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安全人格的塑造

2024-04-30

应重视安全人格的塑造(通用8篇)

篇1:应重视安全人格的塑造

生物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

目前,我国教改的实践主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究其本质,是对整体人格的追求和培养,凸现教育主体的人格。所谓人格是指人的能力特征和品德特征的总和。这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技迅猛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这一未来形势对教育的外在要求。着眼于21世纪对人才的高素质要求,如何有意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是广大中学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

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我们认为,塑造学生人格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一部生物科学发展史,也是人类的奋斗史。生物学从本世纪初开始,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尖端科学,这是无数生物学者为之奋斗的结果,是他们坚毅品格的具体体现。他们为科学而献身、为真理而奋斗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称颂。遗传学鼻祖孟德尔在修道院经过8年的不懈努力,提出了遗传学的两大规律,在当时不被社会认识和承认的巨大压力下,直到生命的最后,他仍然坚信“人们重视这一项成果的日子一定会到来”;达尔文历尽千辛万苦,在做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考察后,用23年时间写就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巨著《物种起源》,为生物进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把科研战场摆在田间地头,几十年如一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在水稻增产方面创造了奇迹,成为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一大功臣。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这些活生生的实例,用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来影响教育学生,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塑造学生坚毅的品格,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在生物学的发展史上,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生物科学家,他们不仅创造了世人瞩目的科学成就,而且他们的崇高思想、高尚品质、求实精神也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遗传学家摩尔根的科研成果获诺贝尔奖时,他没有表现出半点自傲,甚至连盛大的授奖仪式也没有参加,而是仍然潜心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他一个人的,而是对实验生物学的褒奖,这就是一个成功科学家的风范――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追求的事业。如果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片段事迹,以科学家的言行为例对学生进行思想点拨,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可以使学生的思想不断得到升华。增强学生生态道德观念。

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大规模、高强度的开发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创造了灿烂的当代工业文明。但同时也应该看到人类的活动也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资源持续性地削弱,水和空气污染严重,黑风暴、沙尘暴现象频频出现,地球上土壤、森林、港湾和海洋遭受侵蚀的速度明显加快,为人类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教师要在“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内容中,结合环保、人口、资源等问题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懂得环境保护是全世界每个公民的责任。只有这样,我国的环境治理才能有希望,人类生存的地球才有希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陶行知老先生在几十年前就曾讲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思维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提高学生科学能力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加强过程式教学,引导学生在探究生物学的各种活动过程中,了解生物学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促进个性的发展。善于创设各种教学情境,如自然情境、实验情境、形象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等,激发学生情意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善于把反馈矫正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上好实验课,努力把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充分运用“过程式教学模式”,即提出问题―进行观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进行教学,并且优化探究教学的过程。我们坚持探索―研究―运用,即观察―思维―迁移三层次教学,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观察力、操作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等多种能力。

未来的21世纪,人类将进入知识经济发展的新时代,对人的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管从事任何工作,个性人格将是衡量一个人能否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充足后劲的重要标志。因此塑造学生人格,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篇2:应重视安全人格的塑造

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一、重视师生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师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平时能关心国家大事,廉政自律,积极参加政治学习活动,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握新提法,新观点,新思想,新目标。

二、重视班主任工作

学期初,我和德育处的同志精心挑选班主任,并对班主任进行了3次岗位培训。组织全体班主任进行网络学习,召开了全校班主任老师工作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要求各个班级结合自己的班级情况,制定班规,班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写出成长规划。2010年11月,七年级4班某老师在全市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经验报告,获得了与会同仁的高度评价。评选优秀班集体和优秀班主任,李老师被评为市优秀班主任,他带的班级被评为市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三、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

努力营造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校园文化艺术建设。2011年市艺术节我校代表队获得了市二等奖,美术技能比赛中,我校某等四名同学获得了一、二等奖,硬笔书法比赛中,我校于某同学获得了二等奖,颜同学的手抄报也获得了市一等奖。

篇3:重视德育教育,塑造学生良好人格

一、文明礼仪教育

某些青少年学生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在学校里, 不会尊重他人, 不会礼让, 不讲礼貌;在社会上, 不懂得怎样称呼他人, 甚至随心所欲, 满口粗言滥语;在家里, 不懂得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平时的学校教育中,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1.教育学生做到遇到师长、来宾 , 主动敬礼问好 ;上下楼梯, 人多拥挤, 注意谦让, 靠右行走, 保障畅通;讲究卫生, 不乱扔果皮, 见到纸屑随时捡;爱护公共财物, 不乱写乱划, 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 相互监督, 共同促进, 争做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学生。

