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2024-04-19

量词个的偏误分析(精选7篇)

篇1: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个”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摘 要]: 量词是外国留学生习得汉语的过程中出现偏误最多的词类,在一定阶段内,学生尤其容易出现量词“个”的泛化,而且量词“个”的偏误会一直伴随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造成这种错误, 不仅有“教”的原因, 还有“学”的原因,有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影响,应采取有效办法, 帮助学生避免偏误,促进对外汉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我在对一些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短期进修班的美国留学生进行辅导的过程中, 在学习说句子“我是一个美国人”时, 学生往往觉得奇怪,因为在英语里, 同样的意思说出来是“I am an American”, 即 “数词 + 名词”, 而用中文表达时却要加上“个”,即:“数词+量词+名词”。“个”是留学生最初接触到, 也是运用最广泛最普遍的量词。学生在知道量词是汉语的一大特色后, 喜欢以不变应万变, 所有的数词和名词之间都用“个”, 于是出现诸如:“我家有一个马”, “教室里有几个桌子”,“我养了一个狗”,“我有一个电脑”等病句。四个名词涉及不同的量词, 马用“匹”, 桌子用“张”, 狗用“只”或“条”,“电脑”用 “台”。即便在后期,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量词后,当出现新的事物名词需要与数词搭配时,学生仍然会倾向先用“个”来代替。

我觉得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汉语作为母语并经常在生活中操练的人来说, 对量词的很多规则性的东西早已习以为常,而外国人学习汉语时则不同, 在遇到这一具有汉语特色的语言时, 往往百思不得其解,有的留学生就企图找“捷径”, 他们发现很多名词都能和“个”搭配,于是就用类推的办法把“个”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中新的语言现象上, 把“个”当作一个“万能”量词,造成了偏误。

2、当学生把“个”当作万能量词,不管是什么名词, 其前面都放“个”, 如:一个楼,一个书,一个门时,让他们高兴的是在日常的交际中很多中国人都能够听得懂,明白他们的意思,他们便觉得这是一个巧妙的方法,因此也助长了他们对量词“个”的依赖心理和使用时的取巧心理,铸成了留学生对量词学习的惰性。

3、由于量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闭性词类, 列举起来是无穷无尽的,但是每个量词都有自己的固定搭配,有一些量词的用法又比较复杂,对于什么样的量词和什么样的名词 / 动词搭配只能凭借机械的记忆, 当学生碰到具体问题时就会感到无所适从,而在一些教材中对量词“个”的解释又比较笼统、抽象:“个”是使用非常广泛的量词, 甚至还可以代替其他量词。这虽然可以偶尔解决量词缺失的现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误导了学生对量词“个”的适用范围。

4、教师的知识、技能和对待教学的态度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师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可是很多时候在涉及到量词教学,教师就刻意回避了语法等理论知识的讲解,喜欢让学生机械的模仿和记忆,并告诉学生这是汉语的一种习惯。“个”的用法虽然很广但还是比较复杂的,每一个其他的量词在搭配时也都有自己的特色,在讲到其他量词与“个”有交叉重叠的用法时(如一个/位老师,一个月亮,一轮明月),教师应该积极提出来,引导学生正确区分“个”能够代替和不能代替其他量词的意义所在,消除学生可以用“个”就无需记忆运用别的量词的惰性心理。

以上分析了留学生习得现代汉语量词“个”时出现的偏误及造成偏误的原因, 下面我将针对这些偏误提出几点对策,希望能很好地帮助留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相关错误。

1、当学生在不知何为正确的量词时用 “个”,对此,教师一方面应该适度宽容,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有“个”比没有量词强;另一方面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避免“化石化”的产生,在课堂教学中,遇到量词时,不仅要指出哪个是量词,还要尽可能以趣味的方式来讲解量词,比如说某些量词的文化底蕴、修辞作用及色彩意义等,尤其是那些可以和“个”在某些方面通用的,让学生明了它们与“个”的不同之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这些量词的印象,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记住,在以后使用量词时会仔细考虑,增强了学生的量词的词汇量和在现实生活中正确使用量词的目的。

2、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个教师的严谨的教学态度对学生影响巨大。虽然量词只是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量词“个”又是量词教学中的一小部分,但是作为学生最先接触,接触最多的一个词,教师的引导、2

教授的意义就更为深刻了,如果学生基础打得好,后面的学习偏误就会少一些。教师要掌握量词的基本语法知识和理论框架,还要掌握量词的文化底蕴和系源问题,等等,这样才能在学生问起老师:一 窗户,为什么可以用“个”又可以用“面”、一个月亮为什么要说成一弯新月时,不至于手足无措,回答学生:这只是个习惯,你记住都是对的就行了。一个心思细腻的教师还应善于总结归纳学生的错误,并找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此外还应对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所要接触到的量词以及这些量词中“一对多”、“多对一”、容易与“个”产生纠结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相应的对策。

3、语言是为交际服务的,量词的学习也不例外,学生之所以在交际中广泛用量词“个”,是因为他们感觉到量词在此时此景的表达中的不可缺少性,只是迫于不知道合适的量词才被动使用。如果教师教学和学生习得量词的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语境或情境,那学生习得量词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再多做有针对性的练习,那么偏误率就会大大降低。所以,这就需要教师在量词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情境,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味的机械模仿记忆,学生要敢于开口说,不回避,不放过每一个锻炼的机会,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量词大聚会的表演(买菜/水果/散步写景等等有量词的场景表演),或学生之间的量词大PK(看谁说的多,说的全,说的细,说的对),除了重视在课文中出现的量词,更要多注意学生日常生活中高频运用的量词,增强学生在初级阶段学好量词的信心和成就感;此外,还要树立学生的语境意识,教会学生自觉依靠语境,努力做到准确、得体地选用量词。

以上就是我在实践中发现的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个”的偏误问题,并对此提出的一点个人的建议和教学对策。由于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分析能力有限,可能有一些方面分析的不是很到位,希望老师批评指正。量词作为汉语的一大特色,留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远不止于此,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给出更有实施性的对策方法,来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效率。

篇2: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量词重叠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

量词是汉语独有的一类词,量词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无论是名量词还是动量词都可以重叠,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重叠的偏误类型有:错序;缺失;误选;多余等.如何避免这类偏误的发生,文章提出,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量词重叠的类型、语法意义、语法功能以及数量短语重叠的.用法等.这些措施,都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量词重叠式、减少偏误的发生.

