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2024-05-05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精选8篇)

篇1: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哲学教育 2018-07-29 08:51:41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

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一定程度时恰到好处地进行启发和开导,他又是在教学实践中最早采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非常融洽。他是中国古代教师的光辉典型。

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由于孔子保守的政治态度,因此对待经济制度的改革也反映了保守的思想。比如鲁宣公十五年(西元公元前594年)实行“初税亩”,从法律上承认私田的合法地位,是春秋时代的重大经济改革;但是据《左传》说,孔子修《春秋》时记载“初税亩”,目的是批评其“非礼也”。而民众不富足,国君没有富足的。

在《论语·尧曰》中还记载,孔子主张“因民之利而利之”,即对民众有利的事情才去做。另一方面,他又主张赋税要轻一些,徭役的摊派不要耽误农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还对当时的为政者进行说教,要求为政者不要过于奢侈,要注意节俭。他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同时,还主张“节用而爱人”。这里面包含了把孔子“仁”的思想运用于经济领域。

孔子三大教育方法

 循循善诱,启发教学

以孔子为创始人的儒家,其教育方法的最本质特征是启发式的教育,这是与其心性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成人”、“成德”之教,其标准就在每个人的心中,教育也就是帮助人们发现自身本有的“善”,“成人”、“成德”关键还是要依靠主体自身。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亦不复也。”这是说启发只是“成人”、“成德”式的教育的助缘,如果求学之人不能举一反三,也就没有什么更可以说的了。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可以对老师提出质疑,甚至于互相争论。如子路就常常对孔子之行径提出质疑,甚至指责。再如宰我曾对三年之丧发生怀疑,孔子也只是问以不行三年之丧于心安否,宰我告以安,孔子则说如果心安,那就算了。因为三年之丧本来是出于心所不能已的哀伤之情,连这种哀情都没有,勉强服三年之丧又有什么意义呢?再如孔子称赞颜渊好学,指出其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老师讲什么总是耐心地听,似乎无所质疑,很愚笨的样子,但回去一个人静静地思索,往往能有进一步的发明。正因为这样,子贡自承不如,因为颜渊可以“闻一而知十”。另外,孔子经常让学生说明自己的志向,或赞许或批评,但也只是“各言尔志”罢了,说之何妨?曾点在言自己的志向时,鼓瑟铿锵而作答,一派狂者的气象,但所言之志深得孔子嘉许。由此可见孔门教法之一斑

2.因材施教,各取所长

论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与冉有向孔子请教同一个问题,听说了一件事,要不要马上去做?孔子对子路说:“有父兄在,不可以如此。”对冉有却说:“可以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公西华对此发生疑问,孔子解释说:“冉有退缩,故鼓励其进取;子路则勇于进取,故使之知有所退缩。”这个故事就是比较典型的因材施教的例子。如上面所说,孔子的学生之所以各有所长,也正是他因材施教的结果。再则是要有一个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孔子教育子路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再如教育子张以“多闻阙疑”、“多见阙殆”。这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道德行为,是合于“礼”的规范的。孔子入太庙而每事问,有人提出质疑:“谁说他知道礼呢?入太庙而每事问。”孔子答以“是礼也。”就是说这种态度本身就是合于“礼” 的规范的。其三,重实事教育,包括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时人、时事的评价以及孔子自己的立身行事,都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对人、事的品评在《论语》中有很多的篇章,不再赘述。至于孔子的立身行事,孔子本人这样对学生说:“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这就是说我之行事,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孔子之行事,《论语》中也记载得比较多,有学生引以为荣的,也有使学生发生质疑甚至于为学生所诟病的,但这种无所隐瞒的坦荡胸怀亦足以为人师表。3.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孔子以前,“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子弟有权受教育。因而也只有贵族子弟才有当官的资格。但到了孔子的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都在下移,这就为私人办学提供了机会。孔子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开始了其创办私学的职业生涯,希望通过兴办教育来培养“贤才”和官吏,以实现其政治思想。在教育的对象问题上,孔子明确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有教无类”的本义是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孔子的弟子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夷夏之分。孔子吸收了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邦”的楚国人公孙龙和秦商入学,还欲居“九夷”施教,就说明了后一点。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南官敬叔、司马牛、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颜回、曾参、闵子骞、仲弓、子路、子张、子夏、公冶长、子贡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其“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人性论。“性相近”说明了人皆有成才成德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说明了实施教育的重要性。正是基于“人皆可以通过教育成才成德的”的认识,孔子才作出了“有教无类”的决断。“有教无类”思想的实施,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对于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无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在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篇2: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摘要 作为新世纪的教育者,应该给幼儿创造一种全方位的阅读空间,早期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是基础教育的灵魂。教师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早期阅读环境、选择适宜阅读材料、创设宽松的阅读氛围,组织专门的早期阅读教育活动,巧用游戏、家园合作等方式培养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提高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对应的能力,帮助儿童掌握早期阅读的技能,增强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水平,最终可以促进儿童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 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教育 早期阅读能力 早期教学理念

一、早期阅读教育的内涵

关于什么是早期阅读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外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方法。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阶段,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手段,从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发展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入学正规的书面语言学习做好准备的一种寓教于乐的语言活动‛。

传统的阅读启蒙教学看重集中识字与诗文阅读方面,把识字教育和初步的知识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近现代社会传播知识和信息的媒介日趋多样化,但是阅读仍然是主要渠道,这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经验、思想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幼儿来讲,早期阅读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更是对其终身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阅读幼儿可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还能启迪智慧,活跃思维,诱发创造灵感。对于‚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界定,但是如果我们在大教育观、整体观的指导下全面认识与实践‚早期阅读‛教育,可以这样认为:‚幼儿早期阅读教育‛是指以幼儿自身经验为基础,在适当情境中,通过幼儿对文字、符号、标记、图片、影像等材料的认读、理解和运用,对幼儿身心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活动。它不是单纯的看书、识字活动,而是一种具有结构相对完整、体系相对独立、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

二、阅读对幼儿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早期阅读有利于大脑的发育、成熟

据美国最新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大脑信息约八成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大脑在生命早期飞速发展,因而视觉刺激对幼儿早期神经网络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发现,语言理解区域的发育比说话中枢早。正因为早期阅读是积极的视觉刺激,它通过图文并茂的视觉材料给婴幼儿以积极的刺激,从而加快了大脑神经组织的发育与成熟,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二)早期阅读有利于幼儿的认知发展

早期阅读的材料浅显易懂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思维的特点,为活跃幼儿思维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幼儿边阅读,边联想,边思索。而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能力等,就在这看似简单的思索和幻想中发展起来。

(三)早期阅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婴幼儿期是认字阅读的关键期,根据相关研究,婴幼儿识字阅读活动从性质来看是属于模式识别与语言理解活动;而模式识别与语言活动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阶段,因此,婴幼儿的认字阅读的关键期就是婴儿阶段。其次从大脑皮层语言中枢的成熟和机能定位来看,阅读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中央后回部,即顶叶———枕叶———颞叶交界出的角回,从脑皮层的发育顺序看应在说话中枢前基本发育成熟。另外从以往个案研究结果看,婴幼儿早期阅读表现出关键期‚机能敏感‛特点。新近的相关研究也证明,儿童掌握字形与实体的联系比掌握语音与实体的联系更为容易。此时的婴幼儿虽然还不能分析、理解和领会,但却能够把一切事物及相关因素作为一个完整的模式接受下来并印在神经网络里。

