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2024-05-12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精选9篇)

篇1: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从高职英语教学实际出发,分析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提出优化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具体策略.

作 者:程华林 Cheng Hualin  作者单位: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英语教研室,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AOTO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年,卷(期): 9(3) 分类号:H3 关键词:高职英语   课堂心理环境   优化策略  

篇2: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

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改革和探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就目前普遍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教学情况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容乐观。

(一)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中的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较差,词汇量小,语法知识薄弱,更遑论阅读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这部分同学对于英语语言学习的态度基本可用深恶痛绝来形容;另外,也会有一部分学生相对而言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但却对英语学习缺乏持续兴趣;只有极少部分学生具备较佳语言基础,但却会由于集体环境中缺乏热情努力的英语学习氛围,造成语言能力提升相对缓慢。这种教学班级中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公共英语教学课堂的参与度和教学效果。

(二) 学习策略匮乏

从个体来说,绝大多数高职学生已经习惯于一直以来的灌输式教学:即课堂上讲解单词和语法知识,课后注重各种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语言的现实交际功能。这种单一的学习策略,让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型的课堂教学,忽视培养动脑思考积极性,对各种学习材料形成依赖,最终导致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进行语言学习时,无法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英语学习目标不明确,对英语学习缺乏信心,丧失学习兴趣等这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令人堪忧的消极学习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公共英语教学的氛围,也限制了学生在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上的进步与提升。

二 积极心理学理论概况

篇3: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优化新疆体育教学物质环境的策略

1、随着职业院校的发展, 尽快完善体育场馆的建设

体育场馆实施是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训练和竞赛的必要条件, 也是学校教育工作检查、评估、规范教学工作的重要部分。新疆高职院校自2006年至今经历了质的改变, 学校在校人数不断增加, 受到学校土地面积不变的影响, 在校学生人均活动场地逐渐变小, 体育设施要么没有购置, 要么购置了没有地方摆放, 导致学生在校期间体育课场地拥挤, 课外没有场地活动的现象。因此, 高职院校要提升办学质量就必须提高学校体育场地活动面积和校内体育设施建设, 从而提高学校校园文化和满足学生锻炼身体的需求。

2、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使用

新疆各高职院校体育资源较匮乏, 学校的快速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没有考虑到教学资源的科学购置和合理利用, 导致一部分资源使用非常紧张而一些资源又闲置或利用率很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是学校育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疆高职院校不同程度的存在体育资源缺乏的局面, 严重影响了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比较短, 实习实训频繁, 从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出发, 体育教育教学还是存在着很大改革空间的。通过调查,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的俱乐部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 从不同时间段开展学生体育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分散体育课堂教学时间, 将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三者融为一体, 保证了学生正常的体育教学和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

3、优化学校体育设施周边环境的策略

新疆秋季气温最高, 紫外线较强, 学生参与体育课的积极性较差;冬季室外温度很低, 地面很滑, 秋冬季节给体育课程教学的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新疆高职院校在有计划开展校内基础建设时应当考虑建造一些风雨操场, 提高校园固定场地使用的合理性, 提高体育场地的环保意识, 也可以在体育场地活动区域周边加强植被覆盖面积, 尤其是树木的栽植, 起到净化空气, 防止噪音、挡风防尘和遮挡强烈阳光的作用。为学生正常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自然环境, 使学生喜欢体育运动, 享受到体育体育运动的乐趣。

4、加强体育场地设施日常维护, 提高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

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器材设施是学校的财产, 通过合理分配达到服务学生的目的, 在使用过程中要人人爱护、人人保护。场地和器械应当安排专人专管, 定期检查是否符合安全卫生要求, 对出现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 体育课的活动性和开放性使得体育教师课堂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求体育教师要有全面的观察能力。虽然一些安全事故可以在老师的教育和组织下避免发生, 但是往往在学生的不以为是和马虎大意下事故还是会产生。学校体育工作以学生“健康第一”为基本原则, 所以体育活动必须要保证安全, 除管理人员日常检查外, 体育教师上课前还应当检查一遍所要使用的场地和教学器材, 排除安全隐患。教师在日常课堂和课外辅导学生时要培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 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

5、加强现代化体育信息资源的配备

现代化体育信息资源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很重要, 学校图书馆应订阅体育方面书籍和期刊资料。在信息化时代, 通信设备的不断发展, 使很多学生喜欢从便捷的网络中了解喜欢的体育活动和赛事, 从视频中学习体育技能, 因此, 加强学校电子阅览室资料的收集和归整也是有利于学生参与体育的途径之一。

