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2024-05-01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共12篇)

篇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可通过教育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的人文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挖掘教材人文素材、联系生活等方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方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也在不断更新,新课改尤其注重对初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能够潜移默化得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文本、理解文本的桥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设相关的学习情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深入文本,最后,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爱莲说》时,首先,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询问学生最喜欢哪种花,以及喜欢的原因,其次,为学生播放歌曲《睡莲》,从而引出新课《爱莲说》,在授课过程中着重为学生讲解描绘莲花高贵品质的词句,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通过对文本内容的讲解,引导学生关注莲花高贵纯洁的美好品质,从而受到熏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大量的人文精神,初中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深入分析教材,将蕴含在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充分挖掘出来,并用以引导、熏陶学生,引发学生对自己、社会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通过适当的价值引导,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初中教材中的重点课文《背影》,从浅层次分析,《背影》是记述朱自清先生去外地工作时,父亲来送行的故事,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通过文章中四次对背影的描写,感受父爱的深沉和伟大,从而激发学生对父母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三、使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连

文学作品均来源于作者的生活,作品中蕴含的人文元素和人文精神,是作家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感悟。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对话,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为作品和学生生活建立有机联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教学《登飞来峰》时,可以先让学生回想自己登山的经历和感受,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初中语文教师应不断探索培养人文素养的方式和途径,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1]肖观秀.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6):84-84.

[2]香兰.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考试周刊,(92):37-37.

篇2: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1.什么是语文

简而言之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

语言又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我们知道口头语言比较随便随意,而书面语言比较规范准确。

同时,语文也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文字等的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这也要求我们能将语文课本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2.什么是人文素养

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为对象、以人为中学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

”那么,素养就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定的思想。

3.两者之间的联系

语文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

可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和语文的学习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和途径

1.教学过程渗透人文素养

首先我们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师很多都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给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工具。

学生机械地接受,被动地学习,何来人文性?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师生之间做到平等的交流学习。

2.教师的人格感召力

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那么教师一定要发挥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可以从思想、道德、行为、气质、知识、能力这些方面体现出来。

教师的人格越高尚,就会对学生的感染力、号召力越强。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磁场,吸引着不同的人,教师的磁场是非常强大的,因为小学生的思想并不成熟,对社会的了解并不深刻,教师对其的影响是非常大且深远的。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模仿的对象。

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奋进,拥有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责任感。

3.语文课本培养人文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有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我们说学史可以明智,通过学习古代的优秀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诗经》《论语》,以及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学习。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或者书写这些优美的篇章。

当然,我们不能说祖先留下来的都是好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古代文化的筛选中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古代文学中学习到优秀的文化知识。

4.走进生活,感受人文精神

现在很多学生在学校表现得很自私。

主要就是因为现在基本家里都是一个孩子,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小皇上,很容易养成自私的毛病。

所以只有让学生走进亲人,感受浓浓的亲情,才能理解父母的艰辛。

教师可以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给父母洗一次脚。

很多学生不乐意这样做,感觉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自己的所有要求父母也应该全部达到,却不懂得感恩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

只有让学生在家庭中做一个合格的子女,才能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亲情,才能享受、珍惜这份亲情。

5.语文实践,提高人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因材施教。

有的学生喜欢朗读古诗,品味诗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教师可以开展语文活动比赛,比如书法比赛、作文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浓浓的文化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开展人文科学讲座,让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或者对古代、近代名著的理解。

可以组织学生去春游,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川,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生活中去感受祖国的美好。

6.文化建设

学校可以在不同的墙壁上设置一些名言警句、历史文物、外国文化等,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重要性。

只有当学生感受到艺术的美、人性的美,才能使他们不断学习,做一个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有文化素养的人。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为学生创造如痴如醉的情境。

通过多种方法,如朗诵古诗、作文大赛、演讲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新一代有才华、有思想、有文化底蕴、有人文精神的学生。

在小学这个刚对世界有认知的阶段,好的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家长、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少年强则中国强,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留下来的文化是不可磨灭的。

篇3:中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一、中职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要提高现代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的内涵和标准是为社会培养一批优秀的综合型人才。然而,如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条件,就需要不断地培养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在中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中,“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在慢慢摒弃了,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更新职业教育重心,从而使得中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本文主要以中职语文学科为研究对象,中职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课堂的教学质量,还要放眼于未来,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综合型的社会人才。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结合现代媒体教学

