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2024-04-28

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精选16篇)

篇1: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大千世界,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每个人都在为不同的事忙碌,不同的事忧愁。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体验着别味人生。有句诗所言极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意思是我们处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的认识也大不相同。

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中的儿童,不知什么是家人的欢聚,他们在一个不幸的角度,不敢奢想幸福的生活;在父母宠溺中成长的孩子,不知什么是衣食不饱的日子,他们在一个无比充裕的角度,无法明白饥寒交迫的生活;生活在富有人家的孩子,不知生计的困难,总以为衣食不缺不是生活,享受放纵才是人生……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经说过:“富贵福泽,吾将厚之生也,艰难困苦,庸于汝于成也。”这实在是至理之言,有些人大富大贵便贪图安逸享受,有些人能看到贫苦人民的辛酸无助,便想方设法去改变,有些人自视贫贱,便怨天尤人,而有些人“贫贱不能屈,威武不能移”,在艰难困苦中,玉汝于成。

不同的国家社会性质不同,不同的地区生活习俗不同,不同年龄的人想法不同。普林西普的行刺,于本国而言是英雄主义行为,对他国而言,却是非正义的恐怖主义行为,他引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药桶。拿破仑是非常伟大的人,他是本国人的英雄,可也是世界的掠夺者,一次次的反法西斯联盟足以证明。

很多时候,我们以自我为中心,很难想象他人,国家不也是这样吗?

穿梭沧桑的纤尘,在一排排青铜编钟中,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它敲响了,仿佛一架古色古香的古筝,弹拨抚弄间奏响历史的左音右律。古代的中国经历五千年巨变,曾经世界不朽的海棠叶,被啃食成了雄鸡。腐朽的清朝自恃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想要自给自足,他认为自己就是世界,不知什么是火车、汽车,也不知什么是飞机、电灯,更不知什_么是工业革命。最终帝国的铁蹄踏来,无能的清政府醒醒吧,家亡国破,山河早已血染千里……

从赤手空拳的古猿人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再到如今,正因为走上高处俯视世界,认清自己才有所改变,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功,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著名文学家蒲松龄落地自勉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可真如此吗?伟大的物理学家莱布尼兹一心想制成不消耗任何能源,还能对外人员不断做功的永动机,可他只认准一个角度,忽视了任何机器对外做功都要消耗能量的客观规律,最终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而想要成功,就该站在多个角度去思考。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只有我们不停地探索,才能走出多条路、走出康庄大道,才能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有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我们要去的罗马就是心中的目标,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一定可以迎来胜利的曙光。

回到自身来说,如果我们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全方位的了解他人,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我们就很难在未来的社会立足,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见解,而这时候只有汲取他人的,发扬自己的,才能很好的解决。

在山下的人知道山很高,周围有许多人,而登上山顶的人才知道有多少座山,知道有多少村落,生活在基层的人只知道自己的辛苦,羡慕事业有成的人,生活安乐,却不知道他们付出比别人多百倍的努力,而我们走向高峰才有角度欣赏他人,当我们会从多个角度看问题时,也便停止了人生的高度。

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到国家到世界,只有角度才迎来发展,引来对他人更好的认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篇2: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生活中的我们,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与困难,当我们面对挑战的时候,我想多数人都会有点担心,不知所措吧!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待,勇敢地迎接并战胜它们,就会成功。

雨果曾说过:“大胆是进步所付出的代价。”只有打胆去思考,大胆去实践,我们就容易战胜那些看似很难完成的事情,而逃避只会一事无成。

就那一件小事来说吧!有的同学,在老师给他安排了几个卫生任务的时候,总是埋怨、叫苦,认为怎么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去完成几件事情――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在这个时候,如果换个角度去想想,这样不仅能使我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还会使我们形成很强的时间观念,使我们能够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去做某件事或去学习,能够使我们在困难面前敢于挑战,不怕苦、不怕累,这对于我们以后会受益无穷。

就像暴风雨,它是可恶的,毁坏了设施,摧毁了民宅。但这以后,是艳阳天,庄稼因此更健壮,天空因此而更美丽,因为出现了五彩斑斓的彩虹。这不就是换角度看问题的好处吗?

每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只要我们往好的方面去想,就能冲破一切阻碍。古人曾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命有否泰变化,年有四季更替。”世间万物都有它的不足之处。

当我们面对一件事,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看透问题的.两面性,有的人不会从侧面看,有时会有好心办坏事,有可能害怕困难,永远不会成功。

就好比那表的故事,从好的方面看待,会很容易达到,相反,却在问题面前退缩。这就是两种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所产生的不同结果,表只要每秒“滴答”就可以了。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因为他有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独特见解,他能分析出平常人看不到的一面,能使人们少出错,可见换个角度看问题的重要性。

篇3: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关键词】引用辞格 关联理论 语用策略

一、引言

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理论是当今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理论之一,其本质上归属于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将语境与关联纳入其核心概念,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无论从理论运用还是大部分领域的应用,都显示了关联理论强大的解释性能。自从1988年沈家煊首先将关联论引入我国学术界,紧接着何自然,刘森林,冉永平等等多个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在汉语修辞方面,关联理论也进行了分析与应用,如反语,双关等等的研究。但是在引语辞格上,语用学的理论很少有涉及。而且引用这一辞格的使用缺少必要的约束,在大量使用的范例中,很多乱用现象,造成文章作者意思被误解,本身的形象受到折扣;同样,读者也产生理解困难,曲解说话人的本意。写文章,本身就是一种交流与意图显映。但是在我们写作过程中使用引用时往往对如何使用好引用这一辞格却不知晓。本文主要从修辞语境与语用语境方面的对比,提出关联理论的认知语境出发认识引用辞格,会从本质上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

