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2024-05-01

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精选9篇)

篇1: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求真 务实 探索 创新

——仪陇县歧山小学校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我校于2011年秋季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深深意识到如果能在课改中占领制高点,就能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面对崭新的课程,全新的理念,在县、区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学校确立‚在认识课改中求真、在研究课改中务实、在实践课改中探索、在推进课改中创新‛的指导思想,建立‚学习——实践——总结——推进‛的工作思路。努力实现课改‚五个目标‛: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快评价制度改革,建立有利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构建信息化平台,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普遍应用;构建学校特色化课程研究体制,增强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改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为实施以上目标,在困惑和思索中,学校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施。学校不断汲取新的教育思想,确立了主体多元‚双向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两年来,课改以它蓬勃的动力走进了校园,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全体教师在课改实施中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学校沐浴在新课程改革阳光下的同时,课改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学校特色彰显,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新课改开始为广大教师所接受,被社会家长所认可。学校也先后获得县优秀教工之家、县平安示范学校、2012小学质量检测二等奖等荣誉,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 础 篇

一、2011年——2012年学校实施课改的基本情况

2011年秋季我校开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了确保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顺利推行和实施,学校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根据县、区课程改革工作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和《新课程标准》,制定了学校《课改实施工作方案》,确立了‚以点代面、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以课改年级为龙头,组织教师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边推广‛的过程中,推进非课改年级和教师的转变,主要表现在:课堂组织形式的互动化;师生地位趋于平等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教学媒体运用现代化;同时在学生评价中更注重过程评价,倡导多种评价形式(如小组评价、个别评价、发展性评价等)。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对课程改革有效引领

学校成立了校长为组长,包括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在内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领导、组织、协调全校的实验工作,制定课改的整体规划,组织教师培训。以学校教导处为中心,具体组织课改实验工作,负责制定各项与课改有关的工作计划、实施计

‚自修——反思、参与——分享‛于一体的培训模式。同时学校注重成果总结与推广,重点抓好三件事:一是中期检查、展示,注重成果积累;二是结题总结与成果评奖;三是优秀教科研论文评奖。

2、发挥教研组职能,实现同伴互助。

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和合作,是校本研究的标志和灵魂。在备课中为防止教师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现象,学校改变了从前越详越好、越多越好的备课要求,实行‚学科分单元协作研讨——个人备课——资源共享——个性化使用‛的集体备课模式,提倡统一的教案书写格式,强调‚板书设计、教后反思‛的撰写。在教研组内提倡课前集体议课的氛围,将好的经验和做法相互学习,存在的问题大家共同商议解决。如:六年级教师在讲授《认识比例》一课时,遇到了新的知识点《图形的扩大与缩小》,大家通过集体备课、议课,上网查找资料等,较好地把握了教材编排的意图。在图形的放大与缩小的具体操作中,让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对新内容进行观察并发现,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去发现并解决问题,多体会、多动口,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知识更加条理化,学生在相互合作中扬长补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书写教学案例,进行教学反思。俗话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及时书写教学反思既可总结得失成败,又可体验成功的愉悦。为此,我校在校本培训中,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经常地进行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写好札记,形成习惯。教导处把写教后记作为备课的一项基本要求抓,要求教师及时书写教后记,写出实在内容,不搞形式,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贵在坚持和及时。促使教师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实际问题,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

4、开展教研组活动,推进教学研讨活动。

在校本培训中,学校意识到教师在培训中不应仅仅是被动的受训者,更应是一个参与者。学校围绕着‚走进新课堂‛、‚讲述新课堂‛、‚演绎新课堂‛这三个渐进式为主题组织教师开展教研组活动,在教研组这个平台上,教师们相互支持,交流分享,每个老师在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经验的同时,又有了新的收获。每一次组内活动,老师们就课改实施以来,教学中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故事,取得的效果,成功的经验进行总结反思,就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惑中肯地发表了理性并富有见地的意见和看法,每次活动均取得良好的成效。

