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对策分析论文

2022-05-01

摘要: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是我国学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我国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新生适应内容的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对策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对策分析论文 篇1:

浅谈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改善对策

摘 要:文章对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改善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析,从而详细的论述了我国大学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及改善对策。

关键词:大一新生 适应不良 改善对策

1 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具体表现

1.1 学习上的不适应

1.1.1 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

在学生们进入到大学之前,无论是中学还是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几乎都是由教师来统一安排的,而正是这种教师的全面的控制和安排也导致了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不具备主动性的,而进入大学后,大学教师不再会安排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因此,大一新生就会感到很茫然,他们不知道该看什么书,该学习哪些内容,同时由于大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也更有深度和广度,所以之前的学习方式可能也不再适用于大学阶段的学习了。

1.1.2 学习动力上的不足

在学生们经过了残酷的高考之后,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不再像高中那样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教师和家长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督促了,所以,大一新生就会很缺乏学习的动力。当然,也有很多同学在进入大学后也是有很强的学习动力的,但可能由于所选择的学习方法的错误导致他们并没有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可能就会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

1.2 生活上的不适应

(1)绝大部分的大一新生开始大学生活后,都是从一个生活多年的地方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因此要适应当地的饮食、天气和水土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并且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难免会产生思乡情绪,思念父母、亲人以及朋友,在这个新的环境独立的生活,不再像之前那样衣食住行都由家人来安排,自己去安排这一大堆事情,也会经常产生不安和忧虑的情绪;(2)不适应人际关系。大一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通常都是比较差的,这主要是由于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主,人际交往的能力都没有得到锻炼,同时大部分人又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家长过分的呵护,所以,他们往往都愿意以自我为中心,张显自己的个性。在大学里面的同学可能来自我国的四面八方,各地的生活习惯、处事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可能都有很大区别,很多学生就不能处理好同学关系以及寝室成员之间的关系,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也会影响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

1.3 心理上的不适应

(1)自卑感。在大一新生进入到大学校园后,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很多因素都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自卑的心理,比如说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可能都是学习的佼佼者,但大学是一个人才的聚集地,在大学的班级后他们的成绩不再优异的,甚至在班级上还可能出于落后的情况,可能就会产生自卑的心理,另外还有一部分同学可能因为经济条件或是家庭背景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2)空虚感。进入到大学校园后,很多学生都会认为大学可以不用再学习了,到了享受生活的时候了,并且也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督促,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因此,一天无所事事,就会感到无聊和空虚。

2 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改善对策

(1)为帮助学生顺利的度过适应期,应有针对性的进行主题教育。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大一新生的适应不良问题,高校的辅导员和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同时分析产生这些不良问题的原因,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直面大学校园中的各项挑战。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时,我们可以围绕“怎样才算有意义的上完大学”“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以及“毕业之后我们要做什么”等主题开展活动,可以请本专业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介绍,也可以请优秀的学长进行经验分享,通过开展这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帮助大一新生明确他们的方向,帮助他们尽快度过这段迷茫期,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的规划。

(2)培养大一新生的自我教育理念,激发他们的主动适应能力。教育的最高境界并不是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和管,而应是实现学生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因此,针对我们上述所分析的大一新生适应不良的种种问题,我们应从根上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反问自己身上存在哪些问题,激发他们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潜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适应大学生活的能力。我国当代的大学生都是在父母的过分呵护下长大的,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自理能力确实都存在一定的缺陷,要想适应新身份和新环境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我们应让学生明白这些问题,同时提高对自身的要求,而这就是学生们自我教育的过程。对于大一新生来说,他们应该敢于解剖自己,认真的分析自己身上的劣势和缺点,经常的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思维逻辑以及行为习惯,这样才能取得进步;而高校则应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健康的自我教育的环境,教师则应在教学的过程中灌输科学的自我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后,就有方向、有目的的对其进行暗示和启发,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3)引导学生对其大学生涯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并尽早进行生涯教育。所谓的生涯教育指的就是保证学生们在职业、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上都能够平衡的发展,培养学生们享有一个有意义、有价值并且有创造性的人生,从而发挥出大学教育的价值。尽早的进行生涯教育就能够帮助学生们尽快的明确对自身的定位,并且提升他们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刚一入学的大学生中,几乎所有人都没有系统的做过职业生涯的发展规划,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是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下的,他们不了解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也不确定自己的兴趣爱好,因此,他们就不会有充足的学习动力,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不高。因此,在大一新生进入到校园后,就应对其进行生涯教育活动,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认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方向,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中也逐步的完成社会化的过渡,提高自身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将来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打下牢固的基础。

