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幸福的课堂

2024-05-02

追求幸福的课堂(精选十篇)

追求幸福的课堂 篇1

今天,我们在给教育更多的重视和期望的同时,无论是教育圈内还是圈外的人,都多了一些迷茫: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符合人性本质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其实,这就是教育应该去成全的。我认为,周俊老师真正理解了并正在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论述。周老师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全部心力去创设充满趣味、情味和生活味的课堂,让孩子们快乐地发现、研究和探寻,让他们得到健康的成长。

生命科学的教育,应该是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从学生的生命需求出发,从学生的未来发展出发,其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反思今天我们的很多课堂,为什么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因为,他们的“学习”大多是从书本到作业本,从抽象的理论到说教,从背书到题海,从考试到分数。即便是少数获得高分的孩子,他们的身心健康、他们的科学素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提高吗?他们获得了真正的快乐吗?我想,每一个思维正常的成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钦佩周俊老师,她并没有抛开教材,而是去深刻发掘教材的内涵,将人类数百年乃至数千年在生活和实践中探索获得的对孩子们极为有用的知识和真理,用有趣的、浅显的、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去启发他们观察和思考,去分析和研讨,从而获得科学的认知,并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能自觉地纠正不正确、不科学的习惯和做法。营养膳食、生态环境等很多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关乎每一个人,特别是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和终身幸福息息相关,周老师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给学生启发和科学的指导。

中学生物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是使学生在相关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欣喜地看到,周俊老师的教学,创造性地实践了课标的理念和精神,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和多方面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今天,我们无法逃避应试,一个优秀的教师所教出的学生在应试中也应该表现出不俗的实力,但那肯定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今后在人生道路上能发展得更好,实现人生的价值。

从一个普通青年教师,一步一个脚印地耕耘,周俊老师始终没有离开她所醉心的课堂和挚爱的学生。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同时又是教育的主体,从这个角度看,教师的真正水平是通过学生的和谐发展反映出来的。其实,做教师的收获不在于获得了什么职称和多少表彰,一个教师的称职,是通过提高发展他(她)的学生体现出来的;一个教师的优秀,是能让他(她)的学生变得更优秀,让他们的潜力更好地呈现;一个教师的幸福,在于课堂里和学生情感的真挚交流和思维的快乐碰撞,是若干年后,看到他(她)亲手培养的学生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在人生旅途中获得幸福。

有人说,幸福感是享受你所得到的回报。那么,教师的幸福感应该从何而来?其实教师的幸福感应该来自课堂,来自学生,应该是从学生的成长中收获。在你的关爱、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得到发展,得到更好的成长,这是对教师最好的回馈,是教师这个职业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我们相信,教师的默默付出是有回报的,这种回报就是自己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他们在未来的生涯里实现人生价值,就是知识、能力和人类文明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弘扬、传承和发展,我认为这就是教师价值的最大体现和教师获得的最有意义的回报。对于教师这个职业,如果你认准了爱她,就投入地爱她一辈子,你将收获人生永远的快乐。

追求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 篇2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幸福,让幸福充溢课堂,理应成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核心追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致力于打造幸福的课堂,为学生搭建快乐、舒展、自由生活的幸福舞台。

一、幸福政治课堂的内涵

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以教学为中心任务,注重激发课堂活力,让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的全过程中体验幸福。

1.幸福期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获得幸福都存在一个前提,即有渴求,当渴求被满足或部分被满足时,人便会感受到幸福。幸福思想政治课堂的实现同样需要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产生美好期待,这种期待既是对前一阶段教学的肯定,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讲授社会生活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关知识,切合社会时代背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控课堂,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引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期待—满足—幸福—再期待”的良性循环。

2.幸福过程。幸福是一种感受,是行为主体的内在体验。学生习得知识的过程必然具有艰辛劳苦的一面,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喜悦和幸福。在互动交往的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经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整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展示人文关怀、满足学生成长需要的过程,学生在被肯定和被重视中经历幸福。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把枯燥无味的识记和背诵转变为欢乐的劳动,让学生群体在课堂上由多样化的理解达成普遍的共识,进而实现动态的幸福过程。

3.幸福效能。传统教育观认为,优秀的考试成绩是带给学生快乐幸福的最大因素;现代心理学却揭示,学生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与绝对成绩无关的因素,学习成绩只是幸福的一个因素,而不是幸福的全部。新课标确定了思想政治课的三个教学目标指向,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幸福政治课堂所追求的效能。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要实现学生课堂交流与展示,让学生感受自主的幸福;实现教学中师生间的评价与反馈,让学生感受被尊重的幸福;实现学生能力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感受发展的幸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社会生活的热点、难点激发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促进学生的持久发展和终身幸福。

二、幸福政治课堂的特征

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

1.课堂生态:安全和谐。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由此可见,安全、尊重和自我实现是影响人生完美幸福的重要因素。幸福课堂应该是安全的课堂,学生可以有秩序地自由发表意见而不怕被嘲弄;幸福课堂应该是和谐的课堂,师生间平等交流,共同营造课堂的民主与激情;幸福课堂应该是赏识的课堂,学生的合理言行能够得到师生们的理解和尊重;幸福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师能够动员一切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因素。

2.教学内容:开放多元。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应该洋溢着师生之间独特而鲜活的生命气息,师生在开放多元的氛围中共处。所谓开放,包括教学时空开放、教学结构开放、教学作业开放、教学方法开放、教学评价开放等等;所谓多元,即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来分析社会生活,形成个性化结论。例如,在讲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或经济全球化的相关内容时,可以结合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反思教材内容;也可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探寻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思想政治教材和课堂只是一个载体,师生之间丰富的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对能力发展和幸福状态的追求。

3.教学过程:动态生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甚至最勤奋的学生,尽管他有意识地集中自己的努力识记教材,他也会很快地‘越出轨道’,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探索,在探索中寻求学习的快乐。课堂是师生彼此的对话、智慧分享和共同发展,是师生共同用生命和激情去生成的。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幸福体验的机会——展示的机会、交流的机会、合作的机会、进步的机会、成长的机会;而且,这样的机会,是面向全体学生,给予全体学生的。

叶澜教授认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由此,“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成为最具感召力的声音。例如,在讲授《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讨论社区自治、市长接待日、火车票价听证会等社会现象。用生活化的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思考,在探索中获得认知,从而加深对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认识。

三、幸福政治课堂的实现

打造幸福的思想政治课堂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教育环境的通力配合,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应该成为学生幸福生活的导演。

1.教师的心态:平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之一是催生了全社会的功利性,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学的功利性不断加剧。被功利性驱使的教师,将学生带进了无休止的功课和作业的牢笼,于是学生在哀怨、烦闷中跋涉。因此,幸福课堂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葆有平和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

