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逻辑与职业教育论文

2022-04-21

摘要: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严密思维形式的反映系统。主要由理论发展逻辑、实践发展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四个部分构成。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心理逻辑与职业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逻辑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1:

职业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中心学习经验的合理性研究

摘 要:课程可以分为学科和活动两种逻辑,职业教育课程逻辑体现学科逻辑解构和活动逻辑重构。职业教育课程围绕活动组织学习经验合乎理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加强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组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应遵循课程目标强调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的合理的课程结构、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强调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的思路。

关键词:课程逻辑;活动;合理性;思路

作者简介:肖凤翔(1955-),男,重庆市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等;肖艳婷(1988-),女,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原理。

课程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职业教育的目标、价值需要通过课程来体现,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通过传授课程体系,并使受教育者能够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与能力,从而造就优秀的职业人才。探讨职业教育课程以活动为中心组织学习经验的合理性,以及职业教育课程围绕活动组织学习经验的思路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职业教育课程逻辑:学科逻辑解构与活动逻辑重构

(一)学科和活动:课程的两种逻辑

学科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对科学的需要决定了学科的产生及发展。泰勒认为,学科的逻辑是学科自身的知识、概念系统的顺序,如果要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学科的逻辑是必须考虑的三大因素之一。在教育中,学科的逻辑主要体现在课程上,不同的学科遵循不同的知识系统的顺序来组织和实施课程。课程的学科逻辑是指课程要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与学时、分科进行教学[1]。它要求课程要根据社会对学科的需要来设置,看重学科知识的建构,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组织,注重知识的严密性和连贯性。

活动逻辑课程的活动逻辑不同于传统的学科逻辑,它是按照活动的程序和顺序来组织和实施课程,重视活动分析,强调直接经验获取的一种课程逻辑,即先通过活动分析选择课程内容,再以活动为主线整合知识和技能,使之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起来。博比特认为,课程是通过对人类活动的分析而被逐渐发现的东西,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2]。胡塞尔的“三个世界”课程要体现从“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通过学习者的直接体验来获得知识及技能,而不仅仅是懂得“科学世界”的生存法则,强调对真实的“生活世界”的理解。

按照博比特的说法,课程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课程是活动的“集合”。课程的开发要通过活动分析的方法,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2]。那么,课程的目标就可以简单归结为,学习者通过这些具体活动的直接体验来获得相应的经验,掌握社会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因此,可以说,课程的活动逻辑是根植于活动的一种逻辑结构,课程的目标通过具体的活动来达成,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必须考虑活动的要素及环境。由于按照活动逻辑组织的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高效,随着课程改革的兴起,在课程逻辑的选择上,课程的活动逻辑逐渐占据有利地位。

(二)学科解构和活动建构的统一: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逻辑

学习者对知识的接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根据这一特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学科知识组织成为一个内容相互联系的知识系统,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有利于知识自身的结构完整。

科学是人类特殊的认识活动,它以概念为基本逻辑,体现于学科之中,规定学科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活动反映人的实践理性,体现于实践中,实现了人的观念世界向行动领域的还原。职业教育是面向社会的教育,培养的是某一职业或岗位所需要的人才,而社会各行各业由于工作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对人才的素质需要也各有不同,因此其课程设置也就必须考虑社会对科学的需要,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来设置专业和课程,这是职业教育自身具有的职业导向性对其的要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必须体现其自身的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遵循一般的学科知识发展逻辑顺序。每一门学科都是根据本学科知识的特点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具有顺序性和连贯性。职业教育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其课程设置也要按照职业教育的学科逻辑顺序进行组织,以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使其课程遵循活动逻辑成为必然。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熟悉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能够较好地适应复杂的现场状况,较灵活地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职业教育的目标要通过课程来体现,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必须明确一个专业学习者能够完成的职业活动,以及任何一个职业活动的完成所包含的完整的工作过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不断提升,传统的职业教育按照学科固有的逻辑来组织课程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高应用性的要求使其课程逐渐由学科逻辑向活动逻辑转化,遵循活动逻辑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实施是按照职业活动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形成的,课程的实施是以工作过程为载体的,每一个工作过程中都由许多具体的活动组成,这些活动按照一定的顺序有逻辑地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需要强调的是,职业教育课程在遵循活动逻辑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摒弃课程的学科逻辑,而是在保证学科固有的连贯性和顺序性的同时,再按照活动的步骤及要求来组织和实施课程,职业教育采用的项目活动课程是以行动和行为为导向,以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为主线,由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与技能的一种课程形式[3]。相对于传统的课程模式而言,是对学科课程的一种解构和活动逻辑的重构。