二、优化新疆体育教学心理环境的策略

1、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体育活动兴趣, 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体育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贯彻“健康第一”和“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现代健康理念, 大力推行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不断开展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社会使用能力。随着时间的发展当今的大学生性格、乐趣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也与一般本科院校不相同, 体育教学改革是走出单一体育教学模式的必经之路, 体育教学部门要结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征,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 开设学生喜欢的体育课, 不断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设置的改革。

2、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优化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学习关系

体育教学过程不同于其他课程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和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到整个体育教学的效果, 影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在课堂上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应该主动与学生交流和沟通, 了解学生心理需求,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常被人们忽视, 随着校园独生子女的增加, 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显, 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存在着不友好关系, 有些学生喜欢以强欺弱, 有些习惯用不文明言语侮蔑同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逐步改变部分学生不好的体育习惯, 培养学生之间良好的交流方式。

3、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 加强学生之间沟通,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 她高于学生的知识教育。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身体是一切活动的本源。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往往学校不重视, 仅仅将体育课列为考查的内容。学校课外体育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 因为它组织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开展过程总可以灵活变动, 通过活动锻炼很好的延伸和补充了体育课堂的不足。课外体育活动具有以健康快乐灵活多样, 内容丰富, 可以因人制宜, 区别对待的特征, 使学生的自觉性得到大大提高, 能够把握运动的适量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三、小结

新疆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环境差强人意, 学校体育运动器材勉强能够满足学生日常体育活动, 少数学校由于校园面积问题艰难开展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体育图书、音响资料较为匮乏, 电子阅览室相关体育资料比较少或者没有;个别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自然环境较差, 很难组织学生自发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新疆各高职院校基本都配有体育场地器械管理人员, 部分学校管理人员是体育教师兼管;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 许多体育选项学生人数较多, 大班上课严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摘要:体育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质量好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影响到学生的职业生涯。本文以新疆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环境为研究内容, 通过调查分析学校体育教学环境对体育教学的影响, 探索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议。结论显示新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物化环境存在教学设备条件较差, 不能很好的维持正常的课堂教学, 影响了教学任务和教学质量的完成。优化体育教学环境能够很好的促进体育教学质量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学校体育环境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部分, 两者相互作用, 密切联系。本文从新疆各高职院校现状出发, 探索分析优化学校体育环境, 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环境,优化,新疆

参考文献

[1]李桂英.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及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8 (03) .

[2]李玉禄, 王曼.天津市高等院校体育教学环境优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 (04) .

[3]徐鹏.试论如何创立高校体育教学环境[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11 (04) .

[4]孙卫卫.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 (04) .

篇4: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摘 要

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重要影响。教学心理环境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着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根据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特点,提出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等策略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

教学心理环境 小学生 学习活动

教学心理环境是教学环境的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教学心理环境以它丰富的内涵和复杂的构成要素,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们尝试通过探讨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把握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优化教学心理环境以促进小学生学习活动的策略。

一、 教学心理环境及其构成要素

心理环境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心理环境也被称为“准环境”或“准事实”[1],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实际的影响。而教学心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教学心理环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环境,在教学这个特定的场域中有其特有的属性。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他们之间既有物质的联系,又有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心理环境”[2]。也有学者将教学心理环境定义为,“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实际影响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3]。

依据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学心理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环境,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并且只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对教学活动发生显性或潜在影响的心理因素。教学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集体气氛、教学气氛、个体心理因素、教师的心理状态等。具体来看: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学气氛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态度、心境、情绪和课堂秩序等;而集体气氛是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通过集体的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各种表现;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个性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及焦虑水平和动机以及抱负等;教师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水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二、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以及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

1.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作用、维持作用,还对学习过程有监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向、愿望或需要等形式上。只有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才会被激发,因此,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步从他律到自律,还未完全建立起自律的心理体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小学生们都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在其心目中就是权威,是他律的主要来源。而教学心理环境中师生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换句话说,教学心理环境通过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很多时候小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是因为这位老师也喜欢他们,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此外,教学心理环境中的课堂气氛与集体气氛也对学习动机有所影响。在小学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当教师实施的是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就容易形成一种接受和理解的氛围,学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求知欲望;当教师采取的是一种集权型或者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学生就生怕受到教师的批评,整节课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动机也难以激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更没有学习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班尼就曾指出:“如果一个集体的气氛是友好的、相互支持的、相互理解的,那么集体对于工作表现、成就和动机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4]不同的集体依据各自的规范和作用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氛围,集体对于个人的行为也有约束作用,集体中的个人只有遵守集体的规则,才能够被集体所承认,反之,他将被集体所排斥。在一个拥有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的集体氛围下,当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少数几个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在集体作用的推动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2.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