三、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我国关于早期阅读文献的相关研究很多,基本都从理论上或经验上论及了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可见,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在国内教育界受到广泛的认可。纵观相关文献,其重要性主要体现有:早期阅读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发展;早期教育能够促进身心发展与协调;早期阅读有助于智力发展;早期阅读可以预防阅读障碍。从人脑发育的特点来看,大脑在人体各种器官中发育最早、最快,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器官。新生婴儿9个月脑重量为600克,相当于成年人大脑的一半;3岁时脑重量为900多克,相当于成年人的2/3;7岁时脑重量达到了1280克,相当于成年人的9/10,已经基本发育成熟,接近成年人的水平。由此研究可以得出:人脑的潜能是巨大的,可以无限量地开发。美国的格林都曼博士,指导了一个三岁还不会走路和说话的脑部有严重障碍的女孩阅读,结果竟然出现了奇迹,女孩不但学会了阅读,而且到了六岁时竟然具备了六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他便组织了一个庞大的研究团体,经过二十几年的深入研究之后,终于获得了一些惊人的结论:幼儿从2岁开始就有了阅读的能力,而且越接近0岁,学习语言能力也就越强。幼儿具有强烈的阅读欲望和学习欲望。如果父母不加以限制,则到7岁入学前,他们便可能具备极有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的总量有时往往要超过以后一生所学的知识。

只有幼儿才能具备魔术般的吸收能力,因此从出生一8岁的这段期间乃是一生成长中最为重要的时期,8岁之后就会有所差异,而对于他的阅读智能的开发期是1-8岁,不可错过的最佳开发期。8岁以前学习的知识经验印象最为深刻,可以终身难忘。学习的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出现递减的现象。凡是优秀天才,大都是在幼年时便具备了良好的阅读能力,因此从小便应该尽量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将来才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才。有案例可以证明,根据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资料记载,中国科大毕业生的13期少年班中有70%的考上了研究生,50多人获得了博士学位,其中有19岁的助教、24岁的博士、26岁的副教授,他们与常人不同的是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特别是早期识字阅读教育。

四、早期阅读的误区

幼儿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具有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它仅仅是一种‚读写萌发‛,是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为了真实的生活目的而自然发生的学习活动,是正式读写学习的前期准备。幼儿早期阅读教学应严格遵循婴幼儿特殊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以读图为主,选择视听阅读、口头阅读、口语与书面语同步进行的阅读方式,帮助幼儿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理解读物的内容。

(一)阅读的重点是识字,一味地死记硬背

家长认为孩子能认识几个汉字就显得聪明;教师误认为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阅读重点是把出现的汉字教给幼儿就好。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孩子学习阅读关键是学会观察图片,理解图意,关注图画细节,并会根据故事情节想象图片上没有的情节,在观察、理解、构思、想象、表述的过程中完整地感知故事,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进一步得到语言能力和社会性的发展。

有效的阅读活动需要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引导幼儿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让孩子自主地读,有兴趣去读,那就要靠老师来推动。如大班语言活动:《小松鼠的大尾巴》,改变以往带着耳朵听老师讲故事的传统方法。老师让小朋友自主观察有四个明显季节特征为背景的图片《松鼠的尾巴》,启发孩子结合已有的经验仔细观察、理解图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引导幼儿看看、想想、说说小松鼠用大尾巴帮助小鸡挡雨、帮助小蜗牛扇风、帮助小白兔扫树叶等事情各发生在什么季节?幼儿讲出四季特征时老师出示‚春、夏、秋、冬‛汉字,幼儿自然而然地认识了。幼儿看着图文并茂的故事图片,能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转换来完整地讲述故事。

(二)婴儿不会看书,只会搞破坏

一位家长给不到三岁的儿子买了几本图画书,孩子看见图画书就又撕又咬,不到两天就全部毁坏了,这位家长叹着气说:‚孩子太小,根本不会看书,只会玩,搞破坏,买书也是浪费。‛其实,孩子玩书,撕书等是一种阅读准备行为。孩子天生是喜爱书本的,书对婴幼儿而言就是一个玩具,在经由咬、翻、甩、搬等各种对书的探索行动中,宝宝开始了他的阅读之旅。孩子翻书、玩书(最终多演变成为撕书)等活动,是对阅读的一种准备行为,正式阅读之前的准阅读活动,是阅读能力出现、发展、提高的基础和前奏,随着身心的成长,幼儿阅读的方式有其阶段性,家长可适当引导。为了防止孩子毁坏书,可以为孩子选购一些撕不坏、质地较硬的图画书。读书之后,强迫孩子回答诸多问题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意思?小狐狸为什么要这么做?母鸡是怎么回家的?刚读完一本书,妈妈的问题往往铺天盖地地向孩子袭来。‚实际上,久而久之,一种恐惧和抵触的情绪潜入了孩子心里,他们不再喜欢阅读,因为‘妈妈的问题太多了’。‛彭懿说,带着功利心的家长,恨不得孩子立竿见影地掌握书中所有的内容,不断强迫孩子回答问题,其实是剥夺了孩子们阅读的快乐。还有家长盘问孩子的理由是,这本书太好了,我都读得热泪盈眶,你怎么可以读完以后无动于衷呢?其实,家长努力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快乐,而不是让他们增添阅读的心理负担。

五、幼儿园培养幼儿阅读能力的措施 通过教学中的实践和阅读各种相关的书籍文章,对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思考如下:

(一)要培养幼儿对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早期阅读的基本出发点是萌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使幼儿愿意参与阅读活动,初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在阅读过程中使孩子‚开心、开口、开窍‛。要使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就要激发幼儿阅读的内部动机。在阅读过程中,幼儿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但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喜欢看书,而且部分幼儿对图书的好奇心最初也只是受潜在的动机力量驱使,需要通过实践获得成功的乐趣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唤起并组织幼儿兴趣,以便激励他们持续地、愉快地、主动地进行阅读学习。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没有对书的兴趣,那么阅读就成了空谈。应该从幼儿时期,也就是从几个月开始,有意识的引导幼儿对书本,挂图,产生兴趣,在家里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陪孩子一起读书,念书给孩子听。经常带孩子,哪怕还很小的时候,带他去图书馆,书店,去逛逛,翻翻书,去感受阅读的氛围。

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更有责任去营造一种氛围,创造环境,让孩子们爱上书,喜欢读书。我们在幼儿园的教室里都有图书角,有一些图文并茂的,小朋友喜欢的故事书,儿歌书。在语言栏里,有小朋友喜欢读的句子及情景图案,跟小朋友一起读一起看,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我们应该从小小班开始,从幼儿喜欢的故事诗歌入手,先给幼儿讲一些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 一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兴趣。

(二)阅读的兴趣巩固和加深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 到中班大班之后,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以后,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循序渐进的引导幼儿进行阅读。首先是老师讲,幼儿听,让幼儿发挥听的作用;幼儿对儿歌故事有了印象之后,老师让小朋友指字,教师读,这样,可以同时发挥视听两方面的作用;以后逐步让幼儿练习自己指,自己读。加深对书本,文字读符号的印象,奠定好阅读的基础。在班级里,鼓励小朋友自己带家里的图书,给大家分享。每天早上,中午,下午的休息时间,让小朋友之间互相交流,一起看书。

(三)培养好的阅读常规,持之以恒

在幼儿园里让幼儿每天能在固定的时间读书,老师小朋友之间的交互式读书也很重要。在小,中班,引导幼儿园看我们的语言书,及识字儿歌书,引导小朋友看书上的图画。想一下书中的内容,然后诵读给小朋友们听书中的内容,引导小朋友看书上的课文名称和内容。以及,1,2,3课的字样。刚刚开始阅读的幼儿,自己只能认读少量的汉字。教师在引导幼儿注意汉字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能对比较困难的汉字提供足够的支持,幼儿就可以很自然的注意到文章中熟悉的汉字和单词。那么先读后识字是幼儿园阅读的一个重要环节。

先背后认法:所要学习的内容背下来,而且要背熟,这有利于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然后再通过以手指字的形式,使字音和字形达到重合,完成辨字音、认字形的过程。

故事提放法:给孩子讲故事的过程当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断地给孩子提出贯穿故事内容的关键字。如在《狼来了》的故事中,一个男孩子守护着一群绵羊,他好像看到了一只狼,在这些情节中,‚狼‛就是故事的关键字,要给孩子提出来。并教小朋友认识它。