二、理論背景

1.关联理论。最早系统提出并详细阐述关联理论的是Sperber & Wilson 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而且自此以后,语言学界从未停止对关联理论的研究与应用。Sperber 和 Wilson (1986)提出,人类语言交流是一种认知过程。人类语言交流过程注定了要求交际者使用尽可能小的加工努力获取尽可能大的认知效果。(刘森林,2007:247)刘森林(2007)认为,关联和语境是我们研究关联理论框架下的语用策略的核心概念。关联是一个依赖语境的概念,是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何兆熊(2001:203)认为关联理论为“命题和一系列语境之间的关系”,关联是依靠语境的。这个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题,不仅包括交际时话语的上下文,即时的物质环境等具体的语境因素,也包括一个人的知识因素,如已知的全部事实、假设、信念以及一个人的认知能力。(Sperber & Wilson,1986:15-16转自何兆熊,2001:203) 本文认为写作,同样也是一种作者和读者的一种交际,是一个认知语境参与的过程。

Sperber & Wilson认为交际本身是明示推理交际。明示和推理是交际的两个方面。明示是针对说话人而言,是说话人通过认知语境的参与明确的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推理是针对听话人而言,听话人凭借说话人所显映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认知语境对说话人的真正意图进行推理的过程。明示推理的过程实际上是新旧信息相互替换的过程。同样我们可以推断,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与读者的交际就是一种明示推理的过程:作者通过各种方式的语言(如修辞)显影自己的真正意图;读者则是在阅读郭鹏程中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各种知识与认知语境对作者的真正意图推理出来。写作中修辞所最关心的也是语用意义而非语义意义。正如徐鹏(2007:77)所言:语用学则把语言文字本身固有的意义与语言运用者相联系,与特定的语用场合相联系,是对语言在一定语境中体现出来的具体的、具有交际价值的意义的研究。

2.引用概念。文中夹插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名叫引用辞格。(陈望道,2005:99)引用在汉语修辞中较为常用。历来引用的分类也有很多种,从不同角度给予分类。如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认为引用有“正引和反引之别”,正引即正用,反引即反用;现代修辞学者张弓先生“就态度上”的分类是:正用、翻用和半用,其中翻用即反用,半用与借用相近;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从形式上把引用分为“两种方式”:明引法、暗用法。

本文结合历来学者对引用辞格的分类加以分析,认为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在形式上对引用的分类:直引、暗引是比较合理的,在写作分析上也比较容易入手。

直引,指直接将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嵌入文章,并注定出处或者加上引号,起到一定的作用和目的。如:……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

暗引,指根据上下文的意义,顺其自然的加入先前的成语或故事的部分,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语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起到一定的作用和目的。暗引进一步分类也有各种方式。如:爱情是生长在绝崖边缘的光明的花瓣,要想采摘必须英勇无憾。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的美艳与甜蜜,付出了生命的哀婉。那阴影是那么的凄惨,世仇与结怨埋葬了爱情的火焰。这里是将书籍的大致内容化自己所有,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再如:居里夫人说过:“男人能做到的,女人也能做到。”不过她漏了下句:“女人能做到的,男人未必能做到。”我们要决定自己的道路。这里是作者活用了名言警句,把名言警句进行部分否定或者全盘否定,化他人为己有。这和化用和反用比较相似。

在写作过程中,引用辞格的各种运用,能体现作者的风格与文化气质,能通过这种修辞达到自己的真正意图,显映自己的想法与观点。

三、文献综述

引用辞格的研究不在少数:张弓的《汉语修辞学》,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以及陈望道的《汉语修辞学发凡》等等都对引用进行了定义与分类。但是如何正确使用引用辞格上却没有给太多的规范。

但是网络上以及许多文献在修辞范围内对如何使用引用辞格给处了多种建议。如关于高考写作的网络文章《高考作文立意创新招术》给出了引用的方式,如小题大做法、层层剥笋法等等。像这样的文章对如何使用引用辞格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建议,但显得杂乱无章,缺少一定的理论支撑,而且大都在修辞层面和语义层面过分强调。

四、关联框架下的引用策略

1.乱用引用辞格。2006年5月16日的新闻周刊报道:不少作文从头到尾引用不断,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竟然出现了18个典故。这些中学生认为,文章中所引用的名人名言和事例越多,就越能体现自己的阅读面之广,文章就显得越有思想。这是一个误区,是以旁征博引来遮盖自己思想的贫乏。

2.错用引用辞格。一位在某全国性作文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坦言,在竞赛作文和考场作文的写作中,他常常会根据论点来编撰一些所谓的“名人名言”,例如在一篇作文中提到“古希腊哲学家XXX说”,在另一篇文章里,就成了“古罗马哲人XXX云”

3.缺少灵活运用。重庆市高考作文“酸甜苦辣说高考”,阅卷老师蒋海彬说,有的学生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然后便说这是庄子的高考,用上杜甫的一首诗,然后也硬说这就是杜甫的高考,令人啼笑皆非。

4.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如何使引用达到最大关联提出策略。

(1)意图明确。交际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达到自己的交际意图,向听话人显映自己的真正意图。引用过程中,应当把要引用的真正目的明确,避免发生歧义。

如:2010年全国高考满分作文一考生写道: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这便是自然留给我们的本能。情感也是如此。“住在布达拉宫,我是雪域之王。走在拉萨城中,是世间最美的情郎。”这是仓夹嘉措留下的诗句,也是他对于人性本能不可抗拒的写照。他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全是为这种本能而活。这位考生引用这首仓夹嘉的诗句为了说明本能的自然性,不可抗拒性。恰到好处。自己的真正意图,通过这首诗的引用得到了显映与明示。

(2)引用内容适切。在写作中所引用的内容要符合篇章的语境,要符合作者的风格和时代的要求。这是关联理论中所要求的交际中最基本的要求。语境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语境如果不符合,引用后的语用效果会与文章产生脱节,出现交际失误。读者也不能真正理解引用语与文章的关系。

如:广东零分作文:老师,你有没有常识啊? 俗话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为一个考试时代的人族子民,每天去上学让我感到非常无语,我总是哀学生之多灾多难。这种感觉,有时候让人宁愿回到石器时代,那个时代,谁不让我睡觉,我捡一块石头就可以表达我的强烈不满了。这句“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是对当时那个时代的不满,对当政者,对老百姓的同情,是站在一个关心国家,惯性人名的高度去抒发自己感情的。而这位考生并未真正理解这首诗的主旨,从自身的角度把自己的不满与同情一股脑吐出来,并未与所引用的内容真正连接起来,反倒出现了偏差,这样引用实属大材小用。因此,在引用时,与时俱进,内容适切,这样才能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知识与文章的内容推断出作者使用引用辞格的真正意图,达到最大的关联。