作 者:王振来 WANG Zhen-lai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刊 名: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年,卷(期):6(3)分类号:H195关键词:量词重叠 偏误 教学对策

篇3:学生使用量词“个”的偏误和分析

一、量词“个”的偏误

1. 量词“个”的使用

(1) 量词“个”使用的探源。《说文解字》:“箇, 竹枝也。从竹固聲。”《史记·货殖列传》:“竹竿万箇。”从这些可以看出, “个”的本义是“竹竿”。先秦时期, “个”已经作为量词在使用了, 但主要是修饰“物”, 修饰“人”的较少;魏晋南北朝时, 量词“个”使用得更广泛, 还可以前附于中心词, 但也有些限制, 如量“时”就出现得很晚, 还不能量“事”。唐五代以后, 量词修饰名词的种类扩大了, 使用的频率也加大了, 还能量“事”。

我们通过对何杰先生的《现代汉语量词研究》的附表《名词、量词搭配表》的数据进行统计, 发现能和“个”搭配的名词有512个, 占名词总数的40.22%。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量词“个”使用的广泛性。

从量词“个”所使用的历史来看, 量词“个”长期以来在汉语量词中占据重要席位, 搭配非常广泛。我国会大量使用量词“个”搭配各类名词, 更别说留学生易出现量词“个”泛化使用的偏误这一问题了。

(2) 量词“个”的使用。参考《现代汉语八百词》, 现将量词“个”的使用方法归纳如下:①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事物:一个影子、一个馒头 (包子) 、一个苹果 (西瓜、萝卜) 、一个号码、一个村子 (院子) 、一个国家 (社会、世界) 、一个中秋节 (国庆节) 、一个故事 (笑话、节目、游戏) 、一个字 (句子、词、词组、段落、声音) 、一个集团 (政党、团体、单位、机关、剧团) 、一个季节 (冬天、月、星期、钟头、时期、阶段、时代、世纪) 。②也可用于某些有专用量词的事物:一个 (只) 耳朵、一个 (所) 学校;一个 (家) 工厂、一个 (张) 凳子。③量词“个”不能修饰的一些名词:一个 (朵) 花、一个 (滴) 水、一个 (片) 爱、一个 (缕) 烟。

2. 使用量词“个”时的偏误

留学生在使用量词“个”时, 会出现两个错误。

第一, 对于量词“个”的用法, 不考虑量词“个”和其他量词的区别, 一律使用量词“个”来修饰名词。

摘自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里的例句:①我会说两个 (种) 外语:一个 (种) 是英语, 一个 (种) 是汉语。②毕业以后我曾[增]经做{作}过两年这个{类}工作。我曾[增]经在北京旅游部门工作。③如果他决定{了}一个{件}事情, 他肯定做。

一般情况下, “两个外语”“这个工作”“一个事情”这样的量词和名词搭配并没有很大的错误。但在这里, 由于具体的语言使用环境, 这样的名词用量词“个”来修饰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二, 对于不能用量词“个”修饰的名词, 也用量词“个”来修饰, 出现量词“个”泛化使用的情况。

摘自北京语言大学的hsk动态作文语料库里的例句:①如果人人能坚守五戒, 这将是一个没有罪恶的世界, 一个 (方) 净土。②我的老师姓付, 付老师, 她身材高大, 戴着一个 (副) 眼镜, 具有教师应有的威严。

这两个例句里的“净土”“眼镜”用量词“个”来修饰, 就不正确。这两个名词不能用量词“个”来修饰, 而应该用其他的量词来修饰。留学生由于没有掌握好这类词语的量词搭配方法, 直接用量词“个”来修饰, 出现了量词“个”泛化使用的情况, 并且这种情况很普遍。

二、量词“个”的使用偏误分析

1. 量词的区别性特征

一般来说, 汉语中的名词都有固定的量词与之搭配, 什么样的名词用什么样的量词修饰都有一定的规律性。同一个名词用不同的量词来修饰, 可以表现出名词不同的特征。留学生在选择量词时, 不能只是简单地使用量词“个”来应付, 而是应该弄清楚每个量词的区别性特征。下面将具体分析量词“个”的区别性特征。

先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来看, 汉语口语灵活多变, 能够体现发言者心态、感情, 或者使得语言简洁;书面语则相对固定一些, 语法更严谨, 用词更准确。比如“月亮”可以用量词“个”和“轮”来修饰;但是, “一个月亮”是口语化的表达, 显得简单, “一轮月亮”则是书面语的表现, 具有文化性。其次, 从感情色彩来说, 一个名词能用很多量词来修饰时, 所使用的那个量词可以体现出使用者对这个名词的感情色彩。例如, 当一名学生说“一位老师”时, 体现了他对那位老师的尊敬和喜爱;而他说“一个老师”时, 那他则有可能不是很喜欢那位老师。