二、职业教育课程围绕活动组织学习经验合乎理性

现实中的职业教育课程往往存在两种状况:一是采用传统的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为主的课堂式教学方式,实践性课程往往流于形式,课程内容和结构没有跳出普通教育的模式;另一种是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但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使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难以实现。这种现状不仅不利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实现,而且严重阻碍了职业教育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职业教育活动围绕活动组织学习经验,是加强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的需要

其一,职业规定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必须依据实践体系和实践理性。职业作为制度性的专业活动,其主体是专业化的职业角色[4]。一方面,职业分工种类的繁多以及工作性质的不同,决定了不同岗位对职业人才素质要求存在差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社会职业或岗位的教育类型,具有职业定向性的特点,职业教育要体现其职业性,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设置都必须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课程计划、课程内容的选择都必须以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工作过程知识为主。另一方面,职业角色在教育和工作过程中实现专业化,职业角色规范要靠胜任职业活动必须的专业素质支撑,学习者通过工学结合的教育过程生成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4]。专业知识或技能的熟练掌握是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达成的,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通过实践训练使学习者具备职业活动所要求的专业素质,胜任职业角色,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职业对职业教育课程具有规定性的体现。职业的类型及性质规定着职业教育的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必须依据实践理性,通过实践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其二,围绕活动组织学习经验是职业教育课程突出以“做”为中心和主线的职业教育实践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宗旨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会做事,使学习者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和经验独立地完成工作任务。职业教育的应用性特征是指职业教育劳动者都是深入现场第一线的技术人员,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较好的职业能力,精湛的技术,以及过硬的心理素质,能够处理较复杂的现场状况,能够利用掌握的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实践必须突出以“做”为中心和主线,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目标,应体现特定职业活动及其过程的原理,在具体的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让学习者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形成直接经验,在直接经验的体会中学习融于实践的知识和技能,了解职业活动所要求的特定工作任务的行为标准,在反复的活动练习中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较好结合,达到“知行合一”。另外,职教学生中的大多数具有形象思维倾向,学习者的形象思维认知倾向决定了学习者需要在具体的时间情境中去认知和学习[5]。工作过程知识是与情境相关的知识,通过参与实际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更有利于学习者习得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强调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组织实践和专业理论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组织实践和专业理论教学,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其一,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方式影响学习者的职业活动方式。职业教育机构的专业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性,它受职业活动方法及其组织形式的制约,工作或职业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为了教育活动方式[4]。受专业训练的影响,学习者在工作任务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逐渐内化为其专业学习经验的重要内容,在以后的职业活动中继续发挥作用,演化为学习者的职业活动方式。通过对职业中关于实际的工作活动的内容及手段的分析,能够了解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及素质,按照职业活动的程序组织实践和专业理论教学,有针对性地对学习者进行训练,有助于学习者形成职业活动所要求的职业行为方式及能力。其二,按照职业活动程序组织教学有助于学习者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职业态度就是指个人对职业选择所持的观念和态度。职业态度与职业角色有关,反映职业态度的职业人格、职业文化认同和职业精神等通过职业角色规范并在职业角色的职业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中体现出来。按照职业活动程序组织教学,使学习者在与真实的职业环境相类似的情境中体验其职业角色,并通过具体的职业活动来认识某一职业的性质、作用及价值,强化学习者的职业文化认同感。同时,一系列职业活动的展开为学习者了解某一行业或岗位的职业规范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使其能够自觉按照理想的职业角色的行为规范来约束或改善自己的职业行为,有助于其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

(三)基于活动的职业教育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

基于活动的情境式学习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实用的经验。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具有主体生成性,也就是说,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通过与环境的互动主动建构起来的。由于每个学习者以往经验的不同,对环境的理解存在着差别,所以在一定的情境中,建构起来的知识也是不同的。但建构主义并不否认知识的形成与情境具有实在的关系,由于个体在不同的情境下产生的情感体验不同,所以生成的知识会有差别。工作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是个人对工作情境解读后的产物。每一个工作场所都是职业实践活动的一个具体实例,不仅是历史和变化的文化需求的产物,更是动态的具体情境因素缔造的结果[6]。基于活动的情境式学习有助于学习者生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提升职业实践能力,获得更加实用的工作经验。情境式的学习中,学习者在活动中通过主动建构与活动内容相关的知识的联系,并通过积极与其他学习者的交流与合作来完成活动任务,达成活动目标。学习者需要根据具体工作任务的不同,利用现有条件,凭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获得了使用的知识和经验,而且伴随着工作任务的完成,学习者潜能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

