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4-05-01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精选6篇)

篇1: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学号:200909030303

姓名:宋科刚

《大学生成才与社会需要》课程结课论文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12年5月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和高等教育适应性改革不断深化、拓展的新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在我国社会发生剧烈变迁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在这一形势下,大学生自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无论对个人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笔者将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分析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存在的问题,引起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对策。

关键字: 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而且,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呈急剧扩张之势,不断壮大的大学生群体优势不再,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天之骄子,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和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无论对个人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地定义

广义上的社会适应性是指以培养社会适应性良好的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人文环境的改善为主,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为使学生未来进入城市、投入新农村建设的社会角色与就业生涯的需要,提供相关方面的指导和教育。

社会适应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它所表示的是个人或群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积极的互动关系,是一种良好的关系状态,具体是指个人或群体在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从而使自己与社会环境协调、和谐的状态。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主要是指在校大学生或离校大学生,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而达到的与社会相协调的和谐状态。

二、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现状分析

(1)学习适应性方面

学习适应性是指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学习,保持适当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取得预期的学习成效等综合的学习行为过程。包括学习动机适应,学习身心适应和学习环境因素适应。

大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机,对学习适应性影响最大,学习目标是学习动

机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进入大学后,许多大学生处于理想的真空状态,在学习上没有需要根据新情况重新确立学习目标,产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还有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是很感兴趣,在我所在的专业都是接受学校调配到本专业而非第一志愿选择。综上两个方面的原因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

(2)社会生活适应性

生活适应性在是指大学生离开父母到大学宿舍和舍友在一起生活,需要独立处理一些生活上的琐事,在相关事务上做一些决定时也不能像在家一样可以随时与父母商量。当前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开展,大学生德智体美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所以学生能够与舍友良好沟通多数大学生能够面对困难。

但是许多同学对未来的准备,还处于茫然状态,很多人抱着走一步算一步的想法,甚至有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以后该干嘛,既没有对未来作充分的准备也没有信心面对未来。当代大学生多是90后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保护圈中成长。家长长期的溺爱,让孩子在独立处理事务和做决定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所以许多大学生在事务的处理上不果断、不理智,甚至于面对未来不知所措。

(3)社会交往适应性

社会交往适应性指的是个体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维护人际网络的稳定。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要想很快的适应环境就必须要与环境中的人产生互动。在大学中一个宿舍住着6个人可能他们来自四个以上的省份,从全国各地走进同一所大学,而且在以后的几年里,他们一直都要处理微妙而又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要不断的去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交往圈子。

许多大学生入学以后很快就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而有的人四年了没有几个朋友。宽松的教学环境,大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所以他们交往的聚集区在宿舍。但是许多同学把这宝贵的时间交给了电脑,交给了游戏,交给了网友。或许他们在虚拟的世界中是焦点,在他身边聚集这许多人,可是他们毕竟要回归现实。部分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顺利的传达信息,不能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4)社会工作适应能性

社会工作适应性指大学生在学校活动中的实践能力以及毕业离校后迅速投入社会工作的能力。大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洗去书生气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以后踏入社会搏于重任做好准备。

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优异,在考试中也能考得好的成绩,在实践中却是频频出错,造就了人们对大学“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错误认识。在教学中,没有坚持从现实中引入课堂教学,再回归现实的学习方法,是造成实践能力差的原因之

一。除此之外,团队合作少,许多大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的意识,他们不愿意同他人分享自己的成果。

三、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对策研究

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目的。①

良好的社会良好的社会适应是大学生顺利就业以及就业后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实践表明,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大学生往往容易为用人单位所接纳;反之,则往往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一个社会适应良好的大学生在走上社会获得用武之地后,往往能很快熟悉周围的环境,主动地与同事、领导、朋友等交流,很好地与其相处,因而不仅生活工作心情舒畅,而且能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相反,社会适应性差的大学生,或自负、孤傲,或自卑、胆怯,或消极、抱怨,或敌对、反抗,那么他即便满腹才华,也很难得到别人的欣赏、接纳,他所遭受的往往是排斥。那么我们该如何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呢?

(1)树立学习目标,增强学习适应能力,自主高效的学习。

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学习适应不良将会滋生诸多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同时,大学生学习适应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其今后的社会适应水平。由此可见,增强学习适应能力是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一是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习自觉性;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动力;利用动机迁移,培养大学生的学习需要。二是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掌握学习“自主权”,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三是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成就的个性心理品质。四是,针对不喜欢所学专业的的学生,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无论自己学什么,都能够为社会建设添砖加瓦。

(2)独立决策,未雨绸缪,树立远大理想。

大学生应该主动脱离父母的羽翼,积极承担生活,勇于面对现实。做到能进能退,能取能予,能胜能败,能伸能屈,不能动辄成为忧郁王子、伤感丽人。更重要的是,处理问题要有预见性,要未雨绸缪,要勇于走出困境。正确的认识自己,了解社会现实,树立远大的理想,按照预定的计划务实求成。

(3)注重提高沟通技巧。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能够促进大学生熟悉社会规范,加快社会化进程并且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起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熟悉社会规范。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加快社会适应的过程。一是熟悉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相互尊重是人际交①夏金元.强化素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

1往中的首要原则。当然。在人际交往中还应当遵循平等、真诚、宽容、互利等基本原则;要明礼好仁、平等尊重、团结互利、真诚守信、相容谅解,要学会赞美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灵,要掌握并学会运用批评、建议的艺术。二是树立成功交往的信心。通过多与别人交往,可以增加与他人进行社会比较的机会,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三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方式与他人交往。四是学会并掌握必要的人际交往的艺术与技巧加强社会实践教育,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大课堂,洗去书生气息,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调节自我,增强社会适应性,为踏入社会做好准备。要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把实践教育与教学工作融为有机整体。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习课题,在实践教育内容上突出实践性和针对性。此外,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学生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己的重要组织,具有联系广、凝聚力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特点,对大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大学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性。这既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需要。因为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与社会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求得个人与社会双赢的良好效果。同时,积极培养与引导大学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更好的发展,更加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强化素质提高高校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

2.笪学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问题的分析与对策.《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9年06

3.张萍.目前我国大学生社会适应性危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1-5.4.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评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1):60-61.5.张梅.谈青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

篇2: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适应性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提供帮助。方法:选取苏州大学新校区494 名大学生,采用由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而在是否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表现6 维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而在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无明显性差异。

结论:学生干部和高年级大学生群体适应性较高。分别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及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适应性 调查问卷

一、提出问题

1、关于适应性的解释

很多学者对适应性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如:黄希庭认为适应性(adaptability)是个体有效地应对、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包括个人独立地生活,维持自己的生活,满足个人和社会所提出的文化要求等。郑日昌认为适应性就是心理适应能力,即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与周围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以一定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而获得平衡的心 理能力。许峰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出发,把适应性定义为“个体为完成某种社会生活适应过程,形成的相应的心理—行为模式的能力”(卢谢峰,2003)。

“适应性”的概念界定为:个体主动调整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环境条件的要求,以及努力改变环境条件以使自己能够获得更好发展的能力倾向。本文中所提 及的适应性主要是指社会适应性方面。

