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孔子的评价

2024-05-05

对于孔子的评价(通用9篇)

篇1:对于孔子的评价

对于孔子的评价

两千多年前的教育家孔子曾这样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在学习中,倘若只知道死记硬背,而不加以思考、消化,那他就将毫无收获。孔子的话是很有道理的。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两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己为”。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学与思想结合,是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在马列主义传播到中国大地的时候,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领导的共产主义者,在汲取马列精髓的同时,结合中国实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最终缔造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试想,革命先辈们如果不是学与思、思而再实践,而是一味生搬硬套,教条主义,那么中国革命怎能成功?文艺复兴的大科学家伽利略,倘若不是在学习中独立思考,“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能在当时产生?人类能够及早挣脱亚里士多德的错误理论的束缚?学而思,思而学,正是这些伟人成功的经验,同样也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之源。

今天正是“知识激增”的时代,知识的领域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不知扩大了多少倍“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面对如此浩瀚的知识海洋,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到达光明的彼岸的。因此,美国教育界正在努力改革原有教学体制,力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以适应明天的科学;欧洲、日本纷纷不其后尘,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势在必行。明天的创造型人才,正是要从今天学生中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更应该做到: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出独立的见解,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来等候明天的选择。在学习中独立思考,是学者、大师们成功的经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源泉,而培养学生这一能力,是今天的中国在明天得以崛起的希望。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虽为显学之首,但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先秦法家学说思想上与儒家对立,早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认为孔子学说与法家农战思想对立,致使国家“必贫而削”。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孔子个人颇为尊重,但他认为孔子学说不合时宜。

上述先秦诸子对孔子的毁誉褒贬,各持己见,正是反映了当时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兴盛景象。这与汉以后独尊儒术的局面则截然不同。

秦汉评孔

秦汉时代是儒学发展中的关键时期。在先秦,孔子只算是诸子之一,儒家虽号为“显学”,也只是百家中的一派。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从此居于统治地位,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

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1.秦始皇虽焚书坑儒,但秦朝博士中有许多儒生,祖述孔子,传播儒学,秦尚法术,儒学并未居于统治地位;

2.西汉前期,崇尚黄老,博士诸儒具官待问,未见尊显;

3.汉武帝以后,定儒术于一尊,此后进入儒学统治时期。

汉代儒学的特点是:

1.融摄百家,综合吸取诸了各家之长来充实儒学,使儒学更加丰富;

2.由于定儒术于一尊,孔子的地位愈来愈高;

3.神化孔子和经书,使孔子由圣人变为神人,经学变为神学。

篇2:对于孔子的评价

伏尔泰:东方找到一位智者。

德国莱布尼茨:热烈地赞美儒学[] 。

李约瑟:孔子是“无冕皇帝”。

爱默生:孔子是哲学上的华盛顿[] 。

司马迁: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历史评价

先秦评孔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诸子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以儒、道、墨、名、法五个学派最为著名。儒家在先秦时,和诸子地位平等,并不立于一尊的地位。故各家对孔子的毁誉不一。

孔子门人及其后学者均推尊孔子。门人中以子贡为代表,他对孔子赞美备至,奉如天人,把孔子比拟为高天、日月、木铎,凡人是永远不可企及的,认为孔子是天生的圣人。亚圣孟子认为孔子所行的“圣人之道”是遍及自然界和社会的至高准则。然而当时民间一般看法认为孔子是博学成名的大学者。

战国末期大儒荀子,虽然其礼的思想根源于孔子,然而他有浓厚的“法”思想的成分。他以继承儒家正统自任,称颂孔子,认为孔子的美德永远不可泯灭。但他贬斥子张、子夏、子游为“贱儒”,批评子思、孟子。他的著作多处称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借孔子之名表达他重视礼法和“亲贤用知”的思想。

墨家对于儒家学说非议颇多,批评孔子的“述而不作”,主张“述而且作”,批评孔子和儒家的繁琐礼仪。

道家以自然无为为宗旨,蔑视礼法,对于儒家的礼仪道德持否定态度。

篇3:对于学生评价的生态学思考

一、我国现行学生评价制度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教育评价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尝试, 如关注学生发展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 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总的来说, 传统的学生评价与当前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主要表现为“重视选拔与鉴别功能, 忽视反馈与改进功能;注重学习成绩, 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由教师进行学生评价, 缺少其他相关人员的参与等”。这样的学生评价难以发挥其应有作用, 无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评价目的:以分等、选拔、鉴别为主

现行的学生评价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 忽视激励、反馈与矫正的功能。长期以来, 我国的学生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高一级学校选择满足它要求的学生, 其中中考和高考就很能说明此问题。这导致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考试进行, 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 而身心全面发展中的其他方面, 比如意志、性格等都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 使教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学生评价不只具有选拔、鉴别的功能, 还有诊断、反馈、改进等其他功能。学生评价应是促进每个学生提高进步的手段, 不只是选拔人才。

