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原子

2024-05-04

化学教案-原子(精选8篇)

篇1:化学教案-原子

《原子与原子核的结构》

(一)引入 新课 复习提问:

1.卢瑟福通过什么实验产生了质子?试写出这个实验的核反应方程式.质子的发现引导人们更进一步去研究原子核的内部结构,10多年后,科学家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了原子核中另一种新的基本粒子——中子.(二)教学过程设计 1.中子的发现.(1)卢瑟福的假说.质子发现后,有人提出原子核可能是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但这设想在解释除氢原子核外的其他原子核时遇到了困难,大多数原子核的电荷数与质量数不相等,如铀238的电荷数为92,若都由质子组成,其质量数也应是92,而除质子外剩下146的质量数是什么呢? 1920年,根据以上分析,卢瑟福曾预言:可能有一种质量与质子相近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存在,他把它叫做中子.(2)约里奥·居里夫妇的实验.1930年发现,用钋(Po)放出的α粒子轰击铍(Be)时产生一种射线,这种射线贯穿能力极强,能穿透十几厘米厚的铅板,当时人们已知的射线中只有γ射线能穿透铅板,所以认为这种射线为γ射线.1932年约里奥·居里夫妇用这种射线去轰击石蜡(含有大量氢原子),竟从石蜡中打出质子,如图1(用投影幻灯片打出),由于被打出质子能量很大,与γ射线的能量不符合,但这射线究竟是什么?约里奥·居里夫妇没有得出最后的结论.(3)查德威克实验.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仔细研究了这种射线,发现它是中性粒子流,在磁场中不偏转,它的速度不到光速的十分之一,因此排除了它是γ射线的可能.后查德威克用这种射线轰击氢原子和氮原子,结果打击了一些氢核(质子)和氮核,并测量出被打出的氢核和氮核的速度,由此推算出这种射线的质量.测量结果表明,被打出的原子核的速度是不同的,如被打出的氢核的速度有大有小,查德威克认为其中速度最大的氢核是由于未知射线中的粒子与它正碰的结果,其他速度较小的是由于斜碰的结果.(4)中子的发现.分析:查德威克认为它们之间的碰撞是弹性正碰;设未知粒子质量为m,速度为v,氢核的质量为mH,最大速度为v′H,并认为氢核在打出前为静止的,那么根据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可知:

mv=mv′+mH·v′H,(1)

其中v′是碰撞后未知粒子的速度,由此可得:

同样可求出未知射线与氮原子碰撞后,打出的氮核的速度

查德威克在实验中测得氢核的最大速度为v′H=3.3×109cm/s,氮核的最大速度为 v′N=4.7×108cm/s

(5)

(6)将速度的最大值代入方程(6),可得:

(7)可得:m=1.15mH.查德威克还用别的物质代替氢和氮重做这个实验,可得到同样的结果.后来更精确实验测出,此粒子质量非常接近于质子质量,只比后者大千分之一多(此粒子质量是1.674920×10-27kg,质子质量是1.672614×10-27kg).查德威克发现的这种与质子质量差不多的粒子,由于不带电,所以

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式为

实验证实,从许多原子核里都能打出中子,可见中子也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中子的发现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中子不带电,所以更容易接近或打进原子核.不少科学家用中子轰击原子核,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由此也可看出科学的预言和假说的重要作用,它可引导人们发现新的事实和规律.中子的发现的历史事实也使我们明确,在科学研究中要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否则会像约里奥.居里夫妇一样与中子这样重要的发现失之交臂.由于发现了中子,查德威克获得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子的发现是科学假设和理论推证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查德威克与许多物理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查德威克事后说:“先进的科学知识通常是很多人劳动的成果.” 2.原子核的组成.中子发现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看法很快得到了公认.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质量数为1;中子不带电,质量数也是1.在核中: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个质子,质量数为14,所以中子数为14—7=7,则氮核是由7个质子和7个中子组成的.同位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如氘

在天然放射现象中,放射出的三种射线:α粒子是氦核,它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结合在一起从核中发射出来的,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β粒子是电子,这是由中子转化为质子和电子,其核反应方程式为:

γ射线是由光子组成,后面会讲到.(三)课堂小结

1.在原子核由质子组成的说法遇到困难时,卢瑟福预言:原子核中可能存在着与质子质量差不多的不带电粒子,称为中子.2.查德威克通过对许多实验的分析,并运用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的规律,测量并计算出被一些人误认为γ射线的粒子的电性和质量,从而发现了质量与质子差不多,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中子.3.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它的电荷数等于质子数,它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4.了解同位素的意义.知道天然放射现象中α粒子和β粒子的形成及核反应方程式.(四)复习提问