再如:山东一考生:正如马克思所说:“人要学会走路,也要学会摔跤,而且只有经过摔跤,他才能学会走路。”人生的路上,肯定有光明的追索,也肯定有寂寞、孤独、创伤、痛苦为伴。怎么办?是战胜阴影?还是被阴影战胜?这是人生的抉择。这句引用的内容就是与人生有关的,和考生写作的主题紧密相连。考生的认知语境中提炼出马克思的人生格言,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画龙点睛,凸显了真正的交际意图:人生的抉择。

(3)活用“引用”。活用,不是乱用。而是通过努力与付出把自己内在的知识融入自己的文章当中,或化它为己或反其道而行,达到出其不意,别出心裁,增加文章的新意。关联理论认为,交际中付出的努力越大,获得的关联性越大,那么说话人同样会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活用“引用”是必要的,也是引用辞格中运用的最高境界。

如一考生:当我们看到“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我们也看到了杰克与罗丝的生死爱情,也看到了让女人与小孩先走的善心与光明当我们看到马丁·路德·金挥手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光明,也看到一颗罪恶的子弹射穿这位黑人头颅的阴影当我们看到马克思为共产国际呐喊,呼唤光明,也看到他的小女儿去世,他都没有两英镑来安葬她,但这丝毫没有影响马克思执著的意志。这就是光明与阴影的辩证法。

这是考生通过努力把本来的故事与经典浓缩成几句话,提炼其中精华部分融入自己的话题当中,让这些引用为自己要表达的意图服务,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这是一种活用“引用”策略。当然更有反其道而行,不遵从引用内容的意图,对引用内容进行部分否定或者全然否定,别出心裁,力求新意。历史上也有很多这种例子。

如:北华收复赖群雄,猛士如云唱大风。反用刘邦故事,《史记·高祖本纪》记述刘邦还乡,教儿童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表达了刘邦寻求贤才而未得的惆怅心情。朱德反其意而用之,赞扬英雄豪杰们抗敌救国的慷慨激昂的战斗精神,势不可挡。(张素格 宋燕鹏)这是一种反其道而行的引用策略。

高考中也应当更加灵活运用引用辞格,避免机械的引用典故与故事,追求更加新颖的角度,提高作者的写作水平,通过努力是引用的内容丰满起来,这样使读者通过努力推断出作者的真正意图,更加吸引读者,提高作文的整体品位。

五、结束语

引用辞格的使用广泛,外交、广告、以及各种写作中大量出现,在高考写作中也是屡见不鲜。本文以高考作文为语料,从关联理论视角,包括交际意图,语境和明示与推理交际层面,对引用辞格的使用提供语用策略,即意图明确,内容与语境适切和努力付出活用引用辞格。引用辞格与人们的知识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提高自己的知识背景以更好运用引用是与关联理论下的认知语境分不开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篇4: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记得假期里去爬山,那是一座郁郁葱葱的大山。一块块岩石直入云霄,一棵棵大树顶天立地,一棵棵小草青葱漫野。陡峭的石级穿梭在茂盛的树林间,若隐若现……

刚到山脚,我兴致勃勃,豪言壮志一定要冲第一。太阳公公笑眯眯地看着我。瞧,它把金色的光芒洒满大地!瞧,它把骄傲的力量晒满人间!刚过一会儿,它却躲进羊毛似的云层里了。

就这样跟着太阳一路玩耍,我还没爬到半山腰,衣服却早已湿透,贴在身上真不舒服。我一屁股坐在石阶上,起不来了。在爸爸的反复劝说下,我终于同意继续前行,到了亭子再休息。可前行之后的我才发现,原来休息之路也不是那么容易到达的。于是,我一会儿抱怨没有风太阳太大,晒得我皮肤发烫不舒服;一会儿起风了,我又嫌风太大,感觉有点冷。过了不久,我又觉得自己气喘吁吁喘不过气……最终,一旁默默听着的的小伙伴终于忍不住说了句:“别抱怨了,你不觉得沿途的风景很美吗?”

听了这话,我不禁纳闷:同是爬山,为什么我们的感受完全不一样?我放慢脚步,开始留心山中的风景。大到茂盛的树林,小到路边的野花。瞧,那苍翠欲滴的绿叶上,呼的划过一个快速移动的黑影,定睛一看,噢!是一只身手矫捷,小巧玲珑的松鼠。看,凹凸不平的石阶旁,结伴而行的蚂蚁群整齐有序地排成一列,宛如阅兵仪式,浩浩荡荡地在上路上穿行。抬头仰望天空,咦——那在广阔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的是谁?原来是正在觅食的山雀呀。嘿,你瞧瞧它那轻巧的身子,拍舞着翅膀,正对我叽叽喳喳地问好呢!原来,换个角度看问题,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我豁然开朗,原本让我觉得枯燥乏味的爬山之旅变得勃然有趣,之前的烦躁的心情也烟消云散了。

篇5:高考作文素材:换个角度看问题

我在教室静思,想的也是这一个类似的问题,有位同学问我,你说,“人,是本性善还是本性恶?”我大笑,中国的三字经不便能说明问题吗?“人之初,性本善。”我便回道:“人,性本善。”那位同学也笑了,说:“你又从哪一角度去看?”我一听便沉思,话虽此说,但叫我说一个理由、例子,我认了,我说不出来,那位同学笑道,“其实我这个问问题的和答问题的你,根本在两个不同的角度。例如我,我在于两个角度,如果我已弄清楚了,我已不想听你的答案,假如我还没懂,我会听取你的优点。不过,你就处于一个这样的角度,这个角度会让你模棱两可,但是你如果从多方面去看这个问题,也许你就懂了,这就是角度。”我听了,再沉思他的问题。“对了,这个问题根本不需要解答,如果硬要解答,还不如留着它,如果答了任何一个答案,都是一竿子打死一船人,这个问题是个永远不可追寻答案的。人本没思想,他的思想是因周边的环境和人物灌输的善与恶。如果你把善与恶看复杂了,它们就有天渊之别,如果你把它们简单化,它们也只是人的一种心态,其实无分别,那就看你站在哪一个角度看了。

