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024-04-17

化学教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通用8篇)

篇1:化学教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课题】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及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教材:必修一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体会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

2、了解部分典型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并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3、知道活泼金属和非金属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理解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

1、简单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及离子结构示意图 ;

2、原子在化学反应中通过电子得失形成稳定结构。

【教学过程】

[导入] 面对如此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大家有没有想过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那好,下面我们带着之前的问题先一起看几张简单的图片。[ppt展示及讲解]

由此可见,分子、离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人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科学家们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模型化的方法,揭示了原子结构的奥秘。[板书]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 [讲解] 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27-28页的“交流与讨论”,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人类在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阶段

2、哪些科学家为探索原子结构做出了重大贡献?

3、他们提出了哪些原子结构模型?

4、科学家是怎样探索原子结构的? 一分钟后

[ppt展示及讲述] 最早的模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说,但同时期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哲学家推崇的是“元素说”,德谟克利特因此受到迫害。原子结构的探索一度被阻碍。

后来道尔顿提出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且不可再分,提出了“实心球模型”,但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的不发达,道尔顿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多半处于想象,但也有符合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地方,所以是合理的想象。[板书] 道尔顿———— 实心球模型 [ppt展示及讲述]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电子的发现,实心球模型才被打破。汤姆生发现原子中存在带负电荷的电子,为了保持原子的电中性,原子中就不可避免地分布着带着正电荷的微粒,电子像镶嵌在面包中的葡萄干那样处于正电荷的海洋中,这就是“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板书]

猜想

道尔顿————汤姆生—————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式 [ppt展示及讲述] 随着科学实验技术的发展,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和道尔顿、汤姆生有了冲突,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前后,卢瑟福把一高速运动的α离子射向一片极薄的金箔。他惊奇地发现,大多数α粒子畅通无阻地通过,就像金箔不存在一样,但也有极少数的α粒子发生偏转,或被笔直地弹回。

从中他得出三个结论:

1、原子中存在很大的空间。

2、原子中存在原子核且原子核带正电荷。

3、金箔中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质量。

再结合人们对天体的认识提出了带核的原子结构模型,认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中心,电子带负电荷,在原子核周围做高速运动,就像行星围绕太阳运转一样。[板书]

猜想

α粒子散射实验

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式

空心球模型 [ppt展示及讲解] 最后,波尔想到如果按照卢瑟福的想法,电子在原子核外做高速运动,那么,电子很有可能会和原子核聚集到一起,所以波尔就对卢瑟福的原子模型进行了修正,在研究氢原子光谱时,他大胆地提出,原子核外,电子在一系列稳定的轨道上运动,在运动时既不放出能量也不吸收能量,这就是波尔的轨道原子模型。在你们的物理课上应该也已经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相信对这样一个模型大家都不难理解。[板书]

猜想

α粒子散射实验

氢原子光谱

道尔顿————汤姆生————————卢瑟福——————波尔

实心球模型

葡萄干面包式

空心球模型

轨道原子模型 [过渡] 通过卢瑟福和波尔的实验研究所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我们可以认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分层排布的。

大家先来看一下这几个例子: [板书]

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讲解] 大家来看一下Ne原子,它有什么特点呢?最里边的蓝色圆圈代表的是原子核,那么显然里面的数字就代表了原子核所带的电荷数,也就是核电荷数。我们已经知道了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所以外围的圆圈就代表了电子层,电子层上的小圆就是核外电子。

那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有些原子核外面只有一个电子层,有些有两个,甚至还有的有三个。

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1)核外电子按能量高低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中。

(2)核外电子先分占在第一层,占满后才进入第二层,依次类推„„(3)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电子数为2n2个(4)最外电子层最多不超过8个。[过渡] 同学们可能也已经发现了,如果用像图1-27这样的图来表示核外电子排布是很麻烦的,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简化表示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吗? 为简便描述,我们引入原子结构示意图。[板书]

2、表示:原子结构示意图 [ppt展示及讲解] 最中间的圈代表原子核,外面的圈代表电子层,圈上的点代表电子。我们可以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简单得表示它们的核外电子排布。[师生共同互动完成] 我们试着一起来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先画一个圆圈,正号代表原子核带正电,核电荷数是17,弧线,第一个电子层,2个电子,弧线,第二个电子层,8个电子,接下来是第三个电子层,还剩下7个电子,排完了吧,这就是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ppt展示] P元素,我们用一个圈表示原子核,它的核电荷数是15,“+”不能漏掉。第一层排了2个电子,第二层排了8个电子,第三层排了5个电子。电子层由内向外依次又叫K、L、M、N、O、P、Q,目前我们发现至第七层。请注意,它的能量是依次升高的。

下面我们就来练练手。请大家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刚开始允许你们翻阅化学书,但是课后请记忆前20号元素的原子序数,也就是核电荷数。吃饭前背两个可以增进食欲哦。