2. 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

目前各级基础教育学校进行的学生评价多是以教师评价为主, 尤其班主任老师承担的评价任务更多。与被评价者关系甚为重要的同学、家长和教育专家没有参与其评价工作, 而被评价者更是处于消极的被评地位, 完全没有机会表达自己的不同及发展的真实需要。

3. 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价方法为主

现在, 大多学校主要采用的评价方法以量化评价为主, 其中又以纸笔测验为主, 真实有效的质性评价很少。量化评价方法以标准化考试居多, 这种方法主要提取易被量化的指标, 而一些缺乏量具、无法进行量化的、难以获得真实可靠有效资料的、但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因素却被忽视。学生的个性特色在量化的要求下被淹没。同时, 评价方法过于关注结果, 忽视被评价者在一个阶段之内所做的努力和已经取得的进步, 无法充分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4. 评价内容:单一, 以课本知识为主

评价所涉及内容多为学科知识, 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 忽略了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状态以及情感、态度和其他方面的考查。对个性不一的个体采用同样的内容进行评价, 过多强调共性, 忽略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二、学生评价制度的生态学思考

综上所述, 我国目前的学生评价制度过于僵化,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通过现有的学生评价, 不仅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他们的真实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帮助与指导, 达到促进他们发展的目的, 甚至由于将学生置于巨大的考试压力之下, 致使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 应该说评价已失去它原有的意义。

根据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学生评价也是一种生态现象, 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生态过程。生态学的花盆效应、生态位、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特点等思想为学生评价的完善带来了一些启示。

1.“花盆效应”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上称为“局部生境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 它在空间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需要人为创造适合其生存的环境, 易于导致生态因子的适应阈值下降, 花盆内的个体或群体若离开此环境, 其生存和发展就会出现问题。同理, 如果学生的发展被局限在现行的半封闭的评价体系中, 使学生的学习脱离具体现实的社会生活, 也会使学生受到负面的局部生境效应的影响。因此, 根据生态学规律, 正视学生评价中的实际问题, 尊重学生个性和生活的“原生态”, 立足于学校, 构建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独特价值, 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及学生全面、终身发展的需要, 这对于破解学生发展的“花盆效应”是十分重要的。

2.“生态位”原理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生态位”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2]。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只有生态位重叠的生命系统才会产生争夺生态位的竞争。生态位宽度是指被一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生物的生态位宽度与它的竞争力成正比。

当生态位的思想延伸到学生评价时, 让人容易联想到的就是如今的标准化考试制度, 它在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压缩进同一狭窄的区域, 使得学生的“生态位”严重重叠, 同时也将学生个人的“生态位宽度”缩小。这势必会导致学生之间的竞争变得更为激烈, 进而会影响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因此而来的各种压力也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心理环境的形成。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学生的智能包括语言、逻辑、空间、肢体动作、音乐、人际、内省、自然探索、生存智慧等多个方面, 每个学生都有他较为擅长的一面。因此, 学生评价制度应打破传统评价制度的局限, 重视学生个体的多样性发展, 争取生态位分化, 并努力拓宽学生的生态位宽度。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也保证了学生评价制度的相对公平, 真正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3. 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的特点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2]。生态因子作用于生物的特点主要有:综合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性和阶段性等[3]。每一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作用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态因子具有综合作用并不等于说各种因子同等重要, 不同生态因子同时作用于某一生物, 它们的重要性有主次轻重之分。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非等价, 但却都不可缺少。

依照生态学对于生态系统的定义, 可以将评价制度视为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首先, 评价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对学生产生影响。评价体系中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学生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 反过来学生的发展需要决定着评价的方法、内容、主体等。其次, 各因子对学生这个评价对象的作用也具有独特的作用, 虽然它们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不同, 就如我们身体的每一器官的重要性不同, 但它的作用却是其他器官难以替代的。再者, 学生有自身的生命节律, 无视课堂中学生成长的生命节律, 而一味地把课堂定位为知识授受、能力培养是违背生态的。在学习生活的不同阶段, 学生取得的成就是不同的, 不应用同样的“尺子”去衡量, 而要与时俱进。评价不应该只看到最后的结果, 而忽视了过程中学生所取得的进步。学生评价应该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努力与进步状况, 尽可能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 生态系统的特征对学生评价的启示

生态系统不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 都具有以下共同特征:自然性、差异性、整体性、开放性和动态生成性等。