2、适应性研究的意义

青年期正是个体逐步从依赖走向独立,进入成人社会的关键时期。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大学是青年期的重要转折,个体经历与环境关系的多方面改变,必然给个体带来压力与挑战”个体对这一转折的适应,以及对此后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适应,既直接影响其当前的身心发展,也对于其成年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还对社会的未来发展具有潜在的重要价值"。因此,大学生的适应问题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着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教育市场化、人才市场化的趋势也在日益增强。而且,近十年来,我国高校呈急剧扩张之势,不断壮大的大学生群体优势不再,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起来的天之骄子,面对急剧变迁的社会生活和就业压力,大学生自觉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社会适应性,无论对个人成功就业以及就业后的发展还是对社会的发展、进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国内专门针对大学生适应性的研究主要有:邓百祥(1997)对进入大学以后昔日的优等生角色更替与适应困难问题,从认知偏差、兴趣贫乏和外在压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赵富才(l999)利用自编问卷对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的适应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傅茂笋,寇增强(2004)编制大学生适应量表,从学习和生活控制性、学校和专业满意度、集体生活适应性、自我意识、学习和考试负担适应性、人际交往适应性六个方面对大学生适应性进行研究;徐富明、于鹏等人(2005)对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及其与人格特征及社会支持关系进行研究;陶沙(2000)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大学生适应性的五个方面:学习适应、人际适应、生活自理的适应、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五个方面,并根据这个理论构想,提出了有关大学生入学适应结构的五因素相关模型;严明对大学生心理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策略;贾晓波(2005)对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等[4-6]。目前国内研究者主要是从学习适应性、生活适应性、心理适应性、职业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及社会适应性等方面来研究大学生的适应性,主要探讨大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和任务的改变而可能导致的适应问题,及这些问题对学生身心成长的影响。适应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学会适应是每个人健康生活、获取成功的前提与基础。本文通过了解大学生适应性的现状,为提高大学生适应性水平提供一定帮助。

三、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高校学生作为目标人群,于一周内随机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一期二期公共自习教室发放大学生适应性问卷520份,回收510份,作废10份研究生问卷,6份不合格问卷。统计有效问卷594份。其中医学专业162份,材料化学专业60份,教育学专业44份,传媒类专业41份,公共管理类专业93份,艺术设计类专业29份,语言类专业41份,农学类专业24份。

插入表

12、研究工具

使用由卢谢峰编写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该量表有66 个项目,其中学习适应性8 项;人际适应性11 项;角色适应性9项;职业选择适应性9 项;生活自理适应性6 项;环境的总体认同7 项;身心症状表现10 项。另有6 个重复项目构成“效度量表”。问卷的选项采用五点评分:“1”表示很不符合,“2”表示不太符合,“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有点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量表分为正和反向题,记分采用传统的等距记分法。选项数字1、2、3、4、5,正向题记分:1、2、3、4、5;反向题记分:5、4、3、2、1。通过上述转换,将所有的题目都变成正向记分。得分愈高,表示适应性愈强。该测验的内部一致性良好,各分测验a 系数的范围在0.579 0~0.775 9 之间,而全量表a 系数为0.897 8。

3、数据处理

对所有数据进行编码,输入计算机,统计工具采用社会性统计分析软件SPSS13.0 进行分析,利用该软件对数据进行了t 检验、F 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四、研究结果

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得分状况

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及其各维度得分情况分析见表2。表2 中列举了大学生在适应性量表及其各维度上的平均分、标准差、最大值和最小值。从表中可以看出大学生适应性总体平均分为238.810±27.276,其中最小值为87,最大值为319。

插入表2

2.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得分的人口统计学差异。

不同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是否是学生干部及不同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得分情况见表3。表3 中结果显示:在性别、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而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出统计学差异,学生干部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高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低年级大学生。插入表

33.研究结果的思考

1)本研究中发现,适应性总体水平在是否是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维度上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受是否是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影响大。学生干部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高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大学生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身心症状表现六维度上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中,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而在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弱的适应性。生活自理适应性上无明显差异。

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大学生适应性在性别上没有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就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上来说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大学男女生的适应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在生源地、家庭结构维度上适应性总体水平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就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上来说不受生源地、家庭结构不同的影响;城市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整体适应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整体适应性水平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他们认为大学生适应性存在家庭来源的显著差异,表现为大城市> 中小城市> 小城镇> 农村的变化趋势,独生子女大学生的整体适应性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关于大学生适应性是否存在生源地和家庭结构的差异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3)研究结果还显示男女大学生、城市和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在适应性总体水平上表现出的差异并不大。而在学生干部和非学生干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群体中适应性总体水平表现明显差异:学生干部适应性总体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高年级大学生的适应性总体水平明显高于低年级大学生。大学生在适应性各分维度中,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上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而在身心症状上表现出较弱的适应性。

根据以上显示的结果,与以往的研究相比,今天的大学生适应性的水平普遍高于以往的大学生群体,尤其在学习适应性、人际适应性、角色适应性、职业选择适应性、环境的总体认同等方面。这可能与当前学校在适应性方面加强教育,家长在学生适应性方面加强培养,学生自己也注重提高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有关。改革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加快,各方面的压力增加,使人们不得不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适应能力来应变生活中的变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干部是从普通学生中挑选出来的,他们和普通学生相比,能力较强、学习成绩较好、各方面的发展较均衡;同时,他们也处理更多事情,面对更多的挑战,经历更多的考验。这些都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干部进行了培养,使他们在面对挑战和考验中不断地磨炼自己,无意中也提高了学生干部的适应性。低年级的大学生由于对新环境不熟悉、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适应性总体水平明显低于高年级组。

总结:

根据本研究成果,高校应加强对学生适应性的教育,尤其是对非学生干部和低年级学生群体;家长也要多关注对自己孩子各方面适应能力的培养;大学生自己要勇于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主动提高自己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即将面对各种压力与

挑战、机遇与发展、成功与失败。当面对各困难和挑战时,积极的适应就会使大学生得到发展,消极的适应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心理冲突与疾病。学会适

篇3: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华大学独立学院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年级各120名, 共480名大学生进行社会适应能力的问卷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451份, 问卷的回收率达94%.有效问卷中, 男生224份, 占49.7%;女生227份, 占50.3%。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的与本文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

1.2.2 问卷调查法

参照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编制“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 建立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指标体系。问卷统一发放并现场回收。

1.2.3 数据统计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4 专家座谈法

通过对南华大学心理学老师、衡阳市心理专家进行访谈, 最终以问卷形式完成初选指标的筛选。

2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比校

2.1 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籍贯、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比较

表1可看出, 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籍贯、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没有明显差异。

2.2 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科性质上的差异比较

表2可知, 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科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P<0.01) 。在均值上, 理科生社会适应能力要强于文科生, 说明理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比文科生的好。

2.3 社会适应能力在年级上的差异比较

表3可知, 大一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3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乏力的主要表现

3.1 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频数统计数据显示, 在学习适应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能很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并加以灵活运用。有15%的大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大, 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带太适应。有28%的大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不明确;不能独立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还有5%的大学生对大学学习始终处于模糊状态, 容易出现迷茫和困惑的感觉, 缺乏理想和追求。

