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听课感悟——吴丽红《认识图形》

2024-04-10

谈听课感悟——吴丽红《认识图形》(精选3篇)

篇1:谈听课感悟——吴丽红《认识图形》

谈听课感悟——吴丽红《认识图形》

上一周,有幸参与了在晋江市实验小学举办的“晋江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第一天的观课活动。一天下来,让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有所创新,教师除了备教材、教法,更多地转移到了备学生环节。课堂上,在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的同时,也不忽略数学本质,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几节课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来自晋江市第三实验小学吴丽红老师的《认识图形》。下面就谈谈自己最欣赏她的几个地方。

亮点一:教师的个人魅力

吴老师丰富的肢体动作,生动的表情,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极其浓厚,整节课的气氛十分活跃。有这么一句话“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教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而吴老师在课堂上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她的语言富有童趣,随时吸引着孩子,也吸引着听课老师们。她不会因为孩子的一句童言稚语而不知所措甚至无视,而是巧妙地用语言引领着孩子进行学习!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亮点二:成功的情境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美国教育家哈·曼说:那些不设计勾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正如同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而创设情境是有情感上的吸引力,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形成问题答案的欲望,从而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节课,吴老师首先利用课件出现各种形体的高楼大厦,让学生说这些高楼大厦的形状像什么?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数学形象就藏在城市建筑物美丽的外衣下。紧接着将这一栋栋的高楼大厦动画转变成立体模型。这一变,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不落痕迹地将学生引入新知。

亮点三:时时处处以学生为主

吴老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摸一摸,使学生从中感觉每个图形的形状,通过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通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动手分类、小组合作、概括总结出四种立体图形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经历了从“生活数学”到“数学特征”的认识过程,从“物体特征”到“物体模型”的对应过程,从“数学模型”到“生活模型”及从“生活模型”到“数学模型”相互转换的过程。这一切都是让学生亲手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数学的奇妙与自我肯定。我想,学生课后回想起这节课,肯定感觉记忆犹新!

亮点四: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

实行新课程标准后,数学教学内容更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我深深体会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融入生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吴老师这节课,在学生认识完球、圆柱、正方体和长方体四种立体图形后,她又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将球体,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动画转化成常见的冰箱、纸箱、牙膏盒、篮球、足球、乒乓球、茶叶罐、接力棒、魔方、色子等生活物品。这一变,不仅将学生的思维情绪提到了更高潮,还让学生明白原来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都是可以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数学!

此次听课,受益良多。我觉得一节好课它是有生命力的,而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感知与体验,来自于对问题的好奇与思考,来自于对知识的猜想与验证,来自于对活动的探究与解决。而这些恰恰是我的课堂所缺少的。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思考、交流、探究的空间,引导学生经历体验、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解决问题。我还要多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我相信自己会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

篇2:“图形的认识”复习策略谈

关键词:图形,空间观念,联系架构,化静为动

“图形的认识”是小学阶段数学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它对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空间表象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图形的认识在毕业复习时必不可少。但如果一味地重复, 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如何拾起学生已渐忘的知识, 又能在复习中沟通联系, 获得新的发现呢?笔者在总复习时, 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重组, 颇有成效。

在教学中, 笔者从最基本的点入手, 点寅线寅面寅体。将知识置于知识联系的生发中, 点动成线, 线动成面, 面动成体, 探寻知识源, 用几何图形的要素成为知识生长的纽带。学生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概括了这一感受, 就像电脑中的进度条。

复习不一定是重见和再认, 有时也是一种发现和顿悟。在对几何与图形的认识也就是概念的复习中, 笔者根据图形的变化和特点, 选用不同的方式, 让学生经历不一样的再认。

一、描点画线定基调

有了这样的铺垫, 点线的复习顺理成章, 教师要求学生让点和线活动起来, 可以变成我们熟悉的什么图形呢?从大问题入手, 在学生的描画中, 引发联想。点引线、点连线, 学生的笔尖上呈现了往日熟悉的图形。直线、线段和射线, 锐角、直角和钝角, 过一点画无数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枯燥单一的线条和点在这样的变化中变得鲜活。