另外,围绕活动组织课程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紧密关系,因此,职业教育中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是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必须考虑的问题[7]。经验表明,以活动为中心组织课程是关心学习者兴趣及需要的课程,它是把知识转化成学习者感兴趣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的课程形式,能够有效激发学习者的热情和积极性。首先,以活动为中心的课堂里,学习者是活动的主要实践者,是活动的中心。这样就将由活动传递的知识与学习者之间产生了某种联系,而不是传统灌输式课堂里知识与学生之间的两两分离的对立状态。这种关系的建立会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抵制情绪,激发学习者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究。其次,围绕活动组织的课程是以一种动态的过程呈现的,学习者在动态的学习中更易通过直接感知习得经验,产生学习成就感。再次,活动内容及形式的多样性拓宽了学习者的知识视野,对于增进学习者对自然、社会、自我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认知水平也起到了一定作用,对未知知识的好奇心会驱使其积极参与活动。

三、职业教育课程围绕活动组织学习经验的思路

(一)课程目标强调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的确定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环节,课程内容的选定和课程结构的编制都要依据目标进行。它最集中和具体地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及任务规定了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方向。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类型,要培养的是面向职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使学习者具有从事一项职业所必需的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当仁不让的课程目标。现代职业教育的课程观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是职业导向的动态发展的过程, 强调的是职业所需要的技能与知识的习得过程以及态度变化的过程, 也就是职业能力获取的过程[8]。职业教育的应用性决定了职业能力的养成不是书本理论知识的延伸和必然结果,而是需要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需要强调的是通过活动使学习者具备某一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使学习者能够进行独立地作业,完成完整的工作过程,能够根据现场复杂的工作状况进行计划、采取行动。为此,学习者职业能力的提高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通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在心理学上,从知识是否容易来分,可以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形知识。在职业教育中,能够通过教学来传递的知识可以称为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由工作现场所获得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现场经验丰富是职业教育学习者职业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活动来组织职业教育课程,需要在具体的工作情境中组织教学,这样学习者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而且在活动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宝贵的工作经验,对提高其职业能力有所帮助。“职业能力基于个体的生理素质,但需要经过教育与培养奠定其基本的结构,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他人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实践经验的丰富,职业能力可以获得不断的完善与提高”[9]。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习者良好的职业态度。博比特认为,从事某一具体活动所需要的能力是由知识、技能、习惯、态度等多种成份构成[8]。态度作为能力的一种组成部分,在职业活动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职业教育课程中的活动是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学习者完成活动的风格和方式带有明显的主体特征,体现为完成一定的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反映在职业活动中为个体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态度是合格职业人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中应该包含关于职业态度的内容。在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堂中,应注重学习者良好职业态度的形成。其一,职业教育课程活动在一定的职业情境中展开,在活动中教育者对职业活动开展的程序或步骤的切实体会是职业认同感产生的重要源泉,这种直观体验为学习者职业认同感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其二,在职业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引入职业价值观教育,使学习者明晰职业操守,学会辨别职业行为的好与坏,这是形成良好职业态度的前提。教育者对反映良好职业精神的行为的肯定对学习者会产生一种导向作用,指引其按照某一职业所认同的方式来履行自己的职业行为。其三,在活动中加入职业规范教育的内容,以养成学习者较好的职业习惯,为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基础。其四,活动的过程也是一种互动的过程,活动的设计应注重加强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培养其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二)建立以专业课程为主体的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在学校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中,将所有课程类型或具体科目组织在一起所形成的课程体系的结构形态。这种形态的形成,以既定的课程目标和各类课程固有的价值为依据[7]。职业教育课程结构是影响职业教育课程功能发挥、关乎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如何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按照合理顺序来组合这些课程,以使其达到整体优化的最佳效果,是职业教育课程组织需要考虑的问题。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应注意两方面:

一方面,职业教育课程组织应重点突出专业课程。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定向性特点,所以无论哪一种课程模式,专业课程都是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中最重要的部分。传统的职业教育课程包括基础、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部分,其中,专业课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的要求重点培养学习者的专门职业技能的课程,在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现代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高要求使专业技术和能力成为衡量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因素,专业课程作为以培养学习者专业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在课程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因此,职业教育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实践其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大方向,其课程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课程组织应突出专业课程,开发职业能力实训模块,拓展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加强学习者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

另一方面,职业能力是在学习者完成一个又一个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作任务是课程实施的具体形式,大量事实证明,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是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能够极大提高职业教育效率的课程结构,杜威曾从哲学的角度提出, 我们的知识是以职业中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 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 它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10]。工作过程知识是构成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主体,是学习者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的实践中,与工作过程有关的知识相当一部分是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建构起来的,学习者在解决问题,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建立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就是要以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课程组织形式。它通过在工作任务与知识之间建立关系,将工作所需的知识与工作过程本身联系起来,使学习者切切实实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和操作中领会和掌握知识。

(三)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强调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

课程内容是由知识、技能与态度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明确的职业定向性,必然使课程内容三要素的设计考虑教育对象的就业需要,着重实现使学习者获得从业所需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由于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各产业生产技术为主的教育,职业教育教学传授的是生产产品或技术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以符合市场需求为前提的,因而,强调基本职业技能的训练是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特点,职业技能的获得成为职业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志。熟练的操作技能或现场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是职业教育实践教学的要求,也是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11]。学习者职业技能的形成和训练关乎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技能在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三要素中占有特殊地位,它是其区别于其他种类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1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一种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熟练的、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动作系列,而不是随机的、任意的动作组合,它首先表现为一种活动方式。职业技能表现为一种职业活动方式,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是职业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需要依赖学习者动作与心智的有效配合,由此,职业技能的训练也就可以转化为对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训练,通过二者有效的配合来完成职业活动。因此,课程内容应包含对学习者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训练的项目,使学习者通过对具体课程的学习和实践训练来迅速提高职业技能。其次,参与实践活动是职业教育学习者习得职业技能的主要途径,职业技能的提高还要依赖于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职业教育应用性的特征决定了其在课程内容中强调直接经验的获取,重视个体直观材料的收集,所以其课程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收集这些材料的条件,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课程要为实践活动的展开留足空间。“做学合一”,学习者在与工作任务相关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知识材料,再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组合和加工,从而得出解决具体工作问题的方法,做到“在做中学”。随着工作任务的不同,学习者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学习者在实践活动中逐渐掌握“做学合一”的方法。再者,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多层次、多渠道的角度来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比如让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培训,顶岗实习,模拟演练等等更能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不同的活动设计和环境能令学习充满新鲜感和挑战性,避免实践活动中的倦怠。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充分发挥校内外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和设施,通过营造不同的活动情境,来提高学习者的应变能力,从而达到积累经验,提高学习者综合职业技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宁波,齐冰.学科课程内容组织的逻辑体系及其处理原则探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杨洁.对高职院校项目活动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

[3]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52a25010115c7.html.

[4]肖凤翔.职业及其对教育的规定性[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5]姜金鑫.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践性课程的构建[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教通讯),2008(05).

[6]张鹤萍,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的新鲜血液[J].职教通讯,2010(03).

[7]陈庆合,施燕丹,王树斌.论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及其组织[J].职教论坛,2010(12).

[8]姜大源.论职业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与课程观课程[J].教材·教法,1997(08).

[9]米靖.现代职业教育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0]徐国庆.职业知识的工作逻辑与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J].职业技术教育,2003(16).

[1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殷新红

作者:肖凤翔 肖艳婷

心理逻辑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2: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构建

摘要: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严密思维形式的反映系统。主要由理论发展逻辑、实践发展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四个部分构成。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理论;逻辑体系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4-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概念、范畴与逻辑”(项目编号:BJA130096;主持人:周明星)。

作者简介:聂清德(1974-),男,湖南衡山人,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讲师,教育生态学博士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和教育生态学研究。张健,教育部职教中心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历史表明,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必须具有逻辑。作为教育科学一部分的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也必然有它的逻辑。那么,如何寻求这种逻辑呢?这就需要从不同的维度梳理出符合职业教育理论特点和定性的逻辑内容,然后再将其链接成逻辑体系。这对于梳理其发展脉络、理清其生成规律、指明其未来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之辨

