,以此补贴施用有机肥的农民。补的方法是:专门成立运输粪尿的治污企业,包括对沼渣进行清理回田服务,政府对企业进行补贴,受益农民也得付略低于施用尿素等氮肥的费用。其中关键是对企业要进行监控,对农民进行游说。如果对全省污染严重的养殖大户进行先一步治理,坚持几年,会有一定效果。

二、结合农村环境保护,把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列入各级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逐年按规划实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配套的一池三改(改圈、改厕、改厨)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减轻污染,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建议全面加强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力度,有条件的地方应将农村户用沼气建设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来推广(例如三明市)。优先考虑对经济落后的贫困山区农户,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将一部分扶贫资金和沼气建设专项资金捆绑使用,适当提高对贫困农户建沼气池的补助。

三、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加大福建省《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福建省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等地方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力度。根据《福建省环境保护条例》关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负责,实行行政首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环境质量和环境保护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报告环境保护工作。”,建议将同级政府的环境报告列入每年各级人大、政协全会需要做出的报告之一。对污染严重,在各乡镇排第一和全地市第一的主要乡镇、县领导,给予发文通报批评,并给予其它相应处罚。各级政府尤其是县、乡镇政府,应当把农村环保工作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来抓,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建议乡镇应该设立专门负责的环保工作的干部(据了解目前一些乡镇虽设有环保员,但往往身兼数职,无力承担维护环境责任),承担起辖区内的环保宣传和监督责任。建议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参考《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的通知》(龙新政综[2004]389号),制定本地的农村卫生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切实承担起农村环保工作的责任。

四、建议设立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专门用于解决乡镇、乡村环境治理。有条件的地方如城镇应该征收垃圾费,并从有限的村财和乡财中抽出部分资金用于农村环境卫生维护,乡村也应该设有专职的环卫人员行使一定范围的保洁和环境卫生监督责任。农村环境治理基金主要来源建议为:一是可从乡镇自来水水费中的水处理费筹措;二是可从乡镇级财政划拨出一部分用于环境治理;三是企业治理基金;四是村级统筹;五是县级环境治理基金划拨一部分;六是城市居民加收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附加税;

七、利用优惠政策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入。

五、以乡镇、村为单位建立环境保护的村规民约,从源头开始处理好农村生活垃圾。建议由环保部门或研究所在对福建省农村垃圾状况、成份和处理进行调查研究,制定福建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基本程序和要求(尤其是乡镇和行政村的),建立若干种处理模式,指导乡镇和行政村因地制宜地进行垃圾处理,尽可能在本区域内消纳本地垃圾。乡镇和村应建立垃圾堆放点,集中处理。政府出台鼓励生产和使用有机肥的政策,把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十一五”规划,明确规定垃圾堆放地点、转化方式及治理的要求目标等。

篇3:城市污水处理存在问题及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建设高速增长, 城镇化进程加快, 给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水污染问题突出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趋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城市水污染治理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程度。因此要解决水污染必须认真解决好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问题。目前,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 城市污水管网收集系统建设滞后, 污水处理设施难以充分发挥效益, 这是全国存在的共性问题。保障污水处理厂稳定高效运行, 对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城市污水处理中, 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需要我们去改进。

1 城市污水处理存在问题

1.1 现行体制缺陷

1) 建设投资主体单一, 无论是新增投资还是更新改造均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

2) 缺乏竞争、管理僵化、冗员严重、工作效率低, 其根源在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限制了人们的改革思路和对竞争机制的真正认识;

3) 由于对财政资金缺乏监控, 容易产生浪费现象, 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费核拨大多都是参照往年的运行情况来确定, 因此各污水厂为了保证次年的充足经费, 必然产生一种“今年不多用, 明年就吃亏”的心理, 这是监控体制问题的症结所在。

