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诗词课堂教学诗意化的途径

2022-09-12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诗的国度, 一部文学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部诗史, 特别是唐宋时期所兴盛的近体诗和词, 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存在形式, 在古代社会写诗填词已成为读书人一种基本素质, 成为一种士人的身份证明。作为诗词教学的重要阵地、富有成效的诗词教学根最应该担负起培养诗词人才、熏陶诗词素质修养的前沿责任。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 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 学习中华诗词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陶治情操的重要途径, 对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应有的巨大作用。对诗词教学的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在学生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 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重在熏陶感染。我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 感到要想把诗词教好, 必须使课堂教学本身充满诗意, 使学生整节课都浸润在诗意之中, 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1 美化导入, 感染诗意

我们传统的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 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 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 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探索积极的教学方法和途径, 拓展诗词的学习空间, 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到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情氛围教学值得我们教学工作者其充分尝试。

教师一开口就要把诗意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诗意, 找到诗的感觉。如:我在讲何其芳的《秋天》时, 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现在已是秋天了, 秋天是一首诗, 秋天是一幅画, 秋天是一首歌, 秋天是一个美丽的梦……”以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吟咏秋天的诗句,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今天, 我们一起来欣赏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现代诗《秋天》, 去倾听秋的诉说……诗意的语言, 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诗境之中, 满脑子秋的意象, 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意, 并形成语感。

2 美感朗诵, 溢满诗意

让诗词教学弥散诗意的芬芳, 就应该“直面语言”。主要采用“美感朗诵”的方法, 立足于文本整体, 抓住关键词句, 并由词句引发、形成灵动的教学板块, 让学生沉入言语, 一遍一遍地与言语“直接接触”“亲密接触”。进而激活了学生言语活动的主体性, 使得整个学习过程有情有趣, 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活动始终在文本语言的内部快乐行进。诗的特点就是有意境美, 而对意境的触摸就是要通过诵读来进行。美感朗诵可以老师范读, 可以放录音, 可以配乐诵读, 听诵读时最好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朗诵声或如小溪潺潺, 或如大江澎湃, 或如鸟语花香, 或如历尽沧桑, 如泣如诉, 声情并茂的朗诵可以以下子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 诗意溢满课堂,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 深深体味到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诗意。从而使学生形成一种透视宏旨, 感悟玄机的智能。

3 巧用音乐, 烘托诗意

诗词教学中, 巧用音乐, 能强烈地烘托诗意, 使学生的心灵浸润在诗意中, 能使学生受到更强烈的感染。配乐朗诵。如果范读时配上音乐, 学生朗读时也配上音乐, 优美的旋律烘托出诗意的氛围, 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诗中的意象会通过个人的丰富想象而各不相同, 达到特有的效果。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时配上《星空》。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 配上激越的琵琶曲。都可以强烈地烘托出诗意, 使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更容易地进入诗境, 感悟诗意。让学生唱诗。让学生选用恰当的曲调去唱诗。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播放流行歌曲《但愿人长久》学唱伤感而哀怨的歌曲, 使学生把曲意词意融会贯通, 增强感性认识。

4 运用画面, 丰富诗意

古人作诗讲究“诗情画意”。学生的感性认识不够丰富, 有时理解诗意有难度, 这时如果用国画或多媒体显示画面,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同时形成的意像会更丰富, 更有诗意。如果用音乐配以流动的画面, 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会使课堂的诗意更浓, 使学生的身心受到强烈的震撼, 从而加深印象。此外, 还可以利用季节和天气的变化, 利用传统节日, 利用当地人文、地理及课文内容进行诗词教学, 入情入境, 给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5 巧妙解读, 感悟诗意

解读诗词, 是一种以自己的心灵为触角去探索另一个心灵世界。诗词教学必须抓住“诗眼”和关键词句, 细细品味文本的节奏与肌理, 质疑隐藏在诗词中的缝隙, 感悟其中的空白意义, 进入言语的心灵世界。教师在解读诗词的过程中, 须抓住“诗眼”解读诗词的内含、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经历以及诗词所处的当时社会环境, 将学生带入当时的“创作世界”中去, 去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悟时代的脉搏, 去感悟历史的潮流和变迁, 让学生去品尝背景“诗意”、感悟“诗意”下的背景, 进而熏陶“诗性”陶冶情操。

诗词教学的课堂诗意化, 能使形式和内容一脉相承, 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摘要:本篇论文主要探讨了在诗词教学中如何运用熏陶感染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地进入诗境, 感悟诗意。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素质。

关键词:诗词教学,诗意化,熏陶感染,审美情感

参考文献

[1]  梁东.诗教, 是主流文化回归的必然.中华诗词学会通讯, 2006, (2) :4-7.

[2]  王建平, 徐萍.高职数控编程课程教学改革探析.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3]  宋季三.读古今诗文, 做中华赤子.庆庆斋诗文选, 2003 (1) :107-121.

[4]  李哲峰, 马晓颖.“非指示性”与“非预设性”需要正名, 中学语文教学, 2004.4.

[5]  岳本聪.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3:8-9.

[6]  海德格尔.人, 诗意地安居;海德格尔语要,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6.2.20.

[7]  章永生.“非指示性教学模式”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 2004.3.

[8]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176.

[9]  弗莱雷.被压迫者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11.

[10]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5.

上一篇:法治,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下一篇:山东省高校竞技田径运动队训练的组织管理之我见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