2.一个中子以速度V0与一静止的原子核作正面弹性碰撞,原子核的质量为A,则该原子核得到的能量E2与中子的起始能量E0之比为

(1)证明上述关系式.根据弹性碰撞的规律可列出动量守恒和动能守恒的方程:若中子质量为m0.原子核质量为mA=Am0.(1)m0v0=m0v′+mAv,(1)

(2)

(2)因为A=12,则可求

(五)作业

练习二:(2)、、(4)、(5)、(6).(3)

篇2:化学教案-原子

课题: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原子的组成及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2、了解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会用原子和分子的观点说明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3、进一步认识事物的可分性,逐步培养学生树立物质的变度能引起质变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抽象综合能力。●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子的组成

难点: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异同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一课时主要是原子的结构和电子的知识。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原子、分子的主要区别上,也就是看两种微粒在化学反应里能否再分,可以采取总结、对比、讨论的方法促进理解。

在上一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概念,这是引导学生从分子认识原子的十分有效的基础知识。通过物质的分解反应可以从宏观上观察到一种物质分解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其他物质,再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来分析,能推断出分子是可分的,从而引出原子能否可分的问题。●

教学对象分析

在“原子能不能再分”教学中,就目前的实验手段来说,还难以让人们直接看到原子的内部结构,在此化学启蒙阶段,学生又缺乏分析推断原子结构的知识基础,比较理想的方法是用描述原子结构的动画片,使学生对原子结构有一个比较形象的了解。在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一系列有关分子的形象,而且原子概念又是通过分析反应导出的,所以有必要让学生清楚的对原子和分子加以对比,了解二者的相似、相异和相关之处。

在教学中,对于电子的运动,既不能套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去体会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又不能不以宏观物体的运动状态为例来描述原子核和电子的行为,否则学生将无法建立起有关的形象,应该向学生指出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线性轨道。●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分子可以再分,原子能否再分?

引出课题

原子的结构

提出问题,共同探究、为什么只有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2、原子核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3、原子核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讨论交流

结合教师的讲解对原子的结构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提出问题,学生阅读

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

教师总结,学生练习

检查对本节课内容是否全面掌握 ●

教学过程

[教师]

1、举例说明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具有哪些性质?一一举例说明;

3、写出水通电分解的符号表达式。[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它分成了什么呢?分成了原子。原子是一种非常非常小的粒子,一个原子跟一个乒乓球的体积之比,相当于乒乓球跟地球的体积之比。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反应里却不能再分,是不是说原子是不能再分的实心球体?

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森在原子中发现了带负电的电子,人类才揭开原子内部结构的秘密——在一定的条件下,原子是可以再分的。【板书】

一、原子的结构

【讲述】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 【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多数的α粒子能够顺利穿过金箔,而只有极少数被反弹回来?

[学生]探究活动:对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点评:对卢瑟福的实验现象进行解释,提出原子核的概念,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原子核的体积非常小,只占原子体积的几千亿分之一,却能把轰击它的α粒子反弹回来,说明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全班交流 [教师]点评

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非常小,而原子核更小,原子核的半径仅为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但是,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核外的电子质量非常小,与原子核相比可以忽略不计。电子在原子内很大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设问】原子很小,是不是不能再分了?

【导入】现代原子能的利用、原子弹的爆炸,证明原子核可以再分。

【结合动画指出】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因此,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目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目。

即:核电荷数=质子数。【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学生]观察、领悟。

[学生]阅读教材第45页最后一段。

【设问】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而原子为什么不带电?

【讨论】小组活动,回答:核外电子数=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

【板书】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设问】不同种原子之间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学生]思考。

[教师]科学证明,不同类的原子,其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同。同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 都相同,同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解说氢、氧、碳等原子。

【动画展示】原子结构图(教材P46)。

【设问】在原子中,电子的体积和质量非常小,它有什么用途?

【板书】

二、原子中的电子

[学生]阅读教材第46页,对电子的得失形成初步印象。[学生]填写下表,对分子和原子、离子进行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微观粒子的共性

本质区别

联系

【设问】电子非常小,可是它所“占据”的空间却非常大,它在原子核周围空间中怎样运动?

