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

2024-05-09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精选8篇)

篇1: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

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我任教初三年级四个班历史,本次期中检测成绩不理想。从检测的情况来看,在选择题上得分相对较好,说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是在后面的综合题部分失分较多,明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题训练不够。

反思前阶段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备课不充分。虽然自己已任教初三历史有二十几年,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每节课前还都应该进行认真备课,特别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内容现在已经忘了,自己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节课只是去上课,有的没有认真备课,课堂上讲了一些过多的内容,低效重复性的东西比较多,造成整体课堂质量的低下。

二是教学抓得不紧。对时间抓得不紧,包括双休日,没用在教学上。没有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到现在连一半的学生姓名都叫不上来。对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也不够,针对性的辅导也没实施。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虽然进行了一定的过问,但是没有认真研究制订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进一步的落实措施,使这些要求流于形式。对各种习题集没有进行深入综合归纳,基本没有推给学生高质量的精品练习题目。

为在今后工作中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将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进课堂教学。规范办学秩序以来,课时数量得到了规范,课堂上的时间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许副科布置作业,并且主科老师教学抓得很紧,平日学生课余时间很少,有时连作业也写不完,根本没时间来学习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为此就要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效率,既要将该讲的讲到,又要让学生有时间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学生的课外辅导。通过检测发现,有的学生偏科现象严重,历史科分数很低,而且这种现象不在少数,班级达十余人。对此,今后计划通过加强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进行个别辅导等方法来促进他们提高。

三是要加强对各类题目的分析。要对各类习题集的题目进行分析挑选,选出优秀题目推给学生,让学生用少时间学生多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四是要加强对学生问题的有效解决。对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及时发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并且大力抓好落实。

五是要采取更有效的管理办法,主要是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学计划,特别是复习计划,并认真实施。在复习期间,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备课和复习,争取使复习得到高效率高质量地进行。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抓紧每一天的时间,积极研究和加强教学工作,争取在以后的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篇2: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袁世凯不放心,但他对袁世凯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中国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中华民国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篇3:反思初三历史复习

纵观开卷考试的试卷, 感觉呈现出以下的几个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的联系和综合, 突出能力的考查。

2、运用史料和图片设置新情况, 力求试卷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3、探究性试题, 开放性试题不断增多, 并且注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

4、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热点, 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价值。

一、更新教学观念, 不断调整自己的复习思路, 适应新的评价方式

历史中考的命题虽然日趋多样化、生活化, 并且向开卷考试的方向迈进, 但无论怎样变化, 夯实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宗旨不会改变。中考试题中的70%——80%都是以基础为主, 基础知识是学科能力的载体, 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 学科能力必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近年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考试中也逐步加大了对学生的能力考查, 这就促使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也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大进步。但中考不同于高考, 中考有相当一部分题还是记忆型的试题, 即使是能力型试题也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虽然开卷考试后学生可以带教材进考场, 但是时间有限, 试想如果每一道题, 学生都去翻书, 那历史考试的45分钟只能完成20道选择题, 题目都未做完, 能力评价从何谈起?因此开卷考试后的复习还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 要使学生能够准确再认、再现考纲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而是全面准确灵活地掌握知识。同时初三学生参加中考的科目一共有七科, 所要记忆的知识点内容相当多, 历史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小学科, 学生向来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三年来它的总分也从100分降到了50分。但中考的范围并没有减少, 还有近四本书的内容, 真是浩如烟海, 在其他学科的压力下, 学生排挤历史学科是不可避免的。同时上完新课后整个中考的复习时间也十分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记住基础知识并准确灵活地运用知识成为关键。因此指导学生掌握较好的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能力成为中考复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考复习过程中, 我给学生传授的记忆方法主要有表格记忆法、关键词记忆法、加减记忆法、图示记忆法、谐音记忆法、生日记忆法等等。例如:在记忆洋务运动的意义时, 采用关键词和谐音记忆法——先理解洋务运动是清政府为了巩固清朝统治而进行的一次运动, 它的目的是为了让清政府走上富强的道路, 所以我从洋务运动意义中的几句话里面选出了几个关键词, 用谐音的方式组成一句话“走进养鸡 (激) 地 (抵) ”, 来寓意清政府渴望走上富强之路, 其中“走”清政府没有走上富强的道路, “进”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养”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 “鸡 (激) ”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地 (抵) ”抵制了外国列强的入侵。采用这种方式记忆, 学生感觉记忆起来轻松而且有趣, 意义的要点不容易遗漏, 记忆较为深刻。