2.通过看录像、听录音、阅读材料、讨论等系列活动 , 使学生懂得中华民族是世界闻名的“礼仪之邦”, 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是做人的基本, 更是一个现代文明人必须具备的美德。

3.通过主题班会活动 , 使学生继承优良传统美德 , 增强爱国情感, 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初步树立社会责任感。

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真正理解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 把文明的种子撒遍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让文明之花越开越盛, 开遍家庭、校园、社会。

二、遵纪守法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结构和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受自身年龄、知识修养、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影响, 某些学生是非观念、法制观念淡薄, 极易产生不良行为。这正是导致一些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原因。不遵规守纪危害确实很大, 不仅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习退步, 班心混乱, 而且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我们要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遵规守纪,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克服缺点, 为集体争光。

三、诚实守信, 言行一致

莎士比亚曾说:“真诚是伪善的天敌, 它能赢得所有人的心。”现在的学生对于中华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了解甚少, 有些学生根本没有这一概念。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离开了“诚信”二字, 交友自然不会是个好朋友, 经商不会是个好商人, 做官也不会是个好官;学生如果失去了诚信, 也不会是个好学生, 可见诚信的重要性。高尔基曾说:“让我们做一个大写的人吧, 而诚实和守信就好像人字的一撇和一捺, 支撑起我们每个人的道德准则。”

四、关心他人, 关心集体

关心, 可以是一个微笑;可以是一句简单的问候;可以是共同进退中传递的一个眼神;可以是你献出的一滴血, 捐出的一分钱。让学生体验爱、懂得爱、珍惜爱、理解爱、奉献爱, 引导学生学会关心自己, 关心他人, 孝敬父母、善待亲友、友爱同学、关爱周围的一切。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 教育学生要彼此关爱, 关心集体, 生活在集体中, 互相鼓励, 共同战胜生活中的困难。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 是个人生存的依靠。我们都不是伟大的人, 但是可以用伟大的爱做好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五、学会宽容, 善待他人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 自然而然成了家庭的中心。在这种环境下, 某些独生子女普遍以自我为中心, 利己主义倾向浓厚, 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就是对自己是不是有利, 缺乏宽容之心、同情之心和尊重之心。行为过于偏激,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和人际交往关系,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其实, 学生有着对于真诚友谊的向往, 对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对于互相理解的追求, 对于美好人格和道德的追求。素质教育下,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培育下一代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 教师责无旁贷。量小失众友, 度大集群朋, 一个肚量小的人会失去很多朋友。让学生们懂得对别人宽容、关怀、体贴、谅解, 自己就多开一扇心窗, 拥有一份温情;生活中你对他人充满善良与温情, 你的心灵也会受到净化。我认为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应该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 在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最佳时期, 从小抓、抓小事。通过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宣传、家庭和社会的教育,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严己宽人的含义。在活动中明理, 在活动中反省, 提高修养和素质, 让学生学会宽容、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

六、反对毒品

青少年阶段正处于心理和生理不稳定的时期, 喜欢追求新鲜刺激的事物, 喜欢模仿, 容易轻信他人, 容易受不良同伴的影响, 影响学习成绩, 耽误前途。因此, 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中, 让他们懂得“真爱生命, 拒绝毒品”的重要性。通过以下途径对他们进行教育:1. 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 了解毒品的危害, 懂得“吸毒一口, 掉入虎口”的道理。2.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不进入治安复杂的场所, 面对不良诱惑采取坚决拒绝的态度, 不轻信和陌生人搭讪, 不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香烟和饮料;不盲目攀比, 寻求刺激。3.坚决不信毒品能治百病, 毒品能解脱烦恼和痛苦等谣言。4.不结交有吸毒、贩毒行为的人。