朋友,你明白了吗?那好,我再举一个小例子吧!大自然我们都说,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它是和蔼可亲的。但有人说,它的自然灾害也令人类受了不少的苦,人类也在它的手内失去了可贵的生命,我一直想,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的分岐,那也是因角度问题吗?现在我可以确定的回答:“是。”就因为世界上有这么我的角度,才会令人们有更多思考空间,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悲伤的时候看问题,也许你会更悲伤,但是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吧!也许你会找到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类的问题,你也许会开心起来。

篇6: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一只青蛙在井里看天空,所以他自认为天很小,当另一只青蛙在井边时,告诉他天很大。这就是因为你所看待一件事物的角度不同,所造成的。

我们出身社会后,在面对外面世界各种诱惑的时候,需要窗子来约束我们自己。窗子外面的世界有美好也有丑陋。虫子,你们的我们看着美好的一切时应该打开窗户,让美好与自己拥抱。当窗子里面的我们,看着丑陋迎来的时候应该紧闭窗户。在镜子面前去告诉自己,如何得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人生能做到不被外面世界所感染,便是最为宝贵的。

一个人在成功后,他应该面对的是自己的_镜子。因为在镜子中看到成功的不易后,他才会更努力,不会去骄傲自满,也不会被大千世界的各种诱惑,所动摇。

网上曾流行一个话题:“镜子与窗子,谁更重要?”答案各不相同,但我认为两者皆要。因为他们在生活中是互补的,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只要镜子,你看不到世界;只要窗子,你看不到自己,两者缺一不可。

拥有“喜剧之王”头衔的周星驰曾说,这他成名前都现在,他都爱独自一个人时照镜子,不是看外貌是否没有弄好,而是自省,并且自我鼓励。他说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时间段都需要做镜子,因为它所自省并如何约束自己,不然那个人会被失败或成功后得的谩骂或荣誉,给打击或忘乎所以。不能去改正,加以鼓励自己。

著名歌手李代沫。因吸毒而坐牢,他便是只打开了自己的窗子,忘记关上,看镜子的缘故。他的人生。便是被大千世界所诱惑,而失败而被别人谩骂。

篇7:从高考的角度看高中政治的复习

【关键词】高中政治 复习 高考政治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5.093

近些年来,高考政治的考题立意从之前比较重视基础知识到更加注重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要求更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很大的考验。这些对我们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特别是在政治复习的过程中不能采取传统的复习方法,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高中政治教学中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特别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许多方式方法还需要根据高考形势进行不断地改进,要想更好地把政治复习搞好,就要分析高考政治的出题特点。根据近几年的高考政治题目特点,我们进行一些简单的总结。

第一,更加注重理论和实际的联系。题目不仅局限于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查,反而更加注重与实践的联系,题目不会直接问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善于举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联系实际作答。第二,高考题的答案更加多样、灵活。很多时候不是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概念写上就可以,也不是写的越多得分越高,答案有时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多角度辨析,但也要多加入一些个人的看法。第三,考试范围越来越广。高考政治都有考试大纲的要求,可是近几年高考试题很多会超出这个考试大纲。第四,对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求更高。高考试题很多时候不是单一的一条思路,而是需要学生的思路多拐几个弯,这就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概念的前提下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在我们了解了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变化之后,我们就能有的放矢的去进行复习,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发现高中政治复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只是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虽然政治这一科目少不了基础知识的记忆,但是很多时候这种复习课会回到传统的教学方式上去,“满堂灌”的传统教学课堂贯穿整个复习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一头雾水,复习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师带领学生通一遍知识点,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记忆知识点,背诵概念,记忆答题模式。但是这种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记忆对学生的提高并不大,学生遇到稍微有难度的题的时候就会不知所措。

2.知识不够系统。在政治复习课上,有很多时间是给学生自由复习,学生对时间的利用往往不够充分,复习方法也没有掌握,掌握的知识点很多都是零散的,不知道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性,遇到考查综合知识的试题时,学生的答案往往不全面,这就是学生没有把知识系统起来,只是分散性地复习。

3.概念理解不够深刻。因为单纯记忆知识点,并不了解每一个概念出现的背景、发展的历史、代表的时代意义,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只是答出表面涉及到的基础知识,会遗漏一些内在的深层含义。在遇到需要表述学生自己看法的题目的时候,学生的看法往往不能深入,不能切中要害。

4.不重视错题。对错题的整理其实是非常重要的,错题会帮助学生知道知识的遗漏点,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但是在复习课上,学生整理错题的自觉性并不高,对错题的利用率也不高。有些学生是整理错题了,但是整理完就丢在一边很少再去翻看,还有些学生根本不会整理错题,只是把自己错的题抄在本子上,并没有标明错误原因,也没有深入分析。

5.不了解社会热点。现在的课堂教学还是偏于封闭,教室里虽然配备了电视机,但是又有多少机会让学生真正去看新闻,了解时事。高中生多是寄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与社会的隔离程度就会越来越高,对社会热点很多时候只是了解皮毛,并不了解很多深层原因,导致遇到社会热点问题时,往往模棱两可,不能确定答案。

在了解了学生政治复习中遇到的问题之后,我们就要找到相应的对策,结合高考政治的出题特点,有针对性地探索正确有效的复习方法,提高答题正确率。

1.重基础知识也要注重知识的灵活运用。梳理课本的基础知识是必需的,但是课堂形式可以更加灵活,比如可以让学生每人列一个基础知识的表格,在课堂上给学生机会展示,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查缺补漏,这样每个学生不仅能把基础知识梳理一遍而且对容易遗漏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记忆。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导,不能死记硬背,要在充分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能举一反三,在头脑中有一条知识线,把有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行记忆,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巩固,反复检查,夯实基础。