3.2 生活适应能力较差

频数统计数据显示, 在生活适应能力方面, 24%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处理生活中的事情, 对家庭和他人存在较强的依赖心理, 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面对学校水土和饮食方面的差异常常束手无策, 18%的大学生生活上不能自理、不能有计划、合理地使用自己的生活费, 经济上缺乏节制, 致使有的大学生出现烦躁、不安等焦虑情绪和疲倦、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3.3 心理适应存在问题

频数统计数据显示, 在心理适应能力方面, 28%的大学生不能坦然面对自己遇到的不平和挫折, 12%的大学生对自己改变不了的东西不会学着去接受它, 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单一偏激、盲目从众等问题, 看待问题, 一切以自我主观认知为标准, 产生盲目的自信或自卑。

3.4 人际适应能力较弱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有效沟通;难以互助合作;缺乏必要的社交礼仪知识, 言行举止不够成熟, 容易造成心理的紧张与不适;欠缺人际交往的经验与实践等。调查数据显示, 28%的大学生不愿接近老师且很少主动与老师交流, 27%的大学生不能轻松自如地与异性同学交往, 23%的大学生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 12%的大学生不愿参加学校或班级的各种活动。

4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异性比校

4.1 社会适应能力在性别、籍贯、是否为独生子女上没有明显差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乡差距越来越小、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 社会对男女、籍贯的要求也趋于一致, 所以性别、籍贯、是否为独生子女在社会适应能力的体现上没有明显差异。

4.2 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科性质上有显著差异, 理科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比文科生的好

由于不同学科与社会联系紧密度不同, 以及理科生在学习上重在思考分析, 善于在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而文科生思维则比较感性, 所以对于所处社会环境变化, 理科生相对文科生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思维方式去适应社会环境, 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4.3 大一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

由于大一学生刚进入大学, 对一切充满好奇, 勇于尝试, 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加上入校的心理教育与辅导, 这些都使新生在进行社会环境的适应中充满自信, 有较好的适应能力。

5 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乏力原因分析

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大学生大多是高考分数较低, 学习自觉性相对较弱。但是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都不错, 从小在父母和家人的呵护下长大, 个性较强、自律性较差, 社会生活中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 社会责任感不强, 自我约束能力较弱。他们对参与社会的危机意识和就业的紧迫感淡薄, 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目标不明确, 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往往表现出不知所措, 有时会逃避现实。基于这些特点, 我们对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从家庭教育、大学教育、社会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四个方面分析。

5.1 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 具有最基本的社会功能。家庭教育对其中个体的心理发展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在家庭环境中, 父母的知识和阅历、经济收入、住房面积, 以及和谐氛围等都会对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大学生的人格及行为方式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如果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是民主的, 尊重孩子个性, 鼓励其思想的表达, 耐心倾听其倾诉, 容忍异议, 这将会让父母与子女之间形成积极的、开放的沟通形式, 使孩子在追求独立和自我认同的一个过程中减少不良行为形成的可能性, 促进他们的健康社会化发展。相反, 如果父母教养方式是放纵、娇纵或专制, 和子女的沟通方式经常使用的处罚、拒绝、无条件满足则会对子女社会适应能力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此外, 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他们心理健康发展较少的被家长所关注, 而是过分的注重于文化知识的学习, 这容易导致许多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健全, 扰乱了他们正常社会化的进程, 直接影响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5.2 大学教育

随着青年学生进入独立学院学习, 独立学院的教育、生活就是影响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在独立学院里, 学生不仅接受知识的教育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因为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使者也是传授学生社会道德、社会行为规范。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是面向大多数学生, 是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对学生进行的群体教育。群体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技能, 但是不能兼顾个别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和智力水平发展的不同。而且, 现阶段在我国在大学教育中, 注重的还是对大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对大学生其它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很好的重视。

另外, 我国从小开始的应试教育观念也已经根深蒂固于我国教育系统中。对于家庭和社会来说, 考试分数高低就是所有学习理念和学习成果的最终展示, 在这种狭隘的教育目标的指导下, 单一的教育手段、枯燥的教育氛围将不可避免地压抑、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 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必然会减弱。

5.3 社会因素

个体在社会中更好的生活, 我们就应该遵守社会秩序, 做一个诚实守信、明礼爱仁、尊老爱幼的人, 现代社会中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个人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 公共舆论和个人人际关系的好坏对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影响较大。由于市场经济的开放和竞争不断加强, 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需求也随之增强, 人们相互理解和个体心理调节能力的不足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显现。片面主追求市场经济的功利性效用, 使大学生追求的人生目标趋于更实际, 直接, 而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等不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的东西不关注, 对社会公共话题和人文关怀相对淡漠, 所有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此外, 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不诚实的行为可以带来暂时的实在的利益时候, 大学生最容易迷失道德理想的定位, 因为利益的驱动力对个体的诱惑是不容回避的, 这必然对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有负面影响。

5.4 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期间, 大学生处于心理变化比较激烈和明显的时期。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需要学会正确的评价自己和他人, 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如果在大学期间还浑浑噩噩的将对会影响自己人生的发展并会造成人格缺陷:一是自负、傲慢, 以自己为中心;二是自卑、胆怯, 缺乏自信心;三是缺乏宽容的心, 宽己律人。这些缺陷对独立学院大学生走向社会, 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会造成不利因素, 最终会成为他们融入社会的障碍。

6 建议

1.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 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

弗洛姆曾说:“只有当我们能够了解、关心和认识我们自己时, 我们才能了解和关心别人”。一些大学生对学习生活不适应, 大部分源于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合理认知方式。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 学校应该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 让学生学会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分析和判断问题, 改变学生对自我、对他人、对环境的不恰当的认识, 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他人和环境。

2.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指导独立学院大学生合理规划人生奋斗目标。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 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目标制定的指导, 帮助学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此外, 让学生学会随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调整目标, 确保每一阶段奋斗的正确方向和良好动机。

3.发挥大学体育教育优势,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

大学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健身、健心功能在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是培养具有健康心理大学生的重要途径。由于现实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没有充分交流, 人际关系复杂等原因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感觉孤独, 产生抑郁情绪。通过组织各种体育活动, 加强大学生之间的交流,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沟通工作, 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可以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体育活动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激发大学生奋勇拼搏的精神,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提高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协调能力。体育活动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也有很好的推动作用。新的体育锻炼理念是新时代的产物, 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才能适应当前社会激烈的竞争。

4.发挥个体优势,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

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自身的特点, 大学生应该从认知能力、独立生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应对挫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自我培养。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过程中, 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使自己充满自信, 保持积极的态度, 还要充分了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使自己远离骄傲, 时刻追求进步;独立生活能力对个人发展和事业成功具有关键作用。平时有意识地锻炼自己, 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学会应对挫折和困难, 可以培养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获得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树立自信心;交往是人的社会性的需要, 它不仅仅是物质和利益的交流, 更是思想和情感的交融, 人们在交往中所结成的人际关系好坏往往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人际关系的好坏, 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学习生活, 大学生对学习过程会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知道学习内容、方法。然而, 要真正掌握学习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能力还需要重视并自觉培养;挫折具有双重性质, 经历它可以使人坚强也可以使人消沉、堕落, 因为挫折可以引导我们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为自己的追求完美和完善, 正确应对挫折有助于发挥挫折的积极作用, 防止和克服其消极作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年轻的高文化水平, 学习, 生活, 社会和其他方面难免会遇到挫折, 培养应对逆境的能力也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 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 就需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思想、新观点充实自己, 就需主动灵活地调整自己, 就需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把创新意识推向创新思维最终落实到创新行动之中。

摘要:以南华大学的独立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 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现状进行了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在学科和年级上存在明显差异, 群体存在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现象。针对该现状分析影响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具体因素, 提出:加强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独立学院大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合理规划人生奋斗目标;发挥大学体育教育优势和个体优势培养, 加强独立学院大学生身心健康教育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等建议, 有针对性地提升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使其能够积极快速的融入社会、适应社会。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梅.谈青年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自我培养[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12 (2) .