近观近几年的就业形势,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又上了一个台阶,所以学生要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就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生时代,教师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将传统思维模式进行废除,对自身的教学结构以及体系进行完善,并通过结合现代媒体方式进行教学,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创造出新型的教学模式,不断地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和实用性激发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习知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并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坚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

(二)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在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材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因此,要想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的相关文化知识。例如,在《我很重要》一课中,着重讲述了要正确指导学生正视自己的价值,要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极致,这就讲述了美好的情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可以在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母爱的伟大,意识到亲人与朋友对自己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要在学习与生活中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去与他人交流。如,在《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一文中,告诫学生不能盲目地跟从世俗,要对自身的理想有坚定之心,从而滋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在中职语文的教材中,有很多与人文素养有关的知识,这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日后生活与学习发展。所以,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材中的科学精神以及优良品德、道德素养呈现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从而不断地完善学生的性格。

(三)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

中职院校的语文学科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然而,中职院校的学生整体文化知识水平较低,所以在实际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将学生独特的个性不断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进行多样化的教学。在中职院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探究性以及合作性集于一体,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要多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让学生对日常生活有全方位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培养良好人文素养

中职学生课余时间丰富,具有课外阅读的便利。可以以任务的方式安排阅读,比如《读者》《意林》《青年文摘》等杂志,或者《海底两万里》《童年》及四大名著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作品,当然也可以是《天龙八部》等武侠小说。为了培养兴趣,帮助克服阅读障碍,教师宜适度点拨、讲解。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可阅读资源,以教材为点向外辐射。阅读时由少到多,由浅入深,从把握故事情节入手,逐步理解作品思想内容,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不断地加强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通过教师的耐心指导与启发,从而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这样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加全面。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结合现代媒体教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学,三个教学策略的落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并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全面发展,适应以后的社会发展以及工作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宪颖.试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飞(素质教育版),2014,13(3):150-151.

篇4:论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学情景

人文素养培养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衡量指标,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直接影响,也是丰富学生思想内涵的關键性举措[1]。在初中阶段,语文教学作为一门注重人文内涵、文化底蕴的代表性学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日常生活、人文交际方面来加以考虑(人文性、工具性相统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质为教学目标,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有利辅助条件,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倡导的教育理念,值得大力推广与引荐于实践教学。

一、结合教材,彰显人文教育

1.挖掘教材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的核心作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素材,结合讨论、提问、探究等实践活动,创建人文素养培育环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文教育的独特魅力。以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源(音频、视频、图片),展现出屈原刚正不阿、忠心爱国的执着精神;创建生动有趣、活泼形象的教学课件,让学生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素养,也便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评判能力。

2.强化阅读训练

适当的阅读训练可开拓学生的课外视角、丰富精神世界,也是初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以某次课堂教学公开课为例,在讲解《童趣》文章内容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性格差异、年龄特点),利用教材知识内容,开展“教材知识竞赛”、“课外阅读活动”,成立教室阅读图书角,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外实践阅读活动,并将其阅读心得分享给班级学生,形成共同监管机制;针对文章重点内容,开展课堂讲演实践活动,邀请学生讲解自己所经历过的童年趣事,在班集体演讲氛围中优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及其思想观念,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创设情境,培养人文素养

1.注重教学情景

教学情境是为了教学效益服务的,通过合理、有趣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潜能,可达到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置独具特色的人文教育情境。例如,在《论语十则》教学内容中,教师结合一组动漫图片,以孔子与学生对话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阐述了一些基本的人情世故、人文理论,设置问题情景:论语十则所表达的思想观念对当今社会有何显著影响?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问答环节,教师统一学生的回答进行合理论证,强化学生对于论语内涵的理解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价值素养水平。

2.结合人文熏陶

人文熏陶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依据,相比较教材式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模式,更具独特教学效益,值得广泛应用于实践教学活动。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苏轼的生平趣事为切入点,引入文章所描述的典型事例,实现语文教材与历史知识的结合效应,将文章中所表达的个人感情完美呈现,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感悟能力也具备一定影响。

三、拓展教育,融合日常生活

1.开展课外实践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讲人文教育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形成高效教学机制。以《在山的那边》的教案为例,开展自主阅读、自主诵读、实践探访等活动,鼓励学生深入大自然,搜集“大地母亲”的自然情怀资料,也可撰写实践活动心得体验,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为初中语文人文素养教育提供辅助作用。

2.调动生活体验

任何教育活动都离不开日常生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也有助于初中语文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与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得益彰的功效。在《秋天》教案中,教师结合地方季节的表现特征,让学生畅谈秋天所代表的季节特征、表现形式及内在涵义,可从秋季代表性词语入手,并联合自身生活体验及其特有经历,形成自己的主观看法及个人建议,将鲜活的生活经历融入语文教学,实现语文实践活动的体验目标(丰富学生内在情感),创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体制,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科学素养,具备高效便捷的教学特征。

四、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作为初中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实际保障。在实践教学中,通过“结合教材”、“创设情境”、“拓展教育”等方面,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创建特有的浓厚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素质教育的独有理念,从实际出发来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课堂教学效益也具备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郝亭亭.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67-69+90+92.

