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2024-05-07

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共13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泉州师院附属小学数学教学研讨听课感悟

在短短的一下午的时间里,我有幸观摩了由黄妮雅老师和苏老师上的两节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灵动性、趣味性以及教学模式的生活化、艺术化。充分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生活中的数》第二课时

执教者:黄妮雅

黄老师能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课堂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如“课前游戏——火眼金睛”,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课堂伊始,黄老师进行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揭示新课课题”,在学生已有以“十”为单位按“群”计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情基础之上进行回顾,唤醒孩子们数数的已有经验与方法,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准备;接下来,黄老师进行第二个环节“借助模型,认识计数单位‘百’”的教学,在这个环节当中有三个教学模块,分别为数小棒、数小方块、巩固式的圈一圈数一数。三个模块交给学生的认知思维与活动层层递进,对于计数单位“百”以及“一”“十”“百”的意义与它们之间的联系的感悟也越来越深,从而有效发展了学生对于更大范围内数的感知及对数字关联性逐渐清晰的领悟。教学过程中黄老师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在数小棒与数方块等活动当中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加之黄老师的教态随和,语言亲切委婉,提问具体生动而且暗示性强的特点(如数小棒当中黄老师提问:有多少根小棒?你会数吗?先数什么?再数什么?提问越来越具体针对性越来越强;数小方块当中提问:不好数,怎么办?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提问生动自然),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第三个环节是“巩固练习,灵活运用新知”黄老师利用课本上的两个例题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决问题并展示汇报,落实并加强“先圈再数”的数数技能,加深对计数单位意义的理解。最后是“拓展延伸,渗透数学文化”,黄老师将“万年狼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鼓励他们课外了解故事当中所蕴含的计数思想,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角形边的关系》

执教者:苏明强

苏老师的教学的确独具特色,而这种体现在其课堂当中的挥洒自如的特质与色彩定然建立在丰富的经验所得与可贵的基于对学生理解的无数教学思考及切身实践。所以,在某一学科领域身怀异秉的人,其功夫让人眼前一亮的人,应然有更多更为忙碌的以思想为主的长期奔波。课前不是急于衔接旧知与新课,而是通过和孩子们幽默诙谐的交流,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身份界限,使得学生以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进入到新课的学习,让老师真正以“学习伙伴”的身份走近学生的学习,最大限度地打消了学生心理当中的消极准备,转而对本节数学课充满期待与自信心。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建立学生良好上课心理的重要性并将其谨记,内化为自己以后工作的一项准则。苏老师的教学善于以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比如在这堂课的“复习旧知,发现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就引发学生关于三角形中“变与不变”的思考;在第二环节“操作实验,分析解决问题”当中通过让学生上讲台操作并验证六组三角形边的数据,最后从数据中归纳得出结论,从特殊的举例转化为一般的结论概括,这其中就蕴含着推理当中的归纳思想;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回顾总结,拓展边关系”当中,苏老师随着本节课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任务的达成,趁学生对于“三角形中两条短边之和大于长边,可以围成”这一新知达成共识,循序提出“怎样才能围成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做出猜想,在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思考及回答过程当中渗透了类比思想。我认为从小给孩子传输一些他们能够接收的思想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这有利于他们以后在面向复杂的知识时能够运用数学思想与规律将其简化,而简化的实质则在于他们积累的数学思想往往揭示了一些复杂化了的知识的本质或源头,也就是说,数学思想是数学学习之路的茎干,掌握它,就不至于在面临复杂问题时失去思考的正确方向,这种支持则是他们始终保持学习自信心的保障。苏老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设疑导思,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并将操作结果形象的展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及时的观察思考,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充分充当了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三角形两条短边长短与能否围成三角形之间的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得出认知的理念。苏老师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

通过半天的学习使我对教学有了更新的认识,即教师应重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注意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呈现方式丰富多彩,重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人地位,注意提供学生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重视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口、动手、动脑去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主动去探索问题,教学可采用“讨论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篇2: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听课感悟

射阳县通洋小学严文东

在盐城二小参加了小学数学低段的教学观摩活动。在短短的一天半的时间里,学习了12节课。这次听课收获很大,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也只能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体会。

第一、上课的老师都善于创设情境。

例如:响水县实验小学的刘杰老师,在刘老师上《认识小数》时,首先出示一些超市商品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然后让学生再举一些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为课堂学习做准备,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刘老师创设的情境,让人感觉非常得自然、非常得真实,而且刘老师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引导也非常好,没有那种给人一听就有那种假的,是为了情境而情境的感觉。

第二、很多老师也在课堂中设置了悬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兴趣。例如射阳县明达双语小学的陈艳老师,在教学《两步计算实际问题》时,她用课件出示题目时,故意少出示一个条件,要求学生来列式计算,很多同学思考以后发现根本无法解答,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陈老师立即跟学生道歉:这是老师的疏忽,题目少出了一个条件,同学们能帮助一下老师吗?二年级的学生听了谁都想帮助老师,整个课堂气氛就变得非常活跃。

第三、课件制作都非常有创意。

12节课课件都是FLASH制作的,无论从课题材料的搜集上还是从视听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创意。而且大多数都引用了视频文件,既形象又生动。让我感觉我们平时制作的课件,只是课件制作中的低级水平。

第四,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

上好一节课,除了上课老师的个人素质以外,集体的力量也是关键,集体力量的重要性,我们老师都能体会到。

篇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大意。

(2) 尝试在打电话的过程中运用以下句型进行信息交流: Can I speak to...? Please hold on.There’s a call for you。

