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道文化

2024-05-05

孔子的孝道文化(精选九篇)

孔子的孝道文化 篇1

一、孝道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确定

1. 明确孝道教育的目标

对小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小树立孝道理念,让他们学会孝敬父母,赡养父母,并且不断地给予父母精神上的安慰,进而促使全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的风气。具体讲可以分三个层面。

(1)小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孝敬父母光荣,子女应该孝敬父母这一道德认同,使每一位在校生掌握新的孝道规则并恪守之;使每一位毕业生为能在学校较早地接受系统的孝道教育而自豪,使每一位家长毋庸担心孩子将来的孝道状况。

(2)中而言之,就是形成区域特色,打造新时期渌渚人的精神品牌。

(3)大而言之,便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古代孝道的精髓得以延续,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2. 确定孝道教育的内容

以感恩教育、养亲教育、敬亲教育为孝道教育的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由浅入深,从灌输教育逐步变成学生的道德认同,分年级确定孝道教育的具体内容,使孝道教育的实践具有梯度性。

(1)一、二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倾听父母”的教育。

(2)三、四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帮助父母”的教育。

(3)五、六年级,应着重对学生进行“理解父母”的教育。

二、孝道教育途径与方法的选择

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共同努力。但最有效的途径是在学校,主要靠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

1. 基于地方孝道文化资源,在品德学科中渗透孝道教育

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课程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的主要人文学科,其课程资源是指根据教学对象所处的区域中具有独特内容和形式的各种形成品德课程因素的对象来源,其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它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基于学校地域特色,在道德教育视阈中开发与利用以周雄孝道文化为核心的品德课课程资源,是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实现课程整体优化的有效途径。

所以,我们去挖掘与周雄有关的资源的人文文化,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在品德课备课时细细琢磨,选择怎样的资源比较合适?这样精选周雄文化中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展开学习,取得实效。

捕捉周雄文化中的“孝心”。在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有《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如何回报家人的爱,教学重点提到懂得理解体贴家人。在周雄的历史故事中有非常好的资源,如《冰中捕鱼》、《雪地驮母》等,可以将这些资源运用于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使品德课贴近学生生活现实与学习的激情,对学生是非常好的引领。

捕捉周雄文化中的“热心”。周雄故事中有《治病救人有求必应》的记载,《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和睦相处》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邻里之间需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说话、做事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对邻居的困难热情帮助。教学中以《治病救人有求必应》故事为佐证材料,既情真意切,又有利于增强可读性。

捕捉周雄文化中的“仁心”。在《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有《退一步海阔天空》一课,教学目标重点是宽容他人的过失,又要提醒他改正缺点。周雄的故事其中有《慈母严训子。孝子名副实》,故事本是讲述他母亲严厉教训儿子,周雄非常孝顺原谅母亲的错怪。

在实施的策略上,要注意抓住细节,激活文本与资源的联系。精选的周雄故事进入课堂后要经过教师的创造性处理,才能引导学生激活自己的思想,触动他们的心灵。面对长长的故事,怎么优化这宝贵资源呢?可以将周雄最感人的几个细节放大,让学生在课堂上细细地感悟、设身处地地体验。还要整合生活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课外实践体验。让学生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举措。比如在课堂学习讨论了感谢父母的行为后,在班级里开展“小周雄”评比。让模范人物的言行引领并激励学生。在第二课时的品德课上,根据学生自己平时的实际言行,来评比哪位学生像周雄一样在生活中体贴父母。

同时,对其他学科也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孝道教育,特别是作文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敬老系列小作文的写作活动。其它学科也根据教材实际,有选择地渗透孝道教育。

2. 开发孝道教育校本教材,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校本化

要使孝道文化的传承转变为学生感恩、养亲、敬亲的实际孝行,学科渗透仅仅是诸多途径的一种。此外,根据学校实际,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有机结合,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开发“孝道教育”学校课程。本着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抛弃糟粕,吸收精华,将周雄的尽心尽孝和助人为乐的事迹编写成校本孝道教材《德育》,该教材分《尽心尽孝篇》、《助人为乐篇》、《孝道故事篇》三篇,每个班级每周安排一节孝道课,实现孝道教育进课程(校本课程),用孝道文化来净化学生的心灵。

在近5年使用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重大改编,把孝道校本教材拓展为孝道文化校本教材,以《孝心·爱心·诚心》命名。

3. 开展孝道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践行孝道

确立孝道教育基地。将与校园仅有一墙之隔的孝子湾公园(周雄纪念馆)确立为学校的德育(孝道教育)基地。各班定期带学生到德育基地参观并身临其境的接受孝道教育。该基地于2010年被浙江省文化厅、教育厅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孝道文化”传承教学基地,以孝道为特色的德育功能进一步得到彰显。

班会、敬老日并举,营造敬老氛围。学校把每周的周日定为敬老日。班会时间组织学生汇报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德育》、《孝心·爱心·诚心》和《思想品德》课本中关于孝敬父母的内容,定期召开主题班会。在校园内张贴孝道标语和孝道图片,使校园具有浓厚的孝道氛围。其次,各班定期出刊敬老板报;举行《孝心·爱心·诚心》读后感评比活动,定期举行孝道故事演讲比赛。

