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常见化学式

2024-05-15

化学常见化学式(共9篇)

篇1:化学常见化学式

1.化学键主要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比较

 

离子键

共价键

概念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粒子

阴、阳离子

原子

成键实质

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电子与电子之间以及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静电作用:包括共用电子对与两核之间的静电吸引作用,电子与电子之间以及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

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化合

一般是非金属与非金属化合

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中能量变化的根本。

3.物质的溶解或熔化与化学键变化

(1)离子化合物的溶解或熔化过程

离子化合物溶于水或熔化后均电离成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离子键被破坏。

(2)共价化合物的溶解过程

①有些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后,能与水反应,其分子内共价键被破坏,如CO2和SO2等。

②有些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后,与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离子,从而发生电离,形成阴、阳离子,其分子内的共价键被破坏,如HCl、H2SO4等。

③某些共价化合物溶于水后,其分子内的共价键不被破坏,如蔗糖(C12H22O11)、酒精(C2H5OH)等。

(3)单质的溶解过程

某些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溶于水后,能与水反应,其分子内的共价键被破坏,如Cl2、F2等。

4.化学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金刚石、晶体硅、石英、金刚砂等物质硬度大、熔点高,就是因为其中的共价键很强,破坏时需消耗很多的能量。

NaCl等部分离子化合物,也有很强的离子键,故熔点也较高。

(2)对化学性质的影响

N2分子中有很强的共价键,故在通常状况下,N2很稳定,H2S、HI等分子中的共价键较弱,故它们受热时易分解。

5.化学键与物质类别

(1)化学键的存在

(2)化学键与物质的类别

除稀有气体内部无化学键外,其他物质内部都存在化学键。

相关阅读:化学键的分类

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互相作用叫做离子键(Ionic Bond),成键的本质是阴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两个原子间的电负性相差极大时,一般是金属与非金属。例如氯和钠以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电负性大的氯会从电负性小的钠抢走一个电子,以符合八隅体。之后氯会以-1价的方式存在,而钠则以+1价的方式存在,两者再以库仑静电力因正负相吸而结合在一起,因此也有人说离子键是金属与非金属结合用的键结方式。而离子键可以延伸,所以并无分子结构。

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离子键的过程离子键亦有强弱之分。其强弱影响该离子化合物的熔点、沸点和溶解性等性质。离子键越强,其熔点越高。离子半径越小或所带电荷越多,阴、阳离子间的作用就越强。例如钠离子的微粒半径比钾离子的微粒半径小,则氯化钠NaCl中的离子键较氯化钾KCl中的离子键强,所以氯化钠的熔点比氯化钾的高。定义:离子键是由正负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而形成的,正负离子为球形或者近似球形,电荷球形对称分布,那么离子键就可以在各个方向上发生静电作用,因此是没有方向性的。离子键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离子键。成键微粒:阴离子、阳离子。成键本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包括阴、阳离子间的静电吸引作用和电子与电子之间、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排斥作用。(一吸,两斥)成键原因:①原子相互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②离子间吸引与排斥处于平衡状态。③体系的总能量降低。存在范围:离子键存在于大多数强碱、盐及金属氧化物中。一个离子可以同时与多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吸引成键,虽然在离子晶体中,一个离子只能与几个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直接作用(如NaCl中Na+可以与6个Cl-直接作用),但是这是由于空间因素造成的。在距离较远的地方,同样有比较弱的作用存在,因此是没有饱和性的。化学键的概念是在总结长期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用来概括观察到的大量化学事实,特别是用来说明原子为何以一定的比例结合成具有确定几何形状的、相对稳定和相对独立的、性质与其组成原子完全不同的分子。开始时,人们在相互结合的两个原子之间画一根短线作为化学键的符号 ;电子发现以后 ,19G.N.路易斯提出通过填满电子稳定壳层形成离子和离子键或者通过两个原子共有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的概念,建立化学键的电子理论。

