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2024-05-16

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共8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难点教学

王彭彭

关键词:

小学 数学 难点教学 文章摘要:

小学数学的难点内容可以说是教学中的“明雕暗堡”,如果老师不能带领学生及时地集中火力攻克下来,那么我们的教学就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认知结构就得不到提高。如果教学难点处理得好,不仅能让学生领悟知识,发展思维,而且还可以磨练意志,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那究竟何为我们的教学难点?如何确定和突破教学难点?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来在一线教学岗位上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浅谈以下几点:

一、何为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一般是指教师较难讲清楚,学生较难理解且容易错误的知识内容,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是那些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原理、定律、法则、公式等知识,也是那些应用基础知识去解决某些实际问题而感到困难或是通过反复训练,学生难以内化的知识。通常难点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该知识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缺乏相应的感性知识;二是该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三是该知识包含多个知识点,知识点过于集中;四是该知识与旧知识联系不大,旧知识掌握不牢或因大多数学生对与之联系的旧知识遗忘所致。难点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难点内容一旦经过教学被学生理解和解决了,难点就不复存在了,这就是难点的暂时性。同一知识与方法对一些学生可能是难点,而对另一些学生就可能不是难点,这就是难点的相对性。

二、如何确定小学数学的教学难点:

在教学中教学难点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那如何找准教学难点呢?我们可以综合以下几方面来找准教学难点:

1、根据大纲、教材确定难点。认真系统地钻研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及教材,弄清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再具体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前学过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把学生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但掌握不熟练,甚至多数同学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定为难点。

2、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定: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难点有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从而确定好自己的课堂教学难点。在一般情况下,使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方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还会为理解以后的新知识和掌握新技能造成困难。

3、根据所能提供的教具、学具确定难点。把没有直观教具、学具,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知识定为难点。

4、根据教师自身教学水平、技能确定教学难点。把教师不熟悉,不了解,讲不清的知识定为难点。

三、如何突破教学难点:

1、钻研教材、备足学生是突破难点的前提:

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破难点,首先是深钻教材,从知识结构上,梳理出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难点。其次是备足学生,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把握好教学难点。教学大纲指出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我们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为此,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每一课的难点,认真备课,根据数学本身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龄特征以及认知规律的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了充分合理的教学准备,才能为教学难点的突破提供有利的条件。

2、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课标中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认真阅读这段话,可以知道:根据学生实际,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在数学教学中,有些知识难度大,光靠教师去讲解显得非常的枯燥乏味,教师若能抓住问题的症结,设计出精巧的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启发点拨,指导学生思维,学生就能豁然开朗。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教学生,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更容易突破难点,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我让同桌二人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商店里有14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几支?我启发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自己发现计算方法,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计算方法。有的用小棒一根一根地数,得出14-9=5;有的把14分成10和4先算10-9=1,再算1+4=5;有的把 9分成5和4,先算14-4=10,再算10-5=5;有的先算14-10=4,再算4+1=5;有的想9 +()= 14,因为9+5=14,所以14-9=5。这样,人人动脑筋尝试发现,方法多种多样,人人都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出示同类的问题,启发学生把这种算法应用到同类问题中。这样教学,在教师的启发下让学生教学生,而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样更容易突破难点,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和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达到了学思结合。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多媒体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因此,在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教具的优势,化动为静,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并通过与传统技术的联合与互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探索能力,使学生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促进教学难点的突破。如小学数学第一册“加减混合”是第六单元教材的一个难点内容,它们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都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数作加数或被减数。学生往往容易忘掉第一步的得数,或者由于看不见第一步的得数而造成第二步计算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并克服因为看不见第一步计算的得数的计算障碍,我在教学上运用了多媒体,用动画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和计算顺序。在教学先加后减的混合计算时,屏幕上出现湖里有5只天鹅,又飞来4只,一会儿又飞走了3只的场面,然后根据画面所反映的天鹅只数的变化过程引出算式5+4-3。一方面直观地反映了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的意义,另一方面又表明计算顺序。这样,轻松地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取得了在黑板上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3、找准知识的生长点,重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是突破难点的条件:

