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水来源的思考-浅谈教师如何听课

2024-04-09

一桶水来源的思考-浅谈教师如何听课(通用4篇)

篇1:一桶水来源的思考-浅谈教师如何听课

一桶水来源的思考-浅谈教师如何听课

本文从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引出听课的思考,听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我想所有的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都听过课.也都有自己听课的方式、方法.

作 者:高玉晓 张琳丽 吴永平 作者单位: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白求恩校区 刊 名: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英文刊名:MANAGEMENT & TECHNOLOGY OF SME 年,卷(期): “”(12) 分类号:G71 关键词:听课   一碗水   一桶水  

 

篇2:一桶水来源的思考-浅谈教师如何听课

关键词:教育方法,自主学习,创新

提到教育学或教师素养, 总是强调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即教师要掌握比学生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作者有幸参加了教育部高校教师精品课程网络培训, 领略了名师的讲课风采, 感触颇深, 对一桶水、一杯水及长流水有了另一番思考:教师具备一桶水的能力固然重要, 但是如何将自己的一桶水灌输给学生一杯水, 以至学生将杯中奠基之水变为促进发展成长的“长流水”, 这不仅要求教师有充足的一桶水做后盾, 而且教学思想的转变,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式的改进以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思维至关重要。

一、从一桶水到一杯水

从一桶水到一杯水的转变, 从量的标准来衡量与分析, 有知识的深广度方面的区别。如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只是制造水或复制水, 学生的知识如同被动地用一只杯子到桶里弄出一杯水, 这杯水的量和质只是一桶水的翻版和影子,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层次最高也只能达到教师的水平。从一桶水到一杯水的转变, 不仅需要容积的缩减, 更需要浓度上的精炼, 如何将一杯水提炼到一杯水, 如何将桶中水倒入杯中, 需要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业务能力、灵活的教学方法、较高的教研水平和有效的育人技能。

1.从需求出发, 精选教学内容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知识不断更新, 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新课程, 了解教学改革方向, 有的放矢, 不迷信课本, 也不迷信教案, 不断调整、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各种不同的需要对教材进行相应的修订, 在理论与应用、经典与现代、知识与能力等内容的定位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与实际, 并针对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将来面临的方向突出应用, 避免教学内容离实际越来越远, 学过的用不上, 要用的又没学, 主次不分明, 重点不突出, 致使一桶水到一杯水的转变中, 营养和浓度大大流失。

2.从层次出发, 导学与精讲相结合

如果教师拥有了新鲜、极富营养的“一桶水”, 也不要急于给学生“倒水”。在教学中要尽学生所能领会的去做, 而不是尽自己所愿教的去教。传统灌输式的教学, 会使教师和学生都精疲力竭,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导学与精讲相结合, 突出重点, 详略得当, 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与学生“学”的主动性相结合, 使教师成为学习的促进者,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在能力, 提高教学效果。

二、从一杯水到长流水

“一杯水”是可以用得完的水, 即有限水;“长流水”是长流不断的水, 即无限的。从量上来说, 通过自身的反应, 数量在增加;从质上看, 学生手中的已不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的那杯水, 其中加入了自己的因素。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同时, 又在积极地探索和适应, 从某种程度讲, 学生层次与水平超越了教师。从量和质上分析, 学生的水是从教师那里得到的, 而得到水后, 学生自己积极主动进行反应——产生了一股活水。

如今, 我们正处在信息化时代, 新的信息技术和新的思想观念使我们的时代突飞猛进, 并不断地被引入教育领域。教师即使是学富五车, 也很难说就可以“晓知天下”。教师教给学生的“一杯水”, 其知识存量远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信息化时代。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教师必须不断“充电”, 要不断补足“一桶水”, 而且要常补常新, 问鼎新的、有生命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不仅让学生获得一杯水而且将杯中水变为“长流的活水”。

1.转变学习观念, 树立学生信心

教师不只是教知识, 更是传播人生的信念。学生是活的个体,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为了花较少的时间和精力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 鼓励学生积极进取, 树立学习的信心、产生浓厚的兴趣, 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进步, 从而做到精力充沛, 才会细水长流。