[教师]电子在核外作高速运动,与汽车在公路上奔驰、人造卫星按一定轨道绕地球旋转是不同的,它没有固定的轨道。我们无法知道它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只能想像,电子在核外运动时就像一团云雾笼罩在原子核周围,所以形象地把它称为“电子云”。【小结】原子的结构 [学生]记忆

[教师]布置课堂学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原子有哪些印象?把你的收获和体会告诉你的同学。(2)

以“我相像中的原子结构”为题,写一篇科普学作。附:课堂学习

1.一般原子的原子核()(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D)不能再分

2.原子里的质子数等于()(A)中子数

(B)电子数

(c)中子数和电子数之和

(D)核电荷数

3.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在化学变化中可分的微粒是()。(A)原子

(B)分子

(c)电子

(D)原子核

4.原子和分子的根本区别在于()。(A)体积大小不同

(B)质量不同

(c)分子能独立存在,原子不能

(D)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发现电子的科学家为()。(A)拉瓦锡

(B)汤母森

(c)道尔顿

(D)舍勤

6.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A)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c)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D)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7.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已知氧原子的质子数为8,碳原子的质子数为6,则该分子中共有

个原子核、个质子和

个电子 教学反思:

1、这一节教学内容几乎是全新的,只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切勿任意拔高。

2、本节教学中,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在学生活动中,不断用“问题”引导他们进入思考状态,为他们提供讨论、交流、合作、表达的机会。

这节内容虽然是认识原子,但不能局限在原子上,应当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能整体全面的看问题,而不是局限于一点。

第三节认识原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子的实际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2.

学会计算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重点、难点 重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难点: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

教学方法

自学研究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 ●

教学媒体选择

多媒体系统 ●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原子“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原子的结构和相对原子质量,第二课时为相对原子质量。学生在上一节课对原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的认识,知道原子很小,由此就非常自然地引出了原子和质量和相对原子质量。

在讲授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原子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区别,这也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可通过相对原子质量的简单计算让学生加深理解。

在小结时,重点应放在分子、原子的比较上。●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一般不会感到很难,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相对和绝对之间如何转化,掌握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相对原子质量法(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通常的质量单位来度量不方便,建立一个更小的单位——碳单位来度量,使得原子质量的数值更接近平常数值的大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用化学方法认识微观物质世界的能力。●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如何表示原子的质量?

教师讲解———————————相对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

学生练习———————————巩固相对原子只哦量的意义和计算

对全节进行总结巩固———————————掌握分子、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

教学过程

[教师]1.什么是原子?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2.原子有哪些性质

[学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

【设问】我们已经知道原子很小但有质量,那么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讲述】不同原子的质量各不相同,可以用现代科学仪器精确地测量出来。

[学生]体会原子的质量很小,猜想能否换一种表示方法。[教师]这样小的数字,书写、记忆和使用起来都很不方便,就像用吨做单位来表示一粒稻谷、小麦的质量一样。因此,在国际上,一般不直接应用原子的实际质量,而采用不同原子的相对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板书】

三、相对原子质量

【投影】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和中子数都是6)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学生]计算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原子的真实质量,加深对相对原子质量的理解。

[教师]相对原子是原子质量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①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

[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加深对相对质量的理解.[教师]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的真实质量吗?

[讲解并投影]注意:(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2)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

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一般不写出)。[学生]领悟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的真实质量的区别。[教师]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相对原子质量可从书后附录Ⅲ中查到。

[学生]阅读书后附录Ⅲ:相对原子质量表,知道如何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教师]我国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于1983年当选为国际原子量委员会委员,主持测定了铟、锑、铒、锗、锌、镝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新值,1995年精确测定了和的相对原子质量,被国际原子量委员会采用为国际新标准。[小结]知道学生小结本节课的重要内容,然后总结:掌握原子、分子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表格);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了解原子的构成及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

分子 原子 备注 相似点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物质分子物质相同,不同种物质分子性质不同

质量小,体积小,处于永恒运动之中。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分子与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相比,原子更小,但并不是说所有原子都一定比分子小 相异点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别种物质的分子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化学反应后并没有变成其他原子 相关关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构成分子的粒子,原子也是直接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教师]布置课堂练习[学生]练习,检查巩固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在线测试”和“挑战自我” 附:课堂练习

1.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93×10-26kg,碳的相对原子质量为()(A)12g

1/12

1.993×10-26/12 ●

教学反思

1.习题的内容和形式需要进一步拓展,要注重层次性和开放性,还要加强题目的实践性、合作性和创新性,促进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篇3:化学教案-原子

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中,对科学王国持有好奇心和探秘的热情,对科学世界有质疑和创新的理念,对科学思想和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所领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和事业有所规划,我将美国Prentice Hall公司出版的《化学——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联系》(下文简称美国教材)与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高级中学课本《化学》(下文简称国内教材)对比,并以“原子结构的发展和演变”一章为例,对美国与我国的教材编排、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