从描绘形象来看, 量词体现了它所修饰的名词的某些特征。比如“树”由三个量词来修饰:“一个树”“一棵树”和“一株树”。“一棵树”可以说明这棵“树”是大的;“一株树”则表明这棵“树”还只是树苗, 不大;但“一个树”无法表明这个“树”的形状。是大还是小。最后从修辞作用来看, 汉语里的量词还具有修辞的作用。

掌握量词“个”与其他量词的区别特征, 可以帮助留学生正确地选择恰当的量词来搭配名词。

2. 母语的负迁移

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 母语的负迁移对语言学习者有着很大影响。

量词并不是为汉语所独有, 除了汉语, 泰语、韩语、日语等语言里面都存在着大量的量词, 并且这些量词的意思、搭配和使用方法与汉语的量词都有着一定的对应和联系。但由于语言的演变、发展和民族的心理因素、文化特征不同, 这些语言里的量词同汉语里的量词在意思、搭配和使用上又有着一些差别, 这样, 母语的负迁移很容易对这些留学生学习汉语造成很大的影响。

欧美国家的语言里面量词不多, 因此这些留学生对量词的掌握不是很好。为了避免错误, 在修饰某个名词时, 这些国家都会强制性地用量词“个”来修饰这个名词。

三、量词“个”的教学建议

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本文只是根据之前的偏误分析综合性地提出一些教学方法上的建议。

1. 突出区别特征法

经由分析可知, 量词“个”不像其他的量词, 它自身在语义上缺少较为明显的区别性的特征。所以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采取突出特征法, 强调名词和与之搭配的专用量词在语义内涵上的这种一致性。

在教授量词的过程中, 比如量词“张”, 可让学生了解用于平面或者有平面的物体的特点, 从而记住“一张桌子、一张纸”这些固定用法。因而, 量词“个”一般不修饰这些名词。我们通过举出这个量词与之相应的搭配的名词, 并指出这个名词语义上的显著特征, 以此提高量词的复现率, 让学生掌握。

量词“个”除了能修饰一些固有的名词外, 和其他的量词相比, 它还具有以下独特的作用。

(1) 增强口语色彩。在一般的口语交际中, 量词“个”的使用频率比书面语里高很多。日常交流中, 能恰当使用量词“个”, 可以促使留学生的口语更地道、本土化。

(2) 表达感情。除了之前的例子“一个老师”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以外, 例句“你是一个王八蛋”“你是一个学生”里的量词“个”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 增强了说话者的感情。

(3) 表遍指、抽象化的作用。量词“个”不像其他量词那样突显名词的形象, 但它可以表遍指、全体化。如“里面的人, 我一个都不认识”中的“个”就比其他修饰人的量词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 是想说明量词“个”有它自己的作用和特性, 我们不能因为想改正量词“个”的偏误而刻意地少用它、不用它, 这样做只会形成其他偏误。只有正确使用量词“个”, 才能真正提升汉语水平。

2. 规律总结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 对量词“个”的讲解可以有规律地进行。如“端午节、国庆节、教师节”等表示节日的名词就可以告诉学生用“个”来表达其教室的多少。当然, 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 要结合其语义内涵来加以运用。而关于必须用量词“个”来修饰的名词, 抽象类名词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名词一是本身的意思很抽象、概括, 二是又没有其他的量词来修饰。

关于这些名词的分类的标准各有不同, 本文只进行如下分类。

(1) 修饰抽象的事物:想法、思想、缘分、结果、比喻、策划等。

(2) 修饰时间类名词:月、星期、小时、时期、夏天、世纪等。

(3) 修饰处所类名词:地方、操场、战场、乡村、城市等。

(4) 修饰集体类名词:集团、政党、团体、机关、单位等。

(5) 修饰符号类名词:字、句子、词组、声音、号码等。

此外, 量词“个”在一些习语、熟语中有固定的使用方法。如:“三个臭皮匠, 赛过一个诸葛亮。”这个习语里面, 虽然有其他的量词可以修饰“臭皮匠”和“诸葛亮”, 但不能用它们来替代量词“个”。

3. 语境教学法

量词的使用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毕业以后我曾[增]经做{作}过两年这个{类}工作。我曾[增]经在北京旅游部工作。”“工作”当然可以用量词“个”来修饰, 但这是hsk汉语水平考试的作文, 里面的“工作”是某一个种类, 不是单个的, 因而用量词“类”来修饰更合适。

另外, 我们教导学生运用量词“个”时, 应先引导他们弄清具体的语言环境, 看什么语言情况下要用量词“个”, 什么语言情况下不使用量词“个”。

教师只有根据合适的教材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才能正确引导留学生掌握量词“个”的意思和用法。

参考文献

[1]刘世儒.魏晋南北朝量词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196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4]周国光.为什么量词多用“个”[J].语文建设, 1996, (1) .

[5]吴婷婷.量词“个”的历时发展及其表量泛化的原因分析[J].文学界 (理论版) , 2011, (8) .

[6]戴梦霞.对外汉语名量词选用教学的一点探索[J].汉语学习, 1999, (4) .