篇4:请重视初中学生人格的塑造

【关键词】学生人格 心理 健康 教育

我们班曾有位叫张冉冉的同学,有一次,轮到他值日,他擦完黑板问我:黑板擦放到什么地方?别人不下指令,他连黑板擦放到哪里都不知道!经过多方面的调查,我发现他有明显的心理缺陷。他来自城区,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上幼儿园,害怕被别人拐了,不许离亲人半步,读小学,害怕吃人亏,不和任何同学来往。上初中,又怕累坏了孩子,家长怂恿孩子不做作业,买支铅笔,也由他母亲陪着,孩子要绿色的,母亲偏要买红色的,理由是掉了好找。在家上厕所,孩子小便小到马桶外面,他母亲教孩子一个“好办法”,让他像女孩子一样坐在马桶上小便,这样,小便就不会溅到地砖上了。每次吃饭,菜都由母亲夹,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都由母亲决定。要装饭由母亲盛,吃多少母亲说了算。上初中还是他母亲搂着睡。孩子变得非常胆小,什么事都逃避,怕和人接触,没有一点主见,没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十六七岁还幼稚得像个小小孩。他母亲口口声声夸自己如何爱孩子,她这种爱的方式连动物都不如,她把孩子的生存能力剥夺得干干净净,把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变成了玩偶。

还有个学生,他的平时表现很好,见到老师很热情,主动打招呼,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什么道理都懂,上课很守规矩,不和老师捣乱,老师布置任务也能积极完成,和同学处得也不错。有一回,和一位同学不知道怎么玩恼了,我还站在旁边,抱起同学的书从三楼窗口扔了下去,这样还不解恨,连同学的小课桌也搬起来摔了下去。提起凳子就向同学头上砸,我连忙冲上去制止,他握起拳头就要和我动手,幸亏被同学们一起拉住。事后,他又后悔得不得了,表示永远不再犯了,还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承认错误。但是冲动起来,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他这种心理如果不及时调整,发展下去,就会形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最后很可能会走上犯罪道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在他的《学习的自由》一书中,对美国现行的教育表示极为不满,他把学生的人格培养放在教育的首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阿尔波特,在他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回答了什么是人格,人格就是“真实的人”,“人格是人是什么和做什么,人格存在于行动的后面,在个人的内部”,那么,我们初中学生有怎样的人格呢?上述两种也应该属于明显不健康的人格:其一,易冲动,控制不住自己,暴躁,常发生暴力冲突,导致不可预知的后果。其二,自卑,行动退缩,依赖他人,特别胆小,对生活采取逃避态度。

塑造一个人的人格是艰难的,但我们的学生不是成人,他们的人格是在形成过程中,却是可塑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教育得法,是能弥补学生的心理缺陷,培养出健康的人格。

塑造人格不能只局限于教室,讲大道理,我经常带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各样有益的活动,给学生一个广阔的天地,让学生呼吸些新鲜空气。我带学生到淮阴县码头镇,参观韩信故里。韩信是有名的大英雄,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崇拜英雄的年龄,来到胯下桥前,学生不懂,我向他们解释,胯就是裤裆,韩信曾经从一个屠夫儿子的裤裆下钻过去,学生一片哗然。我讓学生们讨论,什么样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最后得出结论:那些一时冲动,意气用事的人,永远成不了英雄,英雄必须承受委屈,忍别人所不能忍。能受大辱的人,才能行大事。否则,不过是匹夫。如果当年韩信和屠夫的儿子大打出手,两败俱伤,如何能成就后来的一番伟业。

塑造学生的人格,靠个别教师是不够的,需要教师、家长、学校,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我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我多次和张冉冉的母亲讨论怎样才叫爱孩子,张冉冉母亲的观念在我耐心说服下有了彻底的转变,她积极配合我的工作,给孩子空间,让孩子自由,孩子的事由孩子做主。张冉冉现在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买菜烧饭,洗衣拖地,家务样样能干,课余在一家公司里做导游,带游客到天南地北,夸夸其谈。他母亲也像换了一个人,由孩子依赖她,变成她依赖孩子。我们学校也很注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每周开设劳动课,每学期开设劳动周,这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还积极开展文体活动,让学生的身心获得全面的发展。

虽然,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是,没有很好地总结,更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本应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其实还没有完全回到“育人为本”的层面,还多少有点盲目性,很多时候都没有充分认识和重视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更没有把这项工作当作一个系统工程开展起来。这难道不是我们今后需要更加努力的吗。

【参考文献】

篇5: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我国应重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摘要:风险分析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构成.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食品贸易国际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美国采取多机构多层面管理模式,设有专门的.团队,团队之间分工明确,交流充分.欧盟采取集中管理模式,避免了对连续过程的分割,注重风险的源头管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进口食品风险分析体系健全,目的明确,程序清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构,建立了完善的风险分析原则,在协调各国风险分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形成了风险分析的氛围,但尚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培养专业人才,完善风险交流机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作 者:袁宗辉 YUAN Zong-hui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湖北,武汉,430070期 刊: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X956关键词:风险分析 食品安全 管理模式

