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教育心理学

2024-05-02

1职业教育心理学(共6篇)

篇1:1职业教育心理学

《 幼儿教育心理学 》理 论 课 教 案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幼儿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学目的:

1、明确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任务及研究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研究对象、原则。难点处理方法:启发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授课时数:2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关于本课程:

课程名称:《幼儿教育学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教师的一门必修课程和 主干课程之一,使学习者能应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探讨,解决幼儿教育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课程宗旨:在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实用策略,帮助整合各种理论与经验,掌握 在真实教学情景中做出明智教育决策的能力,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课程必要性:幼儿的学习与教学虽然与中小学生有共同性,但还有其特殊性,不仅 在幼儿学习的规律、特征和水平方面与中小学生有所不同,而且在教师教学方法与策略上也存在着差异。这些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独有的重点探讨的问题。

案例:四位实习老师日记;张老师的困惑:略

作为幼儿教师,或许和案例中的张老师有着相似的困惑。要科学地分析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和研究幼儿教育心理学。

教学要求:1.上课手机调至无声。2.有问题随时举手提问。3.请假需做出特别说 明。4.保留点名权利(随堂作业)。三次无故缺席者不得参加考试。

考 核:1.基本要求:认真的态度,广泛阅读、积极参与、深度思考。2.过程 重于结果3.形式:中期作业参与课堂讨论30%考试70%)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是什么?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实质及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构成怎样?为了更科学、准确地界定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我们首先应对教育及幼儿教育有所了解。

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幼儿?

想一想:你所理解的幼儿是指哪一年龄段?(0-

3、3-6?)有些什么特点? 提 示:幼儿一般指的是3—

6、7岁的儿童。这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叫做幼儿期。又因为这是儿童进入正是学校之前的时期,所以叫做学前期。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其发展特点:略。

二、什么是教育?

想一想:日常生活中哪些是你所理解的“教育”现象?:略

启示:1.实施教育的个体、目的、方式是多样的;教育的施受者之间具有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

(一)“教育”的词源学考察

1、甲骨文含义。

在“教”字的意思:左边上部“爻“代表经典的内容”,下边“子”是孩子,右边上部“卜”代表棍棒,惩罚和约束孩子不良行为,右边下是“手”,即成人手持器械,督促孩子学习经典的内容 ; “学”字的意思:孩子在一所房子里学习有关的知识。育:象形文字中“育”的左边是女字,右边是一个倒立的孩子。也表示“妇女生育孩子”,这里也有产出、引出的意思 :子形倒立,是孩子未生出时的状态。

2、西方的词源含义。在古希腊语中,“教育”一词与“教仆”有关,教仆是陪护奴隶主子弟上下学的奴隶的专称。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起源于拉丁文有 “引出”,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启示:◆中西词源学上“教育”的涵义均可包括引出、觉醒、内在的成长之意

◆将“教育”理解为一种文化或外塑(“化性起伪”)活动,也可在词源学上找到一定的依据,教育始终不能排斥来自外部的影响

◆即便是外塑,也可与觉醒、内发等意共存

3、古今中外对“教育”的解读:

孟子、孔子、鲁迅、陶行知、卢梭、裴斯泰洛齐、杜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统计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1976)中的定义等。

(二)教育的含义:

广义:教育是造就、培养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狭义:则主要是指学校情境中的教育。

Eg:①你父亲教你怎样做人。②看了这场电影对你有什么意义。③家长教孩子背儿歌、理发师带徒弟、教师教幼儿这三种活动属于那种教育?为什么?

(三)教育的实质:

1、教育以满足社会存在与发展、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得需要为根本职能

2、教育是经验传递系统

3、教育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系统

教育的本质:“3个人”(教育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育”)人 教育 人 “3个人” 成人 人 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 教师 学生 体现做人的人 家长 子女 使他懂得有尊严的人

案例:这样的“问题学生”: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上小学时的一个故事。思考: 结合案例说明教育实质是什么?

三、学校教育的分类:大学 中学 小学 幼儿园教育等等

1、幼儿教育:幼儿园教育∕非幼儿园教育 案例:诺贝尔奖得主与幼儿园教育P3-4 幼儿教育即以幼儿为对象的教育,包括幼儿园教育与非幼儿园教育(如家庭教育、各种传播媒介的教育等)。

2、幼儿教育的最典型的形式——幼儿园教育 案例分析:略

幼儿园教育是在幼儿园情境中传递各种经验、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系统,也是幼儿教育的一种典型形式。它主要由幼儿园来承担,由专职幼教工作者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各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3、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幼儿园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教师 主导 幼儿 反馈 教师

案例:略

四、什么是心理学 心:心思、思想、感情

理:规则、规律(本意雕琢玉石。物质本身的次序、层次、纹路。如心理、肌理、条理、事理等)

心理学:Psychology=psyche(灵魂)+logos(科学)心理学:研究人的心里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心里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人的心理现象(心理活动)

3、心理现象包括的内容:

<1>心理过程(共性):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知、记、思、想)、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注:注意伴随整个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个性差异):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

①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②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如有的人观察细致入微,有的人想象力奇特,有的人擅长语言表达,有的人音乐上显露才华;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缓慢,有的人暴躁,有的人温柔;有的人朴实肯干,有的人懒散拖拉,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斤斤计较等等。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心理活动的具体结构图示:

4、心理学的分类(把它形象的比喻成一棵大树)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一)比较心理学: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的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① 动物与人比较心理学 ②动物之间比较心理学

(二)年龄及发展心理学:①婴儿、幼儿(婴幼儿)心理学 ②儿童心理学 ③青年心理学 ④成年心理学 ⑤老年心理学 等等

C应用心理学:包括了心理学的诸多分支领域,它以实践应用为主要目的,研究如何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

① 教育心理学 ② 工业心理学 ③ 医学心理学 ④ 护理心理学 ⑤ 司法心理学 ⑥ 艺术心理学 ⑦ 体育心理学 ⑧ 军事、商业心理学等

五、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想一想:在学习这门课程之前,你对幼儿的心理发展及幼儿教育有哪些了解或者困惑?期望从本书中获得哪些知识?

案例:小小资料角; 百宝车。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为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有意识地创设了帮助幼儿探索与发现的学习环境,有效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潜能。这正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一)涵义:幼儿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发展与变化的规律以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一门科学。侧重三个方面:

1、作为一门学科,研究是幼儿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属于心理学的分支,但不同 于幼儿心理学

2、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系统中的幼儿的心理发展,这种发展肯定无法 摆脱教育的影响。

3、从实践角度说,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可直接指导幼儿教育工作者改善教育行为

(二)研究对象:

1、研究幼儿(3——

6、7岁)心理的形成规律

Eg:幼儿通过哪几个阶段来形成符合要求的规范行为?影响该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幼儿从事某种学习活动的动机有什么特点?揭示幼儿心理形成的内在规律,可以为幼儿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2、研究如何应用规律

Eg:依据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幼儿教育中怎样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怎样组织、设计教学内容来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适合幼儿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有哪些?这些问题都是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总之,研究幼儿在教育情境下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依据幼儿在教育情境下心理发展变化规律,采取恰当措施,促进心理进一步发展;幼儿教育过程中学习与教育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

(三)研究任务

幼儿教育心理学既是一门心理学科,又是一门教育学科,它的产生源于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各自发展、整合的需要。幼儿教育心理学应以这种发展需要为根本任务,即以促进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与整合为根本任务。具体讲,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有:

第一,揭示幼儿教育系统中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及条件,即心理规律,从而使心理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得以向纵深发展。本学科不仅要揭示有关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问题和一般规律,Eg:心理发展与遗传、环境、教育的关系,而且还要研究不同心理现象所包含的各种特殊、具体的规律,如认知能力形成规律、美感形成规律等。这些不同经验的获得过程及其条件是不同的,应分别加以研究。

第二,研究如何应用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去设计教育与教学活动,以提高教育效能、加速幼儿健康成长的心理学原则。

Eg:鉴于形象记忆在整个幼儿阶段占据主要地位这一特点,幼儿教师往往会利用实物、图片、故事、游戏等形式来帮助幼儿识记词汇语句;

Eg:针对幼儿阶段攻击性行为比较多的特点,幼儿教师往往会通过榜样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强化等方式矫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虽然教育学科始终关注幼儿教育的优化问题,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任务则在于揭示应用于幼儿教育实践中所需的心理学原则,解决幼儿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即本书的知识体系)(教学内容)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是依据其研究对象而确定的,就其学科内容体系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导论 主要探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研究方法,论述幼儿教师应扮演的多种角色及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分析幼儿教师如何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与幼儿建立起积极的互动关系。

(二)幼儿心理发展与学习主要内容包括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及影响因素,有关学习的各种基本理论及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三)幼儿心理形成规律与教育 主要内容包括幼儿活动的动机规律及其培养与激发,幼儿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与体育,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规律与智育,幼儿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与德育,幼儿美感的形成规律与美育,以及幼儿活动的迁移规律及教学应用。

(四)幼儿的心理健康及维护 主要内容包括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及促进心理健康的措施和方法,以及幼儿常见心理问题的鉴别与矫治等。

(五)幼儿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

课堂小结:本节主要介绍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与任务,了解了教育及幼儿教育的实质及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构成,为我们学习下面的内容打一个基础。

作业布置: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含义?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有哪些?