跟读训练法:孩子识字很少、甚至不识字的情况下,教师拿一篇文章和孩子一起朗读。老师在前面读,孩子紧随着老师进行跟读。跟读可以采取几种形式:顿读。老师读一字,孩子跟着读一字;顺读。老师完整读一句,孩子完整跟读一句;跳读。老师和孩子相错阅读,老师读第一个字,孩子读下一个字,或者家长读上句,孩子读下句;倒读。从后往前读。也可以让小朋友在家里和父母练习。在大班,教会幼儿阅读的技能和方法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前提。按页码顺序看书,中班幼儿已认识了1—10的数字。因此,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翻书,使他们掌握看书的方法并养成习惯。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向下的顺序看书。在此过程中,幼儿亲身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故事是要一幅一幅有序的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帮助幼儿把相关的知识经验与当前的故事阅读联系起来。幼儿先前的知识经验,会影响带他们目前的阅读理解。事实上,幼儿在阅读任务中所用到的先前的知识经验,不仅仅是与主题有关的汉字、单词、概念、知识和言语经验等,教师要时刻有意识的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促进当前的学习和理解。

六、科学的选购图书

一本好书,给孩子的教育启蒙有着重大的影响。图书是幼儿阅读的对象,因此图书画面色彩是否鲜艳?内容是否简单具体、生动有趣?所配文字是否优美简练、朗朗上口?都成了衡量图书好坏的标准,我们在为幼儿选书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同时我们还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为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选择不同的图书。比如小班幼儿我们应为其选购一些图文连系紧密,文字简短并通俗易懂,内容多以家庭生活和幼儿园生活为主的图书;而到了大班我们则应选择一些幻想故事或童话故事,故事的语言要丰富多彩,画面的遐想空间要大,而且还要注意尽量选择高于孩子发展水平的书籍,以便更有效的开发幼儿的智力。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选书时必须考虑的,那就是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所选书籍应尽量有助于幼儿良好个性的发展。如有的幼儿任性、不懂礼貌,就可为他选择一些有关文明礼貌方面的书,如《小熊请客》;有的幼儿爱撒谎,就为他选择有关诚实方面的书,如《木偶奇遇记》、《诚实的列宁》等。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孩子特点帮助孩子选择图书,不同的场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并注意结合实物。灵活多变,做到给孩子讲解时举一反三。游戏是孩子最喜爱的方式,可运用角色扮演、情境虚拟等多种游戏形式展开阅读,将使孩子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完成阅读活动。这样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将得到极大的锻炼。

我们还可以鼓励幼儿自制图书,图书内容是孩子们的绘画,也可利用一些废旧图书剪剪贴贴。孩子们阅读自己做的书,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家长和老师可以利用一切机会、场所让幼儿感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在盥洗室,用图片和文字说明相结合的方法,在周围贴上各种标记,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习惯。此外,在教室布置图书角,供幼儿阅读,也增进了孩子之间的交流。久而久之,阅读活动成了孩子每天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提高幼儿对文字的兴趣陈鹤琴先生说:‚孩子们来到人世后,应尽早为他们创造优良的阅读环境,领着他们踏上第一部台阶,使他们认识书籍、爱上书籍,从此步入书籍的海洋中,并且毕生视其为生命的伴侣和导师。‛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必须早在幼儿期就进行训练,让幼儿尽快适应语言、文字、图象等构成的第二信号系统环境,提高阅读能力,逐步达到独立阅读的状态,为幼儿入小学学习,获得知识,增长智慧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在学习语言,识字一系统的教学中,也引导幼儿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或者一些书反复提到,小朋友很容易理解的汉字。一般当小朋友有了足够的兴趣,在游戏中,活动中,讲故事的时候,让小朋友认些汉字,他们都是记得非常的牢的。记得我们有一篇儿歌是,小钮扣,掉下来,弯着腰,拾起来,带回家,缝起来,一二三,站一排。因为儿歌内容可以用动作表示出来。那些个动词,掉,弯,拾,带,等他们都很容易就记住了。而且认识汉字,也可以让小朋友一下子想起自己学过的内容。记得有一天,我在小朋友画画的同时,带了一张荷花的图案,写了一个莲字,首先小朋友一下子想起来这个字读什么,接着说书上也画有一个,是《江南》里的画,还把那一首诗念出来,别提我有多高兴了。先开始只是背会的,但是里面的诗,画及字也有深刻的印像。小孩子的记忆里真是非常好的。

于是在为了巩固一些汉字,我们会做一些游戏。如拾豆豆,搞苹果,套圈等游戏,让小朋友对汉字产生兴趣。进而喜欢读书。在一些幼儿园室里,像一些门,柜子等物品上也贴上汉字,久而久之也会识字一些汉字。

主动与家庭配合、帮助家长建立科学、正确的识字与阅读理论,进一步发展幼儿阅读能力。很多幼儿园老师在与家长沟通时,往往会遇到一些这样的问题:‚你们幼儿园教不教孩子认字、写字的?我觉得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要重视对幼儿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但阅读不一定要求幼儿会认几个字,它更强调的是知识。所以做好家园沟通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记得以前在教中班的时候,一位家长天天说怎么还不快点写字,后来就开始着重让孩子们写字,最后竟然,有两个,写会了,但是还不知道那个字怎么认。真是得不偿失。不适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对幼儿会有不良影响。

家庭环境和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家长应经常和孩子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定时定内容的去指导幼儿阅读图书,鼓励幼儿在听书的过程中跟读。另外,家长在家里也应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让孩子随手可以拿到自己喜爱的书。家长可以给家庭中的一些物品做一些名称标记,如‚爸爸妈妈的房间‛,‚电视机‛等等。家长还可以通过指导幼儿观察不同的印刷品来帮助幼儿了解文字的功能和重要意义,如查看帐单、信笺、报纸或导购单等。从不同的活动不断丰富阅读内容,也进一步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孩子在幼儿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对任何事物都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总想知道为什么。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孩子的疑问,而不应该简单粗暴的加以制止或敷衍了事,更不要因为孩子表现不好而批评和呵斥孩子,这都容易打击孩子的阅读兴趣。切忌不断地打断孩子或者不断地纠正孩子的表述方式。幼儿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这一阶段,家长应在平时引导孩子多观察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也可陪孩子一起查阅资料,从而让其不断体味阅读给自身带来的快乐和持续的成就感。

那么在幼儿园创造一个阅读环境,也让家长知道在家里营造一个阅读氛围的重要性,陪幼儿在家中读书的重要性。只有达到家园一致,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为幼儿的一生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教师、家长应以开放的态度与幼儿一起探索和学习,创设有系统的、安全的、层次分明的阅读环境,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促进幼儿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发展对于日后阅读及学业成就的影响甚大,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幼儿终生受益。教师要关注幼儿早期阅读,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正确有效地开展早期阅读教育,逐步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使幼儿学会在书的海洋里吸取知识的琼浆,为迎接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奠定坚实的基础。

王聪

篇3:美国研究生教育教育理念及启示

一、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美国研究生教育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 1826年哈佛学院为大学毕业取得学士学位并愿意继续学习的人开设了课程, 虽然并没有明确提出研究生课程, 但是取得学士学位后继续学习的课程, 所以被认为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开端。1859年, 密执安大学首次授予完成该计划的两位毕业生以攻读硕士学位。很明显, 这种硕士学位不同于传统意义的那种自动的、荣誉性的、或是形式上的硕士学位。因而可以认为, 这是美国大学最早正式设立现代研究生教育和硕士学位制度的标志。[2]1861年, 耶鲁学院授予了美国历史上首批3名博士学位。这标志着博士生教育和博士学位制度在美国的产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国研究生教育出于起步阶段, 规模较小, 发展较为缓慢, 且为受到应有的重视。1861 - 1863年发生的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 加强工业革命的推动, 美国加强重视培养重要领域的高技能人才。1876年,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培养研究生为主的大学 - 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正式成立, 标志着美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到1900年, 全美已有150所学校开设研究生课程, 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校开设了博士课程。1900年, 全国共授予博士学位382名, 全国研究生已超过3000名。[3]二次世界大战中, 美国获得了大量利润,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战争的需要也促使美国重视科研的发展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再加上美苏争霸,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后, 美国朝野极为震惊, 改革教育的呼声高涨, 自此, 美国开始了对教育的改革。1958年美国颁布了 《国防教育法》。该法规定了美国联邦政府对教育事业拨款资助的有关事项, 其基本精神是要求重视科技教育, 以提高教育水平, 加速培养人才。1961年美国又成立了全美研究院委员会 (CGS) , 这些大大推动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从60年代起, 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 研究生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的增长速度。1950— 1976年高等学校本科生从242万人增加到844. 8万人, 增长了约2. 5倍, 研究生从23. 7万人增加到126万人, 增长了4. 3倍。[4]近年来, 随着科技革命的推动, 生物、医疗等领域的迅猛发展, 美国更加重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努力提高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据美国的教育统计报道, 美国现有各类大学3638所, 其中在读研究生243. 2万人, 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5. 9: 1; 在一些著名高等院校, 本科生与研究生人数比例大约为1: 1。[5]