量子理论建立以后,1927年 W.H.海特勒和F.W.伦敦通过氢分子的量子力学处理,说明了氢分子稳定存在的原因 ,原则上阐明了化学键的本质。通过以后许多人 ,特别是L.C.鲍林和R.S.马利肯的工作,化学键的理论解释已日趋完善。化学键在本质上是电性的,原子在形成分子时,外层电子发生了重新分布(转移、共用、偏移等),从而产生了正、负电性间的强烈作用力。但这种电性作用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所以又可将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等。离子键是原子得失电子后生成的阴阳离子之间靠静电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的本质是静电作用。由于静电引力没有方向性,阴阳离子之间的作用可在任何方向上,离子键没有方向性。只要条件允许,阳离子周围可以尽可能多的吸引阴离子,反之亦然,离子键没有饱和性。不同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半径、电性不同,所形成的晶体空间点阵并不相同。共价键1.共价键(Covalent Bond)是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电子云重叠)而形成的相互作用。形成重叠电子云的电子在所有成键的原子周围运动。一个原子有几个未成对电子,便可以和几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配对成键,共价键饱和性的产生是由于电子云重叠(电子配对)时仍然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电子云重叠只能在一定的方向上发生重叠,而不能随意发生重叠。共价键方向性的产生是由于形成共价键时,电子云重叠的区域越大,形成的共价键越稳定,所以,形成共价键时总是沿着电子云重叠程度最大的方向形成(这就是最大重叠原理)。共价键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共价键后,体系总能量降低。共价键的形成是成键电子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且要使共价键稳定,必须重叠部分最大。由于除了s轨道之外,其他轨道都有一定伸展方向,因此成键时除了s-s的σ键(如H2)在任何方向都能最大重叠外,其他轨道所成的键都只有沿着一定方向才能达到最大重叠。 共价键的分类共价键有不同的分类方法。(1) 按共用电子对的数目分,有单键(Cl—Cl)、双键(C=C)、三键(N≡N,C≡C)等。(2) 按共用电子对是否偏移分类,有极性键(H—Cl)和非极性键(Cl—Cl)。(3) 按提供电子对的方式分类,有正常的共价键和配位键(共用电子对由一方提供,另一方提供空轨道。如铵根离子中的N—H键中有一个属于配位键)。(4) 按电子云重叠方式分,有σ键(电子云沿键轴方向,以“头碰头”方式成键。如C—C。)和π键(电子云沿键轴两侧方向,以“肩并肩”方向成键。如C=C中键能较小的键.C=C

中有一个σ键与一个π键。)等3.旧理论:共价键形成的条件是原子中必须有成单电子,自旋方向必须相反,由于一个原子的一个成单电子只能与另一个成单电子配对,因此共价键有饱和性。如H原子与Cl原子形成HCl分子后,不能再与另外一个Cl形成HCl2了。4.新理论:共价键形成时,成键电子所在的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并分裂,成键电子填入能量较低的轨道即成键轨道。如果还有其他的原子参与成键的话,其所提供的电子将会填入能量较高的反键轨道,形成的分子也将不稳定。 像HCl这样的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化合物分类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原子之间依靠化学键组成有机小分子。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FeCl3、BeCl2等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金属键1.概述: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便可粗略看成与原子外围电子数成正相关)。2.改性共价键理论:在金属晶体中,自由电子作穿梭运动,它不专属于某个金属离子而为整个金属晶体所共有。这些自由电子与全部金属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某种结合,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由于金属只有少数价电子能用于成键,金属在形成晶体时,倾向于构成极为紧密的结构,使每个原子都有尽可能多的相邻原子(金属晶体一般都具有高配位数和紧密堆积结构),这样,电子能级可以得到尽可能多的重叠,从而形成金属键。上述假设模型叫做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称为改性共价键理论。这一理论是19德鲁德(drude)等人为解释金属的导电、导热性能所提出的一种假设。这种理论先后经过洛伦茨(Lorentz,1904)和佐默费尔德(Sommerfeld,1928)等人的改进和发展,对金属的许多重要性质都给予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由于金属的自由电子模型过于简单化,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结合力,也不能解释金属晶体为什么有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之分。随着科学和生产的发展,主要是量子理论的发展,建立了能带理论。

定域键只存在于两个原子之间的共价键。只包含定域键的多原子分子可以看成是由相对独立的两个原子之间的化学键把原子连接起来形成的,这是忽略了相邻化学键的影响,而把描述双原子分子中化学键的方法用到多原子分子的定域键上。如乙烯中有一个C-C和四个C-H σ键、一个C-C π键。定域键具有比较恒定的键性质。例如一定类型定域键的键长、键偶极矩、键极化度、键力常数、键能等在不同分子中近似保持不变。因此,分子的有关广延性质可近似表示为相应的键性质之和。定域键的这种特点在化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从键能计算分子的原子化能近似值。这种模型较好地反映了由键上电子云所确定的分子性质如键能、键长、键角、键偶极、键极化度等。 这种围绕两个原子的分子轨道成为定域轨道。

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极性键与非极性键的方法,比较形成该化合物中各原子的原子量,一般来说,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更强。但是要注意,有极性键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极性化合物,例如甲烷,它就是有极性键的非极性分子(原因是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非极性键的键偶极矩为0。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配位键又称配位共价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当共价键中共用的电子对是由其中一原子独自供应时,就称配位键。配位键形成后,就与一般共价键无异。成键的两原子间共享的两个电子不是由两原子各提供一个,而是来自一个原子。例如氨和三氟化硼可以形成配位化合物:图片式中→表示配位键。在F和B之间的一对电子来自N原子上的孤对电子。

篇2:化学常见化学式

氢气H2;氮气N2;氧气O2;氯气Cl2;碘I2;红磷 P; 金刚石C; 硫磺S;锌Zn;铜Cu;铝Al;铁Fe;水H2O; 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一氧化氮NO; 二氧化氮NO2;五氧化二磷P2O5;二氧化硅SiO2;二氧化硫SO2; 三氧化硫SO3;二氧化锰MnO2;氧化铜CuO;氧化亚铁FeO;

(三)氧化(二)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氧化钙CaO;氧化钡BaO;

