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2024-04-09

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通用12篇)

篇1: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摘要: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美国采取多机构多层面管理模式,设有专门的.团队,团队之间分工明确,交流充分.欧盟采取集中管理模式,避免了对连续过程的分割,注重风险的源头管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进口食品风险分析体系健全,目的明确,程序清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分析原则,在协调各国风险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形成了风险分析的氛围,但尚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完善风险交流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 者:袁宗辉 YUAN Zong-hui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期 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X956关键词: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 管理模式

篇2: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近年来,不少国内外大企业因为涉税风险而蒙受巨大损失。因此,在当前税收法律法规日益完善、企业经营业务种类和涉税事项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税务风险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的一个“定时炸弹”。

我们知道,任何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然要遇到三类风险,即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和税务风险。对于前两种风险企业比较关注,税务风险却没有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但事实上,税务风险与其他风险同样重要。因为,如果企业税务上出现问题,不但会被补税,罚款,更深层次的影响是企业的信誉、股价和商业伙伴的信心。

近年来,我们通过企业自查、税务检查、税务机关评估等方式,形成补缴的税款和滞纳金没有逐年减少趋势。在部分税种“如:所得税”还出现了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税务风险就在企业身边。

在此,我们提醒各位领导,税务风险的存在绝不仅仅是在税务的核算、申报、发票领购、涉税事项的报批等涉税事项中,更深层次的诱因往往是在企业的重大投资、重组、利润分配、关联交易以及各类会计准则和税法差异等事项中。这就要求企业要有前瞻意识,将税务风险管理关口前移到企业的各项决策环节,在事前做好税收政策研究,将税务风险内嵌到每一事项的全过程。

企业须警惕7类税务风险积极建立防控体系

这7个案例主要包括,1、企业在自查过程中发现的税前列支工资没有实际发放而补缴税款及滞纳金;

2、企业使用公款购买机动车或其他固定资产,列入法人和部分股东个人名下并计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进行提取折旧,补缴所得税;

3、新企业所得税法后,企业没有及时按新税法规定操作,造成巨额应缴所得税款带来的税务风险。

4、企业未经税务机关审批,自行税前扣除财产损失而补缴税款、滞纳金的情况。

5、企业在转让股权时,在协议中约定,在股权转让后,由受让方将应分得的第一笔股息红利转给转让方。2009年将从其已被转让的被

投资企业利润作为税后利润,少计应纳税所得额而被补税。

6、企业将不征税补贴发生的费用进行税前扣除,补缴所得税。

7、企业因假发票问题而被检查补税的情况。

篇3: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本文运用ansys软件中的workbench平台, 以有限元弹性分析理论为基础, 建立了啮合齿轮的三维有限元模型, 通过接触面应力、应变的计算, 为接触应力分析与强度校核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方法。

1 接触分析理论

假设主、从动齿轮分别为弹性体A、B, 它们的接触面由有限多个接触点对组成, 在外载荷{FA}、{FB}的作用下, 产生应变{UA}、{UB}, 根据有限元理论, 可以推出平衡方程为:

式中, [KA]、[KB]为两弹性体的刚度;[RA]、[RA]为接触力向量。

对于已知的啮合齿轮, 只有[UA][UB][RA][RB]是待求参数, 由两个方程无法解出, 所以要补充接触点对处的协调方程。接触面可以根据接触状态分为:粘结接触、分离、滑动等, 对应的接触面上的位移和应力也是不相同的。不同接触状态下, 有唯一解的接触对条件如下:

式中, RA1t、RB2t为接触点处的切向接触力;RA1n、RB2n为接触点处的法向接触力;UA1t、UB2t为接触点处的切向接触力;UA1n、UB2n为接触点处的法向接触力。

由上式 (3) - (5) 可见参与啮合齿轮的接触状态一定时, 如果有n个接触点参与啮合, 则有4n个补充方程, 故方程有唯一解。

2 有限元模型建立

利用Solidworks三维软件建立主、从齿轮的零件模型, 并组合成装配体, 保存为Parasolid格式, 导入Workbench软件中, 进行分析。主动齿轮材料为40Gr, E=206Mpa, u=0.28;从动齿轮材料为45钢, E=216Mpa, u=0.3。设置材料参数, 进而划分网格。为了兼顾求解精度与求解时间, 在接触处应力变化急剧处, 设定较密网格, 而远离关注部位的非接触区域改用较大尺寸。有限元模型如图1示。

3 加载求解

3.1 边界条件

在小齿轮内壁施加驱动扭矩, 并约束小齿轮内圈所有节点径向和轴向的自由度。对从动齿轮内圈所有节点施加圆柱约束, 固定轴向、径向、轴向自由度, 加载后模型如图2所示。

3.2 仿真结果分析

由图3可见, 主动齿轮最大接触压力发生在齿根部, 从动齿轮最大接触应力出现在接触区域;远离接触面的区域应值很小, 且应力沿齿宽方向基本不变化。

3.3 齿宽对应力影响及优化

由图4可以看出, 齿宽在26-30cm之间变化时, 弯曲应力变化剧烈;齿宽在30-34cm之间变化时, 弯曲应力变化起初比较剧烈, 之后变化趋于平缓。主动齿轮强度极限为σ1=500Mpa, 从动齿轮强度极限为σ2=360Mpa, 取安全系数为S=1.5, 则[σ1]≦500/1.5=334Mpa;[σ1]≦360/1.5=240Mpa, 所以齿宽取30cm比较合理。

4 结论

(1) 主动齿轮最大接触压力发生在齿根部, 从动齿轮最大接触应力出现在接触区域, 且都沿齿宽方向不变。

(2) 齿宽在26-30cm之间时, 弯曲应力变化剧烈;齿宽在30-34cm之间时, 弯曲应力变化开始比较剧烈, 之后趋于平缓。

摘要:以一对相互啮合的渐开线直齿轮为研究对象, 运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建立了直齿轮接触的实体模型。采用workbench非线性接触算法对齿轮接触进行了分析, 并比较了不同齿宽对应力的影响, 对齿宽进行了优化。

关键词:减速器,接触分析,优化

参考文献

[1]刘汝卫, 张钢.基于proe与ansys的齿轮参数化设计及有限元分析[J].制造业信息化, 2009 (10) :59-60.

[2]李范春.ansys workbench设计建模与虚拟仿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王玉新, 柳杨.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齿根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机械设计[M].2001, 8:21-24.

