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之路

2024-05-10

名师成长之路(共8篇)

篇1:名师成长之路

而名师的成长、成才、成名,从普通到优秀再到卓越,需要有好的外部环境和教师锐意进取的精神。培养名师、成就名师,敢问路在何方?

一、机制——搭建名师成长平台

名师的成长、培养和管理,需要有好的外部环境,也就是有好的机制。在我们龙南县,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出台了《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决定》这样一个文件,文件以决定的方式规划了龙南县今后五至十年学科名师的培养和管理办法,构建了名师的评价考核机制。我坚信,县里这么好的机制一定可以使名师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强,名师队伍不断壮大;也可以促进名师群体的自我专业发展;还可以使名师的引领辐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要想出名师,我觉得还必须要有一个能促进名师成长与发展的培训基地,因为它是名师成长的摇篮。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名师培养基地”场所、设施、设备和资源等各方面的建设,打造一支专职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名师培养队伍,让“名师培养基地”真正成为名师成长和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以基地为平台,定期组织名师沙龙,开展名师交流活动,引导他们就某既定专题互通有无,开拓视野,共同提高。另一方面要建立 “名师工作站”,以名师为龙头,以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参与教科研活动。而作为学校层面,则要在机制上从三个方面去做工作:一是多形式树名师。名师的出名不仅需要老师本身的努力,还需要崭露头角的机会。学校要提供多种形式的舞台,让名师上台唱戏。可以举办“某老师教学艺术展示周”、“教学经验报告会”、“课堂教学观摩课”、“教师素质风采展”、“送教下乡”等活动,介绍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学术成果,展示教学风格。每学年要让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研究课和专题讲座课,不断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一大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二是全方位推名师。名师不仅要树,还要靠推。学校要让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走出去,在与外地教师竞争、学习、交流中得到锻炼,提高水平。同时,要落实名师承担教科研课题研究工作,让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高教科研水平,推广研究成果,提高学术研究的知名度。三是多层次育名师。比如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推荐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骨干教师研修班和业务培训活动,学习外地的成功经验,学成归来后,再通过汇报会、摩仿课、嫁接课等形式介绍外地经验,展示学习成果;邀请名师来校开展讲座交流活动;举办教学大比武活动,选拔好苗子等等。

二、学习——夯实名师成长基础

名师的成长,还跟教师自身的努力学习密不可分。没有政治修养和理论素养、没有强烈的责任使命、没有扎实的学科智慧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的教师不能成为名师。而成为了名师,不加强学习,也会被教育的不断深化改革所淘汰。

勤奋钻研,虚心好学,才能提高认识,更新观念。要成长为一个名师,首先必须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特别是近代教育家的教育理论,加深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充实自己的教育理念。其次必须学习新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知识,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加强对教材结构和教材横向纵向知识的运用。第三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树立生本教育的思想。第四必须学习教学论文和科研文章,研读教育科研杂志,学习教育科研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别人的科研成果中获取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

教学学习是教师生存发展的重要实践活动,也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学习的方式有阅读书籍、参加培训、网上学习和同伴互学等。在多样化的教师学习方式中,我们认为任务导向型的学习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它融学习于任务之中、融理念于实践之中、融反思于活动之中,能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互动、交流、合作、体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能让教师体会到学习的幸福与愉悦。

三、坚守——激发名师成长动力

江苏省特级教师王兆正坚守的人生信念:“我是一只蜗牛,虽生于田野,却志向远大!我是一只蜗牛,虽行动缓慢,却始终保持爬行的姿态!”是啊,要成为名师,只有坚守自己的人生信念,坚守自己的道德准则,追求生命的长度和宽度,为学生播撒爱的种子,保持一颗向上、向善的心态,你才能拥有成就名师的动力。

课文《百合花开》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百合花永不放弃、坚守目标的精神不正值得我们欣赏和赞美吗?

