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血清白蛋白

2024-04-28

牛血清白蛋白(精选6篇)

篇1:牛血清白蛋白

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作用机理的研究

采用UV光谱法研究了锌试剂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弱酸性溶液中的结合反应,研究了溶液吸光度与BSA浓度的.关系.测得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P=1.3×106 L・mol-1・cm-1,最大结合数n=278,表观结合常数Kc=8×107.研究了小分子探针与蛋白质的反应机理及在蛋白质上的结合部位及结合力类型.它们之间主要是以分子间的静电引力结合反应.离子强度对结合反应有显著的影响;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均以不同的程度和形式对反应有影响.讨论了此结合反应的模式,认为该反应基本符合Scatchard模型.

作 者:迟燕华 庄稼 李娜 李克安 童沈阳 CHI Yan-hua ZHUANG Jia LI Na LI Ke-an TONG Shen-Yang 作者单位:迟燕华,庄稼,CHI Yan-hua,ZHUANG Jia(西南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绵阳,621002)

李娜,李克安,童沈阳,LI Na,LI Ke-an,TONG Shen-Yang(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京,100871)

刊 名: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ISTIC SCI PKU英文刊名:CHEMICAL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年,卷(期):20(11)分类号:O657关键词:锌试剂 牛血清白蛋白 UV光谱 结合常数 表面活性剂

篇2:牛血清白蛋白

光谱法研究芹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在模拟人体的生理条件下(pH=7.40,Tris-HCl),采用荧光光谱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与芹菜素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与较小浓度的芹菜素间的相互作用属于静态猝灭过程;随着芹菜素浓度的增加,与牛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和动态猝灭共同作用,但仍以静态猝灭为主.进一步求出了在287K和310K温度条件下静态猝灭的猝灭常数,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证明了芹菜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主要依靠静电引力结合,采用同步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芹菜素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光谱实验室 PKU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年,卷(期):200926(6)分类号:O657.32关键词:芹菜素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Apigenin Bovine Serum Albumin(BSA)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篇3:牛血清白蛋白

血不足,并对认知和记忆有特别的效果。研究血清白蛋白与长春西汀的结合作用[2,3],有助于了解长春西汀在体内的运输和分布情况,对于阐明长春西汀的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的毒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应用荧光、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长春西汀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作用,测定长春西汀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等参数。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 HITACHI

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日本日立公司),TU-1901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pH计(上海雷磁仪器厂),Finnpipette加样器(芬兰雷勃公司)。

1.2 试剂

BSA(sigma公司);长春西汀(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Na2HPO4、KH2PO4和NaCl均为分析纯;双蒸水;0.05 mol/L的磷酸缓冲液(内含0.15 mol/L NaC1,pH 7.4),6.14×10-5 mol/L BSA的磷酸缓冲液,5.28×10-4 mol/L长春西汀磷酸缓冲液。

1.3 实验方法

1.3.1 荧光光谱测定

移取2.0 mL BSA于1 cm石英池中,用可调式移液器逐次加入长春西汀溶液进行荧光滴定,每次加入溶液后混合均匀,以280 nm为激发波长,在HITACHI 85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上记录(300~500) nm波长范围内的发射光谱。本研究所用荧光强度均为考虑稀释效应后的值。

1.3.2 吸收光谱测定

在TU-1901紫外分光光度计上使用1 cm吸收池测定。

2 结果

2.1 长春西汀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

BSA在350 nm处出现最大荧光峰,用长春西汀溶液滴定BSA,其350 nm处的荧光峰被逐渐猝灭。假设长春西汀溶液对BSA荧光的猝灭是动态猝灭[4,5],根据Stern-Volmer方程计算,结果见表1。随着温度升高,表观猝灭速率常数Ksv逐渐减小,因为各类猝灭剂对生物大分子最大扩散控制的碰撞猝灭常数为2.0×1010 L/(mol·s)[6],而长春西汀对BSA的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大于此值,所以长春西汀对BSA的荧光猝灭不是动态猝灭,而是静态猝灭过程。

2.2 长春西汀与BSA的结合位点数(n)和结合稳定常数(K)

对于静态猝灭[7],对数据进行回归处理,以lg(F0-F)/F对lg[Q]作图,得到线性方程为lg[(F0-F)/F]=y=3.490+0.9333lg[Q],线性相关系数为0.996 6,BSA与长春西汀的结合位点数n=0.933,结合稳定常数K=3.09×103。

2.3 长春西汀和BSA色氨酸残基间距离

根据F⌀ster型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8],结合BSA的荧光光谱和长春西汀的吸收光谱的重叠图,求得光谱的重叠积分J=1.85×10-14 cm3·L/mol。以色氨酸为标准物(Q=0.140),测得牛血清白蛋白中色氨酸量子效率QTrp为0.118,取向因子取给体-受体各向随机分布的平均值K2=2/3,折射指数n取水和有机物平均值1.336,求得R0为2.72 nm,能量转移效率E=0.029 4,长春西汀与BSA结合位置距色氨酸残基间距离r=2.59 nm。