5、加强教师的系列培训,建立阶梯式的优秀教师队伍。为提高校本培训的实效性,学校想方设法加强校本培训的系列性和多样性。一是走出去,带回来。选派优秀的教师带着任务出去参观学习,回来后把所看、所学、所想、所悟通过讲座或者‚引路课‛进行展示,做到

人的争论思辩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将自己的所思所想付诸实践,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

2、建立有利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评价机制。

根据课程改革提出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评价体系,学校制定了《歧山小学教师评价方案》,坚持方向性与客观性,科学性与可行性,对教师实行自评、互评、学生评、家长评、考核小组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的不断发展,逐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制定了《歧山小学教师师德及工作考核手册》,从个人发展计划、自我评估、师德、出勤、完成任务、教育随笔、教学反思、论文等方面进行自评和小组互评,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提高教师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3、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评价机制。

新的评价方案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诞生,才能发挥效力。因此我校采取了权力下放、自下而上的方法,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构建开放性的评价方案。围绕学生发展性评价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进行评价思考与操作,实行‚多元一体化评价‛。比较成熟的做法就有《学生星级评选》,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表现对学生进行星级评价,包括有朗读、背诵、质疑、写字、口语交际、自理、实践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记录等。这些使歧山小学教师的手中多了几把评价的尺子,多了一分激励,在评价中增强竞争意识,在评价中唤起主动性。

总 结 篇

十、课课改革带给学校显著的变化

两年来的课改实验工作,学校教育教学出现了新的亮点。亮点一 教师的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面对新教材,教师由原来知识的代言人、教学内容的传递者逐渐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老师在课堂中注意课堂中的师生平等,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

2、工作重心的转变。

新教材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教师的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

3、教师地位的转变。

教师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在

不大,只是在考核学生中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家长仍然注重分数,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上也是十分注重分数。

课程改革实验的理念如何转化为操作性强的方法和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老师在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常常有‚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怎么做‛的感觉,‚摸不着石头过河‛。缺乏专家引领。虽然学校一直在搞校本培训但是这毕竟是在同一学校,由于承担校本培训的师资主要还是本校的老师,哪怕他们是教学业务水平较高的优秀教师,终因理论功底、学识学历都欠宽厚,而难以承担高层次的师资培训,因此校本培训必须和更高层次的外出培训,尤其是脱产培训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高层次的优秀教师、名教师。否则最后校本培训就会成为‚萝卜炖萝卜‛不会有高层次的提高。

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化倾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小组合作学习无法实现,制约了师生交流互动。而且大班的情况不利于教师进行过程性评价,容易造成流于形式。

十二、对下一阶段的课改工作的思考

1、切切实实加强对课改的认识。

课改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十年磨一剑‛我们有信心通过课改,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行为,建立起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2、扎扎实实搞好校本培训。

我们坚持‚培训师给教师最好的福利‛的原则,把课改行家请进来,为我校课改把脉,为课改教师释疑解难。

3、实实在在深入教学研究。

教导处要把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作为教研的立足点,把促进教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教研的着眼点,把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作为教研的切入点。老师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是课改的难点,我们要重点对此进行研究和探索。

4、认认真真完善评价机制

建立完善课改激励评价机制,开展课改示范、研讨课活动,肯定并推广部分教师课改的成果,确立我校课改的模式。

结 束 语

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育的生命不是‘复制’而是创新‛,‚童年只有一次,成长不能重来‛的深层内涵。为此,歧山小学全体教师‛将本着‚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精神,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坚持不懈地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让教育真正成为孩子一生的幸福!

高 玉 书

2012年11月8日

篇2: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一、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方式形式化

我们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相关的学习能力,因为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受用一生。 现代社会不是独立存在的社会,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和其他同学协作解决问题。 但是现在很多小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合作学习都是流于形式,不能形成固定的学习体系,这样的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大。

2.教学情境设置牵强

现在开展教学的时候都习惯于创设情境教学的方式, 很多老师都是根据学生熟悉的事物或者环境来创设情境。 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刺激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 如今,很多老师了解到数学情境实施的重要性,但是很多老师认为情境的创设比较麻烦,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化繁为简,没有根据实际情感来对情境内容进行选择,导致创设出来的情境比较牵强,学生对于这样的情境理解比较困难,很难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实施措施

