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

2024-04-20

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

突破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有效性分析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小学生的的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由于受小学生自身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受社会环境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授课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难懂,抓不住重难点的现象,虽然小学生们知道去预习什么的,但是往往找不到重难点,在那里盲目的学习,不能透彻的理解知识点。但却是生硬地记住一些数学公式,不能理解。就此,本文针对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点的过程及教师怎么样去把知识点化难为易,探讨几种可以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性,趣味性掌握知识点的方法,以及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关键词:小学生 重点 难点 掌握方法 教学技巧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如:意义、性质、法则、计算等等。如何在数学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通过自己这一年多以来的数学教学实践,对此问题有如下点滴体会和做法。

一、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目标把握不到位。在课堂上,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三年级“多位数的读写法”一课,有的老师这样设计的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②会正确读出和写出亿以内的数。

(2)理解教材不深入,把握教材不准确,驾驭教材能力有待提高。(3)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新的教学方法,如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操作被广泛采用,但是实效性较差。(4)教学设计重教法,轻学法,表现在课堂上,重教案,缺乏随学生学习应变的机智。

(5)中老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陈旧,对推进新的教学方法不热情,年轻教师积极吸纳新的教学理念,乐意实践,但是不重视深入反思,不善于深入研究。

二、教材、教学用书的解读肤浅。其表现为:

(1)解读教材的能力低,无法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和特点、教学用书的说明和建议。

(2)忽视教材的前后联系,对本节课、本单元的知识在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的理解不完整,对教学难度的把握不准确。(3)没有认真、仔细地进行教学设计,不能“量身定做”自己的教学方案。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能力低。

(1)认识的偏差。其一,只要会背概念,会用公式、法则解题就够了。其二,“认真探究、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被认为是“花架子”,得不到有效落实。

(2)不愿“成长”的心理滋长。凭经验教学,学习主动性较差。没有形成良好的反思习惯。缺乏交流或交流找不到对象。

(3)唯“考试”论英雄。只重视考试而忽视平时的教学作用,只重视知识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4)对自己的平时教学要求不严格,养成了随心所欲的不良教学习

惯,不知不觉中逐步丧失自己的教学能力。

四、对现状提出的一些建议:

1、认真备课,吃透教材,抓住教材的重难点是突破重难点的前提。

小学数学大纲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不仅长知识,还要长智慧……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做为一个数学教师,要明确这一目的,把我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发展学生智力上,着眼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学会自己走路,首先自己要识途。要把数学之路探清认明,唯一的办法就是深钻教材,抓住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备课时既能根据知识的特点,又能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安排,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课前的充实准备,为教学时突破重点和难点提供了有利条件。

2、以旧知识为生长点,突破重点和难点

小学数学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每项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知识的链条节节相连、环环相扣、旧里蕴新,又不断化新为旧,不仅纵的有这样的联系,还有横的联系,纵横交错,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能认识知识之间的联系,才能深刻理解,融汇贯通。数学教学就是要借助于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引导学生由旧入新,组织积极的迁移,促成由已知到未知的推理,认识简单与复杂问题的连结,用数学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训练学生的思维。数学教学并没有固定模式,实际教学中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一些特点,当新旧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或所学知识与旧知识之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只是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的特例时,教学时就以原有

知识为生长点,直接由旧到新,即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因为学生获取知识,总是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参与下进行的,脱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进行教学,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就无法参与,而新旧知识连结纽带的断裂,必然会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困难,使其难以掌握所学的知识。

3、依据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选择板书内容,并以板书设计为突破口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缩影,是揭示教学重点难点的示意图,也是把握重点、难点的辐射源,板书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是在吃透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把提纲性、艺术性、直观性融为一体,既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自己通过多年来的实践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认真选择突出重点的板书内容,精心设计板书,并力求做到板书的形式新颖、布局合理、有层次、别具一格,突出重点。从板书的内容上可以体现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板书的形式上要直观,对比性强,学生便于比较,对学生能够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板书内容,合理设计板书格局是突破重点难点的途径之一。

4、强化感知,突破重点、难点

几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跟体积的计算,因此教学时自己采用直观教学与代入求值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反复观察分析,做法分为如下三步:

(1)将橡皮泥捏成一个长为7厘米,高4厘米,宽2厘米的长

方体。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分别是多少?板书:已知:a=5cm b=3cm h=4cm 求S=?(100平方厘米)V=?(56立方厘米)

(2)将这个长方体捏成正方体,求这个正方体的棱长?(a=4cm)(这里的体积没变化。)

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以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为学生是通过练习来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也必须通过练习,才能把知识转化成技能技巧,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谓精心设计练习,关键在于“精”,精就是指在新课上设计的练习要突出重点——新知识点。围绕知识重点多层次一层一层地让学生练习。

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演变点”,达到突破重点难点的目的:

如“假分数化为带分数”这部分知识,要以前面能整除的除法验算为基础。两类验算都要用“商和除数相乘”,后者演变的是“还要加上余数”。教学时,不但复习能整除的验算方法,还以34÷9为例要复习假分数化为带分数,其中重点追问:“这道题中34÷9,商3是平均分的34吗?那么平均分了多少?验算时只用商和除数相乘行吗?应怎么办?这一系列问题,大家讨论”。这样就能顺利地掌握新规律和验算方法。

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从而突破重点难点:

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由同分母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和通分两个旧知识组成的,它的关键问题是因为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减,教学新知识前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这是旧知识,并提问: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为什么它们能 为什么?这时又可用旧知识——通分来代替,则成为两个旧知识的连接点,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并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讨论此题的计算步骤,抓住规律“化异为同”,沟通新旧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3.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与某一些旧知识属同类或相似,教学时则要突出“共同点”,进而突破重点难点:

