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2023-03-08

第一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地理教学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

-----“抽象”与“生动”的零距离接触

南乐县元村镇中学

任君英

编 :

457405

联系电话:

15936739801

地理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特点,广泛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采用各种方法突破难点。

一、巧妙比喻,妙语生“花”

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

如:在学习经线时,教师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他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他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二、手脑并用,双管齐下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有用脑,才能有创造”。叶圣陶的这首诗指出手脑并用的重要性。手脑并用不但可以提高动手能力,更可以促进和完善大脑的发育。

例如:在学习经线和纬线时,虽然学生在比较经线和纬线在形状、长度和方向这三方面特征的过程中动足了脑筋,但到了具体辨别两者的时候,仍然举棋不定,一筹莫展。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是缺少动手的环节。于是教师立即让学生从不同类型的地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

首先让他们在“北京市地图”标出经线和纬线,学生觉得很容易,因为在这张地图上经线和纬线横平竖直。然后在世界行政区地图上辨别经线和纬线,最后再在偏极地地图上辨别两者。这一系列地图,对经线和纬线的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图的经线和纬线的具体表现也有了了解。

三、图表配合,简洁明了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一个问题,只需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和气压的差异,然后根据气流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画出气流运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逐步理解了夏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教学难点,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难点的理解。

四、教具演示,直观形象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的物品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学内容吸收的更加迅速和牢固。

如:讲经线和纬线时,教师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

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

五、就地取材,当场模拟

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学生对“风成学”不太理解,特别是风在搬运物体时,体积小的物体被搬运的远,体积大的物体被搬运的近,这种地理现象比较抽象,也难怪学生理解困难。看到黑板的下框内的一些大大小小的粉笔头和灰尘,我们确定就地取材,当场模拟风搬运物体。教师轻轻一吹,灰尘飞扬起来,大小粉笔头也滚动了起来,请学生仔细观察,大小粉笔头在滚动的距离上有什么差别。学生一下子就对“风成说”这一抽象的理论明白了。

六、播放视频,生动有趣

例如在学习“黄土高原的形成”时,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在学习季风的形成,有一段与此相关的FLASH的动画视频,视觉效果非常好,生动形象。学生看了之后,印象深刻,比教师的千言万语都管用。类似的网络资源很多,我们平时上网时,就要留心观察,不断积累。

突破难点的种种方法本质就是将地理事物和现象由原本学生陌生的演变为学生熟悉的、由原本抽象的和难以理解的演变成生动形象的。总之一句话就是缩短地理世界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距离,让两者实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

第二篇:高中物理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doc

“楞次定律”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

高中物理教学中楞次定律是高考的热点、重点、难点之一,其内容是:感应电流的磁场,总是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该定律适用于一般情况的感应电流方向的判定,而右手定则只适用于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的情况。要让学生学好这个定律,突破这一定律难点,除做好演示实验外,教学中还应注意让学生从以下几点着手学习。

一、分四步理解楞次定律

1.明白谁阻碍谁──感应电流的磁通量阻碍产生产感应电流的磁通量。

2.弄清阻碍什么──阻碍的是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变化,而不是磁通量本身。

3.熟悉如何阻碍──原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当原磁通量减少时,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即“增反减同”。

4.知道阻碍的结果──阻碍并不是阻止,结果是增加的还增加,减少的还减少。

二、学会楞次定律的另一种表述

有人把它称为对楞次定律的深层次理解。

1.表述内容:感应电流总是反抗产生它的那个原因。

2.表现形式有三种:

a.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

b.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有的人把它称为“来拒去留”;

c.阻碍原电流的变化(自感)。

注意:分析磁通量变化时关键在于对有关磁场、磁感线的空间分布要有足够清楚的了解,有些问题应交替利用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分析。

三、能正确区分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的关系

导体运动切割磁感线产生感应电流是磁通量发生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特例,所以判定电流方向的右手定则也是楞次定律的特例。用右手定则能判定的,一定也能用楞次定律判定,只是不少情况下,不如用右手定则判定来得方便简单。反过来,用楞次定律能判定的,并不是用右手定则都能判断出来。如闭合圆形导线中的磁场逐渐增强,用右手定则就难以判定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用楞次定律就很容易判定出来。