举办专题孝道讲座。利用重阳节等传统敬老节日,聘请乡贤为学生讲述周雄孝敬长辈、助人为乐的故事;开展师生签名活动,全校师生在写着“孝敬父母、尊老爱幼、以周雄为榜样,从我做起,从孝做起,让文明之花盛开”的长幅上签名。母亲节、父亲节等请一些“名”孝子进行现身说法,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感知什么是孝道。

指导学生人人撰写敬老日记。通过每周二篇孝道教育日记,让学生把道德认同外显为道德行为,让学生到家找事干,从小事做起,每天孝敬父母。

定期召开家长会,并确立以家庭孝道教育为核心的家长会内容,与家长共同探讨家庭孝道教育。

不断地利用重大节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

创建“一校一品”特色学校。以孝道教育为核心,基于周雄孝道文化挖掘与传承创建富阳市德育“一校一品”特色学校。通过开设孝道教育课,从不同角度展示课堂教学落实孝道教育这条主线。通过图版展示的方式,再现学校开展系列孝道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周雄孝心奖”评选活动,评选当代“孝子”;通过宣传“孝子”们的事迹,在当地形成了小手牵大手,人人敬老爱老,孝敬长辈、孝敬父母的良好社会风气。

三、孝道教育考核与评价的操作

学生日常评价的建立,是保障孝道教育健康、持续、扎实发展的必要条件,它是以学校评价为主,注重于过程评价。

1. 广泛开展学生自评活动。

2. 扎实搞好班级评价,在班级中广泛开展“争做班级小孝星”活动。

3. 积极进行校级评价,每学期举行一次校级十佳小孝星评选,通过学校校报《鼍江之星》,刊登其事迹。学校把各班获得校级十佳小孝星的多少作为评选文明班级的首要条件。

期末孝道教育的考核与评价是对学生阶段性的评价,以家长评价为主,评价对象是全体学生。学校精心设计了家长评价卡,教师则对50%以上的学生进行家访,以取得直接真实的评价意见;还把每一个家长对孩子的孝道评价记录存档,以此作为衡量我们孝道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依据。民主评选出年度小孝星。届时举行隆重的仪式,让年度小孝星发言,邀请多位家长代表和社会贤达人士参加。

从《论语》看孔子的孝道思想 篇2

摘要:“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孔子之前,华夏民族对“孝”的阐释已经蔚为大观,本文从儒家经典《论语》入手,结合前人观点和其他儒学著作,阐发孔子的孝道思想,并探究《论语》中的“孝”对今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孝;论语;孔子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美德之一。其实,孝的思想早在孔子以前就已产生,在西周的铜器铭文之中“孝”字从老从子,象征老人扶子之行,象征年轻人搀扶族中老者。“孝之本宜,恐非限于父母,诸父诸祖亦应善事。”(《金文诂林》卷八)在远古的氏族和部落社会之中,“孝”的意义是很广的,是指对本族中年长者的尊重、敬爱、赡养和祭祀[1]。随着家庭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和社会长时间的发展,“孝”也由对族中老者的尊敬变成对父母的关爱,成为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重要伦理规范,甚至在今天,对生者的“孝”更为受到重视。但是综观《论语》里的孝道思想,跟上古时期更为接近,那就是“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义务,还是忠于国家的品德基础,是成为一个合格的士的标准之一,在孔子那里,孝不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抚慰和祭奠。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引起传统意识形态的动摇,在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之下,传统宗法社会中维持人际关系的孝道思想也受到了严重冲击,子弑父、臣弑君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整饬社会秩序,重建孝道伦理的过程中,孔子起到了重要作用。

孔子的孝道文化 篇3

关键词:高职学生;孔子孝道观;人生态度

大多数高职学生的人生态度是端正的,他们怀揣着学好专业技能、找到好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报答父母养育之恩、报效国家的美好梦想。但是,仍有少数学生对于“人生是什么?我的人生该往何处去?”等根本问题,心存疑惑,以至于人生态度不端正,学习生活没有动力,甚至迷失了方向。学习孔子的孝道观,将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

一、高职生人生态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中心倾向突出

目前,高职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在全家人以“自己”为中心的环境中长大,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其突出表现是我行我素,听不得逆耳之言,不能尊重人与宽容人,难以与他人团结合作、和谐相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工作中越发需要团队协作,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将严重影响工作质量;不能接受他人的合理化意见,跳不出“自我”的圈子,不能虚心向别人学习,将影响自身技能的提高和德行修养的提升;过分地以自我为中心易在生活上进行攀比。

2.享乐主义作风盛行

享乐主义的典型表现就是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许多家长自己省吃俭用,给子女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导致有的学生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部分学生吃好的、穿名牌,用的都是高档商品,认为花的是自家的钱无可厚非。这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和感官刺激的行为,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变得懒惰。这是部分高职生在校不认真学习,毕业后不愿意找工作、不想做事,而成为“啃老族”的重要原因之一。