4、写一份有关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计划 附:学习期间应该经常阅读的杂志: 北京 学前教育 杭州 幼儿教育 ; 南京 早期教育;

长沙 学前教育研究; 上海 启蒙 广州 教育导刊(幼教版)等。

《 幼儿心理学 》理 论 课 教 案

第二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教学目的: 理解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难点处理方法:启发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复习提问:

1、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有哪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提问。由回答可知幼儿教育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原理探索幼儿教育规律的一门

心理学的应用科学。是以促进心理科学和教育科学在幼儿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与整合为根本任务,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重要的作用。

讲授新课: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案例:一个幼儿教师对教室精心的布置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

(一)理论作用

1、有助于了解、解释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前因后果。

2、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规律

3、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

4、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幼儿观和教育观。

(二)实践作用

1、指导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

幼儿教育心理学所揭示的幼儿心理发展的各种规律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可操作、可实施的具体方案。帮助幼儿教师理解幼儿的学习过程、学习特点以及科学的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并促进幼儿学习,实施有效教学。

EG:老师采用行为矫正中的代币制来强化儿童的良好行为P7。

2、了解世界幼教、把握我国幼教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如火如荼,一方面,国外幼儿教育理论与模式纷纷被引进我国,许多理论都涉及幼儿学习与指导,至于它们的科学性、有效性,特别是对我 8 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的适用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鉴别;另一方面,在新时期,我国幼儿在学习与教育上表现出很多新问题、新现象、新特征,这也需要我们建立适合时代发展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以指导广大幼儿园教师正确认识当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掌握适宜、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总之,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建设非常重要,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建立必然为科学的幼儿教育,特别是为幼儿教师开展科学、适宜、有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基础与实践指导。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想一想: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学?

有些人认为,小孩子爱唱歌跳舞,喜欢漂亮的人,当幼儿教师,只要会唱会跳,长得漂亮就可以了?

要做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仅仅能唱会跳,能弹会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了解孩子的基本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会观察和了解幼儿、会通过不同的方式与他们交往、会设计和安排学习环境、会按照不同孩子的水平和特点来指导他们以多种方式来学习。

(一)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人们所具有的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多种多样的,世界观不同,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也会千差万别。

Eg:在有关儿童身心发展的问题上,一直存在遗传与环境、先天与后天、内因与外因、教育与发展等方面的争论等。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为正确处理幼儿及教育中的各种问题,加强自身修养和自我教育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

(二)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1、优化教学结构, 更新课堂教学模式。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教育意识的提高,儿童早期的智力开发和教育培训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作为幼教工作者,积极学习和利用各种有关幼儿心理形成和发展规律,可以科学地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合理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各种“教育措施与手段来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2、针对幼儿心理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可使每个幼儿的身心都得到充分而和谐的发展。这样就可以避免幼儿教育的盲目性,减少幼儿教育的失误,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

Eg:消防安全主题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社会性发展要求,确定各年龄段的具体目标,小班为认识消防车、消防员,知道火警电话119。中班为:了解消防车上云梯、水枪的用处,学习简单的自救方法。大班为:学会看安全通道标志,学习正确的逃生方法。具体适宜的目标使主题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确定目标,把握重难点。

3、将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引人到常规的教学活动中。不仅可以调到幼儿学习的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让儿童实现认知共享,能力互补,进而促进儿童对知识的全面掌握。还可以深刻体验到团队意识、集体责任、友谊关爱等,与传统的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改善幼儿教育教学的质量。而这些成效的取得,都离不开幼教工作者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学习与借鉴。

(三)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1、挑战和机遇:

●人们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和教育日益关注和重视。

●过去老师要通研教材,因为老师们存在教错的现象,今天老师们缺少的是教育教学的方法、策略和艺术;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知识、新技能层出入穷,获取一劳永逸知识的 时代已成为过去。

2、对幼师的要求:

理论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专家型和研究型的幼儿教师。

3、达到要求的途径:

(1)幼师应掌握相关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并能将理论转化到工作实践中去。Eg:在规划教学环境是时,应考虑到友谊、同伴压力及社会攻击等因素。教学是复杂,它需要教师有能力分析快速的教学变化,与儿童互动,并能迅速应付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难题。成功的教学不仅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学习与教学理论、动机以及课堂管理,还要知道如何评价儿童的学习。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水平,端正教育观念,科学指导实际教学,最终可以成长为专家教师。加涅提出“人人皆为理论家” 的观点,强调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2、主动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心理品质进行反思、矫正或改进、完善,全面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3、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专业成长。

目前,对于工作在一线上的幼儿园教师来说,每天必须花大量的时间投入 日常教学、生活管理、环境创设、活动开展等,几乎没有为研究留下多余的时间,很多老师都觉得“搞教育科研是专家们做的事情”,“即使要我们搞,不知道搞什么,也不知该怎么搞?”。因而,教师应走进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案例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及对教材的把握、驾驭课堂的能力,推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讨论:阅读文章《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李仁甫(成才导报),2002年1月15日。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度过几年职校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课堂小结:

本节主要讨论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意义,对此作了一个整体介绍。幼儿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的效能,最终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师至深的素质,促进至深的专业成长。

作业布置:

1、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2、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意义?

《 幼儿教育心理学 》理 论 课 教 案 第三节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

教学目的:掌握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研究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难点处理方法:启发式讲授、讨论、案例分析

复习提问: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说:工匠想要把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他的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很重要。对于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是一样,想要能事半功倍,研究的准则和方法很重要。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首先必须掌握研究该学科所遵循的科学原则和方法。

讲授新课:

一、研究原则

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是指幼教工作者在进行幼儿教育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又是对人们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事实,按照心理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并给予科学、合理的解释,反对主观臆断,妄自论断。它是科研工作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Eg:有关幼儿心理实验研究。略。

2、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把人的心理活动看做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过程的研究原则,它表明在对个体进行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应取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加以分析。

Eg:19世纪末,美国西部有个坏孩子,他把石头扔向邻居的窗户,把死兔装进桶里放到学校的火炉里烧烤,弄得到处臭气熏天。9岁那年,他父亲娶了继母,父亲对继母说:“你要注意着孩子,他在我们这里最坏,让我防不胜防,头痛死了。”继母好奇地走进孩子,对孩子进行了全面了解后,对丈夫说:“你错了,亲爱的,他不是最 12 坏的孩子,而是最聪明的孩子,只是我们还没有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罢了。”继母很欣赏这个孩子,在她的正确引导下,孩子很

走上了正路,后来成为美国著名的企业家和思想家,他说是戴尔.卡耐基。

想一想:怎样理解“坏孩子”“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发?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参与教育实践,在实践中促进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正确性。

第一、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在劳动中产生的,人的思维、意识能力也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

Eg:小孩没有现实的生活,其思维能力不会形成,如在印度狼窝中发现的“狼孩”。第二、人的心理随实践发展而变化。自然界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是用进废退。Eg:几何学是生产于丈量土地的实际需要。

第三、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复杂性,人的认识的难免发生偏差,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成果的真理性。

4、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原则是指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应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全面衡量和评价幼儿心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Eg;聚合交叉研究

5、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研究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宗旨,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课题,使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达到和谐统一,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他们造成不良影响。

注意:科学研究研究不能有悖于伦理和教育原则;应尊重婴幼儿的权利,不强迫他们从事其不愿做的事情;研究活动应尽量保证学前教育机构正常的教育活动,尽可能地将研究活动和托幼机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

Eg:某省卫视《快乐大本营》节目举办庆“六一”专场晚会,Eg: 罗森塔尔效应,比喻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不同,对他们施加的方法不同,学生受到的影响也不一样。

二、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在生活中我们可能对幼儿教育心理提出各种问题,如幼儿园小朋友的心理健康状况怎样?有哪些行为问题?怎样对个别行为问题突出的幼儿进行干预?游戏对幼儿的情绪有何影响?如果希望得到答案,就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在总体上,常用的方法包括:

(一)观察法:

Eg:美国有一家玩具工厂,问了选择出一个畅销的玩具娃娃品种,就使用了观察法来帮助他们决策。他们先设计出10种玩具娃娃,放在一间屋子里,请来小孩作决策。每次放入一个小孩,让她玩“娃娃”,在无拘束的气氛下看这个小孩喜欢的是哪种玩具。为了求真,这一切都是在不受他人干涉的情况下进行的。关了门,通过录像作观察,如此经过三百个孩子作调查,然后决定出生产何种样式的玩具娃娃。

思考: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观察的?

任务:对比日常观察行为和托马斯的观察,回答:1.教育意义上的观察和日常观察有何不同? 2.什么是观察法? 3.观察法的特征是什么?

1、含义:P11。指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如监视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研究对象的言语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们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资料,包括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和相关的数据。

2、特征:

目的性:观察是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的。能把握观察的重点、内容、形式和方法。

客观性:所得资料是在自然状态下,对观察对象不进行任何控制和干预,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中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所作的真实详细的记录或客观描述。

能动性:是研究者根据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因此具有能动性。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既要按照原计划进行,如预定的提纲和程序、时间、空间、顺序、过程、对象、仪器、记录方法与表格,又要视情况的变化作出若干修正,体现出观察者的主观能动。

3、适用范围:广泛。

自主学习:观察法的作用、局限性、类型有哪些?