我们经常说:“行动能改变现状。”是啊,只要我们确定目标,建立自己心中的灯塔,努力增加自己的强度和高度,让自己不平庸,从平凡走向优秀直至卓越。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我们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抱怨环境,不抱怨社会,更不抱怨他人,不停留自己成长的脚步,不满足于一时的荣耀,用一种进取的精神,成就自己名师的梦想。

四、反思——加快名师成长步伐

近年来,反思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反思,要成长为名师更离不开反思。可以说,反思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师成长的新起点。教师的反思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师把自我和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等方面。我们认为,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和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分析、调整的能力。它可以分为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德育反思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课程资源开发反思能力和生活反思能力等等。拥有较强的反思能力,可以加快教师成为名师的步伐。具备了对教育教学中多个领域的反思能力,教师就会对自身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不断地进行矫正,不断探索和走向新的境界。

教师要熟悉反思过程,掌握反思方法,并形成职业活动中的反思习惯,在反思中探索教育规律,在反思中提高教学效率,在反思中完善自我,培养教育科研能力。我们认为,反思要有深度追问,反思要有个性张扬。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有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和教学后的反思。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我以前„„,我现在„„”;“我过去„„,但是我意识到„„,所以现在我„„,因为„„”;“我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最喜欢的方法是„„,我想作出的改变是„„”梳理自己的思维脉络,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

名师的培养不仅有机制的打造,而且更多地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坚守自己的信念、养成自我反思习惯。成为省级教育名师,我愿为此而不懈努力!

篇2:名师成长之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次机会,希望借这次汇报的机会,诸位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于我明确目标更好的发展。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我的名师成长”.※

一、自我剖析

自2000年8月,正式踏上工作岗位以来,时间总是来去匆匆,转眼十四年就要过去了,在这些年的工作当中,我逐渐对于这份事业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工作起来也更踏实,经过努力,我有了一些小收获。这些小收获虽然可喜,但还远远不够,要想不被学生所淘汰,我就必须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地用知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激流中沉入河底的泥沙。

1、读书篇:

读书方面。我每天用“让读书成为习惯”来提醒自己。作为年轻教师,除了平时多向别人学习之外,最好的一个学习方法就是多读书,多与网络交流。我也体会到了读书的好处:书的确是心灵的雨露,是精神的家园,也是发泄烦闷的最好朋友,是医治心灵创伤的最佳良药,在高兴时我可以读书,在心烦时我也也可以读书。

2、反思篇

反思方面做得还不够。还不能完全做到及时反思,或反思后并没有根据反思及时改进。我看这一点是我以后最需要反思,最需要坚持做到的,还是先把发现的问题解决了吧。

3、课堂教学篇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愉快,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3)、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

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

4、不足之处:

1)、虽努力在做后进生工作,但效果还不够明显,下学期要从转化后进生方面再多下点功夫。

2)、课堂教学还要继续完善,提高教学基本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5、其他方面:

1)、思想态度方面。我始终自觉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和学习,认真执行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做为一名教师,我也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相信我一定会做一名关心爱护孩子,对学校有贡献的人。

2)、教研方面。我认为听课是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一个好方法,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只有多听课才能够逐渐积累经验,所以对我校每一次听课的机会我都十分珍惜,在听课中找出自己差距和不足。

在个人成长方面,读书反思有所进步,但做得还需加强。相信付出就会有收获。

二、制定计划

1、教师职业作为一种以人育人的职业,对其劳动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很高的、无止境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刻告诫自己要追求卓越,崇尚一流,拒绝平庸,注重自身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使自己真正成长为不辱使命感、历史责任感的优秀教师。

2、根据社会的变化与教育改革的发展,及时研究自己的不足,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以自己的发展促进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发展。

3、注重个人素质的培养,不贪名利,切实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力求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教育。从为应付考试到为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方便。

4、针对自己的教学特点拜名师学艺,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5、业务方面要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6、严格按照自己制定的“个人成长计划”,从教学业务、专业技能、师德师建中提升自己。

三、具体措施、策略:

1、保证天天阅读。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习,不学习跟不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就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形势,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就驾驭不了生

成性的课堂教学。坚持钻研教材,阅读参考书,读专业报刊杂志、学习各种文件,让学习成为一种内需。

2、勇于课堂实践。成长靠实践去探索总结,课堂是老师实践的最好舞台,认认真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和每期一次的教研课。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改之路。

3、经常坚持反思。教学反思是“老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坚持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可以摆脱匠气,增长悟性,使我们的教学愈教愈新。坚持每天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今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充实自我,踏实勤恳的走好每一步!争取在收获的季节,有着属于自己的丰硕成果!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做激流勇进中沉入河底的泥沙。