等待学生成长。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培养合格的人才为目标,考试的优胜是教育合格的一个显性标志,但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教师要认识教育自身的价值,在烦躁膨胀的考试氛围中保持一份清醒,耐心细致地培育学生,用深沉宽广的爱去点燃学生求真、求美、求善的心灵,激发学生去感受幸福、创造幸福。学习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思想政治的知识和结论,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博大的生活中寻找社会发展规律,并形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价值取向,这个任务无疑是艰巨的。例如,有学生受到旁门左道的蛊惑,质疑“我国的民族关系”等教材内容。此时生硬的说教难有说服力,甚至会加深学生的反感。为此,教师可以借助近年来民族交往和民族地区建设的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现状,辩证地看待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和现实,学生自然会有新的判断。等待学生成长的过程必须是循序渐进的,和谐平静的,其教育的影响力是深远持久的。孔子云:“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宽容和等待蕴藏着一种殷切的期望和潜在的教育动力。

全面看待学生。在教育现实中,学生厌学辍学、教师烦闷多是源于考试的压力,新的教育理念所坚决反对的“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生”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就没有教师对学生现状和发展的宽容,也就难以产生师生间富有生命力的情感交流。用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必然导致无尽的课业和考试负担,以及由于课业、考试不如意带来的消极情绪,学生由此受到课业和情感的双重压迫。因此,全面看待学生,要求教师把学生看作独特的人,每个人各有秉性和特点;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每个人都有后续发展的巨大能量;把学生看作完整的人,每个人都是学习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体。只有全面看待学生,教师才能保持乐观恬淡的心情,才能善待学生的学业迟滞,真心呵护学生成长。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庞杂,学生识记容易理解难,达成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需要教师全面看待学生,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

2.教学的艺术:亲切

古语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的融洽,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教学氛围。从教学艺术的层面看,教师的“亲”可以体现在亲切的教学行为中。

教学情境生活化。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说:“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生活处处皆教材,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源头活水,善于发掘学生生活中蕴涵的可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并适时引入课堂,让学生愉快地融入课堂,在情趣盎然中掌握真知,感悟学科知识的魅力。例如,在讲授“我国的就业”等内容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评说大学生就业、民工潮和民工荒等事例。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设,拉近了学生与课堂教学的距离,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渴望。

教学气氛民主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课堂教学中不再是单向付出与收获,而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与精神交流。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多向的,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对话是一种网状关系,展现出教学气氛的民主化。思想政治课堂的民主化交往,使教学进程演变成教师和学生分享各自生活经验,并实现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分享中,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3.教育的策略:激励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教育要顺乎学生的成长天性,调动学生追求上进的积极性。因此,要让学生在幸福中实现学业成长,教师就要善用激励机制,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励学生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成功性体验。成功包括预想目标的实现和意外的收获。成功蕴含成就感,学生在成就感中可以体验到幸福的甘甜雨露。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学习力的基础上,要将课堂教学目标分解为有梯度的学习目标,并据此进行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个体或整体的自主探究过程让学生不断感受成功。

例如,在讲授《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回味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也可以让学生例证中国汉字和史书典籍的一脉相承,以及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还可以要求学生比较中西古代文化的共性和差异等。这样,教学目标转变为有梯度的学习目标,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时时有成功,在幸福体验中自主前行。此外,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个性的培养,也应该在一次次成功性体验中形成并固化。

脉冲式表扬。“前景理论”认为,“脉冲式变化”是影响人的幸福感的重要因素。长期生活在一种常态中,哪怕是优越的生活,人也一般不会感受到特别幸福;如果时常有些变化起伏,这种“脉冲式的快乐”就能使其倍感幸福。教师可以借用“前景理论”激励学生,针对学生情况变化适时地给予“脉冲式”的鼓励和支持,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虽然思想政治课教师课时较少,与学生接触不深,但只要真正关心学生,用心观察学生的成长和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脉冲式表扬”,也一定能带给学生巨大的激励和幸福。

(作者单位:汕头市华侨中学 广东汕头515041)

追求教师幸福的管理 篇3

一、让教师成为幸福生活的体悟者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论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或专业来看待。在通常情况下,“职业型”教师主要是从生计出发,站在功利的角度,以被动和消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从事这一职业更多是出于无奈,自然无法成为幸福生活的体悟者;“专业型”教师则主要是从兴趣出发,站在非功利的角度,以对教育事业和学生的热爱来对待自己的职业,虽然他从事这一职业是因为自己喜欢,但一旦兴趣消退则难免出现专业倦怠。只有“事业型”的教师才会从自身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站在超功利的角度,以完善自我、为社会做贡献的立场看待自己的职业,他从事这一职业是为了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因而感到崇高而有价值,教师也因此在自己的事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着幸福。从“功利”到“非功利”再到“超功利”,体现了教师对幸福认识的升华。由此可见,“事业型”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是以外部强制的约束而是以自觉的发展为动力,他们是真正把自己的生命融入教育事业与教育生活中,并从教育事业与教育生活中得到快乐、幸福和发展的人。拥有这些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幸福,也是学校的幸福、教育的幸福,更是社会的幸福。要使教育回归到以幸福为终极目标,就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观念,视教师为神圣的事业而不是职业或专业,从事业的角度鼓励教师成长发展。这样,教师才肯教、愿教、志教、乐教,在“乐”中找到幸福。

二、让教师成为幸福生活的拥有者

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中,教育教学是教师的生命,课堂教学是教师基本的生活方式,是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让教师在工作中成为幸福生活的拥有者,不仅是学生快乐成长的保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愿望,更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应尽力创造条件让教师成为幸福生活的拥有者。

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调查分析认为,财富与幸福并没有绝对联系,经济因素是人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主导因素。无论高收入的教师还是低收入的教师,在幸福感上的得分都较高,差异不显著,教师工资待遇不是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教师的个人生活和学校的发展前景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特定的国情和教育环境,决定了教师的生活世界和实践活动主要在学校,一般都是十几年,有的甚至是一辈子。因此,学校是教师获得幸福的主要场所。这就要求在学校管理中做到:1.以教师为本,关注教师的幸福,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2.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提高教师职业的安全感和稳定感,教师在学校可以自由自在地探索和追求智慧。3.提高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让教师感受到职业的自豪感、成就感并进而感受到生活的幸福。

三、让教师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要具有创造幸福的激情和能力。教育是一个富含创造的过程,教育情境的营造、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育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育机智和智慧的酝酿、教育理念的升华等无不包含着教师内在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一个幸福的教师,必然具有出色的创造能力,并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1. 引导教师创造教学世界的幸福