1.主动学习方式的建立

老师要想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性的教学模式, 就要处理好合作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关系。 小组合作中,学生要自己独立思考,所以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最好要预留一定的时间来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合作学习。 如果我们在开始就给学生分好组,学生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来开展合作学习, 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会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进行下去。

我们在进行合作学习“ 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时候,老师可先留时间让学生来回顾一下如何运用学过的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求面积方法,再进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学生再在小组内开展讨论和交流,我们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让每一个小组进行自我总结,以小组长为核心来讨论计算方法。 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以及合作能力。

2.合理情境的创设

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融入一种学习环境中, 这样学生不仅把学习当成生活中的一个部分,而且在生活中学生也可以学习知识。 还有就是情境创设的功能可以把一些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起来。 比如,我们在进行“ 6、7的分与合”中,老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周末的中午,小风和父母去儿童游乐园玩耍,感觉那里非常热闹,因为在游乐园里面有很多好玩的设施,还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具来卖。 小风看到自己非常喜欢的气球,爸爸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 有3个是红色的、2个橙色的还有2个蓝色的, 但是后来有一个蓝色的气球飞走了,老师问,小风的爸爸一共给小风买了几个气球,飞走了还剩下几个,学生根据老师的描述能够快速地计算出数字,这样就能提高正确率。 其实,老师进行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复杂的环境变得简单,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运用适当的评价

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一定会对学生进行评价。 有时,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多数会对学生进行肯定, 但是这样过度的肯定会让学生产生误解,让学生盲目地认为自己能力很强,面对这样的情况, 老师要做出反思,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认真地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语言一定要中肯,不要出现歪曲事实或者语言失真的情况,这样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对数学的学习热情锐减。

数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学科, 小学数学学习中不仅要教会学生计算,也要培养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 在新课改发展的基础上, 数学给课堂教学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给整体的数学发展过程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边钻研边总结, 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要保护好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态度。

摘要:传统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展,都是运用单向被动的学习模式,就是老师讲学生学的教学过程。现在新课改教学形式的发展,让这样的上课形式不能适应现代小学的教育教学要求。所以,在课堂教学上要对课改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对教学方式进行反思,老师要把握教学改革的新方向,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

篇3: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反思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篇4: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一、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

小学一年级上期要上完整个拼音教学与两个识字内容和四个单元的课文, 要会认四百个汉字, 会写一百个汉字。按新课标的要求, 每周就八节语文课, 我校也严格按这个要求排课。从实际操作来看, 一年级上期的课时安排非常紧, 再加上学生的接收能力, 就完全不够了。对于才进小学一年级的学生, 面对这种情况, 多数学生感到非常吃力:每节课的容量特别大, 而且每节课的内容都是新的, 复习和巩固提高全靠自己课后下功夫。作为一年级的学生, 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学生感觉有点不切实际。面对新课程, 我们又有了以前的感觉:讲授新课也就差不多了, 根本没时间补充其他内容, 而且要不停地赶课时, 哪有时间讲评练习、进行单元测试呢?但不进行反馈检测, 又怎能知道学生的学习水平?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做练习根本就有点摸不着头脑, 不知道应该把答案写在什么地方。

反思:这种问题的出现与教师、学生都还没有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有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吃透课程标准, 更新教学观念, 将“教教材”改为“用教材教”。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观念。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 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 它仅仅是达成课程标准的中介, 它只起着参照物的作用, 需要因时、因地、因人的不同而实现再加工。在课时拮据的条件下, 我们不求知识传授须面面俱到, 而是把握重点内容, 所做测试也不在多, 但求精准, 具有典型作用即可。

二、知识的内容该如何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若讲得过浅, 则学生很多读音和拼法, 包括儿歌就根本不会, 若把拼音的音节扩展, 多练习几遍儿歌, 则时间上也不允许。大部分学生上课感觉“浮”着的, 人云亦云, 教学完后, 马上出示一些类似的音节练习拼读, 学生感觉很吃力, 不知道怎么办, 要认识汉字也很难, 光靠上课的时间也记不住。如果内容作补充或者是将教学进度放慢一些, 就会使课时更紧张。