篇4: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笋般快速发展起来。今天,800多万家企

业中,中小企业已经占到99%,创造了

50%以上的GDP,满足了70%以上群众的

购买力,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经济持续

增长的重要力量。可以毫无疑问的说,中

小企业在出口创汇、繁荣市场、增加财政

收入、扩大就业面、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随着中国加入

WTO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宏观经济环境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小企业的发展因

此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矛盾。

一、人才缺乏、人力资本水平低限制

了我国中小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知识

结构较差,整体素质不高。在20多年来的

改革开放中,尽管也涌现出了不少优秀

的企业领导和业务骨干,有的已经成为

具有相当知名度的企业家,但与我国已

有800多万家中小企业这一庞大数量相

比,实在难以满足需求。就大多数企业来

说,其经营者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知识

结构陈旧,市场经济观念不强,经营管理

水平低。这在企业发展初期或企业规模

很小的时候,尚可勉强支撑。但是,当小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当市场处于闩

益激烈的竞争下,这样的经营者显然就

会“拔剑四顾心茫然”。尤其是作为中小

企业主力军的乡镇企业,其从业人员基

本上是由农民直接转岗而来,文化水平

低,小农经济意识严重,思想解放以及技

术掌握程度和管理水平与整个快速发展

的时代有一定差距。也许我们有理由把

中小企业人才匮乏、人力资本水平低下

这种劣势归因于资金短缺、政府扶持力

度不大等原因,但是这些无疑对我们中

小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重视对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

投资问题,是推动中小企业稳健发展的

重要因素。

二、重视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

形成自身的人才竞争力

(一)对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随着

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

短。资料表明,每年有25%的知识被更新,

即知识史新仅5年,5年以后原有知识会

变得陈旧,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对

企业员下的职业培训专业性、实践性强,

具体操作起来又有针对性。而且,企业内

部培训成本低,员工参与度高,效果突

出。关于在职培训,业界流行的一句话非

常有说服力: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不一

定直接过问培训,但重视培训的企业家

一定有战略眼光。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

事实上是一项网报率很高的投资。在西

方国家,曾有人做过统计,在人才培训上

投资1元,将会得到50元的回报,也就是

说,投入与产㈩比可高达1:50。因此,要加

强对在职员工的培训。

(二)加大对人员流动的支出。同物

质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有一个空间配

置问题,空间位置的调整或变化也需要

投入一定的成本。专业人士认为,好的企

业并不担心人员流动,反而过低的员工

流动说明公司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会养

一批闲人,下所谓流水不腐。对中小企业

的人员流动支出主要投入在两个方面:

从企业外部招聘人才和企业内部岗位轮

换。①从企业外部招聘人才。从组织外部

招聘人才,不仅有较广泛的人才来源满

足企业的需求,而且大多数应聘者都具

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因而可

节省在培训方面所耗费的时间和费用,

同时可避免组织内部近亲繁殖,给组织

带来新的思想,新的方法,防止组织的僵

化和停滞。②岗位轮换。岗位轮换或者说

是工作轮换,它能促使管理者和普通员

丁成为工作的多面手,从而由于员工的

成长、成熟而使企业快速成长起来。因为

在企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人

的经验都是单方面和有限的,需要通过

刁;同岗位的锻炼才能成为一个符合要求

的复合型人才。…个员工在一个岗位上

做厂几年后调动到另一个岗位上,换一

个角度看问题就会有新的认识,工作效

率和效果都会有新的提高,同的识别、分

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内部的沟通协调

能力都能得到加强。这样下来,公司员工

从不同角度加强了对公司的理解,从而

提高了整个公司的效率。

(三)对职业经理人(企业家)形成

的投资。拿破仑有句名言:一头狮子带领

一群羊能够战胜一只羊率领的一群狮

子,它说明了带头人的重要性。二三十年

来的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经营者逐步

具有了企业家行为,但职业经理人阶层

还远未形成。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寸:中

国教育体系与社会接轨能力较差,从而

导致高级人才锻造期往往刁;能在校园内

完成造成的,企业家所必备的知识、技能

与意识,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要依靠自己

在社会经历中获得,这就加大了对这种

高级人才的形成难度。而且,中小企业在

发展初期,需要的是敢打敢拼的勇犹之

才,因此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储备意

识。当企业步入成长期,管理事务增多、

分部增设等要求的出现使得企业急剧缺

少具有领导能力的人才。所以,这就迫切

要求我国中小企业加大对高层管理者,

甚至是企业家的教育培训投资,同时建

立起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以利于职业经理人的形成。

(四)用于医疗保健、劳动保险等员

工保障项目的支出。我国小小企业在发

展过程中面临的外部环境很差,长期以

来一直没有制定关于扶持中小企业发展

的法律法规,以至于今天步履维艰。在重

视国家大力改善中小企业外部生存、发

展环境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中小企

业迫切需要制定出对员工的保障体系,

加大对员工医疗保健、劳动保险等方面

的支出。人的体能、精力及健康状况与生

命长短可以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人力资本

投资效益和收益率,以及人力资本生产

效率的发挥。同时,我们还看到中小企业

虽然提供了庞大的岗位数量,但是我国

中小企业倒闭、破产的频率也在加快。完

善对企业员工的劳动保险制度,无疑给

他们打了一针“定心剂”,有利于调动他

们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

使企业员工全身心地围绕组织目标去努

篇5: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农村交通安全问题应引起重视

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然而农村交通安全管理还存在盲区,交通事故较为频发,究其原因,一是农村机动车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农用车、三轮车、畜力车数量庞大,大部分车辆性能低、车况差,有的已接近报废仍勉强使用;二是农村机动车和驾驶员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机动车无牌、无证情况严重;三是农民群众交通安全意识单薄,法制观念差,多拉快跑,违法载人,乘坐不安全车辆,驾驶人违章驾驶现象严重,行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差;四是农村道路路形复杂,路窄、弯急、视线差,道路标准低、质量差,缺乏防护措施;五是由于受警力不足的制约,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道路管理存在盲区。鉴于此,建议:一是交警、交通、农机等职能部门,要树立协作意识,对农村交通安全问题齐抓共管、加大管理力度,避免盲区。同时,对农村交通管理群众网络的运作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对教育管理进行不断的规范完善,使其真正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的作用;二是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的宣传力度。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契机,带领广大农民遵守交通法规,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争做文明公民,坚决告别不文明交通行为;三是拆除或迁移乡村道路上影响交通安全视线的障碍物,在交叉路口和人流密度高的地方设立安全标志和警告标志,在老式桥梁前要设置限重标志,时时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篇6: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近年来,随着人们节能减排意识的增强,民用建筑太阳能利用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不少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