4、优缺点:

优点:自然、客观、简便易行、生动真实。

缺点:观察者只能消极被动地期待某种心理现象的出现,结果只能说明“是什么”,而难以解释“为什么”。观察记录易受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代表性不够高。

5、类型:时间上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范围上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规模上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6、几种常见的观察方法: ① 轶事记录:

定义:是指选取一件简短的个别事件进行完整的记录。特点:运用普遍,一事一记,无需编制观察记录表格。

作用:有助于了解儿童个性特点,探讨影响儿童发展因素,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干预。要求:及时、准确、具体。

Eg:幼儿玩玩具—是单独玩/合群玩—(可反映出)性格(孤僻还是开朗、合群)优点:简便易行,方便灵活。

缺点:主观倾向;回忆的内容与事实可能会有出入(是事后追记)。②时间取样

定义:是指依据观察的目的,对幼儿在一定时间内的某种行为发生的频率进行观察与记录。

特点:在特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观察。

案例:帕顿20世纪20年代中期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在游戏中的社会参与程度的研究。略。

适用范围:较广,适用于经常发生的行为和外显的宜于观测的行为,如儿童遵守纪律情况、儿童分享行为、儿童依赖行为、师生交往活动类型等。

实施要求:作好准备工作,确定观察的内容、时间段(具代表性的时间的长度、间隔)、指标(行为出现的频率与持续时间等)、行为(类型和操作定义);制定观察记录表格等。

优点:客观性。

缺点:不易观测不常出现的行为及内在行为。如儿童的同情心、成功、失败等。不能保留行为的具体内容;观察内容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揭示行为。

③事件取样 定义:是指对要考察的特定的行为、事件进行观察记录。如观察幼儿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言语的、体态的)、交往持续的时间、交往的对象、交往发生的场景、交往的后果等有关资料加以观察记录。

特点:不受时间的限制(即等待所选定的行为出现时才做记录,)。

时间取样与事件取样的异同:都是以幼儿的某种行为为观察对象,但时间取样关注的是某一行为在规定的时间间隔内出现的频率,必须严格遵守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在规定的时间段里进行观察记录;而事件取样则不受时间的限制,只关心某一特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在自然情境中一旦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出现,便立即进行观察记录。注重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征和全过程,如行为如何发生、变化,结果如何等问题;而时间取样法则注重在规定时段中预定的行为呈现与否、呈现的频率以及持续的时间;

记录方法:既可采用时间取样法的行为分类系统,也可将这种分类系统与实况详录法的描述性记录结合起来使用。

实施准备:首先确定要观察的类型,如儿童的争执、友好行为等;然后进行分类,设计行为观察记录表;最后到观察现场,守株待兔式地等候所选行为或事件的发生。

案例:道20世纪30年代初进行的一项有关学前儿童争执行为的研究。经三个多月,58小时的观察,共记录了争执事件200例。略。

优点:自然情境中观察,研究范围广;分析行为事件的因果关系;目标明确,资料集中,整体化程度较高。

缺点:易忽略行为事件发生的情境与背景。④核查表

定义:即事先设计好的简便易行的记录表单,观察者观察到相应的行为时,就在相应的栏目中做记号。又称行为检核法或清单法。

案例:幼儿相互影响的核查表P13.优点:快速便捷,操作简单,具诊断、测量的功能。

实施准备:事先应制定观察表格,即观察清单。观察可在一定的场合、规定的时间段内进行。在观察实施中给予某些特定的指导语,要求儿童完成某项任务,以观察儿童的反应。

案例:观察了解儿童对物体的基本形状和数概念的理解。略。适用范围:较广。优点:操作简便、易行、灵活。可综合,可比较,可作量化处理。缺点:只判断行为呈现与否,不提供行为产生的详细情况和背景资料。⑦日记法或传记法:将观察所得的材料按时间顺序记录下来。是观察法变式。

7、观察法的作用

(1)有助于教师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和客观地评价幼儿。(2)有助于教师确定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教学计划。

8、观察的程序:

1、对观察结果的记录、描述。

2、对观察结果的解释。

9、有效观察的条件

“外门看热闹,内门看门道”。进行观察设计的步骤:(1)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确定目的和对象、制定计、准备工具等)①确定观察内容。如研究游戏对幼儿规则遵守的影响,就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幼儿园、幼儿的年龄、家庭背景、要观察哪些行为和现象。

②选择观察策略。如参与、非参与;取样、行为核查表等。随科技的发展,现在可用单向玻璃、摄像技术等先进的观察手段。

③制定观察记录表。

(2)做好观察记录(描述性的文字、数字、等级记录、视听设备等)详尽、客观的记录6个方面的内容:略。

总之,记录准确、详细。语言具体、清楚、实在;不仅要记录幼儿行为本身,而且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和环境条件。可以辅以小录音机、摄像机,但要注意勿引起幼儿的紧张与好奇,也可以利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进行记录。

(3)消除观察误差。

(二)作品分析法

作品:幼儿在自己的亲身活动中产生的多种不同形式的结果。反映幼儿对外部环境的积极探索与思考,体现了幼儿的感知与运动协调能力,也反映出幼儿的内在情感与思维活动。因此,幼儿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真实的证据,使我们能够从中获得更为深层的、内在的丰富信息。

幼儿教师如何根据儿童的作品来了解其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呢?、作品分析法含义:是指通过对儿童的活动作品,如绘画、日记、积木造型、玩具拼装、泥塑、手工或其他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以了解、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 状况与特点的一种方法。.作品分析法作用

第一、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

通过分析积木摆放与造型或者泥塑作品,了解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及其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通过绘画,了解其情绪、情感、创造力、认知能力(如观察力、想象力等)、审美能力、社会态度、社会交往、性格脾气、身体状况特点等。

Eg:P14图1-1 是不同年龄的幼儿绘画作品,为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了直观、直接的证据。从中看出,幼儿的绘画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提高。

Eg:小班幼儿美术作品分析。略

因此,儿童的绘画往往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无限情趣、稚拙可爱及其身心发展的特点。

想一想:如果你发现幼儿的作品似乎没有明显的进步,甚至还有些退步,那你会怎样解释这种现象?你是否可以采取某种方法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

第二、可制定相应的改善或干预方案,以提高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或矫正幼儿的身心疾患。

幼儿常把生活中遇到的愉快或不愉快的事情通过绘画表现出来。幼儿绘画不仅是幼儿之间沟通的第二语言,也是老师和家长了解他们的第二语言。幼儿的生理原因及周围生活环境是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原因。通过分析其作品,可以从中获取准确的信息,对其心理创伤进行诊断,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治方案。

Eg:一个孤独的边缘儿童的分析。略

所以说,画面可以诠释幼儿的心理状态。通过绘画能深入了解、发现儿童,及时纠正幼儿有偏差的心理,解决幼儿情绪问题。更有效地促进儿童发展 .作品分析过程中的幼儿参与

虽然作品分析主要是由研究者或者幼师来完成的,但为避免对幼儿进行活动的初始动机、活动进程中的真实感受等内在的心理状况作表面的分析,或只从成人的角度进行技术层面上的评价,因而应鼓励幼儿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参与到作品评价活动中来,将有助于更准确地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与感受。

Eg:P15图1 一2 中的例子就证明了这一点。

上述表明,仅以绘画技巧的改善来评价幼儿的发展还是不充分的,应该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而幼儿的参与无疑可以给我们提供更为真实的信息。这也恰恰回答了 章首案例中张老师的困惑之一,学生表面上的退步或许不是真正的退步,其背后的身心变化与发展进程需要幼儿教师的深人观察与深刻分析。

课堂小结:本章主要了解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点时应必须掌握的科学原则和方法。幼儿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是指幼教工作者在进行幼儿教育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既是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的具体运用,又是对人们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积累的经验的总结和高度概括。研究幼儿心理的常用的多种方法,各种方法彼此重叠、交叉,在研究时,往往以一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布置作业:

一、问答题:

1、观察法有何作用?有效观察的条件有哪些?

2、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研究方法有哪些?