如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多位数除法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部分知识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运用迁移规律,分层次逐步推进,突破各个难点,学好试商的方法。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是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基础的,后者是除数由一位变为两位、三位,出现了从被除数的哪一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的问题。但无论除数是几位数,试商方法都是一致的,即有共同点,就是教学中应抓住的,教学时,先以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复习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从而启发学生明白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及试商方法同一位数除法相同,进而再研究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通过三个层次的教学,总结归纳出除数是一、二、三位数的除法都是从最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除到哪一位够除,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就抓住了一类知识的共同点,仿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再把新知归为旧知识。学生容易理解记忆,为学好多位数的试商,达到正确地迅速地求出商,提高计算能力奠定了基础。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揭示和建立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和

经验出发,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是教学中突破重点难点的又一途径。

例如:“三位数乘多位数”新课知识重点是用乘数百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乘积是多少个百,乘得的积的末位要写在积的百位上。这一个新知识是在学生掌握

一、两位数乘多位数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因此,设计新课练习,要紧紧围绕新课知识重点,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以下练习题: 1.完成下列各题计算: ① 314 ② 537 _× 570_ _× 48_

目的:集中时间和注意力放在本节课重点上。2.计算下列各题:

(1)541×632(2)712×431 目的:a:乘数个位、十位上数字小,节省时间

b:重点放在本节课上

c:独立完成三位数乘多位数的计算

3.选择教材上练习题:

目的:通过在前两套计算题目的基础上,总结 4.思考题:

(1)5379×8641(2)735×1324 目的:a:起到知识渗透、迁移的作用

b: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因而,要突出教学重点,还应在设计授新课的练习题上下功夫。综上所述,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教师每备一节课,要动一番脑筋,花一番心血,认真研究教学大纲,深钻教材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材内容,弄清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教材意图,合理

安排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课堂设问,方可找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 陆丽珍.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J].江西教育科研,2000.3,46—47.[2] 张龙海,李安英.如何突破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J].贵州教育,2012.23.[3] 帅莉.教在何处:小学数学教学的“着力点”[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2.6.[4] 周桂伶.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重点和难点的处理[J].学周刊,2012.8.[5] 凌萍.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旧知衍生的有效运用[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29.[6]周慧.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有效性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4.3.

篇2: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

一快速跑:60、100、200、400米

重点:起跑的快速起动技术和途中跑的支撑腿和摆动腿的协调配合 难点:后蹬有力,前摆充分和蹬摆结合技术的掌握。二耐久跑:800、1500、3000、5000米 重点:途中跑

难点:合理地分配体力。三接力跑:4×100 4×400米 重点:传、接棒技术和速度的衔接

难点:在接力区内高速完成传接棒动作。四 障碍跑:踏上式过障碍和跨步式过障碍

1踏上式过障碍重点:单脚踏跳、屈膝跳上,重心快速前移。难点:踏上障碍后重心保持适宜的高度并快速前移。

2跨步式过障碍重点:单脚踏跳、后蹬充分有力上体前倾,摆动腿高抬向前跨步,两臂协调摆动;

难点:踏跳腿后蹬充分有力,踏起后身体保持平衡。五 跨栏跑: 重点:跨栏步

难点:跨栏步和栏间跑技术的结合。注意跑的直线性、身体的平衡性和节奏性。

六 发展跑的能力练习的方法:中速跑、加速跑、跑走交替、定时跑、越野跑、或自然地形跑、变速跑、重复跑、辅助练习。

1中速跑:40—80米 80—100米 跑的力量:十分之六、七的力量 任务: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和提高跑的能力的练习。

2加速跑:40——60 60——80米 距离不是一层不变,根据课的任务来决定 加速跑教学应和起跑的技术结合起来,但重点放在加速跑。任务:培养跑的正确姿势和发展速度的练习。3跑走交替;1000米——1500米 1500米——3000米。跑的方法:匀速完成 任务:发展一般耐力

4定时跑:4分——6分;5分——8分 任务:发展一般耐力

5越野跑、或自然地形跑:1500——3500米 女生:1000——2000米 任务:发展一般耐力 6变速跑:女生800——1200、1200米——1500米

男生:1200米——1800米

1600米——2400米。变速跑的任务:发展速度耐力

7重复跑;50——60 60——80 80——100 80——120 300——500 400——600 500——700(各2——

3、2——4次)一般反复相同的距离:如3×300米 也可:500米 300米 最后200米。休息的方式:走或轻松的慢跑代替静止休息。

8辅助练习:高抬腿、后蹬跑、连续单脚跳、弓箭步走、原地摆臂练习、快速反应练习。七 跳高:1跨越式跳高重点:起跳 难点:助跑与起跳的相结合 2俯卧式跳高重点;摆腿和起跳 难点:助跑和起跳的结合。

3背越式跳高的重点:起跳 难点:弧线助跑转为垂直的起跳,身体在起跳后向背对横杆成交叉并成“桥”的姿势。

八 跳远:1蹲据式跳远重点: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

难点:助跑快而步点准确,板前不减速地跳起来以及腾空后的蹲据

动作。

2挺身式跳远的重点:助跑与起跳的结合技术。难点::助跑快而步点准确 板前不减速地跳起来以及腾空后挺身动作。3立定三级跳远的重点和难点:三跳动作协调、有力。

4三级跳远的重点:维持身体平衡,按适当比例有节奏地完成三跳;