二、美国研究生教育理念

目前, 美国是研究生教育十分发达。一百多年来的研究生教育历史, 使美国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体制。美国研究生教育正是在不断地探索和发展中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和鲜明的特色。

( 一) 市场至上。市场竞争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大学参与竞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能吸引足够优秀的生源及毕业生的就业率、教授流动情况、声誉以及更多资金的获得。[6]为了使美国高校能适应市场竞争, 以及满足不同的需求, 推动高等教育的多样化, 美国政府给美国的高校以充足的自由权, 使其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作出反映, 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下, 美国高等教育才积极发展, 根据社会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 并不断开拓进取, 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和发展。

并且美国高校在市场竞争中要想取得竞争优势, 不仅要面向市场的需求还要面向未来, 预测到未来对人才的要求。致力于跨学科培麻省理工学院 ( MIT) 建校之初, 为迎合美国工业经济兴起对技术人员的需要, 特别设立了电气工程、化学工程、卫生工程、造船工程和地质学等技术服务类专业; 1949年, MIT又认识到学科交叉及人文科学观念在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影响, 开始加强人文科学教育, 建立了人文与社会研究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和跨学科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 这一重大改革促进了MIT站在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前沿, 成为 《纽约时报》笔下 “全美最有声望的学校”。[7]可以看出, 市场至上的理念, 不仅给了美国高校充足的自由权, 促进美国高校多样化的发展, 还使得美国高校面向市场, 接受挑战, 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获得长远发展。

( 二) 坚定的科学研究教育理念。一方面, 美国高校和企业密切合作, 使研究生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研发的过程当中, 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不仅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实践当中去, 而且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还可得到启发思考, 具有创新性的想法, 还可以提高美国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在市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 美国研究生大都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研究。美国的很多科学研究都是在大学中进行和完成的, 所以美国的研究生得以参与到国家的重要科研项目当中, 这就赋予了美国研究中国家科研的重要责任, 科研能力是衡量博士生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所以美国各大学普遍重视研究生参加各种科研活动, 而美国在军事、宇宙空间技术、海洋开发等方面的大批科研成果都有大量研究生的参与。

( 三) 教育全球化。随着政治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教育全球化的理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美国很早就重视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化, 并一直将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定位为: 高技能创新型人才。 ( 1) 多样化的国际合作模式。美国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多样化的国际办学模式, 既在海外设立分校, 又有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 还大力开发了网络远程教育。 ( 2) 弹性学制和国际化课程。在美国, 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硕士和专业硕士, 学制一般为1年到2年, 完全实行学分制。学生可以根据其专业要求修满相应学分, 最快可1年毕业。美国高校享有较高的自主权。美国高等教育的课程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 美国很多高校也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拓展研究生课程国际化。 ( 3) 师资队伍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是美国高校在教育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的著名大学之所以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生,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大学拥有一批知识广博、学术水平高的导师, 这是培养高质量博士生的根本保证。美国著名大学聘用导师的一个共同特点是: 面向世界招聘教师和学者, 不惜重金跨国界聘请学术权威到校任教, 并培养博士生。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MBA教师中有33% 来自于海外。[8]

三、美国研究生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进程以及教育思想的分析, 可以看出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和独特之处, 虽然美国的研究生教育经验不一定都适合我国的国情, 但还是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 一) 面向市场。我国研究生培养计划是计划下的产物, 因而具有高度集权性与保守性。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缺乏对现有市场经济体制的高度敏感性与灵活多样性, 主要表现在: ( 1)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以及经济结构相脱节;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陈旧; 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重理论、轻实践, 难以适应社会需求。

所以, 高校应建立面向市场的研究生培养机制。首先, 高校应考虑社会发展的需求, 适时地调整全面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使高等院校的办学从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其次,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有灵活性和选择性, 在保持其学术传统的同时, 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综合课程和应用性课程的开发和建构, 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另外, 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 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专业社会实践和素质拓展等实践训练, 还要重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保证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

( 二) 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多元化。我国研究生培养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主要和我国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有关。我国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偏重学术型, 长期形成 “重学术学位, 轻专业学位”的理念, 直接造成了目前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剩, 与社会需求不对接。另外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基本呈现以学徒式和专业式的培养方式为主, 协作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这不利于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所以, 今后我国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 应树立正确的培养观念, 在重视研究生教育学术能力培养的同时, 也应重视研究生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并且, 在培养模式上更多采用 “产学研结合”模式, 即高等学校和担负培养研究生任务的科研机构在与产业共同从事研究的过程中结合起来共同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我们应在全国范围内重点推广协作式培养模式, 以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引进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 集教学、科研、生产于一体, 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人才。

( 三) 国际化和本土化结合。为了改变我国高等教育相对落后的状况, 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 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 走高等教育国际化道路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当今中国高等教育在通用性、交流性、开放性等方面还很不够, 主要存高等教育国际化理念不强、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滞后、学术交流和合作开展得不够广泛、高素质教师队伍尚未建成等问题和挑战, 所以, 还需大力推进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 坚持留学生的派遣和扩大接受留学生的规模, 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 课程和教材的国际化, 使高等教育规章制度例如招生入学制度、学分制度等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加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 是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摘要:目前,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美国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始终位居世界前列, 教育理念指导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方向, 对研究生教育教育发展起着重要指引作用, 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理念进行研究有利于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研究生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参考文献

[1]郭小曼.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 (5) :126.

[2]陈庆华, 沈跃进.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厉史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3 (1) :37.

[3]孙沉鲁.美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0 (2) :76.

[4]孙沉鲁.美国研究生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广西大学学报.2000 (2) :76.

[5]郭小曼.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7 (5) :126.

[6]刘勇.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理念与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3 (1) :59.

[7]王海芳, 等.麻省理工学院对我国理工科院校的发展启示[J].科技信息, 2007 (4) :17-18.

篇4: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 四成教育 四个学会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059-03

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也引起了社会和老百姓的关注。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基本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深入推进,中职教育要大力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好学校的内涵建设,提高办学质量。要认真贯彻国家的中职教育方针,踏踏实实认真办学,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在教育教学活动全程渗透“立德成人”、“成才先成人”、“成事先成人”、“成功先成人”的“四成教育”教育理念,最终实现教会学生获取“四个学会”的能力的教育目标,为学生的发展和成功奠定基础。中职学校特别要注意提升以上“软实力”,注重育人质量和效果,才能提升学校的吸引力,才能继续生存和发展。

一、成人——教会学生“立德成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

学校要以“育人为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为四大核心育人理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全程渗透“成才先成人”、“成事先成人”的成人观念,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关系,成长为遵纪守法的现代合格公民。

(一)教会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以及学会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学校既要开足开齐德育课程,又要保证有充足的德育课时,还要安排有丰富教育管理经验的优质师资队伍担任《职业生涯规划》等德育课程的主讲。要通过每天20分钟的早集会及每周一下午的主题班会、每天晚自修坐班,还要通过“为谁读书”、“良好的心态教育”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长期、反复、耐心细致的“四成教育”思想教育,教会学生要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要培养良好职业素养意识,学会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二)教会学生纪在法前、纪比法严,要学会遵纪守法,明理诚信