3.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少数高职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心中只有家庭对自己的责任。比如,理所当然地认为家里应该给他提供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一旦不能满足其要求,他们甚至以辍学为要挟。这与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因为,有的父母从来没有要求过子女对家庭尽一份责任,包括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当然,这也与学校忽视对学生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有关。一个连家庭责任意识都没有的学生,将来很难有社会责任意识。这样的学生,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恐怕只会向社会索取,成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二、学习孔子孝道观引导高职生端正人生态度

1.学习孔子孝道观,增强孝心意识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是为仁的根本,是一切德行修养的基础和起点。连父母都不孝顺的人,谈不上尊敬长者与他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孔子认为,孝顺父母不但要养亲,而且要敬亲、安亲。也就是说,除了从物质上满足父母生活的需要,还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让父母精神上快乐。可见,学习孔子孝道观,能让学生懂得尊敬父母、体贴父母,跳出自我中心的圈子,将个人价值观由自我中心提升到人我互动。

2.学习孔子孝道观,培养感恩意识

“养育之恩大于天”,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子女一辈子都难以报答的。因此,学习孔子孝道观,能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学生有了感恩意识后,教师还要引导其进行感恩行动,比如,从言行上尊敬、关心父母,体谅父母的辛苦,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等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改变享乐主义的生活作风。

3.学习孔子孝道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孝顺父母就要让父母省心。学生要专心学业,遵守纪律。“立业扬名、以显父母”,在今天仍能对人产生激励作用。高职学生要掌握一技之长,将来才能体面生活,创造事业,为社会发展尽一份力,为父母争得荣耀。这体现着子女对家庭的责任感,应该说也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人生目标。学生一旦有了家庭责任感,学习生活就有了方向和目标,人生态度自然就端正了。孔子倡导孝,还强调在家庭“孝亲”的基础上拓展开来,进而“泛爱众”,树立社会责任感。在學生有了家庭责任感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水到渠成。

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孝道文化 篇4

关键词:孝道文化,农村家庭养老

进入21世纪后, 中国也逐渐进入老龄化国家行列, 农村老龄化速度更是十分显著, 由于社会与经济的巨大改变, 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然而在这其中, 作为农村家庭养老的精神支柱——孝道, 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孝道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逐渐淡化正让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正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怎样才能让传统的孝道文化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下去是现代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孝道文化的历史积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的国家,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 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正是中华民族能够大发展大团结的重要精神支柱。在这其中, 孝道文化是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最为传唱、最为骄傲的。《诗经》:“哀哀父母, 生我劬劳”, “生我劳瘁”, “父兮生我, 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 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 出入腹我”。[1]俗话说:“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孝而亲不待”, 也有“父母在, 不远游”。这些话都是在说明孝敬父母的重要性, 同时也告诉我们, 什么都可以等, 惟有孝敬父母不能等,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我们与长辈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越来越少。我们要即时尽孝心, 行孝道。也正是中华民族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千年孝道文化, 才使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不倒, 得以国富民强。

二、孝道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重要作用

孝道除了是任何国家的老年人都需要的子女行为, 对于我国农村部分老年人来说更是终生的追求。由于我国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特殊性, 孝道文化和孝道精神在农村家庭养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今农村的经济收入、思想的开放性都较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有相对比较多的农民仍然有着最传统的“养儿防老”的思想。顾名思义这样的养老方式是让下一代对上一代进行赡养, 子女是否孝敬和赡养老人确实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子女对父母的赡养, 除了是法律所规定的义务, 也是一个人人格精神的体现。因为对于父母来说, 家庭养老的意义除了在经济上的给予, 更多的是精神上给予。所以很多学者认为不论社会养老保障多么的完善, 都抵不过家庭养老给老年人身心上带来的愉悦。然而只有子女有孝心, 存孝道,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才能够更加美满幸福。

三、孝道文化在农村家庭养老中的发展情况

农村家庭养老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与挫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 传统的孝道文化也正一点点被吞噬与淡化。现在很多的年轻人已经享受了作为子女父母对其的养育权利, 但是却没有去尽到作为子女应该赡养父母的责任与义务, 甚至有很多缺乏孝心的人做出了种种不良行为:对父母讲话态度恶劣、给父母脸色看, 在精神上折磨和虐待老人, 更有甚者打骂父母, 把父母当做工人使唤, 长时间的不看望父母, 对父母漠不关心等一系列违反孝道的行为。其中农村的年轻人由于文化程度偏低, 没有相对稳定的工作, 缺乏社会责任感等原因, 导致了这种现象的普遍发生。正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不再遵循孝亲敬亲的传统美德, 而更多地是对金钱和利益的追求, 以至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得不到家庭的温暖, 更体会不到家庭养老给自己带来的乐趣, 过去老年人追求的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也只能是奢望。

新型的家庭结构正威胁着农村养老中孝道的实现, 因为传统的养老模式大多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 然而新的家庭结构大多由一对夫妻加上自己的未婚子女组成的, 这就成为了影响孝道在家庭养老中实现的重要因素。农村年轻人进城务工, 精力和意识都不能集中地放在孝养老一辈身上。更重要的是, 传统孝道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已不复存在, 平等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家长的权威大大下降, 致使传统孝道受到严重冲击。[2]这一系列问题, 都制约了子女对孝道文化的重视, 以及为人子女尽孝道的义务的脚步。