难点;扒地式落地,保持三跳的水平速度,第二跳有一定的长度并不减速地连续跳起来。

5发展身体素质和跳跃能力的练习

练习内容:发展力量和跳跃能力;发展速度和灵敏素质

1)发展力量和跳跃能力的方法:发展力量:下肢力量为主:负杠铃深蹲、半蹲、蹲跳、弓箭步蹲跳

展跳跃能力的方法:蹲跳起、单足交换跳、跑跳步、立定跳远、蛙跳、纵跳摸高、单脚跳以头、或脚触悬挂的球或其他物体、屈腿跳、跨步跳或多级跳、单脚跳、单脚起跳上高物、连续双脚起跳过栏架、从高处跳下、跳绳。

发展柔韧性的方法:压腿、摆腿、踢腿、劈叉 桥 跨栏的专门性练习灵敏练习可以通过球类、游戏、体操项目的教学来实现。

九推铅球:1握球2持球3预备姿势:侧向 背向4滑步:侧向滑步、背向滑步5最后用力 推铅球的重点:最后用力

难点:滑步和最后用力的结合技术。十前滚翻重点:两腿迅速蹬直 难点:团身

十一鱼跃前滚翻重点:蹬地摆臂 难点:掌握屈臂缓冲与低头团身的时机。十二后滚翻的重点:翻臀 难点:推手

十二经单肩后滚翻成单膝跪撑的重点:举腿翻臀 难点:翻臀与倒头的配合。十三:直腿后滚翻的重点:举腿翻臀 难点是推垫 十四肩肘倒立重点:举腿升髋压垫 难点是展髋夹肘

十五 头手倒立重点:两手与头的前额撑垫成等边三角型,紧腰升臀。难点:举腿压髋的配合。

十六头手倒立前滚翻的重点:前翻时用力撑推和低头含胸。难点:掌握屈髋屈腿的时机

十七手倒立前滚翻的重点:移肩 难点:掌握移肩和低头的时机 十八侧手翻的重点:两腿充分踢蹬 难点:倒立时紧腰顶肩

十九侧手翻向内转体90度重点:转体 难点:转体与屈髋插腿抬上体配合 二十头手翻的重点:蹬地、甩腿、推手

头手翻的难点:蹬地、甩腿、推手配合时机。

二十一:前手翻的重点:两腿踢蹬、两臂顶推 难点:踢蹬快速、顶推及时。二十二:分腿腾跃重点:提臀分腿顶肩 难点:抬上体 二十三:屈腿腾跃重点:提臀屈腿顶肩 难点:抬上体

二十五前滚翻(纵放器械)重点:踏跳提臀 难点:掌握提臀高度与低头方位 二十七 斜向助跑直角腾跃重点(横放器械):踏跳踢腿支撑 难点:踏跳踢腿支撑的配合。二十八侧腾跃(横放器械):提臀侧摆 难点:提臀侧摆与伸髋展髋的配合 二十九分腿腾跃重点在;踏跳跃起、手撑远端。难点:顶撑有力,抬上体。

三十:预先后摆分腿腾跃重点在:制动性踏跳,两腿后拉 难点:顶肩抬上体。

三十一 头手翻(横放器械)重点:提臀甩腿、推臂梗头 难点:掌握甩腿推臂的时机 三十二单挂膝摆动成骑撑重点:大幅度摆动,后摆过杠下垂面 难点:后摆与压臂穿腿的配

三十三跑动外挂膝上的重点:翻臀挂膝 难点:挂膝与后摆的配合

三十四 骑撑,前腿向后摆越转体90度挺身跳下重点:举腿倒肩移重心 难点:举腿倒肩转体的配合。

三十五 支撑 单腿向前摆越成骑撑重点:举腿倒肩移重心 难点:举腿与倒肩的配合 三十六:骑撑,后退向前摆越转体180度成支撑的重点:举腿倒肩移重心 难点:举腿倒肩转髋的配合

三十七 单、双脚蹬地翻身上成支撑的重点:蹬地踢腿,引体贴杠 难点:蹬地踢腿,引体贴杠的配合

三十八单挂膝后回环一周半重点:伸膝倒肩 踢腿拎杠 难点:踢腿拎杠 的配合

三十 九支撑后回环的重点:腹部贴杠,踢腿倒肩。难点:踢腿倒肩的配合及时机。四十骑撑前回环重点:提臀远跨,上体跟腿。难点:掌握前腿压杠时机。四十一屈臂起摆重点:(高杠)收复举腿,送髋送肩。难点:)收复举腿,送髋送肩的配合。四十二直臂起摆的重点:振浪举腿 送髋送肩。难点:振浪的协调与举腿送髋送肩的配合。四十三悬垂摆动的重点:加速摆动 难点:掌握加速摆动的时机。

四十四悬垂摆动屈身上的重点:踢腿翻臀伸腿压杠跟上体。难点:伸腿压杠跟上体的配合。四十五 双杠 杠端跳起前摆成分腿坐,分腿坐前进。重点:是两臂压杠 难点:压杠急振与摆腿的配合

四十六 挂臂后摆上 重点:提臀分肘 难点:举腿与压髋的配合 球类项目 篮球

一移动包括:起动、跨步急停、跳步急停、侧滑步、后滑步、跨步、后撤步、转身、变向跑、变速跑、侧身跑、后退跑 移动技术的重点:、难点:是降低重心和有力的蹬地。二传接球:原地双手胸前传接球、原地双手头上传接球、:原地双手低手传球、原地反弹传球、原地单手肩上传球、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跳起双手头上传球、双手接球、单手接球。传接球的重点与难点:传接球的手法和手脚动作的配合。