2.政治复习要立足于全局。把整个高中学到的政治基本的内容分成几个模块,模块下面也要形成自己的主线,做到提到哪个知识点就能够把有关的概念内容依次列出来,这就需要学生的知识很有系统性,不能一团乱麻,混乱不清。

3.教师上复习课也要能让学生吸收到新的知识。在学新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对概念理解不到位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在复习课上能做到“温故而知新”,把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给学生进行比较详细的讲解。比如在政治经济学这一部分,关于“价值”“价格”“剩余价值”等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就需要教师举大量的事例来讲解,也可以在做习题的过程中总结出规律。

4.充分利用错题本。在平时的练习和测验的过程中,学生遇到容易出错的题目一定要整理下来,并且充分分析错误原因,找到与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并写在错题的旁边。遇到不会做的题目也要弄懂并且整理下来,总结出这类习题的规律,整理好的错题本要时不时地翻出来复习,不要束之高阁。

5.时时关注社会热点。政治这一科目和社会热点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国家大事、社会热点都会巧妙的融合到试题中,这就需要学生不能闭门读书,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要积极地了解各种社会热点,并且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自己的看法。对此,学校里有条件的可以定时让学生收看新闻节目,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帮助搜集详细的资料供学生阅读。教师要让复习课的形式更加多样,可以设置讨论时事热点的课堂,拿最近发生的时事让学生自由讨论,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篇8:我看高考作文800字

我似乎看见试场外翘首企盼的父母亲,眼神单纯得像孩子一样透明,担忧着我的忧愁;又似乎看见当我走出试场时,他们欲言又止的口型,那洋溢着热情的脸却又有不知所措的手。我肩负着的,还有自己憧憬的明天。高考,意味着对明天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也仰慕用科举发家的文人政客。昔有王安石以满腔热血攀顶飞来峰,那“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浩然正气贯彻云霄;又有欧阳修由科举光宗耀祖,终于骄傲地在先父墓前缓缓写下“皇考崇公……”;曾国藩寒窗苦读终于被赐进士出身,从此大清王朝离不开他的身影……身处考场,又有与先贤同行的荣耀,梦想着出人头地,期待着名垂青史。

不同于古时自隋朝以来的科举,我们处于新的时代。经历了暗无天日的,我们终于迎来了曙光,恢复了高考全国考生在同一天走进试场,前所未有的公平出现在这前所未有的时代。不论是我们衣食无忧的城市孩子或是苍山里贫苦的农家青年,都坐在同一个考场,做着同一张卷子,做着同一个梦。

但是,我同时感到前所未有的恐慌。几个晚上,梦到考场那种压抑到难以呼吸的氛围,忽地惊醒,就再也睡不着了。眼

看着帘外天际泛红,阳光逐渐铺洒向大地,心里是如此抵触新的一天的到来,又将开始忙碌再无止境。焦虑的情绪终于爆发,朦胧泪眼中看到父母憔悴的脸同我的情绪一起变化着,那脸上的皱纹,是我永远无法偿还的代价。闲来又随手翻到欧阳修的《送杨寘序》,就算是连中三元的杨寘最终也不能摆脱郁郁不得志的命运,忧疾缠身,我不禁感慨。

这是新时代的拐角,人人都为能够有宽裕的明天在考场“搏斗厮杀”。有些学生的脸上像教科书一样僵硬,笑容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离去,这种痛苦牵系着家人的心,阴云笼罩在家庭。我站在时代的浪头,企盼新的高考能够来临,还我们笑容,又不缺乏活力。素质与知识并不是矛盾,谁说明无不能更加美好?

篇9:高考必看满分作文800字

——我看高考

“呼……呼……”风吹过,卷起星星点点树叶。“沙……沙……”的树鸣声萦绕耳边,久不散去。忽一倾盆大雨作,仅持半晌,烟消云散,未待拨云见日,炽热已将水汽蒸发。夏至了,高考也至了啊!这个夏天的高考,与这夏天颇为相似。

高考前,如清风。表面上给人轻松之感,却早与树叶搅在一起。教育局内,一大群专家学者正在讨论招生计划的相关事宜,每个人都是微笑的——人才越来越多,国家发展大计指日可待;凌晨两点,学籍室内,主管老师正对学生们的信息一一核查,累了,伸一伸懒腰忽地笑了。也许想到当年通过高考的自己,正在为现在的高考做工作,有些幸福吧!蝉也在叫着,不过,最与这蝉声相称的,莫过于寝室内,被子里,台灯下的翻书声了。全国、全社会,无不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高考,中国前行的船桨,给中华民族精神不竭的动力。

高考时,如树叶摩挲。“沙……沙……”耐人寻味。考场中,笔与纸的摩擦声汇成了一曲大合唱,虽不震耳,却令人震撼。十二年的知识,将在这两天,以堰塞湖决堤之势,喷涌而出。智慧的较量是无声的,如若上帝看见,必将会惊讶于人类智慧同时发作的场景。考场外,家长们用纸扇风的声音也是“沙……沙……”。他们共同期待着这次智慧较量的最终排名。高考,中国前行的船桨,给中华民族之智慧提供不竭的动力。

高考后,暴雨轰炸,一片纷乱,更增色彩。高考后,各专家名师纷纷进行研究,不断发现高考题中的亮点与所蕴含的文化意味,随后传到整个社会,猛然掀起一场文化交流盛会。近年,高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越来越丰富,推动了对优秀文明的继承与发展。在这暴雨轰炸之后,留下的是五彩的文化。高考,中国前行的船桨,给中华民族文化不竭的动力。

再之后,如水汽蒸发,悄无声息,却滋润万物。填完志愿后,便是前往大学读书了。一年年新鲜血液的输送,再在大学成长,最终再输送至社会各行各业。一个简单的循环,依然持续了四十年,伴随改革开放一起,为中国的腾飞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每年的数量足以百万计的。高考,中国前行的船桨,给中华民族之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高考,从恢复至今,已成为中国人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就像中国在国际大海中前行的船桨,让中国这艘大船更稳、更快,让中华民族更加强大。