目前,我校分本部和国际部两部教学,本部采用的是国内教材,国际部采用的是美国教材,而本人有幸担任了我校两部的化学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对本部与国际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未来发展进行了考察,对吸收美国教材先进的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并对国内中学化学教材的改进提出了建议。

一、两国化学教材比较

1. 理念比较

经过几次教材版本的变迁,我国高中化学教材已经从原来的主要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扩展到较新的科研成果,与环境、医学、食品等相关的化学知识等,我国的化学教育正向自主性教育迈进,教育方式上更注重探究获取知识。相比之下,美国教材强调的是理解的质而不是信息的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前言中确认:科学教育的最根本任务不是使学生获得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获得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造能力。

从内容和结构上来看,国内教材的编写有些像语文手法中的设问,先提出问题,再解答问题,比较直接;而美国教材则采用层层递进的手法。比如“原子结构的发展和演变”这一章,两国的教材内容对比如下:国内教材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发展的历史,内容为5页,约六千字,基本点落在简述科学家做出的主要贡献,包括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3位科学家,对学生的教育主要是对科学信息和科学事实的获取上,授课时间为一个课时;美国教材对原子结构的发展与演变按照下图1所示的思路展开,内容为57页,约七万字,九十多幅彩色插图,基本点落在叙述原子结构一百多年来的发展过程,力图讲清楚原子结构中的每一个为什么。美国教材为什么用如此浓墨重彩的文字和两个月约六十课时来叙述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细节?这或许在美国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可以找到答案。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其标准有这样一段描述:原子的内部结构是什么?学生肯定会问,让他们懂得“我们是如何知道的”可能很困难,但是很重要。当原子结构存在的证据和论据被教师和课本的直接断言所取代的时候,高质量的学习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实践也就荡然无存了。

我将国内教材和美国教材相比,并将本部学生和国际部学生学习过程相对照,进而发现国内化学课程的优势是覆盖许多科学主题,面面俱到;追求对知识和原理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从学生群体来看,我国培养的学生中规中矩,知识和技能很扎实,但是相对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美国化学教材优势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与求是、批判、质疑等创新精神,但缺点是重过程,轻运用。以“原子结构的发展和演变”一章为例,从教学检测来看,美国的高考SAT(Ⅱ)化学和AP化学的考题中很少涉及原子结构探究方面的内容,教材强调的内容和学生要掌握的内容不是很一致。

2. 探究活动的比较

科学探究从内涵上包括观察、推断、分类、变量控制和形成假说等技能。它强调把这些技能同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结合起来以形成对科学的全面理解。各国教育界都把科学探究放在核心位置。但是,国内外对于探究活动的手段,如使用证据的规则、形成问题的方式、提出解释的方法、探究题目的选择、探究过程的设计等方面有所不同,详见下表1。

从表1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的探究设计理念有所不同。在美国化学教学中,学生亲自查资料,动手设计方案,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决策,参与评价,动手解决问题,这些做与想的过程使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逻辑、技术、证据、质疑、创新、知识之间的关系。仍以“原子结构的发展和演变”这一章为例,国内教材探究活动建议为“模型在探索原子结构中的应用”;而在美国《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联系》教材中,十年级学生要完成的一个课题作业则如下所示。

课题题目:原子模型与科学方法

要求:

a.包括主要的原子模型以及发现这些原子模型的重要实验;

b.用图表或文字说明科学家是如何运用科学方法去发展原子模型的;

c.你在学习科学方法和原子模型后有什么感想;

d.单独完成这份课题,可以手写或电脑打印,注明引用文献。

3. 评价理念的比较

评价标准包含了“什么是重要的”这一关键信息,对科学教育的直接承担者具有实在的导向作用。2014年9月19日,《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公布,化学等其他科目设置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由此可见,我国的评价标准正在向多样化迈进。美国的学业评价体系相对成熟且灵活多变。美国中学的评价方式主要分为校内考试和校外考试。校内考试以“学分值”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美国中学的评价方法包括了除笔试外的多种手段,如课题研究、面谈、作业、书面报告、作文等开放性的过程评价方法。比如十年级“原子结构的发展和演变”这一章的课题是“原子结构和科学方法”,作为科学探究活动,该探究活动的评价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平时成绩。

校外考试有IB (中文:国际文凭项目)、AP (大学预修课程)、SAT(Ⅱ)(美国高考化学)等类型,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参加SAT(Ⅱ)中的化学考试。在化学学科学习上有潜力的学生,或者将来在大学中选择与之相关的专业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十一年级至十二年级的准备,参加IB或AP化学的考试,成绩优秀者还可以冲抵大学基础化学的学分。

二、借鉴与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我国教育一直在探索教育改革之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培养学生的侧重点、培养方法、实施策略等方面遇到一些困惑。相比美国化学教材在国际部的教授情况,我在以下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1. 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