(3) 能够正确 模仿、朗读 课文 ;尝试用已经掌 握的语言与他人进行电话交流。

感悟一:情境创设要简单化

本节课导入环节的情境创设初次是这样的: 今天是我的生日, 晚上想邀请几个朋友来我家参加晚会, 让学生猜谁是我的好朋友, 再问学生如何找到她, 打她手机打不通, 然后决定打电话到办公室找她, 引出试听内容。听完课研讨时, 大家一致认为导入环节费时、累赘, 情境的创设不够精简, 学生精力都集中在理解老师的语言上, 感觉学生听得很累,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研讨, 我改变了导入内容, 从学生感兴趣的点切入, 删繁就简, 说学生能听懂的话、说他们感兴趣的话, 直接快速高效地引入试听。设置为:I want to have a dancing party.I want to call Miss Song.然后直接 出示办公 室图片 , 做出拨打电 话的动作, 进入试听环节。课前请办公室一位老师录音, 结合文本内容设计试听内容。这次的情境创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情, 通过动作示范, 学生很快明白我要开的是舞会, 要找的是Miss Song。试听内容的录制也是找的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位老师, 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导入环节变得简单易懂, 很有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中句型Can I speak to...? 的输入。导入环节的优化很好地为学生后面的操练学习做了铺垫。

感悟二:情境创设要生活化

本课的第二个情境创设, 最初我选择录音的方式, 完成转接电话中句型Please hold on.There’s a call for you的输入, 并且由我来进行“人机对话”。但组内研讨结果是, 第一个句型学生已经掌握了, 能进行简单的运用, 所以这次的对话可以找一个学生来替代, 尝试使用所学语言, 并思考如何跟对方交流, 但虚拟的场景对话不如真实的场景对话有效。

我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 情境创设更换为:我需要拨打Miss Song的手机联系她, 现场找一位愿意帮我的学生完成任务, 用手机拨出电话号码, 让学生亲自尝试如何接电话, 真实的“现场版接听电话”, 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对话内容, 在脑海里快速构建一个真实清晰的对话场景, 语言的输入很顺利地完成。

真实而生活化的情境创设, 激发了学生表达思想的欲望, 也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锻炼了运用语言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借助各种方式创设情境, 使教学内容形象、具体、生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适的教学情境能降低教学难度, 有利于学生的健康, 更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保持稳定的注意力。

感悟三:情境创设要趣味化

本课的第三个情境创设, 初次是这样设计的:让学生替我订餐桌或者选择前面的听力续编, 两个任务的设置直接由学生完成, 但发现存在很多问题, 如学生没有什么表达的欲望, 不是很感兴趣, 生成的对话显得干瘪, 时间也很长, 没有什么实效, 更没有实现预设目标, 所以情境的创设以失败告终。

研讨后立即改进, 分析本次失败的原因: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设计都不能做到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感官, 趣味性不够。我重新设计了本环节, 改为:出示问题, What do you want to do this Sunday? Who do you want to go with? 采访学生的周末活动, 让学生用一个句子表达自己的周末活动安排, I want to...with...on Sunday.然后我做 示范 , 说出我的 周末活动 安排 , 约班上的一名学生跟我一起去打乒乓球。我在课件上放了四部电话的图片, 每个电话都链接了一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兴趣的铃声, 选择其中一种铃声打电话给他, 现场两人进行电话交流, 相约去打球。示范后学生很快明白活动步骤, 表现欲望一下子被激发出来, 都想到前面来看看到底是什么铃声, 于是争先恐后地上台表演, 利用表演, 体验情景, 电话一个个打出去, 当堂课内成功完成12组对话, 顺利地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的语言环境, 使得课堂充满活力。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 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该利用各种方式, 巧妙运用各种教学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 让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 在情境中交流、发展, 从而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趣味化的情境创设是学生所向往的, 也是学生所需要的。

感悟四:情境创设要创新化

在情境创设方面, 思想要新, 理论要新, 手段也要新。第一次试上时, 我用的是学生手上的物品替代电话, 学生用起来感觉不是很真实, 似像非像, 研讨后决定让学生一起参与手工电话的制作, 亲自体验这个学习的过程。小学生还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 利用手中的道具更好地体验语言环境。最后上课时, 学生带着各种各样自己亲自制作的电话, 顿时教室变得有生机, 学生每次参与对话活动都会带上自己的作品, 很有效地吸引了其他学生的关注, 学生的表现欲望随之增强。道具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工制作特色电话”这一创新举措为本节课注入了新的活力。

篇4:语文教学研讨会听课有感

语文课堂上,也是可以寻找到这样的幸福的。自然、人间、心灵都是绝美的山涧;挚爱、童真,所有纯净的情感都是清澈的溪流……语文,承载着这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学语文,享受这世间最美的一切,不也是很幸福的吗?

语文课,就应该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这自然与人文的盛筵的。而要达到这样一境界,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由浅入深地去读课文,渐渐地读出韵味,读出深情,读出哲理;二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让学生心底的情感流淌起来;三是要淋漓尽致地展现老师的学养与智慧,老师的旁征博引,就是不断地在溪流里投一些巨石,让本已曲径通幽的山涧再多加一些山势回环,让溪流与山石撞击出更多更灿烂的水花。去年年底,本人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研讨会,听到的那几节课基本上都能把握以上原则。那几节语文课上,我们畅饮了流淌在山涧里的清澈的溪流,享受了一次自然与人文的大餐。

一、《社戏》——由点到面,长文短教

四十五分钟的时间,去学习一篇近五千字的小说,唯一的选择就是要“长文短教”,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就是要选准一个切入点,牵一发而动全身。潍坊的杨老师非常准确地由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切入了整堂课的教学。