[2]李艾芹.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6,04:70.

篇5: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本文从立足课堂阵地,攻占人文高地入手,从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要能够改革现在陈旧的教学理念,学生要主动地提高自身素质,主动地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全面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有好多是从这个阶段开始形成。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学生的榜样,在这个阶段,教师的素质和素养高低对学生是有着很深影响的,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是前提。

首先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做到自己多读多听多看,能够顺利地把握每一篇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和中心思想,能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高。

其次可以参加培训,教师可以多参加一些关于人文素养的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是教学的灵魂,只有教师有好的人文素养才能保证学生有好的人文素养。

再次可以完善考评机制,开展学生对教师的考评,让教师从评价中积极改进和进步,这样有了学生的评价,教师就会更清楚学生所想和所要,能够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可以应用于生活,这就必然要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然而教师教学往往立足于自身知识,所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现在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注重自己在教学中的地位以及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反而使得学生产生了害怕甚至其他问题。

教师要改正自己在教学中思想的转变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必经阶段和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很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和学生才能够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学生的关爱和照顾会让学生们更加努力学习和进步。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教学中无论什么素质的培养都要在课堂中完成,小学阶段学生的大部分学习内容都是来源于课堂,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要远远超过课后的很多训练和课后作业。

因此教师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在这四十五分钟之上。

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文章的背景介绍等来增加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游戏或者分角色的形式让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更加方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6: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系统掌握语文知识与为人处世的重要途径,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开展,当前教育中更加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本研究将从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设和谐师生关系、进行高效课前准备、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科学进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浅析在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明确人文素养培养目标

以往教学观念下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注重学习成绩的提高,而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于教学目标不仅需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和技能,还要明确学习过程和方法,并通过语文学习树立爱国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妈妈的爱》时,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扇、裳”等生僻字词,还要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并且使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受到妈妈那无私的爱,学会感恩,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人文氛围

首先,打造和谐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也不能忽略老师的指导作用。其次,进行人文气息的环境布置,教室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场所,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就要对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一定的布置,可以在教室的走廊或者墙上悬挂更多的名人字画,并附上一定的作者介绍,或者是在教室的黑板报上绘制一定的图画并附上文字,又或者在教室里布置一个“读书角”,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借阅书籍进行阅读,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又能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三、进行高效课前准备,精选教材中人文素养知识

在教学开始之前,老师要进行高效的备课,仔细研读分析教材,精选教材中人文素养知识。对于现代文的阅读理解,老师在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也要透过文章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情感教育;而对于古诗词的鉴赏学习,其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感受到情感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老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一定的写作素材和优美语句,通过写作练习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老师高效的课前准备,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根据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样才能更好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就不能一味使用传统教学方法,会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所以小学语文课堂要不断丰富教育教学方法,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这样能不仅使教学形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渗透人文素养,使学生既能掌握语文知识,又能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时,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一些影像视频甚至是AR影像,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身处地的`感受当时危急的情形,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渗透相应的人文素养,使学生通过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的了解,进而学习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理念,培养学生的无私奉献爱国主义精神。

五、进行科学教学评价,注重课外实践培养途径

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还要注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中的培养,并且要科学合理的运用教学评价作用。首先是对于教学过程中的评价,要使评价内容更加全面化,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人文素养,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次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既能在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而对于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是组织语文知识竞赛,通过朗诵比赛、作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形式,使学生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可以是开展人文科学知识的讲座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断丰富自己的眼界,开拓视野;还可以是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的实践活动,如为某小区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标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之,小学语文是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阶段,也是三观建设的重要渠道。这不仅需要老师更新观念,高效备课,改进教学环境,丰富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学生的努力,在教学过程中认真学习,体会人文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积极参与,陶冶情操,促进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艳艳.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高[J].新校园(中旬),(03).