四、树立新一代的孝道观念

“孝”在社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 起到的不再仅是简单地对父母的敬爱之意, 也承载着一个民族对千年文化继承和弘扬的责任。而怎样才能让孝道观念在现在以及未来的中华民族儿女的生活观念中传承延续下去, 这是现今很多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增强孝道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和提高知识文化一样, 应该从娃娃抓起。现在很多地方都鼓励学习传统文化, 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我国的传统文化, 让孩子们从小树立以孝敬父母为美德的思想。同时也要让榜样的力量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例如在2012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 她所做的就是孝道精神、孝道文化的活的体现。2012年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在给她的颁奖词中这样写道:“在贫困中, 她任劳任怨, 乐观开朗, 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 她无怨无悔, 坚守清贫, 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 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3]从小失去父母的孟佩杰, 从8岁开始照顾瘫痪在床的养母, 在2009年考上大学后也毅然带着自己的养母一起上学, 自力更生, 用课余时间打工赚家用, 是真正的大“孝”之人。然而她却谦虚地说:“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虽然生活艰苦, 但是孟佩杰毅然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婉拒了很多好心人的帮助, 孟佩杰最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小学老师, 和养母一起平安快乐地生活。这都是真实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例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尽的, 要给新一代树立正确的孝亲思想, 让孝道得以长远的发展与弘扬。让子女从小就受到孝亲观念的思想熏染, 从小就产生浓烈的孝敬父母的意识。同时也给家庭养老特别是农村家庭养老带来根本上的保障, 从而使老年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

孝道是一种传承, 父一辈子一辈, 父母把关心带给我们, 我们把照顾奉献给父母, 一代一代地传递, 让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延续。

参考文献

[1]陈瑛等.诗经·小雅·蓼莪.中国伦理思想史[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1]陈瑛等.诗经·小雅·蓼莪.中国伦理思想史[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5.

[2]郝亚飞, 丁立磊, 宋薇.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党史博采, 2008.11.[2]郝亚飞, 丁立磊, 宋薇.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家庭养老问题研究[J].党史博采, 2008.11.

孔子论孝道 篇5

内容: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

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解: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孟僖子

临终时嘱懿子要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父命(学礼)。

3:樊迟:名顺,字子迟,孔子的学生,比孔子小36岁。

4:御:驾车(指樊迟为孔子驾车)。

翻译:

孟懿子问:“怎样才算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礼仪。”

一天,樊迟为先生赶车,孔子便告诉他说:“孟孙向我请教孝道,我答覆他说,不要违背礼仪。”樊迟说:“这是甚麽意思呢?”孔子说:“当父母活的时候,应按规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死了,应按礼的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

章旨:

是言孝在不背於理。

短评:

所谓无违,便是人之事亲,自始至终,都要无违於理,并不是一味从亲之令,就算尽了孝道,这一点不可不辨一个明白。

内容: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2。”

注解:

1:孟武伯:仲孙彘,孟懿子的儿子,“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桑浩洌他的、他们的(一说指子女,一说指父母)。“其”

取第一义,此句可解为:做子女的常能以谨慎持身,各方面都做得很好,使父母

只担心他们的疾病,其它方面都可放心。“其”取第二义,此句则为:子女竭尽

全力孝敬父母,倘若用心过甚,反使父母不安,故作子女的,宜只以父母的疾病

为桑其它方面不宜过份操心。

翻译:

孟武伯问孔子怎样才是孝道。孔子说:“做父母的只是为孝子的疾病发愁。”

章旨:

是言人能以父母之心为心便可为孝。

短评:

父母爱儿子的心,无所不至,惟恐他儿子有病,常以为桑为人子的,能以父母

孝道文化之我见 篇6

一、孝道文化

“孝道”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沉淀。据史料记载,早在远古时代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孝”字。“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意思是一个小子搀扶着一个长着胡须的老者。《尔雅》云:“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老部》曰:“孝,善事父母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於道,不逆於伦,是之谓畜。”畜者,养也。由此可见,“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事奉和奉养父母的意思。

“孝”的本意是“善事父母”。孔子认为,奉行“孝”的全部过程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礼记》中也说:“生则养,没则丧,丧毕则祭”,养、葬、祭是奉行孝道的三大问题。其中,重点是“事生”,是“奉养”。其次是“慎终追远”,其中包含有“送葬”和祭礼,即追念父母。我们应该继承儒家孝道基本的、合理的思想,对父母奉行孝道。

谈到“孝”,首先是“敬爱”,儒家倡导对父母首要的是“敬”。何谓“事之以礼”,“礼者,乃敬也。”礼的核心是“敬”。“敬”和“爱”是联系在一起的,尊敬父母,是一切社会形态所一贯倡导的,是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准则。尊敬父母是孝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具体的内容。最重要的是要爱父母,是在思想感情上发自内心地真诚地爱父母。父母把我们带到人间,培养哺育我们长大成人。作为儿女理应奉上一颗孝子之心,使父母能够愉快地安度晚年。不敬者则视为不孝。