篇3:名师成长之路

一、样本的选择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2]本文所选取的六位教师———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李吉林、吴非和邱学华均是中小学教育界、学术界公认的“名师”,分析他们的成长之路,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热爱读书,阅读在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六位名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名师“读书”的特点

1. 广泛阅读,阅读伴随着成长

黄庭坚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结晶的保存形式,其本质是开放的,读书则是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也是内化这些文明的过程,名师皆深谙其理,由衷地热爱读书。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回首自己20年当小学教师、23年当教研员的经历时感触颇深地说:“没有书的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受益很大。”他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得到了小语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并在全国推广。[3]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对我而言,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3]读书,让她发现了数学教学的哲理和门道,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讲授数学;读书,让她静心走进儿童世界,并与儿童心相近、情相连;读书,让她恪守理想,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3]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教育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是极具挑战性的,需明德、笃理、务实、执着、业精等精神与知识方面的准备。于永正老师领悟出“五重教学法”并非与生俱来,阅读、思考、实践、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才是成就其“五重”的内因。但面对不同的鲜活的教育对象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不同?如何让知识顺利地被不同的孩子们接受?等等诸多问题横亘于教师的教学生活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教案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新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依靠合适的方法,每个合适方法的诞生都将是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而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则需要广泛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输入,这些需求最终都会在有教育目的的广泛阅读和提炼中得以解决。

人类知识的宝库从未对任何人关闭大门,当你因学生的教育困境苦思焦虑时,名师们已经有针对性地出发,走在解决问题寻找内因的路上,或者他们已经从积累的知识里找到了答案,这正是名师们的独到之处,也是阅读给名师们带来的优势所在。

2. 善读“无字之书”———“读”大师、“读”学生、“读”生活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这样说:“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4]诚如大多数人对孔子的了解源于《论语》,书籍作品往往是思想得以流传的载体,但在当时孔圣人寻求儒家思想生根发芽国度的初期并无《论语》的印刷版,大都靠孔子以讲道的方式布施思想,这种类似的交流便是另外一种“读”。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多与大师交流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常交流常更新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和需求。观摩专家如何上课,参与高品质的学术交流,诵读大师的作品领会其中的精髓,见贤思齐,名师总能从“读大师”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并收获属于自己的技巧或知识。

交流或者传道授业最讲求知识与理念传递的效率,什么样的情况下效率更高?当然是对方想知其所以然的时候;但什么时候对方最想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找到他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点。所以名师也要善“读”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欣赏、被尊重、被关爱,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名师们会结合所学与自身经验更好地理解学生、读懂学生、热爱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录而后才有了书籍,书籍其实更是生活经验和道理的记录与总结,我们学习的经验也罢技巧也罢终究要回归生活,接受生活不断地检验,去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以名师们也善“读”生活,所谓“生活无处不无书,书中无处不生活”,他们用生命与生活之书对话,在点滴的生活中思考反思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生活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在“阅读”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中找到教育的本真和灵魂。

3. 另一种阅读方法———“写”

就读书而言“写”经常会被弱化,但就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而言“写”便会变得尤为重要。古代既有宋濂“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亦有张溥“七录斋”,和看、读相比“写”显然是更为有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结合才是增益自身修养的正确方式,然而学与思之后形成的观点与领悟需要表达,需要内化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此时“写”便会成为最佳途径。

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有属于自己的学术专著,有数不清的读书笔记、教育随笔和个人反思感悟,这一切都是源于教师们的苦心经营和辛勤笔耕。著名语文特级名师窦桂梅曾在书中这样讲道:“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4]

三、“读书”在名师成长中的独特力量

1.“读书”让名师成为思想者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3]如果说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是教师不断积淀丰富自身的基础,那么反思则是教师发展成为名师的催化剂,是教师不断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结合每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笔记,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索发现并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要促使更多的教师在不断地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不断对自己和教育追问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拥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教育特色,能从反思中找到教育的真谛,回到教育的本真,发现教育的灵魂所在。很多名师包括本文所选取的六位名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非常善于思考反思自身和教育教学活动行为本身,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改进。

“读书”本身便是对自身的知识补足,使自身去糟粕纳精华,向正、向善、向专业化看齐的过程,书读得越到位思想便会越宽广,对自身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对教育的思考会越发透彻,也将促使自身寻找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向,读书与思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可以说是读书让教师更好地成为思想者。

