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2024-04-14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共7篇)

篇1: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在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上的交流发言

中共☆☆县委书记☆☆☆按照会议的安排,现将☆☆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情况作简要汇报。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建

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加大思想解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和干部作风转变的力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预计全县实现GDP10.7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5920万元,年均增长,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万元,年均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0元,年均增长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年均增长39.7。初步形成了以林业、电力、建材、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烤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按照烤烟种植面积实现连年翻番的目标,大力发展烤烟产业,至2005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7000亩。以引进☆☆集团为龙头,做强做大畜牧业,使全县畜牧业产值突破1亿元。切实加大以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2万亩。以交通、能源、通信、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十五”期间,实现1.2万人口脱贫。-http:///

(二)工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县进一步确立了“工业强县”的理念,突出林、电、建材加工业的主体地位。制定出台了我县《关于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产权,理顺机制和利益关系,加速资源盘活步伐。加大扶持林产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建立了年生产能力达10万m3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提升了林产品加工水平。投资7亿多元的☆☆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有效拉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建筑建材业完成了水泥厂50万吨旋窑技改,全县水泥生产能力突破百万吨。紧紧围绕老工业区的实际,攻坚克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工作程序,妥善安置职工,提高改革成效,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以来,在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工作的同时,通过盘活优势资源引资上亿元,着力实施了一批以城市街道、城市广场、体育运动场为主的城市开发项目和县城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修缮了部分老街道,集中整治了一批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的问题,引导市民规范行为树文明新风,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发展意识,力求树立起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县“普九”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育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高考上线率连续几年名列全市前茅。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日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基本落实,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和关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的地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切实加强了对研究编制《☆☆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的领导,立足发展优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化县情认识,认真分析找准存在的不足,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在原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形式,既符合实际,又贯穿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提炼,于11月24日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了认真讨论、评审,确定了“十一五”规划提纲。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是: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3;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00万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

篇2: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五年来,我们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切实加大思想解放、招商引资、结构调整和干部作风转变的力度,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预计全县实现gdp10.7亿元,年均增长11.5%;财政总收入5920万元,年均增长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万元,年均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元,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00元,年均增长6.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亿元,年均增长39.7%。初步形成了以林业、电力、建材、畜牧业和生物资源开发为主的经济发展格局。

(一)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突出抓好烤烟、畜牧业等优势产业。按照烤烟种植面积实现连年翻番的目标,大力发展烤烟产业,至2005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7000亩。以引进☆☆集团为龙头,做强做大畜牧业,使全县畜牧业产值突破1亿元。切实加大以订单农业、特色农业为主的冬季农业开发力度,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2万亩。以交通、能源、通信、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整合资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深入推进,“十五”期间,实现1.2万人口脱贫。

(二)工业化发展取得新进展。全县进一步确立了“工业强县”的理念,突出林、电、建材加工业的主体地位。制定出台了我县《关于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林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明晰产权,理顺机制和利益关系,加速资源盘活步伐。加大扶持林产工业,加快技术改造,建立了年生产能力达10万m3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提升了林产品加工水平。投资7亿多元的☆☆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有效拉动了电力产业的发展。建筑建材业完成了水泥厂50万吨旋窑技改,全县水泥生产能力突破百万吨。紧紧围绕老工业区的实际,攻坚克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规范资产处置工作程序,妥善安置职工,提高改革成效,增强了企业活力。

(三)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以来,在完成县城总规修编工作的同时,通过盘活优势资源引资上亿元,着力实施了一批以城市街道、城市广场、体育运动场为主的城市开发项目和县城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修缮了部分老街道,集中整治了一批影响市容市貌和居民生活的问题,引导市民规范行为树文明新风,增强市民热爱家乡、建设家园的发展意识,力求树立起新形象。

(四)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县“普九”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教育基础条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中、高考上线率连续 几年名列全市前茅。医疗卫生体系改革不断深化,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突发公共卫生救治体系日趋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财税体制改革、农村税费改革等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基本落实,社会弱势群体得到救助和关爱。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巩固了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县的地位,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情况

在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根据中央、省、市关于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有关精神,县委、县人民政府切实加强了对研究编制《☆☆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工作的领导,立足发展优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深化县情认识,认真分析找准存在的不足,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方向,组成强有力的工作班子,负责规划的编制、起草工作。在原有《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完善提高形式,既符合实际,又贯穿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初稿,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提炼,于11月24日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议,进行了认真讨论、评审,确定了“十一五”规划提纲。

“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宏观调控目标是:到2010年,gdp总量达到2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财政总收入达到1.1亿元,年均增长13%;县级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600万元,年均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8亿元,年均增长2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6.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年均增长7%。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扎扎实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县情再认识,立足科学发展,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继续坚定不移坚持“开放活县、产业立县、文化兴县”战略,努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目标,树立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的理念,大力倡导事在人为、贵在实干的思想,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招商引资,真抓实干,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重点,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切实抓好以“新发展、新风尚、新环境、新农民、新保障、新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稳定粮食、调整结构、发展烤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继续抓好扶贫攻坚工作的基础上,把沼气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县委、政府将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制定强有力的措施,在全县形成大干沼气建设的热潮,以每年4000口的速度递增,苦战三年,使全县沼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以此促进农村种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改厕、改灶、庭院建设,带动村容、村貌的改善,推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最终推进农村两改。

(三)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立足优势,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着力做强做大林业、电力和建材。按照搬强、搬大、搬活的要求,认真做好水泥厂和木业公司的搬迁工作。全面深化盐业、矿业改革,整合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切实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四)打造“文化☆☆”为重点,提高城镇化水平。立足优势,从产业支撑、建设风格、文化培育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着力培育一批能够在市场上有实力、有规模的龙头企业,培育品牌,从而带动全县产业的发展。二是着力打造县城,从城市规划入手,在规划布局、建设风格、城市文化培育中体现县城☆☆风貌。三是引导干部群众共同培育☆☆文化,共同承担起宣传☆☆文化的历史重任。

(五)以构建和谐☆☆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建设。按照人与人和睦相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着力在完善社会功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做好工作。教育方面,抓好教育发展和规划建设,在消除危房的同时,重点打造☆☆中学,扩大高中招生,积极筹建初中部。卫生方面,完成县人民医院的搬迁建设和全县85个村卫生室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保证所有村卫生室达标,从明年起,全面实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15万农民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体现到党和政府的关怀。高度重视扩大就业,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建立和谐社区、和谐乡村、和谐机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全县人民安居乐业。