篇3:化学常见化学式

蒸馏[1,2], 即将需分离的混合物加热至沸腾, 控制沸腾的温度区间, 对产生的气相物质冷凝回收, 进而将沸点不同的物质分离开来的过程, 是液态有机物分离和提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其操作步骤包括:沸石的添加、蒸馏装置的装配和沸程的选取与控制等, 其过程原理与物理化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饱和蒸气压和相平衡。蒸馏过程是将沸点不同的有机物粗略分离的过程, 我们将此过程与相平衡中的二元相图结合进行讨论。对于一定配比的两个有机化合物所形成的双液系, 在加热沸腾后形成的蒸气中, 因各自沸点不同而导致其气相蒸气含量发生变化, 沸点低者含量高, 同时液相中低沸点者含量降低, 高沸点者含量增加, 导致液相体系的沸点进一步升高;截取两沸点间的气相产物, 可得到低沸点含量较多的馏出物。究其原因是两组分沸点不同, 各自的饱和蒸气压不同的, 据拉乌尔定律和道尔顿分压定律 (与多组分系统的相关内容联系) , 它们在气相中的含量将与液相中有所差别。简单蒸馏只能粗略地将两组分体系相对分离, 若达到较为完全的分离, 应进行精馏, 精馏实际就是多次蒸馏的组合 (与有机化学实验中的分馏操作联系) 。对于非理想 (即偏离拉乌尔定律) 的双液系的情况, 比方在T-x相图上出现的最低 (高) 恒沸点, 是气相线和液相线的交点, 意味着两相中各组分的含量是一样的, 无法通过一般的蒸馏或精馏过程分离开。有些有机化合物能与水形成共沸混合物, 可以利用该特性, 在待干燥的有机物中加入共沸组成中某一有机物, 因共沸混合物的沸点通常低于待干燥的有机物的沸点, 所以蒸馏时可将水带出来, 从而达到干燥的目的。而这些有机物就是带水剂, 在有机实验中经常用到。水蒸汽蒸馏 (steam distillation) 即把不溶于水的有机化合物 (液体或固体) 和水一起蒸馏或同时导入水蒸气一起蒸馏的过程。其原理是利用两种互不相溶液体所生成混合物的蒸气总压力等于各纯粹成分的蒸气压力之和, 因此这系统任何混合物的沸点均保持恒定不变, 但低于各纯粹成分沸点。

萃取指利用化合物在两种互不相溶 (或微溶) 的溶剂中溶解度或分配系数的不同, 使化合物从一种溶剂内转移到另外一种溶剂中。经过反复多次萃取, 将绝大部分的化合物提取出来的方法。操作过程并不造成被萃取物质化学成分的改变, 所以萃取操作是一个物理过程。

它是使料液与萃取剂在混合过程中密切接触, 让被萃组分通过相际界面进入萃取剂中, 直到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基本达到平衡。然后静置沉降, 分离成为两层液体, 即由萃取剂转变成的萃取液和由料液转变成的萃余液。

蒸馏和萃取都涉及相平衡 (phase equilibrium) 的知识和理论, 所谓相平衡即在一定的条件下, 当一个多相系统中各相的性质和数量均不随时间变化时, 称此系统处于相平衡。此时从宏观上看, 没有物质由一相向另一相的净迁移, 但从微观上看, 不同相间分子转移并未停止, 只是两个方向的迁移速率相同而已。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是各相的温度和压力相等, 任一组分在各相的化学势相等。相平衡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实验测定有关数据, 并应用相平衡关联的方法, 以探讨平衡时温度T、压力p和各相组成 (摩尔分率x、y) 之间的关系, 借以判断一定条件下相变化过程的方向, 并根据偏离相平衡的程度来估计过程推动力的大小。

下面以有机化学实验中的相关操作和实验现象为例, 针对其中涉及的物理化学原理展开讨论和分析。

1 蒸馏实验中为何加沸石或者毛细管

在有机实验操作中, 装配好装置之后, 在向蒸馏烧瓶加入液体样品的同时应加入沸石或者插入毛细管, 其作用是防止液体暴沸, 使沸腾保持平稳。其物理化学原理就是从“界面现象”中弯曲表面上饱和蒸气压[1]开尔文公式计算:

式中:Pr———液体为平面时上方的饱和蒸气压

P———液体为弯曲表面时上方的饱和蒸气压

σ———液体的表面张力

M———液体的摩尔质量

ρ———液体的密度

r———弯曲表面的半径 (凹面上取负值)

根据开尔文公式, 小气泡形成时期气泡内饱和蒸气压远小于外压, 但由于凹液面附加压力的存在, 小气泡要稳定存在需克服的压力又必须大于外压。因此, 相平衡条件无法满足, 小气泡不能存在, 这样便造成了液体在沸点时无法沸腾而液体的温度继续升高的过热现象。过热较多时, 极易暴沸。为防止暴沸, 可事先加入一些沸石、素烧瓷片等物质。因为这些多孔性物质的孔中存在着曲率半径较大的气泡, 加热时这些气体成为新相种子 (气化核心) , 因而绕过了产生极微小气泡的困难阶段, 使液体的过热程度大大降低。Kelvin公式也可以表示两种不同大小颗粒的饱和溶液浓度之比。颗粒总是凸面, R'取正值, R'越小, 小颗粒的饱和溶液的浓度越大, 溶解度越大。例如, 小颗粒溶解度大, 所以常常需要“陈化过程”, 在制备微晶颗粒时要加晶种。孔中液面与孔外液面的曲率不同, 导致蒸气压力不同。在形成凹形液面的情况下, 孔中液体的平衡蒸气压低于液体的正常蒸气压。因此在体系蒸气压低于正常饱和蒸气压时即可在毛细管中发生凝结, 此即所谓毛细凝结现象。硅胶能作为干燥剂就是因为硅胶能自动地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 使得水气在毛细管内发生凝结。

