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的认识听课记录

2022-10-16

第一篇:长方体的认识听课记录

圆的认识听课评课记录

《圆的认识》评课记录

执教者:刘庆慧

评价者:王凤霞

听了刘老师上的《圆的认识》这一节课,感到这是一节扎实,有效的课。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从实际生活引入,领略圆的美。

这节课的新知引入,创设了生动丰富的数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生活美的同时,从中发现有关数学的成分——几何图形。这样设计就为学生从已有的对圆的认识经验到认识生活中的物体到认识数学上的几何图形,架起了一座桥梁,即突出了几何建模的过程,又使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有效地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在自主学习中展开探究新知,掌握圆的知识特征。

(一)首先刘老师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动手画圆,不会的请教会的同学或请教书本。讲解画圆的步骤,问“我发现有几个同学画得不够圆,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儿了?”很好的解决了圆规画圆的难点。其次,在学生初步会画的基础上提出要求“画同样大小的圆”。然后进行剪圆。层层深入,在掌握画圆的同时还感知到了圆的概念。

(二)认识圆心、直径和半径。从让学生描述圆的大小引出这三个概念,然后组内交流自学认识,做到人人参与学习。再读读书上的说法和判断哪些是直径、半径中进行巩固,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以剪的圆为素材,用圆规和尺子为研究工具,有目的、有意识安排学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的方法合作探究圆心、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经历观察、操作类比,归纳等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意识。这一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操作中发现了半径、直径的本质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但突出了教学重点,而且分散了教学难点,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整个环节都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合作交流中感悟、体验、认识圆的各方面知识。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变被动的操作为主动的探究,不是在学数学,而是在“做数学”和“数学的思考”。教师作为指导者与参与者,自然的引导学生将活动过程上升为数学概念来认识。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统整在综合性和探究性的研究活动中,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过程就是一种研究与发现的过程,是一种对话与共享的过程。学生在获得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数学思维不断发展,同时也获得了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

三、在拓展与应用中尽显圆的魅力。

本课练习设计刘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回顾与反思,增强运用有关策略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本课的练习不仅巩固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还教会学生善于观察、善于联想的良好习惯。之后,通过古代太极图与墨子对圆的描述进一步彰显圆的文化内涵,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历史悠久萌发民族自豪感。最后,又回

到生活中解释其中的奥秘,注重应用性再次让学生感受圆的独特魅力。

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并以此为背景,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圆的世界,不知不觉地学会画圆,了解圆心、直径、半径等概念,不知不觉地了解到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知不觉地经历一次次“再创造”的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还给了学生。

探讨的问题与不足:当然,“理想的课程”如何转化为“现实的课程”,这当中仍然有许多值得深切关注的话题。就拿本课教学而言,实施下来,应该说,学生对于“圆”这一冰冷图形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的、文化的特性的感受还是十分真切的,然而,作为问题的另一方面,对于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掌握,在教学后的反馈中也确实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尤其表现在进行圆的圆心、直径和半径等概念教学时,似乎扶得过多,以至于课堂显得不够开放探究味不是很浓。如果改成让学生剪了后先折,在折中感知直径和半径的特征,是否会让学生掌握得更扎实课堂或许会显得更活跃。还有,欣赏部分放于课的结尾处可避免欣赏得漫无目的。

第二篇:长方体的认识

预习卡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经历长方体的认识过程,发展空间观念和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

二、导学提纲:

1、长方体的初步认识: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

2、长方体特征的探究:

(1)找出一个长方体物体摸一摸、看一看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2)观察准备好的长方体物体,看一看、数一数、量一量、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将你的发现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1) 长方形有( )个面。 (2) 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 (3) 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 (4)长方体有( )条棱。 (5)哪些棱长度相等?

(6)长方体有( )个顶点。 (7)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3)用细木条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说一说在制作过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A、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 B、同一顶点的三条棱长度相等吗?

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长方体的位置固定后,把左右方向的棱叫做长,把前后方向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高.