叶澜教授认为:“在一定意义上, 教育就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在传统课堂上, 传统的评价制度的导向只关注枯燥抽象的分数, 而看不到富有生命的人。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 人亦如此。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却接受着同样的任务, 要求达到同一目标, 这显然是不符合多样性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教育体制下, 学生更是被迫沦为教育这条流水线上没有个性、毫无特色的产品。评价体系计较着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技能的获得水平, 却忘记了学生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情感、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得到的评价对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情绪和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动机力量,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割裂了学生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 忽视了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情境间的相互作用。学生掌握的课本知识在生活实际中难以应用, 导致学生认为知识无用, 这也容易引起学生的挫败感。学生在接受教育的阶段, 情感态度等还未定型, 因此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非主要特质, 这也是学生个性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有些可以强化, 并使之成为主要特质, 以利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评价的最重要的意图是为了改进, 而非证明什么, 是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 强调反馈、矫正功能, 是为了诊断评价对象的现状, 发现问题, 促使教学工作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学生评价, 应立足学校, 关注学生发展需要, 从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业成就、个性发展等方面着手。总而言之, 用多元化的标准替代如今的单一标准, 用差异化的评价取代整齐划一的评价, 形成教师、学生、家长、教育专家共同参与的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这样构建的评价体系方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涂艳国.教育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篇4:对于孔子的评价

【关键词】《论语》;评价;孔子;人物形象

《论语》是一本经历无数次的加工而成的书,其中包括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弟子对孔子的评价、时人对孔子的评价以及孔子对他人的评价,其中评价的标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准则,也鲜明的突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通过分析这些评价,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性格非常丰富的孔子,他并非一味道貌岸然。而是一个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活人。所不同的是,孔子既有如常人般的可爱性情,又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作为圣人的优秀品质。

一、行为评价——谦谦君子

在孔子时代,君子不是社会身份,而是拥有美德人格的人,这种人格是可以靠自己的努力修养出来的。同样能力的人,因取向的不同可以分为君子和小人。而孔子就是一位谦谦君子。

1.谦虚的胸怀。“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述而》)这一章节主要记述了孔子对于自己行为的评价,即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认为,自己只是在爱好古代文化的同时传承者古代文化,并没有打算开创的意思。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孔子对自己清晰地定位以及谦虚谨慎的胸怀。在《述而》中还有一篇“子曰:‘若圣与仁,则岂敢哉!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这一章也是孔子对于自己的评价,孔子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或者仁人,但是对于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及诲人不倦的性格却十分认可,从这一章中我们也同样看出,孔子的谦虚和自我定位。

2.坚毅的精神。孔子是没落贵族的后裔,但先辈显赫的贵族血统没有给他带来任何优越,更没有给他提供跻身上流社会的台阶与捷径。他的家庭贫困,但是他不怨天尤人,童年的卑贱凄苦生活并没有埋没他的上进心。现孔子执着坚毅精神的在《述而》中写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一章是孔子对于自己智力的评价,他认为自己并不是上等智力的人,不是那些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的人。而他之所以成为知识丰富的人,在于他喜爱古代的文化,并凭借刻苦的精神努力学习的结果。

二、性格评价——性情中人

在我们每个人的眼中,孔子是一个圣人,我们把他看作道德的君子、可敬的导师、博学的学者,在这样的光环下,他显得神圣不可侵犯,但是去掉这些光环,他也是一个普通人,跟我们每个人一样有血有肉,也有喜、怒、哀、乐。

1.谦逊平实。孔子作为一名学者,德行兼备,但是他却没有丝毫自以为是的成分,孔子本人从来不以仁圣自居。孔子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在生活中,孔子是一个谦逊平实的人,如子贡对他的评价,夫子“温、良、恭、俭、让”,(《学而》)这是对孔子性情的准确概括。“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乡党》)孔子满腹经纶,能言善辩不在话下,但他在本乡的地方上非常恭顺好像不能说话的样子,只是因为他是一个谦逊的人。

2.幽默诙谐。作为圣人,孔子的品德自有其可敬之处,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孔子的性格也不乏可爱之处,有时甚至是极懂幽默的。“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子罕》)这一章主要的说明了孔子对别人评价的态度,有人评价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对此孔子说我还是通过学习驾车来成名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说话的轻松幽默以及自我解嘲的意味,说明了孔子的幽默诙谐,也是一个极具生活趣味的人。

三、才干评价——渊博学者

孔子在人们心中可以有不同的形象,人们常说,他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这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他思想的核心即“仁”、“礼”以及他教育的成功,几乎尽人皆知。时人太宰评价孔子为“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罕》)从太宰与子贡的对话中,太宰评价孔子会的技艺很多,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出,孔子学识的渊博、覆盖面非常广泛。孔子的弟子颜渊也很全面的概括出了孔子的学识渊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子罕》)此句记述了颜回对孔子高深学问的敬仰,颜回认为自己老师的学问与道德高不可攀,自己努力去追赶,怎么也追不上。这是对其师学问高深的由衷赞叹。

孔子博学多才并非是“生而知之”(《述而》),而是刻苦学习所得,孔子的学识与他好学是分不开的。孔子自己曾坦诚的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学,敏以求之者也。”(《述而》)这句话概括了孔子一生求学的态度,爱好学习、乐于学习也是他学识渊博的根本前提。

【参考文献】

[1]李观政,论语诠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1-310.

[2]邹广胜,谈《论语》中围绕孔子展开的各种评价[J],文化艺术研究,2010,第3期,8-12.