2.“读书”让名师成为研究者

阅读可以使我们汲取知识,而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又是一个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阅读、反思和总结可以促使教师发现教育规律,找到教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上的研究者,将日常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他们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在科研写作中不断积淀升华。文中所选取的名师如李吉林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邱学华老师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等等均获得极大的认可与成功。六位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也证实了教育科研对于名师成长成功的重要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化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去,也是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关键环节。

3.“读书”让名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

教学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课前准备、课后评价和补救,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思想者加研究者的教师自然会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用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例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吴宗宪老师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等拥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成就了他们的精品教学!

总之,要想成为名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不能偷懒,要舍得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肯下别人不肯下的功夫,认真研读别人未曾读过的书;要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无疑还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3]阅读最终将使教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读书”在名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停地阅读,日积月累,名师们读懂了自己、读懂了学生、读出了底蕴、读懂了教育的目的和追求、读出了教育的本真和内涵……可以说,读书为名师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读书也是促使名师思考、研究的一大源泉,也是教师走向名师之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敏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4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

[3]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195.

[4]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7-28,35.

篇4:通往名师之路:阻碍与方向

问题何在

经验成就教师,但经验积累阻碍成为名师。教学就和游泳一样,不能只是在岸上讲理论,非得你亲自到游泳池里游几圈或者游几年,亲自到课堂中去上几节课或者上几年课,否则你对教学实践没有感觉,对教学理论更没有感觉。不管是怎么上好课,还是上课讲什么东西,都是需要教学经验来支撑的,在这个层面上,经验是成就教师的,没有经验就很难说是一个好教师。但是,经验不容易更新,极其容易老化,一旦课程变化了,考纲变化了,学生变化了,经验就迅速被淘汰,与经验浑然一体的教师也就面临着老化或者淘汰的危险,经验的反作用就会阻碍教师转变为名师。

学科成就教师,但学科归宿阻碍成为名师。要当数学教师,就意味着你得在数学系学上几年,可如果你真的在数学系学了几年之后,你就会忘记你学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当教师,你不再把自己归宿于教学专业人员,而是把自己归属于数学专业人员。当数学教师上课搞不定学生的时候,就会用学科来搞定学生,比如说你怎么上课不听课,难道你都听懂了,这道题你会做吗,不会做还不听,真不像话。其实不是学生自己不想学,关键是他想不想向你学,还有就是你讲的方式是不是他愿意听的,这些和数学没有关系,和学科没有关系,和教育教学有关系。数学让我们成为了数学教师,但如果我们把数学置于学生之上,数学就阻碍数学教师成为数学名师。

教学语言和教育思维的缺失阻碍成为名师。在中小学中,教了多年书后,大家还是不缺想法的,你真的和教师们聊起学科教学和教育教学来,会觉得他们就是一个名师,他们的想法充满了智慧。可当我说,你能不能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呀,他们就说讲讲还是可以的,但真要写成论文,那就太艰难了。为什么教师写论文会那么艰难呢?因为教师们的工作语言要么来自学科术语,要么来自口头语言,他们并没有对课堂教学和教育教学进行学术表达的教学语言。比如,教师们会说我是教化学的,但不会说我是化学课程的实施者;教师们会说我很受学生喜欢,但不会说我把师生关系搞得很好;教师们会说我这次考得特别好,而不会说我在教学评价中得到一个优。当教师们没有这些教学语言时,就很难把教化学和化学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关系;就很难把学生喜欢他和学生考得好联系起来,其实这是师生关系和课程落实之间的关系。没有教学语言,就很难形成教育思维,这就成了阻碍名师形成的重要原因。

原因何在

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重视学科学习而轻视教育训练。在教师培养过程中,都知道应该让教师同时习得学科和教学的知识,这表现在很多师范院校中既有数学教育专业,还有数学应用专业,目的就在于突出数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性。但是,在大学生活中,要师范生同时兼顾两个专业的学习是不现实的,他们能够学好一个专业就不容易了。当数学和教育两个专业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选择哪一个呢?数学容易上手,在不需要经验积累的情况下,也可以学习数学;数学能够解决眼前的问题,把数学学好了,就有了当数学教师的资本。教育学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在没有教学经验的情况下,学生无法领悟教学的道理,更无法把教育教学理念与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思考,这就注定了没有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肯定学不好教育学,即使学好了教育学也只是在理论上的纸上谈兵而已。