2 工业酒精 (95.5%乙醇) 为何不能用蒸馏法制取无水 (99.5%) 乙醇

对于在T-x相图上具有最低 (高) 恒沸点的系统, 这类系统不能通过一次分馏得到纯A或者纯B。根据混合物的组成, 只能把混合物分离成一个纯组分和一个最低 (高) 恒沸混合物[1]。例如, 在压力为101.325 k Pa时, H2O-C2H5OH系统的最低恒沸点为351.28 K, 恒沸混合物中乙醇的质量分数为0.955 7, 所以开始时如用乙醇质量分数小于0.955 7的混合物进行分馏, 则得不到无水乙醇 (或称为绝对乙醇, absolute ethyl alcohol) 。此时, 0.955 7的酒精和0.044 3的水组成一恒沸混合物, 沸点为78.15℃, 把这种混合物蒸馏时, 气相和液相的组成不发生变化, 即乙醇和水始终以这个混和比率同时蒸出。因此, 要想进一步除去水, 必须采用其它方法 (往乙醇溶液里面加钠颗粒回流除掉水分以获得绝对乙醇) 。例如, HClH2O的最高恒沸点在压力101.325 k Pa时为381.65 K, 恒沸物的组成含HCl的质量分数为0.202 4。上述恒沸物是混合物而不是化合物, 因为恒沸混合物的组成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外压的连续改变而改变。在一定的压力下恒沸混合物的组成有定值, 例如盐酸和水的恒沸混合物甚至可以用来作为定量分析的标准溶液。

3 酯化反应中带水剂的妙用

例如在苯甲酸乙酯的合成实验中[3], 利用苯和水、乙醇在蒸馏中形成三元共沸物 (含苯74.1%、乙醇18.5%、水7.4%) , 沸点为64.6℃, 低于苯甲酸乙酯的沸点 (213℃) 。在这里借共沸蒸馏带走反应中生成的水, 此时的苯即为带水剂。文献[4]详尽描述了带水剂的三方面的作用。

4 有机实验中低温的获得

有机实验中有时候往往需要低温, 而低温的获得皆是利用在冰中或是干冰中加入溶剂, 进而降低溶液的凝固点, 而冰或者干冰不断地吸热溶化, 使混合物的温度不断降低, 从而达到获得低温的效果。降低的温度可以根据公式 (2) 求得:

式中:kf———凝固点降低常数

mb———溶质的质量摩尔浓度

5 结论

物理化学课程与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好物理化学不仅有助于对以上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可以通过所建立的知识框架为以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有机实验中有很多地方包含着物理化学的理论, 只要我们用心发现, 就能学习到更多的东西。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逐渐认识学习物理化学不仅仅是为了掌握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篇4:高考化学常见失误及其预防

那么如何在高考中减少无意识失分,提高解题正确率呢?根据近年高考试题所涉及的关键知识点,结合考生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易混易错知识,笔者从审题、知识、思维、心理四个方面对考生考试失误进行剖析和诊断,以供参考。

一、审题性失误

(一)审题不清,草率马虎

很多同学为了提高做题速度,快速读题,以致于忽略了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误解题意,造成不必要失分。

如:常温下,有甲、乙两份体积均为1 L,pH均为3的溶液,其中甲为醋酸,乙为盐酸。①甲用蒸馏水稀释至l00倍后,溶液的pH变为a;②乙与等体积、浓度为l.5 mol/L的氨水混合,在此混合液中:n(NH4+)+n(H+)-n(OH-)=bmol。则a、b正确的答案组合是( )

A.3~5之间;0.0005B.3~5之间;0.001

C.5;0.0005 D.5;0.001

本题是武汉市2009届高三年级二月调考的一道选择题,很多学生审题不到位。由于经常陷入题海,一时惯性思维,想当然地错把“物质的量”当作“物质的量浓度”而错选A.