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学要求的变化, 把握好教学中的“度”。与过去依大纲的教科书相比较, 很难用教学的要求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来简单地回答。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每堂课,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时间情况有选择地布置, 对不同层次学生提不同要求。

三、合作流于形式

课堂上教师提出一个问题, 便宣布小组讨论。前排的学生唰地回头, 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 每个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 其余学生当听众;有的小组的学困生把此时作为玩耍的最好时机……

反思:作为新课程倡导者的四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最明显的特征。在实际教学中, 整个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表面上热热闹闹, 在热热闹闹的背后更多的是放任、随意和低效。仔细观察, 就可以发现, 大多数讨论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学生关注的仍是“我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很明显, 这不是真正的合作。再加上, 一年级的孩子本身就自我约束力不行, 怎么去合作呢?首先,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有了交流的需要后, 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有成效的。其次, “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 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实际教学中, 交流的效果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 缺少倾听的过程, 交流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 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 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 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缺少对求职食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四、新课改就是导学案教学

在新课改下, 很多学校的一个改变就是导学案教学。导学案带给了学生新的学习方法, 带给了学生自由和快乐, 减少了学生的压力。给了学生施展的机会, 也就是给了学生的快乐。大家都崇尚快乐, 我也一样。快乐是一种美德, 我相信快乐会传递, 传递给我身边的这群孩子们。孩子们真正的快乐了, 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实施了课改, 学生的人胆子变大了, 敢提问了。孩子们的问题特别多, 他们特别活跃, 好像眼睛特别亮。

篇5: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关键词:新课改;反思;知识基础与技能;理性引领与评价;教学智慧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果。我为教师们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呈现的新颖的、生动的精彩课堂喝彩,也为教师们在实施新课程时所突现的问题忧虑。下面综合笔者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而引发的主要问题与思考,与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商榷:

一、过于注重“情感熏陶”,忽视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双基”,使得过去的语文课堂比较呆板。《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注意对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因此,新课程下的语文应由过去重知识传授发展到现在注重学生内心灵性生成。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融合。我们应借课文这一载体,努力创设情境,培养和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开启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灵人格。

笔者在大量的听课中发现,教师们都很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和熏陶,课堂中师生互动,情感交流都比较好。但教师们似乎又不约而同地走了另一个极端: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笔者认为,语文知识的传承与情感态度的培养同等重要,在教学中万不能顾此失彼。如,有一次五年级的《月光曲》中,教师的课堂内容是这样的:配合录像讲解《月光曲》的情感意境;让学生欣赏音乐后畅谈感受;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图画。课文中的字、词、句基本不讲,课文内容也是轻描淡写一带而过。结果整整两节课就在音乐声、放映录像、教师的煽情语言和学生的抒发情感的交谈和绘画中完成的。这课很浓情,可怎么看都不像语文课,倒像是音乐欣赏课。课后笔者对学生进行知识检查,发现不少学生把“券”“恬”等字读错或写错,不少学生没能真正理解“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不如意,等等。这些最基础的语文知识都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需要教师的传授和训练。然而,这位教师却过于注重了课文的情感熏陶,造成学生的基础知识缺失。很多老师往往矫枉过正,似乎凡与“训练”沾边的做法就是违背新课程。其实这种理解恰恰偏离了新课程的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牢固的基础知识,才能在能力、情感等方面健康地发展。

二、过于重视学生的互动体验,课堂缺乏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式学习。为此,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一方面,过去那种在课堂上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的方式逐渐被教师们摒弃;另一方面,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互动”式课堂,越来越成了教师们的课堂追求。于是,小组活动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活跃得很。学生有着前所未有的表达机会。可是,当笔者仔细观察这些课堂的时候,却觉得有些不大对劲:所谓“自主、探究、合作”,就是自由说话。教师东瞧瞧、西望望,成了旁观者。课堂活动缺乏严密的组织,更缺乏教师理性的引领和评价。热闹的一堂课下来,学生说得很尽兴,但实际上教师却没有真正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应该融入教师的理性引领和客观评价。让学生交流,不等于教师不加引导地让其“乱说”,“互动”不等于天马行空不完成教学任务。“互动”是教与学的方式,是师生分享经验、拓宽视野的过程。