篇4: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量词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使用范围广泛,量词有着独特的语法及语义表现,在实际运用上也比较灵活、多变,因而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很多留学生由于对量词意义的理解不够充分,无法正确得当地使用量词,本文结合汉语本体中量词的研究成果,对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的量词使用的偏误类型进行全面分析,对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深入探索,并进一步提出增强留学生对量词掌握能力的对策。

关键词:对外汉语;量词;偏误;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H195

一、量词的定义及类型

我国汉语本体研究中,各家学者对量词研究的角度不同,量词的定义及分类因而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经过专家学者的研究,量词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出现,随着社会的发展,量词的数量不断增多,对量词的研究也逐步完善,量词作为现代汉语中一种独立的词类,不仅在语言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其语法、语义特征也呈现出自身的特色。

由于量词和名词、动词、形容词这三大词类联系紧密,形成了一个相对连续的体系,量词在实现计量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了名词的词类标记。目前,对于量词的类型还没有统一的划分,不同的学者对量词划分的角度及标准不一,所划分的量词类型也会有所差别。

吕叔湘把量词分成9类。分别是: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

器量词、临时量词、度量衡量词、自主量词、动量词、复合量词。胡裕树先生将量词分为三组:第一组如尺、寸、斤、两、公斤等,这是用来修饰限制名词、形容词的。第二组如个、只、件、条等,这组量词是修饰名词的。第三组如:下、次、遍、趟等。这组量词是用于修饰动词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偏误分析

1、“个”的泛化偏误

“个”是现代汉语中运用范围比较广泛的量词,使用的频率极高,外国留学生在使用“个”时,极容易产生不顾词语搭配、句法等的滥用和误用,这种偏误严重影响了句子的准确性。

如我会说两个(种)外语,一个(种)是英语,一个(种)是汉语。

那个(张)脸是满脸皱纹的一个老妇人的脸

他们三个人一起挖一个(口)井。

从以上的偏误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外国留学生由于对汉语的量词缺乏深入的了解,认为“个”是计量使用的,因而常常忽略了汉语的形象搭配及不同量词的确切意义。如“脸”是用“张”来修饰的,而“井”用“口”来修饰则更具形象色彩。

2、同音异形量词的使用偏误

现代汉语中的同音异形量词也是外国留学生常常出现偏误的地方,如“颗、棵、课”,“幅、副”等,这些偏误主要是由于留学生对量词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在书写及量词的意义理解上还不够充分。因而,同音异形量词的使用多出现在书面语的表达上,在口语交际上则不存在。

如:连忙回答说:“不是”,“那为什么这幅(副)苦瓜脸了”。

我在家门口种了一颗(棵)樱桃树。

3、对使用范围相近的量词上的偏误

现代汉语的量词是极为丰富的,常常会出现相近的事物却用不同的量詞表达的情况,而留学生对这些具体的量词使用中出现偏误的频率较大。

2、偏误原因

2.1教学方面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的可能是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基于认知水平的不同,他们对汉语量词的理解与接受程度也会有所差异。特别是在汉语本体的量词研究还不够充分的情况下,在解释某些量词时很容易陷入困境,只能将量词的使用归于汉语的习惯。根据《汉语水平词汇及汉字等级大纲》的要求,甲级词汇里共有46个需要掌握的量词,但是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只有出现了才会进行讲解,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明确的训练,以致学生无法充分地掌握量词的有关知识。

2.2语言习得方面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母语的负迁移是不可避免的,外国留学生在习得汉语的过程中,也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对于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语言中量词使用很少,虽然在使用上不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但是汉语中不同的名词、动词的量词修饰,在英语中被大大简化,因而留学生在记忆大量的汉语量词,并掌握使用范围及固定搭配情况,也是极为困难的。

对于母语中存在量词的留学生而言,他们在使用中很容易将母语中的量词知识套用到汉语量词的使用中,这样也会导致量词使用的错误。

三、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对策研究

1、加强对汉语本体量词的研究

量词在现代汉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使用历史悠久、运用范围广,而且使用灵活,具有丰富的语义色彩。

2、运用对比分析教学方法

由于外国留学生已经具有较为完整的母语语言体系,因而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受到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而影响汉语量词的学习,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国家母语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以留学生的视角来判别汉语量词与母语的关系,通过对比教学及多角度分析,加强学生对于汉语量词的感知,从而减少母语负迁移对留学生的干扰。

3、运用情景化教学模式

量词的适用范围广泛,能够修饰不同种类的名词、动词,学生不仅要记忆量词的语义及使用方法,还要记住不同形式的固定搭配,对于留学生而言记忆量大,容易影响量词学习的效率。教师在量词的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作多元化的情境,使学生能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更加迅速地理解并掌握量词知识,如利用多媒体讲解量词的搭配,运用场景模拟的方法,增强学生对于量词使用的记忆。通过有针对性且生动活泼的情景化教学,在提升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推动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量词的使用。

4、分阶段分层次教学

语言的学习使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尤其是对于已经熟练掌握母语语言的留学生而言,他们在语言的学习中受到的干扰因素更多,对汉语量词的掌握也更加困难,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量词使用的频率、难易,以教材为基础,对学生实行分阶段、分层次教学,如对于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可以指导他们掌握“数+量+名”、“动+数+量”的基本搭配规律,并使学生熟练掌握具体事物的量词使用方法,为量词的深入学习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量词的数量多、适用范围广,且能够根据词语及环境进行灵活的搭配,量词的学习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从留学生对量词使用的偏误情况来看,“个”的泛化运用、相近范围内的量词使用偏误较多,造成这些偏误的原因既包括教学层面的,也包含学生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为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加大对汉语量词的本体研究,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分阶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促使留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量词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岑运强. 语言学基础理论[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

2、惠红军. 汉语量词研究[M]. 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 011 .

