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看图书馆发展的几个问题

2022-09-12

随着信息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图书馆事业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现代图书馆逐渐从信息传递、信息咨询和信息中转等功能向传播信息、传播知识的媒介组织发展。在新的内外信息环境下, 图书馆事业该如何更好地发展, 引起学术界的新思考。在现代学科体系中, 某个学科的发展与进步, 离不开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 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使各学科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传播学是近年来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一门新兴学科, 笔者拟从传播学角度对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一、从传播学角度看图书馆的形象塑造

进入信息社会以后, 图书馆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图书馆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来源, 而且逐渐把馆藏文献开发成文献与信息、媒介的结合物, 成为新的信息资源, 并通过各种方式传播文献、传递信息。但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图书馆在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手段不多, 成果较少, 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用户的需要, 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也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长期以来, 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图书工作技术与工作流程, 以搜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文献为工作重心。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为人们提供极为方便快捷的服务, 使图书馆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如何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 提升图书馆综合服务水平, 塑造一个全新的图书馆形象, 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传播学概念的引进, 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与思路, 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图书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个体传播者 (图书馆从业人员) 的形象塑造。传播学认为, 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活动的存在和发展, 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 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传播者不仅是传播内容的发起者, 而且属于传播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传播形象的塑造应该从个体传播者入手。图书馆行业中, 传播者 (馆员) 与受众 (用户) 之间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 图书馆的每个从业人员都应该树立“人人都是传播者形象的塑造者”的思想观念。作为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主人翁精神和强烈的服务意识, 认识到“自己是图书馆形象的一份子, 要把图书馆的荣辱当作自己的荣辱, 不断加强自我修养, 提高服务水平, 塑造自己的形象, 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 自己的行为都无损图书馆的形象”。只有落实到人头, 图书馆整体形象的塑造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二) 图书馆品牌的形象塑造。“品牌形象塑造既是塑造传播者形象的重要内容, 又是传播者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由之路。”因此图书馆的形象塑造首先要有品牌意识, 要根据自身馆藏的实际情况与优势, 开发具有馆藏特色、群体特征和地方特殊性的信息产品和服务, 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 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 提高图书馆的知名度。其次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将开发出的特色产品推送给用户和社会, 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用户的需求, 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 普通媒介塑造与特殊活动塑造的统一。传播学理论认为, 形象的塑造应该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媒介手段, 同时注重在重大活动中形象的塑造。因此图书馆在形象塑造方面要广泛采用报刊、广播、网络、微博、微信等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的传播手段, 借助这些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向社会和大众广泛宣传、介绍自己的馆藏特点, 可以提供的服务项目和信息产品等内容, 让用户及时了解本馆的图书信息资源及馆藏特色, 通过读者培训, 向用户介绍一些利用馆藏资源所需要的手续和流程, 以及图书馆在这方面所能提供的便捷服务, 逐步在社会大众心中树立起图书馆良好的传播形象。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大型活动来进行新形象的塑造。如:图书馆可以选取合适的展览、宣传主题, 利用自身的地域特色、馆藏特色以及当前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策划一些展览宣传活动, 举办多种形式的展览活动;根据用户特别是潜在用户的需求, 开展诸如子女教育, 烹饪学习, 养生保健等专题讲座, 使得大众对现代图书馆有全新的了解, 提高图书馆的形象, 赢得公众的青睐, 使更多的读者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 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二、从“守门人”角度看图书馆的信息传播服务

传播学中的“守门人”指在大众传媒中决定什么性质的信息可被传播, 传播多少次以及怎样被传播的人或机构。“守门人”具有检查、评价、导向功能, 同时也具有确定方向、确保质量、加强协调和发现培养传播人才的责任。

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信息爆炸”“信息垃圾”“信息泛滥”对社会形成强烈的冲击, 影响着用户与大众的信息选择。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事业性质的服务机构, 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下, 必须要明确自己的使命, 做好为读者传播信息的“守门人”, 充分发挥“守门人”的检查、导向作用, 不仅能指引广大用户搜寻健康积极的信息, 而且能快速地从信息海洋中为用户提供其所需的信息或导航服务, 帮助读者通过最有效的方式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资源, 提高阅读质量。