篇3: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主要是研究部署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县级各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工作责任与任务,以利加快我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级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乡镇规划的推进。下面,我就“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同志们在工作中参考。

一、高度重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

“十一五”是我县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编制好全县“十一五”规划,对于在宜宾天原化工新区入住XX后,加快我县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县域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政府是制定规划的主体。

从“十一五”开始,原来的“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这是适应体制变化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变革。计划侧重指令性,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规划则侧重指导性,强调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制定规划的主体是政府,推动规划实施的主体也是政府,因而规划什么内容涉及政府的职能范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超出政府职能范围的事无须政府去规划,只须政府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如何尽快为企业和个人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也是需要规划的。因此,“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市场不能发挥作用或难以很好发挥作用的领域;二是制度变革或制度环境的建设。因此,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二)规划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

规划体制是经济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宜宾是全国“十一五”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国家要求试点市县必须改革规划体制中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部分,对规划编制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功能、规划内容、编制程序、编制方法进行全面改革。市县规划应该是最贴近人民、最有约束力、最具可操作的规划,但目前却是规划体系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同时,按照国家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今后将逐步减少单个项目的审批,先批规划再谈项目,纳入规划的重大项目,不再另行申报核准,只需要履行备案手续。重大项目如果进不了国家规划,启动建设就很困难;凡申请国家财政资金的项目,必须列入规划。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规划工作。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十一五”规划编制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体现这一新的时代精神,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规划理念,改变传统的规划理念和思维定式。关键把握好五条:

(一)坚持以人为本。要从过去“五年计划”唯GDp论中解脱出来,在规划体制中体现以人为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从就业、收入、居住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编制规划,而不是单纯地从国内生产总值、产业和投资出发编制规划。要把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纳入发展战略,把转变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而不再是简单地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编制规划。从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出发谋划城镇的发展布局,改变盲目追求城镇土地扩张的倾向。履行好本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同时,把外来人口纳入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的服务范围。GDp应由企业去创造,而不由政府去创造,政府主要应该为企业创造GDp构建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二)坚持空间均衡发展。重视规划的空间性与区域性,要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和谐发展,重点强化全县经济区域布局、城镇化布局、基础设施布局(尤其是交通、能源、水利、市场)、土地综合利用布局、资源与环境保护布局(森林、水、矿产等资源)。同时,要为XX空间均衡发展创造条件。

一是城乡协调、南北统筹。城乡差异,最根本的就是城镇与乡村工业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协调就是要促进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化的协调发展,南北统筹就是科学布局“南竹北果、北工南旅、长江流域城镇群”,实现经济与人口在一定空间的协调发展,即一个地区有多少GDp,应该有大体相当的人口。

二是区域协调、跨区发展。要拓宽发展视野,跳出行政区域界限、具体产业领域或产业边界,把我县发展融入川西南、成渝两地和川南区域发展,根据区域内产业、资金、人口等要素流动特点,科学谋划我县化工、旅游、食品等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明确功能定位,以扩大我县资源配置空间。

三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我县人口众多,平均每平方公里594人,仅次于翠屏区,居全市第二位,而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人与自然协调发展难度大,尤其是岩区、矿区。岩区、矿区要减少人口增长、扩大森林植被,有条件的岩区要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长江、绵溪河流域可吸纳人口,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丘陵地区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四是重复建设问题。“十一五”期间,我们要更加重视区域分工,明确我县的功能定位,尽可能减少项目的重复建设。

(三)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谋化发展要考虑需要与可能,要从我县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电力、交通运输力等的承载能力,特别是不可交易和运输的资源承载能力出发,合理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发展不能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要处理好当代与后代、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如我县工业、城镇发展最适合的区域应该在长江沿线及绵溪河流域,而其他乡镇扩大城镇、发展工业都要受到水资源短缺的制约。

三、有关“十一五”规划的几个问题

做好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四个问题:

(一)科学预测宏观经济环境。

1、中国经济运行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投资膨胀向消费膨胀的传导受阻。投资膨胀引起生产资料需求膨胀,再引起消费资料需求膨胀,就会带动物价大幅上涨。这是过去的一条规律,但现在,投资品价格上涨,并不一定导致最终消费品价格上涨,投资膨胀引发消费膨胀的传导机制不灵了。其原因是:第一,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商品价格也必然下降。如手机、家电、汽车等。第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市场价格受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如这几年汽车价格的频频下调。第三,中国的市场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除煤、电、油、运等少数商品和服务外,绝大多数商品依然供过于求。这种基本的市场关系,决定了消费品价格难以大幅上涨,也意味着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约束,受购买力制约,不能再单纯靠投资推动。第四,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一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高收入者消费已到一定程度,再提高的空间不大,收入低者想消费却消费不起;二是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健全,居民养老、医疗、子女教育等支出预期增加。因此,投资必须讲究高质量,我市重点投向天原化工、向家坝电站、五粮液的后续产业链,能源、交通、旅游、食品等薄弱产业领域以及教育、卫生、文化等人文关怀领域。

2、新一轮经济增长特征发生重大的变化,最引人注目的是重化工业的快速增长。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机械工业、钢铁工业(包含冶炼、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工业及相应的采掘工业)、化学工业三大产业群高速增长。因此,化学工业应成为我县发展的主导产业。

3、区域合作更加广泛。“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建设将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区域间合作将更加广泛。就我县而言,近期应立足川南、川西南地区与成渝;远期则应放眼长江流域、泛珠江三角地区。

(二)正确审视我县发展优势。

XX发展有以下五大优势:

1、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随着宜宾天原化工新区的入住;金沙江水电资源滚动开发,向家坝水电站的开工建设;川南旅游环线的资源整合;循环经济及新型工业化的全面推进;以及以成渝高速环线建设为标志的成渝经济圈的加速启动,必将推动我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2、历史文化悠久。XX自东晋穆帝永和二年建立汉安县始,已有1658年的建县史,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具特色的四张文化名片:川南民居活化石--夕佳山古典庄园,中国戏剧摇篮--国立剧专旧址,中华工艺奇葩—XX竹工艺,长江文化瑰宝--XX奇石。

3、交通区位优越。XX位于万里长江之畔和宜宾、泸州、自贡三市之交,是宜宾的东大门;处于长江黄金水道、川南旅游环线和即将启动建设的成渝高速环线宜泸段的重要交汇处,且紧邻宜宾、泸州两大国内航空港。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已具雏形,通畅便捷。