1、部分民用建筑的楼顶没有统一预置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架,居民入住后自行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大部分采用仅靠热水器自身重力为主固定的方式,如果使用中用户忘了及时上水,再遇到大风天气就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2、楼体没有统一预置太阳能热水器输送管道固定装置。目前的太阳能热水器基本上都带有电加热装置,输电线和热水器的输送管线在一起,居民入住后自行装置的太阳能热水器输送管道,大部分直接从用户到楼顶,中间很少有固定,有的根本就没有固定,长期风吹摆动,电线磨损容易造成漏电、电路短路起火等安全事故,同时又影响美观。

3、用户自行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普遍高于楼房的防雷安全装置,雷雨季节易受雷击,也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为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资源,保证太阳能热水器的使用安全,建议:

一、将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规范纳入民用建筑标准之中,做到新建民用建筑应该统一预置太阳能热水器安装架,统一预置太阳能热水器输送管道空间,楼房防雷装置的安装要考虑太阳能热水器的高度,防止太阳能热水器在雷雨时可能遭受雷击。

篇7: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风险管理普遍比较薄弱,相对比较重视的是金融、保险等高风险行业,大部分企业尚处于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阶段。然而,近期的中航油(新加坡)事件、中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发生的爆炸事故,煤矿安全事故等诸多事件,说明风险管理对企业越来越重要,加强风险管理越来越紧迫。但是,当企业认

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实际着手准备风险管理时却仍然会问:“究竟应该怎样管理风险以更好地保护我们”本文结合国际领先企业的实践和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存在的差距,探讨目前我国企业应采取的风险管理策略。[文章-http:///帮您找文章]

以立法的形式促进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针对安然、世通等财务欺诈事件,美国国会出台了《2002年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案》。该法案由美国参议院银行委员会主席萨班斯和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奥克斯利联合提出,又被称作《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Sarbanes—OxleyAct,以下简称SOX法案)。法案的核心在于促进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信息向公众披露的质量和透明度,并对公司管理层提出了明确的责任要求。尤其是该法案的第404节,要求所有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备案的公司,包括在美国注册的上市公司和在外国注册而于美国上市的公司,企业的管理层需要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报告,其中,上市公司还须负责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

目前,受该条款影响的我国企业,主要是数十家已在美国证券市场挂牌的公司,其首要的影响主要是报告其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管理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源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以确保公司内部控制系统的合规性;管理层必须每年评估并报告内部控制对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外部审计师必须对公司管理层有关财务报告之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评估结果出具审计师意见;公司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应对管理层制定和执行404条款的计划程序、发现和改进工作进行监督等。然而,更深层次的影响来源于对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巨大挑战:

SOX法案大大的改变了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商业环境。对公司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强制性关注,使公司内各个阶层都涉及到一定的程序中并承担一定的责任,而且,该法案很有可能对今后数十年的商业习惯产生影响。

在法案遵循的第一年,有关各方忙于迎合法规的要求。然而,在接下来的里,企业如何设计出持续的遵循框架,形成最佳的内部控制治理结构,来帮助企业发展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程序并减少总体的遵循成本则非常重要。

同时,S0X法案还将影响到公司的各项管理行为,公司的会计和财务、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人力资源政策和程序、公司治理等诸多方面,均将面临在萨班斯—奥克斯利时代的最优化选择问题。

可见,以立法的形式来要求企业加强其内部控制,其影响和意义是深远的。但是,与之相比较,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尚存在许多差距:尽管财政部已经颁布若干内控规范,如贷币资金、采购与付款、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预算、担保、成本费用、固定资产、存货、筹资等内控规范,证监会、银监会等监管机构按照行业.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发布了若干分行业的内控指引,但从整体上缺乏如COSO(美国反欺诈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那样的统一框架。也没有如SOX法案那样的法律强制性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

而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内部控制过分关注如何达到财务报告目标的要求,忽视内部控制的经营目标和满足法律法规要求的目标,并受限于会计控制;在内部控制的整体结构上,重视业务层面控制,忽略公司层面和信息系统层面的控制:缺乏完整的内部控制文档,以及对主要业务环节/程序/目标/风险/控制的全面分析;内部控制按传统的职能部门开展,缺乏流程观,内部控制不系统化;缺乏正式的内部控制测试方法,管理层内控报告依据不充分等。正如COSO在其《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中所指出的那样,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风险管理框架建立在内部控制框架的基础上。我国企业要加强风险管理,首先从内部控制人手,而通过立法的形式子以强化,将推动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逐步推行全面风险管理

篇8:试析企业在营销运作中的法律问题

关键词:企业营销运作,法律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 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开始受到更多的法律制约, 解决好企业营销运作中的法律问题成为目前企业发展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因为部分企业经营者法律意识与知识的匮乏及企业法律体制建设的不完善, 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 企业利润下降。 因此, 正确认识目前企业在营销运作中的法律问题, 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是十分必要的。

一、 企业营销运作中的法律问题

企业营销的目的是提升企业利润, 争取企业产品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 但是, 很多企业在面对自身利益最大化时, 往往会走极端, 忽视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 在营销活动中必然要加入法律因素的制约。 根据目前我国企业营销活动现状, 其法律问题主要保险为以下三方面。

( 一) 营销策略法律问题

在产品营销策略中, 商标与产品宣传问题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 商标是一个产品的标志, 不管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 商标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产品品牌的形成, 同时它也是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 对于消费者或者是合作商来讲, 信誉好的商标都会让其产生依赖感, 对该产品的质量更加信任。 其次, 产品宣传是营销的必要手段, 尤其是目前媒体行业的繁荣发展, 为其广告宣传提供了更大便利的同时, 也导致了各种非法广告宣传的出现, 商品与实际不符, 达不到厂家承诺的质量标准等。 比如在热电厂营销运营中, 就应实事求是宣传自身电力产品, 使用户能够使用安全、 可靠、 合格、 经济的电力商品, 并得到周到、 满意的服务, 真正达到其在广告宣传中的节能高效用电效果, 在达到自身营销利润的基础上, 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