[2]肖丽琴.运用Fuzzy公式法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评价[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38 (5) .

[3]张译允.师范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0, 18 (6) .

[4]李宝娜.高职生自我效能感.社会适应能力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35-36.

[5]付梅, 葛明贵, 桑青松.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J].学校心理卫生, 2005, (7) :477-480.

[6]方晓义, 张锦涛, 孙莉, 等.亲子自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J].应用心理学, 2003, 9 (4) :14-21.

[7]杨栋, 谭志刚, 周贤江.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普通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体系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2, 28 (2)

[8]刘凌云, 郭龙珠.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 2010, 26 (6) .

篇4: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入学适应;对策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全国各高校纷纷扩招,高校扩招使大学生数量激增,很多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而引起的问题也纷纷出现。这些问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影响,进而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发展。

一、大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由老师、家长严密监管的高中生活一下转入到相对轻松自如的大学生活,有的同学变的迷茫、不知所措,看着别人充实忙碌而自己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同学适应很快,找好定位,忙碌于学习和各种社团活动中;也有的同学延续高中的生活方式,每天都把学习安排得很满。不同的生活方式,带来不一样的问题。概括起来,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问题、情感问题。

(一)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为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与同学关系不协调、不愿意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有意疏远同学等。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会对人们的心理产生影响,会在人的心理上形成某种距离感[1-3]。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包括与老师、同学和社会工作同事的交往。步入大学,人际交往的特点相对高中阶段有很大的变化,交往范围扩大,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方式多元化。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多样化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同学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都是以自己的想法或者利益为第一要素行动,我行我素。他们不考虑客观因素,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作为标准,对人对事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尤以现在90后的独生子女居多。

2.有自卑感。有的同学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主要表现在相貌、家庭条件等方面。比如有的同学长得并不丑,却始终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因而见到其他人不敢正视,不敢抬头,腼腆等。这种心境在人际交往中变现为畏首畏脑,不敢与他人交往,觉得自己比别人低一等,久而久之就脱离了群体。

3.有交往心理障碍。有的同学不愿交往,不善于交往,除了学习、生活等外,几乎没有社交活动。严重者会完全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其他同学交往。这些同学通常独来独往,很少与老师,同学有交流,更不会向他人敞开心扉,他们的知心朋友不多,生活单一。

(二)学习问题

学习问题主要表现有学习方法不当、教学方式适应问题、学习态度存在偏差、学习动机功利化、兼职与学习间的平衡、时间管理等。其中,学习态度偏差较为严重。

学习态度就是个体对学习的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较为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行为倾向或内部反应的准备状态[4-5]。我们可以看到,在大学的学习生活里,经常有人逃课、挂科、考试作弊,这就体现了大家在学习态度方面的偏差。很多人因为对学习本身兴趣不大,他们的外部动机占主导,即他们追求的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本身,高中时我们期望进入大学,这个结果强烈地吸引着大家,很多外部动机强烈的人只为这个结果而努力学习。如今实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学习对他们来说已没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对于学习的态度自然出现了问题,因而很多人开始逃课,为避免不能顺利通过考试很多人就选择作弊。若这种态度不能及时端正,久而久之会出现严重后果。

(三)情感問题

情感问题表现在情感发展不成熟、情绪障碍(自卑、焦虑、孤独、嫉妒)、缺乏社会责任心、与家人的关系(疏远或过于依赖)、恋爱问题(网恋、恋爱观不成熟、异地恋、失恋问题、同居),这其中,恋爱问题最为突出。

进入大学后,对于恋爱的监管大大放松,很多人开始恋爱。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正确的恋爱目的,掌握了合适的恋爱方法,甚至没有科学的恋爱观和价值观,所以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大学校园里有时会出现男女生因感情问题大打出手,或者因三角恋问题而造成人身伤害;社会上也会报道一些因为网恋而受骗的大学生。

二、大学生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社会影响

社会上存在的许多不正之风日渐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中,整个社会的浮躁气息早已被灵敏的大学生嗅到,他们也日渐变得浮躁和迷茫。同时,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旺盛期,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被动摇,对前途的不可知,让他们对社会上的各种事情充满好奇心,不免被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理念所改变。不合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充斥大学生的生活,如果他们的辨别力稍差,那就容易改变原有的“三观”,吸收不良的影响,从而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

(二)受家庭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深的。当代大学生大都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大多数父母以孩子为中心,致使他们形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以致他们思考事情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价值和利益的实现。

(三)教育模式的影响

几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模式是应试教育,今年才开始推广实行素质教育。由于从小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学生习惯了在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习,习惯了有老师安排好有关学习的进度、安排等。进入大学,生活里缺少了老师和家长的贴身管教,很多人自然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变得不知所措,有的甚至慢慢变成了放纵自己,继而产生了很多问题。

(四)自制力差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较强的好奇心,对各种诱惑难免缺乏自制力。尤其是网络、游戏的诱惑使他们无法正确协调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6]。这是因为高中和大学生活节奏的巨大反差,被压制久了的学生极力想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网游等对男生的诱惑力较大,而购物出游等对女生的诱惑力较大,他们沉浸于这种快感中,自制力下降或者本来就不差,因而问题出现。

三、对策研究

针对上面这些大学生入学不适应的问题,给出以下建议:

(一)生活方面

发展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从乐观积极的一面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有规律的生活,合理规划生活费,量入为出,在不耽误正常学习、学校生活的前提下,可适当兼职。行动自立,学会自我决策,独立制定计划并贯彻执行,切忌生活无目标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消极态度和行动。

(二)学习方面

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寻找积极的学习方法,养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并持之以恒。遇到问题,积极寻求帮助,被动等待有时会使自己陷入更加被动的地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仅获得书本知识,更要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劳逸结合,使生活丰富充实。

(三)情感方面

情感自立,摆脱渴望别人首肯自己行为的情感上的依赖,养成独立意识。学会调控情绪,合理地发泄不良情绪,学会倾诉和消解。增强责任心,集体责任感,主动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发展成熟的恋爱观,对自己、别人负责,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肖永春,刘明波,高山川.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现状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05(02):50-55.

[2]吴军.浅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03):59-60.