教育教学过程中重视教学结果而轻视教学过程。当教师参加工作后,最直接的评价并不是看这位教师有多高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是看他在学科教学中是不是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有人会说,能够获得理想的成绩,难道他的教育教学水平还会低吗?理想的成绩和高的教育教学水平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时间非常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教育教学水平的发挥来获得成绩就会受到限制,于是通过一些并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比如尽可能多的操练而非有机的讲解,更有可能获得理想的成绩。而且,即使教师们通过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来获得理想的考试成绩,他也不需要把这些教育教学做法提炼出来,只要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谁还认为有必要把这些做法和方法总结出来呢?于是,教师们获得理想成绩的做法和方法,要么是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手段,要么是经验化的教育教学做法,很难达到教育教学理论或者思想的境界。

专业发展过程中重视努力工作而轻视能力提升。在道德层面上,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学生时,主要是看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努力;当说教师是否对得起自己时,主要是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于是,在普遍的 “情愿天下人负我,不愿我负天下人”的道德氛围内,教师们努力工作是会得到他人表扬的,自己在道义上也会觉得安心。正因为这样,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为了工作而牺牲自己的教师,而且我们往往把这些教师称为好教师;但却很少看到执着于提高自己教育教学水平的教师。对于后者来说,不但在道义上觉得有愧于学生。而且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本身还是一件艰辛的事,一件需要智慧与方法的事,一件异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事。

出路何在

系统掌握教育教学概念与术语。假设物理教师想告诉化学教师如何把学生教好,我想这肯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而且化学教师听到的东西,肯定也是一些说教式的东西,比如教师要如何如何地爱学生,要如何如何地把课备好,要如何如何地研究考纲。虽然物理教师是教师,化学教师也是教师,但他们之间除了生活化的日常用语之外,由于学科专业术语的不统一,导致教育教学经验无法分享。

因此,不管是想与别人分享教育教学经验,还是要把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提炼出来,都需要教师用一套属于教育教学自己的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而且这套概念体系或者术语体系并不是原来的学科体系,而是教育学科体系。在法律中,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告你,那就证明这个人并不是专业的法律工作者;但如果有人说,我要到法院起诉你,那你就得当心了,表明这人是法律专业人员。这儿并不是要求教师用专业术语来唬人,而是有了这些通用的、专业的概念与术语,才可能避免教师因为教学情境的不同而误解大家的日常说法和做法。

用教育教学概念来提炼和思考。学生不想学习或者学生不愿意学习,这是教师们经常碰到的问题。可是教师面对不想学习的学生又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教师们用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问题在于,那些找到方法的教师,自然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但那些没有找到方法的教师,估计这个问题就难以解决了。在教育学中,学生不想学习,是指学生缺乏学习动机,而学生的学习动机又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内在动机来讲,就可以造就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帮助学生形成自我效能感着手;从外在动机来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赢得大家的表扬,能够让学生看到学习可能为自己或远或近带来的一些收益。虽然这些抽象的概念与术语并不能为我们带来具体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变得想学习起来的方法,但却为我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指明了方向。

形成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不管教师教出了多么有名的学生,如果讲不清楚这名学生是怎么教出来的,在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出来的,我们都很难承认这位名学生是这位不出名的名教师培养出来的。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成就学生的,但这样的教师并没有可持续性,最后会落到牺牲自己并强压学生的状态之中;教师把学生培养好了,有可能通过把学生培养好的这个过程,也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形成了所教学科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当下教师之所以这么忙,而且忙得没有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源于教师对自己的工作没有计划性,处于一事一议,一课一备的境状;但如果要求教师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这就不只是写一个纸面计划那么简单了,还真需要教师先得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然后结合学科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才可能做出一个科学的教学计划出来。当教师自己没有学科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时,那又怎么办呢?这时候就可以学习和借鉴别人用教育教学术语和概念形成的教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在这儿需要提醒的是,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教育做法虽然更鲜活,但却难以直接借鉴和沿用。