孝道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维系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孝道伦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精髓成为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在。孝道是儒学文化,是伦理道德,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浸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孝道不仅为中华民族所世代相传和遵从,而且也为世界各国所赞誉。在经济发达的韩国,则以无尽孝者,无立足于社会。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要倡导和睦、友爱、安定、团结的人伦之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孝文化,在全社会营造代际关系融洽、家庭和睦、孝亲敬老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孝道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孝文化所蕴涵的家庭以及家庭伦理观念是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之一。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我们调养生息安全的港湾。孝敬父母是做子女与生俱来的、始终如一的亲情回报。只有每个家庭的和睦,才有整个社会的安定;只有整个社会的安定,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和谐。家庭的和谐,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因此要以孝文化辐射整个社会,培养全社会孝心,弘扬孝德,推动孝文化的发展。

二、倡导孝道

孝道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文化之精华。“孝”能够派生出许多健康的社会规则,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孝道不同于社会公德,孝子应该在道德需要的最高层次上去实现对父母的“孝”,这是符合社会文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形成了人的精神的内在需要。孝道涉及一个人思想品德和言行,最基本的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是自觉的发自内心的付出,是用真爱去孝顺父母。孝道,是以孝为本的理法规范,是尽心尽力奉养父母的德行。孝道的实际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根本上讲,孝,是人类返本报恩、敬本心理所使然。我们民族提倡“士有百行,以孝为先”的道德规范,用子女的孝,使父母从生活到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安慰,感到幸福和自豪。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百德孝为先,孝是做人的根本,在我们心里应一直蕴藏着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这种亲情关系世代相传,是维系中华民族特有的代际情感的纽带。虽然时间在推移,但我们每个人心中永远不能忘却父母的养育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唐代诗人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诗句,使我们更加深深地体会到父母给予儿女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亲情血浓于水。我们在一天天地长大,父母在一天天地变老,当我们不能在父母身边陪伴时,要常回家看看。善待父母,敬养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维系血脉交融的子女与父母的深情。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积极倡导宣传孝道文化,加强孝亲敬老教育,提升人们的道德素质,促进家庭和谐,代际关系融洽,进一步促进建立在家庭和谐基础上的社会稳定。

三、以人为本,提高人口文明素质

我国孝道文化历史悠久,孝亲敬老代代相传,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是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需要依法治国,而且需要以德治国。提高人口文明素质,要坚持德育为先的原则。

“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在家庭美德中,首条就是孝敬父母。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有39519万家庭。家庭安宁促进社会稳定,而孝正是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家庭和谐的重要保证。孝道是和睦之家的前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我国有许多孝道故事被广为流传。早在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鹿乳奉亲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话。国人一向讲究孝义为先,以“尊老”为荣,孝敬老人是人类生息繁衍的亲情之爱,是家和万事兴的重要根基。开展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应引起社会各方面普遍重视,把孝文化列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宣传内容。在家庭的启蒙教育中,从幼小的心灵进行这方面的熏陶,使孩子从小就懂得以孝敬老人为荣,瞻养父母是一种神圣的义务。在学生中宣传“忠、孝、礼”等传统伦理道德,培养良好道德行为和高尚孝道情操的一代新人。在整个社会实现国家在社会上扶助老年人,公民在心目中敬仰老年人,儿女在家庭里孝敬老年人,营造全社会崇尚孝道、培育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谐的社会氛围。

父母中有年青人、中年人,还有老年人。特别是老年父母,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处在社会发展的边缘地位,容易受到社会的排斥,他们更需要全社会的关注,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基本权益,实现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怀、社会对他们的关爱、家庭对老年人的体贴。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的尊严,使老年人真正同其他社会成员一起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老年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播者,也是维护社会和谐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阅历深,能够将更多的经验传给青年一代,能够帮助年轻人做出合适的决定和选择。弘扬孝道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确立对他们的关心、爱护和尊重的人文精神,在全社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积极地投入和亲切的关怀,注重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解除其心理的孤独及其他一些负面情绪影响,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综上所述,孝是人间一种高尚美好的情感,它的本质是亲情回报,它的功能是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它对家庭和睦、相亲相爱共享天伦之乐和社会安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们要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既是人们外在的道德规范,也是人们内在的主观意识。

孔子的孝道文化 篇7

1 孝道文化校园建设活动的主题思想是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 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施意见》为依据, 以学习实践《弟子规》为主线, 以推进师德建设、学生德育工作为重点, 以全面提高培养质量为目标, 结合时代精神, 结合学院实际, 结合企业需要, 全院动员, 全员参与, 大力推展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及企业文化教育, 使学生懂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身体力行, 进而达到“明事理、增修行、长智慧、得利益”的目标, 不断提升师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为学生的未来和幸福人生奠基, 为铁煤集团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

2 具体的教育形式

2.1 传统文化进课堂

要发挥课堂教学的导向性作用, 开设《弟子规》必修课, 使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联系学生实际、点滴渗透、潜移默化。制定以《弟子规》为主线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大纲, 以学习实践《弟子规》为主线, 包括《三字经》、《四书》选讲、两个家训、百家名言选讲、古代文化知识简介、名作赏析等, 晨读《弟子规》。