[3]吴竹芸,《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李林元、谭兴华、陈英明,试论孔子对弟子的评价视角及其对当今教学实践的借鉴意义[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第4期,52-55.

篇5:关于孔子对两位学生的评价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子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吕氏春秋 察微》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

****************************************************************

第一则翻译成白话文: 春秋时代,鲁国有这样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去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待回鲁国后到官府去报销。官府用国库的钱支付赎金,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子贡到国外去,恰好碰到有一个鲁国人在那里做奴隶,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以后这个学生既没有张扬,也没去报销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把情况讲给众人,人们都称赞这个学生仗义,人格高尚。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学生,还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责怪他犯了一个有违社会大道的错误,是只为小义而不顾大道。

孔子指出:由于这个学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那么其他的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要对是否垫钱把他赎出来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他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人们就会说自己不仗义,不高尚;不去官府报销,自己的损失谁来补。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从客观上讲,这个学生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

第二则是讲,有人掉进水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的,就送恩人一头牛以作报酬,子路听到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其他人觉得子路贪小利。孔子却表扬了他。说你为大家做了一个榜样,今后再有人遇到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整个国家就会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既然行善,没有必要害怕获得相应的权利。

明代的袁子凡对这两则故事有过精辟的论述: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子贡是孔子的弟子,知道维护老师的尊严。

1)孔子犹江海

原文:

赵简子①问子贡②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也。”简子不说③曰:“夫子事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

注释:

①赵简子:赵国开国君主,名鞅。

②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③说:同“悦”。

④终业:完成学业。译文:

赵国君主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这个人怎么样?”子贡回答说:“我不能了解他。”赵简子不高兴说:“先生您跟随孔子学习几十年,完成学业才离开他,我问你,你(却)说不了解,为什么啊?”子贡说:“我好像饥渴的人在江海边喝水一样,知道满足罢了。孔子就像江海一样,我又怎么能够了解他?”赵简子说:“子贡的话说得很好!”

2)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说:“是孔子。”景公问:“孔子贤吗?”子贡说:“贤。”景公问:“有多贤?”子贡说:“不知道。”景公说:“你知道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有问题吧?”子贡说:“大人、小孩、聪明的人和愚蠢的人都说天高,可到底天有多高呢?谁也不知道,所以我说孔子贤却不知道有多贤。”

寓意:

“不知不识”指知识不多。旧喻民风淳朴。

篇6:评价孔子

看完这部电影,感受着你的思想,你的叹息,你的无奈,你的坚持,一直是久久的回味在我的脑海。感叹着历史的沧桑,残酷,夕阳西下,余辉中的你怀抱的是无尽希望和梦想。虽然最后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是,这期间经历的苦于痛,又有谁会知道呢?我们感叹的都只是那浮在表面的欺凌和侮辱,而你内心的真实又是怎么样呢?这些,就是那些一路陪你走过来的弟子都是不可以承载的。我们就更加的体会不到,你是圣人,是几千年来中国的文人一直都想达到的境界,可是,几千年来的追寻,换来的只是在你的光芒之下的叹息,我们没有办法去将自己的境界提高到如此的高度,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思想和国家的未来放在同一个空间,做到的人都只是一个方面,要么是思想的高度达到了,但是行动呢?要么是行动可以如此的坚持,但是,其目的又是什么呢?站在你的背后,聆听着风的倾诉,满满的都是对你的抚慰。

还记得你的坚决,你的明智,是那么的让人佩服。

当你被迫离开鲁国时,磅礴大雨敲打你的身躯时,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怨恨吗?你知道这是大司徒的阴谋。但是,你放弃了与这样人去计较,你知道他不值得,你知道和这样的人去辩论你的思想他不会懂。看着手中的„决玉‟,你没有心酸。大雨中的大笑声,是你的心声。努力,不让眼泪流下,你的心,也变的沉沦了么?不,你没有,你只是坚决的看着前方的路,虽然没有尽头,但是你不后悔当初说的那句:“我的道,在人间。”是的,你的路,在人间,在那遥远的前方,你要去追逐,要去把他追逐到,你的道,是在人间。

望着茫茫无尽的沙漠,你额前的几缕发丝轻轻的在飞舞。此时的你,在想什么呢?是在思念远方的亲人么?是在诅咒那姓季的么?还是在担忧自己的未来……颜回来了,你却不愿他跟随与你,你望着无垠的沙漠,说:“前面的路不平坦,也没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走呢?”殊不知,颜回的的话,却让你改变了主意,“如果改变不了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这,曾是你对颜回说过的话……此时的你,有过犹豫,有过彷徨,你不想让你的弟子跟着你在你追寻的“道”上受苦,你知道这是一条无尽的路,路上,有人们的鄙视和不解,但是,当颜回说出了这句话,你看到了他的真心,你成全了他,也成全了你自己。在那布满黄沙的沙漠,你们的身影依然是那么的坚定,那么决绝。