(一)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内涵

逻辑是哲学层面的一个问题,对于每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奠基作用。一门科学一般都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又体现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逻辑层次。由此,必须厘清四个关联问题:其一,何为逻辑?“逻辑的对象即思维”[1](P23)。它是指精神“在思维领域中的展开”[2]。也就是说,逻辑是思维对象具体化的抽象。由此,考察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就必须以思维为基础,体现高度抽象的概括本质。其二,何为体系?关于体系,学术界的理解普遍一致,从宏观层面说,宇宙是一个体系。从中观层面说,国家是一个体系。从微观层面说,每一学科也是一个体系。大体系里含有无穷无尽的小体系,小体系里含有无穷深入的更小的体系。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属于中观层面的体系,具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一言以概之,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三,何为逻辑体系?逻辑体系是一个人类思维在发展过程中的有机系统,形成了逻辑思维自身发展和批判的规律。黑格尔认为:“逻辑的体系是阴影的王国,是单纯本质性的世界,摆脱了一切感性的具体性”[1](P42)。简言之,逻辑体系就是思维认知的本质性批判体系。其四,何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逻辑体系?从发展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来说,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逻辑体系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生成的概念、判断、推理等严密思维形式的反映系统。

(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特征

1.它是一个有机的反映系统

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是一个具有活性的反映系统。它以职业教育现象和问题作为逻辑体系的起点、以国内外职业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以先进的办学理念为意旨,以复杂的研究范式为观察手段、从而形成现代职业教育理论有机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生态系统。所谓有机性是指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中各要素相互联系的样态;所谓生活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主体和环境不断相互改造不断相互适应的状态;所谓开放性是指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与外界不断交流的势态。这个有机反映系统体现着理论体系鲜活发展的思维模式和实践创新。

2.它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创生过程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是在理论指导和实践运行下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创生过程。这个创生过程经过三个步骤:第一,从观察到概括。理论建构起始于对经验对象的观察,观察所得到的资料经过概括得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抽象结论。第二,提出假设。假设一般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个人预感或猜测;二是现有调查资料;三是现有理论。第三,理论的形成。一个理想的理论是一系列逻辑上相互联系并系统地加以阐述的命题,他们在更高概括的水平上描述并解释某些经验现象[3]。理论的形成可以通过思辨、分析、演绎和模型四种途径。

3.它是一种严密的思维形式

黑格尔认为:“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人的语言里”,而“语言渗透了成为人的内在的东西,渗透了成为一般观念的东西,即渗透了人使其成为自己东西的一切”[1](P7-8)。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呈现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概念、范畴及其辨证关系等严密的思维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时空认识论原则,这样的思维形式可以分为空间思维形式和时间思维形式两种。从空间思维形式来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由东部、西部、中部等不同空间地域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组成;从时间思维形式来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经历了与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比如,解放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时期和21世纪初期。

二、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之维

(一)基于职业教育基本概念和范畴去建构

逻辑是基于概念的,理论的逻辑体系必然建基于概念的体系之上。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或要素,范畴则是具有高度概括性的最一般的概念,反映着客观现实现象的基本性质和规律性。概念是范畴的基础,或者说是小范畴;范畴是概念的再凝练,或者说是大概念。概念是思维的“细胞”,范畴是理论的“基石”。任何理论体系的建构都离不开二者的奠基,它们“是理论体系建构的本源、开端和基础,也是思想和思维的起点”[4]。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中的一种类型,自有其自身的一套概念体系。究竟如何甄选和确定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概念?遵循哪些筛选原则呢?我们认为,确定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自身的概念、范畴体系,应当从表征职业教育根本特征的核心界定中去寻找。概念方面,职业教育是更加注重实践的教育,与之相关的“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实习实训”、“操作技能”一类概念应当纳入概念体系;范畴方面,范畴体系的确定应当从关系、规律、范式哲学领域去探寻,换言之,应当从表征职业教育规律和本质相关界定中去寻找、去凝练。