三运球: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变方向运球、运球急停急起

运球的重点与难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脚步移动熟练程度以及手脚的协调配合。

投篮:原地双手胸前投篮、原地双手头上投篮、行进间单手高手投篮、行进间双手低手投篮 投篮技术的重点与难点:出手动作。五抢球与打球:抢球、打球

重点与难点:准确的判断、快速的移动及合理的手部动作。六抢篮板球:进攻者抢篮板球、防守者抢篮板球 重点与难点:进攻者抢篮板球应突出“冲”,防守者抢篮板球要强调“挡”。七 二攻一重点与难点:保持距离,判断准确,动作果断,切分结合。八 一防二的重点与难点:移动迅速,动作果断,真假结合。九 三攻二的重点与难点:保持进攻队形,传、运、投巧妙结合。十 三防二重点与难点:两人默契配合抢站有利位置。

十一 半场人盯人防守的重点与难点:选择防守位置要做到人球兼顾。

十二 全场人盯人防守的重点与难点:正面的夹击、换防堵截和封锁抢占有利位置抢、断球。排球

一准备姿势与移动:滑步移动、上步移动、跨步移动、交叉步移动、后退、跑步移动。

准备姿势的重点与难点:两膝弯曲 重心降低并落于前脚掌。移动的重点与难点:判断 取位‘脚步移动快而准,并注视来球。

二发球:正面下手发球、侧面勾手飘球、正面上手飘球

各种发球的挥臂击球的重点:抛球稳,部位准,击球用力通过球的重心。三 双手上手传球 重点:掌握合适的击球点与用正确的手形和全身协调用力 难点:传出的球稳和传球目标准确。

四双手下手垫球 重点:垫球动作的合理选位,做到球在腹前一臂远距离及时插入球下 难点:两小臂靠拢并外旋,形成垫球平面,直臂上抬不屈肘。

五 扣球 重点:起跳和挥臂甩腕扣球的手法 难点:掌握合适的起跳时间和起跳点。六 拦网 重点:起跳、伸臂、手形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掌握好起跳的时间和判断扣球人扣球线路。

七 接发球站位“ 重点:判断落球点准确 难点:接发球一传到位。八“中一二”和边一二“战术重点:能发挥扣球手的攻击作用 难点:一传到位,二传稳准,切合时机是难点。九 插上 重点:判断“插上”与否。难点:“插上”与“回撤”的及时变换,及位置调整。十 防守站位与补位 重点与难点:根据对方发球和扣球,及时准确地做好防守站位和拦网补位保护。

十一双人拦网 重点:两人空中协调配合 难点:严密封拦 足球

一踢球:脚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外侧踢球 踢球的重点与难点:支撑脚的位置,踢球腿的摆动和脚触球的位置。

二 停球:脚内侧停球 脚底停球 脚背正面停球 脚背外侧停球 胸部停球 重点与难点:触球的一刹那缓冲来球力量。

三运球 脚内侧运球 脚背外侧运球 脚背正面运球 重点与难点:推拨动作是运球动作的重点与难点。四顶球 原地正额顶球 跳起正额顶球

顶球的重点与难点:上体后仰前摆,顶球时间和触球部位。

五 抢截 正面跨步抢球 侧面抢球 正面倒地铲球和侧后铲球。

重点与难点:判断准确,选位恰当。利用合理的抢截方法,注意抢断后的动作衔接。六掷界外球 原地掷界外球 助跑掷界外球

重点与难点:双臂经过头上掷球,身体各部位肌肉协调用力,双脚不离地。七射门

重点与难点:起脚时机,脚法正确,准确有力。

八守门员技术:位置选择 准备姿势 移动 接球 扑球 拳击球 托球 运球 掷球 抛踢球

重点与难点:接球和扑球是守门员技术的重点与难点。

九“二过一”重点与难点:传球时机 方向准确 力量适当 切(插上)入及时。十

选位与盯人 重点与难点:人球兼顾 盯人距离合理(2米左右)乒乓球:

握拍法 准备姿势 基本步法 发球与接发球 档球与推挡球 攻球 搓球 削球 左推右攻 推挡侧身攻 发球抢攻。

一握拍法:1直式我拍:攻击型我拍 削攻型握法 直式我拍重点与难点:握拍舒适,手腕控制拍面恰当

横式握拍法:攻击型我拍 削攻型握法

横式握拍法的重点与难点:击球时拇指和食指熟练地移动帮助手腕下压和转动。

二准备姿势:重点与难点:两前脚掌内侧着地,屈膝提踵,放松微动。基本步法:单步 双步 换步 跨步 跳步 侧身步 交叉步 重点与难点:判断及时快蹬,步法灵活移动重心。

四发球与接发球:反手平击球 正手平击球 反手发急球 反手发右侧上(下)旋球 正手发左侧上(下)旋球 正手发奔球。正手发短球 接发球

发球的重点与难点:发球的手法,发球的发力和准确的第一落点。接发球的重点:正确判断来球的旋转性能,飞行弧度和落点。五挡球和推挡球

挡球和推挡球重点与难点:正确的拍型,身体的协调配合,准确的线路落点。六攻球:正手攻球 反手攻球

重点与难点:挥拍发力和恰当正确的击球点。七搓球:反手慢搓 反手快搓

重点与难点:小臂和手腕的挥拍路线和用力方法。八削球:正手远削 反手远削

重点与难点:手臂、腰 腹和腿的协调用力。九 左推右攻

重点与难点:灵活熟练的移动步法和正确击球手法的协调配合。

篇3: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

黑格尔说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所以, 教师不仅要不惧学生的错误, 而且要想办法利用好错误。《墨辩》中说:“辩也者, 或谓之是, 或谓之非, 当者胜也。”正所谓理越辩越清, 所以, 可以发挥辩论的实用价值。在教学进程中, 根据学生普遍性的错误问题,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分成两方适时展开辩论。这样就能有针对性地突破小学数学重难点。

一、当误入歧途时, 可归谬析疑, 反省重难点来龙去脉

有些时候, 由于学习品质和惯性思维的影响, 导致有些学生在学习初期, 就走入了歧途。这时, “就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到纠正, 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此时, 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顺着对方的错误结论, 利用例子归谬的做法, 让对方了解到结论是错误的。促使对方在思想碰撞和自我反省的过程中, 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教学人教版 《义务教育科学·数学》 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有一个片段:

在学生尽情猜想, 思考确定后, 交流汇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生1 (一方) : (信心十足) 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用长乘宽。

生2 (另一方) :我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不是长乘宽, 应该是长乘高。

师:两位同学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到底谁正确呢?赞成生1的请起立, 赞成生2的先坐着。 (同学们分成了两队) 如果听了发言, 你想帮助任何一方, 也可以举手发言;如果听了发言, 改变主意了, 你也可以马上调整。现在哪方先说?