3 结语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大一新生适应不良问题的改善对策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大学生活是人生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而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也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面对大一新生在刚入学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适应不良问题,我们应详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且制定出科学合理并且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帮助大一新生顺利的度过这段适应期,为今后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牛芳.大学新生适应不良与心理调适的对策探讨[J].科学·经济·社会,2012(1):42-45.

[2] 王洪斌,赵金梅.大一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研究[J].商业经济,2013(15):85-86,97.

[3] 张茜.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0(5):123-124.

作者:韩继莹 钱宝山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对策分析论文 篇2:

大学新生适应研究综述

摘 要: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是我国学者近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通过对我国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新生适应内容的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和教育对策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综述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愈演愈烈,大学生的数量和规模不断的扩大,大学新生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与紧迫。面对日益凸显的新生适应问题,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研究,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学者广泛关注的重要课题。现从大学新生适应的内涵、构成、测量工具、影响因素、教育对策以及不足方面进行综合描述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学新生适应问题提供借鉴,为高校新生适应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一、 大学新进学生适应的内涵意义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的定义,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完全适应生活发展的过程中抓住大学新生适应的意义。是一个大学新生适应所有的过程中一种特殊的适应。它指的是大学生心理状态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条件下,无论对自己有利或者有害,都可以客观地理解,从行动上积极调整,让自己的心态适应环境[1]。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新生适应定义。也有其他学者认为,大学新生适应主要指的是进入大学后,去体验生活的调整,学习和心理调整,完成社会化,协调各种城市发展,消除自卑心理的过程和阶段[2]。

二、大学新生适应的构成内容

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内容没有统一的结构系统。西方研究适应性比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他们的研究都集中在角色认知灵活性、适应性、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职业适应性的特定区域。我国开始研究后,2 o世纪8 o年代以来,国内有一些研究各种条件学生的心理适应。学者提出相关的五因素模型的大学新生适应的结构,包括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独立的生活环境和适应一般的识别和身心症状[3]。,一些学者认为简单的划分是不完美的,学生的心理认知、情绪状态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学校适应,所以有些学者把大学新生适应进一步分为生活环境适应,沟通适应,学习适应和情绪状态四个维度[4]。

三、大学新生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以往探究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体因素。大学新生的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都会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研究发现造成新生心理冲突的原因主要有角色难以转换所引起的适应不良、自我意识所引起的自我评价偏差等[5]。新生适应问题的原因还包括心理方面的不适应,认为新生行为和心理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和自我监督系统尚不完备,往往缺乏对自己能力和适应水平的客观认识,常表现出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等极端化自我效能感倾向[6]。

(二)家庭因素。家庭被认为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首先,家庭制度因素影响大学生适应形势。之前的研究表明,大学生适应形势与父母的教育水平、程度的亲戚,亲子关系,好或坏显著相关[7]。其次,父母的教育影响大学新生适应状况。发现即使离开家进入大学,原仍将影响个人适应家庭动力学。

(三)学校环境因素。研究表明那些感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关心,尊重,和良好的教学气氛活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的学生有良好的人际适应能力、情绪调整和适应的职业,和有较高的满意度。和学者提出了大学新生发现他们的社会支持水平和学校适应水平呈正相关。

(四)社会文化因素。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社会文化因素对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研究。对社会文化的适应具体包括社会习俗、地域文化观念、民族文化特点等方面的适应。另外,还有部分研究表明性别、生源地、是否为独生子女、有无住校经历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大学新生学校适应状况有显著影响。

四、 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对策

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是个体与环境互动不恰當的结果,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大学新生在内的不同系统环境。所以,针对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教育对策或干预措施。如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方面,有研究探索出六种实际操作模式,即课堂教学模式、活动教育模式、环境陶冶模式、榜样示范模式、角色扮演及问卷调查模式[8]。在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研究视角方面,有基于学校教育工作的视角,有基于从高中到大学的衔接的视角,还有的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重视社会工作的介入等等。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