在以上复习方法的基础上还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效资源进行复习, 把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当成一种重要的手段。心理学家认为, 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 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科学研究也表明, 人们学习时, 通过视觉获得的知识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味觉占1%。学习同一份材料, 采取纯听觉讲授, 学生在三个小时后能记住60%;采取纯视觉观看, 三小时后能记住70%;视听并用, 三小时后能记住90%。三天后, 三种学习方法的记忆率分别为15%、40%、75%。由此可见视听并用的学习效果明显高于前二者之和。因此, 无论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来辅助教学, 必须重视教学的直观性。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直观性是任何传统的教学手段都无法代替的, 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传统复习课中的困难。它可以用形象生动的画面, 言简意赅的解说, 及时有效的反馈, 吸引学生听、看和思考问题的兴奋点, 使学生长期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用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从而达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转变。

在中考复习过程中, 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资源, 把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制作成幻灯片, 主要采用口头回答的方式来进行复习,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如在复习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两次革命的所有发明及发明家, 不至于混淆, 首先让学生回答两次革命分别有哪些成就, 然后又让学生回答相对应的发明者是谁。接着让学生将发明和发明者连线, 等学生回答后, 教师将正确答案展示在屏幕上, 并对学生进行答案讲评。经过以上的这个程序, 学生已经有了起码三遍以上的关于这个知识点的印象,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并用。一方面让学生提高记忆的效率,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减缓记忆的疲劳感, 特别是一部分有厌学趋向和记忆困难的学生, 可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除此还可以把一些练习题用幻灯片和投影仪展示出来, 用练习题的方式进行知识点的复习, 既节省时间, 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但在开卷考试背景下的复习, 除了依旧重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外, 同时还要让学生灵活掌握基础知识, 所以要注意复习提问的技巧性, 在提问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 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 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训练。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均离不开背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意义等要素。在给学生复习时, 可从这几个方面换角度的提问学生, 比如在复习五四运动时, 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提问方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指的是什么事件?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一次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学生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中国近代史上的哪次运动提出了“外争国权, 内惩国贼”的口号?等等, 从不同的角度加深学生对这一事件的理解和记忆。

二、夯实基础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

与综合化、生活化、热点化紧密联系的题型主要是材料题和问答题。解答材料题、问答题时要求学生具备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 近三年的中考, 包括开卷考试后的问答题, 已经摒弃以前要求整段记忆历史意义、历史事件内容的方式, 开始化整为零, 以大题里面包括几个小问题的方式出现, 要求的答案也是一两句话或者几个字, 虽然简单, 但是要求越来越高, 所提的问题常常都是相关的几个历史事件的组合, 这种考试趋势是要让学生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并灵活运用, 同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 比如在近几年的中考题中, 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台湾关系曾多次出现在材料题和问答题中, 并在这些考题中加入一些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内容。要让这些分散在教材各个部分的内容在头脑中组合, 并准确回答所提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具备归纳、分析、概括的能力。针对这种现象在复习时可采用综合复习方法, 综合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 而是要把已复习的知识点串起来, 中国史的相关知识点, 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相关内容, 均要形成一个整体, 进行专题复习。比如复习到日本明治维新时, 纵向可以复习大化改新、甲午中日战争、抗日战争, 横向可以复习中国的戊戌变法、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 同时还可以把古代到近代的中日关系进行一个简单的线索梳理, 这样的复习方式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完整的概念, 便于回答综合性较强的问答题。

最让学生感到头痛的依然是材料题的解答, 开卷考试后虽然学生可以翻书解答, 但是材料题的答案一般都是要据材料来进行回答, 即使可以找到答案, 一般来讲都是零散分布在书上的各个部分, 所以对材料题的复习, 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以外,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史料的能力, 引用和教材重点内容中相关的图画、文献、小字等史料,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其次,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特别是运用所学的知识、观点来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 要让学生自己动手, 自己动脑。教师可指导学生采用自己找材料提问、编习题等途径,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其三, 加强材料解析题的解题训练, 教会学生审题、解题, 即弄清材料的出处、时间、范围、寻找关键词;弄清材料问什么, 怎么答;认真分析作者的立场、观点, 判断材料真伪;运用所学知识, 分析实质, 简明扼要地进行文字表述。学生在掌握了以上步骤后, 解答材料题的能力大幅度地提高。