生3 (一方) : (不以为然) 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 现在只是把有的边动了动。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就是长乘宽。

生4 (另一方) :边动了动就不一样了。

生5 (一方) : (始终不解) 大家看, 平行四边形框架这样 (反向) 不就又拉成一个长方形, 所以面积就是长乘宽啊。

生6 (另一方) :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我也用这个框架吧, 他边拉框架边说, 大家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 (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 他继续拉继续说, 那现在呢? (越来越小了)

这时赞成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的大部分同学渐渐坐了下去。

生7 (另一方) : (不可思议) 长乘宽的积是多少? (30平方厘米) 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

站着的同学都纷纷坐下了。

用相邻两条边的长度相乘, 这是一些学生在探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时的真实想法。当然, 部分真正思考过的同学还有另一种做法———长乘宽。这样辩论的两方就产生了, 由于是重难点的尝试学习阶段, 学生说不出到底为什么对?为什么错?只能根据对方的结论, 用不同的例子来说明其结论是错误的。这里的生6 (另一方) 说“那我们就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就是假定对方是正确的, 然后慢慢操作平行四边形说“看现在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怎样的变化?”同学们说“面积变小了”, 后来又说“越来越小了”, 这样提供了适当的外部操作因素来促进学生“自我反省”。让对方学生慢慢发现“两条边长度没变, 乘积也就没变, 可是框架里面的面积变了”这么一个现象。再加上另一方的一位学生又说“长乘宽的面积是多少? (30平方厘米) 难道面积很小时是30平方厘米?面积很大时也是30平方厘米?”自相矛盾的结论, 深深刺激着对方固有的认识, 促使其展开更深入地思考, 思考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

二、以偏概全时, 可暗度陈仓, 促使重难点显山露水

有的学生在学习时, 由于认知的不完整, 在重难点的自主建构时就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现象。如果从正面去辩论, 他们就会固守原有的认识。这时, 辩论的另一方就应该将真实的意图藏在非一般的行动背后, 表面上承认或回避对方的观点, 分散对方的注意力, 让对方的错误全面暴露, 再一招制敌, 巧妙驳倒对方, 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败北。

特级教师吴正宪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中有这么一个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 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

话音刚落, 学生有的说对, 有的说不对。分歧很大, 基本形成了两个阵营。

师:老师最喜欢不同的声音, 那能说说你们的声音, 让大家信服吗?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 开辩论会。

经过准备, 小小辩论会开始了。

生1 (一方) : (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 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

生 (另一方) :是。

生2 (一方) : (举起其中的半个圆) 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

生 (另一方) :是啊。

生3 (一方) : (当仁不让) 既然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不同意这种说法?

此时, 另一方同学虽然口称“是”心理却很不服气。只见, 另一方一个代表顺手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块纸片, 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

生 (一方) :是。

生4 (另一方) : (举起小小的一份, 用挑战的口吻) 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

生 (一方) : (小声说了声) 不是。

生5 (另一方) : (咄咄逼人) 既然不是二分之一, 为什么你要同意这种说法呢?

生6 (另一方) :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 难道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 也能说其中一份占1/2吗?

一方同学服气地点了点头, 不好意思地站到了另一方的队伍中。

案例中, 吴老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 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当一方的同学举着二分之一圆而趾高气扬地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另一方同学口头上称“是”, 没有针锋相对。然后“从圆形纸片上撕下一小块纸片, 高举着分得的两部分大声问:这是分成两份吗?”让一方不由自主地回答:是。此时的另一方表面上看似问了一个隔靴搔痒的问题, 实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潜伏”问题。在一大一小的两份中, 取其中的一份, 将不是二分之一的真实意图, 藏于这前一问和接下来的后一问中。当另一方拿着小小的一块再问:“这是圆的二分之一吗?”一方就明显感觉陷入了绝境中, 由此十分清晰地感到:要说二分之一必须加上“平均分”, 从而深刻地意识到分数意义中重难点“平均分”的要求。

三、模棱两可时, 可就坡下驴, 明确重难点内涵外延

有些时候, 虽然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是片面的, 但是他们的回答却有可取之处。此时, 辩论的另一方就可以利用这可取之处, 作为己方的话柄, 加以发挥。所以, 当对方的观点对己方有利时, 辩论的另一方不妨先承认对方的说法, 然后在对方的观点上添加一些自己所独有的而对方缺少的认识, 一语胜人, 一招胜敌。

在教完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四册下年级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概念后, 让学生判断下图是否是三角形?

师:这个图形是三角形吗? (大部分学生用手势表示“×”)

请认为是错的同学站起, 认为是对的同学坐好。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 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 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谁先说?

生1 (一方) :这不是三角形, 因为它上面的线都出头了。

生2 (另一方) :我觉得它是三角形, 只要看里面的就可以, 就是一个三角形。

生3 (一方) :我觉得是错的, 因为它不是线段。

生4 (另一方) : (不屑一顾) 多出的就看成射线, 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

生5 (一方) :三角形线段的头都要连着的, 可是这里相邻线段的端点没有相连, 那能说是三角形吗?