抓住知识间的衔接,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难点。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系统性很强,每项新知识往往和旧知识紧密相连,新知识就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旧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和生长点。有时新知识可以由旧知识迁移而来,可同时它又成为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数学知识点就像一根根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如果老师能够善于捕捉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自觉地以“迁移”作为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方法,以旧引新、旧中蕴新,组织积极的迁移,就不难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了。如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这时我们就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难点。如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难点,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分层次逐步推进,突破各个难点,学好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基础的,后者是除数由一位变为两位、三位,出现了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的问题。但无论除数是几位数,试商方法都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应抓住的,教学时,先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复习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明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同一位数除法相同,进而再研究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总结归纳出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除法都是从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一位够除,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再把新知归为旧知识。这样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为学好多位数的试商,达到正确迅速地求出商,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又如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这时我们就要突出“连接点”,进而突破难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我在教学新知识前先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是旧知识,并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直接相加?我们现在的分母不同,能不能直接相加,那我们又该怎么办?这时又让学生想起了我们学过的旧知识——通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讨论此题的计算步骤,抓住规律“化异为同”,沟通新旧知识,从而突破难点。由此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运用迁移的方法来突破难点。

4、形式多样,精心设计的练习是突破难点的重要手段: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通过课堂练习能及时了解当堂教学效果,使教与学的信息得到立即反馈,避免“亡羊补牢”。学生通过课堂练习,能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课堂练习的设计关键在于“精”,即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新知识点,围绕这个知识点让学生多形式地练习。另外在练习的设计中要注意把握基础题和提高题的尺度,练习中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练习,并且要提倡:“生活中的数学”使练习生活化,使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巩固,在练习中转化、运用,以此来突破教学中难点。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中难点的突破并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只要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在备课时多动一番脑筋,多花一番心思,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准确把握教学难点,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合理组织课堂教学,并时刻谨记:“教学难点是教学魅力之所在,是思维之源泉,探索之动力,更是创造之契机”,我们就会抓住每一个教学难点!在难点上“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难点教学》

新锐私立学校:陈梅

篇2: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陈功林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掌握关键,解决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如何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呢?其解决途径有以下两点:

一、直观演示,破解难点。

以实际操作为抓手,让学生在学具拼摆中直观感知,丰富感性认识,从而保证其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利进行。如在教学二年级数学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时,先让学生摸一摸每个面,再看一看每个面是怎样的形状,然后再想一想,让学生在摸、看、想中建立知识的表象,从而使学生知道站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二、联系生活,化解难点。

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教学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学生眼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科学,从而使学生从口诀、公式、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如我在教学二年级第四单元《分苹果》中的“平均分”时先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三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均匀。分得一样多,这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苹果比较熟,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这样教学环节充分利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了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把数学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化解了难点。

篇3:化解小学数学概念教学难点的策略

一、尊重学生权利,鼓励教学

时代在不断发展,这不仅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能够走在教育发展的最前端;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就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更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在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接受知识的主体就是学生,应该让学生充分享有平等、自由的权利,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多进行交流。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充分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例如,在学习数学概念的时候,我让学习稍差的学生通过完成基本练习题来巩固数学概念,让学习中等的学生通过完成高阶练习题来提高数学概念的应用能力,而让学习优秀的学生通过同伴讨论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宽松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的概念教学,主要就是把数学定义用精练的数学语言概括表达出来,在对数学抽象概括出概念之后,还要分析概念的定义,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对于课堂教学氛围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例如,在学习平行线的时候,教师可以把生活中平行关系的图形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让学生在潜意识中形成平行的概念,这是教师在用直线代替平行的部分,把抽象的教学转变为形象的教学,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比如,在教学“垂直”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垂直的事物,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让学生形成垂直的概念。同时,对垂直模型进行具体化的展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该概念。对于数学教学中一些抽象的问题,教师还可以通过对电子书的应用将要学习的知识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开放性问题,深入理解概念教学

在对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学生在对知识反复地运用,对知识进行全面理解,进而形成思维的定式,这种思维定式的形成使得学生的思维很难改变,也就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对于概念形成之后,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概念,这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巩固及解题能力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惰性。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克服惰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对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思维动力。课堂上,教师可通过讨论与辨析,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才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因此,教师要将所提疑问转换成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往深层含义去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4: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07-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所谓的数学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把教学的内容作为载体,用最恰当最易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出兴趣,呈现出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发现以及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发现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数学探究的学习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诸如,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到位,不能把最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同学。因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的探究学生经验,谈谈小学数学中应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