篇7: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慈溪市掌起镇第二小学

乐小波

【内容摘要】: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且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期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美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美术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充分挖掘小学美术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营造审美化的课堂,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感 ;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关键词】:教师 教材 课堂 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而且是帮助学生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期美术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受到良好的艺术熏陶,使他们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根据这一定位,作为美术新课程教育教学的小学美术教师,应努力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充分挖掘小学美术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素养;潜心研究教学方法,营造审美化的课堂,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感 ;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全面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发展教师的人文意识,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

中外历史上那些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艺术,始终表现着人类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形象地记载着人类智慧和人性的深度,凝结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美术教师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全面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如让学生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这幅作品之前,美术教师只有深入了解画家达·芬奇所处的时代,以及达·芬奇的生平、性格、作画风格和当时的创作环境等与作品相关的人文背景,才能引领学生真正领略到蒙娜丽莎那迷人的、神秘的微笑,深切感受到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因此,美术教师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真正解读美术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作品,深入了解美术作品的人文背景,从美术作品中理解人类价值的不同、人类对自身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从而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

所以,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精湛的美术专业技术知识,更应有丰富的人文素养。

二、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又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小学美术教材中就蕴含着许多人文因素。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放学了》、《生命之源——水》、《植物写生》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让色彩动起来》、《台历、挂历的设计》、《衣架的联想》、《我的牙刷》等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美化生活的情趣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用彩墨画鸟》、《用彩墨画鱼》、《刻印的乐趣》、《学画农民画》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色彩的对比》、《山水画》、《花鸟画》、《在快乐的节日里》、《雕塑之美》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艺术,弘扬民族艺术,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设计生活标志》、《提袋的设计》、《别致的小花瓶》和(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台历。挂历的设计》、《衣架的联想》、《我的牙刷》、《便签盒的设计》等都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昨天、今天和明天》、《科学创造新生活》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和人类创造发明的伟大之处,在学习美术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小学美术教材处处蕴含着人文精神,作为小学美术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采取有效的人文方法把每一课时的人文教学目标落实到位,切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三、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美术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关键。那么如何营造审美化的课堂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

1、在美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人文情感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二是能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会的人文和科学特征,两者相互依存。

为此,我结合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容易分心;生动、具体、新颖的事物,较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的心理特点,在美术教学中特别注重创设美的情境,营造审美化的课堂,以教师大方得体的仪态美、亲切温和的语言美,结合名家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优秀习作,精心制作动画课件,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等来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以此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将情感内化为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的动力。在上《处处有鲜花》(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了春天百花盛开的录像,聆听了《春天在哪里》的优美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春天鲜花争奇斗艳、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色,从而激发学生高昂的创作热情。接着,我范画了迎春花、杜鹃花、梨花、桃花等生活中常见的花,又展示了各种环境中盛开的鲜花图片,使学生感受到处处有鲜花,处处有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当我提出植树节的打算时,学生们纷纷表示要种树还要种花,不光在家种还要在学校的花坛里种上各种花,把我们的家园、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加美丽。至此美化校园、美化生活的人文情感已悄然植入学生的心田。

2、在有趣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人文情感

游戏是儿童重要和主要的活动,它贯穿于儿童整个的生长和发展过程之中,是儿童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认为:“大抵儿童之情,乐嬉游而拘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新的美术课程也强调小学美术的趣味性学习,它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游戏的方式,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为了激发学生审美的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于是我在教学中以跨学科、多种活动相结合的形式营造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体验美术文化的人文情趣。例如:在上《我们一起来跳舞》一课时,我把学生带到了有落地大镜子的舞蹈教室,先让学生欣赏著名舞蹈家杨丽萍的孔雀舞,再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旋律,对着镜子也来舞一舞、跳一跳。学生们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伴随着轻快的音乐不由自主地都舞起来,虽然动作各异,也并不优美,但学生的兴致却是那么的浓,他们用各种动作、姿态来表达自己欢快的心情。在看一看、跳一跳、想一想、动一动的活动过程中使学生的身心获得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适时增加学生习作的弹性,可以让学生用笔画、用手做、用肢体动作表现等自己喜好的方式来表现《我们一起来跳舞》。这样不仅兼顾了各类学生的需要,而且有利于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和个性的张扬。让学生感受到舞蹈不仅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还能释放心情,今后可以用舞蹈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天天拥有好心情。趣味性的美术学习不但在最大限度上激发了学生对美术文化学习的持久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和学习动力,让学生在美术的学习活动中真正地、深入地体验到美术人文文化的情趣。