三、在复习过程中要进行强化训练, 巩固复习

巩固复习主要采用模拟练习等方式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和巩固。但在这个过程中要精讲, 讲清重点、难点、疑点、易混淆点即可, 以引导学生“会学”, 真正体现“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切忌“满堂灌”。练要精, 坚决反对猜题押宝和“题海战术”。教师所设计的题目要注意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和时代性。评要细和准, 要能及时指出学生掌握知识、审题解题、书面语言等存在盲点和误区。要查漏补缺, 纠偏正误, 反对那种“试卷讲评对答案”的错误做法, 在讲到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 可以举一反三地复习多个历史事件, 以扩大学生复习面, 让他们把历史知识的相关内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概念。

摘要: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在中考考试发生变化后, 调整复习思路, 采取灵活多样的复习方法, 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

篇4:谈初三世界历史教学

关键词:初三;世界历史;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12-02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学生很快就已经进入到紧张的初三学习当中,很多学生不约而同地问了我同一个问题:“老师,要怎样才能学好世界历史?”面对学生的困惑,我更加需要好好思考如何才能上好世界近代史课。最终,我总结了近两年初三教学的得与失,现谈谈体会。

一、专有名词的解释要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世界近代史的主线,掌握它对初三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如果要让学生抓住这条线,首先就必须先明白什么是资本主义。早在中国近代史当中,学生就已经接触到“资本主义”,但更多的解释是:“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者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占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这样的解释精准、专业,但到底什么是资本主义,学生不仅没有理解,反而接触了更多的像“生产资料”、“经济社会学”等陌生而专业的名词。最终,不仅学生如堕五里雾里,教师自己也觉得课很难上。

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解释“资本主义”这个名词的时候,我先创设了一个情景:“我有钱、有机器(资本家),为了赚钱,现在雇你们(出卖劳动力的人)为我劳动。哈哈,你们给我创造了大量的商品,但是我又把它们卖给了你,最终我就会越来越有钱,我的生产规模就会越来越大。”在此基础上我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①你我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②生产出来的商品我是如何处理的?③如果我要进一步壮大实力,需要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回答完毕之后,我们总结出:“资本主义的特征就是雇佣劳动和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发展的必备因素包括劳动力、资本、制度、市场和原料”等。这样以后只要学生看到雇佣劳动或者市场、劳动力等词语时肯定就会想到资本主义。

这样的讲解或许不是很专业,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生活化,不仅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乐于学。

二、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

1、设问渗透世界近代史的主线,即近代史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

在学生基本掌握资本主义的特点后,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在上课时设置一些问题了:文艺复兴可以给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什么?新航路的开辟满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那些需求?通过有意渗透,学生便会慢慢将近代史中的事件和资本主义进行联系思考,这时我们只需要在每次单元复习的时候用较专业的术语帮他们归纳总结即可。

2、引导学生建立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即以国家为单位,构建国别史框架(针对基础较弱的学生)。

国别史的学习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所以相对简单易懂。因此先学国家历史,既有利于强化学生对此国历史的整体理解,又有利于减轻基础较弱学生的压力,提高他们的信心。

下面以英国的发展为例。

第一步,学生整理近代史中跟英国有关的事件。这一步我们要求学生把中国历史中他知道的相关事件写出来。(学生很快总结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

第二步,设问:英国资本主义要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或者有利环境?(政府支持、先进技术、市场、原料、资金。)

第三步,将第一和第二步进行对应连线。(资产阶级革命——政府支持;工业革命——先进技术;东印度公司、三角贸易、鸦片战争——市场、原料、资金。)

第四步,利用大括号形式整理归纳,严格规范学生的用语和书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当学生逐步掌握了各国基本史实后,我们就可以把英国、美国等词语换成“世界”让学生去套用总结了。

三、借助翔实的历史文字、数据资料,设置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资料的应用,不仅在于它是否翔实,更在于它是否适用这节课,是否能激起学生的思考和共鸣。如讲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时,最初我采用直接讲述法:一战的原因就是“资本主义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老旧殖民地之间的矛盾”,然后解释。结果,学生却更困惑。后来,调整后我只给了两则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说。材料如下:

材料一:(略)

材料二:1914年,英国殖民地3350万平方千米;俄国约为1740万平方千米;法国为1060万平方千米;而19世纪80年代以前德国没有殖民地,到1914年前后,他的殖民地仅为英国的八分之一。

设问:①由材料一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发展最快的是那两个?②如果德国要加快发展步伐,还需要具备或者创造哪些条件?③20世纪初,殖民地基本被瓜分完毕,德国要怎么办?