4、产业资源富集。XX农林资源丰富,拥有30万亩竹、10万亩橙,“果、畜、竹”初具规模,水果被誉为“中国夏橙第一县”;“绿色化工、食品加工、橙竹加工”三大产业链具有独特资源优势。文化旅游资源独特,拥有国家4A级风景区蜀南竹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夕佳山古民居、“中国戏剧圣地”国立剧专旧址、仁和百竹海等景区。水和天然气资源富集,长江水资源用之不尽;两条日输气量达600万方的天然气管线贯穿县境,开发利用潜力巨大(2007年以后,天然气紧张状况将逐渐缓解)。

5、劳动力富余。全县城乡富余劳动力高达20余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0万人,其务工所带回的资金、技术、信息及观念的改变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因此,编制全县“十一五”规划,一定要正确审视自身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挖掘发展潜力,做大做强“绿色化工、食品饮料加工、橙竹加工”三大产业链。

(三)“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内容。

1、空间布局规划;

2、国土利用和国土整治规划;能源、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开采和利用规划;

3、城镇体系发展规划;

4、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发展规划;

5、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6、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福利保障、就业等社会公益事业规划;科学研究和重大公共性技术开发规划;

7、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规划;

8、人口规划;

9、法制建设、体制变革(包括财政、教育、卫生、文化等改革,城乡统一制度和区域统一市场建设等)、行政区划调整和政府职能转变规划;

10、对外开放进度和区域协作规划等。

这十个方面都是具有外部性的公共产品领域,或者是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行业,或者属于制度变革领域。

(四)充分发挥项目支撑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后劲所在。项目建设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载体,在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县项目工作长期滞后,特别是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只有项目名称,没进行项目规划、可行性研究、论证评估,致使大批需要建设的项目无法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对外招商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必须突出做好项目规划工作,以项目为依托,围绕项目编制“十一五”规划。

在项目谋划上,各乡镇、各部门要围绕自身优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按照市场导向,围绕“十一五”规划重点内容的十个方面,紧密结合我县经济总量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支柱产业、财政负债重的现状,筛选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拉动作用、可操作性的大项目、好项目,并作好储备包装,争取国家投资和对外招商引资。

四、“十一五”规划的主要任务和时间要求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总体规划已委托西南财经大学编制,相关的协调工作由县发展和改革局牵头,县级各部门、乡镇要尽全力配合西南财经大学做好课题调研接待与资料搜集工作。今年6月底前初步形成“十一五”总体规划思路,提交各部门讨论,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县政府审定;7-8月完成总体规划草案文本编制(初稿),并作好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9-10月将规划草案文本向社会公布,广泛征集社会各方意见,汇总修改后报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审定修改并报市规改办,与市级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作好衔接。全县“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于2006年初提交县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颁布实施。

(二)县级重点专项规划。

全县有8个重点专业规划,由以下部门负责完成:

1、《XX县“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由县经济商务局负责。

2、《XX县“十一五”城镇发展规划》,由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

3、《XX县“十一五”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

4、《XX县“十一五”交通建设发展规划》,由县交通局负责。

5、《XX县农业七大综合配套体系建设规划》,由县农业局牵头负责,县林业局、水利局、畜牧食品局、农机局等单位配合。

6、《XX县“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由县旅游和文化局负责。

7、《XX县“十一五” 教育发展规划》,由县教育局负责。

8、《XX县“十一五” 医疗卫生发展规划》,由县卫生局负责。

各有关单位务必于2005年6月底前提交专项规划(初稿)报县规划办(设在县发展和改革局),8月底前完成专项规划送审稿文本报县政府并抄送县规划办(县发展和改革局)。

(三)部门规划。

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民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水利局、林业局、畜牧食品局、农机局、扶贫办、农能办、城管办、科技局、档案局、体育局等部门要完成“十一五”部门发展规划,并于8月底前提交部门规划文本到县规划办(县发展和改革局)。

(四)乡镇规划。

各乡镇务必于10月底前提交乡镇“十一五”规划送审稿文本及电子文本到县规划办(县发展和改革局),由县规划办汇总后报县政府。

五、加强领导,确保规划编制工作圆满完成编制“十一五”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要求高,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确保高标准、高质量完成规划编制任务。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把规划编制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要根据工作任务需要,安排能力强的人员,制定好的工作方案,落实规划编制经费和规划论证经费,确保规划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调研,理清思路。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对一些关系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重点对“三农”问题、社会发展环境、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经济结构调整、社会保障、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理清发展思路,突出工作重点。

(三)密切配合,通力协作。规划编制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就能做好的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配合。大家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统一协调,做好本地本单位的规划编制工作。县发展和改革局作为“十一五”规划编制的主要职能部门,要站在全县经济发展的高度,统筹谋划,牵头组织、协调好规划编制工作,搞好项目的组织实施。各参与部门要积极配合,认真做好本行业、本领域的规划编制工作。同时,要特别做好部门之间、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

(四)集思广益,提高社会参与度。各规划编制单位要采取多种方式,为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开辟通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公开征询意见。凡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规划,要采取社会公示制度。县电视台和县党政网要就“十一五”规划的相关问题开辟专栏,开展讨论。

(五)加强对规划工作的考核和督查督办。为了进一步强化规划工作,县政府已将“十一五”规划列入今年对乡镇、部门的目标考核。同时要建立规划工作定期交帐和督查督办制度,每月对规划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对规划工作开展得好、规划质量高的单位要给予表彰,对规划工作不重视、工作质量差和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单位要给予通报批评。

同志们,我县“十一五” 规划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到我县“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关系到宜宾作为全国“十一五”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城市规划体制的改革。规划体制改革试点质量要求高,任务重,时间又非常紧迫。因此,要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承担单位及全县各乡镇、各部门齐心协力,紧密协作,扎实工作,圆满完成我县“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

篇4: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编制好“十一五”规划,对我县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完成全面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天,县政府召开的全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迈入新的阶段。会上,有树县长、德勇副县长还要作重要讲话。下面,我就“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讲几点具体意见供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按照规划的对象、功能和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对我县“十一五”时期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全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编制好全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纲要)、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镇乡规划,是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总体规划的指导功能。

总体规划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要,是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及制定经济政策和年度发展目标的依据。

“十一五”规划,以2006—2010年这五年为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可以展望到2020年。“十一五”的总体规划,主要是提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任务、战略布局、政策措施;制定全县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确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重大工程和产业布局及相应的政策措施。“十一五”规划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减少应该由市场机制发挥作用领域的内容,进一步充实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优化发展环境等政府履行公共职责的内容,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要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要改变规划内容无所不包、涉及领域过宽的状况,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突出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要政策,更好地发挥总体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