教学心理环境中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如果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不以身作则,就不会有威望,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其次,制约课堂教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容易形成健康活跃的心理,这为课堂教学的互动提供了有利保证。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与否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互动,学生之间、同伴之间关系不和睦,矛盾重重,课堂上就容易形成攻击、嘲讽、相互拆台等不健康的气氛,课堂教学互动就很难顺利进行。

个体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互动,有的学生先天性格比较开朗,善于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能大胆地举手回答。但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可能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果教师没有注意提问的技巧,很有可能导致课堂互动中断。

3.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纽约市的十所公立小学曾参加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实验,这项实验中学校的物质环境以及教师队伍并没有发生改变,他们想要研究的仅仅只是良好的校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实验中,他们通过改善学校的管理,提倡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重视和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寄予较高的期望。实验结束后,通过与其他690所未参加实验小学学生的阅读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在实验的第一年,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第二年,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提高6.3%,对照学校学生阅读成绩只提高了3. 8%;第三年,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又提高2.9%,而对照学校学生阅读成绩反而下降了0.3%[5]。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校风的改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校风、班风是集体气氛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

三、 优化教学心理环境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劣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成败息息相关,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基于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且负有主要责任。第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教师一般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往,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应看到学生的进步,把学生的问题看成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与学生的交往。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活动和交往基础之上的,尤其是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里,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另一面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定期更换学生座位等措施来加强和改善与学生之间的交往[6]。第三,教师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师生间的沟通”[7],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些师生之间的交往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分钟,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得到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的更多关注,所以教师在课后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2.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的暗示不会对人产生压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由于紧张而排斥课堂学习活动,由于教师的这种无压力暗示,学生可能产生与教师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下控制的某种行为,从而发生连锁性的感染[8],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氛围的创设方面同样负有主要责任,一方面,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感受要善于接受,多进行赞扬或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愉悦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快乐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加爱学习。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深入细致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近距离进行合作,课堂心理教学氛围自然也轻松愉悦[8]。

3.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

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主要通过改善班集体的班风和学校集体的校风来实现,而实施一种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改善班风和校风的主要途径。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通过改善教风、改善领导作风、改善学风等手段来创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特色教育心理环境,在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提倡严谨认真之风、教学民主之风,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重视教师的仪表教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教师团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氛围。当然,学校领导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只有教师之间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领导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学术交流,能够及时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了,那么良好的教风也就形成了。

从班级层面来说,应培养一批与班级行为规范一致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班级“领袖人物”[9],通过他们对班级行为产生影响。在班级中提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教师应当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都倾注爱心,让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老师是爱他的,他们都愿意为集体的进步而努力。

此外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心理品质以及教师教学时的心理状态也对小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提升学生和教师个体的心理品质,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和反省自己教学时的心理状态,总之,只有多渠道、多途径优化教学心理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 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 张文.教学心理环境内涵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9(6).

[4] 班尼·约翰.教育社会心理学[M].邵瑞珍,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5] 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3(10).

[6] 肇普.加强教师修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J].教育探索,2002(8).

[7] 应湘.试论健康的教学心理环境[J].心理科学,2003(5).

[8] 李淑艳.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2(6).

[9] 薛彦华.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及作用[J].江西教育科研,1999(2).

篇5: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高职学生心理与行为特点及其表现

当代高职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在家中享有特殊的优待和关照,这一方面给他们的身心发展和学习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他们在思想和行为上产生过多的依赖,部分学生表现出、"理和行为的不适应,具体表现为:

1.性格方面:在体育课堂中,部分内倾型的学生好静少动,不善于交际,习惯于自行处理问题或躲在角落里独自“苦练”,既不善于表现自已,也不愿意与同学协作,缺乏竞赛意识、团队精神。这导致体育教师缺乏对学生心理状况的了解,很难把握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若任其发展,这些体育“内向生”容易产生焦虑和忧郁,可能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生活,致使他们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2、思想认识方面:由于受家庭认识方面及社会上“重文轻体”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将来不宜从事体育工作,身体锻炼的技术学不学都不会影响到将来的求职和工作,他们缺乏终身体育锻炼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体育活动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去做的,体育锻炼就是球类、田径、体操等项目的身体练习,只是简单或复杂的动作,没有高深的理论内函;有的学生有怕苦、怕累、怕难的思想;有的学生在学习新的技术时,不敢大胆地参与尝试,怕做不好被别人讥笑,怕丢面子。