篇10:以我看高考为题的作文800字

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概括中华文化,这再贴切不过了。从诗词歌赋到建筑绘画,皆为文化。每一种文化下,都埋藏着深厚的底蕴,尽管过去的一切已成历史,但先人留下的文化始终熠熠生辉,文化的气息仍在华夏大地上游动。

要说中华文化之最,长城当属其一。从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起,就有长城矗立于山岭之间,又有秦始皇时集举国之力修筑长城,以抵御外侵。它曾历经数千年沧海桑田,它承载着每一个朝代的力量。每一砖一瓦,每一个烽火台,都刻着历史的印记。在万里长城上,浩荡大军抵御外族的威武,也有劳动人民徒手修筑的苦痛。尽管在当今的时代,长城已不再用于军事,仅作为游客观光旅游之地,但在高大的山岭间,它依旧威风凛凛。而我们也会永远记住它的雄伟,将长城上闪耀着的文化,传承万世。

中国有长城之威武,更有京剧之动人。“国粹”京剧虽无长城的历史悠久,但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星。生旦净丑的相互碰撞,红黑白脸的动人演绎,将一个个历史人物以戏曲之名展现得淋漓尽致。那独特的腔调,时而高亢欣喜,时而低沉悲怆。小小的舞台却能演出人生的悲欢离合,这也正是京剧之绝妙。如果说长城是历史的见证,那么京剧就是历史的精彩还原。虽然欣赏京剧已经不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但是京剧的独特内涵仍然吸引着一些人,并在这些人的引领下不断传承。

当然,中华文化的传承不只是延续文化、欣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是传承文化的另一体现。在社会的进程中,传统文化难免与现代发展发生碰撞,而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发展良好结合的,莫过于“一带一路”了。“一带一路”由古代开辟的丝绸之路演变而来,却以现代经济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现代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经济发展的新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新形式。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这是“一带一路”的特点,也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的对传统文化的发扬与延续。

篇11:换种眼光看生意

做柴火的树根可以成为赚钱的艺术,垃圾堆里的蛋壳可以成为生财的摆饰,烤红薯贴上商标可以成为名优产品利润翻番,甚至旧报纸都可以成为纪念品让人掏出钱包……

似乎每种东西都可以成为商品,每个行业都还有赢利的机会,每个项目都还有向外拓展的空间,每种想法都有变成现实的可能……但为什么财富一直都和绞尽脑汁的你过不去?不要紧,他们的诀窍其实都在于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看生意。

当所有农民都认为喂猪能挣钱又能吃肉时,刘氏兄弟卖起了饲料;当所有人看到黄澄澄的臭豆腐满街挣钱时,武汉雷波卖起了白色的臭豆腐;当所有人看到机械化的发展让纺织业成为大规模投资时,山东陈美玲开起了手织布专卖店……一切都不太合乎情理,却一切又都在赚钱之中。我们有些羡慕他们怎么就能够想得到之余,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看生意的眼光。

曾经有一个企业经营者说,我提出一个方案,如果6个人中有3个人以上都表示同意,那么这个项目就会被否决。因为大多数人都认可的项目自然是大多数人都想得到的项目,那就没有再投资的必要了。这个案例多少有些极端,但用否定的眼光看生意至少可以让人冷静,以保证自己有限资金的安全。

篇12: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有一个人,她在乡下有一幢房子,已经有许多年没去住过了。一天晚上,一个小偷用电锯锯掉了她家的防盗窗,爬了进去。小偷把她家所有东西都翻了出来,扔在地上,家里被弄得一塌糊涂。没想到,看到这些,她不但不生气,反而有些同情小偷了。因为她已经好多年没人住了,自然不会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不过小偷还是找到了一样东西——一张一百块的纸币,可惜那是一张假币。而那些躲在储蓄罐里的更值钱一些的一分两分纸币,他翻都翻到了,却没有拿走。这个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她跟我们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满脸高兴地说,更值得庆幸的是,当小偷的是他而不是她!

是呀,事实已经是没办法改变的了。但可以改变的是我们的心态。换个角度看问题,或许世界就会变得一片光明。这也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些事:有一次,鸟儿把妈妈挂在外面的香肠啄得七零八落。我就想,一定是香肠太好吃了。有一次和同学吵架,我心想,我一定也有错,要不然怎么会吵起来呢?于是,我就跟他道歉,两人又和好了。有一次,别人拿了我的东西,没有还回来,我想,拿别人东西不还的是他而不是我,我也就没跟人计较了……

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你摆脱烦恼;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你拥有光明;换个角度看问题,会让你变得睿智聪明。

当我们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

篇13:换种角度看问题高考作文800字

看见一只雨后结网,却因为潮湿无法结成,你会想到什么?

讲个故事吧,从前,一次兵败,三个战败国的散兵游勇走到了破损的城墙边,刚下完雨,一只蜘蛛艰难的向一个支离破碎的网爬去,它每爬一定高度,就会由于潮湿而掉下来,一次次的爬,一次次的摔下来,不断的重复。第一个人看见了,他不禁感慨:“我的一生不就像这只蜘蛛那样碌碌无为吗?”,第二个人看见这一幕笑了,心想:“这只蜘蛛怎么这么傻,既然这样上不去,从旁边干的地方绕一下不就行了吗,我可不能像它。”,第三个人看见了,对这只蜘蛛佩服得五体投地,心想:“看来我以前的失败就是缺乏这只蜘蛛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啊。”

几年过去了,第一个人日渐消沉,每天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最后一事无成的默默死去。第二个人变得聪明了起来,凡事都会动脑筋想一想,他成为了一个智慧的人,为国家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第三个人变得顽强坚毅,为了报兵败之仇,他每天勤奋的习武,最后和第二个人一起打败了曾让他们失败的国度。