篇5: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的教学一直被认为是重点、难点。量词“个”以其高度的出现率、广泛的使用范围,在量词中占据要地位。在学习过程中,留学生最先接触的是量词“个”,并在交际中大面积使用。本文将针对这种现象,以量词“个”为例,对其进行偏误分析,以偏误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手段,让学生能正确理解量词“个”,在交际中能自如地应用,同时促进量词的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偏误分析;应对措施

“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什么量词”一直以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首先,量词数量多,名词更多,两者组成的数量短语更是多之又多;其次并有没有一套具体的、完整的、准确无误的规则总结量词的使用规则;最后,个体差异的原因。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量词“个”十分万能,在汉语的交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找到“捷径”后,无论什么名词都使用量词“个”。所以本文以量词“个”为例,对其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个”的本位描写

对量词“个”进行偏误分析前,应了解“个”的本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道:“个,竹枚也。从竹固声。”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w或作个。半竹也。各本?o。”,我们可以看出“个”与“竹”有关,“竹曰个。木曰枚。”竹易分开,“竹”字分开便是两个“个”,单个竹就是“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与“竹”的关系逐渐疏远,后表示事物的数量。

“个”是个体量词,多用在没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前,但有的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也可以使用,主要依据语体色彩、语言坏境,多用于口、通俗色彩浓的语境中。量词“个”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即“数词+个”,一般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也可以和指示代词组合,构成“这、那、哪+个”,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一)量词“个”的偏误现象及类型

1.“个”的误用

量词“个”的泛化现象使得许多留学生误用量词“个”,或者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过太多量词,有些名词不知用哪个量词修饰,或是有些外国学生对量词的用法不能完全掌握,造成一些有专有量词的名词也用“个”来称量,从而形成偏误。如:

一个(本)书 十个(张)纸

那个(只)猫是谁的。

妈妈喝了一个(口、瓶、杯、碗)水。

2.“个”的误加偏误

“数词+个”、“这、那、哪+个”这两个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有时量词“个”可以不加,但很多留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认为所有情况都必须要加“个”,形成“个”的误加偏误,如:

有了这么多种类型的人,我们才叫做(个)社会。

到现在这三(个)和尚也自己的事自己干,愉快地过日子。

以上例句来自中介语语料库。

三(个)周

我看了好几(个)家鞋店的鞋。

3.“个”的遗漏偏误

“数词+个”结构最为常用,其中“序数词+个”结构容易出现遗漏偏误,如在表示时间段时,遗漏量词,易使表示时间段的数量短语变为表示时间的含义,如:

我在哈尔滨住了三(个)月。

在指示代词“这、那、哪+个”结构作定语时,也易发生遗漏现象,如:

我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

虽然我同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观点,可是我想再补充一个观点在里头就是学生和老师。

以上例句来自中介语语料库。

4.色彩义的误用

词的色彩义是表达作者、说话人的情感或语境的状态,留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色彩义,所以在使用上容易产生错误。现以“太阳”为例,使用不同的量词修饰,表达效果也不同:

一个太阳/一轮红日/一颗红日/一抹夕阳

不同的量词描绘同一事物,呈现了不同的形态,塑造了各式形象。不同的情感也可以通过量词表达,如:一个老师/一位老师,变化使用量词后,更有尊敬、庄重的意味。

5.歧义造成的偏误

量词“个”搭配名词的范围广泛,所以极易产生歧义,如短语“一个朋友的灯笼”,我们不联系语境无法确定表量的是朋友还是灯笼,所以这个短语可以是一个朋友的/灯笼,也可以是一个/朋友的灯笼。如果我们把短语中的量词换为“只”,一只朋友的灯笼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短语的中心是灯笼,量词“只”是灯笼的表量。这种歧义容易出现在口语里。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1.量词“个”泛化现象

量词的语法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减弱,量词“个”语义模糊,使用范围广泛。各种教材、工具书都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规则总结用法,当然也很难有这样的规则。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个”的泛化问题,直至今日仍有这样的看法,不可否认量词“个”泛化现象十分常见。同时,许多教师在初级阶段鼓励学生用“个”来修饰所有名词,必须承认这样教学效果明显,但不利于日后的教学。

2.母语的负迁移

有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偏误来自母语的负迁移。量词是汉藏语系独具特色的特点之一,留学生在初级阶段,汉语知识不扎实,只能借助母语的语法规则辅助学习汉语,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干扰极大。尽管日语、韩语中有量词,但日语、韩语中的量词不如汉语中的量词词类独立、用法多样、使用方法广泛,这种借用母语进行学习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

3.目的语的负迁移

学习者用类推的方法用已学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教师讲解量词“个”后有意无意地向学生渗透“个”的泛化现象,学生也会认为“个”是个万能量词,便找到了使用量词的捷径,可以修饰所有名词,所以他们用这“规律”不考虑语境,部分情况肆意使用,从而形成偏误。

4.交际策略的影响

很多汉语初学者很难判断到底应该用哪个量词修饰名词,所以不少外国学生采取了回避策略,即不使用量词,有的留学生也会采取简化策略,用“个”来修饰所有名词,这十分影响留学生对外语的学习。

5.学习者的知识储备量不足

不少外国学生并没有学习很多量词,没有学习其他量词的使用规则,又因为教材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规则总结“个”的使用,所以他们用“个”来修饰,造成偏误。

三、应对措施

(一)关于“教”的方面

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保证教学大纲和学习者相适应。对量词的讲解,不能遇词讲词,而应有联系的地讲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张量词的“网”。对于“个”的讲解还应针对其本源、适用范围和搭配规则,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不仅将学生母语中的量词与汉语中的量词进行对比,还要和其他汉语量词进行对比,避免偏误。练习时也要注重对比,保证趣味性,提高复现率。

(二)关于“学”的方面

留学生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量词的知识储备量不足的问题,准确掌握老师讲授量词的各方面知识,所以留学生们必须要巩固基础,牢记语言点,活学活用,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避免母语知识的负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当然也不能面对量词问题回避,不敢使用量词,更不能所有情况都用“个”来代替。