“戏”是好戏,那么,就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的片断)谈一谈戏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纷纷发言,认为“戏”之“好”,一是“景美”,二是“过程美”,三是“人情美”。在此过程中,则是师生一起赏析“月下行船”和“月夜归航”的美景;赏析看戏前的“波折”,看戏后的“偷豆”;赏析双喜的机灵和善解人意,赏析阿发的纯朴、大方,赏析“八公公”和“六一公公”的热情、善良……

“景美”、“来回路上的过程美”、“人情美”,可是“戏”呢?真的不怎么美,老师又引导学生去品味迅哥儿与伙伴们所看到的戏:豆浆没有喝成,铁头老生就是不翻跟头,唯有老旦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没了,先是坐着唱,一会儿又站起来了,以为要走了,可是没想到,一会儿又坐下了……孩子们最终没有老旦更有耐性,只好划着船骂着老旦离开了……

“戏”的确是不怎么好,可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非说是好戏,这就是鲁迅文章之耐人寻味处。戏之“好”,就是因为迅哥儿永远怀恋那一座纯净的乡村、那如仙境一般的月夜、那一群纯真的孩子们和那些朴实而善良的大人们、那一片自由的清新的可以忘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空气……

语文课就应该是洋溢着这样一片清新的自由的空气的。

二、《土地的誓言》——融入土地,咀嚼语言

威海张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一课,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了学生与那一片沦陷了的在日寇铁蹄下流血哭泣同时又涌动着一股无穷力量的黑土地的距离。

在课堂刚展开的时候老师播放了东北黑土地的视频,先让那片土地融入学生的心里,在此基础上,师生一起品读文章语言,体会作者对土地 “炽痛地热爱”的情感,感受那一片土地的美、那一片土地的忧伤和仇恨、那一片土地坚强不屈的个性、那一片土地胸膛里奔突涌动着的无穷的力量,还有那一片土地与漂泊在关内的她的儿女们发出的铮铮誓言。

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老师估计到了学生有可能不理解这几句话,于是在备课时准备了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土地所蕴含着的力量,感受那种力量爆发时的气势,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语句。

师生一起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学生心中的情感也愈来愈强烈,他们朗读课文的感染力也愈来愈强,同时也非常自然地体会出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拟人,用了许多作者心灵中感觉很美的形容词来描绘那片土地。如果没有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与深切的怀恋,是写不出这样的语言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使作家、作品、学生、教师四方面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使语文课成了学生情感体验和升华的乐园。

三、《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花人合一,感悟花魂

当济宁的马老师在如花开一样弥散着醉人的芬芳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背诵完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老师已经真正把自己当成了那一株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边上生长着的小小的百合。学生又何尝不是呢?然后师生一起品读语言,咀嚼字词,体会百合稚弱却又倔强、执着的内心世界,体会百合曾经咬着牙忍受过的嘲讽和寂寞,同时也体会百合盛开之后的“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欣赏那“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更让学生反复品尝是她用“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老师、学生以及这世间所有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像这断崖上的百合一样,都正执着地开着属于自己的美丽,不理会嘲讽与寂寞,陶醉在自己“极深沉的欢喜”里。

也许,老师是要祝愿,所有的生命都要勇敢地绽放,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这世上“最美丽的颜色”。总之,这节语文课,“唯美”,如百合花魂。

四、《大自然的语言》——专题研讨,揣摩语言

淄博苗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成熟、潇洒,其成功得益于三点:一是教学设计非常科学,且富有个性;二是学生智慧得以淋漓尽致地开发;三是老师的语言表达幽默,左右逢源。

这堂课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课文现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与原标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比较;二是“生动语言我品味”;三是“生动语言我来写”。这三个环节,也是老师设计的三个专题,全部都由学生分组研讨,所以学生的智慧能充分地得以开发。而且,老师还这样鼓励学生:一节课,回答一次问题,可以算“良好”,回答问题两次以上,就算是“优秀”,学生当然更要畅所欲言了。

另外,这一节课上,老师还设计了一些小的专题,如“如何让文章语言做到生动形象”、“怎样把抽象的东西写得生动形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些物候现象(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 ……这些专题均由学生研讨,学生研讨得出的一些见解有时比老师个人的观点还要独到,有更新的角度,所以让大家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的语言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这节课也在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欣赏积累了生动优美的语言并得到了充足的语言训练。

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听了那么多节语文课,现在想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为了不辜负这最为厚重最为丰富多彩的学科,只有用教师读书、生活的全部经历去备每一节课,倾尽教师全部的情感与智慧去上每一节课,才能让师生一起享受到这自然与人文的盛筵。

篇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课心得

x月1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xx一中举办的全国第三届两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会听课活动,来自台湾、江苏、上海、山东、黑龙江、河南等地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名师、专家以“同课异教”的形式进行研讨交流。听课内容是五年级《统计》,四位老师把同样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让我从中学到了许多,现将自己的几点感想总结如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四位老师在这一部分采用了不同的情景,但是这些情景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非常感兴趣,也非常容易接受,第一位老师采用“开心果园”引入,提出问题,使学生身临其境,为学习新课奠定了基础;第二位老师一上课就和学生谈话交流,她先问了学生xx的一些特产,学生都积极地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用招聘启示引入新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为下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第三位来自***的葛老师采用一段***舞蹈视频引入,第四位老师采用学校选拔运动员引入,这些情景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铺垫。

二、教学过程精彩

在教学新知识时,四位老师都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老师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进行比较,从比较中理解三者的含义,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什么是众数,还复习了以前学的平均数、中位数。理解三者的含义时老师们举了许多例子,这些例子都是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学校选拔运动员,选参加舞蹈小组的同学,帮助自来水公司制定用水标准等等。

三、练习设计合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四位老师都精心设计了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平均数、中位数使用方法,这些练习题都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生活中提炼出练习题,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知识、数学问题,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坚定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篇6:小学数学教研听课感悟

