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发

2022-11-12

1了解学生的特点, 明察学生的个性, 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先决条件了解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是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的前提。《论语》中大量的事例都在证明孔子从事教育时, 利用对人生的不同的阶段的特点体悟, 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论语·季氏》中指出:“少之时, 血气未定, 戒之在色;及其壮也, 血气方刚, 戒之在斗;及其老也, 血气既衰, 戒之在得。”这种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分析是符合当今心理学理论的。他通过“视其所以, 观其所由, 察其所安” (《论语·为政》) 的观察方式, 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态度、知识智能、兴趣特长。对学生的心理、个性的观察也很细致。比如在《论语·雍也》中说“由也果, 赐也达, 求也艺。”在《论语·公冶长》中说“回也闻一以知十, 赐也闻一以知二。”同时根据学生的个性、长处、偏向等, 指出他们适宜干什么工作, 如在《论语·公冶长》中指出“由也, 千乘之国, 可使治其赋也。……求也, 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赤也, 束带立于朝, 可使与宾客言也。”正是孔子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和细致分析, 从而使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巧妙地实施了因材施教。为当时的春秋战国时期培养了众多的人才。2掌握学生的情况, 熟悉学生的生活, 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根本保证在同一个问题上, 对不同的受教者施以不同的教育,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的精髓, 也是这一思想得以落实的保障。它既应该成为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 也应该是培养学生才能有效的捷径。在此问题上, 孔子的教育方法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示范。具体表现在对同一问题的回答能做到因人而异。例如, 在《论语·公冶长》中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子张问政, 子曰:“居之无倦, 行之以忠。”子路问政, 子曰:“先之, 劳之。”子夏为莒父宰, 问政。子曰:“无欲速, 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仲弓为季氏宰, 问政。子曰:“先有司, 赦小过, 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 人其舍诸?”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 足兵, 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 民无信不立。”孔子问政, 同学们解答。孔子对不同的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 这主要是针对学生思想认识的差距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不同的解答。子张给孔子的印象是“师也辟”, 即习于容止、缺少诚实, 有点好高骛远, 故孔子要他尽心竭力、脚踏实地;子路心浮气躁, 做事缺乏耐心, 爱指手划脚, 因此孔子告诉他要以身先之、以身劳之;子夏注重实践, 做事脚踏实地, 喜欢从小事着手, 也容易为小事所蒙蔽, 故孔子告诫他要着眼长远;仲弓以德行著称, 孔子曾赞之曰“雍也可使南面”, 是为政的适当人选。从中可以看出孔子从表率、宽容、荐贤等各个方面熟悉学生, 因此才有的放矢的开导学生, 选择学生, 重用学生。类似的孔子跟弟子的答问, 在《论语》中俯拾皆是。正因为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采取了这种方法, 才使他的教育取得了累累硕果。今天, 我们实施素质教育, 其目的就是要更快、更好、更多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 而因材施教就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最好的教育方式。3启发学生思考, 诱导学生学习, 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提高教育成效, 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孔子在因材施教中很重视启发学生, 诱导学生。他在《论语·述而》篇中说过一段至理名言:“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也就是说, 教师不应该在学生没有“愤”、“悱”的急切求知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教学。根据《论语》上的记录, 孔子常常通过提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引发学生的“愤”、“悱”心理, 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一步步地引出问题的结论。孔子在《论语·子罕》说过:“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 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正因为如此, 《论语·子罕》中颜回曾称赞老师,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瞻之在前, 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博我以文, 约我以礼, 欲罢不能, 既竭吾才”。这种使学生竭尽全力进行钻研, 使学生常常处于“欲罢不能”的求知情状。是开发学生智力最佳方法, 也是启发诱导教育的最好写照。这充分说明了孔子的教育的艺术性。这种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4明确目的, 讲求实效, 是实施因材施教的目标所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说:“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是有目的性的。因此, 孔子的教育思想乃至道德力量恒久的生命力, 确实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深刻反思。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因材施教的措施, 都是在教学目的明确的情况下, 运用不同教学的手段、方法, 选取不同教学内容, 结合实际, 有针对性地进行的, 无论作怎样的探索都是有益的。从孔子跟弟子的谈话可以看出, 孔子是很注意这方面的问题的:《论语·为政》中孔子曾说过:“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告诉自己学生要想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学问, 这就要不断学习, 不断掌握知识, 并通过温习不断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 提出新观点新见解。《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曾自我评价说:“十室之邑, 必有忠信如丘者焉, 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八佾》中孔子说, “学无常师”, 曾“问礼于老聃”, “问官于剡子”, “访乐于苌弘”, “学琴于师襄”;“入太庙, 每事问。”即使到了晚年, 仍勤学不辍, 以致“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对学生都能谆谆告诫, 有问有答, 有条有理, 如何学习, 如何为人, 如何处事。可以看出, 孔子教育始终围绕着具体的事, 即服务实践、服务社会这一根本目标来进行的。正因为如此, 才决定了其弟子在社会实践中的出类拔萃。总之, 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已被教育的发展所证明的近乎真理的教学方法, 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教学理念。正因为孔子采取了这丰富多彩的教育艺术的务本做法, 才使其弟子群星灿烂, 光耀千古;而孔子, 也由此成为我们理所当然的祖师爷。因此, 对孔子教学思想进行扬弃, 既是我们这些后学者的义务, 也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们理应勇敢地承担起这个责任, 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 从而更好的为我们的社会造就出更为杰出的建设者。

摘要: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是一种已被教育发展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更准确地说是一种近乎完美的教学理念。今天, 我们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 也必须从孔子的因材施教中汲取教育人的精华。从《论语》的有关内容中, 可以看出孔子因材施教的大致思路和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这些内容, 对我们今天教育是有许多启发的。

关键词:因材施教,汲取精华,培养人才

上一篇:城市水污染治理技术及其应用分析下一篇:爱洒留守儿童心间——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