我认为,科学精神的内涵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详见下图3。我国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方面可以借鉴美国化学教材,既在教材的主线中体现出来,又将其渗透于作业、课题研究、实验探究和评价过程等环节中。例如,我校在高一上半学期,布置了学科大作业,题目由任课教师拟定,学生自由选择,学生主要以查阅文献收集资料为主,要求和评价内容包括所收集资料的完整性与时效性、所撰写的内容与主题的相关性、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全文语言风格的一致性、文章后标明资料来源的真实性等五个方面,每一项满分20分,共计100分。在高二年级,我校会给学生布置课题,让学生在高一年级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所研究的领域进行理论假设、模型建构、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得出结论、提出见解等工作,经过高一、高二两年在科学领域的探讨和研究,学生的质疑能力、创新思维等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 科学方法的培养策略

科学方法是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中运用的正确方法,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才能理解、研究化学实验,得出科学结论。我国教材在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课堂中加入探究性问题、用实验设疑等方面都做得比较好,但是在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研究以及实验评价方面相对薄弱。基于此,我校除了开设以上培养学生科学思想的课题指导,还开展了科技节、创新大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化学、物理、生物、建筑、机器人等领域展开角逐,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另外,我校还开展了大量拓展型课程,比如,化学拓展课有仪器分析、环境监测、有机合成、生物化学等,让学生学会了逻辑、技术、证据、质疑、创新、设计、模型建构等方面的科学方法。

3. 融合多学科的课程内容

美国教材为了导出原子结构的电子云模型,运用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相性等物理学原理。学科之间本身是没有界限的,很多重大的科学成果都是不同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过去化学教材的特点是学科界限严格,其他学科教过的内容,化学教材就不再重复,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化学与生物、环境、物理、天文等学科内容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融会贯通是科学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因此,我校在化学拓展型课程中开设了“光导纤维材料及其应用”课程,融合了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知识;开设了“大气质量监测与评价”课程,融合了化学与环境科学的知识,这些课程都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整个自然科学的理解、思考与感悟。

4. 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

篇4:原子化学环境思维的教学初探

摘要:在有机物分子中,不同碳原子的化学环境是不同的。结合案例介绍了应用原子化学环境思维的方法,分析有机物分子中某个特定原子的周围原子和原子团,进而有利于深入理解有机物分子的真实立体结构以及化学性质,有效建立其宏微关系。实践表明,这种动态的微观思维方法有助于有机化学教学。

关键词:原子化学环境;构性思维;化学思维

文章编号:1005–6629(2016)8–007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著名心理学家华生曾说,“给我几个初生的婴儿,我可以把他们培养成科学家、艺术家甚至是小偷、诈骗犯”。由此可见成长环境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状态。有机物亦是如此,同样是氢原子,因其所处化学环境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化学性质。如烷基上的氢原子与碳原子电负性相当,故而易发生自由基型取代反应;芳基上的氢原子受屏蔽效应明显,故常需要在酸催化下发生亲电型取代反应;醇羟基上的氢原子受到氧原子的吸电子作用,故而容易异裂发生取代反应,由此可见原子化学环境足以改变一种有机物的“生命状态”。

1 原子化学环境思维

通过对几种中学化学期刊的文献调研发现,关于原子化学环境的教学研究甚少。但纵观大学有机化学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应用广泛[1]。人教版教材选修5第一章第四节以及近五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卷中分别两次提到了化学环境,近五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初赛)中分别四次提到了化学环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渗透原子化学环境思维,且深刻体会到构建此学科思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有机物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为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化学提供了思维方法[2]。

2 有机物原子化学环境的理论研究

1HNMR(核磁共振氢谱)和13CNMR(核磁共振碳谱)理论研究,以乙烯和乙烷为例:

在相同频率电磁辐射波的照射下,不同化学环境的质子受的屏蔽效应各不相同,因此它们发生核磁共振所需的外磁场也各不相同,即化学位移也各不相同。通过对乙烷和乙烯的核磁共振模拟实验(由CambridgeSoft公司开发ChemDraw软件完成),我们发现乙烯1HNMR中氢原子化学位移为5.25ppm,乙烷为0.86ppm,乙烯13CNMR中碳原子化学位移为122.5ppm,乙烷为6.6ppm,即这两种物质中氢原子的化学环境完全不同,碳原子的化学环境亦不同[3]。