3情绪、情感方面: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经常表现为心情烦躁、生气不安、忧心十中;有的学生则表现为懒散,情感淡漠,丧失兴趣;还有的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新动作技能学习中,表现出优柔寡断、思维紊乱、肌肉紧张,他们害怕学习,害怕尝试。这些表现与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年龄特征有一定关系。

4.意志品质方面:部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缺乏信心和主见,认识和行为具有盲从和盲目的特点;有的学生前十白狼后怕虎,顾虑重重,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做,凡事犹豫不决;还有的学生经不起外因干扰,偶尔刮风下雨,都给他们的学习造成干扰,一旦有个别学生动作失误或偶尔小伤,都会引起他们反应过度或者惊慌动摇。有少部分学生控制不住激情和冲动,自制力薄弱。遇到困难时,放弃目标。

5.合作交流方面:在体育课堂上,部分学生不听从安排,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参与小组学习,只看不练,不合作、不交流;有的学生在老师或同学的监督、催促下勉强参与、一旦没有监督,就几个人聚在一起聊天,个别学生则“岿然不动”,甚至逃避。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的指导策略

针对上述学生不良心理行为特点及影响因素。在体育教学中,要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将身心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直接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并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1.针对加强身心健康理论知识传授的指导策略

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理论课,在室内讲授体育卫生保健理论知识的同时,讲授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掌握科学心理保健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常识,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地对自已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还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身心健康价值的内容,通过讲授、学生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树立身心健康的新观念,重视身心健康的维护,预防生理和心理疾病。2根据体育课的特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策略

体育教学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必须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活动来使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体育课又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广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学生有充分的观察、思维、实践的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体育教师要利用体育课的教学特点,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使其消除封闭心理,克服恐惧,紧张心理,增强学生心理适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多让学生互相交流,互帮互学,鼓励互相帮助,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竞赛,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从抑郁、焦虑、自卑、困难等心理阴影中走出来,产生积极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比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良好品质。

3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策略

高职大学生,由于身体的快速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出现,学生的社会角色越来越烈,争取个性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在这一时期,教师在安排体育教学任务时。不但要重视学生保体协作精神的培养,也应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除了安排一些集体项目如球赛、接力赛等外,还可安排一些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的项目,如武术、体操、健美操、定向越野等。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还能使学生保持较大的练习兴趣,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4体育教师掌握现代心理学知识的指导策略

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需要在现代身心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因此,体育教师要认真钻研与现代心理教育学相关学科的知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身心健康教育的方法,提高身心健康教育水平。体育教师要对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中切忌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情绪,使他们产生自卑、焦虑、苦恼、抑郁的心理。要想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体育教师还要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健全的心理素质等。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注重自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严格要求,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从而提高全体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5.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指导策略

篇6: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生态心理健康由个体生理、个体心理、生态外环境三部分内容构成,它包括个体心理内部的平衡、个体心理内部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及个体生理与心理的平衡。生态环境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学生来说,教学环境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加强建设高效的高职院校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管理机构

1.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

院一级的管理层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的管理工作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在二级院(系)主任的直接领导下,由教研室在开展教研活动中采用集体备课的方法,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动态地揉入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中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考虑科学设置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参考本科院校宏观型的做法,注重思政的宏观管理,但忽略了系部乃至年级、班的微观层次的管理,忽略了教学管理的辅助作用。

其次,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师资比较薄弱,我们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教师队伍中选拔聘任和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让这些专、兼职教师接受系统的专业训练,并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书;二是培训年级政治辅导员,增强辅导员的学生心理辅导意识,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导师,生活的益友,心理的医生;三是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揉和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3.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要发挥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应加强教师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工作、学习、生活上面临着知识更新、社会舆论、竞争等方面的重大压力,在这些压力之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教师必须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才能引导学生发展个人的智力和培养个人的健康心理。二是要提高教师“育人”的意识,明确育心理健康之人的重要性。三是要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技术的培训,要求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融合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二、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加强生态心理健康教育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每个学生都能系统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

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特别是社会科学方面课程如基础文科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公共关系学类课程、礼仪课程等。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具体课程的网络资料和多媒体课件中,使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良好的心理暗示,从而培育出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建设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场所环境