四、理解楞次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楞次定律在本质上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在闭合电路中流动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无中生有,这部分能量只能从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例如,当条形磁铁从闭合线圈中插进与拔出的过程中,按照楞次定律,把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拔出,都必须克服磁场的斥力或引力做功。实际上,正是这一过程消耗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内能。

假设感应电流的效果不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那么,在上例中,只需把条形磁铁稍稍推动一下,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将吸引它,使它动得更快些,于是更增大了感应电流,使线圈吸引条形磁铁的力更大,条形磁铁将做更快的运动,如此不断反复加强,只需在最初阶段条形磁铁作微小移动中做微量的功就能获得无限增大的机械能和电能,这显然是违背能量守恒定律的。

感应电流的方向遵循楞次定律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楞次定律的本质就是能量守恒定律,或者说,楞次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具体表现。

熟练掌握楞次定律与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的综合使用

1.熟知安培定则、左手定则、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应用于不同现象中。

A.判断运动电荷、电流产生磁场应用安培定则(用右手)

B.判断磁场对运动电荷、电流作用力时应用左手定则

C.判断电磁感应现象中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应用右手定则,闭合回路磁通量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应用楞次定律。

2.巧记右手定则与左手定则的区别:抓住“因果关系”才能无误,“因动而电”──用右手;“因电而动”──用左手。

3.正确区分涉及的两个磁场(一是引起感应电流的磁场;二是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是应用楞次定律的关键。理解两个磁场的“阻碍”关系——“阻碍”的原磁场磁通量的“变化”。

这样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从上述五点着手学习,就可以突破这一定律的难点。

第三篇:运用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实践

【摘要】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物理实验概念和规律都是通过实验再现物理现象,并通过观察、分析、综合、归纳后建立起来的。那么,如何让物理实验更好的融入课堂,进而应用于解决物理教学重难点的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浮力的利用》这一节教学实验的设计,来说明运用物理实验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实效性。

【关键词】 物理实验教学 教学难点 教学设计 教学实践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无论是物理概念的建立,还是物理规律的探索与验证,都离不开实验。直观、形象的物理实验现象,不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是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更是突破物理教学中重难点的好方法。

一、教材背景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认识了浮力、知道了物体的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再进一步学习有关浮力利用的相关知识。《浮力的利用》这节课,从知识上说,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从联系实际的角度说,则是应用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在改变物体浮沉方法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对浮力虽然比较熟悉,但他们对浮力的认识还很片面,还不是很了解物体浮沉的实质,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会认为重的物体应该下沉。

为了纠正学生的这种错误认识,课上首先做了一个这样的演示实验:

1.演示实验。将一个小西红柿和橙子同时放入水中,它们的浮沉情况是怎样的?

学生们真的都这样认为,橙子下沉,小西红柿浮在水面,他们的理由就是橙子要更重些,但实验过后事实却不是这样的。但我也没有急于解释,而是马上又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把一个空碗分别正放和倒放在水里,让学生观察现象:正放时碗能浮在水面上,倒放时碗却沉了底。然后教师继续追问:不是说重的物体下沉吗?那我这碗是同一个碗,它们重力是相同的,为什么在水中浮沉情况却不一样呢?

让学生观察实验再对比分析原因,使他们知道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并不是由一个力决定的,而是由浮力和重力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的,从而让学生对物体的浮沉条件有更本质、正确的认识。

2.学生合作探究一:怎样使刚才在水中下沉的小西红柿浮在水面?

(1)这个环节,各小组用了不同的方法,有向烧杯里倒盐并且不断搅拌的,有把小西红柿放入纸杯中的,有把锡箔纸叠成小船状,再将西红柿放里的,有把塑料袋吹气后再放入小西红柿的。

(2)然后各小组派学生代表展示他们的实验方法:各组虽然方法不同,但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都利用了阿基米德原理――通过增大v排或增大液体密度来增大浮力,从而使小西红柿浮在了水面上。

(3)这个探究实验使学生知道了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之一是改变浮力,可以通过改变液体密度或V排来实现。

该实验的器材选取都是学生平时熟知的,而且操作也不难,既能说明问题,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合作探究二:怎样让漂浮在水面上的小瓶下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很迅速的做到在小瓶里装满沙子,然后放入水中,让小瓶小沉。学生亲自实验经历探究的过程,也很容易理解小瓶下沉是通过改变它的重力来实现的。