答题建议:(1)做题时将题目中关键的字、词、句做出标记;(2)检查单位是否统一;(3)排序要求由大到小还是由小到大;(4)选择题选正确项还是错误项;(5)NA相关考题须观察全面、细致:与体积相关的是否为标准状态、气体;(6)判断型选择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考虑必须周全,切不可受习惯意识支配。

(二)审题不慎,答非所问

每年高考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看题不清,答题不规范,语言表达不严谨而丢分。

如:写出含6个质子,8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元素符号( )

题目要求答出同位素的“化学元素符号”,而不是元素名称、元素符号。错答:碳或C。正确答案应为:614C。

答题建议:(1)注意化学用语的规范性: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电子式、原子或离子结构示意图,有机物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等按要求书写。(2)有机物结构简式中化学键连接不要错位:酯基、羧基各原子顺序,硝基、氨基书写时碳原子要连在氮原子上,有机方程式不要漏写小分子,聚合物不要漏写聚合度。(3)注意答题书写的规范性:是离子方程式还是化学方程式,方程式的配平与简化,方程式应注明:“浓”“条件”“↑”或“↓”、可逆符号。(4)基本操作表达应完整:检查气密性、沉淀的洗涤、检验沉淀是否完全、焰色反应等。

二、知识性失误

(一)知识模糊,概念不清

有些考生对于化学概念和原理缺乏全面掌握,对知识适用范围不清或理解偏差造成解题失误。

如:将pH=8和pH=10的两种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混合后溶液中的[H+]最接近于( )

A.(10-8+10-10)/2mol/L

B.(10-8+10-10)mol/L

C.(10-14-5×10-5)mol/L

D.2×10-10 mol/L

有的考生忽略溶液中[OH-]>[H+]和OH-对水电离平衡的影响,直接用溶液中[H+]来求解:[H+]=(10-8+10-10)/2mol/L。错选A。

答题建议:(1)电化学的应用:原电池正负极,电解池、电镀池阴阳极,电极反应式不要写反了;(2)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诸多注意点:聚集状态、△H的正负、系数与△H数值间的关系等;(3)回答解答题避免复杂化,有化学变化的尽量用方程式表示,弄清题干意图,找到根本原理,解答有因有果。

(二)规律运用不当,以偏概全

只注意到物质的相似性,却忽略了它们的差异性,随意推论,机械模仿,从而陷入命题人所设的“陷阱”。

如: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澄清石灰水与足量小苏打溶液混合:

Ca2++ OH-+HCO3-=CaCO3↓+H2O

B.含有等物质的量的NH4HSO3与Ba(OH)2的溶液混合加热:

NH4++HSO3-+Ba2++2OH- 加热 NH3↑+2H2O+BaSO3

C.Fe(OH)3和HI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Fe(OH)3+3H+==Fe3++3H2O

D.电解饱和MgCl2溶液:

2Cl-+2H2O=2OH-+H2↑+Cl2

有的考生没有考虑到Fe3+有氧化性,I-有强还原性,二者不能共存,错选B或C。

答题建议:解答此类问题要善于抓住特点,迁移过程中要能灵活运用信息,进行适当的取舍、联想、类比。注意寻找新旧事物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谨防陷入“陷阱”。

三、思维性失误

(一)思维定势是造成解题失误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学生习惯于多做题达到技能的熟练,而不愿多思考达到思维的严密,造成考试时思维僵化,综合应用能力差。

如:已知A、B两组反应物如下:A组0℃、1×105Pa体积比为1:1的H2和F2混合;B组:30℃、2×105Pa体积比为1:1的H2和Cl2混合,反应速率较快的是

说明原因。

有的考生未抓住影响反应速率因素的内因和外因去分析,忽略了内因是主要矛盾。在思维定势的作用下往往很快得出“B组较快”的错误结论。答题时一定不要受思维定势的干扰。

(二)思维的全面性和严密性不够

做题时被题目牵着鼻子走,不能用否定的方法来探究问题,落入圈套而导致答题失误。

建议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对小知识点应多归纳,特例要多总结,对绝对化的命题如“一定是”“一定不能”要考虑周全,尽可能找出反例。

四、心理性失误

粗心大意,急于求成。每场考试后,总有部分同学觉得平时会做的题目没做好,不该失的分却丢了,这主要是由于求胜心切而造成的失误。

答题建议: (1)遇到做过的类似题,千万不要得意忘形,回忆答案,结果反而会出错,一定要镇静,认真解答。(2)遇到难题不要一下子蒙了,应稳定情绪,要知道大家都一样,切莫过多浪费时间。但难题中也有易得分的小题,该得的分要一分不丢。(3)考试时合理分配时间,先易后难。(4)草稿纸上的字迹要清楚,过程尽量完整。将草稿纸上的答案抄到正式卷子时,要确保准确无误。

考生在解题中的失误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个同学在考试时都有犯低级错误的时候。如何将这些由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失分降到最低,这是每位同学都应认真对待的问题。

(一)认真阅读,挖掘提示信息

认真审题,明确条件和要求,挖掘提示信息,弄清要解决的问题。一些关键提示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应该重点标记,反复斟酌。

(二)灵活组合,运用基础知识

弄清题意后,在明确化学含义的基础上,需选择调用贮存在大脑中的基础知识块,使之分解、迁移、转换、重组,使“课本知识”升华为有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化学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组合运用是解决化学问题的基础。

(三)充分思维,形成解题思路

融入思考,运用化学知识找出已知项与未知项在质或量方面的内在联系;找出突破口,抓准解题的关键环节,避免类推错误、考虑不周,使隐蔽的关系项变明显,最终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并灵活选择适合的方法解题。