三、过于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课堂缺乏教学智慧

新课改下教师非常重视教学形式和方法的设计。在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设计都很好,形式丰富,手法多样。但总给我一种华而不实、缺乏语文教学智慧和内容的感觉。设计的花哨导致语文课堂充满了形式多样的才艺演示。如果批评过去的语文教学把课堂仅仅当成教师霸道地向学生灌输死板知识的“讲台”,那么,在我所见到的新课改下的许多教师,正同样错误地倾向于把语文课堂当成了师生“才艺演示”的“舞台”。这样的课堂乍一看很生动,其实却缺少语文内容。何谓“语文”?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语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培养学生包括了听、说、读、写能力在内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艺术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所以说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语言教学艺术和智慧,摒弃依赖五花八门的设计,避免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才能走进语文教学优质课的神圣殿堂。

小学语文教改的路程还很漫长,我们教师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提升。让我们一起在反思中鼓起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和信心,把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推向更高的台阶!

(作者单位 广东省惠州市教师进修学校)

篇6: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应该从这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改革后的教材内容非常丰富,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思维不同, 个性不同。因此, 我们要充分发挥其优势,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积极主动去思考和交流,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机智, 发挥启发引导作用。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都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性为契机, 促进他们积极动脑、努力探索、大胆猜想, 进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因此, 在新课改背景下, 赋予启发式教学新的含义, 改变了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发展性的原则,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只要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掌握学习方法,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形成技能,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思维限制学生的思维, 要尊重学生独立的思维方法,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让他们独立思考, 勇于质疑, 大胆尝试, 畅所欲言, 并在实践活动中检验自己的思维, 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课堂调控能力和组织能力, 使其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让他们自主实践, 独立思考。久而久之, 学生会在启发性教学过程中产生学习的热情, 能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了。

二、让学生明白小学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小学数学学科有着很强的抽象性, 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的时候很难感受到其实用性, 感到的只是枯燥无味, 抽象难学, 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 在学习小学数学的时候, 首先要提高数学的应用性, 这就需要教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 把数学问题和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 引导学生用数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学习的实际价值, 以及学习的必要性, 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去看待现实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达到巩固新知、开拓思维的目的, 培养了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让他们能热爱数学, 学习数学。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 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长期以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会为学生制定统一的目标, 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 学好小学数学, 并且根据学生成绩的好坏来评价学生学习的优劣。大量的实践证明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成绩都优秀是不现实的, 但是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有自己的优势, 可能有的学生数学学科是他的弱项, 但是他们在其他学科中有很好的天赋。因此, 评价一个学生的优劣并不能以某一学科的成绩而论, 应根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取得了进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到这一点, 要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关注学生的进步, 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定个人目标, 使他们都能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坚定学生学习好数学的信心。这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良好发展。

四、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很多学生感觉小学数学学科难学, 在复杂的数学知识面前, 如果依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引入课堂, 并充分发挥其优势, 把抽象、逻辑性较强的小学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通过演示效果把静态的知识变得更加立体, 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到某些数学模型的内部构造,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外, 通过网络资源平台,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发学习资源, 实现了资源共享。但是, 多媒体的优势虽然很多, 但是也要合理运用, 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法, 还是现代教学方法, 各有千秋, 应把这两者教学方式进行整合, 以提高学生的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我们必须掌握这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总之,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学科, 我们要与时俱进, 要做个有心人, 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积极进行课堂改革, 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的学科,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空间和时间, 使小学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快乐学堂, 培养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为国家培养大量的数学人才。

摘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 创新性教学是新课改所提倡的理念, 并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之中, 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在有限的时间里, 掌握更多的知识。广大教师要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改变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以更好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模式,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邹彩虹.优化教师教学行为,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J].学苑教育, 2015 (17) :49.