学生这两个改变物体浮沉的探究实验,学生经过亲身体验,强化了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认识,进一步突出了本节重点,同时也为理解潜水艇的原理做了铺垫。

(二)浮力的应用实例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1.轮船

(1)探究采用“空心”方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拿出一个铁盒,打开让学生看到里面是空心的,然后把它放在水里,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盒子应该浮在水面上,但事实却是盒子沉了下去,实际上我在把?F盒放入水里之前已经偷偷换成了另外一个外表完全相同的盒子,那个盒子是装满铁块的。但还是有个别眼尖的学生发现我换了盒子,于是我就让其中一个学生上来观察这个沉底的盒子。

并且向他提出:怎样能让这个盒子浮在水面?

这个学生从水里捞出盒子,把里面的铁块全部倒了出来,很轻易的就做到了。

实验过后引导学生总结:采用“空心”方法,可以使物体浮在水面。体验用“空心法”可增大浮力引入轮船的应用。

这个演示实验应用到的改变物体浮沉的方法,这个原理引入过渡到轮船时,学生能很容易就理解接受:即使现在最现代化的轮船也是利用这个方法,从而降低了教学难度。

(2)实验模拟轮船由河里驶向大海。在这个地方的教学中,安排了一个用牙膏皮模拟轮船的实验。(用牙膏皮代表轮船,用盐水代替海水,牙膏皮漂浮在水面上时,牙膏皮与水面的位置用橡皮筋做个记号,再放到盐水里时,通过观察橡皮筋的位置很明显看出牙膏皮在海水里上浮了一些)

这个模拟实验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现象,来帮助他们理解轮船从河里到海是到底是上浮还是下沉,从而突破了本节难点。

2.走进潜水艇

(1)通过自制模型模拟潜水艇上浮和下潜的过程。

(2)然后多媒体播放潜水艇工作原理的动画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动画的慢镜头来分析它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分析潜水艇上浮,下潜的原因。

潜水艇模型展示的潜水艇的浮沉过程,非常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潜水艇的浮沉原理,加深学生对物体浮沉条件的理解。

3.热气球、飞艇

(1)对比实验:热气球和飞艇学生们平时很难见到,但节日放飞的那种气球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所以先从气球入手。

两个相同的气球,一个充入空气,一个充入氦气,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它们在空气中的不同状态。

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一样的气球,一个升空了,一个却落了地?

由于有前面所学知识的铺垫,学生此时能够知道:气球升空原因是气球的浮力大于重力,落地的原因是浮力小于重力。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气球升空一个落地的原因:是因为这两个气球里充入的气体不同,升空气球里充的是氦气,这种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小。充入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会使浮力大于重力,所以能升空。飞艇也是这个原理。

(2)演示实验:模拟热气球升空原理。

取一个稍大的薄塑料袋,袋口用很细的铜丝框成一个圆口,开口朝下,用电吹风向袋内吹热空气。放手后,塑料袋热气球便冉冉上升。

告诉学生:空气加热后的它的密度会变小,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使得浮力大于重力实现上升的

通过该演示实验,可以形象生动地帮学生理解气球和飞艇工作原理

三、教学效果

1.教学中通过使在水中下沉的西红柿上浮的实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会让同学们普遍都有一种成功感。

2.在学习轮船,潜水艇,热气球和飞艇时,通过实验,讲解,视频,辅助练习等等,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得到延伸,使学生在能思考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

3.牙膏皮模拟轮船从河里到海里,能帮助学生理解轮船从河里到海里到底是上浮些还是下沉些,突破了难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灵活利用各种实验对突破物理教学重难点来说具有较强的实效性。但是,也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教学难点都可以运用实验进行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一课题还要进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争取通过各种有效方法,来解决物理教学中更多的难点问题,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陶本友.怎样突破物理难点知识的教学策略初探.2014.