加强教学场所环境的建设,做到让学生在明亮整洁的教室中学习,在设施先进的实验室中做实验,在雅静宽敞的图书馆中阅读,在优美谧静的校园中漫步这些良好的环境因素,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保持愉悦的心境,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1.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的建设

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场所建立“三个网络,一个系统”。“三个网络”,是指以卫星电视和校园电视台为中心,建设双向闭路电视有线网络;以中心机房为中心,建设各系(部)、各教研室、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等室联网的校园计算机网络;以音频电台为中心,建设语音室及无线、有线自动广播网络。“一个系统”是指“三个网络”在“网络中心”汇合,构成一个真正的“多体媒体智能双向控制教育系统”,整个系统中的信息和资源都将共享,教师可通过网络检索信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室,电子阅览室或教室利用校园网或双向闭路电视进行“主动式”、“交互式”学习,也可在网上接受远程教育。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必定心情愉悦。2.校外实习实训环境建设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在教学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践的比例是1∶1,而校外的实习实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校外实习实训和谐的环境建设,是学生实习期间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具体心理环境建设主要包括:一是实习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动员,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迎接实习过程中的意志、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挑战;二是实习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内带队教师与指导教师、基地管理人员与师傅的共同引导和指导下完成心理与技能的调整——适应——平衡的过程;三是实习结束后,在总结的基础上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工作。这三个阶段的顺利完成,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态调整的一个完整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心理基础。

四、发展有利于生态心理健康的学习型校园文化

营造一个蓬勃向上的学习型校园文化氛围,是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美丽校园,营造优雅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2.高职院校的制度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佳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3.充分利用学校的校报校刊及网页、校园广播来营造校园的学习型的精神文化氛围。

4.引导与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发挥社团的群体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严谨、教学手段先进、教学气氛融洽、实习实训场所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也就是说,要实施高职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抓好教学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峰.大学生生态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研究.合肥工业大学.中国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2007,(03).

[2]肖二平,燕良轼.生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研究的新视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2.(04).

[3]易芳,俞宏辉.生态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模式的转向.心理学探新.南昌.江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

篇7: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而高职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具有健身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起健心的重要责任。因此,体育教师应注重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拓创新,合理整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教学的优化研究及实践活动,以进一步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和前提,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才能更有针对性地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发生。

1.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症状的发生情况,笔者曾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随机调查及统计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仅明显低于全国正常成人常模,也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水平;高职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男生,且在躯体化、焦虑、恐惧症状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来自农村的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城镇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且存在更多的心理问题;高职高年级毕业生存在中等以上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要大于高职新生,差异主要表现在抑郁、偏执及强迫症状上;高职大学生有心理问题的检测率为21.51%,其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偏执、强迫等症状。

2.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伴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也变得日趋激烈,当代高职大学生不得不面临来自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经济、择业等多方面的压力,这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显得更复杂、多变、具有独特性。从调查中得知,影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紧张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分高职大学生由于性格上的缺陷,如以自我为中心、自卑、怯懦、偏执等,在社会交往中容易产生恐惧、愤怒、嫉妒,从而造成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其次,自我调控能力较低,缺少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遇事不冷静,易感情用事,带有明显的生理早熟、心理滞后的特征,这个阶段很容易形成身心发展的失衡现象。再次,学业问题也是困扰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主要原因。有些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学业压力过大,自信心降低,甚至产生失落和自卑感,继而引发精神紧张、失眠、考试焦虑等心理问题。此外,就业竞争压力过大、家庭经济困难、生理缺陷等也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鉴于高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影响因素,以及体育教学的学科优势,我们要合理整合教育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优化体育教学,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有效的干预,以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与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1.体育教学目标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即预见体育教学活动可能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发展方面达到的目标,不仅要体现体育教学的发展方向,而且也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然而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许多情况下教师习惯于把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作为唯一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目标。因此,在设定目标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科学合理地制订,把体育教学目标优化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而且其每个方面都应有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水平的协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现有水平的协调。为使体育教学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有序地进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现有的身心水平、实际情况,按照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改造和创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选择那些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发展、注意特点、意志表现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如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内容的开发,增设体育心理训练及拓展训练内容,注重传统体育养生理论的融入等。与此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智力发展水平、年龄发展阶段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方式习惯等,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如合作学习、模拟训练、创设情境等。

3.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高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是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和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需要来进行组织、安排和设计的。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良好心理环境的营造。而心理环境的创设主要在于体育教师能动性的发挥,即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不仅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要创设良好的生生关系,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打开心胸,释放个性,从而实现体育教学环境的优化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协调。