准备工作就绪,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国家,他本人就是这个国家首脑,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为本国寻找出路。随着学生逐渐感兴趣,他们的讨论越来越激烈,最终我得到了我想要的答案:德国想要发展更快的话,肯定要对外扩张掠夺,肯定会和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冲突。这时我再进行总结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

四、及时练习,训练读题技巧

练习是最后的一个环节,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讲不练是不能巩固知识的,但是练习题也不能随便处理,见题就用,必须坚持的一个原则是慎重选题,材料要新颖,因为是初三,从中考的要求入手更好(最好能是中考原题)。适当的练习不仅能达到及时巩固的目的,而且能让学生自己再一次学着理解资料,获取知识,真正达到提升能力、学以致用的目的。

篇5:初三历史教学反思

上寨中学 侯泰民

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不紊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同时在课堂和自习上,我也在尝试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经过几个周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历史课学生喜欢上了,课堂上也活了起来,以前复习时所有的题都是自己讲,一节课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从分组以来,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没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学习。

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加强中考、新课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关注中考命题趋势,在平时的课堂渗透中招意识。九年级的教学工作是直接面对中考考试。做为九年级教师不能只顾眼下,闭门造车,不去学习来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经常浏览时下最新的教学参考、杂志,多留意中考考试方面的信息,便于更好的把握中考命题的趋势,力争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中招意识,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题的方法。平时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做到功在平时,形成习惯。

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习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平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九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上寨中学 侯泰民

最近九年级年级的历史课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些走私严重,一方面是学生接触的现实世界太过于复杂,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发挥作用不大,造成效能低的现象出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上寨中学 侯泰民

复习课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分成小组,在小组长的带领下一起讨论,做练习册,并教给小组长一些方法,引导他们尽可能的发挥每一个小组成员的作用,让成员学会如何给别人分析、讲解问题。小组出现不会的问题,向教师提出,再由教师给小组讲解。自习课上也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先给同学们一定的时间背题,然后小组长同时抽三个组员,这样即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提高记忆的质量。同时在课堂和自习上,我也在尝试给学生一种没有压力的学习氛围,只规定背题的范围,不规定必须背下来,或是抽背、默写,人为给学生造成一种压力和紧张,如果学生经常在这种压力和紧张的状态下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习效率,相反还会降低学习效率。而是想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其真正地参与学习,自觉自愿地去完成课堂任务。经过几个周的实践,我发现现在的历史课学生喜欢上了,课堂上也活了起来,以前复习时所有的题都是自己讲,一节课下来累的筋疲力尽,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早就昏昏欲睡了,效率很低,而自从分组以来,学生小组讨论非常活跃,没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参与了课堂学习。一次课堂上有一个组的同学提出了个一个问题:一战和二战对世界的影响的相同点是什么?其中有一个答案是“摧毁了法西斯主义,和平进步思想深入人心”,学生问为什么没选这个答案,当时我就愣住了,正在思考时,旁边一个学生说:因为一战时还没有出现法西斯主义。哦,同学们马上就明白了。从这个事例中使我对学生的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以前老是不放心学生,其实我们的学生是很聪明的,我们应该相信我们的学生,给他们更多的机会。事实上,练习册上的题绝大部分同学们都能自己做出来。课堂上师生关系有了明显的改善,同学们提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的一员,和我讨论问题时也时不时我和说几句笑话,还有的干脆就面带微笑向我招手,要我过去给他们讲解。甚至相互“抢”着要我过去,我想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师生平等。当然,以上也许只是一些表面现象,而且这种学习方法与不给学生压力的理念不一定能提高学生的成绩,课堂上的时间不好掌握,学生学习的质量教师也摸不准,还有一部分学生混水摸鱼,学生间的讲解有时候不很透彻,但我想要改革就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且也要给学生一个成长的过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学生喜欢这种没有压力和紧张的课堂。以上只是我在历史复习课上的一点体会和反思,在历史新授课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上寨中学 侯泰民