(二)做实做深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为企业决策和引导社会资金提供参考。

从“十一五”开始,政府决策建设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能编制规划的领域,要先编规划,后审项目。今后投资管理将大量减少单个项目的审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规划的研究编制、衔接审查以及实施过程的监督、评估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把专项规划做实做深,充分体现该领域的特点,要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保障措施可行,实现政府职能从项目管理到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

编制好专项规划,首先要界定政府编制规划的领域,主要是政府履行的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其次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力争达到可供政府决策的深度。第三要根据规划对象的特点和任务,科学决定规划期。科技、教育、电力、交通、城镇建设等专项规划,可以规划到2020年。根据上述要求,我县专项规划体系将编制水利、电力、交通、通信、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编制土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资源性专项规划;编制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专项规划;编制农业、工业等领域的重点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经县委、县政府同意,重点确定了“十一五”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十一五”城镇发展规划等8个重点专项规划。

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实际,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小城镇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市场建设等领域,编制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项规划,或将上述方面有机地融入总体规划之中。有关职能部门或行业协会,要指导帮助企业编制企业发展规划,通过编制规划,明确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筛选论证项目,为编制相关专项规划提供依据。从“十一五”规划开始,要专门编制重大项目建设布局规划,以及与其配套的项目规划,使五年规划更有针对性,更具操作性。

二、加快“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度

根据省、市“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工作方法和步骤,我县“十一五”规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4年底以前为前期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全县“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的调研,起草专项规划。经县委、县政府审定安排了19个重点规划调研课题,各课题单位都精心组织,狠抓了落实,保质保量完成了规划重大课题的调研,为“十一五”规划的科学编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2005年10月底以前为规划起草阶段。6月底前初步形成“十一五”总体规划思路,提交各部门讨论,修改完善后报县委、县府审定,再作进一步修改完善,并将修改完善后的“十一五”总体规划思路上报市规改办;7-8月完成总体规划草案文本编制(初稿),并作好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的统筹衔接;9-10月将规划草案文本向社会公布规划草案文本,广泛征集社会各方意见,汇总修改后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定修改并报市规改办,并作好与市级总体规划及各专项规划的初步衔接。

专项规划的起草要先于总体规划进行,各有关单位于2005年6月底前提交专项规划(初稿)报送县规划办(县发展和改革局);8月底前完成专项规划送审稿文本及电子文本报县政府并抄送县规划办(县发展和改革局)。各有关单位要认真做好与总体规划纲要和上级对口部门的衔接。乡镇规划于10月底前提交乡镇规划送审稿文本及电子文本。

第三阶段:2005年11月至2006年初为规划批准公布阶段。“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经县政府讨论通过后,提交县人代会审议通过,正式颁布实施。各专项规划报县政府审批、发布。各乡缜“十一五”规划须经各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同时,制定规划实施跟踪方案,建立规划实施监督保障体系。

各乡镇、各部门要按照上述要求,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当前的工作重点是,要结合本地、本部门的实际,抓紧组织进行“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和编制工作。同时,要及早着手,开展重大项目的筛选和论证工作,做好各类、各级规划编制工作的衔接。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与总体规划的编制同时起步并超前进行,及时为总体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提供依据。各乡镇、各部门要于6月10日前将负责该项工作的负责人、联系人名单及通讯方式报县发展和改革局。

三、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几点具体意见

“十一五”规划是按照规划体制改革方向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各级各部门在规划编制工作中,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努力完成规划编制任务。在具体工作中,要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加强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全面分析环境,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清晰的发展思路,是编制好具体规划的重要前提,也是规划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开阔视野,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一些纵向和横向问题等,都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要抓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研究本乡镇、本行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对一些事关“十一五”发展的重大问题,比如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基本实现工业化的途径和重点任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加快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特别是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总体思路;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支撑等等,都要及早着手,组织力量开展研究。要通过全面深入的课题调研,认真分析研究所处的环境和发展现状,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措施。

(二)突出工作重点,增强针对性。

“十一五”时期,我们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许多突出问题亟待解决。在有限的规划期和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不可能解决全部的问题,要突出重点,坚决改变那种面面俱到、针对性不强,什么都点到,但都难以解决问题的弊端,把规划编制得务实一些,更多地关注产业支撑,更多地阐述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成为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规划。

一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关键是要坚持“五个统筹”。具体到县域发展的层面来说,主要是要从重物轻人,转向以人为本,重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健全社会公共服务、保护资源环境等与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要从重经济、轻社会,转向经济与社会并重,在注重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提高社会效益,实现经济与社会共同进步;从重国内、轻国外,转向统筹考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既要发挥自身优势,更要积极扩大对外开放;从重经济发展轻资源环境,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好发展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突出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途径。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强县富民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必须遵循和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我们在规划编制工作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并以此统筹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分析问题、确定目标任务、制定改革措施都不能脱离这个根本。

三是要突出体制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创新是发展的源泉,没有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目前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追根溯源,大多都可以归结到体制或机制上。“十一五”的“规划”尽管和以往的“计划”只有一字的差异,但最根本的体现,是在规划理念上、体系上、程序上、方法上的大胆改革和创新。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一定要体现改革和创新的意识,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消除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体制性障碍,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是要突出项目支撑。建设项目是中长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规划,就是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所做的战略谋划和具体部署,最终是要体现到具体项目上。不论是总体规划还是专项规划,如果离开了项目支撑,就缺乏可操作性,就无法实现预期的规划目标。国家提出,本届政府决策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先编规划、后审项目。这对我们今后的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就是要将一些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列入规划,引导社会资源向政府鼓励的领域配置。近年来,县委、政府把项目建设置于经济工作的突出地位,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已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因此,我们在编制“十一五”规划的工作中,要特别重视并切实做好对项目的谋划。首先,要吃透县情,认真分析经济发展面临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深入研究国内外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动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精心筛选论证一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项目、好项目,为我县“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提供可持续的项目基础。要把项目的谋划与支柱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园区建设、城镇化、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及发展循环经济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能形成骨干财源的生产性项目。其次,要加快项目前期工作,搞好项目包装。这是向上争取项目和对外招商的基础和前提。再好的项目,不去做扎实细致的前期工作,也只是空中楼阁,难以实施。项目前期工作包括项目选址、水文地质勘察、市场效益分析、环境影响评价、建设条件落实等多个方面,涉及到规划、土地、环保、金融等多个部门,需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国家新的投资体制改革政策实施后,对需要国家审批的项目,条件要求更严格了,市场准入的标准更高了。各乡镇、各部门和各企业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项目前期工作,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项目进行论证和包装,完善项目的各项前期手续,打造一大批成熟的项目,建立各种类别的项目库,为“十一五”时期项目建设打好基础,为县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备足后劲。同时,要研究好上项目的机制,培育投资和招商的主体,调动方方面面上项目的积极性,搞好项目建设。