3、在自主学习中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不断体验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亲情、友情的珍贵,从而陶冶自我的审美情操,发展自身的人文素养。

但是现在大部分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都存在一种“独立”现象,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己说了算,不善于与人合作、沟通;他们在学习上缺少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的能力弱。因此,我在美术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比如在上《生命之源——水》一课时,我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员自行安排各项工作。学生们热情高涨,自主性地了解并搜集了水与人类的关系、节水常识、目前水资源的现状等相关资料;探究性地讨论了制作什么样的板报内容,安排哪些图画来诠释如何节水爱水,用艺术化的小报让更多的人了解水资源的现状;合作性地一起完成一份“节水爱水”主题的小报。在自主性的了解过程中,探究性的讨论过程中,合作性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同学之间友情的珍贵。不仅使学生对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毅力、意志、个性等人文素养得到了全面、丰富的发展,也为其今后的成长道路指明了正确的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的目标。

艺术课程的目标就在于对真、善、美的追求,小学美术课程更需要美术教师坚持不懈地钻研、探索,展现出一个五彩缤纷、充满奇思妙想的艺术世界和人生境界,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表达和交流,情感得到丰富、人格得到提升、心灵得到净化,让艺术活动成为一种最善良的、直达心灵的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儿童尊重、关怀、交流、合作、分享等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完善与精神生命的成长。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2、徐贲:《从人文精神到人文教育》

3、杨景芝 《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

篇8: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一、初中历史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 其人文素养的培育主要就是通过人文社科知识的传授, 以及教学中对于人文教育氛围的构建而得以实现。学生在人文教育氛围浓厚的学习环境中, 通过接受必要的人文知识, 能够帮助自己建立起良好的人格修养以及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 从而提高其自身的人文素养。初中历史教学作为学生接受人文知识的必要途径, 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工作发挥着极大的助益作用。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讲授历史知识, 可以引导学生建立起必要的历史价值观念以及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领会到人和其他个体、群体以及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 进而帮助学生在把握历史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养成正确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并达成对于其自身真、善、美情操的陶冶和培养。这样一来, 初中学生在长期的历史学习过程中, 就可以通过历史知识不断地塑造其自身的健全人格, 从而培养起深厚的人文素养。

当今时代, 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以大幅度地提升, 但是人们的心灵状态却渐趋空虚。就初中学生而言,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 他们极其容易因为自身人文素养的欠缺而无法正确看待自身的烦躁及抑郁, 也不能从自身素养出发地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因此, 历史教师在初中时期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建立构建必要的历史认知态度, 去正确看待现在社会环境的变化, 从而帮助他们真正健康地成长。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策略

就当前社会的具体环境以及初中学生的发展状况而言, 历史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是极为必要的一项教学任务, 而初中历史知识也必将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极大的助益作用。具体而言,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策略来开展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1. 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认知观念

历史知识是初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门知识,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祖国及民族的发展历程, 还可以使学生建立起一种良好的历史观念。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可以通过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历史观念来实现。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地帮助学生去领会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发展, 以及历史上各个王朝更新换代的必然性。

2. 引导学生建立爱国主义情感及历史使命感

历史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记忆, 初中学生通过学习历史知识, 能够把握住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所有繁盛以及衰落的事件, 从而使他们形成对于国家及民族的复杂情感。而初中教师在教学中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形象、生动的历史事件和具有教育意义的英雄以及民众等, 去引导他们将这种对于国家的复杂情感转换成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历史使命感, 从而使他们形成为国家发展而努力拼搏的正确价值观念。比如, 历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的方式来展开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 一方面讲述华夏五千年先民们创造秦陵兵马俑以及四大发明的恢弘姿态, 另一方面讲述中华民族在清末遭受八国联军侵华的狼狈姿态, 去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帮助学生建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3. 在历史教学中构建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

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最为重大的, 而且它会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将那些影响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灵魂和记忆里, 对人的一生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 历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应该通过淡化历史教学的功利性以对学生开展轻松自如的历史教育, 争取在教学中构建起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比如, 历史教师在开展“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可以有意识地凸显林则徐虎门销烟抗英斗争以及义和团运动对于八国联军的坚决抵抗等, 在历史课堂中构建出一种爱国的情景氛围, 从而引导学生置身历史故事中, 增强学生与英雄共鸣的深厚感情, 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其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结语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 是国家教育部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 而且也符合其自身知识体系的特点。因此,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 一定要有意识地采取各种措施, 从不同的方位, 不同的角度进行人文素养的渗透, 从而进一步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地培育。

摘要:良好的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内在灵魂的表现, 它直接体现着个体的价值取向, 以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审美观念和思维方式, 对于人的成长和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初中历史作为学生学习中的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 是学生人文素养得以提升的有效途径, 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通过分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谈论了历史教师贯彻人文素养教育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必要性,渗透策略

参考文献

[1]马晓蓓.浅谈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9, (03) .