篇5:学习名师的教学成长之路体会

这段时间在网上继续教育学习了《名师的教学成长之路》,让我影响最深的两句话是:“只有自学,才能自觉的学,真心地学,有效地学;只有自学才能培养起爱学这心,善学这法和终生学习这志。”,“教师有悟性,教学才有个性。”所以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教师素质提升

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有效地掌握课堂教学时间,调控课堂,使自己在教学成长中有进步,因此教师在素质提升这方面,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具有责任心、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们必须热爱并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只有我们甘愿为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而自觉投身这种平凡工作,以苦为乐、以苦为趣,才能产生巨大的工作动力;作为地理教师,还要爱孩子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爱他们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爱他们成长中的每一点进步。只有以德立教的爱,才能动人、感人、育人。

第二,必须具有上进心、肯吃苦的精神

第三,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作为地理教师,要善于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使自己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还要善于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时代的脉搏,才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新时期地理课的地位和作用,使地理课教学富有时代气息,给地理课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

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现代家庭以独身子女为主,在家都是宠着长大的,有些学生从小还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怕苦怕累、不愿学习、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所以教师也要改变教学观念,调整自身,要以现代教学论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带着微笑上课,语言要跟主持人,那样亲和力就强,学生也会喜欢你,那这门学科他就爱学、感兴趣。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学生环境很有必要,这样不但使学生的心理负担压力减少,而且也会 使地理课堂教学效率提高。

三、教学中要学会反思

篇6:有感于“名师之路”

马岭镇中心小学-----张 强

3月23日,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名师之路”西部六省第二届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共听了12节课和4个报告。短暂三天的聆听观摩,让我豁然开朗,十几节异彩纷呈的生态课堂在脑海中挥之不去。于永正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是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我有幸观摩了于老师的《爱如茉莉》一课。于永正老师虽然白发苍苍,但他的精气神如一位听课老师所评:老顽童的心态,二十岁人的机敏,五十岁人的厚重,七十岁人的智慧。

开课伊始,于老师为孩子们板书课题的姿势及范读课题富有磁性的声音一下子吸引了我。记得小时候我的老师写板书的时候也像于老师那样,始终保持写板书的手高过头顶,那时的我并没有考虑过是为什么,但是今天我明白了,这样做是为了不遮挡孩子们的视线,让他们看清楚每一笔每一画。临时黑板的高度明显比教室要低一些,于老师用弓箭步的姿势控制着身体的高度,这对于一个七旬老人是何等的不易啊!

于老师教学中对于“眸子”一词的解析更是深入骨髓。他不仅让孩子们找到文中含有这个词语的句子,让孩子们在语境中理解“眸”的本意是瞳孔,顺势拓展瞳孔又可以叫做瞳仁,接着继续引导瞳仁的“仁”还可以写成哪个字?这对于我们老师来说都不甚清晰,可竟然有一个

孩子说出了答案,是“人民”的“人”,大家都一头雾水。这时候只见于老师不慌不忙的请出了两个孩子,相对而立,要求他们告诉大家你从对方的瞳孔中看到了什么?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瞳孔中可以映出人影,所以才有“瞳人”一词。大师不愧为大师啊,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到这里对于“眸子”的解析并没有结束,于老师又要求孩子们用“眸”来扩词,当有孩子说到“回眸”时,又引出了“回眸一笑”的出处,因为知道的孩子并不多,所以于老师要求大家多读书、多积累。对于“回眸一笑”的运用,于老师则和一位女孩子进行了表演,继而强调这个词只能用在女性身上。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说,对于“眸”这个词的解析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是终身难忘了!

教学中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反复寻味。课后的讲座中于老师对大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些什么?他以自己为例分析说,几百篇课文的内容大多数忘记了,老师的分析讲解忘记了,可他的语文老师为他留下了语言、留下了情感、留下了能力,而这些正是使他终身受益的。同时它也送给孩子们三句话:写好字。读好书。做好文。平实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于老师这么多年醉心语文教学的真谛。这样的课堂孩子们想没有收获都难吧?