[3]张灵,郑雪,严标宾,温娟娟,石艳彩.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 (02):116-121.

[4]齐晓栋.大学生气质性乐观、适应性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9(02):77-82+174.

[5]崔文琴.当代大学生学习投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探索,2012(06):67-71+143.

篇5: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对xx3所高校XX级新生学习适应情况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从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等维度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二级新生学业指导机制,广泛发动专业教师、各职能部门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等,分阶段、分类别、分专题对新生提供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适应期,为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适应问题学业指导

一、引言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赖以生存的生命线,美国AcT的统计发现,学生在大学一年级的学习生活情况(特别是新生适应期的情况)对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工作成就及以后的差异分化影响巨大,其贡献率占了整个大学影响的53%。①但是现有的高校新生教育着重于让新生了解学校的各类校纪校规、资源情况等,主要目的在于更好地管理学生。由于我国高中教育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倾向,加上高中学习和大学学习之间的巨大差异,很多新生进入大学后都会经历一段艰难的适应期。了解当今大学新生普遍存在的学习适应问题,厘清影响新生适应困难的因素,建立有效的学业指导体制机制,以便更有效地帮助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这些都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本文基于对xx3所高校XX级新生适应情况调查和部分学生访谈,从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态度等维度分析了当今大学生常见的适应问题,提出了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二级新生学业指导机制,广泛发动专业教师、各职能部门教师、高年级优秀学生等,分阶段、分类别、分专题对新生提供指导,以便更好地帮助新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适应期,为大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基于冯廷勇等人开发的《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②,开发了针对本研究实际情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学生基本情况、高中学习状况、学习适应情况等。本次调查由各班辅导员组织学生填写,总共回收1026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有效样本835份。从被调查者的人口学特征来看,以男生、独生子女、汉族和城市学生为主。其中女生556人,占66.6%,男生279人,占33.4%;独生子女579人,占69.3%,非独生子女256人,占30.7%为;根据民族划分,汉族学生759人,占90.9%,少数民族学生76人,占9.1%;根据生源地划分,617人来自城市,占73.9%,218人来自农村,占26.1%。

三、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现状分析

(一)学习适应总体情况

本次调研的重点之一是考察大学新生的学习适应情况,对29个问题进行因子分析后,得到5个因子:学习动机、教学模式、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环境因素。③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心理状态④。根据被调查者的自我报告显示,经过两个月的学习生活适应阶段后,仍有20.9%的学生表示尚未适应大学的学习,具体表现在学习目标缺失或不明确、缺少学习规划、不会管理时间、学习效率低等方面,如仅有31.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很有效,34.7%的说“我不会安排时间,学习无急迫感”;24%的学生“觉得失去了学习目标”,仅有34.2%的学生表示“上大学后,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包括学校教学内容的设置,作息时间的安排以及教师的教育风格等⑤。在教学模式方面,约有22.2%的学生表示不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大学作息时间;36.8%的学生赞同“大学对学生的管理过于轻松,不如中学”。

学习能力主要是指感知能力、记忆能力和思维能力等,也包括方法学习的能力,被调查学生中表示学习独立性增强的学生比例最高,达83.8%,其次是灵活性的增强,有74.1%的学生认为上大学后,自己更具灵活性。对于思维方式的发展、实践能力的提高、视野的拓展等方面,约20%的学生不确定自己的能力是否有改变,由于这些方面的能力都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和对比才能展现效果,对于刚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不确定也比较正常。

学习态度是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习得的对待学习活动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大部分学生持有较为正面的学习态度,表现最为突出的一点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兴趣的影响较大,13.4%的学生表示“由于对专业课不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此外,还有19.8%的学生表示无所谓。

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学习环境、社交因素和家庭因素⑥,61.6%的新生认为“大学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除此之外,23.6%的学生表示“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较大影响”。

表1新生适应情况统计表

非常

不符合 比较不符合 无所谓符合不符合

比较符合 非常

符合

非常不/比较不符合 非常/比较符合

我感觉我适应大学的学习

.6

9.3

9.9

58.8

0.4

20.9

69.2

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并能付诸实践

3.5

24.9

2.6

50.8

8.3

28.4

9.1

我的学习很有效

4.2

32.9

28.3

3.6

37.1

31.9

我不会安排时间,学习无紧迫感

3.8

38.4

3.1

27.4

7.3

52.2

34.7

我觉得失去了学习目标

24.8

39.4

1.7

20.2

3.8

64.2

上大学后,我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6.2

34.9

24.7

26.8

7.4

41.1

34.2

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让我觉得不舒服

5.1

38.3

24.3

7.8

4.4

53.4

22.2

我不适应大学的作息时间

21.4

41.6

4.6

4.4

22.4

大学学习与中学脱节,我感到很不适应

27.5

4.5

7.7

4.2

63.5

21.9

大学对学生管理过于轻松不如中学

8.3

26.5

8.3

28.1

8.7

44.8

36.8

上大学后,我的思维方式更成熟了

01

8.7

23.4

53.9

2.9

9.8

66.8

我认为大学后自己更具灵活性

7.3

7.6

55.9

8.2

8.3

74.1

上大学后,我的独立性显著增强

0.6

4.3

1.3

56.6

27.2

4.9

83.8

我觉得上大学后,认识更加宽广,前途更加清晰

.9

5.1

9.8

45.5

7.7

63.2

上大学后,我的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3

1.5

20.8

51.3

5.1

2.8

66.4

由于对专业课没有兴趣,我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22.6

44.2

9.8

1.1

2.3

61.8

3.4

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较大的影响

7.7

38.3

20.4

20.8

2.8

23.6

大学生活条件对学习有较大影响

2.2

33.4

20.2

30.5

3.6

45.6

34.1

将来就业情况严重影响到我学习

6.4

37.6

23.5

8.3

4.2

22.5

大学人际关系处理得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

4.8

5.1

8.6

48.1

3.4

9.9

61.6

(二)不同群体适应情况

(1)不同性别新生的适应状况分析

通过对不同性别学生的适应情况分析表明,男生的学习适应情况优于女生。对“性别”与“我觉得我适应大学的学习”交叉制表发现,男生表示适应了大学学习的比例(71.7%)高于女生(68%)。进一步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见表2),在学习适应的五个因子中,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这两个因子男生得分比较高,并且两者有显著性差异,表明男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两个维度上的适应情况较好。但是女生学习态度比男生学习态度好,且达到显著性差异。而在教学模式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男女生无显著差异。

表2不同性别的适应状况比较

F值

Sig

学习动机

0.1101919

-0.0552941

5.113

0.024

学习能力

0.1901101

-0.0953970

5.405

0.000

学习态度

-0.1926571

0.0966751

5.829

0.000

教学模式

0.0198902

-0.0099809

0.166

0.684

环境因素

0.0467572

-0.0234627

0.916

0.339

(2)城乡学生的适应状况分析

对城乡学生适应情况做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见表3),在学习动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方面,两者无显著性差异;而在教学模式方面,城市户籍学生比农村户籍学生适应性强,二者有显著差异。在环境因素方面,农村户籍的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外部环境(如家庭经济条件、人际关系等)影响学习。