(三)搞好协调衔接。

县发展改革局承担着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我们将认真履行牵头组织和协调职责,加强与各部门的联系,搞好分工协作与配合,研究解决规划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业务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要及时相互提供阶段性规划成果,使相关规划工作协调推进。要加强各级各类规划的衔接和协调,切实做到下一级规划与上一级规划相衔接,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相衔接,相关的专项规划之间相衔接。衔接的重点主要是部分领域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与手段、基础设施布局、土地供应、城镇建设、投资安排等方面。通过衔接,避免出现目标相互矛盾、发展重点相互错位、支撑条件相互不配套等问题,使规划真正形成合力。

(四)改革组织方式。

要采取公开、透明、开放的方式,把“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过程变成全县上下共谋发展大计、共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各规划承担单位要将专项课题和重大项目研究推向社会、推向市场,提高透明度和开放度,实行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规划草案初步形成后,要组织规划咨询、论证、评估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询意见,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

同志们,做好“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对于加快XX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确保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绘制出我县“十一五”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美好蓝图。

篇5: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为了推动我县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___,围绕坚持以人为本,控制人口

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目标,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把人口和计划生育作为___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在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同时,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综合调控,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和改善人口结构,为___的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二)发展思路

1、拓展人口计生管理职能,实现人口综合调控。人口和计划生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因此,在充分发挥人口和计生管理职能的同时,争取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争取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争取社会各界的全力帮助,只有这样,才能稳定人口的综合调控,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任务的完成。

2、落实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不但要落实人口的生育政策,而且要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加大对计划外超生的处罚力度。全面落实好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增加奖励经费的投入,使计划生育的各项激励机制真正在育龄群众中有吸引力。

3、以人为本,全面推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十到户”活动,全方位开展计划生育负责服务,为育龄群众释解生理和心理上的难题。加大资金投入,重点搞好“关爱女孩”行动。坚持实施婴儿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生殖道感染干预工程;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工程,全面提高我县的人口素质。

4、健全机制,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目前,我县在人口问题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出生婴儿性别比失调,特别是二孩出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这将成为我县今后长期要综合治理的一项工作,因此,要形成齐抓共管的综合治理格局,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的整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健全制度,明查暗访,案件举报有奖,确保我县人口安全。

5、健全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体系。要严格执行国务院《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充分发挥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的作用。首先,对外出务工人员要坚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外出已婚育龄妇女签订协议书;其次,对下岗职工仍然由原单位管理,改制企业职工由接管企业法人代表管理,破产和倒闭企业职工实行“双向管理”;再次,对流入育龄人员按现居住地行政区域管理。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目标

1、人口指标

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32.2065万人之内(不包括机械变动人数)。计划生育率95以上,人口性别比控制在110:100之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2‰以内。

2、基础设施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投资1500万元建设改造七琴镇中心乡所计生服务大楼,沂江乡计生服务大楼,荷浦乡计生服务大楼。在河西片选择一个计划生育中心乡所。改造其他9个乡所的服务大楼。

“十一五”期间全县135个行政村的计划生育服务室都要有二间工作用房,满足计划生育服务工作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需添置如下设备:恒温培养箱、输卵管通液仪、血凝自动分析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带暗视野显微镜、微型计算机及打印机、宫腔镜、彩超、麻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自动分析仪、心电图机、X光机、臭氧消毒机等。中心乡所需添置如下设备:阴道镜、乳腺诊断仪、宫腔镜、彩超、麻醉机、双目显微镜、万能手术床、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尿自动分析仪、血凝自动分析仪、心电图机、X光机、臭氧消毒机、离心机、优生检测仪、无影灯、恒温培养箱、输卵管通液仪、心电监护仪、呼吸机、带暗视野显微镜等。一般乡所需添置如下设备:阴道镜、乳腺诊断仪、离心机、优生检测仪。

加强计划生育工作队伍的建设。按照上级的要求,县计划生育服务站需要专职化验员、药师、男性保健医师、麻醉师各一名,内、外科医生等。每个乡镇计生办应配备6人以上,要保持技术人员3人以上,其中要有1名以上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技术人员。135个村委会应配备年龄在40岁以下,有初中以上文化的女性计生专干。

“十一五”期间,县计划生育委员会每个股室均应配备一台微机,全部上宽带网、政务网。县计生委要建立一个计划生育网

站。各乡镇计生办要与县计生委联网,并全部接通政务网。

篇6: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县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是一篇关于会议讲话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由县发展计划委牵头,组织县经贸委、县水利局、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办公室、明珠公司联合编制的《[]县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于近日完成,待县政府审定后上报市计委纳入遂宁市电力工业“十一五”期发展规划,并在我县颁布实施。

该规划着重对涪江[]段水电资源梯级开发、平衡水电丰枯期和用电峰谷期供用电、协调县电网与国家电网输供关系、全县电力系统现代化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从电源建设、高低压输配线路网络建设与改造、操控管理计算机自动化改造等都规划了具体的建设项目,并提出了项目建设的工作措施。该规划的实施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能源保障。

《[推荐]县电力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编制完成范文网【】

篇7:县执行十五计划和编制十一五规划工作汇报

一、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区创建高水平、高质量“普九”乡镇10个;小学、初中、残疾儿童入学率分别达到100%、99.35%和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巩固率达99.6%。

高中阶段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区高中阶段累计招生4860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6.97%。其中,普通高中招28960生人,比“九五”增加16617人;中等职教招生19648人,比“九五”增加 15599 人。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比例进一步趋于合理。淮中、楚中由原来的10轨左右分别扩大到32轨、40轨,各二星级学校由4-6轨扩大到10-15轨。职业学校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6.1%,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4%;创建省级职教示范专业2个。

教育服务经济能力得到增强。非盲率达99.9%,青壮年在岗人员培训率达50%以上,全区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05年。车桥镇、淮城镇、林集镇、宋集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成为江苏省重点成人校。全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60万人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4.8万人次,培养致富骨干1.5万人,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大。淮安中学成为国家示范高中、省四星级学校,并投资1.6亿元,建成新校区;楚州中学成功购买了淮阴师院楚州校区,已进入省三星级高中行列;吴承恩中学、范集中学、车桥中学先后成为二星级高中。创建省级示范初中6所,省级实验小学2所;市级示范初中7所,市级实验小学3所,市50强中心小学12所。目前,已有60%的学生在优质学校就读。创建省示范性实验幼儿园2所,省基本实现现代化幼儿园2所,淮安市一类幼儿园8所,乡镇中心园均达市二类园标准,全区城乡学前三年(3-5 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2.03%,学前一年儿童入园率达94.8%。创建4所省级德育先进学校、10 所市级德育先进学校、2所市级绿色学校、2所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实验)学校。