我们请同学A写前面三个,同学B写后面三个,其它同学在草稿纸上试着完成。[讲解](黑板上刚刚A同学写的结构示意图)大家再来看,这是刚刚A同学写的He原子、Ne原子、Ar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我们发现它们都是稀有气体,而稀有气体又称为惰性气体,性质稳定。它们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回答] He原子最外层2个电子、Ne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Ar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都排满了。[讲解] 对。这就是我要说的一个新的概念:稳定结构。[板书] 3、8电子稳定结构 [讲解] 那稳定结构指的就是原子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处于稳定,既不容易失去电子又不容易得到电子。这儿提到的He为2指的是原子核外电子若只排满第一层时,两个电子即为稳定结构。

而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都存在形成8电子稳定结构的倾向。氧化镁的形成就是很好的例子。[ppt展示及讲解] 这两张图分别是Mg原子和O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Mg原子最外层有两个电子,要想达到两个8电子稳定结构,简单地方法就是失去两个电子变成带两个正电荷的镁离子,O原子的最外层是6个电子,显然只要得到两个电子形成带两个负电荷的氧离子就可以达到稳定结构。在达到反应条件时,镁最外层两个电子给了氧,分别变为Mg2+与O2-,二者由于电性作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稳定的MgO。

我们也可以仿照氧化镁的形成过程来写一下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先写出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最终形成氯化钠,我们请C同学来把这张图完成一下。[回答] 钠原子最外层一个电子给了氯原子,分别变成钠离子和氯离子,二者由于电性作用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稳定的氯化钠。[ppt展示及讲解] 思考一下:从氧化镁与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氧化镁和氯化钠,分别含有镁元素和氧元素,钠元素和氯元素,而镁元素和钠元素是活泼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变成带正电荷的阳离子,并且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的电子的数目。氧元素和氯元素都是活泼非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的电子的数目。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两个一般结论:

1、活泼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变为带正电荷的阳离子,阳离子所带正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失去的电子的数目。

2、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容易得到电子变为带负电荷的阴离子,阴离子所带负电荷的数目等于原子得到的电子的数目。

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两个反应中发生变化的都是最外层电子,第三个结论就是: 3.化学反应中,原子核不发生变化,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发生变化,主要是最外层的电子发生变化,故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

知道了这些之后,书本P30页的问题解决就不难完成了。三分钟后,[提问] 我们请D同学来说一下你的答案。[回答] Na2O、MgO、NaCl、MgCl2 [ppt展示及讲解] D同学回答地很好,我们刚刚了解的是氧化镁和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但是对于像氧化钠和氯化镁这样的A2B型和AB2型的分子的形成还是很模糊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演示图形。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二题完成表格 „„ [提问] 面对这张表格,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化合价、得失电子数目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可以小组互相讨论一下,待会儿告诉我答案。[板书]

4、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师生互动一起回答] 在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的反应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失去电子,表现为正化合价,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得到电子,表现为负化合价。

归纳为一般结论就是: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目(失为正,得为负)。[板书]

4、化合价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关系

元素化合价在数值上等于原子失去或得到的电子数目(失为正,得为负)。[过渡]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巩固一下。[课堂练习]

下课!

篇2:化学教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基础热身

1.核磁共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结构的测定和医学诊断等高科技领域。已知只有质子数或中子数为奇数的原子核才有此性质。下列各组原子均可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的是()

A.4He、18O、24Mg

B.10B、12C、31P

C.2H、14N、40K

D.7Li、27Al、28Si

2182.[2012·杭州模拟] 有下列符号:35Cl和37Cl、O2和O3、1H162O和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35Cl和37Cl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B.O2和O3是氧元素的两种同位素

C.35和37表示的是质量数

16D.1H2O和2H182O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

3.[2012·张家口模拟] 16O和18O是氧元素的两种核素,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6O2与18O2互为同分异构体

B.16O与18O核外电子排布方式不同

C.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间的相互转化

D.标准状况下,1.12 L 16O2和1.12 L 18O2均含0.1NA个氧原子

4.金属钛对体液无毒且有惰性,能与肌肉和骨骼生长在一起,因而有“生命金属”之称。下

50列有关4822Ti和22Ti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50A.4822Ti和22Ti中均含有22个中子

50B.4822Ti和22Ti核外均有4个电子层

50C.分别由4822Ti和22Ti组成的金属钛单质互称为同分异构体

50D.4822Ti和22Ti的性质完全相同

5.[2012·福建厦门检测] 长征2号火箭承担运载“神六”的使命,氕化锂、氘化锂、氚化锂可以作为启动长征2号(CZ2F)火箭的优良炸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LiH、LiD、LiT的摩尔质量之比为1∶2∶

3B.它们都是强氧化剂

C.H、D、T之间互称为同素异形体

D.它们都是强还原剂

56576.具有广泛用途的6027Co放射源首次实现了国内批量生产。另外,钴还有多种原子27Co、2759Co、5827Co和27Co。以下关于钴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57585960A.5627Co、27Co、27Co、27Co和27Co是摩尔质量不同的五种同素异形体

B.6027Co放射源可以用来治疗癌症,其中中子数与电子数之差等于6

57585960C.5627Co、27Co、27Co、27Co和27Co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几乎相同,化学性质不同

57585960D.5627Co、27Co、27Co、27Co和27Co互为同分异构体

7.某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a倍(a>1),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是()