篇9: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关键词】初中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培养

语文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学生人格素质的形成。语文不仅是应对考试的一门科目,不单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写一个汉字,如何阅读一篇文章,如何创作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中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国外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汲取高洁的养料,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不屈不挠的毅力。

一、初中语文教学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的过度物质化要求我们必须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现代人对物质的偏好加重,对成功的定义扭曲。在物质的空前繁华面前,人品人格缺失,精神生活贫瘠,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一味地追求物质的丰盛。教育也更侧重于“如何而生”的教育而忽视了“为何而生”的教育。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有人性,这是贯穿于整个生命的宝贵品质。对于正处于人性塑造期的初中生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

2.初中生正处于人格人品塑造的关键时段。初中生正处于其生理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与心理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具有很强的不稳定性。他们开始有自己的认知但还不全面,有明确的目标却不知如何实现,开始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但不知其对错。在意志上和情感上都需要关爱,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很可能让他们误入歧途。以上问题都显示了对初中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性。

3.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决定了初中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人的基本素质,而初中生作为祖国的花朵,他们肩负着祖国的未来。每个人的素质都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素质,学生是影响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正如梁启超先生说过的,少年强则中国强。人文素养的缺失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素养的缺失,必将影响国家的长远发展。

二、教師的人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

1.以人格和情感感染学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先生的《师说》一语道破了老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传道授业解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个教师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素养才能引导学生于正途。因此,每一位老师在工作之中也要不断学习,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与知识水平,以积极的姿态,用自己的善良、公正和责任感来感染学生。

另一方面,当今的升学制度使分数、升学率成为考核语文学习的绝对标准,升学率与工资奖金挂钩的机制也扭曲了很多老师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态度,这些都使得本来就被数学英语挤压的语文学科更加目的化。老师还要放低自己的姿态,善于倾听,加强和学生的交流沟通。

2.改革语文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辅助老师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然而,在这样一个考试结果主导一切的体制中,成绩成为了唯一的评价标准,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及精神状态,不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更注重情感,不应该用片面的评价方式,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全面发展。

三、在教学中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1.在古典文化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古诗文在我国文化宝库中发挥着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对古诗文的学习,有利于增加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以及科技发明的了解,树立其民族自尊心,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古诗文的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及激发其报国热情,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能力。

2.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大基本技能,作文不仅是文字的罗列,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现在的中考作文都有一个固定的套路,以至于使得在考试中只要按套路下笔,即使是编的故事也能拿高分。然而,语文作为一门情感性学科更应该鼓励学生书其所想,写其所感,在自己的作文里写自己的故事。别人的故事即使再完美也没有自己的感情,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倾注感情于其中。教师可以通过写日记、周记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从写作中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通过写作达到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效果。

总之,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所谓育才其次育人为先,只有抓住人性,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才是真正抓住了语文的精髓。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物质化的社会,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品格修养,好好利用课堂,挖掘教学素材中的人文要素,在教学实践中感染、引导学生,才能使我们祖国未来的担当者拥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社会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华.浅谈人文素养在初中教学中的培养[J].德育纵横.2012.

篇10: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1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量之多、信息量之大、知识代谢频率之快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从20世纪后期起,生命科学更是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试管婴儿”、“克隆”、“人类基因组计划”等令人瞩目的成就紧紧抓住了大众、教师、学生、家长对科学知识的关注程度,也远远超过了其他方面,可以说当前的学生拥有比任何年代的学生都多得多的知识和信息,但伴随而来的是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社会责任感差,各种恶习、陋习屡见不鲜。这些问题的产生,究其原因与人文精神的滑坡密不可分。教师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忽视了人的精神发展和精神需求,忽视了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的方向性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在学科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学科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他们很多时间都花在各门学科的学习上,生命学科又与学生自身有着密切联系,将人文精神的培养渗透到生物学教学中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1: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论文

澄(无锡市大桥实验中学

214001)

摘要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要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有人文的进步。如果只有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没有人文进步,人类将面临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在学校教育中,人文学科固然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生物学科在人文教育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关键词