1、教师不断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正像伯乐发现千里马那样,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引导,每个人都隐藏着自身的创造力,只是缺少培养,缺乏挖掘。在课堂上发现每个学生都会迸发出一种创造力,这就可以说明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并且发掘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主动性,并且会不断地去探究问题,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师生之间有更深的交流、沟通、互动。教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探究问题的活動中,要善于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自由交流。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探究问题的态度与热情,才是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积极鼓励学生的语言。比如: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答不上来。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还能学习”。而应该用激励的语言说:“不要着急,坐下来慢慢想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

二、落实学生的有效练习

1、有效练习的基本策略

(1)自主性策略。在学习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练习的根本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树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2)趣味性策略。在教学中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乐趣,通过一个人或某一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集中精力,热情饱满的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差异性策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室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去设计练习。尽可能的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且可以去延伸题目。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性。

(4)应用性策略。要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练习设计时选择实际的,与生活接近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这样可以使一些枯燥的数学题变得具有生活的气息,充满生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运用数学知识去探究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巩固理论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有效练习的具体实施

(1)明确有效练习的目的。在练习设计中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明确教学目的。否则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负担,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效果。明确练习的目的可以扩展并且深化教学内容。

(2)选材富有生活性。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多,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生活中会有学生游玩活动或者乘车等问题,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设计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有效练习的适中性。在设计练习时一定的具有挑战性,又得确保大多数学生可以成功完成。太难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挫折感,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太简单的题又会使同学们感到很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欲望,感受不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因此难度适中的练习同学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研究,最终成功的完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完成后的喜悦和满足感,而且还会增加对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练习的层次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去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到自己可以创新的应用,一步一步加深,这是学生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主要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有利于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对学习的信心。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解题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篇5: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的难点和对策

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那才小学 施秉效

作文,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老师们教研的一个永远的话题。作文难写已成为多数学生的心声。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少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学生不知道如何写?“肚子有货倒不出”。

2.阅读和写作严重脱节,读写不能有机结合

3.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素材贫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普遍现象。4.教师过多地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作文内容的指导,导致小学学生作文内容千篇一律,题材枯燥单调,说套话,说假话,缺乏童趣,缺乏真情与活力,缺乏个性化的作文。

5.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呆板、守旧、不灵活。甚至公式化,极少有针对性的点评,特别是指出提高作文方法的具体点评(如选择典型事例等)。

面对作文中的一道道难题,身为老师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就我个人来说,主要有如下几点和大家共讨:

一、注重阅读的指导,丰富语言的积累。

1.指导课堂诵读

汉语之美主要体现在音节的轻重缓急,音调的抑扬顿挫,音律的婉转飞扬上。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写作的角度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自始至终在课堂中贯穿“诵读感悟”,注重有层次地读:感

知性读、理解性读、品味性读;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从而使文章“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在读中学习语言的精美、构思的精妙、布局的精致,抵达语言深处,感受主体生命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体会历史与文化的无穷魅力。

2.指导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阅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三学段的阅读量达到145万字到400万字。”要想完成如此大的阅读任务,仅靠课堂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用上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要求:(1)指导阅读对象。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现状、兴趣等方面的情况帮助学生阅读书籍;(2)指导阅读方法。如,浏览泛读法、品味精读法、读写结合法、学用结合法。(3)指导习惯养成。我们应着力指导学生“读写结合”的阅读习惯,能根据所读书的内容选用不同的方式写读书笔记。如:低段学生可以摘抄好词佳句;中段学生可以写感受;高段学生可以写成篇的读书笔记。此外,还要养成遇到生字学查字典的习惯、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等。

二、抓好读写的训练,解决 “倒货”的难题。

读写结合的方法,会使学生对作文越来越喜爱,写起文章来也越来越有“道”。不失为优化作文教学效果的一种好方法。

1.学习观察方法,训练“抓住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平时我们常常要求学生多多观察,对于如何观察,我们却指导得比较少,主要还是觉得不知道如何指导才好。其实在课文中可以得到学习与借鉴。如教学三年级下册的《荷