A.2a+

2B.2a+10

C.a+2

D.2a

2316***58.有下列微粒:①11H;②1H;③1H;④O;⑤O;⑥C;⑦C;⑧K;⑨Ca;⑩Cl2;

⑪37Cl2。

回答以下问题:

(1)以上11种微粒共含有__________种核素,属于________种元素。

(2)互为同位素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质量数相等的微粒是__________。

(4)形成的水分子共有________种。

(5)核外电子数相等的粒子共有________组。

能力提升

9.[2012·临沂一模]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34A.S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16

B.1H和2H的化学性质相同

18C.H162O与H2O互为同素异形体

+D.Na和Na属于同种元素,且性质相同

10.[2012·威海一模] 甲、乙两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都是其他层电子总数的2倍。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甲与乙电子层数相同

B.甲与乙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C.甲与乙的单质都是非金属

D.甲与乙的原子序数之和为偶数

+-11.已知元素X、Y的核电荷数分别是a和b,它们的离子Xm和Yn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a=b+m+n

B.a=b-m+n

C.a=b+m-n

D.a=b-m-n

12.下列离子中,所带电荷数与该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相等的是()

-A.S

2+B.Mg2

+C.Be2

+D.H

13.两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之比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相等,则在周期表的前10号元素中,满足上述关系的元素共有()

A.1对

B.2对

C.3对

D.4对

14.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之为稳定同位素,稳定同位素分析法近20年来在植物生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中获得广泛应用。如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2H、13C、15N、18O、34S等常用作环境分析指示物。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34S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6

118B.1H162O和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同

C.13C和15N原子的原子序数相差

2+-+D.2H结合OH的能力比1H的更强

15.设X、Y、Z代表3种元素。已知:

+-①X和Y两种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②Z元素原子核内质子数比Y原子核内质子数少9个;

③Y和Z两种元素可以形成4核42个电子的负一价阴离子。

据此,请填空:

(1)写出X、Y、Z三种元素的名称X________,Y________,Z________。

(2)写出X、Y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相互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原子序数小于18的三种元素X、Y、Z,原子序数依次变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之和是

5。X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Y和Z两元素原子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的总和;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X和Z可以形成XZ3的化合物。

请回答:

(1)X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Y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Z元素的名称是________。

(2)XZ3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______,电子式是________。

(3)分别写出X、Y的含氧酸的分子式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17.现有部分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如表:

(1)画出W(2)元素X与元素Z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______,写出一个能表示X、Z非金属性强弱关系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X、Y、Z、W四种元素形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其水溶液显强酸性,该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4)元素X和元素Y以原子个数比1∶1化合形成的化合物Q,元素W和元素Y化合形成的化合物M,Q和M的电子总数相等。以M为燃料,Q为氧化剂,可作火箭推进剂,最终生成无毒的,且在自然界中稳定存在的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科学家们发现:具有2、8、20、28、50、82、114、126等数目的质子或中子的原子核具

56132208有特别的稳定性,并将这些偶数称为“幻数”,而具有双幻数的42He、28Ni、50Sn、82Pb等尤为稳

定。据此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前三种幻数为质子数时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18(2)已知氧有16 8O、8O、8O三种同位素,根据上述幻数规律,氧的同位素中原子核最稳定的是

__________。

(3)根据现有元素周期律推算,298114R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________周期________族,原子核稳定298289性114R________114R(填“<”、“>”或“=”)。

1.C [解析] A项,4He、18O、24Mg三种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B项,12C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C项,2H、14N、40K三种原子的质子数、中子数均为奇数;D项,28Si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均为偶数。

2.C [解析] 35Cl和37Cl是同位素,A项错误;O2和O3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单质,是同素异

218形体,B项错误;35和37分别表示Cl原子的质量数,C项正确;1H162O和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别是18和22,不相等,D项错误。

3.D [解析] A项是由氧的两种不同的核素组成的分子,不是同分异构体,A错;16O与18O电子数相同,核外电子排布也相同,B错;16O与18O都属于氧原子,C错。

484.B [解析] 22Ti和5022Ti互为同位素,中子数必定不相等,故A错误。同分异构体必须是化合4850物,C错误。22Ti和22Ti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但物理性质不完全相同(如密

度),故D错误。

5.D [解析] LiH、LiD、LiT的摩尔质量之比等于它们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应为

8∶9∶10,A错;氕化锂、氘化锂、氚化锂中氕、氘、氚均为-1价,处于最低价态,具有强还原性,B错;H、D、T之间互称同位素,C错。

575859606.B [解析] 5627Co、27Co、27Co、27Co和27Co互为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故A、C、D错;6027Co的中子数为60-27=33,与电子数之差为33-27=6,故B正确。

7.A [解析] 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次外层电子数,则该元素位于第二周期。

8.(1)11 6

2316(2)1O、18O 12C、14C 1H、1H、1H

(3)40K、40Ca(4)12(5)

4[解析](1)质子数和中子数只要其一不相同就属于不同核素;(2)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核素互称为同位素;(3)原子符号左上角的数字为质量数;(4)每种氧原子(如16O)可与三种氢的同位