第三篇:长方体的认识

一、摸——初步感知面、棱、顶点的含义。

1、看一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米老鼠搬家了!我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演示画面)这些画面里都有什么形状的物体?(长方体)在一年级我们己经认识了长方体,下面谁能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师:看来长方体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长方体的世界。(板书:长方体)

2、摸一摸

师: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一个魔袋,里面有很多的物体,你能从袋中摸出一个长方体吗?谁来摸?(指一学生摸)你们想不想摸?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个魔袋,请组长先自己摸出一个长方体,再让你们组内的成员每人摸出一个长方体。(小组摸)

3、说一说

师:请同学们把你摸的长方体物体高高举起。质疑:这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物体是不是长方体?是,还是不是?我们暂时不做定论,等会儿我们再来解决这个问题,好吗?刚才同学们一摸就成功了,那你们能不能把你摸的感觉或是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说一说?(学生说体会。)

4、初步感知面、棱、顶点 预设:

生1:我摸长方体时,感觉平平的。师:谁知道长方体这平平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什么?(板书:面。)

生2:我感觉有角。师:哪里有角啊?哦!这可不叫做角,谁知道它叫什么?它叫做长方体的顶点。(板书:顶点。)

师:还有其他的感觉吗?哦!你是根据边来找感觉得,大家看两个面相交的边你能跟它取个名字吗?它叫做长方体的棱。(板书:棱。)谁能摸一摸我这个长方体的棱?它是哪两个面相交的?你再摸一摸!现在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课件演示面、棱、顶点)下面同桌互相说说自己的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在哪儿?

刚才同学在摸的时候其实分别是从长方体的面,棱,点来找感觉的,所以一摸就成功。你们这些感觉,换句话说,他们抓着了长方体的某些特征。(板书:特征)那长方体有那些特征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就明白了。

二、做——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一)活动1:做长方体

1、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摸出了长方体,现在你们想不想自己亲手做一个长方体?请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些材料:有萝卜、小刀、卡纸、透明胶、剪刀。这些材料加上你们的小手可以做一个或两个长方体。(课件出示活动1要求)制作时,(1)小组分工合作,边观察,边思考,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2)展示时,介绍制作所用的材料、方法及你们的发现。比一比,看哪个小组不仅做的又快又好而且发现多。好!下面请组长拿出材料,记录员拿出记录单(1),开始!

2、小组活动,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师:刚才同学做得非常投入,你们一定想把你的成果展示给大家看。下面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制作的,你们有什么发现?其它同学在认真听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预设1:

方法

一、用卡纸围。

生1:我是用6个长方形围成的长方体,我们发现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颜色的面完全相同。

师:谁还能换句话说说长方体哪些面完全相同?

(生: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你能具体说说哪些面完全相同吗?)

(生:上下两个面完全相同…。师:说的很好,上下两个面有什么位置关系?谁还能用一句简洁的话说一说长方体什么样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生: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 师:你说得真好,相对的面完全相同。请看电脑小博士验证!(课件出示面)师带领学生说上下…… 方法二:萝卜切。

师:除了用卡纸围一个长方体,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2:我用萝卜切了一个长方体,我们发现……师:我想采访一下你,至少要切几刀才能切成一个长方体?为什么?是不是6刀一定能切成一个长方体?还要怎样?(用萝卜切是第一学生说时:刚才你说长方体有6个面,能不能数给大家看看!,谁能按一定的顺序数?) 师:除了刚才这些发现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有几个面?(板书:6个)每个面都是什么形?(板书:长方形)相对的面怎么样?(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二)活动2:做长方体框架。

1、明确要求。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做了一个长方体,(师拿着一个长方体)大家看假如我们把长方体脱去外壳,只剩下什么了?(出示一长方体框架)师: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请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的材料有:小棒、三角。(课件出示活动2要求)制作时,(1)小组分工合作,边观察,边思考,并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2)展示时,介绍制作所用的材料、方法及你们的发现。比一比,看哪个小组不仅做的又快又好而且发现多。下面请组长拿出学具盒,记录员拿出记录单(2),开始!

2、小组制作框架,教师指。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师:下面哪个小组先汇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做的?你们有什么发现? 预设

生1:我用12根小棒,8个三角,我们发现了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4条棱长度相等。

师:…4条棱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4条棱呢?那么我们可说什么样的4条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师:说的很好!那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几组啊?谁能数一数?我们请电脑小博士来验证一下。(课件出示棱)师带领学生数1组…(课件出示顶点)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又发现了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板书:12条),相对的棱长度怎样?(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

(三)看一看:长方体的面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长方体这么多特征。我们都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现在请你看看你们桌子的长方体,你一眼看过去,最多只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师:大家看老师这里有个纸巾盒,(课件出示纸巾盒)用数学的方法研究它的话,去掉中间的颜色,文字与图形,它就变成了一个长方体。(课件出示长方体)我们只能看到3个面,还有几个面看不到?就用虚线表示。(课件出示虚线)

(四)指一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现在同学们想一想:假如要算这个长方体12棱的总长,只需要知道几条棱的长度?大家看这三条棱的相交于一个什么?(课件出示顶点)你们知道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什么吗?在数学上它有个名词,叫做长、宽、高。(课件标出长宽高)它决定长方体的大小。

师:(拿实物)通常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下面较长的一条叫做长,较短的一条叫做宽,垂直的这条叫做高。谁能来指一指我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下面同桌互相说一说自己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在哪儿。

三、变——特殊的长方体

师:好,现在大家看!(课件演示:将长缩短成与宽一样长)将长缩短成与宽一样长,它还是长方体吗,说说为什么它是长方体?它跟我们一般的长方体有什么不一样吗?