人文精神、自然界、社会、他人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社会、他人发生联系。我们的学生在与大自然的接触中会产生许许多多的“问号”,从而产生进一步去了解的欲望;在走进社会的过程中,明白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伙伴、成人的交往中学会沟通的技巧,从而学会做事、做人。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要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要有人文的进步。如果只有科技进步和物质文明,没有人文进步,人类将面临的不是幸福,而是灾难。

在学校教育中,人文学科固然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生物学科在人文教育上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生物学科作为21世纪的主导科学之一,与人类生存、健康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重大问题,如能源缺乏、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人口增长过快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无一不与生物科学有关。其次,生物学科中包容的人文价值是厚重的,如生物科学家在研究生命科学中体现的卓越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精神,对生物进化、生命本质的唯物辩证思想,对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最朴素的生态道德等等,都是很好的生物科学所特有的人文教育教材。因此,生物教学在进行本体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不仅。责无旁贷,而且具有广阔的天地。鉴于上述认识,笔者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进行了初步的实践。

一、感受自然,保护自然

初中的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已有一定的自主认识。学校新知识的教学需要借助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作为基础,运用实物、录象、演示等教育手段,或通过讲述生动的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闻其声、观其形、临其境。诱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探索,使学生在自己的经验中体验并逐步构建新的认识。

义务教育的初中生物教材以“生物和生物圈”为起点,引领同学们走进生物的世界,就是希望培养同学们对生物圈——地球上生物的共同家园的关爱之情和不断探索的动力。在本单元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课件,为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愉悦的情境氛围。如在“认识生物”一课中,通过大量生命现象的课件展示,让学生感受生命,进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各种环境中的动物”开头部分,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十分熟悉的陆、水、空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动物与生活环境之间巧妙的适应关系和各种形态之美;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一课,通过演示亚洲的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动物课件,如白虎、猕猴、熊猫,甚至古老神话中的凤凰、独角兽、麒麟等,让学生突破原有的地域、时空,更广泛地感受生物界多姿多彩的风貌,领略自古以来人们对生物界更好的期盼。

在让学生充分感受自然,乐意探索自然的同时,还必须引导同学热爱自然,学会善待自然。生物资源虽然是一种再生性资源,但也绝对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我们江南水乡,同学们的感受是满目青山绿水,四季鸟语花香。但我国地域宽广,地区差异很大。我国的生物资源分布不均,加上盲目开发,利用不科学,因此生物资源实际上并不丰富。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要根据人文精神的要求,重视相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觉悟,培养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联系实际,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善待自然。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一课中,笔者就利用了大量多媒体素材,如保护藏羚羊题材的影片《可可西里》,展示偷猎者大肆猎杀藏羚羊,激发学生们对偷猎者的憎恨;flash影片《剩下的果实》中感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思索动物与人到底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Discovery系列中推土机瞬间推倒成片原始热带雨林的景象,引导学生们去联想、去思考,“一次性筷子”现象该“悬崖勒马”了。

此外,在生物教学中,如观察蚯蚓后,及时将蚯蚓放归自然环境中;观察家兔期间,让学生轮换带小兔子回家饲养等等,看似细枝末节,无不使学生们学会善待自然、善待生命。

二、关心他人,和谐奋进

21世纪是一个讲求个性的同时,又讲求合作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决定:这个时代的每一项发明创造几乎不可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而是与他人合作的结果。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由于受到城市家庭生活模式的束缚,学生的独身子女优越感、孤傲性、自私性越来越明显,而这些是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要求不相符合的。因此,我们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有必要不断渗透关心他人,和谐奋进的理念,塑造学生全面、立体的人格。

首先,探究性学习本身就要求体现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中去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去分析问题,在合作中去解决问题。沃森和克里克合作阐明了DNA的立体结构,这被欢呼为是二十世纪生物学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他们无疑为学生们树立了楷模。笔者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如在“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课中,组织学生分组根据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过程,以具体对象(如文具盒、书本)代替物质,即兴表演物质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传递过程。角色扮演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教师也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如在分析“蝗虫的气门在头、胸、腹的哪一部分”问题时,学生们分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各抒己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使问题得到了解决。而在实验室里,学生们更是团结协作,使整个实验快捷省时,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其次,生物学中所包容的人文价值,无时无刻不在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新教材中增添了“科学家的故事”,如林奈、李时珍为采集标本,历尽艰辛,从未因困难和危险而退缩,引导着学生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达尔文不受外界影响,经过大量的观察和研究,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引导着学生们要有怀疑精神,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关注社会,关注未来