四、结语

量词“个”以其高度的出现率、广泛的使用范围,在交际中常被使用。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因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交际策略以及自身知识储备量等问题造成量词“个”的偏误现象,这些偏误一般为“个”的误用、误加、遗漏、色彩义的误用或是歧义造成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深入教材,讲解得当,并与实际交际相结合,还要关注学生个体。通过对量词“个”的偏误分析,要举一反三,对其他量词的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6: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名量词偏误分析

汉语、泰语两种语言同属汉藏语系, 是亲属语言, 二者都拥有丰富的量词, 量词的作用主要是表示事物的单位和动作行为的量。从大类上来分, 量词主要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 即修饰名词的为名量词, 修饰动词的为动量词。名量词数量繁多, 用法灵活, 因此, 本文将以名量词为研究对象, 从泰国学生汉语习得中名量词偏误入手, 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并由此提出教学建议, 希望对初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有所助益。

一、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的偏误表现

笔者在泰国曼谷陕迪拉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教学工作期间, 收集了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名量词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笔者从105名学生的作业、试卷中, 共搜集到77条关于名量词使用的偏误, 其中名量词的遗漏、误加、错用共67条, 名量词位置使用错误10条, 下面将对此进行详细叙述。

(一) 名量词的遗漏和误加。

1. 名量词的遗漏:

泰语系统和汉语系统里都有数量繁多的名量词, 但学生在答题或者写作的过程中, 遇到不熟悉且没有掌握的汉语名量词时, 常会遗漏名量词。

(1) *教室后面有两大树。

(2) *他头上戴着一帽子。

(3) *昨夜下了一大雨。

(4) *王林拿着一球棒, 大家一起打棒球。

(5) *泰国蚊子很多, 老师帮我们点了一蚊香。

2. 名量词的误加:在某些句子中, 不需要用名量词修饰的地方学生却多加了。

(1) *我回泰国的那个天, 妈妈去机场接我。

(2) *我学习了两个年的汉语。

(3) *上个周我去芭堤雅玩。

语料显示, 学生在“年、天、周”前都加上了量词“个”, 学生误将时间量词认作名词, 以为在能计量的名词前都要用量词修饰。

(二) 名量词的错用。

1. 泛用名量词“个”

在汉语名量词中, “个”学生接触最早, 使用范围较广, 且使用频率最高, 而且在生活中很多名词都可以用名量词“个”进行修饰, 如一个人、一个朋友、一个嘴巴、一个鼻子、一个包子、一个鸡蛋等。这就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 他们把“个”当作万能名量词, 由此造出很多不合规范的句子。

(1) *他家有两个汽车。

(2) *我妹妹买了一个新衣服。

(3) *教室里有5个椅子。

(4) *我借了两个书。

(5) *他有三个杂志。

以上例句如果外国人这么说, 中国人可以听懂也不影响交际, 但如此的表达方式不准确且不符合语法规范。汉语能计量的名词一般来说都会有固定搭配的量词, 若把“个”都套在能计量的名词上, 则不仅搭配不准确, 而且不能形象地表达其义。如果仅仅为了达到交际的需要就允许学生泛化地使用量词“个”, 教师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那么学生很难学到地道标准汉语。

2. 动物量词“只”的泛化使用

泰语里所有的动物, 除了大象外, 均用“”做计量单位, 因此学生误以为汉语与泰语相似, 所有的动物都能用相同的量词“只”来做计量单位, 于是出现了以下偏误:

*三只牛、*三只马、*三只驴、*三只狼、*三只蛇、*三只鱼、*三只骆驼

出现以上偏误, 学生既有可能是受母语影响又有可能是受新学课文的影响, 教学期间学生所学的课文中出现的例句是:“三只烤鸭”, 学生由此泛化为动物类名词均可和“只”搭配。

3. 同音异形名量词的使用偏误

学生在学习和使用汉语量词的过程中, 对同音异形名量词如“颗、棵”, “枝、支”等掌握不全, 会出现如下偏误。如:

(1) *学校门前种有两颗大树。

(2) *我在商店买了三棵珍珠。

(3) *她买了两支花。

(4) *请借我一枝笔。

由于读音相同, 同音异形量词的偏误在口语中难以察觉, 但常在书面语中发现。汉语的量词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复杂性, 再加上学生对汉字具有畏难的情绪, 因此泰国学生对量词的同音异形词的掌握较为困难。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重点对这些量词进行对比讲解,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三) 名量词的位置使用错误。

泰语中的名词、量词、数词在句子中的语法规则与汉语不同, 泰语将中心词放在量词前, 表示成“名词+数词+量词”。因此, 泰国学生在初学汉语名量词时由于母语的负迁移的影响出现如下偏误:

(1) *纸一张

(2) *汽车一辆

(3) *天鹅三只

(4) *老师三个

学生在学习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 遇到了不熟悉目的语规则时, 只能依靠母语知识或依赖传统的翻译法, 因而在学习名量词时极易受母语影响而出现偏误。

二、泰国学生使用汉语名量词的偏误分析

泰国学生汉语名量词偏误是语言交际的主要障碍之一, 而汉语的特征之一即为名量词应用普遍, 因此为克服量词使用障碍而进行的汉语量词教学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由语料分析可知, 初级阶段的泰国学生在汉语名量词学习中出现以上偏误有如下几点原因:

一是母语的负迁移。泰语和汉语在自身语言系统中都有名量词这一词类, 因此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名量词时, 对此类知识点理解和接受起来较快, 这是母语的积极影响, 即正迁移。但泰语的名量词系统和汉语的名量词系统存在较多差异, 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按照母语思维学习汉语名量词, 把母语的语法形式直接套用在目的语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偏误, 即负迁移。