1.2 资金实力和技术管理薄弱, 将影响污水厂的正常运行

一方面是资金实力薄弱, 目前参与污水厂BOT建设的部分单位实力有限, 难以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 中控室、实验室和在线监测等管理设施的建设严重滞后;另一方面是技术管理力量薄弱, 现行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人才十分缺乏, 部分民营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专业管理队伍也将成为我市新建污水厂正常运行的瓶颈。

1.3 管网建设配套不完善

特别是许多县城的管网建设配套很差, 造成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偏低。还有个别地区配套管网虽已建成, 但是管网终端与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口对接却迟迟不能到位, 使配套管网形同虚设, 污水处理厂很难发挥作用。

2 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对策

2.1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需要市场化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的招标承包将以跨地区、跨行业的形式出现。招标承包就是在健康的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规则来实现运营成本的控制并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污水处理厂摆脱旧体制束缚、迈向现代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折点。同时, 明晰产权是城市污水处理厂转制的重要环节。只有建立明晰的产权关系才能使产权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分离并真正实施投资组织制度和经营组织制度, 这是企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特征。政府管制必须以维护有效竞争为前提。城市污水处理厂引入竞争机制后, 要保持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相对平衡就必须以维护其公平竞争为前提。只有明晰产权关系、确立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确保企业收支平衡的定价策略和财政补贴措施, 并且利用行业拍卖机制来选择生产运营者, 才能促使生产运营者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

2.2 必须抓好运行管理, 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

各县 (市、区) 政府是本地区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的责任主体, 在污水处理设施建成投运前, 要对运行管理提前谋划, 及时建立健全各项监督管理制度, 明确日常监管机构和责任内容。要理清政府、监管部门和运营商在运营管理中的权力和义务, 加强对运营商的日常监管和引导, 加强管网运行的维护管理。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的指导和日常监督检查。省建设厅要出台运行管理政策, 指导县 (市) 污水处理设施按规范运行。省环保厅要对县 (市) 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指标进行监测, 确保达标排放。为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 应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监管力度, 力求使污水处理厂规范运行。例如可以充分利用在线监测仪器的作用, 严格控制污水处理收集量和处理后排放的水质, 使污水处理厂能够收集到的污水都必须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同时, 各污水处理厂应与各纳污企业签订纳污协议, 协议条款要清晰、责任要细化, 且应按要求对各纳污企业安装取样井和可控阀门, 便于对纳污企业进管水质的监管。另外, 根据《城市污水处理收费管理办法》, 各乡镇应加快办理生活污水收费听证手续, 早日收取生活污水处理费, 减轻当地政府的财政压力, 确保污水厂正常运营。

2.3 要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确保治污设施平稳运行

污水厂治污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操作人员需要一定的专业文化素质, 操作人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环境污染设施能否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厂应选择培养合适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梯队, 为污水处理厂平稳运行提供智力支持。对上述做法有困难者, 可以通过聘请常年技术顾问答疑解惑。同时, 要不断的对内部职工和专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2.4 要精心组织, 强化技术管理, 确保安全生产

污水处理厂设备先进, 技术质量要求高, 在日常的运营中, 责任重大。为了保证运营质量, 杜绝安全事故, 我们在技术上要高要求, 在质量上严把关, 在组织上巧安排。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较强的质量安全意识, 认真抓好质量和安全工作, 加强对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2.5 完善管网建设配套

政府要高度重视, 加大配套管网建设力度。污水配套管网是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污水处理厂持续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管网规划、建设要与城市新区建设、老城改造、城市道路、小区建设等统筹考虑, 扩大污水管网覆盖范围。一是整合各类专项资金,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进一步用足用好中央财政配套管网以奖代补专项资金, 同时积极协调省发改委加大省级资金投入力度, 将中央、省级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污水配套管网建设不完善的市、县, 以提高市、县建设完善污水配套管网的积极性, 加快建设完善污水处理配套管网;二是强化督查督办, 督促地方配套资金足额到位。专项资金下达后, 上级主管部门不定期对各市、县进行督查, 要求各市、县政府高度重视污水配套管网建设, 保证地方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 各市、县要结合城市规划, 统筹建设, 加快完善已建成和在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 特别是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 力争要做到“厂网并举, 管网先行”。

3 结论

总之, 我们要从优化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着手, 认真抓好城镇污水处理工作, 真正把改善人民生活环境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仕林.对污水处理市场化改革的思考[J].环境经济, 2004 (5) .