花》一课,就可以学习作者的两点观察方法:(1)从整体到部分,层层认真观察的方法。作者写荷花,先总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再分别具体地写了白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由总到分,层次清楚。(2)学习在观察中抓住事物特点的方法。作者写白荷花的三种姿态:展开两三片花瓣儿的、全展开的、还是花骨朵儿的,每种都写得生动形象,详细具体,这是作者认真观察的结果。在学生学习了观察方法后,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用这两种方法观察一种自己喜爱的花,观察后写下来。有一位学生这样写红玫瑰:“花圃里,玫瑰已经开了不少了。红玫瑰在枝头间昂首怒放,傲立而出,颜色是那么红、那么浓,没有一点杂色,简直像燃烧的火焰。许多的花瓣有规则地簇拥在纤纤花蕊的身边、层层包裹着。每片花瓣都鲜活活、细嫩嫩、水灵灵的,好像只要轻轻一掐,红色的浆液就会涌流出来似的。凑到花前闻闻,清香阵阵,沁人心脾,使人陶醉。啊,多么娇媚、可爱的玫瑰花啊!”小作者的观察顺序是从整体到部分并具体描绘了红玫瑰的颜色、花瓣、香味。表达时也做到了有主有次,不面面俱到,着重抓住花的特点写具体。由于小作者观察得仔细,观察方法得当,所以把玫瑰花写得逼真传神。在语文教材中这样的文章还很多,像《翠鸟》,《珍珠泉》等都能引导学生从中学到很好的观察方法,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2.学习构段形式,训练“言之有序”

为了培养学生在作文时能言之有序,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段式结构,掌握组句成段的规律,引导学生入门悟道。例如《和时间赛跑》中的一、二自然段的承接式,《海底世界》

三、四自然段的总分式,《惊弓之鸟》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因果式,《太阳》前三个自然段的后半部的并列式等。在作文课上再强化这些段式的单项训练,引导学生将一个写作内容写得自然有序,层次清楚,文章的质量肯定会大有提高。我们班的学生在观看了松江阳光城的音乐喷泉后写出了近20种不同形态的喷泉,读起来美不胜收。

3.学习描述方法,训练“言之有物”

阅读教材文质兼美,情文并茂,里面有很多描述方法值得学习模仿。如《鸟的天堂》课文第二部分是动态描写。作者运用了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先淡淡描写一句:“起初周围是静寂的”,为群鸟活动的“热闹”场面铺设了背景。接着,作者按照点----面----点的思路,从鸟形、鸟声、鸟色、鸟类和鸟的动作等方面,运用多组排比短句尽情描绘,十分形象逼真地描绘出了一种千鸟荟萃、百鸟争鸣的“热闹”场面,让人想象到群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的快乐和幸福。学习这一段时,我把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表达方法上,而不是放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为了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我指导学生仿写一只动物或一群动物。学生在写时犹如心中有纲,写得得心应手,文章也比往常美多了。

三、激发写作的欲望,点燃“乐文”的热情。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透彻地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方面,教师的导应该是诱导。诱导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的方式很多,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有以下几种:1.抓住学生“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心理特点,在上作文起始课时,用富有魅力的话说或生动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鼓励他们放开胆子大胆地写,例如:在指导《寒假里一件有趣的事》这篇作文时,我先问学生寒假过得有没有意义?做过哪些有趣的事?通过两个简单的问题,学生的兴趣提高不少,我又通过

自己经历的除夕家庭知识竞赛这件事,从头到尾介绍给学生听。此时,学生兴趣已达到极点,个个跃跃欲试。2.根据小学生对未来充满幻想的特点,将明天的理想同眼前的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写作前憧憬美好的未来,从而形成一股写作动力。

3、根据小学活泼好动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将作文教学巧妙地寓于饶有趣味的活动中,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指导学生完成《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这篇作文时,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次有趣的课外活动,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活动怎样开展?同学们怎么做?你又是怎么做的?大家心情怎样┅┅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参加活动,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了许多。4.根据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适当开展一些写作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5.根据学生喜爱表扬的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肯定他们作文中优点,给他们较高的分数。尤其是对作文基础差的学生,更应努力发现他们作文中每一个细微的闪光点。