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的教育质量;没有教师精神的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换句话说,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

创新是教师成熟的一个标志,是教师在教学领域内能够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杰出的、非凡而最有价值的才能,尤其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新教材、新标准、新理念、新方法已出现在教师面前,教师的创新能力被越来越多的关注,它逐步成为教师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决定因素之一。学校要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学方式,冲破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藩篱,制定各种奖励创新的措施、开展各种教育创新研究、举办各种新型教学技能大赛,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创新的积极性。

2. 引导教师创造生活世界的幸福

这里的生活世界不仅指课堂之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也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营造的生活世界。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因此,要成为一位幸福的教师,就要在生活世界里学会创造,“创造”是生命之树常青之源泉,这不是诗意的赞美,而是对生命本质的肯定。

幸福要以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为基础,但它本身是一种心理体验,它需要在后天的活动中获得。同时,追求幸福又是人的内在需要、是人的一种潜能。学校要引导教师把教育活动当成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引导教师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并在教育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教师才会把“教师”这一职业看成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并把全部的生命奉献给“教师”这一事业,教育活动本身即成为一种幸福的体验。

3. 让教师成为幸福生活的实践者

(1) 服务导向, 帮助教师发展

学校管理的职能之一是为教师服务,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物质和后勤保障,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做学术上的指导。追求教师幸福的管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优化评价机制,营造有利教师成长的教育工作环境,尊重教师作为独立个体具有的个人尊严与价值,拥有实现自身价值的空间,使广大教师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实现“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管理境界。

(2)咨询导向,规划教师发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学校领导则是教师的带头人、协调人、指导人,是教师发展的规划者和设计者。因此,学校首先必须有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敬业爱师的管理者,通过他们的工作来帮助教师发展,做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者、事业成就的导向者和职业成长的咨询者。一个有经验的校长认为,学校靠老教师看家,中年教师当家,更要靠青年教师发家,这是很有远见的。只使用而不培养教师的管理者是缺乏远见的管理者,实际上是竭泽而渔。

(3)文化导向,推动教师发展

课堂是实现教师幸福的主要阵地,校园则是教师获得幸福的主要场所。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不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还可以促进教育、科研及管理,调节和激励教师的思想行为。学校应该创造一种有利于每位教师持续发展的文化氛围,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研讨、共享经验和共同发展的有效机制,为每一位教师提供展示自己和提高自己的机会,使教师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

(4)事业导向,激励教师发展

人的生命意义指向和追求的是尊重生命存在、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价值。实现教师的生命可能性就是唤醒教师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教师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学校管理者为全体教师规划共同愿景,描绘美好的发展前景,以愿景为导向,以前景为目标,努力开发与成全教师的“灵思和创意”“知识和灵感”,使其生命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成为“能够以自己的灵思感动启悟学生的灵思的个性丰盈的个人”。

成长是幸福的追求 篇4

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一直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的确,阅读在丰厚我们的底蕴的同时,也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拥有更广阔的胸怀去看待当下的教育,审视学生的发展,从而让我们的教育更智慧,更具人文情怀。

读一读四书五经。它们是中华民族千万年的精神瑰宝,汲取其中的养分,不仅能达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圣境,更能让自己以超乎常态的心境去把握教育,号准教育的命脉,从而快乐地生活,幸福地工作。我们可以从“泗水河畔论道”中领悟到孔子施教的真义——浓浓的师爱,真诚的情谊,润物无声的教诲。从“爱无差等”中感悟到墨子的爱人如己,不分人我的兼爱思想,并以此来看待家庭背景、学习能力、思维水平等参差不齐的学生,用博爱的情怀去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好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同时,用这份高尚的情怀去对待同事,对待职业上的竞争等,使自己永远屹立在道德的最高峰,真正实现事业、人生的双赢发展。

读一读世界名著。一个有素养的教师不仅要有本民族的文化积淀,更需要有世界元素的文化融合。因此,读一读《自然哲学》《理想国》《纯粹理性批判》《经验与教育》《奥德赛》等,让我们与大师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以此来丰富自己的阅历,丰厚自己的内涵,进而让自己在教育过程中能够旁征博引,娓娓道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充满无限的吸引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读一读现行文献。与时俱进是教师必备的素养,因为教师不能吃老本,而必须不断学习充电,积极地吸纳最先进的文化,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迎合社会的需求。因此,要认真地阅读一些当下最先进的教育改革文献,明晰自己努力的方向。阅读“洋思经验”“杜郎口模式”“后六的启示”等,这些改革风暴能优化甚至重建我们的教育思想,从而使我们的理论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得到优化补充,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理论资源保障。同时,也为我们向发展型教师转变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拥有更虔诚的教育信仰。

当然,阅读只是汲取养分的一条最有效路径,此外还需我们去尝试、实践,并在反思中走向深远。

在抒写中成长

特级教师高万祥在他的论著《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中写到:“写作是优秀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能不能写作是一个教育家和一个教书匠的基本区别。环顾我们身边的名师和大家,他们哪一个不是著作等身?笔者认为,不会抒写教育故事的教师很难成为享誉一方的名师,写作是他们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写一写手记。勤于笔耕是名师们共同的特点,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几乎每天都会写教育手记,把自己看到的教育现象、思考到的教育问题以及寻求到的问题解决思路等坚持不懈地写出来,多年的积累终于绘制了影响世界的教育巨著。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每一天都会把自己教学中发生的现象以及相应的思考记录下来,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的独特见解,自己与学生的对话交流等都成为他日记的内容。十年磨一剑,33万字的《此岸与彼岸——我的教学手记》终于轰然面世,引发了小学数学界的一片热议。

写一写反思。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只有在思考中一个教师才能走向成熟,迈向成功。曾读过这样一段文字:“我们的教育思考固然是可以不动笔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形成文字的思考往往是肤浅的、零碎的、断断续续的,教师的写作的好处在于能强迫人静下心来把模糊变成清晰、破碎变得完整、零乱变得有条理,并长期保存。”由此可见,写作应成为教师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如面对留守儿童,教师就得学会截取学生个案作为研究的对象,并深入反思,思考活动的价值,思考活动对孩子成长的帮助。一个个名医是在不断反思病人病例报告中诞生的,一个个建筑大师是在总结与反思一幢幢摩天大楼建造的工程记录中成长起来的。同理,我们的教师得学会用科学的眼光审视教育生活,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利今后更好地适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教育充满智慧,洋溢生命的张力。