由于中职学校的生源对象以中考成绩低分的学生为主,因此学校除了重视抓好教学教研工作和师德师风建设外,更要狠抓学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要狠抓良好行为规范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教育,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将爱国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法制教育、消防安全教育、防艾滋病禁毒教育、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防暴恐”紧急避险教育、管制刀具排查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等工作常态化,切实抓好质量抓出效果。要通过以上系列举措,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形成优良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让学生明理诚信,遵纪守法。

二、成才——教会学生“人人皆能成才”,是教育的内生动力

学校要更新人才观念,推行“人人皆是才,人人皆能成才”的成才观念。教会学生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于社会即是才;立志成才,发奋成才”的成才观念。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不断激发学习热情和潜能,获得不断学习进步的内生动力。

(一)弘扬现代劳模精神,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学校要高度重视抓好新生入学教育及定期组织正能量的劳模精神宣讲活动,可组织学生定期观看弘扬劳模精神的教育视频(如2015年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国工匠》系列报道等),通过弘扬现代劳模精神,培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使学生对中职教育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坚定中职教育的成才理想信念。

(二)宣传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成功的榜样力量,让学生看到“人人皆能成才”的希望

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在校园公共场所、校园专题展版、教学及实训场室、社团活动中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的文化建设、班级学习园地制作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成功的宣传标语和典型案例展示,特别是树立和宣传本校优秀毕业生成功就业创业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看到“人人皆能成才”的希望。

三、成事——教会学生“四个学会”,是教育的支柱目标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86年就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目标,即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与发展。中职学校应紧紧围绕以实现“四个学会”目标为核心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取更新知识技能、获取专业实操技能、获取谋职和创业技能、关注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的培养,最终能够在社会生存和发展。

(一)学会求知,获取更新知识技能,适应激烈就业竞争

学会求知,即学校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学过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掌握获取更新知识的技能。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教师长期的教学而积累,而求知能力的获取则要通过教育学生掌握学习的正确方法才能够自主自动去更新知识。在目前知识经济爆炸的时代,具备有终生学习观念和能力的人才能够在社会立足和生存,因此学校必须要教会学生获取更新求知技能的能力,学生具备了自我求知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具备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才能适应激烈残酷的就业竞争。因此,要重视专业实施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教学普及工作,要求学生人人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要学会运用手机、平板等现代移动终端设备,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获取行业发展和需求,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潮流。

(二)学会做事,获取专业实操技能,立足岗位成长成才

学会做事,即学校要教会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工作,从学习到适应,再到应用所学知识和职业技能做好工作。学校要推行“学中做,做中学”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将教学改革和探究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将校级专业技能大赛工作常态化。通过以上举措,在提高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了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学生从学会做人的阶段自然过渡到学会做事的阶段。

1.重视教研教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校教学要重视教研教改,倡导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案例教学等教法创新,通过定期举行校级技能大赛,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好氛围,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轮岗学习,定时举行技术能手、专家讲座,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重视岗前培训工作,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校认真扎实做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顶岗实习活动,岗前培训,采用校企合作方式,让学生阶段性进入企业见习实习,工学结合,学以致用。学校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动员及岗前培训工作及过程管理工作,对学生学会做事能力培养不能够局限于某一具体工作或某种工作岗位操作能力进行技能训练,还应针对应急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职业道德与自我约束力进行重点培训,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

(三)学会共处,获取谋职和创业技能,团队协作谋发展

学会共处,就是培养人在学习、生活、生产、经营、交际等活动中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执行能力。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交际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获取谋职和创业技能等。其中获取谋职和创业技能是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能力之一,具体包括创新意识、创业观念和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寻求、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懂得对谋职和就业成本的风险评估和预计,懂得企业运营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元素,如人力成本、经营成本和盈亏预算等知识。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技能人与他人共处的能力,要在重点及特色专业教学中融合“学会共处”思想,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牢固树立只有通过团队合力才能完成实训技能过关考核的意识。如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理论教学要学习和借鉴“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室课桌创新采用长方形十人团队课桌组织教学,在教学中充分运用分组讨论、知识竞赛等形式巩固教学成果;在电子商务的实训教学中,还可以通过模拟小型电子商务的办公实训场景,充分利用学校搭建的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在班级创立多个电商、微商小团队,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风。从而培养学生通过团队合作获得适应社会化生产需要的能力,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际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学会生存与发展,关注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的培养,适应和改变环境

学会生存和发展,即要学会适应和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这也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行业发展迅速,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很快会落后甚至面临淘汰,如何面对激烈的竞争、如何面对可能的失业、如何更好地生存,也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培养更多的是关注对学生意志、品质、生活态度的培养。

学校在学生管理的师资配备中,除了考虑正常的学校层面的教育管理人员、教学人员、班级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外,还应根据班级数量及人数比例配备有足够数量的生活管理人员。这些生活管理人员(指导老师)除了担任学生日常宿舍管理工作外,还应配合班主任担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风纪教育工作,要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正能量的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去分析和处理问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逐步纠正中职学生的自卑心理,提高学生抗压和抗挫折的能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要教会学生珍惜劳动创造的价值,做一个实干的人。

四、成功——教会学生获得“争取成功”的能力,是教育的成功实践

学校要致力于以“成人”、“成才”、“成事”为核心要素的“成功教育”实践,以帮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为己任,开展“成功教育”,搭建成才路径。让学生在成人、成才、成事的努力与追求中,不断体验成功,不断获得成功,从而教会学生获得“争取成功”的能力,为学生步入社会后的事业成功、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学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自上而下要重视教学教育的具体实施策略的科研,重视育人者自身素质和水平的培训和提高,致力于经验型师资向科研型师资的转型;教学方面要注重因材施教及使用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潜力开发,培训、鼓励、引导各层次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探究和创造性地去自觉主动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要采用以长扬长的策略,要善于发现和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自身的兴趣、特长、优点,鼓励学生尝试争取进步,正确引导学生的价值导向,通过肯定学生进步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让学生鼓起实现梦想的勇气、激发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愿望、热情,树立自信心;还要致力营造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创设追求成功的环境;加强优化班级和社团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心,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各级各类的社团组织,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各类的教学教育活动、社团组织活动、校内外实训、校外见习、社会实践实习活动及顶岗实习活动,收获成功的喜悦。

总之,国家目前对职业教育予以了前所未有的重视、扶持和发展政策,并赋予了中职学校广阔的发展空间,中职学校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同样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中职学校也要切实认真抓好内涵建设,深化教育及管理改革,从招生、教学、教育、实习、就业全程抓好工作质量。通过苦练内功,努力创新,办出质量,办出特色,才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口碑,中职教育必将迎来建康、有序而充满生机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刘美灵,左小娟.“四个学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核心内容[J].素质教育论坛,2008(1)

[2]谭国平.“四个学会”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从“冰山模型”解构职教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C]//中国职协2013年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北京: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秘书处,2013

篇5: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教育的任务就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发展,教师要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给儿童学习以自由,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教育,成为具有自动性,能适应生活的人。

蒙特梭利教育法对幼儿教育做出了精辟的定义: “教育就是协助孩子生活的活动。”蒙特梭利发现儿童有很大的潜在能力,只有通过儿童自身的实际生活(工作)才能使他们的精神力量得以释放,并表现出更好,更和谐的个性。

从其定义上我们就可以明确蒙特梭利教育法的实质是“协助”,这和我们传统的“教”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要真正意义上做好教师这个角色,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观念。为幼儿活动做好一切准备,在精神和情感部分给孩子以指导和帮助。

其次,蒙特梭利理念要求教师一定要尊重孩子。例如: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活动”上时。老师一定要保持静观态度,不要随便发表自己的意见,扰乱孩子的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尽情的展示在整个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正如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需要。

“一切从儿童出发”的教育理念,这是蒙氏教育和我园现行教育相一致的地方。“一切从观察儿童和研究儿童及家庭环境”入手,同时“以儿童和家长的忠实朋友”身份出现在孩子面前,热爱他们,关心他们。一切以儿童的生活实际需要和兴趣出发,设计出适合孩子的环境,根据有效的科学程序,配合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发明了实用有效教育材料——蒙氏教具。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和教育技巧,培养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及儿童的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的精神。如:她强调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这也是我园现正实行的“高瞻课程”教育理念相一致的。她的教育目的是:“尊重儿童自我需要和价值,促进儿童个性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蒙氏的教育内容与现行幼儿教育内容虽然在内容的划分上略有不同,但其内容却是紧紧围绕体、智、德、美、劳这几个方面的。这和我们如今借鉴的五大领域也是相互契合的。