篇6:从小就要重视人格塑造

小贾是某报社的记者,既受过良好教育,又从事一份教育人的工作,可是她总是不能与同事、领导处好关系,人们无法接纳她,理解她,因为她太自私了,她的心目中唯有她自己。她不顾集体利益,更不关心别人,就连对待父母也同样表现得毫无情份。她霸占父母的住处,强令母亲服侍她,稍不如意,砸锅摔碗,闹得四邻不得安宁。父母年迈,经不起她折腾,可又无法,悔恨万分……

有多少像小张、小贾的父母们走进过周大夫心理咨询室,希望他们的子女得到治疗,他们自己也希望得到心理专家的帮助。其实,他们的子女不是得了重精神病,而是属于人格问题。或者叫人格障碍,是很难改变或者被治愈的。周大夫对这些父母表示理解和同情的同时,也未忘记告诫,希望所有的父母从小就重视孩子的人格塑造。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人格和人格障碍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谈起。

人格的涵义比一般所说的脾气、性格广泛得多。人格除了性格之外,还包括气质、兴趣、能力、智力、理想、信念、责任心、荣誉感等等。人格不健全。会影响患者的社交和职业功能,使他难以适应环境。人格结构的明显偏离正常,医学上称之为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患者一般都有以下特点:

一、他们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他们特殊的行为模式可以表现在多方面,如情感、警觉性、冲动控制、感知和思维方式等方面,有明显与众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二、他们不会感觉自己有什么缺点,而把一切困难和错误都归咎于别人或环境。他们认为自己对别人没有责任,总是把自己的意见放在首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切之上,干了不道德的事也毫无罪责感。

三、他们常常会伤害别人,自己却泰然自若,任凭别人对他们的行为提出异议,也不感到内疚和心情不安。

四、他们常常会以猜疑、仇视和偏执的看法对待别人和对待环境,而无法接受别人的建议和意见,与人难以相处。

轻症人格障碍的患者能正常生活,与其亲近者才会发觉其性格怪癖,或无事生非,难以相处;严重者事事违背社会习俗,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人在社会上常被称之为“怪人”或者“邪头”。

人格障碍虽不属于精神病,但属于心理障碍。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或终生,难以治疗。

儿童心理学家证实,儿童的人格特征受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环境因素具有决定性作用。儿童自出生时起就要接受环境的熏陶。家庭是孩子赖以生存、赖以发育、赖以成长的最重要环境。家庭的环境质量,尤其是家庭的文化氛围、家庭的人际关系等对儿童健全个性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心理学家指出,儿童时期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是病态人格产生的首要原因。例如,父母对孩子冷漠,没有温暖,缺少抚爱,情感上距离比较大,使孩子有失落感。年幼丧失父母或经常遭父母打骂,就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正常关系,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十分淡漠,不能理解别人,不能分担别人的心情感受,不能从感情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

另外,父母行为不规范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没有定规和原则,使孩子无所适从,缺乏学习、效仿之规范,不可能发展明确的自我认识,也容易形成变态人格。

人格障碍的预防除注意做好优生优育各项措施外,及早注意儿童的心理卫生,注重优化儿童发育的环境和教育因素,尤其是注重提高家庭的文化素质,改善家庭的人际关系,改良家教方法,加速儿童社会化教育等均十分重要。

篇7:学校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不应弱化

一、充分发挥学校在强化人格塑造方面的功能

健全人格是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培养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作用无疑举足轻重。当前我国的学校这方面的作用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是令人深思的。

目前存在很多制约学校教育中人格塑造功能发挥的不利因素,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扭转这种不正常的局面。

首先应该从观念层面和制度层面上尽快确立人格塑造在各级教育中的地位。

本来,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的工作,健全人格的塑造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杜威说:“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格。”中国自古也非常重视人格的教育、培养。可是,今天的中国,从政府、学校、家庭到学生本人,真正注重理想人格培养的已经越来越少见了。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在社会转型期无法抵挡社会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分析,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国民容易产生一种病态社会心理,具体表现为六种倾向:物欲化倾向(重物质,轻精神)、粗俗化倾向(向原始、本能的方向复归)、冷漠化倾向(灵魂的瘫痪)、躁动化倾向(情绪化和非理性化)、无责任化倾向和浮夸虚假化倾向(经济功利性取向)。在经济市场化过程中,我国社会也存在物欲化倾向、功利化倾向,这些倾向对学校教育造成很大冲击,使学校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日益弱化。