(二) 基于职业教育事物或现象的内在联系去建构

职业教育理论的逻辑存在于职业教育与外在的事物所形成和凝结的各种内在联系中。这就需要我们从职业教育的性质关系和办学特色中来寻找这种内在联系。关于职业教育性质的讨论,目前两种新颖有创意的实践观点是:跨界和整合。姜大源先生认为,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这种教育一是跨越了教育与职业的界限;二是跨越了企业和学校的界限;三是跨越了工作和学习的界限[5]。这种跨越就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元素多元逻辑关系的建构。张健教授则认为,职业教育是整合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以‘整合为本’的教育,是靠整合‘立根’的教育。全部的职业教育都是整合的教育,都是整合的外化和彰显;职业教育的全部都是教育的整合,都是教育以外显的或潜在的整合形态的体现”[6]。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无不体现“跨界与整合”的特点。如“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打破了一维定界封闭在校园“围城”办学的模式,将其拓展到了更大的空间,形成了“双主体”甚至“多主体”的办学模式;又如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跨越了工作与学习不相往来的、割裂孤立的界限,将工作与学习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融贯互通的内在联系。

(三)基于职业教育特色本质去建构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7]。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特色逻辑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教育、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和其他国家职业教育的本质规定性。从方向层面看,特色逻辑是职业教育错位发展的逻辑;从形象层面看,特色逻辑是院校个性发展的逻辑;从专业层面看,特色逻辑就是职业教育产业导向的逻辑。只有这样的特色才符合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才具有逻辑必然性的存在,也是理论体系建构必须遵循的根本要求。而问题在于,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没有按照职业教育的特色规律、特色逻辑去建构,很多名之为理论的职业教育学著述只是从学科教育学的“藤本”上派生或嫁接出来的东西,虽然有职业教育的成分、元素,但不是基于职业教育的逻辑本真建立起来的,看起来总有那么一点“不肖”或“另类”。换言之,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的建构,如果溢出了特色语境的规定,建出来的就是错位的、失却逻辑本真的理论。因而,理论的建构源自实践、高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它既受制于职业教育实践的逻辑制约,又要超脱实践。

(四)基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去建构

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成长的规律是从新手到专家。这个过程按照德雷福斯模型分为“新手—高级新手—精通者—胜任者—专家”五个阶段。新手是技能学习初始阶段的人,是尚未入门的外行人,他们缺乏基本的经验,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型人才到了“高级新手”阶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了大幅提升,具有了初步的问题情境的识别和匹配能力,能处理和解决相似度高的情境问题。“胜任者”是技能人才成长的第三个阶段。“胜任者”高于“高级新手”之处在于,他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够发现问题。一般而言,一个团队的执行操作主要是靠胜任者担纲的。第四阶段“精通者”的一个明显的优长之处是,他们已经能够全面审视和把握情境,更重要的是,他们善于通过有效的反馈思考来不断地调适自己、不断地成长进步。“专家”是技能人才的最高境界,他们已成为行业领域的最高者或规则的制定者,他们永远都在寻找更好的解决办法,好像是一看到问题就知道答案一样,他们已将所有情境和解决这个情境的方法完全内化了,所以才具有超常的问题诊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别人尊敬和仰慕的大师级人才。

三、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之型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是现代职业教育逻辑学自成体系的一种论证、整合和扬弃的过程。这一体系描述主要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四个维度逻辑构成,即历史发展逻辑、实践发展逻辑、理论发展逻辑和职业发展逻辑。历史发展逻辑是主线,实践发展逻辑和理论发展逻辑是经纬,职业发展逻辑是目标,以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中国职业教育理论逻辑体系(见图1)。

(一)理论发展逻辑

理论发展逻辑是在认识和修正理论过程中形成的逻辑思维形式。即“教育认识和思维的逻辑”[8]。根据理论发展逻辑的推理关系,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具有三个互相关联层次的逻辑推演关系,即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一般理论、特殊理论和个别理论。所谓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一般理论,即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范畴所共有的宏观理论。这种理论,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指一切理论、或者许多个别理论所属的一类理论具有共性或相同性质的理论。如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理论,它是指导现代职业办学目标的最高宗旨,是现代职业教育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石。所谓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特殊理论,指特别、不同一般的中观理论,如产教融合理论、校企合作理论和工学结合理论等。所谓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个别理论,指单个、独有的微观理论或具体理论,如现代学徒制理论、半工半读理论和顶岗实习理论等。