2.4 长春西汀与BSA结合的热力学性质

根据热力学参数与作用力的相互关系[9],△rHm<0,△rSm<0,表明长春西汀和BSA的相互作用主要为氢键和范德华力。长春西汀与BSA结合的热力学参数结果见表2。

3 讨论

BSA的空间结构由3个结构域组成,每个结构域由2个亚结构域以槽口相对的方式形成圆筒状结构,几乎所有的疏水性氨基酸残基都包埋在圆筒内部,构成疏水腔[10],由于长春西汀分子中含有脂溶性基团,因此其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进入BSA的疏水腔中。BSA的序列分析表明BSA分子中在134和212位处有2个色氨酸残基,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结构域中。已知结合在人血清蛋白(只有一个214位色氨酸残基)疏水腔结构域Ⅲ中的脂肪酸与214位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距离为2.3 nm[10],BSA与长春西汀分子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59 nm,结合常数K=3.09×103,推测长春西汀对BSA的荧光猝灭作用主要源于212位色氨酸残基。

摘要:应用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长春西汀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求得长春西汀与BSA的结合常数K=3.09×103和结合位点数n=0.933。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长春西汀与BSA之间的作用力类型,根据Fster偶极-偶极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长春西汀与BSA相互结合时其受体-受体间的距离r=2.59nm。

关键词:长春西汀,牛血清白蛋白,荧光猝灭

参考文献

[1]韦敏,肖亿.长春西汀的临床应用进展[J].海峡药学,2006,18(2):119-120.

[2]毕欣颖,迟燕华.达旦黄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热力学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11):2097-2100.

[3]张根成,王彦卿,张红梅,等.桔皮苷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6,18(7):800-803.

[4]陈国珍,黄贤智,郑朱梓,等.荧光分析法[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112-114.

[5]Lakowicz JR,Weber G.Quenching of fluorescence by oxygen:Probe for structural in macromolecules[J].Biochemistry,1973,12:4161-4170.

[6]卢继新,张贵珠,赵鹏,等.阿霉素与血清白蛋白的作用及共存离子的影响[J].化学学报,1997,55(9):915-920.

[7]张朝红,董殿波,赵哲,等.三丁基锡(TBT)化合物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7,27(2):309-312.

[8]黄波,邹国林,杨天鸣.阿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研究[J].化学学报,2002,60(10):1867-1871.

[9]Ross DP,Subramanian S.Thermodynamics of protein association reac-tions:Forces contributing to stability[J].Biochemistry,1981,20:3096-3099.

篇4:牛血清白蛋白

关键词:杆菌肽;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荧光光谱;猝灭;热力学参数

中图分类号:Q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1—0245—03

杆菌肽是一种药用饲料添加剂,在畜牧养殖业应用广泛,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抑制肠道中有害微生物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被誉为绿色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是血浆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之一,在血液中主要具有维持渗透压、缓冲pH值等作用。BSA可与多种阳离子、阴离子、其他小分子物质结合,具有储运内源性代谢产物、外源性药物的重要生理功能;因此,BSA与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已受到重视。杆菌肽被摄入机体后,极有可能与血液中的BSA结合,以复合物形式在体内吸收、转运。研究杆菌肽与BSA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运输分布和代谢,对于阐明杆菌肽的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荧光光谱法是研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与各种小分子相互作用的重要手段。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杆菌肽与BSA问的相互作用,着重阐述杆菌肽与BSA的荧光猝灭机理、结合常数、热力学常数,并使用三维荧光技术研究杆菌肽对BSA高级结构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F97pro型熒光分光光度计(上海棱光技术有限公司),BSll0S型精密电子分析天平(德国sartorius公司),HH系列数控恒温水浴锅(金坛市科析仪器有限公司),明澈-D型超纯水机(Millipore公司)。杆菌肽(上海金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牛血清白蛋白(北京索莱宝科技有限公司),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以0.1 mol/L磷酸缓冲液(pH值7.4)为溶剂,配制0.1 mmol/L的BSA标准溶液。杆菌肽使用超纯水配成1.0 mmol/L的标准溶液。

1.2方法

准确移取一定量的杆菌肽标准溶液于10 mL具塞玻璃试管中,加入BSA标准溶液1.0 mL,于一定温度下恒温放置1 h。在激发和发射光栅狭缝均为5 nm、激发波长为280 nm时,扫描270~500 nm波长范围内BSA、BSA-杆菌肽的荧光光谱。在激发波长270~400 nm、发射波长270~400 nm范围内进行三维荧光扫描,比较溶菌酶与杆菌肽一溶菌酶体系的荧光等高线。

2结果与分析

2.1荧光猝灭光谱

BSA分子因含有色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等氨基酸残基而发射内源荧光,其中色氨酸的荧光强度最大。激发光为280 nm时,可认为蛋白质所呈现的荧光源自分子中的色氨酸。荧光猝灭指任何降低某样品荧光强度的过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导致荧光猝灭。