4.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与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通过对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不仅保证了体育教学活动向预定的目标发展,也激励了学生体育学习的内部动因,增强了自我效能感,为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明确的导向作用。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技术、技能的评价,也应注重对学生体育态度、习惯、兴趣、意志、品德及个性发展的评价。针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特点,体育教学评价的优化应具体落实到:首先,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给予学生一定的选择权,发挥其自我评价、管理能力;其次,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最大限度地实现因材施教;最后,在实现评价主体上要实现多元性,从不同角度关注学生身心的进步与发展。

篇8: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一、教学心理环境及其构成要素

心理环境是指某一时刻与个体有关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心理环境也被称为“准环境”或“准事实”[1],它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实际的影响。而教学心理环境是心理环境的属概念,教学心理环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环境,在教学这个特定的场域中有其特有的属性。有学者指出:“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教学手段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他们之间既有物质的联系,又有心理的相互作用,这种心理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一定的教学心理环境”[2]。也有学者将教学心理环境定义为,“在教学活动中由教师、学生和教学中介的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对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实际影响的所有心理上的环境因素”[3]。

依据已有研究成果,我们认为教学心理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环境,它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并且只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之中的、对教学活动发生显性或潜在影响的心理因素。教学心理环境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集体气氛、教学气氛、个体心理因素、教师的心理状态等。具体来看:学校环境下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学生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学气氛主要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环境,主要包括师生的态度、心境、情绪和课堂秩序等;而集体气氛是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通过集体的规范约束自己行为的各种表现;个体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个性特征,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及焦虑水平和动机以及抱负等;教师的心理状态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中的心理活动水平,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

二、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以及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果等诸多方面。

1.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对学习行为有启动作用、维持作用,还对学习过程有监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学习的兴趣、意向、愿望或需要等形式上。只有在具体的学习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才会被激发,因此,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心理环境因素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诱因。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逐步从他律到自律,还未完全建立起自律的心理体系,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例如,小学生们都有极强的向师性,教师在其心目中就是权威,是他律的主要来源。而教学心理环境中师生人际关系的融洽与否,直接影响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换句话说,教学心理环境通过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影响。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促进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很多时候小学生喜欢某位老师是因为这位老师也喜欢他们,他们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对他所教的学科产生兴趣。

此外,教学心理环境中的课堂气氛与集体气氛也对学习动机有所影响。在小学课堂上经常能看到,当教师实施的是一种民主型的领导方式,就容易形成一种接受和理解的氛围,学生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求知欲望;当教师采取的是一种集权型或者放任型的领导方式,学生就生怕受到教师的批评,整节课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下,学习动机也难以激发。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在讲什么,更没有学习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班尼就曾指出:“如果一个集体的气氛是友好的、相互支持的、相互理解的,那么集体对于工作表现、成就和动机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4]不同的集体依据各自的规范和作用形成不同的集体心理氛围,集体对于个人的行为也有约束作用,集体中的个人只有遵守集体的规则,才能够被集体所承认,反之,他将被集体所排斥。在一个拥有良好的校风和班风的集体氛围下,当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推动力,少数几个不怎么爱学习的学生也会在集体作用的推动下,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

2.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

教学心理环境中的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小学课堂的教学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人格和威信会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制约课堂心理气氛。如果教师不严格要求自己,不以身作则,就不会有威望,就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其次,制约课堂教学互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班级中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师生关系融洽,师生间容易形成健康活跃的心理,这为课堂教学的互动提供了有利保证。另一方面,学生之间的团结友爱与否也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互动,学生之间、同伴之间关系不和睦,矛盾重重,课堂上就容易形成攻击、嘲讽、相互拆台等不健康的气氛,课堂教学互动就很难顺利进行。

个体心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课堂教学互动,有的学生先天性格比较开朗,善于与同学和老师交往,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也能大胆地举手回答。但是,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害怕与同学和老师交往,他们可能从来不会主动举手回答教师的提问,如果教师没有注意提问的技巧,很有可能导致课堂互动中断。

3.教学心理环境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纽约市的十所公立小学曾参加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实验,这项实验中学校的物质环境以及教师队伍并没有发生改变,他们想要研究的仅仅只是良好的校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实验中,他们通过改善学校的管理,提倡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重视和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寄予较高的期望。实验结束后,通过与其他690 所未参加实验小学学生的阅读成绩进行比较发现,在实验的第一年,实验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并没有明显提高;第二年,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提高6.3%,对照学校学生阅读成绩只提高了3.8%;第三年,实验学校学生的阅读成绩在原有基础上又提高2.9%,而对照学校学生阅读成绩反而下降了0.3%[5]。这一实验结果证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校风的改善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校风、班风是集体气氛的集中体现,是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构成要素,它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已经得到证实。