( 二) 价格策略法律问题

产品价格是企业营销活动展开的重点, 同时也是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产品的价格在制定过程中也会引起各种法律问题, 应提前做好预防工作。 首先, 企业不应使用虚假标价, 比如热电企业定价应严格遵循相关法律。 我国 《 电力法》 规定, 销售电价实行分类电价, 即根据用户的用电性质及特征实行客户类别差别电价制度, 具体包括居民照明用电、 非居民照明用电电价、 工业用电及商业用电等, 应结合用户类别具体定价, 而不是虚假标价。 其次, 比应采取任何低价手段进行推销, 这与我国 《 反不正当竞争法》 和 《 价格法》 中的相关规定相背离。 因此, 企业管理者或者是营销人员要懂法, 对产品价格进行合理把握, 切忌将价格定的过高或过低。

二、 遵循法律原则, 制定合理的企业营销运作策略

根据上述对企业营销运作中法律问题的分析可知, 企业若想取得长远发展, 必然要解决好其营销中的法律问题, 避免由于法律无知造成的后患。 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 企业更应注意竞争中的法律问题防范。 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 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 一) 转变营销理念

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经营的中流砥柱, 应十分重视营销法律环境的变化, 并能够用正确的营销理念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从我国企业营销的外部环境来看, 企业需要承担很多合理范围内的法律方针。 因此, 企业管理者要能够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来武装自己, 转变营销方向, 预防企业营销运营中的法律问题, 并能够在出现法律问题时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让企业利益与法律原则相融合, 这样一方面可以加速企业素质的改善, 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快企业的成长与发展。

( 二) 做好事前法律问题分析

通过对上述营销法律问题的分析可知, 法律因素对营销行为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营销计划的实施及营销利润的获取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企业能够妥善解决或预防法律风险的关键在于事前控制, 也就是说在法律因素开始作用于营销计划的实施过程之前就应尽量设法利用各种信息消除潜在的问题。 除此之外, 还应积极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 在营销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法律问题的出现, 对营销法律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将一切可能出现并会对企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的各种法律风险控制在初始阶段。

( 三) 聘用专职法律顾问

在面对企业营销运营中的法律问题时, 企业管理者或营销人员毕竟不是法律专业人才, 很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法律疏忽, 出现考虑欠妥的情况。 因此, 企业有必要聘请专职法律顾问解决与预防各类营销运营中的法律问题。 法律问题一般具有较强的原则性与规范性, 用词严谨, 概念抽象, 当企业出现较为复杂的法律问题时, 只有专职的法律顾问才能较为妥当的予以解决。 所以, 企业的营销运作需要专职法律顾问的辅助。

( 四) 加强营销人员的法律培训

企业营销人员是开展营销工作的最直接人员, 其任务就是通过各种营销活动打开产品市场, 因此, 营销人员的法律素质培养也十分必要。 企业在为员工提供基本待遇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加强员工法律素质的培养, 安排相关营销运营法律问题讲座, 或者是请法律专业顾问等来企业进行培训, 让营销人员了解营销相关的法律原则等, 明确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法律责任, 学习与市场营销关系紧密的法律、 法规。 利用专业优势强化营销人员在营销过程中的具体业务操作合法性, 从根本上解决营销人员不懂法的问题, 避免由于营销人员法律意识淡薄造成的企业经济损失。

三、 结论

综上所述, 企业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组织, 营销是其经营过程中的最关键环节, 营销的成败将直接决定着其未来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 我国法律体制的健全, 企业营销中的法律制约也在逐渐加强。 但是, 仍有一些企业法律意识淡薄, 在营销运作中出现各种法律问题。 因此, 本文主要分析了企业在营销运作中的营销策略法律问题与价格策略法律问题, 并提出了几点解决意见, 望能够为未来企业营销运作中合理解决法律问题提供借鉴, 推动企业获得更好更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晓琳, 李欣亮, 吴立春.对我国企业营销法律环境的探析[J].中国商贸, 2011.

[2]秦克涛.法律问题分析在企业营销运作中的作用[J].中国商贸, 2011.

篇9: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该法的颁布和实施为我国风电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使风力发电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为了贯彻落实这部法律,国家发展改革委正抓紧组织制订有关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同时组织编制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明确了未来风力发电发展的目标和前景;其中并网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2010年为5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千瓦。从1985年在海南省东方县安装第一台55千瓦并网风力发电机组开始到2004年底,20年来我国并网风力发电总装机容量只有76.4万千瓦,未来15年我国风力发电装机如能达到3000万千瓦,将是前20年的40倍,任务非常艰巨,目标也非常宏伟,对投资者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给风电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

一、必须给风电投资者一个合理的回报

《可再生能源法》的正式实施,就风力发电而言,在解决风电就近上网、全额收购电量外,最重要的是要给风电一个合适的上网电价,使投资者有一个合理回报。风电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要扶植这个幼稚的产业赶上国际先进水平,除了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外,从政策上给予风电项目比常规能源项目收益略高的上网电价,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才能保证风电发展的持续性,才能培育出健康的市场,使风电产业链的源头风电设备制造业成长起来,形成真正的竞争市场,才能降低成本。

风电场建设项目招标时,以最低上网电价中标,使以经营风电取得效益的投资者望而却步,这样的市场是不能持久的。风电产业是刚学迈步的婴儿,目前是谁给的奶少,让谁领养,婴儿吃不饱,还要和壮汉(煤电)赛跑,风电产业怎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加大投入提升我国风电制造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风电设备的制造能力和产品性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大量机组需向国外采购。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多家大型企业看到了市场的前景,纷纷投入风电制造业,高价购买国外类同的技术,完成试制后在同一水平上竞争,由于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研发新机型能力,很快被市场淘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发展关键技术,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必须把重点放在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上,加强研发队伍的培养,引进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不具备这种条件、实力和决心的企业要慎重进入风电设备的制造业,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风电制造业失败的教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重视风电机组关键零部件的研发

风电机组零部件的技术水平和质量决定整机的性能,零部件生产厂应发挥自己专业化特长,主动配合整机生产和研发新产品,不断研发新型可靠的零部件,满足整机的需要,支持整机厂新产品研发,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推动整机厂产品的改造升级和新产品开发,建立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机制,达到共赢共存,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四、鼓励支持科研院所和有实力的企业建立风电研发中心

我国风能利用起步并不晚,但由于投入不足,科研力量分散,各自为战,缺乏对科研力量的整合,目前还未建立起有实力的科研机构,加之过去市场不稳定,企业不愿投入做技术研发和产品推广,造成风电机组制造业整体上缺乏竞争力,市场需求增加了国内制造业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大部分市场被国外产品占领,有鉴于此,建议国家加大力度鼓励支持建立风电设备研发中心,中心以有实力的企业为主体,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研发和创新,为社会提供技术和市场服务。