还很清楚的你被困时,弹琴数日夜,不吃不喝不眠不休的样子。你是在为了什么而思考呢?我们都不能去理解,是的,你的思维的高度,我们没有人可以攀登上去。弹琴,成了你唯一的事情——在这荒凉的山谷里。指尖抚琴,一个个音符飞舞出来,这些是你想说的话,可是,没有人可以听懂,你的饥饿的弟子只有在琴声中陪伴着你,你是在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在伤心自己的遭遇?想到了南子在单独见你的时候说过的:“人们都只是领悟了孔丘那痛苦,却未真正体会他那痛苦的境界……”,因为没有人可以真正的体会,所以,你选择了独自承担,选择了用琴声来传达。

现在好想回到那个时代,居住在经过的荒漠,走近你踏过的那些冰,在那条颜回用生命都要捡回来的书简的河边嗅到你的气息,我想弄清楚你的思维,看着你们渐渐远行的背影,我知道我不可以,我做不到。

几千年的历史的跨度,我们赶不上你的步伐,但是,希望可以在你思维的路上留下更多的思绪,让我们可以踏上你走的那条路„„

篇7:对于学期的自我评价

学期自我评价【一】

本人思想积极上进,性格开朗,生活作风严谨,责任心强,办事沉稳、执着,能吃苦耐劳,适应性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本人积极要求上进,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党的组织靠拢,向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看齐。本人还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政策、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大事,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精神。认真贯彻学校严谨,求实,团结,进去的校训,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积极加入一些义务活动并坚持到社会上做好事。

本人在大学期间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积极参加班级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本人热心、自信、上进心强,工作认真负责,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与较好的个人亲和力;举止优雅,有亲和力,精力充沛,做事有条理,责任感强;具有优秀的思维、沟通和学习能力,热爱团队工作。对于网络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善于与人沟通,能够感受前卫文化、科技潮流带来的乐趣。同时对创意有着自我的分析和见解,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思维的感受。

学期自我评价【二】

我认为我这学期表现很好,这学期我担任了班上的英语学习委员,尽管做的事少,但我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我能按时收作业改作业发作业,并让差作业的同学把作业补起来。而且,我以前写作文,水平一般,但这学期,我的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但这学期,我也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我作为组长,有时也会忘带作业,我一定会加以改正!

这个学期我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强健了身体,懂得了自律,学会了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综合能力得以全面提升。作文也有了显著进步,但是许多时候我还是一个被动者,少了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所以小错不断.希望自己在下些气力严格要求自己,做生活的主人!

我这学期开始还表现得不错,老师隔三差五就表扬我。可到了四五月份,就有些不足了,我自己也有些儿力不从心了!但我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以后,我会多看些对写作水平有帮助的书籍。还要争取克服自己的缺点,真正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学期自我评价【三】

这个学期是一个新的开始,虽然一开始有不习惯,在衔接上有些许问题,但最后也能很好的过渡。我能做到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及时足量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但是对于弱项方面还功夫下得不够多。在寒假期间,我会认真完成老师作业并且查漏补缺,和预习下学期的知识,让我在开学时更好地进入学习,同时会阅读经典名著,拓宽眼界和加强写作技巧,通过阅读提到自身情操修养。

初一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在这个学期里,老师为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付出了许多心血,我也为自己的学习付出了努力。过去的半年,学习中我注意总结、思考,认认真真看书,及时的预习,及时的总结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日常生活中,我注意团结同学,尊敬老师,爱护公物,积极打扫卫生,积极参加各种学校举办的活动。过去的半年,我继续着为国做贡献的思想。努力学习,积极锻炼身体,为我即将开始的新学年打好知识基础,身体基矗可我需要更好的鞭策自己,参加了光荣的中国共青团以后,使我的思想基础更加牢固!。总结这个学期的学习我学习态度比较端正。能够做到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不跟同学交头接耳,不做小动作;对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认真完成;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同学和老师请教。

篇8:轨道交通对于交通环境的影响评价

1 轨道交通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1.1 对于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的影响

对于轨道交通对城市经济环境的影响来说, 最主要的莫过于对城市土地价值及土地利用方面的影响。轨道交通的修建无疑会对城市土地价值产生巨大的影响。城市轨道交通的作用不仅仅是大容量的运载工具, 其作用的发挥随着规模的扩大将会更为重要, 它必将成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1]。对于轨道交通周围的土地来说, 由于其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这些土地的价值必定会有所上升, 这自然也就提高了土地的价值。此外, 对于土地利用方面来说, 由于我国目前的交通用地比例不高, 一般小于15%, 而发达国家城市交通用地比例一般都在30%左右, 有些城市甚至高达40%~50%, 这也就要求我们在相对较小的交通用地上建设更加高效的交通运输方式, 而轨道交通由于其巨大的运力及快捷、安全等特性, 自然成为大城市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良药, 因此,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土地利用方面也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