2.2 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抓好骨干培训

首先要解决好教师, 特别是班主任的思想认识、身体力行等问题, 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 老师首先做到, 每位员工都应该做到, 用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学习《弟子规》应当跟师德建设相结合。要求教师, 人人会背《弟子规》, 并进行考试, 努力为学生们做出表率, 真正做到言传身教。学院统一制定教师自勉词, 印制在学习笔记、工作手册等扉页上, 提醒并规范教师的言行。

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带头引领作用。将采取内部培训、交流研讨等方式, 通过座谈讨论、讲座、行为示范 (如礼仪) 、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 培训好教学骨干、班主任骨干、学生骨干。在目前已经全面启动的基础上, 由点带线, 由线带面, 有条不紊地抓好骨干培训。

2.3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氛围的创设

在校园网、有线电视、校园广播、宣传栏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专栏, 同时, 为普及传统文化, 将开展办班报、制作“辽北技师学院的春天”等音频文件、设置经典格言牌板、班级白板格言、组织学生宣讲团、规范教室布置等, 在图书角基础上, 在各个教学班设立图书柜。

2.4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

利用晨检、晚自习等时间, 背诵《弟子规》, 要求学生人人会背诵, 提倡学生写日记、周记。实行双日活动制。计划每周二、周四晨检前 (住宿生) 、第七节课后 (走读生) , 安排40分钟统一收看蔡礼旭《细讲弟子规》讲座;每周三组织收看《天下父母》、《暖春》、《樱桃》及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相关的视频、影视剧;每周五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故事演讲、名篇经典欣赏、说事拉理等。每周以主题班会为载体, 学生交流学习体会、自省自查言行, 并组织学唱亲情歌曲, 让学生学会感恩, 学会做人。组织问好答礼“礼仪、礼貌、礼节”教育活动, 成立学生记者团;举办礼仪大赛、经典诵读、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接龙比赛、知识竞赛、情景剧电视大赛等;以及文明养成教育、“爱校、爱家、爱企业”教育等活动, 营造浓郁的学习实践氛围;在学生中开展每周站军姿一小时, 增强学生的体力、耐力, 特别是服从意识和执行力。班主任和班团干部做好宣传工作, 认识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宁可多流汗, 现场少流泪, 不流血。

2.5 发挥家长作用

办好家长学校, 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 开办“和谐家庭、幸福人生”讲堂, 为家长提供家教咨询等服务。学院建立家校联系制度, 相互反馈学生在校、在家信息。通过告家长书、家长见面会、学生定期报告等形式, 让家长了解学院对学生在学习实践《弟子规》方面的要求, 了解孩子在校表现情况, 并在家做好“监督员”;鼓励学生回到家中不仅要实践学院开展《弟子规》教育活动的要求, 而且努力成为《弟子规》“宣传员”、家长的“辅导员”。各班定期召开家长会, 通过家教讲座、班主任家访等, 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艺术, 和学习形成合力。通过家校“牵手”活动, 将传统文化教育向家庭延伸, 让传统文化思想浸润每个家庭。

2.6 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深化传统文化教育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课堂, 更应走出去, 深入社会, 贴近生活。学期初新生到部队接受军事训练,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接受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如爱心捐助、帮残助老等, 培养学生奉献精神。建立心理咨询室, 学院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多、困难家庭学生多、中学教育欠帐学生多, 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等服务, 建立心理咨询室, 对需要的同学提供心理调适和干预。

2.7 立足主阵地找准突破口, 扎实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根据学院实际, 结合传统文化、结合教育部颁布的德育纲要、结合学生实际, 制定学生具体的言行规则, 规范其在学校、在社会、在家庭日常行为, 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学生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出发, 通过日明一礼, 日正一行, 日学一语, 日行一善, 循序渐进地实现培养目标。要把传统文化熏陶和严格管理相结合。制订了《辽北技师学院师生行为规范》, 所有的学习和要求都体现在这两个规范上, 这是检验师生学习、践行效果的最重要标准。同时, 注意发现和树立典型, 初始阶段指定几个重点班作为教育“试验班”, 进而培养教育“示范班”。在学生中评选各类学习实践标兵。比如:孝道标兵、诚信楷模等, 为广大师生树立学习榜样。并及时总结学习践行《弟子规》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和矫正。

一系列的活动开展以来, 抽象的传统文化理念更加具体化, 结合实际、贴近生活, 并有可操作性。学生在孝道文化活动的参与和学习下, 将认识化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更加注重与父母沟通, 与老师沟通, 与同学沟通。从而培养素质和谐的学生群体, 构建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使校园文化建设更具特色。

摘要:“孝道”是一个耳熟能详、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 自古至今, “孝”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是一切道德的根源, 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 “百善孝为先, 孝为德之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将孝道教育融入学校教育之中, 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 自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论孝道文化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 篇8