3 原子化学环境思维的应用案例

3.1 核磁共振氢的种类判断问题

通过文献研究,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在讲授核磁共振氢种类的判断中采用了等效氢法[4]和对称轴法[5]。这两种解题方法确实有效,但会给学生增加记忆负担且无法帮助学生构建部分陌生有机物的真实立体结构,不利于化学思维的培养[6]。基于此,笔者探索将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应用在氢的种类判断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人教版选修5教材利用氢原子化学环境的不同来区分两种同分异构体乙醇和二甲醚[7]。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首先观察乙醇球棍模型甲基上的氢(见图2),然后通过旋转碳碳单键,引导学生观察H1、H2和H3周围原子和原子团,而后构建其具有相同化学环境的结论。同理,通过旋转共价键可以帮助学生发现H4和H5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且H6具有独特的化学环境。球棍模型中明显不同的空间位置让学生顺利区分这三类氢原子。同理亦可以通过旋转两个碳氧单键发现二甲醚中(见图3)六个氢原子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

通过培养这种动态的微观思维进行结构分析,学生对有机物的真实立体结构理解更加深刻[8]。对于常见核磁共振氢的种类判断问题只需要观察某个氢原子周围原子或周围原子团的连接方式,即可以方便地判断氢原子的种类。

如甲苯(见图4)H1和H5两侧分别连有甲基和氢原子,而且距离甲基都间隔了两个碳原子,所以它们的化学环境相同。H2和H4两侧都连有氢原子,而且距离甲基都间隔了三个碳原子,所以它们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H3和H4虽然两侧都连有氢原子,但是距离甲基间隔了不同数目的碳原子,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化学环境。

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采用对称轴的方法,误以为CH3COOCH3两边甲基上的氢具有相同的化学环境。但通过应用原子化学环境思维教学后,学生能独立分析该物质的真实立体结构并发现H4~H6(见图5)旁边连接的是碳氧双键,H1~H3旁边连接的是氧原子,化学环境明显不同。

3.2 顺反异构问题

教材上定义两个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排列在双键的同一侧称为顺式结构,反之为反式结构[9]。在新授课中构建顺反异构概念时,有些学生误以为顺-2-丁烯和反-2-丁烯是同种物质。实际教学发现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区分这两种物质。教师可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独立拼接这两种物质的球棍模型,然后尝试旋转球棍模型中的化学键(见图6和图7)。在不破坏共价键的前提下,不论学生如何旋转化学键,均不能使图7中H7和H8位于双键平面的同侧,表明这两种烯烃结构完全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有机物。

3.3 取代产物种类数的判断问题

当准确判断出某有机物中有多少种化学环境的氢之后,其取代产物的种类数便容易确定了。如甲苯苯环上有三种化学环境的氢,所以其苯环上一取代产物就有三种;如对二甲苯苯环上只有一种化学环境的氢,所以其苯环上一取代产物就只有一种。如邻甲基苯酚苯环上有四种化学环境的氢,所以其苯环上一取代产物就有四种(见图8)。

3.4 加成产物种类数判断问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部分学生容易忽略烯烃的不对称加成。通过培养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分析溴原子在1号位和2号位化学环境的不同,可以区分不对称单烯烃的两种加成产物(见图9),提高学生书写烯烃不对称加成产物的完整性。

3.5 高考有机信息反应仿写类问题

全国高考理综有机试题常以高中学生感到陌生的有机反应为载体,考察其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应对这类有机信息试题,需要掌握分析有机物结构的理论方法,找出具有相似化学环境的原子或原子团,并最终发现原子间的偶联方式。以2013年广东卷第30题为例,题目信息给出物质Ⅰ和Ⅱ反应生成Ⅲ,要求写出物质a和b反应的产物c。

该信息反应机理如下:(1)羰基和酯基都是吸电子基,其邻位碳的电子云密度比较小,碳氢键容易异裂形成较稳定的碳负离子;(2)醇羟基容易质子化,使得碳氧键被高度极化,电子云偏向氧原子,碳原子带部分正电荷;(3)碳负离子亲核进攻碳正离子,水分子离去,形成稳定产物。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发现物质Ⅰ和a圆圈中的氢原子具有相似的化学环境。因为a中苯环和碳碳叁键形成离域大π键,溴原子电负性较强,同样使得碳氢键容易异裂形成较稳定的碳负离子。物质Ⅱ和b方框中的羟基具有相似的化学环境,于是找出碳碳键的偶联方式,最终顺利写出产物c。

3.6 全国化学竞赛有机产物分析类问题

中国化学会第24届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第9题中要求画出下列两个转换中产物1、2和3的结构简式,并简述在相同条件下反应,对羟基苯甲醛只得到一种产物,而间羟基苯甲醛却得到两种产物的原因。