第四篇: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突破

一、何为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常称为教材的关键,是指完成某一个动作时最主要的环节,学生对这一最主要的环节掌握与否,会影响到整个动作的完成。确定体育教学重点地依据,可以从以下两个思路出发:(1)纵观知识体系,确定教学重点:第一,根据体育教材体系涉及的知识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纵观整个知识体系,确定教材中重点章;第二,深入认真分析每一章的的知识体系,找出重点节;第三,深入分析每一节的知识结构,理出每课时的知识结构和主线,抓住知识关键,准确的确定体育教学重点。运用知识体系来确定教学重点,是由于重点知识的确定有赖于知识体系内部各知识点的重要程度的比较,有赖于非重点知识的烘托和配合。(2)挖掘知识的教育功能,把握教学重点,这主要是确定非知识性教学重点的思路。由于知识的教育功能寓于知识的特点和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因此,在体育教学设计中,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蕴含的教育素材,充分把握教材中具有教育功能的教学重点。如:跳远是由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四个环节构成的,其中最主要的环节是助跑与起跳的结合,这一环节掌握得如何,决定了整个跳远技术水平。

二、何为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是指在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的障碍,主要是学生因接受知识的能力差异而产生的困难。同确定教学重点一样的思路,确定难点亦不要局限于知识本身难易,确定教学难点和攻克难点都非易事,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实际,研究有效对策。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突破难点的方法很多,在寻找突破难点的方法时,要善于抓住突破难点的实质。主要抓住三个关键:首先必须明确什么地方难;其次要搞清楚为什么难;三要善于抓住难的焦点。如把教学活动的障碍比作一次障碍赛,那么难点则就是达到终点过程中的障碍物。我们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和练习中的困难。困难疑惑就是教学的难点。在备课中要有充分的准备。我们应该以教学重点出发,围绕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中的难点。虽然这一工作难度较大,不可能像确定教学重点那样明确,但应尽量做到准确。难点随着条件和时间环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同一教材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难点也有所不同。如学习前滚翻动作时,有的学生可能蹬地方向不对,力量比够,有的学生可能团身不好,有的学生可能双手推垫子用力不匀。难点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应用运动的眼光去看待它。教学活动实施之前要尽力摸清班级中学生的情况以及可能产生的困难,以使在课堂上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难点,促成教学双边活动顺利的进行。

三、两者之间有何异同?

我认为,重点是教材或教学内容本身固有的,是在教学中必须理解或掌握的最主要知识点、运动技术环节或运动能力,对这一内容的正确理解或掌握将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顺利进行,或是否有效。而难点,是教学中对于学习者而言难以掌握、理解的主要知识点、运动技术环节或运动能力。例如,“劈叉”,“下桥”,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比较容易的。对一些学生来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可能是一致的。而对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其“重点”和“难点”也可能不是一致的。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根据教材的结构找出“重点”,提出解决的办法,同时,还要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找出教材的“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在这里,进一步加以说明有两点:第一,重点是教学内容本身包含的,难点是教学中生成的,重点和难点有时是相关联的;第二,对重点的正确理解和把握反映的是一个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的专业素养,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功;对难点的正确理解或把握反映的是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基本功,是一个教师对教学过程预测和对学生学习情况预测的能力。

四、体育课堂教学中重难点突破的途径

1.深入研究教学教材,认真备课

教学的重难点来源于教材,抓住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体育课堂教学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技能和身体素质上,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重难点来源于教材,拓展于教材。教师在研究教材的同时,必须从教材的教育意义去进行拓展,在教学中安排一些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拓展性练习,以此巩固重难点。只有教师在课前的充实准备,研究透彻教材,才能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着眼于体育知识的内在联系,突出重难点的教学

体育教材的各部分知识是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系统,它在不同年级的作用和目标是不同的。因此,确定重点内容的意义在于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上着眼,去深究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并认识其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通过讲解、示范,抓住重难点、突出重难点,并指导学生针对性的练习,让学生在了解本次课的重难点的知识时,通过练习巩固技术动作,提高技能。

3.以原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体育教学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每项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学生只有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体育教学的知识传授并没有固定模式,可以从始到终,也可以从终到始,或抓住关键技术,向两边扩张等等。但都必须以学生原有知识为生长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借助于运动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已掌握的知识进入新知识的学习突破。

4.从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中,寻求突破口

教学中,教师的讲解、示范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手段和方法,它是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教学中的讲解、示范,比较直观,对比性强,即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所以,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适时地讲解和示范,力图讲解清晰、示范标准,以此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5、提高时间效率,增强身体素质。