4.幼儿教师怎样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对幼儿进行观察,并记录所观察、搜集的资料?试以“幼的交往行为”为主题,练习使用几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5.请以本章图l 一l 中的三幅绘画作品为例,分析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名词解释:

1、观察法

2、作品分析法

篇2:1职业教育心理学

1幻1扉页

幻2《职业心理学》课程简介

本课程属于应用心理学科,主要介绍职业心理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包括职业意识与职业价值观、职业素质结构的分析、职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心理选拔和心理测验的使用、职业选择的策略和面试的技巧、职业目标的确立和职业生涯发展计划的制定,以及如何进行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咨询的方法等。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可以有助于他们在步入社会以后,能适应市场的竞争,经过求职、转岗、再求职,不断追求与探索,最终达到人——职的最佳匹配,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获得自我实现。

幻3参考书

(一)《职业实践的方向》:丹尼尔˙尼尔森、菲利浦˙希克斯著,McGraw—Hill有限公司,1981年。

本书对如何制定职业计划、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以及掌握求职应聘的技巧进行了详尽的介绍,然以西方社会的职业生活为背景,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幻4参考书

(二)《择业指导概论》:朱启臻等编著,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89年7月。

本书介绍了职业选择和职业流动方面的有关问题,包括一般原则和基本方法,以及应当注意某些问题。

幻5参考书

(三)《青年职业指导》:缪克成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本书介绍了青年人的职业指导与职业选择方面应当了解和掌握的一些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

幻6参考书

(四)《中学的职业指导》:金一鸣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

本书虽然主要介绍中学的职业指导,但是它所介绍的职业指导理论和职业选择决策方面的知识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幻7参考书

(五)《职业分类介绍》:张树桂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年9月。

本书详细介绍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各类职业对从事者的素质要求。此外,本书后附有三个非标准化的自评量表,可以用来测量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性格。

职业心理与职业素质

幻81、教学目标

学生能了解评价社会职业的主要标准及某些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2、重点难点

(1)职业评价的一般标准

(2)职业素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

(3)职业素质的发展性与可变性特点

幻9职业意识与职业价值观

1、职业意识

(1)职业意识的涵义

(2)职业意识的形成2、职业价值观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2)职业评价的一般标准

①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

②职业的收入和福利条件

③职业的个人条件适应性

④职业对发挥个人才能的可能性

⑤职业的工作条件和劳动强度

⑥职业岗位的人际关系类型

⑦职业的地域因素

⑧职业的社会需求

幻10职业素质与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

1、职业素质

(1)职业素质的涵义

(2)职业素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

(3)职业素质具有发展性和可变性的特点

2、几种主要职业岗位所需的心理素质

幻11从事教师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人格特征

(1)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2)对学生充满热情和同情心

(3)理解和体谅学生

(4)办事公开、公正

(5)有耐心,不发脾气

(6)善于鼓励学生

(7)有幽默感

(8)教学方法好

2、职业能力

(1)思维能力

(2)口头言语表达能力

(3)组织和管理能力

(4)观察能力

(5)记忆能力

(6)想象力和创造力

(7)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

幻12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对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强烈的爱好和浓厚的兴趣;

2、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3、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好奇心;

4、善于独立思考和发现问题,具有勇于探索的精神;

5、具有百折不饶的坚韧性格和忘我的工作热情;

6、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7、应掌握一种或多种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或翻译专业 外文书刊;

8、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能清晰准确地进行口头的 学术交流;

9、自然科学研究人员还应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精 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幻13从事公务员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语言文字能力

2、数理知识

3、逻辑思维能力

4、行政决策能力

5、人际交往能力

幻14从事企业管理工作所需的心理素质

1、政策水平

2、决策能力

3、用人授权能力

4、组织能力

5、分析综合能力

6、创新能力

7、口头表达能力

8、协调能力

9、应变能力

篇3:1职业教育心理学

关键词: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课堂教学是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是, 高职院校实行的是“2+1”模式, 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时间短, 不可能用大量的学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而传统的纯理论传授型教学模式, 侧重于知识的传授, 学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 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学生所学的知识往往不能内化为心理素质、不能外化为行为习惯, 更不能引发思考、开发潜能。所以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实践, 积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最大程度的优化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淮北职业技术学院经过摸索和实践, 探索出了一种适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2+1”教学模式。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研究

(一) 理论基础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确立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主张, 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 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研究人类美德和力量, 以挖掘人本身的积极品质和内在潜能为导向, 激发自身存在的优势, 发挥个体的积极力量, 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理解, 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 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 但是, 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 教学目标

在这两种理论背景下,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应从“问题模式”转为“发展模式”, 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塑造健全人格、开发心智潜能为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和危机预防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个体潜能为主, 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格发展、生涯规划、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生命意义、人际交往等。教学方法的设计应该融知识性、互动性、体验性、自助性为一体,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

(三) 操作程序

“2+1”教学模式的“2”是指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既教会学生必备的理论知识, 又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参与式学习获得内心的体验, 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1”是指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 引导学生合作参与, 主动深化学习内容、自觉实践学习收获,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内和课堂外的全方位无缝对接。

课上团体活动包括纸笔练习、绘画分析、冥想训练等团体心理常用技术, 旨在引导学生主动愉悦的参与教学过程, 引导课堂主题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自觉互动, 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在感受中获得心灵的成长。学生在参与活动、情景体验中觉察自我, 在讨论分享、互助合作中碰撞思想, 在参与式、沉浸式的学习中自觉学习、理解、掌握和深化教学内容, 实现教学目标。

团体活动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的教学方法, 但是, 如果只有活动, 可能会使课程流于形式, 学生在热闹的活动过后可能并不能得到实质性的成长, 所以必须要有一定比例的知识讲授做补充。这种知识讲授是生动的案例分析和必要的理论知识。案例教学具有内化和迁移功能, 能够促使学生在活动的同时“知其然”, 理论知识是对活动的总结和升华, 可以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如果说团体活动是教人以“鱼”, 知识讲授, 尤其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是授之以“渔”, 它可以增强人行为的自觉, 给学生以自己指导自己的理论与方法, 二者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 缺一不可。

课上团体活动的很多环节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 小组诞生后会产生组内偏爱效应、促进团体凝聚力的形成、满足学生归属需要。在课下, 小组合作依然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学习共同体, 小组内同学互相督促完成日常行为训练、合作交流学习课程延伸资料、通过小组间竞争增强合作意识, 并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友善的、良性心理支持的亚环境, 能够促使学生汲取他人的经验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自己的行为、提升自己的能力、促进自我成长, 使得课堂上习得的知识在生活中的真正的得以运用, 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切实得以发挥。

以自信心训练课程为例, 课上团体活动包括微型小品“我不行”、纸笔练习“20个我是谁”、体验活动“优点轰炸”、头脑风暴“培养自信的方法”、集体宣誓“自信金口诀”, 激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促使学生在情境中感悟和探究、在活动中体验和升华。知识讲授包括故事赏析“王子的雕像”、案例分析“他为什么直不起腰”、理论知识“习得性无助、积极自我暗示”,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引发学生对自我认知的反省、激发学生自我成长的动机、提升学生自我指导的能力。课下小组合作包括互相支持完成“照镜子赞美练习”、共同赏析电影“灵感的闪光”、组内分享“成长日记”, 通过课下活动增强团体凝聚力、深化课堂内容, 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

三、高职《心理健康教育》“2+1”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 被试

研究以淮北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不同专业、但性别比例相当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在同一学期内、由同一个老师按照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被试1班 (会计1班) 采用传统讲授教学模式, 被试2班 (护理1班) 采用课上团体活动加知识讲授、课下小组合作的“2+1”教学模式。实验周期共计8周, 32学时。

(二) 研究工具

根据帕特里克评价培训效果四维度模型, 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包括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四个层次。反应是学生对课程的主观感受, 学习是学生对原理、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行为是学生的行为变化, 结果是通过量化的指标考察效果。本研究根据这一模型编制了《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 对课堂感受、知识获得、行为变化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并采用《SCL-90量表》来体现结果维度的评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在最后一节课结束后发放, 当场收回问卷。《SCL-90量表》作为前后测比对量表, 在第一次课前和最后一次课结束后两次发放, 当场收回问卷。所得数据录入电脑, 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在课程结束后, 从两个被试班级中分别随机抽取十名同学按照《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评估问卷》进行访谈, 作为一种定性资料的补充。

(三) 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

结果显示, 采用“2+1”教学模式的被试2班明显优于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1班。在反应层面, 从课程总体满意度、教学方式认可度、组织形式认可度、教学内容认可度、师生交流认可度五个层面进行评估, 被试2班普遍认为, “教师的讲授方式能够让学生引起足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学生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教学”, “通过课下小组活动, 班级凝聚力更强了”, “不仅在课堂上收获了知识, 更在课下收获了朋友”。在学习层面, 被试2班认为, “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 却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知识, 比如生涯规划理论、ABC合理情绪疗法、爱情三角形理论等等”。在行为层面, 从课程内容的应用性、课程引发的思想变化、课程为今后的生活提供系统框架三个维度进行评估, 被试2班学生普遍表示, 通过课程的学习“明确了要树立奋斗的方向”、“学会了应该如何与人相处”、“学会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在结果层面, 如表1所示, 前测时, 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说明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相当。后侧时, 被试2班的强迫、精神病性、焦虑和恐惧因子与被试1班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2+1”教学模式对改善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教会了学生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了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对他人的理解和接纳。

本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课堂上采用团体活动与知识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课堂下采用小组合作法的“2+1”教学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传授式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反应、学习、行为、结果层面教学效果显著, 是适合高职院校办学特点和高职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景华.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J].中国成人教育, 2007, (12) .