五、加强服务体系的建立

风力发电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在这个产业链中服务体系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在资源评估、宏观和微观选址、设备选购、风电场运行管理、运输流通以及维修服务方面由专业公司去做,有了这些专业公司,能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益,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使我国风电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篇10: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2014全国两会之后,央行进一步加大了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度。近期,随着主流支付机构线下二维码支付和“虚拟信用卡”业务被暂停,央行披露《支付机构网络支付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以及央行宣布处罚10家支付机构等一系列动作的刺激,第三方支付市场霎时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实际上,互联网金融真的要“遇霾”了吗?对此,国内领先的金融服务提供商银汇通支付表示:“从央行对于上述举措的回应可以看出,其强调‘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的理念、方向、政策始终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这个信号是积极的,开放的。同时,作为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也必须要认识到,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是一个孪生体,二者要在最大限度上作出平衡。无论怎样颠覆的创新,都要建立在强大的风险控制与安全保障体系之上,切不可越红线。”

监管来了第三方支付何去何从?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监管将触角伸向第三方支付业务,其主因是基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主体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传统金融机构触网,又被称为金融互联网;另一部分是互联网平台与金融融合,接近于纯粹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主要以第三方支付机构平台为代表,从事互联网支付和代销金融产品业务。

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金融互联网业务,遵循的仍然是线下严格的金融监管要求,因而风险相对较小。而第三方支付机构从事的线上业务,虽然与线下金融业务没有本质区别,但无须承担线下的金融监管要求,在客户数爆发式增长下,这将存在巨大的金融风险隐患。同时,在我国征信环境、互联网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更是尤为凸显。

篇11: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3我国食品安全的责任辨析

食品安全问题是一类典型的多元化社会共治的管理和被管理问题,需要回归到责任原点,理清责任主体并有效管控责任主体,才能有效降低食品安全的风险。本文依据上述识别的食品安全风险因素,将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划分为人、物和管理三大方面,初步探析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

3.1责任主体的划分

3.1.1人为责任主体

人的不安全行为分布在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食品营销等供应链的多个环节中。刘晓巍等对~间我国发生的1001件食品安全典型案例的研究表明,68.2%的食品安全事件是由于供应链上利益相关者的违规违法行为造成的,这表明人为性是目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应承担食品安全的重要责任。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多主体参与,参与主体有食品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政府和第三方力量(如媒体、社会组织等)。这些参与主体肩负着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责任,其中食品企业、监管部门、消费者和政府是基本责任主体,媒体等第三方力量以一种“连带责任”也纳入责任主体中。《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第四条也明确写到“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突出人作为责任主体的必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仅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规操作和监管人员的监管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主体缺乏责任和安全意识。

3.1.2物为责任主体

环境、设备、技术等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我国食品安全风险产生的重要源头,也应是食品安全问题的责任主体。物作为责任主体,包括环境、设备和技术,其中环境包括农产品产地环境和生产加工环境及流通环境。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与环境、设备、技术等物的状态息息相关,表现为生产加工环境较差,使食品加工暴露在粉尘或有毒有害物质中,造成食品污染,这是当前食品安全问题最为常见的类型;食品加工生产中的手工操作较多,设备自动化程度较低,加工设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整体条件相对落后;新技术应用于食品的生产与研发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催生了新的食品安全风险,增加了许多未知的安全隐患;食品在包装、仓储、流通过程中,因设施落后和存储环境不达标等,可能造成食品的二次污染等等。

3.1.3管理为责任主体

管理上的缺陷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风险,也肩负着食品安全的责任。这里所指的管理主要是法律法规的制定、标准的实施和食品检测能力等硬件条件。当前,我国从管理上加大了监管力度,如20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为最严格监管提供体制制度保障;安徽实行食品质量“吹哨人”制度;食品召回制度上升到立法层面;“食品工业企业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正式开通等等。虽然我国新修订了《食品安全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和技术标准仍然没有得到完善,食品安全法规、标准的制定是全面推进食品安全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另外,管理上的缺陷还表现在我国保障食品安全的检测能力有待加强。以化学农药残留为例,在我国有关79种化学农药的197项最大残留规定中,只有33种有相应的检测方法,另外46种则没有,在标准的执行过程中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目前,针对多种化学残留,国际上存在很多检测方法,比如德国的DFG和S19检测方法,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多残留检测方法,荷兰卫生部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加拿大多残留检测方法,所有这些方法都比我国的检测方法要完善。这就大大限制了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

3.2我国食品安全责任辨析

当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理论上责任主体比较明晰,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责任主体较难界定、监管权限分工不明导致重复监管和监管盲点等问题而不利于事件处理的公平公正等问题。

3.2.1责任主体及责任大小较难界定

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责任主体必然从与食品产业链密切相关的个人、团体及政府组织,具体包括农户、生产商、加工商、中介组织、流通企业、消费者、政府、科研机构等中寻找,他们的行为对于终端食品的安全与否具有重要的影响,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其中,食品生产者、食品消费者和监管者是食品行业的第一层次责任者。然后就是农户,零售商,食品加工企业员工,食品机械、辅材的供应商,广告商、物流商、软件开发商,卫生和环境保护组织等利益相关者。从金华火腿到阜阳奶粉再到三鹿奶粉可以看到食品安全事件首当其冲的`责任人必然是食品的生产经营者们,然而,对于频繁出现的食品安全状况,我国的政府以及监管部门同样难辞其咎。可是追究的责任主体越多,责任方之间互相推卸责任的现象就越多,究竟对于什么程度的责任该由哪些单位承担责任的界定模糊不清,导致食品安全事件责任方所承担的责任大小较难判断。食品安全事故的责任问题绝不是仅仅一方就能独立承担的,对于错综复杂的事故原因,责任判断的原则是“谁主管谁负责”和“谁负责谁承担”,因为只有真正找到了责任主体和责任之间的清晰联系,才能够确定出每一个责任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具体后果。

3.2.2监管权限分工不明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管权限主要分布在农、工商、药品、卫生、质检等机构,它们所负责的各自食品安全步骤也各不相同,食品链条各个环节有着不可分割的自然属性,势必与人为划分的监管区段之间有冲突,当多个部门对同一个食品安全问题出现重叠时,会产生职责不明、互相推诿,最后出现监管盲区34-36。即使20实行主要按“品种”划分监管权限,但多部门监管的体制始终未变,监管部门自身的权责分工不明晰,不利于责任落实。如在三鹿奶粉案件中,奶站生鲜奶的收购环节,工商、质检、农牧部门都有监管的职能,但实际上哪个部门监管力度都不够,给不法经营主体留下了可乘之机。

4总结

篇12:论我国粮食安全风险及其管控

一、引 论

为什么提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下文简称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社会有人怀疑我国是否发生了粮食危机?在一些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地方,大量耕地被占用,粮田变成了工业园区和房地产项目,更加确信我国粮食供应将进入到紧张时代。国际上更是经常提出我国粮食安全危机的预警,甚至提出中国威胁论——预言中国将发生的粮食危机将威胁全球粮食安全,特别是与世界上低收入缺粮国家在国际市场上争粮,威胁低收入缺粮国家的粮食安全。这些言论正确吗?