四、丰富写作的素材,解决“无米”的难题。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学生写作的大问题是:他们感到无话可写,无材可选。写作出来的内容,往往内容空洞,像记流水账,这固然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丰富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平时对周围事物不留心,许多有价值的内容都从眼皮底下溜了过去。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养成用心观察和乐于思考的习惯,时刻人,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写下来,这样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了。

当然,学生作文材料有来自直接的生活,也有来自间接渠道的生活。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

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

生活是海洋,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学生的生活面尽管狭窄,但也有自己的写作天地。学校、家庭、社会,都有时代的浪花在迸溅,新的生活在闪光。同时,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每个人的头脑里都有一个“活仓库”。只要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打开他们的思路,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自己的“仓库”里去找,找自己最熟,最有感情的东西来写,每个人的学习、生活总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为文也就难见千篇一律的弊端了。

五、运用多元的评价,唤醒沉睡的思维。

评价的“多元化”是指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对学生的某一方面进行单一的评价,而是用宏观的视角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即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是单一的对学生的句子、用词、写作顺序的其中一个进行评价。如评语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你的句子很流畅”、“你的语言很优美”、“你的协作很有条理”……这些评价既单调又苍白,很难激起学生想象的空间。怎样才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习作进行评价时,不仅要从谴词造句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还要加入自己的感情,加入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我的作文很感兴趣,老师还希望我在这一方面做得更好。评价只有进入了多元化的境界,才是真正成功的评价。如对学生的习作《我们的教室》作评时,可以尝试着说“在你那有条理的笔下,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出现在老师的眼前。但是,你对黑板报的描写是不是多了点,要知道,教室中美丽的东西不是只有黑板报啊!”。

作文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因此,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

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很多,如命题上的创新,选材上的创新等。但不管是哪种途径,教师评语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我们有的教师把创新教育看成是高不可攀的。其实,著名教育家齐佛说过:“什么叫创造?我想只要有一点新意思、新思想、新观念、新设想、新意图、新做法、新方法就可称得上是创造。”因此,我们在作文评语中,也尽力去挖掘这样的内容。只要学生作文中有一点新内容、新思想、新见解,老师都予以充分地肯定。如写《我的爸爸》,有位学生没有写爸爸怎么关心我们的学习和上生活,而写了他爸爸的两个缺点:爱抽烟,爱发火。我就在评语中说:“写一个人的缺点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你做了很好的尝试,愿意把你的作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吗?”这样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

当然,除了以上几点之外,教师自身的素养也是必要的。教师要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保持活跃的思维能力,客服思维的惰性。

“条条大路通罗马”,解决作文难的途径还有很多,以上只是我个人的拙见。

广西省南宁市邕宁区中和乡那才小学

施秉效

邮编:530209

篇6: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突破教材重点和难点?这个问题一直是一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下面以自己多年的教学体会浅析一些个人看法:

一、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肯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我感到,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有课前的充实准备,就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藏新,又不断化新为旧,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会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正因如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来实现重、难点的突破。

三、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突破重点和难点。

给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领会新知识。如,在教学认识厘米时,要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小尺子,先认识尺子上1厘米、2厘米、„„的长度,再用尺量一量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然后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度约1厘米。通过这些实际量的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1厘米”的长度概念。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注意巡视,加强个别指导,及时纠正不正确的量法。

四、采用直观教具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应用直观教学传授知识,学生容易接受。又如在教学“6加几”时,手指就是直观的“教具”、“学具”,学生就可以用扳手指的方法计算。比如计算6+8=?,先伸出6个手指,在8的后面接着9、10„„,数一个数,屈一个手指,当数到10时。屈了2个手指,当数到14时,屈了6个手指,手指屈完了,得14就是6+8的结果,即6+8=14。对于反应较慢的学生还可以用实物来数一数,使他确信6+8=14。

五、采用求证法突破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难点,采取恰当的验证方法,也是突破难点的一种重要途径。对于判断题,一般学生很难判定,若教师教会学生根据题目采用相应的求证方法,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如“判断43700÷24=1820„„2”是否正确,可引导学生利用求证方法来验证。1820×24+2=43682与原来的被除数不符,所以是错误的。进一步求得出18200×24+20=43700,这样学生就明白了正确的答案是43700÷24=1820„„20。