写一写生活。教师不是苦行僧,而应该更为诗意地生存。教师要学会用自己的笔去抒写教育情感,记录生活乐趣,描绘自然风光,参与时事评析,还可以创作诗歌小说等,让自己永远“诗意地栖居”在幸福和快乐之中。当然,还可以写写博客、发发微信等,让自己在丰富多彩的写作中活得更加精彩。

在磨砺中成长

教师的发展就是一次次的涅槃,所以不要轻信成功的秘诀,一个教师成为名师,其道路绝不平凡,其间的辛酸只有他们自己清楚,因为只有经历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甘于清贫中坚守。教师是一份需要奉献的职业,所以教师要学会坚守。《寻找最美的乡村教师》这部纪录片,我们看后无不为之动容、落泪。如白马校长徐德光的经历: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他用自己的汗血与真情托起了大山深处的希望,也诠释了教师这份职业的尊严与崇高。

勤于思考中坚持。一个教师如能坚守一份信念,就会始终不渝地努力,并在坚持中收获美丽。就以写博客为例,如果一个教师能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故事逐个记录,并在更新中加上自己的思考,长时间的沉淀后就会收获无限的精彩。对于一个普通教师,能聆听大师的教诲固然荣幸之至,但现实有很多限制,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有这样的机会,而通过阅读博客,我们能走近大师,接受其熏陶。如欣赏李镇西、吴非老师的博文,浮躁的心就会宁静起来,混沌的感触会变得清澈……在读博客中,我们会感染激情与坚守,感悟情怀和坚强,体会浓浓的师爱真情,领略名师的大气和才气……博客犹如无尽的宝藏,让我们深思、消化,吸收、拥有。在博客中行走,可以把零散、琐碎的时间串联起来,把细微的触动记录下来,把细小的感悟积累起来,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日益丰满起来,使自己的见地愈加深刻起来。同时,如能把这些活动与思考以博文的形式展示出来,就会达到“交换一种思想,收获N个思想”的神奇境界。

成长是一件幸福的事,它不全是光环与荣誉,而是当我们老去的时候,当学生回忆起学生生活的时候,能够重温学校平凡生活中那闪着星光的点点滴滴,这就是教师成长的一笔无价的财富,更是教师生活的一种无上的幸福。

(作者单位:宝应县水泗小学 江苏扬州 225809)

责任编辑 余志权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 篇5

教育要关注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高中政治哲学教育也要关注学生对幸福的追求, 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幸福感的人, 是教育的终极使命。哲学教育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有正确的幸福观, 体验幸福,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感受幸福, 获得心智的全面提高。

一、通过哲学教学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关于幸福, 不同的场所,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定义,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政治哲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懒惰而是不断的追求与探索, 在追求与探索中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幸福;什么是真正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虚伪, 虚伪可能使人们在现实现世获得一些利益, 但却永远难以获得内心真正的幸福体验, 只有真诚与真情, 只有不断地追求真善美, 才能得到内心真正的满足与幸福。在哲学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通过哲学教学,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这样, 才能不断地使学生体验幸福, 创造幸福。

二、兴趣引领促进学生感受幸福

政治哲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 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幸福, 同时, 只有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学习, 学生才能体验到创造中成长的快乐, 学生才能真正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反之, 如果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教师只是枯燥地讲解一些哲学原理, 学生在理解方面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何谈兴趣;没有兴趣, 何谈成功;没有成功, 何谈幸福。因此, 在高中政治哲学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有效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幸福感。

例如, 在教学哲学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时, 教师可以利用故事形式, 使学生理解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使学生体验到认知发展的幸福。教师可以引入“三个和尚有水吃”, 使学生认识到部分只有服从整体才能获得成功, 取得成果。这样, 可以变晦涩、枯燥、乏味的哲学问题为生动的故事, 学生在聆听故事、分析故事的过程中, 轻松掌握这一哲学命题, 同时, 学生也更懂得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可贵, 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发展, 学生可以体验到成功学习的快乐, 体验到获得智慧的幸福。

三、哲学教学促使学生体验成长的幸福

在生活中, 学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学生被一系列问题困扰着, 烦恼不断, 停滞不前。哲学是一种智慧, 在哲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理解有关哲学内容, 更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智慧的光芒, 使学生利用哲学所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不断体验到成长的幸福。

例如, 在教学矛盾统一的有关哲学内容时, 学生对这种哲学概念, 很难真正理解,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强, 更难以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引用一个故事, 使学生思考, 领悟哲学概念, 体验成功的幸福。如教师可以引用雕塑家的故事:一位雕塑家用石头雕了一只鹰, 鹰雕得栩栩如生, 好像真的在天空中展翅高飞一样。哲学家见了, 问:“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得飞起来的?”雕塑家回答道:“其实, 这只高飞的鹰本来就在那里, 我只不过把石头中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而已。”

在引入故事后,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一块石头是怎样飞起来的?学生会容易结可以想到是把它多余的边边角角去掉。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石头与人生的关系:其实人也一样, 只有能够把人生之中多余的东西舍弃, 才可以获得成功, 人生中的诱惑, 就像一块石头多余的边边角角, 只有在面对诱惑时, 敢于舍弃, 敢于放弃, 人生才能真正获得精彩。学生的认识得到不断发展, 生活中的许多困顿迎刃而解, 学生在哲学学习中可以真正体验到成才的快乐和幸福。

追求班主任的幸福教育生活 篇6

有人说, 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是不完整的老师, 而我想说, 没有体会到幸福感的班主任是不完整的班主任。幸福是教师教育生活的旨归, 是国民教育的旨归。幸福很近, 也很远, 需要我们执着地追求, 细细地品味。亲爱的同行们, 或许我们还没有在意, 还没来得及感悟, 或许你和我一样做得还不够, 还没有摆脱苦闷劳累, 但我们需要有这样一种对班主任教育生活的本质追求, 即做一个幸福而完整的班主任。让我们努力加油, 在学中思, 在思中行, 在行中悟, 把握幸福的真谛。

一、幸福的班主任要有幸福的教育观

试问, 我们付出了不尽的辛劳, 究竟是为了什么?或许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为了班级, 为了学生。那么又是为了班级与学生的什么?我想, 如果我们的工作仅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班级的成绩, 抑或是把它作为谋生的工具, 那么, 我们是难以体会到教育的真正幸福的。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人, 为了人的发展, 为了人的幸福。有了幸福的人, 才会有幸福的集体, 幸福的社会。理想的教育, 应是幸福的教育, 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作为班主任要树立这样一种大教育观和管理意识, 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 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 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关注学生的后续发展, 而不是仅仅把目光盯在学生的学习分数上, 以分数评定学生, 以分数谋划工作。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 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远比一堆作业和考试要重要的多。事实证明, 功利性教育培养出来的成绩优异的学生, 未必快乐幸福, 也不敢保证他们将来能够幸福。从“培养幸福的学生, 打造幸福的班级”这个角度出发去抓工作, 你才能融入学生的群体, 给予学生幸福, 从而获得幸福。