实际上,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已经突破6亿吨,粮食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粮食库存充裕,粮食供给宽松。从2012年开始,我国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农民卖粮难问题。农民实际销售粮食的价格涨幅明显的低于国家公布的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提高幅度。我国粮食供给充裕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短期内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未来中国也几乎不可能发生粮食危机。

至于说中国是否到国际市场上抢粮?看看国际粮食市场的基本行情就一清二楚了。据联合国粮农组织估计,2013/2014,全球谷物大幅度增产,总产量估计达到约25亿吨,比上年增加约2亿吨,增长8.4%。尽管不同谷物增产幅度存在着明显差异,但是都普遍增产。全球大米产量估计达到4.9亿吨,比上年增长1.0%;小麦产量估计达到7.1亿吨,比上年增长7.8%;以玉米为主的粗粮产量估计达到近13亿吨,比上年增产12.0%。虽然全球谷物消费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但是在谷物大获丰收后,谷物产量增长快于消费增长,谷物库存增加,全球谷物库存消费比明显上升。2013/2014全球谷物消费比将升至23.5%,比2012/2013增加2.6个百分点。据美国农业部预测,2013/2014全球油籽①产量超过5亿吨,比上增产

6.7%,生产量明显地大于需求量,期末库存将超过8 500万吨,比上末增长26.3%;2013/2014全球大豆产量超过2.8亿吨,比上增产7.2%,生产量同样明显地超过需求量,期末库存将超过7 000万吨,比上末增长近25%。可见,尽管2013年中国进口粮食(包括谷物和大豆)规模接近8 000万吨,但是全球粮油棉大宗农产品库存有增无减,积压越来越严重,中国粮食大规模进口并没有引起国际市场上粮油价格大幅度上涨。相反地,自2013年以来,国际粮油市场价格持续低迷。

在我国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国际市场上对我国粮食进口也十分有利,国内粮食供给普遍充裕情形下,为什么我国仍然更加强调国家粮食安全?特别突出强调要把中国人饭碗端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的饭碗要盛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粮食?用通俗的语言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或者说有备无患。用管理学上的术语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风险管理。只有从粮食安全风险,或者更准确地说,只有从粮食不安全风险,才能深刻地理解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粮食是否存在不安全风险?不同风险可能带来哪些影响、应对粮食不安全风险有哪些对策思路?本文着重从这三个方面谈点认识。

二、各级政府重视粮食安全方面的风险

经验表明,我国粮食生产明显滑坡往往都出现在粮食连续多年增产后各地放松粮食生产。改革后,我国农业生产经历了明显的几轮周期,粮食生产形势时好时坏。一般说来,每当粮食形势不好的时候,各级政府才真抓粮食生产,出台的政策“含金量”高,政策实施力度大,而当粮食形势好的时候,往往是“口号农业”,重视粮食生产形式上讲得多。粮食形势好的时候极容易滋生放松粮食生产的风险,进一步可能带来粮食生产的周期性波动,需要加以防范和管制。

1998年,我国粮食生产曾创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1亿吨,农民出现了普遍的卖粮难,虽然国家实施了粮食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政策执行不到位,粮价持续多年低迷,农民种粮积极性受到伤害,粮食生产不断滑坡。直到2003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明显减产,当年粮食总产量只有4.3亿吨,粮价在当年第四季度不断上涨,而且上涨幅度比较大,才促使2004年国家出台一系列促进粮食生产的惠农强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政策,包括逐步取消农业税,建立对粮农的各项补贴制度,并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在主产区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粮食十连增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

面对国际国内粮食供给形势,中央提出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安全新战略,对于各地继续抓

好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的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不管国际粮食市场形势如何,不管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落后地区,不管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高的粮食主销区还是以农业为主的粮食主产区,都要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不仅仅中央必须重视,各级地方政府也必须重视。不能以经济发达地区应主要为国家作税收贡献而忽视国家粮食安全,也不能以粮食主产区需要经济发展而厌弃粮食安全。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让各级政府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从世界来看,保障粮食安全应主要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在粮食市场一体化的经济环境中,发达地方经济能力强,居民收入水平高,粮食安全状况总体上会好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只有中央政府才会真正地想方设法提高粮食安全保障水平。中央政府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首要任务,在调控粮食市场、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和保护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督促检查地方政府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

我国粮食安全的风险另一个表现是中央重视,而地方不重视或者地方假重视。强调中央政府对保障粮食安全承担主要责任,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对保障当地粮食安全没有责任。只有改善和强化粮食省长负责制,才能确保中央推行的保障粮食安全政策措施的落实到位。比较而言,粮食主销区不重视或者假重视粮食安全的风险更高。过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主要由中央政府和粮食主产区地方政府承担。未来粮食主销区也应负起责任,要在划定粮食功能区确保一定的粮食自给率、到主产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增加粮食库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在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和促进我国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积极作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要求粮食主销区库存粮食可满足当地6个月以上和粮食主产区库存粮食可满足当地消费3个月以上。粮食库存消费比是衡量粮食安全状况的极其重要指标。如果每个省份严格执行国家要求的地方政府粮食库存水平,我国的粮食安全状况自然会落到实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除了中储粮收储政策性粮食外,地方粮库普遍地生存困难,甚至地方粮食局都不存在了。虽然无法掌握各地是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储足粮食,但是地方粮库没有存粮,或者代理加工企业开展商业储备,大致可以判断要求地方储备足够粮食满足当地消费需要可能会落空。尽管受到资料限制,但根据了解和推测,我国各地的口粮储备不足风险普遍存在。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将储备粮食交由当地某个(些)加工经营企业完成,由政府给予承担储备粮食企业的利息和损耗等补贴。这样,哪个企业拿到了储备指标,意味着这个企业经营粮食成本费用的减少。粮食储备指标成了滋生腐败、破坏公平竞争的干预手段。在实际中了解到,通过关系获取粮食储备指标、买卖粮食储备指标,成了没有获得粮食储备指标或者通过付费获得粮食储备指标企业抱怨的重要问题。地方口粮储备不足加上储备分配不合理所带来的隐患使粮食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剧。因此,未来需要完善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应更多地让地方政府承担和保护当地粮食生产能力的责任。即使地方政府承包粮食储备,也要考虑让更多企业参与政府储备粮食指标的公开竞争。企业储备政府指定的粮食数量必须是超过企业经营常规商业储备之外的才能够获得补贴。地方政府对当地居民口粮安全负责,应尽可能以不破坏市场公平竞争为基本原则。