一节课40分钟,如果我们教师不注意精讲多练,那么这节课就会很容易过去,在课堂教学中,为了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我们首先是节约讲课的时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在练习中总结自己的得与失,在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才能解决问题,其次是示范要准确,动作要到位,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对于我们教师所示范的动作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我们的示范动作也同样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所以,教师的示范要准确,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突破教材的重难点,达到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6、合理安排运动量,做到科学练习。

课堂教学中,要想体现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合理安排运动量也是必要的,如果身体过累,运动量过大,那么,在做技术动作时,技术动作就会变型,对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是不利的,只有适合的运动量,学生才能更准确更合理的掌握技术动作的重点难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合理安排学生的运动量,让学生能够有充沛的体力来完成技术动作,在练习中做到科学练习。

7.从课堂提问中,寻求突破。

课堂教学中提出问题,可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而进行有目的的思维,通过教师的引导,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就必须考虑到问题的有效性,即提问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如果漫无边际进行提问,会造成抓不住课堂教学主要任务,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失去目标性。即使所选的问题再精彩,也达不到教学效果。

8.从形式多样的练习中,突出重难点

体育技术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亲身体验为主,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身体练习,才能获得知识技能。精心设计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多样的练习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在多样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地让学生练习。

所以,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突破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才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第五篇:《五笔字型》教学难点的突破

信息系

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分析学生学习五笔字型的三个难点——盲打、熟记字根、汉字拆分,然后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的突破。分别使用“瞎子摸象”法帮助学生练习盲打;使用“强制记忆”法帮助学生记忆字根;使用“意象训练”法帮助学生拆分字根;使用“联想记忆”法帮助学生熟练一级简码,同时教师授课要做到“三心二意”,并采用分层设标的方式鼓励和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关键词:瞎子摸象、强制记忆、意象训练、联想记忆、分层设标 正

文:

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由于具有重码率低、录入速度快、便于盲打等优点,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据统计,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目前是专业文字录入员普遍使用的中文输入法,因此成为中职学校教师提高学生中文输入速度的首选方案。然而,中职学校学生来源广泛,文化基础与计算机知识基础参差不一,给教学带来不少的困难,针对这些我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难点的突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教学难点的分析

在《五笔字型》教学过程中,我分析学生学习五笔的难点有三个:一是盲打,二是熟记字根,三是汉字拆分。

1.盲打是计算机录入员的基本功。不会盲打输入汉字,练得时间再长,也只能是一个汉字输入的初学者,永远不会成为一个计算机汉字输入的高手。据观察,造成不会盲打的原因是:在开始学习阶段,拆字要占一定的时间,感觉盲打输入汉字很慢,而看键盘输入汉字的速度稍快一些,很容易习惯性地看键盘。但是,在以后的打字中眼睛将在原稿、键盘和屏幕之间“穿梭”来往,不但增加了眼睛的负担,浪费了视觉转换的时间,而且很容易造成串行、漏字、找不到内容等问题,对提高打字速度和正确率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学生的初学阶段训练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盲打训练。

2.熟记字根对学生来说一件很困难的事,然而牢记字根是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完成汉字输入的前提。必须记住字根才能实现盲打。那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没有背过字根呢?其实字根的背诵存在着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针对不同的人效果也是不同的,有些人喜欢先背字根,然后再适应一下拆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其实是将背字根的过程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一阶段没有完成就不进入下一阶段学习。而另一些人则将背字根的过程贯穿于整个的学习过程,从一开始一个字根不懂就上键盘打字,边打边学边记边体会,当基本掌握输入方法时,字根也就背个八九不离十了。更多的人可能一开始也背字根,但在没有完全背下来时就上键盘练习,这种方法结合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特点。三种方法各有特点,不同的人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方法。

3.汉字拆分也是五笔字型输入法中的一大难关,其熟练程度直接影响汉字录入的速度。有些学生字根背得滚瓜烂熟,但因为不会拆分汉字,打字速度也无法提高。汉字的最基本的构字单位是笔画和偏旁部首,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一种通过拆分汉字笔画的偏旁部首,从而完成汉字英文编码的汉字形码输入法,汉字的笔划分为五种:一(横)、丨(竖)、丿(撇)、丶(捺)、乙(折),由这五种笔画又衍生出多个偏旁部首,而五笔字型输入法就是把每个汉字分解成若干个偏旁或笔画,然后对应键盘输入,所以准确的进行汉字拆分是学好五笔的重中之重,有些字的结构一目了然,而有些字却很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掌握一些拆分原则“按书写顺序,取大优先,兼顾直观,能连不交,能散不连”。只有正确领会这些原则,才能顺利拆字、顺利打字。