***32163素形成的水分子分别是:11H2O、1H2O、1H2O、1HO1H、1HO 1H、1HO 1H,所以两种氧的核

素与三种氢的核素可形成12种水分子。(5)同位素的核外电子数相等;由同位素构成的原子数相同的分子中核外电子数相等。

9.B [解析] A.34S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34-16=18,错误; B.1H和2H互为同位素,化

+ 18学性质相同,正确;C.同素异形体指的是单质,H162O与H2O不是同素异形体,错误;D.Na和Na

属于同种元素,但由于核外电子数不同,所以性质不同,错误。

10.D [解析] 本题主要信息是原子的电子排布特点。可以先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确定可能的元素名称,再确定位置,从而推断单质的性质等。L层最多可有8个电子,当其他层共有4个电子时符合题意,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Mg符合条件;当L层未填满电子时,K层的2个电子已填入,此时L层应有4个电子,碳符合条件,则甲、乙指的是碳和镁,D选项符合题意。

11.A [解析] 在原子中,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在阳离子中,核电荷数减去离子所带电

+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在阴离子中,核电荷数加上离子所带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因为Xm和

-+-+Yn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所以,Xm和Yn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数,aXm的核外电子数等于a

--m,bYn的核外电子数为:b+n,则:a-m=b+n。

12.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离子的电子层排布与离子所带电荷数的关系。S2的核外电子排布为:-

+,Mg2的核外电子排布为:+,Be2的核外电子排布为:+,H的所带电荷数为1,其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为0。

13.B [解析] 解答此类习题时,首先把指定范围内的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写出,然后根据指定条件和要求进行联想、重组得出结论。在周期表的前10号元素中,电子层数之比只有1∶2,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与之相等,若为1∶2,则为H和Be;若为2∶4,则为He和C。

14.B [解析] A项中34S的中子数为34-16=18,不正确;B项中H2O的相对分子质量由H和O的质量数决定,两个分子中O的质量数不同,故B项正确;C项中原子序数之差由质子数决

++定,应该为1,C项不正确;D中2H和1H化学性质相同,故D项不正确。

-+15.(1)钾 氯 氧(2)OH+H===H2O

[解析] 由②③推测4核42电子的负一价阴离子为ClO3,则Y为Cl,Z为O,那么X为K。

16.(1)氮 碳 氢(2)NH3 H∶N,,H ∶H

(3)HNO3或HNO2 H2CO3或H2C2O4等有机酸

[解析] 由Y入手进行推断,Y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的电子数是它的电子层数的2倍,可推断Y为C,不可能是S(S为3个电子层,若为S,另外两种元素只可能为H和He,与题意不符),由XZ3结合题设可推断为NH3。

17.(1)

点燃-(2)X(或氧)S+O2=====SO2或2H2S+O2===2H2O+2S

(3)NH4HSO

4(4)N2H4+2H2O2=====N2+4H2O

[解析] 首先推断四种元素是什么。X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电子数的3倍,根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可知L层为6个电子,所以X为氧元素。Y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原子序数,Y只能是H元素。Z 元素原子的L层电子数是K层和M层电子数之和,其M层电子数为6,所以Z是S元素。W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2.5倍,其次外层只能是K层,所以W为N元素。点燃

18.(1)

16(2)8O(3)七 ⅣA >

篇3:巧记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每一个原子的中心都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 核外有若干电子绕核高速旋转;原子核又有质子和中子所组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结构中的原子核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而绕核高速旋转的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和排布, 对研究化学反应及其分子结构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要了解掌握核外电子作高速绕核运动时的排布规律, 显得尤为重要。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包括:能量最低原理、保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

这些规律在记忆时相对来说较困难, 但是如果用现实生活中的一辆人性化的载客火车来进行比喻, 记忆时就会相对容易。记忆载客方法中的火车如图2, 在图中:

1、原子核=火车头

2、电子层=火车车厢

第一电子层=1号车厢, 第二电子层=2号车厢, ……依此类推, 本文以1.2.3.4车厢为例。

3、电子亚层=座位排

s层=第1排, p=第2排, d=第3排, f=第4排……, 并且随着1、2、3、4车厢数的增加, 座位的排数也增加。

4、轨道=双人座位

在车厢中, 座位用表示。并且随着排数的增加, 座位也会按照1, 3, 5……的序列增加。

5、电子=乘客

(不同旋转方向=不同性别, 分别用表示)

6、电子能量高低=乘客的强弱。

7、列车简介:

这辆列车从图2的车厢座位安排中, 可以观察到:

(1) 在第1、2、3、4车厢中, 按照顺序, 座位排数越来越多, 乘客入座的人也越来越多, 环境越来越差。

(2) 每一个车厢中, 在第1、2、3、4排中, 按照顺序, 座位越来越多, 环境越来越差。

(3) 特殊情况:如果车厢中的乘客越来越多, 那么后车厢的前排的环境比前车厢的末排好。例如:在第3车厢中的第3排 (末排) 座位较多, 而第4车厢的第1排 (头排) 只有一个座位, 相比较而言, 第4车厢的第1排的环境比第3车厢中的第3排好。

即:整辆火车, 离火车头越近, 环境越好;在车厢中, 座位越靠前, 环境越好;后车厢的前排的环境比前车厢的末排好。核外电子的能量有高低之分, 就犹如入座的乘客, 体质有强弱之分, 这里要照顾弱者, 让其选择环境好的优先上车入座, 体现人性化。