从总的情况来看,我国目前针对大学新生适应这一问题有比较多的成果,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研究角度多种多样。但仍然存在不足,具体体现为:

第一,对大学新生适应的概念、结构,学者虽已从各个角度出发提出不同的见解,但是缺乏统一的认识,没有统一的界定。第二,研究工具各异,大都是自编问卷,专门针对新生适应性的测量量表仍比较少,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统一的测量工具和评价标准。第三,对大学新生适应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够全面,最近几年学者才开始借助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定性研究,但往往限于证实某一因素与新生适应性的相关,没有全面系统地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武汉工程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2014103)

参考文献:

[1]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2]裴学进.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调适方法[J].中国学校卫生,2006(2).

[3]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来看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

[4]陈君.《大学新生学校适应自评量表》的编制及信度和效度检验[J].咸宁医学院学报,2006,26(1).

[5]向群英,陈玉兰.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冲突及对策[J].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5).

[6]徐习军.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性障碍的疏导和调适[J].文史博览理论,2007(11):94-95.

[7]史莲萍,寇增强.大学生适应能力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校医,2005,19(4).

[8]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作者:余武明 代萍 姚雪 李薇 李潇博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对策分析论文 篇3:

新时期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综述

【摘 要】本文以适应性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适应性教育为研究内容,以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国内外关于新时期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别从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研究方法、内涵、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对策研究等方面总结研究的不足,论证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农林高校 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 研究

高校学生适应性教育是一项长期性、连续性、系统性工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高校低年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影响着学生在人生道路中的思想成长和个人发展,对学生的健康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基础作用,其适应性教育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保证,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益尝试,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研究意义

在理论意义方面,适应性教育研究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甚至包括医学等学科整合在一起,不断推动着适应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对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研究既能从理论层面将适应性教育理论向更深层次推进,发掘出适应性教育的子领域和子课题;又能在实践层面上提高适应性教育的实效性,细化其对策研究,从而深化和拓展适应性教育理论。

在现实意义方面,对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将思想认知转化为行为改变,尽快地适应自然环境、教育评价标准、学习方法与要求、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的变化,强化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其健康而全面的发展。对农林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有利于针对农林高校学生特点,帮助农林学子培养价值自信,明确职业目标,提高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最终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关于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学新生,研究主要涉及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和意义,在归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和研究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但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研究结论上存在较大差别。

(一)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的视角和切入点

不同学者基于不同视角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展开研究。多数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展开研究,如张哲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进行分析找出突出问题,其中包括适应性问题;杨宇结合大学新生自我同一性与学校适应性之间的关系研究适应性问题;叶进、权丽华将适应性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初步分析等。学者杨艳玲、淘沙、安桂玲等站在心理学视角,从大学新生学习适应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大学新生适应期的心理引导以及社会支持与大学生入学适应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学者冯廷勇、刘伟清、罗继岩等将适应性教育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问题开展研究。而胡宝倩则从医学角度对高校新生自我和谐与适应性的现状即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在社会学视角方面,学者万艳玲将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融入适应性教育的研究中,为适应性教育赋予了新的内容。此外,有的学者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如周毅仁将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重点集中在角色的转换,许晓菁将适应性问题作为一种综合症进行分析和治疗等。

不同学者对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切入点各有侧重。学者张伟强、王维杰等将人际关系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徐小军、杨艳玲等将学习适应性作为研究的重点;淘沙、段兴利、孙歆然等从入学教育出发,通过结合生命全程发展观和社会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展开研究。此外,更多学者是从生活、心理以及环境等多方面展开研究。

(二)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研究方法

多数学者在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上采用理论性思辨研究的方法,也有少数学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如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数学模型予以分析,发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就对策进行实证检验。还有的学者从国外的适应性教育出发,采取比较研究方法,给予我国适应性教育提供丰富的经验。如吴慧平介绍了英国的适应性教育理念和实践;贾积有、马小强通过与国际著名教育技术专家金书柯教授对话,撰写了关于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系统研究前沿的文章;乔林借鉴美国新生住宿学院的经验,提出了以寝室为载体开展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启示。