二、幸福的班主任要善于传递幸福的爱

只有幸福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幸福的班主任总是胸怀着无尽的爱, 并竭力传递着这份爱。品读那些沉浸于教育幸福之中的优秀班主任, 我们不难发现, 爱洋溢于他们的每一言、每一语、每一处思考、每一个举止之间, 他们的爱总是那么的广博, 那么的执着, 而又富于艺术。或许很多班主任老师都曾遇到过一些“不爱学习, 顶撞老师, 欺负同学, 上课捣乱, 被贴上‘坏孩子’标签”的孩子, 如果我们不能从读懂孩子开始, 平静地守望, 执着地播撒爱, 恐怕难以换来孩子的成长转变, 难以收获被孩子喜欢的幸福。爱需要艺术, “严防死守”未必完全适宜, 有时候, 不妨给爱留一道缝隙, 多一些耐心, 多一份智慧, 为学生创造自主生长的力量。班主任工作中面对的一个共同的难点就是转化问题生, 或许会让你苦累难堪, 但当他们在你的感化下走向成熟与幸福的时候, 你就不再觉得什么了, 以往的苦累蓦然化作了幸福。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 也就没有幸福可言, 幸福的班主任要善于传递幸福的爱。

三、幸福的班主任要努力打造幸福的班级文化

幸福是教育的最终归宿, 幸福也是一种文化。教育幸福, 既是教师的幸福, 更是学生的幸福。而学生的幸福, 又是班主任最大的幸福。

班主任要变学生的个性差异为资源, 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创新班级文化活动形式, 引领他们进取拼搏, 或动, 或静, 或协作, 或竞争……让学生乐在其中。当我们的班级形成了一种积极、民主、团结、和谐的文化氛围时, 这种文化就会潜移默化地浸润人心, 培养人、熏陶人、教育人、感化人, 进而生发出幸福的感受与问道。

四、幸福的班主任要凝聚一支幸福的工作团队

幸福的班主任不会孤身一人, 也不可能孤身一人, 幸福的班主任一定懂得团结的道理, 联系领导、科任, 凝聚一支齐心协力的幸福工作团队。因为只有合作的幸福教师团体, 才能带出一批有合作精神的幸福学生。教师团队的和谐, 营造了家的幸福温馨, 引领着班级的和谐文化, 推动着课堂教学改革, 让班主任的工作顺风顺水。

五、幸福的班主任要与阅读幸福相伴

班主任专业素养的提升, 有很多途径, 很多措施, 其中阅读学习已是那些成就了事业的名师所共同认同的经验。读与不读形成差异, 阅读, 提升了我们对职业幸福的感受力和创造力。阅读, 让我们的情感更丰富, 头脑更充实, 成长更迅速, 行走更坚实。阅读, 让我们的心在沉静, 让智慧在升起。

幸福而聪明的班主任老师, 不但自己读书, 还善于引导学生读书, 因为他们认识到阅读是现代社会人人必须学会并掌握的工具, 是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工具, 早期大量阅读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和习惯, 给学生以长足发展的动力, 这是在给学生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基。

追求幸福的课堂 篇7

当被问到“你幸福么?”人们有着不同的回答。幸福是什么,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着很多不同的观点, 同时在各种学科当中也有不同的论述, 如:在伦理学中, 幸福属于一个道德范畴, 是人们对生活的惬意的感受和肯定的评价。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幸福是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以及与需要相联系的理想目标得到实现时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 是由需要、情感、认识和行为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多维度的心理状态。总而言之, 幸福是指人们在追求自我目标的实践中, 目标和理想的得以实现而产生精神上的满足, 是人们内心的精神世界, 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体现。

2、国内外的幸福观研究

2.1国内幸福观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资源。各种思想对幸福有着不同的解释。

(一) 儒家幸福观

儒家倡导的幸福观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 对华夏子民的影响有极为深远。儒家的伟大思想家孔子把幸福看作是一种心理体验, 是超脱于任何物质生活、富贵贫贱之上的。孔子认为, 幸福与物质的丰裕没有必然因果关系, 如果采取不道德的方法获得富贵, 那不是真正的幸福, 是不值得去追求的。儒家强调道德对于幸福的重要性, 人生的幸福体现在个人的善行之中, 人们不断提升个人美德的过程就是追求幸福的过程。总之, 儒家幸福观主张的是德福一致, 即只有当道德与幸福融合一致时才可获取幸福。

(二) 道家幸福观

与儒家所提倡的幸福观不同, 道家主张合于自然的幸福观, 即“与天和者, 谓之天乐。”。道家主张万物的自然状态是最好的状态, 真正的幸福不是源自个人的财富、地位和知识, 也与一个人具有的德行无关, 而在其是否合于道或自然。如果遵循自然之性, 就能得到幸福。

(三) 墨家幸福观

相比儒家的知行合一幸福观, 道家的合于自然的幸福观, 墨家强调幸福的获取手段为“义”。认为人们追求幸福应在“义”所允许的范围内。人们追求幸福不能以牺牲“义”为代价。正所谓“万事莫贵于义”。真正的幸福不尽注重内心的感受, 同时得注意获取的途径。

2.2国外的幸福观研究

(一) 马克思主义幸福观

马克思的幸福观重点是把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结合起来, 认为创造幸福是享受幸福的前提, 同时强调社会劳动是创造幸福的根本途径, 认为只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才是人生的最大幸福。马克思认为创造幸福不是个人的事情, 而是集体的事业, 坚持把追求个人幸福和实现人了的共产主义理想统一起来。同时马克思也认为集体主义是幸福观的核心, 提倡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 认为这些事业是人类最大的幸福,

(二)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

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一卷开头, 亚里士多德提指出:“一切技术、规划、实践以及抉择, 都必须以“善”为目标。因为人们都有个美好的想法, 即宇宙万物都是向善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人们追求幸福的实践中, 有些东西是作为手段被人期求的, 而有些东西是作为目的被人们追求的。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是幸福, 幸福是灵魂和与德性实现的活动, 具备一定的德性才是人们获取幸福的前提。