相对来说,蒙氏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加生活化,更深入地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比如区域的设置,蒙氏和传统活动区域都有语言、科学、美工、阅读等区域。但蒙氏最有特点的是生活和感官区域。生活区的材料全部取之于日常生活,教学内容也全部是生活能力的培养。如:抓、舀、插、倒、吸、捞、夹、剪、切、开锁、筛、穿孔、编织等生活中所有用到的手的动作,都在蒙氏生活区找到相应的教具。蒙氏说,生活、感官是学习的基础,是进入学习的基础阶段,是提高生活能力的手段。记得在我园每学期计划中,园长就提到让幼儿自理、自立,并提出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三个阶段,我想,这也是同蒙氏的教育理念相结合的。

篇6: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北仑区九峰幼儿园“根之教育”品牌文化建设理念及实践

品牌名称:根之教育理念:根之茂者其实遂

核心价值:培本养元育有根的中国人

教育目标:启蒙养正明理开慧

具体阐述:

1、关于“一棵树的哲学”的教育思考

“不移不动经风雨”:“不急不躁蓄年轮”:

“枝繁叶茂现多样”:“向上向阳永不止”:

2、以根为理念,演绎固本的教育哲学,为成长蓄势,待明天绽放。

根正,则杆直;根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

树的根须深入大地,树用根须把自己和大地融为一体,其中,根的作用显露无余。根之茂者其实遂。

3、根基——幼儿期是人一生的起始与奠基阶段: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者梁启超曾说过,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4、根本(传统文化是我国千年文化的瑰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国粹。抢救和保护这些瑰宝,传承和利用这些国粹,民族才能面向世界,才会走向未来。

培养出具有民族人文情怀 个体独立精神——有着一枚共同的烙印的现代公民——做有根的中国人,烙上中国印

5、“根之教育”的内涵:

幼儿教育素来被称为“向下扎根的教育”,根是基础,关系全局。幼儿教育事业就是这样一种不显赫、不张扬的“根”的事业。

二、实践与探索:

从培根·养根·守根·护根入手开展“根之教育”实践,以到达茂根树人的目标:

1.培根——

1.课程多元——精心选择 有效实施

2.活动全面——护于无形长于自主

2.养根——

1.文化浸润——潜移默化彰显传统

2.环境滋养——丰富适宜雅致大气

3、护根——

1.家园共育——挖掘资源携手并进

2.社区共享——反哺社会成就彼此

4、守根——

1.团队修炼——师德高尚富有智慧

2.价值引领——还原本真寻求朴素

茂根树人——为孩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为孩子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是九峰幼儿园对培养对象的最终目标,在“根之教育”的四根行动中培养亲传统、明礼仪、会感恩、有智慧的九峰人。

三|品牌推广“印象九峰”

篇7: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内容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迅速在全国范围中展开,新课程凸显出的全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作为一线的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反思以认识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重建生成性的教学价观。”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教学设计。

语文课程教育学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它将朝着中国化、科学化、现代化的道路向前发展,本学科要确立新理念,吸纳新信息,运用新视角,探求新方法,赋予汉语文教育新的生命。为此我们必须研究语文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教育原则、语文课程标准等,确立科学的现代语文观念;研究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优化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教师和学生,发挥各自的主体性,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一)以认识为核心的教学价值观的反思

首先我诠释一下教学设计的含义,什么是教学设计呢?就是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所作出的预设。它是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上,它指对教学内容的策略等所作出的全方位的策划,并且这种策划是允许有弹性的。

(二)生成性教学价值观的重建。

生成性教学价值观的全称是课堂动态生成,即在动态中生成,这种教学价值观是运动、变化的。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作品中人物来实现这一动态过程。那么这种价值观遵循了什么理念呢?首先尊重了生命的自主性,其次赞美了生命的独特性,第三关照了生命的整体性,第四理解了生命的生成性。我在教《七根火柴》这篇文章时,曾有学生发问:我看到报纸上报道的人都有真实姓名,这里把无名战士用一个真人,一个有名字的人,我们不是更加崇拜他、景仰他吗?那么就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互动的形式,分小组讨论,推荐代表发言。有一位同学说无名战士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来可以写成张某某、也可以写成李某某,但像这样的红军战士实在是太多太多了,这里不需要写汉字,写成无名战士更好,更能体现红军那种勇于献身的精神,那种刻骨铭心的事迹。看到无名战士就像看到我们的红军,看到无名战士就能看到红军的精神。我们有什么理由给他起个名字呢?这位学生回答得多好啊!如果教师教条的把自己的观点生硬的加给学生,把作品的内容强灌给学生,学生的思维怎能放出光芒?学生的发言怎能启发他人?可见这种生成的价值观能把学生的智力、情绪、能力、情感、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发掘了学生深沉的领悟力,同时启发了其他学生,还调动了包括老师在内所有的激情。学生就会说:“他行,我也能行。”

篇8: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

一、台大的发展历程

台大前身为日据时期的“台北帝国大学”,创立于1928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割让台湾后,1897年日本人山口秀高在台北病院开设了“医学讲习所”,首开日据时代台湾教育的先河。随着日本侵略台湾力度的加大,1922年日本驻台总督田健治郎计划在台北设立大学,直至1928年日本政府才宣布成立“台北帝国大学”,隶属日本“帝国大学”体系。受政治军事侵略与文化奴役思想的支配和渗透,首任校长币原坦在创校之前就曾强调台湾是日本帝国前进南洋之据点,在人文及自然科学研究上,均具有重大价值。[2]可见,创办“台北帝国大学”实际上是为了配合日本帝国“南进政策”作为侵略南洋各地的学术基地。最初设置文政、理农两学部侧重于实用,其中文政学部研究南洋人文,理农学部以“理”之基础科学领导、支援应用科学之“农”为理念,加强热带研究。[3]1936年增设医学部并附设医学专门部,1939年设立热带医学研究所,1941年增设大学预科,1943年创建南方人文研究所和南方资源科学研究所,将理农学部分设为理学部及农学部并新设工学部。[4]毋容置疑,“台北帝国大学”虽然为一所兼具殖民性和近代性的“殖民地大学”“国策大学”。[5]但是从发展学术上来讲旨在把“台北帝国大学”建设成为具有地域特性的研究中心,专事研究当时日本及世界均未深涉的新领域。这些研究方向对日后台大设立相关系所进行研究工作均具有一定的奠基指引作用,在设备和人才培育上均为改制后的台湾大学奠定基础。[6]

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后,国民政府完成大学接收和整编工作,定名为“台湾大学”,是当时台湾仅有的5所高等教育机构之一,并按照国民政府《大学法》改组成文、法、理、医、工、农共6个学院、22个学系,至1947学年度学生人数约为1,855人。随着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学术人员和失学青年随政府迁入,台大各院系的师资力量、办学设施以及入学人数逐渐增加。

1949年1月,傅斯年成为台大改制后第4任校长,在教育理念上深受蔡元培“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观念的影响,努力践行“教授治校、学生自治”的基本原则。强调“决定大学之生命不待外求,而首要在于其内在精神,大学之精神即为专求真理”。[7]他秉持崇高的大学理想,坚持大学自主和特色发展,并建立一系列组织章程来维护学术的独立与尊严。特别是在主张教学与研究并重,选送教师出国研究和进修提升师资水准,形成台大良好学风,加强通识教育推动自由选课制度,吸纳海外侨生就读台大以及始开台大与研究机构学术合作先例等方面奠定了台大“学术本位”“均衡发展”“大学自主”“学术自由”的学术根基及自由传统,引领台大有为有守地走过半个世纪。[8]