杨坞完小

林海英

通过本次教研组听课,我受益匪浅,在这些优质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整节课,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尤其是程老师那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讲授,我印象极为深刻,打破了我原来对数学教学的陈腐思想。原来以为数学教学是教条化的,一板一眼的,现在我彻底醒悟过来,数学课也可以如此生动活泼,就此我做出如下反思: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了解教学内容和目标,抓住教学目的,为学生创设活灵活现的数学课,让学生自主的学数学,甚至更深入地研究数学,和学生一起开拓更广阔的数学领域。

二、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三、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语言的简练性和完整性,一定要组织好自己的数学语言,既不能多说一句,更不能少说一句,只有恰如其分的运用数学语言,才能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清晰的了解,也使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形成自己的条理性。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

杨坞完小

林海英

课程改革,犹如一声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课堂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多了动感、生气与活力,有时还有孩子们的真知灼见,让人欣喜不己。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使我们对新教材有比较深切的体会。我们认为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和客观事实出发,“图画情景的展现,使学生亲自体验数学就在生活当中,给学生充分提供动手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研究数学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多一面都有了进步,实践结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功、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精心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旧课程不同的是:新课程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所了解、熟悉的生活实际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自信,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参与能力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活泼好动,对什么新事物都好奇,比较容易调动学习积极性,但也存在对老师依赖的特点.不知该怎样学习。因此.要使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应该使他们在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相信“我能行”、“我能做”,从而满怀信心参与学习活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师都知道,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按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精神,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对新课程实验班的学生,首先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这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杨法,乐于与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老师还要明确,学生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不要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会讨论、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生合作、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分享。这引起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学生学习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无穷。

四、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教学中,应努力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经验的积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道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教学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1、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组内成员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通过共同努力完成同一学习任务。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已被教师接纳,也在课堂中广泛运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在低年级的课堂中,我们更多的是发现这样的现象,当老师要求学生合作学习时,学生或是没有围绕同一目标,各做各的事,不会合作,甚至不愿合作;或是由“强者”说了算,“弱者”跟着别人走,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或在谈论与学习任务无关的话题,表面上热热闹闹;或在玩学具,津津有味。

2、课堂资源利用不足。充分利用课堂中的一些动态资源,注重课堂中的动态生成,也是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本人发现为数不少老师的潜意识里还是喜欢那种“正中下怀”的回答。课堂中,一旦有了与自己心目中的“标准答案”相同的答案,就草草收场,因此也就常常忽视了那些“错误者”或“失败者”,从而丢失了课堂中许多亮点,浪费了宝贵的课堂动态资源。

3、对“组织者”认识不够。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组织者的含义包括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学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等。”在低年级课堂中,面对一群6、7岁的孩子,老师要扮演好组织者的角色,实在是太难了。但是,课堂中必要的“组织教学”、最起码的“教学常规”还是不能少的。相当一部分老师由于没能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出发,课堂中无度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没能充分认识、深刻领会组织者在课堂中的重要地位,导致必要的组织教学、课堂常规被无意地忽视了,使得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秩序混乱。相当一部分学生一节课下来,根本就没有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所得无几。应该说组织教学、课堂常规是低年级课堂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它们本身就是课程,而且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篇7: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西岗镇祝陈小学 徐化梅

在丹桂飘香的季节里,我有幸赴徐州参加里“和美”课堂第十二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让我深深受益,让我收获颇丰:我体会到了上课也可以用有益、有趣游戏的方式完成;学习了诗歌原来是可以唱的;上课时间里不一定是老师在讲,学生也可以当老师;让我体会到了“和美”课堂“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念.全国著名高级教师薛法根的《风娃娃》一文中,在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下,利用举一反三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不看课本,只看图片,说出图片中所描述的景象。课时全程都是薛老师引导学生在讲,他自己都没有怎么讲,只是示范了怎么停顿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受用的方法,主要让学生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最后让学生自己编故事给父母讲,锻炼学生的口语能力。讲座时,又教导我们教授低年级时的策略和态度。

只有让学生爱上学习,孩子们才能主动学习,老师和学生才能更好、更阳光的沟通,这对双方而言都是极幸福的。

研究诗歌28年的陈琴老师带给我的震撼是最大的:诗是用来唱的。这是我从来没接触到的领域,用平声和仄声把诗标出来,再用唱的方式把诗念出来。陈琴老师重点教了《诗经·小雅·蓼莪》,这是一篇关于孝道的古文,陈老师在现场不止一次的唱了这首诗歌,那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诗方式至今还在我耳边、脑海萦绕。陈老师在教我们歌诗方法的同时,又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再一次的印刻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教育应该从小孩子抓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能丢,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是一个炎黄子孙!

后面孙庆博老师声情并茂演绎了《狐狸分奶酪》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窦桂梅老师的教学工具——《通关洞洞卡》、《任务卡》、转盘等让我意识到我的课是多么的无趣了,只有不断地给孩子新鲜感,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还有王文丽老师的课外书阅读方法:先把故事的大概、精彩情节、图片展示给同学们,让学生猜测书中的故事、人物关系,带着探索的好奇心来阅读课外读物,而不是走马观花的读。何捷老师的口语交际课,根据中国人的说话习惯、交际方式,对交际中可能出现的瓶颈、雷区和困难指出了策略,给出了“排雷”方略,教学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很是实用。

篇8:语文教学研讨会听课有感

语文课堂上, 也是可以寻找到这样的幸福的。自然、人间、心灵都是绝美的山涧;挚爱、童真, 所有纯净的情感都是清澈的溪流……语文, 承载着这世间最美好的一切。学语文, 享受这世间最美的一切, 不也是很幸福的吗?