一方面,不少受教育者丧失发展健全人格的“价值性原则”、“主动性原则”,缺乏接受人格培养的需求和期望。

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功利化倾向表现在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很少有人去注意校长、老师在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做得怎样,这是目前升学基本上是以分数论英雄的必然结果。而大学生在人格塑造方面对学校和老师似乎也没多高的期求,因为不管是考研还是就业,人格方面的健全与否都难以考核。正因为社会处处以对升学、对就业“有没有用、在多大程度上能派上用场”为标准来看待人格培养,结果导致很多人无法认识到人格的价值,缺乏主动接受人格塑造的内在诉求,对人格发展上的目标很不清晰,缺乏关怀。

另一方面,教育工作者缺乏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激励,育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热情日趋消退。

本来,国民心态的健康发展,关键在于教育和引导,不管社会环境如何变化,被教育对象如何看待品德的养成、人格的塑造,学校、教师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始终把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当作一项艰巨而神圣的伟大工程来抓。遗憾的是,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教师似乎越来越难以把持住自己了,其中不少人身不由己随着社会潮流转,围着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转:中小学校里比的是谁教的班级考试成绩高,故中小学老师重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轻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大学里比的是谁的科研成果多,谁提职称早,上硕导、博导快,至于教书育人方面下的功夫大小反正没有可供评价的指标,做多做少、干好干坏不构成对教师升迁的影响。

可见,目前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中没能引起应有的重视,在人们的观念领域、在学校及相关的制度框架中都未能确立起应有的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这是十分令人担忧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大声呼吁:对教师劳动的价值评价不能简单化、片面化,评价体系的设计应该有利于引导鼓励完善师德师风、在教书育人方面不懈努力,而不仅仅在可量化的指标上展开恶性竞争,如所谓的科研成果多寡等。这样讲当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忽视科研工作,而是强调一切工作都应该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一目标。

其次,应该改变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把世界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德育的简单化倾向,建立道德教育的“大德育”体制,重视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

哲学家冯契先生在其《人的自由和真善美》一书中强调“世界观的培养和智育、德育、美育相统一”的重要性。他指出,“过去有一种提法:德育、智育、体育,好像世界观教育就是德育,甚至只是指政治思想教育,这是根本错误的。世界观教育不能够离开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要把它们结合起来统一地来贯彻世界观教育。把政治思想教育看作是唯一重要的,这样造就的人是片面的。”冯先生的这段话是发人深省的,目前我国的各级学校教育都存在把德育工作简单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过分把德育重任寄托在所谓的“德育课程”和“政治课老师”身上,好像只要能够保证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中学阶段开了若干门“政治科目”、大学阶段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有了保障,可以放心了。这是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

与此相关的另一种错误看法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理想教育好像只是“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事,一旦学生出了问题,往往只从学校有没有抓思想政治教育去检讨,这当然是不够的。道德教育以“课程化”来体现这一教育所要求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本无可厚非,可是,道德教育的渗透性特点要求学校必须建立道德教育的“大德育”体制才能奏效,也就是说应该让国语、历史、地理、体育等等所有的课程都承担健康人格塑造的任务,所有的教师都应该树立既“教书”又“育人”的观念,同时,还应该重视“美育”,重视心理辅导,从而全面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再次,应该坚持可行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懂、信、行相统一的原则,通过老师的教育、熏陶,真正使“理论”化为学生的“理想”,理想变成“信念”,信念变成“德性”,使一个人在学校教育阶段便为自身的和谐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根基。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流于形式、脱离实际的弊端,难以让学生在“信”的基础上付诸实践,达不到让“理想在灵魂里生根”的效果。怎么办?笔者认为,第一,避免提超现实的过高要求,要让被教育者觉得“理可信”;第二,教育者本身要身体力行,让学生觉得“讲理的人也可信”;第三,可借鉴冯契先生提出的方法步骤,他说过“理论”化为“德性”要通过以下的过程:

第一步,为了使理论取得理想形态,就要使理智、意志和情感三者统一起来。

第二步,要进一步使理想成为信念。为此,必须付诸实践。

最后,乐于从事,习之既久,习惯就可以成为自然,真正形成自己的德性,这就是“习成而性与成”。

二、要致力营造有利于健全人格形成

的社会氛围

冯契先生指出:“教育,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最有利于培养人?这就要求人们中间有一种爱和信任的关系。”苏联学者彼得.安德列认为:“人格是一种社会的创造,自我是通过人的心理与社会的合作塑造成的。”因此必须实现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环境的连接、统一,必须从观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要大力宣传道德凝聚力对社会组织的巩固的重要性,使社会成员坚信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它要坚强的话,就需要一种道德力量,需要有爱和信任、公正和正义。