1981年8月,已从台大退休的虞兆中受命担任改制后的第7任校长,并在担任校长期间建树颇多。其一,重构大学理想。虞兆中在1983学年度第一次校务会议致辞中说:“我常说大学是高品质的人,那么大学就应该有高风格的校风,那就是以诚为真,以爱为善,以和为美的真善美校风。[9]为了将校训精神和培养目标融入学校标识之中而深感制定校徽的重要性,他于1982年校庆上公布台大校徽图样并宣读图样说明。在提升尊师崇教风气方面,结合台大发展需要和效仿国外大学惯例,又于1983年设立台大名誉教授制度。其二,推行通才教育。虞兆中认为,注重专业教育偏离了大学教育的方向,应该增加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可塑性,必须推广通才教育,在文学、艺术、历史、文化、哲学、社会、数学、自然科学以及应用科学诸领域开设课程,并详细列出各课程的宗旨、纲要、授课方式,从而形成自然科学大意、社会科学大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欣赏、艺术的接触、数学方法与推理、应用科技概念等通才课程。学界受其影响,此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与各大学均相继规划通识教育课程。

1984年8月,孙震担任台大改制后第8任校长,也是首位由台大校友担任校长。在他主持校务期间,促进了台大的发展。第一,台大办学规模和学术单位有了大幅提升,以放宽大学入学制度带动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向普及化方向发展,1991年全校学生人数首度超过2万人。第二,组建管理学院、增设新闻研究所、设立推广教育部、成立全球变迁研究中心,试办人类学研究所及在人口研究中心成立“妇女研究室”并计划筹设艺术研究所及艺术学院等,以实现“发扬学术、服务社会”的理想。第三,在校园规划上进行长远构想及完成许多重大工程筹备与建设,如完成附设医院的“医学中心”建设等多项工程、着手筹建新图书馆大楼、新体育馆等。第四,致力于校地清理和收回工作,对往后校园规划和利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第五,在校务发展上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设立“台湾大学学术研究发展基金会”。第六,在教师考核上通过设置相关制度规定,教师聘任、升等改为三级三审制,并且在校长产生方式上率先执行台湾地区大学校长自主遴选。

1993年,陈维昭就任台大改制后的第9任校长,也是首位“民选”校长。在12年的校长生涯中,陈维昭对台大的贡献有目共睹,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任内他为提升师道尊严设立“师道维护委员会”,为落实两性平等而成立“性别歧视与性侵犯防治委员会”,首推台湾地区大学教师评鉴,构建具有台大特色的跨领域的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并成立“共同教育委员会”及“通识教育课程委员会”,为整体规划校园景观和绿化环境成立“校园景观绿化小组”,以及为扩充财源成立“募款筹划委员会”。为适应学术发展及时代潮流,学校陆续增设4所和改组2所学院,使台大在稳定中持续发展。特别是其大力提升教学品质,追求卓越教育、卓越研究以及关怀社会等方面为继任者做出表率,指引台大一直以此为基础向着“华人顶尖、世界一流”的目标前进。

至创校八十周年校庆,台大已经替台湾及世界培育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包括1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9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圣塔芭芭拉分校的校长、38位台湾各大学校长以及台湾各行各业的领导人物。[10]

二、台大的教育理念

台大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名校,台大人拥有共同坚持的理想与价值。在80余年不断变革的发展历程中,由一所殖民特征鲜明、教育工具性突出的帝国大学转制成为两岸三地华人大学中最好的大学之一,也是台湾唯一一所进入世界排名前百的大学。[11]适切的教育理念始终伴随着台大与时俱进,不断开创新的辉煌。

(一)敦品励学、爱国爱人

台大改制之初,受外部政治环境和内部思想分歧影响,校务迟迟无法步入正轨,因而校长更迭较为频繁。直到傅斯年赴台后被说服担任校长,校务运行才有了根本好转。傅斯年坚守理想大学的信念,他把办大学看成“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对台大精神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1949年,傅斯年校长在《台大第四次校庆演说词》中指出:“由日本的台北帝国大学变为中国的国立台湾大学,虽然物质上进步很少,精神的改变意义重大,台湾省既然回到祖国的怀抱,则台大应该以寻求真理为目的,以人类尊严为人格,以扩充知识利用天然增厚民生为目标。”[12]为此,傅斯年校长希望诸位同学应该做到“敦品力学、爱国爱人”(后改为“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四件事。[13]其一,要做到敦品,又可以说是敦厚品行。傅斯年说,青年是领导下一时代的,台大学生的品行在下一个时代的影响必然很大。如果不能立信,决不能求真理,这是做人做学问的一切根本,也是组织社会、组织国家一切的根本。其二,要做到励学。傅斯年认为,在大学里得到学问是最重要的事,台大学生应珍惜在大学的这几年,万万不可辜负这个环境,必须由学术的培养达到人格的培养。其三,要爱国。傅斯年提及,世界上的民族中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像我们的文化这样久远而中间不断的,世界一脉相承的文明古国只有中国,因而我们不可以辜负我们这个文明先觉者的地位。他号召要在遭受帝国主义压迫与危险面前想到中华民族的祖先,怀念的文化。其四,要做到爱人。傅斯年认为,在青年人培植爱人的观念是很容易的,每天都有实行我们爱人的例子,每一件事都有实行我们爱的原则。他希望爱人的观念根植在心里,从一种行为作起,把爱人的观念扩大到极度,克服自私心和利害心,便可走上爱人的大路。

“敦品励学、爱国爱人”在傅斯年去世后成为台大校训,也是其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随着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腾飞、政治力量的消长以及国际局势的多变,岛内居民原有的生命信仰、生活信念和道德原则以及价值体系等不断遭受颠覆、崩解甚至被扬弃,社会因此不断发生种种失序的现象。在台大73周年校庆讲话中陈维昭校长把这一根本症结归为“教育”的偏失。他认为在这剧烈的转折、变迁乃至迷失纷乱的时刻,“敦品励学、爱国爱人”是最该重新体认并确定践行。他说道:人人敦品这社会就祥和,人人励学这社会就进步,人人爱人这社会就温暖。[14]从而为失序的社会开具一副医治的良方,更彰显了“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的永恒价值。

200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实施“迈向顶尖大学计划”。台大首批进入该计划并获得资金注入。李嗣涔校长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下对“敦品励学,爱国爱人”赋予新的意义:敦品即是诚信、正直,也就是培养品德,其内涵包括涵养、胸襟与普度众生的情怀,强调做人做事必须从正直诚信开始;励学即是敬业、卓越,强调要用功读书懂得知易行难,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彻底的求知求真的思辨精神,使知识最终化为智慧,以成就敬业与卓越;爱国即是关怀、热情,勉励台大人要走出象牙塔去关怀和服务社会;爱人即是包容、乐群,强调要祛除“自我”,培养包容与宽大的心胸,在富有同情心中乐于与人合作。[15]到此,在李嗣涔的精神世界里,“敦品励学,爱国爱人”的实践过程就是要把学生塑造成“完人”——学识与品德兼备,追求自我也关怀社会的“完整的人”。

(二)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竞争条件

面对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进入高层次人才竞争的新时代。对于一流大学来说,为学生创造有利的竞争条件是检视其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台大作为台湾地区首屈一指的综合性大学,始终与台湾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最受台湾社会所重视。台大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世界级的卓越人才,对提升社会整体的幸福与解决人类文明所面对的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

首先,台大强化的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新上任的杨泮池校长认为学生更要积极主动地培养语文、沟通、领导、自信、创造、应变和团队合作等能力,才能和世界的大学生竞争。[16]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核心。其一,台大为学生创造多元且深化的学习环境。通过推广整合式创意创业学程及总整课程,让学生早日具备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合理调整选修及通识课程,培养学生的多元核心能力。其三,规划中继课程。内容包括个人成长、领导人才培养以协助学生寻求自我认同建立信心。做好大学毕业与适应社会的衔接工作,进而找到人生的目标和方向,同时扩大生活礼仪课程,让学生能及时了解适应礼仪和沟通技巧。正如李嗣涔校长曾在开学典礼上自豪地对大学新生所言:“我们的领域非常完美,同学们将来要修课的时候,想修什么课几乎都有机会,这是我们最大的优点”。[17]