(二)实践发展逻辑

实践发展逻辑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固有的逻辑思维形式。即是说,“实践逻辑是事实的逻辑,是教育活动自身固有的逻辑”[8]。从职业教育活动固有的逻辑来看,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经历了感知→验证→认同→内化→反思五个发展阶段。第一是感知,从哲学范畴解释,是客观事物通过感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第二是验证,即通过检验得到证实,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活动现状与问题是否存在,要用验证来进行论证;第三是认同,即认可赞同,现代职业教育活动与问题经过证实,分析原因,找出对策之后就会被认同;第四是内化,就是将看、听、想等思维意识经过内证实践,所领悟出的具有客观价值的认知体系。内化是现代职业教育本质、概念、命题在现代职业教育主体内心高度认可和深入体会的一种思维活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五是反思,这是一种反省性和批判性的思维活动,其目的在于对已有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活动的问题进行考察、评价,揭示出现代职业教育理论逻辑规律。

(三)历史发展逻辑

马克思曾说,历史的逻辑就是“范畴的世俗历史”、亦即“与时间相一致的历史”,意指历史的发展过程[9]。我们认为,历史发展逻辑是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发展的主线。纵观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适切发展理论阶段(1949~1978)。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职业教育思想是以职业教育实践为对象,提出了“适切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其精髓是“半工半读”[10]。第二阶段:大力发展理论阶段(1978~1989)。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大力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发展为目标,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11]。第三阶段:全面发展理论阶段(1989~2002)。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全面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12]。第四阶段:科学发展理论阶段(2002~2012)。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的职业教育思想[13]。这一时期,人本论、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以及和谐论是科学发展的职教思想的本质内涵。第五阶段:加快发展理论阶段(2012~)。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五代领导集体提出了“大国工匠”的职业教育思想,制定《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四)职业发展逻辑

职业发展逻辑是职业人才在职业生活中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成长所表现出的一种逻辑思维。与世界其他国家一样,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主要由培养新手→培养熟手→培养能手→培养高手→培养旗手的五个职业人才培养阶段。所谓“培养新手”,只要求掌握入门和概念性知识,如初级工。所谓“培养熟手”除了掌握基本的概念性知识,还必须掌握关联性的知识,具有比较的逻辑思维意识,如中级工。所谓“培养能手”,不但要具有比较反思的逻辑意识,还要有具体和功能性的知识,如高级工,既能发现问题又能解决问题,已经具备独立完成较复杂工作的能力。所谓“培养高手”,已经进入较高层次,必须具有经验基础上的学科系统化知识,如技师。所谓“培养旗手”,也可称为“专家”或“大师”,是该行业的领军人物,在该行业造诣深,享有盛誉,它集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于一体,具有鲜明的个性风格,技术高超,精益求精,以创新为己任,能引领行业潮流。从“新手”到“旗手”职业发展逻辑是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是职业教育理论范畴、理论认识、理论反思和理论批判等逻辑思维的升华。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杨一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M].贺麟,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234.

[3] 周明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371-372.

[4] 张健.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27.

[5] 姜大源.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对世界教育的独特贡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4.

[6] 张健.高等职业教育整合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340-341.

[7] [英]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184.

[8] 郭元祥.教育逻辑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06.

[9] [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恩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6.

[10] 刘晓,蔡林.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4-27.

[11] 王良,梁卿.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28-30.

[12] 胡娜,马俊.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及历史贡献[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1-33.

[13] 周明星,马美.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的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34-36.

(责任编辑 陈剑光)

作者:聂清德 张健

心理逻辑与职业教育论文 篇3:

高职数学教师与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研究

摘 要: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关系、影响原因,提高地必要性及提高措施。

关键词:高职 数学教师 心理素质 问题研究

1 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关系

心理素质是人在某项活动中所须具备的心理活动品质和个性品质特征。就教师而言,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有助充满信心、活力,积极参与教学的各项工作,其认知能力、情绪和情感、气质和性格等显然直接影响学生行为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当今社会节奏快,新技术、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数学科学、逻辑、条理、概括、抽象性较强,学习难度较大,易给教师心理带来负担和压力,因此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特别重视心理素质修养,拥有广泛兴趣和爱好、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才能教给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这是时代的需要、必然的选择。

2 影响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原因

2.1 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地位不明确

目前高职教育中许多人未真正认识学习数学对培养“实用、应用、创新”人才的作用,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及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作用丢弃一边,导致教师与学生困惑。教师困惑造成“适度、够用”要求的片面,删减教学内容、压缩教学课时。久而久之,数学给学生造成是理论性强、无实际用途的课程,认真学只是“兴致所至”。