九年级的教学任务繁重,再加上其他工作,因此更显繁忙。此时老师应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老师会倍感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浓,学习效果也会提高。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学生感情沟通较少。很少与学生去沟通,与学生缺少感情交流。而感情恰恰是做事的最大动力,一个学生,一个班级体如果对老师有兴趣,有感情,那么他们就会有一股自发的学习动力。因此,今后我一定会在学习、生活上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平常多找学生谈心。

二、没有很好地抓落实。虽然有时给学生安排了一些任务,但由于工作作风比较拖拉,因此有些作业与要求没有及时去落实。这样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首先学生不会及时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会养成一种拖拉的习惯。其次是有损老师的威信和尊严。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确实值得反思并纠正。因此,我告诫自己今后做任何事都要雷厉风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稳,快中求发展。因为快节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三、没有很好激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在中考中历史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6本书,教学内容较多,上期在完成本学期教学内容外还要完成下学期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快,教学方法不够好,课堂效率有时不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探求良好的教学方法。

四、没有很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历史,这其中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再加上历史知识点较多,难记。历史给他们的感觉是死记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背,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这些既对中考没多大作用,也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其实只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合理地安排,学生会自觉学习。平常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一是历史学科内容多且复杂,知识点零碎,不向学数学、物理那样能逻辑性很强。二是真正说来历史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识记而且要理解,如材料、问答题学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不能随便给学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计划性、有目标性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指导合理的学习方法,然后定期做检查。长期进行这样工作,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定会养成,学习兴趣定会浓厚。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但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也是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的。因此,教学中我会在这方面多做努力和探究。

反思九年级历史复习

上寨中学 侯泰民

提到复习,一般都有三轮:即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二轮专题复习,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复习中,我将重点放在第一轮。基础知识是历史考试的“本”和“源”,加上这次考试的形式是开闭卷的形式,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想在短暂的时间内答好试题,难度很大,而且一轮是二、三轮复习的基础,所以我对第一轮复习尤为重视。从以往考生情况来看,特别是开卷部分,基础知识薄弱的同学在做试卷时由于翻书所用时间太长,题目都做不完,哪还有时间去思考能力题和全面检查试卷。因此熟悉甚至能记忆基本史实,将会大大减少翻书时间,提高答题速度。但考试就在眼前,要求每位学生都能熟悉所有知识要点似乎不现实,所以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知识点的位置也可以加快答题速度,而且还可以提高答卷的质量,这就要求对课本非常熟悉。因此我建议学生多看每册课本之前的目录,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可让学生比赛谁最先在书中查到,借此帮学生熟悉课本,引导学生把书前目录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并理解目录、使用目录。

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这个基础上,我准备二轮专题复习。如果说一轮复习是纵向联系的话,那么二轮复习则是横向联系,联系古今中外一些类似的事件及方针政策,经济措施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二轮复习中不能只讲历史还要关注时政热点问题,最好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讲解热点专题。第二轮专题复习的同时我开始第三轮复习,其实就是让二、三两轮复习同时进行,专题复习和模拟考试可以穿插。这样就避免了前期专题复习的枯燥和后期模拟考试的疲劳,而且也迎合了相当一部分学生跃跃欲试想练兵的心理。我通常是每讲完两三个专题后进行一次模拟,模拟试题中的每一道题目都精心挑选。当堂考试,及时批改,然后用一节课进行评讲,这样的方法比起题海战术来,效率要高好几倍。

九年级历史教学反思

上寨中学 侯泰民

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着具体性,它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锻炼思想,独立钻研,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讲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

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

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

篇6:初三历史与社会教学反思

浙江省泰顺县第三中学 杨耀文

电话:0577-67686271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三(4)(5)两个班的《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的教学工作。一学期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提高。但总体回顾,仍有许多不足之处。最主要的一点是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老师每天只是疲于应付教案、作业,只是按部就班地解决了每堂课的任务,未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学习任务延续到课后。这一点很值得反思。

初三的教学任务繁重,此时应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这样老师会倍感轻松,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增浓,学习效果也会提高。过去我之所以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主要原因是没有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虽然有时给学生安排了一些任务但由于没有及时去落实。这样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首先学生不会及时去完成学习任务,而且也会养成一种拖拉的习惯。这一系列的恶性循环确实值得反思并纠正。因此,我告诫自己今后做任何事都要雷厉风行,要在快中求好,快中求稳,快中求发展。因为快节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