三个人,看到同样的一件事,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产生的结果也就不同,面对一件事,我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因为我们看待它的角度不同啊!用积极、正确的角度看待一件事情会让你得到一定的感悟,而消极、错误的角度只会埋葬你本身的优点,最后甚至会把你也埋葬了。所以说,如何选择角度也是一件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角度的选择方面,有很多的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判断,例如当时的心情,周围人对你的态度,甚至只是一个突然的想法,同样是关于孔融让梨这一经典的故事,在大人心中,标准的答案就是孔融的懂事,在孩子眼里就有不同的答案,例如有些孩子第一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孔融太含蓄,不懂得好东西应该追求。让一个中考落榜生看一幅名为《朝阳》的画,也许不告诉他画名,他看到的就是落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呢?原因就是自身的心情以及环境对角度的判断,仅此而已。

篇14:换角度看问题作文高中作文

,所看到的世界也大不相同。生活中不如意十之八九,倘若换个角

度看问题,失意也许会变成诗意,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自在,更惬

意。

两个台湾观光团到伊豆半岛旅游,面对都是坑洞的路况,一导

游连忙抱怨向游客致歉,而另一导游却巧妙地化解了游客的不满,

从另一个角度,把道路比作迷人的酒窝大道,让大家体验其与众不

同。两个角度,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显然,第一个团的游客必定

仍心存不满,而第二个团的游客却多了一次别样的体验不得不佩服

第二个导游的机智,他的诗意的回答,也诗意了游客们的旅程。

换个角度看问题,问题也许就不再是问题,反而成了另一种收

获。换个角度看问题,需要有一种豁达的境界,一种淡然的心境。

倘若一个人充满野心,追名逐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么他眼中

的世界必定也是功利的,充满焦躁的。一旦遭遇失败,失去了金钱

名利,便怨天尤人,甚至走入歧途。可如果他能换个角度看问题,

失去的外在的一切都不重要,反而让他能摆脱外在物质的诱惑,过

过那种平淡安逸的生活。这需要他的豁达与淡然,否则他只会陷入

怨恨的深渊。自古以来,一切贤哲都有着这样一种境界。譬如苏格

拉底,这位被尊称为“师中之师”的哲人在雅典市场闲逛,看了那

些琳琅满目的货摊后惊叹:“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哲

人就是哲人,从我们的角度看,我们会艳羡外界的丰盈,感叹自身

物质的困窘。换了个角度,苏格拉底帮我们窥见了生活的真谛。追

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不能被无尽的物欲遮住了双眼,从而

沦为物质的奴隶、精神的乞丐。

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的生活会多一点快乐,多一点阳光。我

曾对萧伯纳的一句名言深以为然。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你

想要的东西;二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东西。我感叹他竟然把二种可悲

的人生境界描述得如此俏皮。于是那段时间充斥我生活的便是得不

到的悲哀和得到后的无聊。后来我发现,从另一个角度看,两大悲

剧也是快乐的源泉。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

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去品味和体验。从此

我的生活变多了一点快乐,多了一点阳光,换了一个角度看问题,

生活便会自在很多。

篇15:换种眼光看遗传

进入21世纪后,遗传学知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如果父母均为健康人,而(外)祖父母与孙辈有同样的疾病,人们也认为这是一种“遗传”。实际上,一个家族中,两系(指父系、母系)三代内只要有两位成员患同一种病,人们都能联想到“遗传”。可见,人们心中“遗传”的概念已在不断扩展。

许多传统的遗传病可以遗传,这已勿庸置疑,比如先天性智能发育不全、家族性偏头痛等。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概念中的“非遗传病”也加入了遗传的行列。医学家在很多“非遗传病”中发现了致病基因,如糖尿病基因、白血病基因、精神分裂症基因、肥胖基因等,大大突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再发展下去,会不会发现长寿基因、智能基因、幸福基因、感冒基因、成瘾基因呢?甚至最终发现所有疾病均与基因,也就是遗传有关?

其实,当代遗传学中许多超乎常人想象的突破性发现,正是源于遗传学家持有“所有疾病都可能与遗传有关”的观念!比如,在鸦片滥用、酒精依赖、海洛因成瘾、老年性痴呆、神经性厌食、失眠症和人格障碍等中都找到了相应的致病基因。人们不禁要问:这种观念会不会太极端、太离谱呢?对此,医学家们肯定地说:这是科学的!

实际上,所有的疾病都是由内部的遗传因素和外部的环境因素结合所致,只是两种因素在不同疾病中所占的分量各不相同。如果遗传因素占主导地位(遗传相关性大于60%),这种疾病就是人们常见的遗传病;如果遗传因素不占主导地位,人们很难联想到遗传,但在遗传学家的眼中,它们还是与“遗传”有关,即使其遗传相关性不到1%,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是遗传学的发展所致。

遗传学一般可分为传统的群体遗传学和现代的分子遗传学,前者以病症为研究对象,其“遗传”概念通常指病症遗传。如果某种症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就可认为有遗传倾向:①该症状具有家族聚集现象,即在同一家族成员中发生率比普通人群发生率高;②该症状发生率在单卵双生子中比双卵双生子中高;③高发家系中的子女,即使从小寄养在正常家庭中,该症状的发生率仍比普通人群高。分子遗传学则以基因为研究对象,其“遗传”概念是指基因遗传,认为所有的遗传是通过基因传递来进行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寻找与疾病相关的致病基因,而研究的前提假设就是“所有疾病都可能与遗传有关”。由于许多疾病的症状并非与生俱来,但其致病基因则在出生时就已携带,所以,分子遗传学的观点比传统的群体遗传学更精确、客观和科学。比如,现代医学已经发现了老年性痴呆的致病基因,但病人的症状直到老年才出现,有的人甚至在症状还未出现时就过世了,可见依症状判断疾病是否有遗传倾向,总体上就会缩小发现疾病遗传性的可能性。许多人身上携带致病基因,但不一定出现病症,因为这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在祖辈中从未出现过的病症,在子孙中出现,也被称为遗传病,因为其致病基因是遗传的。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遗传是怎样“无孔不入”的:比如海洛因成瘾,一生接触不到海洛因的人,他们不存在海洛因成瘾问题,而若每天滥用海洛因,几乎百分之百的人会成瘾,可见该症受环境因素影响十分明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有人一生对吸毒现象耳濡目染,却毫无兴趣;而有人第一次听说毒品,就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有人要长期吸毒才上瘾,而有人短期吸毒即上瘾;有人要大量吸毒后才上瘾,而有人只要少量吸毒就上瘾;有人上瘾后容易戒掉,而有人屡戒屡败。为什么会有这些差异呢?原因之一就是个体的人格特征、对海洛因成瘾的易感性各不相同所致,而这两者恰与遗传素质密切相关。又比如,车祸引起的外伤也与遗传有关,一般人很难接受这种假设,但实际上它仍难免与遗传有关:外部车辆的突然撞击固然是外伤的主要原因,但受伤人可能存在的冒失的个性、反应的迟钝性、行为的反应模式以及自身骨骼的韧性等也是造成外伤的充分条件,而这些因素都与遗传有关,这是人们不难想像的。