篇7:名师之路

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府谷县明德小学

张翠英

2013年10月25日-26日我有幸参加了在西安交通大学宪梓大礼堂举办的名师之路全国著名教育专家新课标解析暨中小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大家一起领略了田秋生、张连仲、马荣华等中小学英语界教育家、名师的风采,观摩示范课和凝听报告多达十多节次。

会上,专家们科学、巧妙且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简单、务实、高效的教学活动,切适、有效的课堂激励评价,深厚的教学素养自然地展示于课堂,使所有在场教师享受其中,受益匪浅。专家们分别从《英语课程标准》、《夯实基础,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优化教学过程,构建高效课堂》等专题报告中阐述了新课标在英语教学的合理运用,新课标的变动的实效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平时教学中有效的应用新课标的理念等。学习当中,我时不时会有许多的惊叹与触动,对课堂出现的精彩片段仍记忆犹新,收获多多。

收获一:英语教育---让普通孩子获益。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成员,著名英语教育家张连仲教授在报告指出:新课标理念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面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标准,不是精英教育的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他还就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案例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分析,迎来在座的一千多位老师的掌声,给我们更深层次理解《英语课程标准》指明了方向。

收获二:夯实基础,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如何夯实基础,提高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通过认真聆听全国优秀外语教师马荣华老师的课和报告后,我得知:提高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必须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几个特征,即针对性(教学内容和学生)、可行性(学生认知水平)、趣味性(学生的求知欲)、时效性(精讲多练)和开拓性(延伸到课外)。

收获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生活英语化到英语生活化。

主维山老师示范的Look after the World,以精美的课件和流利的英语征服了所有在场的老师。他指出,我们老师深入理解教材与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时代的需求。他强调深入理解教材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深入理解教材的有益补充和发展,让教学目标成为学生由衷的学习需求。

篇8:读课: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是读课

“读课”是笔者从“读书”一词引申出来的一个概念。它是教师开展课例研究的一种方式。读课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观课的教研方式既有很近的“血缘关系”, 又有决然不同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研究的对象来看, 读课比听课、观课所涉及的课例类型更多, 范围更广。听课一般局限于教师的现场教学, 观课则在现场教学的基础上, 扩展到了录像类课例。读课则进一步扩展到了教学实录、教育叙事等文本类的课例, 而且根据读课的需要, 我们还常常需要将同一课例的录像和文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 以便从中发现并提取有规律性的东西。

第二, 从研究的方式来看, 读课比听课、观课更灵活, 更细腻。它倡导用读书的方式去研究课例, 反复把玩, 揣摩体味。一个课例在手, 我们可周而复始地读, 可以翻来覆去地读, 可以拆卸组装地读, 可以驰骋想象地读。总之, 读书的方式有多少种, 读课的方式就可以有多少种。

第三,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 与听课、观课相比, 读课要求对课例的剖析更为深刻。对于一个课例, 我们既要读得进去, 又要跳得出来。就像读书一样, 要让课例在自己的心里经历一个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 直到将其了然于胸, 能够活学活用为止。

第四, 从研究的主体来看, 与听课、观课相比, 读课是一种更为个性化的活动。听课、观课强调教师的集中观摩和研讨。读课则是一种独立的课例研究活动, 它强调个人对课例的体悟, 因而往往需要教师在静心独处中对课例进行深度思考。

二、为什么要读课

1. 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读课的重要性。

美国学者舒尔曼、格罗斯曼等人认为, 教师的知识主要由“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和“背景知识”等组成。其中, “学科知识”指的是学科本身的专业性知识, 如语文学科中的古代汉语知识、现代汉语知识、文艺学知识等。学科教学知识指的是学科教学法的综合体。它涉及的是如何将学科知识用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问题, 如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一课一得法、思维导图法等。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有余而学科知识不足, 他在教学中就会遇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反之, 如果一个教师的学科知识有余而学科教学知识不足, 他在教学中则必然会面临“茶壶里煮饺子, 有货倒不出”的尴尬。教师只有很好地掌握了这两种知识, 才会在教学中应对自如, 游刃有余。

一般而言, 学科知识的获取, 可以靠读书来完成;而学科教学知识的获取, 则主要靠读课———不断地琢磨别人是怎么教的, 不断反思自己该怎么做———“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看的课例多了, 心里的路数多了, 遇到教学中的问题时才会心中有数, 自由转合。新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之所以把教师定位为反思性的实践者, 正是强调了案例研究在教师学习中的重要性。如果用练功来比喻读书和读课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 读书的作用就是“内练一口气”, 底气足则脚下稳;读课的作用则是“外练筋骨皮”, 筋骨强则技艺精。如此内外兼修, 才有可能成为教学的“武林高手”。