二是目的语的负迁移。初级阶段的学生在尚未系统掌握目的语知识前, 面对新的语言点时, 往往会把有限的、不充足的目的语知识直接套用在新学的语言点上, 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偏误, 这样的情况称为目的语的负迁移。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名量词时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表现在:当学生对汉语名量词的知识没有完全掌握时, 在名量词的选用时过度泛化为某一类名量词的情况, 如上文中“个”和“只”的泛用。

三是教材的系统性。在泰国曼谷的陕迪拉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期间, 笔者发现该校并无固定的汉语教材, 学生上课使用的讲义均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需求进行编排, 讲义中关于名量词的内容比较少而且不成系统, 学生接收到名量词信息的是零散没有规律的, 因而学生对名量词进行系统的理解和记忆较为困难。

四是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笔者授课的学校是一所职业学校, 学校各专业以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为主, 汉语仅是一门选修课, 而且大多数学生的汉语水平仅停留在初级阶段, 学生用汉语进行基本的日常交际已属不易。鉴于此, 教师在不影响交际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对学生的遣词造句进行严格的纠正, 以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是汉语学习环境。语言学习环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文语料来源均是泰国本土学生, 他们处于母语环境中, 泰语使用频率高, 汉语使用频率低。大部分学生只在课堂上才接触到汉语, 虽然有部分华裔学生在家里与父母讲汉语, 但基本是汉语方言, 而非普通话。笔者在教学观摩期间发现, 该校的汉语教师上课的时使用泰语作为中介语进行汉语教学的频率非常高。在汉语课堂上, 教师采用翻译法进行教学, 在讲解生词、课文、语法点时, 常借助泰语进行翻译及讲解, 仅在朗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时学生才会被指定使用目的语。学习语言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 在对初级泰国学生的汉语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平, 在学生可理解、可接受的范围内, 创设相关的语言情境, 鼓励学生多说汉语;在课堂上有计划、有意识地重复课堂重要知识点, 使学生能够掌握汉语名量词的使用规则, 习惯汉语乃至熟悉汉语并形成汉语语感。

三、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名量词的教学建议

(一) 在教材方面, 应合理安排名量词教学内容, 使之具有系统性。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所依据的材料, 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和依据, 是教学双方的共同依托, 如果不能合理地安排教材内容, 那么教师讲起来吃力, 学生课堂的学习和课后的复习也零散而不成系统。在名量词的编排顺序上, 应注意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 由抽象到具体的原则。如在编排“件、套”此类名量词的时候, 可以先编入“一件衣服”这类具体的事物, 在此基础上引入“一件事情”, 这类与抽象名词的组合, 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与接受。第二, 坚持适度重现的原则。当学生学习名量词时, 教材中的名量词必须新旧结合, 学生学过的量词在今后要学习的课文材料中定期复现, 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三, 力争做到教材各环节的有力配合。上述两个原则最终要通过每一篇课的不同环节的设置实现和起作用, 所以教师在教材编排的时候, 既要考虑到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及语法点的每一个例句对量词的理解与掌握、重现的作用, 更要考虑到练习环节中对量词的归类、总结。

(二) 在教师教学方面, 应循序渐进地教学、坚持重现与交叉相结合的词汇教学原则。

在不同的教学阶段,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选取合适的名量词教学内容。老师在接触初级班的学生时, 应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依照大纲进行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做出适当的调整, 课堂教学内容应遵循“i+1”原则, 以学生能掌握为主。如:在对泰国高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学生虽已有一定的量词基础, 对简单的量词如“个”、“只”、“本”等和具体的名词搭配的量词已有一定的认知, 但对“一套方法中的‘套’、一缕青烟中的‘缕’”等抽象名量词很难理解, 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性的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当通过学生的作业及课堂表现的反馈, 觉察到学生较难理解和掌握复现的名量词时, 此时在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让这类量词复现。如:在第一学期学到的“一套衣服”中的名量词“套”, 在第二学期也出现了, 此时教师可以先复习“套”与具体事物名词间的搭配, 适当增加句子的长度, 如“我有一套漂亮的裙子”, 继而根据课文继而进行引申, 引入它与抽象名词“一套计划、一套方法”之间的组合等。

四、结语

汉语名量词的学习是一个语言实践的复杂过程, 在对泰国学生的名量词教学中, 应针对学生学习时出现的偏误进而有针对性地教学, 力争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汉语名量词使用的准确率。针对学生的偏误采取相应的措施, 继续实践, 作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多方位促进对外汉语名量词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42.

[2]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135.

[3]孟国.对外汉语十个语法难点的偏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283.

篇7: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量词“个”;偏误分析;应对措施

“量词和什么名词搭配”、“在什么语境下使用什么量词”一直以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点和难点,首先,量词数量多,名词更多,两者组成的数量短语更是多之又多;其次并有没有一套具体的、完整的、准确无误的规则总结量词的使用规则;最后,个体差异的原因。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量词“个”十分万能,在汉语的交际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出现频率高,使用范围广。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留学生,他们找到“捷径”后,无论什么名词都使用量词“个”。所以本文以量词“个”为例,对其偏误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个”的本位描写

对量词“个”进行偏误分析前,应了解“个”的本义。许慎的《说文解字》记道:“个,竹枚也。从竹固声。”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进行了详尽的解释,“箇或作个。半竹也。各本無。”,我们可以看出“个”与“竹”有关,“竹曰个。木曰枚。”竹易分开,“竹”字分开便是两个“个”,单个竹就是“个”字,随着时代的发展,“个”与“竹”的关系逐渐疏远,后表示事物的数量。

“个”是个体量词,多用在没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前,但有的有专用量词修饰的名词也可以使用,主要依据语体色彩、语言坏境,多用于口、通俗色彩浓的语境中。量词“个”与数词组合构成数量短语,即“数词+个”,一般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和补语,也可以和指示代词组合,构成“这、那、哪+个”,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二、量词“个”的偏误分析