语文课, 就应该是让老师和学生一起享受这自然与人文的盛筵的。而要达到这样一境界, 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由浅入深地去读课文, 渐渐地读出韵味, 读出深情, 读出哲理;二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 让学生心底的情感流淌起来;三是要淋漓尽致地展现老师的学养与智慧, 老师的旁征博引, 就是不断地在溪流里投一些巨石, 让本已曲径通幽的山涧再多加一些山势回环, 让溪流与山石撞击出更多更灿烂的水花。去年年底, 本人有幸参加了一次教学研讨会, 听到的那几节课基本上都能把握以上原则。那几节语文课上, 我们畅饮了流淌在山涧里的清澈的溪流, 享受了一次自然与人文的大餐。

一、《社戏》———由点到面, 长文短教

四十五分钟的时间, 去学习一篇近五千字的小说, 唯一的选择就是要“长文短教”, 实现长文短教的关键就是要选准一个切入点, 牵一发而动全身。潍坊的杨老师非常准确地由小说的最后一句话“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切入了整堂课的教学。

“戏”是好戏, 那么, 就请同学们结合文章的内容 (具体的片断) 谈一谈戏究竟好在哪里。

学生分组讨论后, 纷纷发言, 认为“戏”之“好”, 一是“景美”, 二是“过程美”, 三是“人情美”。在此过程中, 则是师生一起赏析“月下行船”和“月夜归航”的美景;赏析看戏前的“波折”, 看戏后的“偷豆”;赏析双喜的机灵和善解人意, 赏析阿发的纯朴、大方, 赏析“八公公”和“六一公公”的热情、善良……

“景美”、“来回路上的过程美”、“人情美”, 可是“戏”呢?真的不怎么美, 老师又引导学生去品味迅哥儿与伙伴们所看到的戏:豆浆没有喝成, 铁头老生就是不翻跟头, 唯有老旦咿咿呀呀地唱个没完没了, 先是坐着唱, 一会儿又站起来了, 以为要走了, 可是没想到, 一会儿又坐下了……孩子们最终没有老旦更有耐性, 只好划着船骂着老旦离开了……

“戏”的确是不怎么好, 可是鲁迅先生在小说的结尾非说是好戏, 这就是鲁迅文章之耐人寻味处。戏之“好”, 就是因为迅哥儿永远怀恋那一座纯净的乡村、那如仙境一般的月夜、那一群纯真的孩子们和那些朴实而善良的大人们、那一片自由的清新的可以忘却“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空气……

语文课就应该是洋溢着这样一片清新的自由的空气的。

二、《土地的誓言》———融入土地, 咀嚼语言

威海张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一课, 最突出的特点是老师充分地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拉近了学生与那一片沦陷了的在日寇铁蹄下流血哭泣同时又涌动着一股无穷力量的黑土地的距离。

在课堂刚展开的时候老师播放了东北黑土地的视频, 先让那片土地融入学生的心里, 在此基础上, 师生一起品读文章语言, 体会作者对土地“炽痛地热爱”的情感, 感受那一片土地的美、那一片土地的忧伤和仇恨、那一片土地坚强不屈的个性、那一片土地胸膛里奔突涌动着的无穷的力量, 还有那一片土地与漂泊在关内的她的儿女们发出的铮铮誓言。

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 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 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 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 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老师估计到了学生有可能不理解这几句话, 于是在备课时准备了一段“火山喷发”的视频, 让学生感受土地所蕴含着的力量, 感受那种力量爆发时的气势, 然后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语句。

师生一起由浅入深地理解文章, 学生心中的情感也愈来愈强烈, 他们朗读课文的感染力也愈来愈强, 同时也非常自然地体会出作者语言表达的技巧———拟人, 用了许多作者心灵中感觉很美的形容词来描绘那片土地。如果没有对那片土地的热爱与深切的怀恋, 是写不出这样的语言的。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学, 使作家、作品、学生、教师四方面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使语文课成了学生情感体验和升华的乐园。

三、《心田上的百合花开》———花人合一, 感悟花魂

当济宁的马老师在如花开一样弥散着醉人的芬芳的音乐中声情并茂地背诵完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开》, 老师已经真正把自己当成了那一株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边上生长着的小小的百合。学生又何尝不是呢?然后师生一起品读语言, 咀嚼字词, 体会百合稚弱却又倔强、执着的内心世界, 体会百合曾经咬着牙忍受过的嘲讽和寂寞, 同时也体会百合盛开之后的“那灵性的白和秀挺的风姿”, 欣赏那“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更让学生反复品尝是她用“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老师、学生以及这世间所有的生命又何尝不是像这断崖上的百合一样, 都正执着地开着属于自己的美丽, 不理会嘲讽与寂寞, 陶醉在自己“极深沉的欢喜”里。

也许, 老师是要祝愿, 所有的生命都要勇敢地绽放, 每一个生命都拥有这世上“最美丽的颜色”。总之, 这节语文课, “唯美”, 如百合花魂。

四、《大自然的语言》———专题研讨, 揣摩语言

淄博苗老师的课上得非常成熟、潇洒, 其成功得益于三点:一是教学设计非常科学, 且富有个性;二是学生智慧得以淋漓尽致地开发;三是老师的语言表达幽默, 左右逢源。

这堂课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课文现标题“大自然的语言”与原标题“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的比较;二是“生动语言我品味”;三是“生动语言我来写”。这三个环节, 也是老师设计的三个专题, 全部都由学生分组研讨, 所以学生的智慧能充分地得以开发。而且, 老师还这样鼓励学生:一节课, 回答一次问题, 可以算“良好”, 回答问题两次以上, 就算是“优秀”, 学生当然更要畅所欲言了。