六、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激发兴趣、启迪思维。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

从板书的内容上体现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板书的形式上,要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并通过学生与板书内容的沟通,真正理解本课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途径之一。

篇7:如何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

一、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巧用信息技术,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必须认真解读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

教师通过解读教材,对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能够知道每一课讲的是什么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有效突破重难点,就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知识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最恰当、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二)把多媒体引进课堂,灵活使用信息技术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把信息技术引进课堂,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常规的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过去教师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表格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在信息技术面前立刻相形见绌。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能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小学生年龄小,见识有限,生活经历少,经验不足,对课文中描写的内容往往不能理解。

特别是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许多事物认识不足,头脑中根本没有形成相关的体验。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巧妙地運用信息技术,变抽象的文字为直观形象的图片或动画,深入浅出,变重难点为妙趣点,就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二年级下册《葡萄沟》一课,其中有一段是介绍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我们身处南方的低年级学生,没有去过新疆旅游,由于地域的差异,对遥远的新疆感觉陌生,对于文中提到的制造葡萄干的“阴房”的样子、结构,还有如何利用流动的热空气制造葡萄干的方法一无所知,单靠几句文字的描述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课文的内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在教学此段时,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多张不同角度的阴房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其结构特点,并通过动画演示热空气的流动过程,使抽象难懂的文字变得形象,化难为易,让学生一目了然,并能准确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

二、联系生活体验,加深理解感悟,能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再现与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情景,联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丰富、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

例如,五年级上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写的是巴迪在七岁时作了一首诗,母亲评价“我”写的诗精彩极了,而父亲评价“我”写的诗糟糕透了,就是这两种声音、两种不同方式的爱一直鼓舞着巴迪前进。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一下,平常父母亲对自己的爱表现在哪些方面,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文中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巴迪长大后,如何看待父母的爱;学生如何看待巴迪父母对他的爱等。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出发,理解文中父亲严肃的批评与母亲欣赏的赞誉都源于对孩子的爱,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如果没有父亲的警告与母亲的鼓励,巴迪可能就不会成为一个作家,同时也让学生真正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对自己所付出的种种关爱,加深了学生对文本以及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三、加强学练结合,强化语用,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学生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与“练”是强化语用、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制胜法宝。

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学中的“读”既包括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包括学生在课内的默读、朗读、精读、略读、品读等读书方式的培养,以及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的阅读学习。“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上教师要有练的意识,并能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对听、说、读、写的练习要合理安排,注意读写结合,通过设计不同层次的练,特别是动口、动手的练习,使知识得到有效巩固与迁移,让学生在练习中提高学习效率,学会融会贯通。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整节课教师设计了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读”。开课之初读课题,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不同的感情;接着让学生根据导学要求,默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还反复朗读重要文段,品读关键语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整节课书声琅琅。“练”的设计可算得上是本课的亮点,最为巧妙的是借助课文的插图,运用本课习得的对人物描写的方法,进行迁移练笔,读写结合,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能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本课学习的重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关系,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在小结环节中设计了填写关联词的练习:()鱼游到了心里,()鱼游到了纸上。学生分别运用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关联词,把两个句子连接起来。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就能轻而易举地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这样的设计这是匠心独运,可谓点睛之笔。在作业设计中,教师紧扣本课的主题与特点,借用“鱼游到纸上”之精妙,让学生选择一个人物或事物,仔细观察,细致描写,把人或物写鲜活。

“读”“练”结合,充分体现了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在课堂上提供了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让学生从中体会、把握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规律,在积累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真正落实“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的目标。

四、注重循循善导,有效迁移,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对于一些新的或者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学生可能一下子不容易弄懂,就需要教师点拨引导,因此“导”是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关键。教学中的“导”是指在课堂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教师注重学法的指导,给学生搭建“脚手架”,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体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真正实现“授之以渔”,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