为此, 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 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 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多一些, 成就感就强一些, 他们学习的兴趣就浓一些, 未来的学习、生活上的自信也就多一些。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学习

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要注意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学, 思考后再把问题反用于学习中, 这样把被动听课, 变成主动学习, 由老师主导的“灌输式”被动学习, 变成“我要思考”的主动学习, 达到学生和老师的深层次互动。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变被动地接受教育为主动地去学知识。学生学会自己制造水, 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个人的学习主动性, 发挥自己学习的内在潜能。

教师通过倒给学生一杯水, 引导学生慢慢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水, 从而掌握“汲水”的本领。教师教给学生“汲”水本领的关键, 就是采取“开源”的教学方法。源头一旦开通, 知识的泉水便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学生心田。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二十一世纪的教育主题, 时代的发展也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是时代的要求, 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教”的层次上, 而应向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境界的方面努力发展。

教师应有意识地发展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组织和联络所需要的知识和观念, 通过语言体现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要善于捕捉学习过程中学生新异的想法, 可以通过活动课和思训课等创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独特性的情境,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操作、去试验、去思考、去讨论、去抽象概括, 最终“创造”新知, 创新技能不断得到充分的培养, 从而逐渐形成创新的能力。

三、结语

篇3:“一桶水”来源的思考

关键词:听课一碗水一桶水

0引言

有人说:要让学生有“一碗水”的知识,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的知识。学生的“一碗水”就是从这“一桶水”里分得的。这句不成格言的行话在教师行业里当作真理流传开来。这个比喻强调了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能力要求,甚至有人认为教师“一桶水”都不够用,应该是“自来水”,这充分说明教师应该具备很高的职业能力,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那么教师这“一桶水”来源于哪里呢?我是一名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从教已经九年多了,下面我来浅谈一下对“一桶水”来源的思考。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老师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可能抛开学生而去专门的给自己的“桶里装水”。那么怎样两全其美——既不耽误工作,又能不断的给自己的大脑充电呢?我认为可以利用自己没有课的时候去听课。

听课,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我想所有的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都听过课。也都有自己听课的方式、方法。九年的从教生涯,我也听了无数个老师的讲课,有了自己的一点体会。具体内容详释如下。

1听三个年龄段教师的课程

我认为作为一名年轻的高校教师,应该听取三个年龄段教师的授课:老年,中年,青年。因为这三个年龄段的教师各有特点。年龄大的教师,本学科知识扎实,授课经验丰富。一方面我们从他们那里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我们借鉴他们的授课经验。比如讲临床专业课程的老教师几乎都在临床上当过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听他们的课受益匪浅。中年的教师,他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强,紧跟知识的前沿,在组织课堂方面有新的方式、方法。我们从他们那里,摄取更多前沿的医学知识和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我听过一位讲授生理学的老师的课,这位老师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说,让学生演,让学生写,看起来好像教师完全放手了,任由学生“独要”,但在这种合作的课堂中,学生就像那放飞的风筝,看起来自由翱翔于天际,实际上还有一根细细的线紧攥于教师的手中,放线牵线全在教师的手中。而青年教师和我的年龄相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现代化教学呼吁现代化教育手段。教师要适时、适当运用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视、电影、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年轻教师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接受的快;从他们那里摄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比如多媒体的合理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2听课过程的“三部曲:一听二看三想”

一听:就是听教师的授课,听也是有学问的。首先我们要听课堂设计,有经验的教师他的课堂往往是环环相扣,一气呵成的,如时间的分配和衔接上是否恰当,看有无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现象,看讲与练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再比如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否得当等。我们应学习从宏观上把握课堂的技巧,达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目的。其次还要听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一种好的教学方法总是相对而言的,它总是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也就是说教学方法的选择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而且教学方法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听不同的教师是怎样纵横联系学生已有知识举例说明,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最后就是要听教师的基本功:教师的板书如何科学设计的既有艺术性又有条理性;教师的教态及语言是否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是如何创造了一个愉悦、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情感交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教师是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体地位的?是以激情感染学生,还是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自己可以借鉴过来,取其精华,适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