原子核外的电子排布, 就犹如不同体质强弱的乘客入座这辆列车, 时刻体现"人性化",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弱者优先入座=能量最低原理。

弱者优先入座, 具体表现为:能量越低, 越先入座;入座优先选择第1车厢, 依次为第2、3、4车厢;同一车厢中, 优先选择第1排, 再依次为第2、3、4排;如遇乘客较多, 选择优先入座后车厢的前排于前车厢的末排, 例如:选择优先入座第4车厢的第1排于第3车厢中的第3排。

2座位为情侣座=保利不相容原理。

每个座位最多可以容纳两个人, 并且必须性别不同, 一般为情侣。

根据这个规律, 可以推断出每个车厢中可以容纳的乘客数2n2。现将1~4车厢最多可以容纳的乘客数列于表1中。

3入座尽量舒适=洪特规则。

如果在同一个车厢中, 乘客数目比较少, 不能够坐满所有的座位, 那么每一个乘客应该尽量舒适的、占用双人座, 并且这时的乘客的性别相同。

例如, 7N的电子排布应该是图3, 而不是图4:

而不是:

4特例=洪特规则特例

在入座时, 当每一排的乘客入座为全满、半满、全空的时候, 环境可以相对较好。例如24Cr:

篇4:化学教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1.屏蔽效应

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和氢原子的不同,除受原子核的吸引外还存在着和其余电子的相互作用。内层电子对外层电子的排斥作用相当于核电荷对外层电子的引力的减弱。通常把多电子原子中的其余的电子对某一指定电子的排斥作用,相当于降低部分核电荷的引力,称为屏蔽作用。将其他电子的屏蔽作用看成是简单的抵消部分核电荷对指定电子的作用叫做屏蔽效应。

离核近的电子一方面主量子数n较小,另一方面受到的屏蔽也小,因而受到的核场引力较强,能量较低;而离核远的电子一方面n较大,另一方面受到的屏蔽也大,因而受到的核场引力较弱,能量较高。

2.钻穿效应

外层电子在某种程度上渗入内部空间,出现在原子核附近,避开其余电子的屏蔽,这种作用叫钻穿效应。当主量子数n一定时,角量子数越小的原子轨道上的电子穿过内层钻到核附近的几率较大,避开其余电子的屏蔽也较好,而感受有效核电荷也较多,因而轨道能量也较低。例如E(3s)

图1当n和l都不相同时,有的轨道发生了能级次序交错现象。例如,第四周期的钾和钙元素的4s电子能量比3d电子的能量还低。因为它们的4s电子钻穿效应较好,离核较3d近,有效地降低了轨道能量。这样才有了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中的规律(如图1所示)。

二、原子轨道能量随原子序数的变化

应用轨道填充顺序图时必须要注意,原子中轨道能级高低的次序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增加,核对电子的引力增大,原子轨道的能量一般会逐渐降图2低。而且,不同元素原子轨道能量下降的幅度多少各不相同,各轨道能级之间的相对位置也会随之改变,例如,当原子序数大于21时,3d能级就低于4s能级。实际上只有原子序数介于7到20之间的元素原子才存在能级交错现象(如图2所示)。

第四周期中 21号及其后的各元素的E(4s)>E(3d),所以它们的原子首先失去4s电子而不是3d电子。

三、电子互斥能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填充顺序,并不是原子轨道能级高低的顺序,填充次序遵循的原则是使原子的总能量保持最低。当电子占据轨道后,由于带有相同的电荷之间有库仑排斥力,从而会引起体系总能量升高。不同的轨道,电子分布密度不同,电子互斥能不同。

以21号元素钪为例,实验测得基态钪原子和基态离子的电子组态数据为:

E(4s)=E[Sc(3d14s2)]-E[Sc+(3d14s1)]=-6.62eV

E(3d)=E[Sc(3d14s2)]-E[Sc+(3d04s2)]=-7.98eV

由此数据可见,钪原子的4s轨道能级高,电子排布时应先排到3d轨道上。但钪的基态价电子组态却为Sc[Ar]3d14s2,而不是Sc[Ar]3d24s1或者Sc[Ar]3d34s0,这是为什么呢?

通过实验测定原子及离子的电离能I ,推出原子中不同轨道上电子的互斥能J,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钪原子价电子间的斥力J(d,d)>J(d,s)>J(s,s),当电子进入Sc3+(3d04s0),因3d能级低,先进入3d轨道,再有一个电子进入Sc2+(3d14s0)时,因为J(d,d)较大,电子填充在4s轨道上,成为Sc+(3d14s1)。若继续有电子进入,也因同样的原因,电子应进入4s轨道。这样基态Sc的电子组态为Sc(3d14s2)。所以电子填充次序应是体系总能量保持最低,而不是单纯按照轨道能级高低的次序排列。