1.2 对于拉动就业的影响

无论是在轨道交通的修建过程中还是在其建成以后,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就业都有着巨大的贡献。首先, 轨道交通尤其是地铁的修建需要巨大的投资 (表1为国内一些城市地铁修建所用投资情况) , 这些投资必将会拉动整个建筑行业的就业情况。当地铁建成之后, 其操作及维护也都需要一定的人员, 有资料表明,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投资每增加1亿元可增加720个就业岗位[2]。因此, 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1.3 对于公交部门运营效益的影响

按照常理来说, 轨道交通由于其自身有着运量大、快捷、安全等优点, 那么轨道交通自然就会有十分巨大的利润,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其收益情况并不乐观。首先, 轨道交通也属于公共交通的范畴, 这也就决定了它是以为公众服务为目的的, 所以轨道交通的定价情况并不是按照“成本+利润”的方式来定价的, 而是在考虑普通乘客的收入水平和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有一定福利性质的定价, 因此轨道交通的利润不大, 有时甚至会出现亏损的情况。其次, 由于轨道交通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或者是由于对交通需求量预测的不准确等原因, , 很很多多乘乘客客都都不不会会选选择择轨轨道道交交通通作为其出行的方式, 目前在国内的很多城市中, 公交车仍然是乘客选择公交出行的首选, 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现在的情况[3]。从以上的方面来说, 轨道交通的运营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 目前, 在国内拥有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城市中, 几乎没有多少城市的轨道交通处于赢利的状况, 相反, 每年政府还要对其进行一定的补贴才能使其正常运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 轨道交通还需要在运营机制和科学管理方面进行改进才能够真正实现运营效益。

2 轨道交通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2.1 对于城市整体环境的影响

对于目前来说,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体现, 对于一般的中小城市或者经济欠发达的地区, 其很难承担起修建轨道交通所需要的巨额投资, 同时, 这些地区由于经济水平所限, 其交通状况并不像东部大城市那样严重, 因此也没有必要修建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同时, 轨道交通建成以后, 会对城市经济水平及其他很多方面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对于城市人口分布情况的影响

我国城市人口密集, 内聚力很强。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快捷、安全、大容量的交通通道。一旦交通条件改变, 制约因素消除, 城市结构将会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具有强大运输能力的轨道交通就能在城市结构变迁中充分发挥重要诱导作用[1]。

对于城市结构来说, 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人口的分布情况。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一般都居住在城市的中心区或者内部区, 而外部区则很少 (见表3[4]) ,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居民目前主要以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这种适用距离较短的出行方式为主, 由于这两种出行方式的适用距离较短, 所以就限制了城市居民向城市外部区发展。

当大城市的轨道交通修建好以后, 由于其快速、大运量等特点, 这从客观上为城市居民的“外迁”创造了条件, 而且由于轨道交通沿线区域的开发, 对居民的吸引力增加, 再加上城市内部区域的居住环境越来越差, 这也可以诱导居民远离城市中心居住, 从而改变了城市的人口分布。

2.3 对于城市发展模式的影响

由于城市人口分布对于城市结构有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当城市人口逐渐向城市外围分散时, 城市的发展模式也就逐渐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这种转变自然能够有效的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情况。因此, 轨道交通的修建对于城市发展模式也是有着积极的影响的。

3 轨道交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3.1 对城市生态情况的影响

在轨道交通修建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的生态造成一定的破坏, 这种破坏有可能是不可逆的, 因此, 在修建轨道交通之前, 一定要对修建轨道交通对当地生态情况的影响进行总体的评价, 如果修建轨道交通带来的生态的破坏是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那么轨道交通才是可行的。同时, 在修建轨道交通的过程中, 要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的破坏, 尽量把其影响降到最低。

3.2 对城市空气质量及噪声的影响

城市轨道交通是一种较为环保的交通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的建成可以有效减少小汽车和其他汽车的数量, 由于轨道交通在同样的情况下所排放的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以及硫化物比普通小汽车少的多, 并且人均耗油量也少的多, 因此, 轨道交通的使用有助于减少机动车对于城市空气的污染, 并且对节约能源也有很大的作用 (见表4[5]) 。此外, 由于轨道交通一般在地下或者高空, 对它的治理相对较容易, 因此其对城市噪声的影响不大。

4 结语

轨道交通无论是对城市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还是生态环境都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时候, 可以更多的去考虑使用轨道交通, 其实轨道交通并不是只有地铁这一种方式, 还包括轻轨、独轨和有轨电车等很多方式, 对于那些经济水平并不是很高的城市, 可以考虑投资相对较少的其他轨道交通方式。总的来说, 轨道交通对于大城市来说, 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城市道路拥堵问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秦应兵, 杜文.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0, 35 (3) :284-287.

[2]王进, 祁俊超.城市轨道交通次生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城市问题, 2007 (3) :41-45.

[3]陆梁.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分类与系统选择[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9 (2) :7-10.