其次,面对社会快速变迁,价值多元化对人性与伦理提出挑战。台大若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无法教育学生成为优秀人才,就没有应有的社会责任,反而可能造成社会更严重的危害。[18]因此,台大要为培养学生的利他精神而创造条件,增进学生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在课程设计上融入大学的社会责任,以人文体验学习增进学生兴趣、陶冶人文素养进而激发利他与社会关怀的胸襟,同时建立人文精神标杆,打破大学与社会的藩篱,让学生共同参与人文议题的讨论与反思。在激励手段上,设置利他奖以表扬有利他行为、关怀精神的学生,引导学生不再独尊课业成绩而能以服务他人、关怀社会为己任。在服务方式上,推动多元化的服务学习课程,提供学习机会、启发学生关怀社会及助人热忱,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服务中获得成长与快乐,增进其参与公众事务的能力与意愿。

最后,在拓展能力上拓宽学生的全球视野是更具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台大能够为大约三分之一的本科生提供短期出国进修的机会,[19]出国一学期或者是利用寒暑假到国外大学修习密集的课程。通过增加短期交换生的比例引进外籍生,台大让剩下三分之二的学生也可以感受到多元大学的氛围。值得强调的是,自2007年始结合志工制度的服务课程协助外籍生适应校园生活,使本土学生了解外籍生的文化传统、生活习惯以及需求。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创造服务,增强国际竞争优势,为将来胜任世界不同地区的工作做准备。

(三)追求均衡与卓越,致力于特色发展

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机会与挑战并存,当下亚洲高等教育正突飞猛进,学术界对此已有共识。如何能够顺应时代潮流,赶超世界先进?台大几任校长都有一致或相似的论断:办学需注意均衡原则,不偏废人文或理工任何一边,理想大学须在教育与研究、专业与通识、科学与人文、内在与外界以及本土与国际间取得均衡,必须在学术纯净与自主的基础上追求卓越;大学制度不能一味抄袭欧美学制,要考虑到自身的文化脉络背景。

基于这些认识,首先,在各大学竞相发展科技领域的当下,台大并未忽视人文社会研究领域之发展,实现人文社会研究与科学技术研究并重。[20]例如,所设的11个学院中有4个属于人文社科领域,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入选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顶尖研究中心”;校级研究中心还包括跨领域专门从事人口与性别研究的“人口与性别研究中心”、担当公共政策与法律“智库”的“公共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以发展成为一流之儿少、家庭福利“智库”为目标的“中国信托慈善基金会儿少暨家庭研究中心”等在内。

其次,坚持以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21]从全球范围来说,研究型大学未来将面临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怎样维系应用研究与探索未知的基础研究之间的平衡关系。台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累积了深厚的功底,在应用研究方面从2002年起先后有7项研究计划获得当局“学界开发产业技术计划”支持,为加强基础研究直接应用于产业界已成立“产学合作中心”并颁布《台湾大学研究发展成果及技术移转管理要点》《台湾大学技术移转奖励金与奖助金运用分配准则》等相关政策配套办法,鼓励校内科研单位与产业界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互惠联盟,更成立专职工作小组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发、取得发明专利、对接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最后,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坚持本土性课题与全球化课题并重。陈维昭校长曾直言不讳的说,“台大以往在各领域的研究主要是以西方为标杆,无法展现自我特色。其实所有的研究都有本土的面向可以深掘,所有的研究也都应寻求其本土意义,凸显其主体性质,唯有如此才能获得国际重视。”[22]李嗣涔校长也曾坦言:“做研究总是先看世界先进国家有什么新的研究议题出现,我们就紧跟上去”,台大领导层深深体会到,缺少创新及引领风潮的见识与能力,就不可能取得领先的地位或影响力。鉴于此,台大在人文社科领域转而将目光放在大东亚,誓言“要做让全世界想要了解华人社会的儒家思想、政治经济、历史传承、心理思考及行为模式的都要到台大来学习”。在自然科学领域,台大采取跨领域、跨院校、跨机构进行整合研究和前瞻研究,不断挖掘优势学科和研究团队的潜力。如基因体医学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理论科学高等研究中心、分子生医影像研究中心和新兴物质与前瞻元件科技研究中心分别在感染疾病与流行病学研究领域、系统生物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科学某些重要的尖端领域、生医分子影像领域以及材料科学领域产出非常杰出的研究成果或达到全球领先地位,从而确立以东亚与台湾本土的特色优势来实现与国际化多元办学理念相平衡的模式,使台大成为顶尖的华人文教重镇。

国际化是大学发展的趋势,然而,世界一流大学的主导权还牢牢握在欧美高等教育强国手里。台大如何在兼顾国际化教育趋势的同时能够维护自身办学特色?李嗣涔校长说道:“即使走向国际,但我们的基础必须深植于台湾,国际化不是走向西方化,也不是英文化。在追求成为一流大学之时,台大必须走一条自己的路,也就是开创具有台湾、华人、亚洲特色并兼容西方优点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此,台大积极建立更多的跨国合作机制,促进国际实质化合作。如2011年建立的Intel-台大创新研究中心,是Intel公司12个与一流研究型大学合作的对象之一,也是亚洲唯一的代表;与美国德州大学安德森癌症中心合作建立的跨国顶尖癌症研究中心,是台湾最具实力的癌症中心与全美排名第一的癌症中心的强强联合;与法国巴黎第六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及法国国家信息与自动化研究院(INRIA)共同合作成立的智慧机器人及自动化国际研究中心,是海峡两岸唯一拥有此平台的大学,目前全世界仅有10多个顶尖大学及研究机构拥有。[23]这三大顶尖跨国平台提升台大在国际上的学术声望,更重要的是不必出岛进修也可以培养国际化一流人才,使台大由追随者迈向领航者。

三、启示

(一)注重品格教育,回归教育本质

坚持把品格教育放在第一位的台大,鼓励学生做真正的知识分子。自傅斯年时代所形成的台大精神一直是台大学生终生坚守的人生信条,即使成为各行业的世界精英也不忘记关怀社会,从而使台大良好的办学声誉在世界高等教育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大学必须回归并重建教育的主体性,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对学生品格的培养。教育要先塑造人,包括培养学生的学识、胸襟、智慧以及爱心。牢固树立高等教育是人生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帮助学生摈弃“上大学为了找一份好工作,上热门专业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的认识误区,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完整发展,增进学生的道德福祉为教育的根本目的。

(二)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以服务社会为终极关怀

台大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优越的条件,学生普遍拥有知识创造、研究创新以及探索创意等核心能力,往往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具优势,从而使台大成为培养社会精英的摇篮。值得强调的是,这些学生在成功之余能够贡献一己之力于社会的和谐,服务于社会,促进人类的永续发展。有鉴于此,大陆高校要树立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崇高理想,提升教育质量是其坚持不懈的办学追求,理应为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以及提高自身竞争力创造良好环境和必要条件,引导学生明确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关怀社会和服务社会,从而以奉献社会促进社会的和谐为终极关怀。

(三)追求卓越要不失本土特色

台大追求卓越之路就是不断发展本土特色的过程。自傅斯年校长强调要有台大自己的特色开始,台大为此而积极探索,实现了由完整到精致、由台湾到世界的发展目标。特别是勇于跳出追随者的心态转向依靠本土特色实现领航者的信心这一发展思路值得大陆研究型大学学习。当然追求卓越是任何层次、任何性质的高校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高等教育不断刷新人类文明的关键。目前大陆一些高校在表达迫切发展愿望的过程中还在继续沿袭曾盛行一时的攀比之风和盲目追求学生人数众多、校园规模庞大、学科门类齐全的老路,已经严重偏离了发展的正确方向,违背了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高校发展的同质化问题将更加突出。因此,大陆高校首先要从模仿西方的狭隘心态中调整过来,不以追随逞英雄,也不以高度国际化论英雄。考虑办学究竟要依靠科技创造与发明还是倚重历史与人文底蕴?不断正视自身在本土特色上的办学优势和困难瓶颈,在本土化与国际化相对均衡中理性定位中长期发展目标,努力承担中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七年级下三角形的认识下一篇:幼儿园小班教案《天冷我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