四、应用举例

例1氢原子的3d和4s能级的能量高低是( ) 。

A. 3d>4s B. 3d<4s

C. 3d=4s D.氢原子无3d和4s轨道

解析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这个电子只受原子核的作用,不存在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因此不会发生所谓的能级分裂和能级交错,即n相同的原子轨道能量都相同E(ns)=E(np)=E(nd)……,其能级能量高低只与主量子数n有关,答案选B。

例2在基态多电子原子中,关于核外电子能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最易失去的电子能量最高

B.电离能最小的电子能量最高

C.p轨道电子能量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能量

D.在离核最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最低

解析本题为2008年高考化学试题海南卷第23题。在离核远区域内运动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引力小且受到内层电子的屏蔽效应,其能量高,电离能小,易失去,A项正确;在第四周期中 21号及其后的各元素的E(4s)>E(3d),4s电子的电离能小于3d电子的电离能,所以它们的原子首先失去4s电子而不是3d电子,如果不清楚能级交错现象的适用范围,B项最容易选错,B项正确;s、p轨道电子能量取决于其主量子数,所以p轨道电子能量不一定高于s轨道电子能量,如2p<3s,C项错误;在离核最近区域内运动的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引力最大且不受屏蔽效应,其能量最低,D项正确。答案选C。

篇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我们知道在原子内原子核的质量很大,体积很小,犹如足球场上的一粒沙就集中了足球场的

质量一样,而电子的质量很少。

1、电子为何不会被原子核吸引到核内?

提示;人造卫星为何不跌回地球,人又如何把卫星召回地形

学生活动:电子高速运动

现在我们分析一下我们熟悉的最快的卫星与的电子的运动情况比较一下

速度

半径(m)

质量Kg

卫星

7,9

6400

n吨

电子

2200

10--10

9.11*10-31

(我们享受到的最快的交通工具是飞机n*102(m/s)我们电子的速度一下子就到北京了

在那么小的范围,高速度运动,1秒钟电子要转多少个圈,

2.它的运动的是否有如卫星一样有特定的轨道?

篇6:化学教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讲述]对于氢原子来说,核外只有一个电子。电子的运动状态没有固定的轨道。它在核外一定距离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是一个球形。对于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它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

[视频2]: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结合视频2讲述: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通称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我们将电子离核远近的不同的运动区域叫做电子层。离核最近的叫第一层,依次向外类推,分别叫做二,三,四,五,六,七层,即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核外电子是在能量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的。

[板书]

(1)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因为电子的能量不同,电子在不同的电子层上运动。

(2)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电子层上运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较远的电子层运动。

(3)离核最近的电子层叫第一层,离核最远的电子层叫第一层。

怎样表示核外电子的排布呢?

2.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氯原子的结构并讲述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氯原子结构示意图: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17表示质子数,用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练习]

1)下列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正确的是(    )

2         )在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下面标出该原子的元素符号

3)画出钠原子,氯原子,氖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展示前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投影展示)

[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对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进行观察对比,分析讨论,找出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3.元素的分类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化学性质的关系。

(1)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个(氦为2个)是一种稳定结构,不易得失电子,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易失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易获得电子,化学性质活泼。

思考: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什么呢?

小结: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即结构决定性质。

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分析讨论]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显电中性?应当叫什么?如何表示?

4.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离子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叫做阳离子。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叫做阴离子。

(2)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而所带正负电荷的数目,有取决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课件演示]Na+及Cl-得形成过程。

[思考讨论]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离子与原子有何区别和联系?镁离子和镁原子是否属于同种元素?为什么?

(3)离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投影展示]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结构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质子数<核电荷数

电性

不带电

带正电

带负电

表示法

Na

Na+

Cl-

联系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设问]不同元素的原子是怎样形成化合物的呢?

5.离子化合物

(1)定义: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叫离子化合物。

[课件演示]氯化钠和氯化镁的形成过程。

(2)构成离子化合物的微粒是离子,离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共价化合物

(1)定义:以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合物,叫共价化合物。

[课件演示]HCl和H2O的形成过程。

(2)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小结]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分子,原子和离子。

篇7:第一册核外电子排布

1、 使学生了解电子云的含义

2、 使学生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3、 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4、 能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

篇8:化学教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关键词:核外电子排布;原子结构;教学研讨

文章编号:1005–6629(2014)7–005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近期读了Eric Scerri发表在EIC(Education in Chemistry,英国《化学教学》)的一篇文章“The trouble with the aufbau principle”,文章主要阐述了以下观点[1]:(1)几代化学教师用“aufbau principle”(构造原理,aufbau源自德语,意为建造、构建等)误导了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的理解;(2)结合钪(Sc)的核外电子排布指出机械使用构造原理的不足;(3)迄今为止,很少的教学资源(教材)能准确地阐释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难道这么明显的问题直到今天才被发现?查阅文献资料发现,类似问题在国内很多杂志和教材早有阐述。如1956年徐光宪先生从光谱数据归纳出原子、离子的电子能级分组法[2];1988年王英杰综合了多种观点提出“绝不能把4s和3d轨道能级高低看成是第四周期元素原子电子填充次序的主要依据[3]”;北大华彤文教授等主编的《普通化学原理》中提出“电子轨道能量高低应根据能量公式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总效果……[4]”。

经历了3轮高中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模块的教学,读了上述文献后感触颇多:自己平时也是依据能级能量高低顺序(构造原理:1s<2s<2p<3s<3p<4s<3d<4p<5s<4d……)进行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的,问题出在哪?