生6 (另一方) : (得意地说) 我把多出来的去掉, 或者不看它, 它的端点不就是相连了吗?

生7 (一方) : (急切地说) 多余的去掉或不看, 的确是端点相连。可是这里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 把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 把另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

(同学们都不自觉地点点头, 坐着的同学站起了几个。)

生8 (一方) :不能随便去掉, 正因为多了才是错了。

同学们都站了起来。

“只要看里面就可以, 就是一个三角形。”是部分同学的美好想法。但这如同管中窥豹, 只看到了其中一部分, 而忽略了其它部分。“多出的就看成射线, 里面不是三条线段吗?”是死鸭子嘴硬, 同样也把自己模棱两可的认识暴露无遗。这时, 一方先是承认了另一方的说法“多余的去掉或不看, 的确是端点相连。”但是“去掉或不看”恰恰是错误的根源。此时, 一方同学再说“可是这里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啊。”“照你这么说, 把图形的一条曲线掰直, 把另一条线段延长就可以。”这里的一方同学先承认对方说法, 再补充己方观点“不能去掉, 也不能不看”。使对方发现错误的原因是不能随意取舍, 要整体观察。这样不仅知道了三角形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而且明白了整体思考的要求。

四、生搬硬套时, 可类比譬喻, 感悟重难点是非曲直

数学的抽象性是学科的基本特征, 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那么在辩论时, 针对一部分学生对重难点生搬硬套的现象, 另一部分学生就可以根据两类事物之间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 推出他们可能有其它相同或相似的逻辑方法, 这样一部分学生就能从中启发联想或触类旁通。

在教学人教版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 五年级上册 《商的近似数》时, 出示“书架高2米, 每层高0.3米, 最多可以分成几层?”

我首先请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在巡视时, 发现作业大致出现了两种情况。我挑了两个成绩差不多的孩子, 板演出现的那两种情况。

第一种:2÷0.3=6.66…≈7 (层) ;第一种:2÷0.3=6.66…≈6 (层) ;

师:同桌检查, 你的同桌是黑板上的第一种请起立, 是第二种的先坐着。 (结果我发现有不少选了第一种。) 既然, 每种都有不少支持者, 那我们来辩论一下。所有同学边听也可以发言, 如果你改变主意的话, 也可以坐下或站立。辩论开始。

生1 (一方) :我觉得是7层, 因为6.66……就接近7层。

师:那我们现在确定7层为一方, 6层为另一方。另一方有什么想说的?

生2 (另一方) :我觉得应该是6层, 因为6.66……不到7层, 多出的地方可能放不了书。

生3 (一方) : (理直气壮) 我们在做题时基本是四舍五入。

生4 (另一方) (不客气地说) 你们家二层半, 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倒是楼绰绰有余。

(这时有个别同学陆续坐了下去。)

生5 (另一方) :二层半的房子, 真正用的只有两层。书柜6层多, 但真正用的只有6层, 因为多出的一点, 不一定能放书。

这时, 选第一种做法而站立的同学都坐了下去。

辩论中, 这里的另一方没有陷入一方的就事论事中。而是用楼房作比喻 (生4) 说“你们家二层半, 难道可以说三层楼吗?说二层倒是楼绰绰有余。”通过书架层数和楼房层数的可比性, 类似性。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要去掉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 书柜应该是6层的意思。其他同学也从这个比喻中, 形象地领悟到书柜层数的近似数和楼房层数的近似数是相通的, 应该把小数点后的小数部分去掉。

篇4:小学数学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数学;教学过程;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207-01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所谓的数学教学主要侧重于教师把教学的内容作为载体,用最恰当最易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产出兴趣,呈现出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发现以及探究过程。让学生亲自体验发现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更深的印象,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在数学探究的学习中也呈现出很多问题,诸如,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不够透彻,把握不到位,不能把最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同学。因此,我结合自己在小学的探究学生经验,谈谈小学数学中应该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念

1、教师不断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正像伯乐发现千里马那样,学生的潜力需要教师去挖掘和引导,每个人都隐藏着自身的创造力,只是缺少培养,缺乏挖掘。在课堂上发现每个学生都会迸发出一种创造力,这就可以说明科学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并且发掘学生的能力。因此,我们一定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主动性,并且会不断地去探究问题,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探究潜力。

2、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环境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需要师生之间有更深的交流、沟通、互动。教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探究问题的活動中,要善于尊重每一位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自由交流。学生能够拥有积极探究问题的态度与热情,才是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积极鼓励学生的语言。比如:老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答不上来。这个时候老师不应该说:“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答不上来,你还能学习”。而应该用激励的语言说:“不要着急,坐下来慢慢想想。”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去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究。

二、落实学生的有效练习

1、有效练习的基本策略

(1)自主性策略。在学习中必须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练习的根本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能力能够得到真正的培养和发展,树立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考空间、不断培养自我监控能力。

(2)趣味性策略。在教学中增强练习的趣味性,使教学内容变得新颖、有乐趣,通过一个人或某一活动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练习中能够集中精力,热情饱满的去探究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3)差异性策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要求都会有所差异,因此教室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去设计练习。尽可能的设计不同层次、不同功能的练习,让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并且可以去延伸题目。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进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性。

(4)应用性策略。要把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练习设计时选择实际的,与生活接近的,具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这样可以使一些枯燥的数学题变得具有生活的气息,充满生命力;同时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运用数学知识去探究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巩固理论知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有效练习的具体实施

(1)明确有效练习的目的。在练习设计中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明确教学目的。否则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负担,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效果。明确练习的目的可以扩展并且深化教学内容。