篇4: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初探1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教育

一、高校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

所谓的心理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从内容来看,高校心理教育包括两项基本任务:一是心理素质教育,主要任务是开发大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其心理调适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助其学业、事业成功;二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这两项基本任务层次有所不同。

从目标来看,心理教育要完成三级目标:发展性教育、调试性心理教育和矫正性心理教育。发展性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侧重于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和心理潜能的开发,使他们的各种心理机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这个目标是最高层次的教育目标。调适性心理教育是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保持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正性教育则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高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有的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就整体而言,高校心理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认识不到位 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意义认识不足,更多的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并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学校德育体系中,更无落实到教学计划中。

(二)理解有偏颇 一些人将心理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辅导,认为心理教育就是对有心理问题大学生进行的心理矫治。

(三)投入不足 目前许多高校都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重要性,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或辅导机构,但是在咨询室的硬件、软件的配备方面存在严重不足。

(四)工作者匮乏 高校中与学生接触密切的直接管理者是辅导员。然而多数辅导员缺乏心理知识,心理教育意识和能力也偏弱,导致平时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心理教育不足,预防工作无从谈起,只有等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了仰仗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来提供帮助。仅仅将心理咨询师作为心理教育队伍的成员而忽视高校辅导员的心理教育作用是当前高校心理教育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心理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形势下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到心理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能否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良好个性品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大事。对此建议高校成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行领导责任制,整体规划学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切实加强对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深入、细致、扎实地抓好心理教育工作。

(二)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发展和提高心理教育的关键,是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结构合理、乐观向上的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目前多数高校的心理教育教师多为兼职,还有一部分高校根本没有配备心理教育教师。为此,我们提倡将当前的以兼职教师为主转变为专兼结合,专职从事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少量、精干,数量可按照师生比1:3000配备,等条件许可,可向专职教师过渡。要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请进来”(在学院举办培训班)和“走出去”(到著名高校接受高水平的专业培训)达到强化心理教育教师素质之目的。

(三)将心理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课程的目标体系中

心理教育不应该是哪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心理教育应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计划之中,在全院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并计入总学分。

1.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全面系统地讲授心理知识。

心理方面的必修课程应该是高校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从目前开设心理学课程的院校来看,多数选择的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近年来,积极心理学方兴未艾,笔者认为,以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教育的必修课程必将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因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在使学生了解心理知识,介绍增进心理健康的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传授其心理调适的方法,提高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达到维护并保持心理健康的目的。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教育是一种积极、主动、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旨在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心理技能,健全人的心理品质,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强调关注学生对未来的乐观希望,有价值的情绪体验,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自我概念,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因此高校心理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高校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

2.设置心理学选修课程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心理教育选修课,如人际关系指导、成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与生活等,以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3.除了开设正规课程外,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心理学讲座也是当前一种有效的心理教育形式。

(四)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工作 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全面客观的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便于有针对性的主动开展工作和跟踪辅导。组织全体新生心理测评,开展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建立全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数据库。根据普查结果,筛出问题对象,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对症状轻微的学生,主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针对个别心理状况比较复杂的学生,进行二次评估,及时排查并转介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到精神卫生机构。

(五)多渠道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充分利用学校校报、广播、橱窗、板报等资源,有意识地开展心理知识教育,让学生从多种渠道明了心理教育的意义,提高优化心理素质的意识;全面了解人的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与技巧,保持心理和谐,增进心理健康水平。

(六)发挥校园文化的心理教育功能。组织健康有益的校园文艺体育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让大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对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相互关怀与帮助的意识,促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个别咨询,有针对性地向大学生中的求助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障碍,疏导心理情绪,解决心理问题,科学预防和有效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可以说,减轻求助者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促进他们内心的和谐发展,也是优化心理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有计划地做好团体心理辅导工作。每学期组建一定数量的团体,如自信心缺乏、网络成瘾、人际关系不良等团体,开展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团体中获得成长。

注1.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市属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对策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张迪,浅谈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措施,大众科技,2006年第1期.

[2]明晶 李华,心理教育的基本概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专业委员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

篇5:《学前教育心理学》答案1

1:[单选题]幼儿学习评价的目标不包括。参考答案:C C:改进师幼关系 2:[单选题]针对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的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属于。

参考答案:D D:治疗模式

3:[单选题]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有三个主要特点,其中不包括。参考答案:A A:适用性

4:[单选题]提出“语言获得装置”观点的是 参考答案:DD:乔姆斯基 5:[单选题]掌握学习方法的理论基础是。参考答案:A A:行为主义 6:[单选题]在布朗芬布伦纳的环境生态模式中,家长与幼儿教师的关系属于。B:中环境系统答案:B

7:[单选题]通过轶事记录方式搜集资料的评价方法是。答案:B B:真实性评价

8:[单选题]个体有意识地将某种情境中学到的抽象知识应用于另一种情境属于。答案:CC:高路迁移

9:[单选题]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策略中,”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属于。A:积极回应答案:A

10:[单选题]微格教学法的“格”指的是。答案:B B:定格 11:[单选题]在偶然的、意想不到的条件下,个体无目的、自动地加工学习属于。A:内隐学习答案:A 12:[单选题]指导幼儿自己协商、讨论,以解决问题的幼儿社会性教育原则是。A:情感支持答案:A 13:[单选题]根据科尔伯格的观点,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这种取向是。B:相对功利取向答案:B

14:[单选题]斯莱文提出的有效管理者的特征中,”让幼儿练习快速而安静地排队”是属于。答案:CC:教给幼儿具体的程序

15:[单选题]作出适宜行为时,取消厌恶性刺激的方式是。参考答案C C负强化 16:[单选题]柯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中,“只按行为后果是否带来需求满足以判断行为好坏”属于。答案:BB:相对功利取向

17:[单选题]传统学习评价重视的是。答案:D D:标准性

18:[单选题]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不包括。答案:C C:创造不同学习环境

19:[单选题]研究证明,大脑左右半球具有功能分区,属于左半球信息加工的 是。答案:DD:时间性信息

20:[单选题]动机理论中,提出归因理论的是。答案:B B:韦纳

21:[单选题]以下关于多动症叙述不正确的是答案:C C会影响智力的正常发育 22:[单选题]幼儿教师的职业角色不包括。答案:DD:幼儿的观察者

23:[单选题]婴儿通过自身动作活动,反映出他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这种学习方式属于。参考答案:BB:模仿学习

24:[单选题]人本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答案:DD:自我概念转变 25:[单选题]”直接教学方案”的提出是在幼儿教育心理学发展的B:初创期B 26:[单选题]“价值澄清”教学法属于。答案:B B: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7:[单选题]韦纳归因理论三维度不包括。答案:C C:操作性28:[单选题] ”早期开端计划”属于适宜性教学方式中的答案:D式D:治疗教学模式 29:[单选题]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打破常规的能力属于创造性思维的。B:独特性答案:B

30:[单选题] 认为语言(心智活动)是幼儿在环境中经由探索、解决问题而建构出来的是。参考答案:CC:皮亚杰的观点

31:[单选题] 提出“替代强化”观点的是。参考答案:BB:班杜拉

32:[单选题] 将学习评价分为诊断性、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的分类标准是。参考答案:AA:评价目的

33:[单选题] 提出采用”随机通达教学方式”的是。参考答案:DD:建构主义 34:[单选题]对于被拒绝者,幼儿教师需要 参考答案:AA:多赞美其优点,加35:[单选题] 对课堂节奏的掌握、教学机制的运用等方面的知识属于。参考答案:AA:教学知识

36:[单选题] 将学习迁移分为特殊迁移和非特殊迁移的标准是。参考答案:D A:迁移的效果B:迁移的对象C:迁移的向度D:迁移的发生方式

37:[单选题]发生在两个或多个环境之间的作用过程与联系,属于布朗芬布伦纳环境生态模式的。参考答案:B B:外环境

38:[单选题] 婴儿将养育者作为工具使用是其使用工具发展的哪一个阶段。答案:BB:第二阶

39:[单选题] 以下哪一项不是幼儿多动症产生的原因。答案:CC:与人格特征 40:[单选题] 以下不属于幼儿创造性学习特征的是。参考答案:CC:追求实践 论述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人格特征。

2.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3.举例说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4.试举例说明使用工具对婴幼儿学习的价值。参考答案:

1.(1)专业人格特征是指与幼儿教师这一专业相适宜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个性特征。有研究者指出,有效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善于与家长、同事沟通,热爱从事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幼儿教师的专业人格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激励性人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热情,幼儿教师必须保持热情,使幼儿感到温馨与舒适,对幼儿园活动感兴趣,热衷参与教学活动;期望,教师对幼儿期望越高,幼儿学得越多,幼儿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支持,幼儿有归属、爱、自尊的需要,他们在活动中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灵活变通性。幼儿教师的主题活动、生成活动等都需要教师的灵活性、变通性,因为即使教师事先做好了计划,意外的事情总会发生。

第三、爱心与同理心。教师的爱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有爱心,需要在情感上对幼儿的支持和关爱。

第四、情绪稳定。由于幼儿的社会心发展水平不高,知识经验缺乏,自我控制力低,他们的情趣往往容易冲动,难以有效控制,往往表现出成人看来无理、不讲理的行为。

另外,教师还应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情绪,这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因素。

(2)结合自身实际分析。

2.(1)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的效果,可以扩展到不必直接接受强化,只凭观察学习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这种不必亲身经历,只凭观察所见而产生学习的现象,被称为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等。

(2)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获得。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者会抽象出榜样行为的共同要素,并把这种行为恰当地运用于其它情景,尽管并没有看到榜样在其它情景中是否受到奖励或惩罚。这种抽取特征并恰当运用的能力,使观察者行为不局限在特定的榜样刺激之内,这与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是抑制的。

(3)观察学习的中心是提供可供观察的榜样。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范型,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因为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幼儿对其周围人物言行的有意无意模仿是其社会化中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与过程。而且越是在个体发展早期,榜样的影响作用越大。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应当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第二、教师对待他人与幼儿的情感态度是其榜样作用的重要部分;第三、幼儿同伴间的影响日益增大。