1 两个关键问题

1.1 电子是逐个排入各能级的吗

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中学老师都是这样教学生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的:某元素,如氮元素原子核外共有7个电子,2个电子先排入K层,剩下5个电子排入L层,若L层排满排入M层……,这样进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在18号元素之前是没有问题的。有了能级的概念后,开始这样解释钾元素(Z=19)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前18个电子依次排入1s、2s、2p、3s、3p能级,最后1个电子排入能量较低的4s能级(或4s轨道),即[Ar]4s1,依据是构造原理中电子先填充4s能级,后填充3d能级。到此,我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多电子原子核外的电子是逐个排入的吗?不同能级(或原子轨道)的相对能量是固定不变的吗?

仔细想来,(1)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是逐个依次进入各能级的,原子核外电子是一个整体,只不过光谱实验的事实告诉我们哪样的核外电子排布最稳定(能量最低)。(2)对于钾、钙,用Slater规则计算E4sE3d,不仅钪如此,从21号元素往后,对于排满电子的中性原子,均有轨道能量:E4s>E3d(见图1,1986年徐光宪等首次计算并编制了1~100号元素中性原子各轨道能量的数值[6])。实际上,3d和4s能级的能量本来就相差不大,而且对于20号元素之前和之后是不同的(空轨道的轨道能量和填充电子后中性原子的轨道能量亦有差别),而电子排布的理论解释之所以有时与光谱实验结果存在差异,主要还是缺乏对原子能量的整体考虑,“原子中各电子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影响原子能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7]”。

1.2 先有构造原理,还是先有核外电子排布的事实著名化学家鲍林根据大量光谱实验数据以及理论计算的结果,绘制了原子轨道近似能级图(图2),同时他还强调,N层的4s轨道比M层的3d轨道稳定一些,各轨道的相对稳定性可用图2来近似地表示[8]。所以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不是因为有了构造原理(或其他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才有了核外电子排布式,是科学家根据光谱实验数据发现了诸多元素的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方式,然后再用相关理论去解释,而这些理论本身就在逐步完善之中。

原著图题译文[9]:原子轨道能量的近似序列,每个圆圈代表1个原子轨道,它可以容纳1个电子或者2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最下面的圆圈表示能量最低的原子轨道(1s)。

2 选修模块中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教学建议

2.1 严格、认真地把握课程标准中的教学要求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内容标准主题1“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中提出“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10]。”上述内容简洁明了,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识层次,我们在教学中不能随意地进行增减,如“构造原理”是了解层次,不需研究其成因,显然“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是不宜在此补充的(竞赛辅导除外);电子排布式的掌握也有2个重要限定:①范围:1~36号,不需随意延伸;②对象:原子(简单离子不需出现)。

有时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不经意的拓展、延伸导致的。还是以钪(Sc)为例:21号元素Sc的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Ar]3d14s2,本来是无可争议的,但如果有下列教学过程,情况就比较复杂了:

[师]试写出Sc+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

[生A] [Ar]3d04s2

[生B] [Ar]3d14s1

[师]为什么2位同学的答案存在差异,阐述各自的理由?

[生A] Sc+离子是在基态Sc原子的基础上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那么能量最高的(最不稳定)的电子最易失去,根据构造原理示意图,3d能级的能量略高于4s能级,故有电子排布式:[Ar]3d04s2。

[生B] Sc+离子是在基态Sc原子的基础上失去1个电子得到的,4s能级属于N能层,是最外层,原子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故有电子排布式:[Ar]3d14s1。

事实上,2种回答的理由均将轨道能量固定化了,即用宏观思维处理微观现象,都是不可取的,Sc+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Ar]3d14s1)是光谱实验的结果;但错不在学生,是我们的提问超出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不仅有教师这样问、这样教,还有试题(高三模拟题)这样考,不少教师就是因为有了类似考题的出现(见下例)才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拓展。试想,学生在掌握Ti的电子排布式([Ar]3d24s2)的基础上如何判断Ti2+基态的电子排布,是[Ar]3d04s2还是[Ar]3d24s0抑或是[Ar]3d14s1,不仅学生已有知识无从判断4s和3d轨道能量的相对大小,即便知道,原子与离子的计算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否则徐光宪先生就不会在“一个新的电子能级分组法”一文中将原子与离子区分对待了。

例 2013年某市高三一模试题(节选):氢能的存储是氢能应用的主要瓶颈,目前所采用或正在研究的主要储氢材料有:配位氢化物、富氢载体化合物、碳质材料、金属氢化物等。

(1)Ti(BH4)2是一种过渡元素硼氢化物储氢材料。

①Ti2+基态的电子排布式可表示为 。[其余小题略去]

2.2 理性、灵活地处理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从表1对3种版本教材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内容编排梳理可以看出:三者内容选择、呈现顺序等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理性选择、灵活把握。