师小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这种是长方体中比较特殊的情况,(板书: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师:大家继续看!(课件演示:把高拉得与宽一样长)我再把高拉长得与宽一样长,现在的图形还是长方体吗?辩论。

师小结:这个图形正像同学们所说,它是一个正方体,它是特殊的长方体,那正方体的特征怎样?正方体与长方体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很可惜,这节课我们没有时间研究它,等下节课我们再研究好吗?

四、猜——生活中的长方体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做个猜谜语的游戏,好吗?现在看,老师只告诉你这一个长方体的物体的长、宽、高,(课件出示长、宽、高)你能猜出它什么吗?打一生活用品!(课件出示纸巾盒)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纸巾盒的前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那个?谁还能像老师这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五、说——感想与收获

师:下课的时间很快就到了,下面谁能说一说今天这节课的收获和感想?

第四篇: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实录》 济南市机场小学 刘永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2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初步学会看立体图形。

2、使学生认识并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3、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初步建立“立体图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长方体形状的纸盒、长方体框架。 学生:长方体形状的物品、小棒和小球等学具、用学具做的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刘。

师:怎么称呼我? 生:刘老师。 师:你们欢迎我吗? 生:欢迎。 师:怎么欢迎? 生:鼓掌。

师:同学们,鼓掌有很多学问呢。

师:手掌相对,(演示)有上下相对,还有左右相对。 师:双手交叉,这样能鼓掌吗?(不能)

师:这叫前后相对。相对是一种位置关系。十根手指插在一起也是一种位置关系。 生:相交。

师:相对和相交是非常重要的两种位置关系,今天的课堂我们就会涉及到。 师:上课。

一、 复习旧知

1、由线到形,由形到体

师:请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一个点) 生:点。 师:再看。

(课件出示连点成线的过程) 生:线。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连点成线。

师:这是我们学过的直线,在直线上截取两点,两点间的一段叫做? 生:线段。

师:再看,有几条线段啊? 生:4条。

(课件出示 4条线段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过程) 生:4条线段组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我们把首尾相接的连接方式称为“围成”。你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4条线段围成了一个长方形。

师:长方形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我们可以称它为一个面。 师:请同学们继续往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6个面围成一个长方体) 师:这叫围线成面。

(课件出示6个面围成一个长方体) 生:6个长方形组成了一个长方体。

师:刚才我们说了首尾相接的这种连接方式叫······? 生:6个长方形围成了一个长方体。 师: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真棒!这是一个立体图形。从前面的展示,我们系统的知道了点、线、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二、导入新课

之前我们对长方体有过初步的认识,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的呢?

2、举例生活中的长方体 生1:音箱是长方体的 生2:药盒是长方体的 生3:讲台是长方体的

师:像我们这样说下去能说的完吗? 生:不能

师:看来长方体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同学们看一看,在这些图片上面你能找到长方体的影子吗?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长方体,加入背景音乐) 师:你看到长方体了吗? 生:看到了

3、导入新课

师:我们看,这些物体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但它们都是长方体的,那么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长方体。

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

三、学习探究

1、认识面、棱、顶点。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我们在研究长方形的时候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研究的? 生:边、角。

师:如果给你一个长方体,你想研究它的什么? 生:面 生:角 生:边 „„

师:什么是长方体的面呢?在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就是长方体的面。拿出你的学具,指一指,哪里是长方体的面啊? 生:这里是。

师:和上面相对的是那个面? 生:下面。

师:有没有和上面相交的面? 生:有。前面、后面„.. 师:两个相交的面之间你看到什么了? 生:边。

师:请看大屏幕,两个相交的面之间有一条边,他的名字叫棱,一起读。 生: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

师:有没有和上面这条棱相对的棱,谁上来指指?请看长方体框架。 生:指一指。

师:有没有和上面这条棱相交的棱,谁上来指指? 生:指一指。

师:和这两条棱相交的棱有没有? 生:有。

师:三条棱相交形成了一个点,这个点也有名字,叫顶点。 生: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

2、探究面、棱、顶点特征。 (1)、面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他们有什么特点呢?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量一量、数一数、摸一摸等方法,完成学习单。 学生汇报:

师:关于长方体的面,你们有什么发现,哪个小组来回报?