21世纪,生物科学将更加迅速发展并将更加深刻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和社会的科学化已是当今社会的特点之一,而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是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定出了科学、技术、社会(STS)的相互关系,设置了专门的栏目,引导学生在今天的学习中,就要关注社会,立志去创造未来。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常注意挖掘这方面内容,如“细菌”一课中,针对日本某些政界人物至今不承认侵华罪行,出示了数张731部队以人为材料,进行武器研制的照片,引导学生要以史为鉴,以及对人道主义的思考;如在“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一课中结合不少学生爱吃小摊食品的情况,出示了一则“烤鸡翅毒倒一家人”的剪报,指导他们正确分析和认识这一事件。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适当联系社会问题,如金华毒火腿、毒桂圆等。

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与社会沟通与世界沟通,用自己所学知识观察、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的变化、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树立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可持续观点,从而达到了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目的。

篇12: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

浅谈古诗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提升

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三附属小学 葛雪卉

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我们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古诗文作为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凝练优美,魅力无穷,它的教学无疑是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一块主阵地。

一、畅游诗海,积累人文知识

古诗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凝聚着民族的魂魄,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就像一片浩淼无边的大海,有着太多可供我们挖掘的“宝藏”。古诗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诗海中尽情畅游,不断积淀自身人文知识底蕴的过程。

1.在自主探究中识诗人,论史事

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既是一种科学研究能力,更是一个人在现代社会里的生存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而,在教学古诗时,关于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诗作诞生的历史背景,教师可以大胆放手,鼓励孩子自主从书本的文字、图片中去查找,从大脑积累的经验方法中去搜索,从网络获得的信息资料中去筛选,从聆听父母同学的观点中去获得灵感……在这样的交流探索中,一个又一个的诗人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逐渐丰满,他们会印象深刻地结识豪放不羁的李白、忧国忧民的杜甫、一身傲骨的柳宗元……在自主的搜集研讨中,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也随之逐渐清晰和明朗。可以这样说,孩子们学一首古诗,就走近了一位诗人,也走进了一段历史。例如:从《枫桥夜泊》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史之乱的时代悲秋;而《泊船瓜洲》又让我们对王安石的变法满怀敬意与惋惜……孩子们在与诗人对话的同时,也在不经意间与历史来了次“亲密接触”。

2.在浅斟细酌中赏诗言,仿诗语

古诗的语言讲究形象性、色彩性、音乐性,具有神奇的魅力,对诗歌语言进行浅斟细酌,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语言鉴赏力从而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孩子进入诗文,从语言文字、遣词造句、标点格式等方面开动脑筋,细细品味哪个字用得妙、哪句话最精彩、哪种写法最有特色……让孩子在比较、推敲、吟咏中领悟什么是平仄、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双关,感悟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们会把诗歌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感和语用能力,从而促进了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生成。如:在学杜甫的《绝句》时,孩子们在品味中惊喜地发现这首诗对偶工整,且四个动词“鸣、上、含、泊”有动有静,词句运用很讲究,非常有特色。于是,我趁机结合教材中有关对对子的内容,让孩子们学着古诗中的句子来即兴对对联。(语文教学论文 )结果,孩子们情绪高涨,你出上联,我答下联,由于有了诗词作铺垫,对答中不时惊现出妙词佳句――孩子们运用语言文学的.潜力着实让人感叹不已。

二、品味诗境,感悟人文精神

古诗的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与生动的客观事物相契合,从而创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不同的古诗有着不同的意境,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在反复诵读中不断体验、感悟古诗中的人文精神,最终让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感流淌到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1.感悟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古诗中有一大部分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志和忧民之心。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李绅的《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悠悠的爱国心,浓浓的爱民情,都洋溢在字里行间,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赤诚,将感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孩子们会在对这些诗文的品读理解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在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树立起崇高的理想。

2.感悟诗人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古诗中更多的是诗人对山水田园的描摹,这些诗作大多清新恬淡而又耐人寻味,诗人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随心而作,信手拈来,勾画了一幅悠然自得农家生活场景。又如杨万里笔下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人把没有生命的东西写得生气勃勃,泉眼似乎在怜惜细流的柔弱,树荫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这相怜相爱,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如此和谐。孩子们在对这些诗文的解读中,会深刻地体会到生活原来是如此美好,诗人盎然的生活情趣将会感染着每一个孩子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天。

上一篇:保洁委托合同格式参考下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好词好句好段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