(三) 苏格拉底的幸福观

苏格拉底在幸福与快乐的问题上属于德性论者。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就是幸福, 以德行为基础的生活都可以为人生增添快乐, 增强人们的幸福感。苏格拉底强调人追求幸福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 认为未经理性思考的生活, 是不可能幸福的。他还指出美德即知识, 认为未经过思考的人生都是没有价值的人生, 并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要求。人们应该注重自我提高, 获取自身需要的更多的知识, 并通过丰富自我的知识来获得一种精神健康的幸福生活。

(四) 康德的幸福观

哲学大师康德指出幸福乃是尘世上一个有理性的存在者一生中所遇事情都称心合意的那种状况。康德继承了古代希腊的哲学传统, 在追求德性与幸福的结合中上求取“至善”, 并且把德性与幸福作为至善的两个要素。康德强调把德性与幸福相连, 认为当个体身上的德行和幸福得到统一, 那该个体就获取了“善”的最高境界。

3、国内外幸福观研究总结

纵观国内外学者对幸福观的论述, 虽然有各自的侧重点, 但不难发现国内外的学者都重视幸福的获取源自于自我的修炼, 注重自我的德行的修行, 强调提高自我的精神世界。当代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大相径庭, 很多大学生将幸福等同于物质上的满足, 同时缺乏获取幸福的认知和途径。因此, 现代大学教育除了强调教授学生们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德行的修养, 在物欲横流的社会,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摘要:人类对幸福的追求是永恒的, 对幸福的追求即时人们饭余茶后的话题, 也是古今中午学者和思想家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整理汇集国内外在不同时期对幸福的研究, 从而形成对现代大学生幸福追求的启示。

关键词:幸福观,幸福的追求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著:《尼各马可伦理学》, 廖申白译, 商务印书馆, 2003年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一4卷, 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 吴寿彭译,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追求幸福的课堂 篇8

关键词:职业教育,幸福教育,教育目的,终极目的

近年来, 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 国家也相继出台了多个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不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而言, 职业教育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针对职业教育的众多理论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对职业教育目的这一问题的研究是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追根究底, 教育目的问题是教育基本理论问题的根源, 是教育得以展开的逻辑起点。

一、职业教育的最初目的

目的, 作为人的自觉活动与行为的要素之一, 是行为主体根据一定需要, 以价值观念为中介, 对行动目标或后果的预想, 这种预想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职业教育最初创立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这是从个人本位出发的观点。从社会本位来说,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社会。因此, 无论是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层面而言, 职业教育最初的目的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 为个人的发展及社会的发展做准备的教育。

所谓职业, 就是工作或者劳动, 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是用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换取的生活手段。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 职业是一种专业化的社会角色。肖凤翔曾指出“职业是以谋生为基本目的, 基于市场交换驱动的分工基础上, 个体必须从事的连续的制度化的社会生产或服务性专业活动。”根据职业的内涵,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个人谋生做准备, 属于生计教育的范畴。

二、职业教育目的的变革

对于普通教育而言, 其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些从国家的角度出发, 以社会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目的没有考虑到教育的目的要为个人做什么, 能为个人带来什么。也有的教育目的提出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这也只是一种应然层面上的教育目的, 实然的教育目的究竟要怎样符合这种应然的教育目的还是一个没有解答的问题。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 职业教育或多或少地弥补了这种缺憾。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一种“工具”, 而没有真正关注到人本身。随着职业学校教育形式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的已经背离了其最初目的, 演变为后来的“作为人未来谋生的手段”的教育形式。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职业教育的目的为了适应社会需求而发生了变革, 变成了以培养技术工人为目的。我们的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单纯的技术工人, 他们掌握着职业的技能、操作的方式等, 仅仅是实践操作能力。正是因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缺少对受教育者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忠诚等, 各行各业才会时常出现员工经常调换工作, 员工缺少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发生。

学者们对此也有着各自的看法, 或是从课程上改革, 或是从体制上改革, 但是这些都未能使这一问题得到根本解决。职业教育只是意识到员工的工作能力是否缺失, 想方设法地寻找培养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由此转变为一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类型, 其目的也变为使受教育成为符合企业需求的规范性人才。

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

职业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之所以会选择职业教育, 其中一点原因是他们对普通教育中的以学科知识为主要内容, 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育形式没有兴趣。相比之下, 他们更喜欢具有针对性、直接性的职业教育的这种教育形式。职业教育的对象是想要接受职业教育的人。

幸福对每个人而言有不同的意义, 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德国哲学家狄慈根所说:“现实的幸福是形形色色的, 真实的幸福只是主观的选择, 在甲认为是真实的幸福, 在乙看来可能是非真实的……在各种不同的人中, 不同的时代中, 实际上存在着许多极其相反的, 但是都被认为是幸福的事物。在这里幸福的东西, 在那里却是灾难, 反之亦然。”

纵观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变化可以知道, 职业教育的目的对于受教育者个人来说, 不外乎是增长知识、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和素质这几点, 不论单拿出任何一个方面来说, 对于受教育者的人生幸福都是过于片面的、浅显的。这些都只是个人在追求幸福时所使用的某种工具、手段和方式罢了。换言之, 个人增长知识、完善人格、提高能力和素质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实现自己幸福的生活。

对此, 作为更具有实践价值的职业学校是培养受教育者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场所, 有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这样的教育。而承担这一重要任务的当为教师这一群体,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体验幸福的环境和氛围, 培养学生发现幸福、体验幸福的能力;完善教育过程, 帮助学生在教育实践中体验幸福;职业院校的教师要通过引导, 提升幸福追求的层次。

参考文献

[1]王启龙.追求幸福是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J].职教论坛, 2008 (12) :4.

[2]张弛.关注人的生存、生长与生成:现代职业教育目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6) :26-31.

[3]肖凤翔, 所静.职业及其对教育的规定性[J].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5) :435-440.

[4][德]狄慈根.狄慈根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 1978:94.

[5]金立其.职业教育目的的历史检视及其缺憾[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31) .

[6]李兴洲.实现完美的就业:职业教育目的新论[J].职教论坛, 2008 (1) .

陈思诚追求自己的幸福 篇9

2009年,《士兵突击》播出后,陈思诚火得一塌糊涂,他在随后不断接受的采访中反复提及,之前对演戏特别抵触,“会觉得这是什么烂戏啊,但为了赚钱、生存,还得演……尤其是现在喜欢你的影迷,他们会把你之前演的所有戏都淘出来,比如我有时候就祈祷大家千万别去看,太可怕了!我宁可认为那不是我演的戏。”

陈思诚说,康洪雷曾语重心长地让他了解,既然喜欢演戏,就不能糊弄自己。“《士兵突击》这个戏让我成长得太快了,我得到了很多的东西,尤其是思想上的。”现在的陈思诚“尽量去避免选一个跟我本人特别像的角色”。曾经的他,对《士兵突击》中的成才情有独钟,觉得与之“血肉相连”。事实上,在《士兵突击》中,陈思诚最初著意的角色,是在剧中有着显著转变的主角许三多。“一次和康导吃饭,我对他说自己很想演许三多,他笑着骂我‘不要脸’,说一桌人中就数你最抢眼、最活络、最受欢迎,你怎么演得了许三多!”