对羟基苯甲醛和间羟基苯甲醛分别具有醛基和酚羟基,其中两个醛基拥有不同的化学环境,两个酚羟基也拥有不同的化学环境,所以它们在相同条件下所发生的反应也不同,需要分析各自官能团的化学环境来解释产物的不同。

酚在碱性溶液中会以酚盐负离子的形式存在,与长链正烷基溴发生取代反应形成芳香醚类化合物(如虚线圆圈所示)。由于羟基化学环境的差异性,使化合物1和2的产率不同[10]。连在苯环上的羟基或烷氧基对苯环的对位比对苯环的间位有更强的给电子共轭效应和更弱的吸电子诱导效应,致使处于间位的醛基比处于对位的醛基具有更强的亲电性,所以在碳酸钾的弱碱条件下,对羟基苯甲醛与丙酮不发生缩合反应,而间羟基苯甲醛可与丙酮发生经典的羟醛缩合反应,生成产物3。

原子化学环境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的构性思维,深入理解有机物的真实结构和化学性质[11]。课堂中长期渗透化学环境思维后,学生不仅能正确分析复杂化合物中氢原子或某些原子团的化学环境,还能从容面对信息题中各种复杂化合物的结构分析,通过类比关键原子或原子团的化学环境,主动对接已有化学知识,理解陌生信息。

参考文献:

[1][3]邢其毅等.基础有机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3~225.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11.

[4]高峰.用“等效氢”法巧解同分异构体的有关习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26~128.

[5]王守浩.利用对称性找取代产物同分异构体[J].化学教育,2003,(5):39~40.

[6]陈星勇等.以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为统领的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化学教育,2014,(23):5~8.

[7][9]宋心琦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23,31~32.

[8]江丕权,李越.教学改革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3):123~131.

[10]赵鸿斌等.系列长链烷氧基苯甲醛的合成研究[J].化学研究,2001,12:19~22.

篇5:初三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过程与方法 (1)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学习运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运用形象恰当的比喻减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神秘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三、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在本单元我们将进一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本节课我们首先探索原子的构成。 [板书]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 [过渡] 原子到底能不能分?如果能分,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课题的第一个问题原子的构成。 [板书] 一、原子的构成 [学生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P68内容原子的构成,在阅读的基础上讨论问题。 [投影] 打出下列讨论题:

1.原子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3.原子核是由哪些粒子构成的?这些粒子有什么异同?

4.不同类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结束后,找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以表明自己的不同意见] [问题1的答案]原子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所 以说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 [思考]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它在原子中的体积如何?占很大一部分吗? [答案]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但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几万分之一,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只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里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过渡] 刚才说的这些都比较抽象,接下来我们看“原子的构成”挂图,看一下原子核在原子中到底能占多大。 [挂图]展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学生观看挂图,说出自己从挂图上得到的有关信息] [学生陈述自己得到的有关信息] 教学拓展

[思考]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从何而来?

2.质子数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有何关系?

篇6: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原子结构

(2)知道物质可分的哲学思想,了解科学家认识原子结构的不同阶段及重要贡献。

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史料、图片、表格中运用观察、分析归纳的方法获取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学生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科学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的史实中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过程,学习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培养学生探索创新意识。

(2)通过学生的交流与讨论,获取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原子的构成及各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原子结构由抽象化变成形象化。

教学方法:探究讨论、情景教学、PowerPoint多媒体展示、讲解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多媒体】图片(讲述)

【提问】对于体积这么小的原子,它还可以再分吗?

【提问】发挥想像,同学们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

【引入】原子的结构是不是和同学们想象的一样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的世界,认识原子的构成。

观看

思考

回答

讨论交流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大胆表达,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讲述】原子结构的发现是经历了一个曲折、漫长的过程。我们穿越时空,追逐科学家的脚步,看他们是怎么一步步发现原子的结构。

【多媒体】原子结构发现史

道尔顿认为原子不可再分

汤姆生发现电子,证明原子可分。提出枣糕模型。原子的内部结构是否如汤姆生所想象的那样。

重点分析讲解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带正电,质量比电子的质量大的多),介绍实验现象,重点引导学生解释实验现象和得出实验结论。提出原子有核模型。

【试一试】假设你是卢瑟福,根据实验结论和原子有核模型,画出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请一位学生上黑板展示它的作品,并让他描述作品。教师再适当分析提问,防止学生有错误的认识:如认为原子有一层壳。)

【总结】通过许多科学家的实验证明和先进科学仪器的出现,我们才能看到原子的构成示意图。

观看

倾听

思考

回答

思考

分析

讨论

交流

自由想像

学生画图

通过原子结构的发现史,让学生体会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真理是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自己尝试去分析解释现象,调动学生思维,积极参与到发现原子结构的探究中,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画图,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三、原子的构成

【多媒体】原子构成示意图:

【提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引导:原子是实心的?原子由什么构成?原子中含有哪几种粒子?原子核位于原子哪个部位?原子核有哪几种粒子构成分别显什么电性?图中数据表示什么,得出什么规律?)