(4)结合实际分析

3.(1)建构主义认为世界并非是完全客观存在的,每个儿童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是多元的、有差异的,知识是每个儿童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通过实践活动而不断生成的,它不是独立于儿童而客观存在的,“与其说知识是累积而成的事实,倒不如说它是个体主动建构的”。

(2)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指用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内化所学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3)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辅助学习”的观点。通过设立支架,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儿童缩小或消除差距。支架式教学肯定了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的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

(4)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第一、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第二、进入情境―将儿童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第三、独立探索―让儿童独立探索;第四、写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五、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5)举例分析说明。

4.(1)工具是婴儿实现他们所期望行为的重要中介。婴儿常用的工具有哭喊,手的动作,养育者,或是某一物体。通过使用工具,婴儿学会借助工具拓展自己的力量。

(2)婴儿使用工具一般经历:将自己身体作为工具;将养育者作为工具;将物体作为工具等几个阶段。

(3)从发展心理学来看,随着婴儿不断的成长,他们的活动空间不断拓展,需要借助更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工具则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4)工具的使用,可以探索自身,开发认知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5)举例说明。简答题:

1.简述教师反思的几种主要形式。2.简述被排斥幼儿的特质。

3.简述不同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4.简述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

5.简述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6.简述儿化语的特征。

7.简述适宜性教学及其主要方式。

8.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教师职业特点。9.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10.简述不同心理流派的学习观。

参考答案:

1.教师的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之所以说教师是主动、自主而不是被动、消极发展的,是因为他能反思。反思有几种主要的形式:(1)回顾式反思(2)慎思熟虑式反思(3)行动中反思(4)觉察式反思。此外,还有批判性反思等形式。

2.(1)学习成就方面有好有差。(2)外表方面肮脏、声音沙哑。(3)社会技巧方面,自私、攻击性强、不合群、不讲道理、好说坏话。(4)个性方面,小气、脾气坏,爱表现、情绪不稳定。(5)无运动才艺方面的表现。

3.(1)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2)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创造性思维就是重新组织问题,使其形成完形。(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创造性思维是舍弃一些逻辑的、理性的思维,重视潜意识的作用。(4)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性不仅是思维过程,而且与个性相关。

4.(1)全面关注。(2)并行处理。(3)过渡环节的高效。(4)让每个幼儿参与进来。(5)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5.(1)整体性评价。(2)多元评价。(3)动态的发展性评价。(4)个别化评价。

(5)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6.(1)音韵特征:较强的音韵、较宽的音频范围,多样化和夸大的音调等。(2)简化特征:简单的言辞,较缓慢的速度,短语音间的较长停顿,较少用助动词等。(3)丰富化特征:较多用重复话语,即时的重复或经过短暂间隔后的重复。(4)词汇特征:把一些词汇以重叠音或相近音并列,以示亲昵。(5)内容特征:把运用的词语限制在婴儿涉及的主题方面。

7.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适宜性教学主张,它们认为,适宜性包括两个方面:年龄适宜与个别差异适宜。目前适宜性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资源利用模式(2)补偿模式(3)治疗模式(4)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5)个别化教育方案

8.(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广域与幼儿教师的“完整”教育观。(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教师的儿童民主观。(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多元性与教师的反思和监控。(4)幼儿教育活动的生成性与教师的教育机智。

9.(1)科学地研究和阐释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2)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效果。(3)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有效控制与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0.(1)行为主义学习观: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2)认知主义学习观: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3)人本主义学习观:学习是自我概念的转变。(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一、简答题

1.简述幼儿多动症的表现。

答:活动过度;注意力集中困难;情绪不稳定,任性冲动;学习困难。2.简述幼儿学习动机的主要特征。

答:内在动机以好奇与兴趣为主;外在动机逐渐增长;较稳定的学习成败归因的形成。

3.简述影响幼儿社会能力的因素。

答:幼儿自身因素;同伴;教师;文化差异。4.简述幼儿创造性学习的特征。

答:创造性学习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学习离不开学习动机;创造性学习追求有创意的学习目标;幼儿创造性主要体现在自我表现性创造。

5.简述幼儿语言教学的策略。

答:温馨、丰富、真实的语言环境;师生共同确定主题、共同计划;经常给予阅读、书写示范;倾听、积极反馈;鼓励尝试使用语言;肯定期待。

6.简述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策略。

答: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帮助幼儿进行阅读准备;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培养幼儿的表达能力。

7.简述幼儿园区角环境的设计原则。

答:各区角的最佳配置:注意动静区分开;注意环境设计时的流动线;教室的物理环境设计;学习区的数量、种类及人数管理。

8.简述幼儿学习评价的目标。

答:为幼儿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习;帮助教师发现幼儿学习的问题,改善教学;改善幼儿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修改教学方案、教学计划。

9.幼儿教师与家长在角色上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答:范围;情感关系;适度理性;目的性;公平性。10.幼儿教育心理学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新发现。

答:什么样的学习者;学习方式;学习的条件;学习的环境;学习的个体差异。

二、论述题

1.简述教师反思的几种主要形式。

答:教师的反思是促进其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机制。之所以说教师是主动、自主而不是被动、消极发展的,是因为他能反思。反思有几种主要的形式:

(1)回顾式反思(2)慎思熟虑式反思(3)行动中反思(4)觉察式反思 此外,还有批判性反思等形式。2.简述被排斥幼儿的特质。答:(1)学习成就方面有好有差。(2)外表方面肮脏、声音沙哑。(3)社会技巧方面,自私、攻击性强、不合群、不讲道理、好说坏话。(4)个性方面,小气、脾气坏,爱表现、情绪不稳定。(5)无运动才艺方面的表现。

3.简述不同心理学对创造性思维的解。答:(1)联想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有关因素之间形成新奇的联结。(2)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创造性思维就是重新组织问题,使其形成完形。(3)精神分析学派主张,创造性思维是舍弃一些逻辑的、理性的思维,重视潜意识的作用(4)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性不仅是思维过程,而且与个性相关。

4.简述有效班级管理的方法。答:(1)全面关注。(2)并行处理。(3)过渡环节的高效。(4)让每个幼儿参与进来。(5)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5.简述有效的幼儿学习评价的特征。答:(1)整体性评价。(2)多元评价。(3)动态的发展性评价。(4)个别化评价。(5)在学习中评价,在评价中学习。

6.简述儿化语的特征。答:(1)音韵特征:较强的音韵、较宽的音频范围,多样化和夸大的音调等。(2)简化特征:简单的言辞,较缓慢的速度,短语音间的较长停顿,较少用助动词等(3)丰富化特征:较多用重复话语,即时的重复或经过短暂间隔后的重复。(4)词汇特征:把一些词汇以重叠音或相近音并列,以示亲昵。(5)内容特征:把运用的词语**在婴儿涉及的主题方面。

7.简述适宜性教学及其主要方式。

答:适宜性教学源于美国的发展适宜性教学主张,它们认为,适宜性包括两个方面:年龄适宜与个别差异适宜。目前适宜性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资源利用模式(2)补偿模式(3)治疗模式(4)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5)个别化教育方案

8.简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与教师职业特点。答:(1)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广域与幼儿教师的”完整”教育观。(2)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参与性与教师的儿童**观。(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多元性与教师的反思和监控。(4)幼儿教育活动的生成性与教师的教育机智。

9.简述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答:(1)科学地研究和阐释幼儿学习与教学的特征与规律。(2)预期幼儿学习发展的规律和变化,预测教育教学效果。(3)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并有效控制与干预幼儿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10.简述不同心理流派的学习观。答:(1)行为主义学习观: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2)认知主义学习观: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3)人本主义学习观:学习是自我概念的转变。(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三、分析题

1.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人格特征。

答:专业人格特征是指与幼儿教师这一专业相适宜的个性特征,有助于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个性特征。有研究者指出,有效教师的个性特征是善于与家长、同事沟通,热爱从事教育工作。具体来说幼儿教师的专业人格特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激励性人格。巴尔(Barr)曾指出,优秀教师应具备激励性人格,如活泼、合作、可靠、善于表达、明辨是非、警觉、灵敏、体力充沛等。我们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热情,幼儿教师必须保持热情,使幼儿感到温馨与舒适,对幼儿园活动感兴趣,热衷参与教学活动;期望,教师对幼儿期望越高,幼儿学得越多,幼儿年龄越小,越容易受到教师期望的影响;支持,幼儿有归属、爱、自尊的需要,他们在活动中需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鼓励。

第二、灵活变通性。幼儿教师的主题活动、生成活动等都需要教师的灵活性、变通性,因为即使教师事先做好了计划,意外的事情总会发生。如原先的教学方案幼儿不喜欢,或者对幼儿来说太大或太容易等。因此,幼儿教师在个性上具有灵活性、变通性,尔不是古板的人,他们能适应各自环境。

第三、爱心与同理心。教师的爱是开启幼儿心灵的钥匙,是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幼儿教师需要有爱心,需要在情感上对幼儿的支持和关爱。在幼儿眼里,整个世界充满活力、新奇和未知,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因此教师必须学会换位观察和思考,设身处地想幼儿所想,感幼儿所感。