二、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五”是楚州区教育基本建设大发展的五年,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积极开动脑筋,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五年仅向省争取资金就达4486.30万元。全区累计改善办学条件总投入49943.97万元,新建扩建校舍407655平方米,改造维修旧校舍239338平方米,添臵课桌凳127664套。

中小学危房得到全面改造。2001-2002年,全区中小学先后改造危险校舍222104平方米,消除了全区各类学校原有的危险校舍,建立了学校危房当年新增当年消除的改造保障机制。

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到位。全区先后撤销完中1所、职业中学2所、初级中学15所、小学332所,圆满完成了“十五”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任务,使学校布局结构得到合理调整,教育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臵,定点学校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三新一亮”工程全面实施。2003年起,全区农村中小学校实施了以课桌新、课凳新、讲台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三新一亮”工程,共添臵单人课桌凳81391套,维修单人课桌凳71406套,新添臵讲台2504张,维修讲台884张,新改造安装通电照明设施教室3182口。

“六有”工程建设任务全面完成。2004年以来,全区142所农村中小学按先试点、后推开的工作思路,全面实施了“六有”工程建设。2005年区政府将这一工程列为全区重点工程和为民办实事15件项目之一,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到10月底,“六有”工程攻坚战已全面告捷。全区新增校园绿化21.8万平方米,新铺校园硬质路面26.9万平方米,新建校园排水管系3.8万米,新建、改建学生宿舍3.2万平方米,新建、改建卫生食堂1.9万平方米,新建、改建水冲式厕所1.9万平方米,购臵、维修学生双人床铺6602张,购臵饮水机、保温桶2111台(只),总投入资金5138.4万元。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加速推进。根据农村中小学实施布局调整 后的实际需要,为切实解决学生上学行路难,消除学生家长后顾之忧,2004年启动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先后建成乡镇中心小学寄宿制校5所,4所学校正在建设之中。

教育现代化进程明显加快。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加快全区基础教育的发展。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数量由“十五”初的100多台发展到1万多台,有计算机教室的学校数由“十五”初的两三所发展到180余所,13所学校建成了校园网,建成了楚州教育门户网站。全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总投入超亿元。到2005年,“校校通”工程建设全面完成所有定点完小以上学校全部建成计算机教室,实现宽带上网,同时满足开设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要求。学校内部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创建了10多所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50余所内部装备合格学校、窗口学校,30多个合格实验室和图书室,全区所有中小学实现了“二机一幕”进教室,添臵400多套多媒体设备,用于添臵图书、实验仪器以及电教设备的投入5000万元以上。

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在管理体制改革上,健全和完善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认真做好取消农村中小学“零户管理”相关工作,恢复了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一级财务单位的银行帐户,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一费制”,教育经费管理更趋规范。理顺了乡镇教育管理体制,教育办彻底撤销,人员全部分流,进一步明确了文教科员、中心初中校长、中心小学校长职责,强化了责任,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办学效益。

在办学体制改革上,民营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办学之路的探索给我区教育注入了活力。淮安中学、第三中学成功实现联合办学,兴办了外国语、文通、曙光双语等一批民办学校。为协调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的均衡发展,教育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定,较好地解决了在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在人事制度改革上,首先,我们继续实施全员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实行末位待岗和转岗交流制度,试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离;完善考核制和结构工资制,体现优绩优酬,建立起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其次,积极做好充实校长后备干部人才库工 作,通过竞争选拔,共有36名同志进入了人才库,其中有26名同志被选任为中心初中或中心小学校长,让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走上了领导岗位。第三,改革教师分配和调配制度,对新分配的毕业生采取“凡进必考”,根据全区教育发展规划和招师计划,通过公开考录补充教师,共考录毕业生821名。

四、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五年来,全区共有25142人参加高考,向高校输送毕业生13000人,录取率51.7%,其中本科录取5335人。对口高考参加考试1580人,专科以上达线率为98.4%,其中本科达线率为25%。自考毕业生727人。近年来,中考成绩一直名列全市榜首。

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全面实施了校园、课程、团队、活动、家庭、社会“六大育人工程”,开展了“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着力加强制度、师德、班主任队伍建设,严格执行《楚州区学校德育工作考核评估标准》。各中小学校还充分挖掘和利用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新旅陈列馆等一批得天独厚的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符合青少年特点的德育活动。努力促进德育工作与地方发展和时代需要相结合、与学生发展需要相结合、与教师师德提升需要相结合、与教育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教育管理进一步强化。出台了基础教育质量评估标准和方案,建立健全了教研、视导、学科基地建设等项制度,实行了教育局领导定期到学校蹲点调研,坚持了高中半月例会制度,成立了学校常规管理督查队,长年工作在基层学校,对学校管理进行全程跟踪考核。学校八大管理全面加强,各乡镇、学校尤其加大了教育教学过程管理力度,使教学“五认真”真正落到了实处。教育督导和教学视导力度明显加大,从办学思想、教育管理、教学质量、硬件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督导评估和随机督查。

教学研究进一步深入。注重学科建设,小学阶段以中心教研组为阵地,初中阶段以学科基地为平台,高中阶段以中心备课组为龙头。建立定点联系,各校与省内名校建立对口合作关系。坚持科研兴教,组织了全区教育科研培训,开展了课题立项和中期 管理研究培训,召开了课题、结题鉴定会,举行了教育科研论文和教案评比。“十五”课题省级立项5个,滚动课题3个,市级课题47个,已全部完成结题任务。

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坚持“行政推动、上下联动、均衡发展”的思路,组织教育骨干去国家级、省级实验区考察学习,参加各级大型专题培训;邀请全国知名课改专家、教学专家来楚讲学、献课。加强对英语、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管理,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出台了《全区校本课程开发指导意见》、《全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强化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创建课改先进学校,9所学校被评为市级课改先进学校。2004年,淮安市“农村小学课程改革工作会议”在我区顺利召开,城东、车桥两乡镇6所小学为大会提供了现场,区教育局被评为市课改工作先进单位。