生:长方体一共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相对的面是完全相同的。 师:你们有问题吗?这6个面你们是怎么数出来的?有规律吗? 生:先数上下两个面,再数左右,最后数前后。

师:也就是说,一对一对的数,很有规律。这样数有什么好处? 生:不容易数乱,漏不下。 师:不重复,不遗漏。

师:这位同学说,相对的面都是相同的?哪是相对的面? 生:上下相对,左右相对,前后相对。 师:什么是相同的? 生:大小、形状都一样。

师:我们称为完全相同。什么是完全相同? 生:大小形状都是一样的,成为完全相同。 师:哪些面完全相同? 生: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请看大屏幕。(播放课件) 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师:谁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啊?

生:我发现有的长方形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师: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的,有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 (2)、棱

师:关于棱你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体有12条棱,前后棱相等,左右棱相等,上下棱相等。 师:请你数一数。 生:数。

师:你们有想说的吗? 生:数的有点乱。 师:如何有规律的数?

生:一组一组的数,前后相对4条,左右相对的4条,竖着相对的4条。 师: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生: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

师:关于顶点有什么发现? 生:长方体有8个顶点。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

师: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谁能总结一下?

生: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体,有的有2个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相等,有8个顶点。

3、认识长宽高。

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模型),相交于一个顶点的棱有几条? 在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还有自己的名字呢。

课件出示。红色的棱叫长,蓝色的棱叫宽,黄色的棱叫高。 师:要想知道长、宽、高,要先确定什么? 生:顶点。

师:当一个长方体横放在桌面上时(课件出示),

一般把底面中横的这条棱的长度叫做长,纵的这条棱 的长度叫做宽,竖的这条棱的长度叫做高。

师:(课件出示)当长方体竖放在桌面上,请你指出它的长、宽、高?当长方体侧放时,长、宽、高又分别在哪儿? 学生分别指出长、宽、高。

师:看来长宽高随着长方体摆放位置的不同而改变,一般把地面较长的这条叫长,较短的一条叫宽,垂直于底面的这条叫高。 师:长、宽、高各有几条? 生:各有4条。 (课件展示) 师:那么长、宽、高的长短与这个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一猜。

生:长、宽、高越长,长方体越大。 生:改变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改变。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这样吗?

(课件动态演示:长宽高越长,长方体越大;长宽高变短,长方体变小。同时形状也在变化。)

师:看来长方体的大小和形状是由它的长宽高决定的。

4、长方体透视图。

师:请大家将自己的长方体放在课桌左上角,从一个方向观察,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生:我能看到3个面。 生:我能看到2个面。 生:最多能看到3个面。

师:因而,把长方体画在平面上一般画成屏幕上这样(课件动态演示)。看不到的部分用虚线表示,前后面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画出来的是平行四边形。

四、 巩固应用

师:我们对长方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敢不敢接受挑战?

1、说一说

(1)、长方体上面是什么形状?与它相对的是 哪一个面?

(2)、前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哪个面与它相同? (3)、哪一个面长是12cm,宽是3cm?

2、判一判。

(1)、长方体右侧面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

(2)、相交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

(3)、长方体中任意一条棱长都可以看作是它的高。( ) (4)、长方体的六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 ) (5)、长方体中最多有8条棱相等.( )

3、算一算。

下面这个长方体,棱长之和是多少?长:3厘米,宽2厘米,高1厘米

4、猜一猜: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长方体实物,可是有一位同学他却带来了一张纸。(出示)大家认为他做的对吗? 生:这张纸是长方形。

生:不是长方体,他只有四条棱,两个长两个宽。 生:他只有4个顶点,一个面。

生:老师我认为它可以看作是长方体,只不过这张纸很薄,厚度不大。 师:他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勇气可嘉。但只有勇气还不够,还要有智慧,用你的智慧来说服大家吧!

生:(不太敢确定)这张纸虽然很薄,但也有厚度。 师:那你能指指它的高吗? 师:它的高是多少你能求出来吗? 师:(出示一本书)现在这是什么图形?