(2)选材富有生活性。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多,因此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在练习题的设计中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际生活经验中出发,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比如,生活中会有学生游玩活动或者乘车等问题,这样联系实际生活设计问题,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3)有效练习的适中性。在设计练习时一定的具有挑战性,又得确保大多数学生可以成功完成。太难的练习会让学生产生畏惧感、挫折感,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太简单的题又会使同学们感到很索然无味,而且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对学习的欲望,感受不到成功带来的满足感。因此难度适中的练习同学们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研究,最终成功的完成,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完成后的喜悦和满足感,而且还会增加对学习的积极性。

(4)学生练习的层次性。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学习上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去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使学生能够从感知认识到熟练掌握,再到自己可以创新的应用,一步一步加深,这是学生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主要是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巩固知识,有利于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快乐,增强对学习的信心。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和解题的多样性,从而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进步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篇5:小学数学考纲重难点整理

一、概念教学

1、线段、直线和射线(人教版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现实情境中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等简单的平面图形;通过操作活 动,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事实,积累操作活动经验。

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的过程,培养学生抽象化、符号 化的数学思维能力,建立从数学中欣赏美,用数学创造美的思想观念。

情感目标:感受图形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数学活动。【教学重点】线段、射线、直线的符号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学会一些几何语言,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尝试指导以及学生的互动合作相结合。【教学准备】教师:图片,三角板,窄木条。

学生:直尺,几枚图钉,薄窄木条或硬纸板条。

2、平角和周角(人教版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并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际操作和观察比较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认识平角、周角,明确各种角之间的关系。【教学准备】正方形纸、课件、活动角

3、平行与垂直(人教版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生活情境,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初步认识平行与垂直,平行线与垂线及垂足。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观察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情感与态度: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教学重点】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与垂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课前准备】多媒体、小棒、白纸、三角尺、教具

4、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教学重点】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5、梯形的认识(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殊的梯形及其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特性。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作梯形的高

6、确定位置(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经历对具体位置问题的简明表达方法的探索,使学生认识行、列和确定第几行、第几列的一般方法,理解和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能正确地用数对表示物、点等位置。

2.通过对用数对方式表示位置的方法探索与研究,使学生经历探索、发现和合作交流的过程,形成数对法 表示位置的思想方法,并形成问题解决的能力。

3.感受和经历数对法表示位置的简明,体悟探索和发现的快乐,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数对法确定位置的思想方法,并能用数对法正确进行位置确定。

2.正确把握行与列,把握第几行、第几列,正确进行数对法表示点的位置。

7、三角形的分类(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给三角形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并能正确辨认这些三角形。

2、在活动中,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3、在操作思考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够按不同的标准给三角形分类,并认识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体会三角形按角分不重复、不遗漏。【教具、学具准备】ppt课件、不同类型的三角形

8、方程的意义(人教五年上)【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等式与方程的含义。

9、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长、宽、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看立体图形的能力。并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3、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的特征,认识其长、宽、高;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建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空间概念。

10、分数的意义(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11、因数与倍数(人教五年下)【2012教师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题:拟定教学重点和设计意图】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教学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教学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2、圆柱、圆锥的认识(人教六年下)【学习目标】

1、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2、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学习重点】掌握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学习难点】探索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形。

13、百分数的认识(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写百分数。

【教学难点】百分数数感的培养及体会百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与区别。

14、圆的认识(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3.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圆的认识,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认识圆的特征。【教学难点】画圆的方法,认识圆的特征。

15、负数(人教六年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16、比例的意义(人教六年下)【2010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题:8分,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分析两个案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能说出比例的意义。

2、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构成比例。

3、通过观察、比较、小组讨论说出比和比例的区别。

【学习重点】比例的意义,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学习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是否能构成比例。

17、体积与体积单位【2013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1题:12分】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米、立方厘米。

3、通过学生对体积意义的探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

【教学难点】使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空间观念,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同样大小的烧杯2个、大小不同的鹅卵石2块、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正方体模型若干个,收纳盒、一块橡皮泥。

二、探索活动

1、三角形边的关系(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能力目标: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情感目标: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探索的过程,提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摆一摆等操作活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教学难点】能根据三角形边的关系来判断指定长度的三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

2、三角形内角和(人教四年下)【2010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7综合应用题:拟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编写突出重点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2)运用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2.过程与方法: 经历三角形内角和的探究过程,体验“猜想——验证——应用”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渗透探究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教法和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动手操作实验法。学法:实践操作,小组合作。【教学准备】测量记录表,量角器,三角形纸板,多媒体课件(flash等)

3、三角形的面积(人教五年上)【2011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综合应用题:20分;拟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难点并说明理由;本节课渗透怎样的新课程理念;根据剪拼或折叠的方法,给出另一种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 【教学目标】

1、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认识三角形面积必要性,在自主探究中体会有计划、有目的的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感知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体验数学公式建立的过程。

3、发展观察对比的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及空间想象力。能正确地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教学准备】三角形卡片、红领巾、多媒体课件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人教五年上)【教学目标】

1.利用方格纸数方格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

2.能主动应用原来掌握的相关知识探索新知识,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多向思维的能力。【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会用这个公式计算图形面积。【教学难点】运用长方形的面积知识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教具,学生准备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方格纸、剪刀等学具。

5、梯形的面积(人教五年上)【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在自主探索活动中,运用学过的转化方法,通过寻找图形之间的联系,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教学难点】转化后的图形与梯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具准备】每人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剪刀,直尺,三角板

6、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方法,并且能够利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在公示的推导过程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新知,通过学生自己尝试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能够自主思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并且服务于生活,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掌握体积计算公式“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自主探索、推导体积公式“底面积*高”的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通过教师抛出问题,学生进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小组活动谈论——教师布置小组学习任务,通过小组活动进行交流。讲解法——教师综合讲解知识点。