篇16:多角度看问题作文

多角度看问题,让我们更能接近事物的本源,作出更为正确的判断,采取正确的方法,对一棵有毒的树如此,对任何事物莫不如此。

十二年的学生生涯,学子们见仁见智,认为苦不堪言,单调乏味者是不忍书山题海的跋涉;认为在知识和文化国度徜徉,乐在其中,乐此不疲,是深得其中“味”,所以有人迎难而上,有人选择逃避,有人继续坚守。这就是从不同角度对学业的理解,而无疑后一种才是正确的认识。

相对于固定的作文模式,而今的高考作文从文体选择、从立意角度、从发展等级看都是从学生的角度,做最大潜力的发挥,擅长写记叙文你可以展示自己记叙的特长,擅长议论者你可以展示自己的逻辑力量,擅长小说的你可以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起伏跌宕,扣人心弦,尽展风采,这也是多角度选拔,“不拘一格降人才”。

相对于诱人的高考志愿和繁杂的专业设置,乱花渐欲迷人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也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也可以根据学校的教师配备,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做多角度思考,没有优劣,只有适合与否。多个角度,为我面对提供更多的选择,让我们看到路更宽,天更蓝。

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未来设计,有人选择上大学,有人选择上技校,有人选择出国留洋。我们没有权力批判选择留学的人崇洋媚外,也没有资格评判选择技校的人“猪栏式”思想,理想无所谓高下,成功也不存在卑贱和高尚。当成龙、周润发、王力红、胡军等帅哥在影视歌坛上大展宏图的时候,很多小人物如王宝强等还在跑龙套辛苦着,他们一样奉献给我们琼浆玉液般的精神营养,厚此薄彼则是偏见和歧视。

就像那棵在冬天来临的时候走入生命低谷的树一样,我们没有理由在冬天砍倒这棵树,因为来年春天它可能奉献自己的一片新绿,对于枯树如此,对于生活中的人事物也当如此。我们无法拒绝达人刘伟用脚弹钢琴,因为的确没有人规定弹钢琴只能用脚,我们无法拒绝邰丽华的《千手观音》,因为没有人规定成功必须是健全人,而聋哑人就不能奉献庄重典雅高贵的艺术。只要我们开阔视野,打开心胸,我们就会从多个角度获得生命的启示,以滋养自己的心地。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带给我们思考,一种现象横在我们面前,引发我们思考,一种选择放在我们面前,也会带给我们思考,那就请打开思路,心明眼亮,纵横捭阖,从多角度去思考,必能找到最佳答案,找寻到终南捷径。

古代有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讲的是盲人摸到象的不同部位,就以为整个象就是他摸的那个样子。这种例子在人们认识事物过程中经常发生。关于岩石的成因,在历史上曾经有过两大学派,一派是火成说,他们抓住岩浆岩有气孔,呈流动状态的性质,认为岩石来自地球内部,是火山喷发造成的;一派是水成说,他们看到沙岩、石灰岩的层理就认为岩石都来自水的沉积作用。两派地质学家不仅在会上争吵,甚至动手打了起来。在电的发明史上,伽伐尼把青蛙腿挂在铜钩子上,再用一根铁丝接触蛙腿,发现了蛙腿的抖动,于是伽伐尼宣告他发现了生物电,得到科学界的一片喝彩。但几年之后,伏打指出蛙腿抖动的真正原因是伽伐尼的铁丝同时接触了铜钩子,是两种金属相接触产生的接触电,并由此发明了伏打电池。火成说和水成说,生物电和接触电,还有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生物中的进化论和突变论在一定上程度都和盲人摸象有些相似,都只是事物的一个侧面。

历史上是如此,现实也是这样。每个人所观察、感觉的对象都是真实的,每个人对自己实验所得的局部结论也正确,但是上面的例子除伏打外,其他人在把自己从某一角度观察实验所得的结论进行推理时都比较片面。这就告诉我们,只从一个角度去认识是不行的,事物越复杂,越需要从不同角度去认识。

对于一个三条棱不相等的长方体,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看到的形状都不一样。人们选用了沿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方向来观察,用这三个方向上的投影来描述长方体的通用照系。参照系是我们研究一个事物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立足点不同,看到事物的性质就会不一样。用通俗的话来讲,参照系就是研究角度。

我们在物理课中学习过运动和参照系的关系。汽车上的一个人手持一个重物,当他松开手,重物下落时,汽车上的人和道路旁边静止的人观察重物运动,由于参照系不同,会得到不同结论。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初期,人们曾对金属在燃烧后重量增加的现象进行研究。那时氧气还没有被发现,波义尔(曾经发现气体所受压强与体积规律的科学家)认为火也是一种元素,叫着“燃素”具有重量,燃烧过程是燃素和金属的结合过程,因此金属燃烧后重量增加,而俄国的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则指出波义尔的`实验做错了。他重新做波义尔的实验,在瓶里装上金属加热。不同的是波义尔是打开瓶口,用火焰加热然后称重的;而罗蒙诺索夫是封闭瓶口,用火焰加热的,燃烧后称量时也不打开瓶子,两个人瓶子里的金属虽然都变成了渣滓,但两个人的结论却完全不相同,波义尔提出了错误的燃素学说,而罗蒙诺索夫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罗蒙诺索夫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对外界空气封闭的体系研究燃烧。波义尔的失败在于它选择了开放的体系,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干扰。

上一篇:出差及费用申请表下一篇:橙子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