[4]陆化普, 张鹏.城市公共交通的综合集成[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999 (1) :29-32.

篇9:对于孔子的评价

摘 要: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有褒有贬,学界也多有争论。从《论语》中涉及到的文本本身来看: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否定“器小、不俭、不知礼”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肯定主要在于其有目共睹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这种贬中有褒的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矛盾心态。从文本来看,孔子并没有赋予管仲以“仁”的评价;从孔子对礼制的一贯立场来看,孔子也不会称越礼的管仲为“仁者”。

关键词:孔子;管仲;《论语》;矛盾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89-02

春秋五霸之首是齐桓公,而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管仲。对于管仲,史学界有很多评价,我们要关注的是与他同生活在春秋时期、但是晚他172年出生的、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是怎样评价管仲的。

在《论语》中,其中有两篇涉及到评价管仲,总共有4段语料。

第三篇《八佾》中有一段史料,孔子直接否定管仲,直言“管仲之器小哉!”还有对弟子提问“管仲俭乎?”“管仲知礼乎?”的反问式回答,“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孔子认为管仲不俭,且不知礼,可谓直截了当,毫不含糊。

第十四篇《宪问》中有3段史料,都是对弟子提问的回答,提问分别为(1)或问管仲。(2)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3)子贡问: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孔子对提问的回答,全是肯定管仲的。(1)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2)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3)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孔子先否定管仲,认为管仲不懂“礼“,而后又肯定了管仲的“仁”,而在以孔子为代表所创建的儒家思想中,“仁”和“礼”是统一的,所谓“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仁”注重人内心的思想道德层面,而“礼”侧重于人外在的行为规范层面,只有做到“礼”,才能达到“仁”。反之,不仁的人是无法克己复礼的(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既然仁和礼是统一的,管仲既不知礼,又何言仁?伟大的孔子对管仲做出“不知礼而仁”这样的评价,确实有些让人费解。

《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这种评价,确是前后矛盾的,有很多学者对此作了解释。目前学界有以下几种观点:商松石指出孔子对于管仲的评价,总的倾向是肯定的,但是他同时也辩证地评说了管仲,指出管仲“小器、不俭、非礼”,但是这些个缺点是“瑕不掩瑜”,无伤大雅。闫春新、于孔宝认为孔子是站在价值判断和事实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管仲的,所以就有了不同的结论。沈素珍认为孔子虽然直截了当地批评了管仲的缺点,但是充分肯定了管仲具有“仁德”,而且沈还指出正因为伟大的孔子具备宽严相济的政治眼光,才给予了管仲这样辩证的评价。冯浩菲指出孔子对管子的评价从理论和事实上都能解释得通。王世巍站在《论语》自身的文本的角度,从孔子对管仲评说的具体的上下文语境出发,认为孔子回答子贡、子路提出的问题——管仲是否为仁,答案侧重教育弟子,教育原则是他一贯倡导的“因材施教”,而至于管仲是否为仁,孔子回答的实际重心并不在这里。

以上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都存在着问题。从《论语》中涉及到的文本本身来看,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否定性评价“器小、不俭、不知礼”是很直接的、毋庸置疑的;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肯定主要在于他有目共睹的“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历史功绩。这种贬中有褒的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评说确实是体现出一种矛盾、纠结的态度。

一、孔子对管仲的否定

孔子对管仲直言不讳的否定性评价,主要表现在“器小”“不俭”与“不知礼”这3个方面。

孔子在《论语·八佾》篇中,开篇直言管仲器小。其它几处的评价都是回答弟子的提问,而这句是孔子独立的一个陈述,因此可以把这句看作是孔子思想观点的直接表达,这是研究孔子评价管仲的直接材料。对于“器小”,我们倾向于宋代朱熹在《论语集注》当中所言的“器小,言其不知圣贤大学之道,故局量褊浅、规模卑狭,不能正身修德以致主于王道”,而不是三国时何晏在其《论语注疏》中提出的“言其器量小也”。它所表达的是孔子的一种慨叹,即管仲虽功绩显赫,但在道德上终究没能达到孔子理想中贤臣的标准。

关于“礼”,孔子认为其作用重大,“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所以他最不能容忍僭越礼义的行为,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孔子认为这是季桓子不可容忍的一宗大罪。周礼是维护当时统治阶级各阶层秩序的根本行为准则,孔子是以“克己复礼”为己任的,所谓“非礼勿视、勿听、勿动”,任何人不许有谮越的行为,因此孔子直截了当地表达了对管仲非礼行为的愤恨情绪,“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从回答的方式来看,表现出孔子很不赞成管仲,非常不满他这种极度的越礼行为,反映出孔子小视、贬斥管仲的真实心态。

孔子对管仲的批评折射出了他们之间思想上的对立。管仲在齐国推行的改革,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其实就是对周礼的破坏,这同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孔子,表现出来绝对的对立。