三、优化教学心理环境以促进小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学心理环境对小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是实际存在的,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劣与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成败息息相关,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基于教学心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笔者提出以下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师生关系这对矛盾统一体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且负有主要责任。第一,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师生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平等的交往,教师一般是以智者、长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往,教师的学生观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应看到学生的进步,把学生的问题看成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采取积极乐观和宽容的态度,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与学生的交往。良好师生关系是建立在活动和交往基础之上的,尤其是课堂教学作为师生交往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里,教师一方面应注意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多与学生进行互动,提供更多的让学生表现的机会;另一面可以通过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定期更换学生座位等措施来加强和改善与学生之间的交往[6]。第三,教师应注意师生之间的沟通。“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师生间的沟通”[7],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有些师生之间的交往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40 分钟,就小学生而言,他们渴望得到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的更多关注,所以教师在课后应该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2.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积极的课堂氛围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下的暗示不会对人产生压力,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不会由于紧张而排斥课堂学习活动,由于教师的这种无压力暗示,学生可能产生与教师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这种情绪下控制的某种行为,从而发生连锁性的感染[8],因此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促进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条件。教师在课堂氛围的创设方面同样负有主要责任,一方面,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良好课堂气氛的形成需要教师有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表达出来的感受要善于接受,多进行赞扬或鼓励。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愉悦的氛围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快乐感,在这样的氛围下更加爱学习。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参与教学活动,教师深入细致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体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近距离进行合作,课堂心理教学氛围自然也轻松愉悦[8]。

3.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

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主要通过改善班集体的班风和学校集体的校风来实现,而实施一种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是改善班风和校风的主要途径。从学校层面来说,可以通过改善教风、改善领导作风、改善学风等手段来创设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特色教育心理环境,在教风和学风的建设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提倡严谨认真之风、教学民主之风,同时还应该注意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重视教师的仪表教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在教师团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集体氛围。当然,学校领导对教师严格要求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师之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只有教师之间人际关系和谐融洽才有可能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领导鼓励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学术交流,能够及时把教学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研究。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了,那么良好的教风也就形成了。

从班级层面来说,应培养一批与班级行为规范一致的、有一定影响力的班级“领袖人物”[9],通过他们对班级行为产生影响。在班级中提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融洽和睦,在这样愉快的环境中学生会更加热爱自己的集体,教师应当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对所有的学生都倾注爱心,让集体中的每个人都觉得老师是爱他的,他们都愿意为集体的进步而努力。

此外学生和教师的个体心理品质以及教师教学时的心理状态也对小学生学习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提升学生和教师个体的心理品质,同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和反省自己教学时的心理状态,总之,只有多渠道、多途径优化教学心理环境,才能切实提高小学生学习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大均主编.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张文.教学心理环境内涵的反思与重构[J].教学与管理,2009(6).

[4]班尼·约翰.教育社会心理学[M].邵瑞珍,译.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6.

[5]田慧生.论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潜在影响[J].课程·教材·教法,1993(10).

[6]肇普.加强教师修养优化课堂心理环境[J].教育探索,2002(8).

[7]应湘.试论健康的教学心理环境[J].心理科学,2003(5).

[8]李淑艳.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2(6).

篇9: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摘要:为了进行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互动有效的优化实施,需要针对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观念进行优化,进行教师对学习过程互动下的监控的优化,教师主导地位下的监管功能的优化,以及将网络资源优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的处理。

关键词:网络环境互动有效优化

【中图分类号】H319.3

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教学手段推崇碎片化的学习内容的整合,强调教学内容的设计优化,支持教与学行为主体以及行为对象间的互动,鼓励体验与参与。因此,为了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不断优化网络环境下的互动观念,优化网络环境下教学互动的相关环节。

一、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教学”观念的優化

互动传统意义上是指教学过程中发生在师生间的、生生间的、教学资源与师生间的多方位、多渠道的交流与应用。而网络环境下的互动更侧重指技术支持下的非正式学习方式,即指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灯移动终端进行的信息交换、话题讨论、内容分享等在非正式学习方式下的语言应用。学习者通过做中学、玩中学、游中学等非教学性质的社会交往来传递和渗透知识。因此,非正式学习具有自发性、自控型、灵活性、社会性、情景性的基本特点。