例如,教学四年级下册《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自学提纲,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抓住文章主线,理解课文内容;在自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动笔划出重点词句、写旁批等方式进行学习;还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利用生成的资源相机点拨;结合学习课文内容,了解抓住人物特点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通过系列巧妙的点拨引导,让学生自主去建构知识,获取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习得方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生动精炼的语言引导学生从“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到“我们有什么方法能让鱼游到纸上”的探究,这样循循善诱,层层深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从而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赞叹、佩服聋哑青年之余,深切体会到只有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由此可见,“导”在此课教学中尤为突出,从导读、导思到导学、导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处处渗透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在自学中自悟。

篇8: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的要点

1.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 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

教师首先应让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整体的知识结构和内容间的逻辑关系, 再让学生把相应的教学内容放到知识的结构链中去理解。其次是理解整个单元的知识点, 教师要详细地知道每节课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做到不遗漏、不添加。如果知识点是某单元或某内容的核心, 是后继学习的基石或有广泛应用等, 那么它就是教学重点。教学重点一般由教材决定, 一节课的知识点可能有多个, 但重点一般只有一两个。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本课的知识点有: (1) 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能按步骤解决问题; (2) 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3) 学会检验, 掌握检验的方法; (4) 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 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5) 理解用“替换”策略解决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问题的异同; (6) 感受“替换”策略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梳理这些知识点后, 教师可发现本课的教学重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二是让学生明白替换问题的特点:在和一定的数量关系下, 将一种数量替换成另一种数量。

2.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重点中确定难点。

数学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 这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 从而扩大原有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是同化。当新知识不能同化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时, 改造数学认知结构, 使新知识能适应这种结构的过程是顺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分析, 学生通过同化掌握的知识点是教学重点, 通过顺应掌握的知识点既是教学重点, 又是教学难点。当然, 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学生个体认知水平的差异, 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 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 确定好难点。仍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为例, “替换”是一种应用于特定问题情境下的解题策略, 从学生的认知结构上看, 掌握这一解题策略的过程是顺应的过程。因此,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教学难点, 即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除此以外, 这节课的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在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相差关系的问题时, 要找准总数与份数的对应数量, 理解总数的变化。

3. 把握教材与学生的实际, 区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指的是“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或发挥突出作用的内容”。因此, 教学重点是基于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从学生的认知结构看, 教材上的重要知识点是要学生通过同化或顺应去实现的, 要在同化或顺应的过程中掌握教学难点。由于难点与重点形成的依据不同, 因此有的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 有的内容虽是重点, 但不一定形成难点, 还有的内容虽是难点, 但不一定是重点。教学中, 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 区分好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六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为例, 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使学生通过画图和列表的方法, 学会用假设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确定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列表假设的方法蕴含了变元思想, 比画图假设的方法更抽象, 学生难以理解。因此, 笔者直接给出表格, 让学生看懂表格后, 再填表解决问题。最后, 学生通过比较, 找出两种方法的共同点, 从本质上理解了假设策略。

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主要策略

1. 把握好重点和难点是前提。

通过上文的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要想在教学中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首先应深钻教材, 从知识结构上抓住各章节和每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应备足学生, 根据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 并考虑到不同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 把握好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课前精心准备、准确定位, 能为教学时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提供有利条件。

2. 找准知识的生长点是条件。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借助数学的逻辑结构, 引导学生由旧入新, 进行积极的迁移, 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 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联系, 不断完善认知结构。新知识的形成都有其固定的知识生长点, 教师只有找准知识的生长点, 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依据以下三点找准知识生长点: (1) 有的新知识与某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 要突出“共同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2) 有的新知识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 要突出“连接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3) 有的新知识由某旧知识发展而来的, 要突出“演变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虽然每个策略都有其适用的题目, 但是在形成新策略的过程中教师要综合应用已有的策略, 如学习替换与假设策略时要用到画图、列表等策略, 以综合法与分析法贯穿始终。所以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数学认知结构改造的过程, 教师要突出“演变点”, 进而突破重、难点。

3.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关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指出: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通过有效的措施,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 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根据学生实际, 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教师可采用的教学方式是:独立思考—尝试解题—合作交流—比较归纳—反思小结———形成体验。这样的教学方式, 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解题策略, 形成解题策略, 体会策略价值, 自觉应用策略解决问题, 真正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4. 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是保障。

上一篇:西安新东方面试下一篇:教师节学生代表发言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