由图1可知,BSA溶液在波长280 nm光激发下可在333.4 nm处具有最大荧光发射峰。在BSA浓度保持恒定的情况下,BSA的内源性荧光强度随杆菌肽浓度的增加而有规律地降低,表明杆菌肽对BSA的內源荧光发生了猝灭作用。随着杆菌肽的加入,BSA的最大荧光发射峰出现红移。杆菌肽浓度为50 nmol/L时,BSA溶液体系的最大荧光发射峰由333.4 nm变化为357.8 nm,即红移了24.4 nm。一般认为,蛋白质中色氨酸残基的最大发射峰与其所处环境的极性密切相关,由发射波长的改变可判断蛋白质构象的变化。上述现象表明杆菌肽的加入使BSA构象发生了变化,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疏水性降低,杆菌肽与BSA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

2.2杆菌肽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有机小分子对蛋白质的荧光猝灭作用主要分为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动态猝灭主要是一种能量转移或电子转移过程,不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生理活性;静态猝灭主要是由于小分子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了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不发荧光的配合物。一般认为,动态猝灭是荧光体与猝灭剂之间因相互碰撞而使荧光被猝灭的过程,温度升高可增加分子碰撞的机会,从而提高猝灭效率;静态猝灭是荧光体与猝灭剂之间形成了基态配合物,温度升高使配合物的稳定度下降,从而减小静态猝灭的程度。动态猝灭和静态猝灭均符合Stem-Volmer关系式:

以峰的位置来看,加入杆菌肽后BSA的瑞利散射峰起始位置、荧光峰位置均无显著变化。以峰的强度来看,图3-b中“铅笔”“指纹”形纹线变得稀疏,“指纹”形纹线的变化趋势尤为明显。可见,加入杆菌肽后瑞利散射峰和荧光峰的相对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BSA的空间结构由3个结构域组成,每个结构域由2个亚结构域以槽口相对的方式形成圆筒状结构,几乎所有疏水性氨基酸残基均包埋在圆筒内部而构成疏水腔。杆菌肽分子与BSA的结合部位可能均处于这种疏水腔中,由于杆菌肽与BSA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新复合物,从而导致疏水微环境极性的改变,进而引起BSA构象的变化。三位荧光光谱结果验证了本试验结论,即杆菌肽与BSA发生了相互作用,荧光猝灭机制属于静态猝灭。

3结论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杆菌肽与BSA的相互作用,杆菌肽对BSA的内源荧光具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原因是杆菌肽与BSA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分别测定不同温度下杆菌肽与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热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杆菌肽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二者的结合主要基于静电作用,约形成1个结合位点。三维荧光光谱研究表明,杆菌肽与BSA的结合导致了蛋白质分子内部疏水微环境极性的改变,进而导致BSA构象的变化。

篇5: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研究吲哚美辛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作用的热力学特征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下,用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不同温度下吲哚美辛(ID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作用的光谱行为.结果表明,IDT对BSA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用Stern-Volmer方程、Lineweaver-Burk双倒数方程和热力学方程等处理实验数据,得到了在25℃、31℃和38℃下,结合反应的生成常数KLB平均值为2.081×105L・mol-1、热力学参数平均值ΔHθ、ΔGθ和ΔSθ分别为-10.43 kJ・mol-1、-31.13 kJ・mol-1和67.94 J・K-1;发现IDT与BSA结合可形成具有一定结构的复合物,其荧光猝灭作用更符合静态猝灭作用特征,作用力可能主要是静电力;同时探讨了IDT对BSA构象的影响.为研究IDT的毒理作用、生态环境效应和生物学效应等提供了重要信息.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化学与生物工程 ISTIC英文刊名:CHEMISTRY & BIOENGINEERING年,卷(期):26(9)分类号:O657.34关键词:吲哚美辛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法 猝灭作用 热力学参数

篇6:牛血清白蛋白

光谱及电化学方法研究大黄酸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摘要: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光谱和圆二色光谱法并结合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大黄酸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大黄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较强的荧光猝灭作用且为静态猝灭,并计算得出不同温度下其结合常数(KA)与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3.67×105,0.95(298 K);2.60×104,0.83(309 K).由热力学参数确定它们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并依据F(o)rster能最转移理论求得其结合距离为3.28 nm,同步荧光光谱及圆二色谱表明大黄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构象产生影响. 作者: 梁慧赵芳李炳奇 Author: LIANG HuiZHAO FangLI Bing-qi 作者单位: 石河子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新疆石河子,83 期 刊: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ISTICEISCIPKU Journal: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年,卷(期): ,31(9) 分类号: O657.3 关键词: 大黄酸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圆二色谱 电化学 机标分类号: O64 O65 机标关键词: 同步荧光光谱电化学方法方法研究大黄酸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Bovine Serum AlbuminInteraction圆二色光谱法荧光猝灭作用紫外光谱转移理论圆二色谱静态猝灭静电引力结合位点结合常数参数确定不同温度作用力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一篇:高二语文关于爱的作文下一篇:出卖笑的孩子读书笔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