第四、情绪稳定。由于幼儿的社会心发展水平不高,知识经验缺乏,自我控制力低,他们的情趣往往容易冲动,难以有效控制,往往表现出成人看来无理、不讲理的行为。教师不能受其影响,必须注意克制自己,以沉着冷静的方式、理性的教育方法解决问题。受幼儿消极情绪影响而变得非常冲动、失去理性,这是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大忌。另外,教师还应时刻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良好情绪,这是促进幼儿学习的重要因素。

2.根据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答: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的效果,可以扩展到不必直接接受强化,只凭观察学习也可以学习某些行为或人格品质。这种不必亲身经历,只凭观察所见而产生学习的现象,被称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替代学习、模仿学习等。

(1)观察学习是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榜样而习得某种行为的学习获得。班杜拉认为,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者会抽象出榜样行为的共同要素,并把这种行为恰当地运用于其它情景,尽管并美好友看到榜样在其它情景中是否受到奖励或惩罚。这种抽取特征并恰当运用的能力,使观察者行为不局限在特定的榜样刺激之内,这与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是抑制的。

(2)观察学习的中心是提供可供观察的榜样。教师通过自身行为及幼儿行为向全体幼儿提供行为范型,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学习与发展。因为根据社会交往理论和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幼儿对其周围人物言行的有意无意模仿是其社会化中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与过程。而且越是在个体发展早期,榜样的影响作用越大。具体来说,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师应当非常重视自身对幼儿的榜样作用。教师作为幼儿园中幼儿最主要的交往对象之一,加之在幼儿心目中的权威地位,他们从观念、价值选择到

言行举止,从心理行为特征到外表着装特征等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

第二、教师对待他人与幼儿的情感态度是其榜样作用的重要部分。

第三、幼儿同伴间的影响日益增大。随着幼儿年龄增长,其认同与期望接纳心理越练越强烈,同伴对幼儿社会性作用日益增大。同时,同龄伙伴的榜样及榜样行为也使幼儿感到贴近,易于理解和模仿学习。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和培养幼儿群体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言行举止。

3、举例说明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方法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答: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指用于建筑行业的脚手架,这里用来形象地说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为儿童搭建向上发展的平台,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儿童掌握、内化所学知识技能,并为下一阶段的进一步发展再构建平台。

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和”辅助学习”的观点。通过设立支架,在教学中教师帮助儿童缩小或消除差距。

支架式教学肯定了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儿童原有的经验和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基础。而为了确保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具有挑战性、能引发幼儿新旧经验逐渐冲突的任务,引导幼儿意识到问题和冲突,并提示解决问题的线索,便成为有效的支架。

支架式教学包括以下几个基本环节:

第一、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第二、进入情境——将儿童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第三、独立探索——让儿童独立探索。

第四、写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第五、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4、试举例说明使用工具对婴幼儿学习的价值。

答:(1)工具是婴儿实现他们所期望行为的重要中介。婴儿常用的工具有哭喊,手的动作,养育者,或是某一物体。通过使用工具,婴儿学会借助工具拓展自己的力量。

(2)婴儿使用工具一般经历:将自己身体作为工具;将养育者作为工具;将物体作为工具等几个阶段。

(3)从发展心理学来看,随着婴儿不断的成长,他们的活动空间不断拓展,需要借助更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使用工具则是其重要方式之一。

(4)工具的使用,可以探索自身,开发认知技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5、分析说明全语言教学理论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答:(1)全语言的概念来自于有关读写萌发的研究。全语言强调语言是”完整”的,不可简单地割裂成语音、字词和句子等片段。这些片段不能拼凑成幼儿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语言。因此语言学习必须是整体是,很难划分维语言内容或语言技巧。

(2)全语言教学又称为整体语言教学,它是综合各相关领域多年研究成果所发展出来的一套完整的教学观。全语言教学观的实施是全面性的,不是一星期安排几天的语言教育活动,或者一天中某一时段进行的。全语言教学观的实施融入幼儿每日生活中。不管是每天进行的课程教学,幼儿园每天例行的活动、或者家庭

中的亲子互动,都要求以全语言的理念进行。全语言教学观对阅读准备的观点也不同于传统的语言教学法。它是以理解取向来诠释幼儿的阅读准备,学习活动强调帮助幼儿与故事内容互动,进而理解语言的沟通功能,而不是语言技巧的学习和练习。

(3)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课程

第一、全语言教学的课程应该跟随幼儿,而不是让幼儿来跟随课程。它是以幼儿为主导的课程规划,强调支持促进各发展阶段幼儿潜能的学习活动。教师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担任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幼儿尽情地“画”字、用涂鸦来表现他的想法,分享他的个人经验,或者阅读喜欢的图书。

第二、全语言课堂里的教师鼓励幼儿与他人互动交谈,建构自己的知识。教师提供丰富多变化的学习活动,促进幼儿听、说、读、写等能力的发展。教师鼓励幼儿寻求多元的表达方式,例如他们可以用说的、演的、唱的、画的、写的,甚至可以用舞蹈的方式,来表达一个故事或者个人的经验。(4)教师的态度是幼儿语言学习的关键

全语言教学的成败在于教师的态度,教师应将每一位幼儿看作主动的学习者,相信他们都能、也都愿意学习。这种态度也促使教师在规划课程与学习活动时,处处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依据。对幼儿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自然错误,也能以包容的态度处理,让每一位幼儿勇于尝试与表达。因此,全语言教师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常常采用强调过程的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记录幼儿的学习情形。评价的方式也不宜采用技巧取向的纸笔测验,而应以听说读写多元呈现方式,来观察幼儿的语言发展。

6、.结合实例说明如何实现有意义的学习。答:(1)奥苏贝尔提出了意义学习观点。认为意义学习就是新旧知识之间建立非随意性和非临时性的联系。这也是区分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的主要标准。

(2)奥苏贝尔指出,意义学习包括三个条件:学习者必须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将新旧知识加以联系;学习者认知结构中有可以利用的经验;学习者必须主动使其发生相互作用。

(3)根据意义学习理论,奥苏贝尔认为课堂教学应该采用接受学习,同时也是意义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

师生之间有大量的互动;大量运用例证;运用演绎方法;逐步深化。

7、.结合实际分析说明罗杰斯个人中心学习理论的价值及其应用。答:(1)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非常关注课堂氛围对儿童学习的影响。他提出了关于学习的一些主张: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在安全的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涉及个体因素的学习最持久、深刻;意义学习大多数是做中学;幼儿的意义学习包括个体相关因素。

(2)从罗杰斯的主张来看,他非常重视以幼儿为中心的学习,关注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与潜能;追求最大限度地允许幼儿作出个人选择、自我判断的学习环境;提倡建立自由学校,部分年级的教室和”自由”学校作为教育革新的首要任务。

8、举例说明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答:(1)容易被扼杀的学习主动性。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学习主动性表现为好奇、好问、好探究、好模仿等。由于教师往往希望按照社会的要求或者自己的愿望塑造孩子,因而幼儿的主动性常常被忽视和扼杀。

(2)从兴趣出发的学习积极性。幼儿往往是为了"好玩”而学习。幼儿愿意做有趣的事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主要是从兴趣出发的。没有兴趣的学习,幼儿

往往不能坚持。

(3)学习的无意性与内隐性。幼儿的学习以无意性为主,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忆,往往是无意记忆,联想也是无意联想。内隐性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特征。(4)经验与体验作用显著。幼儿的学习主要是以行为实践为主,直接参与的经验是幼儿学习的要素,幼儿教育应该以其真实的经验和事件为基础。

(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直观形象性的学习内容,幼儿比较容易接受,而在言语指导下使用直观材料或实际活动则最适合幼儿。

(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幼儿需要安全的环境,包括物质的和心理的安全环境,更重要的是心理的安全氛围。

篇6:1职业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揭示幼儿如何学习的;即幼儿学习的特征,水平和规律;研

究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促进幼儿学习。

幼儿教育的特殊性:

1、幼儿学习特殊性。

2、幼儿教学特殊性。①幼儿教学非正

规性;②幼儿教学目标重在发展;③教学模式以过程模式为主。

3、幼

儿的教材更广。

4、幼儿学习即活动。

5、良好人际关系在幼儿教学中

很重要。

幼儿教育心理的任务:

1、揭示幼儿学习特点与有效教学的规律。

2、形成有中国

特色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

3、科学指导幼儿园教师的教学实践。

第二章学习与幼儿学习

学习的准备:学生开始一项新的学习时,他原有的知识经验与身心发展水平对于

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最近发展区:儿童在成人或同伴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水平与他在独立完成作业程

中所能达到的水平二者之间的差距,叫“最近发展区”。

学习的分类:

㈠加涅(R.M.Gagne)按学习结果的分类:

1、言语信息的学习;

2、智慧技能的学习;

3、认知策略的学习;

4、运动技能的学习;

5、态度的学习。

㈡布卢姆的分类:

1、认知领域的学习;

2、运动技能领域的学习;

3、情感领域的学习。

㈢ 我国的分类:

1、知识的学习;

2、智力技能的学习;

3、动作技能的学习;

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2、经典条件作用;

3、操作条件

作用;

4、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1、观察模仿学习;

2、操作学习;

3、语言理解的学习;

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5、交往中的学习;

6、游戏活动。

婴幼儿学习的主要特点:

1、主动的学习者,但主动性也容易被扼杀;

2、从兴趣

出发的学习积极性;

3、学习的无意性和内隐性;

4、经验与体验作用的显著性;

5、语言指导下的直观形象性;

6、对环境的极大依赖性;7

不容忽视的个体差异性。

第三章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㈠、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

基本观点:人和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伴随满意结果的反应

将最终从众多尝试性反应中得以保留,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就

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学习的实质就是经过尝试错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

㈡、斯金纳:操作条件作用

操作性条件作用:由于行为结果的作用,导致有机体行为出现的概率发生改变的学习形式。

学习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和惩罚是增强或减弱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是指伴随行为出现的任何能够增加该行为在将来出现概率的事件。

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替代强化:不必亲身经历,只凭所见即产生学习的现象,称为替代学习。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的学习。

特点:1.并不依赖直接强化;2.具有认知性 ;3.并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观察学习四个过程: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复现过程;

4、动机过

程。

二、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㈠、罗杰斯

罗杰斯的学习观:

1、人生下来就有学习的潜能。

2、意义学习。

3、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

就发生了。

4、大多数意义学习是从做中学的。

5、在安全氛围中的学习效果最好

人本主义学习的基本观点:

1、学习目的:使学生成为完善、有用的人,整体人格得到发展。

2、学习过程:自我挖掘其潜能,自我成长、自我实现的过程。

3、学习原则: 尊重学习者,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与需要,相信学习者能

自我教育、发展的潜能。

4、如何促进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习者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2)让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自我的关系。

(3)让学生处在一个和谐、关爱、理解的氛围中。

(4)从做中学。

评价人本主义:

贡献:

1、强调学习目的是促进人格的发展。

2、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通过自我指导、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

3、强调学生的尊严和价值。

局限:

1、片面强调学生的天赋潜能。

2、过分强调学习者的中心地位。

三、认知学习理论

核心观点:学习过程不是简单在强化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是有机体

主动通过内部信息加工活动形成或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㈠、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是形成学科知识的类目极其编码系统(认知结构)的过程。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让学生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

则。

其特点是:(1)由学生通过独立发现而不是通过接受的方式来获得经验。(2)着

重于学习过程而不是着重于学习结果。

发现法学习的优点:

①能提高学生的智慧技能。

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因为通过发现可以带来满意和内在奖

励。

③有利于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因为发现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发现的技巧。

④有利于知识的记忆保持和提取,因为学生需要以有意义的方式组织知

识。

发现法学习的局限:

①夸大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了知识学习活动的特殊性。

②“任何科目都可以按某种正确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儿童”是

不可能的。

③发现法运用范围有限。极少数学生;自然科学的某些知识;一般教师

很难掌握。

④发现法耗时过多,不经济。

⑤发现法适合用于小学和中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们主要以概念形成方

式获得概念。

㈡、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

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组织学习的基本原则:

1、逐渐分化原则,即强调从一般到具体;

2、整合协调原

则;

3、先行组织者策略。

评价

贡献:

1、立足教学实际,将认知心理学与教学相结合,提出有意义

学习理论。

2、倡导逐步分化的演绎教学,提出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局限:

1、偏重知识掌握,忽视能力培养。

2、教学思想不符合技能的掌握。

3、没有给发现学习应有的重视。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㈠、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知识是生成的(建构的))

2、学生观(学习者是主体)

3、学习观: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第四章学习动机

动机:动机是激发、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动机的类型: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2、外在动机

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培养幼儿学习动机的方法: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2、重视幼儿学习活动中的游戏动机;

3、为幼儿学习创设安全、开放、温

馨的氛围;

4、让幼儿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5运用适宜的反馈激

发幼儿的学习动机。

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迁移:学习的迁移指一种学习中学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促进幼儿学习迁移的策略:1.关注情感因素对幼儿学习迁移的影响;2.幼儿学习

迁移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3.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其在学习中

发生迁移;4.提高幼儿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第六章幼儿学习的个别差异和适宜性教学(了解)

第七章幼儿社会性学习与教育

社会性: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为积极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所形成和表现的心理特征,如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社会性行为等。

依恋:指儿童与经常接触的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所形成的一种强烈、持久、亲密的情感联系。

依恋的类型:①安全性;②回避性;③放抗性。

各种类型依恋对象(母亲)的特点:

安全型依恋:(1)对孩子发出的信号和需要非常敏感并迅速回应;

(2)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动来适应孩子;

(3)积极的情感表达,充满爱抚;

(4)积极鼓励孩子探究环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保护;

(5)喜欢与孩子密切的身体接触。

回避性依恋:(1)对孩子的信号和需要不敏感;

(2)对孩子不感兴趣,不喜欢与孩子的身体接触,甚至躲避孩子的接触;

(3)对孩子怒气冲冲,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

反抗型依恋:(1)好像对孩子感兴趣,也愿意接触孩子,甚至亲密的身体接触;

(2)对孩子的信号、需求常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透,不能及时、恰当做出反应;

(3)对待孩子的行为、态度多变,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

(4)有时不守信用,哄骗孩子以求脱身。

早期依恋与儿童日后发展的关系:

1、依恋对婴儿具有重要的生存价值;

2、依恋

对儿童心理各方面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

3、早年依恋对儿童的影响具

有长期性,可以预测今后依恋的发展。

社会认知: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关系的认知,以及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

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和推断。

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

点作出准确推断的能力——对他人观点的推断。

3-6岁的幼儿: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观点。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能够认识别人的情感,并且产生

相同的情绪反应,体验别人的情感的能力,包括认知和情感两种成分。

儿童社会认知影响因素:

1、幼儿自身因素对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

2、同伴对幼

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3、教师对幼儿社会能力的影响;

4、文化差异与

幼儿的社会能力。

促进:教师应指导幼儿用正确的言语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应给予幼儿轮流

活动的指导;

3、教师应给予幼儿角色扮演的指导;

4、教师还要给予

幼儿分组配对的指导。

同伴发展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1)是个体社会性情绪情感的后盾,归属的需要;

(2)对社交能力、行为、性格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3)有助于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

2、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

3、对儿童的认知、学校适应、学习等具有重要影响。

幼儿同伴关系的类型:①受欢迎型;②被拒绝型;③被忽略型

幼儿社会性教育原则:

1、情感支持原则;

2、行为实践原则;

3、榜样性作用原

则;

4、一致性原则;

5、随机教育原则。

第八章幼儿创造性学习与培养

吉尔福特认为创造力包括:

1.对问题的敏感度,即发现新问题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

3.灵活性,即具有较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

4.独创性,即产生新的、不同寻常的思想的能力;

5.再确定性,即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和机制的能力;

6.洞察力,能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特性和多样性并进行意

义变换的能力。

幼儿创造性:幼儿根据一定的目的和意愿,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用新颖、独特的方法产生具有个人价值的产品的心理品质。

幼儿创造性的影响因素:

1、过于重视模仿和知识的灌输;

2、限定幼儿的思路;

3、过分苛求秩序

幼儿创造性的教育与培养: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2、营造宽松的活动环境;

3、有意识支持并促进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4、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想

象力。

第九章幼儿语言学习与教法

一、读写萌发理论

读写萌发:是指幼儿读写能力的获得是一个自然萌发的过程,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的。

主要观点:1.语言发展包括听、说、读、写,是自然的发展历程,始于婴儿

期,重点在生活情境中了解文字的使用的意义。

2.根据研究,幼儿不需指导,只要有文字的刺激就能学习。故而

环境中的学习远重于课堂教学。

3.口说和书写都是采用相似的学习策略。

4.尚未接受书写训练的幼儿,平时早已出现涂写乱画的行为。

二、全语言教育

全语言教学观是一种逐渐发展、自然累积的教学观念,而不是单纯根据某一家的学说形成的,它是综合各相关领域多年的研究成果所发展出来的一套

完整的教学观。

主要观点:第一,全语言教学观。

第二,以幼儿为中心的语言学习课程。

第三,让幼儿成为早期的阅读者和书写者。

第四,成人要经常为孩子朗读故事书。

第五,教师的态度是语言学习的关键。

启示:1.通过有意义的情境

2.提供具探索性的读写教材

3.提供自然情境下的阅读与涂写经验

4.儿童犯读写上的错误时,应温和指导,持鼓励的平常心

5.统整性的语言教学,将听说读写相互配合6.营造阅读的气氛,在真实、自然、完整、有趣、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幼儿自发的发展读写能力。

7.勿太早进行读写训练,当幼儿握笔能力尚未发展时,过早的教导不但达不到

效果,还会影响感官的发展,顺利的握笔写字约在5岁半开始。

8.写字的动机诱发比会写字更重要。

3岁前婴儿语言学习的途径:模仿强化

促进婴儿语言处理的有效策略:1.积极回应;2.运用非语言交流;3.使用儿化语

4.帮助婴儿拓展语言;5.适应每个婴儿的发展与需要;6.运用

图画书和讲故事;7.使用语言游戏;8.创设良好环境

3-6岁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促进:

1、指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语音;

2、帮助幼儿进

行阅读准备;

3、培养幼儿的言语能力;

4、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1)、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2)、防止幼儿养成使用不良阅读方式的习惯;

上一篇:总复习-小数 分数 百分数和比教学设计下一篇:木洞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