三、国内粮食生产领域的一些风险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受灾面积都要占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1/3左右,旱灾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首要灾害。尽管我国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但是粮食生产靠天吃饭的总体格局没有改变。

气候变暖,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加剧了国内粮食生产的风险。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农业基础设施是提高农业抗灾能力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严重影响到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入庞大,关键要完善投入机制,改进配套投资政策。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要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中低产田改造。要以财政投入为主,并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提高土地生产率和水资源利用率。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大量劳动力转移到外地或者非农产业。2013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69亿人,其中近2亿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农村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后,农村中老年人

成为农业劳动力主体。如果这些中老年劳动力不能再从事农业生产了,谁来种粮?根据调查,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没有种过地,也不愿回到农村种地。未来谁来种粮的风险可能进一步上升。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需要解决谁来种粮和怎么种粮这类具有长远影响的难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创新我国种粮微观主体的根本方向,这就需要培育出一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和涉农企业等新型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必须有序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土地流转是一种经济行为,政府不能盲目地强制农村土地流转,更不能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大小作为政绩考核,而应着重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配置效率的提高,尊重农民有偿流转土地意愿,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解决流转土地农民后顾之忧,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和流转关系。

我国约有2亿农户,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规模过小而地块过多,加上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机会成本上升过快,耕地流转租金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困扰着我国粮食比较效益偏低状况的改变,始终影响着农民种粮积极性。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同样地必须要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核心是要让粮食生产有利可图。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效果明显,需要坚持。针对我国一些地方向农民种粮计发补贴与农民生产粮食实际还不够紧密的问题,未来在稳定农业补贴存量的同时,新增农业补贴需要向粮食主产区农民、种粮大户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我国实施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对于防止粮价过度下跌和稳定粮食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严重扭曲粮食市场价格的弊端。未来我国必须要探索建立起既不会扭曲粮食市场价格,又能够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政策,其中目标价格和差价补贴或者目标价格保险是重要的调整方向。

无疑地,化解粮食生产领域的风险离不开科技创新。农业科技创新是保障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支撑。农业技术集成化、作业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潜力仍然很大,未来仍然需要选择示范种粮农户进行扶持,集成配套推广使用适用技术,包括优良品种、高效栽培、疫病防控、农业节水、机械化耕作、农机农艺结合等方面的适用技术,实现优质高产。

四、粮食生产资源保护与永续利用方面的风险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建设不可避免地要占用耕地。一些地方,受到土地财政的激励,长期低价征用农民土地,滥占耕地。一些地方,工业化相对发达,土地紧缺,由于耕地用于农业生产效益相对较低,于是总想方设法挤占耕地,或者占用良田补劣质农田以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直接威胁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耕地减少、质量下降,是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突出风险。节约土地,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地少水缺基本国情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各地普遍出现农业资源利用不当,以及工业化给农业资源带来污染等突出问题,已经给全社会带来了严重后果,不仅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上经常将保障粮食安全理解为粮食增产。为了实现粮食增产,甚至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和脆弱地区开垦种粮。特别地,中国一些地方甚至在水源地、沙化地和陡坡地上耕作,虽然实现了粮食增产,但是给社会带来的巨大损害是显而易见的。在水源地上耕作,会污染水源,损害广大用水者的身体健康。在严重沙化土地上耕作,雨水冲刷会造成水土流失,刮风季节会形成沙尘暴。在陡坡地上耕作,雨水冲刷也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不仅会淤塞河道,也可能带来水体污染。

为了追求农产品高产,农民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等现代化学投入物。我国是世界上化肥施用量最多的国家,目前每年化肥施用量近6 000万吨,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5%左右。我国也是单位耕地面积上使用化肥最多的国家,年均每公顷耕地面积上施用的化肥量大约是400公斤,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长期过度施用化肥,会造成土壤板结,破坏良好的土壤理化性状,后果是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养分比例失调,化肥利用率低下,对粮食增产效果不断下降。我国化肥平均利用率大约只有30%,明显低于西方发达国家40%以上的水平。20世纪60年代,我国施用1公斤化肥可以生产70多公斤的粮食,而目前施用1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20公斤,化肥的边际效率递减十分明显。

中国农业生产上还使用了大量的薄膜和农药等其他现代投入物,虽然促进了农产品增产,有助于农民

增收,但是,总体上这些现代农业投入要素的边际效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对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用持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化肥、农膜和农药等现代农业投入要素所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下降和不安全隐患等问题也十分突出。

在农业生产对资源利用不当带来污染的同时,我国一些地方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由于没有有效地处理废弃物,排放不达标,也对农业资源造成极其不利影响。我国已经约有1.5亿亩耕地受到污染,中重度污染耕地约有5 000万亩。一些地方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有害重金属严重超标。

在充分肯定新时期粮食十连增成效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为此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和农业生产资源利用不可持续性等突出问题。为了增产粮食,各地普遍过多地施用了化肥,还有一些地方开垦了山坡地。特别地,珠三角、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方工业化水平上去了,粮食自给率却下来了,这些地方的粮食等农产品消费越来越依靠北粮南运。遗憾的是,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缺乏。为了增产粮食,很多北方地区过度使用了地下水,这种利用农业资源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不仅威胁到我们的子孙后代的粮食安全,而且削弱了农业生态功能,加剧了环境恶化。保障粮食安全,不能长期单纯地依靠北方通过掠夺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增产。为长久计议,经济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也必须承担起粮食安全责任,加上适度进口等途径,缓解粮食主产区农业资源过度利用压力。

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必须更加严格地保护耕地资源和淡水资源。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核心是稀缺土地和淡水资源的保护和改善。坚守18亿耕地红线,不仅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不能减少,而且还要保证耕地质量能够不断地提高。无论什么地方,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都不能以任何借口在划定的永久基本农田上打主意,坚决杜绝在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土地整治中以劣质耕地替代良田的继续发生。