一、孝道文化的内涵

对孝道内涵的解释, 现在存在着许多的说法,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且能较好的与传统价值观相符合的是宋代朱熹所作的界定。他在对《论语》“其人也孝弟”一句所作的注解中指出“善事父母为孝, 善事兄长为弟”, 可见孝即为“善事父母”。可是“善事父母”说起来容易,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善”呢?“善”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才是真正的“善”呢?这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的。为此, 中国古代一些思想政治家们将“孝道”进行了三个层面的划分,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基本的一层, 就是对自己的父母进行赡养, 也就是说, 当父母到了花甲之年时, 作为子女应该尽到赡养的义务和责任, 要使其物质生活得到相应的满足。第二个层次是由孔子所提出的, 即对父母的赡养不能只是停留在物质阶段, 更要给与其良好的精神生活。第三个层次也是孝道的最高层次, 即子女对父母的赡养, 不能拘于形式, 而是要发自内心的来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并对其进行赡养, 也就是说, 子女在进行赡养的过程中, 要始终保持和颜悦色, 令父母畅心悦意。当“孝”的含义与层次除上述划分以外, 还有服从父母意愿和继承前人遗志的说法。所强调的是子女在提供物质赡养之余, 要“子随父愿”、“子承父业”, 不违背父母意志, 更不要有损父母名望。“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早已积淀成一种纯洁的道德信念, 成为中国人神圣血缘关系的重要体现。一般人的心中, “孝”是针对父母的, “孝”就是“顺”, 顺从父母就是“孝”。真正的“孝”其实有着更深层的含义, 是更广义的做人的品德。孔子说, “夫孝, 始于事亲,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意是说, “孝”, 在小处体现在同亲人的关系上;“中”体现在同君主的关系上, 在大处体现在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上。敬老养老是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华民族都认同的优良传统, 子女孝敬父母, 使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二、高校德育教育现状及孝道缺失的原因分析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在经历多年的坎坷后, 其生命力依然十分顽强, 在倡导现代化文明发展的和谐社会的今天, 对高校的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传播与教育对其道德教育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道教育, 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 其发展趋势和主题方向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可是其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元素, 孝道的缺失就是其元素之一, 具体体现在:高校对于道德的教育内容使学生常常感到乏味和厌倦, 主要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思想报告、政治理论学习等方式进行德育教育, 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自我价值的取向越来越趋于实惠, 对于工作和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功利化越来越强, 从而使得其对于社会的责任感意识淡薄, 道德素质偏低;大学生的个人信仰不同, 导致其对传统道德观念的理解趋于弱化, 尤其是对孝道文化的思想和感恩报德的意识极为淡薄。由此可以看出, 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过程中, 孝道的缺失问题是其普遍教育现状, 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统孝道文化理念受到当代社会价值理论体系及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上升时期, 整个社会的价值理论体系发展较为失衡, 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与此同时, 西方文化越来越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快, 因此也严重地冲击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两者都使得传统孝道文化的思想逐渐偏离了原来正确的轨道方向, 从而也使在校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受到十分严重的影响。

2. 传统孝道文化理念受到高校德育教育力度的影响。

高校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其既定的教育目标太过于理想化, 大多数高校只是一味地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少将人文精神渗透进去, 从而使得德育教育的内容十分空洞和乏味, 教育方法也比较单一, 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厌烦的心理。

3. 当代大学生偏激的价值取向以及淡薄的孝道意识。

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 使得学生产生较强的投机心理, 学习态度不端正, 较为浮躁, 对于未来的就业问题也是急于求成, 从而限制了视野的开阔与胸怀的拓展。此外, 由于当代的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 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 从而造成学生的传统道德观念较弱, 对孝道的意识问题十分淡薄。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分析和研究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水平的现状和产生原因, 认为孝道文化的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孝道文化在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具有重大的作用, 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可以使大学生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

作为高校, 对于德育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品格修养水平, 使其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这与传统的孝道文化的教育宗旨是保持一致的。如前所述, 德育教育的基础就是孝道教育, 同时孝道文化教育也是个人道德素质修养的起始点, 体现了一个人对社会关爱的情感。

2. 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际能力。

对于传统的孝道文化, 主要是指要孝顺父母, 同时热爱自己的兄弟姐们和亲人, 由此推及对他人之爱。而对于高校中的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主要是提倡学生要尊老爱幼, 乐于助人, 希望大学生能够遵循传统孝道文化教育, 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 也要以同样的感情处理好自己和同学、老师、朋友之间的关系, 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

3. 促进家庭和谐及社会稳定。

想要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首先要保证家庭的和谐, 对于传统的孝道文化不只是存在余子女与父母之间, 还应该扩充到整个家族内, 也就是说, 在家的时候我们要孝顺自己的父母, 出门在外要尊老, 从而把这种孝道文化应用到社会发展中, 可以使中华民族的道德修养得到整体的提高。

四、通过孝道文化的教育来提高高校德育教育的方法

要想提高高校的德育教育, 应该将孝道文化的思想和理念渗透到其中,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施:

1. 强化孝道文化意识。

首先, 高校应该让大学生从内心深处就意识到孝道文化对于道德修养的提高产生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对孝道文化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从而激发大学生对于孝道文化的学习热情, 让孝道文化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水平的手段及目标。

2. 更新孝道文化观念。

由于孝道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组成内容之一, 它的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特征, 因此会携有一定时代或者是特定阶级的特点, 从而会存在着一些与当今时代要求相违背的消极内容, 也会带有一些封建主义的思想。因此, 想要用孝道文化作为切入点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 就应该“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将积极的思想和理念继承下去, 并不断地推陈出新, 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 将新鲜的血液注入传统孝道文化中。