另外, 这一节课上, 老师还设计了一些小的专题, 如“如何让文章语言做到生动形象”、“怎样把抽象的东西写得生动形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某些物候现象 (如燕子低飞、蚂蚁搬家等) ”……这些专题均由学生研讨, 学生研讨得出的一些见解有时比老师个人的观点还要独到, 有更新的角度, 所以让大家得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课文的语言新颖别致, 引人入胜, 这节课也在让学生积累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让学生欣赏积累了生动优美的语言并得到了充足的语言训练。

篇9: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关键词:新课程;听课;观课;专业成长

相信每一个教师都有过听课和评课的经历,听过不少领导和同行的课,同时自己的课被不同的领导和同行听过多次,评过多次。然而,我们不禁要思考,我们在这些听评课活动中收获了多少,而获得的经验、知识又有多少用在了我们自己的教学中呢?

一、谈“观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听评课也逐步发生了变化,不少专家和学者基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将听课变成“观”课。虽一词之差,其内涵丰富了很多,“观”包括视和听,既要用耳,也要用眼,还要用脑用心。这其中,用心是关键,用心才能有的放矢。“观课”的目的是让教师相互借鉴,发展自身,旨在通过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生活体验。通过探究发现执教者的教学经验、特色和教学经验中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执教者提供自己的建议,留下自己的思考。同时也让观课者获得专业的收获,如:情景的创设,教师点拨及引导的方法,练习的设计,课堂生成的处理等等,这样通过教师彼此之间的思考、对话、理解和接纳,让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让教学变得更精彩。

二、说“观课”,三人行必有我师

1.观教师,从独具匠心中获得教学灵感

观教师,自然是全方位的观察,诸如教态、语言、板书、教学设计、课堂生成的处理等等。重点关注的是教师如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教学目标。一节课的质量如何,首先是教学目标的处理和落实。作为观课教师,首先,要从执教者的教学思路,看执教者的教学思路是如何分层次地展开,如何根据学生学情处理教学内容,重点观察教学思路设计的独创性以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其次,关注执教者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观课教师可以关注执教者教法的优选活用以及根据具体实际灵活选择多样性的教法,同时关注教法的改变和创新,突出个人的教学风格,教法是否富有艺术性等方面。最后,观课教师还要关注执教者的教学效果,教学效果的好坏是一节课的落脚点。

2.观学生,在角色转化中形成思维力量

时刻关注学生,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了解学生的特点,对于观课教师在分析学情,进行教学预设的感受是十分有利的。观课者要更多地为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关注学生学习情况中获得执教者的教学效果。感受执教教师运用的各种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的阅读、回答、讨论、评判等学习活动的作用,感受执教教师给予的精心指导、巧妙引领的教学行为,体会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因此学习者的角色也是观课者时时要扮演的角色。观课教师应具体观察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时间、数量、质量,学生的情感投入的程度等诸多方面,以便增强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

3.观课堂,于课堂生成中发现教学智慧

课堂既是学生的,也是教师的。在课堂上,学生更多的是在展示知识的获得过程,展现生命成长的力量。而教师是课堂的“导演”,优秀的教师会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的精彩。其实,教师要善于从课堂中发现学生的智慧闪光点,发现学生的思维是如何被引入“最近发展区”的,教师若能抓住学生学习的契机,教学效果自然会事半功倍。作为观课教师,通过观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展示教学智慧,抓住和利用学生的思维火花,形成课堂上智慧的闪光、思想的共鸣,让课堂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舞台。尤其是在教师和学生不太熟悉的赛课活动中,观课教师若能认真地观课,在观课中思考,由他及己,无疑是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良机。

三、论“观课”,行成于思毁于随

评课是这样一幅场面:评课教师,他们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作谆谆教诲状;被点评者,他们是频频点头,奋笔疾书作谦虚谨慎状,其他教师,或点头或微笑,活动结束便一哄而散,效果可想而知。“观课”时,观课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研究者,而不仅仅只是旁观者。只有有“备”而观,并且从思想和行动上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尽可能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有所收获。

教师在“观课”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在观课中及时留下自己的思考。在进行课堂记录时,不一定要将课堂过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而是在观课时不断思考。根据所观,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观课时边听课边思考,同时记录课堂的闪光点、疑点以及建议,且行且思。在课后议课时,听取执教教师讲述教学设计和感受时不断印证,互相交流,集体讨论,通过团队的力量形成集体的智慧,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认真的“观课”,不亞于一面明镜,使我知得失,知过错而改之,吸取他人之长,有效的“观课”是让教师教学变得更精彩的一种有效方法。

篇10: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全国小学课改“大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研讨会听课心得

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唐霄霄

今天我参加了全国小学课改“大课堂”教学展示交流研讨会,听了六位老师的精彩执教,受益匪浅。《月球之谜》是人教新课标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

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以前遇到说明文总感觉无从下手,上后的唯一感觉是——索然无味。听了三位老师执教的《月球之谜》一课,我深有感触。老师们能把一篇科普文上得如此富有语文味,如此入情入境,真是佩服。现我来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多媒体入教室,课堂气氛活跃。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老师们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达成情感目标,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如教学本课第一句时,课件出示一轮明月挂在高空,还播放音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美的遐想。在这样的情境创设下,加上老师优美抒情的引导语,让学生说说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既达成积累语言的目的,不知不觉中理解了“遐想”这个词。同时也给这堂课增加了浓浓的文学味。这样的指导朗读,学生是读得一个比一个动情,一个比一个精彩,完全与情境融合在一起,被带入了一个神秘充满美丽的月球世界。