2. 众多语文名师的经历都从实践的角度证明了读课的重要性。

为了证明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性, 笔者以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师讲语文”系列丛书为研究样本, 对入选该套丛书的语文名师进行了个案研究。结果发现, 这些人在博览群书的同时, 也大多在读课方面下足了功夫。其中, 最典型的是余映潮老师。他专门罗列了一种方法———“名师跟踪式研究”, 详细记述了自己对特级教师胡明道授课技艺的研究, 其用心之细、研讨之深、提炼之精, 展示了高超的读课水平。不仅如此, 余老师所首创的“板块式设计”, 也是在研究上海特级教师沈蘅仲的课例时顿悟出来的。李卫东老师在回味他的“语文人生”时, 也饱含深情地记述了他师从著名语文教学专家靳家彦的经过。书中他谈到, 在和靳先生学习时, 他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看先生的教学录像”, “一堂课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听上许多遍”, “每有心得, 随时记下”。王崧舟老师则把课例研究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葵花宝典”。他是以面壁参禅的功夫来读课的。阅读这些名师的经历, 我们能深深体会到读课在名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 外行看热闹”, “读课”可是大有学问的。

三、怎么去读课

和读书一样, 读课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读课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在读课的过程中, 悉心琢磨, 及时归纳, 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读课方法。

1. 专题分析法

该方法指的是教师针对教学中的某个专题, 如导入、提问、朗读、小组合作等, 选取多个课例进行比较研读, 从中归纳出具有规律性的方法或策略。

专题分析法主要用于不同课例的比较分析。使用这一方法时, 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面对同一个教学问题, 不同的课例所提供的解决方案有何异同, 我们从中可以提炼出哪些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例如, 在研读的过程中, 笔者发现许多特级教师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那就是他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总是变着法让学生提问题。于是, 笔者就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为专题展开了课例分析, 最终从中归纳出了开放式、引领式、激趣式、讨论式等四种引导学生提问的方法。

2. 情境填空法

当读课者遇到课例中某个较难处理的情境时, 不是直接看授课者的处理, 而是像做填空题一样, 自己先设想一两个解决方案, 之后再与课例中的处理方案进行比较, 以此体悟教学的技巧。

使用这一方法, 我们要常常问一下自己:“如果我在课堂上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该怎么办?”

情境填空法主要用于对录像类和文本类课例的分析。当然, 在观摩观场教学时, 它有时候也能派上用场。比如笔者教《强项令》一课时, 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说说‘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结果一连提问三四个学生, 都没人能答出来, 课堂的场面非常尴尬。课讲完以后, 笔者征求大家的意见, 一位老师就直言不讳地对笔者说:“你让学生说出‘强项’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思, 这个问题设计得不好。如果让我问, 我会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 问他的强项是什么, 而后再问他强项的意思, 估计他会答得比较好。”当笔者的课堂教学出现困难的时候, 这位老师及时做了“情境填空”, 替笔者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3. 结构梳理法

前两种读课方法主要针对的是局部的课堂教学情境, 而在课例教学中, 如果总把目光放在局部, 就可能出现“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捡了芝麻, 丢了西瓜”的弊端。德国教学法专家迈尔在《怎样上课才最棒》一书中列举了优质课堂的十条标准, 其中第一条就是“清晰的课堂结构”。由此可见, 梳理课例的整体结构在读课中具有重要作用。此时, 我们就需要采用另一种读课的方法———结构梳理法。

所谓结构梳理法, 指的就是读课者在复杂的教学事件中提取出主要的教学活动, 梳理出主要的教学线索, 推断出核心的设计理念。使用这一方法时, 我们要常常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节课设计了哪些教学活动?这些教学活动是靠哪一条或哪几条线索贯穿起来的?作者这样设计的理念是什么?

为了便于进行结构梳理, 我们还需要设计一些结构模板。这样, 读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对号入座了。近两年来, 笔者就曾多次在语文教师“国培班”引导学员用结构梳理法进行读课, 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一篇:规划师个人述职报告下一篇:省人口计生委会议精神传达提纲