特色教育进一步推开。采取稳扎稳打、层层推进、步步为营的创建方法和步骤,对全体中心初中和中心小学校长进行了系统培训,确定了12所中小学为试点单位,2004年9月试点学校全面启动特色学校建设。2005年召开了中小学特色学校现场观摩会,对面上产生了推动作用,目前,已创建有特色项目的学校50所。

五、队伍素质显著提高

师德建设常抓不懈。出台了“五条禁令”、《教师礼仪规范》、《楚州区中小学师德评估方案》,从依法执教、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等方面对师德进行量化考评。积极开展“三评促教”,着力引导广大教师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身言行,倾心教书育人,自觉为人师表。

师能建设形式多样。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加强“三级师资培训网络”建设,并先后选派20多名骨干教干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考察学习,拓宽视野。继续实施听课证制度此外,邀请了省教科所所长成尚荣、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省教育厅副厅长周稽裘、北师大课程中心赵德成博士等省内外专家、学者来楚作校本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等专题学术报告。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在全 区开展了“百所学校结对帮扶、百名教干挂职进修、百名教师交流支教”活动,并将“三百工程”作为一项制度长期地开展下去。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高、职高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100%、98%、91%、71%、65%。

六、教育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切实加强行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着重在党风廉政、行风建设、案件查处及信访稳定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重点加大了对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和对各类违法乱纪行为的查处,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体系,对违规者严格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有效杜绝了源于教育内部的乱收费。财务管理和财务审计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行校务公开,特别是基建招标、物资采购一律公开操作,杜绝一切暗箱活动。在区行风评比中,年年被先进单位。

积极帮扶特困学生。全区通过“育才助困”工程,共资助特困大学生263名,资助金额达55.3万元。通过实施校园“绿卡工程”、乡镇政府设立专项基金、学校减免、动员社会力量赞助等途径,各类学校累计共减免学杂费529万元,受惠学生达18253人次;共计发放助困资金达88.6万元,受惠学生达8207人次。2005年为26212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发放了省发的免费教科书。

努力创建“平安校园”。积极开展学校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学校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检查整治行动,召开创建“平安校园”现场会,开展中小学生告别“三室两厅一吧”宣誓签名活动,为创建“平安楚州”作出了贡献。

牢固坚持依法治教。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加强教育行政干部和教师的普法教育。创建市级依法治教先进学校 所,全区学生犯罪率控制在万分之二以下。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全区共创建校务公开先进学校8所。

“十五”期间,全区教育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但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与教育加快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十五” 期间全区各类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经费投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但由于我区经济基础薄弱,学校历史欠帐太多,加上近几年教育重点工程建设,很多学校债台高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有的学校难以维持;相当一部分学校校舍紧缺。所有这些,给教育现代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制约。

二是普、职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按照要求,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招生比例应为1:1,但目前而言,我区职教规模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加之办学形式还比较陈旧,就业渠道不畅,导致职教的吸引力不强。这样不但影响了职教本身的发展,而且还影响了高中阶段普及率的提高。

三是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素质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偏低是当前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尤其是边远乡镇,教师缺编现象相当严重,高中、职中重点学科和部分专业教师配备不足。

四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依然存在。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城乡之间、公民办之间、校与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严重制约了楚州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不能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公平教育得不到保障。

2006年工作重点

一、突出管理重心,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切实加强全方位管理。强化领导部门管理职能,对教育局机关职能科室、乡镇总校提出明确要求;强化学校常规管理,重点是教育教学管理;强化管理督导评估工作,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二是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在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以及评价体系的建立上,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引领作用,帮助各校形成切合实际的操作方案与实施规程。

三是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小学教研工作抓薄弱点,初中教研工作抓增长点,高中教研工作抓突破点,教科研工作抓结合点。

二、扩大优质资源,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是继续巩固“普九”成果。抓好“控流”工作,开展“双高普九”先进乡镇创建活动。

二是努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组织实施“图书仪器装备工程”;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学校网站及校园网的建设,“两中心”毕业年级逐步普及多媒体教学;进一步巩固改危、布局调整和“六有”工程成果。

三是积极开展各类创建活动。按照“硬件从实、软件从严”的原则,加大各类创建工作的指导督查力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一是大力推进人才强教。着力师资培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培养一批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实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改革教师录用制度。

二是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千方百计改善农村教师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创设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和环境;实施“三百工程”和教师派遣交流制度。

三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认真贯彻执行《教师礼仪规范》、《楚州区中小学师德评估方案》,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巡视督导机制,并将督导检查结果纳入学校目标责任制考核与教师年度考核的内容。

四、发展职成教育,努力增强服务地方经济能力 一是扩大职教规模。吸引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组建职教集团,形成规模效应。

二是不断创新教学模式。规范职教教育教学管理,做好“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做好省级示范性专业创建;强化基地建设,做好实验实训型职业教育向产业型转变。

三是加强成人中心校建设。做好人员配备,完善基础设施,做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两后”培训。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设良好育人环境 一是认真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完善和加强德育内容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建设,打造红色旅游景区特色教 育平台。

二是认真抓好校园安全工作。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三是认真抓好扶贫助学工作。实施“育才助困”,落实“两免一补”,不让一个学生因贫辍学。

四是认真抓好行风建设。全面推行“一费制”,加大乱收费治理力度;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推行校务公开。

“十一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强教育与科技、文化结合、为实现楚州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主要目标

围绕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区教育事业总的发展目标是: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及其它各项工作均排在淮安市前列,所有学校基本达到合格学校的要求,70%以上的学校基本达到现代化标准。

“十一五”期间各类教育事业主要发展目标

1、基础教育

——不断巩固“普九”成果。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98%以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0%以上,小学在校生巩固率100%,初中在校生流失率达到省规定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校校通”工程达标率达100%。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80%以上。全区所有幼儿园者都有较大发展,在城区新建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或一所省级现代化幼儿园。在农村分片创建或新办1-2所省级现代化幼儿园和5所市级一类幼儿园。——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区80%以上的定点小学具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白马湖农场、南闸镇、朱桥镇各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入学率达90%以上,普、职招生比达1:1,普通高中巩固现有规模,着力内涵提升。

——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淮安中学创建五星级高中,楚州中学创建四星级高中,吴承恩中学、钦工中学、车桥中学创建三星级高中;省市示范初中达到20所,市级实验小学达到10所。

——加速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城区学校和乡镇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基本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创建教育现代化示范乡镇5个。

2、职业教育

——在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人数达到占高中阶段教育人数的50%。“

——以职教中心为龙头,组建职教集团。吸引社会资金,新办2所年招生千人规模的民办职业中学。

3、成人教育

——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两后”培训,农村劳动力年转移培训500人左右、“两后”年培训人数2000人以上。