具体来看, 一方面, 图书馆要在搜集、整理、加工源信息或初始文献时, 本着为读者提供人类高尚智慧结晶, 传播世界先进技术和思想, 去伪存真, 教育育人的理念,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为用户提供好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 图书馆作为现代社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中心, 有义务帮助用户从泛滥的信息群中搜寻到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图书馆必须加快自身的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的信息检索人才、信息导航人才、信息管理人才和知识服务人才, 只有这样, 才能与越来越多的商业化信息网络竞争, 赢得更多的用户, 从而既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社会信息环境的净化和信息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从传播学角度看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

信息社会的特点之一是信息的传播与共享, 图书馆作为新时代的信息资源中心和传播中心, 必须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 这是信息和知识传播的要求。从传播学角度来看, 图书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最大化是非常必要的。

(一) 信息资源共享, 是图书馆实现资源“独享—分享—共享”模式, 拓展信息知晓和获取渠道的必要条件。在古代藏书楼理念影响下, 我国的传统图书馆一直奉行“以藏为主”的原则, 各图书馆之间的馆藏相互封闭, 馆际互借相对较少, 多数图书馆的运行多为基于单个馆的资源独享, 这就不可避免地形成功能单一、结构僵硬的特点, 各馆片面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馆藏结构, 这在传播学中属于自我传播的原始表达方式。

近年来,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信息传播的手段多样化, 使“分享”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深入人心, 所谓分享意味着存在一个主体拥有者, 从这个主体出发指向他者。信息社会的到来, 要求图书馆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用户的需求, 根据不同图书馆的性质以及自身的特点, 合理调整文献资料的布局, 建立完备的资源共享体系, 走整体化的文献资源建设之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 分享是一种普遍的价值态度, E-mail、BBS、微博、微信等网络交流方式是这种态度的良好体现。美国互联网专家帕金斯所言:“互联网对媒体业产生的主要影响就是迫使媒体变得越来越趋于与人分享和参与。”在此环境下, 图书馆事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 不被其他网络信息媒介边缘化, 就不得不深思自己的馆藏理念和服务方式。

当每个独立的图书馆以自己的文献资源库组成相关馆的共同主题时, 这些无数个的分享便构成了一个共享, 没有分享便不存在所谓的共享, 基于分享基础上的共享, 揭示的是一种整体的本质, 比起分享更具有整体性和理想主义的色彩。逐步建立起图书馆完备的文献资源共享体系, 走整体化文献资源建设之路, 实现图书馆资源“独享—分享—共享”的模式, 拓展图书馆信息知晓和获取渠道, 成为图书馆界的共识。当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由独享变为分享, 最终实现共享, 图书馆就可以更多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完成单个图书馆不可能实现的服务功能,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 就会使知识信息的知晓和获取渠道最大化, 整个图书馆界就会成为一个立体的、多维的知识信息网络, 从而使用户信息服务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使图书馆成为大众搜寻信息、获取知识的首要选择。

(二) 信息资源共享, 是图书馆实现服务“信息—思想—知识”模式, 提升信息社会文化内涵的必然要求。互联网的出现, 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人类信息稀缺的问题, 而且呈现出“信息爆炸”“信息泛滥”的局面, 出现了众多的“信息垃圾”。面对如此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 海量的信息存储, 高速的信息传输对社会和大众的冲击, 人类又不得不面临另一场新的挑战:即超越信息, 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图书馆在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方面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通过实现资源共享, 各个图书馆把自己有能力搜集到的大量相关文献信息资源进行加工、整理和升华, 形成一种专业的有浓度的信息, 供那些急需这些信息的或是对这一领域信息有兴趣的用户浏览和使用, 使社会大众不必再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信息不加分析、不加理解和取舍地照单全收, 使他们避免陷身于信息迷雾中不知所措。图书馆不仅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而且促进向“思想共享”的方面发展, 提高整个信息社会的效率, 有利于信息社会的净化和文化内涵的提升。

摘要:传播学是近年来与图书馆学相关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传播学,图书馆,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凡.传播学概论[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2:35.

[2] 车美萍.当代大众传媒文化的发展趋势[J].石油大学学报, 2002 (2) :33-36.

[3] 周鸿铎.应用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0:35.

上一篇:互联网医疗平台的运营问题及对策研究——以P平台为例下一篇:中医学系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