表3不同户籍类型的适应状况比较

因子得分

城市户籍

农村户籍

F值

Sig

学习动机

-0.0250613

0.0709305

.485

0.223

学习能力

0.0075457

-0.0213564

0.134

0.714

学习态度

-0.0343604

0.0972495

2.796

0.095

教学模式

0.0618338

-0.1750068

9.124

0.003

环境因素

-0.0434510

0.1229784

4.480

0.035

(3)不同地区新生适应情况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新生的适应情况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新生的适应情况最好,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⑦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新生的学习能力具有显著性差异,东部地区新生适应性较强,西部地区新生适应性较弱。而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教学模式、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各地区新生的适应性无显著差异。

表4不同地区新生的适应状况比较

东部

中部

西部

F值

Sig

学习动机

-0.0316413

-0.0392235

0.0306464

0.448

0.639

学习能力

0.1222946

0.0644750

-0.0782051

3.268

0.039

学习态度

0.0393916

0.0769154

-0.0434126

.100

0.333

教学模式

0.0292631

-0.0225892

-0.0031128

0.131

0.877

环境因素

0.0406877

-0.0368094

-0.0016957

0.282

0.754

四、大学生学习适应困难原因分析:以个案学生为例

大学新生在入学第一年的适应情况对后续的学习有着长久的影响,在对学业困难学生的访谈和辅导过程中发现,新生过渡时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基础较差等因素,构成了大学生学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一)规划不清晰,缺乏追求卓越的学习目标

chartrand对大学生个性因素对其其学习适应影响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习的责任感和成为一名优秀学生的期待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在第一学年的学习适应性,并进一步影响其以后的学习适应状况和学业成就⑧。大学通过学分制、选修制、模块化课程等一系列制度给了学生个性化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对学生的自我能动性、自我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大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与他们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定位不清晰、缺乏追求卓越的学习目标密切相关。在学生访谈中,明珠⑨这样回顾自己刚进大学时的想法“我当时觉得大学学习不用那么努力,做一个普通的学生就可以了,自己感觉高数学习还不错,不知道怎么就挂科了,现在想着考试就很有压力”。小芳经过大学一年级的学习后,不及格学分累积到了17个,直接受到学业试读处理。她对自己的问题这样分析道:“我对自己的定位不准,没有形成学习的习惯,高中毕业之后对自己太放松……对自己定制的目标总是不能及时实践”。由于高考的过度压力,很多学生认为进入大学就是解脱,并不需要全身心投入学习,在大学中也没有得到严格要求,错失了第一年确立卓越发展目标、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机,造成学业适应困难。

(二)基础较薄弱,缺乏完成大学学习的基本技能

高中与大学在教学、学习和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差异、大学生基础知识薄弱、缺少完成大学课程的基本技能等因素是大学新生难以适应大学环境的主要原因。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的教育质量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极大差异,很多西部来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上非常吃力。访谈中,敏敏对大学生活的第一个月这样描述到“我很想能够听进老师的课,很想能够在图书馆看进去书,但是,我的心就是不听话,就是什么也听不进去,什么也看不进去”。初次离家的阵痛,从高中到大学的落差,以及大学学习方法不当,给这个来自西部某地的女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她在新学期的一个多月时间内,一直难以适应大学生活。

(三)大学环境与学生期望之间存在落差

新生对就读大学的满意程度会对此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已有的研究表明,新生带着对大学的种种期望进入学校,他们对于自己在大学中学术能力和智力能力发展的期望得到满足的程度越高,融入高校学术环境的程度也就越高。来自东部某地的阿凯这样形容他对大学的第一印象:“刚到大学时,我觉得很奇怪,这里竟然没有地铁,去市区找我哥,要换三次车,来回至少四个小时”。从此,阿凯他开始对大学失望,然后开始逃课,开始玩电脑,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开始逃避学习。东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让来自西部的学生经历强烈的自我怀疑,自信心受挫;同时也让来自东部的学生经历失落。这种入学阶段的适应性不良,为以后的学业困难埋下了隐患。

五、促进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的对策思考

(一)理念上,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涯发展指导理念

入学管理是指采取一系列措施,是高等教育机构有能力对新生产生更多的影响。目前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侧重于学校管理规范的普及,立足于学校管理的视角,将学生置于被管理的位置,对学习方面的适应性指导较弱。创新高校新生适应教育,首先需要理念的更新,将新生教育定位为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独立生活、转变学习范式,树立主动学习观、终身学习观和协作学习观。

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指导不仅要培育优秀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对弱势群体的学生提供重点帮扶。由于不同群体新生在大学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城市学生在适应大学教学管理和交往能力方面要好于农村学生,来自东部省份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环境适应性方面好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学生,在对大学新生提供学业指导过程中,要重视不同社会背景对学生学习的影响,特别是对来自于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的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结合不同群体特点和学生个人特点,将学习适应与文化适应相结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生活,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

(二)机制上,构建以院为主的校院二级学业指导机制

建立以学院为主体的校院二级学业指导机制,在学校层面,成立学业指导中心,负责总体设计新生学业适应指导项目,协调各学院和各部门的学业指导资源,组织开展跨学院的学业指导咨询和活动,监测学院学业指导工作。建立“调查反馈-咨询帮扶-建档跟踪”的长效机制,对学业适应困难的重点对象提供定向的持续性帮扶,并为学院学业困难学生指导提供建议与支持;整合学校资源,建立多种专家资源库,搭建跨学院、跨部门咨询、服务平台。在学院层面,建立学业指导分中心,确定学生学业指导联络人,筹建学业指导教师团队和学长团队,通过专题讲座、小型沙龙、朋辈互助等形式,落实学业指导工作。

(三)模式上,因势利导创新契合学生特点的工作模式

依托学院的主体作用,结合各学院特殊学情与教情,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新生学业指导模式,如以专业教师为主力的定时定点坐班问诊式咨询,以优秀学生为核心的自组织成长团体,以高年级学长为主体的传帮带模式。活动形式上,也可以根据各院系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模式,如个体咨询式、主题沙龙式、环境陶冶式、榜样示范式等形式,围绕新生适应、学业指导开展工作。

(四)内容上,分层分类搭建学业指导内容体系

大学的学习模式具有明显的自主性、阶段性、专业性和探索性的特点,大学的教学模式呈现进度快、信息量大、自由支配时间多等特点,但是调查发现,不同群体的新生在适应问题上存在差异,有必要在为所有学生提供生涯规划指导和过程性学习指导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提供各有侧重的学业指导体系,如:在大学入学前两周,提供生活适应、大学学习管理规范和学习资源使用等指导;在第一学期期中两周,提供学习策略与方法、人际关系与心理适应、个人时间管理等指导;在第二学期,通过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供大学发展规划指导。通过分阶段、分模块的学业指导内容,帮助新生了解大学运作模式,促进学生学习范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扭转学生“背多分”、“考前突击”等不良学习习惯。

注释:

宇:《专业满意度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中国成人教育》,XX年第9期第102-104页。