(四)核查答案,提高心理素质

化学解题存在多种多样的心理障碍,比如怯场心理,“暗示”作用的干扰,思维定势的干扰,过于自信,盲目冲动,不重视检查等。这些障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解题思路的形成和答案的正确性。因此要提高心理素质,调整心态,发挥自身潜能,力争做到答题内容及标点、符号、文字、术语、图表都准确无误。

篇5:化学常见元素

一、常见的一些元素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N3、自然界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单质硬度最大的元素是:C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5、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是: F6、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Cs7、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是:H8、焰色反应呈黄色的元素是:Na9、焰色反应呈紫色的元素是:K

拓展二:常见的等电子、等质子微粒

1、核外有10个电子的微粒

①阳离子:Mg2+Na+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2、核外电子数为18个电子的微粒有:

阳离子:K+Ca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3、常见的等质子微粒

离子:F

分子:

篇6:初中化学常见实验知识

[例1] 用一种试剂鉴别NaCl、NH4NO3、、Na2SO4四种无色溶液。

解析:用一种试剂的鉴别常用反应现象的对比度加以鉴别,但困难的是如何找出这种试剂来鉴别,学生往往在寻找这一种试剂时无规律地想以一种物质来试试看,这样做无法提高解题速度,也提高不了能力。现介绍一种寻找鉴别试剂的方法——特效离子法。

从上面解题思路的图示法中,不难找出鉴别四种物质的试剂应选择。特效离子法既节省时间又避免乱碰乱找,是一种试剂鉴别几种不同物质实用的快速方法。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例2]某白色固体A加热后生成无色气体B和白色固体C,若将白色固体C加入盐酸中可得到无色液体D,将溶液D加入硫酸钠溶液中可得到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E,气体B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产生白色沉淀F。根据以上实验写出A、B、C、D、E、F六种物质的化学式。

解析:这是一道推断题

此题可将文字叙述内容列出“链条”更有利于思路分析。

在“链条”分析时,有“正推断”和“逆推断”。应抓特征、找突破口。现分五步分析此题。

(1)常见的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应首先考虑BaSO4和AgCl。确定E是BaSO4。

(2)由生成物BaSO4逆推导反应物D中必含Ba2+,阴离子再逆推导HCl得出D中含Cl-,因此可确定D是BaCl2。

(3)由于生成物D是BaCl2,可逆推导C中含Ba2+,可能是BaO或。

(4)由气体B加入石灰水,可确定F是CaCO3,逆推导确定B是CO2。

(5)由A的分解产物中,B为CO2,排除C为,确定C是BaO,逆推反应A是BaCO3。

此题答案:A—BaCO3;B—CO2;C—BaO;D—BaCl2;E—BaSO4;F—CaCO3。

[例3]在下图所示的有关物质转化关系中,各物质均是我们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C为一种黑色粉末,D为一种气体。

请根据框图中物质的转化关系及相关信息,用化学式填写下列空白:

(1)若F为可溶性碱,G为蓝色沉淀。则A为 ;D可能为 。

(2)若G为蓝色沉淀,H为难溶性盐,则I为 。

(3)若G、H都属于盐,且G为蓝色溶液,则I可能为 ;F可能为 。

解析:由题中框图关系可知,黑色粉末与一种气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A、B两种物质,应为氧化铜被还原。因为D点燃可生成B,所以D为氢气,B为水,或D为CO,B为CO2,C为CuO,A为Cu。因CuO可与酸反应,所以I为酸,E为铜盐,当G为蓝色沉淀时,F应为可溶性碱,H为盐。因H为难溶性盐,则F为,H为

BaSO4,I为H2SO4。若G、H都属于盐,且G为蓝色溶液,则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H为难溶性盐,若I为HCl,则E为CuCl2,F为AgNO3,G为Cu(NO3)2,H为AgCl;若I为H2SO4,则E为CuSO4,F为BaCl2,G为CuCl2,H为BaSO4。

答:(1)A为Cu;D可能为H2或CO。

(2)I为H2SO4。

(3)I可能为HCl或H2SO4,F可能为AgNO3 或BaCl2。

[例4]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自来水常用二氧化氯(ClO2)来杀菌消毒,它能转化为可溶解性氯化物。为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应选用的化学试剂是 。

(2)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某工厂有甲、乙、丙三个车间,各自排放的污水中均无沉淀物。各车间的污水分别含有以下六种物质中的各两种:KOH、K2SO4、AgNO3、Ba(NO3)2、KCl、HNO3。为防止污染水源,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配合工厂进行污水检测,结果如下表。

试剂

现象

车间

石蕊试液

氯化钡溶液

蓝色

白色沉淀

紫色

无明显现象

红色

白色沉淀

可确定丙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含有 和 。为变害为利,化学兴趣小组与工厂研究设计如下图污水处理方案。请回答:沉淀A是 ,若各步处理均完全反应,最终排放液C的溶质是 ,在农业上它可用作复合肥料。

解析:氯离子可通过硝酸银来检验,若生成白色沉淀则证明存在氯离子。

甲车间排放的污水使石蕊变蓝,说明含有碱性物质KOH,与之能共存且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K2SO4或KCl;乙车间排放的污水不使石蕊变色,且不与氯化钡溶液反应说明必含有与KCl,则甲车间排放的污水中含有KOH与K2SO4,丙车间排放的污水使石蕊变红,说明含有酸性物质HNO3,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说明含有AgNO3。甲乙混合生成沉淀A为BaSO4,继续与丙混合,生成沉淀B为AgCl,最后溶液中只剩余KNO3。