二、孔子对管仲的肯定

后3段史料皆来自《宪问》,确实是颂扬管仲功业的,但是是否达到了“仁”的高度?这主要体现在如何理解“如其仁!如其仁”上,有3种观点:肯定性的理解为“这就是他的仁德”;半肯定派理解为管仲有仁者的功劳,但没被孔子称许为仁人;否定派则理解为孔子未曾以仁论管仲,即只论其事功,不论其仁否。正是因为有这样不同的理解,也证明了孔子思想的矛盾性。

这3条确是孔子对管仲的褒扬。这种褒扬表明两人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孔子曾经说过“齐一变,至于鲁”,表明他对“齐”的肯定。管仲辅佐齐桓公,用和平的方式九合诸侯,解决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争端,使人民免遭战争的苦痛,而且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打的口号是“尊王攘夷”,这样做使百姓免遭外族的侵扰,这些都与孔子的思想相合,所以孔子对管仲的有目共睹的功绩没有视而不见,而是肯定的!但是如果孔子确认为不守礼、越礼而行的管仲可谓“仁”矣,那就意味着在孔子那里礼与仁原本就是分裂的,这样《论语》中的很多观点就被颠覆了,而这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事实是孔子对“仁”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在《论语》中的体现如:“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日恭、宽、信、敏、惠。”(《阳货》)“苟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象“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这样的人物,孔子才给以“殷有三仁”的头衔(《微子》)。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只承认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孔子自己,也不敢称仁,“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

在整部《论语》中,多次表现出孔子的复兴先王礼制的想法。他对所有破坏礼制的行为表现的都非常愤慨,都是毫不留情的严厉斥责,而且特别严格的要求自己和弟子要坚决地恪守礼制。因此,对于僭越礼节的管仲,仅仅是在“一匡天下,九合诸侯”这件政事上,他的做法可以够得上一个“人才”的标准,依照孔子在《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对先王礼制的一贯的态度来看,孔子是不太可能称管仲为仁者的。夺了齐国大夫的封邑,其到死都没有怨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所表达的孔子的看法是,管仲确实很厉害、很不简单,不能说没有反语的色彩,可谓褒中带贬。这句当中的“人也”,可谓“见仁见智”,有人理解为“是个仁人”,也有人理解为“是个人物”。这种褒中带贬抑或是贬中有褒,反映的正是孔子对管仲的所作所为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纠结的矛盾心态。至于“如其仁!”的“如”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好像”“或者”,而且还强调了一个“其”字,是所谓的“他的”特有的“仁”,不同于孔子的一般意义上的“仁”,表明孔子对管仲功绩赞同的同时对他的“仁”表示不太肯定“这好像就是他的仁,这好像就是他的仁!”“这或者就是他的仁!”带着疑问的一个评价,反映的正是孔子的矛盾的心理。王世巍指出,“如其仁”一语与管仲并无直接关联,究其本质而言,孔子的回答旨在教化、激励弟子。如果这个推测正确的话,且“如”也可以理解为“至于”,即孔子在肯定了他的功绩之后,重复慨叹“至于他的仁!至于他的仁!”,从他未质可否的话语当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孔子对其“未仁”的惋惜与无奈。总之,从文本来看,孔子并没有赋予管仲以“仁”的评价;从孔子对礼制的一贯立场来看,孔子也不会称违礼之管仲为“仁者”。

孔子这种矛盾的心态也可能是评说的时期不同。人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年龄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西汉刘向《说苑·尊贤》曾记载:“齐桓公欲使管仲治国。管仲提出:‘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于是桓公以为上卿,赐之齐国市租,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管仲说自己的当前状态是“贱”“贫”“疏”,不能“临贵”“使富”“制亲”,齐桓公一一满足了他,使管仲由“贱”“贫”“疏”转而变为“贵”“富”“亲”。对于管仲的这种做法,孔子评价为:“管仲的贤能,如果不得到这三方面的权利,就不能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这与他在《论语》中的“管仲如果懂礼,还有谁不懂礼呢”几乎是完全对立的。

总之,孔子一方面直接的、毋庸置疑地否定了管仲,另一方面确实颂扬了管仲的功绩,但是对他所谓“仁”的评价比较模糊,基于此我们倾向认为孔子对管仲评价是贬大于褒的。从思想发展这个角度来说,孔子思想的矛盾性乃是历史的必然。

——————————

参考文献:

〔1〕商松石.孔子对管仲的评价[J].管子学刊,1989,(4).

〔2〕沈素珍.孔子评管仲新解[J].管子学刊,2010,(3).

〔3〕王世巍.再论如何理解孔子对管仲的评价[J].管子学刊,2015,(1).

〔4〕王世巍.学界对《论语》“如其仁”的误读[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1).

〔5〕闫春新.从《论语》看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再探[J].管子学刊,2003,(1).

〔6〕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7〕于孔宝.论孔子对管仲的评价[J].社会科学辑刊,1990,(4).

上一篇:WPS公式编辑器小地图下一篇:2018小学数学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