2.2 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少矛盾冲突

按惯例,高数第一学年开课,平均每周四课时,新生第一学期比其它年级晚三周上课,因课时受限,教材要进一步压缩,有的专业数学知识需要较多,但在有限的课上无法满足,有的专业数学课压到一个星期,许多专业需要的基本数学知识根本无法接触。正是数学教学内容多、任务重与课时少、进度快的矛盾,直接影响良好的真正落实。

2.3 生源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中特殊群体,是普高中考分较低的高中生和所谓“三校生”,数学基础较差,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弱。而高校连年扩招,为缓解生源不足,高职院校采取“宽进”政策,专业“文理兼收”,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不及格率偏高现象普遍存在。

2.4 缺乏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数学教材仍偏重理论与逻辑,强调结构严谨。部编教材虽有较大调整、优化和提高,但内容及例题对知识发生与发展过程、具体问题的应用与解决、学生学习的特点仍重视不够,专业数学背景介绍不多。因此缺乏较强针对性的教材,无法满足各层次及专业学习需求,间接制约良好的和谐发展。

2.5 教学方法落后,模式单一呆板

数学历来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己任,但在许多高职院校中愿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购买实验仪器、设备,而很少花钱配备数学教学用品与设备,致使数学教学方法单一,纯粹作为工具介绍给学生,“填鸭”给学生。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存在困难并解惑、答疑,学生无法表达自己观点、疑问。教师要照顾学生水平,进度就受影响,完不成规定任务,内容和方法又要从简考虑。由于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教学方法落后,单一呆板,因此良好何从谈起。

2.6 教师科研能力不强,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高职教育的发展既依存于教师知识结构,又为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提供舞台,新的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对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提出更高要求。而许多高职院校是由中专校合并升格成,大多数数学教师专业教育局限在数学领域,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对数学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知之甚少。加之教学任务繁重,无暇得到教研学习机会,知识与教法老化,造成教师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不强。科研能力是探索教育规律,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发挥教师作用的重要素质,教师科研能力不强,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势必影响良好的水乳交融。

3 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必要性

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而教师对改革的接受、认可与驾驭能力,某种程度上肯定影响改革的成败。高职教育不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阶段,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教育。而数学是所有理工科的基础,其扎实与否“除锻炼敏锐理解力、发现真理外,还有训练全面考虑科学系统的头脑的开发功能”,为组织构造知识提供方法,以至当用于技术时,能生产出系统、可复制、可传播的知识,直接影响学生专业技术发展的空间、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

4 提高高职院校数学教师良好心理素质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措施

4.1 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人格魅力

高职学生因高考成绩没考上心目中的“好学校”,觉得怀才不遇,存在不少心理问题亟须引导。作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有知识和道德、理想和学问、专业追求,对学生信任与宽容,和学生交流与沟通。只有加强师德建设,提高自身人格魅力。在学生中才有威信,才易受到尊重欢迎,教学才能获得最大成功。

4.2 明确高职教育特点,加强高职教材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数学基础薄弱,自制力不强,要将高职人才的培养落到实处,就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教材,真正体现先进教育思想,体现教法与学法改革。将知识技能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过程设计、组织、指导者。使学生在学知识同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培养和开发,学会学习、发现、探索、创造。

只有明确高职教育特点,加强高职教材建设,良好才可能相得益彰。

4.3 拓展高职专业知识,提高高职教学能力

高职院校教学对象和培养目标对教学提出更高要求,但部分数学教师缺乏教改意识,观念陈旧,未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思想理念束缚。拓展高职专业知识,提高高职教学能力,能力强心理素质自然过硬,良好自然水到渠成。

4.4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探寻新型教学手段

目前高职教学不再是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教师能通过课件、题库、数学文化、数学论坛等形式教学,能借助多媒体呈现事物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和运动过程,使问题解释、建立更灵活,引导学习不断涌现的新概念。数学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而良好心理素质与广博专业知识和较强专业技能的学习是成正比的,作为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情感、态度、理想、价值、职业道德等融入高数教学中,会对学生的工作、交往、迁移能力,美好情操、意志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良好影响,这是良好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宋立温.高职院校数学教师应具备素质的认识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2.

作者:王荣

上一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育论文下一篇:进行性教育方法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