【分析】1、由图中数据,引出原子核比原子小得多,进行比喻,并图片直观地理解。2、整理所有图中学生给出的信息,通过板书,让学生总结原子的构成。(提问:原子核的电性由哪个粒子决定?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等于?引出核电荷数的概念)

篇7:原子结构教案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5484

1.007

1.008

电量(C)

1.602×10-19

1.602×10-19

电荷

1.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为什么?

2.原子的质量主要由哪些微粒决定?

3.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质子、中子的相对质量分别取其近似整数值,那么,原子的相对质量在数值上与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有什么关系?

1、数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性关系:

原子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阴离子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3、质量关系: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如果用 eq o(sup 6( A),sdo 2( Z)) X的形式表示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可以表达为:

原子 eq o(sup 6( A),sdo 2( Z)) X

1.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用 eq o(sup 5(37),sdo 2(17)) Cl符号表示某种原子,请你谈谈图中符号和数字的含义。

2.某二价阳离子含有10个电子,12个中子,求质量数。

3.元素R的一个原子,质量数为 a ,其阴离子Rn-有b个电子,求中子数。

4.某粒子用 Rn-表示,下列关于该粒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所含质子数=A-n B.所含中子数=A-Z?

C.所含电子数=Z+n D.所带电荷数=n?

【回顾】

【质疑】

【媒体显示】

【比较】

【质疑】

【板书】

【迁移与应用】

【媒体显示】

【拓展与提高】

【总结比较】

【课外拓展】

元素的种类是由原子核内的质子数决定的。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同种元素原子的质子数相同,那么,中子数是否也相同呢?

比较氢元素的三种原子的结构图,填写下表,回答问题

篇8:化学教案-原子

1.“分子和原子”内容实验探究教学的

设计, 学生都能动手动脑, 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要面对全体学生,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 一些观点和结论难以理解, 因此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基本性质的实验中, 我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联系实际法、图形学习法。同时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 (1) 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 (2) 在实验之初, 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 (3) 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 (4) 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 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反思、表达和交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 获得科学的方法。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长处和不足, 互帮互助, 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有所发展, 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采用实验探究教学进行教学时, 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在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安排上, 都应充分考虑如何让所有学生都能动手动脑, 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其次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体现出层次性, 要面对全体学生,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通过实验,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条理化、系统化, 也能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 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 分子具有如下性质: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所谓“实验探究教学”,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发下,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 通过自己设计方案, 进行操作实验, 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结构为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实验结论———进行应用。这一实验教学具有下述三个优点:有利于充分发挥实验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不同, 就在于学生不再是一味听教师讲、看教师做, 而是在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 由自己来确定时间的分配, 进行方案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做出结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就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实验兴趣是认知兴趣中重要的一种。只有当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和规律时所形成的兴趣, 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实验探究教学却能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 让他们在成功地设计和实验操作的愉悦情绪下, 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 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如果坚持不断地加以训练, 就十分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通过参与实验

探究教学的锻炼, 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能够自己带着问题, 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 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们认为, 在“分子和原子”内容教学中实验探究教学, 是寓科学方法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的体现。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促进了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同步发展。

就“分子和原子”内容的教学而言, 针对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 在以上训练过程中, 学生不仅通过知识的内化, 很好地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及其反应规律, 应用和创新阶段。通过实验, 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已较为深刻了。通过这一训练途径, 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可让学生设计方案, 然后进行实验。实践证明, 实验探究教学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时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 在“分子和原子”内容教学中采用实验探究教学, 不仅可激励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而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而且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由此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验探究中学习, 完全符合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在这里, 教师既教给了学生有关的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使他们学会了如何动手动脑, 如何搜集并加工信息, 在吸收和消化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良好的个性。因此, 我们认为, 在“分子和原子”内容的教学中进行实验探究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摘要:我通过“分子和原子”内容实验探究教学的设计, 学生都能动手动脑, 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要面对全体学生,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探究教学的优点, 既可促使学生形成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验探究教学的效果, 通过参与实验探究教学的锻炼, 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能够自己带着问题, 目的明确地去做实验, 大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关键词:实验探究教学,足够的思维空间,创新思维能力,学习化学的兴趣,持久兴趣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上一篇:富士康实习报告下一篇:美文欣赏:十八岁,我丢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