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XX年第5期第762-769页。

③各维度包含的项目具体如下:学习动机:我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计划,并能付诸实践;上大学后,我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了;我不会安排时间,学习无急迫感;我觉得失去了学习目标;我感到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因而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的学习很有效。上大学后,我明显变懒了;面对大学里激烈的竞争,我总是不懈地努力提高自己;我感觉我适应大学的学习。学习能力:我认为上大学后自己更具灵活性;上大学后,我的独立性显著增强;上大学后,我的思维方式更成熟了;上大学后,我的实践能力明显增强;我觉得上大学后,认识更加宽广,前途更加清晰。学习态度:要不是为了学分、毕业证,我早就不学了;何必太认真呢!睁只眼,闭只眼,你就适应了;大学学习只凭个人兴趣,不需要什么方法;社会上对大学生的不良看法导致我荒废学业;由于对专业课不感兴趣,我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了影响;我上大学后,染上了不少不良嗜好;等6个项目。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包括学校教学内容的设置,作息时间的安排以及教师的教育风格等。教学模式:我不适应大学的作息时间;大学学习与中学脱节,我感到很不适应;大学教师的授课方式,总让我觉得不舒服;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方式不如中学;我常怀念以前的同学和事而不能自拔。环境因素:大学生活条件对学习有较大影响;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有较大影响;大学人际关系处理的如何,对学习影响很大;将来就业情况严重影响我的学习。

④⑤⑥冯廷勇,刘雁飞,易阳,张娅玲:《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年第3期。

⑦本研究中西部地区所含省份包括:xx、贵州、云南、x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x疆、重庆10个省、自治区;中部地区所含省份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东部地区所含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⑧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XX年第5期第762-769页。

⑨文中涉及到的人名、校名均为化名。

Aymanm.Awad,AbdulhadiA.AlAmodi,mohammadA.Shareef,Ammarj.Alsheikh,AsimI.mahmod,Asemo.Daghistany,mohammedm.Hijazi,AhmedAbu-Zaid,mohamedAlsadoon,mohamedShabllout,AbduljabarRasool,AhmedyaqinuddinThesummerpremedicalprogramformatriculatingmedicalstudents:astudent-ledinitiative,AdvancesinPhysiologyEducation,3856-61;DoI:10.1152/advan.00085.XX Braxton,jm;Vesper,N;Hossler,D

(1995)ExpectationforcollegeandStudentPersistence,ResearchinHigherEducation,vol36,p.595-612

Hossler,D.,andj.P.Bean.Principlesandobjectives.InDonHosslerandjohnP.Bean,TheStrategicmanagementofcollegeEnrollments,pp.3-20.SanFrancisco:jossey-Bass.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62-169页。

冯廷勇,刘雁飞,易阳,张娅玲:《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年第3期。

参考文献:

张宇:《专业满意度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研究》,《中国成人教育》,XX年第9期第102-104页。

冯廷勇,苏缇,胡兴旺,李红:《大学生学习适应量表的编制》,《心理学报》,XX年第38卷第5期。

冯廷勇,刘雁飞,易阳,张娅玲:《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进展与教育对策》,《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年第3期。

Aymanm.Awad,AbdulhadiA.AlAmodi,mohammadA.Shareef,Ammarj.Alsheikh,AsimI.mahmod,Asemo.Daghistany,mohammedm.Hijazi,AhmedAbu-Zaid,mohamedAlsadoon,mohamedShabllout,AbduljabarRasool,AhmedyaqinuddinThesummerpremedicalprogramformatriculatingmedicalstudents:astudent-ledinitiative,AdvancesinPhysiologyEducation,38;DoI:10.1152/advan.00085.XX Braxton,jm;Vesper,N;Hossler,D

篇6: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个案研究

杨英

四川农业大学雅安625014

摘要:本文以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为个案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据统计法等,从2003年学校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到目前为止的师资情况和专业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及就业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学习;对策研究;四川农业大学

Sports on my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school social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Arts and Sports College Sports Professional social classes 05 2 Hu Tao

Yang Ying,(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Ya’an ,Sichuan, China 625014)

Abstract: This paper in my school social studies professional sports, through literature survey and data such as statistics, from my school social sports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 social and employment status of the practice analysis, etc.research to identify constraints of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sport key factors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community sports;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atus quo;countermeasures;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随着新世纪人们对体育文化需要的增长,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应运而生,并与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一道,被列入新的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自1989年天津体育学院最早开始招收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以来目前办学院校已增加到200余所,并由最初的单科体育院校开办发展成单科体育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共同开办。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的“211”综合性大学,结合我院系师资和场馆设施情况,社会体育专业于2003年正式招生,目前在校学生382人,现有毕业学生4届。本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该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学生的学习社会实践、就业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制约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学习就业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对象:以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2003级、2004级和2005级2006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查阅和检索与社会体育专业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加以整理分析。

1.2.2.问卷调查法

本文对四川农业大学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9份,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为97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法

对所获得的数据录入计算机,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最后用表格和图形直观的反应数据。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办现状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以“树立理念,立足创新,育人强己,与时俱进”为专业建设思路,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国家和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不断地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等诸多方面加以探索与改革,目前有在校学生276名,三届毕业学生145人。

2.2 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表1:体育系师资队伍职称结构一览表

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

人数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

25312%1144%936%28%

表2:体育系教师学位、学历情况统计表

学位结构学历结构

博士硕士学士研究生本科大专

总人数 人数比例 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人数 比例

2500%936%1456%936%1456%28%

从职称结构上看,我校高职称教师占整个教师比利的56%,教授占整个教师比例的12.5%,教师的职称层次还是比较合理;但从教师的学历、学位结构看,没有博士生教师,只有硕士学位教师9人,占教师总数的36%,大专2人,学历学位层次明显不足;同时从专职教师的结构上看,单科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师资队伍专业结构相对单一,以体育教学为主,专业的学科教师和边缘学科、新兴发展学科的专业人才欠缺,这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有很大的局限性。

2.3我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现状

2.3.1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过级率情况调查

表3:英语、计算机过级率比例

年级2003级2004级2005级2006级

英语15.09%21.95%15.28%5.40%

计算机92.45%82.5%100%100%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计算机过级呈上升趋势,2005级和2006级学生过级率都达到100%,但英语三级过级率却很低,社体专业学生自身的英语基础差和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是导致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因素,对英语学习有很强的惧怕心理,学习以学校的授位英语为目标,对英语学习的刻苦性和积极性欠缺。这是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率和授位率低的重要因素。

2.3.2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调查

表4: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频率表

实践次数1-5次6-15次15次以上

2003级17%54%29%

2004级14%55%31%

2005级11%54%35%

2006级9%50%41%

社会体育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强的专业,我校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当地的中小学校、体育局紧密联系,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的组织、编排、训练和裁判等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15次以上的达30%以上,通过社会实践即锻炼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这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社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2.3.3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毕业情况调查

表5:2007、2008、2009、2010届毕业生概况

专业总人数毕业人数毕业率授位人数授位率未授位原因

社体2003级535196.23%4483.02%英语未达标、4人受处分

社体2004级403792.5%3280.0%英语、计算机未达标、1人受处分 社体2005级534992.5%4788.7%英语未达标、1人受处分

社体2006级3737100%37100%

从上表可以看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授位率逐年提高。在未毕业和授位学生中,英语未达标是主要制约因素,其次是受处分,再次是计算机未达标。到目前学生的计算机达标已不成问题,但社体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依然是难题,还有体育专业学生性格冲动、好强,导致受纪律处分而得不到学位,也是影响学生毕业和授位率的主要因素。