(三)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

有的学者直接阐述适应性教育的内涵,有的学者从适应性的内涵和内容出发,讨论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和内容。对于适应性的内涵,淘沙提出,适应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关系的反映,是不断适应环境要求的过程;郑日昌认为适应性是人的行为积极地反作用于周围环境从而获得心理平衡的能力;而车文博认为适应性的实质是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和文化经济因素中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实现相应的变化的能力。对适应性教育的内涵,罗继岩、刘伟清均认为适应性教育是教会个体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生存发展的能力;吴慧平认为适应性教育是学校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能力、性格和兴趣所提供的合理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张秀秋则在适应性教育中增加了毕业求职适应内容。

对于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多数学者从适应性的内容出发来认定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适应、人际交往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适应、教学管理适应等。如段兴利等将新生适应的内容分为自然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以及心理环境五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刘伟清对适应性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自我意识教育与环境意识教育的划分与诠释;王勇、黄瑜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将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分为学习引导教育、心理辅导教育、挫折教育、纪律观念教育、职业生涯教育、集体观念和党员意识教育、个性化教育、校风校史教育、生活与人格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十类。

(四)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意义

广大学者对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意义的问题上观点一致,均肯定并明确了适应性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适应性教育是新生适应新环境、健康成长和成才、对新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弥补素质教育的需要。如王晓董认为适应性教育能够引导新生实现人生发展阶段和学习方法的转换,帮助学生确立人生奋斗目标,有助于今后的学习生活,同时,认为是贯彻和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的重要课题。

(五)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对于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学者将此问题转移到研究大学新生不适应性的具体体现上,如心理上的不适应、学习上的不适应、人际交往上的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学者吴颖梅将大学生新生的不适应概括为学习目标不明确、社会适应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弱,以及对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评价不够全面等内容,将现象和原因进行了一并说明。仅有少数学者针对适应性教育本身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如韩金明认为我国当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实用性和理论性四方面的问题。姜宇、曲云进认为我国目前的入学教育存在内涵把握不准、目标错误、教育主体单一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生新生适应性教育。

鉴于学者将适应性教育问题的重点转移在适应性的问题上,因此,多数学者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对原因仅做出了概况的说理,仅有少数学者深入分析大学新生适应性不良的原因。许晓菁认为导致新生不适应的原因有学习兴趣的丧失、学习目标的困惑、自我克制力的缺失、特定群体中优越感的失落以及对家庭及老师的依赖感的丧失等五个原因;马志国认为这是生活变化、年龄特征、教育失误以及自我认知失调四个方面原因导致的;段兴利、叶进、权丽华将大学生新生适应性不良的问题归结为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心理影响。

(六)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研究

对于如何展开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有的学者分别从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提出具体的对策。更多学者综合多个角度,全面提出概括化或具体化的对策。在概括化对策方面,万艳玲从创设育人环境、循序渐进、及时引导、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效等角度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对策;刘伟清从创造实践活动、组织环境模拟实验、提高教育的全面性、重视挫折感教育等方面提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对策。在具体化对策方面,王晓莹提出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和学长的作用,以及举办教育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发挥学生组织的积极作用等方法。

三、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界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的必要性有比较统一的认识,但存在几点不足:一是有关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涵和内容的理论研究尚显浅,有待于深入研究。二是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在学科上的定位需要进一步厘清,把适应性教育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有利于明晰适应性教育的学科属性,有利于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与其他相关学科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合力体系。三是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尚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发现问题并解析其原因,提出针对性对策。四是高校低年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对象仅局限在大学新生,忽视了由新生向老生过渡的二年级学生面临相同的和不同的适应性问题,缺乏对低年级学生适应性问题的统一认识。五是缺乏针对适应性问题突出的农林高校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段兴利,权丽华,洪涛.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

[2] 段兴利,叶进,权丽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04).

[3] 刘伟清.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基础——适应性教育[J].江苏高教,2001(02).

[4] 罗继岩.关于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5] 杨艳玲.大学生新生学习适应对自我概念的影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

[6] 张秀秋,单常艳.我国大学生学校适应性研究现状述评[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01).

[7] 周毅仁.角色的转换——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5(03).

[8] 林细妹.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9] 郭钟泽.农林高校毕业生职业价值观实证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作者:李洁

上一篇: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论文下一篇:基于优质护理服务的妇产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