答:(1)为检验自来水中是否含有氯离子,应选用的化学试剂是硝酸银。

篇7:化学常见化学式

出错点:用手一把抓或将无名指和小指伸展开;位置靠上或靠下。

正确方法:“三指握两指拳”。即大拇指、食指、中指握住试管,无名指和小指握成拳,和拿毛笔写字有点相似。手指握在试管中上部。

篇8:夏玉米化学除草常见误区

部分农民朋友对杂草的种类和除草剂的除草对象了解不够, 总认为只要是玉米专用除草剂就可以防除玉米田内的所有杂草。

对策:对草下药

应根据杂草种类和使用时间选用除草剂。如在以马唐、牛筋草、狗尾草、藜、苋、蓼等杂草为主的玉米田, 可每667平方米选用40%乙莠水、41%玉草净150~200毫升或50%都阿合剂150毫升 (兑水适量) , 于玉米播后苗前使用 (不能晚于杂草2叶期) ;也可在杂草3~5叶期, 每667平方米用4%玉农乐60毫升兑水处理。

误区:用药量越大, 除草效果越好

为提高除草效果, 有些农民朋友会盲目加大除草剂用量。这样做不仅会使玉米遭受药害, 而且会影响下茬作物生长。

对策:严格控制用药量

目前, 市场上销售的玉米田专用除草剂种类较多, 且有效成分含量不一, 因而其用药量也不尽相同。在使用时, 必须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进行使用, 切忌用药量过大或过小, 既要保证除草效果, 又不能影响玉米及下茬作物生长。

误区:田间麦茬、麦秸等不会影响除草效果

当前, 小麦机收范围越来越大, 大量的麦秸、麦糠都散落在田间, 麦茬高度一般也在20厘米左右, 而大多农民又都采用铁茬播种玉米的方式。这会导致喷施的除草剂药液多黏附在麦茬、麦秸和麦糠上, 土壤表面和杂草接触到的药液较少, 起不到封闭地面和杀草的作用。

对策:高麦茬田适当增加用药量

对于采用机械收割的麦田, 应先清除田内的麦秸、麦糠, 再喷施降草剂, 并适当增加用药量。一般低麦茬田可采用最低推荐用量, 高麦茬田可采用推荐的最高用药量。注意不能随意加大用药量, 以防影响玉米及下茬作物生长。

误区:用药不看天

夏玉米生长期正值高温季节, 如天气干旱, 则喷施除草剂后药液挥发较快, 难以在地表形成药膜。另外, 高温干旱也会阻碍药剂在杂草体内的输送和传导, 影响药效的正常发挥。

对策:看天施药

遇干旱应先浇水、后用药, 喷药时以地面湿润为宜, 以利于药液在地面形成药膜。

误区:早一天用药或晚一天用药, 除草效果都一样

目前, 市场上销售的大多数玉米田专用除草剂都是在杂草5叶期以前使用效果最好, 但有些农民却认为晚几天无所谓, 致使杂草对除草剂的耐药性增强, 造成防除效果差。

对策:适时用药

应根据所用除草剂的使用适期, 合理确定用药时间, 避免因喷药过早或过晚而影响药效。

误区:忽略麦茬地遗留的大草

部分麦茬玉米田存在杂草防治不彻底的问题, 而一般玉米专用除草剂对麦田大草没有防除效果。

对策:对于大草量比较多的玉米田, 应在玉米播种后立即用20%百草枯喷施地面, 再喷施玉米专用除草剂;对于有少量大草的玉米田, 宜人工拔除杂草。

误区七:一桶水省工又省力

为省工省力, 许多农民朋友在喷施除草剂时故意减少用水量, 每667平方米土地仅用药液15千克 (一喷雾器) 左右, 导致药液根本无法在地面形成药膜, 从而影响药效正常发挥。

对策:保证药液用量

一般要求每667平方米土地喷施药液30~40千克;在高麦茬玉米田和天气干旱时, 药液喷施量应掌握在每667平方米40~50千克, 喷药后保证地面湿润。

误区:不管用什么方式, 只要将药液喷到田间就行

常见喷药方法错误有:一是悬浮剂类除草剂没有充分摇匀, 影响除草效果;二是采用前进式喷药法, 导致刚刚喷到地表的药液在形成药膜之前就被踩坏或粘走, 致使被脚踩到的地方继续长草;三是喷药不均匀, 有漏喷或重喷现象, 致使未喷到药的地方继续长草。

对策:正确施药

篇9:试析常见食品化学危害因素

关键词:食品 化学 危害因素 油条 烧烤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4-0023-02

油条与烧烤可以说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早餐与宵夜,但这两种食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却常常被忽视。