用最严格手段保护耕地资源,守住耕地红线,未必是要让所有耕地在任何时候都要高产粮食。显然,盲目地不计代价地追求粮食产量,这样的后果也未必理想。一方面,我国粮食多年增产后,国家库容已满,在一些粮食主产区已经不得不动用社会的库容力量才能化解农民卖粮难问题。另一方面,农业资源不能很好地休养生息,我们当代人与后代人在争饭吃,这是不应该的。所以,粮食安全不安全,不能仅仅看当年的粮食产量,更需要看国家的粮食生产能力。某年某地粮食减产了,可以动用库存储备,在不明显冲击国际粮食市场情况下也可以多增加进口,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当今世界,尽管科技很发达,但是人类生产粮食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格局。我们既要藏粮于库,也要藏粮于田。国内一旦遭遇连续多年不利天气,粮食库存水平降到很低水平时,如果又碰到国际粮食市场紧张的情况,这时国内必须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可供利用。确保国内粮食生产能力,不因粮食形势好和进口规模扩大而受到冲击,这是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的重大任务。特别地,确保有足够的稻谷和小麦生产能力保障任何情况下人们口粮万无一失,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根本前提。

五、粮食进口方面的风险

过去,我国始终强调“立足国内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显然,这种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观是静态的、片面的、封闭的。仅仅立足国内生产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面临粮食安全挑战的长期性和农业耕地和淡水资源的有限性,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而农业生产仍然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没有充分考虑到我国农业既需要发挥保障农产品供给功能也要发挥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也没有考虑到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后农业也要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传统的国家粮食安全观已经很难再很好地指导我国粮食工作和经济工作,甚至有时是有害的。

不放松国内粮食生产,确保城乡居民消费的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这是我们合理利用国内农业资源能够做得到的,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所必须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所有粮食和食物都应该基本自给。实际上,仅仅局限于国内农业资源来满足我国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粮食和其他食物消费需求,则使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既做不到,也极其有害。我国现有耕地按照现有方式生产粮食,每年仍然存在着国内粮食产需很大的缺口。如果不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地利用国际粮食市场和国外农业资源,仅仅局限于利用国内农业资源满足国内粮食和食物需要,我国至少尚缺有水资源匹配的7亿亩耕地。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进出口国,外汇储备充足。在这种情况下,适度进口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既不会损害当期的国家粮食安全,还会实现多赢。适度进口粮食,优化粮食和农产品进口结构,集中国内有限资源,依靠科技支撑,保障最重要的粮食品种生产,特别是口粮和其他谷物生产,不仅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粮食消费需求,而且可以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更有条件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也不会威胁全球粮食安全。即使是口粮来源的稻米和小麦,虽然在生产能力上足以满足城乡居民口粮消费的需要,但是未来也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进口。

从长期来看,我国是一个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的国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资源越来越不能满足国内农产品的需要,国内农产品产需缺口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态势。特别地,一些高度依赖土地资源(包括淡水资源)的农产品国内产需缺口扩大态势会在未来若干年内持续,直到我国成为发达经济体和居民食物消费进入饱和状态。

考虑到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将不断扩大,需要从战略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谋划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将稻谷和小麦口粮等核心粮食品种布局在国内生产基础上,通过主要农产品进口风险管制,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将国内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避免国际农产品市场波动对国内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的冲击。

按照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适度进口也构成了保障我国粮食供给的重要途径之一。未来我国不会不计代价来缩小国内粮食产需缺口,而是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实现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多重目标。未来可能不需要再讨论该不该进口粮食,而是如何加强粮食等农产品进口风险管理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从国际市场上进口粮食作为国内粮食供给的一条途径,但是必须对粮食进口规模必须控制在适度范围内,否则粮食进口风险就可能失控。对于世界人口最多、幅员辽阔的国家来说,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如果我国盲目地过度依赖进口,别说国际市场上是否有足够的粮食稳定地供给我国消费,就运输能力在技术上往往都不可行,更何况中国粮食在短期内突然大规模进口所可能引起的国际粮价波动和全球粮食安全的恐慌,都是难以想象的。不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靠不住的,对我国不利,对世界也不利。

我国粮食进口风险还必须对各种极端的情形有足够的认识。2008年,东南亚大米市场供应紧张,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曾最高上涨到大约每吨1 000美元水平,世界上出现大米恐慌,很多国家都把大米出口的大门关起来,出现相关国家到国际市场抢粮而买不到粮食的情形。幸亏当时中国不缺粮。如果我国缺粮的话,试想各国都把禁止或者限制粮食出口,后果会是什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粮食出口国对粮食禁运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但是,如果中国粮食消费对国际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在特殊情况下短期内进口不到国内必需的粮食,谁都不能说这种状况绝对不会发生。特定时期内在国际市场上进口不到粮食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我国粮食进口除了一些例外风险外,经常遭遇的风险主要表现在国际粮食市场剧烈波动对国内的传导及其对国内粮食安全的冲击。从近几年国际粮食市场运行情况来看,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剧烈,有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给中国可能带来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有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过度下跌,可能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如果现有的粮食生产与消费消耗格局不改变,国际上也缺乏改善全球粮食安全状况的协调措施,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加剧的状况不会根本改变。

粮食和其他一些主要农产品产需缺口的扩大,而生产资源的约束,必然要求从战略的高度探索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大视野,谋划中国农业的发展,确保国内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有效供应,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将国外粮食生产和进口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不同粮食品种在国内国外进行有效布局,可能对国内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利。

如何避免国际粮食市场过度波动和国内国际粮食价格的传导?无疑地,这个难题需要通过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理布局国内粮食生产,增加粮食库存、调整粮食进口节奏,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以及学会掌握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形成话语权,有效地管控粮食进口的风险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实施粮食进口多元化策略,是降低我国粮食进口风险的有效措施。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中国入世10多年来,已经从利用国际市场和农业走出去中获益,但也遭遇过多次国

际粮食市场波动对国内的不利冲击。2007年和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当时由于过度依赖单一国家进口粮食,结果出现了外商操纵的情形。过去我国进口大豆70%到80%曾来自美国。后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上新的来源,除美国外,还从巴西、阿根廷等国家进口来源,把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降到30%到40%的水平。2012年美国干旱,大豆价格上涨,由于我国大豆进口多元化,并积极调整进口节奏,国际市场大豆和国内豆油价格渐渐地趋于稳定。作为消费大国、进口大国,中国发挥了影响国际市场的作用。

上一篇:对仗工整的牛年对联下一篇:复习高中地理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