二、化静为动变形式

形的认知在小学阶段比较普遍, 比如三角形的认识, 概念相当丰富, 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蹈覆辙, 就会类同于单元的复习。笔者尝试以格子图为背景, 通过点的移动, 让学生在想象与思考中进行概念的重组。

师出示课件图A, 三个点用线段连成一个三角形, 如果移动其中一个点, 你可以把它变成什么三角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或是钝角三角形 (见图B) 。

这一动态的活动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纷纷讨论点的区域对于三角形角的分类的影响。

生:点越往上连成的就是锐角三角形, 点越往边下移连成的就是钝角三角形。

生:直角三角形也不止一个。

生:以这条底边为直径的圆上的点都可以连成直角三角形 (见图C) 。

师 (乘机而入) :你们刚才所说的三角形都是按什么来分的?又是怎么判定的呢?还可以怎么分?在图上的点又是怎样移动的呢?

生:如果点沿着中间那条垂线 (高) 移动的话, 就是等腰三角形。如果点移到三条边一样长时, 就是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殊情况 (见图D) 。

一个小小的点的化静为动, 燃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这也正是复习课中所期盼的。这些相关联的变化, 不仅道出了形的分类, 还把它们之间的联系彰显得一清二楚。我们所谓课堂上思维的火花不正是如此吗?

三、边猜边想入内涵

四边形的包含性在图形中是最强的, 对于这类知识的复习, 笔者则选择通过猜图形的游戏让学生在辨析中强化概念本质特点, 并注重概念间的异同。

看到露出的一个直角, 心急的学生脱口而出“正方形”“长方形”。思考片刻后, 学生的答案丰富起来:或许是直角三角形、直角梯形、扇形、一般的四边形。在学生的比画中, 也是对图形的想象和再认。

师:那不可能的是什么图形呢? (圆和一般平行四边形排除)

师:如果是平行四边形, 你会出怎样的提示语让别人猜? (强化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会是什么图形呢? (将特殊平行四边形一一体现)

最后, 教师拿被分裂成两半的图形 (图1) , 让学生再猜它的原貌 (图2) , 教室里又掀高潮。

由分到合的设计, 由顺到逆的思考, 拓展了学生认知的视野, 使他们对图形间的异同变得驾轻就熟, 对于四边形的整理就显得顺理成章。一则有意义的游戏, 使图形得到串联, 使知识自然归整。看似简单, 却不平凡。

四、由面到体促圆满

小学阶段的立体图形包括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在由面至体的变化中, 学生已经充分感受到了通过面的旋转得到不同的体。但仅是这样的认知, 显然对于总复习尚不够到位。为此, 笔者向学生提供了一些组成立体图形的素材, 让学生选择并组成立体图形。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拼组这样的活动方式, 完成对立体图形认识的复习。

课堂再现:

第一组:

请在下面8 个面中找出6 个面, 使它们能围成我们认识的立体图形。

生:因为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所以只能拼成长方体或正方体。除非卷起来成为圆柱。圆锥更不可能, 因为它的侧面是扇形。

生:我只要选三组相同的长方形就行了。

生:那还要看它们的边长符不符合。

师 (追问) :为什么不选正方形?

师 (再问) :如果每一种有足够多的个数, 你还能拼出什么立体图形?

根据学生的拼组, 板书立体图形的长、宽、高:

根据以上三类, 说说它们异同。至此梳理长方体 (正方体) 的特征, 完成由面到体的空间转换, 学生在思考和空间想象中完成对长方体 (正方体) 的复习认知。

第二组:

下面哪些平面图形可以组合成圆柱?

生:圆柱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侧面一条长要与圆柱的底面周长相等, 所以我选择……

生:圆柱的特征是……

生:中间的这个长方形正好是拼组的圆柱的纵切面 (沿着直径切) 。

师 (追问) :剩余的长方形可以卷成怎样的圆柱呢?