篇7:新课改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反思

在日常工作中,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反思:

启示一:利用语言教学优势,创设师生情感“互动 的教学模式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绪的力量往往是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微妙最有意义的因素。” 现在的小学英语教师都是提前踏进课堂,忙着为上课设计板书,或抓紧时间和学生练口语,或唱几首英文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懂了并能对答如流,就会由衷地产生一股兴奋感和成功感。这是最佳的课前热身。这比我们常用的“Standup, please”类千篇一律、陈旧呆板的开场白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内在热情,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投入课堂。当上课铃响起时,教师走上讲台说:“Is it time for class?”、“Are you ready?”。课前这样的过渡,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抓住了师生进入共同学习的良好契机。

启示二:利用简洁、明快、风趣、鼓励的言语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课堂上,英语教师精力充沛,情绪饱满。讲课时面带微笑,对学生热情而有耐心。学生答对时,教师常说:“ Good、 Yes、 Ok、 Well-done、 Thankyou、 You're great、Wonderful”学生说:“错了”,教师会说:“ Try again. Don't worry.” 学生觉得很难表达而想放弃时,教师会鼓励说:“ Try your best.” 所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无后顾之忧,课堂发言会积极踊跃。

启示三: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每堂课都有一定量的课堂交际活动。其表现方式是课堂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大量的交际活动,就象 play a game 。其中主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我们从中学到了不少有趣精彩的活动。例如:

1.英语课上合作伙伴时常不同,需要用英语去问、去找。如你是 big,那 small 这一组反义词就是你们这个 family 的成员;如你是Beijing,那你就要找China;如你是London,那你就要找England;如你是----an ice teacher, 那你就是Jobs的组员。

2.为了讨论几组问题,也可通过小组活动。如有两个小组,其一组不动,另一组则依次移动。每个问题限时三分钟。这是一种快速交换partners的极好方法。

3.把全班分成几组,每组每人一句英语,限时一分钟记忆,然后小组成员将自己的句子说出来,并排列顺序。看哪组速度最快,最后按顺序排好队,给全班演示,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空间。从而把Chant 这一部分的作用推到高峰。

4.教师制作大转盘,上面写上供学生讨论的题目。把每组小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体现了课堂上的巩固练习和实践运用。这种活动教学法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感到学习英语不再是负担,重点而又全面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

思考一:交际教学法同样适用于高年级阶段的英语教学

英语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一特点决定了英语课要改知识传授型为能力训练型。教师要减少讲解内容,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参与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接近真实情景的交际。新教材的编者在对话课中设计了许多供学生操练的情景、话题和交际用语,但是不少教师却把操练当作配对练习来做,只要求学生知道别人说了什么和如何应答,完全将操练过程省去,使操练成了典型的走过场。这种“穿着新鞋走老路 ”的方法在许多教师身上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实这些由编者精心设计的情景和关键语句正是课堂活动操练的很好模式。只要教师充分意识到交际法的价值,就一定能上活、上好“对话课 ”、“ 练习课 ” 。

思考二:充分准备,注意技巧,提高课堂活动效率

组织好课堂交际活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师monitor communication tasks, give feed back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deal sensitively with students' mistakes。这些来自教师的积极反馈就像 intrinsic rewards 一样激励着学生,使他们得以进步,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如果教师不去倾听、不去鼓励、不去指导,那么学生就会因怀疑交流的价值而对活动失去兴趣。

思考三:教师要经常“充电”,不断“扩容 ”,提高自身素质

篇8:歧山小学新课改之行动与反思

一、情感激励,营造适宜教学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反思”