篇4:农村污水治理存在问题

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現状

(一)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复杂

农村生活污水来源大致分为五种:一是餐厨污水,由于排放的污水中油脂成分大,不利于净化处理。二是生活洗涤污水,这类污水磷含量较高。三是厕所污水,有条件的农村已逐步开始建造埋于地下的化粪设备,集中处理厕所污水,但仍有不少农村还存在露天的化粪池。四是禽畜养殖污水,这类污水往往含有丰富的氮、磷成分,排入河道后导致富营养化。

(二)农村居民环保意识薄弱

目前,农村居民接受到的关于用水的环保宣传仅仅停留在“节约用水,人人有责”、“请珍惜每一滴水”的层面,这个层面仅仅只是“用水前”层面。而“用水后”层面,即对污水的排放、控制、处理、再利用以及对随意排放造成的法律后果等的宣传力度太少,无法达到告知乃至警示的目的。

(三)污水处理管网缺失落后

由于农村大多为自建房屋,没有建设统一的污水处理管网,使得生活污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附近的河道。目前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农村自行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将收集到的生活污水采用地埋式耗氧生物技术进行处理后,排入附近河道,但往往会因为资金问题导致处理设施无法正常使用。二是经收集后输送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这种方式主要存在于靠近市区和中心城镇的农村地区,通过排污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污水处理。三是生活污水经排污沟渠至化粪池简单处理后排入河道,这种方式很容易发生生活污水渗入地下或溢出沟渠,对土地造成污染。

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的法律问题剖析

(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法治理念不足

农村污水治理法治理念是农村污水治理的内在要求和精神实质。农村污水治理法治理念是否深入人心,决定着农村生活污水依法治理的法治效果。换言之,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政府应依据法律法规来治理农村污水,其他利益主体也要依据一定的规则来治理污水;只有各利益主体都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并遵守一定的规则,树立依法治理、有法必依的法治理念,那么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应该不是问题。然而,由于我国农村法治建设还不健全,加上新农村建设带来的现代思维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导致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法治理念的不足。

(二)农村污水治理专项立法缺失

各国都非常重视保护水资源。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于1899年制订了《河流与港口占有法》,被认为是美国最早的有关水污染控制方面的立法。当然,我国也不例外,从1979年开始,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水法律4件、行政法规20件、地方性法规160多件和水利部等部门规章90件、地方政府规章170多件和规范性文件组成的水法律法规体系。另外,2008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了再次修订。虽然我国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但从关于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来看,基本都是建立在城镇模式上的,对于农村水资源保护的规定却很少,很难有一套以成文的形式确定下来的保护条文。

(三)法律实施强制力保障不足

法律的实施离不开强制力作为保障。从现行的关于水资源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来看,虽然涵盖的面比较全面,但是具体的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上,实际操作性还不够。例如,对行为人污染农村水资源将承担何种责任,法律上并未明确规定,由于立法机关未细化具体的责任后果,执法机关没有做到真正的有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终导致人们对法律法规的轻视。

三、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法律对策

(一)加强法制宣传,树立法治理念

由于农村大多远离城市、居住比较分散,以及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容易导致相关法律知识无法有效传达到农村居民手中。水污染防治工作又离不开农村居民的支持,农村居民的环境保护观念是农村水污染防治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类信息平台,比如电视、微信、微博等,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及相关政策的解读,进一步引导和鼓励农村居民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加强农村水资源的保护。