又如:在理解词义的时候,老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帮助孩子们理解了词义难点。如对“水藻”、“环行山”的理解,老师也是出示相应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的。我觉得本节课多媒体的运用是适时的、适度的,真正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二、朗读促思考,学习积极性大增。

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全面发展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本课尽管是知识介绍性的文章,但朗读训练的资源非常丰富。老师对朗读的指导非常到位,评价富有激励性,特别是文中疑问句的指导尤为精彩。如何指导学生读好问句呢?老师没有直接说怎样读出疑问的语气,也没有自己范读。而是以巧妙的评价语来进行引导。老师的评价是“你告诉我声音要往上扬。”,“你歪着小脑袋,头脑里还充满了好奇呢”,“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知道该怎么读了。”然后师范读,学生再次读。老师就靠几句恰当而美妙的评价语教会了学生读好三个问句。老师的评价语非常恰当、自然,朗读指导取得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教师语言充满激情,使被表扬的学生如沐春风,让倾听的学生热情大增。整堂课,没有烦琐的分析,以读代讲,书声琅琅,充满人文性的评价语让人回味。

科普文章是很难上出语文的味道,但老师们的课在这方面却有自己独到的诠释。尊重文本,紧扣文本特点设计教学,在朗读训练中达成三维目标的整合,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收获。有了这节课的成功铺垫,相信下堂课学生带着搜集到的资料来交流,对未解之谜进行自己的猜测与判断,一定会产生思维的碰撞,一定会有更精彩的互动。

下午听了另三位老师执教的《刷子李》。从整体上看:我觉得老师们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教学常规中的要求,再现了老师高超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机智,语文课的语文味儿很浓。下面我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三点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师生之间的真诚合作,营造了合谐的教学氛围。

老师们在四十分钟的教学流程中充分展示了自身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教学技能,尤其是那一句句丰富流畅、极富感染力和渲染力的教学语言,加上那自然大方的教态,亲切和蔼、笑容可掬的表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激情燃烧真情释放的教学氛围,极大的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我们在课堂上欣喜看到老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的教学情景;我们深深感受到,师生用真情演绎出语文课堂的多彩与美丽。

二、细致研读课文,构筑了文本富有创意的解读。

《刷子李》这篇课文在情节上一波三折,扣人心弦,老师们在教材处理上独具匠心,首先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找出描写刷子李技术高超的段落,从刷墙的颜色、动作、声音几点正面揭示刷子李技艺高超,然后又从侧面抓住文章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全面发展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的三条线索:一是文中关于黑衣白点的描写;二是文中与黑衣白点相关的带有“然”字的词语;三是徒弟曹小三从半信半疑、五体投地、轰然倒塌到发怔发傻的一波三折的心理变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找、议、读、悟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把刷子李高超技艺同作者的写作技巧一一再现出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怦然心动,即理解了教材,又体会了文本的内涵。

三、教师精心设计富有创意的情感升华

老师们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后,为了深化主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教

师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假如你是曹小三在这一天里你看到、听到和学到了什么?”在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最大限度地启迪学生的心智,仿佛在学生面前轻轻推启了一扇想象之窗,智慧之窗,在美丽真情的感动下引领学生走入语言的佳境,体悟创新的绝妙,发掘自身的潜能,使课堂在合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妙趣横生,让每一位听课教师感受到语文课堂的精彩与美丽。

三个课型,风格迥异;三位教师,各有千秋,给听课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无瑕的,有了断臂的维纳斯才有了艺术之美,真实的缺憾背后总是有一条罗马大道通向远方。我觉得课堂上所讨论的话题一定要引起学生的共鸣,留给学生去讨论和思考的空间不能太小,在这个环节学生的兴趣要激发开来。由此,在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以及是否值得讨论。另外我觉得课堂上就是学生语言积累(像好词好句等)的最佳途径,要加强积累拓展,不要舍近求远,只重视课外积累而忽略课内的典范。强化语文的工具性在高年段教学也尤为重要,课堂上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训练。

我们的很多课堂,普遍有一个不足就是:为了完成教学过程而教学,学生仿佛就是被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体性被抛在了脑后,成了展示教师的课堂而不是学生获得知识和感悟的课堂。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是我们教师要共同挑战的一个难关。

如今,在生本教育的浪潮中,感悟成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词。是啊,语文知识的掌握很重要,但是学生的真切感悟更加重要。进一步讲,我们都知道感悟这么重要,那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标呢,是支离破碎的去感去悟,还是从整体上去形成认知?亦或两者相互整合?那就要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只有抓住读写结合点才能更好组织教学。

本次活动不仅为教师搭建教学平台,创造展示教艺的机会,还在单元整体教学突出读写结合教学层面提供了典范。这次的听课、评课让我受益匪浅,我找到以人为本和谐共进全面发展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十五小学

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很多失误,也明白了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该如何去改进修补漏洞。更重要的是最后马兰老师的一席话,为我们指明了小学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让我感受到了教育这片天空的魅力!