小学生学习群体由于处在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能动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没有有效养成,经常是在外部积极因素的刺激和作用下,开展动手探知、思考分析、归纳判断等数学学习活动. 情感作为学生能动学习的“源动力”,是刺激和促进学生能动学习、 深入思考的重要外部刺激因素之一. 反思能力作为思维能力的较高形式,小学生反思能力及能动性不强,主动性不高,是较为普遍的“现状”. 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学习情感所具有的生动特性和刺激作用,利用苏科版小学数学新教材画面生动、案例真实、内容趣味、形象直观等显著特性,通过设置丰富、适宜教学情境的形式,让学生感受数学教材生活之美、应用之美、历史之美等特性,内心产生积极情感,使反思活动成为小学生内在的“自觉行为”. 如数学生活性强,具有广泛的应用特点,小学生对生活案例充满“兴趣” 是其群体认知的重要特点之一. 教师在“求平均数”教学中, 在讲解该节课新知内容后,向学生提出“现在知道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名同学,第二组有7名同学的身高,请你求出这两组同学的平均身高”内容,为小学生呈现了具有真实性、生活性的典型案例,营造了生活韵味浓厚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内心受到“触动”,自主反思欲望和潜能受到激发,树立了能动反思的内在情感. 值得注意的是, 激发小学生反思能动性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实际和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科学设置,力保教学实效.

二、案例讲析,锻炼思维解析技能,让学生能够“有效反思”

案例讲解是数学学科课堂教学的重要活动形式. 教育学认为,学生反思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建立在良好分析、解答能力基础之上. 而问题案例的解答过程,就是一个分析、思考、 判断、归纳、总结、辨析的发展进程. 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小学生反思能力,首先就要做好思维解析技能的培养工作,借助于问题案例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引导小学生围绕问题条件内涵、内在联系、解析思路、解答策略等重点及关键,指导小学生动手探究、动脑思考、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其思考分析案例的技能方法,为有效反思打下深厚“基石”.

问题:在体育课上,三年级16名小学生围成一圈,从1号学生开始按照顺时针方向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如果将花传第34次时,这朵花应在第几号小学生手中? 请问2号小学生传了几次花?

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得出其解题思路:根据题意,该问题实际是关于周期规律方面的问题, 可以将16看作是一个周期,看34中有几个16,所得余数就是这个小学生的号数.

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反思其分析探究活动过程,归纳解题方法:解题的关键就是要正确理解求出的商,是每一个小学生传花的次数, 所得余数就是传花34次后的小学生的号数.

三、评价辨析,开展反思评判活动,让学生善于“高效反思”

教育实践学认为,评价辨析的过程,也就是自我认知、深刻剖析、反思提升的发展进程. 笔者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反思能力过程中, 经常忽视评价教学活动的开展,将教师“评析”作为主动手段,省略学生“评析”的活动过程. 而实践证明,学生亲身参与“评价”活动,不仅对他人进行科学、深刻评析,同时还由人及己,对自身进行反思剖析,提高评价的深刻性和反思的实效性. 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学生主体反思的活动时机,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案例,根据学习探析活动过程或表现,进行认真的思考和对比、 总结和判断,让学生自己当“评委”,对整个学习过程或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针对出现的“不利情况”,进行实时的解决和引导,保证自我评析能够按进度如期开展. 如在案例解答过程中, 教师在小学生分析解答案例基础上,针对解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展示某学生个体的解析案例过程,组织学生个体组成评价分析小组,开展评析案例实践活动,学生结合相关数学知识内容以及自身解题经验,在共同讨论、合作探析过程中,指出其解题的实际情况. 此时,教师根据学生评析观点,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对照,查找自身解题不足,学生个体纷纷“自我查找”“自我对照”,深刻整改,小学生思维辨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探析能力等得到提高, 同时其反思辨析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促进良好解析习惯的养成.

总之,思维能力是新课改下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在小学生反思能力培养过程中, 要贯彻落实新课改要求,按照循序渐进、逐步递进的教学原则,针对小学生学习能力水平和认知发展实情, 重视能动反思潜能的激发,注重反思活动载体的创设,强化反思过程的指导,为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全面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摘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是人类所具有的内在心理活动,作为人们思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反思能力素养,在思维能力素养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素养还没有完全养成,其反思能力需要教师在数学学科教学中进行有效锻炼和深刻培养.基于以上认知,本文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

篇9:反思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育

一、“文字功夫”与“口头功夫”的反思

儿童在人学前已基本掌握了口头语言,入学后学语文,虽然口头语言尚待继续提高,但重点和难点,无疑是书面语言的读与写。加上汉字这种表意文字的特点,远比表音的拼音文字复杂。因此,我们的识字、写字教学任务特别繁重。我们说一个人语文功底不扎实,往往是由于文字功底不扎实所致。反思我国的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讲问,学生答读颇为忙碌,但一堂课下来往往很少用笔,语文课成了“君子动口不动手”。