二看:看学生。学习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的行为,是老师及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一节课的“亮点”,往往不是教师怎样“教”,而是学生怎么“学”。因此,听课时,听教师怎样讲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怎样学,看教师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看师生情感是否融洽;要看学生课堂的表现、参与的情绪、听课的情况,看学生对教材的感知,看他们的学习状态,看他们对授课老师哪些内容感兴趣,对哪些内容听了后疑惑不解,看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看各类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了起来,看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有没有创新能力。这样我们自己在授课的时候可以注意,达到进一步改善自己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想:在听课的同时要想自己,想如果自己此时在讲台上,该如何讲,该如何做,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如果自己是学生,是否掌握和理解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否是反映教师正常的教学实际水平,如果没有听课者,教师是否也会这样上?和授课教师相比,自己哪一点欠缺,在听课本上记录下来。教师的优点、长处是我们学习的重点,教师的不足往往也是我们自己的不足:认真记录自己的见解,在听课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之对比,取长补短,方能实现我们听课的目的。

篇4:教师不能仅靠“一桶水”

我又被学生问倒了!记得学习《华南虎》时, 因为“爪”的读音已经在学生面前丢了面子, 没想这次又遇尴尬!终于下课了, 我赶紧去查资料, 先是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历代文学作品选》说:“唐玄宗天宝八载, 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奏调为右威卫录参军充节度使府掌书记, 岑参赴安西途中所作”, 既是这样, 就不能理解为“快要与亲人相逢了”。又去查《唐诗鉴赏》, 文中说, 诗人在赴任途中遇到一个入京的人, 立马叙谈, 因没有纸笔, 就请他给自己家里捎个口信。可见, 这里的“马上”应理解为“骑在马上”。

终于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了, 可这件事对我震动很大。看来仅靠原有的“一桶水”, 教师是无法在当今的课堂上驾轻就熟, 游刃有余了。一方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课堂变得日益开放了;随着信息渠道的不断拓展, 学生的知识面也在加宽。我们面对的学生已不再是“唯标准是从”了, 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 各不相同。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就不能因他们提问太多从而打乱了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而不予答理, 更不能胡乱搪塞过去, 我们必须给他们正确的解答。否则他们会不信服你, 一个连学生都不能信服的老师, 还能算一个好老师吗?我们站在讲台上还能从容镇静吗?不遭遇尴尬才怪呢!

另一方面, 我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是的, 我们每个教师都有“一桶水”, 可想想看, 我们那“一桶水”经历了一年又一年, 还能剩多少?还能给学生多少?不往桶里添加活水, 那“一桶水”迟早会干的。杜兰特说的好“教育是一个逐步发现自己无知的过程。”著名诗人公刘在谈到他的语文老师余心乐先生时说:“他是一部活词海, 任何一个典故, 无不背诵如流, 信手就写。上他的课, 真是讲者动心, 听者动容”。可见作为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广采博取, 及时更新知识,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活水”才是当今教师立足于讲台的法宝。

如何做到拥有“源头活水”?

首先, 要在认真上下功夫, 尤其是在备课上。虽然这是老生常谈, 可它却至关重要。备课, 除了备教材、备学生, 还要备自己。要教给学生的知识, 自己要真正弄懂, 要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 要与课堂之内见课外功夫。一个教师扎实的专业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这就需要教师要具有永不懈怠的自我学习精神。中外文化名著、圣哲名言、科技信息, 信手拈来, 旁征博引, 精当贴切, 使课堂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 学生如徜徉在智慧之宫。第三, 课后及时反思, 就是自己给自己评课。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 及时地将自己突现的教学灵感、遗憾的教学环节, 甚至是自己的一言一行, 或详或略地予以记录, 不足的地方待以弥补, 闪光的地方可以保持, 不必有所顾忌, 要一针见血, 用100%的真诚对待自己的课堂教学, 不断的总结, 不断的反思, 这样才会逐渐引进一些新的内容和教学手段, 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和专业技能才会不断提高, 教师才会不断成长。

上一篇:保护学生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镇人大换届选举和县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