生:老师我知道了,这张纸虽然很薄,但他的确还是有一定的厚度的。 生:我们可以测出这一摞纸的高,再除以纸的张数,就可以算出这一张纸的高了。

五、 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的进步就像一张A4纸的厚度,看着很薄,难以发现,但是,只要我们日积月累,就会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

第五篇:《长方体的认识》的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人人在数学学习中有成功的体验,人人都得到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在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发展。

1、积极了解儿童的现有经验

2、重视数学活动的建设和开展

(1)倡导“自主探究”式学习

(2)倡导在“触摸”中学习数学

(3)倡导自主讨论、交流

3、让数学走进生活

设计思路:

长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长方形特征基础上展开教学的。为今后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作好铺垫。因此,认识长方体特征,理解它们内在规律及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本课多次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摸一摸等实际操作中不断积累空间观念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8~1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学对象分析: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与教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紧紧围绕由直观感知—概括特征—抽象特征三个层次来设计.通过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实物牙膏盒、砖块等进行整体感知,建立表象,然后通过长方形围成长方体,动态演示面、棱、顶点的特征,让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加以概括,然后再抽象出长方体的特征,建立长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师准备: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请同学们来回忆:我们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生答)这些图形都是由什么围成的?(线段)。课前老师曾让同学们把数学书最后两页的组合图形纸板沿虚线内折,然后围起来,你围成了什么形体?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它们是由面围成的,有一定的厚度。)

师:像这样由面围成的图形,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我们把他们叫做立体图形。比如:(出示实物)墨水盒、魔方、牙膏盒、皮球、灯罩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你能不能举出几个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例子?(学生举例)

那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哪些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评析:用学生熟悉的墨水盒、牙膏盒、魔方、乒乓球等实物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充分说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现实世界中客观存在的。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种设计符合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教与学双方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引导探究,理解新知

(一)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整体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同时结合电脑演示去初步感知

(1)、请你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物品,用手摸一摸。

师:介绍长方体上平平的部分叫作长方体的面。

(2)、师边指边说: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部分叫做长方体的棱。

请你找出长方体的棱。

(3)、指导学生观察:三条棱相交的地方叫作长方体的顶点。用手摸摸看。

(4)、师: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边说师边用课件分别演

示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

(二)探究长方体的特征

1、独立观察、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特征。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现在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物品,仔细观察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看看有什么发现?(课件出示)

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发现填在数学书中的表格里。

提示:同学们在数面、棱、顶点的数目时拿着长方体的手不要来回转动,要想一想怎样数比较好,不重复也不遗漏。(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

2、汇报交流,归纳长方体的特征。(课件一步步出示问题及答案) 在汇报交流时注意:

(1)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数面、棱、顶点的个数。

在数棱的数目时,如果学生不理解相对的棱,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相对的棱。

(2)学生介绍长方体面及棱的特征后教师分别再用课件演示加深理解。 (3)让学生指一指特殊的长方体中哪些面是相同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3、拿出学具按照表格中的问题完整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

4、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探究,我们知道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三)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动手操作,深化认识。

(1)在观察中你发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几组?每一组棱的长度怎么样?

生1: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棱的长度都相等。

2、认识长、宽、高。

(1)师:我想知道做这个长方体的框架共需要多长的铁丝(出示教具),需要量出几条棱的长度,为什么?

生2:可以全部量出来,在把它们加起来。 生3:只要量出其中的三条就可以。 师:那你说说量哪三条?为什么?

生3:只要量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因为长方体的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师: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这三条棱的长度相等吗?怎样求总棱长? 生4: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宽+高)×4或者长方体的棱长总和=长×4+宽×4+高×4 (2)师:像这样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3、认识不同位置放置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横着、竖着、侧着摆放长方体框架,分别让学生指它的长、宽、高。

三、练习巩固

1、深化理解长、宽、高。

拿出自己做的长方体,摆放好位置后,量出它的长、宽、高。(汇报后板书)

小结:相交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都可以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因此由于长方体摆放的位置不同,大家量的长、宽、高的长度也不同,但是长、宽、高的和是不变的。

2、填空并口答。

4、判断。

(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

) (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都相等。(

) (3)在长方体中,不是相对的棱长度都不相等。(

)

5、

若分别改变长方体的长、宽、高,长方体的形状会怎么样改变?(课件分别演示)

四.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已经了解了哪些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组织教学。

2、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在解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我让学生把一个长方体放在课桌上,然后坐着观察,站着观察,再换个角读观察,学生在观察后得到结论:最多能同时看到3个面。在探究长方体特征时,我先和学生认识面、棱、顶点,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运用长方体事物,在小组内通过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学生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很快发现了长方体的很多特征,我想这样发现的特征学生肯定印象深刻。

3、注重知识的条理性,培养学生有条理地研究问题,有条理地总结结论。在研究长方体特征时,我让学生分别从面、棱、顶点三方面去研究,学生对于研究有了方向。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有条理地总结,并有条理地板书。

本节课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自主性、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知识建构过程。

上一篇: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下一篇:初二历史上册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