同时,有效互动与实质性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置身于前所未有的更加多样化和频繁的交互机会中,但不是所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交互都能影响或促进学习,在诸如无意义的闲聊、网上冲浪、没有目的地点击网页等交互中,并不可能导致实质性的学习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性。因此,有意义的交互不仅是分享个人的观点,还应该刺激学习者的认知兴趣,让他们参与到高效的教学活动中,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促进实质性学习和有意义互动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二、教师对学习过程互动下的监控的优化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过程监控是指围绕每个阶段的学习要求,随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查看和模糊综合评价。监控可以从学习内容、学习有效性、学习活跃度和交互性这三个模块进行。学习内容:从学生开始登录网络平台 ,其登录的具体时间、时长、学习情况、登录次数、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笔记等信息已被计入其电子档案袋,教师可以从教学管理入口打开学生电子档案袋,详细了解其学习过程和努力程度,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建议,督促其积极学习。在监控学生学习内容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其学习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学生网络任务完成情况和诊断性测试结果,来实现对于学生个体完成学习目标的程度监控。对于学习活跃度和交互性的监控,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中设置的各种互动平台辅助完成。

三、教师主导地位下的监管功能的优化

教师主导,并非教师主控。在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仍把自己视为课堂的主要控制者,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管得过死,没有给学生创造充分的操练与表达的机会,因此,网络环境对教师的要求应该是认识并把握在何处使用技术,使用何种技术以及如何使用技术,除此之外,明确用技术达成何种学习目标。为此,教师可以自选软件进行重组、定制或者自制学习资源,满足学生需求,或者让学生利用基于网络或移动终端的学习系统创设学习情境,进行语言应用。

四、网络资源成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的优化处理

目前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大多是教师大量使用视频、演示课件、提供网络上的阅读材料等,并把这些方式作为学习资源的语言应用目的,但是由于无法促进语言的有效输出,仍会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语言学习与应用机会不高,从而无法达成有效互动效果。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在教师了解学生,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学习过程的前提下,由教师加工处理的支持人际交流,具有实用、好用特点的教学资源。为此,需要:

1)设计学习任务单。网络资源(微课、教学素材),应将学习任务单作为视频学习资源的一部分,发放给学生,目的是帮助学生明确观看视频的目的,确认观看视频后需要完成的任务列表及评价方法。这个任务单就是指导学习的作用。使学生指导自己该学什么,怎样学以及学完后应该做什么的一系列问题。学生还可以通过对照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来自评学习效果。

2)实施关联原则。关联使得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注与监督,为此,教师可以设计教学活动关联网络资源与教学内容,比如,设置抽查思考题,开展一项任务,促使学生运用正在学习和理解的知识点进行解读等等。需要强调任务的完成方式,截止时间。

3)情境设计与活动设置,便于学生表现自我,尝试体验,享受应用。多样化的活动设置,比如个人寻宝探究,体验参与,角色扮演,不推荐使用小组汇报,不是基于问题、项目的协作学习,不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促进学习者提高和成长。特别是以外语系进行的13级网络平台下的实训为例。实训任务按阶段完成,按组分发不同工单,学生完成情况根据统计完成的工单数量,质量、速度和效果进行动态跟踪、实时反馈和监督。通过监督工单完成的过程,实现了诊断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书写表达能力以及工单任务要求下的技能训练。

4)知识体系化的创设。碎片化的学习不等于零散的知识体系,应该在一定知识体系掌握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关注平时没有关注的知识,形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创造很多没有联系的思维节点,增加思考和顿悟的机会,拓宽原有知识的外延,查缺补漏,让知识体系化,组合化。知识只有放在定义和分类里面,才能正确提取和合理应用。

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互动有效的优化,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自主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学习自主性,唤醒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积极性和参与感,以及学习定力和学习自控力,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以及保持后学习状态的持续化,让教学变得更为有效,让学习变得具有实质意义。

参考文献:

[1]冀钢,魏朝夕.网络环境下教学有效互动手段的优化探讨[J].科技视界,2015,(33).

[2] 胡洁雯.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 2015,(11).

作者简介:

魏朝夕(1975-),女,汉族,河北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用能力教学部,硕士,副教授,研究信息化与英语教学。

冀钢(1974-)男,汉族,山西人,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技术应用研究所,硕士,工程师,方向为信息技术与教学研究。

上一篇:留学澳洲高中特点及费用盘点下一篇:诚实友善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