二、“习得”过程与讲析过程的反思

我国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心理语言学”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母语)都是在他一岁半到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己获得的,这就称为“语言习得”。这种习得过程,一无专职教师,二无专用教材,三无专课讲授,四无强化训练,其习得的迅速、高效与进入学校后“学得”书面语言时的困难重重,形成了鲜明反差,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当然,儿童学前期的“习得”与上学后的“学得”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无定的,自然而朦胧的;而后者是规定的,自觉而明确的。但我们不能据此就把两者对立起来,儿童在“习得”过程中固然不免有某些“学得”因素;而儿童在“学得”过程中,更应当借助“习得”的规律,借鉴“习得”的经验。即应当注重自主的实践演练,在生活中运用。现在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违背了母语的习得规律,如课堂教学过程以讲解提问分析为主,割断了与生活交际的联系。学生在瞄准考试的题海中沉浮,既失去了主体地位,又缺少真正的语文实践。

三、教育永远指向未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提出了人的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当代教育致力于教育工作,却缺少统一的观念,每年出版不计其数的文章书籍,教学方法和技巧也不断花样翻新。每一个教师为教育花出的心血是前所未有的,但因缺乏一个整体,却给人一种无力之感。

综上所述,当前语文教育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与西方教育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这些问题的解决,靠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相关部门教育思想的进一步转变,对学生学习要求的进一步转变;编写进一步切合学生学习实际,切合社会需要,能够学之致用,不用束之高阁的学习内容;教师教学进一步结合学生实际,结合各自情况进行,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事,教会学生生活等。只有弄清语文教育中学生应该学什么,教师应该教什么,才能达到让学生全面发展、完善自我的目的。

(作者单位贵州省务川自治县黄都镇万元完小)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情感教学/陈冲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学生的认知过程伴随着情感,对于任何一种学习内容,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情绪情感体验,或热爱或厌恶等。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数学教学中,融入积极的情感因素,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获取数学教学的和谐、高效,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思维对话。因此,在高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必须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一、重视数学情感教学的必要性

情感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数学能力不仅包括对知识的掌握,更离不开丰富的情感因素。一位数学教师如果只是单纯传授知识而去上课,从不关心、爱护和研究自己的学生,即使他们的课讲得再好、教学水平再高,教学效果也是难以预测的。因此,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以自己真挚的爱,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唤起学生对师长的爱,进而将这种爱延伸为对其所教学科的好感,最终借助好感培养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情感,必将唤起学生的主动精神,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尊敬教师同样起着双向推动作用。对学生来说,有了尊师的感情才会更加主动地接受教育,产生“向师性”。向师性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有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对教师来讲,学生的尊敬与信赖是对教师热爱学生情感的最佳回报,是对教师忘我工作的激励。这种情感必将推动师生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为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数学情感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是教育的中心环节,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所以把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数学情感的载体,能够提高课堂效率,保证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那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情感,让积极的、健康的情感成为学生学好数学的动力呢?

1 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学生创建积极的、活跃的课堂氛围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教师的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情感情绪的产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经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内在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基础上的不断发展,使学生在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因此,教师的情感如何对整个课堂气氛影响很大,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學习效率。

2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师生相互沟通和交流创设条件

新型的师生关系核心是师生心理相融,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够在教学中形成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型而和谐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享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教师与学生的讨论,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与数学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3 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要想获得成功,除了教师要增加情感投入,积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外,还要挖掘新的教学方法,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例如:创新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用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具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与方法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采取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倡教和学方式的多样化,像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等都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都是十分有益的。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教学活动不能局限于认知领域,应充分重视情感领域。在充满激情的课堂中,师生思维更活跃,联想更丰富,更有利于创新活动,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只要我们努力,只要我们用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就一定会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成功者。

上一篇:市宣传部遴选真题下一篇:苦累面前莫低头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