7、圆的周长(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并能 正确计算圆周长。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难点】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8、圆的面积(人教六年上)【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够利用公式进行简单的面积计算。

3、渗透转化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和讨论,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9、圆柱、圆锥的体积(人教六年下)【单元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

2、使学生理解求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正确计算。

3、使学生理解求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容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单元重点】掌握圆柱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单元难点】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并且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觉猜想——试验探索——合作交流——得出结论——实践运用”探索过程,获得圆锥体积的推导过程和学

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求知精神,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自觉养成与人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圆锥体积公式的理解,并能运用公式求圆锥的体积。【教学难点】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

三、计算教学

1、三位数乘两位数(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能力目标: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及分析,概括能力,发展应用意识。【教学重点】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时的进位。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人教四年上)【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口算整十数除整

十、几百几十的数(商一位数)。(2)使学生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3)使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了解商的变化规律。

(4)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进行除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5)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教学难点】掌握“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

3、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探索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掌握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小数点对齐,从低位算起。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被减数减小数需要补0的计算方法,应用小数的性质可将计算结果简化(去0)。

【教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小棒。

4、小数乘法(人教五年上)【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及算理。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练习,渗透转化思想。【教学重点】小数乘以整数的算理及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小数乘以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5、小数除法(人教五年上)【2013年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6题:20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小数除法的意义。

2.初步学会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的小数点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6、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与复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计算。

2、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3、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使所学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教学难点】深入挖掘各知识点的联系,系统整理知识形成结构。

7、分数乘法(人教六年上)【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单元重点】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单元难点】

1、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8、分数除法(人教六年上)【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会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比的意义,能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难点】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问题

四、运算规律性质

1、加法交换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解答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从问题情景中抽象概括出加法交换律。【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2、加法结合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结合律,并应用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

3.对学生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教学难点】加法结合律的推导。【教学关键】通过实例引出规律。

3、乘法交换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比较、概括、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掌握乘法交换律,并会运用定律进行计算。

2、乘法交换律的熟练应用。

4、乘法结合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结合律。

2.能够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2.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

5、乘法分配律(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理解并掌握它,并学会应用。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方法与途径:让学生独立完成所出示的数学问题,通过自己动手、动脑,总结规律。

情感与评价: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获得规律,获得成功,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探究、发现乘法分配律。【教学难点】正、反应用乘法分配律。

6、小数的性质(人教四年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

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教学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7、商不变的性质(人教四年上)

【2012年福建省招聘考试第27综合应用题;用“推理能力”分析练习部分的教学片段】 【教学目标】

1、理解商不变性质,能正确表述商不变性质。

2、经历猜想、验证、自主探究商不变性质的过程。

3、在探究商不变性质的过程中,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并能运用商不变的性质进行简便计算。【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分析能试着概括商不变的性质。【教学关键】通过小组探究概括出商不变性质的内容。

8、分数的基本性质(人教五年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

(2)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并在探索过程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归纳,发展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2)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篇6: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突破重难点

作为一名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们都要精心地去备课。备课,首先要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然后确立教学目标,之后再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何谓教学重点?就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一节课中教学重点与难点确定得准确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而能否在课上顺利的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则是这一节课的成功的重要标志。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学习、总结、摸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深入钻研教材,精讲重点段落。

目前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质量一般都文质兼美,而好的范文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而且在艺术上也有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和圆熟高明的语言技巧。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捕捉教学重点,并把握其与面的关系。一篇课文,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语言技巧,以至思想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环节,相辅相成地构成一篇课文的“面”。如果对这个“面”和教学重点的关系处理不妥,就会“点”、“面”皆失。我们有的老师曾把抓点理解为“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从课文中抽出一条“筋”,或割出一块“肉”来讲,结果学生不但对全文基本内容茫然无知,而且对重点的东西也感到抽象、费解。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抓重点必须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要“结合”,就必须吃透点和面的内在联系。虽是“点”,即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所在,要善于运用这一规律去理清全文的来龙去脉。既要“带”,就必须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有详有略地把有关联“次点”带出来,既借“次点”辅助重点,又在说明重点之中适当地附带解决一些关系较直接的次点。要抓准重点,除了要舍得“割爱”外,还必须“抓之有据”,抓重点的依据有三:一是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的规定,确立各年级的“主攻方向”;二是根据不同年级各板块教材的特点,确定各单元备课的教学重点;三是老师在备课中要结合本班学生的语文知识基础的实际,最后确立每一课完成教学重点的方法和深度。一句话,就是要做到既有全局考虑的长计划,又要有落实到每一课的具体安排。各课的重点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互相联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教师在备课中必须抓准重点句段,凸现重点句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如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读海》这首现代诗歌,前三个小节在结构上是完全相同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必要面面俱到,细致地分析每一小节,你只要抓住其中一小节重点进行质疑讨论教学,并作强化性点拨,其他的两小节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学进行理解。

二、利用信息技术发挥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顺利的达成知识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如,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便会使常规的课堂教学如鱼得水,过去老师口诺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挂图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直观的演示内容,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有着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优势。例如我们在讲解《回声》这篇课文时,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但是,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个概念是相当的抽象,无论你用多么细致的语言来描述,学生往往都会一头雾水。如果我们把这个过程用FLASH课件演示出来,你不需要做任何的说明,学生自然会理解。所以,我们要善于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它大大的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抓住语言的训练点,突破重点、难点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而素养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关键在一个“用”字。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训练途径,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抓住训练点,让其自由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语文能力的不足之处,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语文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关注作文400字下一篇:1蛋糕理论知识初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