(二)完善法律制度,有效保护水资源

一方面,协调好地方建设法律制度。要充分考虑农村实际,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合理投入和使用水利资金、加强水资源科研发展以及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等。另一方面,协调好城乡发展法规制度。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要将城市污水治理的成功经验用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过程中,积极建章立制,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完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政策。鼓励和实施农村地区水资源保护的优惠政策,努力维护农村居民的合法利益。

(三)重典立法,控制水污染主体

水污染主体一般分为因疏忽大意、监管不力导致污染的主体,和因受到利益驱使而随意排污导致污染的主体,要遏制这两类主体的违法行为,必须重典立法。

1.借鉴国外污水治理经验

在水污染违法行为方面,日本进行了十分细致的规定,大多数水污染违法犯罪行为均要承担刑事责任,对不同区域的水污染、水污染致死伤及毒害水质等行为,均能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进行高额罚金或监禁的惩罚规定。

2.细化水资源保护责任

地方政府在污水治理过程中要明确以下三点:一是根据实际情况,划分水资源管理区域。二是建立水资源保护主体责任制。根据河道大小,设置专人负责,责任到人。三是强化社会主体的监督机制。明确农村居民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杜绝偷排抢排现象。

3.加大对污染者的处罚力度

篇5:农村污水治理存在问题

赤峰市农村水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保护治理措施

本文分析了赤峰市农村水环境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改善农村水环境的主要措施.

作 者:许民 Xu Min 作者单位:赤峰学院,环境与资源管理系,内蒙古,赤峰,024000刊 名: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FENG UNIMERSITY年,卷(期):25(11)分类号:X506关键词:赤峰市 农村水环境 存在问题 措施

篇6: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是社区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因此加快社区治理步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已成为促进康巴什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康巴什区委改革办把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作为今年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深入哈巴格希街道、滨河街道、青春山街道、康新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康巴什区城市社区治理基本情况及成效

康巴什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自2015年实施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提出了“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的创新性社区治理模式,社区体制机制基本确立。政府增加了经费投入,社区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发展壮大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社区居委会,一支是社会工作者,有效协助政府工作,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社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社区服务站解决了党、政、社事

就要求社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动适应社会管理发展变化,建立健全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社区服务市场化程度不够,许多服务领域缺少服务标准、服务规程,多数服务产业化程度极低,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缺失,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程度较低,服务设施闲置和服务设施不足的矛盾并存。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居民活动室少,停车位不足以及收费高,物业管理不到位以及不作为,开发商遗留的房屋质量问题,小区地下管网破损以及管理权限不明等问题。

(三)社区工作人员不稳定,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从事社区工作的人员包括三部分,一是街道、社区干部,改革后下沉到社区工作,这部分人员较少,工作任务繁重,而且流失较严重;二是以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为主的居委会业委会人员,他们社区管理积极性较高,但在年龄、素质方面与新形势下社区建设与管理的要 求不相符合,并且工资待遇较低;三是社工及社会组织成员,这部分人员较少,工资待遇较低。因此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且缺少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待遇较低。尽快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建设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已成为推进社区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当务之急。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人少任务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为居民服务不及时,社区活动居民参与度低,自治意识不够,没有按照文件要求发放社区人员相关补贴等问题。

(四)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三社联动和配合有待进一

系。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严格执行“准入制”,真正将社区准入制度落到实处。建立社区治理统一考核机制,减少各部门对社区的多头考核,同时加大对相关部门向社区指派性工作的考核。将直接为群众、企业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街道,增强街道的服务力、执行力。加大执法下沉力度,加强安全、物管、执法等工作人员的配备,减少社区行政性事务,理顺街道公共管理职能,真正行使社区公共服务职能。

(二)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建立社区公共服务项目清单,通过向居委会与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政府行政性事务的开展问题。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的公益性需求,通过社工、社会组织提供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机制、新领域。以求助电话、社区服务网站和短信为载体,构建一个覆盖全区、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活类、资讯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服务求助网络。建立社区服务平台,推行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打造“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

上一篇:二XX六年工会工作总结下一篇:家庭农场发展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