——加强各类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十一五”期间,全区青壮年从业人员培训率达40%以上。

——创办市级示范成人校4所,再争取至少1所乡镇成人校进入省级示范行列,建立和完善1个市级以上社区教育实验区。

4、师资队伍

——切实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完善培训网络。2010年,全区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9%、97%、90%、70%。70%小学教师达大专以上文化水平,50%初中教师达本科以上文化水平,95%高中教师达到本科以上文化水平。

——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的全员素质提高培训 五年内,每位教师完成不低于240学时的在职非学历进修,培训的重点是“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和师德教育”,确立终身教育思想,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和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增强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育改革的能力,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显著提高。

——组织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

遴选50名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参加高级研修,为他们成为新一代中小学教育专家打下基础,并带动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选拔500名教师参加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充分发挥他们在推进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带头和辐射作用,不断促进区级骨干教师梯队的更新。

——组织实施中小学校长参加各种层次的培训

组织中小学校长参加岗位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新任校长培训不少于30学时,提高培训不少于200学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培,学用结合,注重实效,更新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效果。

5、办学条件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投入25000万用于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校舍10万平方米,当年消除新增危险校舍,新建寄宿制学校20所,全面实施合格学校建设和现代化学校建设。

三、主要措施

(一)深化改革、促进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我区教育在“十一五”期间要实现健康稳步发展必须继续深化改革。通过学习,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通过改革,优化教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通过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1、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兴办职业中学。

现有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已可以满足初中毕业生就读普通高中的需求,引资办学的重点应放在兴办民办职业教育上,“十一五”期间,在政府统筹下,吸引民间资本,争取创办2所年招生 在千人以上的民办职业学校。

2、全面推行用人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教育人才市场运行机制,教师实行全员聘任制,通过定编、定岗、聘任、考核,促进人才的优化组合与合理流动;在分配制度上,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机制;校长实行公开选拔和考核任命相结合,积极推行校长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完善校长负责制,积极实施“名校长工程”。

3、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德育规程》,对学生切实加强“五爱”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德育基地建设,实施“校园育人”、“课程育人”、“团队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家庭育人”等“六大育人”工程;发挥德育基地的育人功能,发挥课堂德育主渠道作用,上好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加强德育在其他各学科的渗透;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教育学生。进一步提升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运用现代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严格教学“五认真”,提高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走“高质量、轻负担”之路;注意对学生动手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优化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训练,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动的能力。

——积极、稳妥地推进新课程改革。规范课程秩序,深化课本教研,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努力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点加强对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校本课程的实施与管理。深入探索与实施新课程相适应的关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制度和评价体系。

——进一步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继续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面施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快体育场地建设,80%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设施达到省级标准;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积极开展各种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健康水平,培养学生正确的艺术审美和鉴赏能力。

4、深化学校后勤服务改革,吸引社会力量办后勤。

学校的食堂、卫生室、浴室、宿舍等服务设施要做好为师生服务工作的同时,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并吸引社会资金和学校共同开发服务项目;学校的微机房、图书室及其他教学设施可有偿为社会服务。

(二)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楚州教育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十一五”期间,在用人体制改革的同时,将继续花大力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同时要加强教育内部体制改革,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制,加强考核,优化教师队伍。

1、多渠道引进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实行教育行政部门统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建立以教师资格为标志的职业资格制度,摆脱时间和地域限制,诚聘优秀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引进上下功夫,以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

2、大力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业务素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激励广大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通过脱产进修、自学考试、函授、岗位培训、教学基本功考核等形式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掌握计算机应用、多媒体教学等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和教育科研活动,向教师传授新的教学理论和业务知识,传递教改信息,增强教师的研究能力。

3、大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建设。中小学校长必须持证上岗,并有计划地接受培训,以提高在职校长的理论素养、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加速骨干教师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到2010年,基本形成骨干教师梯队,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善于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新型教师队伍。

4、加强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增加对教师进修学校的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教师进修学校要切实担负起教干、教师培训的责任,为基层服务,为教学服务。

5、进一步加强城乡教师交流,促进教师合理流动。

6、切实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使教师收入逐年提高。

7、健全教师奖励制度,对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除国家、省、市所设的奖项外,我区也要建立健全正常的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表彰、奖励制度。通过舆论宣传以及搞好每年一度的教师节庆祝活动,促进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三)用足用活政策,增加教育投入 建立并完善以财政拨款为主,其它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相结合的体制。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进—步拓宽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1、认真落实教育投入“三增长、一优先”的政策规定,切实保证政府财政拨款有较大幅度增长。

2、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根据规定筹措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经费。

3、采取措施,保证地方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基金、义务教育发展基金征收政策的落实,确保征收经费能按时到位。

4、继续动员社会各界捐资助学,集资办学。

5、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力量和海内外各界人士,以民办、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捐资助学、投资办学。

6、继续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合理使用教育经费;进一步规范中小学 校收费行为,维护教育的良好形象;切实加强会计基础工作,全面实行会计工作电算化,实现教育经费财务管理的现代化,管好用好教育经费,努力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效益。

7、加强财务审计工作,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切实做好本级预算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维修审计、局管干部离任审计工作。

(四)切实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认真贯彻实施《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职教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教育法律、法规,将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通过大力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依法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依法保障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依法解决教育上存在的经费短缺、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

加强教育执法和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行为、违法事件和违法人员,依法治教,促进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强化教育督导职能,进一步加强对教育工作的行政监督。教育督导部门要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及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保障教育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教育目标的实现,为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坚持义务教育年审制度,不断巩固“普九”成果。

(五)加快实施教育现代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学及完小以上学校均建成实验室,并达省二类配备标准。全区定点完小以上学校均建成标准化计算机网络教室,全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中心小学、中心初中及区直学校普遍使用学校管理软件处理日常事务,乡镇总校及区直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之间通过网络联系,实现无纸化办公;所有完全中学及乡镇中心校建成校园网。全区所有中小学毕业班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加强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装备资源的作用。所有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均正常对学生开放,学校与学校 之间加强交流,实现装备资源的互补和共享。

——通过对教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关知识的培训,使绝大部分适龄教师能应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六)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教育行风建设 ——在所有教干和教师中坚持不懈地开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教育,提高全市教职工特别是教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

——坚持不懈地加强教育系统的行风廉政建设,教育广大千部和全体教师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为人师表。

上一篇:小括号(第74页) 教学设计 教案下一篇:党校研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