1 油条的化学因素危害分析

1.1 微生物的危害

用于制作油条的原材料面粉很容易滋生微生物。如果原材料存放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不合适的话,那么就会滋生霉菌与细菌等,甚至会有芽孢杆菌、葡萄球菌、纤维素分解菌等的滋生。存放环境的湿度越大,就越容易滋生纤维素分解菌。如果存放的时间过长,面粉就会出现发霉与结块的问题,细菌的繁殖速度也会加快。另外,油条的炸制多使用植物性油脂,这也有很多隐患存在。这是因为油料的种子容易被霉菌或是毒素等污染,使得油料种子制成的植物油含有毒素。

1.2 化学因素的危害

在油条的整个制作过程中,化学因素的危害是最大的。

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需要喷洒农药、化肥,而农药与化肥中的有害化学元素会部分残留在小麦中。因而用小麦制成的面粉也可能会含有少量的化学有害物质残留其中。现在的人们为了面粉的美观效果常常在面粉制作加工中加入增白剂。在油条的传统加工过程中,在面粉中加入矾碱,这样炸制出来的油条比较蓬松。但矾碱加入后会在醒面的过程中生成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铝,这两种物质的存在就是成品蓬松的原因。铝元素在人体中累积后会阻碍人体对铁、锌以及钙元素的正常吸收,并与体内的某些蛋白质、酶、重要的必须微量元素等发生作用,影响到人体的健康状况。小孩摄入过多的铝还会影响到智力的发育状况,而成人摄入过量的铝则可能会导致老年痴呆症。由此可见,油条中的化学有害因素会对人体造成多么严重的影响。

1.3 有效控制手段

第一,醒面过程。醒面工序中会出现滋生乳酸菌、醋酸菌等状况,这些问题的关键影响因素是醒面的时间和温度。掌握好醒面的时间与静置温度,不仅可以让面团的弹性与光滑度提高,还能增加其延伸性,让制作出的油条口感更酥脆。因此,为了避免在醒面过程中出现酸味过重、面柸空洞的大小不均等问题的出现,必须掌握好醒面的温度与时间。

另外,矾碱的使用必须按照国家标准严格的执行,避免铝元素的过量摄入。最新开发出的膨松剂是复合无铝型的,既能达到美观的效果,也可以避免铝化物带来的健康危害,还能让油条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

第二,炸制过程。油条的炸制过程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油的反复使用。在炸制油条的高温下,会导致热氧化物、致突变物、热聚合物、丙烯酰胺等多种热分解物质的产生,这些物质都可能会引发癌症。而含毒素的油在反复的使用过程中则会产生更多的毒素,危害人体。对于炸制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采用新型的油炸工艺来解决。比如,真空低温油炸、高压油炸等。

2 烧烤的化学有害因素分析

2.1 油脂带来的危害

油脂的温度如果超过250摄氏度,就会发生热分解产生PAHs.烧烤时食物与火直接接触,温度远不止250摄氏度,因此一定会产生PAHs,导致食品被污染。据报道,PAHs有导致皮肤癌与肺癌、胃癌的可能性。

2.2 烤肉本身带来的危害

烤肉在2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时,所含的有机物会受热分解。在发生环化、聚合以后,产生一种五环的芳香烃,而这种物质具有极高的致癌性。

2.3 香味剂以及发色剂带来的危害

烧烤所用的发色剂有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香味剂则有味精和花椒。

过量的亚硝酸盐在人体中的存在,会让血液中的铁离子从二价转为三价,这种转变发生以后,人体中的正常血红蛋白会因为与三价铁离子结合而形成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红蛋白没有携氧能力,人体就会因此出现个脏器的缺氧,导致呼吸中枢神经系统的麻痹甚至窒息。

在烤肉的表面呈现焦黄时,会有诱人的香味散发出来。但这种香味却是在告诉我们,烤肉中的维生素、脂肪、蛋白质等已经发生了变质,并且产生了“梅德拉反应”。“梅德拉反应”发生时,肉类中的核酸会与某些氨基酸发生分解,产生基因突变物质,这些物质极易诱发人体的病变。

香味剂中多含有谷氨酸盐,是调味的良品。但当温度超过130摄氏度时,谷氨酸盐就会转变成焦谷氨酸钠。焦谷氨酸钠不仅会让食物失去鲜味,同时带有毒性。

2.4 解决方法

对于烧烤食品,完全抑制有害物质的出现是不可能做到的,而且常规的生产方法下所食用的烧烤食品是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危害的。这就要求加工工艺的规范性了。对烧烤设备、热原材料进行改进等基本可以达到该有的效果。

3 结语

传统的食品虽然可以满足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但它们本身的危害却是不能忽视的。为了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家应该加大对食品的检测力度,并从源头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对于不可避免的因素,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大家清楚这些食物中所含化学物质的危害,让大家可以意识到这些危害可能造成的可怕后果,从而有节制的食用。

参考文献

[1]陶洪华.食品中的化学性危害[J].河北化工,2011(9).

[2]金成,章宇,陆柏益等.食品中Maillard反应伴生化学危害物的形成机制与控制技术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1(9).

[3]翁雪梅,李思惠.化学危害因素引起的疾病与自由基关系研究进展[J].职业卫生与应急救援,2013(2).

上一篇:教师年度考核总结简短300字下一篇:家电试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