饰演完“成才”,他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我选择做‘成才’那样的人。这部戏的结论就是‘成才’的路比‘许三多’要长得多,但同时也迷茫得多。”陈思诚从“成才”身上看到了自己。“我以前可能走得太急了,不能太急功近利,不能因为理想而忽略了别的东西。”

《士兵突击》对于陈思诚永远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戏给我带来的收获是让我意识到了这个行业真正的意义,我发现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它给人带来的影响是我们这些年轻的创作者所没有想到的,它甚至会改变一些人的人生轨迹。就像很多人因为看了《士兵突击》而去参军,我更加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职责所在。”

《士兵突击》播出四年后,陈思诚晋升为导演,其直言的性子也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收敛。陈思诚也曾表示“很想挂个匾额提醒自己—锐敛锋藏”,但如今看来,这样的话标榜个性的意味要多过自我警醒。

张扬的他面对媒体,难免会引发争议。比如他曾说,虽然具备军人情结,但不会去当兵。“战时当兵,我可以把自已的东西都抛洒给战场,大不了就是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义去牺牲小我。可是和平年代的兵,更多需要牺牲的是日常生活,我觉得相对来说不当兵更会发挥我的光和热。”他目光灼灼,“你明白吗?和平年代当兵体现不出我的价值。”

《士兵突击》爆红后,他选择沉寂一年,接拍了地下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陈思诚在里面饰演“罗海涛”,他当时的表现受到了好多人,包括专业人士的认可,甚至获得了戛纳影帝的提名。“其实对演技这件事的自信我从来都没有,而是从戏剧学院开始建立起来的,但是演员所依附的外界力量太多了太大了,就像《春风沉醉的晚上》里面的那个角色,我面临着很大的一个挑战,因为角色是个同性恋者,而我是一个纯直男。其实那部电影并没有给我带来所谓的机会,成名什么的,这么多年浮浮沉沉,我对名利这件事看的没有那么重,因为我也有过名有过利,我一直都在追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发现现在所做的和所经历的是真正嗨的事。”

两年后,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取得高收视率,他又决定重新创作剧本拍电影。为这种心高气傲的行为背书的是,陈思诚的确有着不小的阅读和看片量,交谈中经常引经据典,因为厚积,才可以有这样的薄发。他曾笑言,自己最初读名著是为了卖帅,“没想到真看进去了”。他这样点评过国内著作:“莫言的《檀香刑》非常喜欢,但他的《生死疲劳》就不太喜欢;贾平凹的《废都》喜欢,但《秦腔》不喜欢;《藏獒》第一部喜欢,第二三部不行,但《狼图腾》是真好。此外,王朔的书我都看过,我都很喜欢,因为我觉得我是知道他想干什么的。”他还说:“人在遇到大伤痛的时候是看书的最佳时机”。这很容易让人联想,他的最佳时机是不是来自于成才般被打压的时刻。

陈思诚对于未来依旧野心勃勃,他希望自己可以不做演员,那就做导演,做编剧,做创作的事情。他相信自己不会被时代所辜负,“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做事只要迈出一步,只要想做,是一定能做成的。”

2015年,陈思诚又给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唐人街探案》是他第二部自编自导的喜剧、动作电影。影片讲述了唐仁、秦风必须在躲避警察追捕、匪帮追杀、黑帮围剿的同时,在短短“七天”内,完成找到“失落的黄金”、查明“真凶”、为自己“洗清罪名”这些“逆天”的任务的故事。“《唐人街探案》是全新的电影类型,而且探案是我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一个题材,我最喜欢的电影《七宗罪》、《杀人回忆》什么的,都是推理探案的题材,喜剧又是现在市场最需求的一个类型,不是喜剧需要观众,而是观众需要喜剧,观众需要笑声,大家压力太大,中国目前的社会就这么快,高速运转,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承载着的压力也好,机遇也好,都是前所未有的,与此同时大家确实需要笑声,需要释放,所以我试图把两个东西都能在一部电影里得到一种好的结合。”

影片中的男主角“唐仁”是陈思诚专门为王宝强量身打造的。在他们两个人的心中,这次合作有着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合作的时候我们都是演员,这次我是导演,他是演员,身份完全不同。其实在这个身份转变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都是在成长的,而我们对彼此的信任也是通过一件又一件事积累起来的。不过对此宝强却有些担心,他特别害怕这件事做不好,比如说本子做的不好,或拍的不好,然后影响我们俩之间的信任,因为兄弟也好,朋友也好就那么几个,不要因为合作工作的事伤害感情,索性我们做了这件事,而且都认为很好。这就是一场赌博,但所幸我们都是那种对自己的赌性很有信心的人,不是完全把牌的输赢交给命运,而是靠技术的赌手,很有信心能把这件事情做好。”

作为优秀的演员他演过很多好的角色。不过当了导演之后他的作品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于是他的这种转型也成功了。“演员可能更多的还是考虑个人的那点事,怎么能更出彩地展示角色。很多演员会认为戏越多越好,想尽办法去多抢一些镜头,多站在别人前面,脸露得越多,台词说的越多,作为导演我都能理解,因为我也是演员出身。但是导演不是这样的,他必须是一个整体,一定要做好取舍的工作,他很清楚自己的全局是什么样的,就像炒一盘菜一样,到底是多放点糖多放点醋,还是多放点辣椒多放点肉,所有东西你都得很清楚,所以导演要更宏观更全面,可能相对来说演员是更具象的。”

“电影是一个梦,可以靠电影拓宽人生的宽度。”陈思诚是一个践行者,他所想的东西他都会去做,他不是一个空想的人。其实人生也就是一个大梦由无数的小梦造就而成,而陈思诚的梦,便是一个一个的电影梦。他乐此不疲,我乐在其中。

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的转换,陈思诚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我觉得我们都不要轻易的‘诋毁’一个职业,也不要轻易诋毁自己,很多人会认为演员就不应该有那么多想法,演员就应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就像我自己看的书不比很多职业编剧看得少,我写的剧本也不比很多职业编剧写的差,而且你对生活的敏感,对生活的捕捉,对信息的理解,那是有天赋的,所以编剧是需要天赋的,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很好的编剧。”