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突破教学难点

1.使用瞎子摸象法。在教学中我让同学们用标签把键盘上的26个字母贴上,这样就是想看也看不到了,然后教会学生们正确运用指法,这是盲打的关键,在正确指法下让他们先用英打软件练习,熟练以后再结合字根口诀进行字根的盲打训练。刚开始学生们很不适应,后来慢慢就习惯了,他们的眼睛自然而然的就不看键盘了,因为看了也什么都看不到。

2.使用意象训练法。所谓“意象训练”就是运用“意象”手段进行技能训练。“意象”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技能,当人们想象一个技能动作时,肌肉会同时象真在做这一运动一样产生兴奋,在头脑中反复地“练习”这一技能,能加快对这一技能的掌握。经常指导学生在读书看报的时候“见字想码”,并在“意象”中手指击键。如在看到“内”时就要想到其编码“MW”,进一步想到各键位置,同时手指在意象中击键。该法对快速理解眼、脑、手协调以及意象掌握击键要领等都有很大帮助。该训练法使学生很快能够突破汉字拆分的难关。

3.使用联想记忆法。“我是这地上的主人,不要以为有产,经和民工一同在中国发了”这句话估计你一两分钟就能背下来,说它另类是因为也就是一句话,与键位顺序没有拉上关系。那为什么这句话会有效呢?因为这本来是五笔字型中的25个一级简码,相互之间本没有任何联系,但我用联想法把它们串在了一起,成为一句易于理想的话,而且多数初学者常常拿一级简码字拆来拆去,忘记这是一级简码字。这句话能很快加深一级简码字的印象,所以当看到一级简码字就会产生条件反射,找到键位也就不是很困难的事。

4.使用强制记忆法。既然学生不愿意主动背字根,那我就采取强制记忆的方法,让他们被动记忆。我课前把字根口诀利用音频软件录下来,课上只要让学生自己练习的时候就打开这个音频文件播放字根口诀,就象大家听歌一样,听得多了,自然就记住了,这个字根口诀也一样,学生们经常听着听着就跟着背起来,显然这种强制记忆法很快就让学生突破了字根难记这一关。

5.教师授课要做到“三心二意”。

“三心”是指细心、耐心、关心。细心选择好一本教材和练习软件,使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练起来循序渐近、信心百倍;细心观察,做好学生思想准备工作,把握学生学习难点。耐心回答问题、耐心讲解难点、耐心检查学生学习效果、耐心纠正学生错误指法。关心学生输入速度、关心学生进步,对他们的进步和失败给予及时的鼓励和鞭策,促使他们打字速度不断进步。

“二意”指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时,才会产生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五笔字型录入技能的培训持续时间长、练习量大,学生不免会感觉枯燥乏味,产生厌倦情绪。对此,教师一方面要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学生克服在训练中出现的枯燥感觉和厌烦情绪,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认识到自我价值和可挖掘的潜能,帮助学生明确训练目的,端正训练态度,真正做到从“要我练”变为“我要练”;另一方面教师要安排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如:使用练习软件、分组竞赛、设立排行榜等),激发兴趣,帮助学生克服厌倦情绪;再一方面要关心爱护学生,不要轻易指责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心理相融的气氛

6.注意学生层次,实施分层设标教学法。因材施教是一项基本教育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学生技能的提高不可能齐头并进。对此,我采取分层次训练的办法,根据当前的成绩将学生分为ABC三个组,这三个组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变化的,几次课完成个一个循环比赛,每组的前三名可以升到高一组,而后三名则要降到低一组。根据层次分别制定不同目标,激励达标,层层上台阶。这样,既有利于打牢基础,又有利于整体操作能力的提高;既做到了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特长生,激励后进生,又有利于全面调动学生勤学苦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而易见,这种“分层次设标”法,是一种富有激励性的方法。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它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上一篇:天气预报那个准确率高下一篇:提升城市基层党建工作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