2.2.1 灵活处理构造原理的铺垫知识

3种版本教材在介绍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之前均有相关知识的铺垫(表1),均在必修模块电子层(能层)的基础上用不同方法引入了能级(或原子轨道)的概念,为构造原理的介绍打好了基础。其中,人教版教材简单引入能级概念后直接给出构造原理,在后续内容中才逐渐展开能量最低原理、泡利原理及洪特规则的介绍,是“倒叙式”的编写方式;鲁科版则较为系统地在上一节内容中讲述了“量子力学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描述(包括4个量子数)”,是典型的高校教材的编写模式;苏教版编写风格介于上述二者之间,可谓各有特色。

笔者建议教学过程中需根据教材特点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知识,即始终围绕课程标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要求,不宜过度深化或简化,不要过早地要求学生从量子力学的角度分析电子的运动规律(适当了解是可以的),但也不能让学生机械地背诵构造原理,将微观知识宏观化。

2.2.2 仔细比较构造原理示意图

尽管名称不同,3种版本选修教材中均出现了“构造原理示意图”,且示意图中均用圆圈表示能级(或原子轨道),用箭头指向表示填充顺序,可仔细分析又略有不同:人教版和鲁科版均用彩色圆圈进行了颜色区分,其中人教版用同种颜色表示了主量子数(n)相同的原子轨道[14](图3),鲁科版用同种颜色表示了角量子数(l)相同的原子轨道(图略),苏教版则未做明显区别。更为重要的是,若将这3幅图与图2比较则会发现,鲍林的原子轨道能级近似图更加科学,其中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不是“等距”的,尤其3d、4s等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异很小,也没有所谓的“填充引导箭头”,图题也较为详细,突出了“approximate(近似)”等关键的限定词。

对于教师而言,应该知晓的是,图3中圆圈之间的距离不能代表真实轨道能量之间的差异(三种版本教材中的插图圆圈间都是等距的),不同能级之间的能量差异不易在一幅图上完整体现。由于高中学生缺乏对屏蔽效应、钻穿效应以及由此引起的能级交错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不宜“深化拓展”对图3的认识。该构造原理示意图的价值就在于帮助学生对核外电子排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如竞赛辅导课等)可以引导他们对图2、图3进行比较,并辅以能级交错进行补充说明。

2.2.3 理性看待教材中的补充说明文字

表1中列出的3种版本教材中的“补充说明文字”无论在正文中还是在特色栏目中,均对核外电子排布的教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教材中没有“大多数”、“绝大多数”及“不可分辨”等看似模糊的修饰词语,核外电子排布的相关结论将缺乏科学性,而且主次、因果也会颠倒: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只是从光谱实验和量子力学计算等归纳出的经验规律,是用来解释的一种理论,而不是电子排布的原因。要让学生知道“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要以实验测定的结果为准”[1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大多数”、“绝大多数”及“不可分辨”等修饰词语予以强调,以教给学生更加真实的化学,激发他们对微观世界的认知热情。

3 几点反思

3.1 用量子视角看待电子排布问题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是微观世界的问题,对待微观世界的问题不能随意搬用宏观问题的处理方法,例如电子层(electronic shell)和原子轨道(atomic orbitals)都是科学家为研究、解释问题方便进行的模型假设,而字面意思却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层状结构(如洋葱模型)和轨道模型(如摩天轮、铁轨等),把一个个电子逐个去填充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可事实不是这样的,电子不会逐个填充到电子层上(倒是可以逐个失去电子),正如鲁科版教材所说“人们并不能指定哪个电子排布在哪个原子轨道上”[16]。很多物质结构中问题的出现皆出自微观问题宏观化的简单处理方式。

3.2 用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态度期待超越量子力学模型的理论的出现

目前为止,量子力学模型(Quantum Mechanical Model)是解释原子结构的最前沿的理论,可是谁都不能说我们已经对原子结构有了清楚透彻的认识,薛定谔方程可以解出单电子原子的电子概率分布和轨道能量[17],而多电子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却只能用中心立场模型近似求解,故该模型也未成熟。经历了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汤姆生的枣糕模型、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玻尔理论、薛定谔方程……每一次原子结构新模型的提出都是对已有模型的否定,而所谓的“新”也是暂时的,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难保“新”模型不会成为以后被否定的对象,在否定与肯定的交替中原子结构理论才会日臻完善[18],我们期待新的原子结构的理论出现……

参考文献:

[1] Eric Scerri. The trouble with the aufbau principle[J].Education in Chemistry. 2013.11(http://www.rsc.org/eic/2013/11/aufbauelectron-configuration).

[2]徐光宪.一个新的电子能级分组法[J].化学通报,1956,(1):80.

[3]王英杰. 4s和3d轨道的能级高低与电子的填充规律[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1):121.

[4][17]华彤文等.普通化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54.

[5][6]徐佳,徐光宪,王祥云.中性原子的轨道能量[J].化学通报,1986,(3):47.

[7][8] Linus Pauling. The nature of the chemical bond and the structure of molecules and crystals (3rd Edition) [M].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60:49.

[9]卢嘉锡等译.化学键的本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42.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0.

[11][14]吴国庆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5~6.

[12][15]王祖浩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3,15.

[13][16]陈光巨,王磊,王明召.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1,13.

上一篇:名著读后感800字以上下一篇:高中社团活动指导教师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