篇11:平木小学数学高校课堂听课感悟

今天,我们参加了县教研室召开的集体教研活动。早晨我们分别听了双石铺小学张凤林老师、三叉小学的张恩义老师以及平木小学贾巧红老师的三节数学课。在听取了各位老师的授课后,我得到了以下的感受:

(一)课堂因互动而精彩,学生因自主而发展。双小的张老师就完全的解放的学生的天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与传统不同的高校课堂是让教师转换角色,退到幕后;让学生充分投入到课堂中来,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可以说是,简单的学习小任务,让学生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达到了老师的教学任务。

(二)为学生的生命质量负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通过愉悦的课堂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终身学习,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

(三)用欣赏的眼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平小贾老师生动有趣的摸耳游戏的带动下,教室的氛围格外的活跃。其实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倾向于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得到充分尊重了,学生都有了学习自信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那一切的成功就不在话下了。再有就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措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针我对高效课堂的设想:

我要取高效课堂的教学之长,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特色。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做到:

1、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预习不充分的课不上。在学生预习的同时,我应给他们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自行建够起初步的知识结构。

2、开放课堂,自主学习。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动起来——身动、心动、神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让学生养成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对抗质疑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学习氛围。

3、要深究教材。对于一位数学教师而言,学生和教材才是导学案的源泉。要上好每节课,必须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自己的学生。在设计导学案的时候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篇12: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3月31日至4月1日我和我们学校3个同事一行四人参加了在浙江省金华举行的第十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研讨会,这次研讨活动的主题是“读懂学生”,这次主题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士琦教授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复杂的,需要教师准确弄懂,理解它们的真实性质和发生原因。简单举一个例子:36×9=314,学生为什么出现这种错误。老师如何给这种错误定性?如果是在计算的时候由于是乘法口诀错误,那是一种长期记忆,需要学生积累。如果是六九五十四,进5,而在口算三九二十七,变成27加4,那是一种短期记忆错误,可以让学生在旁边写个5,就可以解决了。其次,在课堂教学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中,老师经常误解,教师要了解学生。

三天中一共听了12节课,其中华应龙老师的《分数的再认识》是我最期待的,听了后果然“与众不同”。不愧为著名特级教师,上课前对教材的谨慎而又独特的思考,令人感叹!简单表述一下教学流程:

(一)大头儿子的难题

创设情境引出问题:床有多长?小头爸爸没有尺子,大头儿子想到用爸爸的领带量(为后面引出分数单位做铺垫,当没有单位的时候可以创造单位)。床有2个领带长。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对折3次,沙发是7个1/8或7/8。

(二)再认识分数

1、关于分数你有什么问题?

2、用什么来做单位? 单位不同,就是尺子不一样。7/8有7个1/8,所以1/8是分数单位。找一找分数单位和方法

大头儿子为什么不用1/2或1/4而用1/7呢?创造一个可以数出来的分数!所以分数就是数出来的数。这是这节课分数的定义,而没有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3、炮兵创造出来的分数。

1度就是1/360,炮兵的单位不是度,用密位。什么是密位?1/6000,猜一猜是怎么规定的? 因为更精确,“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

4、想一想 圈一圈

这个环节具体流程不累述了,目的就让学生理解“同一个分数,原来的整体不同,具体表示的数量也不同。”

(三)讲故事

一池塘水有多少桶? 生:看桶的大小。

小孩创造了一个桶,就是创造了一个单位。

这节课重点不讲单位“1”,重点讲“分数单位”。现在摘一段华老师的话,对这节课的思考,与大家共享。

篇13:小学数学教学研讨 听课感悟

一、教师和课堂

踏踏实实听完全部16名全国优秀教师的课, 获得了难得的第一手英语课堂教学技能技巧, 所有的课堂堪称精品, 授课教师非常优秀, 他们身怀绝技, 经验丰富, 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并懂得了什么是好教师, 什么是好课堂。所有授课教师都展示出了他们的风采。在这几天的听课中笔者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1.口语流利, 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 才能保证学生对课程的理解, 保证学生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2.善于利用多媒体、演唱、画画等各种手段辅助教学, 使学生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3.教态亲切, 表情丰富, 非常有感染力, 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 富有艺术性, 课堂的组织、调控能力很强;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后盾, 词汇丰富, 课堂充实, 板书及简笔画的功底也很深。

二、教材和学生

本次参与活动的学生是青岛市育才中学的学生, 从每位教师的班级中随机抽取, 因此, 教师是在不了解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情况下, 能把课上好, 上出彩, 上出亮点, 让学生掌握所学的内容, 这很不容易, 但我们的教师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传授了知识,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本次活动的教材, 没有固定要求, 但授课教师游刃有余, 教学目标达成到位。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学的调控能力非常强, 他们的应变能力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如, 宫旭、何煜、王丹、陆盈伊等教师的课让人很难忘、很精美, 听他们的课是一种享受。

三、专家讲评

十几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评委专家对观摩课进行了讲评。评委专家对课堂的讲评清晰、到位, 不虚夸, 对我们的课堂教学非常有帮助, 每位与会教师均有收获。在这次观摩研究课上, 专家们对每一次课都进行了点评。他们指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太宏观, 范围太大, 导致了老师虽然上完了课, 但却没有完成所定的教学目标。当时, 笔者就思考自己一直以来在教学中对教学目标的设定。笔者也跟大多数老师一样, 没有根据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操作性强的目标。例如笔者在教阅读时, 只要求学生理解全文大意并回答相关问题。通过参加这次观摩课, 笔者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有所感悟。首先, 老师应该对阅读材料的体裁、题材和内容进行准确全面的分析, 然后制定具体、有效、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 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步骤进行实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课堂教学观察表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上每位教师都使用了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课堂观察表对课程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细化,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观察表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和理论之间搭建了一条实践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和技能的桥梁,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非常实用。

五、感悟

此次教学观摩研讨会不仅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而且还使我们了解了全国各地的英语教学发展情况。听了16节课, 我们吸取了很多优秀的经验, 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16节课为我们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教师受益匪浅。另外, 专家们还对参加这次研讨会的教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1. 英语教学要注重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让学生学会运用。

2. 英语教学要多开展单人、双人、小组活动以及游戏、竞赛等, 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技能。

3. 尽量多运用英语, 适当使用母语。

4. 英语教学要关注情感, 关注差异。

5. 教师语音、语调要地道。

6. 教师要重视策略指导, 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 用一碗水引出一江水,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以人为本求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下一篇:田径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