3. 培养孝道文化情感。

高校德育教育的基础就是孝道文化的教育, 大学生不仅要“知之”, 而且还要“好之”、“乐之”, 因此, 要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大学生对孝道文化产生极为强烈的情感, 不管处在何时何地, 境遇是否顺利, 都应该用不离不弃的态度去遵守孝道文化, 从而达到孝道文化的最高层次。

4. 践行孝道文化行为。

高校以孝道文化作为切入点, 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其最终目标也是为了让大学生在了解和掌握孝道文化深刻内涵的基础之上, 践行自己的孝道文化行为。所谓遵守孝道, 不能只是仅仅有孝心, 更重要的是有要孝行。高校大学生的经济都来源于自己的父母, 要学会知恩图报, 不仅通过爱惜自己的身体来报答父母, 更要不断提升孝道的层次, 通过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业, 服务于社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不断完善自己来尽孝道。

5. 坚定孝道文化意志。

孝道文化教育中的意志主要是指在尽孝的过程中, 会有许多困难和障碍, 这时候就要求我们具备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在当今社会中, 许多人功利心较强, 不愿意履行孝道的义务, 因为尽孝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利益和回报。真正的履行孝道, 不是偶尔尽孝, 也不是在认为有利可图时才尽孝, 而是要无时无刻地发自内心地去履行孝道的义务。为此, 高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 应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 使大学生意识到孝道的重要作用, 并在社会中树立榜样, 带动更多的人来尽孝道, 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尚品德的人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

[2]张莉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145-147.

[3]邓凌.大学生孝道观的调查研究[J].青年研究, 2004, (11) :39-43.

[4]夏海.论语与人生[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5]葛荣晋.孔子的“孝道”与构建和谐家庭[J].东方论坛, 2006, (5)

[6]文全治.论“孝”在教育中的地位、影响和作用[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6) :92-95.

孔子的孝道文化 篇9

一、现在学生孝道状况令人担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道德价值观逐渐多元化, 身处城乡结合部的甘肃省兰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以下简称“我校”) 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家长为孩子竭尽全力, 呕心沥血, 孩子却无视父母的劳动和艰辛, 回到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走出家门毫无节俭之心;甚至有的家长把孩子带到学校, 对教师说:您替我管管孩子吧, 我实在管不了。这些现象反映了一个共性的问题:不少学生缺少“孝道”这一最基本的情感。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关心、不孝敬的人, 很难说他能给社会带来什么善行, 给其他人带来什么善德。

二、弘扬孝道文化的意义

(1) 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知恩图报、孝亲敬长的道德品质。知恩图报是做人的起码修养, 孝敬父母是我们的法律义务, 更是我们的道德责任。

(2) 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现今学生思考问题多以自我为中心, 只关注自我感受, 很少在意他人的想法;交往过程中功利心明显, 人际关系中缺乏宽容和谅解、尊重与互爱。而按照孝德的精意, 应该由孝及悌, 将对父母之敬爱, 对兄长之尊重推及于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从而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3) 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激励学生励志读书、成才报国。通过课题研究活动, 激发学生将对父母的孝内化为发奋努力、立志成才的动力, 以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与良好的成绩来回报父母。而且推而广之, 为天下父母尽孝, 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为祖国尽忠, 为民族尽孝。

三、从中国传统文化学孝道

孝道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 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 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舜是中国古代守孝的第一君主, 舜不仅有才干, 而且是个大孝子。古代把孝亲敬老视为最崇高的美德, 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 并世代相袭、贯穿百代。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 当时提出的“三德”“三行”, 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 《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 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 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 作为道德的根本, 强调“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孔子思想, 以“人性善”论为理论基础, 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 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有五:惰其四肢, 不顾父母之养, 一不孝也;博弈好欲酒, 不顾父母之养, 二不孝也;好货财, 私妻子, 不顾父母之养, 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 以父母戮, 四不孝也;好勇斗狠, 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

朱熹是后汉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 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 构成了一套系统的、严密的、哲理化的道德教育思想, 他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把“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20世纪初, 以孙中山、章太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 进一步提出“道德革命”“家庭革命”口号, 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八德目的道德规范, 重新解释并赋予其民主主义新内容。

可见, 孝道贯穿百代, 承袭上下五千年。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夫孝, 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与道德规范。学生通过传统文化学习孝道, 从而加强自己的思想品德, 改变自己做人做事的方式。

四、多渠道全方位开展孝道教育

(1) 开设孝敬课、感恩课等孝道文化校本课程, 品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古今孝道经典, 使学生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 了解孝道思想以及名人行孝的故事, 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愿望。

(2) 开展丰富多彩的孝道专题教育活动。如办孝道黑板报, 悬挂行孝名人名言, 国旗下讲话, 召开孝道主题班会, 给父母亲梳头或洗脚, 给孤寡老人送温暖, 评选孝敬父母好孩子, 推荐孝亲敬老的好爸爸、好妈妈, 为自己父母过生日。

(3) 利用节日组织活动。充分利用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开展“孝”教育活动。

上一篇:网络心理下一篇:背诵英语范文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