追求幸福的课堂 篇10

一、对于幸福和幸福指数的释义

幸福始终是人类的根本追求。法国思想家卢梭曾指出:“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幸福是什么?亚里士多德曾对“幸福是什么”有过精彩论述:“但是关于什么是幸福, 人们就有争论, 一般人的意见和爱智慧者的意见就不一样了。因为一般的人把它等同于明显的可见的东西, 如快乐, 财富或荣誉。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看法,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也把它说成不同的东西。在生病时说它是健康, 在困难时说它是财富, 在感到自己无知时, 又对那些提出他无法理解的宏论的人无比崇拜。”[1]“幸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两种:一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或生活。二是 (心情, 境遇) 称心如意。[2]无论怎样定义幸福, 幸福都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

“幸福指数”是1970年由南亚的不丹国国王提出, 他认为国家应该注重民众的幸福, 应该以实现国民的幸福为目标, 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维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之间是人生的一个基本问题。在以民众幸福为目标的善治理念指引下, 不丹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类指标组成的“幸福指数”, 即“国民幸福总值” (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简称GNH) 。“幸福指数”是对人们是否幸福的一种主观生活质量的测试。就是关于顺利地出生, 幸福地生活, 以及安乐地死去的一种衡量体系。

二、以GDP为衡量指标的缺陷

很多时候, 金钱和名利往往被当做幸福的代名词。于是, 经济学家们就理所当然的推测了一个某种意义上合理的结论:那就是要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众的幸福程度, 只需看该国的经济繁荣程度就行了, 由此, 国内生产总值 (GDP) 就诞生了。可是其弊端是明显的, 假如你现在正在开车, 你想知道车的运行情况, 但是你发现仪表盘上只剩下一个传达你行驶速度的测量仪。就像现在的考量体系GDP, 它本身没有问题, 但是它无法告诉你其他的重要信息, 而这正是你必须知道的, 比如你已经行驶了多远的距离, 你还剩下多少燃料等等。所以, GDP作为衡量指标最重要的缺陷在于忽略了人的主体性, 并单纯的将人们对物欲的追求和满足当成了幸福感的满足。

从长期的实践来看, 以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核心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的缺陷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 GDP对经济增长的质量反映不到位。GDP只是反映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经济增长的质量如何, 我们不得而知。这个增长有可能是坏的增长, 有可能是负面的增长, 或者是不正义的不道德的增长。比如某地有一个“豆腐渣”工程, 那么建“豆腐渣”, 拆除“豆腐渣”, 重建“豆腐渣”都有GDP, 但是毫无实质意义, GDP增长率所包含的虚实没有计算, 不得而知。

其二, GDP对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反映不全面。GDP所表现出的经济繁荣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为了追求GDP的增长, 不顾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不顾科学发展观的指引, 从而造成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即使经济成就闪耀无比, 而整体的人文发展的实质, 或者精神品质的发展却呈现出与GDP增长的不协调。为了追求GDP的增长而不择手段, 必会将增长推向一个异化的状态, 导致结构失衡、偏离公正。

其三, GDP对社会福利水平和人民的幸福程度反映不给力。GDP对于衡量社会福利水平和幸福程度来说是不完整的, 其隐藏了健康的身体、愉快的心情等。近几年的幸福感调查, 北欧等国家高居榜首, 不丹排到了前面, 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排名并不靠前, 由此可见, 物质上的富足并不一定会带来心理上幸福的感觉, 单一的GDP衡量指标并不是衡量我们主观感受的合适的指标, 以可衡量的产出为标准是不合理的。

三、提高民众幸福指数的路径选择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年实践已经证明了GNH的重要性, 那么我国如何通过实践去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呢。

一方面从政府来讲。因为GNH是一种软性指标, 所以各地政府必须要抱有积极真诚的态度。一是避免将“幸福指数”形式化。目前, 幸福测量本身还不完全成熟, 对“幸福指数”的应用应采取摸索的方式, 幸福指数体现的是民众的主观感受, 它必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要多做调查, 才能以此为依据不断完善施政的指标体系。如果只注重概念, 就会流于形式, 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甚至会走向反面。二是要切实重视民生, 把影响人民幸福的现实问题解决好。解决教育和就业问题, 高度重视和关心就业困难的群体, 要努力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缩小贫富差距, 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 重视社会稳定工作, 下决心解决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民众要安居乐业首先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安全的大环境, 解决好这些现实的问题, 其次才能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强大, 幸福感才能有所提高。三是要注意避免短期行为。居民的幸福感要有长期的稳定的提高, 政府如果仅仅热心于在物质上给老百姓小恩惠, 可能老百姓短期内会很开心, 但是如果不注意解决深层次问题, 治标不治本, 换汤不换药是没有效果的。我们要从能够做到的事情做起, 一点一滴地努力和改善, 一定会让百姓的“幸福指数”逐年稳步提高。

另一方面从个人来讲。其实一个人是否能经常感到幸福, 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心态的调节, 因为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是我们所无法想象的。对于提升幸福感,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着手, 一是以信念产生幸福感。如果一个人处于物质相对匮乏状态, 但他能够满足自己最重要的精神需求, 或者他自己心怀梦想, 把那个位置不断努力, 也能产生巨大的幸福感。比如说, 一位贫困生, 和校园里家庭背景占很大优势的同学来比, 他没钱, 没势, 买不起名牌, 但是他每天学习生活却非常的充实, 对人生充满希望与期待, 并且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去追逐梦想最终成功。这位同学在物质生活水平上可能一般, 但是在完成自己梦想的过程中, 他所收获的喜悦与快乐使他始终感到幸福。当个人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要达到的时候, 就会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实现, 从而有充实的感觉, 有奋斗的幸福感。二是时常调整个人幸福期待, 换句话说就是适时降低幸福指数。从某种角度来讲, 当物质匮乏时, 适当降低幸福期待, 在生活状况改善的情况下再适当提升幸福期待。其实就是个人幸福期待要与个人客观生活状况相吻合。比如说, 一个人只能得到1个苹果, 但他却期望得到100个苹果, 结果因为目标太高而未能达到从而没有幸福感, 但是如果是得到10个苹果, 就容易实现从而产生幸福感。若能在得到10个苹果后, 继续得到20个, 30个……则幸福感就会不断产生。

英国哲学家休谟说:“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提高经济增长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追求政治民主也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还是为了人民的幸福。[3]所以我们应该逐渐转变衡量标准, 以民众幸福最大化作为根本目标去实现。

参考文献

[1]淦家辉, 王玲玲.从GDP到GNH——伦理学视野下人类发展考量的跃升[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8 (4) .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 2005 (6) .

上一篇:空地导弹下一篇:配网通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