2.在中考中历史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教学内容较多,上学期在完成本学期教学内容外还要完成下学期课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能过快,教学方法不够好,课堂效率有时不高。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不断探求良好的教学方法。

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历史,这其中有些学生认为历史曾经学得差,对学习历史失去了信心。最多也就是希望听听历史故事,再加上历史知识点较多,难记。历史给他们的感觉是死记硬背、死板乏味,根本不想记,也不愿去理解分析;课后就更不用说去自主学习。其实只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合理地安排,学生会自觉学习。平常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老师也不能一味地埋怨学生,一是历史学科内容多且复杂,知识点零碎,不向学数学、物理那样能逻辑性很强。二是真正说来历史学习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不仅要识记而且要理解,如材料、问答题学生能背出答案但往往答不出。因此这就需要老师作引导和指导。不能随便给学生布置一下或放任自流,而是有计划性、有目标性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指导合理的学习方法,然后定期做检查。长期进行这样工作,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定会养成,学习兴趣定会浓厚。

篇7:1初三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最近初三年级的历史课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有些走私严重,一方面是学生接触的现实世界太过于复杂,一方面是课堂教学的学生主体性发挥作用不大,造成效能低的现象出现。

第一,要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订切合实际的课程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第二,要依据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学科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

第三,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即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

第四,要在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下功夫,要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独立性和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责任感,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不断提升教学的层次和水平,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第五,要把生成和预设和谐统一起来,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从而既提升知识教学的效率又提升能力培养的效果。

篇8:初三历史教学反思一

一、条理清楚,但细节不足。本课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及政策和科技之间的关系。通过教学清晰地展示出科 技成就,但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细节处理得不是太到位。如对史料的分析,对图片的处理,对视频的应用,还有欠缺的地方。还有板书的书写偏左,板书设计与授课有不一致的地方,这些都是不规范的地方。细节决定命运,我说细节决定教学效果,平时教学过程中只有更重视细节教学, 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增强教学实际效果。感性认识有余,理性分析不足。学生知识的获得比较有效,能掌握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培养还有欠妥之处。这也是我经常思考且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每节课教学中不断提高。这个过程中老师应更好地引导学生,尤其是学习方法。如论从史出,更重视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这方面明显存在不足,今后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否则,学生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所欠缺。本节课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国以来的重要科技成就, 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科学家的辛勤努力和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尤其是新中国刚成立时,许多科学家舍身忘我,放弃优厚待遇,毅然回国。本课应该是一节贯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课。但在实际操作中有所忽视,存在不足。学习的根本目的不应该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判断是非好坏的能力呢? 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优秀的历史老师不应该只教会学生一些死的知识或者做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引导他们向正确价值观发展。

下面我从课前准备工作、教学过程的细节工作及课后教学反思工作三个方面谈谈如何上好历史公开课的一些见解。

1.备课中确立一个中心。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是确立一节课的教学主题,而教学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是最高教育目标。所有教学设计和资源都围绕教学主题进行,是教学设计的第一要务。通过确立教学主题,让课堂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让学生获得认识和思考,对实现教学核心价值、实现教学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如何确立教学主题呢? 关键是根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内容,弄清本课教材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然后找准本课的中心。如《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标是:“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这节课的灵魂就是“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科 技是第一生产力,所有设计都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我在设计中力求突破,整合教材,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打破常规,以小见大。

2.上课中做到目中无人和目中有人。所谓 “目中无人”,就是授课者要调整好心态,心无旁骛,课堂中要有舍我其谁的自信, 我的课堂我做主, 不要太在意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的看法。只有这样才能收放自如、超常发挥。所谓“目中有人”,就是授课者始终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哪怕一举一动都要密切关注。设置问题和设计教学每个环节都要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让师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课堂本来就应该是活生生的, 而不是冷冰冰的。争取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不要害怕学生讲不好,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要充分相信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课后要注意思想自由 ,兼容并包。认真反思教学中存在 的问题,并接纳组内老师的各种意见。因为我深知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团队力量才能成就精品。每堂精品课都是组内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然也不是无原则地照单全收,而应有选择性地接纳,为你所用,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风格。否则就会失去自己的特色,迷失自己。

上一篇:追求诗意的生命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下一篇:纪念李芳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