(一)量词“个”的偏误现象及类型

1.“个”的误用

量词“个”的泛化现象使得许多留学生误用量词“个”,或者有些学生没有学习过太多量词,有些名词不知用哪个量词修饰,或是有些外国学生对量词的用法不能完全掌握,造成一些有专有量词的名词也用“个”来称量,从而形成偏误。如:

一個(本)书 十个(张)纸

那个(只)猫是谁的。

妈妈喝了一个(口、瓶、杯、碗 )水。

2.“个”的误加偏误

“数词+个”、“这、那、哪+个”这两个结构并非一成不变,有时量词“个”可以不加,但很多留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一知识点,认为所有情况都必须要加“个”,形成“个”的误加偏误,如:

有了这么多种类型的人,我们才叫做(个)社会。

到现在这三(个)和尚也自己的事自己干,愉快地过日子。

以上例句来自中介语语料库。

三(个)周

我看了好几(个)家鞋店的鞋。

3.“个”的遗漏偏误

“数词+个”结构最为常用,其中“序数词+个”结构容易出现遗漏偏误,如在表示时间段时,遗漏量词,易使表示时间段的数量短语变为表示时间的含义,如:

我在哈尔滨住了三(个)月。

在指示代词“这、那、哪+个”结构作定语时,也易发生遗漏现象,如:

我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

虽然我同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观点,可是我想再补充一个观点在里头就是学生和老师。

以上例句来自中介语语料库。

4.色彩义的误用

词的色彩义是表达作者、说话人的情感或语境的状态,留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是色彩义,所以在使用上容易产生错误。现以“太阳”为例,使用不同的量词修饰,表达效果也不同:

一个太阳/一轮红日/一颗红日/一抹夕阳

不同的量词描绘同一事物,呈现了不同的形态,塑造了各式形象。不同的情感也可以通过量词表达,如:一个老师/一位老师,变化使用量词后,更有尊敬、庄重的意味。

5.歧义造成的偏误

量词“个”搭配名词的范围广泛,所以极易产生歧义,如短语“一个朋友的灯笼”,我们不联系语境无法确定表量的是朋友还是灯笼,所以这个短语可以是一个朋友的/灯笼,也可以是一个/朋友的灯笼。如果我们把短语中的量词换为“只”,一只朋友的灯笼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短语的中心是灯笼,量词“只”是灯笼的表量。这种歧义容易出现在口语里。

(二)产生偏误的原因

1.量词“个”泛化现象

量词的语法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逐渐减弱,量词“个”语义模糊,使用范围广泛。各种教材、工具书都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规则总结用法,当然也很难有这样的规则。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个”的泛化问题,直至今日仍有这样的看法,不可否认量词“个”泛化现象十分常见。同时,许多教师在初级阶段鼓励学生用“个”来修饰所有名词,必须承认这样教学效果明显,但不利于日后的教学。

2.母语的负迁移

有研究表明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偏误来自母语的负迁移。量词是汉藏语系独具特色的特点之一,留学生在初级阶段,汉语知识不扎实,只能借助母语的语法规则辅助学习汉语,母语对汉语学习的干扰极大。尽管日语、韩语中有量词,但日语、韩语中的量词不如汉语中的量词词类独立、用法多样、使用方法广泛,这种借用母语进行学习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把握重点。

3.目的语的负迁移

学习者用类推的方法用已学的目的语知识套用在新语言现象上,造成了偏误,教师讲解量词“个”后有意无意地向学生渗透“个”的泛化现象,学生也会认为“个”是个万能量词,便找到了使用量词的捷径,可以修饰所有名词,所以他们用这“规律”不考虑语境,部分情况肆意使用,从而形成偏误。

4.交际策略的影响

很多汉语初学者很难判断到底应该用哪个量词修饰名词,所以不少外国学生采取了回避策略,即不使用量词,有的留学生也会采取简化策略,用“个”来修饰所有名词,这十分影响留学生对外语的学习。

5.学习者的知识储备量不足

不少外国学生并没有学习很多量词,没有学习其他量词的使用规则,又因为教材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规则总结“个”的使用,所以他们用“个”来修饰,造成偏误。

三、应对措施

(一)关于“教”的方面

教师首先要深入研究教材,保证教学大纲和学习者相适应。对量词的讲解,不能遇词讲词,而应有联系的地讲解,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张量词的“网”。对于“个”的讲解还应针对其本源、适用范围和搭配规则,不应让学生死记硬背,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不仅将学生母语中的量词与汉语中的量词进行对比,还要和其他汉语量词进行对比,避免偏误。练习时也要注重对比,保证趣味性,提高复现率。

(二)关于“学”的方面

留学生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是关于量词的知识储备量不足的问题,准确掌握老师讲授量词的各方面知识,所以留学生们必须要巩固基础,牢记语言点,活学活用,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还要避免母语知识的负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当然也不能面对量词问题回避,不敢使用量词,更不能所有情况都用“个”来代替。

四、结语

量词“个”以其高度的出现率、广泛的使用范围,在交际中常被使用。留学生学习过程中会因母语的负迁移、目的语的负迁移、交际策略以及自身知识储备量等问题造成量词“个”的偏误现象,这些偏误一般为“个”的误用、误加、遗漏、色彩义的误用或是歧义造成的。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要深入教材,讲解得当,并与实际交际相结合,还要关注学生个体。通过对量词“个”的偏误分析,要举一反三,对其他量词的教学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

[2]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修订版)[M].民族出版社,2001.

上一篇:外汇业务问题解答汇总下一篇:联想集团战略规划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