2.3.4学生就业现状

表6:2003、2004、2005级就业情况调查

年级毕业生人数就业人数未就业人数就业率

社会体育2003级5348590.57%

社会体育2004级4038295.00%

社会体育2005级53530100%

社会体育2006级37370100%

从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表可知,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不错,到2005级就业率达100%,高于全校的平均水平,学生就业地域以省内为主(以成都为主),这与体育专业学生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比较强有密切联系。

2.3.5 学生就业去向情况调查

表7:社会体育专业2003、2004、2005级学生就业单位情况调查

年级就业部门 商业部门 自主创业与体育相

关部门

2003级(51人)22(41.51%)4(7.84%)

2004级(40人)21(52.5%)3(7.5%)

2005级(53人)23(43.40%)3(5.66%)8(15.69%)8(15.69%)4(7.84%)4(7.84%)1(1.96%)5(12.5%)5(12.5%)4(10.0%)1(2.5%)1(2.5%)9(16.98%)8(15.09%)4(7.55%)3(5.66%)3(5.66%)教育部门 其他 公务员 考研从毕业三届学生的就业单位分析,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流动性强、跨专业就业比例高,毕业后从事与体育相关单位平均为15%左右,教育部门的约14%,毕业生到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产业就业为主,考研率不高,这与我们初办专业经验不足有关,在今后的专业教育里,必须鼓励学生报考研究生,提高学生毕业质量。而跨专业就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这也是专业办学必须思考的问题。3存在问题

3.1 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意识不足

在对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查中发现,31.54%的同学认为自己学习属主动勤奋的,偶尔才会偷偷懒,68.46%的同学认为学习不重要,考试混过关就可以了,反正学与不学差不多。课余时间选择在图书馆和教室以及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方自习的同学为11.27%,偶尔上自习的为70.4%,还有7.04%的同学选择从来不自习,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这必然导致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在对待CET及计算机考试的态度,10.22%的人表示是为了学到更多知识;27.8%表示是为了找份好工作;39.76的人表示是为了拿到学位证,22.22%的人表示是其他原因需要通过这些考试。英语三级过级率非常低,大部分学生都以能拿到学位的学校英语分数线为目标。对学习的消极态度必然导致社会体育专业学生较低的毕业率和受位率。

3.3 缺乏严格的组织纪律意识

表8:对受处理人的原因及受处分类型统计(单位:人)

受处理的原因打架考试作弊、代考赌博旷课酗酒盗窃人3人2人0人2人1人

受处分类型开除学籍勒令退学留校查看记过严重警告警告

0人2人2人4人3人5人

从03年招生以来,通过对受处分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因为打架和考试违纪受到处分人数为8人和3人,占受处分学生人数的68.75%,其中男生15人,女生1人,可见男生是违纪的主题。受处分中勒

令退学2人,还有6人未拿到学位,占违纪学生的53.33%,这也是影响毕业率和授位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要有效降低违纪率和提高毕业率和授位率就必须针对这些学生的这些特点来开展教育引导和监管,强化教育的重点群体,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

3.4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学生社会实践不足。

我校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比较单一,设置与体育专业院校雷同,缺乏特色和重点,没有充分依靠农业院校学科优势办学,同时与当地政府之间缺乏有效交流,与社会联系不充分,没有充分利用资源,培养出的社会专业学生能力、素质特色不鲜明,就业面向以跨专业为主,这是资源浪费的一个表现。社会体育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不足造成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和对社会认识不足,在选择就业问题就存在一定的偏差。

3.5教师学历偏低,科研水平不高。

从学历结构上看,本科学历以上占56%,研究生学位的教师只有39%,没有博士,存在高学历少、低学历多的问题,这就造成一方面多数教师自身发展不平衡,教学能力较强,科研能力偏弱,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术团队和学术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少,层次不高。另一方面教师还没有完全从公共体育课教师向体育专业教师方向的角色真正转变,对研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理解主要局限于“职称晋升”,这不仅导致大多数教师学术水平上不去,而且还导致体育教师出现学术游离现象,无法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近亲繁殖状况也不利于该专业的长足发展。

4对策与建议

4.1 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生进校就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大二大三跟进监督和提高,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大学全过程。强化学风建设,完善奖励先进和鼓励后进学生的学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划拨专门资金,设立学院单项奖学金、学年进步最快奖、全勤奖、学生工作贡献奖等奖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积极主办各种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促进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对影响毕业率、授位率的外语、计算机过级率,体育系紧抓这一主要矛盾,每年采用强化组织学生学习,考前专门出资聘请外语教师、计算机教师给学生进行辅导等方法来加以克服,同时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对提高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的给予班一定物质和行政性奖励,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4.2 严格管理,增强学生组织纪律性。

社社会体育专业学生性格活跃、好胜也比较冲动,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特别是男生,所以违规违纪是影响他们毕业率和授位率的另一原因。因此,每年新生进校后的入学教育,体育系均应安排高年级中品学兼优的学生为新生介绍学习经验,使新生进校后及时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明确其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严格要求教师、班干部双考勤制度,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及班主任到课查巡制,考勤与成绩挂钩等,对缺勤学生及时批评教育,对缺勤达到规定学时的给予严肃处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意识。

4.3 充分利用农业院校学科资源优势,树立特色,培养出涉农体育的专业人才。

非体育专业、师范类高校体育专业办学,必须树立 “充分利用学科资源优势,培养出既有体育专业知识和能力,又有与之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型、复合型人才”的办学理念。四川农业大学是一所以生物科学为特色、农业科学为优势的农、理、工、经、管、医、文、教、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文理渗透、多学科互补,为发展涉农领域的体育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校体育学科必须依托四川农业大学的学科优势,形成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的体育学科的办学特色,探讨“农村体育”“生态体育”“体育教育教学”作为该专业的研究方向,满足适应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村体育事业、教育事业需要的高层次体育人才。有特色的专业必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4.4 优化师资结构,强化教学团队人员的培养

优化教学队伍的学源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积极支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不断提高教师素质,建成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保障的专业师资队伍。拟继续送培1-2名博士,2-3名硕士,要求送培老师在2015年前拿到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职称建设方面,拟增加教授1-2名,副教授2-3名;

引进人才建设,拟引进博士生1-2名,教授1名。同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形成集体优势,以提高体育系的科研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2]陈兴胜.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3]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7(5)

[4]石岩,舒宗礼.适应社会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体育学刊 2008(7)

[5]尹国昌,戴国清.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8(5)

[6]刘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复合型”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7]杨家坤,理工科高校体育专业办学现状与效果的比较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6(1)

作者简介:杨英(1971.5——)性别:女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研究生

职务:社会体育系主任

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工作单位:四川农业大学体育系

通讯地址:四川省雅安市四川农业大学艺体学院体育系

邮编:625014联系电话:***

上一篇:给雅安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下一篇:《逆用公式 巧妙解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