生:长方形都可以卷成两个圆柱, 长和宽分别是圆柱的底面周长。如果以15 为底面周长这个圆柱的高就是4, 如果以……

空间想象是空间表象的发展, 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是建立在丰富表象基础上的想象。第一组材料中, 对于长方体的形体空间识别能力, 决定取材的水平。第二组的选择相对简单些, 主要侧重点则落在了底面周长与侧面的吻合度。学生截面之说出乎笔者的意外, 长方形除卷成圆柱外, 其实也可以成为长方体的侧面, 底面周长相同, 但体积却是不一样的。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对几何图形二维至三维转换的一次历练。复习中好的切入点, 不单是知识的回顾, 也是一种由外而内的融合。

点线面体连成片。学习的首要任务是能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性, 复习课的问道, 其最终的价值亦是如此。小学数学的复习课只有真正关注了学生, 加之教师的智慧寻道, 用心经营, 才能存新意而不失有效、重梳理而不失提升、勤沟通而不失架构, 在整体范畴的发展视野下, 谋求别有一番智趣在其中的总复习。

参考文献

篇3:“平面图形认识”的直观教学感悟

[关键词]小学数学 平面图形 直观教学 应用能力 情境 练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27

运用直观的手段展开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应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的数学知识。下面,我以“平面图形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运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的感悟。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的教学情境是最能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的一种方法,既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又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应用。如教学“平面图形认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直观的图形,让学生在看视频的过程中了解和认识平面图形,并且能够思考、探讨平面图形的特点与不同之处。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那你们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都会看到什么样的形状呢?

生: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

师:你们真了不起!现在我让大家做一个“小侦探”。有一次,图形王国发生了一起失窃的案件,虽然罪犯逃跑了,但是留下了许多独特的印子(给学生出示下列图形),根据这些图形,再对比犯罪者的特征,谁能找出哪个图形才是真正犯罪分子的呢?

……

上述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新颖、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认识了平面图形,为接下来平面图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进行直观练习,深化内容认识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将讲解和练习两者相结合,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在“平面图形认识”的教学中,采用最直观的习题进行深化练习,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有效,而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真棒,都是优秀的“小侦探”,图形王国的每个图形都非常感谢大家的帮助。大家对图形王国里的图形还有印象吗?谁能清楚地记得它们各自的称呼呢?

生1:有长方形、正方形,还有圆形和三角形。

师:下面,我再出示图形王国里的一些成员(见下图),大家通过刚才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把各个成员装进对应的小车里面。

(学生有了之前的认知,很快找到不同图形对应的小车)

师:你们都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准确地把各个图形送上车的?

……

上述教学中,教师把握住了学生的学情,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把对应的图形装进相应的车里。通过对图形的观察和直观感受,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三、引入直观强化,提升应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最后阶段要进行强化训练,这样能加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给出很多直观的几何图形,使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认出每个不同的图形,还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地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师:刚才大家知道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和长方形各自所具备的特征,现在我来考考大家。下面表格里面的图形(左边图形),是通过哪个几何模型(右边几何图形)画出来的?大家好好的对比观察,然后选择正确答案及陈述理由。(生答略)

师:日常生活中几何图形随处可见,大家能通过对生活的观察,说出它们都是什么形状吗?看看谁平时对生活的观察比较细心,把自己见到的平面图形分享给大家。

……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的习题,巧妙地把立体几何和平面图形联系在一起,强化了学生对平面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教师应开动脑筋,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真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谈听课感悟——吴丽红《认识图形》】相关文章:

听课感悟范文05-17

地理听课感悟04-19

数学听课感悟范文06-01

听课学习感悟范文06-01

初中数学听课感悟06-25

高中生物听课感悟07-02

生命生命听课感悟07-15

小学数学听课感悟07-22

小学语文听课感悟07-22

沟通与执行听课感悟08-12

上一篇:《记承天寺夜游》作者简介及语句赏析下一篇:美文欣赏:《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