孙中山当年强调“人类进步在造就高尚人格”,“改革国家是要改造人心”,因此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把“心理建设”放在第一位,把“物质建设”放在第二位。今天,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形成重视精神生活、道德情操、人格魅力的良好风气,逐步扶正抑邪,逐步控制物欲膨胀、急功近利的蔓延及其对健全人格塑造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同时,社会各部门要为师生社会实践、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供支持。

笔者曾多次指导学生三五成群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有的深入“城中村”直接观察和访问,有的到残疾人康复中心或敬老院边做义工边访谈,有的到下岗职工家中访问,有的甚至到监狱与犯人交谈……,结果发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的思想触动很大,学生们的爱心、同情心、责任感很自然地在与弱势群体的接触中被激发、被强化;学生对社会、对人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自己未来在社会中的定位、对自我的评价等,都很容易因参与了社会实践而改变,变得更加趋于合理、更加客观。因此,作为一个高校的教师,我深深体会到不利用社会这个大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关起门来办教育是不行的。为此呼吁,社会各部门应该从提高国民素质的共同目标出发,大力支持学校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当然,学校的大门也应该向社会各界人士敞开,社会各方面富有实践经验、具有高尚人格的领导、业务骨干也可以走进学校来,弥补专职教师的一些不足。

作为与学校教育直接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各级人事部门应该做出更多的努力,在制定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体系和各种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每一种评估办法、每一项政策的导向作用,尽量避免把学生、家长、老师、学校的视线过分吸引到几个容易量化的指标上,尽可能引导大家全面综合地去衡量一所学校、一个学生、一名教师的优劣,使人们在做出评价、确定努力方向和追求目标的时候多些道德准则、审美情趣,少些功利盘算、急躁粗俗。

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将为社会成员个人健全人格的塑造提供良好的条件。

篇8:政史课堂应重视学生人格教育

培养未成年人健全的人格以及对未成年的人格教育已刻不容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政史教师,对未成年人的人格教育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它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人格的提升也有益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可以说,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一、以政史为鉴,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现在不少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家人的呵护、宠爱中长大的。因此他们普遍缺乏一种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种处世哲学影响了不少人。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呢?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例如我们在讲述孙中山时就要紧紧扣住建立中华民国的这个责任。可以提问:如果一个人没有了责任感,社会将会变成什么样?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学中经常这样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他们就会逐渐地养成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关心社会、关注世界的习惯,自动摒弃追求享受、追求奢华、自私自利等不良言行。实践证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对培养学生辩证的观点,养成客观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增加责任感,促进个体人格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建塑优良人格

优良人格需要反复的磨炼、修正和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结构、年龄层次及心理特征,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个体自身的需要、动机和积极能动性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强烈的独立生活、学习和工作意识是当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包办代替、“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抑制和阻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只能培养出被动、顺从的“人才”。这种学生缺乏积极进取、独立求知的欲望和兴趣。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有关的历史资料,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捕捉观点和信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适当让学生对历史条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对有关人物活动、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进行评价,自己设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动手动脑,团结协作,对存在较大争议的历史人物,可以以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或组织辩论赛,遇到曾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的日期,可以组织学生办黑板报、手抄报等。这样做有利于促进他们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因材施教,是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的必备教学前提之一,要树立起学生的信心,让每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这就必须正视学生中存在的智力差异、心理差异、人格差异等客观事实,真正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原则,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对优生的要求要稍高于他们现有的认识和思想水平,重在拓宽他们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引导他们求异和创新;对“差生”要加强学法指导,所提的学习要求要低起点,对他们的点滴进步要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让他们不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快乐,树立起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的信心,逐步消除畏难等心理,对“中等生”要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不足,解决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方法及思想问题,鼓励他们奋起直追。要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格。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

三、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

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注意个别沟通和指导,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构建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以遵纪守时、勤学善思、严谨求实、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和蔼可亲等优良人格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要在把师生置于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的基础上关心学生、指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矫正自己的思想行为,注重表扬和批评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不断挖掘内在的潜力,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大脑,改变不良习惯,改进不良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鼓励学生发挥个性特长,扶植他们去积极获取成功,逐步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

上一篇:煤矿企业职工演讲稿下一篇:县处级读书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